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能考核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技能考核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工技能考核方案

篇1

关键词:维修电工;技能技术;鉴定技术

1 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特点分析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维修电工的相关理论知识也在同步的更新发展,而职业技能鉴定系统也随之不断的完善和健全。为了更好的促进维修电工职业的稳定发展,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前提下,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系统来加强对维修电工人才的培养,同时根据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来对职业技能鉴定系统进行更新完善。在维修电工职业中,对专业性的要求相对较高,维修电工要想做到高技能专业人才的水平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我,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的质量。在电力企业中,维修电工也是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专业技能和人员素质对企业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的检定和考核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看出,电工人员的工作质量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同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的电工操作技能考核还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且这些存在的问题也对电工人才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电工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从大的角度来看,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也必须要重视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在维修电工人员的技能鉴定考核中,我们需要进行统一性的命题,通过对相关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结合来提高命题的质量,从而使命题的内容能够确保有实质性的延伸,同时,维修电工人员的技能水平是考核的关键部分,因此,为了提高技能鉴定的合理性,还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增加技能鉴定的全面性。我们为了更好的实现维修电工技能考核的深化,还需要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同时把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细节展开深化讨论,从而保证每个环节的评审都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其中包含的内容有维修电工的日常工作业绩的环节、潜在能力环节、技术革新环节以及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环节等,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好的反映出维修电工的整体技能素质,从而实现考核的稳定性。

2 维修电工技能鉴定命题的研究

对维修电工技师级职业技能鉴定命题形式我们需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试题库开发系统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条件,为了更好的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将试题库开发系统的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保证其完整性,并且在合理的前提下做好对整体方案的优化,从而提高鉴定工作中心的开发人员和相关人员的交流,也能提高鉴定工作的合理性。在对维修电工技术级职业技能鉴定命题进行题库开发设计的过程中,整个系统的优化要确保达到统一的标准,以保证维修电工职业鉴定的统一性和合理性。同时,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统一,在试卷编制的过程中,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提前确认,从而保证试卷整体的统一性。并且题库的开发也要有统一的标准,按照维修电工的职业特点,编制出相关的鉴定考核依据,从而利用统一的思路来解决题库开发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使题库开发的思路的统一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在一些高技能的题库命题中,更要保证题库命题的全面性,无论是职业技能要求还是个人素质的鉴定都要充分的反映出维修电工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工作价值,这也是题库编制中所要采用的重要依据。

3 关于维修电工技师考核内容层次结构的分析

对各个级别的技师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考核题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其操作技能考核内容的层次结构的有效深化,促进其维修电工技师操作技能考核系统的健全,以促进其技能鉴定考核题库知识的深化发展,以确保其维修电工技能考核内容的有效深化。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国家相关行业法规的职业技能标准进行有效施工,确保其维修电工职能系统的不断健全,保证其岗位技能要求的不断深化,促进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进行维修电工技术等级系统的有效健全,以满足实际生活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要求极其维修电工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结构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从整体上可分为设计安装与调试、故障检修、电路测绘与工艺编制、培训指导等。其中设计安装与调试部分由新技术应用及设计、配线与安装材料选用、调试、劳动保护与安全文明生产、仪表使用等内容组成;故障检修部分由新技术应用及电气故障检修、读图分析、材料选用、仪表使用、劳动保护与安全文明生产等内容组成;培训指导部分由论培训、技能培训、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内容组成。确定考核项目应满足下列要求:考核项目必须是相应等级要考核的项目;考核项目必须包含必考项;各考核项目总分为100分;考核时间以具体试题考核时间为准。

4 维修电工技师测量模块的深化

为了促进维修电工技术测量系统的健全,我们要进行相关测量模块的统一性分配极其评分标准的确立,保障其操作技能鉴定试题系统的健全,以保证其日常质量标准的有效深化,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比如对技师的维修设计极其安装调试环节的规范,确保其相关行为满足电气设备的控制要求,确保其电气图环节的稳定运行,实现相关维修电工技术的有效应用。根据电气图及其技术要求进行电路元器件的组合及完成有关技术参数调整的过程。根据考核试题的要求,应考电气控制的学员必须正确绘出电气图;按所设计的电气图,提出主要材料单;按图纸的要求,正确利用工具和仪表,熟练地安装电气元器件;元件在配电板上布置要合理,安装要准确、紧固、美观;在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前提下,通电试验成功。

5 维修电工技能考核的革新

为了促进试题库内的相关考核项目的优化,我们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环节、技能操作试题环节及其职业技能鉴定环节的有效深化,以促进其考核成本的有效降低,促进其材料消耗量的降低,确保其设备的有效应用。要求维修电工操作技能试题库的结构、组卷方式和考核方式能够满足“适应性、可测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要求充分论证设计是否合理并进行模拟性组卷试验。

为了保证相关应试者的操作水平及其综合能力的有效显现,我们要根据实际运作情况,进行相关电气技术的深化,促进其生产工艺及其相关设备的有效优化,确保其试题库系统的不断完善,实现对其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换机及其新材料环节的有效应用,确保其操作技能试题的完善,促进其企业生产环节与技能考核环节的有效结合,促进其现实生活的相关环节的稳定发展。要求技师级技能题库整体设计合理先进,使维修电工操作技能考核能够反映国家职业标准和生产实际的要求,降低整体操作考核的成本,使技能考核更加具有公正性和统一性,使操作技能试题的可测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6 结束语

为了保证维修电工人才的技术技能的有效评定,我们要进行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的深化,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尚扬,关桥.我国制造业焊接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篇2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技术;考核评价;职业资格鉴定

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既是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检验,也直接体现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不仅是影响教学水平和效果的关键因素,也对学生的教育和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一直是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的重要工作,其改革的重点是:以贡献和能力为依据,按照企业用人标准构建学校、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技能考核,促进学校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

一、总体思路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考核评价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建立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以理论考试成绩为主、以期末考试成绩为主、以任课教师评价为主”的评价模式,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能力”为主线,建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社会、企业、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多元参的立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注重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通过评价体系建设,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实力、社会适应力,激励学生进取,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二、改革措施与内容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在加强平时考核、考核方式多样化、建立反馈机制等基础上,注重校企合作,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建立与国家

《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结合的试题库,实现教考分离借助学校“三通一专”考试,建立了机电专业核心技能考核试题库,将专业技术工种职业能力分解成多个“综合能力”,每项综合能力又可以分成若干个“专项能力”,并聘请校内外企业专家参与研讨评分细则及评分标准。初步建立了涵盖典型机械构件加工工艺设计与制造(机械制造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电气线路的组装与调试、机械零件测绘、零件数控程序编制与操作等课程的考核试题库。

(二)弱化期末理论考核,强调过程项目考核

考试考核方法的改革,既要打破单一的理论考试,也要打破单一的闭卷形式和“一卷定乾坤”的传统模式,应当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考核方法[4]。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所有的专业课程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开展教学,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部分课程采用项目考核的方式代替理论考核成绩,突出过程考核。其中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电机及电气控制技术课程采用一体化教学,采用项目考核的方式,直接由平时项目考核成绩汇总得到总成绩,CAD软件应用、Pro/E软件应用两门课程强调学生对软件的应用能力,采用的是技能考核的方式。课程分项目清单如表1所示。通过采用一体化教学方法和项目考核的方式,注重对学生能力与素质尤其是提出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减少期未考试比重,增大平时考核比重,建立了以综合评价与过程评价为主的考试评价制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学业改革,学生普遍赞成改革后的考试方式,机电专业相关实训室利用率也居学校前列。

(三)引入职业资格证,强调职业能力培养

就业准入制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制度之一,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国家劳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需要贯彻国家关于“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教学制度”。实行“双证书制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机电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将与机电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如CAD证、维修电工证、电工操作证、车工证、钳工证、电气设备安装工证,引入教学与考核中来,不仅将职业资格证内容与课程内容对照教学,而且在考核时,将职业资格证成绩量化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如表2所示)。

(四)课程教学和评价中引入企业元素

依托“厂中校”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欧宝学院,让学生进入“厂中校”参加实习和就业,在实习的过程中完成《现代生产管理》、《综合实习》、《顶岗实习》等课程考核,同时完成《传感器应用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相关知识的认知。依托“校中厂”欧宝实训室完成《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有关课程教学及其考核,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完成。依托“校中厂”现代制造技术中心,完成《机械制造技术》、《数控操作与编程》等课程的教学和考核。机电专业超过50%的专业课程已经走出教室,走进实训室,走进工厂车间,通过在考核中引入企业元素,加强了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改革的效果

考核评价改革的过程,也是学校改革方案和规章制度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两年的改革,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评价模式改革制度、文件和过程材料,为学校考核评价的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全程参与课程试点教学,积极参与学生任务书的设计、评价表的设计、课程标准的修订等工作,使教师团队的教研水平、创新思维、理论水平、操作技能都有了较大长进,教学团队的双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专业考核评价模式改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和锻炼,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四、结束语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以企业需求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习惯为目的,建立了与《职业技能鉴定规范》相结合的试题库,在教学中,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突出技能训练和融入职业资格考核,通过校企合作与互动,让学生走出教室,让企业专家走进课堂,强化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改革的理念及课程考核项目设置等对职业教育课程均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郝淑新.试述高等学校学生学业考核[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13):24-26.

