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发展现状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发展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发展现状

篇1

关键词:高校信息化;资源共享;网络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科教兴国”是保证我国能够长期、稳定、高速发展的战略国策,教育信息化是达成该战略国策的重要手段。高校信息化是指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院校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构建数字化校园,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强化教学质量、促进科学研究、提升服务水平。随着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国家对教育的发展非常重视。2010年5月21日,由北京理工大学主办,北京华成时代科技有限公司和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承办的“2010高校信息化建设研讨会”,其目的是探讨中国高等院校信息化发展趋势和教育行业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与前沿技术。为此,我们要制定高校有关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利用信息化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而对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我们要对当前高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做深入研究。

一、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一)全校信息化建设不统一。当前高校内,许多二级部门各自为政的现象比较多,各系统间缺乏统一的接口和标准。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得不到统一的规划,各部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各自为战。由于原系统所采用的开发软件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因此在全校范围内人为地形成了一个个的信息孤岛,不但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还给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等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同时,由于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对于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需要在不同位置逐个进入访问,可能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是需要不同的身份标识。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直接访问相互间的数据和功能,经常需要人为的处理,如数据交换。面对繁多的应用系统,用户难以寻觅所需,人性化程度低。

(二)重视硬件设备购置,轻视应用软件投入。各校在信息化建设上目光短浅,功利氛围较厚,对不能在短时间见成效的就比较缓慢,如软件。而对短时间内有成效就快,这种硬件投资大、软件投资小的信息化建设表现非常明显。其实,软件业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和未来,软件产业将成为21世纪拥有最大产业规模和最具广阔前景的新兴产业之一。因此,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权衡利弊。不少高校开始搞信息化时都是铺路、建网、购买机器,对于应用关注较少。一旦硬件环境建好后,发现没有软件的支持硬件环境很难发挥作用,然后才开始着手软件的建设。而软件的建设与应用是需要时间的,等软件真正应用起来后,发现硬件环境又落伍了。非协调的发展制约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且带来了很大的浪费。

(三)缺乏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缺乏全局统一的系统规划,因原系统采用的软件系统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使信息之间难以交换,更难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的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由于信息缺乏有效的共享,经常会出现学生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和教务部门统计的学生人数、人事部门统计的教职工人数和财务部门统计的人数等有较大的出入,对整个学校应用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准确性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严重滞后和互操作性、共享性等方面的问题已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二、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如何充分、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巨大潜力,对学校实现教育发展的深化改革,提高高校的发展步伐,实现学校管理职能的转变,形成高效的、充满活力的新型管理机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办学效益有重要意义。高校信息化建设大多需要经历需求计划、分析设计、计划实施、系统应用四个过程。应该说这四个过程缺一个都不能说已经成功实现了信息化建设。在不断摸索信息化建设道路和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一个成功的高校信息化建设,应重点坚持以下几项原则:

(一)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规划应当成为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决定自己的应用需求及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包括长期规划和近期规划,规划要全校各部门与信息中心通力合作。具体实施时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看法,咨询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相关部门的沟通,形成统一方案。

(二)要明确信息化建设机构的功能和作用。现在高校一般设有如信息中心、网络中心等,这些部门一般的理解是一个技术部门,主要是提供技术支持,但是在高校,这些部门不仅仅提供技术上的支持,而且要作为综合管理部门,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其主要职责除了具体负责学校信息化建设实施外,还必须具有管理与协调职能。高校成功实施信息化,信息中心人员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信息中心人员不仅要熟悉企业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式,还要了解IT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扮演着中间人的角色,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之一,并承担对外技术联络的任务,知道如何让实施人员理解用户的意思。信息中心人员可以尽快使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进入角色,也能将项目设计和实施人员想表达的意思转换成容易被用户理解的语言与他们沟通。

(三)要注重对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学校全体人员,上到学校领导,下到每个教师、学生,而且特别强调学校各级领导的参与。在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全体人员所具有的信息素养决定了信息技术应用的成效,决定了教育教学信息化的程度。因此,做好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培训工作,提高广大师生和工作人员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和意识,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基础性工作。这里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培训和培养工作:一是要提升教职人员信息化素养。学校应根据岗位和职能的不同,安排教职人员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形成一批素质过硬的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和信息化理论研究队伍;二是加紧对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学生信息技能的训练。

(四)要走最适合自己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和建设模式。高校在实施信息化过程中既不能照搬国外的模式和兄弟院校的模式,也不能照搬学校自己原有的模式。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创造性地提出一些探索方案,使高校信息化建设具有自己的特色。过分强调现状,会走向保守,故步自封,不能充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带来的可利用资源;过分强调先进技术又会脱离实际,在现实中难以驾驭。由于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工程,单靠学校自己的技术力量很难成功地实现信息化建设,并很可能半途而废,从而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目前,较为可行的一种建设模式是与有丰富经验和技术实力的软件开发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实现一种互利互惠的、共赢的开发建设方式。

三、结束语

高等院校信息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和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高校必须立足于本校实际,认真分析制约信息化发展的障碍因素,转变思想观念,迅速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切实制定好本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去整合高校间现有的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有关资源,以实现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充分利用,实现校务管理的优化、协调,从而创造新的教学和科研模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科学的发展规划,采取合理的手段,坚决突破制约高校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严重滞后的瓶颈,为高校信息化的健康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者单位:九江学院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周增国,李春兰,庞有军.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和建设原则.办公自动化(综合月刊),2008.4.

[2]徐笑宇,黄磊.虚拟化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

[3]蒋兴东.高校信息化发展现状分析与建设建议.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8.

