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优化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优化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优化的方法

篇1

(辽宁水利职业学院,沈阳 110122)

摘要: 本文就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进行探讨,提出了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基于精益思想和六西格玛技术的流程优化设计方法

关键词 : 供应链;财务流程;精益六西格玛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021-02

作者简介:刘莹(1987-),女,辽宁沈阳人,实验室主任,助教,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0 引言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大,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变成由多个企业形成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提出把企业战略管理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其对企业管理的理念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审视,把整个供应链系统中的企业看作是一个整体,强调了企业间的长期战略性合作,更加注重供应链的整体战略,是企业战略管理思想的一次飞跃。供应链环节下的财务流程是是供应链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都是管理研究的中心。而针对供应链管理的财务流程优化是对供应链核心资金流重新梳理,能够以另一个角度提升绩效,降低工作成本。

1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的描述

在理论中,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设计以企业的可持续为基础,注重事中实时控制。此种管理模式不仅有助于拓展财务业务的外延范围,还有助于丰富原有的财务管理体系的相关理论。在实践上,供应链财务管理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企业供应链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能够提升企业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能力与水平,从而有益于企业形成与成功实施战略决策。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管理包括前期采购、中期制造和后期销售这三大部分组成。优化设计供应链管理时,应兼顾重组企业的业务流程、内外部产品、信息订单和对应的资金流,最后降低库存、运输等浪费环节,以此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

2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

财务管理是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企业应该基于市场规律,结合经营规划,在供应链管理下构建科学的财务流程,并从以顾客为中心、流程化管理和风险控制三方面角度出发,对财务流程进行优化设计。

2.1 以顾客为中心 在客户需求的驱动下,供应链获得长远发展。客户满意度是对供应链当中所有运作环节的最合理的评价。第一,财务流程的设计要以创造客户价值为前提,基于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视角,为整个供应链的价值实现创造有利条件。与传统的财务流程相比,在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要以完善的顾客服务体系为基础要素,更多地关注顾客关系维护和顾客服务质量提升。第二,财务流程的设计要完全面向顾客,通过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来保持企业财务活动的质量。使供应链中的企业整体资金流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服务,帮助其提升业务绩效,降低成本,提升价值增值。第三,供应链环境下的财务流程应该能介入并控制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以确保通过关系的维护实现经营目标。

2.2 流程整体化管理 将供应链上所有的企业财务流程进行整体化管理,而不在是传统的每个企业单独进行割裂式、片段式的管理。

首先,利用精益思想,对财务流程进行价值分析。一是掌握整条供应链的业务内容、运作情况。二是基于经济性、柔性、运行绩效及实现难度等指标分析评价各项业务的运作流程,从中遴选出最佳方案。三是针对所选财务流程所包含的细部环节进行整体性分析。其次,对业务流程实行精益化价值分析时,借助六西格玛方法技术综合分析财务流中每一个小环节,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进行双目标优化。第一,最大化满足顾客;第二,满足供应链的运营需求。前一种能力以提升客户满意度,扩大增值空间为主要目的,后一种能力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打造流程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以此来拓展更多客户群。

2.3 注重事中质量风险控制 当前,对财务流程的设计多强调评价及反馈。这种事后控制方式无法防止由于市场及顾客需求的改变或战略失误导致的危机。因此,在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要突出事中的财务服务质量及风险控制,制定财务流程控制方案,以保障财务流程的高效运转。在实施中,加强对全过程中各种不利因素的有效控制。采用链条式思路综合管理服务质量相关的管理措施及控制技术,调整业务流程,基于客户要求提高时效,降低价格,对商业模式进行优化,构建高效的测试评价体系。

3 供应链管理下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方法

构建供应链管理下的新型财务流程能够有效地将供应链的各个企业的财务运转融合在一起,使其更加高效。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的财务流程能够很好地为顾客服务,需要建立面向顾客的财务流程机制,并且能够让顾客参与流程的运作及优化设计过程,促进顾客及全流程的价值增值。企业可以在六西格玛管理技术中融入精益化管理思想,以顾客满意为己任,不断创新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理念。精益强调暴露问题,通过对价值流的考察,发现非增值活动及资源浪费;六西格玛则是借助管理技术或管理方法,基于数据分析锁定问题根源,采取科学的办法加以改进。基于上述优化设计理念,构建精益六西格玛流程设计方法—DFSS-SM(Design For Six Sigma-Service Manufacturing)。该方法涵盖了定义、测量、分析、设计、验证五大阶段。

3.1 定义阶段 明确现有资源及财务流程的内容和范围。基于精益六西格玛工具定义价值增值方向及须改进项:①定义顾客需求,锁定变异项或浪费情况,寻找改进机会;②分析整个供应链的运转情况及现有资源;③明确财务流程中的各个环节,定义每个环节的业务范畴、关键输出及所用资源。

3.2 测量阶段 第一,分析和识别与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有关的顾客,并明确其需求和需求内容的多项关键质量特性。其中,包括外部顾客和内部顾客。第二,进行数据采集,对影响财务流程各个环节相对于顾客增值大小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3.3 分析阶段 明确财务流程所包含的细部环节,深度查找问题,保证各环节无缝链接。控制变异项,维护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是财务流程运作阶段必须重视的问题。此外,从顾客价值增值的角度上去分析流程浪费的原因,提升增值空间。

3.4 设计阶段 基于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情况进行财务流程的优化设计,充分体现以顾客需求和供应链运营需求为双层目标的设计要求,并满足之。在此基础上,进行详细的环节功能设计,并进行简单测试。

3.5 验证阶段 对财务流程进行测试,检验是否能够在供应链环境下满足顾客需求与企业运营需求,并进行试运行。

4 总结

供应链环境下对财务流程的运转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流程的优化设计中,要更多地考虑供应链所处的整体环境、顾客需求等因素。本文在描述供应链环境下财务流程基础上,提出了财务流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并给出了精益思想和六西格玛技术相融合的方法,这不仅为供应链财务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业务流程管理的理论。

参考文献:

[1]郭占海.供应链管理下的企业财务战略管理[J].财会研究,2014(7).

篇2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库存管理;库存控制模型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末,传统库存控制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经济环境,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研究库存控制问题成为热点。该环境下,传统的库存控制方法暴露出种种缺点。

二、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研究现状

随着近些年库存控制问题日益突出,一些学者加快对这方面研究,取得如下成果:

黄培清等提出改善供应链库存管理的几项措施:为供应链库存管理而设计;保证在供应链集成管理中的有效信息传递;克服组织障碍,重新设计组织激励,研究和建立供应链性能量度;加强理解不确定性。

徐贤浩等提出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引入了供应率和需求率两个变量,建立了供应链网络结构模型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根据经济批量原理,求出了最佳订货批量和最佳订货批量周期。

张得良等研究了供需双方在订货数量折扣下,如何运用连续价格折扣和非连续价格折扣的形势,确定经济订购批量问题。

通过对上述库存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库存控制研究有如下特点和不足:

(l) 对库存控制的研究逐步向复杂化、集成化发展,越来越重视企业间的协调。

(2) 研究只是针对各阶段库存进行成本优化,并未给出整个供应链的最优库存成本。

(3) 模型忽视了不确定性因素(供应商、制造商以及顾客需求)对库存成本的影响。

(4) 未能将JIT和供应链延迟等技术融入到库存成本控制模型中。

(5) 未能重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库存控制成本的价值。

三、供应链管理下常用的库存控制方法

(一)供应商管理库存

供应商管理库存(VMI , Vender managed inventory) 是指由供应链上的少数生产商、批发商等上游企业对众多的分销商、零售商等下游企业的流通库存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的一种新型管理方式。该方式下,供应链的上游企业不再是被动地按照下游的订单发货和补充订货,而是根据自己对众多下游要货方需求的整体把握,主动安排一种更合理的发货方式,既满足下游要货方需求,同时也使自己库存管理和补充订货策略更加合理,从而带来供应链上供需双方的成本降低。

(二)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

联合库存管理(Joint Managed Inventory,JMI)是在VM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一种基于协调的、分担风险的库存管理模式。强调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使供应链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者、各层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出发,保持供应链相邻的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优化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性能。

(三)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协同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 Replenishment),简称 C P F R ,是建立在VMI和JMI的最佳分级实践基础上 ,同时抛弃了二者缺乏供应链集成等主要缺点,能同时降低分销商的存货量,增加供应商的销售量。这一管理模式的核心是:采取多赢原则,始终从全局观点出发,制定统一管理目标及实施方案,以库存管理为中心,兼顾供应链上其他方面管理,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分销商和供应商的伙伴关系,提高预测准确度,最终达到降低库存、提高效率和满意度的目的。

四、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基础理论

多级库存控制是在单级库存控制的基础上形成的。多级库存系统根据不同的配置方式,有串行系统、并行系统、纯组装系统、树形系统、无回路系统和一般系统。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应考虑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下的多级库存控制应考虑以下问题:

1、库存优化的目标。

2、明确库存优化的边界。

3、多级库存优化的效率问题。

4、明确采用的库存控制策略。

5、多级库存的控制方法。

(三)基于中心化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基于中心化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主要是研究如何采取中心化控制策略对多级库存进行控制。中心化控制策略将控制中心放在核心企业上,有核心企业来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控制,协调上游与下游企业的库存控制活动。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运行有一个全面的掌握,能够对供应链上的各节点企业的库存活动进行协调。

(四)基于协调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

基于协调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是一种联邦式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是对供应链的局部优化控制,而要进行供应链的全局性优化与控制,则必须采用多级库存优化与控制策略。

五、结论

本文仅仅对供应链环境下库存控制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但由于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问题的复杂性,仍有很多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研究。以下内容将是今后研究的方向:

(l)多目标规划将在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与优化中占据重要位置。

(2)库存优化的发展方向将趋向与计算机结合的集成化、网络化。

(3)基于协调的多级库存控制模型的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周永强.现代常用库存控制模式分析.企业管理,2010

[2]张家善.论联合库存控制.现代商贸工业,2009

[3]沈佳.基于JMI的供应链库存控制研究.内江科技,2010

[5]宋雅杰.MJO库存控制模型研究.企业活力,2010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评价