[2]郭恩棉.水产动物组织胚胎学》学业考核评价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1(10):111-113.

[3]廖迎春.对高职院校学业考核评价方式改革的思考[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94-95.

篇3

关键词:电工技师论文工艺性标准化

一、专业项目论文的工作观

技师技能考核或鉴定首先应注重的是工作者专业素质——岗位工作能力水平的评价。写作和提交论文是申报鉴定者应对技能考核鉴定的准备过程,同时是个人技能水平的展示过程。

技术工人的专业工作目的一般要求是:保证生产质量、提高生产率、降低物质消耗——有效益价值核算或向好性预期。凭借论文关于专业工作项目立论确定、技术路线解析、工艺方法选择、调试过程记录等的描述,充分显示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专业规范把握、主流技术运用、工艺方法适当、工序工步明晰。

技师论文应该强调较高级工艺性内容,应该是工作技艺和业绩展示、以专业文献范式表述的文章,并不一定要用某效益指标来显示工作价值。如工艺改进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专业技巧水平;又如新技术应用型课题论文,突出的是对工程新技术或复杂工艺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1.强调论文项目的工艺性价值。技能,应理解为专业工作的技能工艺能力。也许是简称,总易误认为技能偏指技术能力,而忽视工艺能力。技术一般是指工业过程的方法论,即一般是可行性确定后在标准化设计前提下选材、加工手段、加工流程以尽可能的高效率获得目标产品的方法。而工艺,可以理解为加工的“艺术”,强调工作过程中获得目标产品的技巧性、保障性和完美性。技术工艺能力,可以理解为技术与工艺互渗而形成的知识型、技巧型、成熟型的生产力。

较高级的专业技能型人员的工作,应能体现技术工艺引人入胜的技巧性,工作项目论文也理所当然要求显示出工艺性价值——论文应显示出写作者关于工作项目的基本技术理解能力和工艺质量层次。基本技术能力包括专业理论的引用或引证,工艺质量则涵括改进能力、工作技巧、专业理论与实际的连接和补足能力、安全防护构思能力、提高工作对象商品化的能力。工艺质量直接决定了目标产品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市场性。

2.注重专业性表述的标准化概念。技师的基本技术理论理解力是其工作的重要基础之一,但其工作的方式、目标往往约束了专业理论的扩充速度和应用空间。许多长期在特殊电气工程岗位工作、工艺经验丰富的技艺型人员理论水平并不高,但他们的本职工作很出色,工作质量的工艺价值突现。一般认为长期的专职工作经验中积累着较高的专业工艺悟性。应该看到,高专业工艺性主要表现为相对行业标准、生产规范有很强的理解力,对生产流程有很强的连接、补足、改进的能力。正是高的专业悟性使得技艺型人员与技术设计人员的工作配合相得益彰。

3.把握过程分析的理论深度。一些技师工作项目论文中,用大量篇幅阐述理论的依据——数理公式推导过程或教科书式论说,然后绘出基本原理图,最后给出相当肯定的可行性结论。必须注意,这种论文往往是有缺陷的——项目的实施有效性没有表达—作者的操作工艺技能水平得不到显示。缺少相关工程经验公式或者经验系数(理论公式受客观实际过程条件的约束),易使得项目实施性这一关键工艺环节受到鉴定评价者质疑。这类论文的缺陷在论文大辩的有限时间里难以弥补。

4.妥当运用“技术进步手段”、“技术创新理念”、“精湛工艺过程”。机电工程岗位特征——专业智能成分较多,技巧思维保持,非连续性非周期性的操作。视下述工作能力为工艺能力;把握专业标准和规范的运用方法、流畅的专业语言(术语,编程,工程图,解析图表等)表述、撰适用的工程文档、规划工作技巧和效率。

技术进步:在产业规范约束下,采用现代的、主流的专业技术成果。

技术工艺创新:在产业规范约束下的工作能够在去除隐患、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形式优化、节能提效、减污去噪、降低维护成本、智能化诊断运行等某些方面有显明的特色成果。

基本完备和适配的资料:是指可以作为施工提纲或设备的档案基本资料。

二、电学原理在工程运用中的本征性理解

机电技术中的电工技术是关于电能量分配和智能控制的技术,应用电工技术的基础原理是欧姆定律和麦克斯韦电磁方程组。

1.本征性理解。客观导电材料上的电量分析应划分为以电压(电动势能信息)为主量的“信息变换及传递系统”和以电流为主量的“能量传输电路”。控制信息传递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控制系统传递信息不一定依赖固形材料(例如可通过空间电磁场感应传递)。

使用电动机为电能耗用终端的设备继电器线路形式控制电路主要形成运动控制“逻辑、时间、顺序”机制,自保、互锁、延时、中继等都是形成控制信息的电路。

采用集成运放器为核心的信号电压调节器主要解决比例(信号放大)、微分(信号即时变化率)、积分(信号的时间积累效应),而整流、检波、限幅、隔离、跟随、调零、保护等都是附加电路。

电能量传输的第一要素是电路成为回路,依赖有形的导电材料,再者就是能量规模(大小)和传输时间可控。因此,控制电路的关键功能是信息“变换(如电压放大器)”和“调节”。

主电路的关键功能是能量的“被控”和“驱动”,而反馈电路则是对于完成基本运转功能的、由基本控制器和驱动器(主电路)组成的开环系统输出量检测并形成修正信号的“智能化”部件。

现时的机电“主流技术”指由集成PID运算器件、逻辑运算器件(CPU)及大容量数据存储器件为核心的控制器运用技术、由可高频全控大功率无触点开关元件为核心的驱动器运用技术及由新型传感器为核心的传感信号接收变换电路技术。

2.机电能量转换技术离不开磁材料技术,也离不开磁路分析技术;传统的磁路材料由于磁传导敏感于温度和介质成分,其电气特性检定比较困难。但是近些年来,新型合成磁性材料技术迅猛发展,其运用空间(特别是在机电技术领域)急速扩展。

再者,材料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工业技术发展的双引擎,感知设备运动状态和形成系统信息的传感器技术是智能系统的前端。

从对于控制方式本质的理解判断机电控制技术的发展方向:以一个四端电路(网络)为例,若以改变激励能够实现相应响应,则控制方式可分为:a.电流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流放大系数),b.电压控制电流(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导(跨导)),c.电压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电压放大倍数),d.电流控制电压(控制机制参数体现为转移电阻(跨阻)),实现电能利用的机电设备的电路多以电流为被控量,所以上述a,b两种控制方式是驱动器电路,c是信息处理电路,d不是机电设备电路优选形式(能量控制信号)。

上述a、b方式分别代表着两个时代的电能传输电路(主电路、驱动器)形式。

a方式中,电流控制电流的中心技术是:实现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一路电流控制多路电流。代表性功能器件有三极管和继电器。

三极管,响应速度高,无动作触点,但控制电路与被控电路有公共支路,控制量与被控量的高次谐波相互影响或制约,而且可承受功率在瓦特级,一般不符合机电设备功率规模要求。

继电器(接触器),以电-磁-力形式驱动开关触点动作,实现电流的小控大和一控多。但触点动作时间不准、电弧现象、线圈断电反电动势高并形成高频干扰源、体积大等固有弱点,长期以来被视为“非理想器件”。

b方式是经典控制技术体系中理想的控制方式——信息控制能量。

上世纪后半期,业界使用大功率半控型电子器件晶闸管加之PWM技术的移相触发器实现有缺陷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于机电设备能量控制——主要是直流电动机的荷载调速。

上世纪末期大功率全控型电子器件IGBT(一种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器件)的商品化普及,机电设备用全控型的信息控制能量方式成为现实,例如在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交流电动机实现宽范围荷载的变频调速。

3.电气主流技术发展的瞻望。机电设备机械构件的技术进步程度受制于材料技术发展及其成果的商品化程度。通用机电电工技术范畴的技术开发重点有:

电力电子技术:利用电力电子器件实现工业规模电能变换的技术,是建立在电子学、电工原理和自动控制三大学科上的新兴学科成果。器件以半导体为基本材料,根据器件的特点和电能转换的要求,开发电能转换电路,包括各种控制、触发、保护、显示、信息处理、继电接触等二次回路及外围电路。

