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纠纷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经济纠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筑施工企业点多面广,一般中型企业就几十个项目部,有直属的,也有挂靠的,有些企业为了追求产值和管理费,往往以优惠的政策和较低的管理费用,吸纳了一些实力差,管理水平低,不了解底细的项目部,由于没有制定较完善的管理制度,从经济上制约不了这项目部。有些项目经理恶意的在外面乱打欠条,以企业的名义骗取供货商的信任,赊取材料,有些甚至以本工程的名义赊取材料后倒卖,供货商多次索要材料款而拒不支付,致使供货商将项目经理和企业一并告上法庭,法院以项目经理欠债属于职务行为为理由,在本项目经理无偿还能力时,由公司承担连带责任支付欠款。使较多企业都不明不白地吃了不少亏,有的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还有一些项目经理挪用工程资金或者在工程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拒付、拖欠民工工资,造成民工到企业、到政府集体上访,给企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相当多的建筑企业领导,整天忙于应付由于管理不善、乱签合同、乱盖公章给企业带来了各种纠纷,在外东躲,哪有精力再抓企业的经营管理,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恶性循环。
由以上可见,建筑施工企业经济风险主要来源由过去的替人担保贷款、拖欠工程款转变为项目经理的经济行为,不管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其经济行为都会影响到公司的经济利益。因为他们的经济行为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法律的认可,即可以认定为职务行为,法律上称其为“企业表见人”,即从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可以代表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但实质上有些构成表见,有些不能构成表见。目前在我国法律上对表见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只能由法官依据原被告出示的证据及案件的具体情况加以判定。
要避免企业的经济风险,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及主要部门负责人要明确项目经理及公司对外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员,具有什么样的权利,对它们的经济行为应该付什么样的责任及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约束他们的权利和增强对企业的责任心。然而我们明白了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经济风险来自表见人,就应对表见人的构成、具体表现有充分地了解和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就可以达到企业增效,项目增收,避免企业的经济损失的目的。
1项目负责人及企业对外从事经济活动人员构成表见人最主要的要素
企业人指由企业指定的(一般为书面委托)自然人或单位代表企业在某一项目,在约定的时间及地点参与经济活动,是一种显而易见的合法的活动。其在委托范围内产生的一切后果,由委托人承担。
表见人可以理解为,没有经过企业授权或已超越授权范围、期限的单位或个人,以企业的名义与他人从事经济活动,而他人依法有理由相信未经授权或已超越授权范围、期限的单位或个人有权,企业要对单位和个人的经济行为向他人承担责任。
由上可见,构成表见人最主要的要素为“他人依法有理由相信”。依法,指法律上认可的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19条规定,行为人没有权,超越权或权终止后以被人名义订立合同,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行为人有权,该行为有效。也提到有理由相信。条款中的行为人指未经授权,或已超越授权范围、期限的单位或个人。被人指企业,相对人指他人或第三人、合同的另一方。对以上条款也可以这样理解,只要相对人能拿出有效的证据表明自己是有理由认定行为人有权,法庭将判定该行为有效,构成表见行为。构成“依法有理由相信”的表现形式,在建筑施工企业中有很多种,现举例说明:
1.1客观存在的形式。可以理解为相对人并不知道企业是否委托,但有事实存在的理由。例如:某项目负责人没有得到企业的法人委托书,但他在全权管理某一工程,在工地入口处门头上有某公司某项目部的标牌,并且在办公室内管理人员一览表中项目经理是他并有照片,他以企业的名义在外赊欠建筑材料,供货商来工地送货并收取欠条时,通过一览表确认他是项目负责人,认为他出示的欠据可以代表某公司,为有效凭证,关键在供货商已确认这项工程是某公司所承建的工程,并确认给他打欠条的项目经理可以代表某公司,构成表见行为。尽管某公司认为自己没有授权该工程的项目负责人赊欠材料,但事实上他的行为已构成职务行为。目前各地许多建筑施工企业都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吃了官司。而作为表见人的项目负责人却都躲得远远的,任凭企业上法庭或者被执行。
1.2由于企业管理上的漏洞造成表见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①时效无期限。主要发生在工程项目由项目承包人承包,且工程建设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而且普遍存在与建筑行业中,具体表现为工程项目承包人赊欠建筑材料、设备时,相对人对其不信任,要求其出具企业的介绍信,而企业在出具介绍信的时疏忽了最主要的两点即工程的名称和有效的期限,致使项目经理长期受益于这封介绍信,赊欠建筑材料,甚至挂靠其他建筑施工企业后赊欠的材料在不能偿还债务时,债权人把介绍信作为重要的物证,把项目经理和出具介绍信的公司一并送上法庭,法庭往往把此判定为表见行为。
②无范围无对象的即成委托授权行为。主要表现在企业公章、合同章、财务专用章等管理不严,有的企业为了方便业务人员联系工程,给其开了较多的加盖企业印章的空白介绍信、空白法人委托书,空白的工程合同,持有以上空白信函的人可以随意的在任何地点给任何人出具证明,有些人恶意利用这些空白函件骗取工程,赊欠材料、另立账户、设立分支机构、提供担保甚至抽逃工程资金、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③有范围有对象的但无控制的授权行为。企业在授权时明确了工程名称、工程地点、授权人及授权范围,但缺乏监督机制造成失控。例如:某企业在外地承接了一项工程,并将其承包给某人,签订了内部经济技术承包协议书,双方约定的条款很多,后又为其成立的分公司,刻制了分公司的印章。某人又同一位项目经理签订了承包协议书,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管理混乱,人工、材料浪费惊人。加之业主以部分材料款抵工程款,工程发生了严重亏损,难以支付民工工资及赊欠的建筑材料,造成民工集体到政府上访,阻塞交通。该工程承包人避而远之,对民工说他们是给某公司干活的找他们要钱去,企业领导只好带着钱给民工发公资。在后面的一年里,公司先后收到50多份法庭传票,并派人去处理该工程的官司,工程所欠材料及人工费均由项目经理在欠据上签名。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被告,企业作为第二被告被送上法庭,法院开庭时,项目经理在法庭上出示盖有分公司印章的由其个人填写的委托书,认定其为职务行为。法院认定分公司公章、委托书有效,自然判定企业偿还债务。项目经理挥霍工程资金,倒卖建筑材料,乱给自己找来的民工头打条子,到头来却不负任何法律责任,这就是无控制授权造成的恶果。由于逐级授权,或项目经理发现项目工程严重亏损,为了逃避个人责任,在空白信函上偷盖了分公司的印章,构成了表见,成功地逃避了经济责任。
2不构成表见的行为种种
判定是否构成“表见行为”充要条件为:“依法有理由相信未经授权的单位和个人有权”,关键在于“依法”和“有理由”,依法指相对人是否有在法律上站得住脚的证据,有理由可理解为客观存在。例如:某项目部原挂靠在甲公司承包工程,在某供货商处赊欠过材料,后又挂靠乙公司承包了工程,但未在供货公司购买材料,由于项目经理拖延支付材料款,被供货商告上法庭,乙公司受连带责任。乙公司提出,供货商出具欠条为项目部在甲公司承建某工程时所欠,不应追究乙公司的法律责任。应追究甲公司的法律责任,该行为对甲公司构成表见,对乙公司不构成表见。又比如某项目经理在甲公司承建某工程时在某供货商处购买过材料,工程完工后被甲公司解聘,又到乙公司承包工程,又到原供货商处赊欠材料,供货商认为,该项目经理还是甲公司的(甲公司社会信誉较好,乙公司较差),就同意赊欠材料,后来该项目经理拖欠货款不支付,被供货商连同甲公司一并告上法庭。法庭判决甲公司不承担连带责任,原因是供货商没有检查该项目经理真实身份及没有核实材料使用工程由哪个公司承接。属忽视审查而相信该项目经理对甲公司还有权,不构成甲公司的表见。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某行为人为赊取建筑材料而冒充某公司员工,供货商不信,某人就说可用电话与某公司经理联系,联系结果是对方称某人为自己公司的项目经理或材料员,同意委托前去赊欠材料,于是供货商信以为真,材料被提走,经多次催要工程款未果,于是供货商就将某行为人与某公司一并告上法庭。最终某公司不负法律责任,行为人没有出示某公司法人委托书、介绍信等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证明,而是凭借一个电话,就轻信了行为人,属“没有法律依据,没有理由相信行为人”,不属于表见。
是否构成表见,要看其认定的相对人是否有可靠的法律依据,理由是否充分,如果只凭行为人口头说明或以旧有身份来确认都是无效的。例如某项目经理在甲公司多年,长期以来的一直由某供应商供应某种建材,信誉一直很好,虽然没有甲公司的书面委托,但管理上已经存在一种委托关系。供货商有理由相信该项目经的行为有效。某一项目经理一年换一个公司挂靠,供货商搞不清楚,形成了一种较复杂的关系,要视具体情况加以区分。
3表见的防范措施
建筑施工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应提高各级经营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增加企业员工的法律常识,加强对项目经理的普法教育,坚持依法经营,照章办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根本上杜绝表见的行为的发生。
3.1完善制度,选择好项目经理,把好每道关口。
形成表见的纠纷,构成他人“依法有理由相信”的证据往往是企业证照、公章、合同章、财务专用章、法人委托书、稍有疏忽,就可能引来官司。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项目经理或他人外出联系工程需要借用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副本时,不能随意交给他人,应由公司派相关部门的人员携带前往,并建立借出回收登记制度,需要以上证件的复印件时,应该针对具体的工程,在复印件上注明并加盖公司印章,注明日期并建立档案,不注明具体工程和日期是很危险的,他人可以拿着这些东西到处招摇撞骗。
对于公章、合同章、财务专用章的管理,要明确审批权限,做到一章一请示,一章一登记。公章一般应该由公司办公室专人管理,下班后应放入保险柜中,因为公章被盗用后自登报声明前发生的一切后果将有公章所在单位承担。加盖公章的批准权限一般为公司的总经理,他人需要开据介绍信、证明等函件时,一定要问得清清楚楚,有必要的还要亲自打电话落实,用词要严谨,不可由他人写作,以防止他人增加内容,可产生时间效应的一定要注明时效期,一般情况下最好不要开据空白介绍信。
法人委托书是行为人代表企业行使受权范围内职权的重要依据,因此从委托书的格式上,不应用便函,或随意打印,应为纸质较好印刷厂专门印刷的专用委托书,明确被授权人的姓名、职务、授权事宜、时限,一样都不能少,并由企业法人亲笔签名,法人代表出差时,应请示后才可加盖私章,并做好电话请示纪录,这样做得好处是当事人一方面按制度办事,另一方面也同时保护自己,如果不加以请示,擅自做主加盖公章、私章,出了问题很难说清。加盖公章时最好留有只有盖章人自己才能识别的标记,以方便以后辨认真假。
合同章是企业经营中的重要工具,法律上的重要证据,更要严格控制,审批权限为总经理。保管人员为合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最好不要交与行办室和公章一同管理,否则很容易混淆在什么场合用什么印章,合同章是专用在工程合同和协议书上的,一般情况下,必须有合同管理部门评审合同总经理亲自过目签字后方可加盖合同章,也要尽量避免总经理不管合同,不亲自过目签字,由合同管理人员加盖私章的做法,一旦出了问题,合同管理人员无法推卸自己的责任。同时也免不了这样的责任,给企业造成损失不说,还使自己丢了饭碗,还有可能负法律责任。合同章也要做到不见总经理签字不盖章,并建立合同盖章登记制度。
财务专用章是公司财务收支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法律上的重要证据。其审批的权限应该为公司的财务主管或财务总监。财务专用章使用频繁,一般由财务总管或财务总监负责,对外出据欠条或能形成法律文件时应该请示总经理,平时使用时也要做到一章一登记。
