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贸易情况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出口贸易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出口贸易情况

篇1

2013年全球经济形势总体走向复苏,中国蔬菜出口扭转了2012年出口下降、顺差减少、出口价格普遍下跌的不利局面[1],出口量和出口额齐增,重新接近2011年的历史高值。蔬菜出口量961.12万t,同比增长3.22%,创汇115.86亿美元,增长16.22%;进口量下降,进口20.83万t,进口额4.22亿美元;蔬菜贸易顺差达111.64亿美元,是农产品中仅次于水产品的第2大顺差产品,为平衡510.4亿美元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作出重要贡献。受人民币升值、国内劳动力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蔬菜出口难度加大,急需大力开拓市场及优化产品结构,笔者分析了蔬菜出口数据,总结了贸易特点,供大家参考。

1 出口市场稳定发展

1.1 对亚欧、北美出口量保持稳定,非洲、南美较快增长

由表1可知,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出口基本稳定,出口额均实现增长。对最重要的亚洲市场出口683.88万t,同比增长3.35%,出口额78.66亿美元,增长21.34%,分别占出口总量和出口总额的71.16%和67.89%。对欧洲出口量萎缩,出口126.23万t,下降2.03%,出口额16.73亿美元,增长7.20%,欧洲是中国蔬菜第2大出口市场,但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占出口总量的比重已下降近6个百分点。对北美洲出口与2012年基本持平,出口51.17万t,增长1.18%,出口额8.91亿美元,增长0.62%。对大洋洲出口下滑,出口8.55万t,下降9.52%,出口额1.2亿美元,下降5.26%。

对非洲和南美洲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其中,对非洲出口量继2012年首次超过北美洲之后,连续第2年成为第3大出口市场,出口57.38万t,增长10.44%,出口额6.15亿美元,增长13.59%,占出口总量比重分别比2012年和入市前年增加0.4和5.4个百分点;对南美洲出口33.89万t,增长18.58%,出口额4.21亿美元,增长13.08%,占出口总量比重分别比2012年和入市前增加0.5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

1.2 主体市场和支柱市场基本稳定

2013年中国蔬菜出口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与2012年相同,64个出口1万t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主体市场,其出口量占总量的96.92%,出口额占总额的96.63%。出口10万t以上的支柱市场为18个国家和地区(表2),包括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俄罗斯、孟加拉国5个国家和地区,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5个东盟国家,美国、荷兰、德国、英国4个欧美国家,及阿联酋、巴西、尼日利亚、沙特4国,出口量合计769.50万t,占80.06%,出口额合计93.02亿美元,占80.29%。与2012年相比,支柱市场减少1个,占总量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

1.3 传统市场增长乏力,新兴市场增长较快

2013年,对传统市场的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和俄罗斯的出口量基本稳定,其中,对日出口小幅下降,但日本仍以145.18万t、13.52亿美元牢牢占据第1大出口市场,韩国、中国香港、俄罗斯出口额实现增长,其中中国香港增长73.81%。2008年经济危机以来,对欧美国家出口增长乏力,市场地位下降,美国曾长期为第2大出口市场,虽然2013年出口量额分别增长2.32%和0.30%,但排名已下滑至第9和第5;对德国、英国、荷兰出口虽未出现2012年量额齐跌的局面,但对德、英出口量继续下降,退出出口量前10;对意大利出口继续萎缩,量额分别下降32.11%和13.77%,出口量降到10万t以下,已从曾经的前10跌至20多位。

近年对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较快,2013年对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出口额分别增长45.22%、96.80%和52.45%;对巴西、尼日利亚、孟加拉实现出口量额较大幅度增长,出口量分别增长27.15%、11.06%和30.95%,出口额分别增长20.20%、19.66%和63.09%。

2 产品结构调整优化

2.1 出口大类优化调整

由表3可知,从出口量分析,2013年鲜冷冻蔬菜仍是最主要类别,所占比重增加,加工保藏蔬菜比重略减,干蔬菜比重增加;出口额方面,加工保藏蔬菜2008年以来首次超过鲜冷冻蔬菜,干蔬菜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2013年鲜冷冻蔬菜出口平稳,出口量601.12万t,增长5.82%,出口额43.45亿美元,增长5.18%;加工保藏蔬菜出口量下降2.27%,为315.85万t,出口额增长18.22%,达44.78亿美元;干蔬菜出口增幅最大,出口43.27万t,增长10.97%,出口额25.95亿美元,增长39.04%,是出口总额增长的主要动力;蔬菜种子出口小幅下滑,出口量0.71万t,出口额1.68亿美元。

2.2 优势种类蔬菜出口增量较大

由表4可知,与2012年相比,2013年共有8种蔬菜出口量增加1万t以上,其中6种属于出口10万t以上的优势种类,占优势种类的50%。其中,葱蒜类出口大增,大蒜增加23.98万t,洋葱增加12.66万t;荸荠增加4.26万t,增幅达4.65倍,主要出口美国;甘蓝、莴苣、西兰花3种叶菜和蘑菇、木耳2种食用菌出口量也增加1万t以上。4种蔬菜出口量减少1万t以上,南瓜下降58.60%,减少1.60万t;马铃薯、生姜和番茄减少5万t以上。

2.3 高价产品出口增长

中国出口蔬菜产品137个,高于10美元/kg的高价产品有19种,占总出口蔬菜产品的14%,主要是种子和干菌类;3~10美元/kg的中档蔬菜有18种,占13%,主要是食用菌、加工番茄和马铃薯、山药、辣根、莲籽、蕨菜和金针菜;低于3美元/kg的低价蔬菜有100种,占73%。

由表5可知,高价和低价蔬菜出口量额齐增,止住了2012年出口下滑趋势,尤其高价蔬菜出口量大增70.1%,出口12.40万t,出口额20.68亿美元,增长75.11%;低价产品出口938.62万t,增长2.99%,出口额90.41亿美元,增长9.34%。中档蔬菜出口继2012年大幅下降之后继续萎缩,出口量额分别下降18.81%和8.09%。

2.4 主导产品优势明显

中国蔬菜出口主导产品优势明显,21个出口量超10万t的主导产品合计出口763.63万t,占总量的79.50%。12个出口量超20万t的产品合计出口640.07万t,占总量的66.60%(表6)。出口量超过50万t的5种优势产品依次为鲜或冷藏的蒜头、鲜或冷藏的洋葱、鲜或冷藏的胡萝卜及萝卜、冷冻未列名蔬菜及番茄酱罐头,其中鲜或冷藏的蒜头、鲜或冷藏的洋葱出口量额齐增,优势明显。

3 出口价格上涨

3.1 出口均价上涨

2013年中国蔬菜出口均价1.21美元/kg,同比上涨12.59%,比2003年上涨1.2倍。干蔬菜和加工保藏蔬菜涨幅大,干蔬菜达6美元/kg,上涨25.29%,加工保藏蔬菜达1.42美元/kg,上涨20.97%,鲜冷冻蔬菜和蔬菜种子分别为0.72美元/kg和23.66美元/kg,分别下降0.61%和6.26%。

3.2 多数产品价格上涨

中国出口蔬菜产品中有83种价格上涨,占61%,其中14种上涨40%以上,尤其是种用马铃薯、咸蕨菜、鲜或冷藏的韭菜、未列名暂时保藏的蔬菜及什锦蔬菜、其他制作或保藏的伞菌属蘑菇、鲜或冷藏的豇豆及菜豆6种产品上涨1倍以上(表7)。

3.3 个别产品跌幅较大

其他鲜或冷藏的豆类蔬菜、鲜或冷藏的芦笋、鲜或冷藏的块菌、其他鲜或冷藏的菊苣、盐水其他蘑菇及块菌、蕨菜价格跌幅较大。

4 出口优势区域集中在沿海和边陲

中国蔬菜出口优势区域集中在东部沿海和部分边贸省份。2013年,出口量超20万t的省份包括山东、福建、广东、江苏、天津、浙江、辽宁、河北8个沿海省市,及云南、新疆、黑龙江3个边疆省区,11个省份合计出口867.98万t,占总量的90.31%。山东是第1大出口省,出口414.20万t,占43.10%,创汇39.77亿美元,占34.33%;福建、浙江以出口加工保藏蔬菜为主,均价较高,出口量分别达79.82万t和30.70万t;天津、辽宁、云南出口量增长较快,增长10%以上。

5 促进蔬菜出口的对策建议

根据上述出口贸易特点,提出以下建议:一是促进市场多元化,加大对东盟、南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同时北美和欧洲经济开始复苏,应加强对欧洲蔬菜主流消费习惯的研究和适应,着力提升对欧洲蔬菜出口竞争力[2]。二是发展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加工蔬菜基地和蔬菜品种繁育基地,扶持出口企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扩大种子和精深加工蔬菜生产贸易规模;扩大食用菌等优势种类出口,发展山药、荸荠、辣根、莲籽、蕨菜等特色蔬菜出口。三是及时跟踪蔬菜贸易价格变化,利用规模和资源优势,抓住国际市场供应空档期,提高出口价格。四是加强蔬菜生态栽培技术推广,从生产源头保障蔬菜出口安全。五是加强全国出口蔬菜行业协会建设,建立生产贸易信息沟通平台,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作用,避免恶性价格竞争[3]。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农产品贸易办公室,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篇2

