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

篇1

数学教学中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指学生在对数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运用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思维的基本方法,理解并掌握数学内容而且能对具体的数学问题进行推论与判断,获得对数学知识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能力。那么在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创造力。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的有效方法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质疑猜想,激发好奇心和发现欲,使学生置身于渴望得到问题解决的情境中。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以数学问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创新的环境和机会。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往往呈螺旋递进式发展的态势,原有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又提供了契机。

在提出问题阶段,教师要巧设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接受问题的挑战。在分析问题的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进行独立的探究,并且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在解决问题的阶段,教师要把能力培养和基础技能的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感觉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数学的信心。在理性归纳的阶段,教师要加强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理性归纳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学会提问,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和创造精神。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形成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高中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应包括制定学习计划、课前预习、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夯实基础是重点方法。基础差的同学,一定要老老实实的从课本开始,不要求快,要复习一个章节,掌握一个章节。具体的方法是,先看公式、理解、记熟,然后看课后习题,用题来思考怎么解,不要计算,只要思考就好,然后再翻课本看公式定理是怎么推导的,尤其是过程和应用案例。特别注意这些知识点为什么产生的。如集合、映射的数学意义是为了阐述两组数据之间的关系。而函数就是立足于集合,并由此产生的充要条件等知识点。通过这么去理解,你会发现,数学基础很快就能掌握。但记住,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寻找最佳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其中运算能力的培养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思考,优化运算策略;逻辑思维能力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使用归类、网联策略,区别好几个概念:三段式推理、四种命题和充要条件的关系。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和一个步骤(归纳总结)是少不了的。

思维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式,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式往往影响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致产生错觉。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能够辨别数学知识之间的差异,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概念体系、命题体系和方法体系。

由于部分高中生在数学学习上存在问题比较多,成绩并不理想,造成他们的数学学习的挫败感比较强烈。只有少数人有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能在每次考试中考出好的成绩,可能是因为作业量有所加大,学习内容多,一部分人自觉调整时间,加大数学的学习投入来完成学习,另一部分人则感觉到学习的吃力,努力后也没有效果,干脆就放弃数学的学习。多数同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愿意与同学讨论,独立思考。

篇2

1 设问:环环相扣,问在知识的疑难点

设问,它是一堂课中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在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教师如果抛出一个、或几个高质量的设问,就会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刹那间激起学生思维的阵阵涟漪,持久而热烈.而这恰当的时候、恰当的地方,往往就在知识的疑难点上.针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问,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思路认真剖析,循序渐进地不断设问、不断引导,最后,学生恍然大悟,会留下深刻而难忘的记忆.

案例1 这是一位教师在执教“不等式”一课中的教学片断:

(在不等式的应用中,学生针对实际问题进行恰当的处理是教学的难点.一位教师是这样教学的.)

师问1∶27名学生去公园进行活动.公园的票价是每人5元,一次购票满30张,每张票可以少收1元.当领队准备好了零钱到售票处买27张票时,一位爱动脑筋的学生喊住了她,提议买30张票.但有的学生不明白,明明我们只有27个人,买30张票,岂不是浪费吗?究竟这位同学的提议对不对呢?是不是真的浪费呢?

一位学生说:买27张票要付款5×27=135元;买30张票,要付款4×30=120元.显然120<135,所以买30张票比买27张票付款要少.表面上看是浪费了3张票,但实际上节省了钱.(其他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师问2:如果去公园的人数较少,只有几个人,是不是也要买30张票呢?

学生们给出了一致答案:不能买30张票,因为那样要多花钱,还是按实际人数买票较好.

师问3:那至少要多少人去公园,表面上多买票,但实际反而合算呢?

学生发表看法:“我们小组的意见是设有x个人进公园,如果x≥30,则按实际人数买票是每张票4元,买30张票要付款4×30=120元;如果x<30,那么按实际人数买票x张要付款5x元.如果买30张票合算,应有120<5x,当x=29、28、27、26、25时,上式都成立,当x=24时,120=5x,上式不成立,再代入更小的数也都不成立.所以我们的意见是至少有25人进公园买30张票才合算.”

“老师,他说的不对.我觉得至少有24人进公园买30张票合算.因为当人数是24的时候,按实际人数买票花5×24=120元,买30张票花4×30=120元,花了同样的钱,我们多买了6张票,当然合算了.”

嘿,他竟然是这样的道理!教室里一片哗然.

“我们把多买的6张票按每张4元的价格当场卖出去,这样就又少花了24元钱.”

“即使我们不卖掉,把多买的6张票送给小朋友,他们还感激我们呢.”