电动机技术:强磁材料与低温环境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软件型传感系统分析与仪表。

机电液智能控制技术:机械、液压、电子融合控制技术使得机器的效率、性能、品质、可靠性等大大提升,如大型工程机械设备、深海或隧道的巨力液压控制系统。

微机电系统技术:常规电气系统元器件微型化组件化甚至实现“叠层组件—集成化”,即把微型化的敏感元器件、微处理器、执行器、各种机械构件、电动机、能源、光学系统等都集成于一个极小的几何空间内,并且能像集成电路一样大批量、廉价地生产。

电致流体相变技术:电场作用下电流变液(ERF,electrorheologicalfluid)可在“固”—“液”两相之间转换,转换过程可控而且可逆,转换时间为ms级,利用其电控力学行为,可以预期得到较之传统力学元件更为理想的(机—电能量转换控制的)响应指标。

磁致流体相变技术:磁流变液是由高磁导率、低磁滞性的微小软磁性颗粒和非导磁性液体混合而成的悬浮体。在零磁场条件下呈现出低黏度的牛顿流体特性;而在强磁场作用下,则呈现出高黏度、低流动性。磁流变液在磁场作用下的流变是瞬间的、可逆的,而且其流变后的剪切屈服强度与磁场强度具有稳定的对应关系。

硅胶导电与绝缘的智能化控制技术;作为可以在电磁场发挥“柔性”功能的新型器件必将影响机电设备电路构造技术。导电硅胶是具备导电性能的硅胶制品,用于一些电子硅胶产品上发挥开关接通的作用,现时应用于一些电子设备、家用设备、办公设备中,比如导电硅胶按键、电线连接管、影印机滚轴、电缆插头、连接器衬垫等。

三、要强调通用电学知识与电工新技术运用衔接的工艺能力

机电设备技术标准(国家标准、国际电工委员会文件、超级公司企业标准)的意志和执行能力。标准化是机电设备可靠性的保障。国家标准中对机床的控制方式、接地方式、抗干扰、容错、机械连锁、危险部件防护等,作了较完善规定,有效保障了机床的安全可靠运转。经验证明,符合标准的机床,故障率较低,反之故障率则高,可靠的保护措施是防止器件和装置损坏的重要方面。

当前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技师和高级技师考评体系强调了标准化水平是素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如技术资料规范化编整能力、微机控制应用程序解析能力、逆向工程能力(逆向于在确定材料条件下设计制造的路径对产品拆解—解析技术工艺特征,提交改进或改性方案,以期获得结构或功能更优化的产品)、工程数学与物理运动现实的映射解释能力。

四、提高论文的精致程度和新技术含量的着眼点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技术工艺核心领域(空间范围,对象)。

维修电工岗位工作的主流技术、前端发展技术(如机器人,城市电动载人设备(电梯,搜索救生设备,无人驾驶运行设备,物流基地自动化设备等),注意:在机电前端技术领域;与电路系统运行规律模式相似的流体智能控制系统正在迅速地发生着微型化、精准化、多种指标信息传递同道化的技术水平提升。

机器的电气系统运用主流技术改造的工艺路线和工步流程。

一些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的实用性(技术改造方案的功能指标的得失)和适用性。

专业技术文献资料的引用和“创新价值”的保障。

五、论文正文的编辑策略

通过这里的工作全过程的描述而展示个人的工作实力状况,明喻达到专业技师水平。正文应涵括以下内容:

1.详尽细致的立论表述:现实性、可行性、绩效预期等。立论的过程是运用专业范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简述预期的项目工作的流程、效益目标、专业技术层次特征和工艺精华综合;证明自己的主张。立论应具备论点、论据和论证三要素。

现实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环境,仪器工具,基础性技术资料等工作先期条件,适配一些示意性插图、流程框图、曲线图、简表等。

可行性:有重点而且简单的描述工作团队情况,已经具备的知识基础和经验,主流技术采用的决定,需要增加的仪器工具,实施方案或技术工艺路线。

绩效预期:有重点而且简单的、与现实性情况可比较的谈说,重点是预期的技术或形式先进性、工程安全性、设备的控制或运行可靠性、节能减排等的定性谈说。

2.主流技术采用、工艺方案、实施过程等的详述。例如: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技术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实现继电器电路中的中继、延时、顺序、串并逻辑、传感信息处理等的硬件功能而提升了机电设备控制的可靠性。又如:基于用计算机软件对全控型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编程控制而实现交流电源变频控制,使得电动机“宽范围、恒功率或恒转矩的调速”成为普适技术。

工艺方案:展示工作者专业软实力的平台,以分类的技术工艺设计资料及对其简单注解说明文字为主项。资料文件要符合专业规范,要基本完备,要适配。例如:机床设备电气系统档案基本资料文件一般有电路原理图、电器件位置示意图、接线图、元件明细表、电气原理说明或控制流程注解、维修或改造记录等。

三项资料:工作对象技术改造之前的电路原理图及工况表述、改进工程技术路线设计(流程图与功能框图)和主要零部件明细,是工艺方案论证的骨干依据。

对于要遵循物理规律,以推演、论证、解析为主要技术路线的项目论文,建议采用机电工程手册为理论蓝本,引用工程计算方法处理数据。

调试过程:调试工作的工序、工步罗列,调试过程状况和数据的记录。

3.结果与讨论。这是全文的重心,应精心筛选技术工艺成果,把那些必要而充分的数据、现象、样品、认识等选出来,写进去,作为分析的依据。在对结果做定性和定量分析时,应说明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误差分析,说明现象出现的条件及其可证性。

概括项目工作的总结: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联系实际结果,解说它的工程意义、应用价值和在实际中推广应用的可能性;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尚存在的问题,对相关进程记录资料进一步标准化编整的见解、意愿与建议。

参考文献: 

[1]王建,张文凡.电类技师论文的撰写、答辩及点评.(ISBN9787111318422).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篇4

【关键词】电工技能训练;学生技能;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17-02

电工技能训练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电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实训与考级核心课程,它包括维修电工常用仪器、仪表、及专用工机具的选用、维护基本知识和操作规程;照明配线、动力配线、电子装配等的工艺要求;车床、钻床、铣床、磨床、及交、直流电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电气配线、安装调试、检修工艺编制及故障寻测技术等,涉及的课程内容多、专业知识面广,其训练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技能等级考核。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建立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带有指向性的评价方案、目的明确的评价过程、客观的评价结果,是发挥技能训练评价功能的关键问题。

1 技能训练评价的内容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双边活动达到预期的目的,是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也是评价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依据。因此,对学生技能训练评价的内容,应根据技能训练的目标确定。

掌握常用电气设备和电气线路的安装、调试、检测和维修技能,是电工技能训练的总体目标。每一个专项技能训练,是针对职业岗位技能设置的,应有具体的训练目标,但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应为总体目标而服务。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重视学习目标,还要重视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职业素质的培养,因此,电工技能训练的目标,还应包括职业道德、安全意识、操作规范等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对学生技能训练进行评价,应包括以下内容:

1.1 训练任务完成情况。教师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技能考核目标。这些目标要体现以下几种能力:(1)操作能力和操作技巧;(2)使用万用表的熟练程度;(3)操作规范;(4)分析能力和解释能力。学生能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训练任务,是评价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电工基本技能训练包括工具的使用、导线的连接、常用仪器仪表的使用等;技能训练包括电路连接并达预定的功能,设备安装经过调试能够正常运行,或者能够找出故障原因、恢复设备或线路的正常运行等。

如课程中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双重联锁正反转控制电路”接线训练,不仅要完成电路的连接,还要完成热继电器动作电流的整定、元件和部件金属外壳的接地、短路故障的保护等,才能使电路具有更加完善的功能,而且还应完成对电动机接线和绕组的绝缘测试等项目。在配电线路的安装中,不仅要完成导线的敷设、配电装置的安装,还必须进行过载路保护、漏电保护等动作电流的整定等。

1.2 操作工艺和方法。 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是通过不断地训练逐步提高的,将操作工艺作为评价内容,既是为单项技能训练的目标服务,也是为形成职业技能的总体目标服务,它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应针对训练项目给学生详细交待清楚具体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并以指导书的形式发给学生。利用观察和指导学生操作,及时记录他们的技能操作情况。如工具的使用要领,电路连接是否可靠、规范,线路的布置是否合理,设备的安装工艺是否正确等,操作工艺应是学生技能训练评价的重要内容。

