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经营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企业经营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企业经营的建议

篇1

关键词:企业经营者 宏观经济形势 宏观调控政策 问卷调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于2006年8月10日发出调查问卷1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6份,回收样本覆盖我国除港澳台地区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各个行业企业,其中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分别占12.8%和87.2%;大、中、小型企业分别占12.4%、45.2%和42.4%。职务为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厂长、党委书记的占93.3%。

一、宏观经济运行状态良好

1、经济运行较为满意,呈现偏热迹象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调查表明,有70.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宏观经济形势“很好”或“较好”,26.3%认为“一般”,认为“较差”或“很差”的仅占2.8%。

从企业经营者对经济增长和物价走势的判断也能看出其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GDP增长10%以上,有39.3%的认为增长9.5―10%;有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我国CPl上升幅度预计在1―2%之间,有24.2%的预计在2―3%之间。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较为满意。

关于当前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3.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当前经济运行“过热”,44.9%认为“偏热”,比重分别比2005年提高1.2和19个百分点,基本回到对2004年经济过热程度的判断;4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4.4%认为“偏冷”,分别比2005年降低7.4和10.5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55.6%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的企业经营者认为“过热”或“偏热”,比民营企业多10.3个百分点(见图1)。

调查表明,经过2004―2005年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后,2005年的经济过热迹象有所缓解,随着调控力度一定程度的放松,以及“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各地经济发展热情高涨,2006年经济运行热度又有所回升。

从土地及煤电油运市场供应紧张的状况也能感受到经济运行的热度。调查显示,资源特别是石油、土地供应仍比较紧张,有62。7%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供应紧张状况“更加严重”,一半以上认为土地供应紧张“更加严重”,煤炭供应虽然比2005年“趋于缓和”,但认为“更加严重”的比认为“趋于缓和”的仍多10个百分点。与往年一样,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铁路运输供应紧张状况“变化不大”,表明运力紧张状况没有得到明显的缓和。

受近几年产能增长较快等因素影响,目前电力、钢材供应紧张形势趋缓。调查显示,44.8%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电力供应“趋于缓和”,比2005年提高17.1个百分点;44.2%认为钢材供应“趋于缓和”。

2、投资与出口需求较旺,消费需求相对不足

调查表明,2006年不论是政府投资需求、民间投资需求,还是外贸出口需求,均为近六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消费需求则显得相对不足。

从投资需求看,调查显示,认为政府投资需求“很旺”、“较旺”的占56.6%;认为民间投资“很旺”、“较旺”的占53.4%。从外贸出口需求看,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出口需求“较旺”或“很旺”。关于企业的出口形势,41%的企业经营者反映企业出口量“增加”,17.8%认为“减少”。不过,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存在差异。

关于消费需求,调查显示,412%认为“不足”或“严重不足”,比认为“较旺”或“很旺”的多14.2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消费需求平稳增长,略显不足。

3、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产能利用率不高

近年来投资的快速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局部产能过剩现象。调查显示,44.9%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但不严重,24.2%的认为本行业存在产能过剩且比较严重。从不同行业看,认为产能过剩相对比较严重的行业主要包括纺织、医药、非金属矿物等,选择比重基本上在35%以上。

产能过剩的程度也可以从产能利用率上得到反映。调查显示,制造业企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为77.2%,也就是说有近23%的产能闲置。分组来看,35.5%的制造业企业产能利用率在75%及以下,即超过1/3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到3/4;产能利用率在75―90%和90%以上的企业比重分别为41.5%和23%。从不同行业看,医药、交通运输设备、仪器仪表、造纸、塑料、电气机械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其产能利用率不超过3/4的企业比重在40%以上。

如果从冗员的角度看产能过剩问题,调查企业当前冗员占全部员工的比重平均为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比重为19.8%,比民营企业高10.1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表明,目前的产能过剩问题还是局部的,暂时看来并不十分严重。但在投资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若不加以适当的调控,未来产能过剩的压力将明显加大。

二、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良好

1、企业经营状况较为满意

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为企业经营创造了较好的条件。调查显示,47.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9.6%认为“不佳”,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38个百分点,达到近五年来的最高点,表明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趋好。

从不同类型看,企业的景气状况呈现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大型企业好于中小型企业;外资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上市公司明显好于非上市公司。

关于对企业现状的满意程度,调查显示,47.2%的企业经营者对企业现状表示“满意”,23,1%表示“不满意”,表示“满意”的比表示“不满意”的多24.1百分点,与2005年的结果基本一致。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对当前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还是相对比较满意的。

从近五年来企业生产状况的连续调查看,均有超过八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而今年的企业生产状况比前几年更好,有近九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生产运作正常。

2、企业产销两旺,库存基本正

常,产品销售价格趋于平稳

关于企业目前的产销形势,调查显示,半数以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的生产(服务)量、销售量增加,比认为减少的分别多37,3和36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分别增长8.3和9.3个百分点。

从库存情况看,有78.4%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库存“正常”,仅11.5%认为“高于正常”。

从产品销售价格情况看,35%认为价格下跌,比认为价格上升的比重高8.2个百分点,低于2005年14.2个百分点的水平。总体来看,价格趋于平稳。

从企业用工情况看,有41%的认为目前企业从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17.8%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3.2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0.7个百分点。

3、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单位产出能耗未能下降

关于企业目前的物料采购价格情况,调查显示,有78.8%的认为价格“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74.4个百分点。

关于企业目前的人工成本情况,85.6%认为成本“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分组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采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

关于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情况,35.9%的认为能源消耗“上升”,比认为“下降”的多20个百分点。调查表明,单位产出能耗趋于上升。

4、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和应付帐款正常

由于今年货币投放和贷款规模增长较快,一定程度上存在流动性过剩,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得到缓解。调查显示,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比认为“宽裕”的多42.8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4年、2005年分别减少9.1、6.4个百分点。

从企业目前的应收帐款看,近三分之二的企业经营者认为“正常”;从企业目前的应付帐款看,79.9%认为“正常”。以上调查结果表明,企业目前的资金紧张状况有所缓解,应收帐款及应付帐款情况均处于正常水平。

5、企业盈利保持正常水平,下半年趋向乐观

在物料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产品销售价格并未同幅增长的情况下,企业盈利仍保持正常状况。调查显示,5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盈利“正常”或“好于正常”,比2005年多6.4个百分点。

从调查企业回答的2006年上半年的盈利状况看,有69.3%的企业“盈利”,15%“亏损”,15.7%“持平”。从对2006年下半年的盈利状况的预计看,78.1%认为企业“盈利”,7.9%认为 “亏损”,140认为“持平”,盈利状况与上半年相比将趋势向好。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普遍认为下半年“盈利”。

三、企业经营预期看好,未来投资热情较高

1、企业经营前景预期乐观

关于未来的企业经营状况,调查显示,38.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下期企业经营状况将“好转”,6.1%认为会“恶化”,认为“好转”的比认为“恶化”的多32.5个百分点,比2005年高7个百分点。

2、订货状况良好,出口、投资需求强劲

良好的订货情况是企业对未来表示乐观的基础。调查显示,68.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企业订货处于“正常”水平,12.1%认为“高于正常”,两者合计达到80.4%,比2005年提高近7个百分点。

关于下期企业订货情况,调查显示,42.6%的认为企业订货将“增加”,14.3%认为会“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28.3个百分点,比2005年提高9个百分点以上。

从不同地区、规模及经济类型企业对下期订货情况看也有较大差距。东部地区企业、大中型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订货情况相对较好。其中外资企业订货情况尤其乐观,认为订货将“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1.9个百分点。鉴于外资企业大多出口导向的现实情况,以上结果表明未来出口需求依然强劲。

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造纸及纸制品、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黑色冶金、电气机械、电子等行业的预期比较乐观,认为下期订货情况“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35个百分点以上。这些行业大多与投资品相关,反映未来投资需求依然强劲。

3、用工和投资计划呈现扩张趋势

调查显示,44.4%的企业计划下期“增加”企业用工,11.9%计划“减少”,计划“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2.5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5年多13.7个百分点。

从企业下期吸收农民工看,调查显示,其需求情况与总体用工需求情况基本一致,增长趋势明显。

从不同经济类型企业看,非国有企业预计下期企业用工“增加”的比“减少”的多37.5个百分点,而国有及国有控股公司仅多3.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独资企业计划用工“增加”的反而比“减少”的少2.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社会净增就业机会几乎全部由非国有企业提供。

从投资计划情况看,调查显示,66.5%表示未来计划投资额将“增长”,7.9%表示会“减少”,表示“增长”的比表示“减少”的多58.6个百分点,比2005年、2004年的结果分别高13.9、19.6个百分点,表明企业投资信心持续增强。

从不同经济类型看,调查显示,69.5%的民营企业计划增加投资,比计划减少的多62个百分点,国有企业计划增加投资的比计划减少的多49.1个百分点,两者相差12.9个百分点。调查表明,民营企业的投资热情明显高于国有企业。

