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管理办法条例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事业单位管理办法条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事业单位管理办法条例

篇1

近几年来,我国卫生领域中颁布或修订的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其它规范性法律文件, 这对于依法管理卫生事业,规范卫生秩序, 遏止违法行为, 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益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尽管如此,但目前我国的卫生法制建设与现实社会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法律施行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却不容忽视。据此完美我国的卫生立法,用科学合理的卫生法律制度去应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时代挑战颇具现实意义。笔者试图对此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思考,期待着学界同仁的批评指正。

1 卫生法的学科特性

卫生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科目,是伴随着法律和医学的逐步发展,以至二者相互交融、渗透后诞生的时代产物。构建我国的卫生法律体系,首先必须建立起对卫生法学科特性的正确理解和全面把握。卫生法作为我国法律体系中正在逐步兴起的法律部门,除具有法律的一般属性外,其学科特性则是将卫生法区别与其他法律规范的重要特征。学科特性作为卫生法本质属性的内在反映,具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调整对象的综合性。卫生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卫生行政法律关系和对外服务法律关系。

1.1.1 卫生行政法律关系。当前,我国的卫生法律绝大部分属于行政法。为有效加强卫生行政管理工作的推行,国家通过设定法律法规将各级卫生行政监督部门与食品行业、医药行业等涉及卫生管理的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级医疗卫生组织之间的法律地位、组织形式、隶属关系、职权范围以及权利义务加以明确,形成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如《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以保证卫生行政监督部门能有效地对卫生工作进行组织、领导,使得作为管理相对人的有关单位能够依法从事相应的活动。作为法律的调整对象,卫生行政法律关系主要是指在卫生组织管理与卫生法律监督过程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卫生行政监督是宪法赋予国家行政机关的一项职能权力,其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卫生行政监督与管理活动中。此时行政机关与下属机关、医药食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个人之间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是一种纵向的行政法律关系,体现出一种命令与服从、管理与被管理的强制性特点。卫生行政法律关系具体又可细分为卫生行政隶属关系、卫生职能监督管辖关系、卫生管理关系(如行政许可关系、行政处罚关系、行政赔偿关系、行政复议关系、行政诉讼关系)等。

1.1.2 对外服务法律关系。这是指卫生行政机构、医疗卫生组织、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在向公众提供医疗预防保健服务、医疗卫生咨询服务、卫生设施服务活动中与服务对象所产生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横向的社会关系,它表现为提供服务和接受服务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2 调整手段的多样性。卫生法调整社会关系的广泛性,决定了其调节手段的多样性。即,既要采用行政手段,如用强制措施控制传染病流行等,又要采用民事手段调整卫生服务活动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如医患关系等。同时对于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严重的侵权行为还要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从这一角度看,卫生法是多元性质的。

1.3 法律内容的科学性。医药卫生工作是一项科学性、技术性很强的实践性工作,卫生法本身又是法学与医学相关学科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医学相关学科的技术成果既是卫生法的立法依据,也是卫生法律实施的技术保障。卫生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促进、互为依存的关系是其他众多法律难以比拟的。目前,我国众多的卫生法律法规中,都包含有大量的操作规程、技术常规和卫生标准。这些广泛应用于医疗卫生工作的技术性规范和卫生标准的规定,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法律性,构成了卫生法的重要内容。另外,随着医药卫生科学的不断发展,除了已有的法律必须作出适时的修改外,卫生领域还需要针对新生社会关系出现更多的立法,如器官移植、脑死亡、基因诊断与治疗、生殖技术、克隆技术等。

2 我国卫生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

卫生法律体系功能实践的整体效应首先取决于卫生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卫生法律体系基本结构的合理划分,必须是在结合卫生法学特性的基础上,同样亦以卫生法的调整对象为主要标准,调整方法为辅助标准,并遵循法律部门的划分原则,做以下6个部门的划分:

2.1 卫生机构法律制度:卫生机构法律制度单独列为卫生法律部门,是以卫生行政关系为法律调整对象,以卫生机构为主题分类,结合卫生法律实践的特点进行考虑的。卫生机构法律制度是指以卫生机构为法律主体,对卫生机构的行为方式、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和调整的卫生法律制度。具体又可以细分为医疗机构法律制度、卫生保健机构法律制度、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法律制度、采血供血单位法律制度等。目前,国家对应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医院工作制度》、《医院工作制度的补充规定(试行)》、《中医医院工作制度(试行)》、《消毒管理办法(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血液制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卫生行政处罚程序》等。

