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师述职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教师述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家好!下面,我就任现职以来的工作情况作如下总结:
一、基本情况
男,1970年出生,1990年于湖州师专数学教育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官堂中学,1996年调动到西塘中学,至今已近20年教龄。参加工作头6年担任数学课教学,从1997年开始任教信息技术课。XX年我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XX年于杭州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本科函授毕业。
自1997年,开始是数学课、信息技术课两头兼,后来逐步全部转向信息技术。一直来,我负责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学校电脑设备及网络的管理工作,经历了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的起步、发展到目前全面普及、已成规模整个过程,对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管理、网络管理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
多年来,我始终明确政治目标,注重品德修养,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忠于教育事业。认真贯彻教书育人的思想,为人师表,爱护爱生。在工作中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思想素养。热爱本职工作,和全体教师团结协作,共同关心培育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
服从学校安排,按学校要求做好各项工作计划,不计个人得失,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具有奉献精神。自参加工作以来,我担任过数学教学、信息技术教学、信息技术和数学、思想政治等混合兼课、班主任、网管等各项工作,只要是学校需要,我都是欣然接受,认真做好,从来没有怨言,更从来没有向学校提要求,讲条件。
我为人谦和,待人诚恳,生活和工作原则性强。平时和同事们和睦相处,对同事在处理电脑故障、制作课件等方面的要求总是尽力去帮助,深得大家的信任和好评。作为学校的电脑设备和网络管理,做到公私分明,严格把关,从1997年学校的第一批电脑到目前学校的各种电脑及相关设备,它们的配置性能、来龙去脉我都搞得清清楚楚,为学校管理好电教设备,让学校领导和同事们放心。
三、日常教学、学生管理和学生辅导方面
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教学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教学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一环,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教学是现代教育教学中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我深知自己责任之重大,对自己严格要求,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每年都能圆满地完成教学工作。虽然,初中信息技术课在成绩考核和对学生升学影响等方面都相对宽松,但是一直一来我都是把搞好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放在工作的首位。
(1)历年来,我任教的初三年级在信息技术等级考试方面,做到参考率高,合格率、优良率在全县各校中总能位居前列。
(2)自1998年以来,我辅导的学生在参加学生电脑操作比赛、学生作品比赛中,基本都能拿到县级个人二等奖、三等奖和团体二等奖、三等奖的成绩,在农村学校中一直属成绩不错的。
(3)XX年机器人竞赛首次普及到农村学校,我辅导的两名学生过关斩将,依次获得县级一等奖、市级二等奖和省级二等奖的好成绩。
篇2
关键词: 计算机控制技术 学习兴趣 教材 教学方法 实践能力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计算机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主要研究如何将计算机技术和自动控制理论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它是我国高等工科院校中高职和高专各类工业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测控技术等主干专业课之一。由于计算机控制技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同时变化和发展较快,新知识层出不穷,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教给学生基本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教学实践中,我在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一些有目的的尝试。
1.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关键。不论教师讲得多好,如果学生对讲的内容不感兴趣、感觉没用,他就不会努力学习这门课程,教学肯定是不成功的。为了避免学生出现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的误解,对它失去兴趣,起初上课时,教师不要讲授太多太深的理论知识,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现场参观和动画演示。实例的有效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另外,还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和学生交流,巩固学生已经树立起来的学习积极性,如在网上论坛上设立留言板和讨论板,学生可以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在网上解答学生的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在网上相关材料,让学生展开讨论,这样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以往教师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变成学生自主式学习。
2.精心选择教材,吃透教材,形成适合教学的讲义
作为一门现代的交叉学科,计算机控制涉及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诸多学科,呈现开放性、集散性、智能性和信息电子化与网络化的特点。基于本学科的这种特征,初学者很难掌握计算机控制的精髓,并应用于工业生产过程。因此,一本好的教材将有助于初学者理解、掌握和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
选用教材的原则:首先,根据教学大纲选择教材,对于高职学生,不能选择本科教材,因为对于不同的学生,教材的侧重点不同,但教师可以选用本科教材作为参考书。其次,尽可能选用优秀教材、名校教材。最后,不能只凭订书单上的名称和简介来选定教材,选定之前应该看到样本。总之,选择合适的教材,既要有利于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又要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教师拿到教材后,应尽早地备课。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对教材有整体把握,才能根据大纲的要求,合理地安排章节的取舍、章节的学时数,包括理论课、实践课等。教师应当发挥创造性,应该有自己的风格,不能“照本宣科”,要适当地穿插一些实际的资料,从而形成适合教学的讲义,提高教学质量。
目前,我院正在进行示范校建设,将逐步对专业课教材进行改革,我所讲授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也进行了一些有目的的尝试。其核心就是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使教材更接近学生实际,更接近生产实际。
3.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很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计算机控制技术,而且要培养学生系统分析和系统开发的技能。实施“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教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以教师讲课为主,要求学生紧跟教师的思路,但是教学方法极易造成教与学的脱节,限制学生创造力的正常发挥。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紧扣教学大纲所确定的培养目标,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打破课程界限,将相关课程的知识点加以整合,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这是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也为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提出了更高要求。
根据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的实际要求,现有课程一般都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授课。教师通过广播系统可将讲课内容和操作计算机的过程同步显示在所有的学生机上,可以使讲解的内容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加大传递信息的容量,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但这种方式也有不足之处,首先,多数学生可能没有接触过这种教学方法,缺乏相应学习经验。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将讲课内容制作成电子教案或教学课件进行课堂演示,信息量大,如果速度太快,学生将无法做到边听课边做笔记,学生印象较浅,容易遗忘。因此,我改进了教学方法,建立了个人的网站,为学生提供教学相关的信息资源支持环境。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获取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等文件,也可以下载相关学习课件、实验素材和习题等,进行复习或自学,以加强和巩固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转换也是一个重要环节,除了原有理论课教学、上机指导、习题课以外,还需加强包括网上通知、网上答疑、在线讨论等方面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