1.3 安全意识和文明生产。在安全意识方面,应对学生工具的选择和使用、设备和线路安装等操作是否符合安全操作规程进行评价,还应检查安全保护装置是否完善,能否保证设备和人员的人身安全等。在文明生产方面,应对学生是否遵守劳动纪律、勤于动手、积极思考问题,是否与同学合作交流,是否注意工位的整洁、卫生等进行做出评价。

2 技能训练评价的方法

学生技能训练评价采用 “操作技能 +理论考核+ 训练过程记录+评语” 的模式综合评定。

2.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定量,就是根据训练内容和训练目标,确定若干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根据权重给予相应的分值,然后将学生完成的作品与评价的标准相互对照,给学生评定出成绩。这种面对面的考评能够直接观察学生的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和要求,成绩评定能对学生的技能训练进行有效的控制,激励和督促学生对技能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加以改进。

定性,就是要根据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如工具的使用情况,材料的处理、元器件的选择,操作方法和操作工艺等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劳动纪律,创新精神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通过定性评价,要充分肯定学生的表现,让暂时落后的同学,吸取失败的教训,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增强学习的信心,克服自身的缺点,不断地进步。

2.2 学生自评、小组评定与教师评定相结合:学生自评,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训练情况评定成绩和做出鉴定。让学生积极参与技能训练的评价,是对学生的尊重,有利于了解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想法,有助于学生对自己的技能训练过程进行深刻的反思,有助于分析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出现错误的原因,如元件选择不正确,操作不规范、不符合技术要求等问题做全面了解。

小组评定,就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对该小组每一位同学的产品进行评价,并综合小组中大多数同学的意见,评定出技能训练的成绩。小组评定,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学生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有助于学生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师评定,就是教师据学生的自评成绩,小组评定成绩以及学生训练情况,对学生技能训练评定出成绩。教师应明确技能训练的目标、对操作方法和工艺做全面、深刻的了解,熟悉安全和技术操作规程,老师的确认有助于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技能水平。

2.3 技能训练过程的记录: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劳动表现,有些是需要鼓励的,如采用新工艺和新方法、对设备的安装或线路的制作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见解、对老师的讲解提出疑问等,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不爱护工具、设备,违反安全操作规程,不遵守劳动纪律等现象应加以纠正和教育。为全面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记录学生在技能训练中过程中的表现是十分必要的。

2.4 理论考核:理论课是为实践课服务的,在技能训练中应结合所学课程内容,针对具体训练项目进行理论考核,考核的方式可采取笔试、口试或提问,按照工艺流程分阶段进行。内容应简短,形式要多样化,应避免死记硬背,突出应用性。如对照实物口述元器件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默画原理图,写出操作步骤,叙述操作要领和安全操作规程,分析操作工艺是否正确等,从而巩固所学理论知识,较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3 技能训练评价的实施

每一门技能训练课程应有一本学生评价手册,记录学生的表现和成绩,以便对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学生技能训练评价手册按训练项目由若干评价表构成(见表)。每一次技能训练,将学生的操作成绩、理论考核、教师评语以及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的表现等记录在表中。(见表1)

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的同一性。学生技能训练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是根据技能训练目标而确定的,它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要使学生认同技能训练水平成绩,检测自己的达标程度和差距,有效地起到鞭策和鼓励学生进步的作用,必须制定统一的标准,不同课程相同的内容采用同一目标来评价。

篇5

关键词:中职学校 电子专业 课程改革 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177-01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具备高超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的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行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学量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要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并最终体现为这些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践教育对于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1 中职学校电子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基本内容

(1)基础知识教学当引起重视。通过实验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基础知识和理论知识学习枯燥乏味的弊端,进一步提升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应当在全部理论课程为设置课堂实验。如实验可采用教师操作学生参观又或者学生亲自动手的方式来进行,来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2)专业技能培养当不断创新。通过实践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适应工作岗位和就业形势的变化,还应帮助学生培养职业技能之外的一般性技能,比如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信息处理能力。

(3)综合及专业核心能力亟待培养。专业核心能力是实践教学的关键所在,无线电装配调试技能作为电子专业核心能力可以通过实验、实训以及实习方式来培养。专业综合能力则需要通过生产实习和综合训练等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式共同来完成,学校可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实践教学的基础条件增设一些具有探索性的教学内容。

2 中职学校的电子类的课程现状及其问题

2.1 学科教学体系设置滞后,教学模式单一

按照学科体系安排课程的出发点是保证知识体系的逻辑严密性,这种方式对于理论知识的灌输有促进作用。但是在职业教育中的方式往往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因为职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差导致无法使用这种教学模式,按照严密的逻辑结构掌握理论知识也没有必要,职校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技能学习,因此,这种轻实践的教学模式并不适合职业教育。

2.2 学生动手实战能力不强,课程设置僵化

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没有将基础课与专业课有效地连接起来,不能根据学生的教育需求进行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存在着单调乏味的问题,而实践内容没有根据时代的进步要求做出创新,还演戏了陈旧的教材。与此同时,中职在电子技术实践培训过程中,特别是装配、卫华和以及维修等综合技能培训方面也不够重视。

2.3 教学方法无法跟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中职的教师也习惯了理论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方式能最大限度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因此,大部分中职教师没有能力也不愿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理论知识,因此,知识讲解在深度和广度上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课程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缺乏兴趣也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3 深化中职学校电子类课程设置改革的实践之策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职业教育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学校应在进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充分掌握用人单位的需求,并以此作为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依据,制定多层次全方位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要充分体现企业的需求。

3.1 明确培养目标,在课程规划上尝试新的改革

在课程总体的规划上,要做到专业课程总体规划上不涉及具体产品。基本技能的学习是电子技术专业的最终目标,这一目标对于模拟电子、数字垫子、电子装配以及电子产品设计和维修等多门学科多指导意义,教师应在基本课程框架内给予学生最大的发挥空间,比如,在电子商务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网购等方式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明确其就业方向。

3.2 探索考核方法,实施多元化考核相结合的尝试

(1)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职校的学习是以培养应用能力为目标的,因此,职校的专业课程都要体现出实用性,这也是理论结合实践的客观要求,所以职校的考核方法应当重视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只有综合的考核方法才能对教学的准的质量作出客观的评价。每一门理论课程教学之后都应设置相应的实验和操作技能训练,学生必须在课程结束之后掌握所有的操作技能。

(2)重视考核方法的合理性。考试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习效果和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阵地,对教学质量的评价应当提前实践技能的重要性,电子技术作为职业教育中应用性十分突出的课程,更加应该特别强调考核方法合理性,即突出实践考核的地位,避免单纯依靠理论知识考核评价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学质量的片面性。

(3)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考核。对中职学校的电子类的课程改革来说,其教学计划应涵盖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和等级考核,并将认证的考前培训课程出等列入教学计划中,保证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能考取相应的等级证书,而等级考核的实践内容也可以纳入到实践教学计划中。

3.3 提高教师水平,不断创新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尝试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教学改革教学老师不仅是改革的具体执行者,也是创新改革方式的尝试者,基于这个角度而言,对于老师在其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与其教授课程内容相符合,比如,老师可在电子专业教学课堂上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或实地考察教学法,让学生动手尝试,进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为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尝试做些有益的实践。

4 结语

课程改革涉及到教学的全过程,课程设置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但是它对于课程改革成功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应在课程设置中充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满足社会法人需求。总之,电子技术的教师必须充分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才能切实提高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段俊玲.信息技术与电工基础教学的课程整合初探[J].资治文摘:管理版,2009(6):43.

篇6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 考核评价

一、引言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不仅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其教学目标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常用机构和通用机械零件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设计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分析、选用、设计机械零部件及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实际能力,同时具备运用标准、规范、手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开发时按照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项目,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以完整的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驱动化教学中,这种教学法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得到提高,从而练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走上社会后更快地适应工作。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在实施后如何评价教学效果?如何考核学生学习质量?笔者结合本课程具体教学情况,对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评价进行了一定的探究,希望对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有所帮助。

二、项目驱动教学的特点

项目驱动教学是通过“项目工程”,以任务来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完成项目任务,达到应用原有知识、掌握新知识、提高技能、培养能力的目的,其特点:

(1)项目驱动教学将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项目驱动引入新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兴趣,效果更好。(2)项目驱动教学将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引发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积极性。(3)项目驱动教学将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实际工作为中心,让学生记忆深刻,一旦学会,知识更加牢固。(4)项目驱动教学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以团体的形式进行学习,培养沟通合作能力。(5)项目驱动教学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加主持人,注重学法,学生行为上既有独立进行计划工作项目驱动教学的机会,又有协力合作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工作的能力和协作精神。(6)项目驱动教学能实现理论知识传授和实践技能培养“一体化”,即“教、学、做一体化”,通过讲解、演示、实验、训练,使学生知识、技能、能力融会贯通。