当前企业的外部环境正经历一个巨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席卷全球,客户的需求不断增长,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市场变化呈现不确定性。为了增强竞争,迫使企业和上游、下游合作者(如供应商、客户、物流公司等)更加重视相互间的协调,共同为最终用户创造新价值,这就使原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化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有效地管理供应链就必须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估,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为了评价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供应链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可以将这些评价体系划分为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和Beamon提出的ROF(资源、输出及柔性,Resourc-es,Output,Flexibility)体系三大类。

1.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ee—modd简称SCOR)是目前影响最大应用面最广的参考模型,它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战略性的进行企业管理(Strategic Enterprise Manage-merit简称SEM)成为可能。

Bullinger等人用SCOR框架对供应链进行了“自底向上”的绩效评价。高萍等人运用SCOR模型从供应链的可靠性、响应能力、灵活性、成本以及资产五个方面衡量和测评供应链绩效并给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何忠伟等人选择SCOR模型的绩效衡量指标作为基准分析的基础,对供应链流程进行绩效评价。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简称CSCC)于2003年10月颁发的(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SCPRl.0)构成方案》17),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2级指标和45个3级指标,也与SCOR相似。

2.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

RobertS.Kaphn等人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xd简称BSC)评价体系。BSC不仅是一种评价体系而且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其最大的特点是集评价、管理、沟通于一体,即通过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和超前型指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结合起来,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从短期的目标实现转移到兼顾战略目标实现。该体系分别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过程角度、学习和创新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其中,财务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供应链的改善做出贡献;顾客角度指标显示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内部过程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内部效率;学习和创新角度显示企业未来成功的基础。

自BSC被提出以来,以其简单、易操作等优点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文献将“平衡记分卡”的基本原理运用到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并结合供应链的特点建立了供应链子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

3.Beamon提出的ROF体系

Semnon从供应链的战略目标人手,通过影响战略目标的几个关键因素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该体系由三个一级指标构成即资源测度(Re-SOURCES Measures)、输出测度(OutputMeasures)、柔性测度(Flexibility Measurement)。其中,资源测度反映效率水平、输出测度反映顾客服务水平、柔性测度反映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每一个一级指标又有若干子指标构成。

此外,马士华等人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和讨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1)整个供应链的业务流程;(2)供应链上、下节点企业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每一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霍佳震等人从供应链绩效定义出发提出评价框架,该框架由顾客价值和供应链价值两个一级指标组成。前者是最终顾客通过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服务获得的价值,后者是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通过各种活动增加和创造的价值。其中,顾客价值由顾客满意度这个二级指标体现;供应链价值由投入、产出、财务三个二级指标体现。史丽萍等人给出了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框架,由顾客价值、信息价值、供应链价值三个一级指标组成。

除了以上提到的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外,还有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这些体系均没有区分不同类型供应链的特点,使得这些指标体系在具体使用时有些困难。

(二)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尽管许多学者都提出各种各样的评价指标,但从整体上可以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其中定性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供应商绩效和有效风险管理。定量指标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成本的指标,包括成本、销售量、利润、库存投资率和投资回报率;另一类是基于顾客响应的指标,包括满足率、产品交货延迟率、顾客响应时间、订货周期等。

1.定量指标的研究

文献从资源、输出、柔性方面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资源测度包括对库存水平、人力资源、设备利用、能源使用和成本等方面;输出测度主要包括客户响应、质量以及最终产出产品的数量等方面;柔性测度主要包括范围柔性和响应柔性两方面;共18个基本指标。其中,对柔性测度作了重点介绍。

文献从顾客价值和供应链价值的角度,给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由顾客满意、投入、产出和财务等4个二级指标及23个基本指标组成。

2.定性指标的研究

I.1llnalus等人在描述制定战略供应链计划的七个步骤的同时,从四个方面列举了供应链绩效的主要考核指标即供应方面、过程管理方面、交货运送方面、需求管理方面,共10个基本指标。笔者认为,每一项指标都有三个指标值: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供应链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按照理想值确定目标值,继而根据目标值改进现有的绩效状况。但是,笔者对上述指标没有完全给出所有指标的具体定义和算法,例如供应商可靠性、过程可靠性等指标只是一个定性的描述,具体怎样操作尚未涉及。

Roger教授认为,现有的评价指标已经不能反

映21世纪供应链的绩效,必须建立新的绩效评价系统。他认为,顾客服务质量是评价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最重要手段。Roger教授引用ValerieZeithaml等人设计的指标作为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具体地说,应从以下10个方面进行:(1)有形体的外在绩效(tangi-bles),该指标用于评价企业内的工具、设备、人事,甚至营销手册等实体的外在绩效;(2)可靠性(reliability),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或者企业履行承诺的能力;(3)响应速度(responsiveness),该指标反映了企业服务于顾客的意愿和提供服务的迅捷性,时间是该指标的主要度量变量;(4)能力(competence),是指要达到既定的服务水平,员工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5)服务态度(coLlrte-qr),与顾客接触时,企业或者服务人员表现出来的礼貌性、友好性、考虑问题的周全性以及对顾客的尊重;(6)可信性(credibility),该指标反映了供应链或者企业按时交货的能力;(7)安全性(security),该指标反映了企业降低和避免风险、危险和冲突的能力;(8)可接近性(access),即顾客或者供应链外的组织与供应链成员接触的便捷性;(9)沟通能力(communication),企业与顾客或者其它成员的交流能力;(10)理解顾客能力(un-derstanding the consumer),反映了企业对顾客的理解能力。同样,Roger教授提出的也只是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

马士华等人在一般平衡记分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平衡供应链记分法,从客户角度、供应链内部流程角度、未来发展性角度和财务价值角度研究了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参考指标。但是对具体指标的算法论述很少,只是为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框架。

文献从价值总和的角度给出了电子商务环境下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的理论框架,但并未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

纵观目前国内外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文献,可以看出,很多学者提出的评价指标只是理论框架层次上的,对具体可操作性的指标的算法研究还十分有限。

转贴于

(三)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由于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包含有大量的模糊信息,这些信息很难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度量和量化;另外,供应链本身的特点又决定了面临的决策要追求统筹兼顾、协调平衡和总体优化,这就使供应链中的绩效评价带有一些定性指标。因此,这就给供应链中的绩效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目前在供应链绩效评价中应用的主要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决策评价法和数据包络法等。

1.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HierarchyProcess,简称AHP)是对一些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作出决策的简易方法,它特别适用于那些难于完全定量分析的问题。它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提出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建模,大体上可按下面四个步骤进行:(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模型;(2)构造出各层次中的所有判断矩阵;(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由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典型的多目标决策问题,所以层次分析法在绩效评价中被广泛的应用。文献把层次分析法AHP应用于敏捷供应链系统中供需协调绩效评价;把层次分析法AHP应用于销售商的选择;把层次分析法AHP应用于物流系统的设施(女工厂、仓库等)位置决策;把层次分析法AHP应用于供应商的选择等等。

2.模糊决策评价法

在应用层次分析法研究供应链绩效评价时,虽提出了一套系统分析问题的方法,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提供了较有说服力的依据。但层次分析法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们的经验,主观因素的影响很大。它至多只能排除思维过程中的严重非一致性,却无法排除决策者个人可能存在的严重片面性。(2)比较、判断过程较为粗糙,不能用于精度要求较高的决策问题。针对AHP的缺点许多学者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改进和完善尝试,将模糊层次分析法(fuzzyAHP)即层次分析法AHP在模糊条件下的扩展分别用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战略伙伴的选择、供应商的选择。

3.数据包络法

数据包络分析DEA(DataEnvelopmentAnalysis)是著名的运筹学家人C.hames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DEA方法作为一种新的效率评价方法,与以前的传统方法相比有着很多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适合用于多投人多产出的复杂系统的有效性评价;(2)具有很强的客观性;(3)可用来估计多投人多产出系统的“生产函数”。

将数据包络法DEA用于供应商的评价;将层次分析法AHP与数据包络法DEA的优点结合起来,用于供应商的选择。

此外,IAlmmus等人采用比较分析法,即每一项指标都有三个指标值:理想值、目标值和当前值,用当前值和理想值、目标值比较找出差距继而根据理想值和目标值改进现有的绩效状况。

二、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国内外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不足: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没有明确的界定

从笔者所掌握的文献资料中可以发现,大多数研究者都从不同角度考察供应链,所关心的焦点也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大都只能反映供应链的一个侧面一般不具备普适性。此外,大部分研究是以成本(但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供应链成本)或者顾客满意度作为供应链绩效的评价指标,而对于如产品质量等非常重要的指标却忽略了。因此,只有明确界定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内容才能建立起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缺乏供应链整体绩效与各成员绩效关系的研究

供应链的整体绩效受到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等各子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各节点企业的收益与供应链的整体效益是非线性关系,因此各节点企业的利益如何协调将直接影响供应链的正常运行。但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还没有发现有谁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而建立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既要进行供应链整体绩效和各子系统绩效的评价,还要进行供应链绩效的综合评价,这是以后研究中要注意解决的问题。

(三)没有将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相结合

现在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很多只是停留在对其中某些问题(如评价指标的设置、指标权重的获取、指标量化等)的研究上,对供应链整体评价的研究还较少。虽然涉及到供应链的优化问题,但是很少将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结合起来。

(四)绩效评价指标的量化研究不够

许多组织和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数百个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但许多指标没有具体的量化方法。

(五)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和绩效评价系统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对供应链绩效评价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比较少,有些还很不完善,如何开发出适合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新方法、新手段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现有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和工具很少能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异构数据库内的数据及时、准确的析取到评价系统的数据库中,无法实现实时的动态的绩效评价。

三、未来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展望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内容界定

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价,首先需要明确评价目的什么,评价那些内容,这是搞好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基础和前提。供应链绩效评价目的及其内容的界定有赖于供应链战略目标的确定。面对日益趋紧的外部环境,供应链应该以对环境变化能做出快速响应为重点,还是以降低营运成本为重点,还是以保证产品可供货为重点等,这些都将对供应链绩效及其内容的界定产生影响。为推进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必须紧紧围绕供应链战略目标合理界定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内涵与外延。

