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德育教育的意见和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体育 健康教育 意义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1-0200-01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的快速发育阶段,用一句俗话来形容,这一阶段的学生就像成长中的庄稼一样,生理和心理都正处于“拔节期”,能否在这一阶段健康茁壮地成长与体育学科的教学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从我们初中教师的角度应该如何具体地认识体育健康教育的意义并付诸于教学实践呢?
一、初中体育健康教育的意义
1.体育和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
体育是怎样一门科学?怎样认识学校体育?回答这样两个具有种属概念的问题,对于充分理解初中体育健康教育的意义很重要。
体育顾名思义是针对人的身体的培养和锻炼。体育以身体运动的方式将人的身体付之于运动的状态,体现出的是一种利用身体的运动去完善和结实身体的活动过程。因此,人类亘古至今都极为重视发展体育运动。
学校体育是体育科学内涵的一个分支。就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身体的成长和发育来说需要体育,就学校的体育来说履行的是体育教学,学生通过学校体育来学习和明确体育运动的理念,培育体育意识,学会体育锻炼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体育的能力。
2.在学校体育中突出健康教育
将体育作最为凝练的理解可以用我们国人十分熟悉的八个字来概括,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在这样明确的概念下来认识学校体育,当也可作最为浓缩的理解,即“发展体育运动,增强学生体质”。在以往的学校体育教育中,虽然在教育方针上是将德智体“三育”等同作为学校教育目标的,但在我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下,智育一股偏大,智育第一的排位弱化了德育,更弱化了体育,体育教学的位置处于从属位置,体育学科和体育教师处于学校教育的尴尬境地。学生不把体育课的学习视为必学科目,体育课无关紧要的意识从学生到教师再到学校的教学管理也就形成了。体育课中的健康教育更为淡漠,没有有意识和积极的措施予以展开。体育健康教育的弱化,或称之为缺失,带来的是学生身心健康的无法保障,体育强身健体、锤炼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没能很好地体现出来,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校生活呈埋头读书状态,身体健康状况堪忧,意志品质状况堪忧。摆正体育和德育、智育的同等重要的位置,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对学生的健康教育,引起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视,新课程改革对初中学校体育教育要实施健康教育的要求也就成为了正确的选择。
二、初中体育课健康教育教学的开展
1.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教学目标
主要应包括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即:理念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理念目标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是端正对体育教学的认识,从学校到体育教师,再到学生,都应该充分认识体育的重要,充分认识体育对学生身体健康的影响,将体育和健康的认识统一起来,认真上好每一堂体育课。技能目标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是教学体育技能,在体育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下,教师和学生共同认真完成课程要求的每一项体育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中学习体育、锻炼身体。情感目标所要达成的教学目的是增强学生学习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兴趣,乐于上体育课,乐于学习和体验课堂教学中的每一种体育项目,奠基终身体育意识。教师要有对体育教学尤其是体育健康教学认真负责的精神和讲求富有教学效率的方法,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积极性同时调动起来。
2.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其一强调教师的因素。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初中体育健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因素是关键性因素。初中体育教师对于体育健康教育的认识和方法都需要通过职业培训的途径来赋予。学校应该完善教师培训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重视并积极安排对现有体育教师的培训、进修。从多方面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不仅仅是简单凭借期末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情况来对教师一个学期的体育教学进行评价。教师本身应解放思想,认真学习关于体育健康教育的文献、信息和经验,改变过去教学中所形成的狭隘体育观念和不适当的教法。
其二强调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因素。体育课实行健康教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体育安全教育,教给学生体育安全知识,要求学生形成运动安全意识和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教师在组织和教学体育课的过程中要排解学生对于某些体育项目的恐惧心理,以妥善的安全保护措施给予学生安全感。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美育;高校美育;教学实践;美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K825.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48-01
教学实践,有益于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的治学精神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有益于巩固所学专业知识、掌握实践技能,使知识水平不断提高,进而步入科学技术美的自由境界;有益于丰富教学活动,调剂学习生活,使教学过程富于变化,更具活力,使教学结构更为完整。实践教学中蕴含的审美因素是立体的。实践活动使科学世界的新奇神秘、绚丽多彩变得平实直观、引人入胜,为青年学生展示了知识世界的景观,使人流连忘返。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在内的科学研究活动都与一个美妙的字眼“创造”联系在一起。无疑,创造就是对美的追求的一种实践,一件美好事物的诞生往往就是在创造之中。
一、美育与学科教学实践结合
学科教学体现着不同专业的培养方向,不同的学科蕴藏着不同的审美因素,表现出层次不一的、或显或隐的审美教育的价值。美,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之中。只要我们去寻觅、去发现,就能在各自的专业学科中汲取美的养份、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
(一)美育与文科教学。社会科学,也叫人文科学,总体说来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社会理想为研究目标的。社会科学不仅体现出社会的语言文学之美,而且也蕴藏着以伦理道德为内容的社会美的内涵。社会科学以语言、文学为基础。任何思想都可以用语言文学的形式来表达,特别是文学的天地是无限广阔的。此外,历史科学的美主要在于它真实地记录了人类的行程,客观地反映了人类历史事件和主要社会状况,在于它可以作为生活的一面镜子,复现昨天而揭示明天,从而指导人们的历史,推动社会的进步;教育科学之美在于它研究如何培美“完美”的人,在于它着力探求多种渠道、多种方法,塑造社会的群体形象。
(二)美育与理科教学。在这类学科中,美育与专业技术的教育有着从形式到内容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使专业教育与审美教育互为依托、水融。高校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明确地体现在被称作泛艺术教育的学科体系之中。另外,在一般人看来,数学、理工类学科单调枯燥、令人生厌、毫无美感可言。其实,在这类学科中无处不蕴含着深藏的审美内涵。美是真理的光辉。科学知识,特别是自然科学知识、技术科学知识都以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体现出自然事物的客观真理。在这些学科中不仅包涵着真理的形象,同时也蕴藏着形式的审美价值。如数学中自然数的排列是一种有序的美;物理中光的折射是一种多彩的美……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无疑也渗透着美育的内容。
二、美育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也是学校美育的中介和路径之一。课堂教学美的潜因不仅存在于各科教材之中,同时也存在于各种教学手段之中。教师的语言、表情、姿态、板书和直观的教具,以及课堂的物态环境等,无不体现出课堂教学的美育价值。课堂教学中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一堂高水平的课,不仅能够使内容与形式、科学性与艺术性有机地统一起来,而且还将带给学生一种课堂节奏的韵律之美、语言表达的形象之美,给人以心灵的振撼,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奋发的进取精神和刻苦奉献的革命激情。可见,美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并且与课堂教学水融、密不可分。
课堂教学中的美是师生之间气质和精神的相互感染,是师生进军科学之颠的相互促进,是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协调统一的结果。课堂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阵地,在高校美育工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课堂教学的外在环境也是大学生接受审美教育的重要因素。大学生除休息外绝大多数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教室环境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培养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室内的布置要舒适有序,既要适应青年学生的特点,又要便于构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室里可以有一条催人奋进的大幅标语,可以有几幅“名人名言录”,可以有几幅科学巨匠的画像等。很明显,良好的课堂环境对学生学习具有多方面的好处:一是思想的约束性。它时刻提醒同学们,这里是学习的场所,祖国和人民对我们寄于期望。这有利于同学做到律己,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具有理想的素质和健康的思想。二是进取的导向性。一句名言,一帧画像,往往具有不可名状的神韵,像火炬、像旗帜,能召唤大家前进,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从而选择远大的目标奋力前行。三是心理的愉悦性。良好的环境对于师生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人们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而净化自己的心灵,从而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状态之中。
参考文献:
[1]王长寿.高校美育的现状及意义[J].艺术百家,2002(3).