关键词:当前 贸易形势 进出口贸易 影响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袭席卷了全球,对全球经济贸易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稳定性。随着国际金融贸易市场中的不断变化,人民币汇率处于一个逐渐升值的阶段,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我国进口贸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着出口贸易的发展。当前贸易形势在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我国进出口贸易带来了机遇,如何处理好进出口贸易中面临的挑战、把握好机遇,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国际贸易形势的现状

就目前来看,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给欧美国家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对欧美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给欧美国家的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这一状况改变了欧美国家人民的消费观念。金融危机到来之后,一些欧美人民开始逐渐的积攒积蓄,这就导致欧美等一些国家的消费水平处于一个逐渐降低的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形势,虽然金融危机所产生的影响呈现着一种逐渐消退的景象,但是这还不足以使欧美国家的消费水平得到迅速的提升,反而欧美国家消费水平所显示出来的是一种非常缓慢的上升速度,严重的影响了国际金融贸易市场的持续、稳定发展,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仍处于一个低迷的阶段,但是也逐渐的开始呈现复苏的状态。

欧美地区中的一些发达国家,开始将发展的重点放在制造业,主要的原因是金融危机给服务业与金融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短时间之内还没有办法进行快速、有效的恢复,欧美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这一转变,严重的影响了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欧美国家还加大了对外贸易中的一系列关税。

二、当前贸易形势对进出口贸易造成的不利影响

1.我国出口贸易项目逐渐减少

就当前国际金融市场中的实际情况来看,美元在国际汇率市场中处于一个持续贬值的状态,这就导致我国人民币处于一个不断升值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存在的价格优势,极大的降低了我国在出口贸易中的经济收入。针对这一现实情况,人民币汇率不断的上升,国外各个地区中的资金大量的涌入中国经济市场,这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美元的贬值,我国在美国这一方面的出口贸易的局势也就越来越复杂,目前我国出口贸易中企业的产品还是主要以价格为优势,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这一种出口贸易局面中对出口贸易额的增长有很大的阻碍作用,使我国出口贸易处于一个非常被动的局势。

2.主要贸易国的消费需求呈现降低的趋势

主要贸易国,是我国对外出口贸易中主要的经济来往者,直接影响着我国进出口贸易的经济收入,主要贸易国的消费需求关系着我国出口贸易的局势,如果消费需求大,那么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就能够有一个广阔的市场作为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的出口贸易,如果主要贸易国中的消费需求低,则会严重的影响我国出口贸易中贸易额的上涨,导致我国出口贸易额大幅度的降低。

3.出口贸易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不足

就目前来看,我国出口贸易中的产品,高新技术产品非常的稀缺,出口贸易产品的品牌效应也非常的低,在国外经济市场中主要是以价格优势为核心竞争力,但是也很容易受到国外金融市场环境中一系列因素的影响。根据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加工贸易这一方面呈现着不稳定的状态,而普通贸易所受到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加工贸易,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中所占份额非常的少,这就致使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的竞争力出现严重不足的现象。

4.进口贸易额降低

我国是一个贸易出口的大国,在进口这一方面主要以一些稀缺能源为主,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在进口贸易中的处于一个被动、不利的地位,一些能源资源大国由于自身经济的缓慢发展,在贸易中提升产品的价格,这就需要更多的资金成本对进口贸易进行支撑,不仅影响了进口贸易额的下降,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国政府、企业在财政方面的负担。

三、当前贸易形势下,进出口贸易的应对措施

1.政府要合理的对进出口贸易政策进行调整,推动进出口贸易

我国在进出口贸易中,要坚持“走出去”这一战略方针,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政府要针对进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对相关的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一些新的国际贸易项目进行扩展,参与到国际市场的分工中去,合理的利用一些国际资源,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避开各个国家中存在的贸易壁垒,将进出口贸易中的被动局面转变为主动的局面。

2.扩展内部市场,将一些出口贸易产品在我国经济市场中进行销售

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下,我国可以对内部经济市场中的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将一些出口贸易中的产品在内部经济市场中进行销售,一些外贸企业可以将贸易目标转向满足国内经济市场需求,满足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需求,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拉动我国内需。

3.加强进出口贸易中服务与技术的创新,完善进出口贸易体系

进出口贸易中的外贸企业,应当加强在服务与技术这两个方面的创新,提升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在服务这一方面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升出口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政府要完善进出口贸易体系,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确保外贸企业基本的经济利益。

四、结语

就目前来看,我国人民币的汇率正处于一个不断上升的阶段,造成一些国家中的热钱不断的涌向我国,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经济市场的稳定性,增大了我国经济市场中的风险,面对这一实际情况要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应对方案,提升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稳定性,切实解决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对于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贸易;影响;解决对策

一、金融危机的基本特征

1.金融危机具有周期性

金融危机的爆发是因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发展过程中的周期性波动。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在发展的历程中,在消费、投资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周期性,也正是这种周期性的发展积累了许多的问题,当这些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金融危机也就爆发了。并且,金融危机的爆发是由一个国家不断蔓延到全球各个国家,最终就形成了全球性的周期性的金融危机。

2.金融危机具有传染性

随着各国科技、通讯、网络、信息等多方的迅猛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生产、金融等方面都逐渐自由化和国际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脚步也在逐渐加快,这就使得金融危机一旦爆发就会迅速传染给各国、各地区。

3.金融危机具有区域扩散性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前,国际性的金融危机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国家或是发达国家的非周期性或是周期性波动,但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系的发展,金融危机一旦爆发给世界各国造成的损害也将越发猛烈。在发达国家金融自由发展跟创新发展的同时,发展中国家也在金融领域进行了改革,不断拓展海外资本市场,强化跟国际金融市场的联系,吸引更多的国际投机资本。但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金融领域的相关制度还不完善,因此使得其弱点完全暴露在强大的国际游资面前,最终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投机者的攻击目标。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也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可以置身事外,一旦爆发金融危机就会不断扩散。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行业的直接影响

1.出口贸易行业订单减少、经济利润减少

据相关数据显示,2007年9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99.5,到10月下降为95.6。从数据中可以看出,金融危机爆发后在美国高档产品的减少量跟低档产品的增加量是很难划等号的。而且,美国的信贷紧缩也有逐步过度为消费紧缩的趋势,这样一来对我国出口贸易消费品的需求量也就会随着减少,最终使得我国出口贸易行业的订单大幅度减少。同时,由于我国出口贸易行业的退税下降、加工贸易相关政策的转变、原材料价格上涨、人民币升值、员工薪水增加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出口贸易行业产品以往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复存在,海外的供应商为了减轻自身的经济压力就将大批的订单转向产品价格更低的越南、印度等国家。加速了我国出口贸易行业的订单转移,降低了出口企业的经济利润。

2.零售商压低商品价格,出口贸易行业陷入两难

一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国外消费者的消费情况持续降低。如德国零售商为了缓解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五月就开始打折促销夏季的产品,提前了打折期并且打折力度也加大。二是面对我国产品原材料价格跟员工薪水的增加,零售商本身也不愿提高价格。最终,我国出口贸易行业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是出口贸易行业的订单在急剧减少,另一方面是出口产品的价格被压低,出口贸易行业的利润也急剧减少。

3.生产成本不断上涨,出口贸易行业利润空间减小

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美元贬值加剧,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逐渐上涨,加之,为了避免风险,追求更多的利益,更多的资金也流入了国际产品市场,最终造成粮食跟石油的价格上涨。就我国的情况而言,对初级产品进口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出口贸易行业来说,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的逐渐增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提升了我国的进口成本,使生产成本也急剧上涨,最终造成出口贸易行业的利润空间减小。

4.出口贸易行业面临着信用风险

出口贸易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主要是指海外商品账款的拖欠。美国次贷危机使得资金链断裂,加之美联储采取的资金紧缩对策,使得一些对银行资金运转依赖性较强的企业陷入资金运转困难的局面,最终造成企业倒闭。企业倒闭之后的负担就会由供应链上的下游企业承担,这恰恰就是我国的出口贸易行业。因此,我国出口贸易行业面临着信用风险。

三、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行业的间接影响

1.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一是为了降低次贷危机给美国经济造成的影响,避免实体经济出现衰退情况,美联储采取了连续多次降低利息的方式,加强资金的流动性,加快经济的增长。美元的利率降低造成美元贬值,进而让美国的出口产品量增加,对次贷危机下的美国而言对其经济具有极大的拉动作用。同时,为了很好地控制通货膨胀问题,我国政府也采取了不断增加利息的措施,跟美联储的降低利息相比,这一降一升就使得我国跟美国的利差增大,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资产被不断抛售,使得美元不断贬值,抛售出的资产很多都流进了我国市场,加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使得出口退税率降低

金融危机的爆发给我国的人民币升值、通货膨胀等多方面都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为了减少这些压力,我国不得不采取降低出口退税率的方式。但这样以来也就使得我国出口贸易行业的利润减少,发展也受到很大影响。

3.贸易保护主义猖狂,出口贸易形势严峻

就美国而言,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就是个人消费,金融危机爆发后,个人消费能力急剧降低,各种各样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就逐渐呈现出来,使得美国出口贸易严重受阻,对我国出口贸易行业来说利益也严重受损,出口贸易行业的发展形势严峻。