(二)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相结合

目前对供应链绩效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现有供应链的局部优化或某些因素对供应链绩效的影响分析方面,而很少考虑到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问题,将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整体优化相结合的则更少。供应链绩效评价必须紧紧围绕供应链战略目标来进行,不仅要反映供应链当前的运行情况还要能预测未来的发展潜力。通过绩效评价,了解各节点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对供应链整体绩效的贡献,企业间的合作关系是否合理可靠,利益分配与激励策略是否合理,为供应链整体优化提供决策依据。

(三)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绩效评价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商务(ElectnmicCommerce,简称EC)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改变了企业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对供应链管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众多企业争相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期待电子商务能够降低采购成本、减少存货、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用户服务效率及满意度、降低营销费用、创造市场机会、提高企业知名度等。但电子商务并不是万能药,而是一把双刃剑,许多企业陷入了“信息黑洞”。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电子商务环境中供应链的绩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四)绿色供应链中环境管理绩效评价

随着资源耗竭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在全球范围内正掀起一场绿色革命,不可避免地在生产和制造领域也迫切要求形成绿色供应链。1996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在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中首次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它旨在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优化利用的制造业供应链发展,其目的是使整个供应链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绿色供应链的评价体系应能解决如下内容:通过研究供应链中公司、供应者和消费者的资源和环境性能影响,建立供应链及其组成部分“绿色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其量化评估方法和面向绿色制造的供应链伙伴的选择方法;研究面向绿色制造的供应链优化技术。

篇4

关键词:超网络;进化变分不等式;投影动态系统;个体优化;全局优化

中图分类号:F406.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21(2015)01-0001-09

引言

供应链管理理论自从提出以来到现在已经解决了供应链内和供应链间许多实际的问题,但是动态供应链网络的风险管理方面依然存在众多问题。仅近年来众多的灾难和人为风险因素已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各地供应链网络的正常运行,甚至是供应链网络的中断,相关的节点厂商损失严重。2011年VOA新闻报道,日本大地震与海啸导致日本工厂零部件中断供应,逐步影响到许多国家的电子产品和汽车的生产与供应,级联故障问题影响严重,甚至影响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美国知名网站()新位闻报道,2010年美国波音787飞机的延期生产,从而波及其供应链网络中众多的零部件供应商,损失严重。2003年北美电力中断致使众多供应网络中企业中断生产,损失惨重。2008年四川地震重创四川磷产品供应链和半导体供应链网络,级联影响到全国相关产业。2010年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日本丰田公司汽车召回事件影响多个国家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包括日本、美国、中国和韩国等众多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厂商。这样的新闻报道极其众多,如此频发的自然灾害和人为风险已经严重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许多自然灾害风险发生非人为可以避免,但如何减少风险发生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如何提升供应链网络在中断风险下的竞争优势,依然是供应链网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节在目前供应链超网络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对基于风险管理的供应链超网络研究和动态供应链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相关研究的成果和不足;第二节构建了基于风险管理的动态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第三节阐述了个体优化和全局优化的相关理论;第四节给出求解进化变分不等式的求解方法一投影动态系统;第五节通过算例阐述模型的可靠性和合理性,通过投影动态系统解释某一个厂商趋近均衡解的过程。通过单一厂商趋近均衡解的过程,阐述其他厂商相应的最优决策;第六节给出结论。本文主要特点是:(1)通过风险发生概率和损失函数来表达动态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中的风险管理,更加符合动态供应链超网络中风险管理的特征;(2)通过进化变分不等式表示动态供应链超网络中风险、成本和需求的动态变化特征,通过投影动态系统表达某个厂商趋近均衡解的过程,并分析不同风险发生概率下对于供应链网络均衡流量的影响情况,以及单一厂商非最优决策时,其它厂商的相应最优策略。

1 文献综述

超网络的概念最早于1978年由Sheffl提出,最开始在其博士论文中称为“Hypernetwork",后来统称为“Supernetwork”。美国Nagurney和June Dong教授最早针对超网络理论“Supernetwork”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目前,超网络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引起了理论界和企业界广泛的关注,美国麻省大学建立了首个超网络研究中心(supernet.isenberg.umass.edu)来研究相关的问题。超网络的研究已经对供应链网络、电力网络、金融网络、交通网络、电信网络和知识网络6个主要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供应链超网络是产品从原材料供应商到顾客的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组织、人员、活动、信息和其它资源组成的物流、信息、资金等网络构成的一个协调复杂的系统。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如何协调和管理覆盖全球的供应链网络,供应链企业如何在竞争中生存,如何从理论上解释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已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广泛关注的问题。这也要求研究者们能提供一个更加准确地和有效地的理论和工具来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以及对这类问题的解决方法。超网络理论可以为多层、多级、多维、多属性和多准则的网络提供深入的认识和有效的理解。针对于供应链超网络的研究Zhang,Dong与Teng和董琼与马军针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本节在此基础上针对基于风险管理的供应链超网络和动态供应链超网络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综述。

从2002年Nagurney,Dong,Zhang撰写第一个基本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的文献以来,众多文献在此基础上把电子商务、库存管理、多目标决策、不确定需求、时间约束等问题整合到该供应链超网络的基本模型中。在供应链超网络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方面,Dong等把多目标决策引入到具有不确定性需求的供应链网络中,第一次结合多目标决策和不确定性决策提出供应链网络模型;Nagurney等整合供应风险和电子商务模式到文献的模型中,在模型中考虑到供应方生产商和分销商的风险管理,同时测量需求方风险;Nagurney和Matsypura针对全球供应链网络经济考虑到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提出了一个动态的超网络模型,供应方和市场风险通过以风险函数的形式,再通过多目标决策以加权的方式来表示,需求的不确定性通过使用不确定性需求函数来表达。在动态供应链超网络的研究方面,动态供应链超网络主要是通过进化变分不等式来表达供应链超网络中依时性的能力约束和需求。早在1967年,Li-ons等和Brezis提出了进化变分不等式用于解决力学上的一些问题,并进行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证明。1998年Daniele等把进化变分不等式用于研究交通网络中满足依时通容量和需求的可行性流量问题。Raciti运用投影动态系统和进化变分不等式理论解决动态交通网络问题。Daniele和Maugeri把进化变分不等式用于解决供应链均衡和金融均衡问题。2003年Gwinner在其著作中对多阶层的进化变分不等式进行了一个详细的综述。

目前关于供应链超网络风险管理的研究多整合多目标决策方法于超网络理论中,有助于解决决策者不同风险偏好下的决策问题,适用性比较广泛,但并没有充分体现供应链节点企业风险管理的特征;另一方面,目前针对准确地表达基于风险管理的供应链超网络动态特性的研究还是空白。关于超网络的进一步研究,June Dong在文献中提出超网络的进一步研究需要把微观运作的问题整合到超网络的模型中来。王众托院士在文献中提出超网络的进一步研究需要结合实际网络的运作方法,完善超网络模型,使模型能够更加准确地刻画实际网络的特征。本文基于准确刻画超网络特征的思路和在目前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基于风险管理的动态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以期为供应链网络中的决策者提供应用支持。

2 基于风险管理的供应链超网络模型的构建

假设供应链超网络G=[N,L],代表网络中的节点的集合,L代表网络中产品处理活动有向链接的集合,产品处理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等过程。假设供应链网络中生产厂商生产同质产品。构建如图1所示的基于风险管理的三层动态供应链超网络模型。假设存在m个产品生产商,典型的生产商以j表示。存在h个产品零售商,典型的零售商以ι表示,服务于o个需求消费市场,典型的需求市场以k表示,需求函数是弹性的是价格的函数,对于k市场的需求函数用dk表示。产品的生产、运输和销售过程是一个非循环过程。

2.1 生产商的行为和优化条件

假设对于产品生产商和产品零售商之间的中断风险概率ε已知,风险发生后的损失s和产品的流量相关,产品生产商在此基础上需要优化生产量、运输量以及针对各个零售商运输量的比例。

q表示产品生产商生产的产品数量,表示生产商j的生产成本函数,考虑到厂商之间对原材料购买的竞争关系,生产成本不仅和自身生产的产品相关,而且和其他生产商生产相关。则在t时刻生产商j的生产成本函数为:

产品生产商和产品零售商之间的交易成本包括运输成本和处置成本。包括:资金占用成本和保险费用等。cjt表示交易成本,Cjt是交易的产品数量的函数。

产品生产商和产品零售商之间中断风险导致生产商的损失函数用rjt表示。中断风险发生的概率为ε。则在t时刻针对产品生产商的期望损失表达式为:

每个产品的生产商都追求期望收益最大化。则生产商的期望收益为产品的价格乘以销售量减去生产成本,再减去交易成本和风险期望损失。t时刻生产商销售产品给产品零售商ι的价格以表示。则t时刻产品生产商考虑到风险期望损失后最大化期望收益函数如下:

假设生产商之间是完全信息下非合作博弈,生产商的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是连续凸函数,每个产品生产商都追求期望收益最大化,则对于每个生产商的优化函数根据进化变分不等式理论知识可知,可以转换为以下进化变分不等式:

2.2 零售商的行为和优化条件

产品零售商和需求市场之间的处理成本包括产品的存放费用,展示费用等,它是总的产品销售数量的函数。则t时刻产品零售商的处理成本函数为:

同样,每个产品零售商也追求利润最大化。零售商的利润等于£时刻产品市场上的零售价格乘以销售数量减去处置成本,再减去产品的购买成本。针对零售商的的利润最大化函数可以通过如下表达式表示,同时考虑流量守恒,给出约束条件(8)。

假设零售商之间是完全信息下非合作博弈,零售商的成本函数是连续凸函数,同样,每个零售商都追求利润最大化(7),同时约束于式(8),根据进化变分不等式理论知识可知,则该表达式针对于所有的产品零售商可以转换成以下进化变分不等式:

2.3 需求市场的均衡条件

需求市场的消费者在消费决策时不仅考虑产品的价格,还考虑到购买该产品的交易成本。则t时刻的交易成本用表示。

如果形成购买,则销售的价格加上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要等于顾客愿意提供的价格,如果价格加上单位产品的边际成本要大于顾客愿意提供的价格,则不形成购买,相应流量为0。