[2]谢中元.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美育中的价值参与[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
篇3
一、倡导奉献精神,树立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职业风范
1.加强思想政治学习,以端正政治方向。政治方向最重要的是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信仰问题。因为青年人经历短,缺少切身的体验,容易认识片面。因此,学校思想政治学习应始终保持经常化、制度化,每周定时间,采用学习、讨论、发言、听报告、参观等形式,还可经常组织先进青年参加学习、党课培训。学习抓紧了,正气就抬头,歪风邪气就会失去市场。
2.学习先进人物,以榜样的力量激发政治热情。青年人更注重实际,对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容易模仿与受感染。我们注重“教师要有教师样子”的形象塑造工程,以“身边的好形象激励我”等专题演讲来陶冶教师的情操。
3.强化管理制度,以养成良好的师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认真贯彻执行上级有关教师管理条例,并制定了适合本校情况且便于操作的具体管理制度,对青年教师从进校起就严格要求,强化训练。良好的师德、师行需经长期的熏陶、耳濡目染才能养成,但对为人师表的一些基本要求必须坚持执行。对青年人来说,更需要有一定的约束力与压力,否则必然导致纪律松散,危及校风、教风与学风。
4.以个别思想政治教育与寓教于乐相结合来调动积极性。调动青年教师工作积极性的目的是把工作做好。因此,首先要重视个别的思想教育工作,对青年教师的缺点,学校领导要及时提醒,个别交换意见,公开批评有失面子的事要慎行。增进了感情交流,青年教师就乐意接受并尽力去干好工作。
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业务能力
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双边的主要活动。教师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工作态度再好也难以成为一位好老师。青年教师学历大部分很高,但缺少教育规律和方法的把握,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尽快适应岗位工作,我们采取了一些办法:
1.开展教研活动。学校的教师培训工作主要是结合平日的教研活动来进行,有时也组织教师利用每学期学生开课前和学生放假后的时间进行专门培训。上演练课,人人在组内交流,参与面广,大面积提高;上示范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带头上课,运用教育理论进行综合性评课;上竞赛课,评出优质课;开展优秀课汇报活动,把教研活动引向深入。这些活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活动中教师们取长补短,相互切磋,共同提高,促进了教学研究活动的开展和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2.自我反思,形成自我发展机制。我校要求教师的反思要包括教学观念、教学行为、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四个方面,不光要进行自我反思,还要在同伴中进行反思,通过家长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意见来进行反思。要求教师要通过反思,学会判断和寻找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教学期望值之间的差距;通过反思,使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反思,促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一步加强学习,不断进步。
3.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教师的工作重复性强,容易产生惰性。通过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可以提高理论修养,推动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举办学习讲座,更新观念,树立科研意识。我们处于信息时代,新思想、新理论、新经验层出不穷,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善于学习,不然就会被淘汰。
三、建立激励机制,增强自我提高、主动提高的动力
篇4
关键词:集体主义;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资源配置;个性和谐
道德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柱。 和谐社会的实现离不开道德的支撑,道德能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打牢扎实的社会基础。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是相通的,能够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本质上要求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达到和谐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人际关系、资源配置方面提出了要求。
一、集体主义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从人际关系角度,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就需要我们树立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理念。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人们建立各种各样人际关系的根本目的,是为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因此要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互动即团结互助、平等友好、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要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尤其是要培养合作精神,树立“竞合”意识。
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处理是人生的重大课题之一。人们总是从各自的价值观出发,去认识和评价周围的人际关系,并由此衍生出各种各样对社会、他人或自身的态度。同一件事、同一种行为在不同的人那里,由于其价值观不同,会得到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价值观对外部世界的这种阐释机制,使人在认识与评价与他人的关系时,不仅要从事实本身出发,还要从己的价值观出发,受它的指导和调节。
人际关系的和谐需要优良的品德做基础,而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培养人们的优良品德,尤其是奉献精神。奉献是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高尚品德,表现为不图回报而出于自愿的助人行为。培养奉献的品德,就要培养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感。当国家集体和他人遇到困难时,主动伸出热情之手,尽自己的努力,做一切能办到的事情。奉献品德的核心是“爱心”,是超越“自爱”的范畴,真诚的爱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人人都有爱的需要,如果一方能给另一方帮助,满足其爱的需要,就会赢得对方的信任与好感,就容易成为人们交往的对象。正如英国著名活动家玛琳所指出的,奉献品德能使人在社交中应付自如,落得好名声,好信誉,这是建立友谊网的重要方式。不仅如此,奉献品德使人与人之间充满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真挚情感,会化作巨大的动力,极大的促进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和谐、进步与发展,极大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与进步。
二、集体主义有利于资源配置的协调
从资源配置角度看,要使社会成员能够实现多赢互利,使社会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处理。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人民群众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没有根本利益的冲突就不必开展你死我活的斗争。这就要求我们用合作、共赢、双赢代替“零和”游戏,代替你死我活的斗争和恶性竞争。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这实际上也是要求人们大力弘扬集体主义精神,反对个人主义,做到集体利益优先,并实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和谐共存――这正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内在要求;顾全大局,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不急功近利,考虑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把个人的发展与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结合起来,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集体主义原则的内涵和要求恰恰反映了资源配置的要求,蕴涵着社会利益关系协调发展的丰富内容。
