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篇1

关键词:地震灾害、防震减灾防护工程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我主要谈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全球地震活动和我国地震灾害特点;二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现状;三是简单地介绍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些构想。

(一)做好地震监测预报工作

在地震发生前,作出准确的预报或打个招呼,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1975年2月4日19时36分,在辽宁海城发生7.3级地震。震前,地震部门根据观测到的一系列突出异常现象,于2月4日凌晨6时报告省政府,提出24小时内在营口、海城将发生一次强烈地震,省政府及时向各市地及有关部门发出电话通知,指示各地要提高警惕,发动群众,认真做好防震抗震工作。海城、营口地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如有的电影院贴出了“因地震改为露天放映”的布告,营口县驻军取消了当晚在礼堂的春节慰问演出等。这次预报使绝大多数居民在震前撤离了住宅区,转移了重要的物资设备,对震时易燃、易爆、泄毒等次生灾害的部位采取了紧急预防措施。地震造成1300多人死亡。据估计,成功的预报至少减少了近10万人的伤亡,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作出的具有减灾实效的成功预报。

我国当前的预报工作已纳入法制化的管理轨道,国务院了《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对地震预测和地震预报做出了不同规定。预测意见是由专家作出;而预报意见是要经过一定程序由地震部门提出,报省以上人民政府风险决策,并由人民政府向社会的。

成功预报的前提和基础,必须具备相当的监测能力。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包括测震、形变、电磁、流体4大学科,共有20余种观测手段的地震监测台网,基本覆盖了我国主要地区。目前,首都圈地区可以监测1~1.5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5~10分钟;省会城市和东部地区可以监测1.5~2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10~15分钟;其他地区可以监测4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是20~25分钟。

一是监视地下核爆炸事件。核爆炸产生的地下震动同地震波一样,都能被地震台网监测到,我们可以通过地震台网监视地下核爆炸试验,准确确定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当量。这在国防安全和整体外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用于爆炸监测。2000年8月,俄罗斯库尔斯克号潜艇沉入巴伦支海,原因不明,俄罗斯当局将这一事件归罪于一艘不明身份的外国潜艇的碰撞。但挪威波罗的海地震台站的记录说明,这场悲剧是艇上鱼雷的系列爆炸引起的。再如,1999年4月15日,韩国货机在上海坠毁爆炸,上海地震台网确定飞机是在坠毁后发生的爆炸,这在后来对飞机黑匣子和一些目击者的调查中,得到了证实。再如,对“911”事件,离它34公里的美国拉蒙特地震台清晰记录到了两次撞击事件和两次坍塌事件。同时,地震台网还可以对矿山坍塌、煤矿瓦斯爆炸等进行监测,以便事件发生后快速判定事件性质和作出反应。

三是监视重大工程的地震安全。比如三峡地震台网,在2003年6月三峡水库蓄水至135米后,库区发生158次小地震,频度增高近10倍。水库诱发地震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蓄水后,库盆荷载增大,引起区域应力场变化;二是水压增大后,水渗入库区构造裂隙中,孔隙压发生变化。

(二)做好震灾预防工作

搞好震灾预防,通俗地说就是要“把地上搞结实、把地下搞清楚”。

“把地上搞结实”就是采取设防措施,提高建设工程的抗震能力。国内外许多震例表明,设防不设防、设防到位不到位,效果截然不同。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造成6000多人死亡,10万多栋建筑物遭破坏,是日本自1923年关东大地震以来人员伤亡最惨重的一次地震。在倒塌的房屋中,90%左右是20世纪50~70年代建造的,未进行抗震设防,或者抗震设防标准不够;而1981年以后按新规范设计的房屋,大多数经受住了地震的考验。2003年美国加州6.5级地震,震中离加州中部海滨城市,圣西米恩市11公里,但仅造成3人死亡,而且这3人还是被一个没有采取抗震措施的古钟楼倒塌砸死的;2004年日本新7级地震,虽然是城市直下型,但只造成800余栋房屋倒塌,死亡14人,创下同级别、同类型地震死亡的最低纪录。成功的例子,与美国、日本经济实力雄厚,设防标准较高密不可分。而我国唐山地震造成巨大灾难,除了震级大外,城市不设防是重要原因。震前,唐山市居民住宅、企业厂房、工业设施和其他建筑物,很少采取抗震设防措施。

唐山大地震之后,痛定思痛,我国开始全面重视建筑物的抗震设防问题。

对于量大面广的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主要是根据全国地震区划图来进行抗震设防。目前,我国正在使用的是第四代地震区划图,也就是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区划图的要求是一般工业和民用建筑抗震设防的最低标准,是综合考虑地震环境,特别是国家经济实力等因素所确定的,是500年一遇的风险设防。也就是说,突破设防标准,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虽然很小,但还是存在的。所以,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可以适当提高设防标准,把房子盖得更加结实、牢固。

(三)做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

据统计;唐山地震时,被压埋人数达57万人,动用了近10万官兵,但由于救援手段相当原始,基本上是手扒镐刨(调用大型机械主要在清理阶段),这在当时以平房居多的唐山,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总体效果并不理想。如今,城市地震救援中,将要面对的是钢筋混凝土废墟,灾后破坏情况愈发复杂,简单传统工具的作用受到了很大限制。

2001年1月26日印度古吉拉特邦7.8级地震,造成16000余人死亡。当时各国相继派出救援队赶往灾区。作为印度的重要邻邦,我们按惯例,想派出工作组,提供地震科学考察方面的帮助,结果被印方婉言谢绝。印方的理由是,灾区更需要救援队伍,而当时中国国际救援队尚未组建。当时我们深感,中国作为在国际人道主义事务中负责任大国,迫切需要组建这么一支队伍。

(四)做好防震减灾宣传教育

在我国,也有类似的例子。如1994年,台湾海峡发生7.3级地震,福建漳州一些学校,由于平时重视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学生具备基本的地震知识,地震时没有发生慌乱,也没有造成什么损失。而在距离震中更远的广东汕头,由于学生缺乏防震减灾常识,在地震发生时惊慌失措,很多学生拥挤踩踏,甚至跳楼,造成数百人受伤,还死亡3人。

再如1984年,长江口以东海域发生6.2级地震,上海强烈有感,近百人跳楼。而1996年11月9日,原地再次发生6.1级地震,虽然也有强烈震感,但由于群众防震减灾意识的提高,没有产生恐慌,社会生产和工作秩序没有受到影响。

篇2

关键词:GRS-RTK技术互通立交改建公路测量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GPS是近年来开发的高新技术之一,GPS系统已广泛应用于测量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是RTK(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在公路测量中蕴涵着巨大的潜力。然而受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设计者往往对利用GPS-RTK来测量缺乏足够重视。近年来公路工程改建项目增多,如何更加准确地把现有的成品工程在反映到图纸上,例如拟合现有互通线位及合理恢复其平纵横等实际数据,不同的设计工作者往往采用不同的设计思路。本文就GPS-RTK技术在互通立交改建工程实践中直接测定有点点位坐标的应用作一粗浅的探讨。

1 测区概况

青银高速公路潍坊东互通立交为半苜蓿叶形互通立交,匝道(收费站)布置在东南和西北两个象限,拟将现有收费广场均扩宽为3进5出的八车道断面。结合场区现状,本次收费站改建向外侧加宽收费车道,同时变更平交口至收费广场之间的双向匝道为单向匝道,外侧新增匝道与原有匝道之间设绿化带。该立交区地形平坦,但车流量较大、重载交通较多,加宽部分树林茂密,通视效果较差,给测量工作增加了一定难度。

2 老设计方法.

直接从测图单位所提供的地形图上拟合线位,设计者往往局限于测图者所测图纸的准确度,直接参照利用老设计资料的设计线位,在所测地形图上拟合。用此方法拟合出来的线位,往往因设计者经验的不同而差异较大,而测图者在绘地形图时也很难完全与实际吻合,设计者用这种方法所拟合出来的线位难免会存在较大的误差,这就会给下一步指导施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尽管有些设计者采用现场所测的结构物、现场控制点等进一步复核、调准,但是这种方法所存在的弊端、误差还是不容忽视的。

3 GPS-RTK工作原理

GPS-RTK定位技术,就是基于载波相位观测值的实时动态定位技术。它能够实时的提供测站点指定坐标系中的三维定位结果,并达到厘米级精度。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伪距和载波相位观测值)和测站坐标信息(如基准站坐标和天线高度)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在完成初始化后,一方面通过数据连接接收来自基准站的数据,另外自身也采集GPS观测数据,并在系统内组成差分观测值进行实时处理,再经过坐标转换和投影改正,即可给出实用的厘米级定位结果。

4GPS-RTK在本项目测量中的具体实施方法

本项目在潍坊东互通的南北两个收费广场的不同加宽方案,所需测点非常多,受大交通流及树木、边沟及其它建筑物制约,测量难度较大。本项目使用GPS-RTK测量的基本流程为:

4.1设置基准站

基准站是RTK 测量的参考站,可以设在已知控制点或未知点上,其功能是连续观测GPS 卫星, 并将观测数据通过发射电台即时发送给流动站,流动站可随时与其同步,实时解算出测点坐标。本项目以测图单位提供的地形图为基础,应测图单位提供的控制点(选取合适点作为基准站WGS―84 坐标点),架设GPS。控制点应选取合理的、未经破坏的加以使用。