针对所有消费市场k上,如果形成购买,需求函数等于所有产品流量,否则不形成购买,则均衡条件是:因此,根据进化变分不等式理论知识可知,式(11)和式(12)可以转换为如下进化变分不等式:

2.4 供应链网络的均衡条件

在整个网络组织中满足式(5)、式(9)和式(13)之和时,整个动态供应链超网络在产品交易的过程中产品交易的数量、产品交易的价格满足以下变分不等式时,整个网络组织的产品交易过程处于均衡状态。约掉相同的项可得式(14)。

3 个体优化和全局优化

1952年Wardrop教授通过交通网络的描述阐述了网络中全局优化和个体优化的关系。交通网络个体优化的均衡定律是:每个出行者的出行成本在每个已经使用的路径上是相等的且最小,此时是整个网络个体优化的均衡点。交通网络全局优化的均衡定律是:边际总出行成本在每个已经使用的路径上是相等的且最小,此时是整个网络全局优化的均衡点。交通网络的个体优化和全局优化均衡定律已经扩展到供应链超网络中。在供应链超网络中个体优化均衡点是每个个体厂商在已经使用的连接流量中成本相等并最小;全局优化的均衡点是供应链网络中总的边际成本在每个已经使用的连接流量中是相等并最小。

供应链超网络中个体优化的均衡点其实是非合作博弈中的纳什均衡点。而供应链超网络的全局优化均衡点其实是有一个局外人(例如:行业协会、政府部门等等)进行控制和协调整个供应链超网络的决策。个体优化是代表分散式决策,而全局优化是代表集权式决策。从全球范围内的研究来看,市场机制对于供应链网络的影响越来越重,因此,本论文基于个体优化的基础上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模型,这样的模型符合市场机制下供应链网络的实际运作状况,当然全局优化下的供应链超网络模型也是值得研究的,可为全局性的优化和协调提供参考和依据。

4 投影动态系统

进化变分不等式有许多求解方法,包括投影算法、松弛算法、修正投影算法、相继平均法(MSA)、投影动态系统算法等,本文采用投影动态系统,因为在动态投影系统中,投影算子表明在约束集中最大化效用决策中最可能的方向,也就是表明决策者最快可能达到均衡点的方向,能够准确形象的表达决策者的决策过程。早在1973年Henry就提出了投影动态系统的思想,尽管没有命名为投影动态系统(Projected Dynamical Systems)。1993年Dupuis和Nagurney通过右边非连续的微分方程来求解一系列动态问题,见表达式(15),并第一次称为投影动态系统。本节给出投影动态系统一个简单的介绍和定义,以及针对投影动态系统稳定点求解的离散时间算法。

dx(t)/dt=Πk(x(t),-F(x(t)))

(15)

k(为RN上的闭凸集,F:K一RN是线性增长的Lipschitz连续函数,Πk:R×K―RN是投影算子PK:RN一k的Gateaux微分。给定如下:

在此基础上给出投影动态系统的定义如下。

定义:动态投影系统PDS(F,K)定义为映射x:R×k-RN,F:k一RN是Lipschitz连续的矢量域,x0∈k,其中x(t)是下面微分方程的解。

x(t)=Πk(x(t),-F(x(t))),x(0)=x0

(17)

Πk(x(t),-F(x(t)))=0时,则x*∈K是投影动态系统的均衡点。

Dupuis和Nagurney证明了投影动态系统的关键的特性是标准变分不等式和投影动态系统的问题dx(t)/dt=Πk(x(t),-F(x(t))),x(0)=x0的均衡解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针对这样类型的问题给定F:K一RN可以找到X*∈k满足的其中表示定义在RN上的内积。

在计算投影动态系统的稳定点时,常用的方法就是离散时间算法,本文参看文献给出离散时间算法的步骤如下:

步骤1 令

步骤2 计算为标准投影算子;

步骤3如果对所有的T,满足其中ε为容许误差,则停止迭代;否则,返回步骤2。

收敛性说明:假设对所有的T,F(XT)为Lipschitz连续,且是严格单调,对于给定足够大常数M,当X≥M时,F(XT)>0,则离散时间算法收敛于唯一的均衡点,详细证明参看文献。

5 数值算例

5.1 数据和结果

本节通过一个数值算例来说明本文构建模型的应用情况,以及方法求解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图2给出某类型汽车生产的供应链超网络结构图,两个生产商位于中国的吉林省和上海市,通过位于北京、沈阳和南京的三个零售商把产品销售到华北和华东两个需求市场。

本节采用投影动态系统求解数值算例,由于生产商和零售商的地理位置不同,生产的成本不同,所以不同链接的成本函数不尽相同,各个厂商的成本函数给定如下。

零售商中断风险发生后对产品生产商的损失函数给定如下:供应链生产厂商的生产成本函数和时间函数给定如下: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交易成本函数给定如下:零售商和需求市场之间的成本函数给定如下:消费市场和零售商之间的交易成本函数给定如下:需求市场的需求函数给定如下:

表1给出通过Matlab 7.0软件进行求解,采用投影动态系统给出ε=0.001时,t=0,1,2时刻整个供应链超网络均衡时的运输量和需求价格,以及达到均衡点时的迭代次数。

5.2 敏感性分析

假设产品生产商和零售商之间的中断风险发生概率为(8 =0,0.0005,0.0010,0.0015,0.0020,0.0025,0.0030,0.0035,0.0040,0.0045)时,选取产品生产商和产品零售商之间交易量及交易量占总交易量的比例来分析其随风险发生概率变化的敏感性情况。

表2表明随着中断风险发生概率不断增加时,生产商1和零售商l,2,3之间的运输量和运输量占总运输量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生产商1和零售商1之间的运输量占总运输量比例随着中断风险发生概率不断增加而逐步减少,而生产商1和零售商2,3之间的运输量占总运输量比例随着中断风险发生概率不断增加而逐步增加,主要因为尽管生产商1和零售商1之间的交易成本较低,运输量也较大,但是如果中断风险发生概率增加后,损失也就非常大了,所以随着中断风险发生概率不断增加,生产商1调整在不同零售商之间的运输量,使整体收益达到最大。从总体上可以看出,节点间运输量较大的链接,中断风险发生后损失也较大,所以随着中断风险发生概率的增加,相应的运输量逐步减少,从而导致了其它节点间的运输量逐步增加。

5.3 投影动态系统趋近均衡点的过程

采用动态投影系统的优势就是可以通过离散时间算法了解决策者从非均衡状态到均衡状态的过程,均衡状态时的流量对于网络中各个节点厂商的决策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通过市场机制来达到均衡点,均衡点是一个最优的目标,因此达到均衡点的过程对于网络中节点厂商也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动态投影系统中,投影算子表明决策者最快可能达到均衡点的方向,图3描述了在t=0时,生产商1和零售商1上的流量收敛到均衡状态的整个过程。从图上可以看出,在初始x=0时,迭代到13次,生产商1和零售商1上的流量就基本上收敛于均衡点时的最优流量。

5.4 趋近均衡点的博弈过程

均衡解是供应链超网络中各个厂商在长期竞争中达到非合作纳什均衡,是各个厂商不断博弈的结果,在实际过程中很难准确地达到均衡点。在实际动态供应链超网络中各个厂商如何达到均衡解的过程,以及针对其他厂商非最优策略给出相应的对策也同样重要。下面针对以上数值算例分析其中一个厂商给出非最优解时其他厂商的对策情况。

在实际动态供应链超网络中,均衡点是相关厂商多次博弈过程中达到的均衡点,一般很难所有厂商同时都给出最优的策略,这时针对相关厂商的非最优策略如何给出最优策略也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问题。图4是在中断风险发生概率为ε=0.001,t=0时刻,当生产商1决策供应零售商1的销售量从10到均衡点71.8253的不同决策点上,其它生产商、零售商和需求市场之间应该给出的最优策略情况。图中的标记表明不同厂商之间的流量,例如:前半部分从1-2到2-3表明生产商针对零售商的最优流量情况,后半部分从1-1到3-2表明零售商针对需求市场的最优流量情况。

6 结论

篇5

关键词:供应链 时间价值 分析

供应链包括产品生产中的所有企业,包括原料的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他们共同组成的一个链状结构即为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即为减少从原材料阶段一直到产品完成再到交付给顾客的整个过程的时间。供应链从原材料到产品的转换、销售, 有些是增值过程, 有些是非价值增值过程。时间压缩就意味着尽可能减少供应链整个活动中的非价值增加过程。以下是笔者认为压缩供应链时间的策略分析。

一、与供应商深度合作,共同创造供应链中非价值增值的改进机会

细化材料采购办法,根据不同的材料制定不同的采购时间。以宝洁公司为例,宝洁公司的香波生产原材料分为了N类,香波原材的供应时间差距过大,分别从最短7天到最长105。通过分类,考虑原材料占总数与占资金的比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策略,把订货价值只占总价值过少的原材料差别化处理,而重点考虑虽然提前期段但占总价值份额重的原材料。

与供应商分享生产与销售计划,共同管理原材料库存。制造商与供应商双方分享在原材料管理的信息与实际库存参数。将原材料按照价值的高低,用量的大小以及储存空间的大小进行细化分类,再按照原材料在生产中站的比例进行合理管理。比如对于那些价值低,用量大,占用空间小的原材料,他们在供应链中几乎不存在时间减少的机会,再根据他们在生产中站的比例,采取以供应商管理库存的方式。

对于占用空间大的原材料,需要完全消除无价值时间,否则会占用很大的安全库存,增加成本。通过与供应商合作,对原材料实行免检放行,改变储存时间与运输时间,减少延迟时间和检测时间,达到减少时间的目的。

二、优化企业内部生产领域

企业内部的时间压缩策略需要从企业生产的总体出发,统筹安排,运用运筹学原理,比如合理运用网络计划技术对某些能够简化的复杂关系进行优化。其一般化的方法为:1、合理分解,设定工序,把项目根据其内在联系进行合理分解,在这里需要指出的事,合理分解可以运用科学的分解方法,比如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学中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找到公共因子,最终编制网络计划基本单元。2、寻找紧前工序、紧后工序。3、按照工作设定的金额计算作业时间。4、按照工序先后顺序编制网络图,并计算时间,找到关键路线。