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但是还要靠人来操作,因此,印章的操作者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应具备一定的学历,有一定的工作资历和处理各种具体事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合同章的管理者同样应具备的各种能力,要具备合同法及相关法律的知识,能够进行合同评审,检查出合同拟订条款中的不合法、不合理条款并给予更正,明白如何利用合同条款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印章的管理者除了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对企业忠诚,不谋私利,忠实地执行公司的制度,当好总经理的参谋。有些表见官司正是因为总经理的一时疏忽,签了字,印章管理者不认真审查内容而造成的官司。出事后追究不了印章管理者的责任,但是给企业带来了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本文提到对“企业忠诚”而不是对“某一个人忠诚”。
3.2加强合同管理,实行风险抵押承包制度
《合同管理制度》在企业的管理手册中都有,但相当一部分施工企业是流于形势,一是具体的内容不全,二是对违犯规章制度的人并没有预防措施和可操作的处罚手段。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到建筑施工企业构成经济风险的主要来源是项目部,就应该对项目经理建立一种激励和约束机制,约束机制中以风险抵押为主要手段,公司在于业主签订施工合同前,先与项目经理签订风险承包合同,合同内容应该具备明确双方关系、确定经营方式和范围、承包方式、甲乙双方的责、权、利关系、债权、债务关系、工程资金结算、变更和终止、违约责任等。同时签订抵押协议,抵押可以分成三种形式,一是现金抵押,按工程总造价的5%到10%交纳现金。二是房产抵押,将项目经理本人的房产证交给公司并签订房产抵押协议书,去房产部门办理房产抵押手续。三是机动车辆的抵押,凭机动车辆的抵押协议书到车管部门办理抵押手续。
实行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度可以有效地约束项目经理的各种行为,但这也不是唯一有效的手段,还要和其他防范措施一并使用才能取得杜绝表见行为的效果。
3.3加强工程管理做好成本预控和阶段性控制
加强工程管理是防止建筑施工企业经济风险的根本,工程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工程质量一旦发生大问题,对企业是致命的打击,造成项目经济风险的最大化,安全生产文明施工同样对企业经济利益至关重要,发生一起重大的伤亡事故,直接经济损失就是几十万。因此,加强工程管理,是防止企业经济风险首要的任务,由此可见,防止企业经济风险,杜绝表见纠纷的发生,不是企业哪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企业管理人员的共同职责。
事实证明,凡是给企业造成较多的经济纠纷的项目部,大都是管理混乱,工程质量差,成本消耗高的项目部,因此做好工程成本的预控和阶段性的控制也是至关重要的。工程成本的预控,应该从工程的成本分析入手,确定工程的最佳控制成本,也就是与项目经理签订目标成本,列出成本控制表,将建筑材料、人工工资等,工程所发生的费用分类、分项计算出来,同中标的预算成本相对照,再根据市场实际材料价格,人工工资等确定最佳的控制成本,利润指标。
在施工阶段,根据工程进度对照成本进度表,所有分类、分项成本支出均不得大于成本控制指标,否则,不予支付工程进度款。工程进度的核定,一定要有专人把关,施工现场审核,不允许有作假现象存在。严格按工程进度拨付工程款、材料款的支付,由项目经理根据工程进度中各种材料的需求量,报材料计划及购货地点,由公司控制支付。防止挪用工程款,即使打欠条也是在公司的严密监控下进行。
对于挂靠的项目部,更要严加管理,前面我们所说的建筑施工企业的主要经济风险来源于项目部,确切地说,更大的经济风险来源于挂靠的项目部,挂靠的项目部经营管理水平低,专业管理人员不配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不考虑严重后果。有些项目经理恶意制造经济纠纷。对这些项目部,企业要派专人进行管理,控制工程成本。杜绝管理漏洞,达到企业和项目经理双赢的目的。
3.4加强工程资金管理,防止挪用资金
许多建筑施工企业,特别是实行经济技术承包的工程,工程资金失控也是造成企业承担经济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人认为,项目经理承包经营,又交了风险抵押金,不必过多的管理他们的财务。因此,有些项目经理误导业主,一是说把工程款打到项目经理个人账户上就代表公司了,二是说工程款打到公司账户上,公司会挪用,工程交不了工。因此,业主直接拨款给项目经理。加之资金不到位的工程较多,会产生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挪用本工程款支付其他,本工程赊欠材料、人工工资较多,造成经济纠纷,构成表见行为,企业受损。
因此,无论什么样的项目部,工程款必须进公司帐户,再由公司审查后拨付项目部,监控工程资金流向,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另外,在与业主签定工程施工合同时,要有个约定,工程款不进入公司帐户,所发生的一切法律责任由业主负责。还要注意一个问题,在选择投标工程和投标项目部时,对资金不到位的工程,不能选择没有经济实力的队伍承担施工,否则后患无穷。
建筑施工企业是一类管理较复杂的特殊企业,加之建筑市场开放后,施工队伍流动性大,企业内部管理人员流动性大,因此,只有加强管理,不能赋予管理人员过多的经济权利,要设法降低施工队伍的流动率,不要随意接受不明底细的施工队伍,加强企业用工交流,加强对行为人的监控,包括已离开企业的行为人的监控,使企业经济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篇2
一、风险的来源
建筑工程合同风险属于建筑工程风险,建筑工程周期较长,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多,风险较大。虽然参与工程的各方均有风险,但承担风险的大小却有所不同。具体来讲,在一个工程中,在建设工程决策阶段,业主承担主要风险,投资决策失误意味着整个项目的失败。在工程建造过程中,建筑企业承担的风险远大于业主。正是这个原因,建筑行业中增大了建筑企业的索赔权限。建筑工程合同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投资风险;二是非建筑企业原因造成的社会风险和客观风险,如地震等自然灾害,这种风险一般难于预料和防范;三是主观类风险,这里特指不讲诚信的欺诈类风险。
二、风险的识别
应该看到,任何建筑企业在承揽工程时不可能不承担风险,但如何承担风险,承担多大风险,以及如何化解风险是一个建筑企业不得不关注的问题。化解风险之前必须对其进行识别,风险管理实际上就是一个识别、确定风险和化解风险的过程。
建筑工程风险识别有以下特点:第一,个别性。由于建筑工程的地点不同,投资方不同,地区间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环境的差异,工程的风险有很大的差异。反映在合同风险中,建筑企业应对投资方拟建工程的意图和投资方诚信度作出专门考察,认真研究其项目风险的个别性。第二,风险的识别是由人来完成的,无论是专家团还是领导层都面临本身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因此,在风险识别时,要收集一切有用的信息。第三,鉴于建筑工程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较多,要尽量对风险评级,作定性和定量分析,建立初始风险清单。第四,对风险结果的不确定性要作出适当的预测,且不要过于乐观,因为它是随时间和事态的发展而变化的。
总之,只有在充分认识拟建项目风险的特点后才能正确评价风险的大小和危害程度。在风险识别过程中要通过多种方法进行判断。风险评价尤为重要,在准备合同文件和谈判之前,风险评价是必须的,其结果将会直接影响风险对策。在建筑工程合同风险管理上,风险评价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的经济目的,要对不诚信类风险高度重视和充分评价,因为许多投资方诱使建筑企业垫资承揽工程项目,待工程竣工后,这类投资方或长期拖欠工程款或将工程出卖转让抵押等,并不打算给付工程款。这类事件在国内发生不少,给建筑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三、对策与防范措施
尽管施工企业面临的经济纠纷原因很复杂,企业发生经济纠纷有其必然性。但通过对施工企业经济纠纷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施工企业只要提高自身法制观念和聘请法律顾问,由此达到减少施工企业经济纠纷发生的机率,从根本上预防企业陷入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做得到的。当前急需解决的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施工企业法制教育与培训
在建立规范有秩序的现代企业制度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加大对施工企业经营者(包括项目经理)的法制教育,提高施工企业的法律素质。有的施工企业经济纠纷不断、屡屡败诉,企业资产严重流失,从反面告诉我们,提高企业经营者法律素质是减少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发生的关键,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内涵扩展的重要内容。若不提高经营者的法律素质,施工企业陷入重大经济危机的重大案件仍会发生。因此,要把企业经营者是否具备必要的法律知识和依法管理的能力作为考核、相关的规范市场经济的法律知识,作为继续教育和选拔经营的必要条件之一,针对施工企业经营者的现状,把与企业经营活动密切强化教育的重点,使施工企业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具备依法管理的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合同管理制度
1、合同问题
通过大量事实证明施工企业经济纠纷频频败诉往往是合同本身或履行过程中存在重大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1)合同没有归口管理,企业内部没有专门合同管理机构;(2)忽视对对方作资信调查,没有对合同的合法性、有效性进行审查;(3)合同条款不完备,在签订重大合同时缺乏法律论证;(4)对合同专用章、空白介绍信缺乏管理。
2、完善企业内部法律管理制度
这正是由于施工企业缺乏内部法律管理机制造成的。无数事实表明,内部法律管理松懈,漏洞百出的企业,就好像一个没有篱笆围墙的果园,随时都会发生果子被人偷摘祸害。由于市场经济的复杂性,以上几个问题往往涉及到合同双方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内部经营部门法律意识和合同管理水平。当前,建立企业内部法律管理制度要做到以下五点:
(1)加强企业重大决策的法律论证制度,达到减少企业决策失误的目的。企业聘请法律顾问直接参加企业有关生产经营的决策会议,对重大经营决策或重大项目,再聘请法律事务部门的人参加;(2)加强合同管理制度,以提高企业签订合同有效性和合同的履行率。制定“公司经理和三总师合同会签负责制”、“重大合同履行报告制”、“企业对外担保管理和对内承包办法”、“企业对外经济合同管理办法”等制度;(3)加强企业财务结算的管理制度,堵塞资金管理方面的漏洞;(4)加强企业内子公司、分公司注册登记和项目经理信誉等级管理制度,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统一性和有效性;(5)加强纠纷管理制度,依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经济、民事经济纠纷管理办法》、《企业对外争议和经济纠纷管理办法》等制度,并根据发展需要,及时制订或修改相关规定。将企业管理纳入法制轨道。 建筑施工企业法律顾问是现代企业制度法人治理管理层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施工企业在相对合理和小风险的前提下进行施工生产的保障系统。其作用不仅仅是处理纠纷,更多的是着眼于事前防止经济纠纷的发生。
(四)合约前的评审和签约后的评审
篇3
经过近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阶段我国形成了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存、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私营工业企业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国有企业,同时也为整个社会提供了超过国有企业的就业岗位。由此可见私营工业企业在我国经济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讨论私营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各行业中的具体表现,这对私营工业企业在各行业中的布局以及进一步的市场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因子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因子分析法就是通过研究众多变量之间的内部依赖关系(相关阵或协方差阵),探求观测数据的基本结构,并用少数几个假想变量来表示其基本的数据结构。这几个假想变量能够反映原来众多变量的主要信息,在保证信息损失尽可能少的前提下,经线性变换对指标进行聚集,并舍弃一部分信息,从而使高维的指标数据得到最佳的简化,并可以根据因子得分对样本进行评价和分类。原始变量是可观测的显在变量,而假想变量是不可观测的潜在变量,称为因子。
三、私营工业企业在各行业中经济效益的实证分析
1.评价经济效益的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而全面的评价我国工业企业的经济效益,国家统计局已于1998年制定颁布了一套新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即: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该体系全面考核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和生产效率等方面,标志着我国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进步。
