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济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经济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安全成本;安全投资;技术经济分析:安全效益
中图分类号:F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72-02
1引言
由于社会发展的速度加快,生产、生活对电能的需求越来越大,人们对供电系统的安全性要求也相应的提高。由于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的同时性,另外由于电能的物理特性,这些都决定了电力是一个高危行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当前大中型企业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投资主体都不能以最大的资金代价去追求最大限度的安全性。它必须考虑安全成本与企业综合经济利益的动态关系,从而实现安全活动与电力生产的协调统一。因而,科学、有效的评价企业安全管理效果,对于利用有限财力,导向合理的安全投资,寻求最佳的安全成本,保证企业系统安全,提高企业经济利益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安全成本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经济问题,相应地强化安全成本就必须有规范的、系统的安全成本核算评价理论作保证。日前在国内还处于一种近似于空白的状态,安全成本理论既是会计学、管理学的新领域,涉及安全科学与经济学的交叉运用,也是安全工程学的一个新课题。随着近几年企业改革的深化,虽有一些学者在研究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时开始注意到安全成本问题,但仅局限于某种具体现象的分析,尚未形成系统的有影响的研究成果。目前对安全成本研究成果主要有:关于对安全成本的定义以及初步的分类、安全经济投入模型及判定标准、安全成本纳入财务核算的研究等。面对现状并不表明我们对安全成本理论的研究和分析一切都从零开始,不仅已有的分散性的研究成果会给我们以若干思维性的启发,而且大量相关的安全经济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为我们建立安全成本理论的分析框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篇论文就是通过研究安全成本及其效益之间的关系,结合笔者所在电力公司安全管理的现状,建立安全生产成本的理论框架。并明确了电力企业及其它社会企业应进行的安全成本经济分析,提高安全投人有效利用率,确保安全技术、管理水平随生产的不断发展而提升。
2电力公司安全成本的构成及其经济特性
2.1 电力公司安全成本的构成
安全成本的构成是指将安全总投入按照每一个具体投入的使用属性进行系统的归类,通过科学的归类,达到了解每一具体投入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掌握哪些具有可控性,哪些具有不可控性,建立可控投入的“固定成本”与不可控投入的“变动成本”的对应关系,明确“安全成本”的真实内涵,可为财务核算帐户的科学设置和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投入对比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一般地,供电公司的安全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安全投资)和变动成本(事故经济损失)。前一类是可以控制的,是以预防为目的的。后一部分是不可控制的,它是在事故发生过程中和事故后的补救投入,是不可预知的。它包括企业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及其不可预计损失成本。
其中固定成本包括:安全工程和设施运营费,安全管理费,安全教育培训费,劳动保护费,安全宣传费,安全奖励费,安全检查费,安全检验费,安全设备购置费,安全设施费,安全监测仪器仪表购置费,安全技术引进费,工业卫生措施费;变动成本包括:设施装置损坏费,停工损失费,事故分析处理费,返工损失费,复检费用,恢复生产费用,索赔费用,诉讼费用,罚款,维修费,工业污染治理费其他不可预计的成本投入。
2.2电力公司安全成本的经济特性
安全生产成本就是企业在产品设计、生产、销售过程中而发生的与安全同标有关的所有费用之和。即公司为保证安全生产而支付的一切费用和因安全问题而产生的一切损失;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安全生产的要求越来越高,安全成本与安全保证程度存在相关性,对安全的投入和支出越来越大,与安全有关的费用越来越多,在现代企业发展中,必须寻找到安全成本随安全保证程度变化的最优临界点,从而实现安全成本的合理优化和最大使用。
安全成本是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综合反映,它具有自身的经济特性和变化规律,认识这些特性和规律,是正确进行安全成本核算、分析、控制、评价的前提,也是优化安全生产管理和深化成本管理的基础。
(1)安全成本投入效果的非确定性
一般地,一笔确定的安全经济投入,不可能完全消除事故,只能在某种程度上使事故损失次数和费用减少,实现避免和减少事故损失发生的减损效益。即安全成本投入是确定的,而“产出”却是不确定的,因为安全工作受到人、机、系统、时空、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从这一含义上说安全投资一效益曲线所描绘的只能是一条期望值曲线,其置信度要根据此具体系统的特征及事故损失的概率分布而定。这种非确定性要求人们既不能指望每次安全投入都达到完全确定的经济效果,非确定性经济特性正是电力企业在实践中摸索得出“贵在真实、重在整改”的安全风险管理原则产生的内因。
(2)安全成本投人效果的滞后性
预防为主的安全投入对事故损失的影响具有滞后性。一次安全成本投入的效益只有通过一段时间的事故损失减少才能完全展现出来,从而体现安全成本投入的增值效益,即这种投入在转换成预期的安全效益时有一个时间差,反映了安全成本投入有效时期内所发生的事故损失折算到安全成本投入时刻的净现值。因此,在对安全成本效果进行经济评价时,应以投入后的累计事故损失的净现值作为衡量的标准,而不能仅以眼前的、短时的经济效果为根据。2006年相继发生的美国纽约大停电事故、莫斯科大面积停电事故、欧洲特大停电事故,从事故后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安全成本投入的收效时间较长,难以适时体现安全成本投入的效果,不加深对滞后性的特性认识,延缓和停止对安全成本的投入,势必加大安全成本未及时投入产生恶性重特大事故时的危害性,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
(3)安全成本投人效果的计价具有隐形性即产出效果并非直观和安全可以用数字表达,如计价产出效果通常以事故损失期望值的减少额为标准。电力体制改革,厂网分开后,供发电企业的分离,加大了安全成本投入效果的计价隐形性,实际上还应该包括发电企业的效益、社会稳定的维护、生产建设的促进、资源利用的提高。
电力企业,根据不同的产品形式,可以对其安全成本进行初
步划分。对电网规划、调度可以用网省电网构架为单位进行划分;对提供电能的产、供、销服务链,可以以单位为主体进行划分;对提供电力工程建设服务的,可以以项目为主体进行划分。
3安全投资成本的效果评价方法
安全作为一种可能是物质生产部门,也可能是非物质生产部门的需要,其对社会和人类的作用和意义广泛而复杂,表现出来的安全效益有着特殊的性质,其实现的过程也就有着特别的要求。安全效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多效性、潜在性、复杂性等特性。
在评价电力企业安全效益时,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方而应判断安全资金耗费在企业系统运行期间是否变负效为正效,具体是指建立和健全以安全同标责任为核心的约束机制,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改善劳动环境,减少停电对社会带来的损失等。使概率较大的事故和危险引发的损失降低或抑制,,从而保证企业安全系统获得相对的收益,实现安全投入的减损和增值双重收益。另一方面应判断企业在进行安全管理的活动后,是否利用考核和奖励惩罚制度使安全与利益挂钩,形成安全激励机制,从而扩大安全生产效益。
因此,电力企业安全效益一般包括的内容:一是减少损失成本所得的企业安全效益,二是企业安全管理改善,使供电量增大所得的企业效益;三是减少停电事故所导致的社会和用电企业效益损失。
对不同类型电力企业安全投资成本的效果评价重点有所不同。对电网规划部门而言,电网的合理规范布置、适度超前与全社会的发展协调是效果评价的重点,不因规划的后滞导致全社会发展的瓶颈,亦即通过安全成本的投入避免前几年屡次发生的拉闸限电供用电矛盾的重现;对电网调度部门,安全成本的投入效果以维护和保证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为重心,确保水电、火电、供用电的合理配置和供给,提高电能的综合利用效益,避免电网系统运行的不稳定导致的大范围停电事故的发生;刘供屯企业以需求侧管理水平为评价重点,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需求,确保社会的正常生产秩序;而电力建设企业以项目管理水平为重心进行评价,通过安全成本的投人达到有效管理、资源配置优化和经济建设目的。