关于企业有投资意向的地区,调查显示,80.8%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东部地区,远远高于其他地区,也比去年高出了11个百分点。其中选择“长三角”地区的比重为34.9%选择“京津一环渤海”的为20.1%,比去年增加了2.7个百分点。另外,有15.2%的企业经营者选择了海外地区。调查表明,与去年相比,今年企业投资意向的特点是,除了东部地区仍为投资重点外,“京津一环渤海”地区投资趋热,海外扩张逐步形成规模。

4、企业经营者预期经济增长可能有所减缓

调查结果显示,62.6%的企业经营者预计2007年GDP增长10%以下,比预计2006年GDP增长在10%以下的多13个百分点。调查表明,企业经营者对宏观走势的预计,也许比较多地依据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媒体的宣传报道以及企业经营者可能估计到未来将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而对企业经营的预期大多依据对市场的感觉。

四、企业经营者对相关热点问题的判断

1、人民币小幅升值尚未对企业出口增长产生显著影响,未来升值影响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

本次调查企业中近一半的企业有产品出口。在这些企业中,612%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产品出口比去年上升,20.3%认为“下降”,认为出口“上升”的比认为“下降”的多41个百分点。

从不同行业看,化纤、交通运输设备等制造业行业有超过七成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增长,而纺织、服装、化工和医药制造业则相对较差,超过25%的认为企业产品出口数量下降。

对于企业产品出口价格,33.3%的认为“下降”,24.7%认为“上升”,认为“下降”的比认为“上升”的多8.6个百分点。

以上结果表明,汇率上升一年来并没有对企业出口的数量造成影响,但部分地影响了企业出口产品价格的下滑。

汇率改革一年来,人民币汇率升值近5%,本次调查希望了解,若未来一年人民币以同样的幅度升值,会对企业产生什么影响。调查结果显示,若假定在未来一年内人民币升值5%,近半数的企业经营者认为会对企业产品出口“略有影响”,7.6%认为“没有影响”;30%认为“影响较大”,13.1%认为“影响很大”。不同行业所受到的影响程度差异明显。调查显示,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超过半数的行业有纺织、服装、有色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和电子等。

2、石油价格上涨对部分行业产生较大影响

调查显示,51.50的企业经营者认为石油价格上涨对企业经营“略有影响”,41.8%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认为“没有影响”仅占5.7%。企业经营者认为“影响较大”或“影响很大”占半数以上的行业有: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橡胶、塑料、非金属矿物及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3、预期房地产价格继续保持一定幅度的上涨态势

当请企业经营者预测2007年本地区房地产价格走势时,调查结果显示,八成以上预期房地产价格将“上涨”,15.9%预期“持平”,3.3%预期“下降”,预期“上涨”的比预期“下降”的多77.5个百分点,比2006年的预期高27.2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中西部地区企业经营者预期未来一年所在地区房地产价格将上涨的比重分别为85.6%和87.6%,明显高于东部地区的77,7%。分城市看,有超过九成的企业经营者预期价格将上涨的城市包括:南京、武汉、广州、郑州、西安、成都和昆明。

4、企业研发投入增加,民企创新热情相对较高

关于企业2006年的研发投入情况,调查显示,54.3%的企业经营者认为2006年的研发投入“增加”,8.2%认为“减少”,认为“增加”的比认为“减少”的多46.1个百分点。

新产品销售比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调查显示,有52%的认为2006年的新产品销售比重“增加”。

调查表明,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新产品销售比重,东部地区企业均显著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企业越大增加研发投入越多、新产品销售比重越大,非国有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新产品销售比重大大高于国有企业。

五、对宏观调控的判断和建议

1、多数企业经营者认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度比较合适、略显偏松

关于当前的宏观调控政策的松紧程度,有22.6%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偏紧”,39.8%认为“合适”,34.1%认为“偏松”,认为“偏松”的比认为“偏紧”的多11.5个百分点。

调查表明,总体来看,企业经营者认为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比较合适、略显偏松,建议在继续保持目前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基础上,适时适度紧缩政策操作的力度。

2、多数企业经营者建议下半年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

关于下半年应采取的宏观经济政策,有34.8%的企业经营者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32.2%建议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调查表明,67%的企业经营者建议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与政府的政策取向是一致的。与此同时,有近一半的企业经营者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也许可以反映出企业经营者对减税的期盼。

篇2

关键词:强化安全;加强管理;注重科研;提高素质

金融危机、人民币升值、业绩下滑、原材料上涨、劳动力成本提高、现金流不足,全球经济危机还没有完全解除,种种因素导致企业经营困。难,化工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形势,通过危机认识机遇、抓住机遇和创造机遇,取得逆境发展。

一、坚定信念,齐心协力共度难关

任何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都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周期性变化。充分认识和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才能事半功倍,收到好的效果。建国以来特别是市场经济以来,企业经历了多次“发展——调整——再发展”的螺旋式上升,如果每一次调整都能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就会取得更大的发展。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和全球经济形势,新一轮调整已经拉开序幕,大家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这种状况,必须从容应对,迎接挑战,逆风飞扬,取得更大的发展。纵观百年企业的发展历程,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路平坦的,也经历坎坎坷坷、几度沉浮,但走过坎坷终会有阳光大道。没有过不去的坎,面对困境,只有及时调整、适应变化,方能保持持续发展,能挺过难关就是好的企业、好的干部、好的员工。面对困境,百年企业靠的艰苦创业、坚忍不拔、善抓机遇,迎难而上;靠的是同心协力,凝聚人心,团结向上,共度难关,只有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树立忧患意识,坚定信念,愈挫愈奋。只要行动迅速,措施得力,众志成城,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向着百年企业的目标迈进。

二、强化安全,确保生产安全、稳定、满负荷运行

化工企业安全生产尤为重要,必须始终把安全生产、清洁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安全环保第一要务”的原则,立足防范,强化管理,不断创新,努力保证生产安全、稳定运行,实现环保生产、清洁生产、文明生产。一是制定安全责任制并逐级分解到个人,明确共同目标,落实各自责任,实行动态管理。实施全员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加大安全环保生产责任制的考核力度,大幅度提高安全环保奖罚金额,提高每个单位、每个人的安全环保风险意识和责任心,保证安全环保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加强生产现场的安全环保检查工作,把“三废”和隐患排查治理落实到实处,维护正常的生产秩序、严肃工艺纪律、保证生产环境清洁环保,以查领导、查思想、查制度、查工艺、查设备、查隐患、查落实为主要内容,对生产工艺指标、劳动纪律、项目建设、危化品运输、环境保护、职业健康、员工培训及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情况等进行检查,查处隐患及时整改和处理;三是按照“四不放过”原则,严肃事故处理并进行责任追究,对违章操作人员严肃处罚,对管理不善、监督不严、工作不力者追究责任,对酿成事故、给环境造成影响、企业造成经济损失的直接责任人更是给予严重处罚,并追根溯源,不管事故原因牵涉到谁,都根据责任大小一并处理,使全体员工时刻关注安全环保工作,保证生产稳定运行。

三、从严控制,积极加强内部管理

生产成本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决定因素,谁的成本低,谁就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因此要加强对产品成本和费用的控制,挖掘企业内部潜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一步降低消耗和成本。一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根据原材料及产品市场价格变化及时量、本、利决策,以利润最大化原则,调整产品结构,安排产量计划。以利润为中心进行成本管理策划,推行成本倒算制。用倒推法促成本管理,严格考核,超罚节奖;二是向内使劲,树立长期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严格控制和压缩非生产性支出,减少各类费用;三是加大用工制度改革,科学合理使用劳务工,降低工资成本。加大工资奖金发放比例,根据经济效益及时调整;四是深入开展班组比较管理绩效考核,提升班组建设水平。以“过程控制”为重点,以各岗位“主要工控指标”为比较对象,以生产厂为单位,开展“班组比较管理绩效考核”,实现“优质、低耗、高效益”的目标;五是扎实开展对标管理,促进各项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以“对照先进、查错纠弊、持续改善、不断超越”为主题,有效开展对标管理活动;坚持全员、全要素、全过程对标,将活动延伸到部门、班组和岗位,形成层层有指标、人人有目标的对标链条,使产品成本、主要消耗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四、重视科研,进一步加快产业升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面对原料大幅度涨价以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要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一是围绕产品多元化,产品向深加工、专业化、高附价值方向发展,使产品从单品种向多产品、多品种方面转移,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科技含量;二是及时跟踪行业和相关产业新技术发展的前沿和趋势,大力推进“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第一时间的推广应用,突出技术创新、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的作用,依靠科学技术来提升企业整体竞争能力;三是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在全公司积极宣贯节能工作的意义,倡导建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企业的理念,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电为重点,积极引导广大员工创新节能增效工作,积极实施挖潜技改项目,达到节能减排、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四是围绕行业上中下游产业链中各个环节的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原料路线优化改造的问题,尽快研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提升企业竞争能力;五是继续做好小改小革工作,组织和动员全公司员工广泛开展提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小改小革活动,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创造精神和聪明才智,用最小的投入去获取最大的价值。