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集体主义原则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实质,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即以社会整体利益为基础的两者的统一。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是一个真正代表全体成员利益的集体,因而集体利益中就包含着每一个集体成员的利益。社会主义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是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集体利益代表了每个集体成员的长远的、根本的和全局的利益,是实现个人利益的前提和保障,这就决定了集体利益必然高于个人利益。所以,集体主义原则的出发点是把集体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利益放在地二位,它要求人们的一切言论行动都要以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自觉的坚持和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必须充分关心个人的正当利益。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本身既体现着集体的长远的根本利益,也包含着对个人正当利益和个人发展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集体的民族、国家、社团、政党乃至各级政府、各个部门等,必须充分的关心和保护个人的合法利益,使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满足,个人的价值得到实现,力求使每个成员的个性、才能和创造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这也是集体主义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个人和集体不可分割,互为目的和手段,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互结合,辨证统一。集体利益的实现、集体的命运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代表的个人利益的真实程度,只有真正代表个人利益的集体才能真正为个体所接受并自觉自愿地尽集体的义务和责任。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在强调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同时,重视个人利益的满足和个人价值的实现,才能找到调动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通过维护和发展集体利益满足个人利益的正确途径,才能产生对社会、集体的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才有社会和国家利益的发展和个人利益的保障。
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要妥善处理,作到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协调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从根本上说是相统一的,二者是相辅相成、辨证发展的关系。但是,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也有发生矛盾的时候。在发生矛盾是,作为个人要顾全大局,以集体利益为重,在必要的条件下,为了集体利益、他人利益要牺牲个人的自我利益。强调集体利益的至上性,是因为只有更注重集体利益,人们的个人利益才能最好的得到实现,没有集体利益首先实现的前提,个人利益的实现就没有基础和保证。集体利益是与每个人休戚相关的共同利益,只有自觉维护和大力发展国家和集体利益,才能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和个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作为集体,有时也应该作出牺牲,尤其是在个人需要帮助或者在个人利益大于集体的个别或局部利益时,集体利益应做出适当的调整,这体现了集体主义维护个人利益的一面。
三、集体主义及集体有利于个性和谐发展
和谐应该是全方位的,对个体而言自身的和谐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和谐社会在个体身上的体现。人是社会的核心,和谐社会自然也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人自身的和谐应该是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内容,主要指人的个性和谐。个性即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带有倾向性的、本质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合,它主要表现在人的思想、情感、兴趣、意志、智力、气质和性格各个方面。其基本特征之一协调性,要求个性结构完整和谐,只有这样个体才能和谐发展,并适应社会的要求。
集体是个性发展的摇篮。人的主观心理品质本身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之间交往的直接结果。也就是说,整个社会、集体对人们心理活动的影响,是通过直接交往的棱镜折射过来,并内化于个人身上,表现在他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之中。因此,个性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集体主义有利于个性心理品质的和谐发展。
个性与集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发展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要求。竞争产生动力,合作带来效果,这样一对尖锐的矛盾如此巧妙的统一在人类物质生产与社会生活中,并使之充满活力,这是客观世界的杰作,它必然要对人的主观世界造成深刻影响,所以,在人的精神生活中就相应的产生了主体精神和协作精神即个性和协调性。而集体主义本身就蕴涵着个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品格,个性和社会性的和谐统一发展才是现代人基本的品格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要靠人们高度的协调性。这种协调性要求人们以集体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处理好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以平等、真诚、友善、合作的态度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取得与社会、集体的协调一致,以期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在为了谋求集体发展的良好服务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满足个人的利益,建立现代化的协调品格。
只有满足趋群需求、取得心理支援、得到集体的认同,个性才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个体情绪的健康与否是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和指标之一。根据现代疾病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一个人之所以会产生情绪障碍和情感危机,除了个体的生物学和心理学变因外,还取决于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其中,个体能否积极的适应、改造社会环境,特别是通过积极主动的交往,建立并保持与社会群体间的和谐融洽的关系,从而获得来自群体的心理支援,则是缓解、甚至消除情感障碍、情感危机的关键所在。社会学研究表明,长期脱离社会群体而处于近乎隔离状态的人,由于得不到群体的心理支援,其心理调试功能会逐渐退化,社会适应能力也更加迟缓、匮乏,并会出现包括情感障碍在内的人格障碍症状,最终将导致全面精神崩溃。
人类是群集的社会性动物。趋群是人类所固有的以生物本能为基础又超越生物本能的社会属性。实际上,几乎所有的人都有亲近别人的合理需要、与人沟通的交往需要。这两种需要的满足是在社会大空间和所属的群体中通过人际交往和沟通来实现的。就我们而言,交往主要发生于所属的集体内。因而我们都应热爱自己的集体,自觉将自身溶于集体之中,与集体保持一种休戚相关、安危与共的情感关系,这样,就能获得别人的关心和帮助、支持与合作、友谊和爱情,为集体成员所认同,为集体所悦纳,从而增进彼此间思想情感的交流,达到认识上的共识和情感上的共鸣,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安全感和稳定感,使个性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集体主义作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原则,能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文保障,它在人际关系、资源配置和个性的和谐方面均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所以,集体主义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会发挥重要的作用,重视集体主义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者单位: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罗国杰.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9-150.