2.2 卫生职业法律制度:卫生职业法律制度是以卫生行业的人员内部管理关系为法律调整对象,结合以卫生职业为主题分类所做的卫生法律部门的划分。卫生职业法律制度是指对执业医师、护士、执业药师等卫生职业人员的行为方式、权利和义务作出规定和调整的卫生法律制度。卫生职业法律制度主要包括:《执业医师法》、《护士管理办法》、《医师执业注册暂行办法》、《中医医院工作人员职责》、《中医师、士管理办法(试行)》、《外国医师来华短期行医暂行管理办法》、《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等。除此以外,卫生职业法律制度还可散见于诸如《医院工作制度》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法律条文当中。但考虑到部门间法律数量的均衡性原则要求以及部门法划分时所需遵循的法律主导性原则,故未将其纳入在内。

2.3 公共卫生法律制度:公共卫生法律制度,也是以卫生行政关系为法律调整对象,但却结合以公共卫生为主题分类所作的部分法的划分。公共卫生法律制度是指调整公共卫生领域中不同卫生法律主体间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目前,国家针对性出台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暂行)》、《中药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监督行政处罚程序规定》、《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品和管理条例》、《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实施细则等。

2.4 卫生服务法律制度:卫生服务法律制度是以卫生服务关系为法律调整对象,结合以民事法律手段为主要调整方式综合进行的部门法的划分。卫生服务法律制度是指调整卫生服务过程中不同法律主体间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按照卫生服务类别的不同,现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关于加强医疗机构治安管理维护正常诊疗秩序的通知》以及另外一些散见于其他法律法规中的相关法律条文。当前,卫生服务法律制度的完善,除需对已制定颁布的卫生服务法律、法规实行归类、整理,进行法律文件的系统化之外,还需要增加较多新的立法内容。

另外,考虑到法条内容的科学性这一医学法的学科特性,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医疗技术规范作为医学实践长期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医疗技术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典范,是对医疗过程的定义和所应用技术的规范或指南,是确保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医疗技术规范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医疗技术规范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如卫生部) 、全国性行业学会(如中华护理学会) 制定的各种标准、规程、规范、制度的总称,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如《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医疗机构诊断和治疗仪器应用规范》等。狭义的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是指医疗机构制定本机构医务人员进行医疗、护理工作应遵循的工作方法和步骤,适用于本医疗机构。作为行业性规范的医疗技术规范,虽然不具有法律的效力,但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尤其当涉及医疗纠纷的裁判、医疗事故鉴定、医疗过错的认定时是最为基本的衡量标准,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法律意义。故医疗技术规范亦可视为卫生服务法律的非正式渊源。

2.5 医学创新法律制度:医学创新法律制度是考虑到卫生行业的科技属性,为组织和协调医学科技活动,调节医学科技成果应用中产生的利益关系,抑制医学科学技术的负面效应,而作的特殊目的的部门法划分。医学创新法律制度是指为医学科技活动和科技管理提供民主、科学的规则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法律体系结构的开放性为法律内容的发展留余了空间,可以适应新生的社会法权关系的法制化需要。而医学创新法律制度这一特殊卫生法律部门的出现,正是以此类客观存在的新型社会关系为基础,应其特定的法律调整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卫生法律部门的合理划分,同样也必须遵循以现行法律为主,兼顾即将制定的法律这一重要原则,将医学创新法律制度单独列为卫生法律部门。医学创新法律制度,目前主要包括人工生殖技术法律制度、器官移植法律制度、脑死亡法律制度、基因工程法律制度、安乐死技术法律制度等一批迫切需要完善的法律制度。

篇2

    第?条  为了加强机械电子工业专利工作,鼓励发明创造, 促进科技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以下简称专利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及其他有关规定, 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机械电子工业专利工作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专利法和实施细则,鼓励职工发明创造的积极性,保护企、 事业单位及其职工的发明创造专利权,维护其合法权益。

    第二章  专利工作机构和任务

    第三条  机械电子工业部科学技术司为机械电子工业专利管理机关。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专利管理工作的规定和法规;

    (二)组织制定专利工作的规划和计划;

    (三)协调专利工作,并进行业务指导;

    (四)协同部有关部门管理设备、 技术和产品进出口中有关的专利工作及其专利许可证贸易;

    (五)组织专利工作的宣传教育和干部培训;

    (六)领导本系统的专利服务机构;

    (七)调处有关专利方面的争议和纠纷;

    (八)法律规定的应由专利管理机关完成的其他工作;

    (九)对涉外专利申请进行保密审查。

    第四条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机械、 电子工业主管部门应明确负责专利管理的工作机构和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 其主要职责是:根据部制定的专利工作规划、计划,管理本地区机械、电子行业的专利工作。