五、灵活机动,不断深化经营管理

一是坚持经营“三大原则”,即价格执行原则、付款原则以及客户选择原则,降低采购价格;二是坚持“满产满销”原则,科学、准确判断市场,在确保资金流向及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适量库存产成品;三是加强物资采购管理,完善采购价格管理体系,采用差别化定价和不同的付款方式,有效提高购进质量和数量,变被动采购为主动采购,掌握市场主动权;四是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发展和巩固一批用量稳定、资金信誉好、市场潜力大的用户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五是加大两个市场的拓展力度,在出口贸易上有新突破,着力培养优质海外渠道资源,加大外贸出口,充分发挥外贸自营进出口权的业务,用足、用活、用好国家、省、市外贸的各项扶持政策,培育具有规模效益的出口基地;六是积极探索物流贸易,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转贴于 念、方法和技术,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七是积极推行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监督制约的价格管理体系,全面协调供销、物资、设备、项目的价格,确保公司物资采购价格真实反映市场动态,供应价格合理稳定,内部物流有序高效、项目建设优质高效,通过各种形式,征求意见,改进管理,堵塞漏洞,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六、提升素质,建立一支能打硬战、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根本方针,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和奋发图强、共谋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加大培训投入,拓展培训的范围和深度,有效解决广大员工特别是员工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等问题。通过日常教育培训、转岗培训、取证培训、新员工入厂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多样立体化培训,全面提高一线员工业务技能;二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三支队伍,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等活动,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操作技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施“每周一题”和“每月一考”、“每季一训”等措施,激发员工学习岗位知识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进一步开展文化手册、行念、方法和技术,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七是积极推行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监督制约的价格管理体系,全面协调供销、物资、设备、项目的价格,确保公司物资采购价格真实反映市场动态,供应价格合理稳定,内部物流有序高效、项目建设优质高效,通过各种形式,征求意见,改进管理,堵塞漏洞,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六、提升素质,建立一支能打硬战、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根本方针,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和奋发图强、共谋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加大培训投入,拓展培训的范围和深度,有效解决广大员工特别是员工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等问题。通过日常教育培训、转岗培训、取证培训、新员工入厂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多样立体化培训,全面提高一线员工业务技能;二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三支队伍,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等活动,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操作技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施“每周一题”和“每月一考”、“每季一训”等措施,激发员工学习岗位知识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进一步开展文化手册、行为规范念、方法和技术,大力发展物流产业,促进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和企业规模的扩大;七是积极推行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建立公开透明、科学合理、监督制约的价格管理体系,全面协调供销、物资、设备、项目的价格,确保公司物资采购价格真实反映市场动态,供应价格合理稳定,内部物流有序高效、项目建设优质高效,通过各种形式,征求意见,改进管理,堵塞漏洞,保证企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六、提升素质,建立一支能打硬战、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依靠职工办企业的根本方针,积极营造团结和谐、干事创业的工作氛围和奋发图强、共谋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加大培训投入,拓展培训的范围和深度,有效解决广大员工特别是员工迫切需要的专业知识、技能等问题。通过日常教育培训、转岗培训、取证培训、新员工入厂教育等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工作,形成多样立体化培训,全面提高一线员工业务技能;二是加快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培养,积极建设经营管理、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三支队伍,重点培养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企业发展积蓄力量;三是积极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技术比武”、“合理化建议”、“小改小革”等活动,提高员工的自身素质和操作技能,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施“每周一题”和“每月一考”、“每季一训”等措施,激发员工学习岗位知识的积极性;四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广泛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活动,进一步开展文化手册、行为规范、企业理念的学习、教育,建设企业文化阵地,对内营造出团结实干的文化氛围,对外展示出蓬勃向上的崭新形象,引导、塑造、培育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观念,培养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使员工队伍始终保持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结束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解放思想,竞争进取,立足更高的起点,坚持更高标准,实现更快的发展,经历困难和阵痛后,企业将更加茁壮成长。

、企业理念的学习、教育,建设企业文化阵地,对内营造出团结实干的文化氛围,对外展示出蓬勃向上的崭新形象,引导、塑造、培育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观念,培养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使员工队伍始终保持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结束语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只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解放思想,竞争进取,立足更高的起点,坚持更高标准,实现更快的发展,经历困难和阵痛后,企业将更加茁壮成长。

为规范、企业理念的学习、教育,建设企业文化阵地,对内营造出团结实干的文化氛围,对外展示出蓬勃向上的崭新形象,引导、塑造、培育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价值观念,培养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争创一流、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使员工队伍始终保持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

篇3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职业经理人 误区 对策

我国的民营经济和企业短短的20年来发展迅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民营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必须突破管理上的障碍,即改造原有的家族管理模式,取而代之采用职业化的管理。本文就民营企业推行职业化管理,在职业经理人建设方面存在的误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存在的误区

1.在引进职业经理人过程中重引进、轻融合。民营企业在引进职业经理人时,往往在引进前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对引进来后怎样管理团队的融合则较少考虑。要真正做到让引进的职业经理人发挥作用,作到实质上的引进,还需要做好引进后的人员融合,在内部建立有效的人员融合机制。

2.在职业经理人使用的过程中制衡多、施展空间小。通常,民营企业老板对职业经理人授权时,让外聘经理与家族成员同时负责一个部门,或让家族成员进入由职业经理人主管的部门。企业老板如此安排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1)让家族成员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监督;(2)让家族成员学习;(3)让家族成员和职业经理人之间彼此竞争或相互制约;四是可以让家族成员成为候选人。但实际运作过程中,家族成员往往成为职业经理人的“婆婆”,职业经理人的际权限受到极大地削弱,管理空间非常有限。

3.对职业经理人的行为约束多,激励少。“控制性残缺”现象是民营企业强化企业控制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职业经理人名义上可能获得很大的控制权,但实际上做决定的还是企业主及其家族成员。这种对职业经理人单独设防的制度设计会极大地打击经理人的积极性。况且目前民营企业的老板尚未重视企业内部激励机制的建立,没有投入足够的资源激励职业经理人最大程度地提高人力资本产出,如果设防过多,这必然会导致职业经理人与老板之间缺乏信任而分道扬镳。

4.激励手段单调、老化、缺乏层次性。很多民营企业老板坚信金钱万能的激励作用,认为只要有足够的物质激励,多给钱就能留住人才。这种单一、传统的激励已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应,无法保障经理人员成为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

二、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对策建议

鉴于上述民营企业引进职业经理人的种种误区,民营企业在引进职业经理人时应处理好以下问题:

1.职业化管理中实行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模式。民营企业要取得持续发展,职业化管理是必然的选择,而要推行职业化管理,实行两权分离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基础和关键。老板应该给予职业经理人日常经营管理中所需要的足够控制权,而老板着重应该强化的是监督权力,但要把握好老板实施的监督权不要过多地干涉、挤占经理的经营控制权。

2.建立和恢复企业主的自我诚信。企业主的诚信是培养经理人职业操守的前提条件,也是确保企业治理机制得以实施的基础。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强化对经理人的内部约束,提高经理人对长期激励的可信度和接纳程度。因此,企业要规范财务制度,履行对社会和员工的承诺;推行职业发展规划,让经理人看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保证其才能得到发挥和价值能够实现。企业主应当充分认识到,信任是相互的,只有以身作则,对社会和员工的守信,才能得到经理人的信任。

3.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的信用制度。目前,我们还没有形成以职业经理人信誉为核心的职业经理人培养、评估、选择,使用的市场机制,所以,制定职业经理人的网络化信誉管理系统迫在眉睫。

4.建设能约束民营企业老板的企业制度。这里的企业制度,指的是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方面的管理制度。

5.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是民营企业的人才保障。民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外部招聘,二是内部选拔、培养。

6.建立企业内部契约制度。尽管我国大多民营企业在引进职业经理人时还没有正式、规范的文本契约,但经理人进入企业后,应与企业签订受法律保护的任职合同,民营企业老板和职业经理人都应该明确双方各自的权利义务。民营企业承诺给予职业经理人什么样的薪酬、条件、环境、权力等;经理人在职时完成企业的目标、任务,离开企业时,对企业在商业秘密、技术专利、不竞争合约等方面应负有的责任,都要做出条文化、数字化、可考评化的严格规定,确保双方共同信守承诺,不受危害。

7.建立健全经理人的激励机制。经理人为企业服务,绝不仅仅是为了物质待遇,更多的是为了精神上的尊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激励方法要有所改变、创新。

(1)给予经理人信任、尊重、关爱等精神激励。信任经理人就要分权下放,适当授权,使经理人充分参与企业重大决策,不过分干预经理人的日常经营管理;在人格上充分尊重经理人,在情感上关爱经理人,使得经理人拥有归属感和满足感。

(2)股票期权。这样能“拴”住经理人的心,特别是核心经理人。通过股票期权,使经理人也成为企业利益共同体中的一员。还可有效约束经理人的机会主义行为。

(3)沉淀福利制度。这既是考察也是吸引。企业实行优良的福利制度,包括利润提成、住房、股份等。但是这些条件不是一次性就能得到,而需要经过一个考察期。只有当你工作了一定的年限并达到企业的要求时,它才能真正变现。

