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局限性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的局限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的局限性

篇1

按:本文节选自当下中国营销From 领域内一部里程碑式的战略营销巨著《三极营销:新常态下的营销新模式》(上、下册),该书已由人民邮电出版社于2016年6月出版,并被评为优秀图书!

创新是任何企业都必须时刻遵循的商业法则之一,但创新的风险也很大,弄不好会使企业陷入灾难,因此,很多企业宁愿跟在创新型企业的后面成为市场的实际跟随者也不愿冒险创新,这种情形在并不成熟的市场环境还可以使企业获得一时的生存和发展,但对于在消费市场过于成熟的环境里,没有创新的企业势必就会走进经营的狭小胡同并因此而在市场上艰难度日。在新的消费时代,不断创新已经成为一个企业在商业经营上所做的必然功课,稍有怠慢就会被其他竞争者先拔头筹成功上位,就算再有规模和实力的企业也会因创新缺乏而使自己陷入很大的经营被动,因此,在信息化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一场接一场的创新活动的竞争。这是创新的第一个层面,还有创新的第二个层面,那就是创新能否真正赢得市场,即企业的创新是否符合顾客的真实需求,或者说是否具有真正的消费价值,在这一个层面上,任何企业都没有绝对的特权可供掌控。索尼一直标榜自己在技术和产品创新方面能力超凡,的确,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索尼的企业创新让它两次都成为让全球市场瞩目的对象,第一次是在盛田昭夫时代,它让索尼成为全球知名的电子设备制造商,还开发出了举世瞩目的随身听电子产品,第二次是在大贺典雄时代,它把索尼从一个电子设备制造商发展成集音乐、电影和游戏等多元化的娱乐产品帝国,每一次创新都使索尼在专业成就和市场发展上产生了质的飞跃,而如今的索尼却在创新的道路上遍尝失败的苦果,尽管他们现在依然觉得自己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仍然强劲,但实际的市场表现却让他们无言以对,既然创新能力依然强劲,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很简单,索尼如今的创新与市场真实所需的消费价值往往并不能形成真正的交汇点,而且是两条无法接近的平行线,创新是创新,市场价值是市场价值,在电视机业务上十年亏损累积达到85亿美元很大原因就是它的创新基本处于无用之地,什么免戴眼镜的3D电视,什么4K高清电视等,技术创新再高超,顾客的需求却并不怎么对板,有人说如今的索尼拥有世界上第一个内崁高清摄影机的双眼望远镜,但是请问,这种产品市场能有多少需求,它能发展成主流市场吗,如果这种回答是否定的,或者大有疑问,那么对这种产品的创新努力又有什么意义呢。

以自身的想象和单纯技术等层面的企业创新而导致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而在这一种经营理念和实践原则指引下的企业无论大小都无法逃脱创新和价值最终走向平行而不是交汇的宿命。

创新的真正意义在于如何读懂消费者,它需要有更深邃的思想,更精准的洞察力,更前瞻的眼光,以及对人性深层的专注与理解,即便在大数据时代,如果没有这些超越数据本身的对顾客潜在心智进行深度解读的能力,企业还是无法达到创新与价值互为融合的至高境界。

篇2

关键词:脸谱网;滚雪球;抽样调查

我们不能忽视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虚拟关系。每天在网络世界中都有大量的行为发生,人们在网络中表达自己关于真实世界中事件的思想、目的和看法。实际上,在许多类似贸易、金融、服务业、企业战略和政治中,网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此外,许多不同领域都在实际操作中融入了这些信息技术的使用,例如学术、卫生、金融、营销、工业和政治。然而,互联网能否成为一种可行的科学研究工具仍然存在争议。争议的重点在于这种在线方法是不是能够产生有效、可靠数据。样本中存在的偏差引起了对其在社会研究中有用性的质疑。

互联网开辟了调查社会和行为科学的新途径,因为许多科学问题所研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目标群体都难以在广义范围内被找到。许多学者都意识到,互联网为研究非随机调查数据提供了新的机遇。特别是这些作者还列出了互联网捕获“难以接近”群体的优势。事实上,本文提出了分析特别是脸谱网这类的社交网站,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接触到隐藏或难以接近的群体。马德普拉塔与雷乌斯做出了这样的探索性假设:社交网站可以很好的补充难以接近、难以涉及群体,因为它使得扩大样本量和范围成为可能,这正是这类研究的主要局限。因此社交网站成为滚雪球抽样的适当工具,能够提高结果的代表性。为了验证这个假设,他们采用虚拟在线抽样寻找在西班牙的阿根廷籍企业家。这一目标群体的特征是:他们中近六成都作为欧洲公民居住在西班牙。这些人不会作为阿根廷人被计入西班牙官方统计,所以建立样本框进行概率抽样是不可行的。此外,如果我们不考虑这部分“隐藏人口”,结果的代表性最终将不准确。

文章讨论了滚雪球抽样和结合社交网络(脸谱网)在探测难以接近群体时的效果。脸谱网可以代替昂贵的程序,成为更好的数据获取途径。社交网络抽样的局限性大多是由于其基于网络调查的形式产生的,但它是研究“难以接近”群体时的适当工具,而对这个群体的研究正是传统调查方法的难点。尽管抽样不是随机的,但是其地域分布仍与总体分布在统计上相关。在对西班牙移民企业家的研究中,使用脸谱网作为样本框的主要优势是节约了时间和金钱,扩大了样本量和研究的地理范围。事实上,在这样对小样本深度研究的领域中,虚拟抽样技术相比一般方法能获得更可观的少数群体样本量,提高了民族企业家的贡献。因此我们设法减少升序方法研究中可观察到的选择偏差,扩大样本量,提高样本代表性。

尽管二位学者展示了许多使用社交网络研究难以接近群体的优势,这种方法仍然存在局限性,尤其是虚拟网络样本。主要局限在于,脸谱网并不是专门为发送邮件设计的,如果同样的消息被发送很多次,管理员就可以冻结账户。私人消息可以保证参与个人的隐私和协议,但是存在发送大量电子邮件的技术障碍。在我们的研究中,我们不得不使用多个电子邮件账户发送消息。一个选项是直接给每个群组的管理员发送消息,请求他们与群成员沟通。这样的话会导致电子邮件被认为是垃圾邮件,降低参与水平。