篇2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83-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全面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即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整体现代化方式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自实施以来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对于改善教育状况,促进人才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 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教育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资源方面。首先,各级学校积极响应信息化建设的号召,不断完善基础性硬件环境构建,从计算机的购置到网络环境的布置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完善。当前学校网络已由最初的校园网建设发展到了今天对数字资源的加快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数量也不断增加。其次,在软件资源的建设上,不少学校通过加快校内网站资源建设,以及不断丰富校内专业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并分派专职教师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使信息化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得以提升。

1.1.2 培养了大量信息化人才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绩。由于很多高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因此,使得信息技术专业性知识得以不断延续和开拓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不断实现新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地区性应用水平不平衡现象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使得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东部在教育信息化程度上取得了较大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层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因整体发展情况较为滞后,在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上也较为落后,从硬件设施的购置到软件环境的构建与东部地区相比,均还存在一定差距。

1.2.2 信息化资源建设不合理现象

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现硬件设施的不断配置完善,还需要在这个平台山,不断开发实用的信息化资源,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现代化科学发展,但在当前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首先,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没有兼顾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开发适应和满足当下教育状况的软件资源。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有的信息化教育资源虽然就理论而言,确实是当下我国教育中需要亟待开发的项目,但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往往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开发者并没有在开发前通过了解学校这一较小的教学环境,在合适宜的时间段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

1.2.3 信息化资源的安全问题

部分地区或学校在进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而往往更偏重于信息化资源的内容,这种缺少安全保证的开发方式,是极不利于信息化教育方式的科学化和长远性发展的,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也起到了一定阻滞作用。

1.2.4 评价体系缺失现象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往往各自为阵,缺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相对封闭式的发展方式,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来看,是极不科学的。而同时,由于对教育信息化水平并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进行测评,使得学校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愈加稀少,对于信息化资源的开发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现象,浪费了大量资源和资金。

2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2.1 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程度趋向平衡化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东、中、西地区只有实现信息化水平的平衡化发展,方可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真正提高,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应配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加大对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以不断缩小中西部与我国东部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加快实现我国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2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将不断趋向合理化

首先,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不断科学合理,将改变旧有的较为盲目的开发模式,而充分遵照我国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合适宜的开发,避免资源以及资金的浪费,使得开发的信息化资源理论过深或者实用价值不大,对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裨益不大。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实现很好的衔接。资源开发后应保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具体应用,避免信息资源开发后出现闲置现象。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在未来发展中,应在开发前切实做好调研工作,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后的即时价值。

2.3 信息化资源将更有安全保证

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必将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与安全水平提高的同步进行。仅重资源开发建设而忽视安全问题的现象,是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趋势的,缺乏安全保证的信息资源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被淘汰,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2.4 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

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以建立,唯如此,方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避免学校之间的互不交流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性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学校之间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并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以为信息化整体评价标准和体系的确立提供较好的依据。

3 结语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应看到仍然存在的部分问题,制约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将会实现在各地区建设程度的趋向平衡化、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不断趋向合理化、信息化资源更有安全保证,以及评价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以最终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梅,耿庆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4).

篇3

[关键词]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对策探讨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总体状况

(一)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我国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完成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并由此进入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高速发展时期,但在教育管理系统中,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据中心和教育网络等方面有着较为良好的建设情况,学籍管理信息的建设、校舍管理及学生资助管理等信息采集系统的成功建设,标志着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在二级部署、五级应用模式的进一步部署实施后,基本完成了我国教育系统的数据采集问题。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尚未完成教育系统基础数据的建立,缺乏其应有的统筹力度,出现了数据采集不完整、数据造假和数据重复收集等情况,不完善的数据管理机制也抑制了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各省市、地区的教育部门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落实情况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不难推测,在我国一些网络信息较为发达的城市,其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落实更为迅速,自然比网络信息落后的地区有着更快的发展。另外,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由于有着充足的经费,能够统筹一些信息系统,其支撑队伍也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国家系统和自建系统如何完成有效对接仍然是我们现在面临的重要问题。部分中等发达地区在网络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经费的不充裕、模糊的管理机制和支撑队伍不强仍然是导致其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无法加快的重要因素。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分析

现阶段,人们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观念认识不到位是导致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只是成为一种口号,人们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一句话的含义,换一种方式来说就是这一观念并未深入人心。无论是教育管理者,还是教育执行者,他们中的大多数认为网络之于教育的作用仅仅是“方便、快捷”而已,没有意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对教学决策、教育管理以及公共服务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在全面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教育管理信息化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落后的观念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缺乏发展的动力和缓慢的发展速度,缺乏攻坚克难的决心,最终导致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的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与绩效导向。虽然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已经开始了一段时期,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一些传统教育时期的落后体制仍然在使用,例如:忽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缺乏对基础落后的学生的鼓励及对进步学生的肯定;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每一个学生,将学生成绩看成重中之重,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差异而进行成绩的评定。这种不完善的教学评价机制严重阻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步伐,它忽视了学生个体之间的基础,忽略了对学生进步幅度的评价,譬如一些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其学习成绩无法达到标准的要求,但学生已经尽力做到最好,此时,如果学生这些努力被教师所忽视,并最终将学生成绩定为不及格,这会极大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使其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中出现的问题,在我们全面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发展的情况下,结合教育管理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教育管理中的业务需求,我们建议相关部门采取顶层设计来完成总体框架和教育管理信息化责任框架的建设,进而帮助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取得更进一步的发展。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构建“双主体”评价机制,让学生和教育执行人都能参与评价。不似传统教学评价,即只注重结果(成绩),而忽略过程(学生的努力程度);教育管理信息化前提下的教学评价,不仅仅需考虑近期教学的显性因素,还应考虑长期教学的隐性因素。基于上述说法,当下教育执行人应努力改变传统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教育执行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进行学科知识的学习,看到每个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将教育执行人的自我评价,学生、教师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最终得到一个客观的评价结果,鼓励学生进行评价,既能培养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也能使教学评价更为客观和科学。实际上,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在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大前提下,将其从教育运转中抽取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社会监管和社会评价,完善政府的监督职能,实现自主办学。因此,快速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和成熟是当前时代条件下的一项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烟草行业;烟草信息化;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5)005-0026-03

作者简介:常威(1985-),男,湖北荆州人,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互联网应用系统开发。

0 引言

随着烟草行业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各类应用的不断深入,烟草行业的经营模式已经由传统模式逐渐向网络模式转变,信息化对烟草行业运营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广东烟草商业系统作为烟草流通强省,对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一直高度重视并保持行业领先,在近10年的发展中,其信息化基础建设和应用已达到较高水平。

1 基层烟草单位信息化发展现状

以广东烟草商业系统为例,重点分析其计算机网络和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1.1 计算机网络

按照“统筹规划、统一管理、优化调整、灵活可靠”原则,广东烟草商业系统构建了“省―市―县”架构模式的计算机网络,如图1所示。其中省公司核心层网络至地市层网络采用MSTP模式链接,设主备两条线路,链路带宽为10M,地市层网络至县区层网络也采用MSTP模式链接,设主备两条线路,链路带宽为2M或4M。各网络层级之间基本上都是选用中国电信光纤线路进行链接,也有个别地级市为了保障通信稳定性,将主备线路中的某一条选用中国移动或其它供应商的光纤线路进行链接。