1) 架设基准站接收机与电台。

2) 设置基准站接收机参数。

①基准站点号。②输入WGS―84 纬度、经度值、椭球高。③输入天线高。

3) 查看收星状况。

4) 查看星图。

5) 将参数与坐标传送给基准站接收机。

用在电子手簿上设定的接收机参数与基准站已知的WGS―84 坐标去设定基准站接收机。最后查看一下基准站接收机的状态信息。

6) 基准站设置完毕,此时应检测一下基准站电台,看系统功能是否正常。

4.2 设置流动站

流动站接收机用于完成测点或放样的实际工作,它随时可与基准站同步观测GPS 卫星,又能通过电台即时获得基准站同步观测数据,在电子手簿上及时解算出经坐标转换后测点的实用(地方)坐标。

1) 设置流动站接收机参数。

2) 将基准站点位坐标遥控传输给流动站接收机。

3) 将电子手簿的设定参数传输给流动站接收机。

4) 查看接收机的状态显示。

4.3求解地方坐标转换参数

求解地方平面坐标转换参数的工作是计算地方坐标系与WGS-84系之间平移、旋转、缩放的相关数据。此时,至少需提供“同时具有地方坐标与基准站点的WGS-84系下的坐标”两套数据的2个平面控制点。

高程转换至少需提供“同时具有地方高程系海拔高程与基准站点的WGS-84 系下的大地高程”两套数据的三个高程控制点作平面拟合求解高程转换参数。

4.4采数测量

RTK 采数测量是直接测定空间(地面、空中) 已有点点位坐标的工作。在基准站、流动站和转换参数均设置好后,即可进行根据项目实际需要直接测定场区内特征点的三维坐标。本项目具体采数测量实施方法为:

1)沿现状路线走向,按一定距离(一般控制在25米左右,地形变化等特征点需适当加密)分布测点,以定其线位。在匝道路段,沿其中线以约25m间距测其三维坐标。在匝道曲线路段,适当增加测点密度。为了提高内业恢复线位的准确度,对于道路标线为双黄线路段,沿一条固定黄线边缘测点为宜;对于中央分隔带新泽西护栏路段,紧贴护栏底部边缘,同时,应准确记录所测点距路中心线的距离。对于路线上的特征点(水泥与沥青路面的分界线、收费岛端头、分岔处护栏端头等),需逐一测量定位。平交口附近的被交路,应视安全情况沿护栏测量,也以25m布设一测点为宜。

2)本项目加宽外侧车道和重新渠化平交口,应用GPS对其路面边缘点进行详细定位测量。曲线段和宽度渐变段应加密测点数量,以准确描绘出其路面外边缘线,增加设计的准确性。在水泥混凝土广场区域,外侧施工缝、收费站岛头,都应做详细测量。同时,对于超高路段,应沿着断面方向测点以反算路面横坡。

5误差分析及注意问题

1) 转换参数误差:转换参数对成果的影响非常明显,如果转换参数计算错误或误差较大,观测数据无论多么精确,结果都是错误的。因此,计算转换参数所选择的点要均匀分布于测区四周,并且要多选择几组进行计算分析,避免出现粗差和错误。

2) 基准站设置的位置:基准站设置不在测区中央,周围有干扰卫星信号和无线电波发射的物体存在等,这些将直接影响观测成果的精度。所有观测点的成果都和基准站所接收到的信息有关。

3) 操作误差:操作误差主要是作业人员操作接收机时对中、整平等引起的误差。减少操作误差主要是提高作业人员业务水平,进行重复观测等,来降低操作误差对最后成果的影响。

4) 卫星信号和卫星分布:卫星信号和卫星分布有时也会对测量精度构成影响。当卫星分布不均匀时,即使有足够多的卫星,其观测精度也不是很高。

结论

在互通立交改建工程项目中,合理充分利用GPS-RTK技术来恢复(模拟)其线位,恢复改造路段的纵断、横坡、超高等数据,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测量精度,,节省测量工程量,增加工作效率,其准确的定位,可以减少单纯利用地形图模拟所带来的误差,从而比较准确的指导设计和后续施工。

参 考 文 献

[1] 朱爱民 《GPS在高等级公路勘测应用中的几个问题》,公路交通科技,2002.6.

篇3

关键词:土木工程 灾害? 人为灾害? 防灾减灾

引言:灾害是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主要分为自然灾害和社会灾害。自然灾害是自然界中物质变化、运动造成的损害。例如,强烈的地震,可使上百万人口的一座城市在顷刻之间化为废墟;滂沱暴雨泛滥成灾,可摧毁农田、村庄,使成千上万居民流离失所;严重干旱可使田地龟裂、禾苗枯萎、饿殍遍野;火山喷发出灼热的岩浆,可使城镇化为灰烬;强劲的飓风、海啸可使沿海村镇荡然无存,诸如此类,都是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天灾”。人为灾害是由于人的过错或某些丧失理性的失控行为给人类自身造成的损害。

一、 工程灾害的类别

1、 地震灾害

地震是由于地壳破坏而引发的地面运动,这种地面运动对人工建筑物可以造成严重破坏。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的交汇部位,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9年的台湾921大地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都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在工程抗震方面,通过重新修订各地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提高了工程抗震设计和抗震检验的标准。

城市生命线工程系统抗震包括系统震害预测、系统抗震能力评价、系统抗震设计和改造、震时系统控制、震后系统维修等内容。

系统抗震设计与改造有两条途径:

第一条途径是通过提高系统内关键结构、设备和子系统的抗震能力来有效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震能力。

第二条途径是通过优化系统结构来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震能力。

2、 风灾

常见的风灾有台风、暴风、龙卷风。对于高层建筑、大跨结构、柔性大跨桥梁、输电塔和渡槽等受风面积大的柔性结构的抗风设计与抗震设计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3、 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包括滑坡、泥石流和沙土液化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一般存在诱因。滑坡和泥石流一般由暴雨引发,沙土液化一般由地震引起。这类灾害具有分布广、破坏性强、隐蔽性及容易链状成灾等特点,不仅会阻塞河道与交通、毁坏农田和建筑物,还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防治的主要方法为锚索加固,挡土结构。

4、 其他灾害

人为灾害主要由管理失误或无视安全生产所造成的。

二、 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学科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边缘学科,其核心内容为地震工程、抗风工程、抗火工程和抗爆工程等。主要研究领域有两个:一是土木工程结构抗震研究的基础问题─结构输入地震动参数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近场波动数值模拟及并行计算技术;近断层强震动的模拟;局部场地对地震动的影响;地震动空间相关性等;另一个为工程结构防灾减灾(包括抗震、抗风、抗火等)理论及应用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钢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的破坏机理及抗震设计对策;特殊和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理论与应用等。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防护性无论从筑巢穴居,还是到近代的地下指挥所、核电安全壳都需要土木工程的防护。2.超前性防护设施必须建在遭受袭击之前,如交通需要先修路架桥、发电先建电厂等。3.基础性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具有投入大、效益大、服役周期长等特点。4、普遍性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土木工程,而其对土木工程也有不同程度的依存关系。5、恒久性浅谈土木工程中的灾害临沧汇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罗仕姜摘要: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类型多、发生频繁、灾害损失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在过去的40年间,每年灾害经济损失约占同年国家财政总收入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灾害直接经济损失每年约1000亿元,个别年份甚至达数千亿元,严重制约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土木工程灾害也时有发生,使建筑者们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结语: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由此可见,防灾减灾在我国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篇4

关键字:灾害;严重性;土木工程;作用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disaster consist of natural and man-made, it has great harmfulness to human society, has a very serious impact on people'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 terms of the damage degree of disaster, it has exceeded the maximum human life can bear. This paper analyzed on the disaster and civil engineering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the rol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China,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opinions and suggestions.

Keywords: disaster; severity; civil engineer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引言

最近几年,全球范围内产生的灾害给予了人类深刻的警示和教训。我国作为灾害多发的国家,导致灾害产生的因素包括人为和自然的。灾害在人类生产活动中是无法避免的,不管是人为还是自然的灾害都会导致人们经济损失和身体伤害,在人口稠密地区,其破坏力就更为强大了,一旦产生灾害,损失程度便会非常高。桥梁工程、房屋建筑等作为承载体,其在防灾减灾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地位,因而也就成了一门新兴的学科。

二、灾害的分类

(一)人为灾害

在人为灾害分类里面又包括如下三方面内容:工程经济灾害,比如工程建设中产生的爆炸、塌方 、有害物质失控等;生态灾害,例如环境污染问题、人口压力问题等;社会生活灾害,比如战争、恐怖袭击、瘟疫、交通事故等。上述灾害全都属于人为灾害。

(二)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包括地貌灾害、气象灾害、地质灾害、天文灾害、生物灾害等,例如我们较为熟悉的火山喷发、泥石流、山体滑坡、水土流失、地震、洪涝、风灾、干旱;陨石撞击、有害动物造成的灾害等天文灾害,上述灾害全都是自然灾害,同时这些灾害在我们生活中也较为常见。

三、分析灾害的严重性

在进行灾害分类时,我们可以得知,灾害包括人为灾害和自然灾害两种,因为灾害造成的危害程度不同,也会对我们生活造成不同的影响。下面就灾害严重性进行了简要分析,从而让我们能对灾害影响有正确的认识。

(一)对人们生产生活发展产生影响

灾害不仅会造成人们经济的损失,同时还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尤其是会对人们的生活秩序产生影响,某些严重自然灾害会导致社会设施的严重摧毁,特别是某些基础工程,不仅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同时还使得人们正常生活秩序被破坏。某些自然灾害的产生,例如地震等会对土木工程设施、交通电力、工业、农业等产生严重的破坏,由此来看,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的不良影响是非常严重的。