4结论
篇2
关键词:铁塔公司 BL项目 承租方合路 财务评价 亏损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中国铁塔公司通过大力推动城市中心区域和高话务密度区域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使得承租方在室内覆盖建设方面得到便利。魍郴础投资建设项目分为BT、BO+、BL+等,按照项目后续延伸还可增加为+EP、+EPC等。铁塔公司主要承担无线建设基础配套建设部分,并以适当租金租于承租方,按照项目应归类为BL(Build-Lease)项目。
1 案例项目
案例项目详见表1、表2。
2 案例项目财务评价
2.1 财务评价指标的计算结果
铁塔项目的财务评价指标分静态和动态两种。计算动态指标的折现率按邮电行业市话通信专业基准收益率12%。由基础数据表,计算公式分别推算出该项目全部投资和自有资金的财务评价指标,其结果见表3。
2.2 出租方分析
由于共建项目从出租方角度主要分为两家或三家承租方两种维度,室内分布系统天线间距较大,天线密度小。铁塔项目每增加一面室分天线财务指标变化如表4。
颖?不难看出对于出租方来说不论两家或三家承租方的情况,在铁塔公司计费模式下都是稳赚不赔的项目。
2.3 承租方分析
在承租方方面由于无线牌照频段的不同,导致在同一区域的室内分布系统建设密度和业务需求产生了较大差异。对于公网商用频段从800 MHz~2 600 MHz,分布系统投资成本成倍变化,导致承租方租赁铁塔物业出现项目综合经济评价亏损情况,如图1。
不难看出对于拥有低频段承租方和业务需求方,其自建成本比铁塔公司建设成本低。为响应国家规定而租赁铁塔资产,会导致将高频段承租方和业务需求方成本转嫁至其他承租方,这种计费模式值得商榷。
3 结语
在倡导共享经济的大背景下,铁塔公司的基础建设共享模式提高通信行业投资效率,提高通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水平,进一步促进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但是由于铁塔公司室分项目的投资建设决定于承租方在区域内实施的频段需求,当承租方对于同一区域出现厚薄覆盖不一致时,将导致承租方项目亏损。铁塔公司现行直线型计费模式值得商榷,需要在新通信建设模式下探索新的共赢模式。
参考文献
篇3
2011年三季度多经公司整体运行平稳,各项工作开展阻力较大,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一、 运输车队:自从运输公司营业执照办理完后,就正式开始单独核算。公司运营、核算管理按部就班地进行。三季度运行状况良好,安全无事故,其它各项工作经过努力达到了预想的目标。三季度完成运量15万吨,实现运费收入300万元,已经结算的运费全部给司机发放到位。
二、 渔场:三季度完成了对外销售和八月节职工分鱼任务,共出鱼2.7万斤,除了正常的生产投入外,为了做好越冬和榨油厂的投产准备工作,已经着手准备收购大豆。
三、 建安公司:
三季度建安公司完成了总公司的计划内的旧楼采暖改造任务、馨苑二期、华宇二期2010年结转的采暖安装工程、吉祥苑8、9号楼的采暖安装工程;此外还完成了许多临时性的工程任务,负责完成了东苑、吉祥苑安装工程等的保修任务,工程资金回笼困难,应该支出350万元,回收资金310万元,仍处于负债运行。
住宅楼建设工程经过一百多天的施工,目前已经封顶,今年准备安装完房盖,小区配套,为明年提前交工做准备。目前除了资金紧张外,各分项工程达到了预想的目标。
篇4
【关键词】国际化 经营环境 优劣势
作为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公司致力于向客户提供创新的满足其需求的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为客户创造长期的价值和潜在的增长。华为产品和解决方案涵盖移动、核心网、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自1996年实施国际化战略以来,华为在全球建立了8个地区部、55个代表处及技术服务中心,销售及服务网络遍及全球,服务300多个运营商,产品与解决方案已经进入德国、法国等10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国际市场已成为华为销售的主要来源。
一、华为公司国际化的战略
华为的渐进式国际化,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进入香港。1996年,华为与和记电信合作,提供以窄带交换机为核心产品的“商业网”产品,这次合作华为取得了国际市场运作的经验,和记电信在产品质量、服务等方面近乎苛刻的要求,促使华为的产品和服务更加接近国际标准。
第二步:开拓发展中国家市场。重点是俄罗斯和南美地区。1997年华为在俄罗斯建立了合资公司,以本地化模式开拓市场。2001年,在俄罗斯市场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2003年在独联体国家的销售额超过3亿美元,位居独联体市场国际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前列。
第三步:全面拓展其他地区。包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市场,以及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在泰国,华为连续获得较大的移动智能网订单。此外,华为在相对比较发达的地区,如沙特、南非等也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
第四步:开拓发达国家市场。在西欧市场,从2001年起,以10G SDH光网络产品进入德国为起点,其产品成功进入德国、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发达地区和国家。北美市场是华为最难攻克的堡垒,华为先依赖低端产品打入市场,再进行主流产品的销售。2010年11月,随着NE40E全业务路由器入选法国电信IP网络扩容名单,华为在法国电信五年的IP化改造中持续受益,进一步奠定华为IP领域的领先地位。
二、华为公司国际化经营环境分析
(一)优势
(1)综合成本低、技术含量高。中国低廉的研发成本给华为带来巨大的成本优势。华为研发部门的人均费用为2.5万美元/年,而欧洲企业大概为12万~15万美元/年。华为研发人员年均工作时间大约为2750小时,而欧洲大约1300~1400小时。华为在产品响应速度和客户服务方面反应较快,成其核心优势。成就了华为交付成本和交付效率在业界良好口碑。
(2)注重科技研发。华为全球中48%的员工从事研发工作, 每年将不低于10%的销售额作为研发投入,确保公司技术领先, 同时, 由于华为人力资源成本比发达国家低, 产品较之便宜很多。此外, 华为管理灵活, 员工高度敬业,在国际通信运营商中已树立一个高性价比、快速响应的形象。
(3)客户导向。华为根据客户需求提品和服务, 为避免研发人员只追求技术先进而缺乏市场敏感, 华为硬性规定每年必须有5%的研发人员转做市场。对客户的问题通过远程支持的方式来解决。目前交换机产品有70%左右的问题是通过这种方式解决的。华为希望60%的问题通过网络直接解决,40%打电话解决,要逐渐引导客户通过网络来解决问题。
(4)技术创新能力强。华为拥有一大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众多的专利,据统计,华为申请的专利高达35773件。华为还积极参加国际各类的标准协会,对标准的制定拥有一定的语言权,对各类标准也有较强的适应力。
(二)劣势
(1)国际化管理人才的缺乏。随着华为海外业务不断扩大,多样化的国际环境,需要更多有国际视野的高级管理人才,要求拥有跨文化管理经验,熟悉各国的法律,了解国际知识产权保护,要具备领先的通信技术领域经验,同时具备这些素质的高级国际化管理人才并不多,满足不了目前发展的需要。
(2)品牌国际知名度不高。华为虽然在国内的知名度比较高,与国际巨头们相比一有相当的距离。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电信设备制造行业是一个高技术含量的行业,其他国家不太认可发展中国家的高科技产品,技术含量越高,怀疑度越高,
(3)成本优势逐渐下降。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工资持续上涨,使“中国制造”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相对资源禀赋的变化,在带来转型阵痛的同时,也尖锐地提出一个无可回避的问题: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还能维持多久?华为是以低成本而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定的优势,在不久的将来,这一优势将逐渐消失,华为必须加快转变。
(4)处理纠纷比较低调。对于思科对华为的侵权控告,华为在处理这控告的危机时比较低调,和国外的媒体并没有多少沟通。尽管在国内,公司对媒体沉默并不奇怪,但美国无法接受东方式的谦和与沉默,这加深了公众对中国公司的不信任感。过于低调使很多国外媒体认为,中国公司根本不可能制造出高科技产品,向媒体公开透明,则能为自己创造更多的主动权。
