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电力项目 人力资源管理 优化 差异
引言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局部竞争的激烈程度转变全球范围内的争夺,生产力的提高与这个时代的变化发展息息相关,知识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深刻。人力资源主要就是对知识的掌握的人群,这些资源是未来企业的发展的根本。这也是当今时代企业竞争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内容。随着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和理论的丰富,实践中企业发展对其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集中,而且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发展。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
电力项目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管理理念及技术落后
当今社会,大部分的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存在着管理理念和技术落后的普遍情况,而同时能够与该种类型企业相匹配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却尚未构建和完善。例如,很多研究型中小企业基础薄弱,制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目标混乱,结果导致其企业本身的人力资源规划受到了基础条件的限制或是发展上的束缚,从而阻碍了电力企业人力资源整体渠道的拓展。
(二)缺乏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
电力企业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缺乏人才,特别是技术型及创新型人才较为匮乏。由于很多电力企业尚以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为管理依据,旧的体系中人才流动性较大、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区域人才培养模式不健全、人才补给跟不上等等,这些问题均直接在新型电力企业中遗留下来,不仅成为了阻碍电力企业发展和获得效益的绊脚石,而且也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快速健康的良性发展。
(三)奖励机制不完善
由于电力企业中以技术型员工为主,企业应充分考虑这类员工的心理需求,同时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技术型员工往往具有浓厚的专业兴趣和强烈的成功欲望,而电力企业想要真正做到点燃员工的工作热情,就需要确保技术型员工的成就欲望以及专业兴趣与企业所需要完成的目标达成一致。而在现实中,电力企业往往没有考虑到技术型员工的固有特征,甚至忽视了奖励机制的激励作用,这些都将不利于企业的持久发展。
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化
电力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原则主要有以下内容:首先,围绕业务开展情况制定流程优化方案。不管在任何时候,核心业务都是决定公司综合竞争力强弱的主要因素之一。其次,要通过局部流程优化来促进公司总体绩效的提升。在系统要素优化中,加强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十分关键,通过加强领导,优化系统结构,不断发挥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做到人尽其才,不断提高公司综合经济效益。最后,要通过流程优化来提升公司管理效率,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公司与个人共赢发展。
(一)人力资源管理准则的完善
在电力企业中主要存在着几对矛盾关系,如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同事之间的相互矛盾等,只有处理好了这几对显著矛盾,才能使电力企业内部和谐一致,良性运作。而想要处理好这些矛盾,首先就要建立和完善人力资的管理准则,切实保护员工利益,提高企业效益。新的管理准则应包括具体的处理细节,如怎样真正尊重员工的个性发展、怎样使企业和员工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达成一致等等。
(二)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
如今的电力企业内部员工往往已经不把终身追求饭碗作为自己的唯一实现价值.而是转而追求终身就业能力的培养,那么电力企业内部将面临着人才流动、人才短缺等一系列问题,而这些问题无疑都将导致企业的人才流失风险加大。针对这种情况,电力企业需要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具体来说,人力资源部门要极度重视离职人员的离职原因,并在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予以完善;激励机制需要从根本上触动员工的工作热情,促使员工能够从心底积极主动、自愿无悔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取得相应的报酬。
篇2
[关键词] 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企业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 F620 [文献标识码] B
一、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内涵与设计要素
(一)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内涵
不同于农业和工业为代表的国民经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业产生的价值交换中往往不具备可见商品实体,从业人员的薪酬更多体现为以劳务或劳动等形式为代表的非实物商品报酬,是基于公平交易基础上的劳动价值货币化现象。从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首先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理论之后,劳动服务也逐渐纳入商品经济范畴,商品流通业成为最早的服务业开展形式。随后,现代服务业逐渐向社会生活和生产部门发展渗透,并逐渐引起社会劳动力由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迁移的社会化大分工现象,现代服务业人力资源构成便脱胎于这种社会劳动力的产业间迁移。
在近代马克思“商品二重性”理论框架下,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内涵也大致归于三个部分:首先,服务业薪酬水平由提供服务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服务报酬以价值量为基础,遵循等价交换原则,服务性劳动同样创造社会财富;其次,服务业从业人员获取薪酬以满足生活需要为目的,通过劳动回报而实现个人价值和工作价值,因此差异化的薪酬水平事实上反映了从业人员的差异化工作绩效;第三,类似于农业和工业部门提升商品销售价格和制造阶梯化价格体系以提升利润的做法,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目的是以提升劳动报酬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发掘其工作潜力。
(二)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设计要素
在人才流动和竞争加剧的今天,服务业从业人员的劳动薪酬具有加速透明化的发展趋势,因此竞争性的薪酬体系具有报酬来源多元化的内在需求,薪酬设计要素需包含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津补贴、过节福利甚至股权激励等内容。以发放加班报酬来消除超额服务提供矛盾;对优秀员工发放奖金和股权激励以实现激励示范效应;通过设立多种形式的补贴和津贴等来加强对于劳动者提供劳动所承担风险的补偿;以发放过节福利、员工体检、特别福利等项目来加强对于员工的情感昭化;以发放股权的形式来重新定位员工的工作角色,发挥工作主动性。
无论是哪一种薪酬设计要素,其考虑与实施工作都是在动态化的公平竞争环境下完成的。考虑到服务业从业人员流动率较高的特点,企业从留住人才和充分发掘人才劳动潜力的角度出发,更要以制度化的薪酬体系设计来排除劳动报酬分配中的决策人员寻租、人治大于制度等主观片面企业管理行为。一般来讲,在“基本工资+多样化补贴+股票期权”等三位一体薪酬要素之外,服务业企业薪酬管理人员在制度设计方面还要实现岗位技术难度与岗位职级挂钩、个人贡献水平与年终红利发放水平挂钩、员工晋升速度与综合能力和业务实践挂钩、本企业平均薪酬与行业平均薪酬挂钩的“四挂钩”目标,以此保证员工个人权益。
二、我国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
根据我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2012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工资排行》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服务业从业人员工资排名第一位为企业董事,平均月工资13526元,其中高位数28051元,低位数4004元;排名第100位的为推销、展销人员,平均月工资1579元,其中高位数1647元,低位数1500元。服务业从业人员薪酬第一位与第一百位月平均工资相差11947元,而二者之间的高位数工资水平更是相差26404元,传统服务业中的运输业平均工资只排名第七位,服务业从业人员部门工资分布差距过大的现实使得劳工矛盾异常尖锐,服务业从业人员薪酬水平与劳动价值量严重失衡。
另一方面,根据国际上优秀服务性企业的管理经验,企业薪酬体系的设计者应是以薪酬委员会为主体的劳动供给与需求之外的第三方部门,其中劳动需求方以董事会争取己方利益,而劳动供给方以工会争取己方利益。从我国目前服务业薪酬体系管理的现状来看,无论是薪酬委员会还是工会部门都远没有对于员工薪酬的充分议价能力,在缺乏制度性保障的现实条件下,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依然是总经理、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等劳动服务需求方单边做大的局面。
从微观企业部门来看,与人力资源薪酬制度相挂钩的一般只是员工的学历、职称、工作年限等因素,这种一刀切式的薪酬匹配方案虽然具有可量化、较客观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失去了企业进行人力资源薪酬管理的主动性。在大量的技术密集型服务企业中,很多业务经验丰富、具有科研攻关能力的技师可能并不具有较高的学历,学历本位制薪酬制度会强制性的压低这部分工人的薪酬水平,使得其劳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既打消工作积极性,同时又降低企业的生产效率,形成低工资下的利润损失与人才流失恶性循环。
在企业薪酬发放的主观性与客观性错位问题之外,我国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管理还分别存在薪酬增长速度与宏观经济增长速度不一致、绩效工资发挥效率低下等问题。据正略钧策商业数据中心统计,2002-2012年我国服务业薪酬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出现了三次较大的背离现象,2007年之前,服务业薪酬增长率与GDP增速呈现出高度一致的伴随波动,随后的2008、2009、2010年均出现服务业薪酬增长大幅偏离GDP增速的情况,这可以归结为宏观经济疲软造成服务业平均利润与管理效率下降,服务业2002-2012年均不足5%的平均薪酬增幅也使得服务业对于GDP贡献值与回报率产生失衡。
我国目前以激励手段为主的服务业薪酬制度主要包括绩效奖金和股权激励两种工具。以销售服务为例,其对于绩效奖金的发放多以设置较高的销售量业绩作为先决条件,而对于中层管理者发放股权激励则设置“个人业绩+企业业绩”的双重考核标准,如果其中一项标准未达标,则被允诺激励人的薪酬或股权激励就会失效,从而失去激励初衷,这样就会面临绩效薪酬的“临界悖论”问题,即员工业绩和企业业绩无限接近激励标准,但是小于最低激励标准,这种情形下的激励失效就会极大的挫伤员工工作积极性,其背后反映的依然是制度化考虑与人性因素在人力资源薪酬管理中的融合错位问题。
三、服务业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优化管理措施
(一)沟通薪酬政策