另一个局限性通过虚拟网络接触到的人在未来可能会消失。这种情况会影响样本量和样本的代表性。为此我们认为虚拟网络只能初次接触。因此有必要的话,需要使用其他方式继续接触受访者,例如电话,电子邮件或个人采访。正如前文所讨论的,由于只有一部分群体使用互联网,特别是使用脸谱网,因此样本会产生选择偏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认为在研究难以接近群体时,这种抽样方法尽管存在局限性但仍然是有效的。

篇3

移动互联网具有便捷性、移动性、多样性、开放性、隐私性、移动性、融合性、局限性、智能性等典型特点。具体而言,便捷性体现在移动互联网用户可以随时随地地在在同一时间进行多种移动网络使用。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的融合性,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者应当综合考虑多样化、个性化的移动用户,实现移动互联网业务渠道的高度融合和开放。移动性主要体现在终端用户能够在移动状态下随时享受到互联网服务,方便携带和使用移动终端产品。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主要借鉴Web和SOA业务模式,实现移动互联网内容和业务开发者对移动电信网络业务的合理开放。移动互联网的隐私性主要体现在对移动互联网业务使用的私密性,实现对移动终端用户内容和服务个人隐私方面的保护。

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2.1国内外发展现状简述

现阶段,美国的移动互联网主要由接入网、主干网、近距网络和编队网构成,并且开启了研发空间互联网路由器的网络历程。国内外互联网主要存在传输时延大、传输距离远和传输误码率高等问题,使得移动互联网中的数据链路资源容易流失,造成移动网络通信的时延较大,使得移动互联网的空间环境受到严重干扰,降低了传输协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降低了移动互联网的功能指标,限制了移动的空间网络和移动宽带,使得移动网络空间资源的互联操作受到制约,不利于异构网络的传输安全,削弱了移动接入资源的互联互通性和互联网的可扩展性。

2.2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瓶颈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主要是WLAN利用的速率有待提高,能够增加移动互联网能源的消耗和蓝牙的能耗,降低了网络信息资源的传输速率,不利于移动设备的有效识别和连接,不利于蓝牙技术的运用率,降低了WLAN技术在数据传输中的速率,降低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发挥和创新,不利于整体网络系统能耗的减少和终端定位节能技术的运用效率。因而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定位过程中,降低移动接入资源的耗能是我国遇到的技术瓶颈。此外,我国在移动操作系统、网络定位技术、移动应用程序、移动网络接入和管理等服务技术还应当不断完善。

三、未来趋势及展望

3.1向着多样化和便携式发展

融合移动通信和无线通信的移动互联网作为传统互联网和电信网络的融合产物,其向着便携式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移动互联网主要向着宽带化、多样化的移动终端和移动网络接入技术,实现手机操作系统的开放性和多样性,实现移动网络用户内容体验和制作的丰富化,进而促进多元化移动网络业务模式的形成,促进各种业务应用的快速发展,实现移动接入网络无线接入手段的多样化。

3.2向着高校定位发展

未来移动互联网定位技术将向着高效精确、综合利用的方向发展。这有利于提升高校定位技术研究的精准度。尤其是在多类定位技术的重叠区域,应当提升移动互联网感知定位和网络定位的综合利用率,以便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精确高效的定位服务,进而提升移动互联网定位技术的效率和质量。因而,移动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交流方式,提升了信息定位的效率。

3.3与物联网高度结合

物联网作为绝大多数国家大力推广和创新发展的一种信息网络技术,其用途十分广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为了丰富物联网的功能,提高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效率,未来的移动互联网络应当努力实现与物联网的高度融合,优化移动终端的识别和网络信息采集等重要节点,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方式的创新和接入点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物联网处理能力和运行效率的提升。因而,未来应当完善物联网的传输、定位和节能等环节。

3.4与高效智能化接轨

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的传送地址无法满足移动终端用户的信息需求。为了实现移动互联网与高效智能化完美接轨,信息传送设置应当保护移动互联网的特性,进而满足网络结构的规模化需求,实现移动互联网传送数据的完整性和技术的安全性,实现移动互联网接入点的自动化配置和计算,有利于保持网络路由聚类的有效性,提升网络服务的质量。

四、结语

篇4

关键词:Sakai平台;互联网+;网络教学

互联网改变着世界,改变着人类的生活。目前,全球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作为构筑人类精神生活的平台,更要责无旁贷地拥抱互联网,实现教育的现代化。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各种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纵观各种教育平台,以“自由・开放・共享” 为宗旨的Sakai网络学习管理系统(以下简称Sakai)是当今世界教育领域最新的智慧教育学习平台之一。与其他教育平台比较,“更适合作为大规模的能够在高校里应用的网络教学平台”。

Sakai最初是由印第安纳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弗吉尼亚大学于2004年共同发起的一项开源课程管理系统(CMS),有时也叫学习管理系统(LMS),通过大量的学习支持工具,实现同一门课程、不同学校、不同院系、诸多教师资源共享,实时交换,非同步进行,为学校间、教师间和学生间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充分交流,实现学习的自主化、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教学质量评估的精细化等,更适合高校开发应用。官网显示,世界各地有350所学院、大学、政府和其他组织使用Sakai,全球注册成员超过400万,仅美国就有125万。

我国自2006年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开始跟踪Sakai系统,承担了Sakai系统本土化研究的国家重点项目以来,许多高校引入Sakai网络辅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发现Sakai平台有其局限性,需要继续完善,更需要使用者灵活掌握,有效克服其局限性。

目前Sakai在教学实践中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源的局限性

Sakai的资源肩负着储存各种教学资源的重任,发挥着传递课程信息的基础功能,是教师之间资源共享,学生课后复习、课前预习的依托。目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无法上传超过200M的文件,很多精彩的视频、课件学生无法分享。二是无法实现在线即时观看,需要下载才能使用。