所以说项目驱动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它从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择典型的项目为教学内容,通过师生共同实施项目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这种教学在项目任务完成过程中,能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自觉地进行知识建构。

三、基于项目驱动教学必须要强调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考核评价

我们知道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因此考核比较注重结果,忽视过程,基本上采用通过一份试卷考核来评价学生学习成绩和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的高低,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考核只占最终成绩很小的一部分,这样的考核只注重知识点的理解与部分应用,对学生能力形成,素质培养等不能很好地考核评价。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方法与传统方法有着明显不同,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自己,他们要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一切都围绕着项目来进行,老师只是各种问题、各种素质、各种能力如何形成时的指导者。在项目驱动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因此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评价就应将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完成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注重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评价考核。

如《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家用缝纫机的拆装”项目,通过学生自己动手,了解缝纫机的基本构造及各重要零部件的名称、功用,以及引线、钩线、挑线、送布等四大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对曲柄滑块机构、曲柄摇杆机构、凸轮机构等常用平面机构的工作原理、结构及应用形成感性认识。教师对“家用缝纫机的拆装”中涉及的平面机构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适当进行讲授指导,再由学生在实施过程中进行深化学习,使整个理论知识的学习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考核以学生完成“家用缝纫机的拆装”项目的整个学习过程情况评定。采用对项目的完成过程进行考核,大大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也使学生重视平时的学习过程及通用能力的培养。

四、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评价内容及考核评价方法

基于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强调以人为本的整体性评价观,重视对学生能力高低认定的具体手段和实用方法。在对学生能力高低进行考核和评价时采用以下全方位的考核:

1.理论与实践结合

既要有以测试认知水平的理论知识考试,又要有以考核实际技能为主的操作考试。对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考试以笔试的方式进行,考试内容以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注重知识应用;对技能操作考试以学生动手为主,考核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注重实际操作技能。

2.结果与过程结合

既要有以项目完成质量好与坏,合理与不合理考试,重视结果的正确性,又要有以项目完成过程中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程度,学习态度等考核,重视过程的完整性。

3.自评与互评结合

既要有以学生在学习中自我评价,重视学生主体学习与反思,又要有以他人对学生个体的相互评价,重视协作与沟通能力的培养。

按照以“突破知识考核,体现能力考核”的要求,将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的完成过程之中。根据《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特点及教学目标,结合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该课程学生学习成绩由学习过程态度考核、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综合能力考核及理论知识考核四个部分组成。具体考核评定标准如下:

(1)学习过程态度考核(10%)

学习过程态度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平时课堂的出勤、纪律、实训态度、协作精神、操作规范及安全常识等。学习过程态度具体体现到职业岗位上就是职业素质。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很注重员工能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具有爱岗敬业、团体协作、吃苦耐劳等方面的素质。通过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以奠定未来发展的基础。学习过程态度考核项目由学习态度、实训态度及个人品格三项组成,各部分成绩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其中优等对应分值10分;良对应分值6分~9分;中等对应分值2分~5分;差等对应分值为1分以下。学习态度由教师考核,实训态度及个人品格由小组评价。

(2)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30%)

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贯穿整个学期,主要考核学生在每次课程项目训练中知识运用能力、任务完成情况、职业技能、实训报告形成能力、自学能力等。在学习过程知识、技能考核中,各部分的成绩由学生在课程项目中的表现来获取,各部分的成绩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任务完成情况中优等对应分值26分~30分;良对应分值21分~25分;中等对应分值11分~20分;

差等对应分值为10分以下。

(3)综合能力考核(30%)

综合项目的实施是培养学生学会应用知识,设计简单机械及传动装置,如电动机带传动驱动的减速器设计项目,用到齿轮机构、轴与轴承、传动比等知识。综合能力考核评价主要包括对项目的分析能力、知识选择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对问题的判断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工作质量及效率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在综合能力考核中可由学生、教师一起做评委,成绩取平均值,分为优、良、中、差4个等级,其中优等对应分值30~25分;良对应分值20分~24分;中等对应分值11分~19分;差等对应分值为10分以下。

(4)理论知识考核(30%)

对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采用闭卷考试及口试的方式进行,注重知识应用,考核内容均为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

总之,《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通过项目驱动教学的考核评价,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激发学生的潜能。通过把学生的能力、素质、知识的考核评价融合于项目的完成过程之中的考核评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保证了教学质量,而且锻炼学生处理解决实际问题、协作互助、快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梅晓妍,王民权.电工技术课程“项目化教学――形成性考核”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刊.2008.(13).

[3]侯文顺,胡英杰.关于项目化教学改革的考核评价探索[J].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3.

篇7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 教学改革与实践 项目化教学

一、本专业教学改革的背景及人才需求预测

1.本专业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行业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的高职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高职教育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职业方向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必须适应社会的就业需求,服务于特定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培养生产现场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 , 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其核心工作在于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课程建设。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高度重视课程建设。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还处于摸索阶段,既具有高等教育的模式,又具有职业教育的特点,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及实践训练不够协调,专业划分过细,专业面较窄,缺少“双师型”教师,实验、实训不够重视,造成学生职业能力较低,难以立即适应岗位需求;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新科技的运用存在局限性,高等职业教育想要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代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只有通过改革才能满足社会科技进步及生产技术的更新换代;才能更新观念,提高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素质;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制造行业越来越显现出其重要性。近年来,许多大型跨国公司、企业集团纷纷在我国建立生产基地,新兴技术新型装备得到广泛的应用,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已成为当前市场需求的最为紧缺人才之一,从近年来就业市场调查表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需求量很大,有着越来越供不应求的趋势。我院应该顺应时展及形势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高质量、高素质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高等职业教育树立模范。

二、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设想

1.可分为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

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应该分为基础教学、专业教学、专长教学与专业实习四个层面;基础学习和主体学习两个阶段。在整个三年教学时间内,专业技能实践培训模块不断线。首先是基础学习阶段。基础学习阶段为第一、二两个学期,学生除进行公共课学习之外,主要学习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电工电子、机械制图、计算机应用和专业英语等)。同时伴有相应的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基本技能实训模块教学(金工技术、电子电路装配与调试、电气安装)。其次是主体学习阶段。 主体学习阶段分4个学期,完成专业学习、专长学习与专业实习。其中,在主体学习阶段中有两个实习期,第一个实习期在第三学期的相关专业课和实训课中安排学生到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实习,其目的是使学生对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一定的职业经验,并使其学到的专业基础理论得到应用和拓展。第二个实习期为最后一学期,学生在完成毕业考试后,主要进行企业实习工作。 本专业的教学要与企业的实际生产过程相一致,职业技能训练要适应行业企业劳动组织和技术发展需要,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我院高职高专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习(实训)时间基本上能达到1年——1.5年,通过严格的训练和考核,使学生毕业时能够达到技术和管理人员需要掌握的基本训练要求和高级技术工人上岗前应有的岗位规范要求,掌握直接从事本专业领域所必需的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

2.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

要把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积极探索、总结和推行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组织形式,如推广以行为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 “项目化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此外还要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积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开发和使用符合教学需要的现代化教学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

3.加强师资建设,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

加快建设具有合格教师资格和专业技术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确定定点(企事业单位)培训基地,实施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或实习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此外要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可建设远程实验室,使学生可以通过访问网站的方式进行远程实验, 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实验室紧缺问题,确保学生毕业能够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规定的技能考核要求,从学生、教师和企业三个维度更深层的开展教学,从深层次思考课程的关键环节、主要瓶颈等,期待课程教学改革能有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水电生产 人力资源 培训 开发

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水力发电企业作为国家发展重要的能源供应基本,其健康持久的发展关系着国家经济建设、综合实力提升的方方面面,想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就应该优化人力资源管理。溪洛渡电厂是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电力生产和成本控制单位,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其实现安全生产目标的固本之基。2013年,6个月时间密集投产运行12台机组,并创造了单月投产容量突破300万千瓦的世界新纪录,骄人成绩与其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成效密不可分。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特点分析

1.电力生产管理模式的新变革,员工技能水平面临新考验

溪洛渡电站枢纽是我国西电东送的骨干电源点和长江流域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规模大,调节性能良好,发电质量高,综合效益显著。溪洛渡工程具有“四高三大”的特点,即高拱坝、高地震区、高边坡、高水头,大洞室、大泄量、大地下厂房;左、右岸电站分别供电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客观上形成了“一库、两站、两调”局面;机组投产集中在2013和2014年,平均月投产1至2台机组。生产调度、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及值班方式的管理难度,对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提出了新的课题,也是对人员技能水平的重要考验。