2.私营工业企业行业经济效益的因子分析
如果仅从单项指标来多侧面地分析企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无法确定行业经济效益的优劣,另一方面若引入的指标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时,也会影响评价的客观性。所以应该综合各单项指标的信息,合成一个综合指标,以此反映各行业的经济效益状况。
下面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私营工业企业的行业经济效益进行实证分析,并将各行业的经济效益排序。本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分析过程如下:
(1)对私营工业企业(按行业分)的经济效益水平采取上述7个主要指标进行因子分析,由于多个指标量纲不同,数据缺少可比性,因此必须首先将原始数据标准化,使得各个指标具有可比性。一般SPSS软件能自动完成数据的标准化。然后建立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阵R。
(2)检验变量组是否适合因子分析。在进行因子分析时,需要对原有变量做相关分析。如果原有变量之间不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那么就无法从中综合出共同特性的少数因子来。SPSS提供的方法是进行KOM及Bartlett's球形检验,检验是否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若KOM值越大时,表示变量间的共同因素越多,越适合进行因子分析,一般认为,KOM如果值小于0.5时,较不宜进行因子分析,根据SPSS软件计算结果(见表1),本研究的KOM值为0.505,表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此外,Bartlett's球形检验的χ2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是0.000,小于1%,也说明该数据适宜做因子分析。
表1 KOM测度和巴特利特球形检验(KMO and Bartlett's Test)
(3)提取因子。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因子,这里参考各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方差贡献率表示该特征值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累积贡献率表示相应几个特征值累积反映原指标的信息量。如表2所示,前3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3.29%,基本上保留了原来观测变量的信息,所以因子个数的选取为3个,这样由原来的7个指标转化为3个新的综合指标(按累积贡献率达80%以上提取的特征值认为有效),起到了降维的作用。
表2 相关系数阵R的特征值
取前3个特征值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在此基础上,采用方差最大法对因子载荷矩阵实施正交旋转。目的在于使载荷矩阵结构简化,各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突出,从而使因子的意义清晰,便于对因子进行解释。
由SPSS软件计算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见表3)可以看出,总资产贡献率(X1)、资产负债率(X3)和流动资产周转率(X4)在因子F1上的载荷值比较大,而这三个指标都反映了企业的资本运作能力,故因子F1可以解释为衡量企业资本运作能力的因子;资本保值增值率(X2)和成本费用利润率(X5)在因子F2上的载荷值比较大,而这两个指标都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水平,故因子F2可以解释为衡量企业盈利水平的因子;全员劳动生产率(X6)和产品销售率(X7)在因子F3上的载荷值比较大,而这两个指标都反映了企业的产出效率,故因子F3可以解释为衡量企业产出效率的因子。
表3 因子载荷阵的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4)计算因子得分。建立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和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值可以计算每个观测量的各因子的得分数,因子得分函数为:
F1=0.395X1-0.099X2-0.224X3+0.463X4-0.086X5+ 0.144X6-0.105X7
F2=0.015X1+0.473X2-0.171X3-0.186X4+0.466X5- 0.023X6+0.082X7
F3=0.02X1+0.102X2+0.229X3+0.087X4+0.013X5+ 0.581X6+0.569X7
表4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最后根据各行业每个因子得分值,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得出各行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得分Y,并据此进行排序(见表5)。Y的表达式为:Y=0.41228F1+0.22694F2+0.19368F3
表5 私营工业企业各行业因子得分及行业经济效益综合排序表
四、实证分析结论
篇4
关键词:环境会计 实施障碍 企业效益 绿色GDP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企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一方面依赖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利用;另一方面,由于其过度开采和掠夺以及工业废品的排放,也导致了极其严峻的环境问题。在这一趋向之下,环境会计应运而生。现如今,“低碳经济”和“绿色GDP”的理念成为主流,企业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要求其势必要承担一系列的环境责任。由此,企业环境污染的预防活动、保护活动以及污染后的治理活动将产生相当巨大的会计核算事项。传统会计模式忽视了这些环节,导致企业无法合理地估算这些与环境问题密切相关的支出、损失或资产减值,无形中增大了企业的环境风险。
一、环境会计的概念及其出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关于环境会计的概念和定义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环境会计的定义。一般说来,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基础,运用会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企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门新兴学科,是会计学与环境科学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
(二)关于环境会计出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外关于“环境会计”的分析和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而我国直至90年代初期才将“环境会计理论”首次引入,这归功于葛家彭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一文。此文一经发表,便轰动了当时中国整个会计理论界。环境会计的出现概括而言可分为三点。首先,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且不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国家还相继颁布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6部环境保护法律以及多项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的法律。同时,还成立了环境保护机构、能源研究发展机构等若干个监督企业行为的权力机构。其次,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日益严峻,企业的发展依赖于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面对日益稀缺的资源和污染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企业在无形之中也陷入众矢之的。企业不仅承担着资源不足所带来的生产上的风险,更承担着重要的环境责任。所以,企业要想获得良性、长远、可持续的发展,环境会计存在的必要性显而易见。再者,近几年“低碳经济”和“绿色环保”理念成为社会思潮,环境会计的出现更是时展的产物,理应提上日程。
二、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现状及其实施阻碍
(一)中国政府与企业对环境会计的认识与执行
环境会计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环境,包括资源环境与生态环境两个方面。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涉及两方面,包括生存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环境的恶化。以此为基础,环境会计的核算也应建立两个体系,包括建立对生态环境破坏与治理的核算体系以及建立对自然资源总量使用与补偿的核算体系。中国政府对资源环境的发展承担主要责任,与此相对应,企业要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承担主要责任。关于政府对于环境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上面已经提及,而中国政府对于环境会计的态度也可见一斑,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这就要求其具有相对于企业的环境会计的核算模式。而在实务操作中,企业的环保责任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且不说没有公认的计量基础,环境信息计量与搜集也存在问题。
(二)中国环境会计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有句古话,“乱世用重典”。可以说,中国在环境治理方面目前就是处于一个乱世之中。且不说国内企业单纯追求经济效益而不注重环保的例子频频出现,国外发达国家也将一些污染严重的重工业迁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我国由于人口众多,国家的宏观调控也难以面面俱到,有关的环境整治系统又不尽完善,环境会计也只是存在于局部企业之中,可以说,还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甚至企业管理人员也没有充分认识到会计人员与会计工作与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之间的关系。这是中国的环境会计在现实中遇到的一系列的必修得到解决的问题。
三、推进环境会计发展的措施及意义
(一)树立绿色品牌形象,是企业迎接绿色挑战与机遇的必然选择
毋庸置疑,在21世纪的今天, “绿色品牌形象”是现代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项无形资产。树立绿色品牌形象,可以扩大产品销路,提高企业声望,从而让企业在竞争中取得有利地位。环境会计的出现,使得企业的绿色产品和绿色品牌更加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从而塑造了其在行业中的领导力。其环保和健康的支持力、辐射力以及政府的保护力将会共同提高企业的最终效益,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培养环境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促进环境会计的推广和执行
我国会计环境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缺少相关环境会计专业的专业人才,可以说,发展至目前为止,这二十多年的发展并未使得环境会计成为一门热门专业。谈及原因,我们已经列举了很多,而真正需要做的,还是要尽快较为全面的转变企业领导者的观念,将生态保护与资源合理利用放在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国家政府也应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企业完成一个良好的转型。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环境会计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企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具有及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应该得到整个社会的广泛重视,共同推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刘颖.关于绿色会计理论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01):89