4.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讲方法又讲动手能力。许多知识和技能是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在实践中获取的,实践是学生认知的重要环节。经验表明,通过实践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基于问题式的学习能力。
合理安排课堂讲授与实践的比例,这体现了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我的经验,过去安排的学生实践比例太少了,应该适当增加。
实践方式也应该丰富多彩。实践的目的首先是印证对理论的理解,然后熟悉、掌握所学技能,最后综合利用所学知识,启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环节里,应尽量减少验证型实验的比重,适当增加设计型、综合型及实用型实验。目前大部分实验项目都在实验台上进行,缺点是学生无法看到真正的实物。为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授课教师可以准备一些如传感器、调节阀、小电机等实用的散件,要求学生完成系统的设计、安装和调试实验,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创造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篇3
经过四年的师范普师学习后来到了教师岗位,在从师教育工作的这十几年中我服从领导分配,脚踏实地工作,认真专研业务。
参加工作同时我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边工作,边充实自己。在**年我参加成人高考,远赴**学习,20**年毕业于**师院。同年取得了小教一级专业技术职称,三年后我参加了各种进级评比,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没有评上。在20**年我参加了**师范大学函授学习,令我高兴的是这次学习不用到**那么远,只要在**就可以完成学业,终于在20**年我完成了本科学历。
在这些年的工作中我紧随时展,认真学习计算机知识,先后参加了县级,省级,省二级计算机培训和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证书。在20**年暑期,省二级普及时,光荣的被**学校聘请为计算机培训教师。
参加工作以来,我通过了次普通话测试,完成各种政治理论学习,取得了市级骨干教师的称号。《**》还被评为市优质课。
普师生涯结束后我来到**小学从事小学班主任工作一干就是七八年,之后我又从事了健康教育、国防教育、科学自然、思想品德、阅读、体育、信息技术等教育工作。之所以能做这么多工作完全是服从学校的分配。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我来做,别人做不来的工作我带头做。一心一意搞教育,专心致志搞教研。
篇4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黑龙江工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以突出“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均较强的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黑龙江工程学院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四个专业均开设了“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因此,针对黑龙江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的定位目标,研究教师该如何组织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实现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好本课程知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课题。[1,2]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在“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践课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主要有:一是实践学时普遍较少、学时安排不尽合理。二是实践形式单一,以验证性实验项目居多,综合性不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用较小。而对应用型本科的教学要求是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的能力。因此,迫切需要对“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目前各高校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实践教学主要以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等方式进行。课内实验的项目和内容设置基本为验证性或简单的设计性实验,大部分实验停留在学生按图接线、记录数据等验证性实验的层面上,实践环节所用的设备与设施陈旧落后,更新缓慢,难以满足现代化实践教学手段的推广应用和开放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对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课程设计所选择的课题基本上能够综合本课程的一些主要知识点,通过完成课题可以提高学生在理论计算、系统设计和仿真调试等方面的基本设计能力。但由于课时安排较少、实践条件等原因多数未做出实物,因而对系统的设计和调试能力的培养会有所欠缺。[3,4]因此在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实验室硬件资源和软件设施的基础上,构建了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5]
二、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
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学计划内,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实验时间、自主选择实验器材和器件、自己选取实验内容、自行安排实验过程。这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具有以下意义:一是以学生为本,要求学生自己理解实验内容,给学生以最大的学习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三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四是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和协作能力,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能力。
三、开放式“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模式具体改革内容
这种开放式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改革内容可以从“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课程设置改革、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增设实训环节和实践教学考核方法四个方面考虑。
1.“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课程设置改革
根据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培养方案、培养大纲,结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师资、特色,对“计算机控制技术”教学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即将“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软件(基本算法)和硬件部分分阶段分别进行讲授,比如:基本算法部分涉及到采样与保持、拉氏变换、Z变换、数字PID、数字滤波等计算机控制技术核心基本算法,在这些基本算法中对学生在其他课程中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略讲,扩展一些模糊控制、系统辨识、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等经典的控制算法。而对于硬件部分的讲授,随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把最新的知识融入到课程体系中。通过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使实验教学内容设置和课时设置得到了合理分配,真正能够增加学生动手的学时数。
2.“计算机控制技术”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下,实验教学内容在验证性实验基础上,增设了自主式设计性实验和基于项目的实验两个模块。