服务性企业致力于改善人力资源薪酬体系的沟通薪酬政策要注意包含薪酬制度、调整方案以及波动因素三个基本项目。由于传统的服务性企业发放绩效薪酬和薪酬调整方案一般都集中在财年结束之后,这样造成劳资双方不能实现对于激励效果的长期维持,因此,服务性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经营和管理相对灵活的特点,对本企业员工以标准化通知函的形式来传递预订业绩目标和实际业绩目标,保持管理者与职工对于薪酬谈判和交流的双向透明,员工随时了解自己的业绩,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企业则达成长期激励员工的目的,实现薪酬沟通透明基础上的共赢。
(二)调整薪酬结构
从服务性企业雇主的角度来看,“低基本工资+高绩效工资”的薪酬结构是有利于自身和企业发展的,而从员工的角度来看,低基本工资是挫伤就业积极性的因素,而高绩效工资也为员工“工作寻租”和“承压工作”建立了基础,因此,从平衡劳动供给方与需求方利益的角度出发,目前我国服务性企业采用的“低基本工资+高绩效工资”薪酬结构必须得到调整,适度提升基本工资在员工全部薪酬中的比例,消除员工的“薪酬幻觉”,同时调整绩效工资的组成,多元引进期权、限制性股票、项目奖、现金红利等形式,使得企业留住人才、培养人才、获取人才价值。
(三)调节薪酬矛盾
薪酬对于企业来说属于管理费用,是长期经营摊销成本的一部分,而对于员工来说属于收益,实现企业成本与员工收益之间的“帕累托最优”是每一家企业的人力资源和薪酬管理部门都应着重关注的问题,因此,在雇主和员工关于薪酬矛盾既定存在且不可完全消除的情况下,企业和员工要做到就是将薪酬矛盾最小化,具体的措施可以包括加强沟通、财务透明、缩短合同用工期限、引入竞争机制、合理设置业绩期望值、制定企业长远发展计划并予以实施、为员工搭建有潜力的职业发展平台等,充分考虑员工“自我实现”需求,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搭配用好主观感情因素。
(四)制定薪酬标准
服务性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充分考察本行业职工的平均薪酬标准,结合企业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地位和社会认知度等因素,将本企业的薪酬待遇水平设置在与行业平均薪酬差距较小的上下变动区间,其中上部区间变动值可以适度扩大,但是下部区间变动值不可以过度缩小,这样既有利于服务性企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同时也有利于维持整个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从我国2012年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工资排行情况来看,服务业内部细分部门薪酬差距过大,同职称人员薪酬差距过大,这都是未来我国调整服务业发展、关注服务业人员福利水平以及优化服务业人力资源管理等应着重关注的方面。
[参 考 文 献]
[1]张迪.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当代解读[J].商业时代,2011(20):66-67
[2]梁东黎.劳动报酬份额和服务业比重的互动影响与均衡决定[J].江海学刊,2012(1):24-26
篇3
一、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应用先进管理原则及对策,遵照高校发展战略,指引教师充分完成分内工作的管理形式,使教师的配合更为得当,学校的管理目标得以有效落实,人事关系更为协调,教育工作氛围更加和谐稳定,教师招聘、岗位晋升、奖惩执行、教师培训等工作任务高效完成,凸显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价值。基于此,为使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富成效,需对其管理特点进行探讨,并将相关管理特点,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发展的立足点,旨在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质量。1、人本性。人力资源管理目的是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稳健发展,其管理主体是教师,只有时刻关注教师,才能制定符合教师发展切实需求的管理规定,消除人力资源管理阻力,将员工视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宝贵财富,时刻关注、关心教师,将教师群体视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需要保护且加以开发的资源。2、专业性。相较于企业来讲,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围绕“教育”展开,企业则围绕“利润”开展管理工作,凸显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性。除人力资源管理基调具备专业性外,通过管理可提高教师团队分工协作效率,充分发挥各自专长,使每项教育管理工作更加细致,体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性。3、互惠性。人力资源管理犹如驱动大型机器的轴轮,其中高校就是“大机器”,教师就是这台“大机器”上的“零部件”,零件发挥各自的价值,机器则向前运动,使教师在高校教师团队中找到归属感,其各项需求得以满足,围绕教师与高校之间的“共同利益”,优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激发教师工作实践主动性,助力高校教育事业稳健发展。4、全面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面向每位教师,与本校发展战略相契合,能依据高校教育事业发展需求做出优化调整,凸显相关管理体系的全面性。从教师个人发展角度进行分析,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贯穿教师全部职业生涯,如招聘、培训、调岗、晋升、辞退等,也只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极为全面,才能依据高校发展需求灵活配置师资力量,让教师在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5、交叉性。人力资源管理侧重跨学科发展,囊括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及法学等,为有效落实管理目标奠定基础,为此高校需将交叉性视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发展要点,多方吸纳管理理念及方法,将其整合成极具“校本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使高校人才管理更具实效性。6、系统性。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具备全面性特点,相关规章制度、管理理念、蒋政机制呈并列发展状态,使相关管理体系敷设面积更广,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性与全面性特点相对而论,并朝着纵深方向发展,犹如深盘地下的树根,每根根须都是高校深扎教师群体,关注本校教学实况,优化相关管理体系的基础,使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更具发展性、一致性、配合性。7、流动性。如若将高校比作一座城池,教师则为守城的士兵,士兵在战斗过程中将不断流失,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招募“新兵”,全新的教师团队对人力资源管理有不同的要求,需在其管理流动性加持下,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提高教师团队综合竞争力,同时预见高校人才流动性,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方略,降低青年骨干教师流动率,充分体现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价值。
二、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进行分析可知,高校若想提高自身管理综合质量,需将教师视为管理主体,秉持互惠共赢、深入全面、针对有效等理念,制定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规范,然而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为此高校需秉持自省精神,从本校人力资源管理实况出发,探析其管理现状,旨在为探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奠定基础。1、缺失人力资源管理意识。意识是指引人们优化实践方略,完成实践任务的基础,当前高校仍然存在注重财务管理、纪律管理、教育管理,忽视人力资源管理消极现象,将本校教育事业发展战略视为各项管理核心,不关注教师群体发展需求,一味采用刚性管理措施,严重打压教师工作积极性,影响高校教育事业稳健发展。2、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科学。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全面性、交叉性、系统性特点,为此相关管理机制需与本校教育事业相契合,使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犹如一张网,囊括所有人力资源,借助相关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目标,然而当前高校存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科学的问题,使其管理存在缺口,为教育人才流失埋下隐患。同时,当前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灵活有余,经验累积不足,使相关工作陷入管理误区,无法凸显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针对性专业性,频繁采取“亡羊补牢”方式推动相关管理体系发展,不注重在管理问题产生前做好预防性措施,严重削减其人力资源管理能效。
三、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
通过对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可知,缺失人力资源管理意识,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科学等问题,已经成为阻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发展的重点问题,为此高校需秉持与时俱进精神,立足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特点,结合本校发展实况,探究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对策,旨在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综合质量。1、树立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高校应秉持“以人为本”理念,始终将教师视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核心,在需求理论加持下,以满足教师各类需求为导向,合理制定人力资源管理内容,旨在提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综合质量。第一,生理需要。生理需求是最为低级且基础的需求,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可通过科学制定工资、福利发放及保险制度,保障教师基本生活,满足其生理需求;第二,完全需要。教师教研工作压力大,同时承受岗位竞争压力,为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需适当调整教研考核频率,营建公正、公平的岗位晋升氛围,规避教师之间、教师与高校之间的矛盾,打造和谐、稳定、安全的教师发展大环境;第三,归属和爱的需求。针对高校来讲,其情感上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同事关系中,良好的同事关系可以帮助彼此解决工作难题,希望成为高校教育团队的一员,为此高校人力资源管理需通过组织集体活动,如培训、小组教研等,拉近同事之间的距离,提高高校教师团队凝聚力;第四,自我实现需要。在需求理论中“自我实现需要”属于最高级别的需求,为此高校需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为充分发挥教师能力,实现其教育理想及个人价值,收获自我满足感奠定基础。