针对资源的局限性,可以使用外部链接工具上传大文件,并实现在线播放,以克服目前的技术局限性。一是把Sakai站点与精品课站点链接,把大的文件放在精品课站点,这样原来辛苦创建的精品课资源还能继续发挥作用。二是Sakai与特定的互联网地址链接。

二、讨论区的问题

讨论区是Sakai最受学生欢迎的板块。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数量繁多,含金量不高。在实体课堂讨论时,教师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发言,教师引导并进行总结。但由于实体课堂的诸多限制,对于大班授课的政治理论、计算机基础等课程而言,讨论相当奢侈,进行得不多。在Sakai环境下,打破空间和时间的束缚,降低学习成本,可以获得个性化的学习体验,但与传统课堂的面授相比,师生和学生处于分离状态,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为直接的情感交流设置了障碍,缺乏人性化沟通,缺少学习的氛围,教师督促不及时,讨论的质量和效果并不尽人意。如学生的发言(发帖)缺少分量,随意性大,甚至有刷屏的嫌疑。

针对讨论区的问题,可以采取将云课题与课堂面授结合的方法加以克服。

一是通过Sakai的“预约”工具,在课堂上继续深化讨论区的话题。“预约”工具有这样的功能,即要预约实体课堂的发言,先要阅读有关材料,并进一步思考,完成规定任务,才能实现预约。通过“预约”工具与“讨论区”工具的结合,既能敦促学生学习,也能实现深度学习,使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有机结合,建构“互联网+”的现代教育模式。在学习绩效上,对能够实现预约的同学,要相应地给其在“讨论区”的贡献加权,对这些同学的学习给予充分肯定和激励。

二是课堂点名提问。针对轻视发言质量,甚至有刷屏走量嫌疑的同学,可以在课堂点名提问,这对敷衍了事的同学是个警示。在学习绩效上也要有相应的制约措施。譬如,被提问到的同学,如果一问三不知,“讨论区”的贡献归零。可视其回答的质量,对其“讨论区”的贡献进行减权。

三是在教学活动中引入“互联网+”的客服策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一站式解答,随时随地参与在线讨论,解答学生疑问,督促学生有效学习和沟通。总之,要尽量使“讨论区”既有丰富的内容,也有一定的深度。

三、“作业”和“练习与测验” 的问题

在线作业和练习与测验的问题是作弊,在线作业的问题主要是粘贴、抄袭。“练习与测验”的问题主要是替代。Sakai集成了大量的学习支持工具,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利用平台进行在线跟踪测试、在线考核,并通过查看学生登录频率、学习时间、资料下载、论坛讨论等情况,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综合评价。理论上使教学管理更加细化和科学化,也能大大减轻教师重复性和机械性劳动负担,更加适用于目前政治理论课大班教学的现实。但同任何在线学习一样,学生在Sakai平台的学习过程也是不可监控的,无法识别抄袭、剽窃、代考。这无疑会助长一些学生的懒惰、抄袭、投机行为,也直接影响Sakai教学评价功能。某些学生找他人登录自己的账号替自己考试不能在后台被发现。最严重的是“替代”,替代可能是个别关系好的学生之间的替代,也可能是有报酬的替代,最恶劣的是一个班级的学霸替整个班级的同学完成考试。如果简单以此做出的学习评价显然是不公正的。

对于这一问题,从根本上,要加强学风、考风、诚信教育。先进的技术工具要求相应的道德支撑和制度约束,如果学风不良,诚信缺失,就适得其反。

从制度上,要建立健全与新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对作弊等加以限制及惩处。

在策略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点措施:一是对于占权重较大的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采用集中时间统一在线考试的方式,直接避免班级学生之间的替代。二是对于平时作业和测验,进行随机复试。任意抽取一个班级,或者几个学进行集中复试,如果两次成绩差异较大,就视为作弊,要给予处分,这样能有力地遏制作弊。三是加强制度建设、学风建设,提高学生诚信度。

四、Sakai的本土化问题

Sakai烙有深深的“美国色彩”,在本土化上还存在不少技术难关,如在登录时,必须使用IE9及以上版本浏览器,或者使用Firefox, Google Chrome;如果使用百度、360浏览器,在网络高峰期时很容易出意外导致提交不上,关键时刻掉链子。 又如在“作业”一栏中,学生需要在文本框中输入文本,但是工具栏不符合学生用户的习惯,可供选择的字体、大小、背景图案少之又少,用起来并不方便。在个人资料编辑中,用户的姓名是按照西方文化习惯进行编辑,用户名在前,姓氏在后,不符合中国的表达习惯。另外,Sakai平台的外观设计比较符合美国人的审美,不容易提起中国学生的兴趣。因此,Sakai页面的设计需要实现本土化,符合中国的文化传统,适应中国学生的审美观。

五、认识和操作问题

Sakai平台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平台,要想充分发挥其价值,必须师生高度配合,积极参与。虽然Sakai平台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多种途径,但现实情况是Sakai的强大功能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已有的学习模式的固守,以及对新鲜事物的未知,再加上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熟练掌握电脑操作的技巧,所以有的学生对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兴趣并不高,甚至有抵触心理。教师也存在类似的问题,特别是年龄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生疏,掌握基本工具操作就相当困难,有的也不愿意学习,甚至有抵触情绪。所以,在课堂建构上存在简单移植,他们只是简单地把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移植到网络上,简单地把线下学习模式中的课表、教材、测试题移植到Sakai平台,展示给学生,既不能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讲授、互动、测评的优势,又难以发挥Sakai平台的在线优势,因此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并没有超越课堂学习。

针对学生认识问题和技能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加强培训。学校教育技术部等相关部门应加强对Sakai平台的宣传推广,可以制作视频,开展培训课程,举行讲座,向师生生动形象地介绍Sakai平台使用方法,也可以举行相关的学习竞赛,扩大平台在学生中的影响,引起学生的关注,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要适时引导。一线工作的教师也应鼓励和引导学生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学习平台的使用,使学生尽快接受并熟练掌握Sakai平台的使用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平台的优势,精心建设课程,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网络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使用Sakai网络教学平台的热情。学生自身也需要积极接受新鲜事物,逐渐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建立起新环境下新的学习策略,积极学习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技巧,遇到问题了需要和教育技术部门、教师积极交流沟通,做到与时俱进。