“我们留着票,到下次去的时候再用也可以嘛.” ……

说明 教师设计了三个环环相扣的问题.开始的设问起点较低,请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问题虽简单,却是一个前奏,一个起跳的平台;由此深入一步:如果去公园的人数较少,只有几个人,是不是也要买30张票呢?把学生引领到对实际问题的具体分析处理;之后再提高一点要求:那至少要多少人去公园,表面上多买票,但实际反而合算呢?可见,正是这匠心独运的设问,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成就了一段师生、生生之间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与互动,思维就这样延伸到了问题的方方面面.其实,学生说的情况在实际生活中都有可能发生,而学数学正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2 追问:行云流水,问在思维的发散点

追问,是一连串问题的组合,具有鲜明的层次性,它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的一个相对完整的教学过程.追问要为落实课堂教学的目标服务,必须方向明确;追问还要综合考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自己的收获,体会到属于自己的成功喜悦.许多课例研究表明:学生思维的发散点,常常是教师课堂追问的关键之处.

案例2“多边形外角和”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是多少吗?

生:知道,是360°.

师:那你知道四边形的外角和吗?

(一部分学生说360°,一部分学生说480°)

师:那请360°、480°的同学表述一下各自的理由?

生1∶360°我是猜的,老师对吗?(其他学生笑)

生2:我代错公式了,我把4代人(n2)×180°得出了360°,它应该是四边形的内角和.

生3:就是360°,书上写的,但不知为什么?

生4:我是推测的,因为三角形的外角和360°,故每一个外角平均120°,因此四边形的外角和是120°×4=480°.

生5:我是这样想的:因为四边形的每一个外角都和相邻的内角构成邻补角,所以四边形的外角和与四边形的内角和的和就等于180°×4=720°,又四边形的内角和为(42)×180°=360°,故四边形的外角和为720°360°=360°.

师:至此,答案应该清晰可见了.前四位同学,实事求是地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但面对问题要注意深入思考,生1、生2、生3结果都是正确的,但不知所以然;实际上生4的想法有一定道理,他大胆地进行了推测,步步有据,推理韵味十足,可惜外角和并不按生4的安排而递增;生5非常规范地表述了自己的理由,揭示出了此类问题的本质.(接下来师生根据生5的思路共同完成证明.)

至此教师意欲提出如下问题:“那五边形呢?六边形呢?n边形呢?”此时“意外”出现了!一位一直低头演算的学生忽然站起来说:我有一个方法要说?

师:那说说你的方法.

生6:如图1,过点A作AM∥BC交CD于M,则∠β=∠3,

∠α=∠4,根据DAM的外角和360°可得∠1+∠α+(∠2+∠β)

=360°,则∠1+∠2+∠3+∠4=360°.

此时,教室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师(欣赏):这位同学的一条平行线,把四边形的外角和问题聚合成了一个三角形的外角和问题,充分体现了我们数学上常用的思想――

众生:化归.(推导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刚刚提炼出来的,学生有印象)

师(继续追问):谁还有不同的方法?

受生6的启发,学生的化归意识被激活了,接着又出现了另外的三种思路:

生7:如图2,过点A作AM∥BC交CD于M,AN∥DC,则∠NAM=∠α=∠4,∠β=∠3,∠NAE=∠1,根据周角为360°得∠2+∠β+∠NAM+∠NAE=360°,所以∠1+∠2+∠3+∠4=360°.

生8:如图3,过点B作BM∥DC交DA延长线于M,则∠β=∠1,∠γ+∠α=∠4,因为∠β+∠α+∠2=180°,∠γ+∠3=180°,所以∠β+∠α+∠2+∠γ+∠3=360°,即∠β+(∠α+∠γ)+∠2+∠3=360°, 所以∠1+∠2+∠3+∠4=360°.

生9:如图4,延长BA交直线CD于M,在MAD中,∠α=∠β+∠1=∠2+∠1,再根据三角形CBM的外角和360°得∠α+∠3+∠4=360°,则∠1+∠2+∠3+∠4=360°.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挖掘出蕴涵在各种方法中的共性――化隐为显,再次历练了化归这一重要的思想,从课堂的表现来看这种思想已经在学生的心底扎根了.显然,预设的任务没有完成,但通过课堂的一个意外引发教师的追问,活化了学生的思维,收获了惊喜.

说明 案例中,教师通过“你知道四边形的外角和吗?”“请360°、480°的同学表述一下各自的理由?”“那五边形呢?六边形呢?n边形呢?”“谁还有不同的方法?”等层层推进的追问,激活学生思维,步步生成精彩.如果我们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通常都会表现出零碎、孤立、浅显的思维特征,有鉴于此,每一个有见地、成熟的教师,都十分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重视运用追问策略,引领学生拓广思维的视角,习惯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去发现方法,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升思维品质意义非同一般.