(5)华为在国外的公关尚待加强。西方企业很久以前都认识到政治气候的改善,所以动用大量资源让政策制定者了解商界担忧,并为商业议题的公共辩论提供信息。如果华为能把这公关做好也将获益良多。虽然语言文化差异会形成组织工作方面的挑战,如果不通过某种办法跟媒体和公众打交道,媒体和公众将不了解华为,从而会造成偏见,从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华为是中国比较早就开始开拓海外市场的公司,但并不一帆风顺,而是困难重重。在海外的不断壮大,其战略的选择巧妙地运用了农村包围城市,先从发展中国家先开拓,避免一开始就和国际巨头正面竞争,在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壮大,给华为进攻发达中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的存在,如自有品牌在国外市场知名度,认可度不高,特别是发达中国家。还有,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华为并没有过多地宣传自己,国外媒体上的身影也比较少,从而导致国外很多公众,媒体对华为的了解不够深,并对其猜疑重重。上述文中华为很多优点还是有很多方面是值得学习的。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行业 经营绩效 因子分析
一、引言
信息技术产业是我国的新兴行业,它建立在现代科学理论和科学技术基础之上,采用先进的理论和通讯技术,属于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人们对其经营绩效也越来越关注。
当前最常用的绩效评价方法有两种:单一指标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多重指标的绩效评价方法。单一指标的绩效评价方法有净资产收益率、投资报酬率、Tobin’s Q值和经济增加值等,这些指标难以全面地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多重指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层次分析法、平衡计分卡和因子分析法等。经营绩效评价指标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等特点,一些评价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并不理想,偏差较大,而采用因子分析法能够克服这些缺点,使得评价结果较为客观合理。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系统的评价, 从而为信息技术行业的财务信息使用者提供直观的、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二、分析设计
(一)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法是研究如何在最少的信息丢失的情况下将众多原有的变量提取成少数几个因子,并使因子具有一定命名解释性的多元回归方法。其核心是用较少的互相独立的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绝大部分信息,基本思路是将原来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组合成少数几个相互无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指标以替代原始数据,并且这几个指标能尽可能多地反映原始数据所提供的信息,然后再根据综合指标反映信息的重要程度客观地赋予一定的权重,建立一个评价函数,由此计算经营绩效评价值。因子分析法最大的特点是采用客观的方法来确定指标以及其权重,从而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和准确。本文全部数据处理均通过SPSS17.0软件和EXCEL2003软件进行。
(二)样本选择
本文以上市的信息技术行业全部A股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国泰安数据库中的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共183家。为了保证研究的可行性,本文剔除了2010年以后上市的公司75家,剔除不以信息技术为主营业务收入的公司13家,剔除财务数据不完整的公司11家,剔除部分亏损企业、资本重组等非经营性影响因素的ST企业7家,最终选取了77家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
(三)指标构建
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主要表现在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和现金流量能力五个方面。本文所选取的财务指标反映了企业经营绩效这五个方面的能力,指标选取的原则是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大于0.3。具体的财务指标见下页表1。
三、实证分析过程
(一)确定原有变量是否适合因子分析
因子分析要求变量之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如果相关系数大部分都小于0.3,意味着这些原始变量不太适合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分析。在进行相关分析之前,需要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上述指标不存在标准化问题,但指标之间存在正指标(X5-X17)、负指标(X4)和适度指标(X1、X2 和X3)的区别,因此应将负指标和适度指标正向化,负指标对其求倒数,适度指标通过公式-X-K将其正向化,X为适度指标的值,K为适度值,根据经验,X1、X2和X3的适度值分别为2、1和0.5。
(二)适用性检验
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方法为KMO和Bartlet检验,见表2。 KMO值为0.661>0.6,因子分析效果较好; Bartlett球检验值为1 909.333,相应的Sig值小于给定的显著性水平0.001,拒绝原假设,认为选择的变量适合作因子分析。
(三)因子提取
确定因子数通常有以下两个标准:一是根据因子数大于1的特征确定;二是根据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0.85的特征根的个数为因子个数。基于以上标准和表3,前五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依次递减,累积贡献率达到88.882%(>85%),因此选前五个因子为主因子。
(四)因子经济解释
根据表4,我们可以看出因子覆盖了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5个维度。第一主因子F1在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有形净值债务率具有较高的载荷,这3个指标都是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所以将F1命名为偿债因子;第二主因子F2在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净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具有较大的载荷,这3个指标都是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所以将F2命名为盈利因子;第三主因子F3在总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具有较大的载荷,这3个指标都是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所以将F3命名为营运因子;第四主因子F4在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营业收入现金比率具有较高的载荷,这2个指标都反映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所以将F4命名为现金流量因子;第五主因子F5在资本积累率和总资产增长率具有较高的载荷,这2个指标都反映企业的发展能力,所以将F5命名为发展因子。
(五)因子得分及排名
确定因子变量后,每个样本数据都得到了因子得分。主因子的得分函数系数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根据SPSS17.0输出的因子得分矩阵,可得出各因子得分函数为:
F1=0.261X1+0.254X2+0.173X3-0.259X4+…+0.004X14-0.189X15+0.01X16+0.083X17
F2=0.049X1+0.036X2-0.019X3-0.036X4+…-0.065X14+0.078X15+0.045X16-0.082X17
F3=-0.008X1-0.065X2+0.037X3+0.075X4+…+0.07X14+0.074X15-0.074X16-0.038X17
F4=0.046X1+0.051X2+0.102X3-0.065X4+…+0.033X14+0.075X15+0.376X16+0.557X17
F5=-0.062X1-0.035X2+0.036X3+0.028X4+…+0.563X14-0.133X15-0.066X16+0.108X17
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为权重,将F1、F2、F3、F4、F5作为自变量,即形成了新的综合绩效指标(F)。主因子的协方差为0,即F1、F2、F3、F4、F5不相关。
F=H1F1+H2F2+H3F3+H4F4+H5F5=0.25575F1+0.24703F2+0.16673F3+0.11389F4+0.10542F5