2.金沙江地域环境的特殊性,带来文化和生活习惯上的冲击

溪洛渡电站位于四川省宜宾市以上230公里(公路)的金沙江河段处,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当地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当地能够利用的资源相对匮乏。由于库区河段河谷深切,地势高差悬殊,区域气候垂直变化显著。同时,电站所在地是汉、彝、苗、回等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当地生活、文化习惯较为特殊。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环境、人文环境等的改变,以及生活方式与工作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会对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生产方式、文化生活等带来一系列的影响。

3.员工队伍结构的年轻化,员工思想呈现多元化

2008年,溪洛渡电厂筹建。截止2013年底,电厂员工到岗五百余人。35岁以下中青年员工占89%;工作年限10年以下员工占88%;本科及以上学历员工占73%。电厂人员结构呈年轻化、知识化的特点,工作经验相对欠缺,高职称、高技能人才相对比重不高。另外,青年员工特有的特立独行、思维敏捷、时尚新潮的多元化群体性的特征,无疑为传统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建设思路

1.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规划

电厂紧密结合发展战略,充分考虑生产管理方式和地域特点等因素,以打造“学习型组织”为目标,将培训贯穿员工职业发展的全过程,大力开展以管理和岗位技能培训为核心的培训项目,加速培育专业领军人才和知识型、技能型员工,逐步形成有自身特色的培训开发体系;同时,优化岗位管理,建立注重实绩、逐级培养、梯次推进的人才考评体系,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潜能,实现员工与企业共同成长。

2.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基础建设

结合大规模、高强度接机发电任务的工作需要,建立健全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组织机构;完善员工培训管理制度,优化组织管理、经费管理、计划实施、效果评估等工作流程;充分评估内部人力资源,通过科学的考评手段建立内部培训师、技术专家队伍,规范管理发挥最大效能;加强培训与开发软硬件建设,建立全面系统的人力资源数据库、培训教材与专业题库,通过网络学习考试系统、网上学习论坛、多媒体教室、技工训练室等开发建设,为员工提供全方位、多层级培训平台。

3.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实施与效果评估

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活动通常包括培训需求分析与计划制定、培训活动组织实施以及培训效果评估三个环节。根据年度工作重点及员工职业发展需要确定培训目标,以“全员培训与重点提高相结合、自我培训与传授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与专项培训相结合”的培训方针,组织员工积极参与,同时加强过程监督与考核。采用前期座谈、调查、考核以及后期用人部门评价、工作业绩考核等评估培训效果,通过改进措施提升培训质量、提高员工参与兴趣及降低培训成本。

三、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管理实践

1.基于企业发展的培训与开发管理规划制定

为贯彻落实“人才强企”战略要求,溪洛渡电厂以创建国际一流电厂的目标,紧密结合筹建、接机、运行各个阶段特点,以“服务于参与工程建设、电力生产筹备和员工自身发展,着力打造电站营运、设备维修、技术创新、队伍建设、标准制定五项核心能力”为目标,编制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规划及年度员工培训计划,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内,实现全员技能达标、持证上岗,每个专业面至少有1~3名掌握核心技术的领军人才,关键岗位员工的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员工队伍整体实力和使用效能处于企业先进水平。

2.以服务企业和员工为目标管理体系建设

结合标准化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了培训与开发管理组织机构,由厂长直接领导和协调,各部门、分部/值负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确保工作有效实施;完善了员工培训管理办法,按照“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分级负责、分类实施、全员覆盖”管理方式开展工作,形成了信息报送、沟通反馈、台账管理等长效管理机制;完成了多媒体教室、钳工等技能培训室建设,结合网上学习考试系统等信息平台开发建设,完善了各专业课件、教材、题库建设,有效促进员工自主学习。

3.注重员工全面发展的培训与开发举措

(1)全方位的岗位技能培训。岗位技能培训是为提高和改善一线生产作业员工安全意识、岗位技能及管理水平而实施的培训,具有人数多、专业广、形式多样和持续时间长等特点,是培训工作的重难点。电厂结合员工实际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培养体系,采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培训计划、“高强度、高频次、全考核”培训密度,“专家课题、导师带徒、实践课堂、考问讲解”等培训手段,开展系统全面的岗位培训,快速解决了一线生产任务重、关键岗位人员紧缺的矛盾。

(2)分层次的管理教育培训。电厂坚持把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作为一项事关企业长久发展的战略性、基础性工作,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按核心管理、中层管理以及一般管理三个层级采取不同的培训方式,如核心管理人员主要进行与所分管工作相关的战略管理、领导艺术、决策能力、改革创新能力以及组织建设等方面的培训,而一般管理人员则主要进行与所从事的具体管理岗位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有效沟通、时间管理、执行能力、团队精神等方面的培训。

(3)多样化的专项特色培训。专项培训时事性强,培训方式灵活多样。通过“每月一专题、每月一考核、每月一演练”、桌面演练、反事故演习等培训活动,有效提升了运行人员操作、巡检、分析、值守、工单许可、发受令、生产指挥协调、应急准备和响应等技能水平和紧急应变能力;通过“设备专家论坛”、“模拟工单”演练、模拟事故案例分析、技能竞赛等专项培训活动,提高设备检修人员对所辖设备的巡检、故障处理和设备消缺等业务技能。

(4)系统性的技能达标管理。为有效解决员工队伍技能与经验相对不足的实际问题,电厂全面开展了生产作业人员技能达标上岗工作。坚持量化、细化、准确、具体的原则,编制岗位技能标准与培训大纲,对生产人员应知、应会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知识、技能标准以及培训内容做出规范。通过技能达标认定方案,对认定时间、形式、程序等进行规定,使员工技能考核、岗级水平认定等工作有章可循。以笔试、面试、实际操作、模拟演练等形式进行分类考核,并及时反馈成绩、集中讲解,确保员工查漏补缺,有目的地学习提高。

(5)有效性的技术专家打造。 为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电厂积极培育具有梯级层次的技术专家和领军人才。创建了技术和管理“双跑道”,引导和激励员工专心钻研技术、技能,拓宽了技术专家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了技术专家库,通过参加技术交流、合同谈判、机组设联会、机电安装监理等工作,为其提供技术决策、专业咨询、行政管理的机会;通过组织内外部培训、专家讲坛、技术评审等活动,促进其开阔视野、掌握新的信息和技能;通过参与行业标准、规程编制,结合重点课题攻关、发明专利创造、技术优化建议等活动,有效提升了专家科技创新能力。

(6)针对性的青年骨干培养。针对青年员工比例大、学习能力强的特点,电厂积极探索青年员工岗位成才方法。在工作中采取参与重点工作研究、参加重要会议筹备、提拔任用等形式进行培养;充分发挥技术专家技能优势,通过导师带徒在工作实践中带领青年员工提升技能;加大青年员工参建力度,有效降低了培训成本,提前掌握了设备的管理能力;以互讲促学、知识竞赛、技能比武等活动,有效提高了岗位工作技能。同时,根据员工职业发展需要,开展了工程硕士、MBA等后续学历教育,有效提升员工文化水平。

四、培训与开发效果评估与实施效果

溪洛渡电厂人力资源培训与开发体系已建立和运行五年,人才队伍素质快速提高,技术力量得以增强,生产岗位员工技能全面达标,在高强度接机发电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主观能动作用。另一方面,建立学习型团队的思想得到全体员工的肯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企业发展的人才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同时,使公司的战略落到了实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大提高,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整体价值得到了共同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葛文波.以服务公司战略为目标的立体化人才开发体系[J].人力资源开发,2007(12):48-51

篇9

关键词:楼宇供配电技术;教学研究;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5-0208-03

一、引言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智能楼宇建筑市场已日益成为现代化的主流。智能化楼宇建筑市场的拓展为楼宇电气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开设供配电技术课程正是顺应了这种潮流。目前,国内外许多院校对供配电技术的教学研究已初见成效,但几乎都是针对传统的工厂供配电技术,其教学项目设计与企业供配电系统和变电站直接对应,主要介绍企业供配电系统和变电站设计、运行、维护与检修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新型智能楼宇供配电技术的教学,如何将供配电技术的教学真正融入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培养智能楼宇电气方面的工程技术人员值得研究与探索。

二、新的课程项目设计

在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讲授《供配电技术》课程,需要把新的认识融入教学,顺应学科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方向,结合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和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紧扣智能楼宇供配电技术来设计教学内容,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组织,以突破传统工厂供配电技术教学内容的束缚,发现和创新教学方法及手段,以解决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不协调的问题,更加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需要。在深入了解建筑电气行业发展情况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对现有课程进行必要的整合。基于工作过程,以项目为载体对课程进行学习情境设计,以岗位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教学项目,以真实项目为载体,对课程进行设计。通过“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改革考核方式,形成以技能考核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开展考核的新考核机制。以住宅小区供电系统组建为依据基于工作过程重构课程内容,将以往课程体系中的“供配电技术”、“电气设备安装工艺”等课程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按照实际工作过程,进行分析、解构,形成现有的教学内容。以施工技术文件解读为基础,根据图纸统计熔断器、开关、配电箱、电线等主要电气设备,进行各电气设备选择,并进行设备安装及线路的敷设。最后按照国家标准、规范进行质量检验验收,完善各种资料。将企业的生产任务引入课程教学,以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基础,开发教学项目。

