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文化产业发展机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文化产业发展机遇

篇1

一个国家或民族强大与否,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不仅取决于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同时更取决于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亟须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将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向心力凝聚成一种强大的合力,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巨大的精神需求为文化产业的勃兴,提供了无比广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先进文化是文化产业之魂,而文化产业是先进文化的实践基地和传播途径,是它的血肉之躯,二者相互依存,息息相关。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国家也纷纷依据新的特点改变自己的文化发展策略。由于我们多年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人为地把文化产业和意识形态对立起来的倾向,成为了阻碍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党的十六大报告根据当前的特点,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一到社会效益的原则下。文化事业与产业分立,通过提高文化事业的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程度,雄厚文化事业基础,重视经济效益,文化产业又成为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这种改变,是根据意识形态新的特点和规律做出的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创新,也为文化产业的勃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提供了以前人们难以想象的变革世界、开拓世界的崭新手段和无穷力量,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消费等诸多方面,也为文化的开发、传播、消费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五千年文明史,文化积累深厚,文化类型极其丰富,文化资源难以估价。但由于地域、交通、传播等多方局限,价值大多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甚至有的濒于消亡。而以数字技术革命为代表的高科技进步,为激活文化资源实现空前规模的产业整合准备了条件。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在完成了通信、传媒、信息产业的第一次制度创新后,正在进行第,文化内容的填充,发展与信息产业相关的文化产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制定知识经济时代的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在这方面,我国汇入世界潮流也正当其时。我国在“十五”期间拟投入40亿元开发软件产业,传媒业正在成为我国第四大产业,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对接更有了现实可能性。

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文化市场消费可达4800亿元,而现在我们的文化产品市场实际份额只有1800亿元,国际文化资本看好我国的广阔市场。200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500亿美元,成为世界引资第一大国。这些资本虽然大多投在加工制造、金融、电信和农业,但随着资本形式在新时期发生的重大变化,有的已从单一的货币资本转化为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本。今年我国将在市场经济和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允许美日德三国投资旅游业,上海将和美国某公司合作,共同设计兴建和经营国内首家世界级环球影城主题公园等。这些当然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机遇,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通过合资、参股方式大量注入国际文化资本,甚至彻底购买、兼并国内较有实力或前景的文化产业,我们的版权经市场转换可能为外国所有。另外,他们通过雄厚财力和优越条件,吸引国人为其打工,按照好莱坞等国外模式“包装”中国题材文化产品,再以本土化打入中国市场,赢得巨额收入的同时,也势必将国外文化价值观渗入国内。面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巨大考验,我们应在启动“抢救和保护中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工程”的基础上,尽快制定中国文化资源保护法。而这些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来完成。从国内民间投资来看,其份额已接近国有经济投资。如果将这部分资本吸引转移到文化产业中来,必将使其能量得以释放。可见文化产业的确立,也为国内外资本增值开辟了新的渠道,也从根本上消除了文化产业的资本瓶颈制约。

文化资源一旦与科技等产业融合嫁接,就会显露出巨大经济意义,成为一种新经济资源进入经济开发中心地带,实现关联度极高的拉动效应。文化产业在美国已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0%,在英国的平均发展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已达到其汽车工业的产值。这种新经济资源的转化和实现过程,就是通过文化作为要素在其它产业的渗入融合,或发生渐变,实现优化升级,或发生质变,成为新的产业形态和产业分支,使产业结构发生重大调整,打破行业界限完成重组。以新的内容和卖点进入以网络业为主的科技产业市场,诞生了信息文化产业;以新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旅游市场,形成了旅游文化产业;将游戏与娱乐注入到教育中,改变旧的知识传播方式,创造了新型的教育娱乐产业;加大体育健身的娱乐开发力度,实现体育娱乐产业质变;以文化品位、设计、策划进入城市规划、建筑、装潢、广告、环卫环保、标志制作、汽车美容、美容美发、形体塑造、大众摄影、环艺、工业设计等为主的形象领域,甚至餐饮、花卉等服务业,完成文化与物质的互动。从更深层次说,经济制度的变更,经济战略的提出,经济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向和方式的选择,都有文化因素在发挥着驱动作用。从这种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经济的新的增长点,因此,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篇2

花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

长期从事文化产业、创意经济、城市战略、体育产业等研究和决策咨询工作,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世界银行、部委和省市、世界500强企业等重点项目30多项,参与中国成都市和上海市加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申请报告的撰写工作。荣获上海社会科学院建院50周年学术贡献奖等多个重要奖项,在海内外出版《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等10多部研究著作。

世博园挟江而建,是一个蕴含深刻规律的巧合:历史上的上海城,是依托于江海交汇的国际航运而发展起来的,而2010年的上海又将沿黄浦江两岸开始新的文化布局

让“创新”的旗帜

激发文化能量

新沪商:2010年上海世博会共吸引了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加。在这个大舞台上,世界各国的参展方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的主题,通过展示、活动、论坛等形式,来展现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毫无疑问,这也是一场多元文化碰撞的盛会。您作为研究文化产业的专家,觉得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给上海文化产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

花建:2010年世博会作为全世界最盛大的会展活动,是对人类科技、经济和文化成果的一次大交流、大检阅。它高举的“创新”旗帜显然会给上海文化产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从历史看,世博会就是文化创新成果的聚集地。1851年第一届伦敦世博会提出了“一切始于世博会”的口号,也注定了历届世博会都将成为新思想、新理念、新产品、新文化的聚会,催生了人类在文化、旅游、创意、会展、博览等领域的新成果,也鼓励有识之士去开发前所未有的文化创意内容和产业组织形态,给各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以有力的推动。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创新的七个重要来源,特别是各种新理念、新技术和新模式的组合应用。在世博会上,这七种创新的来源一次又一次地被激发出来,给予人类的文化生产力以巨大的推动。

就以1851年伦敦世博会来说,它一共吸引了630万来宾。城市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呼唤着新的生产力。为了解决如此巨大人流的观光和接待工作,托马斯・库克父子成立了一个专门机构,分别在伦敦和欧洲大陆进行接待工作,整个伦敦世博会期间,他们共接待15.6万多名参观者,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后来,这对父子成立旅行社,名字就叫做托马斯・库克父子公司,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旅游机构,为全球的文化旅游产业揭开了最初的篇章。

我们再看1929年巴塞罗那世博会,它把对历史、人文和民俗的开发纳入了世博会的视野,从全新的视角发现了民俗文化的价值。巴塞罗那为迎接世博会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西班牙民俗村(Poble Espanyol),它建在一片风景优美的丘陵上,一共有114座单体建筑,保留了西班牙各个省份和城市最有代表性的民俗风情。石子路两旁,各式各样的房屋如古希腊式、罗马式、哥特式、穆斯林式、地中海乡村式等展示了西班牙历朝历代的文化变迁,开辟了以民俗村为载体推动遗产保护、创意设计、旅游商业相结合的新模式。而1992年塞尔维亚世博会,为纪念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500周年而举办,它有一个响亮的主题――“发现的时代”!这种发现也包括对世博会内容组合的再发现:表演、娱乐和狂欢也应该是世博会的重要内容。这次世博会历时176天,举办了3万场演出,吸引了4181万人次参观,其中33.5%是外国来宾,许多观众在艺术氛围感染下也加入了演出的行列。这是世博会历史上规模最盛大的演出盛会之一,开创了全球演艺狂欢的壮举。它那只白色羽毛、鼻子七彩的大鸟吉祥物,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文豪的名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可见,2010年世博会也必将赋予上海的文化建设一个空前的发展机遇。一位美国学者指出:21世纪初叶影响全球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信息化,二是中国的城市化。在连续30多年至今方兴未艾的中国城市化浪潮中,上海是中国大陆现代化程度最高,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1851年,当第一届世博会诞生的时候,上海刚刚走向城市化的道路。而在以后的100多年里,上海率先经历了中国城市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每一个关键历程。

