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商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商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商问题及对策

篇1

关键词 铁路施工 供应商管理 供应商管理体制

铁路交通由其价格低、方便度高的特点深受到人们欢迎,在大众的选择出行方式上占据主要地位。随着客流量的增大以及铁路货物运输的发展,加大进行铁路设施建设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多增加铁路路线,以此来实现铁路交通干线的全贯通。因此,铁路施工建设工作也是在紧张进行,在这个工作过程中会出现许多的供应商想要参与进来,此时就需要铁道相关单位展开对供应商进行选择和管理的工作。

一、对供应商的认识

(一)供应商的概念

供应商是指为买方提供对方所需要的物质的实体商家,供应商为买方提品,买方进行货币支付,二者是服务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铁路施工企业的供应商是指给铁路建设队提供各方面铁路建设所需要的材料和建材的商家,供应商的发展与铁路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二)供应商的分类

供应商的分类根据划分要求不同,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是根据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产品可以将供应商分为六大类。

(三)供应商选择的方法

(1)供应商选择的理论方法。在社会实际中,对供应商的选择方法事实上是没有具体的规定,也没有成体系的制定标准,现在所说的选择方法是在人们工作的中的大量经验基础上而总结得到的。第一种是直观判断法,这一方法就是买卖双方通过比较浅的交谈与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直观判断达成共识并建立合作关系。这种关系是种较为感性的选择方法,事实上在实际中,大多数工作的合作关系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进行的。在社会交际中,企业的合作离不开人际关系的发展,当某两个企业的利益达成共识,再加之人际关系的影响是比较容易建立合作关系的,但是这种合作关系的建立是比较有风险的,特别是对陌生企业供应商而言。建议在铁路施工选择供应商时要慎重,要对供应商进行深入全面的了解。第二种选择方法是协商选择法,该方法也是带有主观感性思维的方法,买卖双方通过协商,解决存有歧义的利益问题,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基础上进行合作。这种方法一般是在初次了解后,通过进行多种途径加深了解,在逐渐增多的接触机会中不断协调与洽谈而进行选择的。第三种就是说所谓的招标法,当大型企业或某些单位准备进行某些大项目的时候,在供应商参考量较大的情况下,这些单位会通过招标法对供应商进行招标选择,这种方法是通过供应商的自主自由竞价而进行选择的,最终这些单位对招标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供应商比较选择。招标法让买方单位更了解供应商的价格以及企业运行状况,与直观选择法和协商解决法相比,招标法是更加科学理性的一种方法。建议铁路施工的供应商选择可按照招标法进行。

(2)供应商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买方单位在选择供应商时并不是盲目的,不是单一的以直观判断为根据做出选择。对供应商的选择是有一定的考虑因素的,比如产品的质量、产品的价格、是否变相加价、供应商服务质量、是否具有合法生产的相关证件、生产是否符合国家规定以及该供应商的生产科技水平,更多的还有就是供应商的生产条件是否能够满足订货单的生产以及是否能够及时交货等问题。

以上这些因素是必须考虑的,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铁路施工的进度以及完成后的质量问题。铁路建设是事关大众生活利益的工程项目,其生产过程要充分考虑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也有相关单位的工程建造掺假,制造所谓的“豆腐渣”工程,极大地危害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对企业生产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铁路施工建设的供应商要在充分考虑上述因素的基础上认真选择。

二、供应商管理

(一)供应商的管理现状

(1)外国供应商管理现状。像美国、日本这些国家的供应商管理体系,或是说它们的供应链的发展都是相当不错的,不管是像沃尔玛这种零售巨头,还是像UPS这种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他们的供应链体系都是相当完善的。其原因是它们的发展较早,发展时间较长。二是国家经济发达,在供应商管理方面规章制度较完善,在不断的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总结经验进而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2)我国供应商管理现状。供应商管理工作在中国来说只是处于萌芽期,对供应商的管理发展起步较晚,相应的规章制度还不完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问题的,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制度的规定是有一定的现实差距的,供应商管理的工作还是要在日后的实践当中不断完善,不断规范化。当然,不否定这是一项长时间性的工作,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进行并在日后接受实践的检验。

(二)供应商管理中的问题

(1)缺乏分级管理。供应商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就是分级管理问题,供应商管理当中分级管理不严谨,常出现分级不明确,工作性质混乱的问题。例如,在供应商企业管理当中,管理层不清楚,领导不是领导,工作人员不是工作人员,虽然在企业工作当中倡议建立平等的工作关系,但是管理制度是绝对不能乱的,一个公司的管理层就要做好本职工作,履行管理层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如果对铁路施工供应商失去了管理,那么所有的工作难以有序地进行。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若是没有管理层的管理,各种供应商的生产、供货等工作就会难以有序进行,比如供货当中出现重重矛盾,相应的,会导致铁路施工工程进度减慢,其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是不可挽回的。

(2)供应商信息管理。供应商信息对于买方单位来说是一种生产能力的反馈,但是在当下的供应商信息发展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其所欠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供应商信息查询不便,供应商信息没有进行统一的整合管理,在日常生产过程中不注重信息的管理,一旦需要信息查询时,还是得花费很大的时间与精力寻找,既浪费时间还导致工作的烦琐程度加大,给工作的执行带来很大的不便。供应商企业信息无法实现共享。有些供应商将内部信息封闭起来,认为各自的企业信息不方便与外人交流的,担心信息泄露给企业发展带来不良的影响。事实上,实现信息共享对整个供应商行业的发展是有利的,将会促进信息多元化,更加全面化,从而促进供应商行业的共同发展。供应商信息利用率不高。一方面是供应商自身利用信息率不高,自身掌握信息而不进行详尽的数据分析,没有做好充分的科学分析信息管理工;另一方面是供应商的信息对外方而言利用率不高,部分招供应商的企业没有对供应商信息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其掌握的供应商信息只是形式化的信息,这样一来对供应商的管理起不到任何有效作用。供应商资质信息审查不严,就比如没有充分考虑到供应商的生产水平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其是否具有生产许可证等有效证件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后果就是在管理当中不具有合法性。

(三)供应商管理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供应商管理体制发展现状就是管理体制不完善,还有待在日后工作当中不断完善管理体制。

三、供应商管理策略

(一)加强与供应商的沟通与交流

(1)与供应商积极沟通,铁路施工工程是一个花费时间比较长的工作,在工作中需要有大量的供应商提供供应相关的服务,所以买方单位要注重与供应商的沟通问题。及时与供应商沟通,遇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不能在发生问题时互相推卸责任制造矛盾甚至加深误会,企业与企业的交流沟通实质上就与人的相处一样,沟通是建立友好关系的桥梁。

(2)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对企业发展是百利无一害的。首先,是良好的关系有利于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愉快的工作环境中寻求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长期的合作关系既减少了不必要供应商选择问题,又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加深了合作关系,在工作的许多方面减少了新手上任的问题又增加了合作默契。这种长期合作的良好关系在许多大中型企业发展史上是屡见不鲜的,铁路施工建设就应该借鉴这些成功案例的经验以丰富自身的发展。

(二)完善供应商业绩评价体系

(1)供应商业绩评价的指标。对供应商的业绩评价是有相应的评价指标的,大部分和选择供应商时参考的因素是一样的,业绩评价就是对产品的质量、服务质量、技术水平以及是否满足了订货情况和是否按时交货等方面进行考核和评定,如果对供应商的业绩评价比较低,那么该类型的供应商以后很难在市场上受到大型企业的雇佣,因此可见供应商要注意业绩的审核与评价,平时要按时按量的进行生产,对产品的质量负责,用真挚的服务为自身打造良好的形象和信誉。

(2)对供应商业绩评定的主体。对供应商的业绩评定应该并不是一家企业就可以定性的,供应商的业绩是由它所提供的所有买方单位共同进行评价的,甚至是可以由社会进行评定的,应该规定社会主体参与进来,共同参与到供应商业绩评定工作当中,增加评定的合法性。

(3)业绩评定结果鉴定。为了实现公平公正,供应商的业绩评定结果最后应该交由专门的组织结构进行鉴定,保证业绩评定结果的权威性。

(三)加强对供应商的监督

供应商的生产活动也是需要一定监督的,监督其生产的合法性以及生产成品的标准性和合格性,从而可以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如派员驻厂监造。

(四)完善供应商管理体制

供应商管理体制目前发展不完善,在将来供应商管理体制需要不断完善,起到可以在管理方面逐渐做到规范化、标准化,更好地为实践作指导的作用。

四、结语

铁路施工企业的供应商关系到铁路建设的重大问题,所以必定要注重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从而为铁路建设工作提供保障。本文旨在探讨铁路施工企业中的供应商的选择和管理问题,在上文中结合了具体案例进行了具体的分析,针对管理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个人见解,为更好的解决供应商管理问题提供一些参考。

(作者单位为中铁武汉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潘莉,女,湖北武汉人,本科,经济师。]

参考文献

[1] 孙万岭,李湘琼.浅谈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03).