8.重视经理人的学习教育,积极帮助其自我成长。“21世纪将是人力资源竞争的时代”,建立学习型组织、开展有效的培训、积极帮助经理人提升自我,是赢得经理人忠诚度的最关键工作。实践证明,对经理人的教育和培训是最有效的长线投资,是以小投入获取高收益的最有效方式;同时也让经理人在企业中深切体会到了自我发展与被重视的感受,从而对企业更加忠实。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依达拉奉;弥漫性轴索损伤;神经保护;血清;髓鞘碱性蛋白

[中图分类号] R651.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2(a)-0084-03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是一种病情复杂、伤残率及死亡率均高的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目前尚无特异治疗方法,但研究发现,脑损伤后脑内氧自由基增加,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1]。依达拉奉是一种脑保护剂及自由基清除剂[2],能减轻各种代谢毒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从而改善预后[1]。近些年来通过对血清和脑脊液中的一些与脑损伤相关生化标志物(蛋白)进行的研究,显示其对脑创伤诊疗评价具有一定价值或前景,本试验测定了DAI患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前后血清及脑脊液中髓鞘碱性蛋白(MBP)含量及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探讨伊达拉奉对DAI神经保护作用及其血清及脑脊液中MBP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河北省第七人民医院2012年1月~2012年9月病程6 h。③CT或MRI检查显示弥漫性双侧脑白质水肿、脑肿胀、灰白质界限不清,脑室、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无中线移位,大脑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基底节、脑干或小脑散在性出血灶(直径

将符合上述DAI诊断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23例,女7例;年龄16~66岁,平均39.2岁;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6.7±0.8)分。对照组男24例,女8例;年龄18~68岁,平均39.6岁;GCS(6.8±0.6)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脑损伤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重型颅脑损伤常规处理,对照组给予止血、脱水、促醒、营养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营养支持、控制血糖和防治相关并发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在伤后24 h内给予伊达拉奉30 mg(商品名:必存,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H20101002)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中静脉滴注,每天2次,30 min滴完,连续应用14 d。对照组则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每天2次,30 min滴完,连续应用14 d。

1.3 观察项目

分别测定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MBP的含量。MBP测定:于治疗前、治疗后1、3、7、14 d采静脉血4 mL,冰浴,4℃冰箱2 h,待凝后4 000 r/min离心,分离血清,于-2℃冰箱中待测。于同样时间点采集脑脊液标本5 mL于-2℃冰箱中待测,有严重的颅内高压患者腰穿前给予甘露醇250 mL,缓慢放脑脊液。按说明书操作用酶免法测定血清及脑脊液中MBP含量。

用药期间注意观察神经系统症状、体征与生命体征的变化;用药前后均行肝、肾功能、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

1.4 疗效判定

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的5级划分,恢复良好(5分)、中残(4分)、重残(3分)、植物状态(2分)、死亡(1分),疗效判定时间为伤后3个月。治疗结果以恢复良好和中残表示显效。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MBP水平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第1天相比,两组血清MBP水平无明显差异,两组治疗后血清MB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术后第3天和第7天M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14 d后MBP回到相同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脑脊液MBP水平比较

治疗前及治疗1 d后两组患者CSF中MBP水平无明显差异,之后MBP水平呈逐渐升高,于第7天达最大值,随着时间延长,脑脊液中MBP水平逐渐下降;两组治疗后脑脊液中MBP水平均有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术后第3、7、14天M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或P < 0.01),14 d后脑脊液中MBP水平仍高于正常水平。见表2。

2.3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治疗组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5.554 2,P < 0.05)。见表3。

2.4 安全性评估

治疗前后尿常规及肾无明显变化,未见头晕、过敏及皮肤黏膜瘀斑等现象。治疗组2例出现谷氨酸转氨酶升高,1例血小板轻度降低,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

3 讨论

DAI是在特殊的外力作用下,脑内发生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可引发缺血缺氧、兴奋性毒性、自由基、炎性免疫反应、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等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损伤。近年来,颅脑损伤学的研究已达到了分子水平,目前认为自由基损伤是神经元死亡的途径之一[3],分子生物学证实,DAI患者由于剪切力的作用可造成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损伤甚至断裂,导致脑微循环功能障碍,引起氧化应激损伤、能量代谢异常,生成大量自由基,同时Ca2+-ATP酶活性降低,Ca2+通道开放,Ca2+内流,造成神经细胞内Ca2+浓度急剧增加,继而激活Ca2+酶促反应,造成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引起严重的临床症状。因此,如何纠正缺氧,改善微循环,切断继发性轴索断裂是早期治疗的终极靶点实验。

依达拉奉的主要成分为3-甲基-1-苯基-2-吡唑啉-5-酮,该药是日本新开发的一种小分子的自由基清除剂[4],其血-脑屏障穿透率约为60%。在生理pH下有50%以阴离子形式存在,而阴离子形式被认为具有最强的自由基清除功能[5],静脉给药之后可以清除大脑内的具有高度细胞毒性的羟自由基,具有自由基清除和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抑制脑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和延迟性神经细胞死亡[6-7]。

MBP是CNS的一种特殊的蛋白,是神经组织特别是神经髓鞘所特有的一种蛋白质,只在CNS的少突胶质细胞和周围神经雪旺细胞内合成,其他非神经组织基本很少产生此种蛋白质[8]。MBP是一种强碱性膜蛋白,占髓鞘蛋白总量的30%,具有神经组织特异性,是神经髓鞘的标记物,在神经纤维的绝缘和快速传导中起重要作用,与髓鞘脂质紧密结合,起维持CNS髓鞘结构和功能稳定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在人体CNS中MBP存在的形式可分为游离型和结合型,通常它以游离型存在。正常情况下,脑脊液MBP

本实验对DAI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中MBP水平的检测结果表明,损伤后12 h以内即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中MBP水平的检测结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直到1 d后才开始逐渐升高,并在7 d左右达顶峰。这些改变显然与轴索损伤的渐进性过程有关,即损伤的早期轴索首先肿胀增粗,连续性未改变,数小时后出现轴索断裂及髓鞘崩解,BMP进入脑脊液,使脑脊液MBP含量逐渐增高,因为血脑屏障的破坏,部分BMP通过受损的血脑屏蔽进入血液,因此血清中MBP含量也逐渐升高,但其水平明显低于脑脊液。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血清及脑脊液中MB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表明依达拉奉能明显降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MBP水平,降低自由基对大脑的损害。并且治疗结束后3个月随访,GOS评估虽然未能明显减少死亡率,但显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提示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有较大改善。这充分说明依达拉奉能够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抑制神经细胞死亡和凋亡,从而减轻因缺氧缺血所致的脑水肿和脑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保护血脑屏障,减少Ca2+内流,解除蛋白激酶C的抑制,阻断Ca2+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继而改善损伤部位的微循环及血流灌注。这些诸多的机制均有利于促进触突功能的恢复和抑制轴突脱髓鞘,减少神经组织细胞破坏,从而从病因和病理学角度促进了损伤脑组织的恢复。

综上所述,依达拉奉具有明确的神经保护作用,能促进脑功能恢复,改善远期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在DAI治疗中显示出其良好的疗效。但DAI的病理变化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的极为复杂的病理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线性过程,采用某一种药物仅能阻断其某一个局部线性过程,不能阻断整个病理过程,因而对DAI治疗仍需要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 那昕,唐合春.依达拉奉联合小剂量尿激酶治疗进展性卒中的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0,39(19):2657-2659.

[2] 游维丽.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脑梗死45例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18):59-60.

[3] 江基尧,朱诚,罗其中.现代颅脑损伤学[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473.

[4] Nakamoto N,Tada S,Kameyama K,et al. A free radical scavenger,edaravone,attenvates steato-sis and cell death via reducing inflammatorycytokine production in rat acute liver injury [J]. Free Radic Res,2003,37(8):849-859.

[5] Watanabe T,Tahara M,Todo S. The novel antioxidant edaravone:from bench to bedside [J]. Cardiovasc Ther,2008,26(2):101-114.

[6] Noor JI,Ikeda T,Ueda Y,et al. A free radical scavenger,edaravone,inhibits lipid peroxidation and the 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in 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of neonatal rats [J]. Am J Obstet Gynecol,2005,193(5):1703-1708.

[7] Alvarez-Sabin J,Delgado P,Abilleira S,et al. Temporal profile of matrix metallop roteinases and their inhibitors after 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relationship to clinical and radiological outcome [J]. Stroke,2004,35:1316-1322.

[8] 阿里,谭源福.脑损伤相关标志物研究进展[J].中国厂矿医学,2008,21(1):96-97.

[9] 杨绍文,曹国彬,李波,等.血清S100B、NSE和MBP在颅脑损伤患者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广州医药,2007,38(3):3-4.

[10] 窦宇红,刘和录,吴雄君,等.脑外伤后血清和脑脊液中髓鞘磷脂碱性蛋白含量变化及临床意义[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10(13):2545-2548.