从申办世博会到举办世博会,上海抓住了这一历史性的重大机遇,当然能以“世博之城”的大手笔,把文化产业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规模看,上海文化产业在2008年达到总产出3304.8亿元,增加值780.11亿元,占上海GDP比重达到5.7%。上海以占全国土地0.06%的面积和1%的人口,创造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已经占到全国的11%左右。从文化产业发展的质量看,上海开创了在中国所有城市中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重要指标的近30项全国第一甚至世界第一的纪录。比如上海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有线网络系统,用户数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一;上海在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文化内容和服务方面位于前列,包括上海的网络游戏产业营业收入占中国的50%以上;拥有全球技术最先进的IPTV网站(PPlive,PPstream)等;上海拥有全球规模最大、会员人数最多的中文文学网站;上海拥有全球九大A级电影节之一即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拥有中国城市中规模最大、最活跃的演艺市场,上海演艺业的票房销售额是中国所有城市的第一名;上海的演出场次之多是中国所有城市的第一位;中国所有城市的单一剧场营业收入中,上海拥有全国的前三名:即上海大剧院、东方艺术中心、上海马戏城;上海的电影院票房销售额连续14年排名中国所有城市的第一名,中国单一电影院的票房销售排行榜的10强中上海拥有三强等。这些都是上海进一步发展文化产业的基础。

不过,在全球化的激烈竞争中,上海也需要更大的创新活力和创新规模。而世博会恰恰是最好的时机。在世博会“创新”旗帜的感召下,在产业的规模、能级、效益、品牌和国际影响方面获得更大的成就。

让上海的文化空间布局

更有魅力

新沪商:2010年世博会开创了世博园分浦西浦东两片、黄浦江在中间横穿而过的总体布展格局,以实现辐射全市的展出效果。您觉得这一新的展览模式对上海的文化空间形态和文化产业布局会不会产生影响?

花建:其实,世博园挟江而建,是一个蕴含深刻规律的巧合:历史上的上海城,是依托于江海交汇的国际航运而发展起来的,而2010年的上海又将沿黄浦江两岸开始新的文化布局。

从19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万商云集的态势,上海的工业形成了沿江(黄浦江)和沿河(黄浦江的支流苏州河)发展的特点,而上海的主要文化机构如出版业、报业、电影业、唱片业、娱乐业等则集中在市中心商业区。跨入21世纪,上海的城市综合规划从市区600平方公里扩大到包括郊区在内的6000平方公里。从纽约、伦敦、东京、香港等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设施布局看,上海无疑吸收了它们大多数沿水岸和中轴线分布、形成组团式结构的经验,既根据文化生产力布局的需求,又结合上海世博园的建设,建设一系列新的文化产业功能区。这一点,在全国城市中也具有创新的示范意义。

在我看来,上海文化产业可以利用世博园建设的浩荡东风,逐步形成一横(东西中轴线)、一纵(南北主题带)、两河(黄浦江和苏州河)、多圈(功能圈)、多组团(特色文化街区)的空间形态布局。

首先是沿横贯城市东西的文化中轴线,依托大虹桥交通枢纽港的建设,从西郊的会展休闲娱乐圈,沿延安路中轴线,一直延伸到浦东新区的迪斯尼乐园、张江动漫谷、数字化出版基地、外高桥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等,建设规模雄大的文化产业带。与此同时,以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横跨黄浦江两岸的世博园为新起点,也能形成集聚文化资源和发散文化魅力的辐射中心,大致沿上海南北高架道路的中轴线展开,使旺盛的文化活力直达上海的南北两翼。

“春江绕城多妩媚,奇楼依水有神韵”。根据上海在21世纪的城市发展战略,上海沿海、沿黄浦江、沿苏州河等水系开辟大宽度的滨海、滨江、滨河文化休闲娱乐走廊,也可以把黄浦江和苏州河生态环境整治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结合上海世博园的建设,使得过去老工厂老城区密集、综合环境较差的滨江、滨河地区,成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化生产力密集之处,并且利用市中心上海大剧院、世博演艺中心、上海博物馆、上海音乐厅等云集优势,建立环人民广场文化圈,戏剧大道,以及浦东陆家嘴、徐家汇、五角场、迪斯尼乐园、临港产业带等多个文化产业圈与多个特色文化街区,形成纲举目张的空间布局。

可以预见,在2010年世博会期间和之后,上海的文化产业功能和设施布局,将兼顾产业规模集中和服务适度均衡的原则,使文化生产力的解放与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相适应,形成更加富有活力和魅力的城市文化空间布局。

为中国文化建设

献上智慧果

新沪商:在筹办和主办世博会期间,上海文化建设完成了包括上海世博演艺中心在内的一系列重大工程。你觉得这些工程向中国文化建设提供了哪些重要的启示?

花建:美国学者佛罗里达提出:世界上的创意城市,大多体现了三T规律,即三个T打头的英文单词:Talent人才,Technology 技术, Tolerance包容性。上海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创意城市――设计之都,在筹办世博会的过程中,正展现了国际化的包容胸怀,体现了世界资源、中国创意、人类共享的运作能力。

就拿文化演艺业来说,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全球娱乐演出的一次盛大荟萃。整个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将举办近2万场文艺演出,其中将包括世界一流的音乐、歌舞、舞蹈、马戏等演艺节目,还将举办许多文化演艺娱乐的交易和交流活动。上海的演艺和娱乐产业与资本、产权、衍生产品等市场的开发结合起来,开展演艺节目的推介、交易、展演、培训以及衍生产品的开发,使得上海成为有世界影响的演艺狂欢节之都。

世博园里拥有18000个观众席的上海世博演艺中心,以飞碟般的优美造型让人惊叹。它的整个设计、谋划和营运,则是上海吸引国内外资本投入上海演艺产业的一次创新之举。它吸引了东方明珠国际交流有限公司、著名的体育娱乐现场经营企业AEG和NBA(中国)共同经营,而NBA(中国)又吸引了李嘉诚基金会、迪斯尼旗下的ESPN公司、中银投资、联想控股、招商局中国基金有限公司等联合出资购买了它的11%股份,形成了一个不断增值的文化产业链。这证明了上海开发各类世博会文化产品,包括世博会演艺项目和“世博之后”的演艺市场,以及相关的文化要素市场和文化投资市场,都具有广阔的空间。

上海利用2010年世博会,在大力发展艺术品产业上也将大有作为,其核心是积极推进艺术内容的创意和产业化的成果转化,让人们的生活更有意味和更有美感。上海世博会吸引的7000万观众和密集的政府交往及商务活动,都需要大量的艺术品、工艺品和纪念品。目前,上海世博会的特许产品经营包括家居用品、文具、服饰、礼品和小饰件、时尚饰品、媒体产品、休闲小食品、个人护理用品、软件技术产品及玩具和游戏等10大类,其中大量与文化、娱乐和创意密切相关。同时,上海世博会有10万平方米的商业服务面积授权企业经营,为2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参展工作人员以及7500万参观者提供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商品零售和其他各类服务,这也给上海的工艺美术和纪念品设计研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舞台。