三要给予实际帮助。针对学生缺少电脑或者智能手机的实际问题,学校可以开放一定数量的机房,让学生免费使用。高校实现“互联网+”教育,必须有相应的硬件支撑,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机房设备。

总之,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同任何技术成果一样,Sakai平台在技术上还有拓展的空间,需要加快扩展其功能,加速本土化的过程,促进其发展完善, 使广大使用者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文明成果。同时,在运用这一平台进行辅助教学时,需要与传统的教学相结合,特别需要加强学风建设,建立与现代科技相适应的规章制度。

参考文献:

[1]王蓉.自由、开放的Sakai平台[J].中国教育网络,2007(6).

篇5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楼宇 智能化系统 应用

物联网技术以网络技术、传感技术以及定位技术等多种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基础,能够实现楼宇物品之间的连接,实现设备与设备之间的通信,从而形成楼宇智能化、自动化的监控管理网络。智能监控系统、智能家居系统以及智能安防系统等智能楼宇系统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 楼宇智能化系统概述

从本质上来讲,楼宇智能化系统属于一种系统集成技术,其集成了互联网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在建筑设计中融合先进的技术,实现了信息资源整合和使用的高效性,实现了楼宇的智能化管理。一般来说,楼宇智能化系统主要包含三个内容,分别是智能办公、智能通信和智能楼宇管理,三者相辅相成、相互联系、环环相扣。自动化管理系统在智能楼宇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涉及到的内容较多,就目前来看,我国楼宇智能化系统还没有统一的通信标准,不同楼宇的智能化系统在通信、性能、运行等方面有着一定的个差异性。

2 物联网技术原理分析

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其能够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实现物与物的连接和通信,能够通过信息采集设备来及时采集“物”的信息,以此为依据实现对楼宇中“物”的智能化管理。这就是物联网技术的基本原理。

物联网架构可以分为三层:

2.1 感知层

感知层能够实现物体的识别和物体信息的采集,感知层依赖于传感器、GPS设备、二维码标签识读器等各种信息采集设备来实现其识别功能和信息采集功能。

2.2 网络层

对于物联网来说,网络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是物联网的核心组成部分,如果将物联网比作是一个生物,那么网络层就是物联网这个生物的神经组织。其主要包括智能处理中心、融合网络、管理中心等,网络层的重要功能就是传递和处理接收的信息。

2.3 应用层

应用层指的是物联网技术具体应用的层面,要求与应用的行业进行融合,实现智能化管理。

物联网实现了物理设施和IT网络的连接,将虚拟的物联网与实物之间进行连接,实现通信,并整合为网络,这对于提升物理设备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效果有着积极的意义。

3 物联网技术在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探讨

3.1 在楼宇智能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监控系统是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智能监控的主要监控内容有空调系统的监控、给排水系统的监控、电梯运行的监控、照明系统的监控等等,智能监控系统能够及时发现楼宇建筑管理出现的问题,保证楼宇的安全性。传统的楼宇智能监控系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设备监控集中在室内,只能够实现主动监控,物联网技术在楼宇智能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则能够有效打破这个局限性,通过物联网技术能够实现远程管理,将楼宇建筑中相关需要监控的对象设备与互联网实现通信,避免人员来回往返,有效提升了监控管理效率。例如利用物联网技术将需要监控的设备及系统运行过程与监控终端进行通信,监控人员能够及时发现设备或系统运行的问题,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保证了相关监控对象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此外,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及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并上传给控制系统或上级数据系统,从而为相关部门楼宇运行标准和政策的制定提供有效依据,例如城市楼宇电网智能监控、能耗智能监控等等。

3.2 在楼宇智能家居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在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的背景下,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智能家居系统越来越重视,智能家居系统主要包括家居媒体影院、安防系统等等,其能够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物联网技术在楼宇智能家居系统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通信网络的设计和开发能够将各个子系统与家居网络相互连接,实现通信,从而更好地来对各个智能家居子系统进行监控。传统的智能家居系统布线方式为支线布线,灵活性较差,网络布置成本较高,物联网技术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燃气泄漏传感器等能够实现无线网络与家居设备的连接和通信,这就能够对智能家居系统中的相关设备进行远程自动化智能控制。

3.3 在楼宇智能安防系统中的应用

智能安防系统在楼宇智能化系统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关系到楼宇用户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传统的安防系统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其主要讲观察信号传递给保卫室,根据传输而来的画面信息,保卫室工作人员能够作出准确的判断,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安防决策,但这种安防系统只能够实现对楼宇内部的监控,局限性较大。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安防系统上述问题,能够实现对楼宇内外的全面监控和防范,系统一旦出现异常情况,则会进行主动报警。以楼宇入侵安防为例,系统中以红外探测器为基础,通过红外探测器能够及时识别并判断入侵红外信号,之后及时采集监控点图像,并将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信号,实现物与人的连接和通信,用户在确定入侵信息之后则可以迅速做出处理,提升了安防系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保证了楼宇运行的安全性。

4 结论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是实现智能化应用的关键技术,其在楼宇智能化系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本文从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家居系统以及智能监控系统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物联网技术在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为促进楼宇智能化系统的应用和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云汉.物联网技术在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应用[J].惠州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6:77-81.

[2]齐斌,李芳.物联网技术在楼宇智能化系统中的应用[J].科技展望,2015,28:11.

[3]毛东.物联网技术在智能化住宅小区中应用的研究[D].长安大学,2012.

[4]左文树.楼宇智能化系统技术与应用[J].现代物业(上旬刊),2014,08:135-136.