篇5
关键词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间艺术是生产者的艺术。”我国的民间艺术产于自然,生于劳作,内容丰富多彩,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传递着民族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情趣。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更多的人开始崇尚外来的、现代的文化和艺术,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民间优秀文化艺术的传承。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在吸纳外来文化的同时,筛选出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间艺术教育内容,通过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教育来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文化艺术,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
一、营造浓郁的民间艺术氛围,激发幼儿对民间美术学习的兴趣
(一)巧用三维空间,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具体做法是:首先教师在活动室的墙面,布置一些利用废旧物制作的一些民间艺术工艺品。有编织、刺绣、剪纸、折纸等,以及具有浓厚民间艺术特色的图片、挂饰、小型艺术品。如有《古老的传说》《三个和尚》的刺绣图画;有《老鼠嫁女》的民间剪纸故事等供幼儿日常观察、欣赏、发问,通过欣赏、观察以及教师的讲解,幼儿不断地了解了许多民间传说。
第三,巧用民间艺术悬挂物布置环境,悬挂物的创设是调节幼儿园室内氛围、配合幼儿园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进行主题活动《闹元宵》,欣赏“花灯”美术活动时,教师以开“赏灯会”的形式,请每位幼儿带一盏自己最喜欢的花灯垂挂在教室的四周,他们穿梭在颜色、造型各异的花灯的海洋里,观察、欣赏、谈论各自花灯的美。
在实践中,我们根据幼儿需要,在各区角设置民间艺术内容,并根据近期教学内容进行设计,为幼儿提供相应的材料、教具,供幼儿操作、摆弄、拼贴、尝试。通过操作,满足了幼儿动手、动脑、动口的需要,而操作材料丰富,色彩鲜艳,又可以变幼儿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
又如:在进行主题活动《闹元宵》时,我们在美术区域投放笔、剪刀、胶水各种彩色纸和各种半成品材料,让幼儿通过画、剪、折等形式来制作自己最喜欢的花灯;在表演区播放《闹花灯》《春节序曲》等喜庆、欢快的音乐,让幼儿提着花灯随音乐翩翩起舞。在文学区投放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故事图片、图书,图文并茂,加深幼儿对花灯的感受和理解。在班级的“互动墙”上张贴幼儿和家长一起下载和收集的全国各地的花灯图片,以及幼儿自己设计的花灯。
民间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的民间艺术都适合在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开展,关键在于要选取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规律的,可供幼儿操作学习的民间艺术种类,这样更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唤起他们操作的欲望,充分发挥幼儿的联想和想象。
下面就是我们课题组提升出的符合各年龄特点的活动。
通过民间美术活动,使幼儿初步了解民间美术的几种主要形式,培养幼儿对民间美术活动的兴趣,逐步加强对民间美术的了解和认识。在民间美术活动中锻炼幼儿手部的小肌肉,促进手的操作的准确性灵活性,培养眼、手、脑谐调配合的能力。
(2)印画:运用纸团、绒线、手指、器物等可印制的工具来完成的具有民间风格的绘画。
(4)装饰图案画:初步运用几何形体及民间传统装饰风格来进行的图画。
(5)染纸:让幼儿自己用喜欢的颜色进行染纸活动 。
2.中班
(1)添画:在小班的基础上增加一些难度,在已有的画面上用民间色彩来进行连线补色或粘贴而完成的绘画。
(3)色彩画:用红、黄、蓝、紫、橙等色,学会用物体相近色涂色,涂色均匀。
(5)染纸:在小班的基础上,对幼儿提出一些简单的要求,让幼儿自己用喜欢的颜色进行染纸活动。
(7)剪纸:学习一些简单的剪纸技能。
3.大班
(1)印画:在中班的基础上,运用纸团、绒线、手指、器物等可印制的工具来完成的具有民间风格的绘画。
(3)民间装饰绘画训练:在中班的基础上,学会用对称均衡等民间装饰绘画构图形式完成作品,画简单的动、植物纹样。
(5)绳编:在中班的基础上,教幼儿一些简单的绳编技能,加深对绳编的了解。
(7)水墨画:初步学会使用中国画作画工具,学用浓、淡墨表现简单的水果、蔬菜、花卉、树木等形象,能够使用2~3种国画颜色。
(9)年画:在中班欣赏年画的基础上,临摹简单的民间年画作品,体会民间年画造型、构图、色彩形式。
(11) 欣赏:欣赏老师以及一些著名大师的民间美术作品。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完成民间艺术在美术活动中的渗透,把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我们通过大量的实验课和研讨活动,提升出了以下教学方法:观察分析法、讲解演示法和游戏练习法,从而方便了活动的开展。
幼儿年龄小,他们观察东西往往从兴趣出发,观察比较片面,缺乏观察的持久性和顺序性。我们课题组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事物的基本特征,重点指物体的形状、颜色、结构、形态等,着重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视觉器官感知事物,用脑思考并进行比较,从而较完整地表现事物。
(1)一般性观察:平时随时随地进行,积累题材。例如:小班撕纸活动《喂小鸡》。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观察小鸡和小米粒的实物,以及小虫的图片,重点了解小鸡喜欢吃小米粒和小虫,并用图形进行归纳总结,小米粒是圆圆的,小虫是长长的,在此基础上在进行撕纸活动,让幼儿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后地表现出了各种不同动态的小虫和小米粒。
2.讲解演示法:
(1)结合实物讲解。
(2)启发性讲解。
3.游戏练习法:
我们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游戏:
篇6
针对调研中梳理出来的问题和困难,笔者对进一步改进和加强新疆地区双语教育事业进行了深入思考。改进和加强新疆地区的双语教育事业,要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工夫。
1.把推进双语教育作为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基础工程和战略任务来抓。语言是文化、文明、核心价值观的载体和传播工具,是各民族文化和民族感情交流融合的介质。实施双语教育,推广中华通用语言(汉语普通话),促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认同”,对传播先进文化和先进生产力,对缩短东西部发展差距,促进新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对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最终实现新疆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都具有现实而深远的重大意义。基于这样的战略性意义,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阶段,要把双语教育事业作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千秋基业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2.科学制定长远规划,建立健全双语教育的各项保障机制。从调研情况和新疆双语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未来20年是新疆普及并实现双语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20年后的双语教育,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语言环境都将发生根本转变。因此,要立足于打攻坚战,科学制定未来20年新疆双语教育的长期规划,加快建立健全保障双语教育的领导体制、工作机制和各项保障措施。其重点是定居点工程建设、师资力量建设、教学设施设备建设、财政保障和科学的教学大纲建设。
3.高度重视新疆双语教师队伍建设,把新疆双语教师培养纳入国家师范教育规划之中。国家要加快制定完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尽快将双语教师培养作为特需人才纳入国民教育和国家高等教育体系,加大培养力度,以尽快满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育需要。
4.着眼当前新疆双语教学教师缺乏的突出问题,制定优惠政策,放宽编制限额,尽快解决“老教师出不去,新教师进不来”的问题。调研了解到,在兵团乃至新疆的各个中小学校,都存在因过去从事本民族母语教学、现今年龄偏大,已不适应双语教学要求的问题。进而,受编制定额限制,这些老教师既无法安置、新的本科毕业生又进不来。这种情况既十分普遍,又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避免。解决的办法只有给予新疆中小学更多教师编制,以缓解这一突出矛盾。