(1)自主式设计性实验。自主式设计性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要求学生在指定的范围内综合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最终总结一个科学实验的全过程。这个实验并不要求实验内容有多复杂、多有创新性,它可以是对应理论课中的某一个特定章节的内容或几个章节内容的综合,但核心是这个实验必须是学生自己构思出来并完成的。通过自主式设计性实验的训练,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实验主题设计,使实验室现有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2)基于项目的实验。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织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组织学生申报校级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等科研项目,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可以将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应用性较强的科研项目的一部分设置成实验形式。教师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为项目保质保量的完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项目的实验有很好的教学意义:一方面符合黑龙江工程学院应用型本科院校“坚持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创新教育紧密结合,加强理论基础,强化工程概念,激发创新精神”的教学宗旨和办学理念;另一方面又有助于黑龙江工程学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
3.增设实训环节
在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后,可立即开设相关工程实训内容。工程实训教学的设立,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强化其工程意识;另一方面通过工程实训可以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指导实践的能力。在实训中,首先可以带领学生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校外实习基地或研究机构,实地参观比较先进的计算机控制设备,开阔学生的视野,了解行业最新动态。然后再进行实物制作,在实物制作中,要求学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际相结合,题目可以自选或教师指定,但需要自行完成整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分析、设计、安装和调试。通过这种工程实践性的工作,既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又给学生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创新空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4.实践教学考核方法
实践教学考核是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应制定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及成绩评定方法,确保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针对开放的实验教学模式,在实践考核方式上使用分段式、多方位实践考核方案。
分段式是指总的实践考核成绩来自于该门课程在各个实践环节中进行的各阶段成绩。分段式考核方式给出课程的总成绩:总成绩=实验操作成绩(25%)+ 实训成绩(25%)+实验(或实习)报告成绩(25%)+自主设计型实验(或基于项目型实验)(25%)。
多方位是指每个阶段的成绩来自实践过程中的多个方面。多方位的考核评价标准:一是实验报告内容正确,论述全面,书写清楚,叙述简洁,层次分明;二是实验结果的图形、曲线、数据等数据资料正确完整,符合规范;三是实验电路原理图是否正确,实验电路连接是否正确,实验分析及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四是设计性实验是否有完整的设计说明、计算过程和实验过程的论述;五是是否有完整的程序框图、程序说明及程序清单,对出现的问题、现象及故障分析是否清楚完整并能正确解决;六是实验综合设计与创新能力;七是团结协作能力。
四、结论
就应用型本科教学而言,教学单位应根据自身条件统筹安排实践内容,合理安排实践方式;在注重实验教学的自主式、开放式和科学研究模式的同时,更要注重以学生为本,给学生以最大的学习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参与和动手,通过实践使学生对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的理解,促进教和学的效果,最终形成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许为民,张国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四题[J].中国高教研究,2007,(6).
[2]林敏.计算机控制技术及工程应用[M].第2版.北京:国防工业大学出版社,2010.
[3]陆锋,陈桂,林健.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创新教育,2011,(12).
篇5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 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Explore Vocational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Teaching in the Era of Big Data
KANG Lili, CAO Jun
(Chongqing Energy College, Chongqing 402260)
Abstract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cloud computing, after the mobile Internet, ushered in the era of big data,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big data, basic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Summarizes the main issues currently Basic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s vocational colleges exist. In the era of big data presents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courses in terms of content to keep up with the rhythm of the times, the upgrade room management system, save the data, the reform of the student evaluation methods, and taught to be as professional services.
Key words era of big data; vocational college; 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1 大数据概况
2013年5月10日,阿里巴巴CEO马云在淘宝十周年晚会上,做卸任CEO职位前的演讲时,马云说:“大家还没搞清PC时代的时候,移动互联网来了,还没搞清移动互联网的时候,大数据时代来了。”在IT这个日新月异的产业,不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我们又迎来了一次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大数据。
大数据时代来了,那什么是大数据呢?百度百科对大数据进行了如下定义,大数据(big data)或称巨量资料,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或这样的定义,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海量数据,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集成共享,交叉复用形成的智力资源和知识服务能力。①
大数据归纳起来有4V+1C五大特点:(1)多样Variety。数据产生的来源多样性决定了数据的多样化,有结构化的数据,更多的则是非结构化数据,比如网页、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2)海量Volume。由于网络和智能设备的普及,每天产生的数据量由TB级别上升为PB,有观点认为,现在只需要两天我们就能够产生自文明诞生以来到2003年所产生的数据总量。(3)高速Velocity。短时间内能够产生海量的数据,这也就要求必须能够快速地对这些庞大的复杂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保证数据的有效性,为快速决策提供支持。(4)价值Value。大数据蕴藏着大价值,数据存储和挖掘技术的有力保障之下,大数据是我们新的获取价值的源泉。(5)复杂Complexity。显而易见,大数据的产生复杂多样,对数据的存储以及如何在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用信息也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②
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物联网把物体连接网络,接受我们的控制和使用,云计算为海量数据的处理提供了可能,移动物联网也为数据信息的传输提供便利,以及PC电脑、平板电脑、手机,以及遍布地球各个角落的各种各样的传感器等终端设备无时无刻不在产生数据。这些庞大的数据,无论是在经济领域、政府领域、文化领域还是教育领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决策过程将不再依赖于经验和直觉,而是根据对收集到的数据的处理加工,挖掘关键信息,提供决策依据,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将是未来的核心特征,我们将迎来循“数”管理的模式,当今社会,数据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三分技术,七分数据,得数据者得天下。