使用综合得分的评价方法,求得2011年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的综合经营绩效得分(以排名前十家为例)。见表5。
(六)结果分析
从表5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从综合绩效得分情况来看,得分大于0且分值越大的公司综合绩效状况越好,得分小于0且分值绝对值越大的公司综合绩效状况越差,得分等于0或在0附近的公司其综合绩效一般。所选77个样本公司中,41家公司的综合绩效得分大于0,比重为53.25%,36家公司的综合绩效得分小于0,比重为46.75%。说明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整体上一般。同时绩效水平高于0.6的公司只有6家,说明行业绩效差距大。
2.从各因子得分情况来看,中国联通、国电南瑞、三维通信、银江股份和新大陆具有较高的偿债能力,主要得益于国家对互联网的大力支持,且其上市时间较早,具备充足的资金偿还债务;石基信息、远光软件、国电南瑞、航天信息和海隆软件具备较高的盈利能力,主要得益于出于企业自身管理的需要,国内各大企业对管理软件的需求量大;紫光股份、长城电脑和长城开发具备较高的营运能力,主要是因为其上市时间最早,品牌发展成熟,市场占有率稳定;现金流量能力最强的为中国联通,这得益于其持续经营和获利能力稳定;发展能力较强的为远望谷、川大智胜、奥维通信和华星创业,其上市时间较晚,拥有自主创新技术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主要取决于公司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现金流量能力和发展能力这五个财务指标,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在2011年的整体经营绩效水平一般。通过因子分析,我国信息技术行业上市公司可以充分地认识到自身财务能力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措施,进而提高综合经营绩效。(1)综合得分较高的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其较高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运营能力的优势,充分利用银行借款增加公司资本,扩大规模和开拓新的市场,加速企业的发展和运营,提高企业的现金流量能力和发展能力。(2)因子综合得分一般的企业,优势在于有较强的偿债能力,可适当增加企业的债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先进技术,加强企业的运营与成长能力。(3)综合得分较低的企业,应在保持已有的现金流量能力优势的基础上,挖掘潜力,改善管理和经营环境,提高企业盈利、运营能力,促进企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钟燕,盛智颖.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J].技术经济及管理研究,2009,(6):21-23.
2.薛薇.基于SPSS的数据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黄琳,女,赣南师范学院商学院企业管理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财务管理。
篇6
关键词政府信息 知情权 救济
《条例》实施后,湖南省汝城县黄由俭、邓柏松等5人向县政府递交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书》,请求公布有关原县自来水公司改制的调查报告时,却遭遇障碍。之后,黄由俭等人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这是《条例》正视实施以来,全国首例“政府信息不公开”的行政诉讼案。但汝城县政府坚持认为调查报告只是供领导参考使用,不属信息公开的范围。法院认为5人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报告也没有对其权益造成损害,并以本案“涉及企业改制问题,不属于行政诉讼范围”为由不予受理。①
以上案例中体现出:
首先,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界定不清,《条例》的第二章对应该公开的信息类型进行了列举。然而《条例》对此规定却表述非常含糊。实际上,各级政府经办的事多不胜数与之相比,《条例》中规定的信息公开类型表述笼统,公民在申请公开某个具体信息时,往往不能找到与之精确对应的条款,给政府部门留下了过大的自由裁量空间。所以本案就出现县政府拒绝公开的理由是调查报告不能代表政府意见,只是供领导参考使用,政府调查报告不属信息公开的范围。②
其次,政府信息公开的法理基础是公民的知情权。但是,权利的实现必须要依赖相应的制度保障。如果没有救济制度,那么无论获取政府信息的权利设计得如何严密,它也难逃被束之高阁的命运。
一、政府信息公开的司法救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政府信息公开的救济制度。而且根据该条第二款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提起信息公开行政诉讼针对的是行政机关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其次,从侵害的权益的种类来看,仅宽泛地限定为“合法权益”。
根据案例分析救济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受案范围问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我国确定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的标准:以具体行政行为和对相对人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侵犯为标准。也就是说人民法院只受理对具体行政为提起的诉讼,还有对侵犯相对人人身权、财产权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但是,本案中县政府认为作出的调查报告的行为是抽象行政行为,不属于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而黄由俭、邓松柏等5人提起行政诉讼针对的是汝城县政府不依法公开政府信息的行为,该行为应是具体行政行为,而不是如县政府所说的那样认为调查报告为抽象行政行为而不予受理。法院不立案的理由是“涉及企业改制问题,不属于行政诉讼范围”,本案针对的是县政府侵害了黄由俭等人对政府信息的知情权。只要县政府确实有拒绝公开政府信息的行为,法院无需判断该政府信息的性质。
(二)原告的诉讼资格问题
行政诉讼的原告资格是指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根据法律的规定,能够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资格。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在确定行政诉讼原告资格方面采用的是“合法利益”的标准;而根据《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同样对原告提出了具有“合法权益”的要求。但在政府应该公开的事项中,有很多是诸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这样与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相关的信息,这些信息与每一个公民都有关系,但是却很难说某个个体对其具有“合法利益”或“合法权益”关系,因此,公民在对此类政府信息公开提起诉讼时就容易遭遇原告不适格的尴尬。
二、完善司法救济途径
基于现实中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征求意见稿,向全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建议。意见稿提出,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拒绝提供或者逾期不予答复的,公民依法提起诉讼,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③ 转贴于
《意见稿》第一条,直接列举了六款属于受案范围的情形,对于以前法院以各种理由不受理的情形会得到改善,该条第二款向行政机关申请获取政府信息,行政机关拒绝提供或者逾期不予答复的,可以提起诉讼。
第三条规定“认为主动公开或者应当主动公开而未公开政府信息的行为对其产生不利影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以后,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这一司法解释,如果相关政府信息该公开没有公开,或者认为应当公开,又有利害关系,就可以提起行政诉讼,要求公开这方面的信息,人民法院就可以判决限期公开。④
当然,该《意见稿》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仍然需要加以完善,有许多学者也对此提供了许多的修改建议。虽然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刚起步,但是我们从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
注释:
①陈仪.“政府信息公开为何屡遭遇“玻璃门”—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一案”.法务时评.2008(7).
②张归.《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运行困境及对策分析”.法制与经济.2008(11).
篇7
【关键词】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经济学
0.引言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市场并不成熟,在市场的运营和监管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情况。由于各证券公司的运营时间不长,导致其对风险处置的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发生动荡,则会引发证券公司的大规模风险事件。在风险处置过程中,证券监管部门针对各正确公司不同的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整治和出来,优化了证券市场环境,提升了证券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完善了证券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在风险处置过程中,经济学原理作为风险处理的主要依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模式,阐述经济学原理在风险处置工作中的体现。
1.证券公司的风险表现和处置内涵
证券公司风险是一种常见的金融风险模式,其引发原因是在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影响下引发的证券公司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随着不可预见因素的增多或可预见因素的分析偏差增大,会进一步提升收益的不确定,造成证券公司承受的风险增大。证券公司的风险模式有多种:制度风险是由于证券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和体系不合理引发的风险;经营风险是证券公司在公司规模变动、业务拓展、经营销售等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财务风险的产生受到以上两种风险的影响,会引发证券公司债务偿还能力下降和资产规模萎缩等风险。此外,系统保障风险是由于证券交易系统的不可预期故障而引发的风险,也是一种常见的风险形式。
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是规范化证券案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也是对证券公司风险规避的途径,能够有效地减少证券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违法操作以及风险处理能力及力度不足时的补充。通过风险处置,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整顿了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促进了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2.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主要模式
针对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对于行为较轻、仅存在不合理和违规、违法操作的公司,采取整顿的措施,勒令其规范化经营行为和管理机制,按要求停止相关业务直至改正其违规行为;对于存在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扰乱证券市场交易秩序、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等严重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对证券公司进行托管、接管、行政重组和撤销破产等处置手段。其中,托管模式是主要是证券公司的管理权由相关机构接管,用于解决公司经营不善及其连锁问题。而接管的处置行为更加严重,整个证券公司要被全面接管,同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全部停止履行职务。行政重组主要面对被托管和接管的证券公司,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营违规和体制不合理问题的一种手段,通过向证券监督机构申请,进行公司的注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资产重组、合并等行为。撤销破产是对证券公司最为严厉处罚,也是风险处置的最终手段,在经过整顿、托管、接管和行政重组无效的情况下的一种风险处置模式。由于我国的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都较为稚嫩,随着不断地发展,风险处置模式也在不断的改进,使得风险处置模式更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提升证券公司和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3.经济学理论在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体现
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稚嫩和相关规范不够完善的特点,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建设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通过引入经济学原理,能够有效地提升证券市场监管和风险处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对于各类风险问题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经济学原理在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风险处置措施无效的情况,减少了风险处置发展的弯路,构建了科学规划的风险处置体系,大大推动了证券公司抗风险能力和应对能力的提升。
3.1风险处置中的经济学理论
风险处置中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路径依赖理论,这是利用事物会对所处路径产生依赖性的特点,通过将证券公司引导到正确的路径,就可以长期的保持正确的路径进行发展,并且这种发展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二是后发优势和劣势理论,这是针对先发型经济不足之处的有效应对,能够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减少发展中走弯路的情况。三是金融规制理论,主要体现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制性介入和干预,这是一种市场外部处置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市场内部死循环问题。
3.2基于经济学角度的风险处置工作
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在风险处置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和引导对于完善风险处置体制,发挥我国公有制经济特点,实现证券市场的良好导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政府管控和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相结合,有利于提升风险处置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在风险处置中,依靠行政处置为主导的模式是科学的,这种模式主要是以行政处置为主导,用以弥补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情况。第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地利用先发型经济的经验和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风险处置体制和方式方法的完善。
4.总结
新的时期为我国证券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而完善市场规划和风险处置体制也是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积极运用经济学原理,使得风险处置方式方法合理化和科学化,对于建立长期的风险规避机制、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保证证券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貊鹏涛.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经济学分析[J].价值工程,2011,26:115-116.