    第五条  各企、事业单位据工作需要,指定一名厂(所、 院)级领导主管本单位的专利工作, 并指定相应的工作机构和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其主要职责是:

    (一)制定开展专利工作的规划、计划和管理制度;

    (二)负责对职工进行专利法和专利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

    (三)办理专利申请事宜,管理拥有的专利;

    (四)参与组织专利技术的实施和管理专利实施许可合同;

    (五)了解与本单位有关的国内外专利申请和市场动向, 注意保护本单位的专利权和防止侵犯他人专利权;

    (六)参与管理技术和产品进出口中有关专利的工作;

    (七)支持发明创造活动,提供有关专利事务的咨询服务;

    (八)从专利技术实施的收益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专利基金, 以支持发明创造的专利申请、维持、实施等。

    第六条  各级专利工作机构须按专利法及有关规定开展工作。 各级专利工作人员对工作中接触到未公布的专利申请内容负有保密责任。

    第七条  机械专利服务中心和电子专利服务中心协助部做好本系统的专利工作。两中心分别设在机械科技情报所和电子科技情报所。 其主要任务是:

    (一)接受部专利管理机关委托的有关专利管理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机械、电子工业专利工作信息网络, 并组织开展各种活动;

    (三)组织开展专利情报研究;

    (四)组织专利技术开发和实施工作;

    (五)专利申请和有关事宜;

    (六)提供各种专利事务咨询和文献服务。

    第三章  专利申请

    第八条  各单位要积极支持本单位职工的发明创造活动, 对符合专利申请条件的应及时组织申请,对申请专利的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压制。

    第九条  各单位的专利工作人员对本单位的研究课题、 实验室的阶段成果、技术开发、 设备和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工作中所做出的发明创造,可以申请专利的,应及时办理专利申请,争取得到法律保护。

    第十条  职务发明创造需要申请专利,须经单位领导批准, 非职务发明创造申请专利的,由单位出具证明。

    第十一条  对非职务发明申请专利在经费上确有困难的, 各级领导要给予支持,发明人或专利权人应在发明创造取得经济收益后偿还。

    第四章  专利实施

    第十二条  部专利管理机关根据国家计划, 有权决定将本系统的全民所有制单位持有的重要发明创造允许指定的单位实施, 由实施单位按国家规定向持有专利权的单位支付使用费。

    第十三条  对申请专利的发明创造,应积极组织实施或许可他人实施,各单位应在与他人签订的实施专利许可合同生效三个月内, 填写《实施专利许可合同备案表》,随同合同副本一式二份报部专利管理机关。

    第十四条  各单位向国外转让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的, 必须经部专利管理机关批准;在国内转让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的, 须经按隶属关系的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并报部专利管理机关备案。

    第十五条  加强专利技术的推广应用, 对国家有经济或社会效益的项目,各级专利工作机构应积极向相应的科研、生产部门推广。

    第五章  专利权的保护

    第十六条  各单位及其职工有权保护本单位的专利权不受侵犯。 发现侵权行为,应及时报告本单位的专利工作机构, 并请求行为发生地专利管理机关调查处理或向人民法院起诉。同时,应自觉遵守专利法及有关规定,不得侵犯他人专利权。

    第十七条  请求调处专利纠纷或进行专利诉讼时, 应有本单位专利工作人员参加。在进行专利诉讼时,根据需要,也可委托人办理。

    第十八条  各单位的专利工作机构和专利工作人员要依法做好本单位专利权的维持、续展、终止等有关事宜,管理好专利权。

    第十九条  各单位从国外引进设备、技术时, 要对其中涉及的专利技术法律状况进行调查。在可行性报告中, 必须有其法律状况的检索报告,作为审批条件,为谈判、签约提供法律依据。

    第二十条  各单位拟出口新产品、新技术时, 要事先研究是否在出口国(地区)申请专利,防止被他人仿制。

    第二十?条  各单位要积极收集、研究与本单位有关的专利信息。 对不符合专利法规定的专利申请和授予专利权的, 应不失时机地向专利局就该申请提出异议和请求专利复审委员会宣告该专利权无效。

    第六章  专利纠纷调处

    第二十二条  部专利管理机关负责调处本系统的专利纠纷。 具体调处范围是:

    (1)专利侵权纠纷;

    (2)有关在发明专利公布后或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公告后,在专利权授予前实施发明创造的费用纠纷;