优化内部工序。比如宝洁公司宝洁公司将所有香波品种的瓶盖都统一为一种标准的瓶盖,通过统一瓶盖的整合,减少了车间的转产次数,提高了转产效率,减少了时间。

将计划时间细分化,细分将一天作为一个时间段来划分。比如一种生产循环周期最短为一周,最长为一个月,平均为半个月,考虑到生产循环周期,当市场需求出现波动时,企业无法快速做出反应,没有办法在一天或几天之内调整产量。在计划细分化之后,每天都会计划下一天的产量,将能够迅速对供应链做出调整,大大提高了供应链的机动性与灵活性,能够迎合市场与防范风险,同时优化了供应链。

深化企业内部部门之间的合作,减少交流障碍,减少部门之间摩擦,通过部门合作增加效率,减少时间。任然以宝洁公司为例,通过对现状分析,制造部门进行了如下的改进:香波生产部门和技术部门合作,制订了储缸分配计划来减少转产并减少生产批量,分别生产5种A类配方产品,制造车间每次生产12吨,即一个储缸的量。包装车间可以根据每笔订单需求量的大小,选择不同的批量大小包装产品。即使6—16号配方每天都在车间生产一遍,则转产的损失也只有5%,远远低于15%的上限。

减少转产时间,减少非计划停机时间同时提高人员技能。其中,提高人员技能可以使员工能够同时拥有数项技能,让员工的能力得到提高,提高员工技能虽然会花费时间,但员工技能提高之后将会跟大程度上的减少时间,员工可以在不同生产线上随意调动,员工可以兼任数项工作,员工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这些都能减少企业供应链时间。

供应链下游优化。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反馈,不断寻找自身生产过程中压缩时间的机会,实现对于客户需求的快速反应,增加对供应链上竞争的反应速度

篇6

[关键词] 供应链;信息管理;企业绩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5. 025

[中图分类号] F27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5- 0043- 02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的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上升到了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协调各个环节,使业务的绩效达到最佳。如何优化供应链管理策略以获得最大绩效是值得探讨的课题。

1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概念

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出现了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概念,随着制造全球化的出现,企业在运营中普遍应用供应链信息管理,使其逐渐发展成新的管理模式。由于受技术发展的影响,加之顾客需求、市场竞争激烈等不确定因素的增加,供应链信息管理成为企业关注的热点。供应链信息管理是指利用一系列效率较高的方法整合制造商、仓库、供应商和商店的信息,从而可以在正确的时间以正确的数量将商品配送到正确的地点。其目的是以最小的成本满足顾客的服务需求。根据此定义,供应链信息包含从生产到最终产品的服务之间的各种信息,即从供应商到顾客之间的所有成员所承载的信息。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高效整合企业内外部、上下游渠道、物料和顾客的信息,在供应商、企业和客户间形成高效率的无形渠道,经过一系列规划与管理,有效控制供应商的供应流程,从而节约时间与成本。高效的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针对市场和客户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在降低库存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客户满意度方面有很大作用。

2 供应链信息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通过整合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集中许多企业的生产力量,不但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客户,增加客户忠诚度,提高销售量,更可以消除多余存货,节省仓储成本,同时降低市场风险和分散资产风险,增强合作伙伴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供应链的竞争优势。无论是营利性企业还是非营利性企业都重视绩效,绩效体现了一个系统的效率,故评价供应链信息管理水平的标准是其给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供应链信息管理是一种创造价值的手段,目的是使整个供需体系产生最大价值。供应链价值与企业的盈利能力紧密相关,企业盈利越高代表其供应链管理越成功。供应链中所有资金、商品等信息的流动都有成本,有效管理这些流动因素有助于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其本质是通过管理各节点间信息流获得最大价值。

供应链信息管理与企业的业务紧密相关,高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优化企业业务创造价值。据调查,实施供应链信息管理可以使企业成本节约20%,中型企业交货准时率提高15%,生产率提高10%以上,对于一般企业,其订单提前期缩短25%~35%;对于中型企业而言,其库存降低3%;对于大型企业而言,其库存率降低15%,资产运营率提高15%~20%,现金流周转周期比一般企业少40~65天。

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在整合信息的过程中可以节约生产成本、采购成本和物流运输成本,同时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这些利益既包括订单履行、采购和库存控制,也包括提高整个公司的效率,节约整个公司的成本。由于优化供应链需要各个公司之间进行信息共享和协作,故供应链信息管理成功的基础在于在公司之间实施。例如,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通过供应链信息管理,在两年时间内关闭了分布于全球各地的6个仓库,在新加坡成立中央配送中心向客户空运卫星集成电路,交货时间缩短47%,销售成本降低2.5%,销售额增加3%。戴尔、联想在供应链信息管理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供应链信息管理不仅给企业带来效能上的变化,还形成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增强了企业应对市场变化、提升客户满意度的能力。

3 优化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手段

优化供应链信息管理的手段有: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重建业务流程与系统、提高条码的利用率、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3.1 利用先进的管理思想

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企业效率,故强化管理非常重要。在供应链信息管理过程中,管理体制、管理信息要采取上下结合的方式,这样才能取得成功。以强化管理、优化经营过程为基础,进行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3.2 重建业务流程与系统

重新构建业务流程与系统以便可以及时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优化供应链是提高对顾客反应能力的一种关键方法,是对传统品牌经营战略的一种挑战。根据顾客的选择,实行一对一的服务,按订单来制造商品并交货,充分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降低库存,提高生产率。通过简化业务流程来更快地了解顾客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从而在顾客、企业和供应商之间构建有效沟通渠道,进行长期合作,降低企业的宣传成本,同时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3 提高条码的利用率

在供应链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企业与企业之间交换信息,如果商品在供应链中流动时有统一的编码,将会对企业信息的交流和管理提供极大的方便。一个较为理想的方案就是制造商按照国家的标准在产品上打条码,零售商、批发商和分销商都可以利用,这样就减少了编码的工作量,同时也减少了人力和资金的耗费,有利于供应链中制造商、零售商、分销商交换商品的生产、销售和库存的信息。

3.4 增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

由于信息链需要企业之间交流信息,因此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关系会优化信息链管理。各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协作。一方面是确定企业间数据共享程度。供应链中的制造商、零售商和分销商可以根据需要来确定数据共享程度。例如,信息应该由哪些部门或哪些企业共享,哪些信息应该共享,都应该有明确的规定。另一方面是统一供应链的数据接口。在设计系统时要预留专门的数据接口,方便企业接收供应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发送的数据,实现系统的对接。使用的端口和文件协议或传递方式可以由各方共同确定。

4 总 结

供应链信息管理对提高企业绩效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应该采取各种方式优化供应链,从而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莉.制造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对物流能力的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2013(7):14-17.

篇7

关键词:供应链;资源型企业;战略协同模式;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 A

在供应链协同中,战略协同处于最高层次,它规定着战术协同和操作协同的范围和程度。战略协同研究的主要问题包括供应链节点企业的选择;供应链协同机制;供应链节点企业利益与风险分配等。战略协同对于企业至关重要,伊戈尔·安索夫将协同视为战略四要素之一,迈克尔·波特将战略协同作为对公司各下属子公司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的基础。莫斯·坎特认为获取协同效应是多元化存在的主要动因。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战略协同理论的研究取得不少新进展。本文运用博弈论的相关理论,分析资源型行业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竞争,提出了供应链上企业战略协同模式,并进行优化,不断推进资源型企业实现战略协同。

1 供应链上资源型企业战略协同模式设计

1.1基于博弈论的战略协同

基于博弈论的战略协同主要是运用博弈理论对供应链上战略协同模式进行研究、设计以找出适合资源型企业供应链协同的规律,促进资源型企业供应链协同的实现。供应链上各企业主体之间的协同行为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价值创造环节进行的,同时还存在着针对协同收益分配而进行的竞争,这种收益的对比决定着企业主体间在协同收益分配过程中竞争的激烈程度。而各企业主体依据上述变动情况所采取的在价值创造环节上的选择及行为模式,则最终是依据模型发展的进化稳定策略。通过对博弈模型演化路径、所具有的进化稳定策略、可能的均衡状态以及演化过程中对均衡结果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所进行的分析,构建起资源型企业供应链战略协同模式体系。

图1是制造商与供应商博弈的收益矩阵,本文用标准式表示该博弈。制造商和供应商都面临着两个战略选择:违约和履行合同。制造商违约包括要求降低产品价格;拖欠货款等。供应商违约包括提供劣质产品给制造商;降低售后服务质量等。他们要同时做出决策,每个企业预先都不知道对方的战略。假定一方违约,该方能获得额外收益,而另一方就会承受损失,即:如果供应商违约且制造商履行合同:供应商因提供劣质产品和售后服务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和服务成本,从而获得额外的收益。制造商因执行合同内的价格购买了低值的劣等品而遭受损失。此时,供应商的收益为正,制造商的收益为负。如果供应商履行合同且制造商违约:供应商因提供合同内足值的产品而不能获得等值的货币报酬遭受损失。制造商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到足值的产品而获得额外收益。此时,供应商的收益为负,制造商的收益为正。如果双方都履行合约,双方都可以获得价值增值收益。如果双方都违约,双方的信用受损,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因质量问题而被、控告甚至被社会淘汰所付出代价。此时,双方的收益都为负。

通过检验发现,该博弈存在占优战略。假定制造商的战略是履行合同,供应商选择违约战略,就可以获得2个单位收益,但是如果供应商选择履行合同,就只能获得1个单位收益。如果制造商的战略是违约,供应商选择违约将会承受—1个单位利润,但是如果供应商选择履行合同,将会承受—2个单位利润。因此,违约是供应商的占优战略。因为对称的原因,违约也是制造商的占优战略。因为制造商与供应商都存在占优战略,所以该博弈就存在占优战略均衡。这个占优战略均衡就是制造商与供应商都选择违约,双方收益都为—1。

与合作解相悖导致了社会两难问题。违约并不是制造商与供应商的最优选择,而是双方都选择履行合同。基于非合作情况下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竞争博弈将出现社会两难问题,本文对资源型行业供应链上节点企业如何实现战略协同进行了模式设计,通过由竞争走向合作,由竞争博弈走向合作博弈实现更有效的战略协同。