四、解决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行业产生影响的对策分析

1.减少出口产品成本,提升竞争力

国家政府应该给出口企业创造低生产成本的条件。以福建泉州德化县为例。福建泉州德化县主要生产西洋陶瓷工艺品,2008年在政府的帮助下仅用两亿人民币就完成了50条陶瓷窑改选技术、21个技改项目等,给企业节省成本112亿人民币。2009年4月,政府又紧抓印尼天然气入闽的机遇,降低了天然气的价格,给企业节省成本1200多万元人民币,真正给企业创造了低生产成本的条件,使得企业的经济利润空间增大。

2.加快加工贸易转型脚步,提升出口产品质量

金融危机爆发后,加工贸易呈现出很多的问题,如出口企业相关技术的研发能力缺乏、出口产品档次不高、高质量及高技术的产品缺乏、资源浪费情况严重、抗风险能力不强、容易受国际经济浮动的影响等。要解决这一系列问题,就需要加快脚步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出口产品应该符合国际市场的变化需要,不能受现有资源跟技术的限制,对出口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都要进行拓展,打造出具有企业特色的品牌,提升企业跟企业产品的信誉度和知名度,最终提升整个出口贸易行业的技术水准、利润空间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3.创建完善的风险防控制度跟应收账款制度

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国外银行信用以及进口商的信用都降低,也就是说我国出口贸易行业的发展将会面临越来越多的信用风险。出口贸易行业是风险的主载体,必须要主动采取措施防范风险。具体措施为:出口企业应该制定完善的信用评级系统,全面掌握国外客户的资信情况。及时了解老客户的商业信用、债务偿还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对于新客户也要落实信用方面的调查工作,及时做好相关风险防范措施。在选择银行时也要尤其注意,要选择信用度高的银行,降低出口企业的商业赊款金额,同时,出口企业还应该充分发挥出口信用保险的作用,不断推进国际保理等防范风险的手段,降低出口企业的收汇风险。

4.充分发挥国内市场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跟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只有不断为经济增长提供力量支撑才能紧跟发展的步伐,这里的力量支撑就是国内市场跟国外市场。如果只是一味地重视出口贸易行业的发展,忽视国内市场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是片面的。就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而言,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主干力量还是在国内市场的消费。所以,我国在稳定发展外贸市场的同时,还要紧抓国内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国内市场发展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制定出国内市场跟国外市场同步发展的经济政策,避免外贸市场的发展出现问题时,对国内市场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5.强化国际经济合作,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我国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出口大国,如果对于贸易保护主义不能采取有效地抵制措施,那么就很可能成为贸易保护主义下的受害者。一是,在全球经济危机的环境下,很多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都借助所谓的救市计划实施贸易保护措施。如美国的救市计划中的“购买美国货”。所以,我国应该积极主动参与世界贸易组织对各国救市计划的监督和审核,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二是,各个国家针对我国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措施不断增加,如反倾销等,面对这些情况必要的时候我国还是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我国出口贸易行业的利益。三是,强化我国出口贸易行业跟进口国家国内市场的沟通,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拓展两者的经济利益,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贸易纠纷。

五、结语

金融危机的爆发无疑对世界各国而言都是颇受打击的,但面对金融危机爆发带来的打击我们应该积极主动采取解决措施,而不是任由其迅速蔓延全球,几十年后再爆发一次。对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一方面我国应该清晰地认识到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行业造成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还要进行理性地分析,将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的条件,积极主动采取相应的措施,调整我国出口贸易行业的经营模式,将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行业的影响减少到最小,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出口贸易行业稳定、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金洪飞,万兰兰,张翅.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11(09).

[2]屈喜静.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行业的影响及相关对策研究[J].吉林政报(理论专刊),2008.

篇4

(一)出口产品总量不断增加在全球经济发展变缓背景下,安徽省借此机会对全省出口贸易产业结构实施优化、调整,经过多年的发展安徽省的对外出口贸易实现了显著增长,统计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显示,最近四年间出口贸易总额分别达到88.9亿美元、124.1亿美元、170.8亿美元、267.5亿美元、282.5亿美元;单从出口贸易项目来看,机电产品在出口贸易总额同比增长约11.9%,而高新技术出口的增长高达31.7%(详见表1)。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出口贸易并未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从上述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安徽省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有了明显改变,其中一般贸易增长速度逐渐减缓,截至2013年全省一般贸易增长率下降至7.8%;加工贸易的出口量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截至2013年全省加工贸易增长率达到31.3%。在制成品出口方面,传统的机电产品近年来出口贸易量表现出下降趋势,增长速度明显减缓(2013年增长率11.9%);而高新技术近年来出口贸易量则表现出强劲的增长趋势,2013年出后贸易增长率达到31.7%。相关统计数据见图1。从安徽省出口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的增长率情况来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经过快速增长后速度明显有所减缓,但是高新技术的增长则保持强劲趋势,这表明安徽省在出口贸易产品结构方面调整表现出明显成效,减少一般初级产品出口量,增加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提升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最终有助于推动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实现稳步增长。

(二)近年出口贸易依存度稳步提升(如图2所示)从图1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安徽省对外贸易依存度在2009年-2013年间保持稳定上升,从10.64%逐步上升至14.88%,但是与全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国民经济对国际贸易经济的依存度仍然比较低,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仍然蕴含了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一)安徽省出口商品市场占有率情况从2013年安徽省对外贸易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2013年安徽省进出口总额达到456.3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同比增长5.6%,占全国出口总额(22100亿美元)的2.06%,且与其他经济强省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安徽省的出口贸易水平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出口贸易商品的市场竞争力较弱。

(二)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情况通过对安徽省人均贸易额数据来看,2013年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为725美元,但是全国平均人均贸易额为4152美元,由此可知安徽省的人均贸易额仅占到全国的17.4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3年,安徽省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82.5亿美元,人均出口贸易额为482美元,而2013年全国人均出口贸易额为3524美元,安徽省的人均出口贸易额仅占到全国水平的13.68%,同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竞争力指数情况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是指以出口、进口贸易总额之间的差值并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比值。TC指数若在-1-1之间,TC指数若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进口额高于出口额;若TC指数约靠近1,则提示该产业的出口额高于进口额。在TC指数中,贸易竞争劣势极大、较大或者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1,-0.6)、(-0.6,-0.3)、(-0.3,0)表示,而贸易竞争优势极强、较强、微弱时TC指数分别采用(0.6,1)、(0.3,0.6)、(0,0.3)表示。从图3中可以看出,安徽省进出口贸易指数出现短暂下滑,从2010年开始出现明显上升,但是仍然处于(0,0.3)、(0.3,0.6)之间,这表明安徽省的进出口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水平处于较强水平,虽然在2013年进出口贸易TC指数出现一定下降,但是与2009年、2010年、2011年相比保持较高的竞争优势,由此证明安徽省近年来随着国际贸易量的逐渐上升及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国际贸易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上升潜力。

(四)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地位情况从出口贸易产业链分工角度来看,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品均来自于低端产业链,出口贸易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如:茶叶、家具、纺织品、服装等),虽然在短时间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保证安徽省出口贸易稳定增长。以安徽省茶叶出口情况来看,从2009年至2013年间,安徽省茶叶出口量从2.56万吨增加至3.68吨,出口总额也从4957万美元增长至13635万美元,具体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人工、材料成本的逐渐上升,这种竞争优势会逐步消失。从近年来安徽省出口贸易方式来看,虽然一般贸易(如:茶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每年出口量达到加工贸易的3倍以上,但是加工贸易近年来的增长率却明显高于一般贸易,这表明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的技术含量正逐步提升。从宏观角度来看,近几年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对国家外贸扶植政策的依赖性仍然比较强,对国际市场变化相对比较敏感,因此国家政策及国际市场的变化全省出口贸易影响比较大。

三、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发展现状

(一)全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结构偏低通过对安徽省最近五年的出口产品结构进行比较分析,虽然在产业结构方面有了明显优化、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比重有一定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出口比例仍然偏低,明显低于全面平均水平。因此,安徽省出口产品结构中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出口量及市场竞争力仍然有待提升。

(二)传统优势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安徽省长期以来出口产品主要以农产品、制造业产品为主,在整个出口额中占据较大比重,每年出口增长额明显高于出口额增长,这表明安徽省在传统优势产业方面仍然处于以量取胜阶段,产品的附加值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目前,由于国外经常以反倾销方式阻碍我国传统产业产品出口,再加之国内相关法制、政策不健全,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徽省的对外贸易摩擦,不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对外贸易环境。

(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比重仍然偏高从安徽省出口贸易的RCA指数、TC指数来看,安徽省出口产品中0类产品的市场市场竞争力相对比较强,但是从最近五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出口的数量、市场竞争力上升比较平稳,这可能因为安徽省丰富的资源有关。安徽省作为人口大省,劳动者输出量比较大,劳动力成本比较低,虽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可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但是缺乏强有力的市场竞争力。

(四)出口产品品牌竞争力不足目前,从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可以看出,出口产品中纺织、服装、鞋袜、旅行用品、家具等商品上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我们以服装出口为例,2013年安徽省服装出口的TC指数已达到0.997,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但是作为服装出口的大省,安徽省却没有一个国际性的服装品牌。出口产业由于缺乏知名品牌,使安徽省出口企业和出口产品形象一直处于低端行列。