2、制定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首先,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需具有实效性。高校在招聘人才初期,需做好职务设计与分析工作,对教师个人素养及工作岗位匹配度进行分析,确保教师教育实力及专业知识等各个方面均胜任该工作岗位,同时编写岗位规范、职务说明书等人事管理章程,同时依据高校教育事业发展需求,以及教师个人需求,制定人力资源规划,提高人力资源自我管理效率,确保高校在需要时,可以汲取充分的人力资源;其次,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需具备战略性。招聘及选拔机制需与本校发展目标相契合,依据高校发展对人才的客观需求,制定教师招聘及选拔机制,确保相关机制具备针对性、发展性,达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同时绩效考核、薪酬制度、福利待遇、员工激励机制需与高校发展进程保持同步更新状态,满足教师各类需求,旨在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最后,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需具备长久性。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培训活动,端正其工作态度,提高其教育实力,使教师能在未来为高校做出更大贡献。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劳动关系管理,打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同时做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反思工作,避免出现“亡羊补牢”的工作缺失,推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优化发展[5]。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具有全面性、交叉性、系统性等特点,为此高校需明晰自身人力资源管理不足之处,通过树立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意识,制定科学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继而有效提高高校教育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阳.探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途径[J].价值工程,2017(16):87-88.
篇4
关键词:转企改制;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1转企改制下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属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其发展完全依据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转企改制后,企业管理模式、岗位设置、薪酬绩效考核体系等都有了明显变化,如何充分调动和发挥企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不论是管理模式从原来的事业编制管理到现在的企业化模式管理,还是人员管理从原来的注重职务职级到现在注重能力技术,从原来的定岗定薪到现在的按劳取酬等,这些转变都离不开“人”这个因素。如何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对于企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关注并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并不断优化与创新。由于传统管理理念的禁锢及认知不足等原因,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仍存在大量问题亟待解决,具体如下:(1)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整体规划尚未完善。转企改制下,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面临着如何建立适合企业管理模式下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问题。原来管理模式下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如人员招聘、岗位晋升、薪酬福利、人事管理等)需调整,其中人员如何合理定位、管理和发展成为影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规划、相关制度实施的主要因素。企业需要各种类型、多专业人员协同发展,现行岗位职责划分模糊,职位晋升通道不畅,员工定位不明确,薪酬体系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导致企业薪酬制度激励员工的有效性明显下降,极大地影响了员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企业的管理理念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无法统一,人力资源管理没有建立企业员工有效的发展理念和上升通道,对员工自我发展规划缺乏正确引导。从企业发展与变革理论角度分析,该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不足问题是由于企业缺乏从发展与变革的角度考虑企业人力资源发展战略,未深刻剖析企业内部环境及企业自身发展能力,导致企业短期或长期规划存在不足,进而影响转企改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性的实施。(2)员工绩效考核及薪酬激励制度不够完善。目前,由于缺乏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人力部门对不同员工的考核标准和工作目标认定不清晰,严重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效性,无法达到“人尽其能、按劳取酬、公平合理”。另外,企业现存的评价体系和指标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在绩效考核方面无法激起员工积极性,导致企业激励政策流于形式。从现有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整体状况看,薪酬激励制度受自上而下考核方式及管理制度等主观因素干涉过多,作用有限,背离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3)企业缺乏有效的人员管理。当前,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对人员需求的标准是以较低投入获得较高产出为原则,多从企业部门劳力需求出发,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负责招聘、面试、安排,未能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的角度有计划地引进和招聘人才。招聘工作缺乏吸引人才的典型能力,其原因主要在于:首先企业高层用人理念滞后,不够重视人才,也未真正认识到人才与企业未来发展间的重要关系;其次,企业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内部各项工作的展开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其三,新入职员工培训投入非常有限,各类培训不到位,管理条例与员工实际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等,导致企业员工离职率较高,浪费企业经营成本和时间成本。
2转企改制下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策略
2.1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1)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和规划。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成功的企业在于其完善的企业整体规划,人力资源管理规划更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应有明确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在其基础上制定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才能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要明确角色和职责,其次要细化组织结构,第三要制定人员配备管理计划。角色和职责定义了企业所需人员的技能和能力,组织结构提供了企业所需人员的概貌,人员配备管理计划描述了企业在什么时间段需要什么样的人。(2)合理定位,创新管理模式。转企改制下,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应重新进行合理定位,改变行政管理模式,从市场发展角度开拓人力资源发展要求,着重考虑业务拓展的人才需求,根据市场变化增设特色专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摒除原有唯职称、工龄、等级论的传统管理模式,建立“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模式,树立各种类型、多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发展理念。疏通各类员工晋升通道,尤其要拓宽小专业和边缘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空间,建立企业各类技术人员职业晋升发展管理体系。积极调动员工创新干事的劲头,大胆启用没有“头衔”却有实际能力的年轻员工。开设绿色通道,引进培养急需人才。
2.2创新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及薪酬激励制度
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加快,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员工流动性越来越大,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面临的压力也随之上升。为更好地为企业留住精英人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需要改革当前的绩效考核体系。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不仅要帮助企业留住人,更要能激发在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人尽其能、按劳取酬、公平合理”的企业人才管理最终目标。当前,大多数企业采用的KPI绩效考核模式,需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转型中进行升级,将传统的企业对员工的考核逐渐创新为用户对企业的实际考核。与人力资源绩效考核体系转型相统一的是完善的人才发展机制,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除了要为企业留住人才,更重要的是实现人才的最大价值及培养人员价值观,激发员工个人价值更大化。通过共同运营的方式帮助企业员工争取更多的发展机会,进而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目前,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在转企改制下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都会借助互相监督的形式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自主管理,实现员工间的无缝衔接;也可以确定或制定相应的全员监督及员工内部调解委员会,有效实现人力资源在薪酬激励等方面的转型;还可以同事间的评价为依据,适当调整员工薪酬激励水平,全面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最优化。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实施转型时,应以员工综合评价为基础,通过员工评价反馈确定员工薪酬激励定位,同时用户交互效果也是评价员工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转企改制下,员工已由对上级负责转型为对用户负责,用户评价直接影响或决定员工薪酬福利体系。该种激励模式下,用户与员工的直接交互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交互等级或薪酬福利体系等级的明确划分可以进一步帮助员工做好职业发展规划。