1.2 模式设计

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传统的关系主要是竞争,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讨价还价、产品质量、售后服务等。在非合作情况下,将导致低价格、劣产品和较差的售后服务。供应商与供应商、制造商与制造商、经销商与经销商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在降价、广告、促销、展销会等。在非合作情况下,将导致不正当的价格竞争、广告竞争、促销活动竞争等,尤其是广告竞争和价格竞争使得企业销售成本增加、销售收入减少,企业的利润空间急剧缩小,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基于这种情况,本文的战略协同模式设计如下:

如图2所示,非合作竞争博弈导致的竞争双方受损的根本原因在于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未能实现较好的战略协同,而合作博弈导致的双赢是实现战略协同的最好表现。通过战略协同实现资源型行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衔接,进而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能力。

如何实现战略协同的问题就转换为如何实现合作博弈,主要包括:

(1)强调契约精神

企业之间要讲契约精神,树立诚信意识,要自觉地履行合同内容,由竞争博弈走向合作博弈,实现双赢。

(2)加强惩罚机制的建立

博弈双方选择违约的重要原因是违约的收益大于违约的成本,要加强惩罚机制的建立,增加企业违约的成本,使得违约的成本大于违约的收益时,企业就不再有违约行为,最终实现合作博弈。

(3)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一次博弈会增加企业违约的概率,当一次博弈转换成重复博弈时,企业考虑到长期利益会降低违约行为的发生。企业之间要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实现重复博弈、合作博弈,最终实现较好的战略协同。

(4)实现信息共享,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

非合作博弈的重要原因来自于企业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在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博弈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所选择的战略,最终走向了恶性竞争中,出现社会两难。要加强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的共享,降低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实现合作博弈。

2模式优化

本部分主要是对前述所设计的战略协同模式进行优化,探讨如何更加科学、更加高效的实现供应链企业的战略协同。两种优化路径,一种是对供应链节点企业选择的优化,一种是对供应链长短的优化。

2.1 节点企业选择优化

供应链节点企业选择优化是指通过一种选择机制,帮助企业更好地选择上下游企业,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更好地实现战略协同。本研究旨在提供一种优化模型和实现优化的途径和方法,不对具体的每个企业做出优化,具体企业的优化可参照此模型进行具体分析。

图3 资源型企业战略协同模式优化模型

由于企业的战略协同受到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影响,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文化、企业战略、评价激励机制、协同软件和IT设施。因此不同的企业由于这些影响要素的水平不同,导致了战略协同程度的不同。如果企业中的这些影响因素有利于供应链资源型节点企业之间实现战略协同,则应选择作为供应链上的一员,如果企业中的这些影响因素不利于供应链资源型企业之间实现战略协同,则应放弃。通过不断地对节点企业进行选择,实现整条供应链的最优化。

从时间看,影响战略协同的要素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当供应链节点企业的要素水平发生变化时要进行重新评估,重新选择,不断调整;从空间看,不同的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要素水平要求不一样,节点企业之间的选择也不是按最优原则进行选择,而是按满意原则进行选择,最适合企业现状的选择。当双向选择的结果对双方来说都满意时,实现了整个行业供应链的最优化。

通过对图3中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连线进行赋值,赋值高者表示两企业之间战略协同较差,反之,赋值低者表示两企业之间战略协同较好。资源型企业战略协同模式优化模型就是一个网络优化模型,符合网络优化问题。通过寻找最短路的方法寻找出战略协同较好的一条供应链。由于每个节点企业可对上下游所有企业进行选择,因此最短路的一条链也就是每个企业都选出战略协同较好的企业的一条链。

上下游企业之间连线的赋值并不是随机的,而是根据对战略协同进行整体评分而得出的。首先对战略协同要素进行权重的确定,得出这些要素之间的重要程度,再对企业中这些要素的水平进行打分,通过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出企业整体战略协同水平,并赋予相应的值,最后通过求最短路找出战略协同性最好的企业,战略协同最好的一条链。

2.2 供应链规模优化

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延长和缩短供应链有不同的理解。站在企业的角度,企业实行一体化是延长供应链,企业实行专业化是缩短供应链;站在行业的角度,企业实行一体化是缩短供应链,企业实行专业化是延长供应链。本文站在行业的角度,分析企业是该延长供应链,还是缩短供应链,即企业该实现一体化还是专业化。

本文用交易费用的相关理论来分析供应链应该延长还是缩短,即对供应链规模进行优化。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本文假设:企业内部生产与市场提供无差异,都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即无论是企业生产自己所需的产品还是从外部市场中购买,企业的效用是一样的,此时企业的收益相同。下文将不考虑企业收益,而用内部交易费用与市场交易费用来分析供应链长短的优化。

前人用交易费用研究了企业产生的原因是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分,市场交易费用不断增加。本文把交易费用引入供应链研究中,用交易费用探讨供应链链长。本文用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多少来表示供应链的规模的大小,当供应链向上、向下延伸时,供应链规模不断扩大,供应链复杂性凸显,用于节点企业之间的协调、管理成本增加,信息失真的可能性提高,市场交易费用增加,此时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因不断细分的分工而降低;当供应链收缩,企业的市场交易费用转化成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市场交易费用因协同成本和管理成本的降低而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因企业规模的扩大而增加。

(1)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即企业内的科层组织运行的成本。主要包括:行政费用、监督缔约者费用、传输行政命令费用等。

①行政费用

行政设置是为了辅助企业基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所必须的企业活动,随着供应链的收缩,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政部分的设置日益繁琐,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增加;反之,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减少。

②监督缔约者费用

这种内部费用可分解为三部分:一是交易费用的增加来自私营企业主与雇员之间。人数的增加导致关系数量增加,关系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管理层次的增加,引起内部交易费用大幅增长;二是交易费用的增加来自企业的出资者之间。随着资产规模的扩大,合约安排的有效性和监督的效果不断降低,内部经营之间的摩擦在所难免,引起内部交易费用的增加;三是企业主对权利的博弈造成交易费用的增加。

③传输行政命令费用

行政命令的传输是企业不可或缺的行为,在行政命令传输的过程中,信息传输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交易费用,企业规模的扩大,将导致信息传输的效率降低,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增加,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增加。

(2)外部交易费用是指与外部相关利益主体发生业务来往所产生的费用。主要包括:事前交易费用、事中交易费用、事后交易费用。

①事前交易费用

事前交易费用是指业务发生之前所产生的费用。包括为获取所需相关信息而进行活动产生的费用,包括寻找合作者发生的费用、识别产品质量的费用、询价费用等;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定契约等。

②事中交易费用

事中交易费用指业务发生过程中所产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用、品质检验费用、入库费用、确保合同得以履行所付出的成本等。

③事后交易费用

事后交易费用指业务发生之后产生的费用。包括监督费用、制裁和治理成本、当原协议不能为实践中产生的问题提供正确的解决办法时,重新协商所产生的费用、违约后寻求赔偿的费用、使用仲裁机构的费用、转换费用等。

通过对内部交易费用和外部交易费用的构成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与企业规模存在正相关关系,企业外部交易费用与企业规模存在负相关关系。当企业扩大时,企业内部的交易费用也随之扩大,当其扩大到与市场上的交易费用相等时,企业的规模便不再扩大,企业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的单位,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的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与市场交换,以减少市场交易者的数量,减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最终减少交易费用。

根据对交易费用的分解,本文建立如下的数学分析模型:

用 表示企业的内部交易费用, 表示企业的外部交易费用,用 、 、 、 ┉表示企业内部交易费用的具体构成费用,用 、 、 、 ┉表示企业外部交易费用的具体构成费用。则

= + + + +┉

= + + + +┉

当 < 时,企业应扩大规模,进行横向、纵向一体化,缩小供应链规模;

当 > 时,企业应缩小规模,实现专业化,扩大供应链规模。

综上所述,对供应链规模的优化就是在缩小供应链规模和扩大供应链规模两者之间做出选择,通过比较企业内部交易费用和企业外部交易费用,确定应该缩小供应链还是应该扩大供应链,当内部交易费用大于外部交易费用时应扩大供应链规模;当内部交易费用小于外部交易费用时应缩小供应链规模。

当然,影响企业交易费用的因素不仅仅是企业规模,还包括社会道德的缺失和信用危机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私营企业交易费用增加。由于社会道德和信用的缺失对企业造成外部不经济,导致企业的交易成本增大;企业之间由于缺乏严格的道德和信用约束同样导致自身交易成本增加,形成内部不经济。道德滑坡和信用危机引起交易成本增加。

3小结

通过运用博弈论的标准式博弈理论分析了资源型行业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的竞争关系。在非合作情况下,节点企业之间的竞争博弈导致双方都会遭受损失。鉴于此,本文进行了资源型企业战略协同模式设计,核心思想即:资源型行业供应链上节点企业要由竞争走向合作,要由非合作博弈走向合作博弈。运用因素评价矩阵和交易费用理论进行了战略协同模式优化,包括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的选择优化和供应链延伸和缩短优化,通过不断地进行优化,选择出最能实现战略协同的企业以及设置供应链适当的规模,实现资源型行业供应链上节点企业之间良好的战略协同。

参考文献:

[1]李锦.供应链管理的博弈论分析[J].经济问题,2007,(12).

[2]唐宏祥.基于供应链契约的企业间协作机制[D].南京:东南大学, 2004.

[3]刘刚.供应链管理的合作博弈分析[J].经济管理,2003,(8).

[4]缪仁炳,陈志昂.中国交易费用测度与经济增长[J].统计研究,2002(8).