[11] 彭洪,龙中林,彭芳.中西医结合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9):203-204.

篇5

论文摘要: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灵魂。然而,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存在着诚信缺失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和开放型经济的形成。因此,进行诚信制度建设迫在眉睫,对诚信问题进行探讨研究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我国企业经营中的诚信危机,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引起了中央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我国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也开始启动。但建立完善的诚信制度,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而且企业经营诚信的维持比经营诚信的建立更为困难。要使我国企业经营重建起诚信之风,我们必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加以努力。

一、营造诚信经营的宏观环境

企业经营的诚信之风的重建,不是单个企业的事情,而是一个全社会的问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形成。政府要特别重视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倡导企业按照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办事,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破除评价企业经营状况只重视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思想;要强化经营诚信的教育,健全经营的诚信评估体系和约束机制等。

1.发展和普及信用文化。塑造诚实守信的经济人格,对于信用文化建设具有必不可少的支撑意义。无论否定个人物质利益追求的正当性,还是片面张扬个人的利益需求和利益动机、漠视人的道德诉求,都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完整的经济人格。人既是自然主体,又是社会主体,既有自然的属性,又有社会的属性。作为自然人,他有生存的本能,需要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即利益,这种需求是经济人逐利动机的自然基础;作为社会人,他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包括利益关系、交易关系、道德关系、情感关系以及政治关系等。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人们在社会关系中具有无法消解的同一性、依赖性,反映到人的意识中,就是良心、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就是对他人权利的尊重。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这两个方面如何组合,既取决于它的社会存在,又取决于它对自身社会存在的具体把握。我们应该运用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帮助人们正确把握自己,张扬人的积极、善良的方面,塑造健康、完整的经济人格,形成普遍信用自觉,为信用文化建设奠定人格基础。从根本上说,信用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扎根于人们内心的观念和意识。所以,要加强市场经济的道德建设,让“诚实守信”的理念深入人心。一是要加强信用教育,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而是要加强舆论的正确引导,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使人们真正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

当前最要紧的是,政府要切实加强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全民的信用观念。要提高全民的信用意识,决非一朝一夕之事。不妨利用行政、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手段广泛进行信用宣传和教育。要造成一种态势和氛围,打击那些失信者、背信者、无信者、骗信者。推广信用文化也是当务之急,利用一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使诚实、守信的企业和个人获得方便,让失信者受到惩罚。这样才能真正逐步培养起整个社会的信用,发展和普及信用文化。

2.完善和加强信用立法和执法。企业经营中的诚信缺失,大量的属于道德层面,有些已上升到法律层面。目前企业不诚信的经营行为已经危害到了整个社会经济运行和安全的程度,不用重典、姑息养奸将后患无穷。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必须立法先行。因为法律手段不仅是政府管理经济的基本方式,也是制约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立法的目的是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使用信息的环境。立法包括多个方面,如银行信用方面的立法,非银行信用方面的立法,规范商业信用和消费信用行为的立法,规范商业授信行为的立法,规范信用中介服务行业行为的立法;等等。尤其应强调的是,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失信惩罚机制,明确在市场经济中失信的法律边界是什么、失信到什么程度将给予何种程度和形式的制裁。通过这种失信惩罚机制的设立,迫使社会各社会各主体行为趋向守信,让守信成为守信者的通行证。

目前我国在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还基本上处于空白状况,要把信用体系建立起来,最急迫的是抓紧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立法的核心应突出界定的三个关系:

一是界定好政府行政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界限。建议把:“原则上所有政府信息都要公开,不公开即保密是例外;政府信息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一切人可以平等地获得信息;政府对拒绝提供的信息负有举证责任,必须提供拒绝的理由;政府机关拒绝提供信息时,申请人可以向法院请求司法救济”等立法原则写入法律。并且明确国家秘密的范畴。国家秘密不能实行信息公开。划清这个界限,不仅是建立信用体系的要求,也是我国建立符合世贸组织规则要求的政府管理体制的要求,因此是当前最重要的立法。

二是界定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

三是界定好消费者个人隐私与公开信用信息的界限。这是立法的难点和重点。没有这方面的立法,就无法进行消费者信用调查评价工作。消费者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不起来,消费信贷,信用销售就无法扩大规模。

一方面是建立信用体系的紧迫性,一方面是信用体系缺乏法律基础,这就对我国的立法程序提出了重大挑战。建议在信用立法上要特事特办,分清轻重缓急,在近一二年内首先出台《信用信息公开法》、《商业秘密法》、《隐私权法》、《消费信用保护法》和《个人破产法》,抓紧修改《统计法》、《档案法》、《商业银行法》、《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破产法》、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也应着手制定。除完善立法外,还需加强执法,提高执法水平,加大打击的力度,当前要特别对制假贩假,恶意欠偿逃债,严重坑害消费者权益,其他企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现象,严加惩处和制裁。

3.建立和健全市场信用体系。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不仅有一整套针对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而且公民个人都拥有一个终身的社会安全号,里面储存着公民的学历、就业、信用记录等多种信息。如果相关机构与公民发生业务联系,可以对此进行查询。一旦公民有了不良信用记录,对此人的惩罚就不仅仅是银行,而是关系生活方方面面的机构,生活的阻力将无处不在。在这些国家,许多人把信用看得和自己的生命同等重要。因为,信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通行证”。

我国过去以行政查办和政治教育为主来规范市场秩序和提升商业信用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建立健全由个人、企业和政府信用有机组成的市场信用体系是当务之急。

建立市场信用体系,首先必须培育市场信用主体,这是我国能否建立信用体系的关键,我国不可能经历美国那样长期市场竞争的过程,也不可能一下子培育出像穆迪、邓白氏这样超大规模的信用服务企业。但我国毕竟已经迈出了探索的步子,一批信用服务企业逐步走向了市场,要使我国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信用市场主体,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议采取三种模式

一是积极培育与国际接轨的大型信用评级公司。对已经取得信用评级资格,积累了一定经验,有良好信用的评级公司,为他们加快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政府有关部门的信用信息可以首先对这些企业开放,同时给予信贷、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帮助这些企业建立信息加工处理能力较强的商用数据库,提高信用评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是抓紧建立消费者信用评级服务企业。可以采取上海市的做法,政府引导推动,委托公司经营,条件成熟后企业与政府完全分离,实行市场化、商业化运作。笔者认为,鉴于我国还没有建立保护消费者隐私的法律,目前消费者信用服务企业的市场准入的门槛比较高,每个省不宜超过2家,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大型消费者信用服务公司不应超过10家。

三是加快建立企业信用调查评级公司。这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关键环节。建议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工商、税务、质检、海关、贸易、交通、银行、证券、保险、公安、法院、质检、药监、环保等方面有关企业信用的信息和数据作为重要信用资源,国家投资建立数据库,把各方面的数据集中起来,以此作为信用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按照建立信用服务企业为的市场准入要求,加快培育从事企业信用调查评级服务的公司,条件成熟后有偿向公司转让数据库或数据资料。

其次,要不断规范中介组织的行为,对蓄意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的中介机构,要严格依法追究责任,直至取消其相关职业资格,严防中介机构与企业合谋欺诈的情况发生。

再次,要尽快建立个人信用制度。个人信用制度的建立应包括多个方面。(1)建立健全全社会的信用网络查询系统。依据客观、公正、独立的原则,培育个人信用调查与评价的中介机构,建立起个人信用记录的档案,以对整个信用作出整体评价。同时,应建立一个全社会共享的、公正的个人资信咨询网络,使跨行业、跨系统的资源实现共享。(2)制定权威性和统一性兼备的个人信用制度评估标准。配合个人信用制度的实施,应由权威机构统一制定我国的个人信用评估标准,由信用评价机构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估方法,在建立个人信用档案系统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客户的授信内容进行科学、准确的信用风险评级。(3)充分利用商业银行,邮政金融机构等先进的综合网络等信息传导手段,按客户设置户头;以个人基本账户为核算基点,统一管理个人客户资产负债等业务,并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一切金融服务。个人的一切资金往来都以这一基本账户为基础,分类连续记录个人客户的金融业务活动,通过建立个人信用基本账户系统,最终实现金融机构为客户服务的多项功能,也为推行个人信用制度奠定基础。(4)落实完善储蓄存款实名制。这是个人经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用证明,是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作为商业金融机构,应以此为契机,促进和保证制度的落实,并根据个人信用状况开展分层次、个性化的特色服务,拓展面向居民个人的零售业务领域,增强市场竞争力。(5)创建个人信用制度所必备的外部环境。提高全社会的信用制度,大力推行银行卡、个人支票、网上支付等先进支付手段,完善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的推广普及,最大限度地提高支付方式的现代化。(6)落实相关配套措施。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个人信用中介机构等部门的密切合作与协调配合。因此,应由国家出台有关个人信用制度的法规,落实有关的配套措施,明确各部门所负的职责,完善相关制度规定,使个人信用制度登记、评估、使用等符合法定的程序,在法律的框架范围内合理运行、规范发展。