2.3创新人力资源选择方式
转企改制下,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最重要的是选择企业人才。企业依据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建立企业人才的选择引荐、储备、培训管理体系。(1)增强企业招聘能力。首先要选择合理的招聘渠道。转企改制中的企业人力资源选拔一般通过企业机制建立,并积极运用各类信息招聘软件引导人力主动选择合适的企业。利用互联网招聘平台选择人才,可以有效提高企业人才招聘效率,同时也为企业和求职者提供优质的双向选择机会。其次要改变决策层用人观念。改变原有自主培养人才模式,通过“猎头公司”“人才中介”“劳务派遣”等方式引进含金量较高的综合性人才。积极构建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以方向性、聚焦性的特质吸引更多人才关注,彰显企业价值,促进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创新。(2)合理定位员工。转企改制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多的是从员工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思维角度出发,重新合理定位员工。一般通过创建良好的工作氛围,履行企业工作约定,多渠道与员工沟通,以柔性政策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如:各部门组织各类工作活动,引导新员工了解企业文化,将企业关怀渗透到员工工作、生活中,积极引导员工精准定位自身位置,以最佳定位模式满足企业人才选择的需求。(3)重视企业人才储备和培养。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属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其发展完全依据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技术人员的知识技术水平的发展需要一定的周期,应根据企业发展要求,适当提前引荐、储备、培养企业未来发展所需人才,尤其要重视复合型管理人才、小专业和边缘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发展。
2.4科学规划人才招聘和培训
转企改制具有明显的有机特点,参与主体可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体系。经济发展过程中,主体之间不仅可以采取自动交互的工作方式,同时更突出团队、流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地位,人与岗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交互创新。如:针对不同的工作需求组建多个员工队伍,打破原有部门和岗位的限制,整合具有不同优势的员工,取长补短,思维互补,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稳固员工基础,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益。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在获取人力资源时还需科学分析,合理规划,实现用人成本和数量的有效控制,最大化地获得企业经营效益。科学规划人才招聘和培训,优化转型现有人力资源,构建完善的奖惩激励制度,以激发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总之,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积极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
3结语
转企改制下,中小型水利水电勘测设计企业要实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必须立足企业实际发展需求,坚定不移地走以人为本发展战略,通过创新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创新人力资源绩效考核及薪酬激励制度、人力资源选择方式,以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篇5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体系建设 企业发展 同步性 超前性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人力资源管理逐步被引入到企业发展轨道中,到目前为止,应该说是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认知高度。但很多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这一概念还处于相对模糊状态,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以前所说的人事管理,把人力资源管理者单一的定位成为人事管理者,即处理一些例如招聘、薪资核算、档案管理等保守、被动的行政事务,而导致出现种种用人方面的困惑和现象。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并未学会如何运用人力资源管理,或者说是不甚明白人力资源管理这几个字的真正含义。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是以企业发展战略为依据,通过完成企业的发展目标、经营理念、产业结构布局、经营方向的确立等要求,丰富和发展自身功效功能的一个部门;是一个配合企业高层为了完成企业发展战略而工作的决策型服务部门。它的职责不仅是处理各类人事事项这个初级阶段任务,而更应该是一个企业人才管理者和企业变革的推动者。它的终极目标不是创造企业价值最大化,而是创造人均价值最大化。它是通过为企业挖掘优秀人才,将生产力诸多因素当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第一资源因素——“人”培养出来,使每一位员工都能在最合适的岗位发挥出最高强的生产效率,从而为企业创造最高值的经济效益的一个引导型服务部门;它是通过各种多样的方法和模式将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其自身的发展相结合,将其自身的管理与企业发展形成一个流畅的具有同步性又有超前性的闭环模式的一个企业核心服务部门。只有是这样的定义,才能让企业中人力资源的管理及发展从相对被动跟进状态中脱离出来,充分发挥其真正的功效和功能,成为一个积极的、有策略性和前瞻性的管理体系。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全球一体化、高度整合、激烈竞争的时代,人才的竞争更是重中之重,而完成此项重任的就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紧密围绕企业的核心能力制定其工作重点。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就是它的核心业务。让企业在不同阶段内不同的核心业务充分发展,其关键步骤及重要保障就是合理调整并体现员工的核心素质、核心行为及核心价值。它需要一个非常完善的管理体系与之相配。换句话说,只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与企业发展达到同步和超前的合理匹配的时候,人力资源管理才真正发挥出它应有的功效。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和企业发展阶段一样,也有着创立初期、发展中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其在每一个阶段的职责和要求亦不尽相同。
在体系形成初期,人力资源作为“治人”部门,通常只涉及员工的合同档案归档、社保关系办理、需求人员招聘、薪资绩效核算等传统行政事务的处理,属于原始数据积累阶段。这个时候,它的职责更倾向于具体化和准确化。
待体系得以初步形成后,即作为人力资源体系发展中期,人力资源开始着手进行岗位职责设定、绩效指标设定、薪资规划设定、员工培训等相对积极的行政事务处理,从“治人”过度到了“理人”。但由于这些工作还是以企业需求为直接导向,因而只能是在有需求后才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只是在这个阶段,人力资源已经从被动跟进开始逐步变化成为同步进行,人力资源开始形成自有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模式,他们会通过规划、整合和激励等手段,调解矛盾和冲突,调动员工积极性,已达到企业发展要求。这一阶段的职责以数字化和量表化为主。
形成体系后,人力资源开始通过调控、优化和开发等方式,科学、合理地对员工进行一对一动态管理。这个时候,应该说是已经进入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熟期。因为在这个阶段,人力资源已经可以摆脱企业需求这一唯一指定目标,而开始通过挖掘和发挥每一个人的特性和潜能制定其与企业发展相匹配的“用人”之道。通过提升每一位员工的精髓之处,将前期形成的具体化、准确化、数字化和量表化转换成为图标模拟分析,真正达到“以人为本”。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设按照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又分别有四个“自我”模式,即“自我诊断”、“自我治疗”、“自我保障”和“自我造血”。其中,前三个“自我”模式是和企业发展同步的,最后一个“自我”模式则属于超前于企业发展。
前三个“自我”模式通过人力资源设立规章制度、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轮岗,修订绩效考核指标等手段和方式,紧密围绕在企业发展周围,以满足企业发展为唯一需求点,按照企业发展的步伐和要求,发展和完善自身的体系建设。主要功效用于处理前述七种现象中每一个现象的前半部分,属于被动发展,它的时间点一般处于自身发展的初期和中前期。
最后一个“自我”模式则是人力资源通过人才队伍的梯队建设这一手段和模式,对企业部分核心员工进行核心行为和核心价值的理念引导,利用薪酬阶梯发展、员工职业规划、后备人才储备等手段和方式,通过增强他们的分析能力、影响能力等相关领导能力而增加公司收益,以使企业得以平稳拓展市场份额和占有率。这种模式的开展,将是以引导员工工作理念为主要需求点,结合企业发展战略部署,超前于企业发展步伐,形成人才自主掌控的高端领导形态。只有让这个模式成功运作,才能解决前述七种现象中每一个现象的后半部分,让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真正进入到主动发展和引导发展阶段。
一个企业能否形成成熟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切实达到同步与超前的完美配合,不仅与企业高层领导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定位或者说是他的管理理念有着重要关系,更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专业与否。人力资源管理是否专业,除了要看人力资源管理者的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要看其是否真正融入到了企业业务发展轨道中。因为所有的管理都是通过实践认证,所有的理念也都是通过实践检验的。
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实际是企业航行的副舵手,它在企业发展的同时,通过熟悉各项业务,熟悉每个流程,熟悉所有难点和重点,熟悉一切和企业效益相关的各个模块,进行最基础的数据积累和多方面多层次的反复沟通,制定合理有效的台阶式工作流程;通过收集整理员工各项信息,包括基础信息、在职信息和离职信息,对员工发展路径进行汇总和初步分析;通过收集整理企业发展每一阶段的成败得失,了解企业每个部门在当期的变化和产生的影响,修订岗位职能和组织架构,发展自身的构架体系。
篇6
关键词: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构建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社会生产和生活对高速公路建设及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加强高速公路精细化管理,构架具有高速公路路政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全面提升高速公路管理人员的素质,有效促进高速公路持续良性发展,是现阶段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概述