(二)造成人们生产生活的损失

灾害的产生必然会造成人们生产生活的损失,除开经济损失,某些灾害还会导致人员的伤亡,摧毁家园,使人们无家可归,流离失所,这便是灾害对人们生活产生的最为严重的影响。

四、在防灾减灾中土木工程的重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灾害多发国,不管是地震灾害,又或者是旱涝、台风、干旱等一系列灾害都会时常发生。面对突然而至的灾害,土木工程在其中的作用便开始凸显出来,针对自然灾害多发这一状况,必须采取各种防治措施,尤其是土木工程的建设,它是现如今我国进行自然灾害防治最为重要的工具。土木工程建设在抵御各类自然灾害中都起着异常重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

(一)防护性

土木工程防护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就桥梁抗震性角度而言,在对桥梁加以设计之时,需对桥梁抗弯连接予以加强,此种连接方式在进行侧向力抵抗,尤其是在纵桥向反应上,可以产生超静定潜力。在强震的作用下,假定柱底是弯曲固结的,那么在制定位置便会形成一个附加耗能位置,此种连接方式在纵向反应里面便会导致柱形成双向弯曲,使得给定柱钢筋含量和截面尺寸的纵向抗剪力增强。作为土木工程的一环,桥梁工程在遭遇地质灾害致使,其抗震作用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而其中抗弯连接又是桥梁抗震极为重要的一环。

(二)超前性

超前性指的是在灾害差生前建设土木工程,以桥梁工程为例,最近几年桥梁事故层出不穷,针对如此状况,加固桥梁便显得尤为重要了,为使桥梁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得到提升,需以混凝土耐久性作为基础。在对混凝土加以施工之时,需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最低强度等级、最小水泥用量、最大碱含量、最大水灰比等影响混凝土耐久性的配比数据进行分析,如此一来便能够将桥梁加固工作做好。

(三)基础性

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过程所建设的设施全都具备基础性。土木建设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很大,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在土木工程的项目建设里,主线便是公路桥梁。针对不断产生的自然灾害进行分析便可得知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是非比寻常的。在灾害产生之前,在灾害频发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很重要。尤其是公路桥梁建设,就某些偏远地区来说,它们是防灾减灾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设施,并且能确保在灾害产生时能第一时间取得与外界的联系。由此便可得知,基础土木设施建设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

五、结束语

灾害防治工作应当未雨绸缪,而在这个过程中土木工程所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而提升,更应该对土木工程进行合理的使用和设计,进而最大程度的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从而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有效促进作用,最终达到保障人民和国家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杨伟.灾害的严重性及土木工程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3).

篇5

访问量:372 区信息办 2008年1月23日

第81条 目标与防护要求

按照"平战结合、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准确预报,快速反应,措施有效"的原则,建立和健全现代化区域综合防灾减灾体系,提升区域综合减灾应急能力和救助能力,提高减灾管理水平,确保昌平新城安全,维护区域社会稳定。

(1)合理控制新城人口与建筑密度,城市建设应避开地震活断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和蓄滞洪区,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轻灾害毁伤后果。

(2)治理现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危险源,根据规划实施调整并尽快排除,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安全隐患。

(3)重要目标应相对分散布局,充分考虑和满足人防要求。

(4)市政公用设施要分散布置,地上与地下结合,环状连通,多路输送,增加抗灾应变能力,兼顾人防要求。

(5)加强本区流行性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完善医疗急救网络,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6)结合城市公园、绿地、广场、运动场建设城市灾害避难场所,确保场所面积充足和疏散通道畅通,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防灾避险。

(7)建立和完善区域综合防灾减灾的立体交通网络和紧急疏散交通网络,确保救灾道路畅通。

(8)加强对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保护,确保军事设施等要害部位的安全保密和使用效能。防止恐怖袭击,提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

第82条 综合防灾减灾体系

(1) 建立统一的综合减灾应急管理和指挥体系。

(2) 建立和完善综合减灾信息技术支撑系统。

(3) 建立完善综合减灾应急预案体系。

(4) 加强救灾和应急队伍建设。

(5) 加强减灾应急救援物资保障体系建设。

(6) 进一步加强减灾宣传、教育、培训工作。

(7) 贯彻落实市政府制定的减灾应急地方法规条令和新闻机制。

第83条 防洪及河道治理规划

(1) 根据国家防洪标准、北京市防洪规划及北京城市总体规划,考虑河流分布、自然地理情况及社会发展水平,规划确定昌平新城各组团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小汤山镇、北七家镇及南口镇根据其人口规模及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性,确定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其余各乡镇防洪标准为20年一遇。

(2) 根据城市防洪标准,新城范围内河道治理要按20年一遇洪水位基本不淹没城市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的标准设计,并根据流域内防护区的重要性、洪水危害程度和防护人口数量确定其校核标准,为50年一遇。对于雨水需要直接排到较大河流(如南沙河、北沙河)的地势低洼地区,当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平接河道20年一遇洪水位有较大困难时,若建设区雨水与河道洪水错峰几率较大,则建设区主要雨水管道出口内顶可与河道10年一遇洪水位平接。

(3) 穿过建设区河道应满足城市景观要求,非建设区河道要注意保持自然

生态景观。跨河构筑物应满足防洪要求,跨河桥梁应与规划洪水位之间保留适当净空,其中南沙河、北沙河、蔺沟河等跨河桥梁梁底高程须高于规划50年一遇洪水位1.0米以上。

(4) 为了满足昌平区防洪排水需求,需要在区内实行上蓄下排、蓄排结合的防洪排水方案,充分利用现状地形地势条件,蓄滞洪水、限制下泄洪峰流量,综合利用雨洪,改善生态环境,根据标准对河道进行治理。根据《温榆河绿色生态走廊规划》,需对温榆河上游支流河道进行限泄,其中北沙河流域需通过上游现状低洼地、沙石坑以及规划的西峰山水库等蓄滞洪水2600万立方米以上,蔺沟河流域需通过上游现状低洼地、沙石坑以及规划的牛蹄岭水库蓄滞1000万立方米以上。

(5) 昌平新城范围内,温榆河两岸绿化隔离带为200米;南沙河、北沙河、京密引水渠两岸绿化隔离带宽度均为100米;东沙河绿化隔离带宽度为70~100米;其余河道绿化隔离带宽度为30~50米。(见图9-1)

第84条 防震减灾

(1) 基本完成本区内主要隐伏断裂的判定及详细探测研究,新城布局要避开地震活断层,各项建设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标准,新城重要建筑、居住区应按要求进行抗震设防设计和地震安全性评价。对新城建筑物、基础设施进行抗震性能鉴定和震害预测,完成现有房屋建筑、人口经济、生命线工程、地震次生灾害源等资料更新调查。建立和完善城镇抗震设防工作管理体系,基本完成新城和重点镇预定的地震小区划工作。加强农居地震安全建设,建立农村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符合地震安全要求的农村居民点。

(2) 建立区级抗震应急指挥部,建设地震指挥子系统,完成区级地震信息服务中心机房的基础设施更新改造,并与市抗震应急指挥部的技术系统联接。根据全市地震遥测台网、前兆观测台网和强震动观测台站系统建设的需要,落实本区内各新建台站点的选址,保护观测环境,保障台站间的通信联络。

(3) 编制本区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和防震减灾应急预案。避难场所规划指标为:临时(紧急)避难场所有效人均用地标准确定为1.5~2平方米,固定(长期)避难场所为2~3平方米;一般临时(紧急)避难场所由于地点靠近居住地,规模较小,设施不完善,避难人少,因此服务半径应控制在500米左右。固定(长期)避难场所,设施完善,规模大,避难人多,服务半径为2~4公里。新城每年要完成2~3处应急避难场所设置,建立本区应急避难场所电子信息数据库和防震减灾宣传基地。结合应急避难场所,配套建设区级地震应急物资储备库。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进行抗震救灾,将部分地下空间作为抗震救援物资储备场所。

第85条 地质灾害防治

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群测群防体系,加强行政监督管理,对本区内重点地质灾害做到长期监测,及时预报,逐步治理,尽可能降低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

(1) 以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为基础,构建区-镇(乡)-村-人的逐级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根据全市突发性地质灾害监测网站建设的需要,落实本区内新建监测站点的选址,对地面沉降、地裂缝灾害实施重点监测,制定本区突发性地质灾害防灾预案。

(2) 建成相对完善的本区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提高监测预报的自动化水平,实现主要地质灾害信息实时查询,并与市地质灾害防治主管部门联网。

(3) 完成本区内地质灾害多发城镇和隐患区(点)的调查,以及交通干线、

旅游风景区地质灾害隐患调查,开展重点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专项勘查、可研和立项。重点地区开发建设及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工程建设地质灾害综合评估与管理。

(4) 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做好封山育林、水土保持工作,控制和减少泥石流、矿山地面沉陷、滑坡、崩塌、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地质灾害危险区中的居民逐步实施搬迁。

第86条 消防规划

本着"防消合一"的原则,建设城市、森林消防体系,整合报警和通讯网络,均匀设置消防站点,加强消防水源建设,努力提高综合消防能力。

(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的规定,进行消防安全布局。城市中生产、储存和装卸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场所和其它一些火灾危险性较大的场所应设置在安全合理的位置,与周围的建筑或场所保持规定的防火间距。

(2) 各项建设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防火规范,确定防火等级,健全消防设施,保证消防通道。

(3) 加大消防水源管理力度。充分利用城市配水管网、河流湖泊、再生中水、山区水库塘坝等多种水源,结合城市各项建设、水系整治、避难场所设置消火栓、吸水井、取水码头、蓄水池等消防取水设施,确保城市和森林火灾扑救的需要。