三、课程设计的思路

(一)校企共同开发课程

本课程开发的第一步是与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岗位需求,确立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第一,走访大量从事电气设备生产、制造和电气设备操作维护的相关企业,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进行岗位职业能力与工作过程调查。第二,与建筑施工单位共同制定课程标准,共建更能贴近和满足实际应用能力需求的能力训练体系。第三,与从事楼宇供电设备生产、运行、维护的毕业学生进行交流,听取毕业生对本课程建设的反馈意见,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和切身体会帮助我们审视“楼宇供配电技术”课程建设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实训教学情境的构建提出修改意见。

(二)课程体系重构

我们按照实地调研―确定职业岗位―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确定学习领域―制定课程标准―设计学习情境等流程,进行课程体系重构。首先,工作岗位调研、分析。经过调研,确定毕业生主要从事供配电设备生产、运用的相关行业企业的电气控制设备的生产、装配、销售及系统的运行、维护、维修等工作岗位。其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经针对所有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分析,确定其典型工作任务。再次,课程目标确定。根据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标准,将电气控制知识与楼宇供配电设备的运行、维护等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将涉及到的供配电设备的结构、供配电设备的操作、维修电工的职业标准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确定课程培养目标是:熟悉楼宇供配电系统的构成、功能、保护方式,掌握供配电系统操作、运行、维护等技术要求和技术标准。再次,任务载体设计。分析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和目标,选择供配电设备的生产、运行、维护、检修中的典型真实工作任务为教学载体,设计5个学习子领域:楼宇供配电系统认识、高低压控制柜的操作与维护、电动机的控制线路板制作、变压器的操作与维护、楼宇供配电系统保护,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楼宇供配电技术》课程。

四、改善教学质量的方法

近几年,笔者根据以上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抓基础、重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入地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完善实验教学,重视课程设计。

(一)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相结合

本课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在课程教学中全部使用多媒体教学,对现场设备采用图片和视频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采用动画演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使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更形象、直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轻松、容易掌握。

1.精心编制电子教案。精心组织演示内容,做到图文并茂、提纲挈领。便于学生理解和自学,也便于教师的讲授。

2.制作利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及实物的展示,使学生能够直观了解具体任务,化抽象为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提高学习效率。

3.制作实际生产过程的录像片,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展学生的视野,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结合工程实际

《供配电技术》这门课程侧重于实际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工程实际,给学生讲解知识,比如在教学中结合教室照明设计、线路布局以及学校的主变压器台数容量的选择等来开展教学。工程实践不但可以使大学生受到实践技能和技术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大学生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加强实践教学,实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形式、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中去,扩展到企业活动中去。

(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供配电技术是一门专业课,涉及大量的计算和选型分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有枯燥和疲倦的感觉。采用实践教学法,可以让他们转换思维方式,调整学习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习的新鲜感,提高了学习兴趣。

1.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教学过程是非常实在的过程,忌的是教师空谈。科学的教学非常重视实验、实习和设计教学。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所以通过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融入现场,了解实物,观看实际的运行和设备维修程序,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当堂解决学生的错误、疑点,以最快最好的途径,使学生在实验、实习和设计等环节中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2.个体学习。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一样,课程掌握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学生感兴趣的方向也不一样,给他们充分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地动口、动脑、动手,对于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展他们的能力和智力,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所以建议留一部分教学内容给学生分组学习,让他们按兴趣、特长建立起学习小组,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他们感兴趣的知识。相信通过这样的环节,学生的学习效果将会有质的飞跃。

3.创建教学情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根据实际课程创建一种教学环境,可提升教学效果。在课堂氛围内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情感倾向。在进行变配电所的送电操作讲解时,可以引进下面一段教学情景:在高压侧装有隔离开关,低压侧装有刀开关的电路中,为了满足隔离开关不能带负荷操作的要求,可以提供出几个开关闭合方案供学生选择。这个教学情景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从而产生不同的意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说出自己选择方案的理由。通过具体的示例来创建教学情景,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课堂气氛,同时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加深了记忆,具有较好的效果。

(四)考核形式多样

实践环节采用单独考核,为动手能力强、具有主动性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场所。考核分成两部分,首先是组织学生对各组的设计方案进行交流、讨论、答辩和演示。由老师和各个小组推选的代表组成评审小组,对设计报告和工程制图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的答辩能力等,进行综合评定。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表达和应变能力,促进交流合作,提高了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另外,考虑到小组方式的设计,难以避免部分学生吃大锅饭混日子的情况,又加入了试卷考试环节。考试内容来自课程设计具体工程的各个环节,要求学生以论述分析的形式展开说明。以此区分学生课程设计掌握程度,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强了学生对工程设计和理论知识的理解。对考试考核制度进行改革每项的考核内容都要有侧重点,既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此达到学生理论与实践共同发展的目标。

五、结论

高职楼宇供配电技术课程的教学和实践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强,涉及面广,需要长期的摸索和研究。通过把理论课程的学习与课程设计相结合,两个环节互为补充,加大了教学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的工程技术含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在今后的改革实践中我们还要不断探索,完善教学方法,提高实践水平,把工作越做越好,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人才培养需要。

参考文献:

[1]邹一琴,唐志平.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供配电技术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12).

[2]钱素琴,叶梵,高笠源.供配电技术课程教学有与实践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1,(148).

篇10

去年10月,全国总工会和市总工会下发了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的意见,集团各级工会从企业实际出发,积极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做了大量工作。

(一)加强宣传,提高创建认识

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是全国总工会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加强班组建设方面开展的一项新活动。为使这项创建活动顺利进行,各级工会注重宣传,提高方方面面对这项活动的认识。一是及时汇报,争取党政支持。据调查,各单位工会在收到全总和市总工会的文件后,都及时向企业党政汇报,宣传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是加强班组建设的新形式,有利于加强班组建设、有利于激发职工热爱本职、钻研技术、创新管理、提高效益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活力,不断发展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有利于发挥我国工人阶级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推动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指导方针的贯彻落实。从而得到企业党政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二是加强学习,提高工会认识。从集团到各子公司,都认真组织学习了全总和市总工会关于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的意见,明确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是推进“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和谐奔小康”竞赛活动的重要抓手,是依靠主力军、建设主力军、发展主力军的重要举措,也是贯彻“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从而增强搞好创建活动的信心。三是加强宣传,提高职工认识。为使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各单位利用宣传阵地,运用图片、标语、横幅、橱窗、大型喷绘等多种形式、多频次的宣传,将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目标要求和实施措施宣传深入到区队、班组、每一名职工,提高了基层区队、班组和职工对开展创建活动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南桐、永荣、松藻等单位按照创建要求,制定了职工宣传教育大纲,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广播、板报、横幅、宣传栏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引导职工爱岗敬业,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争创一流。通过宣传、教育,使职工真正了解创建“工人先锋号”与企业安全生产、创品牌、创利润,推动创新、创造、创业,提高企业竞争实力、提升职工素质的关系,增强了职工积极参与创建活动积极性。

(二)制定办法,落实创建机制

各单位根据全总、市总和集团公司工会的要求,制定了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的实施办法,落实了创建活动的各项机制。

1.落实了领导协调机制。在能源集团公司建立了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领导小组的基础上,各子公司、矿(厂)也层层建立了由党政工领导、行政有关部门和工会共同组成的相应的领导机构,负责对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部署规划、协调服务,创建活动办公室设在工会。从而创建活动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一级促一级的组织领导机制。

2.制定了创建考核条件。根据全国总工会制定的“工人先锋号”五条标准,各单位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了本单位的“工人先锋号”命名标准。如南桐矿业公司制定了以“班子建设优、安全生产优、思想政治优、民主管理优、经济指标优”为主要内容的“工人先锋号”“五优”标准。松藻煤电公司则从政治思想、班组管理、安全生产、经济效益、技能水平等七个方面制定了煤电公司表彰的“工人先锋号”条件。