篇8
关键词:证券公司 核心竞争力 启示
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涵义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术语首次出现在199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的。证券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是证券公司所具备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一个证券公司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其它证券公司难以模仿。
世界上著名的证券公司建立核心竞争力一般需要10年左右,一般证券公司所需的时间更长。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证券公司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证券公司能否控制未来、掌握未来市场竞争主动权的根本。
我国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现状及问题分析
资金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数量已达130多家,营业部近3000家,注册资本金总额过1000亿元。从整体来看,我国投资银行资本普遍很低,20亿元以上的仅10多家,所有证券公司的总资产不到7000亿元,而西方主要投资银行总资产额都在千亿美元以上。
业务领域狭窄市场竞争低效无序
作为证券市场发达国家的证券公司重要业务内容的购并重组、金融顾问、资产证券化等,国内证券公司尚未屏蔽开展;证券公司的经营业务比较单一,以传统的经纪、承销和自营业务为主,大小证券公司之间缺乏业务分工,引发证券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
经营水平较差过分依赖行情
大部分证券公司的收入来源构成中,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80%左右。这两项业务基本上依赖证券市场的繁荣,一旦市场长期低迷,证券公司就会陷入困境。根据兴业证券的研究报告,其中,2002年全国证券行业按利润总额计算亏损近26亿元,全国亏损公司家数高达51家,行业亏损面近50%。
资产质量较差
截止到2002年5月底,我国98家证券公司的资产总额达到6413亿元,净资产达到916亿元,净资本达到456亿元,不良资产率平均为50%,达460亿人民币。对证券公司来说,普遍的现象是资产质量差、代客融资、代客理财、历史问题尚未处理、存在重大诉讼及担保、若干事项无合理解释。
依法经营观念淡薄
在国外成熟市场上,证券公司出局时常发生。据深交所提供的数据,1961年至2001年,美国共有299家证券公司破产,平均每年6家,仅2001年就达12家。总体上看,国内证券公司自觉守法经营的意识还比较弱,经营行为仍然不够规范,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
美国三大证券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美国三大证券公司美林、摩根斯坦利、高盛,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高超的经营管理和调整能力及多元化和特色经营能力以及金融创新能力。
高超的经营管理和调整能力
2001年美国证券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全球并购业务量下降了49.6%,首次公开发行额(IPO)下降56.4%,标准普尔股价指数下跌了13%,Nasdaq综合指数下降了21%,全美证券交易量减少25%。“9.11”事件进一步恶化了世界市场环境,证券业的三大巨头,美林、摩根斯坦利、高盛,收益水平大幅下降。
三大国际证券公司在弱市中表现出了一流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调整能力。在2001年中,摩根斯坦利在全球购并市场中排名第二,IPO市场排名第二;美林则在购并市场中排名第三,在证券承销综合排名上名列第一,资产管理业务排名第一;高盛公司则在购并与全球IPO市场两项业务上独占鳌头,均列世界第一,2001年最大的10起购并交易中,高盛作为财务顾问成功参与了其中8起业务。
转贴于
多元化经营和金融创新
三大国际证券公司的收入主要来自于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主要交易以及净利息收入等主要业务。其主要业务收入见表1。
美国、日本证券公司对我国的启示
加强经营管理能力和调整能力
当前我国证券公司的业务主要是承销、经纪、自营等传统业务,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经纪和自营业务,受市场交投的影响较大,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一直保持在50%以上。国际证券公司在业务多元化和特色化经营方面已远远走在我们的前面,提供高附加值的创新金融产品,提供优质服务,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并从中获利是国际证券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提供多样化的金融创新服务
国际证券公司的金融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在金融服务手段创新方面,利用IT技术,普遍引入网络增值服务,实现证券业务与高新技术的高度融合;在业务创新方面,具备强大的新产品开发能力,对金融衍生产品及金融工程的运用非常成熟,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完整的金融创新服务。由于体制和政策的限制和证券公司缺乏创新能力,我国证券公司在金融创新方面几乎是无所作为。
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管理效率
2002年,日本股票市场下跌惨重。日本三大证券公司底野村、大和、日兴证券公司虽收入下降,但净利润却实现增长。2002年中期,这些证券公司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野村证券总收入下降44.4%,但利息费用和免息费用分别下降了53%和58.4%,公司税前利润由亏损转为盈利。 费用成本的降低主要归功于管理效率的提高。
提高公司核心竞争能力
日本三大证券公司的经营宗旨都明确表明,要将管理资源集中于证券及相关业务。野村证券自2001年将业务部门整合为国内零售、全球批发以及资产管理三大部门,根据服务对象进行业务整合,提高经营效率。日兴证券将商业银行及抵押贷款等非核心业务出售,虽然造成60亿日元的营业外损失,但提高了集团的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了核心业务的竞争力。
加强公司治理结构建设
2002年,日本各大证券公司加强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增强管理的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如野村证券聘请了2名外部董事,并设立了有外部董事参加的薪酬委员会和审计委员会,用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设立了战略管理委员会及其咨询委员会,统一负责集团的战略制订和管理。
参考文献:
1.林丹明.网络经济时代的证券市场透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2.RON SEWELL著,姜法奎等译.核心竞争力.华夏出版社,2003
3.焦瑾璞.WTO与中国金融业未来.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公司理财;影响路径;交互作用
制度是人类相互交往的规则,或者说是一种人类在其中发生相互交往的框架,有时它禁止人们从事某种活动,有时界定在什么条件下某些人或组织能够从事某种活动。通过不断调整这种制度规则,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可以得到不断提高。公司是在一系列制度约束下为实现既有目标而创建的组织,制度是组织的运行环境和结构框架,决定了组织的运营规则。公司在这种特定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环境下追求特定的目标,制度与组织的交互作用决定了制度变迁的方向。
一、制度、经济组织与经济增长
制度决定经济绩效,而相对价格变化则是制度变迁的源泉。制度及其制度结构决定企业理财的环境,理财决策是从相关的选择集中做出的,即使存在相同的偏好,不同的制度结构下企业理财决策也会不同。