(4) 扩大消防队站的综合救援服务职能,建立统一的消防安全应急指挥系统。城市消防队站建设按照接到报警后消防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边缘设置,各区(县)设立一个消防支队。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和防火三个系统建设。

(5) 建立综合性航空、水上等消防救助体系,改善消防备防环境(见图9-2)。

第87条 人防规划

在昌平建设平战结合的人防工程,充分利用人防工程的有效资源,发挥抗震避难,防御衍生灾害,应对突发事件等多重功能。

(1) 人民防空工程建设布局坚持人员掩蔽工程按与人口密度成正比配置和专用工程均匀配置、合理安排相结合的原则,达到地下吃、住、行、医、穿、用等设施配套,按照防空防灾一体化要求,提高城市总体防护能力、战时生存能力和战后恢复能力。达到国家人防规定的人均1平方米掩蔽面积的要求,保障城市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2) 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城市干道应多环相连、纵横贯通。各类建筑应按规定建设地下人防设施,并与地下空间开发相结合。结合小区开发、高层建筑及大型建筑的建设,修建防空地下室,战时作为人员掩蔽工程;新建居住区按建筑面积2-3%修人防工程,对已竣工未按规定修建地下室的建筑,应按其总建筑面积的2-3%进行补建。

(3) 加强指挥、通信警报建设,逐步建成无线电遥控警报网、有线和移动通信网。按照国家标准增设警报设施,使城区警报覆盖率达95%以上。

(4) 规划一定数量的地下通道,平时作地下商业街或过街道,战时用作疏散人口抢险抢修救护用。结合城市建设情况,修建人员掩护工程,对地铁车站、地下商业街经过适当处理,皆可作为人员掩蔽工程。

(5) 政府要使新建居住区按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建设人防工程,并尽可能弥补城市空间功能的不足,以利于平时的充分利用。要综合开发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地下空间的防灾特性进行主动防灾,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地下防护空间体

系。

(6) 人防工程结合政府东迁、城区西扩和旧城区改造,有计划地分期分批建设。

(7) 重要经济目标的规划和建设应当征求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和同级军事机关的意见。对应建防空地下室的建设项目,未经人民防空主管部门审核批准,建设、消防等部门不能办理相关手续。

第88条 防止气象灾害

建立对暴雨、大风、高温、寒潮、大雾、雷雨大风、沙尘暴、冰雹、雪灾、道路结冰10种气象灾害的预防体系,保障新城的气象安全,减少气象及其衍生灾害的损失。

(1) 根据《北京市实施办法》,必须加强气象设施建设与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气象预报与灾害性天气警报、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等。

(2) 气象主管机构建立气象灾害监测网络,组织对重大灾害性天气的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监测、预报工作,评估气象灾害。建设综合气象监测网络以及气象灾害数据库和综合信息网络,提高灾害性天气的预测、预报水平,为新城的各行各业防灾减灾提供全方位的气象跟踪服务。

(3) 各级媒体应安排固定的时间、频道或者版面,每天刊播当地气象台站的公众气象预报。必须天气灾害来临前的24小时内,气象部门将通过电视、广播、短信等方式向市民预警信号。

(4) 在机场、火车站、主干道、景区及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设置灾害性天气警报设施。 此外,露天的大型娱乐、游乐、体育设施等五类设施应当安装防雷装置。政府还应加强重点区域的气象设施建设。

(5) 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为100年一遇。做好雨水再生利用和排洪的平衡。

(6) 政府要加强气象业务和设施建设,配合上级部门积极实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高技术应用水平,努力降低气象灾害损失。

(7) 政府建立和完善应急指挥中心,加强应急指挥、反应、救援能力,完善雷暴、暴雨、大雪、沙尘暴、大风、高温等气象灾害的专项预案,以及衍生灾害的应急反应预案,建立必要的物资储备和调配机制。

第89条 生命线系统的安全与综合减灾

在昌平建立安全可靠高效的交通、水、电、气、热、通信等城市生命线系统,提高抵御灾害的管理水平。

(1) 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建立生命线系工程的信息管理系统和协调机制,定期开展维修和检查,特别是地下部分的维修和检查,增强城市承载能力。

(2) 建立城市水、电、气、热、通信等生命线资源的战略储备和应急供给机制,保障生命线资源的可持续性。

(3) 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设施的建设标准,制定应急预案,防御恐怖袭击、地震、洪水、生产事故、气象等灾害。

第90条 公共卫生安全

建立卫生安全长效机制,完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和医疗急救网络,形成卫生安全设施布局合理、反应快捷、监督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1) 必须制定针对传染病、流感、人间禽流感、鼠疫、霍乱、病毒性肝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食物中毒、急性职业中毒等九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以确保首都公共卫生安全。

(2) 对传染病突发疫情四级预警,实施分级控制。发生不同等级的疫情时,启动相应级别的组织领导体系和工作预案。 特别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一级)、重大传染病疫情事件(二级)、较大传染病疫情事件(三级)和一般传染病疫情事件(四级)。发生疫情时,将按预警级别分别启用相应的定点医院,并根据疫情强度启用相应数量的病床。

(3) 开设特殊门诊和患者的病床。

第91条 综合救灾

篇6

关键词:农村公路 问题 管理 技术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发展迅猛,路网建设不断完善,路网通行能力、抗灾保通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加强,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雨季多发洪水是公路损坏、影响公路畅通的主要灾害之一。在抵抗各种自然灾害中,公路交通起“生命线”的重要作用,防止或减轻公路自然灾害,对公路正常通行及防灾减灾都十分重要。然而,洪水冲毁路基、路面和桥梁、涵洞及其防护设施,轻者造成交通受阻、舒适性降低,规模较大时会造成公路交通中断,给公路沿线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抢险救灾和边防巩固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同时也造成极大经济损失。沿河公路洪水灾害是公路洪水灾害的一种类型,其形式多样,影响因素复杂,由其造成的损失也很大,沿河防洪古往今来都是关系人民安危和国家兴衰的大事。对工程技术人员来说,首先是了解灾害,了解各种灾害的发生条件,其次在此基础上通过防灾减灾对策的确定来进行制灾、减灾和抗灾。本文通过对沿河公路洪水灾害含义、形式、成因的分析,探讨一下该类灾害的防洪减灾对策。

1.沿河公路洪水灾害

公路洪水灾害(也称为公路洪水水毁灾害)是指在洪水以及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公路沿线所发生的一系列工程损毁现象及过程,是在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为活动作用下的公路工程破坏现象,致使交通中断,对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生产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其中水是公路洪水灾害的关键致灾因子。沿河公路水毁是公路洪水灾害的一种类型,易发路段一般为水流可能冲刷路基的路段、路基压缩或侵占河道路段、河岸坡度较为平缓的沿河路段及曾经发生过水毁的路段。沿河公路由于地形限制,不少路段为沿溪线半填半挖路基,或在山区河流的开阔河谷地段沿河路堤修筑路基,使路基的一侧成为河岸。填方压缩了本来就很狭窄的峡谷河床,使得河流局部河段的流速变化较大。沿河公路水毁的承灾体是沿河公路路基,受灾部位主要是下边坡。可见,沿河公路路基水毁灾害的致灾过程是洪水破坏力与山区公路承灾体承灾能力这一对矛盾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2.沿河公路水毁形式及成因

沿河公路水毁形式多样、成因复杂,具体表现如下。

(1)河湾路基凹岸冲刷、局部地形变化引起的顶冲或斜冲。在沿河流弯道凹岸的路段,路基受弯道凹岸冲刷和对岸挑流的顶冲:山区河流的河床受地形控制,水流湍急,弯道较多。在水流冲刷作用下,这些路段路基边坡的坡脚淘空造成路基坍塌。

(2)河道压缩引起的冲刷。在修建沿河公路时,由于人为地侵占洪水河槽,甚至在施工过程中随意堆积的废土压缩河床,河谷生态环境改变较大,从而造成沿河公路的水毁。

(3)防护工程冲刷破坏,导致沿河公路水毁。人们根据工程实际的需要,往往采用护坡和挡土墙、丁坝、护坦及其组合形式对沿河公路进行冲刷防护。但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导致防护结构物自身抗冲能力和基础埋置深度不足,从而发生水毁,对路基的安全稳定造成威胁。

(4)洪水淹没路面,造成路基路面冲刷。路基设计高程不足或因公路压缩河道导致壅水高度过大,引起洪水漫溢路面,水流沿路线纵向冲刷,冲毁路面、路基或急速退水后,易造成路肩冲出缺口,路面沉陷开裂。

(5)洪水长时间浸泡产生水毁。在平原地区、水库库区及低洼地区,汛期持续高水位造成公路路基长时间浸润而发生水毁。

此外,沿河公路洪水灾害要受到众多因素影响,其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形地貌因素;气候因素、水文因素、植被因素,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等。

3.对沿河公路洪水灾害防洪减灾对策的探讨

3.1对防洪减灾对策概论探讨

防洪减灾对策是指预防或减轻洪水灾害的对策,要在了解洪水灾害产生原因和成灾过程的基础上制定出防洪减灾的原则上,建立一个健全的、具有防洪减灾功能的部门和灾害防御统一管理部门以及网络体系,形成一个既有分工负责,又有协调配合的综合防洪减灾管理机制。一般来说,减灾可以概括为“测、报、防、抗、救、援”六个方面,是一项复杂的自然与社会、技术与经济的系统工程。