在高速公路管理系统中,人力资源管理主要针对的是单位内部人员的管理,与常规企业重视客户关系、市场需求和市场变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实施影响相比较,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更为重视人才的招聘、业绩考核、薪酬制度、人事调动、合同管理等。目前大多数高速公路的人力资源管理仅仅局限于传统人事部门所承担的招聘、考核、人事管理等基本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目前,大多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人员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这一现代化管理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在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上存在片面化,并没有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子系统纳入高速公路管理机制当中,使得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高速公路机构管理需要缺乏系统的整合性。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合理分配企业的内部职员,由于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时期,政府对于高速公路管理机构的职能仍处于改革和完善的过程中,影响了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应用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加之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理论知识就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我国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依然停留在初级的发展阶段。
二、构建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核心理念是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以全面、系统的眼光理解人力资源管理,将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支持企业长足发展的重要战略力量,而不是将其局限于相关部分或相对狭小的行政管理领域。实现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目前我国高速公路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在整个高速公路路政系统中,大学生的比例较高,越来越多的职工自身的才能得不到有效发挥,导致大量的人力资源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励高速公路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才能和职业价值显得十分重要。
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的价值观念取向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多职工要求将职业价值和生活质量更好的统一起来。传统职业道德对于新时期的高速公路管理人员难以产生良好的教育作用,职工需要的不仅是工作的社会效益及财富收入,还有个人价值的体现及跟各方面的心理满足。因此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必须借助人力资源管理的现金理念探索激励职工的新途径,重视人力资源的科学化管理,以实现高速公路路政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三、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构建的途径和方法分析
1.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具有一定的路政特点,首先需要对高速公路整体管理系统进行科学的分析,根据单位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求,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任职资格、重要程度等客观分析。编制详细可行的岗位职责明确书,确定薪酬结构。同时按照不同员工岗位责任的不同,有效分析员工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取得的成果,制定合理的组织目标个体目标。在职工绩效评价的过程中,鼓励员工广泛参与绩效考核评定,将团队绩效和个体绩效充分结合,并注重绩效评价的沟通和反馈,有效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2.构建激励机制,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高速公路管理机构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应结合物质和非物质多种手段。在物质激励方面,应构建全面的多元化分配体系,将知识、管理、技术等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考核指标,合理纳入薪酬分配体系中,增强物质激励的调节作用,以构建科学的分配激励机制。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鼓励职工积极参与到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工作当中,增强个体的团队精神和团队意识,给予员工发挥个人才能和表达意见的机会,提高高速公路运营管理效率,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和谐共融。
3.加强职工教育培训,精简冗员
根据不同岗位员工的职业发展需要,对员工的教育培训需求进行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制定不同岗位的培训计划,并采取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实施职业培训,全面提升职工的知识技能和业务素质。同时,对于高速公路管理系统中冗员现状予以精简,通过调整固定工资比重、解决人员自由流动、分流冗员等措施达到精简冗员、降低人力成本的目的。
综上所述,正确认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核心内涵,加强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的战略性管理,构建人力资源科学化管理体系和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全面提高高速公路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对促进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现代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发展需要依赖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先进理念,实现高速公路发展与员工个人能力发挥的互利共赢,营造高速公路人力资源管理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篇7
人力资源管理随着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得到了极大的重视,事业单位在管理时都提高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力度与关注度,使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升。本文从六个方面针对现代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做出了相应研究,明确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期待能够为现代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有力支持,促进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
事业单位;管理理论;人力资源体系;趋势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得到了快速的变化及发展,由于受社会经济影响而建立起的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更是将人力资源管理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强化,并得到了有效的发挥。传统的人资管理多集中在人事管理的相关事项上,较少关注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因此使得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的完整体系远未形成,存在着诸多不足和问题。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是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明确了其在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才能更好的为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管理支持,促进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
一、加大科技应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更成为现代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因此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也必然要对科技的应用更加重视。在现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已经涉及到的科技应用基本上仅仅局限于基本的办公需求上,通过先进科技成果与产品的应用,使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所面临的各项任务更加快速、高效的完成。然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科技应用对于人力资源管理而言更加重要,可应用领域也更加广阔。随着事业单位对人资管理相关事项的关注度不断提升,相应的工作任务也不断加重,这时就使得各种管理事项的完成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因此从整体来看,当前技术条件下的人资管理处于效率相对较低的水平上,在未来仍然有着极大的可发展空间。要实现事业单位人资工作效率的提升就离不开科技应用的支持,各种科技信息、软硬件的应用,以及信息化技术、网络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的综合利用,将会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更加丰富的可用资源,进而为促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提升提供更加有效的促进作用。在新时代计算机功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时,计算机所能完成的人力劳动也更加多样化,同时计算机以及极高的工作效率,决定了未来必然会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强化知识管理