    (3)专利申请权纠纷和专利权属纠纷。

    具体专科纠纷调处办法按《专利管理机关处理专利纠纷办法》国专发法字(1989)第220号文执行。

    第七章  专利管理

    第二十三条  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的有关费用, 事业单位由科研费或自筹专利基金支出;企业单位列入生产成本或自筹专利基金支出。

    第二十四条  为加强设备、技术和产品出口的管理, 在涉及专利技术时,必须有审批机关专利工作机构签署的意见。

    第二十五条  对发明创造的职务发明人和设计人的奖励, 按专利法第十六条和实施细则第七十条至七十五条执行。

    对开展专利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使本单位取得较大经济效益或避免遭受经济损失的专利工作人员应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六条  各级主管部门应把各单位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 专利实施率和取得的效益以及专利知识普及率作为评价该单位技术进步、 经营管理的指标之一。

    第二十七条  部专利管理机关对本系统专利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考评。对有突出成绩的要给予奖励;对严重失职, 不按有关规定办事的,要追究其责任,并给予适当处理。

    第八章  国防专利

    第二十八条  电子工业国防专利按《国防专利条例》及《国防专利条例实施细则》办理。

    第二十九条  电子工业国防专利由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归口管理。 中国电子工业总公司可根据本办法制定实施细则。

    第九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凡本办法与中国专利局有关文件不符之处, 以中国专利局正式文件为准。

篇3

1、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适用范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领导的讲话精神,政府组织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公房改制出售的房改房、单位集资房、个人所有的私有房不适用上述司法解释。实践中,还大量存在着村民委员会在集体土地上以“旧村改造”名义建设的房屋,原房管局下属的房管所以危房改造等名义开发建设的房屋,还有部分企事业单位在国家划拨土地上违规开发的少量商品房,均向社会出售。对上述几类房产是否适用司法解释,实践中认识很不统一。有人主张以开发建设者是否符合国务院《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确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设立条件为据确定房屋是否适用司法解释,有人主张对司法解释中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作扩大解释,其中包括符合法定条件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亦包括违规开发者,只要是向社会公开销售,均应适用司法解释。还有人主张以商品房开发建设用地是否为国有土地作为是否适用司法解释的条件之一。

笔者认为上述意见均不正确。一项法规的适用范围,一般由其自身作出规定。上述司法解释亦不例外。该司法解释第一条对其适用范围作出了规定,即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将尚未建成或者已竣工的房屋向社会销售并转移房屋所有权于买受人,买受人支付价款的合同。因此,确定上述司法解释的适用范围,主要是根据开发建设者是否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是否向社会公开销售来确定。基于上述认识,非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的的房产之买卖不适用解释,不管是否公开向社会出售;安居工程等国家对购买对象有限制条件的房产,不管是否房地产开发企业建设,均不适用上述司法解释;解释的适用与否与开发用地是否国有、开发过程是否违规无关。对此处所谓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应作狭义理解,即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房地产管理部门同意设立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当然,为避免与行政权力的冲突,法院只应进行形式审查,对企业在实体上是否符合该类企业的法定条件,法院不作审查。

2、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分类。

这是每个审判员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案件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关于商品房买卖合同的分类,对行政执法和司法最有影响和意义的分类是分为商品房现售和商品房预售两种。这是根据商品房开发建设过程并结合合同成立时间对商品房买卖合同进行的分类。鉴于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对上述两种合同的生效条件等分别作出了规定,上述合同分类问题的影响则直接及于法律适用和合同效力的认定,决定着案件审理的方向。

根据建设部制定的《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三条的规定,商品房现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竣工验收合格的商品房出售给买受人,并由买受人支付房价款的行为;商品房预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房预先出售给买受人,并由买受人支付定金或者房价款的行为。

上述对合同的分类,看似直观而易于理解,但仔细研究就发现其分类标准模糊不清,未能对所有商品房买卖合同作出两分,是个不成功的分类。其分类好象是按工程建设的过程进行的,但并未作两分,因为在竣工和验收之间还有时间间隔,且上述按工程建设过程分类的原则并未得到彻底贯彻,还揉合进了竣工验收为合格这一法律评价结果。如此,已竣工未验收或验收未达合格的商品房买卖合同归于哪一类?同时,即使按上述方法分类,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时,还是往往产生不同的认识。如:何为竣工、何为验收?