篇5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歧视;分析
中图分类号:F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02-90 -02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许多农村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村出现了剩余劳动力。鉴于当时户籍制度的限制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一开始只能是就土地转移,即“离土不离乡”,进入乡镇企业务工。随着我国户籍制度的松动和城市用工制度的改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增加了一条途径即异地转移。所谓异地转移是指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增加家庭收入,纷纷离开家乡,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离土又离乡”的“民工潮”,形成了城市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城市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中从事二、三产业劳动的农民。农民工这个词代表的是一种社会身份与职业的结合,其中“农民”表明的是他们的社会身份,“工”则表明他们从事的职业。这种社会身份与职业分离的状态,使农民工处于“边缘人”的状态。一方面他们虽然进入了城市,但是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还保留着农村的痕迹,还没有真正从传统的农民中分离出来。进城就业的经历,又使他们很难回归到原有的生活中,他们的一只脚已经踏入产业工人的门槛,另一只脚还拖在传统农民的巢臼里。他们还处在从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脱胎换骨的过程,充当着从传统农民到产业工人的中介角色,成了所谓的“非城非乡、亦城亦乡、非工非农、亦工亦农”的城市“边缘人”,有人称之为夹心阶层或社会结构中的“第三元”。
城市农民工为城市的建设、市民的生活提供着廉价的服务,已是城市社会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他们的流动和劳动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等起着非常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作用。但是许多制度设计的不公平、法规的不完善或缺位、维权组织的缺失等,使得城市农民工在城市社会中处于较低的地位,他们的合法权益屡遭侵犯,人格尊严屡受践踏,成为城市社会中的新的弱势群体,受到了来自城市社会方方面面的歧视,特别是就业歧视。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是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殊问题,而且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实现农民工的公平就业是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二、农民工就业歧视的表现
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特有但又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认为农民工就业歧视是指由于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等多种因素引起的农民工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前、进入劳动力市场中及退出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遭遇的不公正或有差别的对待。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就业机会歧视、就业待遇歧视、就业保障歧视。
(一)农民工就业歧视首先表现在就业机会方面的歧视
就业机会方面的歧视主要指政府对民工的行政性限制和歧视性收费。第一、工种和行业限制。有些地方政府把职业分为好坏两等类,把劳动力分为本地劳动力和外地劳动力两等,工种和待遇相对好的职业安排本地劳动力就业,外地劳动力只能去寻找本地劳动力不愿干的报酬低、待遇差的脏、重、累、险等性质的临时工作岗位。第二、外来民工还要经进入城市的有关机构办理暂住证、务工证、卫生健康证等,支付各种证照费。再次,其他限制。如学历限制,规定外地劳动力就业的最低学历;配额限制,规定使用外地劳动力的总量等。我国 1994 年颁布的《劳动法》第三条规定了劳动者有平等就业的权利,这些做法损害了进城农民平等就业的权利,对外出就业农民带有明显的歧视性。对农民工就业机会的歧视,还体现在较高的搜寻成本上。此类成本主要有两种:首先,迁移成本。从农民工净流出最多的四川省到净流入最多的广东省,乘火车的路程遥远,长时间、长距离的奔波拥挤之苦,非一般人能够忍受。其次,货币成本。一方面是指车票支出。一般而言,农民工流动大多集中在春节前后此时车票在铁道部门的垄断之下都会上浮 20%左右。另一方面指办证支出。以上两项支出往往相当于一个农民工两三个月的收入。
(二)农民工就业歧视还表现在就业待遇方面的歧视
工作条件方面在担负了巨大的搜寻成本,跨过政府、企业设置的层层门槛后,进城农民工终于进入了企业,成了一名工人,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恶劣的工作环境,高劳动强度的工作以及超长的劳动时间。众所周知,城市里最脏、最苦、最累、最危险的活都是农民工干的。建筑业劳动是既重又危险的工作,而在第一线工作的大部分都是进城农民工。煤矿、铁矿、金银矿是最危险的行业,煤矿瓦斯爆炸每年夺去数以千计人的生命,可是 80%以上在井下工作的都是农民工。用人单位为了降低成本,追求利润,让农民工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没有任何安全保障。超长的劳动时间是农民工备受歧视的另一个表现。农民工承担了城市里最辛苦、最粗重的工作,然而他们的工资水平却远低于城市职工。
(三)农民工就业歧视在就业保障方面也存在歧视
2006 年《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出台以前的情况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努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已经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保障了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但进城民工并没有从中受益,他们在城市的生活、工作及相关待遇并没有本质的改变,在遭遇到城市居民可能遭遇的各种生活风险,如工伤事故风险、疾病风险、失业风险、其他意外生活风险之后,只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国家既没有相应的制度安排来提供援助,也缺乏必要的途径来化解。近几年不断增长的城市农民工工伤事件和理论学术界将城市农民工视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事实,反映了城市农民工对社会保障权益的诉求不仅是客观的,而且是正当的、迫切的。然而,长期以来,他们却被社会保障制度拒之于门外,城市农民工人的社会保障状况不容乐观。
三、农民工就业歧视的原因分析
农民工就业歧视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是深刻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共同作用产生的结果。我们从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
就制度因素而言,它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含义:户籍制度、城市用工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我国城乡二元制度导致农村和城市分离,劳动力不能在农村和城市之间自由流动,而城乡二元分割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户籍制度。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国家对农村和城市区别对待,造成了城市和农村事实上的不平等,农民工被挡在了城市大门之外,阻碍了农村和城市之间人口的流动,成为市场配置劳动力资源过程中超经济的行政性强制和阻碍劳动力自由流动的“制度性樊篱”。户籍制度因其实行时间长、限制性强,仍然是维护排他性劳动就业的制度,是造成就业歧视的直接根源,是影响农民工进城就业的一个根本性的障碍因素。
城市用工制度的存在,导致城市劳动力与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上没有平等的劳动就业权利,农民工实际上并不具有自由择业的竞争力,城市劳动力市场事实上是排斥农民工的,把农民工限制在苦、脏、险的行业上,其它行业即便农民工有竞争力也不易进入,有的城市政府甚至明文规定限制农民工进入某些产业,对农民工筑起产业壁垒。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根据居民的身份构建的,由于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户籍身份的分离和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使我国城乡居民处于不同类型的社会保障体系之中,享受着不同的医疗卫生资源。在这种社会保障体系框架下,城市职工享受的是一种较为稳固的公共保障,而农民工的惟一保障就是远在家乡的那片承包田,可以说,城市社会保障制度是把农民工排斥在外的。城市职工下岗可以享受低保待遇,取得政府再就业帮助,而农民工则完全处于无助状态;城市职工患病、负伤可以享受医保,尽管农民工工作环境极端恶劣,安全缺乏保障,但他们却没有最需要的工伤、医疗保险,也就更谈不上其它社会福利了。
就社会因素而言,它由社会意识、对违规的态度以及操作的现实困难三部分内容组成。
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权利的漠视或轻视,推动了就业歧视的实行,而农民工自身权利意识的淡薄则降低了这一制度实行的阻力。从历史的角度看,农民阶层虽然在我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传统的文化观念却将农民工归入缺乏教育、愚昧落后、迷信保守之列,再加上城市与农村的长期隔绝,市民与农民工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农民工几十年中发生的变化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不被城市居民所了解,传统陈旧的观念、错误的认识一时难得到很大的改变,而这些观念反映在非农社会必然是对农民工权益的忽视或轻视。从现实的角度看,长期的城乡隔绝被打破后,农民工进入城市寻找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城市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格局和利益格局,引起了非农社会的不安;加之农民工进城所引发的一些社会问题,使得城市居民包括一些决策者认为农民工会给社会治安、城市交通、市民就业、环境卫生等带来严重问题,甚至将已经出现的一些问题完全归咎于农民工,而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的大肆渲染则更加强化了这种观念,政策性就业歧视成为地方政府管理农民工的首选对策。另外,农民工自身权利保护意识的缺乏,使得本来就有限的权益保护途径没有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民工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久而久之,农民工在意识上已经对城市居民的歧视陷入了麻木的境地,从心理上也认同了这种歧视的存在,这必然减少了政策性就业歧视实行的阻力与障碍。
农民工流动的时间性、区域性极大,很不便于管理,政府部门在管理中都往往觉得费时、费力。用人单位也常常因为农民工流动性大,觉得不便于对其进行长期规划。另外,流入地政府出于财政、资源等方面的考虑,也大多不愿承担这种看似额外的负担,从而表现出对农民工持一种“希望马儿跑,但不想管马儿吃没吃草”的态度和做法。这种现实的困难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在城市遭受的歧视。
综上所述,制度性原因是农民工就业歧视的根源。但造成农民工就业歧视的不是单项制度,而是一整套的制度设计和安排,包括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人事制度、组织制度、人口迁移制度、教育制度、财政制度、住房制度乃至政治制度等,这些具体制度从总体上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有区别地分离出来,使农民工不能完全融入城市劳动力市场,己成为一个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的、所谓的边缘群体。
参考文献:
[1]简新华,黄馄等.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工问题研究[M].人民出版社,2008.