5.加快推进牧民定居工程,为少数民族青少年接受双语教学提供就学保证。能否落实双语教学,各族青少年能够入学成为必然条件。如果牧区少数民族依然是逐水草而居,依然没有相应的定居点,双语教学就不可能成为现实。因此,要把双语教学作为改善民生的系统工程,从推进牧民定居点工程抓起,为双语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使各族青少年都能享受现代教育成果,都能就近入学并接受双语教育。
6.广泛开展以“同在蓝天下,互助共成长”为主题的各族师生“手拉手”、“结对子”互助互学活动,推动双语教学全面发展。在着力抓好双语教学落实的基础上,应认真总结新疆和兵团在全社会普及双语教育的成功经验,特别是在科教文卫等领域,广泛开展语言交流、文化交流,通过“同在蓝天下,互助共成长”为主题的各族师生“手拉手”、“结对子”互助互学活动,营造普及双语的良好社会氛围,使课堂双语教学在社会大环境下得到巩固和延伸。
7.拓展教学空间,加快普及幼儿双语教学。要坚持双语教学从幼儿抓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有的托儿所、幼儿园、学前班等学前教育,都要全面实施双语教育,使各族儿童从小就具备本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母语”基础。只有这样,双语教学才能走上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篇7
关键词:水权交易市场;交易主体;可交易水权;水权交易平台
在2014年水安全保障讲话中明确要求“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水利部关于深化水利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培育水市场,逐步建立国家、流域、区域层面的水权交易平台”。2014年以来,水利部组织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推动建立中国水权交易所,一些地方也积极探索水权交易和搭建交易平台,在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方面迈出积极步伐。市场运作有自己的规律和逻辑,水权交易市场的培育既要遵循市场运作的一般规律,也要从我国国情水情出发,与水权交易的发展阶段相适应。本文在分析水权交易市场现状和面临障碍的基础上,从市场的基本要素入手,探讨水权交易市场培育中的关键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水权交易市场现状和面临的障碍
1.水权交易市场现状
我国水权交易是伴随着市场经济改革逐步开始探索的。进入21世纪,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越来越突出,亟须引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水权交易探索应运而生,水权交易市场开始萌芽。2000年,浙江省义乌市和东阳市签订有偿转让横锦水库部分用水权的协议,开创了我国水权交易的先河。2002年,甘肃省张掖市作为全国第一个节水型社会试点,选择临泽县梨园河灌区和民乐县洪水河灌区试行农民间水票交易。2003年起,宁夏、内蒙古开展黄河水权转换工作试点,由工业企业向灌区投资节水,灌区节约的用水指标转让给企业,截至2012年年底黄委已批复两自治区水权转让项目39个,节水工程投资25.12亿元,转让水量3.37亿m3。2011年,新疆吐鲁番市探索实行政府有偿出让水权,新增取用水的工业企业与政府签订协议,并交纳水权转让费,政府通过组织建设水库、改造灌区、实施节水等方式,解决企业用水问题。2013年,内蒙古在全国率先组建水权收储转让中心,作为自治区水权收储转让的交易平台,推动开展跨盟市水权转让工作。2014年,新疆玛纳斯县成立了全国首个灌区内部的水权交易平台———塔西河灌区水权交易中心,试运行的两个月期间完成交易水量20万m3。这些交易案例从各地实际出发,在一定程度上运用了市场机制,一些地方还制定了交易规则,可谓我国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雏形。但总体上看,我国水权交易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一是这些交易案例大多是由政府主导操作的,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不清;二是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明显,市场供求机制、价格调节机制、竞争机制尚未在交易中发挥有效作用;三是水权交易平台建设刚刚起步,缺乏有效的水权交易运作体系;四是市场交易规则尚不健全,市场准入、市场交易、市场监管等规则基本处于空白;五是交易风险防范、第三方影响评价等机制尚未建立,市场监管基本处于缺位状态,社会监督和公众参与不足。
2.水权交易市场面临的障碍
当前,我国水权交易市场的发展还面临着以下障碍:(1)法规有制约我国目前与水权交易有关的法规主要是《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以下简称《取水条例》)和《南水北调工程供用水管理条例》。这两个条例分别对取水权转让和南水北调跨省水量转让作了原则性规定。总体上看,目前谁能开展水权交易(市场主体)、能对哪些水权开展交易(可交易水权)、怎么开展交易(交易规则)等水权交易关键问题,尚缺乏通用的法律规定。同时,《取水条例》将取水权初始配置方式限定为政府行政配置,排除了市场机制的运用;将取水权转让标的限定为通过节水措施节约的水资源,限制了市场机制作用发挥的空间。(2)实践不充分目前虽然有了一些交易案例,但水权交易的范围、方式方法尚在探索之中,在定价机制、农民和生态环境权益保护及补偿、利益相关方参与等方面还未形成有效的做法和经验。(3)基础工作弱主要表现在:一是总量控制不严。目前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虽已基本分解完毕,但用水总量尚缺乏严格控制,导致缺水地区的交易需求不迫切。二是水权归属不清晰。目前多数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尚未批复,取水许可管理不够规范,水资源确权工作刚开始起步,水权主体和权利内容尚不明确,制约了水权交易的开展和交易市场的形成。三是水资源监控能力弱。2013年统计结果表明,全国约38%的工业和70%的农业取用水还未进行监测计量,50%的水功能区没有监测手段,52%的省界断面未开展水质监测,难以为水权交易提供技术支撑。
二、对培育水权交易市场关键问题的思考
1.水权交易市场的性质和要素
水权交易市场是市场的一种类型,是进行水权交易的场所和制度的综合,是交易双方依据法律规定进行水权交易的载体和机制。与其他交易市场相比,水权交易市场是一个准市场,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和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1)水权交易市场是准市场而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市场我国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取用水户只能取得水资源使用权,取用水户在开展水权交易时,只能转让使用权,而且要接受所有权人的监管,不能损害所有权人权益。同时,水资源具有流动性、多功能性、重复利用性等特性,水权交易具有很强的外部性,必须加以严格的用途管制和交易监管,防止其他取用水户利益和生态环境受损害。(2)水权交易市场只能在特定的范围和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只有在水资源供需矛盾达到一定程度,通过行政手段配置和调剂水资源成本过高时,为了运用市场机制促进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才有开展水权交易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国外开展水权交易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智利、墨西哥等,水权交易也不是在全国范围内都很活跃,只是在部分地区和一定条件下才比较活跃。虽然水权交易市场具有较为明显的特殊性,但是其市场的基本要素与其他市场相比是基本一致的,主要包括:①市场主体,由交易主体和监管主体构成,交易主体包括出让方(卖方)和受让方(买方)。监管主体一般为政府或机构。②可交易水权,即权利人可据以开展交易并获益的水权。③交易平台,即可供交易信息和开展水权交易的有形或无形场所。④交易规则,既包括规范水权交易市场行为的法律法规制度,也包括水权交易的实施细则。⑤市场监管,即政府以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身份对水权交易进行监管,以维护市场秩序,弥补市场失灵。2.培育水权交易主体是水权交易市场形成的前提水权交易主要体现为出让方将水权转让给受让方,因此是否存在需求较强的受让方和有水权可供出让的出让方,是水权交易市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就培育水权交易市场而言,首要的任务就是对交易主体进行培育。对此可从两方面入手:(1)严格用水总量控制,推动形成水权买方用水总量控制的重点是严格区域用水总量控制红线考核,促使缺水地区和企业通过水权交易满足新增用水需求。对于达到或接近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如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区,通过严格考核,使区域和企业新增用水需求通过交易来满足。对于已经超量取用水(含超采地下水)的地区,如内蒙古沿黄地区,在实行严格考核的同时,也要允许开展水权交易,通过实行“边超用,边节约,边还账,边出让”,既解决新增用水需求问题,又逐步解决超用问题。(2)开展水资源确权,培育形成水权卖方明确水权归属是水权交易的前提。通过水资源确权,可以将水资源占有、使用、收益的权利落实到一定区域和具体的取用水户,并使区域和取用水户可以对富余的水资源开展交易。根据水权交易的不同需求,要开展不同类型的水资源确权。一是在区域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向下逐级分解的过程中,确认区域取用水总量和所能享有的部分所有权人权益,为开展区域间水量交易提供依据。二是规范取水许可,确认取水权,为开展取水权交易提供依据。探索对通过水权交易有偿取得的取水权进行确认,允许其出现减产、转产或破产等情形时开展取水权再交易。三是确认灌区内用水户的用水权,为用水户间的用水权交易提供依据。