对于已竣工未验收和验收未达合格标准的商品房,其买卖合同应按预售还是按现售处理,笔者认为,将上述商品房按现房处理、归于不符合法定条件的现房更符合我国法律区分现房和预售的初衷:允许房地产开发商预售商品房是为了房地产开发企业能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取得部分资金,且该资金必须用于工程建设;预售是一种特殊的销售,预售的商品房至少还在建设中。上述理解亦符合国人对现房和期房的一般理解:盖好了的房子是现房,尚未施工和正在施工的房产为期房。基于此,笔者主张将上述房产的买卖纠纷适用现售合同的相关规定调整,其结果是区分预售和现售以工程是否竣工为据。这其中实际隐含着已竣工未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房产是不符合法定入市条件的现房这一观念,和合法与不合法的合同只要种类相同即适用相同的法律规范的理念。

此外,根据笔者了解的建设工程和房地产管理法知识,我国法律对何为工程竣工未作解释。根据汉语词典的解释,竣工为工程完了。但对何为验收,我国法律从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两方面作了不同的规定。根据国务院《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六条和第四十九条的规定,建设单位收到建设工程竣工报告后,应当组织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有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并在验收合格后15日内将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报告和规划、公安消防、环保等部门出具的认可文件或者准许使用文件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第十八条及第十九条的规定,房地产开发项目竣工后,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向项目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竣工验收申请之日起30日内,对涉及公共安全的内容,组织工程质量监督、规划、消防、人防等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进行验收,验收的内容为城市规划设计条件的落实情况、城市规划要求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情况、单项工程的工程质量验收情况、拆迁安置方案的落实情况、物业管理的落实情况;验收结果应报房地产开发主管部门备案。笔者认为,上述第一个验收是建设工程质量专项验收,其结果只说明建设工程质量状况;第二个验收是综合验收,验收结果表明商品房是否符合进入市场的条件。商品房买卖纠纷中,要解决的问题是房产是否符合国家对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要求,是否合法并符合入住条件的商品房,因此,对其中的竣工验收应按国务院《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规定的内容理解、适用。

最后,区分合同种类时还遇到一个程序问题:确定工程进展情况的证据资料一般掌握在开发商手中,而当了被告的开发商一般不配合法院工作提供上述资料,法院是否可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十五条第(一)项的规定,以进行合法性审查(审查合同合法性)为由主动调查取证?或依照该规定第七条的规定将上述证据的举证责任分配给房地产开发商一方当事人?笔者认为,前一种作法法律依据不足,后一种作法可采。

3、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效力问题。

对商品房预售合同的效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及最高人民法院有关领导对该规定所作的说明已作了较明确的阐述,容易理解,操作性较强。但对于商品房现售的条件,法律和行政法规未作明确规定,对现售合同的效力问题,上述司法解释亦未作规定。实践中对此有不同认识。若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七条规定的未依法登记领取产权证书的房地产不得转让(当然包括商品房买卖)作为强制性规定理解,则商品房现售合同生效条件应

为房地产依法登记领取权属证书。但上述理解显然与建设部《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商品房现售条件不符。若不作上述理解,则违规开发的商品房,只要已竣工,只要不具备导致合同无效的其它事实,买卖即为合法有效的合同而受法律保护,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利,因为没有行政法规和法律对商品房现售条件作其出限制性规定,《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只是部门规章。笔者认为,在商品房现售合同的效力问题上,我国法律存在漏洞,急需相关的立法和司法机构作出补充。笔者主张,在目前的法律框架内,可以将《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的商品房现售条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四)项的规定结合起来作为商品房现售合同的生效条件,如商品房不符合《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七条规定的条件,则可以商品房买卖合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为由,援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第(四)项的规定确认其无效。如此补充现有法律的漏洞。

4、开发商逾期协助业主办理房产权转移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严格责任作为一般归责原则,以过错责任为特殊规定。商品房买卖合同,一般亦应适用严格责任原则。开发商逾期协助业主办理产权转移的违约责任是否应适用严格责任原则?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八条规定,由于出卖人的原因,买受人在下列期限届满未能取得房屋权属证书的,除当事人有特殊约定外,出卖人应当承担违约责任:(一)商品房买卖合同约定的办理房屋所有权登记的期限;(二)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尚未建成房屋的,自房屋交付使用之日起90日;(三)商品房买卖合同的标的物为已竣工房屋的,自合同订立之日起90日。该条司法解释中,“由于出卖人的原因”作何理解?该条司法解释采纳的是什么归责原则?笔者倾向于理解为过错责任原则,理由如下:“由于出卖人的原因”,显然不包括由于第三人的原因,如与开发商有土地使用权出转让合同关系的第三人的原因;而严格责任原则是不分原因,只要有违约就有责任,除非是因不可抗力。此外,该条解释规定的是法定违约责任,责任程度与逾期付款相同而一般大于逾期交房的违约责任,因此,适用条件应尽量严格,上述认识亦是促使笔者对上述违约责任作过错责任理解的原因。