篇2

关键词:民营上市公司(企业);决策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问题;对策

据统计,至2011年4月,我国的民营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达到了1003家,显示了市场主体的日益多样化及民营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特征。民营企业上市后,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按照现代企业管理要求进行运作管理,在市场经济中实现华丽转身和跨越式发展,是民营企业上市后面临的重要问题。问题是,民营企业上市以后,其股票大幅度跳水或停牌的现象屡见不鲜。如何确保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稳定、健康、快速地发展,民营上市公司在企业管理方面,存在着以下几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民营上市公司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决策管理方面,董事会权力董事长个人化

上市前,民营企业老板可以说是整个企业命运的主宰者,许多民营企业的文化特色、管理理念、经营现状和发展方向,实际上可以说是老板个人及其家族思想和能力的具体表现,这是中国民营企业没有走上融资平台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或企业文化特点。这种“老板文化”作为民营企业独具特点的低成本运作模式,是中国民营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获得成功的秘笈之一,但是,企业上市后就成为了公众公司,在公司治理上就必须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进行管理,而许多家族作坊式民营企业没能及时转变观念,从而使中国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大起大落成为了常态。

民营企业现代化管理制度执行中存在的董事会的权力董事长个人化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在企业制度化建设中,相关部门的思维始终摆脱不了“老板文化”的束缚,或多或少地会考虑到老板个人的喜好:即“老板”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而忽视了整个团队和企业发展需要什么,有的甚至把老板的话直接当成制度来执行。二是在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上,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或管理层对“老板”个人缺乏制约,任何事情基本上都是老板个人说了算。制度和流程对他人来说,是必须遵守的“天条”,而对老板来说,形同废纸一张。三是因为管理层不敢表达与老板不同的意见,或者说了不同意见,也不会被采纳。

(二)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系统无法有效贯彻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营企业为了顺利实现上市融资的目的,不得不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或进行内控改革。但是,实施内部控制无疑需要成本,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原来不规范的企业运行系统下的运行效率。于是,一些管理人员常常以影响效率为由,反对内部控制措施的推行。对权力过于集中的民营企业来说,加强内部控制明显是对权力的冲击与挑战,在决策管理者不愿分散管理权力的情况下,内部控制可能首先遭到决策管理者的反对。既得益者也会因为内部控制影响了他们的得益而反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推行。

(三)财务管理方面,财务制度不健全,“行政理财”现象严重,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首先,财务人员专业水平有待提高。民营企业上市前,财务部门的主要工作是会计核算,财务报表主要满足报税和经营管理需要即可。而财务决策通常是老板说了算。这必然导致民营企业财务人员整体专业水平偏低的现象。

其次,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一方面,相当数量的中小民营企业在初创阶段,其财务收支活动都存在着一些不合法的成分。“小金库”、“两套账”成了这些企业参与不公平市场竞争和获得“第一桶金”的法宝。财务收支的不合法,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有效开展。甚至,有些企业的财务工作基本上只限于会计计算而不是会计核算,或者只重视财务核算,轻视财务管理。另外,由于“老板文化”的普遍存在,许多民营企业的财务制度并不健全,或者根本就不制订相关财务制度,或者有制度也不执行或难执行,遇到问题均按“老板”或“领导”批示或意见办理。这样的企业往往因为内部缺乏财务监督、岗位分离与控制,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多积重难返的财务隐患。

再次,缺乏财务风险管理机制,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职能缺失。财务预测是决策的前提,科学的决策、控制能够有效降低或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但是,由于民营企业决策者的观念以及财务人员专业水平的制约因素,导致财务工作流于简单的计量与核算,财务管理职能无法正常实现,对面临或潜在的风险缺乏感知甚至视而不见。

最后,财务管理不能做到用人“唯专”。对于企业的许多事务尤其是财务事务,民营企业的普遍现象是希望“自己人”亲历亲为,只有这样心里才感到踏实。所以,“行政理财”往往替代了“专业理财”。 现实往往是,真正的专业人员在企业管理中不能发挥专长而无所作为。一些民企对高薪聘请的财务咨询公司和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管理工作采取“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态度,不肯将企业财务底细摊牌,妨碍了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用人唯亲”的现象仍然突出

因为缺少人才,许多民营企业对“人才”的引进表现出“求贤若渴”的现象,但是许多民营企业只重“招人”不重“用人”,或者只重“用人”而无视“留人”。特别在目前中国“职业经理人”市场和诚信社会的建立还不够成熟,社会法制还处于逐步完善的阶段,很多民营上市企业仍然习惯于在企业的关键岗位上,用“亲人”,用“熟人”;认为只有“亲人”和“熟人”,才是“靠得住的人”,而不依靠用制度和流程做监控。有的企业甚至认为制度和流程的执行太麻烦,成本太高,不如直接用人去“把关”来得“简单”和“快捷”,同时缺乏相应的人才激励机制和“公开、公平、公正”的人才内部竞争机制,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或缺失。

二、存在问题的相关对策

1、决策管理方面

(一)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系统

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监督与约束机制。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作为代表股东利益、代表股东行使股权的常设机构,对企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同时选聘经理人员,由经理人员对企业日常经营活动进行经营和管理。由于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确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重大经营决策必须经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共同表决,通过这种互相监督的机制制约决策者的行为,能够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二)建立专家咨询系统和专业决策数据库

证监会规定中国上市公司必须有1/3的独立董事,独立董事通常由外部管理、财务、法律及投资方面的专家组成,这实际是为企业建立了一个专家咨询系统,可以更客观地从专业角度对企业决策进行论证,提出意见。一般情况一个企业应该建立二套班子,一套是技术咨询班子,一套是管理咨询班子。技术咨询班子就是对于整个企业的技术,在整体发展趋势上进行认证,管理咨询班子针对企业的管理方面提出更科学的建议和意见,建立这样二套咨询班子,来保证决策的正确性。

科学的决策必须有相应的决策研究资料,这时候就要求建立一个决策的专业数据信息库,信息库资料的来源可以通过企业管理的期刊杂志、媒体、网络等渠道取得,在进行实际决策分析研究的时候,随时可以通过数据库查到相应的信息并进行分析。

(三)建立正反两面决策认证制度

任何事物都有对立面,有对立面才能把问题讨论得更加全面清晰。对于企业来说。任何重大决策也要通过正反面来论证,通过论证,能够提高的决策的科学性。

2、内部控制方面,打破原有利益格局,加强内部管理控制

加强内部控制能有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也体现对投资者的尊重。如果将各项职能都交给某一个部门或某一个人去执行,没有部门、岗位的职责分离、没有必要的授权、批准和审核,在效率上可能会很高,但由此产生的风险也急剧上升。因此,为了防止一些重大风险给企业带来灾难性损失,牺牲一定程度的效率是控制风险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带来的损失可能是关系到企业存亡问题,而效率则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快慢,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该及时改变观念,清醒认识到经营风险的确定性及其对企业带来的重大损失,不能过分强调权力、成本因素而忽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应当打破企业原有的利益格局,合理权衡内部控制的成本和效率的关系。

3、财务管理方面

(一)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规范财务与核算,强化财务管理职能

民营企业上市后,交易所会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等方面提出一系列规范性的要求。这些要求涉及到财务分析、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的管理、股利分配、资本运营、财务核算以及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而且决策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十分复杂。这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核算及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作为民营上市公司企业管理的中心,在财务与会计职责的分离与细化的大趋势下,民营上市公司应健全公司内部财务机构,切实提高财务人员专业素质,强化财务管理职能,相应地设置既有主管资金的筹集与高度、财务规划与决策、投资方案的评估与投资战略的制定,又有主管公司内部经营核算、信息处理与财务监督的两套机构。

(二)建立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

成本控制与预算管理是企业用于规避经营风险、构建竞争优势的两种重要策略,但是,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相分离、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预算松弛”和“预算指标失效”、预算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缺乏弹性、预算管理形式化是目前企业预算管理与成本控制中表现出来的普遍现象。

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模式,是一种既能使预算管理有效地促进成本控制,并能使成本控制指标不断得到改进和优化的成本-预算科学管理体系。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起以总部、中层生产经营单位以及基层作业单位三个纵向层次、以成本管理及以预算管理为横向项目的矩阵式的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新模式的基本框架。这种预算管理模式,一方面能通过三个纵向层次的成本管理项目组在激励机制作用下联合进行成本管理并深入到作业成本层面指导成本改进方法,形成不断循环优化的成本控制体系;另一方面,通过预算管理项目组与成本管理项目组在人员构成上的相互交替、互相参与,能有效地促进基于成本控制体系的预算管理体系的建立,从而有效地提高成本控制和预算管理水平。

(三) 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制

财务风险作用于企业,通常表现为企业资产流动性下降、经营资金不足、资产负债率过高及盈利能力下降等,这些问题都与财务管理直接相关。企业管理者首先应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观念,通过建立相应的财务风险管理体制,运用一系列可以量化的财务风险预警指标,对企业的资本运营与经营活动、资金运用和财务收支运行动态进行监测,揭示重大风险区与可能存在的风险,以便集团领导和管理当局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规避风险,减少损失。

4、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一是引进德才兼备的高级职业经理人,充分发挥其个人能力,使其真正实现个人价值。职业经理人作为企业引进的外来人才,民营企业要给予充分尊重,所谓用人不疑,在内部控制有效监督之下充分授权,充分发挥职业经理人的管理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真正做到人才的“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实现合作共赢。

二是运用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管理者的积极性。据调查,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经营者的收入水平和经营业绩还没有挂钩,因此上市公司经营者的积极性主要还是来自他们追求企业经营管理成功的一种自觉行为。科学肯定和承认企业经营者的特殊劳动,切实提高经营者的经济地位,仍然是上市公司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的核心。

三是重视员工的尊严和员工个性的存在。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重视培养员工的成就感;2、能够认真倾听员工的呼声,重视鼓舞员工的士气;3、重视通过目标管理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4、员工愿意做一些挑战性工作,比如给员工交代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工作,在这个时间范围内,允许自行计划和调整。

四是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加强员工与员工,上级与下级及同级之间的沟通。沟通可以减少矛盾,有利于建立感情,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另外,要使企业或团队成为学习性组织。

综上所述,民营上市企业只有转变观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优秀人才,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按照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管理规范进行运作,才能真正促使民营上市企业在经济大潮中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 我国民营上市公司数量首次突破1000家,