篇6

 

1 网络民主的基本内涵

 

网络民主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民主互动的方法和手段,“以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网络以及相关技术为支撑,以直接民主为发展目的,以公民的全体、主动、切实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民主运作程序为典型特征的一种新的民主形式”。

 

网络民主是民主的一种方式性的拓展,不是独立于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之外的第三种民主,我们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形式上拓宽了民主政治的广度,在内容上加深了民主政治的深度。这是一种新的民主运作方式,借助于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保持了民主的本质理念,这是网络民主的核心特征。

 

2 网络民主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性

 

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历来是比较困难的,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基层民众由于民主政治参与方式的单一而缺乏热情;另一个是基层的政府很难与普通民众进行有效的沟通。网络民主形式的发展和普及,为我们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了显而易见的积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民意的自由表达。在基层的民主政治生活中,处于底层的普通民众,由于各种利益的权衡和考量,很难真实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这导致了基层民主政治不能很好的反映和表达普通民众的真实想法和意愿。

 

网络民主形式重新构造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利益的沟通模式,由垂直性的、层次多和成本高的社会沟通模式向超越空间性、跨越层次性的和横向扁平化的社会沟通模式的改变,促进基层普通民众诉求的直接表达。

 

2、有利于基层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广泛的监督是基层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政府部门的信息公开使得普通民众也可以对基层的政府部门进行监督,从而加强了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网络民主可以对一切政府行为进行全程以及远程监督,扩大了基层民主的内容,充分体现出基层政治民主的大众化、日常化和多元化的特征。

 

3、有利于关注到少数人的意见。网络民主让我们在了解多数人的意见的时候也不忽视少数人的意见。由于处于一个平等的话语地位,每个人都会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见。传统的民主政治生活中,人们在意见的表达过程中,很容易受到“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影响。网络时代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使得传统“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遇到挑战,少数派的权力得以凸显。

 

4、有利于民意表达的“保真”。随着网络民主的发展,广大的人民群众可以直接、有效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网络形式使得民意的表达更加及时准确,从而避免了传统民主形式中民意的失真。网络民主可以充分体现人民参与政治过程的直接性、真实性、平等性,进一步推动公民政治参与的发展。网络提升了民主政治参与的能力,网络的开放性和平等性也极大地激发了民众政治参与的热情,有利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

 

3 网络民主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局限性

 

网络民主作为一种新型的民主实现形式,目前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级阶段,在其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难免有自身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具体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效信息难以甄别的局限性。由于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特征,使得我们接触到的信息数量过度膨胀,网络信息的来源渠道又是多种多样的,这就使得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和方式,提供了信息共享的广阔空间,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另一方面也使得我们很难也不可能有精力对所有接触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甄别,这就造成了信息真实性的缺失。

 

2、民主异化现象产生的局限性。互联网使得人们更容易进行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会产生“群体极化”现象。网络本身为我们的基层民主政治参与提供了一个可以广泛交流的平台,群体性的政治参与成为新的基层民主政治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群体的聚集会形成自己独特的民主价值取向,网民总是将自己的民主诉求链接到自己的价值偏好、立场观点和理想信念等方面。由于网络的互通性,使得相同民主诉求的人很容易形成共同认识群体,强化其民主政治的诉求,而不能正确分析判断自己的民主政治诉求是否符合实际的情况。一旦这种认同在虚拟世界得到强化,就很容易带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来,这就造成了网络和现实中的民主诉求的脱节。

 

3、网络暴力现象频发的局限性。现实中的暴力往往会出现真实的伤害,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无形之中的伤害也随之而来。借助于网络作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手段,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很多情况下,占多数的群体有对少数群体进行人身攻击的行为,谩骂、侮辱、曝光隐私等,这些网络暴力行为极大地伤害了普通民众参与基层民主政治生活的积极性。

 

4、“情绪化民主”对于基层民主的破坏性。由于失真、泛滥的信息所煽动起来的公众情绪所制造的肤浅的、虚假的民主诉求,可能使得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决策者被公众情绪所感染,从而进一步影响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决策的效率和效果。这就会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这些不利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情形的出现,是对于网络民主形式自身的一种否定。我们要认真对待,分析解决情绪化的网络民主,还网络民主一个真实的面目,使其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4 结论

 

网络民主激发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活力,改变了传统的民主政治参与的方式,以一种更加快捷、有效、成本低廉的方式影响着当今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但是,网络民主是离不开现实民主的,与其说它提供了新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形式,不如说它激发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积极元素;与其说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参与方式,不如说它消除了传统民主政治参与的一些障碍。网络民主是在新科技的应用的基础上,把一些本属于民主政治本身的元素很好的表现了出来,把一些被现实束缚的东西解开,把失衡的权力配置格局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调整。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商务信息;搜索引擎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 A

1.前言

信息,通俗地称之为消息,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形式很多,包括文字、数据、表格、图形、图像、声音等。信息在网络空间的传递称为网络通讯,在网络上停留时成为储存。网络信息在传递和储存时具有以下显著特点:时效性很强,准确性很高;网络信息的储存和检索都很方便。

2.网络信息的查询程序和方法

收集网络信息的困难在于互联网所涵盖的信息大,且鱼目混杂,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管理,要迅速准确地查找正确信息,需要相当一段时间的培训和经验积累。互联网为我们准备了信息检索软件,熟练使用这些信息检索软件,并正确掌握一些信息检索方法,可以缩小检索范围,达到快速查找的目的。

2.1网络信息检索采集的基本程序

信息检索是根据课题要求,利用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查找网络信息的过程,完成这个过程一般需要经过一定的程序。

2.2网络信息检索采集方法

(1)是分类搜索法。使用各种“搜索引擎”。它是网站提供的网址搜索程序,它像114电话查号台一样,使用功能很强大,也很方便。如启动IE浏览器后,在地址栏中输入新浪搜索引擎的网址“.cn”,然后回车, 新浪搜索引擎的主页就会出现,页面中的分类信息是搜索引擎网站做好的分类表,用户按照分类表逐级点击进入找到所需信息。这类常见的中文搜索引擎有:“”,“search.yahoo. ”,“.cn”等。使用分类搜索法要有明确的检索目标和要查找的主题。