3 反问:出其不意,问在知识的生成点

反问,是教师面对问题时不予以直接、正面地回答,而是将问题反方向加以转化,成为让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问题.有时我们会在课堂上观察到这样一种现象:刚学习过某一知识后,有的学生就觉得蛮简单,懂了,伴随而来的是自我满足,开始放松自己,注意力也不象原先那么集中了.此时,富有经验的教师会循着学习内容、循着学生的认识,出其不意地向学生提出一些反问,动摇他们的自满,促使他们从另一角度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思考、再讨论、再认识.

师:这个范围正确吗?

生3:还有k≥0这个条件,k的取值范围应同时满足k>-[SX(]1[]4[SX)]且k≠-[SX(]1[]3[SX)]且k≥0,故k的取值范围应为k≥0

说明 案例中,这位教师对学生理解肤浅,尚待深入的问题,通过不经意地反问一句――这个范围正确吗?效果非同一般,不仅把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过来,而且引领着他们换个角度、换个方向,在更高层面上进行再辨析、再认识,培养他们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和敏捷性.

4 互问:别开洞天,问在学习的共鸣点

互问,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与对话交流活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的交流模式,人们或许早已习以为常,但在当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改理念下,回归学生的课堂,倡导让学生主动提问,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更符合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意义与效果当然更会与众不同.其原因在于:由学生主动提问,很大程度上能避免教师提问的盲目性,有时在教师看来是问题,在学生那里不一定就是问题;相反,有时在学生看来是问题的,教师可能没想到,反倒成了问题;况且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反映了他们内在真实的困惑,更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共鸣.

案例4实践与探索(华东师大数学七年级下§7.3)教学片断:

(多媒体演示,画面出现美丽的生日贺卡及包装精美的生日礼物,同时播放美妙的音乐《生日快乐》)

师:同学们,我们班接受了一项光荣的任务,为下个月初一年级过生日的同学设计制作生日礼物包装盒.(教师展示实物:一个长方体盒子及其展开情况)今天这节课我们将完成这一光荣的任务,同学们有信心吗?

生:(齐答)有!老师,用什么材料做呢?盒子做多大?有多少同学过生日呢?

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提得很好!老师这儿有20张白卡纸,每张纸刚好能做出2个盒身或3个盒底盖.如果1个盒身和2个盒盖可以做成一个礼品盒,想一想,做盒身与盒底的纸应怎样分配?最多能做多少个盒子?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

一组:我们采用的方法是估算.首先,我们知道做盒身的用纸比做盒底盖的少,我们便从靠近中间的数开始计算.用9张纸做盒身,11张纸做盒底盖,则有9×2=18(个)盒身,有11×3=33(个)盒底盖,但是18×2=36比33大,所以只能做32÷2=16(个)盒子.

(调整用纸)用8张做盒身,12张做盒底盖,则有8×2=16(个)盒身,有12×3=36(个)盒底盖,但是16×2=32比36小4,还是只能做16个盒子.以后再调整分配用纸,所做的盒子都少于16个.(师生热烈鼓掌)

师:一组的同学不仅解决问题的方法合理,而且寻求到了问题的结果,真了不起!其他组还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吗?

五组:我们认为一组的方法虽然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如果纸的张数很大时,一一计算会很费事.我们组是这样做的:设用x张白卡纸做盒身,y张白卡纸做盒底.根据题意得[JB({]x+y=20

生:虽然三个组的解法正确且答案也一致,让我也学到了新招,但纸张都有浪费.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很有价值,在上述几种解法中,最后还余多少张纸?这些纸还可以做盒子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分小组讨论)

生:刚好剩下1张纸,将它裁成1个盒身和2个盒盖正好做1个纸盒.

师:这位同学的思路很好,我们把在一张纸上既裁盒身又裁盒底的方法叫做套裁,大家同意他的做法吗?

师:那么最多只能做16个盒子吗?

生:还能再做1个盒子.因为前面用11张纸做盒盖正好多了1个盒底,所以多出的这1张纸只需裁出1个盒身和1个盒底就可以了.(全班给予热烈的掌声)

……

说明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启发、唤醒学生已有的认知与经验,激发其情感及认知上的共鸣.案例中,通过师生归纳、交流,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强化了自我动机,既能把获得探究成功的喜悦与大家分享,又能冷静地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并及时加以校正,培养了学生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及自我补救的方法与能力,课堂也因此而活力四射,精彩纷呈.

我们说: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同样一本教材,同样一堂课,不同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可能会大相径庭,这其中的原因当然可以有许许多多,但课堂中教师会不会提问、学生能不能提问,都是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回眸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的好课都会给人留下这样一种感觉:问得巧妙,答得精彩.是的,好课多从问开始,有时是设问,有是追问,有时是反问,有时是互问,有时一问推波助澜,有时一问柳暗花明.课堂提问,演绎精彩的师生对话.