[2]韩俊.中国农民工战略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3]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篇6
关键词:上市施工企业,粗放式,精益集约化,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当前中型上市施工企业既要应付复杂多变的内外环境,还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随着国家建设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技术越来越复杂,对施工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尽快发展壮大,必须加强技术、质量、安全、成本控制、清欠、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管理,完善自身经营机制,以较高的胆识和魄力冲破各种障碍,合理安排生产要素在企业中的位置,探索集约化管理途径,就是要通过对劳动力、材料、设备、资金和分包队伍等生产要素的集中统一管理,实现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不断降低施工成本和经营风险。
1精益集约化管理的必要性
1.1有效地克服了“项目法”管理本身的不足
目前国内施工企业普遍推行“项目法”管理,工程项目的单一性和流动性给企业管理带来了诸多困难。
1)施工生产没有固定的对象,项目所在地远离企业总部,为完成施工任务,施工企业的资金、劳动力和设备材料须化整为零,分散管理,项目的地域跨度相当大,内部资源调运难度大,信息沟通困难,造成管理成本高。
2)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工程项目在生产过程中可变因素多,施工条件变化大,施工工序穿插频繁,连续作业性差,加上项目之间流动性大以及均衡性较差,极大影响了企业资金、劳动力和设备材料利用率。
1.2粗放式管理严重影响企业效益
粗放式管理必然存在只顾“项目小家”利益而忽视“企业大家”利益的短期行为,造成企业内部资源无法在项目之间良性周转,利用率较低;在二级公司层面上,同样存在小集体利益的问题,各单位都希望尽可能多拥有优良资产,由于它们是独立施工单位,管理上各自为政,往往只根据本单位需要购买所需机械设备和周转材料,这势必会造成单位之间设备和材料的重复购置,增大成本开支。
如果施工企业继续实行粗放式管理,一方面企业资源无法在全公司范围内有效配置和流通,浪费严重,影响企业的整体效益;另一方面,粗放式的管理无法抑制项目短期行为,导致管理经验大量流失,甚至出现项目管理目标与企业管理目标的不一致。项目管理水平取决于项目主要负责人的个人能力,而参差不齐的个人能力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表现,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2精益集约化施工管理模式
精益集约化体系是我公司运用 TFV 理论,将建造过程看成转化、流动、价值三个组成部分,运用任务管理、流程管理和价值管理,使得利润的最大化和浪费的最小化,同时以顾客为中心,尽可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
图1:精益建造建筑管理模式
1)任务管理提供了一个确定的建设生产过程,当现场有变化时,通过流程和价值的管理来减轻该变化给任务造成的不利影响。
2)价值管理体现了建设项目的目标唯一性,其宗旨在于以顾客需求为中心,为各顾客量身定做所需的建筑产品,从而实现顾客的需求价值最大化。
3最后计划者体系
精益集约化理论采用最后计划者体系,即计划进度的安排是由项目实际操作管理者来进行的,只有基层的管理者才最清楚该部分工作的进度情况,存在哪些问题,该如何调整。所以形成的计划体系详见图2:
图2:最后计划者体系
1)传统建筑生产的建造计划体系是通过项目负责人安排工程进度计划,项目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计划实施,存在很大的被动性和不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工作管理者往往完不成项目的计划任务。
2)项目执行者将项目计划制定完以后,经过最后计划者调整过程,最终形成了可以完成、并能够完成直至确定完成的工作任务。
4全面质量管理(TQM)
建筑企业必须坚持靠质量树信誉,作为开拓市场的经营指导思想就是以名牌优质工程开拓市场,通过强化质量管理、争刨优质名牌工作,把‘‘质量兴企”作为企业发展之本,紧紧围绕‘‘质量是项目经营的生命”这一中心开展工作,广泛宣传,以点带面,层层发动,着力提高广大职工的质量意识,实施质量目标管理,全面提高工程质量。
项目部必须要求由过程控制管理来保证最终的建筑产品质量,也要求从设计到施工的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必须严格对建筑产品质量进行过程监控和检验,并侧重点在于培养每位员工的质量意识,以保证在全员参与中能及时发现质量问题。一经发现建筑质量问题,根据情况,可立即停止施工,进行整改,直至解决问题,从而保证每道施工工序都不出现不合格品,进而使整个建设项目的质量得到控制。
精益建造理论处处彰显精益求精的思想意识,追求尽善尽美的目标,因而零缺陷、高质量的建筑产品才是精益建造企业的最终目标。
5精益集约化物流供应管理 精益建造物流管理充分综合 JIT 采购中的提供原料及时性采购、稳定的物料流和信息流和 ERP 企业资源规划的强调对整个资源供应链进行综合优化的优势,形成精益建造的物流供应体系。
图3:精益物流供应管理
JIT 采购和物料及时供给的关键保证是企业需建立起 ERP(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规划。ERP 是一个以管理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将企业内部所有资源整合在一起,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分销、运输、财务、人力资源进行规划,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取得最佳效益。
实现资源从分散经营向适度集中、资源共享转变,一是转变观念,变占有资源为组装资源。从经济上说,组装资源比自己置备成本更低、更经济。二是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一般说各企业都具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通过联动发展可以优势互补,达到共同发展壮大的双赢目标。联动可以是强强联动,也可以是强弱联动。可以是内部单位之间的联动,也可以与外部单位之间的联动。三是专业重组,规模经营。以资产联结为纽带,把集团相同专业资产进行整合重组,达到了规模化经营。四是组建社会协力集团,实现资源联结,为了集团实施总承包管理构筑稳定的充裕的高质量的社会协力队伍和材料供应商。
6清欠是项目经营的源泉
拖欠施工企业工程款日趋严重,严重地阻碍了民营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在承揽工程进程中对建设单位要进行深入的资信调查,掌握建设单位的信誉程度和资金到位情况.做到建设单位信誉低的工程不过问、资金不落实的工程不投标、巨额垫支的工程不承揽,防止工程一到手就形成拖欠的结局。签订施工合同要保证真实、完整、合法、有效,把垫付工程款以及结算还款的时间、方法、数量等条件在合同中约定清楚,避免合同纠纷,造成扯皮现象。
施工企业领导对清收拖欠款要有足够的认识,把它当作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来抓.加强企业领导力量.主管领导拿出相当的精力抓这项工作,并建立机构,配备精兵强将.在人力、财力、物力上支持,做到领导、机构、人员、措施四到位。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自身利益,利用法律手段必须做到:注意原始证据的积累,在法定追讨时效内提出诉讼请求,且讲究策略、掌握分寸,做到有理、有利、有节,落实责任,项目部责任包干,项目竣工验交后,必须把工程款全部清回后才可兑现项目效益工资和奖金。
7展望及建议
以上工作的开展能够完善经营管理手段和经营管理控制体系,同时也可以明确各层次管理的主要内容、管理范畴、管理方式及管理对象的目的,从而实现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预算化管理。上市施工企业只有形成高效执行的管理链条提高管理的成效,拓宽企业效益、范围,才能够确保施工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闵永慧.精益建造体系的建筑管理模式研究[J].建筑经济. 2009(1):12-15
篇7
[关键词]环境会计;现状;成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4-0079-01
环境会计是以环境资产、环境费用、环境效益等会计要素为核算内容的一门专业会计。环境会计核算各会计要素,都采用一定的方法折算为货币进行计量。是基于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协调企业与环境长期互利、共存的关系产生的,它主要着眼于企业在环境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经营。可以说,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环境会计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环境会计的存在是企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
1 目前我国企业环境会计的现状与问题
(1)会计目标、计量不明确,影响会计核算。环境会计的目标不明确、计量单位多元性是构建我国环境会计的主要障碍。关于环境会计的目标的观点是:环境会计就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以改善整个社会环境与资源问题。需要社会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予以优化,因此,单凭会计这一手段是很难奏效的。所以,环境会计目标定位偏高,可操作性较差,不利于环境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和实务的开展。尤其是缺乏科学的定量方法及切实可行的指标体系,使得需用货币计量、披露的环境资产与负债、环境成本与收益等信息缺乏可操作性。如何突破计量障碍,避免会计计量单位的多元性与披露信息的多元性所造成的信息不可比,是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急需解决的问题。
(2)环保意识不强,专业人士缺乏。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很快,整体的经济总量巨大。但是一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却忽视环境保护,导致局部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同时,企业对环境会计工作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由于缺乏强制性的准则规范,大多数企业不愿主动披露环境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相关环境会计信息,也无相关标准去衡量其信息质量,不能取信于社会公众。另外,企业会计人员素质普遍较低,缺乏对环境知识的了解,又缺乏统一的环境会计工作规范标准,致使环境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差。
(3)未建立健全相应环境会计法规和准则。我国现行会计制度中,还没有建立与环境成本核算相配套的会计核算体系,大部分企业仅在“管理费用”科目下设置“排污费”和“绿化费”,分别记录按规定缴纳的排污费和对厂区进行绿化发生的费用。与环境有关的支出在实际发生时直接计入期间费用,或在金额较大时作为待摊费用处理,这种做法固然有操作简便的优点,但也暴露出其内在的缺陷,比如造成企业财务成果和税负核算失真。混淆了相关费用核算,成本计算不真实。由于企业把环境支出费用计入期间费用,导致费用的核算混乱,产生的相关数据不真实,不利于企业管理者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从而使企业对环境成本控制不利,导致成本上升。
2 环境会计的核算程序
(1)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变化。①会计假设的变化。传统会计的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绿色会计的核算内容同传统会计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可以适当调整其会计假设,但不必另起炉灶。因此,笔者认为绿色会计的基本前提可以确定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多元计量。多元计量假设是指在绿色会计核算中,以货币计量为主,但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复杂性,很多时候不能用货币计量,因此,应以实物、百分数或指数计量等作为辅助方式,在某些时候,还可辅以图表和文字加以说明。②会计原则的变化。鉴于绿色会计核算内容及其假定的变化,其会计核算原则也应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会计原则的同时,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原则,可以总结三个方面,即政策性原则、社会性原则、强制性和自愿性相结合的原则。