篇3

【关键词】XBRL;上市公司

一、XBRL网络财务报告在上市公司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XBRL的认识不足

由于XBRL是网络环境下的新兴技术,涉及财务、会计、管理、计算机等多门学科,具有很高的学科综合性,这就增加了人们对XBRL学习的难度。而我国高校财会专业还没有专门开设关于XBRL的课程,XBRL的社会培训也是凤毛麟角,只有通过证券交易所在上市公司试点运行,而中国那么多上市公司,业务成千上万,需要很多掌握并能熟练运用XBRL这种网络语言的人才,虽然上市公司有培训,但是国内真正理解的人太少,培训的波及范围又太窄,教育、宣传和推广的相对滞后,造成国内各界对XBRL的认识不足,多数只停留在对XBRL概念、特点、优势等的了解,而对XBRL的技术层面知之甚少。2003年12月颁布XBRL2.1标准后,XBRL在国际上的应用己经渗透到了形成财务报告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我们国内真正理解和明白XBRL标准的人还很少,因此导致XBRL在国内的应用领域也比较狭窄,这样上市公司应用XBRL就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

(二)局限于传统财务报告

传统财务报告由三张主表及各种附表等构成,其报表结构特征主要体现为一维性,而XBRL并不改变现行的会计准则、规范制度,更不会涉及报表结构、报表流程的改革。它所提供的仅仅是报表这种最终的成果,却很少提及基础数据以及形成过程,以至于其强大的可扩展性并没有真正发挥出来,这就形成了来自XBRL自身的实践缺陷。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更加复杂,更加严谨,如果上市公司应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就会由于XBRL的自身缺陷受到限制。而且XBRL的可扩展性太强,上市公司呈交的XBRL网络财务报告中可能添加太多新东西,而这些新东西并非具有可靠性和重要性,这样就导致需求者无法利用这些信息,无法对公司的数据进行横向或纵向可比性分析。

(三)分类标准不完善、不统一

到目前为止,各国的会计准则难以统一,会计领域的一些概念、方法也呈现着差异,所以会计界无法制订全球统一的XBRL分类标准。因而XBRL国际组织只进行认证各成员组织的分类标准,而将分类标准具体制定工作交由各国使用者分别来做。然而我国在推广XBRL分类标准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虽然根据《会计法》的规定企业采用统一的会计标准,我国上市公司目前采用的是2006年的《企业会计准则》,但根据这个统一的会计标准,上交所和深交所却分别制定了两套不同的XBRL分类标准,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在两个市场上融资的企业XBRL格式数据的兼容性,不利于信息数据的相互交流与使用;各行业的分类标准仍不完善,在证监会上报的规范中,只定义了工业、金融等部分行业的财务报表科目,对其他大部分行业仍然没有制定出相应的XBRL分类标准。

(四)网络安全性问题

在现在发达的网络环境下,我们可以借助网络来实现信息共享,但是XBRL网络财务报告却只能在证券交易所网站查阅,而且应用XBRL的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这就加大了交易所网站的负荷,也不利于多个用户同时阅读和下载。同时,由于信息是通过网络来进行传递,开放性的网络将不可避免地使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风险,特别是上市公司的重要机密数据,如果被泄露或破坏,将会给公司带来巨大的损失。我们知道网络安全的威慑性,那么网络安全性问题就是推广、应用XBRL网络财务报告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保证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安全性。

二、完善XBRL网络财务报告在上市公司中应用的对策

(一)加强XBRL的教学及宣传

XBRL的应用,将给财会人员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由于他们对新技术掌握程度的不同,将产生一系列分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因此,有必要加强XBRL的教学工作,大力宣传XBRL的应用优势。现在国外的很多高校都已经开设了XBRL的课程,国内高校也应该将这一课程作为经济、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的必修课,广泛传授XBRL知识。除此之外,培训机构也应开发相关的XBRL培训课程,争取早日让更多的相关专业人士了解、掌握有关XBRL的知识,为XBRL在我国的发展培养储备力量,这样上市公司就可以引进更多熟悉XBRL网络财务报告的人才,使XBRL在上市公司中能够更加适用。

(二)加强XBRL实践应用

由于XBRL的实践缺陷、不足,我们必须对XBRL自身加以研究,XBRL要突破传统财务报告的局限,强调在互联网上披露基础会计信息及数据,而不仅仅是会计报表和附注,并且要适当保护商业机密信息,同时披露其他与决策相关的信息。目前XBRL标准基本上只涉及财务报告,仅仅涉足会计核算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报告。其实,报告只是披露的一种形式。报告什么内容,报告内容的质量高低,并不取决于报告本身,而是决定于前期的确认、计量和记录,最终决定于按科目编码归集的会计事项。同时,为实现会计信息在互联网上的横向可比,规范会计报表的结构和项目也是必不可少的。既然披露基础会计信息是XBRL的首要目的,那么前提就是要统一科目编码,最后结果就能够规范会计报表。也就是说,XBRL相当于互联网上的统一会计制度,是会计准则在互联网上的体现。

(三)加快统一XBRL的分类标准

我国必须尽快成立包括会计专家和信息技术专家等人员组成的XBRL专家小组,深入研究诸如XBRL分类标准等重点难点问题,制定出高质量的规范和标准。其中,会计专家应起主导作用,负责建立XBRL的理论框架、规范财务信息元素定义、建立财务信息元素标记、生成XBRL标准等,而信息技术专家则主要负责与会计专家一同建立财务信息元素标记、生成XBRL标准、研发支持软件系统等。同时,还应该不断完善我国XBRL分类标准,XBRL分类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可以采取对那些虽然名称相同但含义不同的财务会计方法、准则及术语等建立不同的XBRL标记从而达到区别及日后方便修正的目的,也可以为那些虽然名称不同,但含义相同的会计方法、术语等建立相同的XBRL标记;还可以为新会计方法、术语等专门编制特定XBRL标记。总之,我们应该尽可能早的制定出一套统一的有代表性的、有权威性的分类标准,并保证分类标准在技术上完全符合会计准则的规范要求,在转换方法上完全体现会计准则的统一性。

(四)完善公司的自有网站,加强网络信息安全

篇4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潜在风险:对策

首先,探讨一下供应商的定义,一般情况下供应商可以生产者也可以是销售者也可以原料供应者。一个企业的发展水平和运营的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选择的供应商,而供应商选择好之后需要进行持续的管理才能有效保证企业的运作效率。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原材料供应者,并基于此研究其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根据其产生风险的原因提出应对策略。

1 供应商管理理论概述

研究供应商风险管理,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作为指导。下面对供应商管理的理论和企业风险管理相关理论进行探讨,为供应商管理提供有力的理论保障。

首先,探讨供应商管理的内涵。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供应商的选择、参与、绩效评估。其一,选择供应商方法的传统方式是以价格作为首要目的,但是这样虽然在短期会给企业的带来效益,但是从长期来看隐含着风险。鉴于此,现在大多数企业开始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来选择供应商,这是供应商管理的起点。其二,供应商参与到企业供应链的设计之中是供应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参与并不是简单的参与,而是要求供应商深度参与到关于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具体来说,就是共同解决问题,共同促进合作的发展。最后,绩效评估是引导供应商参与管理的重要因素,只有进行与供应商利益密切相关的活动,才能引起他们的重视,进而与企业一起实现高效长远的合作。

其次,供应商管理风险的相关理念。所谓风险就是可能生的,一些对企业运营不利的因素。风险因素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有时候表现的十分复杂。但是这些因素不是不可以预测,通过合理安排和预防是可以避免的或者减少的。针对可能出现风险的因素,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方案,在这些方案中选择最佳的一种,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运营成本,并降低因其造成的损失。

2 供应商管理中容易存在的风险

在供应商管理的各个环节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本段就供应商选择。产品设计开发、后期管理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中容易存在的风险,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筛选供应商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供应商的筛选是防范风险的起点,这一个环节把握不好会影响企业以后的发展。选择供应商的标准有价格、财务状况、组织结构、员工质量等,其中的每一个因素都可能会影响供应商同企业合作的质量。我们先从股东结构和员工质量两个方面来分析其中的潜在风险。首先,股东结构是指供应商的资金构成状况,这一点极其容易与财务状况混淆。根据一项关于汽车零件供应商的调查显示,在选择供应商的过程中很多企业只关注财务状况,认为只要资金雄厚就能保证长期稳定的零件供应。事实上,有些企业表面上虽然看起来资金实力很强,但是仔细分析其股东构成可能发现其大部分资金投资商来自于vc机构。如果在选择供应商过程中没有深入分析其股东结构,可能会导致制造企业生产中断给企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是员工的质量和流失率。这一点对于选择供应商也十分重要,一个拥有高素质员工队伍的企业其生产能力和生产的水平必定是十分优秀,能有效保证对货源的稳定供给。相反一个企业员工素质低下、流失率极高,这样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总之,供应商股东结构和员工质量这两个因素是不能忽视的,一旦忽视就会导致潜在风险的发生。

(二)供应商产品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风险

对供应商进行筛选之后,需要关注的是其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随着跨国公司的不断增加,为了减少运营成本,很多供应商开始谋划开拓国外市场。将生产工厂设立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这样虽然给供应商带来了短期的效益,但是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的不成熟和原料供应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供应商提供给企业的产品不符合要求。一旦有这样类似情况的发生,供应商不得不自己对生产流程和技术进行重新调整,这样带来的后果不仅是自身利益的损失,而且会导致所供应企业产品生产中断。

(三)后期管理供应商中存在的风险

在与供应商达成供应协议之后,并不是就万事大吉。对供应商进行后期的管理十分重要,因为供应商内部一旦根据自身的利益对生产流程进行相应的变化就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根据,对某电子公司的调研发现。按照约定供应商使用一种二极管零件,但是供应商为了降低成本未经与企业商议擅自使用另一种二极管作为零件,结果导致企业生产的某电子设备在使用中发生故障,给用户和企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在与供应商的后期工作对接是必不可少的,其中存在着巨大的损失风险。