在这种三层网络结构中,地级市网络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重要,也是网络安全工作的重点。一般而言,各地级市负责管理和监控本级及下属单位的局域网网络运行,网络管理平台、入侵防护系统、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系统等信息安全管理系统均部署在地级市,由地级市企业信息中心负责管理。县区层网络的安全防护工作相对较少,主要负责本级局域网的病毒入侵防范,维护网络通信稳定,设专职信息管理员进行管理。

1.2 信息系统应用

在稳定顺畅的网络平台支撑下,广东烟草信息化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覆盖了包括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生产自动化等在内的多个领域,如表1所示。

在众多应用系统中,主要的业务系统都是国家局或者省公司统一部署,且绝大多数系统架构采用B/S三层模式,基层单位作为终端用户,仅需设置用户界面。这种统筹部署的模式,有其自身优点:①有利于集中资金、力量进行信息系统开发,避免下属企业各自为政、自行开发造成资源浪费;②在较高的层面上统一部署、集中管理,既统一了各单位的业务流程,又减少了基层单位在系统开发、实施、运维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量,让基层单位更专心做好系统的应用推广;③系统集中部署、数据集中存放有利于提高信息系统安全性和数据共享度。

1.3 基层烟草单位信息化建设意义

基层烟草单位在行业信息化发展中的定位非常重要,原因在于基层单位数量众多。就广东烟草商业系统而言,下属地级市公司就有20家,下属县区级分公司也达95家。就终端用户数量而言,基层单位信息化应用在整个烟草行业占主导地位。烟草信息化发展成果能否被充分利用依赖于基层单位信息化推广力度。同时,基层单位庞大的终端用户数量也给信息安全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网络越大,防护也越难,行业内网都是互联互通的,某一个单位的安全防护出现问题可能会波及到上层网络,省域网甚至是全行业内网。因此,烟草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高,必然要求基层单位信息化工作协调发展。

2 基层烟草企业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广东烟草商业系统基层单位的工作实践中可知,基层单位在信息化方面还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2.1 信息化建设模式上存在弊端

(1)“上层开发、下层使用”模式造成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脱节。基层烟草单位很多信息系统都是在国家局、省局的层面统一部署建设,这种建设模式有一定好处,但也存在弊端。因为有些系统在开发阶段并没能周全地考虑到基层单位的业务流程细节,导致开发出来的系统不能很好地满足工作实际要求。

(2)系统众多但集成度不高。就广东烟草商业系统而言,已经开发了众多的MIS系统,但是各系统之间相对独立,缺乏数据交流,成了信息孤岛,各环节的信息和数据无法进行汇总和分析,如财务软件和营销大集中系统就没有整合在一起,导致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不能完全融合。该问题在不同层级上部署开发的信息系统之间更为突出,如全国烟草行业的资金监管系统和全省的财务管理系统,两套系统之间没有接口,业务处理出现断层,给用户增加了额外工作量[1]。

(3)基层单位主导或参与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尤其是大型信息系统项目建设太少。虽然这有利于基层单位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系统的应用推广和信息安全管理上,但是对基层单位IT人员的技能发展尤为不利,没有经过项目实践锻炼,IT人员学习新技能的机会就少。长远来看,对烟草行业IT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2.2 行业特殊性质带来不便

烟草是一个较为特殊的行业,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烟草专卖制度,因而我国烟草专卖局(公司)具有政企合一的性质,一方面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正常运营;另一方面也作为政府职能机构,负责对整个烟草行业的管理和控制。在信息化工作中,很多烟草企业都面临着行业内和地方政府信息平台不对称的问题。如广东烟草商业系统构建了卷烟零售许可证管理系统,并要求各基层单位要在该系统内完成许可证的审批、归档流程,但是很多地方政府行政中心也部署了网上办事大厅,要求在地方政府信息平台上完成行政审批流程[2]。两套系统位于不同的信息平台,且没有接口,窗口办证人员只能在2套系统中各走一遍流程。信息系统原本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但在这种情况下反而造成工作上的不便。类似情况还出现在人事管理、公文处理等诸多方面。行业内和地方政府信息平台的不对称,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也给基层工作带来了负担。如果不妥善解决,会导致基层单位对信息化工具的反感情绪,直接影响信息化的推广应用。

2.3 信息化发展不协调

如果说烟草行业就是一颗倒立的树状图,那么越往下个体差异性就越大,基层烟草单位在信息化发展水平上呈现出步伐不协调也就可想而知。有些基层单位在基础建设、应用能力、技术手段、管理手段上都比较成熟,有些基层单位相对落后。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对信息化整体水平的提升尤为不利,尤其在信息系统化的推广和整合上比较明显。

2.4 信息化技术水平整体比较落后

信息技术是一门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的学科,只有与时俱进地采用并推广新的信息化技术,企业信息化工作才能充满活力,信息化水平才能不断提升。在诸多基层烟草单位中,信息化技术应用一直停滞不前。比如有些基层单位尚没有建设门户网站,有的甚至仍然使用早已过时的HTML静态页面编辑技术;Offic 2007功能较03版本要强大很多,但是在很多基层烟草单位却推广不起来。就当前基层烟草单位信息安全防范手段来看,其离金融行业、通信行业还有较大差距。

3 基层烟草单位信息化发展对策

3.1 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根据行业内某些基层单位的先进经验,有两项安全措施值得推广:一是实行内外网分离。行业内局域网与互联网或政府网实行物理上的隔离,从光纤进入至终端用户,行业内网与其它网络没有任何连接点。这样可以大大降低病毒入侵几率,有效保户业务系统及重要数据[3];二是在行业内网部署桌面终端管理系统,有效监控和管理终端电脑。桌面管理系统是基于电脑桌面端的内网安全管理软件系统,其以安全管理中心策略控制为核心,以终端安全为基础,通过对现有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制定安全管理措施,使得信息安全管理人员能够对终端进行集中管理和控制,从根源上有效抑制终端对信息安全的威胁,最终达到防止内部用户及外部用户攻击的目的。主要包括终端计算机资产管理、用户操作行为监控、网络和应用访问控制、移动存储介质管理和补丁分发等功能。