当前社会科学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加强科学知识的学习、认识,才能令生产力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对于现代事业单位管理而言,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所必须的一项管理任务,促进社会经济利益的不断增长,保持事业单位以稳定的步伐前行。当前的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已经渐渐形成知识型员工、知识型工作及知识工作设计等三大基本要素构成的现代化事业单位管理体系,这三大基本要素使事业单位管理中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重心有所转移,进一步说正是这种知识管理模式的形成决定了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向着知识管理不断强化的方向发展。受时展的影响,人们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信息化的时代背景更是促进人们形成了各不相同的价值观念,因此对各自的认知都有着个人的主见,这时如果事业单位大力发展知识管理必然会面临着较大的困难。然而作为事业单位管理体系中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任务,却是未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断完善的必然选择,因此从人力资源管理入手,加强事业单位知识管理成为了必然,也就成为了未来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的主要努力方向之一。
三、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的流行
在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任务中,以人为本一直是事业单位所遵行的重要原则,然而由于事业单位在管理上的具体方式、策略不同,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也各不相同,有的管理中各个细节都能反映出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此思想作为事业单位各管理任务的重要指导,但同时也有的事业单位仅仅是对以人为本的思想有正确认识,在具体的管理事务中却未曾将这些思想真正落实到各项管理措施上,使这一思想对事业单位管理乃至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得不到有效发挥。受事业单位管理理论的影响,未来的单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也必然会向着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的方向发展,只有坚持了这种最基本的管理思想,才能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加完善,管理效果更加突出,从而为提供适宜的单位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环境,实现的长远发展。
四、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要求事业单位必然要建立起长远的服务与管理战略,并且选择相应的战略管理手段,方可实现事业单位的服务与管理战略目标,使事业单位的服务与管理路线能够为事业单位的战略管理所把控,进而促进事业单位建立起稳步服务与管理基础,全面提高单位管理的服务水平,为管理与服务好社会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亦是如此,只有建立起与事业单位战略发展同步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目标,并以详细的战略规划来将各项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有效把控起来,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的发展,并时刻保持与事业单位战略目标及规划的同步,为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必要保障。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作为管理的重中重之中,是确保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核心所在,因此,必须要加以重视。
五、发展知识分配方式
通过对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不难发现,事业单位的价值决定社会发展潜力,而决定社会价值创造的最基本要素则是资本与劳动,资本的不断积累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的经营发展决定的,而劳动的合理分配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的经营与发展状况。新时代人们对知识经济的倚重使得知识水平的不断提升,成为事业单位管理水平有效提升的重要基础条件,所以与之相应的劳动分配方式,也应当随着这种劳动力性质的发展变化而进行同步的调整,这就需要事业单位不断优化自己的社会服务与管理水平。以知识经济为主的当前劳动力性质使知识分配方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这种知识经济的影响程度不断加深,未来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在劳动分配方式上的调整成为必然,只有建立起知识分配的劳动分配方式,才能更好的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总之,受现代管理理论的影响,目前已经形成的事业单位中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仍然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太符合现代管理理论,对事业单位不断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管理与服务水平极为不利。因此,只有针对事业单位管理理论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应研究,明确当前时代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方向及趋势,才能更好的实现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为事业单位服务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提供源源不断地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侯汶佳.我国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的分析[J].人力资源管理,2011(6):68-6
[2]李建文.论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J].改革与开放,2011(18):112,118
篇8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集中管理
一、实现社会保险集中管理目的和意义
实施社会保险职工集中管理,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它包括节约和降低了人工成本、资源的消耗等企业成本,从而可以提高企业在其他方面的投入,加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充分利用好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上,通过社会保险职工集中管理的实施,从原来各单位分设专门管理人员管理,所造成各项工作管理不统一、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掌握不统一、人员配备资源浪费等缺点,转变成为服务团队中政策统一、人员管理统一、工作内容统一的现代化企业管理机构。具体如下:
1.在管理模式上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实现社会保险集中管理后,取消了二级单位办理业务环节,职工办理社会保险业务等可直接到职工服务大厅,进一步减少管理层次和中间环节,提高了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
2.优化了人力资源配置。通过成立社会保险集中管理,整合相关保险业务,取消各二级单位的专业保险员,将保险办理职能上收至社会保险集中管理,并按区域设置业务服务人员,业务人员数量大幅减少,以前由各二级单位机关部室40余人承担的社保业务,现在可以简化为8个窗口12个业务人员完成。同时,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以前各单位养老、医疗、退休等业务分别由多个专人负责,业务能力专而不全,现在1名业务专管员可以完成涵盖养老、医疗、公积金、工伤、死亡、转移、调动等多种工作,每一个专管员都是多功能型业务员,不仅熟悉自己的管理范围,在特殊情况下还能随时补充到所需窗口,保证服务中心业务不断档,确保对职工服务不打折,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高效的配置。
3.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极大方便了普通职工,提高了服务水平。人是一切管理的核心,以职工为本,满足职工的需求,提升自身的服务,一切为职工考虑,减少他们来回奔波的时间,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归属感,使得企业人员流失进一步减少,保留工作经验丰富的职工,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成立社会保险集中管理,整合相关业务,实现了对职工的服务,改进了服务质量,真正体现了“面向职工、服务职工、方便职工”的宗旨。社会保险集中管理设在公司主厂区外,交通便利,可以集中办理各项业务,且毗邻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公司财务结算中心,职工前来办理业务无需办理进厂审核手续,各个窗口职能明确、标示明晰,节省了职工往来各处的时间,大大方便了职工,充分体现了公司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二、社会保险集中管理的特点
社会保险集中管理属于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它是解决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存在诸多问题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同时也是一项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我们的整体思路是从理念提升入手,以培养现代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为中心,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社会保险集中管理体系是以“整合资源、优化流程、完善管理、加强统计、提升服务、支持决策”为主线,以集中管理为核心,构建统一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和科学有效的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社会保险集中管理体系的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重点,加强两个融合,推动三个转变,实现四个覆盖”。即突出集中管理这一重点;加强各业务领域信息化工作之间、信息化工作与业务工作之间的有机融合;推动信息化工作从以各二级单位为主,向区域统筹、全面发展转变,从以本单位专属业务为主,向支持多单位多业务经办转变;从支持管理经办为主,向经办、服务、监管、决策支持转变;实现对各项业务工作、服务人群、系统功能、管理服务机构网络的“全覆盖”。具体特点如下:
1.以应用为先,突出实效性。所有有效的新型体系的建设都要以实用性为前提条件,社会保险集中管理体系是以服务优先、业务优先、应用优先为核心,以为各二级单位、全体职工服务为重点,兼顾业务经办和宏观决策,同时保证全面提高一体化信息系统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整体支撑水平。
2.数据集中,服务具有延伸性。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建立集中式数据库,分类整合多个单位的数据信息,实现信息的完全共享与畅通;通过信息网络将服务延伸到各二级单位和基层职工,为服务对象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支持。
3.统一规划,统一建设。依据社会保险各项业务的具体要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和整体建设,支持我市医保中心业务软件的运行,为服务配备统一的设施,配合本单位自己的人力资源管理软件相对应的模块功能,规范了体系的建设。
4.具有统一标准,资源共享。针对社会保险业务操作流程及单位具体情况,制定社会保险管理体系建设的统一技术标准和指标体系要求,并严格执行,充分利用现有技术成果和设备资源,做到标准统一、网络互连、资源共享。