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与经济组织的相互作用是经济增长的要素。诺斯(1989,P1)曾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为激励人们的经济活动,恰当的制度安排促成了有效率组织的产生。在特定的社会制度结构下,创新者利用这种有目的的实体组织可实现财富、收入或其他目标的最大化(诺斯,1993,P100)。而组织活动的经济后果会带来经济条件的变化,经济条件的改变产生制度变化的需求。制度的变迁有两条路径(诺斯,1993,P9):(1)随组织发展中制度所提供的激励结构演进,其中激励结构是指不同的制度环境对交易成本影响的大小;(2)因人类对机会变化的认识与反应反馈为制度的演进。
威廉姆森(2001,P273)认为,经济组织在不同治理结构下的经营绩效取决于制度环境和经济主体的特性。1995年,他提出了一个制度环境与经济组织相互作用的三层次框架,对制度与组织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按照三层次框架,组织内部的治理结构既受到制度的影响,也受到微观个体特征的影响,其中制度是各种替代参数的集合,它的变化会引起治理的比较成本的变化,而个人则是行为假定的最终实际实施者。如图1所示,产权、契约法、规范、习俗等制度环境决定了“游戏”规则,如果它们发生变化,则会导致经济组织治理的比较成本发生变动,通常表现为经济组织的重组。影响经济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另一重要因素,是作为行为最终实施者的个人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机会主义倾向所导致的交易成本的上升。
可见,无论是诺斯,还是威廉姆森,都是从效率的角度对制度与经济组织的经济行为和交易进行的解释。组织与市场、组织之间以及组织内部关系的变化,也可采用效率原则来进行解释。效率是测量资源分配有效性的一个标准,效率机制是决定消费者和组织行的一个基本因果机制。经济组织效率目标的实现需要必要的制度环境保证,产权制度、契约法律制度等外部制度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完善与否,特别是基于产权形成的激励机制。处于经济组织中个体的选择和决策应该受到企业内部治理机制的限制,规制确保了经济组织参与者的行为与经济组织效率目标的关联。
另一方面,经济组织实际上是由单个的个体所组成的整体,这些个体参与者并不是“被雇佣的劳力”,他们带着个人的价值观、能力、抱负、计划和兴趣加入组织。这些具有不同个性的组织参与者依靠情感纽带,在同一经济组织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了非正式的社会人际关系结构,这种人际关系结构的形成有赖于正式制度的约束,也受到风俗习惯、伦理道德、意识形态等社会共同认可的、不成文的行为规范的约束。风俗、习惯、伦理价值、道德观念等非正式的行为规范内化于行动者之中,约束着每一行为主体的行为,约定了交换的原则,限定了人们在资源配置中各自的责任、权力和利益,也包含着对违规者的惩罚等。可以这样说,强制性的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合法性被受控者认同的程度,而在制度合法性的获得上,社会规范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制度影响公司理财的一般路径
这里的制度,指的是公司内部制度和外部制度。制度对于公司理财影响的一般路径,分为三条路线:
其一,公司内部的制度按照公司内部不同层级的委托关系进行制定,不同的制度对于公司运营中的责权利的分配不同,不同的责权利的分配意味着不同的财务关系,不同的责权利也导致了财务活动中各利益相关者不同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下诱发不同的理财行为,当然一定的理财活动会形成不同的财务关系,而财务关系的不同又会影响理财活动的进行,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不同的理财结果。不同的理财结果,自然会反馈到公司高层,如果没有完成公司高层既定的经营目标,公司高层自然会微调公司内部的相关制度;不同的理财结果,实际上就是资源的不同配置,而资源的不同配置自然会造成不同的经济后果,经济后果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影响公司外部的制度。
其二,公司外部的制度,比如《企业财务通则》、《公司法》、《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等很多法律法规通过影响公司内部的制度,从而影响公司理财。
其三,公司外部的制度,比如《企业会计准则》,不仅可以影响公司理财,还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理财的结果;《税法》等可以影响公司的财务关系,进而影响理财结果;公司IPO制度、股票增发制度、债券发行条件等,可以直接影响公司的财务活动,由于融资约束,进而影响公司的投资活动及其他公司理财等。此外,公司外部的制度还可以通过调节利率、价格等而间接影响公司理财。
(一)均衡状态下制度对公司理财的影响
如图3,企业理财行为实际上是一种经济行为,企业的理财活动的结果表现为企业的经济业绩;在既定的制度环境下,企业理财行为受到国家政治、社会环境、心理等影响着的法律及其他制度安排的影响;而国家政治、社会环境、心理、法律及其他制度的形成离不开它们所处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文化传统得以延续的驱动力量主要来自于习惯的力量、好奇心或创造力及习得,其中习惯的力量是指不必依靠理性来贯彻的力量,任何传统必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这一力量,否则无以称之为“传统”;好奇心或创造力是与习惯力量几乎针锋相对的力量,它促使人类文化与时俱进、永葆青春,它是人类文化得以延续的另一种驱动力;习得,其实是一种学习的能力,它是所有具有“生命力”的东西的最显著的特征,它不仅是继承习惯所必需的能力,更是创造力产生的源泉。
(二)演进状态下制度对公司理财的影响
如图4,企业理财蕴涵于经济行为之中,文化传统与意识形态作为最基础的制度,无论何人,只要身处其中,都会受到它们的影响;当然公司不能脱离开具体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社会环境,其政治经济机制都是不同的;这些都会对企业理财行为参与者的心智结构、世界观和知识结构产生重要的影响;企业理财行为参与者的心智结构、世界观和知识结构决定了他们在理财行为方面的差异,他们的理财行为又决定了企业经济资源的配置与经营绩效;经济资源的配置,经过价格体系的调节和诱致性制度变迁,会形成新的制度环境和新的制度。公司理财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专业化分工以及协调分工的过程,制度本身也是一个演进过程。
三、公司理财制度建立的基点——交易费用
目前,交易费用已经成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认识到交易费用的存在是新制度经济学区别西方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根本点,交易费用产生于信息不对称和利益分立,抑或产生于环境的不确定。科斯(1937)最早提供了交易费用的思想,阿罗(1969)最早作为术语使用了“交易费用”,威廉姆森(1975)则对交易费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社会分工的出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技术知识的不对称分布和个人之间经济交往的复杂性,由此产生了获取和积累知识“制度知识”的必要性。当交易活动的双方以一种特殊的专业化方式通过购买和销售与他人交往时,都必须耗费一定的协调成本(机会成本)。这些协调成本已被阿罗(1969)称之为“运行经济系统的成本”。市场是个人和组织展开合作和竞争的场所,法治为所有参与者制定出一般普适性约束,这两者对于促进个人和组织协调其计划和行为都是必需的,这些制度安排的运作不可能不产生成本。