3.2 开展行业信息工作标准化

基层烟草单位众多,信息化发展步伐不一,要协调发展,就必须推行标准化[4]。2013年,全国基层烟草企业都开展了安全生产标准化贯标工作,通过实施标准化,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可以考虑将这套方法移植到信息化工作上。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制定并了很多有关信息化建设、安全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烟草行业也加快推进标准规范的转化与对接,形成了一套使用烟草行业的标准体系并加以推广。在实施中采取硬措施,通过达标评审规范基层单位的信息化工作。

3.3 科学合理开展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项目建设也是一项投资,也要讲究收益,切忌盲目。一方面,烟草行业要站在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好信息化项目建设,尽量在更高的层次统一部署项目建设,尽量在原有系统上进行集成整合。要避免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另起炉灶,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处理,为了避免与基层单位所处的地方政府信息平台出现不对称,在开发过程中要尽量沟通协调,妥善处理数据接口问题。

3.4 加强人才培养与技术导入

目前,就各基层单位信息系统开发与运维情况来看,基本上都还是依赖于外部供应商,行业内技术人员在自主开发、自主运维方面的能力都比较薄弱。人才培养与技术引入相互关联,二者要一起抓。实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今后可以考虑采取与外部供应商合作的模式进行信息项目建设,让行业基层单位的IT人员在项目开发实施中学习新技术,同时,促进新技术的实际应用。

4 结语

正确引导和规范基层烟草单位信息化工作对于推进数字烟草的战略部署至关重要,也是一项极为系统的工程。总体而言,要从信息网络与信息应用两个方面着手,以推进标准化,通过管理和技术两种手段,协调基层烟草单位的信息化发展。本文对基层烟草单位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对策进行了研究,对制定行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 史展,佘娜.烟草行业的信息化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7):4232-4234.

[2] 曾向阳.我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对烟草专卖零售许可的影响及调整[J].经营管理者,2014(11):190.

篇5

会计信息化利用计算机网络实现各种会计信息资料的加工、传输和应用,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资料信息,以方便企业进行决策管理,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意见。会计信息化具有普遍、集成、动态等特点,虽然现阶段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已经取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比较严重的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二、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不足,信息化会计理论研究滞后

现阶段,很多企业管理者和会计人员都没有落实正确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他们片面的将会计信息化认为是解放会计人员繁重劳动力的手段,认为会计信息化只是为了减轻会计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会计劳动效率和信息输出速度的新途径,而并没有实现会计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联系;一些企业甘于现状,不认为加强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能真正实现企业的发展,甚至还有一部分企业盲目开展会计的信息化,相关措施落实了,可是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手段、管理措施等却仍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提升;更有甚者是一些企业的高层,他们认为会计电算化就已经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因此,再落实会计信息化就是一种“资源浪费”;高层的不重视,导致企业整体对会计信息化不重视,会计信息化难以实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根本目标。

信息化会计理论研究滞后是制约我国会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的会计理论很少将信息化网络技术考虑进去,然而二十一世纪是计算机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忽略电子信息技术会严重阻碍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具体的表现有如下三个方面:第一,作为会计主体的企业随着时代的发展,外延不断变化,企业的主体形式越来越模糊,落实会计的信息化缺乏清楚的界限;第二,新时代中,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可持续发展难以保障,会计的时间界限被大大的缩短;第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化会计需要突破速度问题,实现财务管理由静到动的转变。

(二)财务资源和数据等难以实现共享

企业在生产活动中的主要作用是落实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统一。想要单纯依靠财务部门管理或是相关财务软件实现“三流”的有效控制,是极其不切实际的想法。只有让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实现自身业务信息与软件管理的有效融合,将软件的功能真正的落实进企业经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才能实现财务系统与其他系统资源的有效共享,也才能实现企业信息管理的一体化,让信息真正成为企业决策的良好后盾。然而就当前的实际情况看来,很大一部分的企业缺乏管理意识,加之资金短缺、人员缺乏、业务链脱节等原因,根本不能落实管理的一体化,企业的会计信息化更是难以实现。

现今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财务信息的传递依靠网络,因此,网络信息传递的真实、可靠又成了会计信息化中另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除此之外,网络信息的使用也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对企业信息使用者而言,不当的信息使用,会降低企业的内部控制,继而导致信息滥用和信息泄密,严重影响企业的财务安全。

(三)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低,企业缺乏复合型人才

根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现阶段我国会计领域高尖端的人才缺乏,中低档人才供给过剩。具体的表现在于手工记账仍然占据着市场的主体地位,计算机网络技术没有被科学合理的应用进会计工作,没有相关的专业人才,会计信息化的实现缺乏必要的条件。虽然近些年来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才也越来越多,但是毕业生很难实现“学以致用”,更难以满足社会的根本需求,继而导致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三、发展我国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措施

(一)提高相关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识

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想要全面落实,必须从企业领导方面入手。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企业领导阶层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视,为在企业内部全面开展会计信息化的相关活动提供保障。与此同时,联系相关部门,尽可能的取得国家的认可,在国家宏观政策下推广会计管理信息化,号召全民参与。具体的措施可以按照如下的步骤:第一,企业高层需要纠正自身的观念,从信息时代信息社会出发,正确思考会计信息化的意义,要明确自身不仅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负责人,更是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受益人;第二,结合以往经验在企业内部落实会计信息化的全面认识,使企业内部全体员工都拥有建立会计信息化的迫切愿望。

(二)完善管理制度,加快建设理论体系

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完善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健全的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可以为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在建立会计信息化理论体系的时候,政府部门需要立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协调会计信息化建设工作。政府部门是信息化发展的引导者和协调者,通过宏观管理来落实会计信息化发展,其主要作用有四:第一,对组织信息管理、财务会计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等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健全信息化管理理论体系;第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全面落实会计信息化建设提供保障;第三,制定统一的会计信息化认证标准,完善市场竞争;第四,建立快捷、安全的网络环境,为信息的共享、传输提供保障。

(三)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

现阶段,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不高,缺乏管理意识。相关部门的领导应该有意识的为各个部门储备人才,定期不定期的组织会计人员进行信息化的相关培训,提升员工的会计信息化知识,为企业储备专业的信息化人才,为建设会计信息化创造条件。组建企业自身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推动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继而落实会计信息化的建设。