5、因房屋存在质量问题解除合同的条件。

房屋主体质量经鉴定不合格应解除合同,因法有明文规定,现在审判实践中已是共识。但对一般房屋质量问题达到什么程度,当事人可以请求法院解除合同,实践中却存在很大分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三条规定,因房屋质量问题严重影响正常居住使用,买受人请求解除合同和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该条显然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九十四条第(四)项规定的解除合同的条件,即“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债务或者有其他违约行为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在商品房买卖合同中的解释和应用,但商品房质量问题到什么程度为“严重影响居住使用”?该条解释的可操作性不强,依赖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有人认为,商品房正常的“居住使用”主要以安全为标准,只要房屋能安全的居住使用,其它质量问题不会严重影响居住使用;其他人认为,“居住使用”不仅以安全为条件,与房屋价值相应的舒适和美观亦是正常居住使用的标准,如房屋不具备与其价值相应的舒适和美观程度,亦应认定为严重影响居住使用。笔者同意第二种观点。

篇4

关键词:

一、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基本特点

住房公积金是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产物,是一种义务性长期储蓄制度。住房公积金的本质属性是工资性。实行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单位按职工工资的一定比例,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个人也按月缴纳占工资一定比例的公积金,两者都归职工所有。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保障居民住房和社会养老体系构建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说,缴纳了公积金的人可以享受公积金贷款,公积金贷款利率低于商业贷款,可以节约很大一部分利息支出。再如,住房公积金可以在退休后取出,是养老的一笔重要资金。

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编制住房公积金和公积金中心管理费用年度预决算;建立职工住房公积金明细账,记载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提取等情况;依法办理住房公积金委托贷款业务,防范风险;严格执行住房委员会批准的住房公积金归集、使用计划;核算住房公积金的增值收益;严格执行财政部门批准的管理费用预算,控制管理费用支出,努力降低住房公积金运作成本。所以,健全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 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现状

1、公积金的内控制度不健全,监督工作不到位,违规发放贷款、挪用资金的行为仍然存在。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独立的事业单位,由国家财政拨款。但它并未以身作则,个别地方资金管理分散,有过分追求自身利益的现象。内控制度不健全、监督管理不到位现象在我国各城市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都存在,例如,员工通过内部调账、修改合同等方式违规挪用资金。更有甚者,卷款逃离、挪用资金购买股票。这些都提现了内部员工财务意识淡薄,法律意识薄弱。

在我国,挪用住房公积金被判刑的案例屡见不鲜。例如,2008年安徽亳州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原利辛管理部主任李伟挪用公款195万余元,近日被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3年;因挪用公款,北京矿务局房管处原处长兼北京住房资金管理中心矿务局分中心原主任范子林,被门头沟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6年。 详细>>

2、住房公积金管理和使用不规范,财务隐患大。

大多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岗位责任制度和内部审计制度,缺乏内部管理,资金管理分散;巨额的资金为追逐利益,不合理的走向了证券市场。不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将大量资金交给证券公司,任其购买风险较大的股票,一旦股价下跌,行情巨变,

资金就大量缩水,给住房公积金中心带来巨大的损失。

    我国住房公积金的投资运营应该配备整套的投资方案。结合当前房价非理性上涨的背景,发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建设项目贷款已经成为可供住房公积金投资运营选择的重要渠道。另外,实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也能在分散信贷风险和提高资金使用率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三、健全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制度措施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建立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虽然取得在为公民解决住房问题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1999年4月3日,国务院在认真总结全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建设的新情况、新形势施行了《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办法条例》。但我国住房公积金财务管理制度仍不完善,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

1、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财务监督

公积金中心应当依法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接受社会监督和员工内部监督。公积金中心的员工应时刻以严谨的态度约束自己,切勿发生法律规定的违规行为。住房公积金中心要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内控制度,进一步加强管理监管和内部审计,提高工作效能,防范资金放贷风险,确保住房公积金的安全和增值;对已被挤占挪用的公积金要采取有力措施,认真清理予以追回,并追查有关人员责任。财政、审计等职能部门要加强经常性审计监督,住房基金中心要主动接受和配合财政、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共筑资金安全的防火墙。

2、保证公积金单位账户管理的独立性

保证其资金账户的独立性主要内容有:首先,公积金中心设立一个基本结算账户,统一管理从财政等部门拨入的经费或其他往来款,各科室不得私立银行账户;其次,严格实行资金管理制度,不得随意将单位资金外借给个人或外单位使用;再次,财务人员对各项收入须立即入账,现金收入应及时交入银行,不得坐支现金,不得白条抵库,货币资金必须日清月结。最后,财务人员对任何一笔资金收、付发生和处理,都必须按照申请、审批、支付、记账、复核等程序及时向财政结报或处理。