四、提升安徽省出口贸易量的策略分析

安徽省通过对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进行不断优化、调整,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一般贸易的增长率出现不断下降,而加工贸易的增长率出现明显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作用于安徽省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安徽省的出口经济对国内政策、国际经济变化的适应能力。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虽然安徽省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但是这种状态并不是同步的,且未对彼此起到高效的促进作用,对此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制定对应的发展策略。

(一)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创新对外贸易方式目前,安徽省的出口贸易产品中机电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贸易水平仍然比较低。鉴于上述贸易发展形势,笔者认为安徽省应该整合优势资源,增加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水平、生产能力、出口量,出口产品推动从初级产品逐渐过渡到高级产品,增加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具体来说可以一方面可以加强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提升自身的技术实力[3];另一方面则是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生产工艺、管理方法,以此来增强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除此之外,在党的十七大中明确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任务,要求各个省市要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全力发展具有战略性意义的新兴产业,提升地区的“智造”水平。目前,安徽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走特色型工业化产业发展道路,努力提升自身的技术优势,强化产业自主创新、结构优化升级、节能减排,加快推进“安徽智造”发展战略,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奠定坚实基础。打造绿色农业产业产品品牌是目前国际农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安徽省作为我国内陆省份,拥有得天独厚的农业资源,通过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不仅能够让本省农产品满足国际标准,也是应对外国农产品绿色壁垒的最佳策略之一。因此,笔者建议可大力研发、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重点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园区、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构建优质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出口贸易“一条龙”产业链,提升本省农产品的附加值,优化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增加本省出口贸易额。

(二)实施“进口”、“出口”平衡战略,促进出口产品多样化近年来,我国与欧盟、美国之间的出口贸易摩擦不断,国外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影响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效果。因此,若我们单纯性依靠出口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结合“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模式,通过“引进来”先进的技术、设备、产品、人力资源以及管理经验,这样可促进“走出去”经济实现稳定、持续发展[5]。通过对安徽省的外贸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安徽省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之间长期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平衡“进口”、“出口”水平符合安徽省的发展现状。实施“进口”、“出口”平衡战略具体可从政府、企业两个层面来落实,一方面地方政府应制定一系列的补贴、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从政策层面对出口企业、外资企业给予一定扶持,有利于大量吸引外地资本、技术进入本地,同时也可以将本地区优秀出口企业、产品输送出去,从而实现“进口”、“出口”平衡战略;另一方面外贸企业作为出口贸易的主体,首先应该学会“引进来”,以市场需求为主导,利用各种机会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生产理念、技术、设备及管理经验,并逐步转化为自主创新,提升外贸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最终实现“进口”、“出口”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全面开拓新兴市场,促进对口贸易区域结构多元化安徽省为了进一步获得更多的出口贸易份额,在巩固传统国际市场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国外贸易壁垒影响,出口企业应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出口市场结构,努力寻求新兴出口市场,坚持走市场多元化发展战略。在拓展新兴市场过程中,出口企业应细致分析出口地的人口总量、经济规模、消费水平、市场环境等多项指标,目的在于开发最具发展潜力的国际新市场,例如:北非、拉美、东南亚等其他周边新兴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6]。针对本省重点出口企业,笔者建议加强技术、资本及人力资源投入力度,切实提升企业自身的自主研发能力及知识产权,提升本省出口企业产品附加值。在企业全面拓展新兴市场中,政府也应该给予极大的扶持与帮助,加快金融自由化改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加贸易伙伴国数量,降低出口企业的国际贸易风险,促进本省出口产品结构形成多元化布局发展目标。

(四)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化升级从国外出口经济发达国家发展进程来看,其出口产业的工业化发展基本上需要通过“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模式。目前,安徽省出口工业发展正处在由劳动密集型产业阶段,由于该产业人力成本高、生产率偏低,随着市场经济水平的不断上升,人力成本、材料成本会成为产业发展的瓶颈,为了推动安徽省出口工业实现资本型、技术型产业转化,就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高等或者技术类教育领域投入力度。虽然安徽省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文化水平、技术水平却低于全国其他省份。为了推动安徽省出口贸易产业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强对高等或者技术类教育的投入力度,重点扶持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发展,优化职业教育教学结构;同时增加高等院校科研经费支持,引导企业与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培育优质人才、高新技术,推动安徽省出口企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二是出口企业要不断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管理战略等,吸取国外企业的经验教训,充实自身的技术与管理水平,在不断创新、优化自身管理、技术体系,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树立良好国际形象,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促进本省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逐步转向资本型、技术型企业。三是政府机构应加强基础建设与行政支持。地方政府应加强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环境条件;根据国家相关要求及本省出口经济发展战略,制定并出台一系列针对出口企业的扶持或者优惠正常,如:区别对待营业税、出口退税等。

(五)加快培育创新系统,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产品研发经费达到247.7亿元,与2012年相比增长约18.5%。近年来,安徽省企业逐步认识到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真正进入国际市场,逐步由技术引进向技术研发转变。但是从目前发展现状来看,企业持续增长的研发经费未在短时间内推动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与发展,很多高新技术企业仍然需要依赖于国外技术,这对安徽省出口经济带来严重影响。安徽省应多管齐下提升出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机构应进一步建立健全税收、财政、采购等方面激励机制,从政府金融政策上保障企业自主创新资金源,共同承担企业研发风险,有助于激发企业投入更多的科研力量与经费;广泛收集企业技术需求信息,并合理整合高校、科研机构资源,进一步完善高校、科研院校及企业之间的科技转化进程,引导上述机构科研方向逐步向企业需求靠拢或者共建经济实体或研发机构,为“学、研、产”提供最佳平台,利于增强“学、研、产”体系对接力度,增强科技成果的有效供给、转化,最终将提升安徽省出口企业的核心科技水平,增强企业的世界竞争力。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出口贸易 对外贸易 地区结构 产品结构 市场替代

一 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亚洲国家飞速发展,在此期间我国产品输出的70%的份额正集中在亚洲地区。依靠对本地区市场的熟悉,我国出口快速上升。90年代初至中期,由于出口商品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初级工业制成品和缺乏稳定出口对象的杂项产品方面,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问题显现。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出口产品结构虽有所优化,但与先进工业化国家相比,水平依然较低,出口贸易仍旧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导。低水平的商品结构大大制约了我国出口贸易的进一步扩展。

现有文献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研究正是由这个现实出发而较多地集中在出口结构方面,即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类出口产品在整个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刘重力(2000)通过分析我国出口结构现状及国际比较,以及我国产品出口竞争态势,提出了优化出口结构促进贸易增长的对策建议。李磊(2000)用出口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关系来考察出口结构与生产要素禀赋的变动关系。王广宇(2000)系统地探讨了我国出口贸易的主体结构、贸易方式结构、商品结构与市场结构等问题,以寻找对我国出口贸易有益的启示。向锦、康赞亮(2006),陈春燕、陈红蕾(2010)从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产业的影响力指数及合理度指数来研究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及其优化。

尽管我国对外贸易结构有待调整,但对外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进出口总额由1981年的440.22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29729.22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由1981年的220.07亿美元增长为2010年的15778.24亿美元,增加了七千多个百分点。自1984年以来,除了1998年进出口贸易同比增幅为负值外,其他年份均为正增长,2004年更是出现了历史最高增幅(35.4%)。随着中国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国与美国、欧盟等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不断增多,中国开始成为全球贸易争端的最大受害国。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的对外贸易增长出现了21世纪以来第一个负值。2009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总额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6%。贸易安全已经是我国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基于此,本文把视角主要放在我国出口贸易的地区分布上,将从宏观的角度使用总量性指标及结构性指标来分析我国出口贸易总体情况,找出各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寻求出口市场替代的可能性,并且选取两大主要出口类别,借助MAPINFO软件进行出口地区结构的深入分析,找寻贸易摩擦、国际争端下的替代市场。

二 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剖析

1.出口贸易地区结构变化

本文将出口贸易地区结构定义为:一国(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口分布情况。这一指标可以衡量一国(或地区)出口贸易的客体市场结构和前景。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2001~2010年,我国的总出口额以及对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洲的出口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见图1)。2010年,我国的出口总额达到15777.54亿美元,与2001年的2661.15亿美元相比增加了435个百分点。亚洲一直以来是我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对其出口占我国产品出口的46%~54%。2006年,欧洲超过北美洲成为我国第二大出口市场。到2010年底,我国出口市场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亚洲、欧洲、北美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其中,亚洲、欧洲、北美洲占我国出口总额的88.29%。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各大洲的出口贸易总额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但考虑各地区所占比重,结果将是更全面的(图2)。2001~2010年间,亚洲作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的地位有所减弱,其所占比重由2001年的53.09%下降为20100年的46.39%。同样有下降趋势的还有北美洲。欧洲作为我国一个重要的出口市场,其所占比重正逐年上升,到2008年底已达到24%。此外,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的出口市场较小,但其所占比重正小幅波动上升。

本文所涉及数据来源为国研网对外贸易数据库。

2.出口贸易产品结构基本情况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我国进出口商品构成共9类,可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①。借鉴并对照SITC及我国出口海关代码类别,本文将我国21类出口产品归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②,同时将第十六、十七、十八三类凝结较多资本和技术的产品归为机电产品,与初级产品、和全部工业制成品分析比较。我国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的比重较低且逐年下降;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较高,到2010年底,工业制成品已占总出口额的95.06%,。在工业制成品中机电产品是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代表了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水平。由表1中可以看出,机电产品占据工业制成品的半壁江山且在工业制成品中的比重逐年上升。到2010年底,机电产品占工业制成品的份额达到2001年以来的最高值56.28%。