3.2对沿河公路洪水灾害防洪减灾对策的探讨

各种防洪措施要因地制宜地兼施并用,主要的防洪措施有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类,下面就工程防洪措施进行探讨。

在洪水灾害严重的重点地段,应认真做好公路沿线水文勘测及防护工程、排水系统的调查与设计,实施或完善包括桥涵、丁坝、护岸、疏通河道等在内的各种工程措施。

沿河公路冲刷防护工程型式大致又可分为:

(1)作为路基直接组成部分的石砌护坡和挡土墙(沿河的浸水挡土墙)以及边坡植物防护等,主要从提高坡面抗冲刷能力入手。

(2)路基边坡、挡土墙的坡脚、基础的护脚工程。沿河路基的护坡和挡土墙水毁,通常是由于洪水淘刷其基脚引起的,各种护脚工程着重于提高坡脚的抗冲刷能力,改变水流结构减轻不利冲刷。防护措施有沿水流方向布设的浸水挡土墙、护坦、抛石或堆石、石笼、排桩、防水林等。

(3)各种类型的水流导治构造物。常用的有丁坝、顺坝、格坝等,通过引导调整或改变水流方向,调整水流结构,使水流偏离被防护的河岸线或将被冲刷的河岸段变为淤积河岸段,加固河床,改善河道环境。

随着公路网的迅速发展,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受到了国家的日益重视.农村公路在社会、经济文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有三点:一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要求,它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加强城乡沟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二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三是实现交通新的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作为干线公路网支撑的农村公路发展的滞后,就不可能实现交通新的快速发展.在我国加快发展农村公路的进程中,存在许多困难与问题,只要我们从实际国情出发,正视问题,提高政府对农村公路的重视程度,系统地抓好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在实践中建立一套长效而稳定的建养机制,就可实现新农村背景下农村公路又快又好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景华.公路勘测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1-2,181-183.

篇7

关键词:城市绿地;地震;减灾;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5.1;P315.94;TU984.1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8-1634-03

Disaster Mitigation Design of Greenspace in City

ZHAO Jing-wei,LUO Ping-jia

(School of Art and Design,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221116, Jiangsu, China)

Abstract: Urban greenspace played an important part in relieving the damage of earthquake. However, its importance was completely neglected in China. The greenspace designed for disaster mitigation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

Key wards: greenspace;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design

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之一,灾害类型多样,在城市中常见的自然灾害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然而其中的地震及其次生灾害是危害严重、难以预报、预防难度大的灾害类型,仅20世纪中国就发生一次死亡20万人口的地震灾害2次,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2008年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大地震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发生破坏性的地震。在目前人类对地震无法准确预报的前提下,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城市绿地在城市减灾中的作用

1.1临时避难所

在破坏性极强的城市灾害诸如大地震发生后,各类建筑将会倒塌,次生灾害会不断发生,不仅使各种建筑物受到进一步损坏,也会增加人员的伤亡。所以,迅速将市民从遭受破坏的建筑物中疏散到空旷地,可有效减少人员的伤亡;而城市绿地中,建筑物少,而且低矮,绿化面积大,是灾害发生后人们避灾的理想场所[1-3]。

1.2防火隔离带

大面积的绿地可以阻隔火势的蔓延和减少次生火灾的发生,许多绿化植物枝叶含有较多的水分,本身就是防火的天然屏障。

1.3阻隔病菌源

绿色植物具有良好的杀菌作用,植物的芽、叶、花粉能分泌出具有杀死细菌、真菌和病原生物的挥发性物质,可减少空气中病原的数量。因此,把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紧急的避难场所,对于防治大灾之后的大疫具有积极的意义。

1.4紧急救灾和重建家园的据点

建设与城市规模相适应的大型公园、绿地,可作为灾后紧急救灾和重建家园的据点。

1.4.1救灾人员驻扎灾难发生后,应急工作及时、高效、有序的开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在这个过程中,绿地发挥着重要作用,医护人员可以在绿地搭建临时医院和驻扎营地,利用临时医院尽快地开展救治工作。

1.4.2救灾物资集散城市各部门调运的粮食、饮水、被服、仪器等救灾物资从运送到分发完毕,需要有一个足够大且交通便利的地点存放,而很多城市绿地、广场等适宜建立救灾物资集散处的地点一般都位于路口等方便通行的地方,非常便于救灾物资的运送。

1.4.3救灾运输通道有些树木由于含有树液和水分,能发挥控制火势、切断火路的作用,从而可以保证道路的正常使用;一定树龄的行道树由于扎根于大地深处,能够支撑住倒塌的房屋;因为有一定宽度的绿化带存在,即使沿街建筑物倒塌,也不会直接威胁到路上的行人和车辆,从而保证了道路的畅通。

1.4.4灾民安置场所绿地上的树木根深叶茂,在发生地震时一般不会倒伏,利用树木可以搭建防震棚;同时大块绿地可以阻隔火势的蔓延。绿地地势平整,也适宜作为临时住所搭建地点。

1.4.5救援飞机起降当灾难发生时,为了保障抢险救援人员、救灾物资的运输及灾民、伤员的疏散,在地面道路交通被破坏或不能满足需要时,可用避难场所中的草坪、广场等开阔地带作为救援直升飞机的起降场地,保障空中运输通道的通畅。

1.4.6倒塌物堆放场重建灾难后的城市,首先需要清理倒塌的建筑垃圾,在灾后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垃圾无法很快运送到郊外的堆积场所;利用城市绿地作为垃圾的临时堆放地,可以就地解决垃圾的堆放问题,节省了人力、物力和时间。

1.4.7作为临时掩埋震亡人员的场所地震,特别是强震发生后,道路损毁,交通中断,震亡人员的遗体如不及时处理会造成高度腐烂,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和蔓延,给灾后的防疫工作造成极大的威胁。在倒塌建筑物现场及附近硬化路面、广场不宜临时掩埋,而绿地就成了处理遗体的理想场所。

2中国城市绿地在城市防灾减灾建设中的现状与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绿地的建设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大多数城市的绿地面积、绿地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增长。至2004年底,全国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1.66%,绿地率达到了27.7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7.39 m2。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推动城市绿地不断增长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主要来源于城市面貌改造、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等刚性要求,为了防灾减灾的目的而建设的城市绿地确是少之又少,并且也仅限于少数几个大城市,如北京最早在1993年就提出了建设应急避难所的建议,但这个建议直至2003年10月才得以实现,这期间跨越了十年,最终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应急避难所”――北京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这也是我国第一个将城市绿地建设成具有完备防灾设施的防灾公园。尽管中国在城市绿地防灾减灾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总的来看与我国面临的严峻灾害形势还很不相称,对于大部分的绿地我们在做城市绿地的规划和设计时,很少或者根本就没有考虑过其中的防灾减灾规划与设计。我国城市绿地在城市防灾减灾建设中的不足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防灾减灾意识淡薄

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城市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专家学者、规划技术人员对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缺乏应有的重视,使得有关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研究尚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还没有列入城市发展的总体框架之内,更不用说城市普通市民等社会公众对于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会具有深刻的认识。因而在调查城市绿地是否可作应急避难场所时,超过44%的被调查者选择了绿地以外的其他类型场地作为应急避难场所,甚至还有24%的被调查市民根本不知道城市绿地应该具备应急避难的功能。

2.2城市总体规划缺乏对城市绿地防灾减灾规划的系统性研究

现有的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只是单一地强化各项专项防灾减灾规划或加强工程性防灾减灾规划,且多是被动地去适应城市所发生的灾害,欠缺常态下的综合安全防灾减灾应急联动机制及深度协调化研究。因而在编制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体现的是平常时期城市绿地的功能,非常欠缺城市绿地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已编制完成城市绿地防灾减灾规划的城市少之又少。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2.3城市绿地防灾减灾系统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

城市绿地是城市大规模防灾避难的惟一室外大型空间,城市绿地系统布局与功能配置还没有充分考虑到城市防灾减灾的要求,缺乏利用绿地广场、地下空间、道路广场等设施实现集中、疏散与防灾避难相结合、提高城市整体防灾减灾的能力;现有的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建造过程中,几乎没有涉及对防灾减灾的考虑。城市绿地系统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足,防灾减灾投入不足,灾害防御和应急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3城市绿地的减灾设计

3.1防灾减灾、统筹规划

城市绿地防灾减灾规划应是城市总体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要与城市总体规划相配套,这样才能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发挥其应有的综合作用。城市绿地空间配置,应当着眼于各类防灾减灾场所的综合统筹规划,确保各类防灾减灾场所的总面积和各种防灾减灾设施能够满足城市居民避难的需求。具体来讲城市绿地防灾减灾规划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3.1.1适当提高各类绿地规划建设指标一个城市只有具备相当面积的绿地,才能为抗震救灾提供基本条件,尤其是区级以上的公共绿地面积最好在2 hm2以上,市级公园面积依城市规模可定在10~30 hm2以上。其他各类绿地如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是必不可少的。绝大多数地震由于发生时间、地点无法准确预测,人们滞留地又很分散,因此分散的绿地从避震抗灾角度来看就都有了用武之地。

3.1.2应重视居住区专用绿地的建设现代居住区人口密度大、高度集中、楼房林立,如果没有一定面积的绿地,一旦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人们就不知去何处避灾。有了小区专用绿地,居民可应付突发灾害就近避灾,同时可激发居民之间的自救能力,争取到时间就赢得了生命。