4.规范政府行为,强化政府监管。政府的行为应限定在其职能界定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社会经济活动既不能越权干预,更不能违法行事,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据一项对29个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政府行政权力的限制和司法的独立程度与国民的信任度之间表现为高度的正相关:对政府权力限制每上升1个百分点,信任度上升1.5个百分点;司法的独立程度每上升1个百分点,信任度上升8个百分点。因此,政府的权利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格规制和社会的有效监督。(2)必须割断政府行政权力与市场利益之间的联系,减少政府官员的寻租机会,并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3)通过提高政府信用引导社会信用发展。(4)淡化对地方政府经济增长指标的考核,强化经济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的考核内容,逐步弱化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基础。(5)地方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到地方保护主义的危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具有优胜劣汰等“自净化”功能,市场主体的信用能通过市场本身加以建立并逐步延伸,失信行为能得到较好的抑制。但是,良好的信誉并不能单纯依靠交易者自发形成,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会造成信用市场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加之我国制度供给的不充分和对失信行为的惩戒不力,必须靠政府强有力的监管和引导来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信用秩序。政府监管主要体现在对守信行为的激励、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和对失信行为的惩戒上。

二、构建诚信经营的微观基础

在微观上,必须看到全社会企业经营诚信的重建,是通过一个个企业来实现的。为此,企业必须建立起经营诚信的自律机制。

1.认真制定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照章经营。企业通过制定明确的经营诚信的准则,使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使命和社会责任,明确企业应该为国家、为客户、为职工做些什么;使职工明确怎么做符合经营的诚信准则,怎么做违背了经营的诚信准则,把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2.强化企业家群体的自律垂范作用。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经营的诚信与个体经营的诚信协调统一,最重要的是企业家群体的自律垂范。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由企业家群体制定,企业家群体应率先执行企业经营的诚信准则,不能只说不做,更不能说一套做一套。

篇6

关键词:公司治理  风险偏好  风险容忍度

风险容忍度也称为风险偏好(Riskappetite),是指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而准备承受的风险水平。它是国际活跃大银行普遍采用的一种风险控制手段.通常表现为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对企业经营管理层所提出的经营稳健性要求.其目的在于维护企业经营的安全性与盈利性之间的一种平衡。风险容忍度也是国际大银行的股东与经营管理层关于企业经营安全与盈利性要求具体博弈的一种工具。虽然风险容忍度属于银行经营管理层所制定的一种经营性指标,但是风险容忍度对于银行的各项业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银行的高层管理出发直接对银行的经济资本和风险调整的收益进行指导和控制。风险容忍度一经确定,也就确定了银行的经营稳健性风格.确定了银行经营的可用资本和未来收益波动性之间的唯一关系。

一、风险容忍度的内涵界定

在国外,风险容忍度不是一个企业自身决定的问题,而是由全体股东决定的对于企业管理层经营的一项指标。它体现了股东对于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承受风险水平的预期要求,这种要求也是为了保护股东自身在企业的权益。

从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来看,上市公司通常股权集中程度较高,因此在上市公司中,大股东的议价能力非常强势.对于企业的控制力也就格外突出。在我国的上市企业中.大股东维护自身在上市公司利益的意愿应该更为强烈。具体到我国商业银行,这种现象也比较明显。然而从风险容忍度实施的角度考虑.大股东时间和精力的稀缺性决定了在这种公司治理结构下的风险容忍度实施就不能再依赖于大股东进行决策。风险容忍度的确定由公司经营管理层进行决断.然后再提交董事会批准可以作为一个可行并且合理的折中方案。

通常风险容忍度是以对企业的经营安全性考虑为基本出发点。股东大会、董事会或是公司管理层为了保证企业尽可能地取得盈利需要决定企业的经营安全水平,通常以概率的百分比形式表示。因此风险容忍度也就代表了企业经营活动的违约概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就是避免发生挤兑的概率。风险容忍度的选取区间应该在95%,99.99%]之内,由于在具体的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很难区分99.98%和99.97%水平下经营活动的区别.为了保证风险容忍度在实践中实施的可行性和易操作性.国外通常以著名评级机构的评级分类为标准进行风险容忍度的选取和设定。表1列举了标准普尔和穆迪的评级分类标准及对应的违约概率。

可以看出,企业对于风险容忍度的选择已经由一个区间(无穷多种可选择数值)简化为9个可选数值。具体情况应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进行选取。以花旗银行Citibank为例,花旗银行就以维护S&P的AA评级为经营风险控制的主要目标。从S&P对于各行业的评级历史来看,AA对于银行业来说已经是最高水平的评级,银行业从来没有一家银行能够获得AAA评级。花旗银行的风险容忍度选取将决定其自身违约概率保持在0.03%,置信水平保持在99.97%左右。国外其他知名银行的风险容忍度选取大多以99%居多,大致相当于能够维持S&P的BB信用级别和穆迪的Bal/Ba2评级。

从我国银行目前的信用评级结果来看,我国银行评级结果目前较低,主要集中在S&P的A、BBB、BB、B之中。其估计违约概率在[0.1l%,2。21%1内,即置信水平大概在[9779%,99.89%1内。如果我国银行在未来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并且将商业银行定位于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银行范畴,那么应该建议将评级目标定在S&P的BBB级,甚至是A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银行的违约概率将降低至0.1l%一0.30%之间,置信水平将提升到99.70%一99.89%之间;如果我国银行在未来仍将以巩固现有经营成果为主要目标,那么建议将评级目标定位于S&P的BB级,我国银行的违约概率和置信水平仍将保持不变。

篇7

【关键词】 民营企业 负债 经营 财务风险 分析

一、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现状

1、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含义和意义

从财务方面上看,负债是民营企业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它能够以货币方式计量,而且在以后经营中也会偿付资产和财务的经济责任。一个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范畴为负债项目,而它只有实际负债中的短期债券、短期借款和各种负债的项目。我们知道西方的财务理论分析中常常会将负债经营局归类偿还期在几年以上的长期债权,这样就会使符合负债的经营概念排除借款性短期债券,但这实际上是一种不完全的负债经营概念。

本文是从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的内容上确定所有符合负债经营概念要求的债务项目,它包括各种类型性的短期或者长期负债。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这种方式能将社会上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需要的地方上,企业可以克服自身发展劣势,最大限度地提高这些资金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其增值的功能,实现借机生效的目的。

2、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特点

企业负债经营以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融资速度快,限制性条款少,程序较为便捷;融资成本低,企业负债筹资的筹资费用和利息费用都比权益性筹资的要低;融资具有弹性,资金使用较为灵活;收益与风险并存,若企业资金运用不当,就会陷入财务危机。

二、民营企业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

风险是一个与损失相关联的概念,是一种不确定性或可能发生的损失。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因使用债务资本而产生的在未来收益不确定情况下由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如果企业经营状况良好,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大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利益,如果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使得企业投资收益率小于负债利息率,则获得财务杠杆损失,甚至导致企业破产,这种不确定性就是企业运用负债所承担的财务风险。

1、无力偿付债务风险

民营企业本身的资金短板,财务上对负债无力偿还的风险更大。对于负债性筹资,企业负有到期偿还本金的法定责任。如果企业用负债进行的投资项目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率;或者企业整体的生产经营和财务状况恶化;或者企业短期资金运作不当等,这些因素都会使负债经营不仅造成上述的权益资本收益率大幅度下降,而且还会使企业面临无力偿债的风险。其结果不仅导致企业资金紧张。影响企业信誉,严重的还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2、民营企业负债经营会降低自有资金利用率

假设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税前资金利用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那么借入的资金就会获得相应的利润,而且如果这个民营企业不足够支付利息的话,就需要用它的自有资金的一部分利润来支付这个利息,从而使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我们知道民营企业的负债经营在现今社会的财务状态下是可以降低自身的资金利用的问题,达到利用率降低,从而实现民营企业的经营达到更大的利润。

3、民营企业再筹资风险

由于负债经营使企业资产负债率增大,对债权人保证程度降低,企业投资者也因企业风险增大而要求更高报酬率,作为可能产生风险的一种补偿,会使民营企业借款筹资成本大大提高,难度加大。企业过度负债导致财务债务负担过大。企业债务到期,若不能按期足额还本付息,就会影响到企业的信誉。若是信誉好的企业,可以很容易地举新债还旧债;但是信誉不好的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就不愿再给此企业提供资金,再筹资能力也就降低了。

三、民营企业负债经营财务风险控制策略

企业负债经营是现代化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企业负债经营又利弊并存,由于民营企业经营的特殊性,因此民营经营者在决定举债经营时必须权衡利弊,尽力去寻求最佳资本结构,从而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那么如何兴除利弊,强化负债管理,合理有效地负债就成为企业负债经营的核心问题。

1、确定企业负债经营的负债规模和负债结构

首先,企业的负债规模取决于所有者与债权人的认同程度。负债规模通常是用资产负债率指标来表示的,其计算式为: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资产负债率的大小与企业经营的安全程度直接相关。同时,预计负债比率的高低还应考虑以下一些情况:销售收入的情况,销售收入增长幅度较高的企业,其负债比例可以高些;经济周期波动情况;行业竞争情况;产品的市场寿命周期情况。