3.扩大可交易水权是水权交易市场培育的关键
水权交易市场是“准市场”,并不是所有的水资源都可以进入市场进行交易。为此,在培育水权交易市场过程中,除了明确交易主体之外,还应当明确哪些是合法的可交易水权。现有法律法规仅规定取水权可以转让,而且严格限定于节约的水资源,导致可交易水权远远达不到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要求。在培育水权交易市场的过程中,有必要对现行法规进行必要的突破,扩大可交易水权的种类和范围。(1)与水资源确权相结合,明确可交易水权的类型一是伴随着区域取用水总量和权益的确认,允许区域间在协商的基础上,对年度水量调度计划内或一定期限内富余的水量进行交易,交易水量纳入出让方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二是伴随着取水权的确认,除了允许权利人转让采取节水措施节约的水资源之外,还可创设取水权出让金补缴制度,权利人经审批机关同意并补缴取水权出让金后,可以转让非节约的水资源。三是伴随着灌区内用水权的确认,允许用水户协会之间、农户之间开展用水权交易,用水户节约的水量还可实行政府回购。(2)建立闲置取用水指标认定和退出机制,盘活闲置水权在严控总量的基础上,能否有效盘活存量,将成为水权交易市场培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也是扩大可交易水权的一种重要方式。其中的关键是建立闲置取用水指标的认定和退出机制,对于取用水户(重点是工业企业)未按许可的水源、水量、期限取用的水指标或通过水权交易获得许可、但未按相关规定履约取用的水指标,通过一定的程序认定为闲置水指标。其中,对于通过取水许可无偿配置的闲置水指标,由政府无偿收回;对于通过交易有偿取得的闲置水指标,可以到市场上交易或由政府回购后适时投放市场。(3)试行政府有偿出让取水权,扩大可交易水权的范围水权交易制度的推行,对政府配置新增取水权提出了新要求。为了避免出现有的工业企业(含服务业,下同)需要通过市场交易有偿取得水权,而有的却可以通过向政府申请取水许可无偿取得水权的不公平现象,必然要求政府审批新增取水许可环节引入市场机制,实现在同地区同类型新增取水权都通过有偿方式取得。从水权交易市场上看,能否试行政府有偿出让取水权,避免同一地区出现取水权配置的“双轨制”,也是市场培育的关键所在。与区域间水量交易、取水权交易、用水权交易都属于二级市场不同,政府有偿出让取水权属于一级市场,共同构成水权交易市场体系。从可交易水权上看,政府可有偿出让取水权的范围包括尚未配置的取水权或收回的闲置取水权,以及通过投资节水、回购等方式收储的取水权等。今后伴随着相关实践探索的深入和配套制度的完善,政府可有偿出让取水权的范围或将逐步扩大。
4.搭建水权交易平台是形成水权交易市场的有效载体
水权交易平台是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对于降低交易成本、规范交易行为、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等具有重要作用。在培育水权交易市场过程中,应当把搭建水权交易平台作为重要内容。(1)结合水权交易类型和规模,因地制宜开展水权交易平台建设参考土地、林权、碳排放权等其他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经验,水权交易平台的建设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成立的水权交易平台,一种是依托现有交易平台开展水权交易。从全国布局上看,一方面要积极推进国家层面的水权交易平台建设,成立中国水权交易所,为跨流域、跨省区水权交易提供支撑。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切合实际地推动区域和流域层面的水权交易平台建设。一些水权交易需求量较大、条件较成熟的区域和流域可以单独建设水权交易平台;但更多的还是要利用现有的资源交易平台开展水权交易,这样可以起到利用现有平台成熟做法、节约平台构建成本等作用。(2)探索建立水权集中收储制度,充分发挥交易平台的水权调蓄功能水权交易推进过程中,受各种因素影响,买方对水权的需求与卖方可出售水权之间,在时间、空间、数量、质量等方面可能存在着不一致甚至脱节现象。为此,在搭建水权交易平台过程中,可参考排污权交易和国外水银行的做法,充分发挥交易平台的水权调蓄功能,探索建立水权集中收储制度,由水权交易平台(如水权收储转让中心)开展水权回收回赎、集中保管、重新配置后出售等业务,使平台能够对多个来源的水权进行优化重组,除基本的“一对一”交易外,还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一”“多对多”等多种形式的交易。
5.建设市场规则体系是水权交易市场运作的重要保障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市场的有效运行要建立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则基础之上,其中完善的市场规则和监管制度尤为重要。对于水权交易市场而言,制定市场规则和监管制度并有力地执行,是弥补市场失灵,促进水权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措施。目前我国水权交易市场的规则体系还尚属空白,需要不断加以构建和完善。水权交易市场规则体系建设的重点包括:一是市场准入规则,明确水权交易市场主体的准入条件、准入审核、备案等;二是市场交易规则,明确不同类型水权交易的条件、可交易水权的范围和类型、交易价格、交易程序等;三是第三方影响及风险防范规则,明确水权对第三方和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主体、评价方式、影响补偿、风险防控措施等;四是交易监管规则,明确水权交易市场监管的主体及权责、监管手段和程序等。
三、对策建议
1.深刻认识培育水权交易市场的重要意义
目前有关各方对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意义、水权交易的作用及其范围等问题还存在不同认识,有必要通过座谈、研讨等方式,在水利系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同时,要加强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提高水权交易市场建设的社会参与度,为推动水权交易市场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2.在水权试点中积极探索水权
交易市场培育的方式方法也要看到,受水资源的流动性、季节性、多功能性、重复利用性、不可分割性等特性所决定,水权交易存在很多不易界定的问题,交易主体和交易区域限制比其他自然资源交易的限制更多,水权交易市场的培育更为复杂,需要试点先行,在条件成熟后加以推广。目前水利部已选取内蒙古、甘肃、河南、广东等省(自治区)开展水权交易试点,浙江、河北、山东、新疆等一些地区也在积极探索开展水权交易。要充分运用水权试点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水权交易市场培育的方式方法,摸索适合我国国情水情的水权交易市场建设路径,为在更大范围内培育水权交易市场提供示范和借鉴。
3.稳步推进水权交易市场法规建设
伴随着水权试点的逐步推进,稳步推进水权交易市场法规建设,为水权交易提供法规依据。一是启动修订《取水条例》,按照水权交易市场培育的要求,扩大水权交易类型和可交易水权范围;按照权利保障的要求,加强用途管制,转变行政监管方式等;按照水资源“有偿取得+有偿使用”的思路,逐步对工业企业新增用水实行取水权有偿取得。二是研究制定水权交易管理办法,建议在《取水条例》规定的取水权转让类型基础上,总结各地水权交易探索和经验,研究制定能够涵盖多种类型的水权交易管理办法,明确可交易水权的范围和类型、交易主体和期限、交易价格形成机制、交易平台运作规则等。三是开展水权交易平台建设。在建立水权交易平台的地方,由平台制定水权交易的操作细则,包括受理转让申请、转让信息、组织交易签约、交易资金结算、交易保证金管理、交易争议调解等,增强水权交易的可操作性。
4.加强水权交易市场基础工作
加快推进江河水量分配工作,抓紧完善水资源监测、用水计量与统计制度,加强省界等重要控制断面、水功能区和地下水的水质水量监测能力建设,完善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计量监控设施,提升应急机动监测能力。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资源监控管理平台,全面提高水资源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加快推进水资源管理信息化,为水权交易市场建设奠定良好的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姜文来.水资源价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篇8
健康教育是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重要内容,是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随着我国社区建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人们对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和依赖性不断增强,社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如何开展和搞好社区健康教育是当前社区卫生服务亟待研究的课题。本文就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健康教育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社区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任务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对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1 社区健康教育的概念及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的意义