3.1.3各类绿地布局尽量分布均匀公共绿地中的市、区级及居住小区内专用绿地,是充分发挥绿地抗震救灾功能的一个重要条件。否则尽管各类公共绿地指标很高,也不能有效发挥其避震自救的功能。居住小区专用绿地服务半径以100 m以内为好;区级绿地服务半径以500 m以内为好。绿地分布均匀,位置适中,服务半径适宜,一旦发生地震,人们可迅速疏散到绿地,这能为避震抗灾争得时间。

3.2选址应安全

城市绿地应远离高大建筑物、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存放处、核放射物储备地点、地下断层上以及易发生洪水、塌方的地方,同时还应选择地势较平坦、易于搭建帐篷等临时救助房屋的地方。

3.3在建筑物四周种植能起到缓冲作用的植物

植物的缓冲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发生地震时,一部分人员出于对地震的恐惧,可能会跳楼逃生(尽管这不是一种科学的逃生方法,但几乎每一次地震发生时都有不少人这么做)。为了减少跳楼人员的伤亡,建筑物至少一面应是绿地;另一种情况是利用植物的支撑作用,把倒塌建筑物废墟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以扩大安全区域。为了充分发挥绿地的缓冲功能,就应特别注意绿化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在植物选择上应选高大健壮、枝条柔软而有韧性、无刺的植物,尽量做到乔、灌、草三层合理搭配,以加强对跳楼人员的缓冲保护和增强对废墟的限定。

3.4在绿地设计中应注意稀树草坪的设置

为了充分发挥绿地的减灾功能,在较大的城市绿地中,应至少设置一处面积较大、地形较平坦的开阔草坪,便于在灾害发生后,救灾直升机可以起降;绿地内应注意稀树草坪的建设,以方便救灾帐篷的搭建。为了救灾的需要,城市绿地中应压缩市民很难进入的密林面积,当然有特殊用途的防护林不受此限制。

3.5在绿地树种安排上多植耐火树种

火灾是地震最主要的次生灾害之一,有时由地震引起的火灾所造成的危害比地震本身还大,如1923年发生在日本的关中大地震[4]。因此,防止火灾的蔓延是城市绿地在减灾中的重要作用之一,这就要求在城市绿地的植物选择上,必须把防火减灾功能与植物的生态功能和美化功能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考虑,要把防火树种的栽植优先考虑到绿化乔木树种的选择里,应尽量避免种植含油脂量较大的易燃植物,多考虑耐火的树种。实践证明,防火效果较好的植物主要有珊瑚树、海桐、山茶、黄杨、女贞、银杏、三角枫、槐树、罗汉松、榉树等。

3.6绿地中应适当设置水体并保持水体的质量

水是生命之源。当地震发生时,城市的供水系统往往遭受严重的破坏,因此解决大量灾民的饮水问题是灾害发生后一段时间内政府的一项紧急任务。在这种情况下,绿地中的水在经过简单地消毒处理后,一般就可以直接饮用,使得在灾害发生时,水这条生命线不致断绝;并且在有火灾发生时,绿地中的水也可用来灭火;在有降水时,绿地也可收集雨水,以增强对水生命线的保障供给能力。

3.7树种选择应考虑植物的可食用性

灾难的发生使得在平时我们伸手可得的东西都变得异常艰难,因此城市绿地还应考虑在灾难发生的非常时刻,为一无所有的灾民提供能够充饥的食物代用品,为灾民免受饥饿之苦尽一份力量。这主要在植物选择上,要多选种一些果树以及其他能食用的植物,如在华北地区可适当多植榆树,在南方可多种植果树。

3.8绿地的纵向设计应符合减灾的需要

为保障灾时避难场所的顺利使用,通过合理的地形坡度,解决雨水的快速下渗和快速外排问题,避免铺装地面、停车场、运动场、绿地等出现积水,要使城市的绿地排水优先于蓄水,在保证场地排水顺畅的前提下,考虑雨水利用的问题。通过调整土壤颗粒度,增加土壤的渗透系数,抬高灾害发生时临时安排住宿区的绿地标高,保证顺畅的排水坡度,这是绿地在总体布局时,必须考虑的纵向设计细则。准备在灾时用作住宿区的绿地应以平坦地形为主,坡度控制在1%~8%之间。

3.9提高全民防范意识

加强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和演练,将增强全民的防范意识和防灾能力。实践证明,平时合理的防灾减灾教育和演练,在灾难发生时能有效地减少人员的伤亡。因此,在城市绿地中设置专门的场地,采用文字、图片和专人讲解等方式对广大市民进行有关防灾和减灾的宣传与教育,并进行有针对性地防灾减灾演练,这将是对灾害的一种有效预防措施,绿地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需求。

3.10专用防灾减灾设施设置

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在重要的防灾减灾绿地中还应设置一些专用的防灾减灾设施,如应急避险指挥中心、应急供电系统、应急简易厕所、应急物资储备室、应急医疗点、应急通信系统等,这些设施一般在重要的、以防灾减灾为其主要功能的公园内是必备的;在普通绿地中,要视各个城市的经济和发展规划有所选择地设置。

4结语

2008年发生在四川省汶川县的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然而我们可以假设一下,若是这种强度的地震发生在某个中心城市时,那将会如何?我们简直不敢想象这样的可怕后果。因此建立城市的综合防灾减灾设施,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建立和谐社会、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不可替代的方面。

参考文献:

[1] 苏群,钱新强. 城市避难场所规划的空间配置原则探讨[J]. 苏州大学学报,2007,27(4):66-69.

[2] 包志毅,陈波. 城市绿地系统建设与城市减灾防灾[J]. 自然灾害学报,2004,13(4):155-160.

[3] 洪金祥,崔雅君. 城市园林绿化与抗震防灾――唐山市震后绿地作用与建设的思考[J]. 中国园林,1999,15(3):57-58.

篇8

一、抓好保先教育,推进效能建设,深化文明创建工作

扎实推进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满意率100%。以树形象、重服务、创业绩为重点,提高凝聚力,促进事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机关办事效率、深化文明单位创建工作。

二、突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团队意识,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新推出森林火险、旅游指数、农业保险试点、四套班子领导决策短信、预警信号、气象网站等项目。在防台中依托科技的进步,使准确的监测、预警信息源源不断的提供给党委政府和老百姓,为县委县政府科学指挥、取得抗台全面胜利做好了参谋。台风气象服务过程专题演示汇报30余次,四套班子、部门乡镇领导领导决策短信10000人次,预警信号15次;接受电话咨询(含96121)9万人次,气象网站访问量9000多次。台风服务得到县领导的表扬,也得到公众普遍的肯定,2人被评为嘉兴市气象部门抗台防台先进个人。县委副书记、分管县长以及政协领导都到气象局慰问。

三、加强现代化建设,提升自然灾害监测水平

在通元、大桥新区、核电站新建自动站和强风站3个,全县气象预警监测网站点密度达到8-10公里。其中核电7要素自动站属于和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合作监测项目。建立了四套班子短信预警平台,并扩充到机关各部门单位及乡镇主要领导。开发了气象服务网站,半年访问量超过6万次。观测场建立了全天候视频监测系统。气象GPS反演系统和等效雷达一期工程建设顺利启动。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楼及观测站建设项目得到政府立项进入前期。

科研上,开展《*沿海海面风力预报研究》、《*县农业保险气象风险定量评估》、《嘉兴市热带气旋预警及其决策服务方法研究》研究。4人次达到百班无错情。气象预报质量稳中有升,社会满意度达90%。

四、推进气象依法行政,加强综合管理

全年办结296件审批事项,满意率达100%。首次联合质监站开展建筑工地防雷专项检查。开展了“3.23”世界气象日宣传等活动,推动全民防灾减灾教育。

日常公文运行日趋规范,条线信息宣传工作名列前茅,*门户网站信息更新名列第一。档案上今年连升二级,高分通过省级综合档案室验收。

五、加强班子建设,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局班子坚持民主集中制,带头强化团结和学习。全局党员干部自觉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没有出现违法违纪行为。

六、

1、制订省政府令《*省雷电灾害防御与应急办法》的配套细则。

2、健全灾害监测体系。积极开展全民防灾减灾知识普及工作。

篇9

关键词:城市灾害;防灾;减灾;防灾公园;城市绿地

中图分类号:S731文献标识码:A

A Brief Study of Urban Disaster-prevention Park Green Space Planning

Wang Shengyong1, Hou Jilong1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School of Art,Shandong Jinan 250101)

Abstract: Urban disasters frequently bring about great suffering and huge loss, while urban disaster-prevention park usuall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 a city. This paper firstly summarizes the functions of urban disaster-prevention park: refuge and evacuatio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dical care etc. Then it deals with the planning of urban disaster-prevention park from facilities of park, entrance and communications of park, plant furnishing three aspects, for the sake of offering urban disaster-prevent park of other cities certain reference and guidance.Which is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to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urban Disaster Prevention Parks in China.