(2)关键字搜索法。大多数网站都提供关键字搜索引擎,因其使用方便快捷,特别适用搜索主题不明确的情况。“关键字搜索”是在页面上方的文字输入框中输入你想要查找的信息关键词语,然后点击“搜索”按钮或者直接打回车进行查找。如查找有关市场营销理论的网站时,“市场营销”就是“关键字”。使用关键字搜索方法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第一,关键字不宜太简单或太复杂。因特网信息提供的信息或网页很多,如果查找时使用的关键字太短或太普通,就会搜索出大量的无关网站和网页内容;第二,使用组合关键字搜索方法,把关键字拆开,中间加上“空格”或者“+”。这样可以缩小查询范围,信息更准确;第三,选择各类专业网站进行查询,可使你得到更专业、更全面的信息服务。

另外,各类电子图书,可使你更方便地查阅到各种文献资料。免去你跑图书馆或书店的麻烦。

2.3 网上市场信息采集的优势和局限性

网络的实时性和开放性,吸引很多企业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和开展营销活动,其中网上信息采集(也就是网上调研)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相对于传统采集信息,网上采集信息有不受时间、地域的控制;网络信息的及时快速地传递,且调查资料有一定的客观性,能提高科学信息采集的效率,很受信息需求者的青睐,尤其是网络信息包罗万象,网民人数众多,这种调查方法相对方便又经济, 因此成为人们收集和商务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又给网络信息增加了几分不确定性,使网上信息采集结果的准确性产生质疑,主要反映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网络用户虽然增长很快,但网民的地域分布、收入水平、文化素质水平、年龄层次等都有差异,即调查对象不确定,网络信息的来源也不确定,使调查结果的可信度降低。

第二,企业选择E-mail方式调查客户信息时,可供选择的E-mail有限,问卷的回收率很低,如果使用不当,还有垃圾邮件之嫌,过多的电子邮件塞满用户的邮件信箱,容易引起用户不满并立刻被删掉,造成调研表回收率很低。

第三,网民往往是不耐烦的,因此使得网络调查表的内容和提问方式受到限制。网络的虚拟性还会使得调研活动严肃性不能得到肯定。

3.网上信息采集方法的运用对策

针对以上网上调研的局限性,网上信息采集方法上可以采用以下对策:

3.1 通过电子邮件向用户散发调研表

这种方法适合于对调研对象的身份无特殊要求的调研活动。企业通过登录注册的方式可以收集到许多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登录注册可以让用户在网上购物时完成,可以在网上提供一些免费服务,例如可以通过在网上进行促销活动、向用户免费分发礼品或样品时要求用户完成等。电子邮件调研表的散发量可以很大、只要企业拥有用户的电子邮件地址,就能以可以忽略不计的成本散发出去。为了避免用户不满并立刻被删掉,在作调研时应尽量利用掌握的资料进行筛选、向那些对调研内容可能感兴趣的用户寄送调研表。如果电子邮件调研表采取普通的文本形式,那么回收以后的处理比较繁琐,需要人工阅读,这会增加调研的成本。

3.2 在企业自己的网站上调研表

这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网上信息采集方式,企业可以在网站上设置一个市场调研的网页,在该网页上放有事先设计好的调研表,由用户访问该网页后,根据兴趣自己填写。调研表一般采用表单形式的结构化语言,因此采集到的信息可以自动分类存储。这对下一阶段的信息处理和分析非常方便。以这种方式进行调研最难的是怎样将用户吸引到有调研表的网页,并让他们填表。企业可以实施奖励或免费服务等方法,如发送小礼品或免费提供一些用户感兴趣的内容等来吸引用户完成调研。例如华为公司在研发某一个新产品时通过互动广告向用户征求产品设计建议,广告之后不到一个月、公司收到了三万份电子邮件和近万封回信。累计有十万余人对这一产品的研发参与了意见。

3.3 通过网上论坛、电子公告板(BBS)等方式采集用户意见

这种方式是最节省成本和开支的方式,不过它所采集的信息往往杂乱无章。需要采集人员进一步细化和分类分析。

4. 结论

当今是互联网信息的时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合理的将传统信息收集方式与网上信息采集方式融为一体。只有更好的利用这些信息资源,企业才能有更好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金镇,张继兰.试论网络商务信息及其组织[J].情报杂志,2002(2):65-67.

[2]杜世鹏.网络商务信息服务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5.7:4-6.

本项目由西安翻译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供!

作者简介:

王璐(1994-),男,陕西乾县人,2012级本科生 就读于西安翻译学院电子商务专业

篇8

从洞察到精准

传统营销像中医,讲究望、闻、问、切(消费者洞察和市场洞察),凭经验办事。而互联网营销像西医,讲究技术(产品、工具)和精准(数据等),靠证据决策。互联网的出现对传统营销和传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对互联网技术的陌生是传统广告人最大的软肋。而传统营销人擅长的idea在基于网络的全民创意时代也大为褪色。

那么是不是靠精准营销就能解决品牌的问题呢?前段时间,有人说未来的品牌要靠数学家和大数据,搞市场和营销的很快就会失业了,这让人很汗颜。数据与精准营销只是直尺,用来测量哪条路最短的,不能用这个来看方向。只有罗盘才能确定方向。罗盘就是老板的商业直觉。商业直觉一定是算不出来的。

篇9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架构;信息安全;防护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6)04-00-03

0 引 言

如果说计算机技术的出现和发展实现了人类与计算机的直接对话,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满足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欲望,那么物联网技术的诞生和发展就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人类与物体交流、物体互相交流的场景需求。物联网普遍被人接受的概念由国际电信联盟(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tion Union)提出,无处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已经到来,通过生活中熟悉的用品嵌入各种信息收发装置,人们将感受与传统通信交流方式不一样的交流渠道。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体与物体相互连接的互联网,它以互联网为根基并与传感网、移动通信等网络进行有机融合,并加以拓展与深化。物联网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具有感知全面性,即通过感知技术脱离时空限制来获取目标信息;

(2)具有传输准确性,融合互联网与电信网络的优点,将感知信息精确发送给目标,满足实时性要求,同时物体本身还要具备数据接收和解释执行的能力;