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案例是,2009年10月,在上海国际创意产业活动周上,著名的工业设计公司-NOVA浩汉公司,推出了汽车和摩托车设计新理念,也推出了时尚茶壶等一大批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NOVA浩汉公司的领军人物陈文龙是世界工业设计协会唯一的华人理事。该公司本来是以工业设计特别是汽车和摩托车设计为特长的,它在上海的设计大本营特意开设在嘉定汽车城附近。而这一次该公司把汽车和摩托车设计的理念应用到了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领域,他们创意推出的时尚茶壶、创意茶具等一大批工艺美术品和旅游纪念品大受欢迎,连展品也被客户踊跃购买。由此可见,借助2010年世博会的机遇,上海发展艺术品及旅游纪念品将跨上新的台阶,从艺术品的“本地研发”发展到“专业设计”,从艺术产业的“在地服务”发展到“异地销售”和“全球推广”,真是大有可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和之后,将荟萃中国和全球的演艺优秀节目,这将大大提升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吸引力。这使我们联想起2008年8月8日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向全世界传播了一个开放、自信、古老而年轻的中国,而这一国家文化工程邀请了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师石冈瑛子担任奥运会开幕式的服装设计师。日本《朝日新闻》在2008年8月13日刊登文章《奥运会是中国成为文化大国的跳板》,指出:“中国正在谋求成为一个国际性文化大国。张艺谋起用石冈瑛子的理由是,她拥有东方的DNA,并且在国际舞台上表现活跃。北京吸纳跨越国界的创造性,今后也许会成为亚洲文化圈的霸主。”日本人对中国奥运会特别是开幕式的文化开放举措,给予如此高的评价,恰好证明:利用2010年世博会机遇,展示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胸怀,将有力地推进上海的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

把上海建设成为

“双世博”之城

新沪商:您认为在“世博后”期间,上海文化建设可以谋划哪些重点项目?您有哪些重大的对策性建议?

花建:我建议上海在“后世博”时代,要利用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综合类世博会)的设施、资源和经验,再接再厉筹办2020年前后的第二次世博会(专业类世博会),以空前的大手笔为上海文化谋划新的蓝图,成为中国第一个“双世博之城”。

根据国际展览局有关规定,世博会包括两大类型,其中的注册类(又称综合类)世博会一般主题恢宏,展期6个月,要求参展国出资建造各自国家馆,一个国家申办两届综合类世博会须相隔15年;而认可类(又称专业类)世博会则主题相对单一,展期一般为3个月,主题包括生态、陆路交通、狩猎、娱乐、原子能、山川、城区规划、畜牧业、气象学、海运、垂钓、养鱼、化工、森林、栖息地、医药、海洋、数据处理、粮食、花卉等。历史上,有多个国际大都市先后举办过综合类世博会和专业类世博会,成为“双世博之城”。如巴黎举办了1889年的综合类世博会,又举办了1937年的专业类世博会,后者的主题是“现代世界艺术和技术”,荟萃了各国的大批艺术品和技术发明;又如日本大阪举办了1970年的综合型世博会,又举办了1990年的专业类世博会,主题是“人类与自然”,以世界范围的园艺和花卉为主要内容,同时作为庆祝大阪“新的开端”100周年的纪念活动,吸引了2300万参观者,成为东方国家第一次举办的大规模国际庭园博览会。

上海作为世界大国的特大型都市,有信心建设好中国的“双世博之城”。我们应该借鉴巴黎和大阪等国际城市的经验,使2010年和2020年前后两次世博会形成“一大一特,前后呼应,成本更低,效率倍增”之势。如果说上海举办2010年综合类世博会,聚焦于人类城市化的历史进程,体现“胸怀和前瞻”;那么,我建议上海申办2020年专业类世博会,则突出上海作为世界城市和创意之都的能级、贡献和魅力,体现“能量与优势”。

篇3

【关键词】管治理念 协同发展 城市群 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2-0014-03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区域经济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各地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选择。而其中,以特大城市作为核心,建立在人口、经济、文化和整体结构上,具有合理层级和良好协调机制的城市共同体,带动区域整体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城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自“十一五”时期开始,中国先后批复了若干个地区(经济圈、经济区、城市带、城市群)发展规划,由此启动了中国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实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加强地方合作、消弭行政区划给区域经济发展造成的制度,整体性地提升区域发展实力。文化产业的区域经济版图,也在这一进程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虽然不同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不同,但是同一区域内,都将朝着超越行政区划实现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的目标,突破现有制度障碍和利益分配格局,探索出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云南省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热土,拥有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文化遗产资源。“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到全省GDP总值的6%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文化产业发展的“云南模式”引人瞩目。以云南省唯一特大城市昆明为核心,携手玉溪、曲靖、楚雄规划建设的滇中城市群,作为云南省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的核心,将在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 滇中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概况

滇中城市群是指云南省中部以昆明市为核心,半径150~200公里,包括玉溪市、曲靖市、楚雄彝族自治州4个州市组成的城市群。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该区域总人口1727.5万,占全省总人口的37.58%;当年该区域地区生产总值为4262.4亿元,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9.04%。昆明作为省会城市,影响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各项要素,明显优于其他州市。就文化产业而言,滇中城市群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1.从整体的视角:昆明市的文化产业主导了滇中城市群文化产业的发展

滇中城市群依托昆明为核心,集中了云南省主要的文化产业人才、企业和项目,同时也是全省文化消费市场最具规模的地区。

第一,都市消费群体庞大,但严重依赖外来消费人口贡献。就目前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普遍状况来说,城市人群仍然是文化消费的主体。滇中城市群作为云南省城镇化率最高的地区,意味着能够容纳和吸纳更多的城市人口。由于具有较好的交通和通讯条件,昆明集中了云南50%以上的报纸期刊、60%以上的节庆会展、70%以上的报刊读者。但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本地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市场容量有限,作为旅游大省的云南,在2010年外来消费贡献了全省76.35%的文化消费数额。包括滇中城市群在内,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严重依赖外来差旅人口的消费贡献。

第二,昆明枢纽作用明显,其他城市无法吸纳中转消费人口。昆明是云南省航空、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超过60%的游客需要取道昆明到达全省各州市。作为云南省文化消费的集散和中转中心,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昆明形成了很大的市场。但滇中城市群4州市中,仅有昆明具有枢纽地位,并且是热门旅游城市,其他3州市均无法有效吸纳中转消费人口,间接导致了滇中城市群4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

2.从局部的视角:滇中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存在严重的不均衡现象

从公开的数据来看,仅有昆明市可以查询到“十一五”时期历年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其他城市均只可以查询到部分年份的数据(如表所示)。这虽然与各地经济结构和统计口径不一致有关系,但也能从侧面反映出各地对文化产业重视的程度,以及文化产业发展对于城市经济的重要程度。滇中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严重不均衡现象,从统计数据中可以得到佐证。

滇中城市群文化产业增加值60%以上产值集中在昆明。昆明的文化产业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经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楚雄依托本土彝族文化资源,虽然增加值的绝对数值不大,但一直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玉溪本身经济发展基础较好,并且将伴随昆明城区南移及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建设,面临全新的发展机遇。相对来说,曲靖市无论是从文化产业增加值还是其占GDP的比例来说,都处于较低水平,是文化产业的欠发达城市。

综上所述,昆明属于滇中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且遥遥领先;玉溪和楚雄属于第二梯队,发展势头良好;而曲靖处于第三梯队,需要奋起直追。因此,作为省会城市的昆明,在滇中城市群文化产业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更应该发挥好核心作用。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发展,努力缩小与全国重点城市的差距;另一方面,要与周边城市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将运行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模式进行因地制宜的推广。

二 滇中城市群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篇4

各国的发展战略与实践

随着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文化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已经成为提高国家和城市竞争力的主要路径,文化产业政策被许多国家和地方政府赋予高度期望。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各个国家受到不同的政策引导。