(2)绿色会计的计量。①市场价值或生产率法。环境质量的变化对相应的商品市场产出水平有影响,因而,可以用产出水平的变动导致的商品销售额的变动来衡量环境价值。如果环境质量变动影响到的商品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发挥得比较充分的条件下销售的,那么,就可以直接利用该商品的市场价格,但是,必须注意商品销售量和商品价格的相互影响。②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环境质量脱离环境质量标准对人类健康有着多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为因劳动者发病率与死亡率变化而给生产直接带来的损失或收益,而且还表现为医疗费开支的变化等,该方法就是专门评估反映在人身健康上的环境价值的方法。为避免重复计算,人力资本法只计算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导致的医疗费开支的变化,以及因为劳动者生病或死亡的提前或推迟而导致的个人收入变化。前者相当于因环境质量脱离环境标准而增加或减少的病人人数与每个病人的平均治疗费(按不同病症加权计算)的乘积;后者则相当于环境质量脱离标准对劳动者预期寿命和工作年限的影响与劳动者预期收入的现值的乘积。
3 完善我国环境会计的对策
(1)建立和完善环境会计的计量报告体系和信息披露。环境会计是环境科学与会计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应用性学科,因此,在实践中要处理好环境会计与环境保护部门、资源管理部门的关系。实施环境会计并不是要分担环境保护、资源管理部门的部分职责,它是企业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建立一套相应完善的准则体系,对企业应揭示的环境会计信息、计量方法和对外报送形式作出规定。另外在报告的具体形式上,先通过文字叙述方法在表外以附注形式披露,逐步过渡到以货币形式编制独立的环境资产负债表、环境收益表,再辅之以文字说明的形式披露有关企业环境会计的信息。同时,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国家环保部门应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作出技术性基础规定。
(2)加强环保立法,增强我国企业和公众的环保意识。目前,我国应大力加强法规的建设,尤其是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一些法规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但是仅有这些法规还是不够的。国家和政府作为宏观控制者,为了规范经济行为、保护公众利益就必须采取措施,完善会计法规,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环境会计方面的信息,并对企业损害社会利益的进行处罚,促使企业变被动地履行环保责任为主动承担环保责任,进而促使整个市场机制健康、良性地运转。同时,还要在社会上广泛宣传,增强公众和企业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外,还应认识到企业不仅是一个经济组织,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组织,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应该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作为会计应全面地测定、计量和报告生产活动所引起的环境因素和社会效益的变化。
篇8
一、现代经济管理的概述
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企业要尽量的采取多种多样的措施和方式,尽量的使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得到实现。在?@样的情况下会使得企业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和他们的利润空间被迫降低。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背景下,现在的企业经济发展应该和时代的发展潮流相一致,加强对国外大小企业有利经验的吸收,同时在经济管理理念、模式和手段的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经济管理的方式促进企业的各项工作得到顺利的开展,这是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性实现及它的科学性呈现。
二、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的特征
1.综合性强
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当中,他会把价值作为工作的基础,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综合的治理,具体来说,这方面的活动会涉及到多个方面内容,采购、生产和经营等,每一项环节的工作都会与资金的运用及调配有关。由此可见,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表现出了非常强的综合性。
2.财务指标是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反映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管理层的决策起到非常大的作用,这和企业的经济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中,月度季度和年度的报表会为企业的很多经营管理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凭据。对于企业的管理者来说,他们只需要按照业务的指标进行合适经营模式的选择及相关的确定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会对企业的营销策略进行确定,对生产的建设进行动态的调整,使其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经济管理目标得到更好地实现。
3.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有多层面的体现
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工作来说,资金的使用和调配都是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可以帮助企业实现自己长期性的经营目标的一项手段。对于企业来说,如果经济管理的氛围比较轻松,那么企业的各项工作开展就会更加的有效,同时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并且会使得各项措施的实施更加的有序、高效,可以获得预期的管理效果,甚至是出乎意料的管理效果。
三、当前企业经济管理的现状
1.理念滞后
在现代的企业经济管理过程当中,管理理念的滞后是最常见的现象,也是最根本的问题所在。很多企业的领导没有认识到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在管理的过程当中过于倾向生产和经营活动,使得经济管理的职能发挥非常的困难。理念的滞后也会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革新出现了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经济竞争比较激烈的今天,这样的管理理念会使得企业的发展受到阻碍。
2.管理制度不健全
企业制度的创新指的是企业的改革制度,它可以使得企业更好的满足经济管理的具体需求,并且能够为经济管理注入一些新的动力。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经济管理主要是对企业的内部资源进行优化的配置,使得它的产品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之下,要对经济管理进行创新,这要在全员参与和全体监督下进行。要确保制度的创新能够使得经济管理更加的人性化和柔性化。当前,我国的企业在经济管理当中管理制度不健全是普遍的现象,缺乏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有的企业即使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也没有能够很好地将其落实到实际的工作当中,导致它成为了一种摆设。
3.管理模式单一
对于现代企业的管理来说,如果经济管理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那么就会使得企业的管理受到限制。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审视,管理模式的单一,是对企业发展最大的一个阻碍,我国的企业在经济管理中容易受到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没有能够彻底的对一些旧的经济体制进行摆脱,依然在这种束缚当中进行管理工作的开展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断地下降。
4.内部控制管理缺失
市场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变化,如果企业的经济者不能够根据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作出正确的决策,就容易使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束缚。当前,我国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比较缺失,经济管理化的实现是一种空谈,没有能够落实到实践当中,在内部控制管理缺失的情况下,会使得企业的整体发展失衡。
四、企业经济管理的对策探究
1.营造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氛围
在现代企业的经济管理当中,管理里面的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企业要想实现战略上的创新,就必须保证自身的发展战略具有先进性和可行性,同时能够对企业的整体利益和状况进行考虑。因此,企业的领导要对现代企业管理中经济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正确的认识,改变传统的经济管理理念,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理念作为具体的指导,并且深入到企业的内部,加强相关的宣传工作,同时在具体的行动中给予回应,营造一个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氛围。如果企业本身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就会使得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更加具有外部力量的推动,从而可以产生出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2.建立全面的经济管理制度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过程当中,建立一个全面的经济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可以使得管理工作的开展有着更好的参考。在制度的建立过程当中,要从企业的实际需求角度出发,结合当前市场的发展状况来进行制度的制定。同时要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来对制度进行灵活的调整,不要因循守旧。对于经济管理制度来说,最多的合理性往往需要在工作的实践当中进行评价,因此,制度的制定要进入到实践当中,他能够对制度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同时发挥出经济管理制度的作用,使其能够更好地推动企业经济管理工作的进行。
3.对经济管理组织进行完善
经济管理组织是企业开展经济管理活动的基础架构,如果组织架构完善,组织设置合理,那么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就有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支持,同时能够在各项工作的开展当中得到相互之间的良好配合。因此,我国应该推动企业不断的对经济管理的组织进行完善,能够结合自身企业的发展需求对组织进行调整。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对组织的合理性展开一定的科学性分析,同时在具体的经济管理过程中进行灵活性的调整。在组织完善的过程当中,也要通过其他的配套英语推动,例如奖惩制度绩效考核制度等。通过这些制度的存在,促进经济管理的组织运行的更加良好。
4.加强内控,加强经济管理监督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手段,也是一个必要的措施。因此,企业应该加强内部的控制和经济管理的监督力度,通过企业的内部控制来促进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使得经济管理工作能够得到良好的展开。对于企业的经济管理工作来说,如果缺乏了外部的监督和内部的控制,就会使得经济管理工作没有了束缚和制约,甚至会成为他人利用的工具。在内控加强和经济管理监督加强的过程当中,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的设置,同时加强第三方监督机制的引入,确保企业的内控更加的客观、有效。
篇9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依法经营