除了以上三点,企业想要发展会计信息化建设,还需要从网络安全建设的角度出发,利用网络的优势,为会计信息化提供服务指导。

篇6

自2010年以来,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已逐步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名片,成为现代信息技术带动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式的展示平台,受到了各职业院校和教师越来越多的重视。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的参赛教师是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水平较高的群体,其年龄、性别、专业、学历、职务、地域、参赛项目等特征可以从侧面反映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发展的概貌。鉴于2013年是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4年来参赛覆盖面最广的一次,代表性最强,本文试图通过对2013年参赛的中高职教师基本特征的数理统计,勾勒出我国信息化教学水平较高的职业教育教师形象。同时,通过不同地区参赛、获奖数量等数据的统计分析,描绘出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地区差异,并由此提出相关建议。

一、2013年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大赛区域数据比较

2013年职业教育信息化大赛共收到37个参赛队的667件参赛作品,参赛教师1168人,基本实现了省级单位的全覆盖。其中,中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77件,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204件,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83件;高职组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68件,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173件,网络课程比赛62件。最终,中职组214个项目获奖,高职组210个项目获奖。

根据大赛报名平台采集的参赛以及获奖信息,首先从地域分布上进行统计。

(一)各地参赛报名情况

从参赛队的报名情况来看,参赛人数排名前十的省市见表1。

以片区统计,可以得到以下饼图,见图1。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与信息化教学的参与程度有一定关联,如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华东省份参赛意愿最强,而中部地区参加比例相对较低。大连、宁波作为计划单列市,其报名参赛人数超过了很多人口大省,这与其经济、信息化发展水平高有直接关联。其次,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组织与动员状况,对参赛比例具有更为直接的影响。辽宁、江苏是曾承办过信息化教学大赛的省份,两省的职业院校、教师对大赛的知晓程度、认可程度非常高,2013年参赛报名人数位列前茅。与之相对,经济较发达的华南片区的参赛人数占比却与西南、西北地区一样,同为9%,而其中广东省作为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省份,参赛总人数却未能进入前十,甚至低于大连、宁波。这种情况与相关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大赛的组织动员情况有关。

(二)各地获奖数量统计

如果说参赛比例主要反映该省的经济状况、组织工作情况及教师的参赛热情,那么获奖数量应该能更直接地反映当地的实际信息化教学水平。所以,对公布的2013年信息化教学大赛获奖的Top10情况做了如下统计。

从表2可以看出:江苏、辽宁获奖总数并列第一,获得一等奖的数量也并列第一;大连、宁波不仅参赛积极性高,获奖总数也引人瞩目,尤其是大连超越北京,在获奖总数上排名第三;在直辖市中,只有北京、天津两市入围Top10,而上海、重庆在参赛数量与获奖数量都未进入Top10;四川、山东两省虽然在参赛数量榜单中进入top10,但却未能登上获奖总数的top10榜单;而湖南、广东两省虽然在参赛积极性上表现一般,但在获奖榜单上却挤进前10。如果说一等奖是信息化教学成果最高水平的较量,那么从一等奖获奖数量统计,北京、江苏、辽宁明显是第一阵营,一等奖数量远超其他省市,其基本上代表了目前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的最高水平。

(三)各地获奖比例统计

如果用获奖人数与参赛人数的比例以及获奖总数两个参数来统计,排名又出现了新的变化。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西藏派出的人员最少,但2位选手都获得了三等奖,因此获奖比例为100%,但这个是比较特例的情况,可以暂且不考虑。浙江省、海南省虽然在表1、表2中都没能上榜,但在获奖比例表中却处于靠前位置,说明其参赛教师的综合实力较强。江苏、大连、辽宁三个参赛队虽然在之前的获奖总数中排名相近,但在获奖比例表中却出现了位次的变化与分化。在获奖总数表中排名第5的河南省,这次却没能在比例表上榜。另一个比较意外的是参赛人数排名第7的四川省,在获奖比例排行中仅为28位,获奖比例22%。

二、2013年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教师特征统计

(一)参赛教师任教内容

从参赛教师的任教内容来看,公共基础课教师占19.1%,其余均为专业课教师。这一比例,与大赛赛项设置有一定关系,同时也与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专业课程中发挥的作用更为显著相关。具体的任教内容、专业比例如图2。

(二)参赛教师的学历背景

统计显示,高职参赛教师中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37%)的比例大于中职(本科83%,硕士15%,博士1%,大专1%),但总体来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是参赛的主体,比例基本都在99%左右。

(三)参赛教师年龄结构统计

为了便于统计,将参赛教师的年龄分为7段:25岁以下,26~30岁,31~35岁,36~40岁,41~45岁,46~50岁,51岁以上。中高职参赛教师年龄比例结构如图3、图4。中高职参赛教师的年龄构成总体趋同,45岁以上和25岁以下的比例都较小。中高职参赛的主体人群略有差异。中职26~35岁的教师占62%,而高职则年龄相对上移,31~40岁是主力,占59%,这可能与高职教师的学历背景略高于中职教师,就业年龄相对较晚有关。但抛开差异,可以看出31~35岁是中高职教师教学与科研发展的黄金年龄段。此年龄段的教师既对教育技术有较高的敏感性与较强的接受度,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和专业、课程建设体会,有较成型的教研思路,是信息化教学的主力军。

(四)性别

统计显示,中职参赛的女教师(62%)要明显多于男教师(38%),高职参赛的男女教师比例基本对等(男51%,女49%)。而从中高职参赛总人数的性别比例来看,女教师多于男教师。这个结果说明,信息化教学手段正日益人性化,操作和使用日趋简单,性别差异不再是推广信息化教学的障碍。

(五)参赛教师职务状况

参赛教师职务的统计情况如图5。可以看出,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部分院系主任是信息化教学的主力军。而职业院校中的行政编制人员,如团委、学生处、教务处、办公室等行政岗位的人员也能积极投身教育信息化大赛,参与提升学校信息化教学水平工作,这样的局面对于育信息化发展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非常有利。企业人员参赛体现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发展趋势。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对参赛情况、获奖情况的统计,以及中高职参赛教师特征的分析,可以做出如下描述:

首先,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地区差异较大。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往往也是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同时当地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态度与实干精神非常关键,其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越重视,推动力度越大,则这项工作的发展越稳健。