美国: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是美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产业之一,据统计,美国非营利性文化艺术产业每年直接或间接拉动的经济效益为369亿美元,提供130万个就业机会。文化艺术表演、艺术博物馆、影视、图书、音乐唱片等行业都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版权制度是维护美国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工具之一。美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依赖于知识产权制度,特别是版权制度的保护,版权产业又成为美国文化产业中的核心部分。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为了保护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采取了一系列法律措施,不断加强版权保护,有效地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1790年美国颁布实施了第一部《版权法》;1982年通过了《反盗版和假冒修正法案》;1980年颁布实施了《计算机软件保护法》;1997年和1998年先后通过了《反电子盗版法》和《跨世纪数字版权法》。美国还大力推动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化进程,使美国日益强大的文化产业获得了广泛有效的国际保护机制。

美国的版权制度对文化产业特别是版权产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首先,有力地打击和遏制了盗版行为的蔓延;其次,促进了美国国际版权贸易的快速发展,使美国版权产品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并取得强大的竞争优势;再次,促进了文化产业的成长和壮大,使之成为美国国家财富和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

欧盟:追求多民族文化的生态平衡。欧盟作为一个统一体,强调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把文化一体化当成推动欧盟一体化的重要措施,同时强调文化一体化并非同质化,而是保持和发展各成员国的文化差异化。共享和差异成了欧盟文化产业的第一个显著特征,最终追求多民族文化的生态平衡。

为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欧盟国家对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进行了改革和调整。一是加大资金投入。《2000年文化发展纲要》实施期间(2000―2006年),整个欧盟文化投入总金额超过23亿欧元,用于发展文化创造,文艺传播,跨文化对话,丰富欧洲人民的历史文化知识。二是奉行文化多样性原则,鼓励各民族文化共同发展。三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效率,使欧盟各国文化产业各领域呈现出多元化格局。此外,还通过金融扶持、政府直接资助电影市场、奖金扶持、影视文化管制等政策,鼓励和刺激电影产业的发展。

德国:卓越的会展业。会展业是德国文化产业中的亮点,在国际上150个重要的专业博览会中,大约有2/3是在德国举办。最负盛名的有汉诺威计算机博览会 (CEBIT)、法兰克福消费品博览会、科隆五金展、柏林国际旅游博览会、慕尼黑国际建筑机械博览会、纽伦堡国际玩具博览会等。德国会展业的年均营业额约23亿欧元左右,参展商和参观者为博览会的支出超过85亿欧元。各类展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系统的会展产业链的发展,德国每年有近10万人从事与博览会有关的工作,综合经济效益达205亿欧元。

法国:政府大力扶植维护民族文化。法国文化产业规模巨大,尤其是与“内容”相关的文化产业规模相当可观。全国有136种法文日报,年发行总量90亿份。电影观众保持在每年1.85亿人次左右。法国的戏剧、博物馆与历史名胜是文化行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约有5万场戏剧演出,分布在国家剧院、全国戏 剧中心、国立剧院和私人剧院,吸引着800万固定观众。法国约有1200座博物馆,每年吸引几千万参观者。仅卢浮宫、凡尔赛宫和奥塞博物馆,每年就接待1500万游客。法国政府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并不完全依赖市场的作用,而更相信国家的扶持和庇护。政府每年都拨出几十亿法郎用于兴建图书馆、博物馆、剧场等 文化设施。这些资金先由政府拨给文化部,再由文化部分配给各施工项目。

日本:官民结合促成良性循环。日本的文化内容产业现已成为高成长产业,早在2000年,日本的内容产业市场规模就已达到11兆日元,在海外的市场开拓规模达到3258亿日元,漫画、动画、游戏软件等具有代表性的日本内容产业已在世界颇有影响。现在,世界的动画片中65%为日本动画片,在欧洲上映的动画片中日本动画片占80%,日本向美国出口的动画片金额是其对美国出口钢铁总额的3倍。

官民结合、互相协作,是日本内容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日本内容产业的发展不是单方面依靠政府,而是在政府的指导和民间的协调下发展起来的。日本政府把动画片当作一项重要的出口产品,同时更把它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式来培养。多年的经营已经使日本动画文化深入人心,动画俱乐部随处可见。

韩国:文化立国战略。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把文化产业作为21世纪发展国家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提出“文化立国”的方针。韩国政府主要实施以下措施:一是加强立法立规,建立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的管理机制。二是确保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的供给,通过加大国家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等保证了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大力开拓国际市场,以中国、日本为重点,把海外市场作为利润增长点。四是建立奖励机制,加大对影像、动漫、音乐等重点文化领域的奖励力度。

国际文化产业发展趋势展望

科学要求趋同,文化允许存异。“并存、互补、竞争、创新”将是未来国际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态势。今后,随着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冲突将会激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将更加严重,国际文化产业发展预计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全球化、规模化和垄断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文化产业再次出现了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兼并、破产、重组,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少数几个全球性的产业集团,覆盖了传媒、娱乐等诸多门类。规模化的必然结果是垄断化,当今世界文化产业为大巨头所把持,这些公司包括美国在线・时代华纳、迪斯尼、维康、通用电器、贝塔斯曼、新闻集团、索尼、西格拉姆等。它们拥有全球性的分销网络,利润有相当部分来自海外市场。

――不平衡加剧。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性质,国际文化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以其强大的资金实力、科技水平、经营理念,向全球扩张,挤压弱势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使得世界各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西方文化媒体企业为了提高经济收益和分散投资风险,不断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大量的影视节目,扩大其卫星电视覆盖网。目前在亚太地区上空有多个卫星电视频道,其中绝大部分是西方三大电视集团对亚洲开办的电视频道。美国图书出版占全球图书市场总值近1/3,使得竞争变得异常激烈。欧美国家出版业已向出口型转变,纷纷拓展海外市场,加大了对全球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成为新的文化战役。

――国际文化产业结构升级。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国际经济贸易进一步全球化和自由化,文化产业结构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文化产业向创意产业的转型,增强文化产业的活力。第二,通过文化产业向内容产业转型,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第三,通过采取横向联合和纵向一体化战略,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第四,通过寻求与其他产业的最大融合,带动文化产业自身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在经历了全球化、结构调整和重新整合之后,正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重新集结,并朝着规模化、集约化、垄断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提高了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篇5

关键词:民族文化;创意;机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31-0189-02

一、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的机理分析

文化创意产业与传统旅游产业的互动导致了两大产业的融合,融合的机理是:通过对各自产业价值链上的价值活动进行细分,识别出价值活动的优劣势,借助原创者的智慧和新的技术手段,以产业之间价值链渗透或延伸的方式,进入彼此的传统产业活动领域,再结合其内部价值活动对两大产业价值活动进行优化重组、整合及创新,最终优化整合而成涵盖有两大产业核心价值活动的新价值链,实现两大产业的融合化发展。“文化”和“创意”是创意产业的核心要素,决定着创意产业的发展。因此,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传统旅游产业发展(结构升级与可持续发展),本质上是文化和创意对旅游产业价值链的渗透、辐射和延伸,促使旅游产业价值链增值和增殖,其机理如下:

①丰富资源种类;改善资源组合;优化旅游品牌基础。②旅游产品层次化、系列化、高品位化。③加快要素流动;拓展客源市场。④增强旅游时尚;扩大游、购、娱的消费比重。⑤改善旅游消费模式;提高消费技能。⑥激发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自信。⑦增加客流量。⑧完善区域功能。

二、民族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现代产业发展模式的本质是结构主导型的发展,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是: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以资源开发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以产品创新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以市场拓展促使产业结构升级;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以消费促使产业结构升级,在这种新型的发展模式下,生态、经济、文化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