篇8

(一)独立库存管理模式。

此库存管理模式不仅能保证足够的市场供应量,同时使自己的生产需求得到满足,还能使企业获取不同时节的价格差所带来的利润。例如,加工商为了防止市场供求变动所带来的损失而建造的库房,零售商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建造的库房,生产者为了使产品有个好价钱而建的库房等。独立库存控制策略是独立库存管理模式的主要经济策略,该策略主要侧重于优化本单位的库存成本。

(二)协作库存管理模式。

近年来,一些高科技示范园和绿色食品示范基地相继在寿光建成,“基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得到了充分发展。在生产端,原料供应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了有力保障。在销售端,与分销商签订买卖合同并共同制定销售计划,同时及时监督和管理分销商的销售行为,在库存管理方面实行协商协作,共同制定库存计划,从企业的共同利益出发,使企业之间有共同的需求预期。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库存需求已经变成了企业间共同协调的结果。

二、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目前,寿光市大型农产品经营企业较少,小型中型企业占其物流中心供应链农产品供应企业的大多数,由于资金不足,这些企业的仓储设施很难达标,无法做到及时保鲜。具体表现有以下四点:

(一)供应链的整体观念不足。

各个企业为增加自身收益,更加注重的是对自身库存成本的控制与优化,从而忽略了供应链的整体观念。就供应链整体而言,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库存管理方法与当今高速发展的经济市场是不协调的。达到整体最优才是最好的优化管理,但是供应链上各个关键企业仅着眼于自身利益,一定会对整体的供应链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没有良好的保鲜存贮技术。

当前,处于农产品供应链上的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匮乏,一些企业在产品存储、保鲜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足,没有优良的仓储设施,造成了农产品的大量库存损耗,不但无法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而且极有可能在产品滞销时,因为农产品的腐烂变质造成经济效益的大幅降低,这大大增加了农产品的成本,降低了企业在市场中的综合竞争力。

(三)合作与协调性不足。

供应链上的各企业之间协调与合作的要求无法得到满足,大大降低了供应链的效率,延迟交货、服务水平下降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合作与协调性的缺乏使库存水平被迫增加,其库存管理费用也相应的增加。

(四)产品供应链竞争力不足。

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直营业务是生产加工,其他业务方面并不精通,缺乏经验,农产品供应链竞争能力不足。上述问题的存在都将导致供应链整体的运行效率降低,最终导致市场综合竞争力的降低,因此对寿光蔬菜供应链的优化十分有必要。

三、寿光市蔬菜供应链库存管理模式优化

蔬菜的生长特征决定了蔬菜的供需有相当强的季节性,且其需求和供给的波动幅度较大,这就使得产品经营企业所拥有的存储设施时忙时闲,增加了单位库存商品的库存费用。因此,我们应该着眼于整体,结合寿光市物流中心的农产品经营企业现状,优化其库存管理模式。结合寿光市物流中心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库存管理模式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包了生产商、加工商、销售商等所有的库存,生产商所生产的产品和加工商加工出来的产品不经过其他环节直接运往第三方物流企业仓库,并且物流企业对销售商施行JIT配送。由于农业行业的特殊性,仓储保鲜对供应链的有效运转作用巨大,因此优化库存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进行优化后其库存管理模式下的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如下:

1、由第三方物流企业管理供应链上的生产者、加工商、零售商等的库存,能有效减少企业成本,企业可以有更多的精力置身于自身的核心业务,提高自身服务质量和在经济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2、第三方企业对整个供应链的库存掌握,能够保证供应链中的高效率。从短期的经济效益来看,优化后的库存管理模式可以使企业的生产设备和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从长期的发展角度来看,优化后的库存管理模式使农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的成本优势大大增加。

3、将库存承包给第三方物流,能够使企业在一个更大的范围中对其库存能力进行调度,较之企业自身的库存管理柔韧性更高。

篇9

一、供应链管理概述

(一)供应链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供应链管理,是指在满足一定的客户服务水平的条件下,为了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本达到最小而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和渠道商等有效地组织在一起来进行的产品制造、转运、分销及销售的管理方法。一个典型的供应链管理计划包括五大基本内容:采购、制造、配送、储存和销售。简言之,供应链管理旨在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贸易伙伴关系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工作。

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在于对现代流通方式(批发和零售),和现代生产方式(全球化的采购、生产和销售)、市场竞争方式、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化。现代流通方式的意义主要是通过信息共享,使社会资源达到最佳配置,并构建了双赢关系,有效防止了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同时,信息的共享可降低社会总的成本,提升各企业、整个供应链乃至全社会的效益。市场竞争方式的意义主要是使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社会竞争从企业的竞争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促进组织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程度,提高竞争中的现代信息技术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外部进行的供应链的重构上,企业之间形成战略联盟伙伴关系,并规范联系的程序和技术,对风险和利益进行合理的承担,推动良好的市场供应链结构的构建。

(二)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重点

每个企业都有自身不同的特点,盲目地借鉴其他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与优化的方法是事倍功半的,但就实施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问题,企业与企业之间存在一致的重点。

1.产品设计与库存控制。

有效的产品设计往往紧扣企业的目标市场,企业可以通过对产品的设计来弥补顾客需求的不确定性,同时减少物流成本或缩短供应链的周期。而库存控制,即对于一个终端渠道对既定产品应该持有库存的控制,对于终端渠道的订货量与需求的预测值的协调工作以及终端渠道的再订货点与库存周转率的规划,以达到最小化库存订购和保管成本的目的。

2.产品配送。

产品配送问题的关键是重构配送网络和采取有效的转运战略。配送网络重构是指由于需求模式的转变或市场外因的变化(如仓库租赁合同的终止或者是渠道商的数量改变)而进行的对配送网络进行的调整。问题主要集中在利用一个或多个制造厂生产的产品来满足一组或多组地理位置分散的渠道商需求的企业。

3.供应链集成。

供应链的时间与速度常被视为衡量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指标。通常,供应链管理涉及众多环节,需要环环紧扣,一个环节的拖延往往会波及整个供应链的运作。供应链集成实质是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它们之间物流、信息流的紧密连接,以达到对最终客户要求的快速响应、减少存货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

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不仅涉及到单个企业的方方面面,还注重目标不同的企业之间的管理协作。所以,企业供应链管理首先应抓住关键问题、层次分明,以达到预期的企业管理目标。

二、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整合实践

(一)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必要性

相关调查显示,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对企业的成功至关重要。大多数企业供应链的主要目标是成本控制和增强客户满意度,但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却与其战略并不一致,且对供应链的控制往往不完整。这使供应链变革的难度加大,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逐渐被提上日程。

供应链分析-价值链分析-作业链分析-成本动因分析的供应链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成本控制起到了不可否认的积极作用,但却将供应链与财务管理分离开来研究与运用,这使供应链流程的局限性慢慢突现。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通过使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一体化的财务管理,进一步挖掘降低成本的潜力。

基于供应链的财务管理整合,实际上是在原有传统供应链成本分析流程、作业成本法等成本控制工具的基础上整合企业内外部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资流,以降低供应链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优化现金流转、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以达到节约成本、股东权益最大化的目标。

(二)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实施要点

1.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

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是进行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企业环境基础。在企业进行内部管理与控制上,依据企业性质运用适当的管理会计方法,建立有效的信息决策系统以及管理会计系统逐渐成为现代的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决定性因素。

2.财务流程自动化。

财务流程的自动化可以通过提供日常应付账款和应收账款的准确信息来消除付款链的风险,改善企业信贷决策,增强财务透明度,拓宽外部融资渠道以达到优化企业现金管理的目的。电子化和快速化的财务运作使企业财务流程,如支付处理,能够得到实时、动态的反馈。可以说,财务流程自动化有助于企业在短时间内进行调度,并有助于企业结合自身收支项目绘制出相对准确的现金预测辅助图来分析与预测企业长周期资金流向。

3.整体思维模式的建立。

整体供应链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思维模式是企业战略联盟的集中体现。首先,供应链上各企业的高层要重视供应链财务管理的整合。同时,需要通过形成整体供应链与财务管理系统的整体思维理念的企业组织、财务文化以及员工培训来拓展。其次,企业之间(如下游零售商和上游供应商共同开展销售管理培训)应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各个领导层面的合作。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实施,使企业实现了有效的降低支付成本、优化收付程序,并最大限度地减少营运资金占用的财务以及供应链管理目标。

(三)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对企业财务业绩的影响

1.对现金流的影响。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通过对生产经营管理(存货周转期、现金回收期、付款周期的管理)的优化,对财务状况实时、准确地掌握,以及对财务、供应链的风险与不确定性的消除和对企业信贷决策改善、外部融资渠道的拓宽,整体的把握现金流管理的运作并使企业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动性,提高现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将企业的资金及时地转化为生产力以达到优化企业现金管理的目的。

2.对资产周转率的影响。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可以加快企业经营期间全部资产从投入到产出的流转速度,即提高企业资产运营效率,使企业全部资产的管理质量和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资产周转率的提高意味着企业财务安全性及资产的收益能力的提高,债权的物质保障程度增强,企业信用程度提升,融资能力增强。

3.对期间费用的影响。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有助于企业预算管理的优化,并建立各项费用制度,规范费用审核与控制,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的控制上。

4.对资产成本的影响。

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形成上下游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的供应链财务管理的协调合作,简化采购流程、优化存货管理、增强财务透明度以及企业的综合管理活动,同时带来了企业资产成本的减少。

5.对投入产出效益的影响。

投入产出效益逐渐取代低成本这一局限性指标成为衡量企业财务业绩的重要指标。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通过企业内部管理与控制、财务流程自动化等从根本上完善企业供应链与财务管理乃至综合管理,从企业整体的宏观层面上大大提高企业的投入产出效益。

三、对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实施建议

当前我国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实践面临着诸多困难,例如:市场经济与竞争环境的不完善、信息技术的相对落后、企业目标的差异化、企业内部控制的不完善等。通过分析国内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困难点,借鉴国外成功案例对我国的启示,提出如下建议:

1.国家经济政策的优化。

我国“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工业区域布局,使得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差异较大。我国主要的消费品生产基地在东部地区,而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基地却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因此产生了中、西部向东部提供价格低廉的能源和原材料,经东部组装加工再向中、西部高价输出产成品的现象。这种产业布局和区位分工使供应链与财务管理相分离。由于国家制订的各项经济布局计划与政策在指导资源的宏观配置、产业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格局的形成上起着奠基作用,在国家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我国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潜力巨大。

2.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

企业内部控制的加强在内部环境方面主要体现在建立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的财务管理制度上。只有通过财务人员的密切配合又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才有望达成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有效、有序实践。在信息与沟通方面,主要强调及时、准确、完整地搜集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各项信息,并使这些信息以适当的方式在企业有关层级之间进行及时传递、有效沟通和正确应用。同时,企业应对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与评估。