(3)智能化应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利用先进的智能计算技术对搜集到的大量数据信息进行妥善分析与处理,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控制。

物联网与互联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网络各种特性要求上的差别,由于自身特性,物联网在即时通信、可靠性、资源准确性等方面需求更大。物联网的安全构建在互联网的安全上,需要在制定物联网安全策略时将互联网安全作为基础,还应充分考虑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等特点。在物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构建物联网安全体系结构的需求更加明显,以上这些问题都为物联网安全问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1 物联网安全理论基础

1.1 物联网的安全需求与特征

当今物联网安全机制缺乏的重要原因就在于感知层的节点受到能力、能量限制,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并且物联网的标准化工作尚未完成,以致其工作过程中的信息传输协议等也未能统一标准。攻击节点身份、对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的有意破坏、恶意手动攻击等都对物联网感知工作的安全造成威胁。目前的通信网络是人类个体作为终端进行设计的,数量远不及物联网中的感知节点,通信网络自身承载能力的局限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通信的安全风险。大量的终端节点接入会造成网络资源抢占,从而给拒绝服务攻击提供了条件,对密钥需求量的增加也会造成传输资源的不必要消耗。在目前的网络中,通过较为复杂的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而在物联网通信环境中,大部分场景中单个设备的数据发送量相对较小,使用复杂的算法保护会带来不必要的延时。

1.2 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融合性在我们制定安全策略时是尤为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它集几种网络的通信特点于一身,同时也把各网络的安全问题融合起来。而且在对传统通信网络的安全性研究工作发展了一段时间的情况下,资源有限、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导致了物联网感知网络的学习建设工作更加困难。物联网安全的关键技术如图1所示。

总而言之,应用物联网安全技术时,必须全方面考虑安全需求,部署系统的安全保护措施,从而能够应对安全威胁,防止安全短板,进行全方位的安全防护。

1.3 基于物联网三层结构的安全体系结构

物联网是一种应用感知技术,基于现有通信技术实现了应用多样化的网络。我们可以基于现有各种成熟的网络技术的有机融合与衔接,实现物联网的融合形成,实现物体与物体、人和物体相互的认识与感受,真正体现物物相连的智能化。目前公认的物联网三层结构如图2所示。

1.3.1 物联网的感知层安全

物联网区别于互联网的主要因素是感知层的存在,它处于底层,直接面向现实环境,基数大,功能各异,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其安全问题尤为重要。该层涉及条码识别技术、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图像识别技术等,主要负责感知目标、收集目标信息,包括条码(一、二维)和阅读器、传感器、RFID电子标签和读写器、传感器网关等设备。相对于互联网而言,物联网感知层安全是新事物,是物联网安全的重点,需要重点关注。

感知层安全问题有以下特征:

(1)一些有效、成功的安全策略和算法不能直接应用于感知层,这是由于其自身的资源局限性造成的;

(2)感知节点数量大,不可能做到人工监管,其工作区域的无监督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风险;

(3)采用的低速低消耗通信技术在制定安全策略和算法选择时要考虑时空复杂度以降低通信资源的消耗;

(4)物联网应用场合的差异性导致了需要的技术策略也不尽相同。

这里以RFID技术为例,由于RFID应用的广泛性,在RFID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其安全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随着技术的发展,目前乃至将来,RFID标签将存储越来越多的信息,承担越来越多的使命,其安全事故的危害也会越来越大,而不再是无足轻重。RFID系统中电子标签固有的资源局限性、能量有限性和对读写操作的速度和性能上的要求,都增加了在RFID系统中实现安全的难度,同时还需要我们对算法复杂度、认证流程和密钥管理方面的问题加以考虑。与常规的信息系统相同,攻击RFID系统的手段与网络攻击手段相似,一般包括被动、主动、物理、内部人员和软/硬件配装等。现在提出的RFID安全技术研究成果主要包括访问控制、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其中身份认证和数据加密有可能被组合运用,但其需要一定的密码学算法配合。

1.3.2 物联网的网络层安全

物联网利用网络层提供的现有通信技术,能够把目标信息快速、准确地进行传递。它虽然主要以发展成熟的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但其广度与深度都进行了很大程度的扩展和超越。网络规模和数据的膨胀,将给网络安全带来新的挑战与研究方向,同时网络也将面对新的安全需求。物联网是为融合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网络技术而建立的,伴随互联网和移动网络技术的成熟与高速发展,未来物联网的信息传递将主要依靠这两种网络承载。在网络应用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环境下,各种网络实体的可信度、通信链路的安全、安全业务的不可否认性和网络安全体系的可扩展性将成为物联网网络安全的主要研究内容。目前国内物联网处于应用初级阶段,网络安全标准尚未出台,网络体系结构尚未成型,但网络融合的趋势是毋庸置疑的。

相对于传统单一的TCP/IP网络技术而言,所有的网络监控措施、防御技术不仅面临结构更复杂的网络数据,同时又有更高的实时性要求,在网络通信、网络融合、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网络服务和其他相关学科领域都将是一个新的课题、新的挑战。物联网面对的不仅仅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技术所带来的传统网络安全问题,还由于缺少人对物联网大量自动设备的有效监控,并且其终端数量庞大,设备种类和应用场景复杂等,这些因素都给物联网安全问题带来了不少挑战。物联网的网络安全体系和技术博大精深,设计涉及网络安全接入、安全防护、嵌入式终端防护、自动控制等多种技术体系。物联网面临着网络可管、可控及服务质量等一系列问题,且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时还有许多与传统安全问题不同的特殊点需要深入研究,而这些问题正是由于系统由许多机器组成、设备缺乏管理员的正确看管,设备集群化等特点造成的。

1.3.3 物联网的应用层安全

物联网应用层主要面向物联网系统的具体业务,其安全问题直接面向物联网用户群体,包括中间件层和应用服务层安全问题。此外,物联网应用层的信息安全还涉及知识产权保护、计算机取证等其他技术需求和相关的信息安全技术。