参考文献:

[1]  李雪燕,《浅谈利率市场化对住房公积金运营的影响》,中国房地产金融,2004.05

[2]  建设部,《2007年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情况报告》,2008.04

篇5

多年来,江西省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坚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依靠科学,依法防治,群防群控,果断处置”的防控工作方针,经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了一套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策略,现简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畜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江西畜禽养殖业蓬勃发展,养殖向多元化、规模化发展,成为典型的畜牧业大省。生猪产业优势得以巩固,年生猪出栏量超过3000万头,进入全国前10位;家禽养殖稳步增长,年饲养量达65000万羽,其中水禽饲养量位列全国第5位,水禽蛋产量位列全国第3位。

畜禽饲养量的增加和品种的多样,也给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带来了严峻考验。一是传统散养模式增加了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难度。传统的散养模式仍然占有一定比重,有些生猪养殖小区实际上是“集中散养”模式,饲养密度大、防疫条件差、管理不够规范,存在疫情隐患。二是当前国内外动物疫情形势复杂。近几年来,国内外重大动物疫情频发,南来北往的活畜禽调运和频繁流动增加了疫情传播的风险,江西的地理位置极易造成重大重物疫病的输入。

二、防控策略

1.明确各级责任,精心组织部署。大力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政府、相关部门与生产经营者的多重责任体系。政府方面,由防治重大动物疫病指挥部代表政府逐级下达《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目标管理责任通知书》,并制定了考核和评分办法,从组织领导、工作部署、保障措施、措施落实等方面进行量化考核;在业务部门,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作为全省农业系统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生产经营者,通过大力宣传和推行养殖场动物防疫责任承诺制,进一步明确与落实其主体责任。

2.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各项举措。全面确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目标。工作要求为5个100%(即: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应免畜禽免疫密度达到100%,免疫耳标佩带率达到100%,免疫证发放率达到100%,规模养殖场建档案率达到100%,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国绕工作要求,做到“六创新、六提高”(免疫、消毒与无害化处理、净化、监测、检疫、应急管理)。

(1)创新免疫推进机制,大力提高强制免疫质量。大力推行“政府组织领导、业务部门监管服务、养殖企业和个人为责任主体,规模养殖场户自主程序化免疫,散养畜禽春秋两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强制免疫工作新模式,把政府引导与自主防疫、搞好服务与强化监管紧密结合起来,强制免疫工作由各级政府组织发动,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养殖场户具体实施。建立了分类管理、免疫告知、每月末周补免、免疫申请验收、飞行检查5项强制免疫管理制度,在保密度、保质量、保规范上下功夫,做到应免尽免,切实构筑起坚实的免疫屏障。统一规范了养殖档案,要求各地建立包括免疫记录在内的养殖档案。开发并运行强制免疫疫苗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疫苗发放管理。

(2)创新消毒与无害化处理机制,大力提高环境清净水平。建立“农业部门监管指导、主管部门组织发动、业主负责实施”的禽鸟经营市场和屠宰加工场以及养殖场消毒新机制,督促健全消毒制度,完善消毒设施,定期开展消毒灭源工作。新修订的《江西省动物防疫条例》和出台的《江西省畜禽养殖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病死动物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和大中型动物饲养场应当组织建设无害化处理场所,督促各地试点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统筹规划、因地制宜,财政补助、保险联动”无害化处理新机制。省政府新颁发的《关于建立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的工作目标、主体责任、部门责任、管理制度,有力保障了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

(3)创新种畜禽场疫病净化机制,大力提高种畜禽健康安全水平。

建立“场(站)自主净化、县级监督实施、省市监测监管”的动物疫病净化工作机制和“疫病普查(对感染群清群)—目标群监测(逐步建立无感染群)—持续监测(保持无感染群)—疫病净化”的动物疫病净化流程,分病种建立了净化方案、技术路线和评估机制,全面推进种猪场、生猪供精站猪瘟、伪狂犬病和奶牛场布病、结核病和种鸡场沙门氏菌病、禽白血病的净化。省财政落实动物疫病净化工作经费每年305万元。