3 预防和化解潜在风险的对策

(一)完善筛选供应商和员工培训机制

制定全面的考核标准,着重加强对股东结构的分析。首先,分析供应商近一年的股东结构的变化和财务的整体状况。其次,分析近五年来企业的投资人变化情况及其原因,如果变动频率较高则引起高度注意。最后,就是做好本企业的财务评估,并与供应商沟通提供相应的财务数据。将两者的数据进行仔细的分析对比,从中选择对合适的供应商。如果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获取供应商的数据,可以通过第三方合法途径获取。对于员工应加强沟通机制、奖励机制、培训机制的建设,完善相关人事管理规范,使员工在规则内高效率作业。

(二)制定第三方合作计划

首先,要针对产品的设计开发进行全面的分工,明确分工的之后在具体实施之前一定要使三方做到充分的沟通,对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其次,企业所需要采购的物品的性质不同,对一些比较特殊的物品要进行风险预测,做到因地适宜因地生产。比如生产工艺、机器、模具等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要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防范方法。最后,要通过开会议的方式解决因沟通出现的各种问题。在项目运作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沟通问题,出现的问题不仅是财力,而且也会消耗大量人力。

(三)建立供应商后期管理规范

解决对供应商的管理问题主要的还是协调好沟通的问题,要把沟通落到实地。具体来说,第一,安排工作人员在固定的时间段去生产车间巡查,对于供应商所做的生产方面的改变,要及时跟进并预测给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第二,对于供应商所做的重大变化,企业需要派遣项目小组对变更进行评测,并对此后生产质量进行评估,第三,建立变更反馈机制和测评机制。如果这样的机制健全,能及时反馈供应商的情况,并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有利于避免重大损失的发生。最后,成立后期管理小组,专门处理与供应商生产线、原料、设备等变更事项的对接。

4 总结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提高供应商管理水平是稳固供应链的重中之重,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防御风险的方式之一。很多细小的因素都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风险,重视供应商管理中每一个细小因素,对于防范风险必不可少。因此,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务必重视供应商的管理,并从供应商筛选、供应商参与、供应商管理等各个方面最好管理,针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并制定化解风险的措施,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马士林,林勇,陈志祥.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王成.供应商管理业务精要[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戴晓欢,任凤香.供应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技术与市场,2009,16(12).

[4]孙万岭,李湘琼.浅谈企业供应商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12(3).

[5]汤小平.对供应商管理的一点思考[J].民用飞机设计与研究,2011(3)

[6]吴军,李健,汪寿阳.供应链管理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管理科学学报,2006(9):1-12.

篇5

关键词:汇率风险;全球性供应链;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 exchange-rate between two currencies is the rate at which one currency will be exchanged for another. The exchange-rates of the most countries are free-floating and in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is uncertain, which will affect the global balance of payments and the corporate profitability. This is known as the risk of the exchange-rate. The influencing rule of the risk of the exchange-rate on the links of the corporate supply chain, such as supplier selection, purchase, inventory and distribution, i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The strategies from the risk planning, risk control and risk monitor are proposed.

Key words: risk of the exchange-rate; global supply chain; influence; strategy

0 引 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外部环境也发生了剧烈变化,个体企业之间的竞争已逐步转变为企业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时,随着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国内很多企业的产品也开始走向国际化,其产品供应链也遍布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由此构成了全球性供应链。供应链全球化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趋势,与普通供应链相比,全球性供应链的运作将面临更多的风险,其中汇率风险就是企业供应链在全球化过程中必须考虑的一个新问题。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为汇率。汇率是一国货币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也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目前世界大部分国家实行的是浮动汇率制,即一国货币的汇率是由自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因此国际市场上的汇率是不确定的,时刻都处在上下起浮的变动之中,这就使得国际间债权债务的决算由于汇率的变动而事先难以掌握,从而产生了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严重影响着我国全球性企业的国际收支平衡和企业的经济收益,特别是在我国对外资迅速发展的今天,这种影响尤为突出。跨国企业为了能控制成本、增加利润以获得竞争优势,管理者就必须考虑汇率变化对企业供应链运作带来的风险,以增强企业抵抗汇率风险的能力。实际上,研究不确定汇率下全球性供应链的风险管理问题,一直就是构筑和实施全球性供应链管理的关键问题之一。

Dasu和Li(1996)研究了在不确定汇率情况下跨国制造企业的供应链协调问题,提出若市场需求量已知,当汇率改变时,企业应从汇率升值的国家大量进货。Nagutney和Cruz等(2003)提出了由生产企业、零售商及终端客户组成的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优化模型。李拓晨(2004)指出偶发性事件对全球性供应链的影响体现在物流费用的上升及管理难度的加大。郑先锋(2005)探讨了供应链管理在全球化经营格局下的新特点和新的管理模式。王振铎(2006)将供应链风险问题分为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和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因素带来的风险两种类型,并提出了应对国际化供应链风险的管理流程和对策。陈志松,马树建和唐润等(2008)运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研究了在汇率变动情况下的跨国供应链的协调问题。杨国强(2012)研究了供应链汇率风险的协调机制。倪得兵,范建昌和唐小我(2013)通过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研究了汇率风险在供应链中的传导规律。

本文将首先分析不确定汇率对全球性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风险影响情况,在此基础上结合全球性供应链管理的特征,提出了应对汇率风险的全球性供应链管理对策。

1 不确定汇率下全球性供应链风险分析

1.1 不确定汇率对采购行为的影响

对于企业采购而言,汇率变动显然会引起采购价格的变化。而对采购质量而言,供应商很可能为了平衡汇率变化的风险而以降低产品质量或提高产品价格为代价。例如某国的汇率升值,该国供应商出口海外的商品价格将处于劣势,为了获得同等利益,该供应商可能降低其产品质量以控制其生产成本,从而导致了企业采购质量的风险等。供应商也可能将商品价格上涨,导致采购时的价格风险,这又进一步会影响企业的资金周转(如图1所示)。

1.2 不确定汇率对库存的风险

国际市场上汇率变动的趋势实际上是不可预知的,这无疑就增加了供应链衔接的不确定性。汇率变动直接增加了供应链的运作不确定性。例如某国的汇率变动会导致该国顾客的购买力变化,从而进一步影响商品的销售情况,最终会给企业带来库存风险。

以本国汇率上升为例,当本币贬值时,如果企业所需生产资源是来自本国的供应商,那么其供应商可能会因出口有利而转向出口,从而可能导致企业所需原料供应不足;同时,本国的同类产品供应商同样也会考虑转向出口,从而导致市场上的商品供应减少。因此,本币贬值会导致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紧张(如图2所示)。

1.3 不确定汇率对分销的风险

某国的汇率升值,那么该国的产品出口价格优势将缩小,这将影响到产品的海外销售情况,这就是一种分销渠道风险,同时也反映出分销商产品价格的风险。而且当分销商不再具有价格优势时,很可能会随之产生库存风险和信用风险。

如果企业的分销商也在国内,则当本国汇率上升时,企业出口会增加,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紧张,由于企业的分销商也在国内,因而有利于分销商销售商品。但是跨国企业的分销商往往不在企业所在国,此时由于相应商品对出口有利,从而会导致限制进口,限制的生产资源就会转向出口产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当企业与其他出口企业竞争时,可能由于价格劣势而造成存货积压;(2)如果分销商的销售预测有偏差,导致订货量过大,从而造成更多的存货积压。

1.4 不确定汇率对供应商的风险

在实际生产中,一个供应商服务于多条供应链,在本国汇率升值的情况下,因出口价格优势减小,供应商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放弃为汇率相对贬值的国家的供应链供货,而选择那些更具价格优势的出口国。例如若人民币汇率相对于美元升值,相对于欧元贬值,则国内的供应商会由于利益驱使,必然更倾向于选择将商品出口到欧元区而非美元区,这就给美元区的供应链带来风险。

当本国汇率上升,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会紧张,当供应商处于多条供应链中时,由于供应商的供货能力不足,供应商会选择重要客户进行供货,其他客户的需求就不能保证。若企业的供应商不在国内,本国汇率上升对出口有利,供应商的大部分下游企业会与出口企业竞争,但会由于价格劣势而存货积压,这又会导致供应商的存货积压,从而导致供应商的资金被占用。

2 全球性供应链汇率风险管理对策

在明确了汇率变动对全球性供应链的影响之后,如何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风险、弱化风险对供应链的影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风险管理对策应从风险规划、风险控制和风险监视三个方面入手实施有效控制。

2.1 供应链汇率风险规划对策

在全球性供应链的风险规划过程中,必须将汇率变动带来的影响纳入考虑,制定相应的应急风险管理和风险规避的策略。具体而言,在供应链风险规划阶段,可从如下方面考虑对汇率风险进行控制:

(1)选择多供应商。在全球性供应链的规划过程中,跨国企业需要选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多个供应商进行采购,这样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由于单一供应商受汇率变动影响而产生的价格风险,从而有效保障供应链的整体利益。

(2)保证安全库存。设置库存目的就是防范供应链风险,保持一定的安全库存可以在供应链遭遇汇率波动等风险时提供缓冲时间,使企业供应链能在正常的成本和收益下继续稳定的运作,这在一定程度可以增加供应链的抗风险能力。

(3)增加供应链的灵活性和反应能力。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是供应链需具有高度灵活性和反应能力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供应链迅速地适应国际市场汇率的浮动变化。

(4)合同契约转移风险。设计规范的经济合同,明确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作为追究风险责任的依据,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合作的常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与合作者签订风险转移合同,明确汇率风险的转移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规避风险。