其次,我国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人才基础已经具备,其中,信息化教学的“核心人群”面貌特征描述如下: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31~35岁之间,主要教授专业课,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或专业带头人,女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往往更突出。

进一步推动职业院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是树立以现代信息技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理念。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职业院校应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视,并保障对这项工作的组织与引导。

二是正视教育信息化区域发展的不平衡,通过交流学习、辐射示范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相对落后地区的帮扶,以提升全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

篇7

【关键词】:电力通信;信息化;现状与发展

引言

现代社会已经实现信息化,行业与行业之间的联系也在增强,很多项目的开发与利用都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它也是使项目实现高效运作的主要方式。电力通信是电力企业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信息化已经普及的今天,电力通信实现了信息化,然而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也就有必要深入研究电力通信信息化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以便满足人民生活需求。

1、电力通信信息化概述

所谓的电力通信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电力通信行业中,也就是在整个电力通信系统的生产、调度到计划再到基建诸多环节都应用该技术[1]。要实时了解电力运行系统情况,做好新监测与维护工作就需要将众多专业网管系统中的数据搜集整理在一起,以便相关人员查找工作记录,及时完成设备检修与调配工作,这也是为电网智能化发展提供良好技术平台的重要方式,更是全国电网信息实现一体化的措施。在电力通信信息化建设以后,不仅有利于电力通信系统的管理,还有利于资源调配,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现阶段,电力通信行业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基于电力通信网的各项业务也在不断发展。

2、电力通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纵观电力通信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人工化管理、电子化管理和信息化管理。

2.1人工化管理

各行各业工作的参与都离不开工人,信息管理工作也是如此,无论是哪种信息管理工作都需要工人参与其中,因此,在人工化管理的时代,通信结构是比较单一的,而且所涉及到的范围也是有限的,因此,不管是信息传递的时效还是服务的范围都难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2.2电子化管理

相较于人工化管理时代,电子化管理无论是从传递的时效还是传递的范围都比原来扩大了很多倍,但是电子化管理的运行比较复杂,而且各方面都比较古板,渐渐被通信信息的发展所淘汰。

2.3信息化管理

在信息化管理的阶段,网络面积比之前扩大了很多倍,不仅引进了先进技术还扩大了原有电力通信的业务范围,更加有效的提升了电网管理能力,实现了安全运行与生产。

3、电力通信信息化的发展现状

3.1通信方式依然以发展光为主

就目前来说,我们国家的电力通信方式依然是以发展光为主的,基于此电网通信主要有视频会议、数据网等,另外,也会将公网通信以及卫星通信作为应急通信方式或者是辅助的通信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光通信技术也被应用到了其它装置中,比如说自动化继电保护装置或者是安全自动装置,应用光通信技术后可以大大提高通道的可靠性。另外,现在很多省市的电力企业都应用了新型电网控制技术,进行召开视频会议等,有些条件比较好的省份还将该技术应用到了县级市或者是更偏僻的乡村,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还节约了电网建设成本,并且更好的为用户服务。

3.2.电力企业基础设施依然在沿用旧设备

总的来说,自从电力通信企业实现了信息化,很多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尤其是经营措施及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而且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随着网络规模的越来越大,电力通信企业的运营效果也比之前好了很多。当然,在促进电网智能化发展的同时,肯定在运营过程中投入较大的成本,尽管电力的主体框架已经成型了,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在电力主体中依然在沿用一些旧设备,这些旧设备已经不符合新的运营标准了。因此,在新的电力通信系统建成后,需要应用先进的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

4、电力通信信息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目前来说,我们国家的电力企业通信信息化建设是比较不错的,已经实现了通过数据进行传输,当然,随着通信信息化市场的发展,构建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安全、更加可靠的电力信息传输平台已经成为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基于此,电力企业需要做好下面的几点措施:首先,电力企业要明确通信系统的建设目标,通过采集经济技术指标以及掌握通信网络的实况和规模来制定后期的发展目标,并且要强调将各个环节落实到实处。其次,要明确设备对于网络建设的重要性,因此,电力企业在明确使用设备时一定要联系实际设备,以便满足技术发展的需要,也帮助电力企业通信平台建立起来后应用的更加灵活和兼容性更高。再次,电力通信企业要把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当中,要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各个部门之间要经常的进行沟通和交流,确保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要从容不迫,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最后,电力的通信信息化建设不仅要重视全国的电网监测和维护,还要重视相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只有方方面面都做好才能促进社会生产生活顺利进行。好的工作环境不仅可以减少工作的阻碍,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电力通信企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结语

通过上文中的内容我们不难看出,电力通信的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虽然有不足难以与国外的技术相抗衡,但侧面也反映出我国的电力通信信息化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当然这些发展空间需要相关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落实,以便帮助电力企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刘超洋.试论电力通信信息化的管理发展[J].中国新通信,2015,20:15.

[2]高鹏,王萍萍.电力通信信息化系统建设思路的探讨[J].电力系统通信,2011,02:26-29.

[3]林洁平.电力通信网运行方式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

[4]刘超洋.试论电力通信信息化的管理发展[J].中国新通信,2015,20:15.

篇8

关键词:煤矿;信息化;现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TD67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加快经济体制转轨,企业不断向着集约型管理形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产业之一,煤矿产业的信息化将是煤矿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当前,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高速发展,而煤矿行业与信息化的融合也正在不断的加深,为了向精细化和集约化管理迈进,提高作业效率和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必须加强煤矿产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建设,以应对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可以说信息技术的进步、煤矿资源消费的剧增和开采作业难度的加大共同促进了矿产行业走向信息化的道路。

煤矿信息化具体指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井下的机电设备实施自动化控制,通过一定的网络平台集聚所有的煤矿信息,包括环境安全信息、设备运作信息等,可以对开采作业现场进行实时调控,以网络为核心构建体系结构,形成自动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综合煤矿监控和管理系统[1]。