对于教育来说,积攒下来的庞大数据如何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利用,如何改变传统课堂授课模式,如何使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将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1)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性。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授的主要内容一般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分类、特点(概述),计算机的系统组成及信息的表示;第二部分是microsoft office 常用组件word、excel、powerpoint、access及frontpage基本操作;第三部分是网络基础知识及信息安全的介绍。计算机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课本知识的更新远远落后,对教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学生知识水平差异较大,课堂授课难以面面俱到。学生来源由于城市和农村的地域差异、统招生、单招生、三校生等组成差异等等,使得生源多元化,学生组成复杂、录取分数不高、理论知识基础相当薄弱等现状,这促成了学习需求和发展方向的多样化,因而学校很难顺利组织和实施统一的教学活动。(3)实训条件受限。学生实训水平参差不齐,对课堂教师教授内容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和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不可能达到一致,这就导致了教师布置同一实训任务,有部分学生在上课时间结束之前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计算机机房的机器都装有系统还原,上一次课堂上机没有完成的实训任务难以在下堂课继续。③(4)考核评价缺乏个体化。由于个体的差异,每名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但是在课程结课时,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往往注重的是最后结果,对学生整体进行统一的同水平要求的考核。对学生的考核应该进行个体的纵向比较,而不是总体的横向对比。衡量的标准应该是每名学生相对自己进步的大小,而不是学生距离统一考核目标的远近。(5)普及性授课难以满足各专业对计算机应用的不同要求。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授课内容单一,而不同专业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对计算机知识和应用能力的要求各异,课程教学和实际应用存在一定的脱节。
3 改革思路探讨
(1)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在大数据时代,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原有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把计算机及应用新技术穿插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在计算机的发展阶段中,介绍新型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生物计算机、神经网络计算机、纳米计算机等;在计算机硬件系统中,新型存储器、时下热门大数据的存储技术、3D打印机讲解;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中,移动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特别是智能手机操作系统介绍、当前流行手机APP功能介绍;办公软件部分要重视在线帮助和联机协作;计算机网络部分,伴随网络而产生的大数据的存储、管理、挖掘及分析,以及移动互联网的介绍。(2)保存机房实训信息,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成大数据,挖掘信息,客观评价学生的进步。这样一个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的存储技术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不难得到一套新型的机房管理软件,不用配置高端的设备,借助某些平台利用网络,我们能够保存每一台计算机的节点信息,学生能够更方便地完成任务,而且通过这些数据信息,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一系列的比较,也能够客观地评价学生的进步。(3)根据专业的不同,有针对性地进行授课。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每一位高职大一学生都需要学习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授课教师需要做好充足的调研,以确定本专业个性化教学内容。一方面,计算机教师需要和本专业相关资深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过程中需要用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调研本专业毕业生在核心就业岗位上的任职需求,了解对计算机应用的需求。经过调研,结合计算机教学内容,设计符合专业岗位的项目案例,真实模拟岗位环境工作过程,让学生提前打好就业基础。(4)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实现学生和教师的解放。随着这场大数据革命的到来,充分实现教育信息化,对课堂的把握不再依赖于教师的经验,而是通过教学数据更精准地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堂调节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教师只需要进行相应的监督和指导,扭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窘况。
4 小结
我们已经进入大数据时代,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该跟上时代的脚步,让大数据辅助我们的教学。
注释
①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库克耶.大数据时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039).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软件资格考试;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2-0207-02
一、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
高职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和概念出现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新生事物。所谓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简称高职教育),可用三句话来概括:它是高等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它是职业技术教育的高等阶段。为了加快高职教育的发展,2000年教育部高教[2000]2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2002年10月以来,教育部在永州、武汉和无锡连续三次召开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经验交流会,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这一思想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战线的共识,并且正指导着整个战线的改革实践。高职教育是针对岗位训练技能的。因为高职教育本身就是教授技能的体系。高职教育不同于一般的专本科教育。一般的专本科教育是以理论为主导,以实践为辅。而高职教育是以实践动手能力为主,以理论为辅。为此,要求高职教育必须围绕和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组织和实施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同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和职业等级标准相适应,实行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还要求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分类、职业等级、职业技能标准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就业的凭证和通行证,可以使学生适应劳动力市场就业需求,拓宽就业门路,提高竞争能力。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大学生自主择业和用人单位择优用人提供客观公正的职业技能凭证。
二、计算机基础“课程+证书”培养模式的探索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全国高职院校在一年级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之一,计算机应用能力也已成为当代大学毕业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检验自己是否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唯一途径就是考取相应的计算机证书。目前许多学生在学完该课程后又要花费时间、精力和金钱在毕业前去参加培训,以考取相应的计算机证书,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那么如何能让学生在学完该课程的同时获取计算机方面的证书,以减轻学生负担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呢?本文提出以“课程+证书”的培养模式,此处的“证书”指的是“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下面简称软考)”中的“信息处理技术员”级别证书,取得该证书即代表持有者具有该级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和助理工程师的职称。“课程+证书”培养模式的主要思路是采用课程实施与证书获取并行的“双轨”教学模式,即将软考中的“信息处理技术员”级别的相关知识内容嵌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