2.2 供应链汇率风险控制对策

供应链汇率风险控制的目的,是要通过对供应链内外部汇率风险因素的监视,对供应链汇率风险进行预测和控制,其重点在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并减轻其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保证供应链的稳定运行(如图3所示)。

供应链汇率风险控制的主要措施包括:

(1)实时收集国际汇率信息。对供应链汇率风险进行控制的基础,就是要能对国际汇率市场化上的变化情况进行实时掌握和预测分析。因此,完善和健全信息收集系统,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国际汇率信息的实时收集和分析,是供应链汇率风险控制的基础措施。

(2)合同法律措施。供应链并不是由单一企业组成的,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不可避免的拥有各自的目标和利益,大家的伙伴关系是通过契约形式确立的,规范的合同法律约束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合作的重要基础。

(3)经济措施。一定的资源和成本投入是供应链风险管理所必须的。如何在投入资金设备和加强供应链风险管理的产出中实现很好的权衡,是采取经济措施首先应考虑的问题。

2.3 供应链汇率风险监视对策

供应链汇率风险监视: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供应链的运行的监视,在发现汇率风险事件后预测其对供应链的影响,进而采取防范措施应对风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坚实汇率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效果是否达到预定目的,以获得反馈信息来改进汇率风险管理。

汇率风险监视的内容,包括对运作环境的监视,对质量、时间、成本等目标的监视。这里的环境不仅指自然环境,更多的是指经济环境、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物流环境等。只有准确的把握各类环境信息,对环境变化保持敏感才能保证供应链汇率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对质量、时间、成本目标的监视,能保证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和风险时间,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在汇率风险监视的过程中,应特别留意国内国际上重大事件的发生和国内外经济政策的变化,以便对汇率变动有较为准确的预测和充足的风险防范措施。

供应链汇率风险监视既需要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先进工具和方式,但是考虑到汇率风险监视的信息来源广,信息量庞大,如何判断其中哪些事件可能会导致风险,仅靠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经验的风险管理人员靠自己的智慧去分辨。

3 结 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国际汇率市场浮动环境下跨国企业的全球性供应链系统面临的汇率风险及其管理对策,主要分析了在不确定国际汇率对企业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采购、库存和分销等环节的风险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从风险规划、风险控制和风险监视三个方面提出了全球性供应链汇率风险的具体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1] Dasu S., L.Li. Optimal operating policies in the presence of exchange rate variability[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43(5):705

-722.

[2] A.Nagurney, D.Matsypura. Global supply chain network dynamics with multi decision-making under risk and uncertainty[J].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E: Logistics and Transportation Review, 2005,41(6):585-612.

[3] 郑先锋. 跨国经营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5.

[4] 李拓晨. 偶发性事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 物流科技,2004,27(11):44-46.

[5] 王振铎. 我国企业国际化供应链的风险问题与对策研究[D].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6] 陈志松,马树建,唐润,等. 汇率变动的跨国供应链协调[J]. 工业工程,2008,11(6):25-28.

篇6

关键词 沟通 风险管理 道德风险 甲方供材 甲招乙供

工程项目是基于工程项目实施者和其他项目干系人紧密协作完成特定任务的过程。大型工程项目主要干系人包括业主、工程师、承包商、设计师,供应商、业主咨询顾问等。对项目不同的利益、目标和要求,就要求他们之间及时、准确地沟通,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影响项目参与方沟通的要素可以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其中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环境、项目技术苛求、市场环境、地理因素等;内部因素则主要包括:扣留信息、不良情绪、传达障碍、选择性理解、道德因素、伙伴关系等。本文仅讨论业主与承包商之间,以及业主与材料供应商的无效沟通风险及对策。

一、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无效沟通风险及对策

影响业主与承包商沟通的主要因素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承包商的原因,即承包商缺乏对项目目标、责任、组织规则和过程的认识和理解,也包含承包商的道德风险。二是业主的原因,即业主不断改变项目目标、范围等。三是其他原因,如新项目组织特性;承包商与业主在目标上的矛盾;信息渠道不畅通及信息处理故障;现场条件、市场环境变化等。

(一)风险分析

业主通过与承包商沟通能清楚掌握项目实施状况,传达最新指令,消除承包商对已发指令的误解;承包商也通过与业主沟通,明确业主的总目标及阶段目标,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施工过程中及时理解业主的变更意见,采取相应施工措施,保证工程符合业主要求。由于实际工程中遇到的条件与设计阶段所考虑的不一致,业主可能会不断改变要求,这对业主与承包商及时、准确的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不仅会造成施工拖延,还可能给业主带来一系列额外的费用。

例如某项目现场紧急疏散口处为一平开门,在照图现场定位时已发现门框位置距离消防栓过近,使消防栓箱门开启角度达不到规范规定的90°,消防系统部分质量验收必然不合格。承包商为增加额外收益,没有及时与业主沟通;而是待施工完成后,业主要求移动平开门位置时,再提出索赔要求。最终业主向承包商支付了拆除平开门的相关费用。

承包商虽能从中获利,但却导致与业主对立,从长远来看双方必然会为这种对立的关系付出更大的成本,不利于业主与承包商的双赢。虽然本案例中设计单位负主要责任,但是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在现场定位时完全可以预测到会出现的问题,却抓住此漏洞恶意扣留信息增加业主风险,寻求额外收益。目前,很多合同条件中没有对于防范此类风险的明确规定,业主虽然清楚是承包商故意隐瞒信息,实际操作中却无法搜集有力的证据,最终造成工期拖延并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

因此,道德风险是导致业主与承包商无效沟通的重要原因。所谓道德风险是指经济活动中的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侵害到委托人或其他人利益的行为。工程建设中,承包商通过降低利润来获得具有竞争力的报价,有时甚至低于成本价。一旦中标,在合同实施中,业主不能有效地控制承包商行为,同时外界因素也影响着工程的实施。承包商从自身利益出发,通过索赔、正当或非正当的手段来降低实际成本,实现自己的预期收益。图1解释了道德风险导致沟通失效产生风险的循环过程。

工程建设领域中业主与承包商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承包商在与业主信息交流时会根据自身利益来决定向业主提供的信息,可能会导致了承包商的道德风险,即承包商不愿意将可能给自己带来额外收益的信息与业主沟通。实践中,承包商的道德风险会导致其向业主隐匿对其不利信息的倾向,谋求额外利润。

(二)风险应对

解决与承包商的无效沟通应着重防范道德因素引发的主动沟通障碍。促使道德风险发生包括外因和内因,其中当事人的逐利性和侥幸心理是内因,信息不对称以及监管不利是外因,而内因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应从解决内因人手,以激励措施为主,辅以约束措施。

1.激励措施

(1)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

心理契约是组织和成员之间良好的沟通关系,是组织成员达成的心理认同。工程实施的管理过程中有些行为不能用法律和道德约束,而心理契约则克服了这些缺陷,使得组织成员能按平等的原则,建立起较为和谐的相互联系,此时正式制度可以被“软化”,声誉、合作机制等隐形约束起到主要作用。实际运作中业主可采取及时支付承包商进度款;对数额较小的索赔避免过多计较,以友好、和善的项目伙伴身份与承包商沟通;帮助承包商解决现场问题等方式与承包商建立良好的心理契约。

(2)建立伙伴关系(Partner-ing),引入信任机制,提倡双蠃理念。

工程项目各参与方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都期望从合作关系中获得独特价值。独特价值可能是经济价值,也可能是声誉、知识、技术等无形价值,这就需建立各参与伙伴之间的信任,放弃传统对立模式。伙伴关系模式有利于效率和绩效的提高、创新、产品和服务的持续改进。在工程实施中,加强对承包商管理人员知识技能培训,以加强各组织成员对伙伴关系和信任机制的认识。同时业主高层管理者应充当信任机制实施过程的楷模,从思想和工作方式上给予信任机制支持。

(3)订立合同条款时增加风险转嫁条款,在业主和承包商间合理分配由道德风险带来的收益,促使承包商积极主动沟通。

如FIDIC99版施工合同条件第13.2款“价值工程”的思想,规定若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提出能够缩短工期、减少成本的施工方案,就有权获得节约成本的经济奖励。

(4)创建沟通协调机制,创造双向互动的沟通环境,保证信息沟通顺畅。  这种环境不仅使各方能选择自由平等的交流环境,同时也能营造彼此信赖的气氛,促进相互信任,减少对抗情绪,密切合作关系,减少沟通风险损失。  2.约束措施  一是在签订合同的时候避免选择报价低于成本价的投标人,让承包商有合理利润,提高其积极性,尽可能减少施工过程中承包商的道德风险。

二是制定合同条件时应设计清晰、准确和详细的条款。如FIDIC99版施工合同条件4.1款“承包商的一般义务”中提到的“承包商应有责任保证现场施工的适当性、稳定性及安全性”,规定一个有经验的承包商在施工过

程中对能预见的问题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业主反映。此外,规定承包商使用设计图纸前应核实其准确性,对错误之处有责任和义务及时向业主提出。如FIDIC99版施工合同条件第4.7款“放线”规定:承包商应根据合同中相应文件及现场原始基点、线及高程放线,但承包商有责任修正现场位置、高程等方面的错误。这样虽然业主对设计文件负责,但有经验的承包商应该尽力在使用设计文件前确认其正确性。

三是加强管理人员现场监督检查,当发现承包商能够预见问题而不及时反映的情况时,提高承包商实施非道德行为的预期成本,使承包商减少非道德行为,如增加惩罚额度、降低其信用等级等措施。