裂变效应: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图

(一)用创意挖掘旅游资源――优化资源组合,重塑产业品牌基础

旅游产业是一种资源依托型的产业,尽管出现了网络旅游、虚拟空间旅游等新型的旅游形式,但它们仍是建立在或实或虚的旅游“资源”基础之上。

1.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既包括对遗失于现实生活,但“存活”于典籍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的抢救、整理、呈现,也包括对已经开发利用的民族文化资源做更深层文化价值的探索和研究。“挖掘”意味着民族文化的存真性,要在挖掘整理的基础上突出民族味、亲切度,筛选出核心文化价值,围绕核心价值开发出层次性、系列化和高品位的文化旅游产品,重塑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产业品牌形象。

2.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要针对民族文化的三个层次: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心意文化,采取“大同小异”的挖掘开发方式。所谓“大同”是指对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和开发要体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小异”是指不同层次的民族文化,其表现形式要多样化。对物态文化,要侧重于借助可视文化载体“全方位”的“展示”;对行为文化,要侧重于其互动性价值的充分发挥,要精心选择与旅游者的互动方式;对心意文化,要强调 “氛围”的营造,侧重于旅游者心境体验的满足。

3.用创意挖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还包括对文化旅游资源的集成与创造性整合,达到优化旅游资源组合的目的。比如通过提取“优生单元”的集成方式来优化资源组合。

(二)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促使产业增值,增强核心竞争力

1.用创意创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选准切入点,突出产品的层次性。如对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可从多个切人点进行创意规划和开发:观览、参与体验、知识教化等。

2.用创意创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提炼主题,突出产品的系列性。旅游体验主题是对旅游产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组合所形成的内在的、统一的基调,既是旅游地核心理念的体现,也是旅游个性化的依托。旅游产品的主题越鲜明,就越有利于创意主体分层次、多视角地进行展示和设计,通过强化、充实、剪裁、协调、烘托等创意手法,使其内涵得到充分发挥,为旅游者创造出层次丰富而深刻的旅游体验。

3.用创意创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要丰富文化内涵,突出产品的高品位性。旅游产品品位的高低与旅游产品中的文化含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创意将大量的符号与象征元素(如品牌等)运用在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让产品成为文化意义的承载者。用创意创造旅游产品应体现出异地和异时的文化风格,独立的文化主题,突出旅游产品和旅游场景或旅游环境的文化性;要凸显创意旅游产品对文化旅游需求的多元“文化格次”的关怀与满足。

(三)用创意强化旅游营销――增加产品渠道,拓展客源市场

1.构筑产品竞争优势,用体验的思维创造旅游产品。“最好的广告是满意的顾客,最好的营销是旅游者的口碑”,旅游者的口碑来自于对旅游产品的体验。旅游体验不是自发的,而是由体验环境(即旅游产品)诱发的,因此,体验营销需要旅游企业从旅游产品与服务的生产者转变成为体验的策划者,要将旅游者感觉、感受、甚至思维等诉求于旅游产品的创造,构筑竞争优势。

2.选准旅游营销的载体和突破口,用发散的思维进行营销组合。旅游产业的综合性决定了旅游营销手法的广泛性,要选准旅游营销的突破口和载体,就必须运用发散性的思维,将所有有助于旅游营销的要素都纳入旅游营销的范围。此外,旅游产业具有交叉活性,在旅游产业与社会、经济、文化与自然等各方面的交叉点上,不断碰撞出灵感,形成新的营销创意,为旅游营销找到新的载体和突破口。

3.建立目标市场顾客的品牌忠诚,用弹性的思维运用营销策略。旅游市场需求与竞争态势变幻莫测,决定了旅游营销是建立在营销原理基础之上的弹性营销。针对不同的客源市场、不同的旅游人群、不同的产品体系,在营销主题、营销内容、营销形式、营销渠道等方面,运用不同的营销策略。

(四)用创意引领旅游消费――升级消费结构,增强旅游时尚

商品的市场价值可分解为使用价值和观念价值两部分。前者由科技创造而成,是商品的物质基础,后者因文化渗透而生,蕴涵的是文化的观念。随着商品日益丰富并趋向同质化,人们对商品或服务中所包含的一些无形附加物,如品位、感受、感觉、情趣、意味等更易产生“共鸣”与认同并大力追求。

一方面,创意旅游可以提高旅游产品消费中文化的含量,有助于推动消费方式的转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旅游消费具有分层的特点,创意旅游模式要通过激发旅游者的潜在消费欲望,提升消费层次,拓展消费空间,此外,创意旅游还有利于培育旅游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旅游时尚,突破传统旅游产品的静态和单调,吸引旅游者消费欲望,实现对旅游消费的引领,扩大消费需求,这对吸引投资,实现消费需求与旅游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实现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王慧敏.旅游产业的新发展观:5C模式[J].中国工业经济,2007,(6).

[2]李经龙,郑淑婧.旅游规划核心内容动态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1).

[3]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创新与发展[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4]解永秋.旅游资源规划开发中的文化创意[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6).

[5]吴文智,庄志民.体验经济时代下旅游产品的设计与创新――以古村落旅游产品体验化开发为例[J].旅游学刊,2003,(6).

[6]厉无畏,王慧敏.创意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机理・模式・路径[J].中国工业经济,2006,(11).

[7]李秀金.旅游文化创意:载体与产业转型[J].社会科学家,2008,(1).

篇6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城市发展

0 前言

随着我国总体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放缓,文化创意产业这一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经济发展的手段早已成为我国相关学界的研究热点。不夸张地说,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称得上是一个城市的新型发展动力,更是城市本身竞争力的综合表现,所以对文化创意产业及城市发展进行研究,就显得很有必要。

1 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政府着重提出文化产业与创意产业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后,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便踏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我国城市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1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呈现可持续快速发展态势

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民众的消费结构开始不断变化,原本以日常消费为主的消费结构开始向文化休闲消费转变,这种变化使我国各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始了高速发展。据有关权威机构调查,在前几年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中,中国平均文化创意产业增速平均达到23.5%,比当时我国的GDP增长速度快了近一倍,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潜力。现阶段,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发展大多还只局限于大型城市,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其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得也会较为迅速,而发展迅速的文化创意产业又会反哺当地经济发展,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结构,促进城市整体的发展与城市地位的提升。[1]

1.2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一定发展成效

随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大型城市中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数目,而其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增长,现阶段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呈现出以高科技企业为主体,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共同发展的结构形式。在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电影行业、动漫行业、游戏行业以及网络出版业都处速发展阶段。与此同时,和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的多种新型技术的出现也使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更为红火,毫不夸张地说,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初步获得了一定发展成效。

1.3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转型的新动力

在我国,所谓支柱产业,指的是相关地区产业增加值超过GDP比重的6%。按照这一标准进行计算,早在2004年,我国的首都北京其文化创意产业便已成为其支柱产业之一。此外,到2007年,杭州、长沙、南京、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开始步入支柱产业行列。而到了2010年,上海与广州两座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也开始成为其支柱产业。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GDP中所占比重的不断增长,通过文化创意产业拉动城市进行相关转型,实现相关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我国当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新目标。在这一目标中,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的北京与广州已经开始了相关试点,近几年的成果也较为显著,由此可见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城市转型新动力这一做法是可行的。[2]

1.4 城市文化创意产业使城市竞争力不断提升

随着我国民众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文化创意产业在我国城市发展中不再只是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推手,而开始成为城市的主要竞争力。相关权威机构在对我国城市竞争力排行前50的城市进行调查后发现,排名越靠前的90%的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好,这充分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在城市竞争中发挥的作用。如果对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竞争力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就会发现,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竞争力呈现出一种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3]