1.1 什么是社区健康教育 社区健康教育是指以社区为单位,以社区人群为教育对象,以促进居民健康为目标,有组织、有计划、有评价的健康教育活动。目的是发动和引导社区居民树立健康意识,关心自身、家庭和社区的健康问题,积极参与社区健康教育活动,养成良好卫生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和群体健康水平。
1.2 社区健康教育的意义 在社区开展健康教育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和干预工作的开展;有利于社区居民健康素质的提高;是社区卫生服务的强大支持;有助于改善医患关系,树立良好的卫生服务形象。
2 社区健康教育的工作内容
2.1 社区组织与动员 社区健康教育决策机构应由社区政府承担,这是社区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在健康教育的社区组织与动员工作中首先要开发领导,实现行政干预;其次要注意动员社会力量,联合社区各有关部门,建立健全网络,统筹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要发挥家庭作用,广泛动员群众,促使人人参与,实施健康教育。
2.2 制定社区健康教育工作规划规划 是科学管理、规划是行动指南、规划是行动纲领、规划是评价尺度。开展社区健康教育工作,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以明确目标,合理科学的安排工作程序,做到有的放矢,有计划、有步骤、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既要讲究科学,又要结合实际。应根据当地的健康影响因素、需求、资源、卫生服务的利用、社区力量、群众参与的可能性等来分析考虑。
2.3 采取干预措施 健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健康教育活动过程,达到改善、维护、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健康状况和文明建设。在开展社区健康教育中,要特别树立多部门协作的大卫生观,采取多层次干预和多种干预方法选择并用的综合策略和方法。要尽可能多的部门和单位参与;要根据目标人群、工作内容等特点,综合采用行之有效的教育干预方法,从而最有效的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取得最佳的效果。
2.4 监测与评价 为保证社区健康教育规划的实施和落实,评价规划的目标是否达到,建立经常性的监测评价体系是十分重要的。监测评价工作有助于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借以改进当前规划的不足之处,并可成为今后决策的依据。因此无论是业务部门还是行政部门都应十分重视监测评价工作,把评价结果与制定政策结合起来。
3 健康教育机构的工作任务
篇9
【关键词】健康教育;中医骨科;作用;意义
一、 引言
中医骨科作为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的身体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和骨科有着一定的联系。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骨骼当中的钙质含量会不断的流失,最为普遍的就是骨质疏松。在这种情况下,老人的骨头如果收到外界的一定刺激,例如碰撞、摔倒等,便极易出现骨折的现象,更甚至会导致瘫痪。同时,由于时代的进步,长期伏案工作人员的数量不断增加,由于工作压力的原因,工作时间越来越长,这样便会导致腰椎部位发生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的问题更加趋向于年轻化。这些问题都是骨科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 骨科健康教育
近年来,骨科患者的人数不断增多,在其中的一部分人当中,许多是由于没有对于病情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以及在没有完全康复之后便又回到之前的生活习惯当中。因此, 进行一定的健康教育对于这些患者十分重要。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对于患者及其家属讲授一些关于健康知识的内容以及日常注意事项,包括生活习惯和护理等。通过向他们传播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来提高他们对于健康的重视,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之在生活当中形成良好的健康习惯。在当下的骨科病区当中,患者通常是忍受着极大的病痛,因此,健康教育除了想患者及其家属讲述需要注意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要适当的安抚病人的情绪,通过心理的安抚来消除病人内在的紧张。这样其实也属于对于骨科病患健康教育的一种。因为现代的医院,除了注重对于患者身体的健康之外,也开始逐渐顾略到患者因为情绪等原因,传递出来的心理问题。
通过向患者以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可以使得他们更好的沟通,不仅可以使得其对于病情的认识加深,也可以缓解当下较为紧张的医患关系。同时,医生同病人联系的加深双方的感情也会得到增进,病人在信任的基础上,可以更加得到恢复。因此,骨科健康教育无论是对于当下的骨科室还是病患来说,也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的。
三、 骨科健康教育的开展
健康教育的内容要适应时代的需求,强调以人为本,在制订计划时应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病人的健康资料及对健康知识学习的需求,着重对病人需求的内容进行指导。根据其接受能力分阶段逐次予以指导,根据不同的对象确定不同的方法,以免短期内传授大量的信息使病人难以接受,造成混乱。
(一)以护理程序为基础,进行系统化的健康教育
在骨科的健康监狱开展过程当中,要根据病人整个住院过程,制定周密的健康教育计划,这样才能保证科室在人员安排上更加的科学合理。同时,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时间和利用必要的工具对病人及家属进行专题的健康教育,这样才能保证健康教育开展的科学合理性,同时也能保证每一个患者和家属都能均衡的受到系统的健康教育,保证医患之间不存在隔阂。
(二) 教育形式灵活多样
对于那些专业性要求比较强的,不利于患者和家属理解的,可以通过各具特色的语言、图文、形象化、电教化以及实践教育等形式进行健康教育。例如:照片、实物、个别谈话、咨询、讲座、查教、宣教材料、科普读物、模型、工休座谈会等,这样不仅可以方便病患及其家属了解,而且也可以大大调高教育的效率,节省过多人力资源的投入,同时也可以使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使受教育者易于接受,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可以借助多样形式的宣传来更好的推广健康教育。
(三) 始终将人际沟通技巧贯穿于健康教育之中
在护理健康教育中,人际沟通技巧是护理工作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对于护理工作人员而言,沟通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起到的是承上启下的作用,有时候因为医生接触的病人过多,不能及时的对于每一个进行及时的问答沟通,因此就需要借助护理人员来进一步的和患者进行交流。护理人员是直接通患者及其家属接触做多也是最直接的,因此,护理人员的沟通技巧十分重要。它是在面对面的教育活动中,运用语言与非语言技能来传递健康。这要求我们护士必须掌握谈话的技巧,就是要使用对方能够理解的语言和能够接受的方式向受教育者提供适合个人需要的,谈话的内容要明确、有针对性、重点突出,语言通俗易懂,语速要适中。
(四) 个体化教育与集体化教育相结合
在病患当中,由于体质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患病不同等原因,会导致病患的状况不同,因此,在治疗和教育过程当中,要注意这些问题。对于同病种、同治疗方案的病人采取相对集中进行教育,如利用工休座谈会进行宣教,这样可以提高教育的效率。而针对那些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病患,可以根据病人的不同职业、文化、所处环境、心理等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教育,这样既可以保证对于病患健康治疗的效率,也可以提升病人对于医院的信任。
(五)注重对于病患的后期健康教育
所谓“伤筋动骨一百天”,在中医骨科的治疗当中,除了前期的治疗之外,还应当注重后期阶段的康复治疗。骨科的治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保证病患彻底康复,因此对于病患进行好奇的健康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对于后期康复治疗的指导来增加他们的科学认识,从而保证患者在离开医院之后,在家庭当中也能更好的的保养自己的身体。
四、结语
康复治疗对于骨科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骨科患者而言,恢复的周期一般较长,因此,需要在后期治疗当中,积极遵守医生的指导,从而保证在后期的康复治疗当中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标,吴飞. 中医手法加中药外敷内服治疗老年性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1(05)
[2] 董兵. 老年骨性关节炎的中医骨科康复治疗分析[J]. 中国卫生产业. 2011(Z2)