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合同管理是最主要的法律化经济手段。商品进行交换,需要经济合同管理进行法律约束。因此,施工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关键与核心。施工企业为了能够实现履行合同中的各项条款,从签约便开始对整个过程进行协调、控制、监督。经济合同管理虽属于微观上的管理,但能够调节好整个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有了经济合同管理,才能稳定国民经济有序顺利的发展。每一种经济合同,其内容中都会规定当事人应履行的义务和拥有的权利。施工企业的经济合同,是签订约定,然后按照规定服务于另一方当事人,最终获得经济利益。如果在合同管理的过程链上出现了问题,而没有及时的进行处理,则会产生矛盾和纠纷,影响市场经济的稳固发展。
1.施工企业实施经济合同管理的意义
1.1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在经济合同谈判、签约、履行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管理,可能会影响到企业的经济利益。比如,在砼供货合同中,如果合同条款不明确,供货阶段不能及时供货,不仅延误了施工工期,影响了工程进度,而且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影响。经济合同管理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协调和监督,能够让施工企业及时的获取市场经济中的有利信息,从而占据先机性,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致使经济合同的作用和性质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其性质方面,已经趋向于多样化。施工企业为了获取企业的经济利益,需要签订购销合同、建设施工承包合同、仓储保管合同、货物运输合同等,因此要对各类经济合同分门别类并进行严格管理,并在履行过程中严格按合同条款执行,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才能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1.3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
随着我国法制进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家也加大了经济的调控力度。国家调控经济的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签订经济合同是一种法律行为,必须遵循合法原则、平等互利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和等价有偿原则。企业为了应对国家调控经济的变化,应该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及经济合同的管理工作,这样可以稳定施工企业的地位,维护合法的权益,减少合同纠纷问题的出现,保证利益的最大化。
2.施工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合同方面
在施工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一是存在签订合同缺乏主体资格的问题,有些工程项目部人员不经授权同意,随意以项目部名义盲目签订合同,事后又不与主管部门联系,造成上下脱节,有的主管部门根本不了解项目部已签了合同的事实,这样履行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会对施工企业造成很不利的影响。二是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对经济合同的主要条款:包括合同的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报酬、履行的期限、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解决争议的方法等方面规定模糊,把关不严,没有做好合理的市场调查,或者不依照法律明文规定执行,又由于社会中的人情、关系,碍于面子,导致有的经济合同变成了口头上的协议,随意性很大。遇到变更的经济合同,不按照规定及时办理,一旦出现经济纠纷或损失,会导致合同一方的利益受到损害,可能无法追究应承担者的责任。
2.2管理方面
我国很多施工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缺乏有效的制度,有的制度比较陈旧,已不太适应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有的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机构人员没有落实到位,责任制没有健全,法律意识淡薄,管理不到位,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相互协商和沟通,没有形成相互制约和监督,有的还相互扯皮,有的施工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在履行过程中随随便便,不进行动态的管理,没有重视经济合同在管理中的作用,这就使得经济合同管理不能在企业的施工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2.3合同资料管理方面
在施工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合同资料管理存在的问题很多,主要是合同履行过程中,相互来往的信件,有关问题处理的相关文书,重大问题的变更事项等,有的没有及时进行保管或记录,有的没有及时办理签证,没有形成有效的会议记要,有的在施工中没有针对合同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没有收集合同索赔的相关资料或者索赔资料没有及时得到确认,资料保管不全,管理不严,不能吸取相关的经验教训,日后如发生问题或者纠纷,施工企业就会因为证据不足,使得自己陷入被动,造成企业经济利益受损,甚至影响企业的市场信誉。所以合同签定以后履行过程中的一系列资料的整理,归类,履行完毕的总结归档都是特别要重视的工作。
3.提高经济合同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3.1加强经济合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经济合同作为联系市场经济主体和参与者之间的桥梁,越来越显得重要,因此,施工企业从上到下都要十分重视经济合同的管理,要把经济合同管理列入企业管理的重要议事日程中,要经常进行合同知识的培训,掌握经济合同的法律意识,提高各级人员的合同管理水平。
3.2落实人员,健全有关合同管理制度
由于经济合同对施工企业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要成立专门的合同管理部门,落实人员,明确各自的责任制,并同年终考核挂勾,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合同管理制度,从签约、实施、全面履行层层把关,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将分工管理和归口管理相结合,相关职能部门全面负责,对合同实施统一管理,形成一套高效有序的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3.3明确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职责权限
施工企业应选择高素质的人员负责合同管理工作。施工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人员,应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经济合同的基本知识,在规定的职责权限范围内,行使各自的权力,在签定合同过程中尽量考虑周到,完善各项条款,尽可能的避免有关危害企业或者违法的内容,一旦合同签订完毕以后,要认真做到全面履行合同条款,出现纠纷及时解决,只有明确经济合同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并认真执行,才能做到有效管理。
3.4加强合同管理的监督和控制
经济合同履行过程中,除了相应部门和相应人员管理外,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加强合同管理的监督和控制,要加强各部门的联系及构通,各部门各施其职,相互制约,相互控制,对经济合同的全过程及时跟踪,及时处理履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问题;保证经济合同从签定到履行都符合法律和各项规定,减少各类经济纠纷,把风险降到最低,使企业能够健康顺利发展。
4.结束语: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合同管理已经不是承诺、签约这么简单,它已经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它贯穿于企业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工作。因此,施工企业如何加强经济合同管理,避免自身受到不公平合同条款的约束,降低经济风险,减少社会矛盾,维护市场经济的稳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等方面,都是需要我们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解决。这样施工企业才能依法经营,才能加强管理效率,才能提高各方面的经济效益,对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邵力军.加强施工合同管理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8):176-177.
[2]许丽霞,崔杰坤.施工合同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J].中国外资(下半月),2012,(8):198.
[3]梁晓坤.论施工企业合同管理体系的构建与改进[J].中国电子商务,2012,(19).
篇10
一、当前国有企业法制工作的问题及经营风险分析(一)机构不全,职能不强,队伍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一是机构尚需健全,职能有待强化。一些国有企业尚未建立综合法律服务机构,法制部门多隶属于办公室,大多未设立专门办公场所;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尚未形成经常性长效工作机制。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法律服务人员难以介入合同审查、合同谈判、经营决策、项目论证、工程招投标等重要经营活动,造成各项经济活动缺少法律审查环节,埋下许多经济隐患和经营风险。法律服务机构总体上职能不强,对依法维护企业权益重视不够,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法律工作与其他事务性工作混同,解决经济纠纷及法律问题的力度不大,效率不高。
二是专职法律工作人员较少,专业素养有待提高。许多国有企业缺少专职法律工作人员,多为兼职,业务能力相对较弱。在当前民事、经济纠纷日益增多的形势下,专职法律工作人员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瓶颈。一些国有企业不能及时有效地处理各种诉讼纠纷,往往是小事拖成大事,好成坏事。目前,国有企业法律机构的服务范围涉及到企业改制、合同管理、货款清欠、民事纠纷、对外协调、土地赔偿等诸多方面;由于人员配置不到位,专业素质不强,在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具体操作上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法律服务工作的广度和深度,没有发挥好从法律上进行“源头把关”的作用。
(二)缺乏法律和契约意识,经济合同纠纷增加。
一是合同法律意识不强,合同行为风险加大。这是当前国有企业经营比较突出的问题。表现为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缺乏必要的合同法律知识,在签订和履行合同中存在实体上及程序上的诸多问题,规范化程度不高,在合同标的、文本格式、履行方式等方面存在不少法律漏洞。实践中,有的国有企业在产品购销活动中,有时不签订正式的书面合同,打白条、开空白合同书;由于合同书内容、条款残缺不全,责任追究无合同依据,这样就给对方以可乘之机,往往授人以柄,难以保证合同目的实现,反而增加了合同风险系数;一旦发生经济纠纷,国有企业往往只能自食其果。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某国有企业所涉亚龙公司建筑物损坏赔偿一案,由于在签订合同时,没有规定具体日期,且在合同中提到“同意其在该国有企业塌陷地南成立汽车运输公司一处”,没有规定具置范围;整个合同条文缺乏规范性,不明确,不具体,导致合同履行纠纷,被当事人恶意利用,形成诉讼,造成不应有的经济损失。
二是合同审查论证失严,违约责任条款欠缺。当前有的国有企业签订经济合同,对事先审查、论证、调研工作重视不够,风险意识不强;有的经营人员违规操作,甚至仅凭哥们意气、人情关系就草率签约,导致合同权利、义务设定失误,特别是造成违约责任条款残缺不全。这样一旦对方违约或者钻合同条款的漏洞,就会使己方陷入被动,造成不应有的损失。近年来,一些国有企业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合同纠纷案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某国有企业,近几年先后涉及了亚龙公司赔偿案、中煤销售案、废旧钢材销售行政复议案、企业法人年检复议案以及债权、债务案件等20余起,涉案金额达两千余万元。这些案件中,由于合同审查不严,权利义务不清、违约责任条款欠缺造成的纠纷占到一半以上,导致一些无可挽回的损失。