除了要考虑企业负债规模外还要仔细分析企业负债结构。一是考虑借入资金的期限结构。二是资产结构,长期资产比重较大的企业应少利用短期负债,多利用长期负债或者发行股票筹资;反之,流动资产所占比重较大的,则可以更多地利用流动负债进行筹资。三是要考虑借入资金的来源结构,企业可根据借款的多少、使用时间的长短、可承担利率的大小,分别选择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或向资金市场拆借,还可以引进外资。

2、选择适合的举债方式

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举债的方式由过去的单一向银行借款,发展到可多渠道筹集资金。筹资方式主要有:向银行借款,这仍然是企业举债的主要渠道,也是企业的首选;商业信用,商业信用是当今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筹集融资方式,成本低,使用灵活,在交易活动中,可以背书转让,在资金紧张急需现款时,可以在银行贴现取款;发行企业债券,向企业内部发行债券,可以把职工紧紧团结起来,但筹集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向资金市场拆借,通过金融机构组织,对某些企业的闲散资金通过资金市场集中起来,然后再借给那些短期内急需资金的企业;引进外资,即从国外引进资金,但需要考虑汇率风险。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资金利用率

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后,下一步就是怎样管理好资金。这就要求在做投资决策时,应尽量选择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项目,以保证资金的快速周转。在资金的筹措上,也应以需求为依据,举债过多或过早都会使资金闲置,增加利息负担,造成资金浪费;举债不足或延迟又会影响企业经营,使企业丧失良好的投资机会。企业管理还应在产品结构、质量、经营、工作效率等方面切实统筹规划,实现企业管理最佳状态,提高资金利用率。

4、建立和完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控制企业负债经营风险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建立企业风险管理和预警体系,建立一套规范、全面的预警管理程序和预警体系,加强风险的发现、监控和预警管理。财务预警体系应包括:财务信息的收集、传递机制,以确保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有效性;财务预警组织机构,确保财务预警分析工作能有专人负责,并且不受其他组织机构的干扰和影响;财务风险分析机制,通过财务风险分析能够迅速排除对财务影响较小的风险,从而将主要精力放在有可能造成重大影响的风险上;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包括应急措施、补救办法和改进方案。

5、根据企业实际经营状况制定负债财务计划

在资金安排上,要考虑到借款的到期日和利息的支付日,要充分考虑到企业用款的高峰期和低谷期,合理安排资金,避免资金调度失误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应根据一定资产数额,按照需要与可能安排适量的负债。同时,还应根据负债的情况制定出还款计划。因此,企业利用负债经营加速企业发展,就必须从加强管理、加速资金周转速度上下功夫,努力降低资金占用额,尽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销率,减少应收账款,增强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使企业在充分考虑影响负债各项因素的基础上,谨慎负债。

6、提高经营者自身素质和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一般来说,管理者都是风险的反对者,负债经营风险大,稍有不慎即陷入困境。公司经营者要学会在不同环境下采取随机应变的财务策略,把握住投资管理和经营控制能力,注重收益与风险的均衡性,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企业负债经营在利益与风险的二难决策中处于不败之地,取得预期经营效益。

在当今负债经营过程中,还应该培植良好的公共关系。良好的公共关系率和善于交际的能力,是现代企业不可缺少的,有些事情有了它可以神奇般的办成。而公共关系的核心是诚实无欺,讲信誉,守信用,是企业的良好形象和魅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能更好地建立机制,控制和抵御风险。

四、结论

负债经营是现代企业的经营手段之一,其可以对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会给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潜在的威胁,企业应充分认识负债经营的财务风险和积极思考负债经营的策略。民营资本的管理、筹资管理、资金时间价值与财务风险分析及全面预算等现代财务管理理念。企业必须从自身实际情况分析出发,进行全盘考虑,对相应产生的财务风险,采取有效的防范风险的措施,加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

【参考文献】

[1] 钱润红:企业环境会计[M].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2] 丁国安:负债经营及其风险防范[J].财务会计2005(7).

[3] 马妍:环境问题与绿色会计[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9).

[4] 张文华:企业负债经营获胜的关键是管理[J].财会研究,2006(11).

篇8

摘 要 流通人民币是指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正在中国境内流通的货币。我国经营流通人民币实行许可证管理制度。本文结合平凉市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现状,探讨进一步整顿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的措施及建议,以促进流通人民币收藏市场的良性发展,切实维护人民币信誉。

关键词 流通 人民币 监管

一、平凉市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基本情况

目前平凉市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经营企业基本稳定,截止2012年底,平凉市获批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共1家,从流通人民币藏品消费情况看,基本能够满足需要。二是企业营业网点设置情况。1家企业的1个网点分布在全市商业活动最为活跃的区域,分布符合我市经济发展和方便居民收藏的需求。三是经营规模较小,企业经营流通人民币基本是其众多业务中的一种,在经营该项业务的同时还进行金、银、玉器、和邮品等其他业务。

二、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非现场监管手段匮乏,监管不到位

一是监管手段匮乏。对审批经营流通人民币的企业在审批后的经营行为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手段。二是处罚权界定不明确。《经营、装帧流通人民币管理办法》对于非现场监管的执法主体、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的处罚权限未做明确规定,容易导致监管缺失和监管不力现象发生。三是未建立经营企业年审制度。当前对经营流通人民币的企业采取一次性行政许可制度,对企业后续经营情况的掌握缺乏有效的监管措施。

(二)监管经营企业的非法人分支机构存在制度空白

《经营、装帧流通人民币管理办法》对已审批的企业设立分支机构经营流通人民币应如何报备、接受监管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在经营中极易出现以下问题:一是分支机构公示内容不全。由于“许可证”正副本均在其总公司保存或公示,其分支机构无有效证件对外公示,不利于群众透明消费。二是不利于人民银行实施监管。非法人分支机构由于没有实行备案制度,客观上容易造成监管缺失。

(三)企业经营的流通人民币产品合法性难以核实

《经营、装帧流通人民币管理办法》等法规没有明确具体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可经营的流通人民币的品种、类别,容易造成市场经营的流通人民币产品鱼龙混杂,容易误导消费者。同时在监管中对企业经营的产品合法性的判定造成困难。

(四)流通人民币企业退出市场机制不健全

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的退出分为自由退出和强制退出两种。但在现行法规制度下均未做出明确得退出规定。企业由于长时间未正常经营,由于没有实行退出备案制度,就可能产生“许可证”未吊销;对于出现违规违法经营的企业,除规定进行罚款外,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经营企业是否应该吊销其经营许可证资格并无明确规定。

(五)非法经营流通人民币行为监管难度大

随着人民币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市场中一些不法商家在未经审批的情况下,违规经营流通人民币收藏品现象时有发生,这种现象目前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较为明显的实体店家违规经营。另一种是虚拟店的违规经营。虚拟店家的违规经营主要是未经审批的商家利用网络等虚拟平台进行流通人民币收藏品非直接接触的虚拟交易,这种方式由于制度不健全、交易面较广,实施监管难度较大、监管的成本较高。

三、整顿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的措施及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对市场主体的监管

《经营、装帧流通人民币管理办法》实施8年来,起到了规范经营、装帧人民币管理的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的变化,其部分条文应该重新进行修订。对获得批准的企业实施年审制度,查看企业是否符合经营条件,核查是否符合继续授权范围;明确执法权限,明确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和工商部门应具有的执法权限。

(二)建立和完善对企业分支机构的监管制度

一是对获批企业设立跨区域分支机构经营的,应在当地人民银行进行备案,实行属地管理,并在营业场所悬挂其公司获取的许可证。二是完善现场检查制度。制定检查工作指引,对检查的工作依据、检查内容、检查方式、取证方式和处罚依据进行明确规定,进一步提高检查合规性。三是建立非现场监管的投诉受理制度。对违法经营流通人民币侵害消费者权益、损害人民币形象的,消费者有权向人民银行投诉,经过查证属实的,人民银行应联合相关部门及时处理。

(三)建立流通人民币产品信息库,实现信息共享

一是建立产品上市备案制度。对企业上市的流通人民币产品建立备案库,核发备案号及相关标识,进一步增强对产品质量的管理。二是遵循“规范准入、加强监督、维护秩序”的原则,探索建立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信息系统,收集企业审批、注册资本、经营情况、分支机构设立、年检情况和违法违规经营情况等基本信息。

(四)完善退出机制

建立获批经营流通人民币产品企业的退出机制。对经营流通人民币企业出现重大违规经营的,影响恶劣的,除吊销经营流通人民币许可证外,终身禁止再次申请许可;对1年内连续2次或3年内连续3次因违规经营受到查处警告、罚款的,暂停其经营资格或吊销许可证。对自行退出市场的企业,应在其停止经营1年内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备。

篇9

一、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特点

高速公路是国家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高速公路的运营,相对缩短了人流、物流的时空距离,提高了运输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大大改善了贯通其中的各城市的投资环境,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是经国家特许从事高速公路建设并实行收费经营的公司制企业,是我国深化高速公路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已成为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新兴行业。