中间件层主要完成对海量数据和信息的收集、分析整合、存储分享、智能处理和管理等功能。智能是该层的主要特征,智能通过自动处理技术实现,主要在于该技术的快速准确性,而非自动处理技术可能达不到预期效果。

该层的安全问题含盖以下几种:

(1)恶意攻击者使用智能处理期间的漏洞躲避身份验证;

(2)非法的人为干预(内部攻击);

(3)灾难的控制与恢复等。这种安全需求可概括为:需要完善的密钥管理机制,数据机密性和完整性的可靠保证,高智能处理手段,具有入侵检测、病毒检测能力,严格的访问控制与认证机制,恶意指令分析与预防机制等。

应用服务层由于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具有多样复杂性,导致它的许多安全性难点并不能使用其它层的安全协议予以解决,可认为它们属于应用层的独有安全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主要涉及不同访问权限访问数据库时的内容筛选决策,用户隐私信息保护及正确认证,信息泄漏追踪,剩余信息保护,电子产品和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

2 物联网安全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来看,物联网安全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只是直观地觉得物联网安全十分重要,但并不能清楚其规划与发展路线。安全技术的跨学科研究进展、安全技术的智能化发展及安全技术的融合化发展等新兴安全技术思路将在物联网安全领域发展和应用中发挥出一定的作用。目前,由于能够满足物联网安全新挑战及体现物联网安全特点的安全技术还不成熟,因而物联网安全技术还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才能完备,并在发展过程中呈现跨学科研究、智能化发展、融合化发展、拥有广阔应用前景等趋势。

未来的物联网发展和应用取决于众多关键技术的研究与进展,其中物联网信息安全保护技术的不断成熟及各种信息安全应用解决方案的不断完善是关键因素。安全问题若不能引起足够重视与持续关注,物联网的应用将受到重大阻力,必将承担巨大的风险。由于物联网是运行在互联网之上的,它以互联网为根基极大的丰富深化了人与物、人与人相互交流的方式和手段,它是互联网功能的扩展,因此物联网将面临更加复杂的信息安全局面。倘若未来日常生活与物联网联系密切,那么物联网安全将对国家信息安全战略产生深远影响。

3 结 语

物联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将在更深入、更多样化的层面影响到信息网络环境,面对非传统安全日益常态化的情况,我们应该认真思考信息安全本质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力求在信息安全知识论和方法论领域进行总结和突破。

参考文献

[1]吴成东.物联网技术与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媒体融合;新传媒

“互联网+”含义主要是:以互联网为主要依据,包括一系列智能的硬件,可以穿戴的设备的一个新兴r代。基于全球海量信息没有成本的前提,“互联网+”基本是一个更加人性化的形式,其中还包括人与人之间,人与技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很多层次,向着更高层次的传播形式,影响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发展,相互联系不在仅限于人和人,而更注重人和物,人和系统。系统和物,系统和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主要性征就是万物都相连。体现出了互联网的一次重大改革,也即将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主要的经济模式,最终将通过这种方式以互联网的形式在用户中开发出全体的智慧力量,并最后作用于人类的各种感官,理解能力和管理能力。

一、“互联网+”环境下媒体的融合发展

随着现代技术的革新,“互联网+”已经不可避免的推动了时代的发展进步,全球一体化的引导下,我们对信息质量和数量的需求量日渐加大,传播形式也是更趋多样化,媒体的传播形式也跟着不断广泛化,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之间也逐渐融合。两种媒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更加大了媒体融合的产生,电视媒体面临着落后的趋势,但同时也不会因为落后而倒闭。但是新媒体和电视媒体之间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距,电视媒体的制作时间长需要均衡不同的频道和时间段,档期和编排的顺序也需要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这种情况下导致电视媒体更新速度进程较慢,不利于信息的传播,很多大事件,比如日本福岛地震,几分钟消息已经传遍世界,电视媒体就要经过编排后播出,这就与新媒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传播速度上就产生了明显的差距,也大大的影响了电视媒体的发展历程。由此可看出,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了媒体转型发展的必然趋势,再加上“互联网+”时代的影响,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已经是必然趋势。

二、“互联网+”环境下媒体融合的现状

由此可见“互联网+”在世界背景下的巨大力量,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国家间也渐渐的开始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支持,从我国先进的新媒体融合的情况出发,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包括:微观到相关,宏观到全部媒体,都有很大的上升的空间。

从另一方面看,传统的媒体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其更具权威性,相对于新媒体来看,仅仅是通过信息的共享,突破空间限制,通过自媒体的传播也使这一劣势有了明显的提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发展的必要性被越来越广泛的接受,也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尤其是有“互联网+”的支持,各家提高了媒体融合的可能性。我国的各个地区的媒体之间也开始创新并致力开发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性,但是其中存在的很多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由于传统媒体的局限性,依赖于广告模式,和互联网传播等方式。

不管是哪种媒体形式,都是需要强大的后续力量支持,包括资金,人员,技术等等。尽管我国的新媒体融合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同时伴随的是产业之间发展和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存在,要想尽快实现“互联网+”的运用,就必须从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现状入手改变。

三、“互联网+”环境下的发展路径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具有重大的意义,影响着我国现代传媒体系和媒体国际化的发展,虽然媒体融合在我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从世界角度楚大我们还是应该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来跟上世界的趋势。

(一)技术途径

在媒体融合与“互联网+”的背景下,实际是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程度。传统媒体自身有着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互联网+”则是对于时间空间限制的颠覆。由此得出,传统媒体应该学习新媒体的发展方式,大力改造新旧传媒,通过提升深度广度,创建一定的技术数字信息平台,保证其有效技能的发挥。

(二)跨产业的途径

媒体中跨产业的融合完全打破了新旧媒体之间的界限。针对当今的传媒行业,我们的资源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争取更多的优势的前提下,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作用已经形成了一种形态,不管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单看传播的速度和质量还有服务的质量提高,都说明了新媒体融合的好处之多。这这个前提下,跨产业的若干理念也就能在不同行业中起到巨大的作用。当前的媒体市场正在朝着更加明朗的正确的方向发展,媒体间的跨界也是一个重大的创新项目, 确保资源配置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