5.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及发展要求,制定一体化信息工作规划和信息系统建设方案,部署人力资源管理政策、方法、手段,并根据建设现状,对各业务分管窗口进行分类指导,有重点、分步骤地有序推进体系建设工作。为了切实保证成本利润动态控制体系的有效实施,制定了以下措施,保障生产经营工作的高效运行。
三、结论
企业建立社会保险集中管理体系向社会展现出了钢铁企业与时俱进的理念,传导了只有转变思想、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稳定地发展。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企业同时注意到了职工的需求,愿意为其提供优质的服务,让职工少跑路、多办事,体验和享受生活,更好地节约时间,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伴随着人力资源的不断发展,我们也在不断摸索前进的方向,同时优化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让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险集中管理体系达到更高的水平,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对我国企业的影响。改变唐钢小社会,进而影响大社会,有利于填补钢铁企业社会保险管理方式上的空白,为广大企业做表率,推动社会保险管理新型改革在我国的健康发展,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做贡献。社会保险集中管理有利于培养更多的保险综合管理业务员,让“一人多才”,改变我国人才紧缺的局面,使我国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强国。社会保险集中管理有利于提高社会稳定。用专业培训过的高素质人才为职工服务,大大提高了服务满意度,减少了聚众上访等不利于社会和谐的事情发生,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稳定。社会保险集中管理有利于带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扩展,比如招聘管理、培训管理、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劳动管理等,形成以优秀管理模式聚集的管理模式群,有利于提高中国人力资源管理的总水平。一个成熟的企业越应该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是各项工作的基础。作为国内首家建立社会保险集中管理的钢铁企业,河钢唐钢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有效转型,以扁平化、一体化等现代化管理方式来适时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架构,形成了具有钢铁企业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型模式,实现了优化、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目标。最后,伴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的不断发展,河钢唐钢公司人力资源部也在不断摸索前进的方向,将不断优化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让人力资源社会保险集中管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延伸到更多的管理领域,为企业和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付春龙 单位:河钢唐钢人力资源部
篇9
11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
当前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对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滞后,并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体系,缺乏以服务为向导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在这样的观念下,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必然影响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的开展质量,导致服务功能在社会中不能发挥真实的作用,就业服务部门所需要提供的服务比较复杂,同时也受社会行业动态所带来的压力影响,需要深入到基层去了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并对当前的人力资源群体特征做出调查,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与岗位的对接需求,同时解决就业压力与人才短缺的问题。实现这一工作目标需要一个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并对所开展的各项管理计划创造切实可行的环境,更高效地促进管理效率在其中得到提升。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是不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亟须在社会层面加强创新完善。
12公共就业、人才服务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不健全
在人才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并不健全,所涵盖的范围也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就业需求。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行业管理有很大区别,要从提升人力资源利用率层面开展,仅仅通过简单的约束管理是不能达到这一标准的,也增大了社会各行业的就业压力。管理制度不健全体现在缺乏激励体系,人才管理形式落后,事业单位的领导不敢采取物质激励的方法来提升员工积极性,导致人力资源效益没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长时间在此环境下所开展的各项管理建设任务,其中仍然存在大量风险的隐患。另外缺乏一个长期有效的管理体系,当前的管理制度过于局限性,很难?M足就业导向需求,所提供的人才服务也存在与社会行业之间脱节的现象。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过于局限性,所提供的服务也因此而受到影响,不能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13就业人才服务缺乏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人才
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管理岗位调动而来的,并不具备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在工作岗位中也不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当前阻碍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落实的因素中,专业人才缺失所占有的比例比较大,也是目前亟须解决的,如何对人力资源高效管理,在基业服务中发挥作用,也是当前主要探讨的内容。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任务表现也比较严重,人才之间自身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如果采用统一的管理形式,并没有充分发挥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甚至导致尖端技能型人才不能得到高效利用的现象,影响到行业的发展,这一问题表现严重。对于专业人才的缺失,日常工作中缺乏培训学习也是十分常见的,如何协调好这一工作内容,对提升就业服务中人才利用效率也有很大的影响。解决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的根源是建立一个高效率的领导班子,能够深入到基层开展工作,并解决发展中所遇到的各项问题。
2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建议与对策
21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重视程度
管理人员要从自身做起,提升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能够在发展中掌握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人才优化利用的角度来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得到落实,进一步提升管理效率,促进人才服务能够在基层中得以落实。提升工作重视程度还要深入到基层组织了解工作,掌握当前服务模式下存在的不足之处,以及有效地优化约束措施,解决人力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还要在基层中建立起服务沟通体系,深入了解当前服务理念下所存在的问题,注重协调解决问题,并避免人力资源在单位发展中闲置或者短缺的现象发生。通过加强各基层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高效利用这一发展模式,促进管理体系能够得到落实发展,这样才能够更高效地解决问题,也避免了发展过程中就业服务与社会行业发展需求之间不符合的现象发生。对于管理计划的完善,提升重视程度也是必要的基础,只有管理人员充分认识到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才能更好地解决所存在问题,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营造一个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22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要大力健全、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完善是配合实现人力资源高效利用任务落实的基础,完善制度要从当前制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来开展,不断观察是否存在隐患影响问题,并为管理计划的开展提供一个有利的参照依据,后续各项管理服务工作进行在体制约束下可以避免出现落实困难的现象。在制度完善中要重点对人力资源管理激励体系进行构建,实现在本单位内部高效的人力资源使用体系,这样在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与人才对接服务中才能够达到理想的效果,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更高效地发展落实,常见的管理体系不科学问题,在发展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与基层工作人员进行沟通,了解基层的人才服务现状,并充分了解当前行业发展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样在体制完善过程中才有可信任的参照标准,并帮助深入解决问题,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更高效地落实完善,达到理想的设计规划效果。建立并完善管理制度,还需要一个可利用的反馈系统,能够了解制度在落实中所遇到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管理计划中及时调整,达到更理想的建设效果,并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得到落实,发挥对人才服务与岗位对接的促进作用。
23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制定合理的人才战略