参考文献

[1] 周健良.活用延缓评价,提升教育品质[J].中国数学教育(初中版),2010(6):15―18.

[2] 刑成云.课堂教学如何实施有效追问[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0(11):8―10.

[3] 周小山,雷开泉,严先元.新课程视野中的数学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02-01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因教师的教学不同而存在不同的差异,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利用课堂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适时对学生的学习给予肯定和鼓励,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怎样才能上好农村小学数学课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一、要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开头导入得好与坏非常重要。好的课堂导入,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起来进行学习活动,犹如顺水推舟,否则将会事倍功半。例如:我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中的“统计”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 六・一马上就要到了,为了让同学们过上一个愉快的节日,老师准备买一些水果给同学们吃,你最喜欢吃什么水果呢?同学们立刻兴奋起来,全班20名同学有可能就有20种结果。为了避免给统计带来不便,于是我随机引导:目前超市中只有梨子、香蕉、苹果、崭趟闹炙果,你又最喜欢哪一种呢?这一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要对教材进行重组

教材仅仅是一个引子,是一把钥匙,是一个缩影。新教材中,每个例题都是以学生生活中的情境出现。可是,这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就不太适合了,大部分情境别说经历,连看也没看过,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重组,尽量引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出学习内容,这样学生才乐学、易学,才能在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而也实现了“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我设计了同学们喜欢的游戏----图图的耳朵,请同学们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使贴上去的耳朵对称呢?这样,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接着,我又让同桌的同学互相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还有什么也具有图图的耳朵的这种特征,让学生感触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生活离不开数学。

三、要给予学生广阔的操作时间和空间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并非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才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创作欲望,我让同学们从我们的身体和日常生活中找出规律,自由地创作轴对称图形,因为是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作品,同学们选作的方法不尽相同,当学生创作完成,我让他们在小组里交流,向小伙伴介绍自己的创作心得,并鼓励学生上台展示,有的学生说:“我把纸对折,画出蝴蝶的一半,剪下来打开,就得到一只蝴蝶。”还有的同学发现:只要将一张纸对折,沿着一边剪出任意的形状,打开后都能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由此可见,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多么丰富,我们绝不能掠夺他们思维的时间和空间。

四、要面向全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家庭背景不同,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智力和能力也各不相同。为了使全体同学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1、备课要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知识、智力基础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也各有差异。因此在备课上必须做到让学困生“吃得了”,让优秀生“吃得饱”。同时,要相信每一个学生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针对性,不同层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满足,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习上兴趣。

2、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小学生正处在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常常期盼着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赏识,于是,对学生的评价成为课堂内外不可缺少的环节。当然,这必须得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学困生,我们只能从他们的品行等方面去肯定,如“你乐于助人,关心班集体,如果对待学习也像帮助同学那样细心,我相信你一定会进步更快”;对于优秀生则不同,他们往往自认为非常优秀,于是常常表现出目中无人的态度,此时,我们必须对此类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如“你今天帮助后进生了吗?”“今天有多少同学得到了你的帮助?”“你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吗?”……此时,先进生就会扪心自问,就会给自己更高要求,从而实现生生友好合作、共同进步。

3、提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双边活动中,提问题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足以证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可是,在一些公开课或优质课竞赛中,有许多教师整节课提问优秀生而忽略了学困生,生怕学困生回答不出来而造成尴尬或拖延时间的场面,这种行为是不可取的。我们在新课改中提倡:让不同层度的学生均得到发展。而有的参赛教师们却视学困生而不见,他们失去了参与权,发言权,他们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又从何谈起呢?记得在一次数学公开课《6的乘法口诀》上,在巩固练习中出现6×8=( ),许多同学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手,唯独有一位刚转学来的学困生埋头不语。此时,我微笑着为他投去鼓励的目光说道:“请大家把这次机会让给小国吧!”小国站起来默默地望着我,他没有回答,两脸红到耳根。“请大胆点儿,说错了也没关系!”我鼓励到。几秒后他说“42”,此时许多同学在心里偷笑。此时我立即补充道:“其实我们的小国同学一向都是爱动脑筋的,只是刚才他有点激动而说错了,没关系,凭你那股爱学习的劲儿一定会进步很快。”我示意他坐下,他的高兴之余好像有点儿忐忑不安,因为刚才我为他挽回了自尊。从那以后,小国加倍努力,把《乘法口诀》背得既准确又熟练。由此可见,学困生是被冷落而形成的,只要对他们多给予一点关爱,总会有“枯木发芽”的奇迹发生。