2 制约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虽然现阶段我国很多城市中的文化创意产业都得到了较为高速的发展,但还是有许多问题制约着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及学习,对其进行了相关分析总结,结果如下:

2.1 城市体制与观念落后

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当地政府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认识不足,这就造成其不具备对当地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总体指挥的能力,这种现象直接导致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呈现出一种协调困难、政出多门的发展现状,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2.2 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人才短缺

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由于当地相关人才的短缺,这就使得该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较为困难,甚至可以说是陷入了困境。具体来说,人才总量少、结构不合理是这些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面对的主要难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其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直接制约其文化创意产业的相关发展。[4]

2.3 城市融资渠道不畅通

在我国的一些城市中,融资渠道的不通畅也会直接影响当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很多城市中,都有着支持文化创意产业的扶持基金以及银行提供的相关信贷支持,如果缺少这类支持,相关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将受到极大限制。

3 加快我国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我国现阶段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以下几点加快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希望能对我国相关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启发。

3.1 大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人才

针对我国相关城市因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人才不足而造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缓慢,我国相关城市应大力开展相关人才的培养,以此促进自身文化创意产业的快速发展。具体来说,相关城市可以通过相关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以此培育出适应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相关人才。此外,还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文化创意产业相关团队入驻该城市,以此保证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充足。[5]

3.2 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城市的支柱产业进行培养

随着我国民众对文娱要求的不断提升,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必将迎来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国相关城市必须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自身的支柱产业进行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使其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具体来说,相关城市可以通过高新技术手段支持,建立知识密集型、智慧主导型的新型战略产业,以此实现文化创意产业向城市发展的支柱迈进这一长远目标。

4 结论

本文就我国现阶段城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促进我国地方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有效性对策,希望能以此推动我国相关城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靖华,吴开嶂,李宗乘.我国风景名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发展模式:杭州市西湖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30(8):41-46.

[2] 秦宗财,张.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转型研究――以芜湖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6(2): 169-174.

[3] 洪涓,刘d,孙黛琳,付建文.北京与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2013(6):38-41.

篇7

文化如果与产业结合可使产业富有灵性,为产业的竞争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从而促进区域发展。长沙县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体会,近年来全县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其中就有文化产业的卓越贡献。

区域经济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取决于社会政治,经济等多种要素,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往往把决定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要素,定位于区位交通优势,政府投资力度和财税政策的倾斜程度,因而人们往往只注重于上述问题的研究和环境的改造。其实,上述条件不可或缺,但还须着眼于对文化产业的挖掘和积累。

湖南省长沙县在区域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日益美化,2004年突破20亿元,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评估中已位列百强县的第53位。长沙县的成功在于她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同时又高度重视文化对产业的支撑,文化渗透层面较深。如湖南星沙湘绣城是2003年初经艺术家倡议并组织“星沙湘绣文化产业发展论证会”后筹建起来的,他们的所属企业2003年产值才2000万元,2004年一跃到4800万元,2005年l至10月达1.6亿元,上缴国家税收800万元。

区域经济与文化共荣

火药是战争的专利品,湖南浏阳人却把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火药与光彩、造型、声响、节奏、韵律和纸张文化与工艺融合,构成了情境、意象与市场广褒无垠的花炮文化产业。如今它成为年产值逾50亿元、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奇观。浏阳花炮不仅成为主宰浏阳县域经济的产业,还催生出一大批工艺美术大师和文化科研成果。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沙人就以针当笔,以线润色,将传统的绘画、书法、金石等多种艺术与刺绣工艺融为一体,创造了绣艺精湛、手法传神、图案精巧的湘绣工艺美术,并把工艺美术品开发为人们欣赏和生活消费的商品。如今湘绣产品远销国外,成为长沙文化产业出口的“拳头”产品。精明的台湾儒商何国庆先生和韩国高丽会社林起大社长都掷巨资来长沙开发这一工艺美术产业。

长沙人善于种茶,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到长沙品味当地产的绿茶,见形态、汤色、味感神奇,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朝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长沙县人一直追求茶叶的经营和效益,近年来,长沙县提出茶文化与产业的嫁接,2003年首次成功举办“茶节”;2004年转办为“星沙茶集和茶文化艺术节”;2005年组织作家、书画家到产地茶艺风。金井的“金茶”、“湘丰茶”相继获得了国家生态有机茶和农博会金奖等殊荣。2003年全县茶叶产值达5000万元,2004年达1.2亿元,2005年将达2.8亿元,其产值连年翻番,其品质不断优化,正朝着到2010年产值过10亿元台阶的目标迈进。

打造文化产业平台

文化产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低成本、无生态污染,可重复开发的相对独立的产业,又是一门由众多产业多元组合的整合性产业。它把文化生产系列化、标准化,精细化。把文化消费大众化、市场化、经济化。让文化产业化就必须留给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构筑发展平台与教体。

为此,长沙县在“一区带六园,园区带全县”的经济发展核心区规划中,规划了12平方公里的“黄丰”轻工文化产业区,用以发展轻工工艺美术和文化产品加工业,同时还规划了东八线以东3000亩用地的群众文化艺术馆等四馆四中心和生态公园;规划了滨湖路以北,捞刀河以南2万亩松稚胡民俗风景文化区;规划了用地300亩的星沙湘绣城;用地500亩的卡通,茶艺产业基地。在安沙、开慧、北山发展民间湘绣基地,在春华,高桥、会井打造茶园,茶艺走廊,在跳马、黄兴、干杉建设花木园艺和衣家乐基地,实行政府组织,市场运作,分期开发,梯度推进,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展有形的空间。

湖南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亦是多民族的省份。千百年来勤劳智慧的湖湘子民在这块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创造丫极富内涵的湖湘文化体系,创作了商周青铜器“四羊方尊”(宁乡)、“人面鼎”(亍乡),汉代帛画、漆器、陶瓷,创作了1919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得金奖的“浏阳石雕”,1945年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湘绣绣像,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1986年在摩纳哥、199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数次艺压群芳,连连夺魁的浏阳花炮,还有瑶族桃花裙、龙山土家织锦、江永女书、民族山歌、花鼓戏、目莲戏、棕编、抽纱、蜡染,木竹雕刻、剪纸、卡通动漫等等。每一个工艺都浸润着文化与创造,每一类产品都可以开发出一个红红火火的大产业,每一位艺人都应当找到自己施展才华的舞台。为此,在星沙湘绣城内,筹建一座省内民间艺术博物馆,拟以此为载体,作为湖南省内民间工艺美术家们切磋技艺,展示才华、留存业绩、鼓励后人和联谊活动之家,成为工艺美术节和民间工艺美术论坛的稳定场所。

湖南省内外的工艺美术专家、经营业主凡来长沙县投资开发文化产业,都将按照对外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同时凡到“黄丰”轻工工艺美术小区办厂的,土地价格按照工业用地和协议供地方式子以优惠优先;凡到星沙湘绣城投资兴业的均享受政府已经出台的龙头市场的税收扶持政策;凡生产在外地、经营公司来长沙县注册办公的,可享受政府已经出台的楼宇经济的优惠政策。

篇8

关键词:资源整合;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重要性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8-0007-021.资源整合的基本含义

旅游资源的整合简单地说就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各种资源整合在一起,提高景区资源的整体实力,实现旅游资源的价值最大化。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工作涉及很多的方面,主要是实现有序化工作的过程。将原本独立的旅游资源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和规律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一体化。文化旅游产业实行资源整合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使旅游事业的正常发展,充分发挥各个资源的优势,提高文化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资源整合工作还可以加强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各区域的协调发展,克服地域上的局限,实现资源共享。