制定人才战略,首先要对自身的人力资源利用模式进行调整,确保所开展的各项人才服务工作是科学有效的,并能够发挥高效的促进作用,为社会中各行业发展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达到更理想的建设效果。对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分析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并及时地调整领导岗位,使真正有才能、能够发挥积极带头作用的人才可以得到重用。领导班子的组建也要从这一层面开展,观察领导班子中所存在的人才搭配问题,将具有管理能力与掌握基层情况的管理人才组合在一起,共同配合完成工作任务,这样的领导班子在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工作中才能够兼顾大局,更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务,促进最终管理计划能够在其中得到高效的利用与发展,提升工作任务完成效率,对于一些比较常见的工作任务落实不彻底问题,通过这种约束与服务也能得到解决,保障了人力资源的使用安全性。在后续管理计划落实中,发现问题要及时地采取解决方案,在造成严重影响前便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措施,才能够提升人才就业服务质量。建立科学的晋升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和职位任期制,坚决遏制各种权力寻租现象。
3提升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性策略
31强化以服务为向导的管理理念
管理制度完善与理念更新中,要确定服务理念的主导位置,并通过这种方法来促进基层中管理效率的完善,为提升工作效率创造一个稳定的基础环境。服务理念强化后,管理工作开展形式也更加合理,能够形成促进社会行业发展的工作模式,深入基层展开服务,并加强理解与构建,不断地完善工作效率,解决当前服务中存在的不合理问题。对于管理计划的落实发展,更要及时地探讨优化方案,根据所得到的服务反馈来对工作开展形式加以调整,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得到落实完善,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自身管理能力也能得到提升。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人才服务模式也变得更加科学合理,在落实中能够配合解决常见问题,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得到发展落实。对于服务主体不明确的现象,强化服务理念也能防控,帮助工作人员了解到自身工作责任所在。
3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服务工作的反馈调查
定期对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在管理计划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并及时解决优化管理工作开展的方向,实现对管理效率的提升。反馈调查工作要有清晰的层次划分,能够根据现场所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规划方向,并了解基层中所存在的不合理问题,掌握综合治理能力提升的措施,同时配合服务工作开展中基层工作人员给出的反馈意见,在现场形成一个综合能力优化提升的工作体系,解决本质上的问题。将所得到的反馈调查结果整理到档案中,这样在优化完善管理体系时也可以从档案内记录的信息对当前形势作出合理判断,并调整管理的侧重点,实现综合管理任务的完善。促进管理计划在其中得到高效的落实发展,对管理计划开展也能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提升人才服务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
篇10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高效和谐
中图分类号:F272.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12-0345-01
科技革命的发展,促使现代企业间的竞争转移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现代企业管理高层高度重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并把它放在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将有利于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作用,提高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强现代企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企业,促进社会主义现代经济的迅速发展。
一、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问题
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受到全球化影响越来越明显,受到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使我国民族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我国的企业起步晚,发展较慢,现代管理体系不完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中国的企业虽然在夹缝之中有所发展,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还有一些不和谐因素,影响了企业的迅速发展。
1.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概念混乱。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属于计划经济,改革开放后,向市场经济转型。然而,在转型期间,存在不少历史遗留问题。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注重人事安排,忽略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少现代企业虽然认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却不采用或置之不理,影响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更有甚者,许多中小企业只重视短期内的经济效益,经营理念陈腐落后,使企业的发展停留在量的阶段,难以获得质的飞跃。这些缺乏先进管理理念的企业,最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2.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不足。现代企业转型需要一段时间,这也面临着人才短缺问题。在计划经济时代,很多国有企业只重视技术的研发,而忽视了对高层管理者素质的培养,致使整体的管理者水平偏低。与国际接轨后,企业又面临着人员冗杂,员工结构老化,企业的构成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学历高的年轻人得不到锻炼和培养,致使企业缺乏活力和创新力,造成了企业竞争力的下降。
3.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不完整。现代企业发展较慢,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多引进于外国的企业,到中国后还需要一段适应期。而现代企业多由计划经济时代转型而来,重效益,轻管理。此外,部门职责规划交错,缺乏独立的人力资源管理部分,管理体系不科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得不到重视,又缺乏对员工的培训,使员工素质和技能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
二、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重视科技的基础上,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挖掘员工的潜力,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1.转变观念,注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代的时代是人才的时代,人才是企业和社会的宝贵财富。因此,一个企业的发展必须抛弃陈腐的观念,引进人才,重视人才的作用,强化人才意识,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导者要转变管理理念,培养提拔年轻的优秀人才,优化企业管理结构,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企业的发展不光要靠管理者,更要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企业经营者在企业规划中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统筹发展的功能,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掘员工的潜力,保障员工的福利,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企业内部关系和谐,企业才能得到长久发展。
2.建立完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跨国企业的迅速发展,为我们的企业管理提供了优秀的成功案例。做好人力资源管理的开发和规划,将有利于配合企业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企业的经营者要重视人力资源部门的重要性,给予其更大的权利和职责,为企业选拔人才,培训员工。
首先要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培养管理者的管理水平,提高高管的业务分析能力,优秀员工的选拔招聘能力,人才培训开发能力等。其次在用人制度上,要改变传统的论资排辈制度,有才能者要重用,重视人才的创造性,优化企业结构。
3.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现代企业在长期的发展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营理念,管理体系,发展规划和企业价值观等。优秀的企业文化,将有利于培养员工的团体意识,加强各部门的互动与交流,创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创造积极向上的奋斗理念,注重宣扬企业文化理念,有利于培养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使员工有主人翁精神,以此加深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企业文化要把员工作为企业的核心资源来管理,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福利待遇相结合,做到科学的利用每一份资源。在浓厚的企业文化基础上,聚拢人才,培养人才,利用人才。
4.企业应该建立合理的薪酬激励制度和培训制度。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中,应形成一套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有才能有贡献者进行奖励。对于先进工作者可以给予“先进个人”、“文明标兵”、“技术能手”等称号,增强员工的精神荣誉感,同时,给予物质奖励,对于优秀员工可以组织外出旅游,带薪休假等。合理的薪酬制度,将有利于使企业员工团结一致,提高企业的核心能聚力。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更新,对员工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企业对员工的培训必不可少。人力资源部的人力资源规划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看齐,使企业有充分的人才储备。例如,企业组织统一的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业务技能能力,同时也可以鼓励员工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学习,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三、结语
现代企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正确的发展战略和强有力的团队,人力资源管理就在企业的发展规划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作用,对企业的内部职工做出合理规划,实现人才的优化配置,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效益,使企业得到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志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