在运营管理中实现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相统一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的突出特点和发展要求。一方面,高速公路的畅通是高速公路发挥其基本功能、实现公路效益级差、为社会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的重要前提,是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义务和取得良好经营效益的基本保障。另一方面,高速公路为社会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同时,高速公路经营企业也需要实现自身的经济效益,尤其支持我国高速公路跨越式发展的建设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目前运营的高速公路经营企业既要保证现有公路资产完好,保证道路畅通和企业有效运转,又要承受巨大的还本付息压力,因此既要保障高速公路安全畅通的行车环境,又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已成为高速公路经营者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置

(一)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原则

1.设置的指标应强化考核的导向性。围绕提升企业效益和效率为基本目标,突出对经济运行结果和质量的考核,引导企业做强做大核心主业,落实经营责任。

2.突出分类指导,加强考核的针对性。抓住重大项目和重要工作结果进行考核;抓住影响企业当前和长远发展的重要因素、关键环节进行考核,体现企业个性特点。

3.增强考核实效,提高考核科学性。一是制定合理的考核计分办法,按照业务特点不同,对不同公司设置各自考核体系,赋予不同考核指标权重。二是综合历史和现状,合理确定考核目标值与难度系数,既要关注纵向历史同比,也要引入横向行业对标。

(二)绩效考核指标设置建议

绩效考核的目的在于通过考核体现激励约束机制,规范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管理行为,促进下属企业的业绩增长,因此考核的目标必须在考核期初就予以确定。建议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包括基本指标、分类指标、否决指标和加分指标。

1.基本指标

绩效考核的基本指标是共性指标,建议包括收入指标、成本费用指标和利润总额指标等经营成果指标,以及各下属企业执行集团管理制度、党建与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正建设等管理责任指标。

2.分类指标

绩效考核的分类指标是个性指标,根据各下属企业的经营特点及管理需要设定,主要考核重点任务的完成情况。

3.否决指标

绩效考核的否决指标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必须要杜绝的事项,如安全生产、工程质量、企业经营管理违纪违规、廉政违法违纪、招标违法违规等指标,一旦否决性事件发生则定性指标对应的绩效考核得分为零。

4.加分指标

绩效考核的加分指标是对于企业在经营中取得的突出贡献或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给予奖励,该类指标完成了给予奖励,完不成不扣罚。

(三)绩效考核程序

1.目标值的核定程序

(1)预报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指标。每年一季度,各公司企业负责人按照市国资和上级集团的工作部署和要求,提出本年度拟完成的考核指标及目标建议值,将《考核指标目标值及审核表》及相关附件上报集团考核部门。

(2)核定经营业绩考核目标值。集团公司考核部门对企业预报的年度考核指标进行初审,由集团公司业绩考核办公室汇总后,向业绩考核工作组报告。

(3)审定考核目标值、签署目标责任书。按照集团业绩考核委员会最终审定的考核目标,集团主要领导同被考核单位企业负责人签订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目标责任书的内容包括:被考核单位名称、企业负责人姓名和职务,年度考核指标及权重,考核结果与薪酬挂钩方式等的相关规定。

2.中期考核程序

集团对各公司实施季度预警考核,指标预警标准在年度经营业绩考核目标责任书中明确。

(1)各公司于每季度结束后15日内按要求将《考核指标季度完成值及审核表》及相关附件,报集团考核部门。

(2)集团考核部门对各公司上报的完成值进行审查,根据完成情况,给以红、黄、绿预警意见,由业绩考核工作组进行审议后,报业绩考核委员会审定。

(3)预警考核结果由业绩考核工作组向被考核单位进行通报,对于出现红色预警的暂扣一定比例的基本年薪。

3.年终考核程序

(1)每年1月,各公司根据财务报表、相关业务部门的统计数据,对考核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并将《考核指标年终完成值及审核表》、问题分析报告及相关附件,报集团相应的考核部门。

(2)集团考核部门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以及相关文件依据,对各公司上报的完成情况进行初审,形成关于企业负责人考核结果的初步意见。由集团公司业绩考核办公室汇总后向业绩考核工作组报告。

(3)业绩考核工作组经过专题审议,形成《城投集团年度考核工作报告》,报业绩考核委员会审定。

(4)业绩考核工作组依据集团业绩考核委员会的意见,向各公司的企业负责人出具《年终考核兑现通知书》。

篇10

一、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1.企业筹资困难,限制了企业发展

中小企业资金来源一般是合伙投资,资金多是业主家庭自己积累或向亲朋好友借的,这使得企业的资金规模受到很大的限制。而这些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又不健全,基本上还是非公开,信息透明度差,可抵押资产又少,使得的借贷信誉都大打折扣。我国的金融机构也没有面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优惠,为中小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又不健全,使得中小企业以贷款形式获得融资成本高,筹资不太容易。这些使得中小企业资金短缺问题突出,导致企业规模较小,难以扩大发展。

2.财务管理的目标定位不系统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原动力,是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中小企业的规模小,自有资金短缺,筹资困难,对于筹到资金的,又要面临还债的成本风险,企业经营中承受损失的能力有限,这使得企业经营活动偏重于短期,他们总是希望尽快的回收投资,利润最大化基本上是中小企业的唯一目标。大多数中小企业的领导者缺乏长期规划,追求短期利润形成,忽略了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制定。中小企业的管理能力相对缺乏,而他们为求得尽快收回投资又需要积极地投资,能力的缺乏使得企业投资往往显得很盲目,投资方向把握不准。造成很多企业不但收不回投资,还落得倒闭的结果。

3.财务控制力差,监管力度差

中小企业的管理人员管理理念落后,对现资管理方法和资本增值方法了解不多,使得企业资金浪费严重。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财务管理人员的资本增值意识薄弱,经营活动中偏重于用现金交易,提早支取,延后结算,造成资金的闲置和浪费,损失利息收入和投资收入;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发生坏账呆账的风险加大。中小企业的竞争激烈,大多企业为了争取客户,采用赊账方式,但在催收措施上不力,造成发生呆坏账的几率加大;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周转缓慢。

4.财务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业务水平低下

企业管理人员大都还受制于传统的经营管理模式,经营权和所有权高度统一,企业的经营者同时又是所有者,企业管理权利集中,这种管理模式势必会影响财务管理的效绩。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认识不到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对财务管理重视不起来,在机构设置上层次不清,权责不明确,财务管理混乱。同样的原因,受限于企业管理者本身管理能力不高,在对高素质高水平的财务人才聘用和培训上欠缺。财务管理人员还是老套的管理模式,现财方式、管理理念不了解,风险意识薄弱,业务技能不高,缺乏创新能力。这些都使得企业内部管理上职责不清,企业管理效率不高,缺乏创新。

二、解决中小企业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

1.对策

(1)增强对内控制度的认识,提高推行内控制度的自觉性

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每一项经济活动中,从企业的计划指标到盈亏和奖惩,都应有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内控制度的建设,才能加强企业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才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才能防止和避免生产经营中的偏差及制止营私舞弊行为。

(2)提高会计人员业务水准

会计人员要持证上岗。无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要经过培训、考核,达到要求后发证上岗;被委任会计领导岗位的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职务任职资格,决不可滥竽充数;对会计人员要经常进行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教育,提高素质,《会计法》对此都有明确规定。把好关,是实施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条件。

(3)会计工作秩序

根据国家法律规定,结合本企业财务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定财务计划、资金筹集、资产管理、成本费用管理、劳动用工及工资、利润分配等管理制度,并切实贯彻执行。必须做到管钱不管账、管支票不管印鉴;现金存量应有限额,切实把好财务关。

(4)充分发挥监督机构作用

要强化企业审计监督职能。反对“一言堂”,除了建立内审机构外,要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会、职代会的监督作用。科学、严密的审查监督制度,是正确实施企业内控制度的重要保证。

2.建议

(1)创造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的政策环境

企业的运转离不开资金的支持,资金是企业的血液。对符合条件且有发展后劲的中小企业,国家可适当放宽贷款条件,给与积极的金融支持。在此基础上,要支持设立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机构,完善信用方面的支持系统。缓解和分散银行对中小企业信贷的金融风险,改进企业的筹资条件,使企业更容易筹到发展资金。

(2)正确认识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实现目标的保障条件的关系

实现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但最终目标的实现要有相关保障条件的配合。良好的财务状况是实现目标的条件和保障。但是良好的财务状况需要企业管理者协调好企业经营活动的各项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只有规划并实施好企业发展的长期战略,才能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此外,企业在投资前要实事求是的做好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调查分析市场情况,确定投资产品的可能产销情况,减少投资盲目性。

(3)改变落后的财务管理观念,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财务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的学习现代管理方法。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上,要严格遵守《会计法》规定的人员上岗资格,及对财务管理人员经常进行在职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的更新观念,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规范财务人员的行为,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人员管理体制,采用激励措施提高财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定期进行业务考核,竞争上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