Key words: urban disaster; disaster prevention; disaster reduction; disaster-prevention park; urban green space

随着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筑及人口的密度比较集中,有关环境的很多问题变得越来越明显,还有就是处于景观大地上的生态布局也将会受到严重影响,从而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将会严重失衡。为了使城市能够正常进行运作,对于一些工程设施变得越来越重要,诸如城市中的供水、电、暖,交通、排污等。城市作为一种“承灾体”,当受到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和人为的一些破坏如战争、恐怖袭击等活动的影响时,抗灾的能力在整体上就就显得不那么明显了。所以说针对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如何在灾难降临之的最大限度地来缩小,已成为各个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点对象之一。在2008.5.12发生的的汶川大地震则再次表明了我国确实存在着一些比较严峻问题,诸如城市防灾公园绿地建设发展较慢, 防灾空间体系较缺乏等,尤其是一些比较严重的灾区,由于建筑之间离的比较紧密,对于在空间的开放性上来说又比较少,这就使得在一些必要的救援活动,就临时的安排工作及灾后的重新整治工作感到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对于城市的防灾公园绿地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其地位和作用成了重要的一环。

1 城市绿地在城市防灾中的作用

城市绿地通常是指在城市用地中主要以自然和人工覆盖地被作为地球表面上所存在的这样一种形式绿地。它主要是由在城市建设所规定的一定用地的规模上专门作为绿化的场地和在城市建设使用场地以外那些有着一定的积极功能的和净化环境较好的专门区域的城市的景观生态及休闲的居民生活规律所构成的[1]。城市绿地主要以自然要素为主,在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氧气,纯净水,提供的粮食和一些居民户外休闲与交流的空间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社会科学的人类发展上及历史人文景观的保护等方面也同样很重要。所以归结起来说,在城市防灾过程中城市绿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容忽视。

1.1 避难疏散

防灾绿地在灾害发生后一方面能够为市民提供一些场地来远离一些严重的灾难,同时在另一方面上又能满足逃难人民的生活上所需要的。比如说在公园绿地上不光能够给市民在平时进行一些休闲与交流,但是这要是把当成城市的防灾绿地时, 在居民进行避难逃散时必须具有有限的场地或一定的自由空间。

1.2 防灾减灾

防灾绿地的防灾功能有多种诸如保持水土,避震,防火、风,抗涝、旱等。绿地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它在气候的调节,保持水土,含蓄水源等方面体现的尤其重要, 它在一定程度上,针对一些自然灾害如沙尘暴、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又能有效防止其发生。通过在有限面积的绿地上能够给市民本身所带来的损失和危害降到最低,还可以火势的蔓延得到一定的控制[2] 。北方城市的风沙、沿海城市的海潮风等绿地防护林可以有效阻止它们的侵袭,从而可以减少市民人身财产的损失[3]。

1.3 信息传递

绿地不但可以能够避难,而且也可给市民就灾情的最新情况进行传输和了解一些救灾进度状况的地方,这样就可以顺顺利利地来进行救灾的临时安排工作,还可就一些抗灾救灾的活动对市民进行有效地指导。

1.4 医疗救护

一般在灾难发生后, 很多地方需要乘坐各种交通工具,比如说重伤员或病人从受伤地点被送往医院或到外地接受治疗,需要紧急调运的救灾物资和人民的一些生活必需品,还有像一些救灾救援的活动是由抢险救灾的大批部队及其他工作人员进入到灾区来实施进行,一些政府相关领导到灾区进行一定视察工作或是新闻记者到灾区就具体的一些灾情来进行采访询问等。所以,像一些大型的机动车停车场和停放直升机的草坪应该在抗灾救灾指挥机构中心的防灾绿地上进行有效设置,同时一些机动车辆通行的行车道、出入口在各类防灾公园及其内部空间和其他疏散避难的地方是必不可少的,适当的时候还要对停车场进行一定的设置。

2 我国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存在的问题

2.1 城市建设和管理者缺乏主动防灾意识

一些相关部门、专家和技术人员在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中往往只是从片面的角度来看待城市防灾问题而未能站在战略高度和宏观整体的角度上来看待,使得太多城市的防灾减灾规划大多归结表现在于形式。就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相关的诸多问题没有并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内正是由于这种防灾减灾意识的淡薄所造成的,甚至还谈城市普通居民等对城市绿地的防灾减灾功能的深刻了解与认识[4]。

2.2 城市绿地防灾系统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

在城市中有着独一无二的作为室外的能够进行防灾避难的大型场所的城市绿地,与城市防灾减灾的要求相比实际差的太远主要表现在它的系统布局和功能配置上。如果一些设施如公园广场、地上空间、道路绿化等在完成集中、疏散与防灾避难相结合的能力上若表现不好,就会对城市的整体防灾减灾的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5]。而在我国,就城市公园绿地本来就很少,人均绿地数量也很低,同时考虑到城市防灾减灾的需要上针对城市公园绿地规划设计与修建期间实在是太少了,所以,城市绿地防御系统在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上表现的微乎其微,而在一些应急的基础设施方面也表现的不是很到位。

2.3 城市防灾管理体制和法规有待完善

当今我国在防治灾害方面上的法律条文虽然有多种,诸如地质灾害法、生物防治法、防震减灾法、道路交通设施与安全法等多项法律的规定,往往这些法律规定的主要是在某一方面的减灾上来划定的,其具有一定的受限性[6]。所以,一些综合防灾减灾法律的制定对于一些各类突发性灾害事件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2.4缺乏对城市绿地防灾减灾规划的系统性研究

当前,我国的城市防灾问题在现有的城市规划中只是采取在某一方面上对各项防灾设置安排或工程性防灾的措施来进行重点对待,那么对于本来就缺乏一定的主动性还去对城市所生灾害的实情上进行一定的研究,而一些综合安全减灾尤其表现的更加缺乏尤其在联动应急机制方面还有深度协调化机理方面等在常态下还要进行的一系列的系统研究。这主要是由于研究理论比较匮乏及技术可操作性也比较弱造成的,从而导致了城市防灾减灾建设实践也相对比较落后。所以,一般常态下城市绿地的功能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实践中很容易表现出,相比之下对于非常态下就非常的稀少旨在城市绿地防灾减灾特定规划上[7]。

3 城市防灾公园绿地规划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防灾设施规划

3.1.1公园广场、绿地规划

一般在绿化广场、公园防灾绿地的作用上的划分、逃离灾难场地的空间布局上还有灾时表现出的向防灾公园转化的问题上等等这些在防灾公园绿地的规划上必须充分的考虑到。像公园广场的地面上应该使用一些比较松软的或种植一些低灌木花草等,这样就能够为行人方便了许多主要针对于搭建帐篷等避难空间设施而不是大面积的去使用钢筋混凝土。除此之外,绿化广场、绿地与躲避灾害场地综合设计应积极的得到提倡,在灾时,针对公园广场在平时的一些绿地就应能转化成能够躲避灾害的场地上来进行使用。

3.1.2水景设施规划

水景设施有多种,这在防灾公园的绿地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诸如水井、水池、水流、抗震贮水槽、洒水装置等。在平时生活用水能够被提供又能在灾时饮用水也可以被提供的主要为水井,水池、水流等水景由于具有能够供应一些水源用于浇灌的、生活上的还有消防上的,所以这种水设施在在平时公园的景观中运用的比较多,而像一些水源主要用于消防的及洒水装置上的,这些在灾时运用的比较多。抗震贮水槽也成为了必备的贮备设施之一, 抗灾贮水槽在灾时城市给水系统受到损害时可以临时使用。能够为避难居民提供饮用水和生活用水,这主要发生在避难初期的时候。

3.1.3通信系统和发电设施规划

在城市公园进行规划时,一些照明设施可以与广播通信设施和发电设施综合运用在一起来进行设计。与游园有关的各种有用的信息和动听的音乐在平时主要为游人提供,这里面广播设施起了很大作用。而在灾时,广播线路又可提供躲避灾难的一些相关信息提供给一些避难者来听。所以,在进行通信系统规划时,应使用平灾相结合的通信系统这是为了在灾时使信息更加的畅通无阻。而为了防止由于城市电力系统瘫痪而使得公园电源和照明都无法正常运转,所以在进行公园电力系统规划时,就应该积极采用太阳能、风能等自然能源来进行发电获得能源使相关工作正常进行。

3.1.4储备仓库规划

在防灾公园进行规划时,如果将储备仓库与抗灾减灾物资储备相结合来进行设计使用,那就为以后的减灾工作提供了许多方便。而用于抗灾减灾物资储备的仓库也可以来进行设置,对于一些城市灾害物资储备仓库,也可以专门设立,像灾时所急需的食品、药品、衣物等等都可以用储备仓库进行储存。为了防止地震灾害时的塌陷或发生严重的损坏,储备仓库应当使用钢筋混凝土的结构,而且还要注意储备仓库的通排风,减湿和降温等一些条件。为了使各类物品在灾时能够安全使用,对于一些具有保质期的储备物资,应当进入商品流通和使用。

3.1.5厕所的防灾规划

在发生较严重的灾害下排水系统比较容易受到一定的破损,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平常所使用的水冲厕所就不能派上用场了。所以, 为了能够为避难者提供一些临时厕所这就要在城市防灾公园规划时应适当的进行考虑,但是要想在设计中选择合适的类型就应该根据公园的实际情况出发。除此之外,针对于灾后厕所废弃物的排放,导致一些疾病在灾后能够进行传播并会受其影响, 这一点应该多注意一下。

3.2 入口和道路系统的防灾规划

在发生灾害时,避难者进入防灾公园、救援车辆运送救援物资和伤重人员的重要交通要道主要为公园的出入口。所以, 为了保证避难者能顺利入园,针对防灾公园的避难人数的多少及避难的完成时间的长短还有设计合理的入口尺寸,这些都将在设计防灾公园时应适当的考虑到。而且,一些无障碍的人性化设计在公园入口处还应当被考虑到。为了更好的能够使工作人员、市民及车辆的顺利行驶应该在灾难发生时可以将入口通道进行加宽, 入口护栏也应该可以人为的进行装卸由于避难疏散场所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避难道路,所以为了能够给平常游人的活动,灾后救援、安全避难提供良好的交通安全环境,而在进行道路系统规划时我们应当满足防灾要求的一些重要路段如避难、消防通道及用于运输救灾物资的道路。