二、业主与材料供应商的无效沟通风险及对策

材料按时供应是保证工程施工按计划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工程项目材料采购模式主要有承包商采购材料,甲方供材和甲招乙供。工程项目中承包商采购材料为传统的材料采购模式,而业主有时为了降低成本,保证供应数量和提高质量,会采用甲方供材或甲招乙供的方式。甲方供材指以业主名义签订采购合同,由业主将材料移交承包商。承包商对材料的保管和使用负责,业主按约定的内容供应材料,对质量负责。甲招乙供是一种新兴的材料采购模式,即按合同约定,由业主通过招标选定材料供应商,由供应商与承包商签订材料购销合同,一般用于采购某些用量大的材料。承包商采购材料方式下,业主不承担采购风险。

以下讨论甲方供材和甲招乙供两种模式下的风险:

(一)两种模式下业主与供应商无效沟通的共同风险及对策

1.业主与供应商无效沟通风险分析

业主在材料移交前对其供应时间、数量、质量负责,而材料供应链涉及业主、承包商及材料供应商,业主额外的风险也随之而来。主要风险包括:

(1)材料价格风险。

业主签订采购合同与实际下订单之间,市场情况的变化可能导致材料生产成本变化。如果业主不及时就材料价格及供应问题与供应商沟通,供应商就会以各种理由调整供应该项目材料的生产计划。

(2)进度风险。

材料或设备供应商由生产能力或信誉问题,造成材料或设备的供应与现场各相关承包商的施工进度不一致,业主为此承担进度风险。

(3)经济风险。

业主承担伴随工期延误而来的经济风险,如窝工费、机械闲置费等,还有外部环境变化引发成品损失而产生的业主经济风险。

(4)质量风险。

虽然业主在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明确了材料规格、技术指标等以保证材料质量,但业主与供应商在生产过程中须保持沟通,了解生产计划,并要求承包商提供材料样本并做现场检验。

下面以某甲招乙供项目为例说明业主因与材料供应商沟通失效造成的风险。某项目的幕墙玻璃采购为甲招乙供,内中庭上部与屋面相连接的地方由幕墙玻璃封闭。三方签订合同与承包商根据施工进度下订单之间这段时间,市场价格发生了变化,而业主并未与玻璃供应商就价格问题协商,督促其安排生产,因此该玻璃供应商将此项目的玻璃生产计划拖后。此期间恰逢多雨天气,导致部分高层天花吊顶矿棉板被淋湿而报废,二装单位向幕墙承包商索赔,而幕墙承包商则以按时下定单并支付定金为由要求业主承担损失,并要求业主承担工期拖延的损失。

2.业主与材料供应商沟通风险的应对措施  业主与材料供应商无效沟通的外部因素包括签订的合同约束力不强,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等;内部因素包括伙伴关系、传达障碍、道德因素等。业主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是业主应充分考虑材料供应商的生产能力、资质及信誉,选择适当的材料采购价格,保证供应商正常利润。合同中明确调价条款,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业主应就价格调整与材料供应计划及时与供应商协商沟通,保证材料供应。

二是签订采购合同时明确规定材料拖期责任,明确违约条款。若业主自身的资金筹措条件良好,则应在招标文件中增大供应商违约时的赔偿金额,避免材料市场价格变动过大时出现“有价无货”的情况而导致工程停工待料,影响工程建设,并引发施工承包商提出窝工等索赔。  三是与材料供应商建立基于业务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一些关键材料供应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培育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二)两种模式下业主承担沟通风险的区别及对策

与甲方供材相比,甲招乙供模式下业主除承担与供应商沟通的风险外,还承担与承包商就材料供应沟通的风险。甲招乙供模式为承包商采购材料,而此模式下因材料采购价格由业主通过竞争性招标选定,相比承包商采购材料而言价格更低,承包商可能因为不满业主此前批准的索赔额或业主与材料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订金过高,而合同对于承包商用于赊购材料的订金交付日期没有明确规定,仅规定应符合施工进度,那么承包商可能拖延支付材料订金,即在需大量使用材料时才向材料供应商支付订金,材料供应商无法及时安排生产,影响工程项目工期。

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沟通风险,业主在每月按时支付进度款及按量预付材料货款的基础上,保持与承包商信息畅通,要求承包商在实际使用甲招乙供材料的前一个月向业主提交后续工作材料的计划需求量,以便业主对材料的需求量做出动态的统计和分析,并根据材料需求量与供应商协商沟通催促其尽快安排生产,并要求承包商按合同约定及时向供应商支付订金,以随时充实自己的库存量,做好供求平衡的动态管理。此外,业主集承包商及材料供应商参与材料供应协调会议,就材料价格、下订单时间、订金金额、供货日期、各方责任等达成一致意见,保证材料按工程进度计划到达现场。

三、结语

篇7

【关键词】农超对接;果蔬供应链;对策

我国业内人士对“农超对接”模式下供应链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果蔬农产品供应链本身进行研究和对如何建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进行探讨。本文将在这些理论研究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不规范、供应链主体企业对供应链管理不协调和果蔬农产品流通阶段物流网不清晰的问题,并从供应商优化、供应链主导企业管理优化和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优化三个角度对此加以解决。

一、我国“农超对接”模式下的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现状

以“农超对接”模式在国外普遍流行,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只有15%左右。在我国部分地区,“农超对接”的农产品销售在大型连锁超市和产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该模式的发展,有效推动当地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提高了供应链主导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减少了农产品的流通环节、降低了流动成本,对增加农民收入和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典型的“农超对接”供应链模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超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超市成立专门的直接采购小组,选择最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其建立契约、投入资金和引入技术等措施与之建立战略合作计划,以加强超市竞争力。农民专业合作社是连接农民和超市的桥梁,其负责组织农民进行生产、产品分拣和包装等一系列活动。家乐福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第二、“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三方农业公司+超市”模式。超市通过与第三方农业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第三方农业公司为超市寻求最优的供应商。保证农产品从基地、农场、加工、物流到销售都符合消费者的要求。麦德龙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第三、“基地+超市”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基地农产品直接进去超市,在超市设立鲜活农产品专柜,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超市在合适的地点与当地建立了“农超对接”大型生产基地,产品涉及蔬菜、水果、禽蛋、肉类等各种城市居民生活必需鲜活农产品。华润万家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

二、“农超对接”模式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目前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于传统供应商这个阶段。在此阶段,首先,合作社存在一下问题:合作社与超市主要进行单纯的物料交换,而没有更好的提供增值服务,导致其与超市之间存在不信任,易导致供应链主导企业另寻供应商。其次,合作社和超市之间存在价格博弈,供应商尽可能提高价格,而超市也尽可能压缩价格,在这两种力量之下,最终形成均衡价格,但是其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导致欺骗行为,从而导致供应链的崩裂。我国合作社与超市签订的供应链契约目前还是单一和短期,缺少一种长效合作,不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最后,农民专业合作社难以建立一个标准化的管理体系管理农户进行生产活动,产品的不合格从而导致最终造成农户的经济损失,降低合作社的信誉度。

对于供应链主导企业,主要存在其管理运作差异性和缺少监管机制的问题。在日常管理中,常常存在超市管理体系与合作社管理不衔接的问题。两者之间常常存在着相互博弈行为,其双方都各自持有相关信息,超市相关管理技术也是被动提供。其次,超市对供应商缺少监管机制,超市接收的农产品对生产过程中种子、农药及化肥等方面要求严格,农户即使接受了该种种植方式,也可能受利益驱使,在种植和生产过程中不完全按照要求去做。这就从源头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如果超市采购到的农产品标准化程度很高,就可以在分拣、加工及包装等环节节约很多人力和成本,有利于后期工作的进行。但是很多时候合作社感觉到筛选剩下的农产品很可惜,就把不合格的以次充好混在其中,这会给超市带来很大的不便,也不利于两者之间合作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

三、优化“农超对接”模式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体系的对策

超市选择供应商合作伙伴尤为重要,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供应商进行优化。首先,供应链主导企业应该建立少而精的供应商。供应链管理是个开放系统,供应商隶属该系统一部分。供应链主导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需考虑其产品质量、产品数量、产品价格、交货周期和品种柔性等因素,从而建立少而精的供应商,提高供应链稳定性。其次,在选定相应供应商之后,企业应该与之建立SRM系统,改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管理,与供应商结成长期、稳固的战略伙伴,使供应商及其资源更有效地参与到自己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中。最后,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中介公司寻求最优供应商。企业通过与第三方农业公司建立长期合作,第三方农业公司为超市寻求最优的供应商。保证农产品从基地、农场、加工、物流到销售都符合消费者的要求。麦德龙超市是这种模式下的典型代表。综上所述,超市优化供应商可以建立少而精供应商,并与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同时也可以通过引入第三方中介公司来寻找最优供应商。

“农超对接”模式下对超市本身管理优化极为重要,本节主要从两个个方面对超市管理进行优化。首先,超市应建立计算机网络基础信息系统。构建连锁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体系,需要将连锁超市信息管理系统(ERP)功能、生鲜农产品采购和流通关系信息管理(VRM: Vendo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功能和生鲜农产品社会公共信息管理功能集成起来,构建公共信息平台、VRM和ERP“三位一体”的信息管理系统。最后,超市应建立运作标准和过程监督机制。在对供应商进行监督和管理下缺少一个标准化的机制,导致供应商生产效率低下、供应链衔接松散和供应链竞争力差。

我国“农超对接”模式下果蔬农产品供应链物流仍然存在较多问题,本节主要从三个方面对超市管理进行优化。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有保障的加工增值服务。传统合作社是将单个的农户联合起来,以集体的力量提高与上下游厂商谈判的能力,通过规模化采购生产资料降低生产成本,集传统合作社和农业投资企业功能于一体,从事农产品价值增值活动。其次,建立与三方物流公司战略伙伴关系。经过前面问题分析,果蔬农产品通过农户配送或是超市配送中心配送其专业性和集成性不高,易导致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建立与三方物流公司的战略伙伴关系既增强了供应链的竞争性同时也有效地节约了社会资源。最后,超市应该完善其营销体系。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消费者消费习惯逐渐由传统超市消费转移到虚拟网络消费,这也拓宽了超市的营销体系。超市应制定完善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促销策略和分销策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篇8