篇6

关键词:进口贸易;出口贸易;经济增长;国内生产总值

一、引言

后,我国国内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充分调动了市场活力,经济迅速发展。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更为深入地融入国际分工之中,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也迎来了新契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进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增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更能突显出一国在国际分工中所处的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的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的国际环境下,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我国进出口贸易发展现状

随着世界范围内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使得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稳步提高。2008年金融危机给整个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其深层影响仍未消除,但世界经济已经逐步回暖,国内经济势头良好。

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国内外企业的竞争力增强,各具比较优势,这也大大激发了各国间对外贸易的活力。作为一个贸易大国,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也是迅速发展,规模迅速扩大,综合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由表1分析可知,我国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5521.7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245502.9亿元,增长了43倍。其中出口总额从1990年的2969.9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41166.8亿元,增长了46倍;进口总额从1990年的2551.8亿元增长至2015年的104336.1亿元,增长了40倍。

除1998年和2009年进出口总额稍有下降以外,1990年至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持续增加。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三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增长速度非常快,但出口贸易增速仍快于进口贸易的增速;从2011年到2014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同比增长幅度不大,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规模都较为稳定;2015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规模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24.55万亿元。总体来说,我国的进出口贸易发展情况比较乐观,增速平稳。

三、我国的经济增长现状

伴随着改革开放,投资、出口、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驾马车。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更深入的融入到了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综合国力明显提升,跃居世界第二,国内生产总值也稳步上升,人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的人均收入持续性的上涨。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表示国内经济增长情况,以GDP总值衡量我国的经济规模。1990年至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1.87万亿元增长至68.26万亿元,增长了35倍。尽管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我国GDP总值仍稳步增长。如图1所示,我国GDP总值是逐年增长的,这也说明我国的经济是一直增长的。从图中分析可得,在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五年,我国的经济增长幅度波动较大,2011年之后随着经济的回暖,我国经济增速又趋于平稳,增速在10%左右;但由于经济环境的影响,2015年我国的经济增速有所下降。

综上所述,从1990年至2015年我国的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规模都在迅速增长。随着经济规模基数的增大以及国内经济政策的制定实施,我国的经济发展增速趋缓,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90年的29.58%上升至2006年的64.36%,又降低至2015年的35.96%,但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经济全球化的实现促进了各国之间商品的流通,优化了资源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对于我国来说,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日趋明显,尤其是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四、我国进出口贸易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式

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国内生产总值可由支出法计算,即Y=C+I+G+X-M。直观来看,出口X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量因子,进口M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减量因子。但根据实际情况,进出口贸易使一国融入到世界分工的大体系中,从而优化世界资源配置,各国一方面由于国内专业化的分工提高要素生产率,另一方面国内企业销售市场由国内市场扩大为国内市场加国外市场,形成规模经济,增加一国规模收益。

(1)国际贸易的发展推动了国际分工的专业化和细化。对于我国来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使得我国的生产资源流向竞争力强的生产部门,扩大优势产业的生产规模,企业实力的壮大能够推动企业内部的生产创新和资源优化,提高我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促进国内经济的增长。

(2)一国的出口可以直接增加国外消费者对本国产品的有效需求,增加国内就业机会,拉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时可以吸引外资投入,使资本进入我国市场,加速国内资本积累,为经济发展提供后续动力。

(3)一国的进口即为另一国的出口,另一国出口的增加,该国的国内人均收入也随之增加,从而增加了对进口产品的需求,又D向从他国进口,如此循环,不仅带动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还提高了贸易国的消费者福利。另外,一国的进口还能创造有效需求,将国内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转化为有效的消费支出,有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2.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本文以国内生产总值(GDP)衡量我国经济规模,以X表示出口规模,M表示进口规模,T表示进出口总额。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发现我国的进出口总额与GDP总值之间存在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建立下述三个模型,分别分析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进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

(1)建立模型:LN(GDP)=α+βLN(T)+γ,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γ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3.1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分析结果:

由回归结果可知,模型的可决系数约为0.98,修正的可决系数为0.97,可以判定模型拟合程度较好。进出口总额的t统计值为30.89531,t检验通过。F统计值为F=954.5201,大于F(1,24)=4.260,回归方程显著。T系数为正表明,进出口总额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为正,与实际情况相符,经济检验通过。因此,此回归模型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进出口贸易规模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2)建立模型:LN(GDP)=α+βLN(X)+γ,其中α为常数项,β为系数,γ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3.1软件对上述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得分析结果:

由回归模型分析,模型可决系数为0.96,拟合优度较高。进口总额的t检验通过,且系数为正。回归模型F=604.47,大于F(1,24)=4.260,显著性检验通过。模型分析结果符合进口贸易规模的扩大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

通过回归模型可分析出进出口贸易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传统经济理论中被长期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有着不容忽视的促进作用。根据传统的经济理论,进口的增加会降低GDP,但换个角度来说,进口贸易一方面能够刺激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弥补国内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使国内更多的资源用于国内企业的专业化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

五、以进出口贸易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行出口导向政策,国内投资和出口贸易推动了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金融危机深层影响的扩大,我国面临着严峻的经济考验。利用进出口贸易来推动国内经济增长,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至关重要。

1.继续扩大出口市场

出口贸易的开展使得国内企业拥有比国内市场更大的市场,即国内市场加国外市场。消费市场的开发有利于国内企业形成规模经济,消费群体的扩大意味着消费者对商品的追求更加异质化,企业必须通过创新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争取消费市场。因此,扩大出口市场不仅能够形成规模经济,还能通过市场竞争提高国内企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有效促进国内经济增长。

我国长期推行出口导向政策,是世界上第一大出口国,但多以商品总量的扩大为出口贸易增长的支撑,粗放型的出口方式加剧了经济发展同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我们必须优化出口贸易的结构,将出口商品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由“中国制造”走向“中国质造”,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后续动力。

2.适当扩大进口贸易

进口贸易同出口贸易一样能够对经济增长起到促进作用,进口商品能够激发国内消费者的潜在消费需求,将消费者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支出,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国内经济增长。进口商品对国内消费市场的补充在提升社会福利的同时还能够弥补国内资源,有利于更多的国内资源用于市场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工作,促进国内生产的专业化和细化。

进口贸易也是国际分工发展的一部分,技术引进结合国内研发带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能够使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发展。我国应鼓励自主创新,将技术引进与国内研发相结合,开发更高端的科学技术,从高科技产品的末端环节走向领先环节。另外,我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战略性资源的进口能够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我国可以适当的扩大进口贸易以促进经济增长。

3.完善贸易保护政策

随着国际分工的细化和专业化,各国国内企业都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的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保护本国幼稚产业的发展,各国都必须建立相关的贸易保护政策。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各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完善相关的贸易保护政策,把握好我国的开放度。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各国经济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贸易保护主义逐渐盛行。在国际新环境下,我国也应当完善相应的贸易保护政策,努力学习和利用相关国际规则,通过多边对话机制减少同他国的贸易争端摩擦,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参考文献:

[1]马二霞.中国进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5.

篇7

关键词:辽宁省,农产品进出口;绿色营销

一、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基本情况

辽宁省地处东北亚的中心位置,南临渤海、黄海,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同时还拥有大连、丹东、营口等重要港口,地理气候条件优越,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现在,伴随世界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放,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特别是现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绿色营销进行探究是很有必要的,能进一步扩大其农产品的出口贸易。

1.出口总量整体持续增长

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伴随着农产品市场的逐渐开发,辽宁农产品出口总值保持较强增长的态势,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12.34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30.8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5%,在全国的排名由2001年的第5位上升到2009年第3位,仅次于山东和广东。

2.出口农产品的整体构成

水海产品、玉米、蔬菜等初级产品在辽宁农产品的出口中占据了主要份额,这反映了:一方面,水海产品、玉米等初级农产品的生产比较优势较明显,相对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出口农产品附加值低,深加工产品出口占份额较少。

3.出口的农产品主要面向的市场

辽宁农产品主要出口到亚洲和北美洲,出口贸易额居前3位的国家为日本、韩国和美国,对日本和美国消费中,水海产品占主要地位。出口贸易额日本达2.02亿美元,增长12.8%;韩国达1.62亿美元,增长61.3%;美国达0.98亿美元,增长29%(2007年第一季度)。

二、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面临的主要问题

1.出口的农产品附加值低

虽然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总量是持续增长的,但是,其农产品出口的类别主要集中在劳动、资源密集型的初级农产品,比如水海产品,蔬菜等。一方面农产品附加值偏低,产品的利润难以提升,不利于出口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未能充分发挥辽宁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且容易引发进口国对辽宁省出口的农产品进行反倾销或采取保障措施。

2.农产品出口市场比较集中

由以上可以看出,辽宁省出口的农产品面向的主要市场分别为日本、韩国、美国、欧盟,对这四个主要贸易国家的农产品出口占据了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的大部分,其中尤以日本为主。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单一,容易受制于人,不利于多元化经营的发展。