1.“课程+证书”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分析。将软考“信息处理技术员”级别知识嵌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试改革的试点工作中,其可行性有如下两个方面。①知识点吻合度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知识内容与软考“信息处理技术员”级别知识内容的吻合度达82%左右,通过组织骨干教师自编教材,重新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可以使吻合度达90%以上。②学生受益大: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获得了初级职称,提高了学生从事信息处理岗位的技能,增强了企业对学生的认可度和就业竞争力。显而易见,学生的受益度明显得到提高。
2.课程改革方案的制定。课程改革方案主要包括:课程定位与教学目的、课程改革的组织机构。①课程定位与教学目的,根据高校非计算机类专业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重点放在“信息处理技术员”级别的考试,要求取证率达到80%以上。其目的是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提高学生信息处理的岗位技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和学校的知名度。②课程改革的组织机构,为了保障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成立课程改革研究项目组,项目组将课程改革按照项目管理的思想进行部署、实施与过程控制。项目研究主要分为启动、计划、执行、控制和验收五个阶段。
3.以任务驱动案例教学为教学手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如果按传统模式讲授,很难完成大纲规定的内容,也很难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我们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多次集体讨论,总结出一套全新的教学模式。即抓住“计算机应用”这个纲,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方式,把学生带入计算机世界。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的特点是运用案例与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案例与任务,前者侧重教,指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以案例为基础,以案例为蓝本;后者则侧重学,指学生在学的过程中以任务为驱动,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而不仅仅是获得那些固定的原理或规则,学生在分析案例时,一方面不断形成新的理论视野,增长案例分析的技巧;另一方面在探索思考理论如何运用于实际的同时,结合任务的完成,从而及时而有效地促进了理论向实践的转化,真正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技能的掌握。
三、实施效果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按照该培养模式西安外事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该校2008级6800名学生中随机选取2000名学生进行试点,2008级学生机试过关率为94%,笔试过关率为86%,取得证书的学生为86%。学校在2009级学生中全面采用该模式,学生机试过关率为96%,笔试过关率为87%,取得证书的学生为87%。这些成绩在全国该级别的考试中名列首位,受到了全国软考办和省软考办领导的一致好评。
将职业资格考试内容融入课程,实行“课程+证书”的嵌入式教学模式,充分地实现了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实行学历证书或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统一,减轻了学生负担,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高职院校值得尝试、推广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2005.
篇7
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当前大学生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从这一侧面也反映出他们综合实践能力不强这个弱点。我们强烈地感觉到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课内、课外活动中。尤其,高职院校更多的是直接为社会和用人单位提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果不能突出这个重要的培养目标,就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大学生在就业之前还需要到就业培训中心进行岗位技术培训。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实现与职场零距离对接。
一、对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分析
本专业属于高职教育工科类别的技术性专业,培养具有面向企事业单位,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熟悉RFID系统应用,熟悉计算机软硬件维护,熟练掌握至少一种软件开发工具,能够参与信息系统的分析、设计、实施以及承担日常维护、管理工作,掌握综合布线及组网技术,能承担网络工程组建及信息安全控制,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从事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二维动画制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现行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为主,而且所开设的课程有偏硬的课程和偏软的课程,偏软的课程又分为编程、应用软件的使用和网络技术三大类。编程的课程有C语言、C++、VB、JAVA、ASP应用技术等开发环境,应用软件使用类的课程有网页制作、平面动画、三维动画等,网络技术类的课程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组网与网站设置等。但却存在一定的缺点:首先,课程涵盖了偏硬、偏软的课程内容,软硬不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技术如今已经不再是硬件技术的派生物,它已成为计算机技术的一个独立分支,这样的课程设置已不能适应目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其次,课程安排内容重复。以编程类课程来说,开设的编程课程所涉及的开发环境太多且大都雷同,如C语言、C++语言等,每门课程都只是学了一些基本的知识,深度不够。因此,这样的课程设置泛而不专,不能体现“一专多能”的作用。学生在校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广而不精,毕业生面对社会择业时很难马上适应工作,而用人单位显然不愿意录用没有专长的学生。
二、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在计算机课程改革研究中,目标定位是最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课程结构、专业口径、人才培养目标乃至教学方法实施等问题。在课程改革目标选择上,不仅要有助于学生树立符合市场机制的就业观念,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素质,同时还不能浪费教育资源。因此,计算机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厚基础、强技能”的原则。既能够掌握一类职业岗位共同的专业理论,又能把已形成的能力在相应职业岗位范围内发生转移,达到上岗无须过渡,转岗不必培训之目的。
1.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倾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
2.注重与人文学科的结合。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强化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多证书”制度。
4.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多变的需求。
5.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三、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按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使课程规范化。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课程内容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专业教学内容要能够反映该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开设满足社会对计算机应用技能性人才要求的新课程。
1.通过职业能力结构分析与能力分解,科学地制订了教学计划。通过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相关的工作岗位群或技术服务领域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学生应具有的职业能力,并将其分解为岗位能力、基本素质、其他相关能力。再根据能力分析来确定课程设置体系,从而建立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学生应达到的能力目标,转化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目标。
2.理论课程安排合理。在理论课教学的安排上,淡化传统理论课与实践课程之间的界限,将一些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融为一体,课程安排上有创新与特点。总体来看所有课程安排紧密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主线,强化“两个体系”,突出“三个能力培养”。形成严密而合理的网络体系,可行性强。可操作性强。
篇8