关键词:往来款管理;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29-0250-02

引言

中国科学院施行全面预算管理模式,重点考核预算资金的安全性、有效性。通过分析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简称煤化所)历年财务决算,发现往来款超期未结挂账比例较高、挤占资金导致科研项目结转资金较大等问题。由此可见,往来款的风险管理已是煤化所财务管理不容忽视的一个重点。往来账款是指煤化所在执行基本支出、项目支出预算过程中,以财政资金和其他资金与其他单位和个人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主要包括其他应收款和其他应付款等应收应付款项。往来款作为一项债权债务,是煤化所财务信息的重要指标,也是决策依据,如果管理不善,不仅影响单位的资金安全、周转和使用效率,更会形成呆坏账财务风险,影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造成资产流失。

煤化所早在2005年就已实施上线ARP综合财务管理系统,实现了以信息为导向的财务管理决策模式。借助先进的财务信息化手段和全新的管理理念,加强和完善日常科研业务的往来款管理,规避财务风险,构建稳健、优良的财务状况,筹措并合理安全高效的使用资金,有力地促进和保障了科研业务的良性开展。

一、煤化所往来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环境弱化,忽视往来款管理

科研事业单位一直重科研、轻管理,财务内控得不到重视;领导层重收支、轻往来,疏于防范财务风险。

(二)报销滞后,长期挂账,占用资金,隐藏风险

科研项目开展过程中,预付款不能及时核销,长期挂账,甚至到项目验收时,仍有往来款项不能结清,挤占国家资金,尤其是财政性资金,导致财政结转资金较大,降低资金使用效率。科研人员对往来款认识不足,不能积极跟踪结清,超期挂账,加大呆坏账风险。

(三)无严格系统的供应商体系

目前,ARP综合财务管理系统没有建立严格、唯一的外部供应商体系,绝大多数往来款都是挂在内部员工供应商的名下,难以准确确认债权债务。

(四)在ARP环境下,财务人员规范化、流程化会计核算管理模式意识淡薄,人员结构参差不齐

在ARP环境下的会计核算,重在建立信息化、共享性、前瞻性的管理资源和体系,而不是简单的归集。日常会计基础工作中,财务人员对往来款的核算不够规范,同一事项,应收应付双边挂账,或供应商信息混乱,造成债权债务会计信息失真。

二、煤化所完善往来款风险管理的对策

(一) 转变观念,提升领导层重视力度,加强宣传,营造风险控制环境

领导重视是关键,在关注研究所资金状况的同时,更要关注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和往来款的风险控制。通过清理、处置不良往来款,提高科研人员警惕度和责任心,营造良好的往来款风险控制环境,保障资金安全,提升研究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 在ARP系统建立严格的外部供应商体系

供应商体系分为员工供应商和外部供应商,员工供应商主要核算员工的个人往来款事项,外部供应商用于核算单位对外的往来经济业务。升级ARP系统,在“网上报销”模块中,将导入应付模块的所有发票信息项“账户名”设置为任意支付方式下的必填项,在导入ARP “应付模块”时,发票行依据“账户名”自动增加一列 “供应商”信息项,与“借款人”(员工供应商)并列展示,彻底解决DISCOVER往来款崔报单中无法准确查询和统计外部供应商往来款信息问题,保证煤化所往来款业务条理清晰,权责分明。

(三)专人负责,利用DISCOVER查询功能,编制往来款帐龄分析动态表,严格控制,及时催结,年终清理

DISCOVER往来款账龄分析表,可以及时、准确地提供从所级到部门、实验室、课题组、课题、供应商的层级综合分类查询功能,是预警和控制财务风险的有效监督手段。财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往来款管理,强化对科研人员往来款风险意识宣传,克服抵触情绪,利用账龄分析表,研究往来款账龄结构,落实相关责任人,明晰权力和义务,依据往来款管理制度,及时催结、清理不良往来款,提高研究所资金安全性和使用效率,保证年终部门决算会计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表1和表2分别列举出DISCOVER账龄分析与DISCOVER账龄分析明细。

(四) 加强财务人员培训,提升会计基础工作

会计基础信息,是一切财务管理的源泉。通过培训,充实、更新财务人员专业知识,从实际需求出发,创新管理思路,做好会计基础工作,预警和控制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 吴丽佳,朱阳生.基于ERP环境下的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的应对策略[J].商业会计,2012,(2):58-59.

[2] 王瑞武.浅议企业ERP的核心思想[J].时代报告,2011,(9):7.

[3] 徐小玉.试论企业往来清理与会计责任[J].商业经济,2011,(23):97-98.

篇9

关键词:供应商管理;物流;采购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Procurement activities is a production and business activities of enterprises is a very important link, responsible for production security, reduce cost, and other important duties, enterprises in the procurement operations of supplier manage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links. The management is enterprises to achieve the procurement logistics distribution and integration of modern manage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lassification, selec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supplier incentive policy,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of the management of the supplier.

Key words: supplier management; logistics; purchasing management

1 供应商管理概述

1.1 企业采购概念

采购就是指企业根据需求提出采购计划、审核计划、选好供应商、经过商务谈判确定价格、交货及相关条件,最终签订合同并按要求收货付款的过程。企业完整的采购大体上要经历以下过程:接受采购任务,制作采购单;制定采购计划;根据既定的计划联系供应商;与供应商洽谈、成交,最后签订订货合同;货物运输及进货控制;到货验收、入库;支付货款;事后处理。

采购管理,就是为保障企业物资供应而对企业采购进货活动进行的管理活动,是对整个企业采购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

1.2 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管理

在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管理是指对可以为企业生产提供原材料、设备、工具及其他资源的企业的了解、选择、开发、使用和控制等综合性管理工作总称。供应商管理包括供应商调查、资源市场调查、供应商开发、供应商考核、供应商选择与使用、供应商激励与控制环节。实施供应商管理是为了:采购到符合企业质量和数量要求的产品或服务;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产品或服务;确保供应商提供最优的服务和及时的送货;发展和维持良好的供应商关系以及开发潜在的供应商等。

1.3 采购过程中实施供应商管理的意义

采购过程中实施供应商管理可以保证采购产品的质量,从而为以下工序提高产品质量打下基础。对企业而言,采购产品就是下序生产过程的原材料,原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最终产品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信誉。在采购环节就必须严格把关,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由于采购产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的最终成品不合格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采购价格越低,为整个经营过程预留的经济效益空间就越大。当然,要适度考虑供方利润需要,建立战略共赢合作关系,寻求长期稳定的建设性合作。综合控制生产成本并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是企业必须解决好的问题。

2 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管理的现状分析

2.1 企业缺乏对供应商的分类

目前多数企业对所有供应商采取一视同仁的管理方法,企业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缺乏明确的划分和针对性的管理,增加采购人员的工作成本,也不利于对供应商的监督与控制。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供应产品种类繁多,不可能对所有供应商一视同仁,但是缺乏有效的分类,难免造成工作中考虑不周的情况,缺乏对重要供应商的重视,进而影响生产装配的进度。既大量占用了企业有限的管理资源,又因管理目标的不明确而难以对重要供应商实施有效的重点管理,致使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无法形成真正的合作关系。

2.2 缺乏合理的选择机制及科学的评价体系

企业选择供应商存在局限性。由于缺少适合企业供应商、尤其是对战略合作型供应商进行选择与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指导,企业在进行供应商的选择与评价时,往往不是根据特定产品及其所处供应链的特点来选择和设计适合的评价指标,而是简单模仿或照搬、照抄其他企业现成的方法,缺乏合理的选择机制。由于多数企业与供应商仍处于传统的对手式关系,因而使供应商的管理仍处于注重短期目标的管理状态。即使是已经开始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企业,仍在沿用着传统供应商评估方式,仅仅以价格、质量或服务作为主要的评价指标。由于缺乏一个综合的评估体系,并且搀杂了很多人为因素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和供应商的合作程度来进行,取决于采购人员,有时也可能是总经理个人的主观判断,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因此难以对供应商的整体水平进行准确评价。

2.3 企业与供应商之间是简单的供求关系

传统的供求关系就是采购部门将需采购的数量传达给各供应商,各供应商按时、按量交货。单纯的供求关系造成了简单的管理,这种管理有时将双方放在利益的对立面:为了获取利益,企业要降低成本,在质量可以保证的基础上尽量压低价格;而供应商为了利益抬高价格,有时为了利润不惜以次充好。这种互为对手的关系给双方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即使有的企业在合作之初希望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但是其行为往往是停留在短期的目标上面,努力的方向也是提高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改善自己的工作,实现双赢。另外,采购企业也很少考虑供应商的利益,常常出现拖延付款现象,从而导致供应商后续合作不利的局面。

不少管理者认为与供应商合作会泄漏商业秘密,使其掌控自身的经营命脉;有的企业缺乏长远眼光,不惜牺牲供应商的利益以获得本企业的短期利益;有些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建立了一定关系,但不注重关系的维护,当有外来因素影响时,就很轻易地将这种关系放弃;大多数生产企业没有将自己的各项职能与供应商集成起来,没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共享机制,缺乏先进的信息沟通技术。这些情况都说明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从思想上重视与供应商的关系。