因为资源的稀缺性,每个人的选择空间都受到其他人的行为选择的限制。现实中,经营一个企业的大部分成本发生在协调活动中,包括企业职工的协调活动和企业与其在市场中交往的各类主体。一个企业的总成本中,大部分是用于管理内部组织、市场调研、技术研发、采购和销售、借贷、获得和使用法律建议以及其他协调活动。当个人或企业保有用于交易的某项资源的产权时,他们必须要为此支付排他成本;而当企业在构想一桩商务交易之前,必须获得大量的知识:存在哪些与该商务交易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它们的质量如何?他们属于谁?得到它们将付出什么代价?哪些个人是可能的契约伙伴?在履行契约业务上能否信任他们?到哪里可以找到他们?要这些契约伙伴支付什么样的价格?还必须掌握哪些必要的环境信息?这些信息的获取都需要付出费用,但这些也是企业成功进行交易活动所必须支付的;接下来,他们需要为了进行商务交易而进行缔约谈判并签订契约,这会进一步耗费资源;当产权被投入交易或与比人拥有的生产要素中的产权相结合,以及人们通过缔约在市场中运用他们的产权时,会持续产生协调成本;最后,他们必须维护契约的履行,并对履约情况进行评估和监督,如果必要,还有可能进行裁决和惩罚,这也是代价高昂的。依靠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些交易成本,但是制度的制订和运作执行需要借助集体行动的组织支持。政府在运用外在制度时会发生成本,这些成本通常会通过税收的形式来收取,而除了政府的成本之外,企业或个人自身因此会发生相应的服从成本,如必须在按政府的规定行事上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保存相关记录、收集文书、填写表格、聘期会计及会计师,还必须向政府机构做出报告以证明自己已经履行了这些规定等,企业所发生的交易费用日益成为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
篇10
1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介绍
在国民经济中,煤炭行业一直扮演着基础产业的角色,长期保持着一定的增长势头。作为煤炭企业的代表,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自然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绝大多数该类公司是以既有的集团总公司为基础,采用设立股份公司的途径进入股市,拥有比较理想的发展前景。我国政府向来十分关注煤炭行业发展,并对其产业结构加以引导和支持,尤其是《煤炭工业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实施之后,可预见煤炭上市公司将会随着所属的煤炭行业共同迎来经营绩效进一步提升的重要时期[1]。
2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出现的问题分析
21没有动态性
目前,煤炭上市公司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往往选取自身某个年度并将当作一个横截面,对包括经营成果在内的诸多指标予以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实现对企业的评价。值得一提的是,被评价企业通常处于差异化的发展阶段,所以,截面静态评价这一做法难以获得良好的可比性[2]。目前,煤炭上市公司在进行绩效评价时,倾向于对自身的历史经营数据予以静态分析,表现的是企业过去某个时期的经营状况,无法以动态形式表现企业经营状况,很难满足该类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自我更新方面表现出严重不足。
22经常使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
先结合已有的评价目标与相关要求,构建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标准;以所有指标为对象予以相关处理,一个是同趋势化处理,另一个是无量纲化处理;通过专家法得到各评价指标所对应的权重;将指标数值、标准值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单项指标值,通过它实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评价。该方法在指标选取以及权重确定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主观性,特别表现在权重确定方面,容易受到多种主观因素的不良影响,给评价准确性埋下了较大隐患。
3有关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分析
31设计原则
(1)系统性原则。该评价体系属于一套具有典型综合性特点的绩效评价体系,因而在选取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应协调好财务指标、非财务指标之间的关系。另外,还应协调好定量指标、定性指标之间的关系[3]。
(2)社会效益原则。以企业价值(社会价值+经济价值)最大化为根本价值取向,针对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时,应基于企业利益视角,全面且深入地分析企业对当地社会、债权人和内部员工等做出的贡献。基于社会效益的关注,是评价一家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核心方面。
(3)综合性原则。由于煤炭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对其经营绩效进行评价时,一方面要兼顾资源效率优化配置问题,另一方面还应考虑相关的安全风险因素。政府规定经营者是企业安全的首要承担方,而安全生产又是煤炭企业的一贯主题,即安全工作是该类企业的核心工作。总之,应在资源配置、安全生产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和平衡点。
(4)重要性原则。所谓重要性原则指的是,全面性、关键性之间的有机结合。对于煤炭上市公司,其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不可过分追求面面俱到,因而这种做法会让评价体系体现出侧重点,难以找出核心问题加以讨论。所以,在确定指标的过程中,应遵循重要性原则,确定影响煤炭上市企业经营绩效的核心要素。
(5)时效性原则。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所以,相关指标的选取应尽量体现时效性。指标体系应涉及三大方面的指标,即短期指标、中期指标以及长期指标,将便于定期衡量当成确定指标的一个关键的参考条件。
32设计思路
基于前文提及的五大原则,煤炭上市公司是将人、物两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自主地开展相关经济活动、以营利为核心目的的一类经济组织。以煤炭上市公司为对象,对其经营绩效进行评价的设计思路可基于两大层面进行分析,一个是输入,另一个是输出。在输入方面,借助对人力、物力以及财力等相关方面的具体投入的分析,实现对效率的科学评价;在输出方面,基于企业不同利益相关方视角,收集若干家煤炭上市公司的经营信息,系统分析和比对它们的产出效果。在这一过程中,煤炭安全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是媒体上市公司正常运营的基础,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支持[4]。
33经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对煤炭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进行分析时,可基于两大层面进行相关分析,一个是过程控制,另一个是结果分析。所以,可构建下述指标体系[5]。
(1)过程控制。基于人力评价视角,选取“职工人数”这一指标:人力资源状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是反映公司经营绩效的一个核心因素。在公司运营中,员工属于最活跃的一种要素。该指标集中体现了公司在“人”这一领域的投入。基于物力评价视角,选取“固定资产原值”这一指标:反映了公司在固定资产领域的投资,集中体现了公司在“物”这一领域的投入。基于财力评价视角,选取“主营业务成本”这一指标:指公司销售商品(服务)的营业成本、收入之间的配比。该指标集中体现了公司在“财”这一领域的投入。
(2)结果分析。基于经营者视角,选取“营业总收入”这一指标:指公司在开展以销售商品(服务)为代表的一系列日常业务时所取得的经济利益的总体流入。基于股东视角,选取“每股收益”这一指标:也就是每股盈利,具体而言,普通股股东手中每占有1股所能够获取的公司净利润或者需要面对的公司净亏损。基于社会责任视角,选取“利税总额”这一指标:指公司产品销售税金和附加、应交增值税以及利润总额之和。该指标集中体现了公司在某段时期内取得的全部利润额以及对肩负的社会责任的量化。基于债权人视角,选取“资产负债率”这一指标:指年末盘点时公司负债总额、资产总额之比。该指标集中反映了公司负债水平,即在总资产构成之中,哪些资产是通过负债方式进行筹措的。不仅如此,还反映了公司利用债权人资金的综合能力。
(3)煤炭安全。基于安全生产视角,选取“百万吨死亡率”这一指标:煤炭产量以万吨为单位进行统计和计算的,而事故发生通常将年当作统计时间。该指标集中反映了一个公司所具有的安全生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