2.文化路由产业实行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2.1适应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传统的文化旅游产业的管理主要是由政府完成,国家的相关部门直接对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管理,在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初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今的文化旅游产业管理。政府对于文化旅游事业的监督管理效用减弱,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到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企业对于旅游资源盲目开发的现象越来越严重。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是因为政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阻止资源开发以及企业没有实行统一的开发标准,最终导致旅游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整合政府部门的实力,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问题,加大监督力度,保证文化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

2.2提升文化旅游产业的整体形象。现在很多的文化旅游景点都包含很多的休闲娱乐方式,有的商家宣传本地风景秀丽,但是有的商家又宣传高档的休闲娱乐场所等等。这样的宣传方式会给游客带来干扰,也无法真正体现景点的特色。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有效地将当地的各种资源整合,实现各种资源共享,提高文化旅游景区的整体实力,吸引更多的游客。

2.3完善文化旅游的各项功能。文化旅游景区要改变传统的观光的旅游方式,增添其他的旅游产品。文化旅游景区可以在原本资源的基础上,增加人文景点的设计。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体验到舒适的休闲活动。这需要将地方的资源整合,将休闲娱乐与观光风景完美结合。

3.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3.1文化旅游景点资源实现整合。首先是对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由之前的单独开发转变为联合开发,开发的范围不能只局限于当地的景点资源,还应该将开发范围拓展到临近的区域,这样的开发方式才能很好地实现资源的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实行统一的开发管理。其次是旅游产品的整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只是依靠资源本身,还应该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在原本的资源基础上,创造出更多的旅游产品。这样的发展方式不仅拓宽了文化旅游的发展面,还树立当地文化旅游产业的形象。要想真正实现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还需要设计合理的旅游路线,将文化旅游景点资源的全部特色展现出来,这既是对文化旅游景点的宣传,同时也是增加文化旅游景点的经济效益。

3.2文化旅游品牌实现整合。树立文化旅游的品牌形象要立足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包装,并加强宣传的力度,这样的一系列的工作流程才能真正实现文化旅游品牌的整合。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特色进行不同的包装,例如,我国的湖南凤凰,可以将秀美的风景与独具特点的人文风景相结合,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不仅提高了人文旅游景点的知名度,还提高了人文旅游产业的经济效益。

3.3化旅游设施实现整合。文化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更好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要完善旅游景点的交通设施,保证旅游道路的畅通,利用道路将景点的各个景区联系在一起,不同的景点要设置相应的指示牌,方便游客更好地游览景区的风景,交通问题得到解决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是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设置专门的交通工具和路线,方便游客进入旅游景区;设置专门的旅游车来接送游客,保证游客的安全,对于自驾的游客可以为他们提供专门的停车位,优质的服务可以提高游客对景区的印象。最后是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文化旅游景点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为游客提供特别的饮食和住宿条件,这种方式不仅宣传了当地的文化,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景区为游客提供购物的场所也是景区的一大特点,游客可以在景区内购买当地的特产或者好玩有趣的东西,这些资源的整合可以大大提高文化旅游景点的旅游环境,为游客创造良好的旅游氛围。

3.4文化旅游管理体制实现整合。针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建立全新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旅游管委会的监督管理作用,通过管委会调动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参与到文化旅游景点开发的工作中,与当地的居民保持良好的联系,维护居民的权益,同时管委会也要在开发的过程中加强监督和管理,及时地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保证整个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政府还可以出资成立专门的文化旅游开发公司,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旅游开发工作,将政府和文化旅游开发公司的优势结合起来,政府主要对整个开发工作实行监督和管理,旅游开发公司利用自身的经验制定最佳的开发方案。

4.总结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们应该根据自身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来分析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善现状,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加深对资源整合的理解和认识,真正将资源整合的理念引进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中,实现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龚宁.基于资源整合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5)

[2]常月亲.山西省文化旅游产业资源整合发展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8)

篇9

关键词: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限制因子;生态化;对策

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纽带,文化对于我国民族统一、综合国力的增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今世界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各国不仅在经济、政治方面竞争,同时也必须在文化上树立自己独特的优势,这样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相对于国外来说,我国体育文化事业发展起步较晚,在体育文化产业理论体系的构建上还存在不够完善的地方,再加上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速度缓慢,发展模式也比较落后,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明确我国体育发展存在的限制因素,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制定生态化的发展对策。

1.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和特征

1.1体育文化产业的内涵

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指社会上以提供体育文化产品为主的经济部门的总和,其中,体育文化产品主要包括体育服务产品和体育用品两类,经济部门不仅包括当前我国从事体育产品生产的企业,同时也包括各种以经营性活动为主的其它企业或机构。具体来说,体育文化产品包括体育文化产业及其相关产业提供的体育文化服务、体育文化娱乐休闲活动等。要更深刻地理解这一概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辨析,从广义的角度看,体育文化产业指的是以体育为依托,利用各种社会化的途径,为社会大众服务,实现对我国体育精神的传承和弘扬的新型产业,它是我国体育和文化发展的一种新形势。狭义的体育文化产业指的是与体育比赛、体育健身、体育影视等密切相关的体育文化产品的生产、体育文化传播服务和各种体育娱乐活动等。总的来说,体育文化产业是具有双重属性的一种特殊产业,它既有鲜明的体育文化属性,同时也具有独特的体育文化内涵。

1.2体育文化产业的特征

1.2.1可持续发展性体育文化产业是我国的新兴产业,它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综合价值较高,为了适应当今时代社会分工发展的要求,体育文化产业也逐步转化成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体系,当今我国体育文化产业正逐步朝着科学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在体育用品生产过程中以及各类体育活动开展中都更加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来说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也可以看出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1.2.2双重价值性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的核心的无形资产,它是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的连接纽带,利用无形的体育精神和有形的体育物质创造出一种既具有精神价值,同时也具有物质价值的产业,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文化领域,体育文化产业都具有无法取代的价值,从性质上看,体育文化产业能实现物质消费和精神基础的兼容,文化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同时也是发展的基本要求,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以人们的文化需求为基础的,完全满足我国精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同时,从产品上看,它主要以服务类产品为主,可归为我国的第三产业,因此,它又是物质消费类的产业,文化体育产业的发展能为社会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就业渠道,降低社会失业率。1.2.3统一性和融合性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已经逐渐由文化产业向着经济产业发展,其具有的观念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正逐步融为一体,并越来越凸现出来,这就进一步提高了体育文化知识在全社会的认同感,让体育文化产业创造出更多的经济财富。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要实现体育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学会区分其经济属性和观念形态属性,同时也要认识到二者的交叉点。一方面不能仅仅追求体育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而忽略其精神文化价值,另一方面,也不能只看到体育文化产业的观念形态属性,而对其经济属性视而不见。无论是文化价值,还是创造物质财富的价值,这两者都已经深深融入在了体育文化产业之中,因此,必须明确二者的统一性,不能以实现某一种价值而牺牲另一种价值。自2003年起,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有关文化产业发展的方针和政策,虽然这些政策在刚开始的时候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但是这些政策的重点大多是放在文化产业的经济价值上,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就难免忽略了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精神财富的价值,体育文化产业也不例外,不管是从当期还是长远的发展来看,文化产业都将朝着与其它相关产业相统一、融合的方向发展。

2.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因子

2.1缺乏资金

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资金缺乏,该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体育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总的来说,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金问题主要是由以下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第一,融资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在融资体系的建设上还存在诸多缺陷,主要表现在筹资方式不够灵活、金融参与度低以及融资模式落后等,例如,一些在现代经济中经常运用的债券、股票等筹资方式,基本上很少在体育文化产业中运用。第二,投资结构不合理。对于体育文化产业的投资来说,其本身是一项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此,在投资结构上应更加注重对一些文化战略后备资源的投入,但是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投资结构中,大部分资金都偏向于效益高、成本低、运作周期短的文化产业项目,而忽略了真正具有价值的长期性项目的投资。第三,投资渠道单一。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投入资金大多数来自于政府,国内个人资本以及国外资本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体育文化产业的筹资渠道过于单一、狭隘,许多文化产业项目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而不得不取缔。