3.建立供应链集成的战略联盟。

在当今需求多变、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个企业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是否能快速地应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并为其所服务的市场创造价值。因此,企业就需要和供应商、客户甚至竞争对手建立密切的商业伙伴关系,并将自己看作是整个供应链中的一员,和其他成员一道共享信息、协同计划和处理业务流程,即以建立供应链集成的战略联盟这一全新的商业运作模式一起为最终的客户提供快速灵活、高效的支持和服务。所以说,供应链集成的战略联盟也是我国供应链与财务管理整合的一大关键步骤。

参考文献:

[1] 戴新民 朱佳翔:《供应链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整合》,《财会通讯》(综合版)2006年第5期

[2] 贺碧云 吴先金:《财务供应链模型的构建及其实施环境》,《财会通讯》(理财版) 2006年第1期

篇10

在当前全球经济持续低迷的背景下,航运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各航运企业都试图以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经营能力,优化企业组织、进行供应链流程重整等手段提高企业竞争力,以避免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航运企业在第三方物流供应链中作为核心企业的地位早已得到公认,它在全球经济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船舶是航运企业资产和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供应链中的核心能力所在。船舶备件是指为船舶的主机、副机、辅助机械、电气设备、通导设备等船舶设备维修与确保船舶航行安全所需备用的部件、配件和零件。故船舶备件可以说是作为第三方物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体现核心能力的核心元件。船舶必须配备适量的备件,以保证船舶的航行安全,减少停航时间,提高船舶营运率,但备件数量过多则必定占用大量的资金和库存空间,增加了企业负担。船舶物料备件的成本是航运企业除燃料费用外的最大的成本组成部分,降本增效,向供应链管理优化要效益,在当今严峻的航运形势下,如何控制船舶物料备件成本成为每一个企业都在研究的课题。由于修理需要更换大量备件,而备件质量又会影响修理周期,国内航运企业通行的做法是将修理与备件费用捆绑在一起进行考核,并将物料费、润料费统称为三项成本。这三项成本往往由航运公司的机务管理部门进行控制。下表为中海集运2011年度三项成本的考核指标,从中可以发现,其修理备件费用达25 777万元,占三项成本的 44.87% 。

表1.1 中海集运三项成本指标

部门 修理备件费

(万元) 物料费

(万元) 润料费

(万元)

船工一部 3135 478 1566

船工二部 8574 1617 8103

船工三部 7243 1615 11114

安技部 3155 710 4425

浦海航运 3670 820 1222

总额 25777 5240 26430

百分比 44.87% 9.12% 46.01%

本文试图运用供应链控制理论,针对船舶备件库存的特点,力求提供一种流程高效、信息共享、成本降低、响应敏捷、协同有效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船舶备件库存控制方法,使船舶备件保持在合理范围,既满足船舶安全营运的要求,又能减少备件库存,控制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

二、基本概念

1.供应链

供应链一词源于英文的“supply chain”,也有人称其为供给连锁。现今国内普遍接受的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2.供应链管理

我国在《物流术语国家标准》中将供应链定义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是在供应链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化、集成化、敏捷化的先进管理模式,是对供应链过程中涉及跨企业、跨行业、跨部门运作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一体化的管理过程。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企业通过改善上、下游供应链关系,整合和优化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以获得企业的竞争优势。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各种业务流程的一体化。

3.供应链中的库存管理

库存表示用于将来目的的、暂时处于闲置状态的资源。库存是供应链管理的最大障碍,库存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着单一企业的综合成本,而且也制约着整条供应链的性能。库存的存在有利有弊,一方面,供应链中存在库存可以保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保证生产的平稳进行,并通过生产和销售过程中的经济规模来减少成本;但另一方面,过量的库存会占用大量资金,增大库存成本,还会掩盖企业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如何保持一个合理的库存量,在企业现有资源约束下,以最合理的成本为用户提供所期望水平的服务,是每个供应链管理者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三、供应链控制下的船舶备件的库存决策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船舶备件库存问题和航运企业中的传统备件库存问题有许多不同之处,它充分体现了供应链管理思想对库存优化的影响。传统的船舶备件库存是用来应付单船的不确定性的,主要侧重于优化单船单一的库存成本,从存储成本和订货成本出发确定经济订货量和订货点。从供应链整体来看,这种单一的库存管理的方法显然是不够的。船舶备件的供应链长度为“船舶――船公司――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故备件库存的优化控制必须包含这些环节。在整条供应链上必须做到(1)供应链库存整体最优化。某个船舶备件库存的最优化必须放在整条供应链上来衡量。(2)信息共享最大化。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库存优化管理的基础,只有船舶、公司、备件供应商都能实时监控到船舶备件信息,才能对库存进行科学控制。(3)供应链成员连接的无缝化。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需要协调各节点企业(部门)的活动,才能获得最满意的运营效果。船舶备件的库存信息应该即时、流畅地在船舶、公司、供应商中传递,从而使供应链能够实时响应船舶的备件的需求,形成更为合理的供需关系,适应复杂多变的备件需求。根据船舶备件的供应及库存特点,我觉得可用以下两个方法进行船舶备件的库存控制。

1.考虑设备关键性的船舶备件ABC分类库存策略

船舶备件品种繁多,有近万种备件存量,对每种存货都进行详细的库存分析是不经济也是不现实的,因为通过不断地盘点来控制库存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现在船舶随着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定员越来越少,一艘10万吨级的船舶,全船定员21人,机舱人员才9人,而且船员的主要工作还是在生产,在航行上。对船舶备件的库存管理 的目标是库存资金占用尽可能少、同时又能保证对生产有重大影响的备件供应 。库存ABC分类管理就是解决这对矛盾的较为合理的一种控制方法。

(1)船舶备件从设备关键性角度进行分类。可通过两阶段ABC分类法进行分类。首先将船舶设备分为关键性设备、辅助设备以及一般设备。船舶关键性设备在航运公司的体系文件中会有标注(这也是“国际船舶安全营运和防污染管理规则”,简称ISM规则所规定的,属于国际海事组织的强制性文件),也可根据对船舶安全航行的实际影响程度进行关键性标注。影响设备关键性主要指标有:设备是否有备用设备、设备失效引起的安全风险、停航损失、维修费用、购买设备的难易程度、失效对相关设备的影响、备件采购的提前期长短、维修难易程度等。在设备按关键性角度进行分类后,在设备分类的基础上对设备备件进行分类。关键设备是船舶的核心设备,对船舶航行影响巨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对关键设备所属备件再进行 ABC分类,分类后再采取不同的库存控制策略;一般设备相对关键设备来说不是很重要,但是也是应该关注的,对一般设备根据需要进行 ABC分类,将所属备件分为 B类和C类进行控制;因为辅助设备发生故障对生产的影响不大,设备所有的备件都可用 C类的方法进行库存控制,无须再使用ABC分类对其进行分类。下图为按设备关键性分类的模型图。

(2)船舶备件ABC分类的库存策略

船舶备件按设备的关键性进行ABC分类后,可根据分类结果对每类物品采取适宜的库存控制措施。A类物品尽可能从严控制,保持完整和精确的库存记录,给予最高的处理优先权;而对于C类物品,则尽可能简单地控制;B类物品,则给予适当地关注。对于船舶而言,像船舶主机、舵机、锚机等关键性设备,应该采用永续盘存法来保证精确地控制存货,以避免缺货风险。而对于像轴承、阀门等C类物品,可以按季度进行盘点补货,因为这些物品既有通用性,不大会造成缺货,而且造成的缺货损失也不严重。

表3.1 不同类别备件的库存控制策略

存货类别 库存控制策略

A类 严密控制,十天检查补货

B类 一般控制,每个月检查补货

C类 简单控制,每季度检查补货

2.针对不确定性需求的船舶备件的库存策略

在船舶备件的库存管理中,从船端到备件的供应商、制造商,供应链中常常存在多样的不确定性,如备件需求的突发性,需求预测的不准确、供货的不及时、备件质量的不稳定等。这些不确定性的影响 ,使得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企业(部门)在进行需求预测和进行备件订购时,由于缺少信任和担忧,往往提高订货数量和拉长提前期,增加安全库存量,从而使库存量大幅增加。这种供应链活动中真实的需求信息从末端(船舶)向源端(原始供应商)传递时,信息扭曲逐级放大的现象称为“牛鞭效应”。由于这种“牛鞭效应”的影响,最终会给整个供应链造成严重的后果:船舶、航运企业、供应商各级节点环节备件库存积压严重,使库存成本过高。为解决此类因供应链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库存问题,航运企业采取了一些针对性的库存策略,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利用船舶备件管理的信息化系统,实时掌握了解公司各所属船舶的备件库存信息。对于同类型船舶、相同设备的备件,船舶单船除储备必要的安全库存外,在公司仓库或供应商处集中储存一定量的备件,大大减少了供应链中的备件库存水平,既保证了船舶的安全营运,又减少了库存成本。

(2)采用联合库存管理模式(JMI)。JMI是一种在VMI(供应商管理库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权利责任平衡和风险共担的库存管理模式。JMI把供应链系统管理进一步集成为上游和下游两个协调管理中心,库存连接的供需双方以供应链整体的观念出发,同时参与,共同制定库存计划,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JMI体现了战略供应商联盟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强调了供应链企业之间双方的互利合作关系。船舶备件有其特殊性,考量的质量因素远胜于价格因素,且许多备件属于定制产品,具有排他性,备件往往只能选择设备的生产厂家供应,故一些备件的供应商具有唯一性,这也为船舶备件供应链的上下游各方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实施提供了动力。通过船舶备件管理信息化系统,备件的战略供货商、航运公司备件主管人员、船舶备件管理人员可以清晰地查看监管船上备件的库存量与使用情况,共同参与制定库存计划,使备件供应商、航运公司、船舶都从船舶备件的实际消耗情况出发,使各节点的库存与需求的预期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因供应链的不确定性而导致需求变异放大现象(牛鞭效应)。

(3)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由于船舶备件具有价值高(像一个主机缸头就达几万美金),缺货成本高(备件缺货可能会造成船舶灭失、停航等事故),且配送困难(船期及靠港时间、地点多变)等特点,故对于库存风险主要由供应商承担的VMI(供应商管理库存)模式,在当今的船舶备件管理模式中还未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