3 企业采购与供应商管理问题的对策研究

3.1 供应商的分类管理

对于企业来说,每年为生产及配件而采购的物料种类繁多,很难做到同每一种物料的供应商都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就存在对供应商分类管理的问题,对于重点的供应商一定要倾注更多的关注在里面,要做到对其动向、行情多做监测,与供应商加强沟通、理解,保证货源充足。采购方按供应商提供的物资的重要性程度和供应商市场的复杂性程度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将供应商分为重要供应商、一般供应商、普通供应商、瓶颈供应商。重要供应商掌握产品的关键技术,且这种技术对于企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瓶颈供应商一般是其产品独具专有技术,虽其产品价值不高但为企业或研究单位的必须辅助产品,获取难度大。普通供应商其提供的产品价值很高,但市场获取方便。一般供应商一般提供价值不高的小件物资,且种类繁多。通过对供应商的分类,企业便可以对不同供应商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加强企业采购管理。

3.2 建立合理的供应商选择机制与评价体系

供应商选择是企业的一个重要决策,一个好的供应商是指拥有制造高质量产品的加工技术,拥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以及能够在获得利润的同时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

(1)成立供应商评选小组

选择供应商绝不是采购员个人的事,需要企业各部门有关人员共同参与讨论、共同决定,获得各个部门的认可,包括采购部门的决策者和其他部门的决策者。

供应商的选择涉及企业的生产、技术、计划、财务、物流、市场等部门。对于技术要求高、重要的采购项目来说,特别需要设立跨职能采购部门的供应商选择小组。供应商选择小组应由各部门有关人员组成,包括研究与开发部、技术支持部、采购部、物流管理部、市场部、计划部等。供应商评选小组需确立评选供应商的方法以及供应商选择的标准评估每个供应商的履行能力,综合评分选择企业合适的供应商。

(2)供应商选择的方法

科学的供应商选择方法是不可或缺的。供应商评选小组进行供应商选择的方法主要有经验判断法、协商选择法、公开招标法等。

(3)供应商选择标准

选择供应商的标准有许多,根据时间的长短进行划分,可分为短期标准和长期标准。在确定选择供应商的标准时,一定要考虑短期标准和长期标准,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使所选择的标准更全面,进而利用标准对供应商进行评价,最终寻找到理想的供应商。

选择供应商的短期标准一般是:产品质量合格,价格水平较低,交易费用少,交付及时,整体服务水平好,履行合同的承诺与能力强。采购单位可以通过市场调查获得有关供应商的资料,把获得的信息制成一览表,并就这几个方面进行比较,并依据比较结论作出正确决策。选择供应商的长期标准主要在于评估供应商是否能配合公司的成长而相对扩展、供应商的财务状况是否稳定、供应商是否具有健全的企业体制、与公司相近的经营理念,其产品未来的发展方向能否符合公司的需求以及是否具有长期合作的意愿等。

建立供应商评价体系,对新老供应商都应进行定期评价,企业往往在新供应商选择时做评价,而对老供应商往往疏于评价,造成老供应商的综合能力不能满足公司发展的需要。企业还应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质量要求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培训,让供应商及时了解企业的新要求,不断改进产品质量,为企业提供满意的产品。培训可以采取面授或资料学习的形式进行。

3.3 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企业应根据供应商的分类方法,与重要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重要供应商对于企业或研究单位非常重要,这类供应商掌握产品的关键技术,且这种技术对于一个单位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甚至有战略性作用。基于这种特点,对这类供应商采取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的策略,这种关系的基本特点是实现“双赢”。采购人员在处理与这类供应商关系时,应相互配合,以保证双方合作的通畅。

企业应积极主动地向供应商提供自己在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和经验,并积极地与供应商探讨成本控制问题。除此之外,还让供应商了解公司的生产计划、未来的采购计划等。企业和供应商应充分利用并整合各自优势资源,通过协调来解决产品设计、生产、零配件供应中的各种问题。对于采购方来说,与一个合适的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会取得竞争战略优势,因而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整体上提高企业产品质量,保证生产的连续性;缩短新产品上市时间,从而快速及时地响应市场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采购方通过与供应商精诚协作,大大降低自己的综合成本,包括库存成本、交易成本以及采购成本;采购方充分整合企业内外优势资源,通过与供应商共享信息,真诚合作,降低产品成本,从而降低产品价格,争取更多顾客,快速、高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进而培养和增强顾客忠诚度,提高产品竞争优势。

4 总 结

供应商管理是企业完成物资采购、实现企业现代化管理目标的重要过程,是通过各种手段将物资采购各方面职能高度集成的信息传递和执行系统。

对于现代企业采购过程中供应商管理出现的问题,企业必须重视起来,对供应商实施科学的管理。对供应商进行分类,建立合理的选择机制与科学的评价体系,并根据供应商分类识别战略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供应商加强沟通,建立相互信任、健康发展的供应商关系,建立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同时,企业还需必要的激励与控制措施来充分发挥供应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搞好物资供应工作,保证本企业的生产生活正常进行,并且要预防供应商管理风险,减少企业因采购不当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总之,合理地选择、评价、管理供应商,使其能够更好地为保证企业生产服务,更少地占用有限的资金,使企业的生产能够有序的进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采购管理的努力方向。当然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应根据自身管理的需要做出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办法或规定。

参考文献:

[1] 史忠健. 物流采购与供应管理[M]. 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 赵富为,张秋实. 供应商管理浅议[J]. 科技信息,2010(17):382.

[3] 马长昊. 浅谈采购过程中的供应商管理[J].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55.

篇10

摘要:随着我国《政府采购法》的通过并逐步实施,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设开始处于全国发展阶段。而一个完善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是政府采购能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构成为基础,通过法律分析并结合现实具体情况详细论述其中存在的问题、成因及解决对策。

关键词:政府采购监督机制;问题;对策

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构成

政府采购,是指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依法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以内的或者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的行为。而政府采购监督机制是指各监督主体对政府采购法律、具体操作程序及采购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监督管理的相关制度,具体包括对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即各级人大、监察检察、审计等部门对各级财政部门政府采购管理机构的法律执行、信息、投诉处理的监督;也包括对采购机构的监督,即各级财政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和公证机关、供应商对集中采购机构及采购人、管理人员及评标委员会和分散采购机构的监督;还包括对供应商的监督,即监督管理机构、采购机构、公证机关、纪检监察对供应商资质和产品质量的监督。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通过《采购法》、《审计法》、和《监察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我国已基本上构建了三个层次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但是现实的运行效果并不理想,对监督机制的有关质疑和投诉仍屡有发生,看似完善的监督机制实际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采购法》存在缺陷。作为我国政府采购和监督的依据,《采购法》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政府采购监督工作的有效性,但是此法中存在着众多不明确的规定。比如:第4条政府采购工程进行招标投标的,适用招标投标法。这就对工程外的服务货物的公开招标方法规定不明;第13条各级人民政府是监督管理部门,同时其他有关部门也有监督管理职责“其他有关部门”到底所指何部;第59条规定监督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法律执行情况、采购范围方式和程序、采购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这仅仅是一种事中监督,对事前事后监督的规定的缺乏将大大减少监督力度;第67条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对政府采购负有行政监督职责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其职责分工,加强对政府采购活动的监督——到底如何进行“职责分工”;其次是权力虚设问题严重。看似三个层面的监督机制却由于各种原因,实际监督权力形同虚设。本应着重于政府预算监督人大,由于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其否定预决算的法律后果和激励机制,积极性严重不足。《监察法》虽对行政人员违法处罚有规定,但监察机关无权监察除规定外其他人员的行政行为,同人大情况相似,缺乏具体的分工、激励机制和更高的法律约束,监督作用非常有限。而作为最基层的重要监督手段的社会团体,却由于《采购法》等法律的宣传力度不足和公民维权方式规定的缺乏,无法通过有效渠道使媒体、公众进行有效监督。最后是救济机制——保证以供应商为主的采购主体的利益和监督权利的制度的不完备。根据《采购法》第57条,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在处理投诉事项期间内,可视具体情况书面通知采购人暂停采购活动,但暂停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三十日。此条例固然为政府采购做出一定保证,为供应商提供一定的权益保障,但时间期限仅为三十日,对于复杂的或回复不及时的情况,难以保证供应商权益。第六章第51—58条表明,供应商在对采购活动有疑问、认为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况下,可向采购人提出质疑,若不满其答复的,也可向监督管理部门提出投诉,甚至还可向人民法院提讼,但都对相应的时间做出了限制,并且由于采购人、机构和监督管理部门同属政府部门,人民法院与财政部有紧密的财务关系,要让供应商在狭缝中获得有利的保障实属困难。

对策

为深化政府采购机制的建立,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必须是完善政府采购监督法律体系。基于政府采购的发展变化性与《采购法》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建议采取“结合型”的立法模式,不单对政府监督机制进行立法,还应特别颁布某些实用范围较小的法律,及时颁布有关细则加以细化完善,保证一定的灵活性与及时性。对于《采购法》与其他法律相冲突的地方,应以现实情况为基准,尽快颁布新法律解决矛盾;其次是明晰监督管理部门职责,完善内部监督。以法律明确规定具体的监督部门、职能划分和激励机制,提高紧迫感与积极性,并加强内部互相制约与监督,采取定期汇报和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大违规的行政处罚减少腐败;再次是加强政府采购外部监督建设。完善公民民主监督机制,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提高民主参与意识,并构建相应的制度设施,定期收集意见,从法律层面细化审计部门的职责及处罚规定,加强内部再监督及互相监督,设置严格的准入制度和定期不定样的考核制度,确保人员素质最优化;最后是完善救济机制。建立听证制度,公开听取当事人的陈述意见,完善供应商补偿机制,供应商权益受到损害时必须给予有效的补偿,保证供应商质疑、投诉通道的通畅,适当缩短回复时间,明确规定回复要求,加大回复不及时的惩罚,减少由于公共部门的怠惰与缺乏监督对供应商权利的侵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2]杨玉梅.论我国政府采购监督机制的完善.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