2.2创新型人才不足

当今世界,创新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具备持久的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其发展状况的好坏也与创新具有直接的联系,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团队,才能不断壮大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相关部门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领域,复合型人才的数量非常少,在管理、决策、规划等方面具有较高实力的人才更是十分缺乏,不少体育文化企业在用人机制上都存在一些问题,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企业领导层的人才观严重扭曲,认为只有命令式、服从式的管理模式才是最好的,这就导致一些本身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被埋没,最终影响到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此外,企业的人才激励机制不完善也是导致创新型人才缺乏的一大重要因素,由于不具备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导致企业的在职员工看不到自身的发展前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也就不能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仅仅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就算原本具有创新的才能,也可能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逐渐磨灭。

2.3未树立品牌效应

不管是对于何种行业来说,品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品牌既是一种荣誉和信誉,同时也是一种效益,树立优良的品牌,可以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经济效益。大多数人可能对品牌并不陌生,它是指一种能够对企业带来增值的无形资产,品牌的增值也可以看作是附加值的不断提升。一般来说,品牌主要来自于消费者对产品的体验,并通过口耳相传积累起来的总体印象。对于体育文化品牌来说,其涵盖面比较广泛,既可以是某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同时也可以是全球化、世界化的精神财富。从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看,品牌效应的缺乏是阻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绊脚石。虽然我国早在古代就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体育项目,但是这些体育项目由于流派众多、鱼龙混杂,很难形成一个具有影响力的体系,导致许多历史悠久的体育项目至今仍与奥运会绝缘。

3.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对策

3.1采取多元化的融资途径

要让我国的体育文化产业实现生态化、持续化的发展,首先必须在融资渠道上下功夫,解决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资金问题。首先,应加大政策扶持,通过制定相关的奖励实施政策,吸引更多的个人资本和外资投入到体育文化产业的建设中。其次,要优化投资结构,在一些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长期性项目上增加投资。最后,要完善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利用知识产权等精神财富来筹资。

3.2加强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首先,体育文化产业的高层领导者必须在人才的选拔上严格把关,要求入职人员不仅要具备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能力。其次,国家相关体育部门、文化部门、教育部门等应积极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机制,采用企业和高校合作办学的形式,创办专门的体育文化教学培训基地。最后,国家体育局必须做好后备人才的储备工作,注重对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使之成为视野开阔、具备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3.3树立品牌效应

要树立起我国体育文化产业的品牌效应,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品牌,将中国的武术、龙舟、摔跤等传统体育项目和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推向世界,使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品牌支撑。第二,要打造现代化的创意性品牌,通过借鉴东西方体育文明,运用无限的想象力和灵感,创建在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体育文化品牌。

4.结语

总之,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文化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东西,而变成一种兼具观念形态属性和经济属性的新产业,体育文化产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一大组成部分,正逐渐朝着产业经济进军,体育文化领域越来越多地融入到各种经济产业之中,为其全方位的交叉成长提供了可能性。针对当前我国体育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限制因素,必须采取生态化的发展对策,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静.山东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与发展战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2.

[2]谷会丰,于海溶.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J].辽宁经济,2007,(1):39.

篇10

[关键词]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125 ― 02

哈尔滨在1963年成功首创冰灯游园会,从此拉开了我国冰雪文化产业发展的序幕。哈尔滨利用白色的冰雪美化了这座城市,赋予了冰雪以生命,哈尔滨因冰雪而得名――北国冰城。历经50余年的发展与创新,哈尔滨打造了“冰雪大世界”、“国际冰雪节”、“国际滑雪节”等等城市冰雪旅游的精品品牌。又通过举办1996年的第三届亚洲冬季运动会,2009年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世界大赛,有效地推动了冰雪体育场地、器材的新建和更新。交通建设的更加便利,提高了旅游景点的可进入性。宾馆的增加,服务质量的提升,进一步提高了接待游客的能力和水平,哈尔滨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黑龙江省已经形成了分布均匀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齐齐哈尔“关东文化节”、佳木斯“三江国际旅游节”、牡丹江“雪堡节”、大庆林甸“温泉旅游节”等等城市冰雪旅游的知名品牌。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已经有效地助推了黑龙江省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发展。

1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积极影响

1.1可以有效增加外汇收入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国际性的综合产业。通过发展冰雪体育旅游业和冰雪体育竞赛表演业,可以吸引大量的国外旅游者和运动员到黑龙江省赏冰滑雪和参加冰雪体育比赛,外国运动员和旅游观光游客在黑龙江停留期间,可以通过各种文化、体育等的交流活动,让他们参与其中,流连忘返,使它们在黑龙江省消费,把黑龙江省的丰富地方特产和具有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带回国家,进行有效的宣传,使更多的外国人,喜欢黑龙江,渴望到黑龙江旅游观光,使黑龙江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走向世界,并吸引国际投资者,投资黑龙江的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有效增加外汇收入,从而有效促进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使世界人民了解了中国,喜欢了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到中国旅游,促进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外汇收入节节攀升,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外汇收入,近几年也都以20%左右的速度快速增长。

1.2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国际性冰雪体育竞赛的承办,使国家和地方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对冰雪体育运动场地、交通、住宿等等基础设施进行大力度的改造升级,对冰雪赛事和冰雪知识的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冰雪,是他们成为冰雪运动的参与者和宣传者。这些优质的冰雪体育设施,便利的交通,良好的住宿环境,必将吸引大批的国内居民到滑雪场滑雪,到冰雪大世界赏冰。随着我国小康社会的快速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的生活习惯也正在悄然地发生着改变,人们更加注重健康、更加注重生活的质量,家庭收入中用于健身娱乐消费的比重日益上升。据资料显示,黑龙江省近几年参与冰雪体育旅游的人数和旅游收入,每年都以30%―40%的速度快速增长,冬季滑雪和洗寒地温泉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

1.3带动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他的生存和发展与其他行业密切相关,他们可以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开发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就需要优质的冰雪体育运动场地和器材,要有便利的交通,要有舒适的住宿条件,要有独具特色的饮食和购物场所,要有畅通的通信保障,要有完善的金融服务等等。因此,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可以有效地带动体育用品、交通运输、食宿服务、商业服务、邮电通讯、建筑、金融等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

1.4 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冰雪体育旅游属于综合性的服务行业,是以提供滑冰、滑雪器材和教练指导为主的,终极目标是满足旅游者在冰雪体育旅游活动过程中的需求,因而,它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由加拿大学者史密斯的系统模型理论可以推断出,旅游业每增加3美元的收入,就可以提供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就业机会的增加,将使更多的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必将促进冰雪旅游资源丰富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良性的区域社会发展。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向往到原生态的荒山、草原、河川等人迹罕见之处去放松心情,观赏大自然赋予的美景,这样就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例如:1964年法国政府颁布实施了开发阿尔卑斯山雪资源的“冰雪规划”,“冰雪规划”的实施使阿尔卑斯山周边立即形成了全世界关注的滑雪旅游集聚地,每年的滑雪旅游都将给法国带来50亿美元左右的收入,使该地区的居民因此迅速过上了富裕的新生活。再如黑龙江省亚布力滑雪旅游区的创建,给尚志地区和黑龙江省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就业岗位、就业人数逐年增加,促进贫困地区百姓脱贫致富,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开发,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2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对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