总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健康茁壮地成长。因此,我们在实施数学课堂教学的同时,只有加倍关注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巧妙灵活地触动他们的心灵、用一颗真心去倾听和宽恕学生,才会取得“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良效。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评价策略;即时性;战略性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首先应该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科学高效地将评价执行下去,对于评价的教育功能,要秉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深入挖掘,构建完整健全的评价体系,为新课程的改革和推进奠定基础。

一、他人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

过去课堂教学以教师授课为主,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工作,评价方面缺乏必要的依据,对于课堂教学的创新能力开发不足,教师的授课态度以及授课情感问题直接影响着授课的质量,而且教师的主观方面对于评价影响很大。随着新课程的深入,教师首先在教学情感上有所转变,由过去的教师为主导向学生为主导进行转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评价当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在制订评价标准时,首先应该以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吸收率为基础,以他人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形式,客观公正地对自己的教学成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每个阶段进行一些即时性的评价,以便能够对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地给予纠正。对于一个阶段的结束,还要进行一次结果评价,以此检验整个过程中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吸收情况,最常见的评价模式是周考和月考,另外,还有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课堂测验以及作业情况。此外,还有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等,都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的具体实施措施。

三、即时评价和长久评价相结合

即时评价是对整个课堂教学价值判断的一个及时有效地短期评价战略,即时评价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教师在进行即时评价时,要对进度和质量进行即时评价,以便对于影响教学质量的细节问题及时做出纠正,对影响进度的问题迅速有效地做出反应。对于教学中的环节进行一些系统性的评价,并制订具有调节、完善,能够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长期性的评价标准保证每个环节的评价实施。

总而言之,教学评价的策略是对于整个评价标准的战略性的政策研究,是对科学制订评价标准,发挥评价的教育作用和引导作用的研究和挖掘,也是所有评价标准的基础。

篇5

关键词:山区小学 数学 课堂教学 改进策略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如何全面的实现义务教育,使所有地区的孩子都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山区,由于受到经济和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不够重视小学数学教育,如何提高山区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改进课堂教学的策略,使山区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数学课堂教育是所有教师应该探索的问题。

1 山区小学数学教育面临的现状

1.1山区教学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山区由于地势偏远,经济比较不发达,因此教师人数较少且普遍学历偏低,这就导致山区数学教育的师资力量较为薄弱,专业素质以及能力不足。山区的不发达使得一些年轻的高学历的教师不愿意去任教,因此山区的小学数学教师多是年龄较大的老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限制着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并且由于山区经济较为落后,教育财政投入有限,使得教师的工资以及福利都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一些优秀的教师为了更好的出路而不断流失。山区小学数学教学师资力量的薄弱限制了课堂教学的改进。

1.2山区教育资源配置落后

在我国中西部山区的小学教学质量较低与当地的教育资源配置落后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资源配置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农村经济比较落后以及人们对教育不够重视等。教育资源配置落后也是导致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1.3留守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质量下滑

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里打工,在农村留下了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祖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法较为简单落后,而且也没有太多的精力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缺乏约束力,因此自律性不高,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也是导致教育质量下滑的重要因素之一。

1.4山区小学数学教育理念有所偏差,有着明显的功利色彩

数学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规划和投入。但是山区的教育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不太清晰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基础教育对地方的经济促进作用不能够在短期内体现,因此当地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这就直接导致政府在财政上投入不足,学校管理以及师资培训方面不到位。不能从思想上正确地认识到基础教育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个人进步的重要作用是导致山区小学数学教育观念功利性强的原因之一。同时,由于在山区地区,由于发展机会较少以及受限于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教育的投入与产出不太成比例,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升学的机会不大,或者读完书也不能找到好的就业机会而不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山区小学数学教育功利性表现比较典型的有两个极端。一是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将一家致富以及光耀门楣的期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这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害怕让父母失望,自信心不足。另一种是对孩子要求太低,希望孩子只要识数就好了,能简单地算账即可,这样的要求会使孩子对学习数学不重视,没有动力去学习。

2 改进山区小学数学课堂的几点策略

2.1尊重山区学生数学感知和情感体验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科书很重视学生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内容的编写很多从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更感兴趣,从自己身边熟识的场景入手,学到新的数学知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更好地理解数学并在生活中应用数学。但是山区学生受条件所限,知识面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所接触到的事物和资源也较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尽可能多地安排一些山区孩子所熟知的场景或者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了解数学。将山区学生的生活实际融入到课堂当中,增加学生体验的环节,激励学生主动去发现和提出一些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应用数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和求知欲

在教育中我们常说的一句在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课堂内容的安排上要更加用心,在课下认真钻研,仔细备课,使呈现在课堂上的内容更加有创意,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课堂内容的安排要适合学生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富有趣味性,使学生从枯燥的学习中脱离出来,重新认识数学,使数学的教学过程更加有乐趣。

2.3巧设习题,巩固提高并重视反思的过程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数学知识以外,还要重视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充分地结合山区小学的实际情况,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使学生体验到更多的好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对知识进行重新梳理,使学生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

3 总结

山区的经济落后,教育资源缺乏是一个现实问题,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改变,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主要依靠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重视和配合。只有大家都重视基础教育,才能有效地改变现状,提高山区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怀民,段君丽. 长春地区农村小学数学课堂现有教学模式调查分析与改进策略[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1:1-3.