1 我国煤矿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

1.1 我国煤矿信息化的现状

我国煤矿企业传统的管理形式属于粗放型管理模式,缺乏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信息化建设水平低,人才严重匮乏,对于煤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与管理有着严重的限制。近年来,煤矿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视,并且不断加大投入,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企业的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煤矿产业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煤矿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对于产业信息化程度也相应的加深,但是我国目前煤矿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不高,经常出现严重的安全事故,不断暴露出煤矿产业信息手段上的落后,特别是井下监控和安全监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严重影响到煤矿企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煤矿信息化的建设重点早期是煤矿数字化瓦斯远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考勤定位远程管理系统和煤矿安全生产管理信息化系统等零散信息化系统,而近几年来,煤矿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煤矿信息化的系统集成工程,以工业组态软件为基础,包括工业控制网络、企业信息网络等综合网络的集成信息平台,将原先分散的各个字系统集合成一个综合信息平台,初步实现综合化管理[2]。

1.2 我国煤矿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煤矿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的煤矿信息化建设仍然是较低水平的,并且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首先,我国煤矿信息化是一种不均衡的建设方式,许多受到国家重点扶持的企业或一些大型煤矿企业拥有较为良好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但是对于一些地区小型煤矿企业,信息化意识不强,资金投入不够,人才匮乏,信息化技术普及程度地,劳动力消耗大,机械程度地,作业效率低下,安全隐患丛生,大部分煤矿企业在生产经营上不重视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建设,没有形成先进的管理理念。

其次,我国煤矿产业一味的提高煤炭的产量以迎合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但是对于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明显欠缺,许多煤矿信息化建设只是形象工程,显示煤矿的科技含量。许多资金投入充足,领导充分重视的煤矿企业也存在着投入结构不合理的情况,过于重视技术层面的信息化建设,对于组织、流程和权限等深层次问题涉及较少,信息化技术与企业管理难以融合。目前对于煤矿产业的财务、管理和采购等环节都一定程度上应用了信息化技术,并且有效的改善了企业的管理效益,但是仍然有许多预期目标没有实现。

再次,信息化人才严重匮乏。作为煤矿产业信息化的中流砥柱,人才的投入和硬件设施的投入一样重要,煤矿产业信息人才不仅要具有信息技术,并且要精通采矿技术,目前对 于煤矿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明显存在缺陷,无法培养综合性高科技人才,在相关配套机制的建设上也存在不合理,工资待遇与干部提拔并没有向高科技人才倾斜,无法充分为信息化人才提供充分发挥自身才能的舞台。

最后,信息化设备的标准不一致。煤矿产业信息化拉动了一系列上游产业的发展,许多厂商,包括硬件设备制造、系统工程、系统集成、信息管理软件制造等厂商或企业不断进入煤矿行业,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可以给煤矿行业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但是标准不统一也给煤矿产业带来了问题。硬件厂家物理接口、通讯接口不统一,软件厂家建设标准不统一。各按各个的标准去推广,加上煤矿特殊性,没有统一标准去招标,先建的系统、后上的设备,标准不一,给信息化推进带来很大麻烦[3]。

2 我国煤矿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煤矿安全事故不断增加、生产效益不高等问题都使的国家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不断提高,并且信息化技术能够有效的改善煤矿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效益,当前我国煤矿信息化已经开始进入一个飞跃的时期,信息化技术将在煤矿产业的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1 建立健全煤矿信息化体系

国家应该加强政策引导,煤矿企业要对信息化建设更加重视,加大资金和人力投入,建立起完善的信息化系统,煤矿企业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必须以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企业管理提升和创新为支撑力量,信息化技术是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保障,也是煤矿企业创新性的主要动力。因此应该将煤矿信息化体系建设纳入企业的发展战略之中,将煤矿企业信息资源当作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之一,充分挖掘和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完善的煤矿信息化体系是必然趋势。

2.2 培养综合性信息化人才

我国煤矿企业不断重视信息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却忽略了信息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从目前煤矿企业对于信息化人才的需要情况来看,应该加强对在职煤矿职工进行培训教育,显著的提升整体信息化水平,并且加大信息化与精通采矿知识的综合性人才,促使煤矿的信息化系统能够真正用到实处,做到物尽其才、人尽其用。

2.3 加强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

建设信息化示范工程促进煤矿企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特别是安全监控监测信息的搜集与,煤矿企业生产信息的集成与可视化、改造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化框架、创建决策信息系统等,促使企业在管理、作业、采购、安全、物流等环节上实现系统全面的信息化管理。

3 结语

随着煤矿资源需求的增大,开采任务也不断加重,对于信息化技术的依赖性也不断加强,特别是对采矿安全、企业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信息化建设是煤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力的必然趋势。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根据煤矿产业的特点,做好每一项基础工作,在漫长的信息化过程中,对于煤矿信息化进行不断的完善。针对我国目前煤矿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可以预测随着煤矿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对于煤矿企业的科技含量、作业效率、企业运营能力等都有着显著提高,有效的减少经营成本,大幅度的提高采矿的安全性,减少安全隐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信息化技术将是煤矿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韩佳睿.浅析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煤炭经济研究,2007(03).

篇9

关键词: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 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 1 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 2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 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 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 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 3 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 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 1 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 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 18]。

2. 2 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 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 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 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04, 15(2): 30-33.

[2] Xu Zenghu,i Li Yingbo.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 intensive: the Case from China [C]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Management, 2007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hengdu, 2007: 1-5.

[3] 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J].

现代情报, 2008(6): 76-78.

[4] 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 /OL]. [2009-03-16].

http: // countryside. com. cn/[5] 胡伦赋.农业信息化研究[J].现代情报, 2002, (11): 43-45.

[6] 黄胜海,邹剑敏.对我国畜牧业信息标准化建设的探索[J].中国禽业导刊, 2003, 20(14): 9-11.

[7]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 sd - taishan. gov. cn/sites/yantai/articles/F00000 /1 /1155301. aspx.

[8] 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9]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 2005-12-28 (6) .

[10] 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 J] .现代化农业,2003(11): 23-24.

[11] 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 J].农业网络信息, 2004(5): 27-29.

[12] 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7(1): 4-9.

[13] 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 J].今日科苑, 2007(16): 30.

[14] 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 J].中国畜牧杂志,2003, 39(6): 42-43.

[15] 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 J].图书情报知识, 2007(6): 80-85.

[16] 佚名.农业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 wzma. gov. cn/directionary/showarticle. asp? id =121&sort.

[17] 佚名.解放养猪业生产力的新技术-数字化养猪[EB /OL]. [2009-03-19]. http: // agr.i com. cn/doc/2008 /3 /19 /150228. htm.

[18] 吕晓燕,卢向峰,郝建胜.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 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4, 16(11): 121-125.