(4)创新监测流调机制,大力提高监测流调水平。建立“明确计划任务,分级监测流调,集中会商研判,统一预警信息,规范阳性结果处置”的新模式,切实加强监测流调工作力度。突出监测流调的重点区域、重点病种、重点主体,把日常监测与应急监测、全面监测和定点监测、抗体监测与病原监测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实验室规范化建设,市、县两级兽医实验室通过考核专家组现场评审的共96个,全省市县两级兽医系统实验室考核通过率达97.96%,充分发挥各级兽医实验室监测诊断作用。

(5)创新官方兽医巡查机制,大力提高动物卫生监管水平。建立了官方兽医巡查制度,实行官方兽医包片监督巡查,由县级官方兽医包片,乡镇官方兽医包场户,并进行挂牌公示,做到动物卫生监督监管与畜牧生产日常监管、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动物防疫监管有机结合,督促养殖场、屠宰场等重点场所完善并落实免疫、消毒、人员管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防疫制度,有效降低疫病风险。大力推进检疫申报点建设,全省已设立动物检疫申报点2560个,规模猪场产地检疫申报受理率100%。完善产销两地检疫协管制度,强化输入输出动物及其产品监管。严格落实驻厂检疫制度、全流程同步检疫制度、“瘦肉精”监督抽检制度和官方兽医检疫出证制度等各项制度,严把入场关、待宰关、同步检疫关、宰后处理关,强化屠宰检疫管理。

(6)创新联防联动机制,大力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建立了区域联防机制,广泛参与中南十二省、华东片区、中南六省(区)二十二市等联防协作,加强与各兄弟省市的交流与协作,并督促市与市、县与县、乡与乡之间的联防控工作。建立了应急联动机制,一旦发生突发疫情,相关部门协同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发人畜共患病时,按照“控源头、防输入、守底线”防控工作要求,第一时间进行抽样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组织排查,并正确引导舆论宣传,密切监测畜禽市场动态,积极稳定畜禽及其产品生产供应。

3.积极争取支持,保障体系完善。

(1)建立基层队伍培养的长效机制。省农业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采取“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方式,每年招录600人左右到农业职业学院学习三年,毕业后定向分配到基层农技岗位,其中有近半数为乡镇畜牧兽医人员,大力促进了基层兽医队伍的补充更新。

(2)加大中长期规划贯彻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规划,分步骤实施我省规划提出的动物疫情监测预警、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动物疫病净化、生物安全隔离区和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条件改善、血吸虫病农业综合治理、突发疫情应急管理、兽药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治信息化、动物疫病防治社会化服务等十大工程建设。

(3)规范兽医执法队伍建设。

大力落实市、县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主体资格,在成立动物卫生监督所、取得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具有独立银行帐号和取得行政执法主体资格证五个方面进行健全完善。结合现有乡镇畜牧兽医站的建设,按照“站所合一,县所派出”的原则,积极推动建立乡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目前全省已有50%以上的县成立了乡镇分所。

(4)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全省各级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强制免疫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猪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地方配套经费足额及时到位,每个行政村都至少配备了1名村级防疫员,并由县、乡财政给予适当的报酬,每人每年1400~6000元不等,每年各级投入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经费入达2.6亿元。

4.宣传引导,培训示范,强化服务提能力。

(1)加强宣传引导。采用各种灵活多样的形式,大力宣传动物防疫法律法规、预防控制和应急管理方针政策,营造良好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氛围。加强对各级畜牧兽医工作人员和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加工业等高暴露人群的健康教育和防护知识培训,指导做好自身防护,严防人员感染人畜共患病。引导养殖场户大力改善动物防疫设施,规范动物防疫行为,按照“四不一处理”要求规范处理病死畜禽。(2)加强技术培训与试点示范。充分利用阳光工程、协会与企业等多个平台,广泛开展动物防疫技术培训、技术、信息与政策咨询服务以及送科技下乡等活动。各地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示范乡200个、示范村200个、示范场400个,通过典型示范带动,引导养殖场户科学做好动物防疫工作。

三、取得的成效

1.防控体系逐步完善。随着各项防控制度的建立和法律法规的出台,防控体系建设逐步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

2.防控水平提高。全省科学免疫水平、科学监测预警水平、科学应急处置能力不断提升,有效地搞高了重大动物疫病的诊断和防控水平。3.动物疫情平稳。重大动物疫情平稳,保障了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确保了未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卫生安全事故。

四、讨论与体会

1.免疫是目前动物疫病防控的有效手段。做好动物疫病防控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面对目前严峻的、复杂的动物疫病防控形势,做好动物疫病免疫工作是目前动物疫病防控最有效的手段,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强制免疫政策,扎实开展好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工作,做到应免尽免,统筹兼顾做好小反刍兽疫、新城疫、布病等其它重点病的免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