三、辽宁省农产品出口的绿色营销策略

在当今社会中,经济的全球化是世界发展的趋势,遵守国际贸易准则,参与世界经济活动是辽宁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的必由之路。辽宁省农产品在国际贸易活动中应牢牢抓住“绿色”这一主题,利用“绿色文化”来推销产品或服务、树立形象,并积极采取“绿色营销”手段和措施,扩大辽宁省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大门。

1.推动农业绿色产业化,增加产品附加值

国际农产品竞争实质是大型的、跨国的农产品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间的竞争。我国农民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低,千家万户的小生产状态使得质量控制、标准的实施难以彻底执行。辽宁省农产品出口贸易要通过绿色产业化的方式,形成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农户相互依托的体系,共同完成绿色食品的技术研发、生产、推广,这是绿色产业化的关键环节。同时,政府应在资金、税收、人才方面支持企业实施绿色营销战略,支持企业发展对外贸易,引导和支持企业与科研机构、院校的合作,提高绿色科技创新与营销能力。

2.开拓新的国际市场,推进农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

辽宁省农产品出口市场高度集中的分布态势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强劲增长形成了约束,而且也将农产品的出口贸易置于更加不稳定的市场环境中。因此,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是是非常有必要的。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规避市场风险。

(2)有利于出口贸易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出口贸易;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2日

一、引言

气候变暖对环境、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还会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及消费等各个方面造成影响。这一问题引发了国际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和对新型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人类社会迫切需要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道路。近年来,天津市的出口贸易发展迅速,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天津市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能源安全方面也面临极大压力。

2003年,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并⑵淠扇牍家长期能源发展战略,同时还拟定了一系列能源供应安全的保障措施。朱启荣(2011)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2002年和2007年出口贸易中的隐含能源排放量进行比较测算,得出结论:2007年我国出口贸易带来的二氧化碳排量比2002年增长了2.14倍,我国出口贸易中高碳排放行业出口比重的提高加大了出口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量。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结构将不利于实现节能减排额度目标。聂文星、闫文利(2013)以2005~2012年中国29个地区为例,分析了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环境指标与贸易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出口贸易碳排放效应不同,且与中国作为一个整体的出口贸易排放效应差异明显,而且环境管制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出口贸易影响也是不同的。刘爱东、曾辉祥、刘文静(2014)通过分析中国1990~2011年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之间的脱钩关系,得出:1990~2011年间,中国碳排放量与出口贸易总体呈现弱脱钩关系;出口贸易增长与碳排放增加存在正相关,出口贸易增长是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原因。

二、天津市出口贸易与碳排放现状

(一)天津市出口贸易现状

1、出口贸易总量。随着天津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天津市的出口贸易总值一直呈稳步增长的态势。自2007年至2014年,除2009年外,出口总值一直呈现增长状态,2014年出口总值达到526.0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7.3%。而2009年天津市出口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额也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出口贸易结构。相对于货物贸易的发展来说,天津市服务贸易的发展相对落后。2014年天津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已经突破200亿美元,增至223.3亿美元,同比增长18%,其中,出口额达112.2亿美元,同比增长23%。然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占全市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14%,服务贸易远落后于货物贸易。天津市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旅游服务、运输服务和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劳动密集型服务业,金融服务、保险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在出口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大,竞争力相对较弱。

3、出口贸易市场。天津市出口商品市场主要分布在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虽然出口份额有降低的趋势,但仍然都在60%以上,其中美国是天津市的第一大出口国,而非洲、巴西等新兴市场所占的出口份额较小。由于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依赖严重,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和政策法规直接影响天津市外贸出口,大大增加了天津市的对外贸易风险。

(二)天津市碳排放现状。随着天津市经济的迅猛发展,其造成的能源消耗量日益增长。2004~2012年天津市能源消耗碳排放总量呈整体上升趋势,其中,2004~2008年的增长速度较为缓慢,2009~2012年出现了大幅度增长。但是,从碳排放强度来看,天津市碳排放强度不断降低,由2004年的0.96吨/万元下降为2012年的0.79吨/万元,天津市碳排放强度的大幅度降低表明了天津市碳排放经济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

但是,天津市出口贸易的碳排放现状仍不容乐观,较高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升级转型。天津市出口贸易中隐含碳由2005年的1,088.65万吨增长到2012年的2,467.50万吨。可以看出,随着天津市出口总额和GDP总量的快速增长,天津市能源和碳排放总量与出口贸易隐含碳的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态势,出口贸易隐含碳所占的比重也逐渐加大。这也充分说明了,近年来天津市的出口贸易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本市的碳排放总量。

三、发展低碳经济对天津市出口贸易的影响分析

(一)发展低碳经济对天津市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1、低碳经济推动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低碳化道路,既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途径,也是保持经济健康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天津市打破环境约束和资源瓶颈,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有助于天津市技术创新和工业升级,使天津市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有助于天津市对外贸易结构转型升级,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2、低碳经济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低碳经济的发展推动企业不断学习低碳技术和低碳科技,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面对国际高标准和国际低碳经济规则,只有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不至于被市场所淘汰。

3、低碳经济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只有绿色产品才具有强大竞争力,低碳经济要求各类企业不断增强低碳概念,增加环保意识,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用低碳、节能生产方式,逐步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不仅有利于促进企业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理念,而且有利于天津市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

(二)发展低碳经济对天津市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1、出口市场范围缩小。天津市的出口贸易伙伴集中,主要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国、欧盟、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大都是一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和地区关注气候变化问题时间较长,注重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有较为完备的低碳经济的政策法规,较强的国民环保意识,而且他们大多数是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话语权。近些年来,这些国家一直希望将贸易与环境相联系,并且制定统一的环境标准。而这对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将是非常不利的,这必将导致天津市的出口市场有所缩小。

2、出口贸易量下降。低碳经济背景下,一系列的低碳贸易壁垒应运而生,美国宣称自2020年起,要对中国、印度等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碳关税。美国作为天津市的主要出口市场,如果美国启用碳关税对天津市的出口贸易来说将是致命的打击。天津市的出口产品包含一定数量的低端产品,具有较高的碳隐含量,如果美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实行无差别的碳关税,必定会使天津市的出口量大幅度减少。

3、出口企业经济效益受损。生产要素价格低廉使天津市的出口产品在生产成本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然而,随着天津市日益重视经济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提出全面建设低碳城市,这将导致劳动力、环境、资源等基本要素的价格水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升高,面对逐渐上涨的成本压力与天津市商品的竞争力会持续走低。同时,由于各种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产品的生产成本不断加大,出口企业丧失成本优势,而出口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从而使出口量出现大幅度下降。

四、天津市出口贸易向低碳经济转型对策建议

(一)积极推进低碳经济,推行绿色贸易政策。结合天津市的发展情况,有步骤、有计划地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将有关的激励制度纳入到政策法规和发展规划中,把节能减排作为全市新的生产和消费的增长点。一方面促使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同时规避出口贸易受阻后经济下滑的风险;另一方面通过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促使本市出口产品的相关标准不断向国际低碳标准靠拢,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促进天津市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调整贸易优化结构,促进贸易升级转型。面对天津市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重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一方面通过积极扩大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步形成天津市服务贸易发展的新突破口;另一方面通过树立优势领域的自身服务品牌,推进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加快建立现代化服务经济体系,努力使天津市成为东北亚地区服务贸易的重要城市。同时,推行加工贸易升级的有力政策,掌握全球产业发展的态势,提升加工贸易水平,正确处理外商直接投资质量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关系,通过延长加工贸易产业链和调整产业结构来促使加工贸易升级转型。

(三)开拓新兴市场,推进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天津市的出口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欧美日等地区,而这些地区是最早推行低碳经济的地区,有完善的低碳经济政策,因此在产品出口过程中易受到绿色贸易壁垒等措施的限制,阻碍出口产业的发展。天津市应积极调整产品出口市场,扩大出口贸易市场,增加对非洲、巴西等地的出口额。此外,天津市应紧抓“一带一路”机遇,努力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口力度,逐步降低对欧盟、美国和日本这些高低碳贸易壁国家和地区的依存度,降低出口贸易风险。同时,天津市应充分利用自贸区优势,通过自由贸易和对外投资来规避碳关税限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利用自由的际贸易环境进入这些新兴市场。

主要参考文献:

[1]UK Energy White Paper,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Society.Feb,2003.

[2]朱启荣.中国出口贸易活动中的能源消耗问题研究[J].统计研究,2012.5.