【论文摘要】<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作为计算机教学的基础部分,它重在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等方面提出了一些观点。阐述了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加强课外实践模式,大胆创新考核办法的具体做法和体会。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特别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教学内容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以及知识的更新.如果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那么就会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如何上好《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任课教师们一直在探索。本文就如何上好这门课程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1.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1.1教学内容的准备
上好每一堂课,至关重要的是教学内容组织的好坏,而认真备课就是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首先,必须熟悉各章的知识点,找出各章的重点和难点,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其次,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准备教学方法;再次,在课堂上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使学生处于轻松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和教师沟通。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1,2教学方法的多样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传统的教学观点必须改变。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1,2.1课堂互动教学法
在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想象.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加深理解。如:讲一个新的知识。可以先提问学生:你期望Word文档排版成何种风格?这种问与答。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或运用前面学到的有关知识.加以编辑。如果遇到实际操作的讲解,可以运用相应的素材,将常用的操作合理编排,先进行操作演示,然后邀请学生在课堂上模拟,举一反三,遇到问题。及时解决,融会贯通课堂知识点。实践证明,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生感到易学易懂。
1.2.2因人施教教学法
由于学生存在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学习方法、接受能力等多方面的差别,这就决定计算机教学需要因人施教。对于那些技能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介绍一些有难度的课题给他们。并指导他们进一步实践提高:而对那些技能稍弱的学生就采取多辅导、多练习的方法及时巩固课堂所学,不断的培养学生取长补短、善于总结的能力,有效的提高综合能力。
1.2.3课堂检测教学法
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测验,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学习存在问题和困难的学生及时辅导.并在上机课中增加~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作为教学补充,以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
1.2.4形象化教学法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充分利用辅助教学软件,可以增强感染力,使学生轻松愉快她学习。例如:给学生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知识,可以通过图形、声效等进行直观、形象地教学,将相关的主板、中央处理器、内存、显卡、声卡等图片.用幻灯片边演示边向学生傲讲解。比单纯抽象讲授理论知识要形象得多。这种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更加深入细致她看到计算机的硬件组成部分,并在感性认识上有更深的体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中国计算机教育专家谭浩强同志曾经讲述过学习计算机的问题,他说:”计算机对于绝大部分人重在使用,对于它的软、硬件理论部分,非专业人员可以不必要求”。
计算机教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它比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要更新得快。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课程而言,必须通过在计算机上动手实践,才能真正理解、消化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2.1上机操作实践
每周的上机操作课。都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问,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完成的能力.绝不允许”一人动手大家拷贝”这种I壶羊式”的现象出现。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独立工作、多动手的意识。采取的方法是:每次实验课。教师尽可能多的准备一些实验素材.让学生在实验课上有事可做并且严格要求学生做完上机实验所有题目后都必须获得检查结果,当场打分后方可离开。凡无结果或结果不理想者。必须补做或提供条件让其重作。促使学生在实验中勤动手,也使学生们具有成就感,鼓励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上机实践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方。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去拓展知识、提高能力。
2.2实训操作实践
除加强每个课堂实践环节外.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精心设置大量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大作业或实训课题.使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交替进行.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和创新的空间,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每次实训操作。若有的学生的在某个环节的实验结果不正确.要严格要求他必须对实验结果及前面的操作过程进行分析和改正.这样才能达到实训操作的目的。否则一个简单的问题没有解决,可能就会导致后面的结果出错还会使得学生产生厌学的态度。计算机的学习就是人们常说的”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当结果不理想时,绝不能不了了之.要求学生首先把书上的知识回顾一下,然后逐一分析,最后改正操作上的错误。这样做就极大地启发了同学们的思维。对教师的教学也有一个借鉴作用。
3.创新考核办法.提高教学质量
3.1化”大考”为”小考”
期末考试试卷的大小是有限的.不可能将一学期的所有知识都面面俱到的涵盖,为了让学生学有所获,采取平时单元考核,期末综合考核的办法。每结束一个章节,就安排一次单元考核,包括理论与操作两个部分。例如:在讲授完PowerPoint时,操作部分的考核就要求学生把校园景点介绍用文字、图片、声音、动画等方式制作成精美的幻灯片,在课堂上演示。由大家给出分数,作为一次考核的成绩,不仅唤起学生学习的极大信心.也获取了考核的目的。
3.2变”怕考”为”乐考”
为培养学习《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兴趣,取消以往一纸试卷定成绩的做法.采用综合评定的办法.将学生的期末成绩转换为上机.平时和笔试三者成绩的结合.笔试成绩侧重于理论知识的掌握,上机成绩是侧重于基本操作技能的掌握.平时成绩是评定学生的课堂表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让期末考试变得不再可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3改”评价”为”评分”
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实验操作能力是评价学生成绩的一个主要方面.因此制定严格的评分标准.将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分数形式量化,并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一堂课公布评分原则,如:平时成绩为5O分(每次实验成绩总分为5分。根据完成的情况打分,课上纪律为5分。包括迟到早退、旷课、环境整洁等),期末考试5O分(包括操作考试和笔试)。每次实验课结束时,将每位学生的得分记录在案。作为期末成绩的评分依据,激发学生上好每次试验课的热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不断自我提高。树立良好榜样
4.1爱岗竞业.不断提高
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及工具变化较快的形势.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不断的再学习。将最新的知识带给学生。在计算机教学岗位上.不仅能主讲计算机理论课。还能参加实验课的指导。在教学中遇到问题不回避、不马虎,不断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学习.向同行的老师学习,向实验技术人员学习。干_-行,爱一行,在学习,改进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4.2从严要求.教书育人