篇10
[关键词] 教师;幸福感;教育人生
马克思指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我们就不会为任何沉重负担所压倒,因为这是为人类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得到的将不是可怜的、有限的和自私自利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我们的事业虽然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发挥作用。当我们离开人世时,高尚的人们将在我们的骨灰上洒下热泪。”[1] 教师选择教育职业是与人类的幸福和自我完善密切相关的。选择教育并把它作为一种事业来追求,这本身就需要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
教师从事的主要是精神性劳动,教师幸福主要表现为一种精神性的幸福。这种精神性的幸福激励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促使教师品行的提升和人性的丰满,激发教师释放生命的潜能,展现生命的魅力和实现教师生命的价值。这种“幸福”的精神力量不仅是具有统驭作用的生命力量,也是教师对自我生命的肯定、把握和确证;不仅是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动力源泉,也是教师工作成功的标志和创造并拥有美好教育人生的根本保证。
与所有人一样,教师追求人生幸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何以可能?笔者认为,追寻幸福的教育人生,就教师自身而言,需要他们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将外在的诉求与内在的尺度、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体现和弘扬教师职业价值和生命价值。
一、克服职场生存病态,形成追求人生幸福的积极态度
没有追求就没有幸福。消极、被动、不合理的追求会导致幸福病态并与幸福之途南辕北辙,不正常的教师职场会使教师在职业生活中迷失。当下我国教师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种种幸福病态,集中表现为教师主体不健康的幸福观和求福行为。
“幸福的最大病态是享乐主义。在这种状态下,幸福等同于俗福。”[2] 陈腐文化中及时行乐、崇尚俗福的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拜金主义及奢靡风气等,使得幸福病态成了当今社会一个普遍性的事实,并有不断加强的可能与趋势。许多教师在对待个体人生幸福的态度上也不同程度地沾染了幸福病态。一些教师无视幸福的精神性和超越性,只讲俗福而不求雅福,轻则降低了幸福的层次和强度,重则走向了幸福的反面。
与享乐主义并存的是节欲主义。不少教师自闭于对现实的顺从,人生目标不高,成就动机低下,他们对生活欲望的克制蕴含着“退而求其次”的无奈和宿命;他们对幸福的渴望不是积极地正向“趋乐”,而是消极地从反面“避苦”。加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崇尚节制的传统,主张“存理去欲”,认为教师欲为人师表,就须清心寡欲,以苦为乐。于是,一些教师便形成无欲无求的自我暗示,没有主动发展的欲求。这不仅扼杀了教师主体追求幸福的意志努力,而且必然带来另一种病态,即以精神胜利法来寻求自欺和解脱。
教师对幸福消极等待而不是积极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病态。积极追求个人幸福的教师因创造出与自己内在尺度相符合的环境或对象而获得的幸福感,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得以印证和发展的深层次的愉悦感,来得强烈和久远,并且会给与之相关的其他个体追求幸福创造机会和条件,有助于增加人群总体的幸福程度。相反,消极等待所获得的幸福则主要体现了一种外在利益,是即用即无的,它不经意地出现也会在不经意间消逝。况且,等待而来的幸福是主体无法把握的,也是没有保证的,更不会成为教师任职的持久动力。
幸福不是上天的恩赐,幸福只能在主体积极的追求过程中获得,甚至可以说,幸福就是主体的一种积极追求。罗素曾说过:“我们的冲动和欲望是创造我们幸福的要素。”[3] 显然,教师职业并不必然是幸福的,它的幸福依赖于教师的积极创造,依赖于教师能否在教育过程中将自己与教材、与学生、与职场环境达致完美的融合。教师幸福也并不是给定的人生幸福,而是由教师自己把握并通过个人主观努力去积极争取和追求的。
二、完善自身心性素养,形成属于“我”的幸福尺度
追求幸福是一个人的主体性不断增强、人的本质和生命境域不断拓展的过程。“幸福是一种能力。”[4] 幸福能力是人最本质、最核心、最内在的主体能力,是人的心性能力和生命力量的集中展示。心性是指个体心灵层面的素质面貌,是人的生命力量和能力素质的内在根基。一个幸福的人,必然是能够感受创造与成功的快乐且心性素养较高的人,反之,一个缺乏幸福体验的人,要么生存技能低下,要么就是幸福的内在尺度尚未形成,心灵脆弱。
教育不只是教师谋生的手段,也是其参与社会创造、实现自我理想的有意义活动,是教师追寻个人幸福生活和谋求自身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如今,教师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如欲顺应这一趋势,广大教师就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力求在谋生与专业发展的统一中完善自身的心性,为追求职业幸福奠定基础。这种完善不仅意味着教师教育能力的增强,而且也意味着教师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而个人整体素质的提升本身就能带给人幸福感。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追求幸福的教育人生和完善自身心性素养并谋求自身的发展本质是同一的,教师自我发展正是以自身生存价值和人生幸福的实现为旨归的,而教师自身生存价值和人生幸福的实现和提升即是教师个体自由的获得。
教师职业有其特殊性,需要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扮演多重角色。由于现时我国“教师的行为多是出于对角色、规范、要求、职业责任的意识,最多是出于职业良心,它没有与人的生命意识联系起来”[5] 201,于是,“扮演”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惯常方式。在“扮演”中,教师的角色自我不断膨胀,而个性自我则日渐萎缩,教师生活的内在价值基础日渐动摇和脆弱。在“扮演”中,一定社会通过角色规范影响着教师幸福标准的形成,教师依据一种被教化和灌输的幸福标准来体验自己的幸福。实质上,这只是他人评说中的没有自我内核和内心根基的幸福。
由外部规定的幸福标准剔除了教师主体的价值尊严,漠视教师主体在创造和享用幸福过程中的能动地位,试图以幸福的外在尺度来代替教师的内在尺度,生生制造了“自己的幸福别人说了算”的悖论。面对幸福,教师主体无条件的丧失了自己独有的内在标准,无法构建起强有力的内在尺度结构。一方面,教师主体对自己究竟是否幸福无法自知,要么内心焦虑地艳羡别人,要么内心麻木地悲天悯人;另一方面,教师主体的幸福体验因受到外部给定的幸福标准的强制,难以深入内心而不强烈,不持久,不足以带来心灵的震撼和抚慰,不能唤起生命力量的涌流。教师人云亦云地生活在别人的话语中,而无法体验和把握自己的幸福。
“教育不是教师的一种角色扮演,而是它的一种个性存在。”[5] 210因此,教师幸福的实现要摆脱有心无力的神往心态,力戒对外部力量驱使的听任,更要深入到教师个体心灵层面,形成属于“我”的幸福尺度和自主的创造、感受、享用幸福的心灵图示。
三、领悟职业使命的真谛,引领学生走向幸福人生
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培养人的特殊职业,“人梯”“蜡烛”“春蚕”等隐喻性词汇表明,教师职业具有奉献、付出等特点,作为一个专门性职业,教师在履行职业义务和自我奉献的同时也享有职业权利并获取相应的回报。这种回报不只是物质待遇和社会地位,也应该包括工作的快乐和自我实现的愉悦等更高层面的精神性幸福。教师从自己独特的工作对象——活生生的人(学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使人“成其为人”。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的丰富、智力的成长、还有情感的浸润、意志的砥砺、人格的完善、体魄的健全和心灵的圆满,进而体验到精神上的无限幸福。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是教育活动的本质属性。教师职业的真谛乃是教书育人、精神成人,即引导未成年个体精神世界的生长生成,启迪他们对于人生和世界的美好情怀,诸如爱、希望、信心、善良、诚实、正直、幸福感等,给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良好的精神基础。
对教师来说,幸福意味着工作的成功,意味着获得满意感、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这主要表现为教师自身与学生两方面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后者更能给教师带来满足和幸福。教师个体价值的实现暗含着频繁的转嫁过程。教师常常通过特殊的教育关系——师生关系来体验幸福,教师幸福不只是教师个人的事,它必然包括学生的幸福。有了幸福的教师,才可能有幸福的教育,才可能有幸福的学生;而学生的幸福正是教师幸福感获得的源泉。
很难想象,一个幸福感匮乏,幸福能力低下,不能积极追求人生幸福的教师能够给予学生幸福人生的指引,能够成就学生的幸福。教师幸福是教育幸福的前提,是引领学生走向幸福人生的重要资源。学生的幸福人生只能在幸福的教育场景中展开,而幸福的教育场景不是教师置身事外设计出来的,离不开教师本人幸福生活的演绎。在幸福教育中同样遵循的真理是:身教重于言教。在此意义上,教育生活中学生的幸福主要是由教师“操纵的”,教师在这方面具有主导性。教师领悟其职业使命的真谛,引领学生走向幸福人生,是教育职业赋予的神圣使命,是当好一名教师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