3.建立了创建考核机制。“工人先锋号”的表彰对象是区队、班组。集团公司每两年表彰1次,各子(分)公司每年表彰一次。领导小组办公室制订并层层分解落实各项工作指标,将“工人先锋号”活动的开展情况列入企业年度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将“工人先锋号”活动的成效与工作成绩的考核和奖励挂钩。做到“工人先锋号”活动与党政工作同布置、同检查、同表彰,增强了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的权威性和吸引力。松藻率先实行了“工人先锋号”申报制度,着力提高“工人先锋号”的满意度、公信度、认可度,对拟表彰的“工人先锋号”集体,都通过局域网进行了公示。凡获得“工人先锋号”的集体,井下一线奖励2000元,二线奖励1500元,地面奖励1000元,奖励经费由公司工会或公司劳动竞赛奖中列支。在“工人先锋号”的管理上,各单位实行了动态管理,凡获得“工人先锋号”的区队、班组,要在工作场所醒目位置悬挂“工人先锋号”牌匾,接受公众监督。对未能保持“工人先锋号”的集体,收回牌匾,取消资格。

(三)抓好结合,形成创建特色

1.把创建“工人先锋号”与职工技术创新工作相结合。各单位在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中,注重调动职工积极性,发动职工围绕生产工作中的技术难点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增强车间、区队的创新能力。天府矿业公司各二级单位成立了职工技能提升服务站,组织有创新能力的职工进行点题立项、研究公关,实现了“知识—能力—成果—效益”的转化。各技术服务站利用技术创新服务与职工建立师徒关系,带出了一大批岗位标兵、创新能手。机电区电工周云主动与创新服务站人员结对子学习,先后完成了十多项有价值的技术革新项目,有两项获得矿业公司技术创新奖。松藻坚持对员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评审,近两年共评审出采用一项新技术、革新一项旧工艺、创造一个新水平等“七个一”成果172个,创造或节约经济价值873万元,营造了支持职工创新活动、发挥职工创新才能、奖励职工创造成果的环境。永荣、中梁山等单位重视发挥劳动模范中技术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的作用,通过组织他们展技艺、献绝活、攻难关、传帮带,影响和带动企业形成一支善于钻研、勇于革新的技术创新骨干力量

2.把创建“工人先锋号”与职工节能减排活动相结合。在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中,围绕节能减排、提高经济效益,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理化建议金点子”、节能环保创新成果征集评选和推广活动。鼓励职工立足岗位开展“小建议、小发明、小改造、小设计、小革新”,积极改进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开展车间、班组、岗位等多层次的节能降耗、减排达标劳动竞赛和“小指标”竞赛活动,不断提高职工合理化建议的参与率、实施率和贡献率,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职工环保、节能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职工环保、节能意识。电力板块开展了“指标天天比、电量月月赛”劳动竞赛,激发了运行人员“度电必争、克煤必省、精心调节、优化运行”的工作热情;燃气板块开展了“创节约型班组,创节约型岗位,争当节约型标兵”立功竞赛;煤炭板块开展了“三小”(小革新、小发明、小创造)“五手”(革新能手、技术能手、操作能手、节约能手、服务能手)劳动竞赛,引导职工既做好促进生产、提高效益的“加法”,又做好节约能源、减少浪费的“减法”。松藻公司注重依靠科技创新推动节能减排,近两年节能技改项目总投入资金4390万元,淘汰工艺落后、耗能高的设备500多台,节约用电1342万度、节约煤炭1万吨,降低企业工业电力消耗约22.33%左右,年创直接经济效益1081万元。

3.把创建“工人先锋号”与提高职工素质工作相结合。大力开展“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职工”以及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晋升职业等级“四位一体”的素质提升活动。松藻公司响亮地提出了“用3-5年时间,把全公司的员工都培训一遍”目标,开展了“万名员工素质大提升”主题系列活动,开设了13所员工学校和管理夜校、成立了156个读书兴趣小组;永荣韦家沟矿建立了职工电子阅览室,配备了20多台可上网电脑,最近被命名为“全国职工书屋示范点”;荣昌洗选厂利用互联网优势,积极实施网络链接,开通了网上图书室,一批与企业组织形态相适应的读书网络和活动载体初步形成。特别是各基层班组开展的“岗位课堂”活动“四个一”:每周一题——针对生产实际每周出一道具有普遍性的题目,全体人员轮流答题;每旬一课——由技术骨干因事施教,每次授课时间不少于一小时,职工参与面95%以上;每月一练——针对生产现场的疑难问题进行操练,职工参与面不少于90%;每季一考——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应知应会考试考核,与职工业绩考核及奖金挂钩,职工参与面不少于98%。“岗位课堂”活动突出学以致用,突出团队学习,激发了职工学习积极性。煤炭板块突破人才不足的瓶颈,大力实施“三基”工程,引导广大职工苦练基本功,通过学技术、拜师傅、传技艺等活动,实现了“向素质要技术”的目标;燃气板块通过争创“星级服务窗口”活动,抓服务、练技能,职工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电力板块通过评选“首席工程师”、实施“人才重奖激励机制”,营造了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环境”。各单位还联合当地劳动部门,依托企业的人力资源和物质条件,整合大专院校师资力量,采取送学下厂、联合办班等形式,开办了技师技能考核鉴定培训班,强化职工包括农民工在内的技能培训,逐步建立了培训——取证——上岗一体化运作方式,拓宽了活动领域。

4.把创建“工人先锋号”与建设“职工小家”活动相结合。建设职工之家是党、政和职工对工会组织的要求,将车间、区队建设成为职工信赖的职工小家是建家工作的应有之意。通过把车间、区队工会建设成为职工信赖的效益之家、民主之家、温暖之家、文明之家、安全之家,推动车间、区队的整体建设,推动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通过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加强了车间、区队的管理,增强了职工的民主意识,提高了职工的文化和技术素质,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进而又促进了职工小家的建设。南桐矿业公司将“工人先锋号“活动与建设“职工之家”工作一并布置、一并检查、一并考核和评比。公司工会对二级单位工会工作每半年进行一次考核评比,全年进行一次评定。使建家工作与创建“工人先锋号”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开展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的时间不长,部分单位和职工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标准、命名层次不够了解,因而,在工作中重视不够。

(二)工作发展不够平衡。从能源行业来看,大部分单位都在认真开展这项活动,制定了创建“工人先锋号”活动的实施细则,结合实际明确了标准、表彰范围、评审程序、奖励标准,工作正有序开展。个别单位还没有制定本单位的实施办法,工作还没有完全起步。

(三)班组工作需要统筹协调。目前,围绕车间、班组开展的活动有“工会先锋号”,“学习型车间、班组”,“职工小家”,“班组工作先进集体”等创建表彰活动。这些活动的内容很大部分是相同的,如何让这些活动进行统筹协调,工作中不重复、不撞车,不增加基层负担,让这些活动的作用不相互抵销,而是相得益彰。需要对车间、班组工作进行整体研究、科学定位,减少一些重复的表彰活动,集中力量做好、做亮“工人先锋号”这个品牌,使其真正成为班组建设上得到全社会认可的一面旗帜。

(四)“工人先锋号”创建活动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此项工作的长效机制建立、落实和考核等制度化管理工作还需进一步确立、细化和完善。实施细则和考核标准未针对不同单位不同行业的不同性质、经营管理模式细化、分类,不利于各单位操作。

三、对下一步创建工作的思考

(一)强化职工技能和文化培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实施职工技能振兴计划,建立职工技能等级cba递进培训模式,按照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序列,让职工普遍每两年上一个台阶,优秀的一年上一个台阶。建立技能培训与政治待遇、薪酬分配和职业生涯发展“三挂钩”的激励机制,促进职工主动学习提升技能。要针对农民工、新工人、一线工人、异地工作人员的不同性质,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提高不同层次人员的技术水平,达到“工人先锋号”所具备的各类技能人才充足、技术层次较高、能够熟练或很快熟练掌握现代化的装备、适应各种复杂条件下的工作能力。要结合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班组升级达标竞赛、“培育学习型职工,锻造知识化团队”、创建“节能降耗先进班组”、开设班组长论坛等活动,进一步拓宽班组文化建设、经验交流、教育培训的渠道。

(二)积极培育锤炼队伍,提高队伍竞争力。要有意识地对重点创建的班组进行压担子、交任务,让其承担重点工程,配备现代设备,在质量标准化、文明环境建设、本质安全型和学习型班组建设等方面提出更高标准和要求,在实践中锻炼队伍,保证异地需要时能够拉得出、打得赢。要加强班组之间的学习与交流,组织职工到企业内外先进单位学习,开阔眼界,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好作风。

(三)建立学习创新平台,提高队伍创新力。班组要有创争的目标和规划,并按照规划组织实施。要在现有职工学习室、职工书屋的基础上,经常组织职工进行深度交谈,充分发挥团队学习创新的积极性,开发班组创新资源。要推动技术创新,广泛开展小改小革活动,建立班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要以创建学习型班组为基础,提高班组整体创建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