[19] 刘世洪.农业信息化与农村信息化[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

[20] 张建立,张建鑫,世昌.数字农业概述[ J].农技服务,2007, 24(9): 116.

[21] 佚名.数字农业和精确农业[J].北京农业, 2006(6): 4.

[22] 吴吉义.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现状分析[EB /OL]. [2006-07 -26]. http: // soft6. com /tech/9 /97096. ht-m.l[23]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EB /OL]. [2006-02-28].

http: // tzag. gov. cn/documents/docdetai.l asp? doc-umentid=137491&sub_menuid=101.

[24] 徐婷婷,付龙.加快畜牧业信息化应解决的几个问题[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7(11): 118.

[25] 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J].现代化农业, 2003(11): 23-24.

[26] 刘宇,蒋国滨.利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4): 18.

[27] 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7(2): 1.

[28] 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 J].

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4): 485-488.

篇10

关键词: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途径

Abstract: because our country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is relatively backward, lead to industry work efficiency is low, the investment has nearly 1/5 of the fund waste, seriously hindered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efficiency. This paper analyzes our country to the status of informatization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roposed in this foundation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the effective way.

Keywords: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way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伴随着我国信息化产业的飞速发展,许多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提高,但是大多数施工企业的管理信息化水平还相当落后,信息化的概念还没有真正融入到企业管理的业务范围之中,信息管理的组织、方法和手段还停留在传统的方式和较低的水平上,从而严重影响了建筑业发展的效率。建筑业存在着10%~20%的浪费,由于效率不高、错误以及工程延误等原因每年给建筑业投资中大约带来1/5 的损失。全球制造业和建筑业的GDP 规模基本相同,大约为3 万亿美元左右,两个行业在IT 上的投资却分别为81 亿美元和14 亿美元,即建筑业在IT 上的投资不足制造业的20%。多年以来,建筑业内均采用纸质介质交换信息,但是纸质介质不能承载更多的数字信息,纸质传递会导致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信息的流失(如图1 所示),这就要求信息传递方式的改变。

1 关于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完整的信息化应该包括:一定信息技术水平;基础设施;产业水平;社会信息基础支持的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允许信息化发展的自由度;信息活动的不断提升和丰富的过程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因为信息化建设的初衷和归属都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来发挥信息化在各行各业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是信息化建设的加速器,因为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控制的手段和工具,极大地提高了人类信息活动的能力,扩展了人类信息活动的范围,加速了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2 我国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现状

回顾我国工程建设行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所走过的历史,确实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各级管理网站广泛普及,各种计算软件和工具软件层出不穷,自动控制技术日益增多,办公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发展迅猛,整个信息技术在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上均有新的飞跃。但是由于工程建设存在着建筑产品生产的单件性、多学科性、参与单位众多、施工的环境比较恶劣和地域分散等特征,应用信息技术比其他行业显得更为困难;再加施工企业长期受传统习惯的影响,管理粗放,接受新生事物较慢,多数企业没有信息化建设的长远规划,或者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我国绝大多数的施工企业,在管理信息化方面还处在初级阶段。

2.2 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⑴施工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低,市场应用以工具软件为主。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正在得到施工企业的普遍认可,已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计算工具,但由于受软件本身的局限性,现场技术人员各自了解程度的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企业的应用还主要集中在简单的单项应用上。由施工图预算,工程进度网络计划时间参数的计算等单项程序的应用,逐步扩展到工程造价计算、钢筋计算、物资账目管理、建筑CAD 设计、区域规划等,以及企业管理与办公自动化、招投标、施工技术、质量与安全管理以及经营管理程序系统的应用。管理软件的应用,由于受企业文化、业务数据、管理思想及模式、体制、机制的不同和传统管理方式的制约,使用尚不普及。

⑵重视基于项目的局部应用,集团层面整体资源协调不足。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投入,需要协调理顺各方面的工作关系和业务流程,而这种投入和协调在短期内不可能达到完善,不可能马上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往往得不到领导的足够重视,不能给信息化建设提供合适的资源和工作条件。

⑶集团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普遍存在“信息孤岛”。目前,大部分企业还停留在日常工作数字化层面上,大量冗余的数据和信息重复储存于各个子系统中,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不能做到信息集成,不能形成资源共享,信息化的优势没有得到体现。

⑷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方式,使项目参与各方的信息沟通不畅。如图2 所示,这种传统的点对点的信息沟通方式及信息分散储存的方式会造成项目信息的不均匀分布,使工程所必需的资料滞留在某一方的资料柜或计算机里,而其他参与方手里拿的是已经变更甚至作废了的图纸和资料。这种工程建设中常见的信息缺乏、各方获得信息的时间不一致、内容有偏差的状况,是造成工作冲突、工程变更周期长、工程延误乃至返工等问题的根源所在。

3 实现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途径

施工企业管理信息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套全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的引入,对每个员工的工作方法都将产生巨大的冲击,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因此,管理信息化的推进只能循序渐进,不可一蹴而就。

3.1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企业管理的一场变革。它的成功实施需要企业领导的重视和全员的参与;需要从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出发,综合考虑企业中人、技术和管理的作用,综合运用现代管理技术、信息技术;需要实现企业经营全过程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机集成和优化运行,并在工程质量、成本、进度等方面达到总体最优,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只有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3.2 领导重视,全面做好各种资源投入

企业信息化建设既需要软件和硬件的大量投资,又需要人力、物力、智力的投入,是实现从“人治”到“法治”转变的过程。因此,领导必须给予高度重视,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充沛的资源,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促进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确保信息化建设的顺通进行。

3.3 结合实际,统一规划,分步实施

企业信息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高层决策机构首先应当从经营战略、体制、技术、管理、企业文化、人力资源、行业环境、竞争地位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的自我诊断和准确定位。在此基础上,确定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针、关键需求、范围、阶段,才能既不脱离企业自身特点,又能很好的服从于企业未来经营发展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需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分步实施企业的信息化建设。

3.4 加强培训工作

企业是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的主体,只有企业各类人员充分理解系统的工作原理,并按照系统规程完成各自的工作职责,新系统才能成功建设并顺利运行。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人才建设应立足于现有人员的培训上,这种培训包括从企业的最高领导层直到底层的具体操作人员,并且培训工作应该贯穿于信息化建设的各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