篇9

关键词 出口贸易 总体战略 战略地位 商品结构 市场选择

1 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按商品和劳务流向不同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和过境贸易。不同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结合国内外的客观环境条件,对国际贸易的发展目标和实现手段,特别是对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或鼓励或抑制的不同政策,都制订有各自的战略规划,以作为本国对外贸易总的指导思想,即称对外贸易的总体战略。

西方经济学家和一些国际组织,把近几十年来亚洲和拉丁美洲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的对外贸易总体战略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进口替代型战略。最早实施这种战略的是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该战略主要是高筑贸易壁垒,限制进口,通过建立和发展本国的民族工业替代工业制品的进口,减少对国外经济的依赖,保护和扶植民族的幼稚工业。为了解决本国工业发展进口机械设备所需外汇,也出口一定数量的资源型产品和初级产品。

二是出口导向型战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实施的是这种战略。该战略与进口替代型正好相反,主张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扩大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促进整体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这些国家把国际市场作为本国经济的活动中心,把制成品出口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其主要措施是鼓励出口贸易的同时,也大量引进外资、技术、进口原料,以弥补内资金和原材料的严重不足。

三是混合型战略。该战略是上述两种战略的结合,把进口贸易与出口贸易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不过分限制进口,也不过分鼓励出口。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一度采取过这种战略。

以上三种战略的共同地方是都包含有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进口替代型把保护、限制进口作为战略重点,出口导向型把鼓励出口作为战略核心,混合型二者兼顾,视为同等重要。

我国过去几十年实行的究竟是何种对外贸易战略,从来没有过统一的认识和非常明确的定位。改革开放前谈不上贸易战略这个概念,当时按实际做法是在过分强调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基本上采取了闭关锁国及几乎封闭式的进口替代型。至于市场的选择,更是反复多变、忽而是“东方”,忽而是“西方”,忽而又四面撒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国际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加强,对外贸易不断扩大,但外贸战略仍然摇摆不定。大体而言,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实行的是类似进口替代型与出口导向型相结合的混合战略;1994年以后,由外经贸部提出了以进出口贸易为基础,商品、资金、劳务合作与交流的相互渗透和相互协调发展的“大经贸”战略。这实际是一种内容复杂、实施困难、含糊不清的战略。加入WTO以后,我国的对外贸易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究竟应该实行什么样的总体战略。最后在争论无果的情况下,又提出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选择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比较自由的,配以适当保护的综合战略”和有管理的可调节的自由贸易政策。这更是一种没有具体战略的战略。

2 外贸总体战略中出口贸易的战略地位

尽管我国的对外贸易,在过去甚至今后的战略选择问题,总是没有形成过完全统一的认识,但有一点是大家都无可争辩的,这就是出口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战略中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关键所在,更关系到我国对外开放的前途问题。实践证明,正是这些年我国坚持了以出口贸易为先导,才以此带动了进口贸易,推动了对外开放,促进了国民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

(1)从外贸依存度方面,出口依存度始终高于进口依存度。从1990~2005年的16年间,出口贸易依存度有15个年份高于进口依存度,16年中出口依存度平均为20%以上,最高年超过30%,也就是说我国每年GDP的20%以上来自出口贸易。

(2)从外贸贡献度方面,出口贸易是国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出口的增长,必然会带动国民收入的增长。根据林毅夫等学者的测算,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外贸出口每增10.0%,基本上能拉动GDP增长1.0%。而进口贸易,由于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国内市场一直处于供给过剩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对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贡献,而且体现为漏损,二者呈负相关,进口每增长10.0%GDP增长为负0.56%。由此可知,我国目前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四位,出口贸易的大幅增长功不可没。出口贸易已成为与投资,消费一起拉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尤其在目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出口这驾马车显得更有活力。出口的增长还会刺激消费增加和投资扩大,对后两驾马车起到一定的助推作用。

(3)出口贸易是我国换取外汇的重要来源。从1978~2005年我国年出口贸易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7 620亿美元,增长了78倍;1991~2005年的15年间,除1993年贸易呈逆差外,有14年都是出口额大于进口额,其中2005年顺差超千亿美元。多年的贸易顺差为我国换取了大量的外汇,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出口的迅速增长,同时也带动了进口的增长。进口额由1978年的108.8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6 601.2亿美元,增长了约61倍。

出口贸易能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战略重点,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出如此重要的作用,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及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发展战略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首先,出口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需要。实行对外开放,就要大力发展外经贸事业,就要大规模地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以及多边、双边经济合作等,所有这一些都需要出口贸易换取的外汇提供资金保证。其次是我国产业结构,乃至整个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一方面因为发展出口贸易必须积极发展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这对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出口贸易也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所需资金创造条件。第三,我国具有发展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如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成本优势,稀有金属、煤炭等的矿产资源优势,机电等制成品的工业基础、生产规模和成熟的国际市场优势,新开发生产的高科技产品优势等都比较明显。

3 出口贸易的商品结构的战略选择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口贸易的物质商品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发生了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由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转变,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出口商品是以食品、土特产品、矿物燃料产品等为主,工业制成品不占主要地位。到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2005年初级产品的出口仅占全部出口产品的7.9%,工业制成品已占到92.1%。二是工业制成品中由粗加工型为主向精加工型为主的转变。过去我国出口的工业制成品多属于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近年来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的产品逐渐增多。目前我国出口的几大类产品中,高科技产品仅次于机电、轻纺排在第三位,而且还有明显上升的趋势。

但是目前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总体上讲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轻纺产品中的绝大部分和机电产品中的相当一部分依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价格上不去,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我国国内原材料价格、劳动工资的上升,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优势也正在减弱。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贴牌产品虽然市场看好,但我国付出的成本代价太高。

鉴于目前的现状,对今后如何进一步优化我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传统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市场的发展趋向,坚持走以轻纺类产品为基础,以机电类产品为重点,以高新科技产品为发展目标的出口战略,其内容如下:

3.1 以轻纺产品为基础

轻纺产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轻纺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我国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是我国发展出口贸易的根本所在,特别是纺织服装、儿童玩具,国内有庞大的生产能力,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出口大国的地位不易被撼动,是我国出口战略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轻纺产品一般档次较低、质量较差、名牌较少,竞争力不强,轻纺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国多为欧美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升温,对从我国进口的纺织品等歧视性限制逐渐增加,再加上国内成本优势正在减弱,因此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今后要坚守轻纺产品出口这一根基不被动摇,就必须采取以质取胜、提高质量、提高档次、创立品牌。

篇10

唐山作为渤海湾重要的开放城市和北方重工业城市,长期以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出口产品碳含量高,极易受到碳壁垒的影响,通过对唐山市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测算,分析了唐山目前的出口贸易现状及低碳贸易壁垒对唐山的出口贸易影响,从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优化、贸易方式多元化、能源消费结构调整、低碳技术创新等方面对唐山市出口贸易低碳化提出了策略建议。

关键词:

碳排放;出口贸易;低碳贸易

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由于人口规模加剧,过度的开采使用化石燃料,人类发展面临严峻的能源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无节制的使用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导致二氧化碳、水汽、甲烷等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大量排放,产生全球气候变暖、雾霾、酸雨等极端恶劣气候,而且使资源能源面临枯竭的恶果。过度开采和使用能源资源,也使得全球供给紧张,价格提高。煤炭、石油等传统的化石燃料是当前世界上最主要的能源类型,但是这种传统的化石燃料又是不可再生的,世界的消费却又不断增加,使得全球能源供给紧张,能源价格急剧波动。自2001年中国入世以来,唐山市出口贸易取得长足的进步,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然而近几年来,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和低碳经济趋势的影响,唐山市的出口贸易受到严重的限制。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利益,以环境保护为由征收碳关税,构筑贸易壁垒,导致唐山市的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受到低碳技术标准限制,使唐山的高碳产品出口难以生存,当前唐山市出口贸易的产业结构、商品结构已不适应这样的低碳出口环境,必须谋求转变,进行低碳化改革。本文依据《唐山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直接能源消耗计算原理对唐山市的出口产品进行了碳排放的测算,从而整体了解唐山市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和贸易发展现状,并对唐山市出口贸易低碳化提出相应对策。

一、唐山市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意义分析

(一)有利于唐山加快城市转型,实现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唐山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重工业发达,国民经济的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型工业的发展,但是资源型产业比重过大,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高,发展受到限制,出口贸易也容易遭受低碳壁垒,不利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协调发展,尤其是现在国家大力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利于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推进唐山市出口贸易低碳化的发展,将有利于唐山加快城市转型,实现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优化唐山出口产品的结构,转变对外贸易的发展方式在唐山的出口贸易中,初级产品比重较少,绝大部分为工业制成品,主要包括钢材、机电、陶瓷等。出口产品中高能耗、高污染排放、低附加值的产品依然占据很大比重。这使得唐山出口贸易的增加很大程度上依赖商品出口规模的扩大和出口数量的增加,出口贸易实现低碳化发展,可以淘汰高能耗、高碳排放、低附加值的产业,推动唐山出口产品结构由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改变以往粗放型的贸易发展方式。[1]

(三)有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市场由于"低碳壁垒",出口产品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生产产品的成本增加,而且被征碳税后,产品售价随之提高,唐山钢铁、陶瓷、机电产品贸易摩擦频繁,主要是因为这些产品附加值低,隐含碳排放量高,实行出口贸易低碳化可以促使企业利用先进技术发展低碳产品,提高竞争力,使产品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即便面对低碳贸易壁垒也能够畅通无阻,在传统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二、出口产品的碳排放测算

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碳排放,随着贸易和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逐渐攀升。本节借鉴张子杰(2010)在《中国外贸产品中隐含碳的测算》一文中的测算原理,即:一种产品的隐含碳=该产品量×产品单位能耗×单位能源发热量×单位能源发热量碳排放系数×碳氧化因子×CO2对碳分子量调整系数。[2]该公式主要以产品的能源消耗乘以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为依据,对产品的碳排放进行计算。本文采用了中国合同能源管理网的能源碳排放系数,见表1。由于唐山统计年鉴中的出口商品分类和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能源消费的分类存在差异,因此将出口商品与生产的行业相对应,出口商品的主要生产部门可归类为农林牧渔业、纺织服装及服饰业、化学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金属矿冶炼加工业、机械与电气设备制造业,然后可以统计出这些出口产品相应行业的能源消耗量。编制能源消耗量情况表如表2所示。具体计算公式:出口商品碳排放量=商品出口额*(能源消耗量/商品总生产值)*能源碳排放系数根据公式选取2004、2014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碳排放计算,汇率以当年美元兑换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编制计算结果表如表3所示。