3.3 植物配置的防灾规划

我们大多数在进行植物的选择配置时, 各类防灾的树种需要根据分区的功能来进行选择,如防火、防风树种等。又比如说一些的拟生火源或是灾后延烧的可能火灾规模的大小,这在防灾公园的防火隔离带进行规划时应当注意,同时还要相应地规划防火隔离带的树种、宽度还有高度[8]。在平时防火隔离带既可作为绿地景观,又能在防火方面发挥一定的功效。像一些树种本身具有抗火性能较强、火焰遮蔽率较高,这样在防火植物带中就可以有效的来进行选择。

4 结语

在今后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重要课题与防灾公园绿地的减灾功能的探索与研究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目前来看,我国的城市防灾公园绿地的建设还比较缓慢且也很不完善,所以我们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在很多城市建立起更多的防灾公园和避难疏散的场地空间,而且为了平时与灾时的管理应该进行重点加强同时还要设立专门用于管理防灾公园系统的办事机构或场所,这样一些防灾减灾的功能在各类城市灾害避难疏散的场地上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在此同时还要在防灾减灾上取得更大更多的效益,最后要既能保障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又能使人与自然、社会之间变得更加美好和谐。

参考文献:

[1]李敏.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何剑民, 王珊.基于城市绿地与城市防灾减灾的探讨与研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3)

[3]王秋英.城市公园防灾机能的研究.河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李延涛, 苏幼坡, 刘瑞兴.城市防灾公园的规划思想[J].城市规划,2004,(5): 71-73.

[5]GB21734-200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S].

[6]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北京中心城地震及应急避难场所(室外)规划纲要[R].北京: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2010.

[7]许浩.国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8]李树华,李延明.浅谈园林植物的防火功能及植物配置方法. 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2005: 432-434

作者简介:

篇10

关键词:山洪灾害;规划;原则;对策

一、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原则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反映山丘区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存条件和环境保护不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研究和制定全国山洪灾害防治总体规划和对策措施.提高山洪灾害防治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最大限度地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我国山丘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安全保障。《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

①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的原则。人类活动的负面效应已成为山洪灾害的重要致灾因素之一,不仅使自然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也给人类自身安全带来严重影响。通过加强管理,规范人类活动,制止对河流行洪场所的侵占,采取“退耕还林、还草”、改变耕作方式等措施,改善生态与环境,保护水土资源。

②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和“以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规划要求着重开展责任制组织体系、监测预警、预案等山洪灾害防御非工程措施建设,及时预警,提前组织危险地区群众转移;通过宣传、培训,提高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重点保护对象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必要的工程保护措施。

③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根据各山洪灾害区的特点,统筹考虑国民经济发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各方面的要求。做出全面的规划,并与改善生态与环境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

④坚持“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山洪灾害防治工作,要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分部门实施,确保重点,兼顾一般。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按轻重缓急要求,逐步完善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实现近期和远期规划防治目标。

⑤坚持因地制宜、经济实用的原则。我国山洪灾害防治点多面广,自然地理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一,防治措施应因地制宜。既要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也要充分考虑我国山丘区的现实状况,尽量采用经济、实用的设施、设备和方式方法,广泛、深入开展群测群防工作。

二、山洪灾害防治主要对策措施

山洪灾害来势猛、成灾快、历时短、范围小而散,但易造成人员伤亡。对山洪灾害威胁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主要采取工程措施进行保护既不合理也不经济。山洪灾害防治要立足于采取以非工程措施为主的综合防御措施,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

在研究山洪灾害分布、成因及特点的基础上。划分重点防治区和一般防治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地制定规划措施。规划的主要对策措施有以下方面:

1.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加强防灾知识宣传、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建设监测预警系统、落实责任制并编制预案、实施搬迁避让、加强政策法规建设和防灾管理等。

(1)加强防灾知识的宣传培训

山洪灾害的广泛性和严重性决定了防御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社会都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和承担防灾工作。规划要求在全社会加强山洪灾害风险宣传培训,增强群众防灾、避灾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使山洪灾害防治成为山丘区各级政府、人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2)开展山洪灾害普查

规划要求大力开展山洪灾害普查工作。研究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确定了灾害发生临界雨量的制定方法,为山洪灾害预警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信息来源。根据临界雨量,通过分析,规划将降雨诱发的山洪灾害易发程度分为三级:高易发、中易发、低易发。中国降雨诱发山洪灾害的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南部、四川盆地西部和东北部、秦巴山地、湖南南部和西部、湖北西部、淮河上游山区、南岭山地、太行山、燕山、辽东半岛、长白山、大小兴安岭、以及新疆的昆仑山、天山等地。但是,由于规划工作的局限性,大量的隐患点还没有被发现,同时由于气候、人类活动等因素.还可能造成一些新的隐患或灾害点出现。因此,需要不断加大普查力度,扩大普查范围,为防御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3)建设监测预警系统

监测预警系统监测实时的降雨和洪水过程、监视山洪灾害发生征兆.预测山洪灾害的发生,并及时预警信息,这是减少或避免山洪灾害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最有效措施。监测系统包括气象、水文、滑坡、泥石流等专业监测与群测群防相结合的监测系统。规划新建自动气象站3886个,多普勒雷达站44个;新建自动雨量站8735个,水文站466个.人工简易观测站l2.5万个;布设泥石流专业监测站(点)1926个,滑坡专业监测站(点)2676个,泥石流、滑坡群测群防村组11880个。规划建设连接30955个监测站(点)的通信网络、1836个县级信息共享平台及警报传输通信设备、21193套乡镇警报传输通信设备.建设县级以上专业部门问网络互联,配置l2.5万套无线广播警报器以及锣、鼓、号等人工预警设备。开发气象、水文预报模型等。

(4)落实责任制并编制山洪灾害防御预案

建立山洪灾害防御责任制体系,编制切实可行的预案,建立由各级政府部门负责的群测群防组织体系,在有山洪发生征兆和初发时就能做到快速、准确地通知可能受灾群众,并按照预案确定的路线和方法及时转移。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规划明确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特点.进行山洪灾害普查,划分危险区、警戒区和安全区,明确山洪灾害威胁范围与影响程度:建立山洪灾害防御领导、指挥及组织机构;确定避灾预警程序和临时转移人口的路线和地点;建立抢险救灾工作机制,制定救灾方案及救灾补偿措施等。

(5)实施搬迁避让

对处于山洪灾害危险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势低洼而治理困难地方的居民规划拟采取永久搬迁的措施。要创造条件,政策引导,鼓励居住分散的居民结合移民建镇永久迁移。对移民新址、公共设施等建设用地须进行山洪灾害危害性评估.保障移民迁入安全地区,避免二次搬迁或造成新的山洪灾害。对难以治理的滑坡、难于防护的村镇,要求调整山洪易发区土地利用结构、村镇布局。在城镇及村镇建设、居民建房时应尽量避开灾害易发点。

(6)加强政策法规建设

制定和完善与山洪灾害防治相配套的政策法规,是规范山丘区人类活动。保证山洪灾害防治措施顺利实施.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防御山洪灾害的能力。促进山丘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规划要求制定风险区控制政策法规,有效控制风险区人口增长、村镇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经济发展。制定风险区管理政策法规,规范风险区日常防灾管理、山洪灾害地区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维护风险区防灾减灾设施功能,规范人类活动,有效减轻山洪灾害。

(7)加强防灾管理

山丘区资源无序开发、居民点选址不当、城镇不合理建设等人类活动往往加剧或导致山洪灾害的发生。规划要求加强防灾管理.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对社

会生活、生产行为进行管理.以适应或规避山洪灾害风险。加强山洪易发区的土地开发利用规划与管理。加强对开发建设活动的管理,对山洪易发区范围内的城镇、交通、厂矿及居民点等建设项目需进行防灾评估;加强河道、防灾设施的管理.以维护河道泄流能力,确保防灾工程设施正常运行。

2.工程措施

对受山洪及其诱发的泥石流、滑坡严重威胁的城镇、大型工矿企业或重要基础设施,通过经济技术比较,规划适当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保障重要防护对象的安全。工程措施对策主要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沟及滑坡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保持等。

1)山洪沟治理

对严重威胁村镇、县城、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大面积农田的山洪沟采取工程措施治理。山洪沟治理措施主要有护岸及堤防工程、沟道疏浚工程、排洪渠等。规划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的山洪沟约18000条.需加固、新建护岸及堤防工程长度94710km.加固改造和新建排洪渠工程89650km,疏浚沟道8920km。

(2)泥石流沟治理

对保护对象重要、危害严重的泥石流沟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泥石流沟治理措施主要包括排导工程、拦挡工程、沟道治理工程和蓄水工程等。规划治理的泥石流沟共2462条.需修建拦挡工程13457座、排导工程8546km、停淤工程1480座。

(3)滑坡治理

根据滑坡危险性分类.对威胁到集镇、大型工矿企业、重要基础设施安全.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的不稳定滑坡。考虑治理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采取必要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滑坡治理的措施主要要有:排水、削坡、减重反压、抗滑挡墙、抗滑桩、锚固、抗滑键等。规划治理的滑坡1391个.需修建截排水沟398400m.挡土墙904.5万m.抗滑桩679.1万m,锚索34.7万m,削坡减载8350万m3.

(4)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对一旦溃坝将造成山洪灾害防治区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病险水库.在现有工程基础上,通过采取综合加固措施.消除病险.确保工程安全和正常使用。恢复和完善水库应有的防洪减灾功能.消除防洪隐患。本次规划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均为小型水库.共16521座,其中小(1)型水库2999座,小(2)型水库1352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