[2]刘洪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进策略之我见[J]. 学周刊,2012,28:77.

篇6

1 找准教学起点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从备教材出发。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可以在课前了解,也可利用上课的导入环节进行了解,了解学生是否已具备了进行新的学习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是否已掌握了教学目标中要求学会的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没有掌握的是哪些部分、有多少人掌握了、掌握的程度怎样、哪些知识学生自己能够学会、哪些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等等。只有深入地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才能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使教学活动紧凑严密,尽量发挥每个单位时间的最大效益。

2 创设有效情境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情境应该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关注和活动的“情”,并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它固然需要以具体的场景作背景、载体,然而场景的呈现能否有效唤起学生的认识不平衡感、问题意识以及认知冲突,场景本身是否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探究、思考中来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有效的教学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使他们的心理机制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张齐华老师在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用自己的照片,引导学生猜一猜?学生有猜头高约是身高的1/5,有1/6的,有的说比较接近1/7。张老师告诉大家出现误差很正常,至于10岁左右的儿头高约是身高的几分之一?课后同学们不妨去查一查资料。这时学生仍兴趣盎然,面露喜色。此时我们可以看到由一张照片创设的教学情境,其“醉翁之意不在酒”。题材的新颖、活泼且不说,关键是让学生在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加深了对分数的认识。这一引入,有机拓展了学生的认识视野,真切感受了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切实体验到了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3 引导学生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又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从而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把等底等高和不等底不等高的圆锥、圆柱、沙子、水“推”给了学生,让他们自己通过探究、交流,发现规律,生成圆锥体积公式;继而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测量、计算用沙子随机堆出的圆锥体的体积——整个过程都是学生自主活动的过程。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

4 启发学生探究

《课标》中指出: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赋予学生主体地位,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学生学习的“自”,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构建,真正成为数学课堂学习的主人。力求做到: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方法让学生自己悟出,思路让学生自己讲出,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例如:在教学“怎样租车最合适”一课时,出示例题后,让学生了解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理解“限乘40人”的意思是什么?先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将学生的方案一一列举出,最后在全班交流讨论:哪种租车方案最合适?学生很快选择出了最合适的方案。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尝试列表,使学生体会到列表的方法简洁而且有序。我深切地感受到课堂教学应让学生能够把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自觉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中,学生开阔了思路,发展了思维,师生就会有惊喜。

篇7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

新理念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一个数学化的过程,是学生自己建构数学知识的活动。

一、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的内涵与特点

“生成”在《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动态生成式课堂教学”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它以生命学说理论为基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关注学生已有经验;注意合作交流,展示课堂教学的真实性;以“动态生成”的要求作为教学调控和开展教学活动的依据。

二、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具体要求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课堂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数学课堂教学应关注人的整个生命,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赋予其生命的活力。

(一)教学资源的动态生成。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出发拓宽对静态教学资源(如教材、相关文本资料、各种教学设备等)的内涵与外延;善于抓住利用动态教学资源(如教师教学时的灵感、教学机智和学生的学习感受、情绪变动、突发事件等),使课堂充满活力。

(二)学习方法的动态生成。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建构自己的知识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应使学生在解决生成的新问题中生成特有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效果的动态生成。

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充满灵感、激情、体验的交流互动中拥有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不懈的追求,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实现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策略

(一)探索应对“非预期性信息”的策略。

1.设计更多的“可能”是应对非预期性信息的有效策略。除了备课堂的时间安排,话题范围、节奏与进度外,还要有开放的意识,预想更多的可能,变“直线式”方案为“板块式”方案;深入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起点,思考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和可能的回答。

2.提高教育智慧,是应对非预期性信息的根本策略。一方面要不断学习,对自我完善的追求永无止境。另一方面要在教学中不仅关注学生,善于倾听,用心去发现学生发言的闪光点,追溯思维起因,并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充分利用学生的问题资源,在提炼成有效资源后,带着学生一起去分析讨论和分享。在交流互动、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研究学生,“选择”学生的创新信息,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优选的标准:一是有利于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二是符合学科学习规律,三是符合教材、学生和生活实际。对个别学生的问题可个别解决;对学生提出的常识性问题,可当堂解决;师生当堂解决不了,可在课外想办法解决;对一时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为一种悬念,鼓励学生继续探究。