三、唐山市出口产品碳排放量测算结果及原因分析

(一)碳排放总量逐年上升,规模扩大据测算结果显示,2004-2014年10年来,唐山市出口贸易的碳排放量大幅增长,除农产品和纺织服装类产品外,化工产品类、非金属制品类、机电类、金属冶炼及加工制品类等产品的碳排放量都大幅增加了,总出口碳排放量也由2004年的672.96吨增加到2014年的5161.84吨,规模不断扩大。不过碳排放总量的增长是必然的,由图1可知在2001年入世以来唐山的出口贸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产品数量大量增加。出口的碳排放量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大幅度上升。

(二)高碳产品比重过大根据唐山市出口商品中碳排放量的测算结果,2004-2014年10年来,唐山市出口碳排放量以钢铁产品为代表的金属冶炼及加工制品增长最多,结合商品出口量的变化来看,钢铁产品出口量增长最为迅速,能源消耗大量增加,碳排放量也大幅增长,在出口中所占比重很大。纯碱、陶瓷、机电产品的碳排放随着出口量的增加也有一定增加,而农产品、服装产品由于本身能源消耗小,碳排放增长不显著。再比较2008-2014年唐山出口商品情况(见图1),发现钢铁产品占出口商品比重从2008的63.6%升至2014年的73%,占出口额的一半以上的情况长期没有改变,而机电产品和陶瓷产品在出口所占比重则分别由2008年的12.8%降至9.1%、由2008的7%降至5%,下降幅度不大,仍保持一定比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唐山的出口贸易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使得碳排放量高的产品在出口产品结构中长期占据很大的比重,这是由唐山市的产业结构决定的,预计这种状况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对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三)能源消费结构根据表2中对唐山市出口产品行业能源消耗量的统计,可以看出在唐山的能源消费结构中,"一煤独大"是唐山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以2012年为例,终端消费量中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煤消费量分别为27.40万吨、2463.99万吨、141.75万吨,煤炭在唐山的的能源消费中占90%以上。而煤炭二氧化碳排放率又最高,加上低碳技术落后,能源利用率低,因此,唐山市出口产品的碳排放量比较大。

四、低碳贸易壁垒对唐山出口贸易的挑战

(一)贸易摩擦增多,出口环境恶化碳关税政策的实施各国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并未得到国际社会上的广泛认可,在之前的国际贸易史上也没有参考,各国的碳关税税额和税率必然难以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是西方发达国家都在为建立利于于本国利益的政策制度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由低碳壁垒引发的贸易摩擦增多,对贸易双方造成的损失加大,致使贸易条件恶化,出口市场范围缩减,必将影响唐山的出口环境。由图3可知,唐山的主要出口市场分布在亚、欧、北美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美国、意大利等,面临的低碳壁垒形势较为严峻。这些地区对进口的商品的碳含量标准更严格,制定了详尽市场准入政策。

(二)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加大发达国家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加快了低碳贸易壁垒的构筑,主要针对传统制造业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标准,对产品的生产、销售等各方面做了严格的规定,要求这些产品必须符合他们的绿色低碳标准。唐山出口贸易的主体主要以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为主,研发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不强,其出口产品大多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另外碳标签和碳标识的认证也会产生费用,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这就使得中小企业的负担加重,甚至可能因此退出国际市场。唐山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出口贸易总量下降。

(三)唐山出口商品竞争力下降,出口贸易总量下降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对碳关税的征收暂时还没有详细的政策法规出台,但从一些贸易救济和反倾销调查中,我们可以预见唐山的钢铁、陶瓷、机电、化工等出口产品面向国际市场时必然会受到碳关税的阻碍。一方面,碳关税会使唐山出口商品品要缴纳额外税负而成本提高,进而使唐山的出口商品在进入国外市场后售价上涨,竞争力下降;[3]另一方面,我国企业如果想避免受到碳关税的征收,就需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提高能源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产品生产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这必然使出口企业承担更大的负担,而这一成本也将计入到唐山的出口产品中去,这同样会使出口产品价格飙升,最终的结果必将是中国产品失去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这种情况下,唐山出口量和出口额大幅下降不可避免。

五、唐山出口贸易低碳化的发展策略

地处渤海湾的河北省唐山市,一直以来都处于河北省对外贸易的领先地位,在面对全球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趋势的双重机遇时,更应该顺应潮流,紧抓机遇,率先进行出口贸易的低碳化转型,实现唐山出口贸易的大发展。唐山工业基础雄厚,重工业发达,其出口产品结构的高碳特征已经成为出口贸易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出口贸易低碳化是唐山外贸发展不得不面临的问题,现今的出口贸易中高碳产品占比偏高,降低高碳产品在出口中的比重,是唐山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加快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和出口产业调整优化出口产品结构。通过政策鼓励碳排放量低的产品出口,适当减少高碳排放部门商品的出口;同时增加低碳排放部门的商品出口,如农林牧渔业、服装及家具制造业等。[3]积极引导出口商品从资源密集型产品向技术密集型产品过渡,逐步实现出口产品结构的低碳化转型。出口商品的优化离不开出口产业的调整。因此,对于高碳产业,政府应发挥"看得见的手"的作用,加大技术投入,提高高碳产业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能耗,支持、鼓励和引导高碳产业转型,严格控制并逐步提高高碳产品合格标准,从而淘汰落后产业。[4]对于低碳产业,因其具有污染少、能耗低、附加值高的优点,要大力推进其发展。在低碳产品开发上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并给予适当优惠政策扶持,从而促进其快速成长。政府也应该采取措施引导出口增长方式的转变,不再单纯依靠出口产品"量"的增加,更应该注重出口产品"质"的提高,通过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及低能耗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来实现贸易与环境双赢的目标。在产业结构升级中要加大服务业的比重,同样的,贸易政策也应该保持与产业政策的同步调整,要逐渐开放我国的服务业出口市场,增加服务贸易的出口比重。

(二)实现出口贸易方式多元化唐山目前贸易方式主要以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而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在整个国际产业价值链中的利润空间是最低的。由于这种贸易方式本身的特点是"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在为满足外国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所产生的碳排放和污染物大量增加,这些年来唐山的雾霾愈加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要实现出口贸易的低碳化,加工贸易的转型和升级刻不容缓。政府应对此加以重视,积极引导产业企业进行贸易方式的转型和升级,加强外商投资和国外产业转移项目的审批,严格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高碳产业和项目的引进,加大对低碳环保高效益产业和项目的扶持,促进加工贸易的升级。同时,积极探索新的贸易方式,实现出口方式多元化,是目前唐山对外贸易发展的最重要工作,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贸易方式并存的局面,主要有一般贸易、对外承包工程货物出口、加工贸易、出料加工等贸易方式。

(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调整能源的消费结构,可以通过制定一些政策法规对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高的企业进行限制,引导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能源利用率。提高其他碳排放量低的能源的使用,如清洁煤、天然气等。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电、核能等清洁能源或其他可以替代化石燃料的能源,尽量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排放类型能源使用。这些清洁能源大多可再生,排放小、污染少,有利于节能减排,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对于唐山实现出口贸易低碳化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引进国外先进的低碳技术和发展经验,加强国际合作欧盟、美国、日本等在低碳经济发展上都具有了比较成熟的发展经验和先进的低碳技术,从技术创新到政策制度都有了比较完善的发展体系,唐山市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缺乏低碳技术和经验,应合理的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发展经验。首先,唐山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技术作为重点,因为目前唐山的能源消费结构还是以煤炭为主导,而利用碳中和技术,就可以对煤炭进行无碳化和低碳化处理,以使煤在燃烧过程中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实现化石能源的低碳化甚至无碳化。[5]其次,企业应建立低碳技术创新机制,鼓励技术创新。一方面依托现有实用技术,摒弃落后技术,推动技术革新;另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创新,寻求技术突破,以更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及能源利用率。最后,加强国际能源技术合作。唐山可以利用好清洁发展机制(CDM),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国际低碳项目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实施具有排效果的绿色项目。总之,唐山应积极主动参与到国际能源技术合作的相关领域,吸收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出口贸易低碳化发展经验。

(五)积极响应低碳认证,建立外贸低碳预警服务体系,合力支持出口企业发展低碳认证对于保证产品生产和消费的低碳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有推动作用,但也是一种隐性的贸易保护政策。建立健全完善的低碳认证制度和外贸低碳预警服务体系,抓好低碳产品认证和标志的国际互认,提前对唐山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可能遭遇的低碳贸易壁垒进行预测,并对其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估,以便唐山的出口企业能够提高警觉,提前做好防范措施。积极参与国际低碳贸易合作,使唐山市的出口产品能够适应当前的低碳贸易环境,保障出口产品能够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崔兴岩,李清如,孙妮.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学术评论,2014(1):10.

[2]张子杰.中国外贸产品中隐含碳的测算.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

[3]赵忠秀,王冉.中日货物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12(5):83-93.

[4]彭永华.低碳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实质影响与应对思考.行政与法,2011(1):8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