学生在入学时计算机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为了和学生们共同完成《汁算机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作为教师,要把学生当成朋友,在教学中缩短师生问的距离。如果学生能把老师当朋友,那么他自然也就愿意听你的课,并努力的去把它学好。
篇9
论文摘要:目前,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以《SQL Server数据库与应用》课程作为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但这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以理论讲解为主的数据库课程教学显然不能适应高职院校教学,本文针对这一不足提出该课程与一门前台语言整合的教学改革思路。
1 数据库技术在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的地位
1.1 课程性质与任务 是“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必修的核心课程,有很强的实用性。教授学生理解关系型数据库原理,掌握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管理和维护,让学生学完之后能够利用数据库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管理。
1.2 课程培养目标 通过数据库技术课程的学习,具有设计、使用和维护一个一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能力,能够根据具体的信息管理工作要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数据库系统,并掌握一定的界面开发能力。
1.3 课程教学内容 主要知识点:关系型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设计、具体创建表、创建数据的方法、常用的数据库对象、SQL语言,重点是数据的查询统计语句、数据库的安全与管理,至少学习一种前台开发平台与数据库的连接及数据基本操纵方法。 能力要求:熟练掌握数据库的设计与创建、掌握数据库安全与管理维护操作。通过实际项目的学习,能够根据用户需求设计合理数据库,熟练掌握SQL查询和统计语句,能够编写SQL语句查询分析数据。
2 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单独开设,注重理论教学,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差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都会单独开数据库技术这门课。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强调知识点的完整性,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讲解,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完之后,学生只掌握了一些基本概念,一些简单的SQL语句等,但还不能理解数据库技术作为信息管理系统后台技术支持的重要性,在进行数据库程序开发时,自己不能设计合理的数据库。
2.2 授课方式、方法不适宜 在传统的数据库技术教学中,教师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一般是讲解完理论知识,然后操作一遍给学生看,上机课让学生模仿做一遍。这种教学方式,只是停留在对知识点的学习,没有把课程系统化,学生不能理解这门课程在整个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学生虽然能够模仿做出每次课程的操作,但对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自己思考的少,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能自己分析解决,甚至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不高,感觉不到数据库技术的作用。
3 数据库技术与其他前台语言的整合
数据库技术作为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后台技术支持,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外,还需要前台语言的连接,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系统。目前信息系统的结构是C/S结构或B/S结构。用于C/S模式开发的主要有VB、DELPHI等,用于B/S模块开发的主要有ASP、JSP、PHP等,目前,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B/S模式的程序更加普及,社会对B/S模式程序设计、维护的人员需求较大。
考虑到单独开设数据库技术的教学效果不是很好,笔者所在的学校尝试将数据库技术与ASP整合起来,培养学生网站数据库的开发维护能力。经过充分的社会调研,分析工作岗位要求确定教学内容,以“够用、实用”为原则,让学生学有所得,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改革后,采用项目课程的形式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围绕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展开,重点是网站数据库的设计,并讲解一定的前台网页开发技术。将教学内容对应到项目的各个环节,整个教学过程模拟计算机企业数据库项目开发的流程。
3.1 教学内容的分解 进行数据库项目开发,首先是进行需求分析,明确系统功能,分析当前工作过程中需要存储的数据,可以收集一些纸质的管理文档,确定系统需要的基本数据结构,所有数据库技术课程最先讲述的应该是关于系统数据逻辑设计方面的内容;确定系统的基本数据结构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将它转化为系统的存储结构,这部分涉及到数据库的创建和数据表的设计与创建;建好数据库和表后,就要实现数据库数据的基本操作,如增加、查询、修改、删除,这部分内容一般对应于数据库项目开发中的程序设计环节,SQL语言的学习;学完数据操作语句之后,针对项目开发中可能涉及的复杂查询、数据统计,以及实现复合操作的要求,还涉及到视图的设计与建立、存储过程和触发器的设计和创建;学完以上内容之后,涉及的就是数据库安全和维护方面的内容,属于数据库应用项目初步完成之后的工作;最后,就是综合运用前面所提到的知识,开发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应用项目,数据库技术课程内容的分解及对应的应用程序开发过程如图1所示。
3.2 课程实施建议 学时:总学时72,其中理论36学时,实践36学时。前导课程:Excel、网页制作、ASP。
3.3 项目的实施 教师首先给学生演示开发好的系统,让学生了解系统的功能,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然后结合教学内容将项目进行分解,明确开发步骤和本课程对应的知识模块,将整个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针对每个子项目展开知识讲授,并利用项目方式,让学生分组完成子项目,在所有讲授完毕之后,让学生对子项目进行组合并修改,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最后举行作品汇报会,让学生相互评价完成项目的情况,给出评语及建议,教师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验收和总结课程的教学成果。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既将课程内容讲授给学生,又让学生经历了整个数据库项目的开发过程,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3.4 项目教学的保证措施 教学过程设计的再好,如果保证不了实施顺利进行,那也是没有用的,对于项目课程来说,教学过程也是循序渐进的,因此在开展教学之前,任课教师就必须制定保证措施,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根据实践经验,我们制定了数据库技术项目课程的相关措施如下:①教师要摸清学生情况,根据学生特点制定项目内容,并合理分好学生项目组,一个项目组成员,最好要搭配好、中、差的学生,让他们可以互相学生,保证实训项目的顺利完成,教师在设计项目课程时,难度要适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②项目的设计要是学生比较了解的实际项目。项目教学中的项目一定要是学生比较清楚,容易理解的实用项目,脱离了这个基本规则,就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本课程所给出的项目——学生成绩管理系统,每个学生考试完都有成绩,成绩是怎么保存的?学生在家上网就能查询到自己的成绩,这是怎么实现的?学生用了学校的成绩管理系统,自然就会想到这些问题,并能激发他们学习兴趣。③制定有效、严格的成绩评定办法,促进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项目。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一定的自律性,在进行项目教学时,不把握好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反而会更糟,因为项目课程前后的连贯性很强,学生没有完成前面布置的项目,后面的项目就无从下手。所有在设计项目课程的同时,一定要制定严格、有效的成绩评定办法,以考促学。例如,取消理论考试,考核成绩将以项目验收的成绩为准,学生只有通过项目演示、现场答辩的相关考核,才算成绩合格。考核方式要给学生一定压力,督促他们学习,考核方式要注重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要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
4 结语
在《数据库技术》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将其与前台开发技术ASP整合,并采用项目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学中数据库原理的有关内容和概念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即让原理部分与应用紧密结合。这样既能让学生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又能避免了纯粹讲原理的枯燥和泛味,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康乐.高职高专数据库技术改革新思路,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2009.6.