三是合同担保设定违规,违约责任追究困难。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往来中,必然要与其他经济主体发生合同担保关系,有时为担保人,有时为被担保人。国有企业在签订重要合同时设定担保,可减少风险,保障履约。但如果设定担保时不规范,如担保人无担保能力,担保财产有权利瑕疵等,就会导致担保虚设,一旦发生违约,担保责任无法落实,责任追究困难重重。另外,有的国有企业在为其它企业提供担保时不够审慎,风险意识不强,有时会陷入被动,代人承担履约责任,却无法向被担保人追偿,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无计可施。
(三)欠款回收难度大,司法判决执行难。
一是法律救济途径单一,欠款回收难度较大。有的国有企业由于市场法律意识不够强,依法经营和依法维护合法权利的机制尚有待完善,防范、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遇有对方违约的合同纠纷,救济途径比较少,一般习惯于和为贵,以协商为主,有时难以奏效。针对困扰国有企业经营的货款拖欠问题,有的企业习惯于上门讨债,但由于债务人东躲西藏,隐匿财产,收效甚微,反而增加了讨债成本,而对仲裁、诉讼等其他救济途径较少使用。这就使得违约者肆无忌惮,长期赖帐不还。这种情况使合同纠纷长期得不到解决,国有企业的经济损失难以弥补,违约方的责任难以落实,对国有企业经营极为不利。
二是依法维权力度不大,司法判决执行困难。国有企业只有重视并行使合同权利,才能有效保障合同目的的实现。但有的国有企业经营人员权利意识不强,依法维护企业权益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一些外欠款项难以收回,形成呆帐、坏帐,积累了较大数额的不良资产。有时会因忽视行使自己的法律权利,例如不安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先履行抗辩权以及特定条件下的的撤销权和解约权等,造成被动局面,导致难以挽回的损失。另外,一些国有企业申请判决执行的力度不够,对申请异地执行心存恐惧,对调查债务人财产状况的积极性不高;时效意识不强,许多案子既不申请中止执行,又不申请执行,一旦过了法定期限,法院即不再受理,导致许多判决书成为“法律白条”,造成难以弥补的经济损失。
二、加强企业法制建设,防范企业经营风险(一)健全机构,强化职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一是健全法制服务机构,强化法律服务职能。要高度重视企业法制建设,健全法制机构,强化职能,形成综合协调工作机制;努力构筑国有企业法制的立体化工作网络,外靠法律中介机构,内靠法制机构,把企业经营活动置于法律的监督和保护之下。企业法制部门应当担负起为企业领导决策提供法律依据,做到依法经营,科学决策,积极维护企业的各项权益,努力规避、化解市场风险,为国有企业经营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例如某国有企业在外欠款回收工作中,成立了由法制办、财务科、企管办、监察审计科等部门有关人员组成的清欠小组,通过法律途径集中追讨应收货款,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二是优化人力资源组合,充实法制机构人员。法律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法律服务的质量。因此,在建立、健全法制工作机构时候,要不拘一格,把精通法律、熟悉经营的同志充实进来。努力为法律专业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配备必要的办公、交通、通讯工具,订阅、购买各类法律资料;落实应有的职级待遇,明确权利、责任和义务,建立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定期为法律工作人员提供外出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加强与政法院校的联系,积极引进法律人才;努力借助外力,聘用法律专家担任国有企业法律顾问,参与企业经营与决策,防范、降低市场经营风险。
三是重视法律知识教育培训,提高经营人员业务素质。鉴于一些国有企业经营人员合同法律意识淡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加强法律业务培训是关键一环。当前亟须建立、健全普及性和专业性相结合的培训机制,结合岗位实际需要,对企管部门、供销科、财务科、审计科等重点岗位的工作人员,加大合同法、企业公司法、财税法、担保法、金融法等经济法律知识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法律业务水平,强化依法营销和市场契约意识。要通过制度化的经济法律知识和营销业务知识专门培训以及人才重组,建设一支精通法律、熟悉业务的专业化经营队伍,建立健全责权利一致的营销责任制度;从而保障国有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参与竞争,保障合同安全,减少合同风险,维护合同权益。实践中,一些国有企业在建设专业化经营队伍方面做了可贵的尝试,例如进行合同法律知识培训,举办营销策略讲座,引进专业化人才等,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规范法律服务工作程序,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一是完善法律服务工作程序,依法维护国有企业权益。法制部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及时高效地处理各种经济纠纷,切实维护国有企业的权益。首先,对事关国有企业重大经济利益的案件,要慎之又慎,统筹兼顾,协调一致。接到案件后,要及时向上级单位汇报,争取支持,深入调查了解案件情况,研究确定法律对策。其次,在处理民事经济纠纷时,应积极主动的请当地政府参与协调、平息,寻求有效的解决办法。最后,协调不成而引发诉讼的,要积极应对,制作法律文书,诉诸法院裁决;诉讼过程中,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有节,妥善处理好各类经济纠纷;对法院判决或裁定要持辩证态度,深入分析,权衡利弊,决定是否申请执行或提起上诉、申诉。例如某国有企业历时7年最终圆满解决的微山亚龙公司煤炭洗选公司诉我方建筑物损坏索赔一案,即是一个极好的例证。在本案中,该企业积极应讼,取得了省国有局的支持,充分发挥法制部门的积极作用,严格遵循程序,规避法律风险,在诉讼双方都满意的状态下结束了诉讼,就赔偿额达成了一致意见,大幅减少了国有企业的经济损失。
二是建立重大经营活动法律审查机制,预防、减少企业经营或决策风险。法制部门、公司律师要全面介入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切实把好法律审查关。首先要健全采购、销售机制,预防、降低经营风险。国有企业法制部门和公司律师全程介入,审查合同等法律文书及法律手续的合法性和规范性,并签署法律意见,并负法律责任,以降低物资成本和项目风险。对于重大工程项目,从方案设计到工程施工、监理,要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进行,企业法律顾问、公司律师和项目责任人要实行工程项目终身负责制,减少项目失误,提升工程质量。其次,依法加大对外欠款的清理力度,维护企业经济权益。组织由专门法律服务人员参与的追讨债务小组,建立目标责任追究制度,对应收帐款重新梳理分类,对陈帐老帐,采取各种法律手段,通过拍卖划拨、以物折抵、延续债权等方式进行回收。最后,对各项开支行为进行严格审计和法律审查,杜绝违法开支现象;对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则委托律师事务所和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审计,提高透明度,防止暗箱操作,规范投资行为,提高投资效益。
三是开拓多元化法律救济途径,依法追究对方违约经济责任。国有企业要破除特殊企业观念,敢于开拓多元化法律救济途径,改变传统的上门讨债、违约协商的习惯作法,学会综合运用各种法律救济手段,追究对方的违约经济责任。协商不成,可请主管部门或权威第三人调解;调解未果,可依约进行合同仲裁,仲裁决定具有法律强制力。国有企业也可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诉讼程序追究相对方的违约经济责任。例如,针对一些企业或个体经营者长期拖欠国有企业合同价款的问题,如果合同责任清楚,证据确凿,则可直接向法院申请支付令,强制对方支付货款及利息。如果合同纠纷较复杂,则可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法院裁判强制对方支付价款,并可要求对方赔偿损失。对于法律救济途径的选择适用,国有企业要重视违约责任追究成本核算问题,根据实际情况,力求以最合理的成本,通过最适当的法律救济途径,实现追究违约责任的目的。例如,某国有企业积极与中地煤公司联系协调,经过相互协商与法庭调解,重新订立协议,有效解决了1988年遗留下来的3200万元标的额的“拨改贷”欠款问题,使企业甩下了历史包袱,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四)加强企业合同管理,防范合同陷阱和风险。
一是建立、健全合同审查机构和管理制度,发挥内外部法律服务人员的作用。市场经济就本质而言,就是法制经济和契约经济;合同已经成为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交易手段。因此,国有企业要成立合同管理委员会,建立由法制部门全程参与的合同管理职能部门,配备专职合同管理员,各部门设立兼职合同管理人员,形成统一领导,分口负责的合同管理网络体系,使合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合理。要制订严格的合同管理制度,健全合同审查机制,实行合同签约人负责制和重大合同履行报告制度,促进依法审慎签约。合同负责单位、合同承办人要对合同的前期调查、谈判、签约、履行、验收、结算等全过程负责;对履行周期长、标的额大、复杂疑难的重大合同实行计划履行、定期报告制度,及时解决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维护企业合法权益。要用好法律人才的专业化服务,引入法律中介服务机构参与重大合同项目的审查、论证及谈判;力求合同权利义务明晰,违约责任条款完整,最大可能的降低合同风险,提高合同成功率,维护国有企业权益。目前有的国有企业已建立了合同审查委员会和法律咨询机构,设立了专职公司律师或聘请社会律师为常年法律顾问,不仅成功地保障了合同安全,而且在维护合同权益,追究违约责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例如某国有企业法制部门,积极协调,借助法律顾问,依法解决了欠款合同纠纷案、吴庄村土地塌陷赔偿案等6件案件,为企业减少、挽回损失30多万元。
二是重视合同证据工作,做好合同公证、鉴证。由于缺乏证据意识,一些国有企业陷入“有理乏据”的尴尬境地,在经济纠纷中吃尽苦头,造成一些不应有的经济损失。“法律注重证据。”因此,企业法制机构应当重视经济合同文本、凭据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一旦涉及经济纠纷,要及时调查经济往来记录,查阅原始档案,搜集、保全相关证据,提高胜诉的机率。同时,要充分认识合同公证、鉴证的重要作用,对大额合同、重要合同依法进行公证、鉴证,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建筑安装工程合同要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鉴证,大宗大额合同,经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公证机关公证,以防范、避免合同履行风险。例如,某国有企业对于大宗物资采购、标的额在5万元以上的合同、不动产转让和受让合同一律予以公证,从而规范了合同法律行为,堵塞了法律漏洞,确保经营活动和法律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有效性,维护了本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是正确适用合同担保制度,预防、规避合同项目风险。合同担保制度对保障交易安全以及维护合同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国有企业在经济担保活动中,要严格遵守合同法、担保法的规定,设定担保的内容、程序要符合规范,真正用好合同担保制度,降低合同风险。具体而言,国有企业要求其他企业提供担保,应审查对方的担保资格以及用来担保的财产权利状况,并在合同中明确担保责任条款,一旦交易对方违约,可依法追究担保责任,实现担保合同权利。国有企业如果是做担保人或为其他企业提供担保,要依法审慎设定,必要时可要求被担保人提供反担保,以减小合同担保风险,保障经营安全。另外,要用好自己的合同权利,如先诉抗辩权、同时履行抗辩权、不安抗辩权、追诉权、诉讼权等,维护己方利益,实现合同目的。例如,某国有企业与某私人企业签订产品销售合同,在履约届至之前,该私人企业出现严重亏损,资不抵债,明显无付款能力,此时私人企业却要求国有企业按时发货;在此情况下,国有企业可以依法行使不安抗辩权,要求对方提供履约担保,如果对方拒绝的话,国有企业不承担任何责任,并可追究对方的违约责任。
四是健全招投标机制,减少合同项目成本。国有企业进行大型设备定货、重要工程施工等合同项目,标的额巨大,事关重大。除了常规的合同审查程序外,要健全并实施招投标机制;强化招投标合同项目的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促进合同的顺利履行。企管办和法制部门要从合同的立项、谈判、签订、履行、验收、结算等各个阶段都进行了跟踪管理。公司律师要全程参与招标合同项目的管理,对合同的签订、审批、履约质量把好“法律审查关”。对重大投资或招标合同项目,要邀请相关经济和法律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进行可行性论证,保证合同项目的合法性、可行性、安全性。在当前买方市场条件下,通过投标者的相互竞争,国有企业可以选择最优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又有利于降低成本,减小合同风险。例如,某国有企业在新井建设的重要项目上,实施招投标机制,保证了工程质量,并节约项目成本近千万元,同时也增加了合同项目的公开性,避免了暗箱操作和经济违法乱纪。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