(二)找准动态生成教学的生长点。

把学生看做重要的资源因素,让学生在教与学环境、文本、教师及同学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课堂教学的“生长点”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学生对数学探索热情的高低,教师应充分估计或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尤其在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要不断地了解学生的探索需求,让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始终处于“不悱不愤”的状态,教师在课堂生成中把握好方向,适时作出反应和调整。

(三)教学策略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

2.用生活素材实现学习内容的动态生成。

《有效教学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具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交流等活动。”数学教学内容应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随着课堂活动的深入而逐步生成。

3.提问——学习目标的动态生成。在教学中,要创设活动情境,创造探究条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自动为学习任务定向。

4.自主探索——学习活动的动态生成。《有效教学理论》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数学“学习自主化”,学生在“再创造”中学习数学,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核心,它是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探索、去再发现、“再创造”有关数学知识的过程。教师要把探索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多为学生开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心,相信学生在数学上会得到发展,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在自主探究中动态生成。

5.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兴趣,做好思维导向,澄清模糊认识,消除思维障碍,让学生在交流中促进生成。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随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教师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一员,和学生一起探索、研究问题,加以有针对性的指导。

6.恰当评价,学习情感的动态生成。评价应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恰当运用赞赏、鼓励的评价,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活动中充分地表现自我,不断体验到数学学习的“成功”和“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使学生的学习情感逐步在教师恰当的评价过程中动态生成,这是数学教学不断追求的发展性目标。

(四)学生学习的延续的策略。

课内为学生提供必要指导,课外继续研究,然后到课堂汇报,使课堂教学成为连接课内外的桥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策划中心,也使知识产生质变,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在其头脑中成活起来。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生成式教学。

(作者单位:增城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梓鹏.构建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J].陕西教育(教学版),2004,(12).

篇8

关键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要完全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让学生亲身体验抽象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了解与应用,充分了解学生可以避免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完全脱离的现象,了解学生的兴趣,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教学内容共鸣,学生才能更好地学习数学。

一、教学方法与教材内容有效结合

只有了解教材的编写特点,才能有效地因材施教,要注意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线索,注意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圆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活动”这四个步骤的内容穿插安排,有机结合,要求学生灵活运用。不仅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感情与态度”等方面的整体要求,还要注意各册教科书之间的衔接,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

二、利用提问来提高数学课堂效率

数学课堂注重教师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提问是教学中启发式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教师要避免提出低效的、重复的问题,否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高。所以教师要尽量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减少问题,提高问题的质量,才能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百分数时,可以提出以上问题:“调查学校食杂店中健康营养食品占百分之多少,垃圾食品占的百分率。”问题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与此同时,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用带有激励性的评价语,应该不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当学生正确解答出问题时,要对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相应的肯定并给予表扬,正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分层评价。

综上所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研究的方面还很多,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教师。与教师的素质、教学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相信各位教师一定会为了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参考文献:

[1]李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导学,2011(11).

篇9

一、“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作为教师该如何使用教材,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如何处理好教与用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教师上课只跟着教材走,不敢适当地调整或舍弃教材内容,按部就班,过于循规蹈矩,可能会造成教学环节过于琐碎,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学难点未解决等情况。用教材教,简言之就是“活用教材”。通过“活用教材”使学生“学活”。说明一点的是,教教材也好,用教材教也罢,首先要把握教材,这是“活用教材”的前提。所以,教师钻研教材、理解教材是必不可少的工作,然而当前用教材教的问题:随意删减教材、随意改编教材,那是不可取的。所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设计意图,了解它在小学阶段所处的地位,前后的联系,所要达到的目标……这是每个教师教学前的必修课。“数学教学是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应该把目前课堂教学的‘讲问式’变为‘启发式’,还学生主体地位,回归数学课堂本真......”。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理念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有用的数学应当为人人所学,不同的人学不同的的数学”,“数学教育应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将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如何根据教材的特点,把枯燥的数学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让学生活学、活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呢?通过反复思考,我就从课堂教学入手,联系生活实际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动画,然后老师抛出问题:“天阴了,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学生就会很自觉地联系他们已有的经验,回答这个问题。学生说:“可能会下雨”,“可能会打雷、电闪”,“可能会刮风”,“可能会一直阴着天,不再有变化”,“可能一会儿天又晴了”,“还可能会下雪”……老师接着边说边演示:“同学刚才所说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其中有些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如下雨,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会很小如下雪……”“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事情可能会发生?哪些事情根本不可能发生?哪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呢?”通过这一创设情境的导入,使学生对“可能性”这一含义有了初步的感觉。

二、“讲授”到“自主、探索与合作”