篇10
数列与不等式的链接是考试中的热点话题,这类问题不仅能考查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技巧,而且对于思维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常成为试卷中的“制高点”。值得重视的有以下几种类型:证明不等式;比较大小;研究单调性;求最值;求取值范围等。证明不等式,分析法是证明不等式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作用不可小视。下面我们看一道例题。
2.均值不等式与函数结合
第一:函数与方程思想
(1)函数思想是对函数内容在更高层次上的抽象,概括与提炼,在研究方程、不等式、数列、解析几何等其他内容时,起着重要作用。
(2)方程思想是解决各类计算问题的基本思想,是运算能力的基础。
高考把函数与方程思想作为七种重要思想方法重点来考查。
第二:数形结合思想:
(1)数学研究的对象是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即数与形两个方面。
(2)在一维空间,实数与数轴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在二维空间,实数对与坐标平面上的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
数形结合中,选择、填空侧重突出考查数到形的转化,在解答题中,考虑推理论证严密性,突出形到数的转化。
第三:分类与整合思想
(1)分类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基本逻辑方法。
(2)从具体出发,选取适当的分类标准。
(3)划分只是手段,分类研究才是目的。
(4) 有分有合,先分后合,是分类整合思想的本质属性。
(5) 含字母参数数学问题进行分类与整合的研究,重点考查学生思维严谨性与周密性。
第四:化归与转化思想
(1)将复杂问题化归为简单问题,将较难问题化为较易问题,将未解决问题化归为已解决问题。
(2)灵活性、多样性,无统一模式,利用动态思维,去寻找有利于问题解决的变换途径与方法。
(3)高考重视常用变换方法:一般与特殊的转化、繁与简的转化、构造转化、命题的等价转化。
第五: 特殊与一般思想
(1)通过对个例认识与研究,形成对事物的认识。
(2)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局部到整体、由实践到理论。
(3)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反复认识过程。
(4) 构造特殊函数、特殊数列,寻找特殊点、确立特殊位置,利用特殊值、特殊方程。
(5) 高考以新增内容为素材,突出考查特殊与一般思想必成为命题改革方向。
第六:有限与无限的思想:
(1)把对无限的研究转化为对有限的研究,是解决无限问题的必经之路。
(2)积累的解决无限问题的经验,将有限问题转化为无限问题来解决是解决的方向。
(3)立体几何中求球的表面积与体积,采用分割的方法来解决,实际上是先进行有限次分割,再求和求极限,是典型的有限与无限数学思想的应用。
(4)随着高中课程改革,对新增内容考查深入,必将加强对有限与无限的考查。
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中,随着计算机的诞生和日益普及,教育教学也在不断发展,因此教育技术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科学技术把教学媒体与传统教育相结合,不但深化教学,加大信息容量,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利用软件资源,融合声音、图形、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传授知识,使师生交流更方便、更快捷,使教育的目的更突出。
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特点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交互性有效地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人机交互是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在交互式教学环境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学习欲望,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作为一个传统的科目,课堂教学则要求学生在教学活动环境中通过积极的思考,不断深入理解这门科学。如何合理地将计算机科学技术与数学教学相结合已成为我们不断探讨和实践的问题。
一、 运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辅助数学教学活动,突出辅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总结、教学练习都事先安排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交互性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基础、兴趣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探索数学问题中计算机科学技术只是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起到辅助作用。比如说,数学建模(Mathematical Modeling)整个过程中模型求解,模型分析,模型检验这三部分都需要应用到计算机科学知识。利用计算机科学技术解决科学计算,就是把实际问题转换为程序,经过对问题抽象的过程,建立起完善的数学模型,我们才能设计良好的程序解决问题,从中不难看出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在数学建模中的重要性及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多种因素中,计算机对于教学的仅仅只是一种“辅助”手段,而教师的责任感、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任何计算机都无法替代的。
二、在计算机科学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环境下,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计算机三者的关系
数学知识是从生活实践中提炼出来的,来源于生活,但比现实生活更严密、更精确,更抽象、更具有创造性。因此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应尽可能地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把数学课堂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科学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这种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相互学习,相互适应时才可能发挥最佳的效果。
1.教学手段的改革性让数学教学手段灵活起来。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教材这三个要素构成的,在现代化教学环境下还增加一个要素,这就是教学媒体。教育改革的理念是终身学习,教师要努力培养数学专业素养,还应积极参加计算机方面的学习和培训,学习一些与数学教学相关的软件和先进的教育技术,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几何画板”、“几何专家”和“Frontpage”、“ Excel”、“ Powerpoint”这一类软件通过计算机科学技术引入数学课堂,使数学课堂教学图文并茂、增大信息量、动静结合,有着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使之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突破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