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也呼唤着有意义的、丰富的学习方式与之相匹配。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下的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学习这一形式,减轻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的参与度,落实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能获得较好的学习成效,并对学生的人格成长提供帮助。小组合作学习体现了现代教育理念。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学生的进取意识、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能较好地得到强化。为了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使小组的学习活动建立在和谐的氛围中。小组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对他人的了解和对相互依存的认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现代社会需要的团队合作精神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数学教师要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数学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课堂上要发扬教学民主,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的创造力等。而这一切,都应该通过每一堂课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课堂互动合作交流就是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相互促进,通过交流交往,形成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和同学间的良好的人际交往以及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学生互帮互学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质量,从中培养学生互助合作、团结友爱的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 优化 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规定的课堂时间内,合理运用教材,采用恰当的教学方式,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或探究新知识)的能力和效率。我在教学实践中是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

一、优化教学观念

实践证明: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观念不解决,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学方法,使用起来也会“走样”。现代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有效、合理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学得主动、生动活泼。要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建立符合现代教学观的崭新体系,努力做到确立“四种教学观”。“四种教学观”是指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如下四种观念:

(一)整体观。即是用整体观点指导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数学教学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各种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等)的积极性,使它合理组合,和谐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整体优化;

(二)重学观。就是要求教者重视学法指导,积极地把“教”的过程转化为“学”的过程;

(三)发展观。不但要引导学生有效地学习,更重要的要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四)愉快观。要把愉快因素带进课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获取知识。

二、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必须密切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教学目标只有进行优化,才能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查性。例如,小学数学教学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它是由一系列具体行为目标构成的,不是一节课内就可以达成的。因此,教学目标必须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查性。如“圆锥的认识和体积计算”一课,教学目标可确定为:①使学生认识圆锥,掌握圆锥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②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自己设计方案,探求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③会用圆锥体积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④通过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使学生受到猜想、验证这一科学方法的启蒙教育。这样的教学目标就知识、技能而言,显得清晰、具体、明确,不仅易于把握,而且也能较为轻松地检验其达成度。

三、优化课堂结构

现代教学论认为:应变“教”的课堂结构为“学”的课堂结构,变课堂为学堂。不同的课型有各自的基本结构模式,同一课型的结构模式,也会因教学指导思想的不同、客观教学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课堂结构高效化并不一定是大容量、快节奏和高要求,一个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课堂结构,必须具备如下六个因素:构成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相适应;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程度;学生当堂练习的数量和质量;课堂信息反馈畅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时反馈及时调节;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

四、选择恰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的标准之一是以最少的教学时间获得最好的效益。在有限的时间内保证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使思维能另得到发展。既使学生学会,又要使学生会学、愿意学,这就要求教师选择最理想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标志,就是看启发智力的密度和力度。启发学生乐于思考,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教学就能发挥最高效应,比如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设计以“帮助小燕子找家”的教学游戏,游戏开始前,教师充满激情地对大家说:“无论谁,当他找不到家时,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你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做?”老师的话,打动了孩子的心,他们纷纷举手发言,一致表示,一定要帮助他找到家。就在这激动的心尚未平静时,游戏开始了。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孩子更加深刻的理解了乘法的意义。因此,新颖的教学信息的刺激,对儿童心理健康,智力发展,品质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五、优化练习设计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反馈教学信息,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因此,练习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科学地分配练习时间,促进练习的优化,提高练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难点、学生思维特点等因素进行全面思考,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在引入新课前,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设计的练习,要有利于给学生学习新知做铺垫,以促进知识和思维的正迁移。练习的形式要注意多样性,要充分利用口算、演练、笔算、操作等练习形式,达到激发学生练习兴趣、启发思维、提高练习效果的目的。通过练习,使学生突破原有的思维局限,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问题的实质,深化对问题的理解。

六、优化测试的方法方式

平时基本功过硬,考试的成绩自然显著,但是也有个别例外,如心情紧张、发挥失常。这个问题也需要考虑,如何发挥平时的基本功,需要一些必要的训练测试。首先,寓考于练。平常课堂上抽几分钟,做限时题,提高学生的应急思维,调动学生的应急情绪,适应考试环境。在题型练习上,模拟考试题型,将所学知识融于其中,适应考察形式。测试时间尽量简短,方式多样,但是对学生的考察规则、解题要求,草稿形式、卷面一定做出要求。测试完,先让学生根据草稿及参考答案自评,然后师生点评,抓住漏洞,找出不足,逐个补救,提高学生的测试能力。其次,要让学生了解考试基本规则,掌握考试方法。通过一系列的训练与指导,让学生在考察中能快速、准确、完整地把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出来。通过平时的观察与测试结果来看,学生的学习成效显著,进步明显。在以后的教学中,将进一步完善改进这些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的学习水平。

总之,要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最优化,就要立足于优化全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使每个教学环节达到最高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