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金融人才培养

篇1

【关键词】中职金融事务专业 创新教学 信息化支持 课程改革

一、背景

本文是以“珠三角”地区,尤其是广州市的经济及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现状出发,进行中职金融事务专业课程改革新模式探讨和实践,本文以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建设为基础,进行课程改革及新模式实践探讨,树立及展示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对金融行业岗位、职场的了解以及认知、核心业务岗位实训等。通过信息化新技术支持和校企联合开发模式,针对专业教学与实训打造创新的金融事务专业一站式综合实训平台,实现移动教学与平台化教学新模式结合,把专业实训系统、专业精品课程、专业资源库、职称考证与职业规划等相结合,打造金融事务专业平台门户,实现统一账户、统一管理、统一登录,并与学校的数字化校园系统对接,形成了专业数字化集群。所有课件及课程资源库全部开发成电子化、标准化模式,在教学与实践过程中,体验到了信息化的创新技术,让专业老师和学生感受到信息化教学的方便、快捷及创新形式,让学生充分体验职场及职业的魅力和精髓。结合本专业课程建设与改革进行问题阐述和解决。

二、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金融事务专业介绍

金融事务专业自1997年开办以来,为广州市四大国有银行等金融机构输送了大批人才,本专业秉承“为社会服务,做大家满意的专业”的专业发展思想,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专业建设宗旨,积极探索专业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室建设、学生学业评价等教育教改方面的研究。多年来为珠三角地区及广州市培养了大批金融专业人才和社会培训,在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树立了良好的新典范、新标准和新模式。

三、 珠三角 金融人才需求与现状

1.珠三角地区金融人才群需求

珠三角地区广州是核心,区域经济发展迅猛,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珠三角全区经济发展稳定,改革开放的活力彰显了区域经济魅力。由于本区域距离港澳特别行政区域较近,在眼下金融业态多元化的发展下,广州与港澳的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更多更广,本区域诞生了众多的著名金融企业。例如广发银行、民生广州银行、友邦保险、广发证券等等,在新经济环境和新模式下,金融业态发展迅猛,尤其是中小金融服务机构及民营金融机构的介入,本区域中小及小微企业较多,尤其是服务业及商贸流通和生产制造企业,在金融机构业务服务中,面对这样的客户如何进行专业化服务,这就给金融事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艰巨任务,不仅仅要求掌握金融事务本专业的技能知识和业务实操,还得需要了解客户的需求和客户的经营。在实际的金融事务服务工作中,在岗位技能和职业技能都需要转变观念和能力提升。不仅仅可以服务于本岗位工作,还可全程服务于客户的业务,从客户角度出发完成金融专业岗位所需的360度服务(例如客户企业的经营情况、金融服务的需求变化、企业金融服务的需求等等),客户的满意和客户的服务是增加客户与业务,业务与客户的粘合剂。这样的服务群体给中职金融事务专业提出了新挑战,不仅仅要求从专业能力及岗位业务能力要符合行业需求,在产品营销、产品服务及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金融产品推广和传播,例如目前的微信银行,微信服务、余额宝等互联网新产品。

2.金融人才就业岗位群分析

金融业务指经营金融产品的特殊行业,包括银行、保险、投资理财与证券,按照目前的岗位设置标准和就业从业适应岗位,金融事务岗位集群如下分类:

涉及财经类:企事业单位的会计、与银行、保险及证券打交道的金融工作人员

银行事务工作岗位:银行对公对私的操作人员及会计员及柜台储蓄等

保险事务: 保险销售人员及保险外勤等

证券事务:证券公司交易员、证券公司销售员、证券公司操作员等

投资理财事务: 理财顾问助理及在金融机构服务的专属理财人员。

互联网金融人才:互联网金融公司业务员

3.珠三角金融人才现状

珠三角区域广阔,经济发达,金融行业发展快速,特别优势是近距离接壤世界香港金融中心,在金融业务发展和改革趋于前卫,结合地域优势和经济发展,金融人才需求旺盛。在目前社会环境下,金融人才系统教育和培训还不够完善。人才专业及培养的学历层次较多,高学历人才培养还不完全与金融业务全岗位相匹配,还是属于基层岗位培养与阶梯培养模式,不利于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和业务能力提升。从目前的就业形势和人才市场需求看,中职金融事务毕业生还有很大人才需求空间,一方面金融机构基础业务工作具体、岗位分工较细、且业务相对简单,本科以上层次专业人才吸引力较弱。但在中职金融事务专业人才需求和就业导向下的教学特色,人才培养对金融行业具体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较强。完全能满足金融行业基层基本业务操作和业务处理,中职人才成本相对较低。

四、专业建设新模式探讨与实践尝试

我校借助示范校建设契机,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及等方面做了些创新尝试和实践。与多个金融行业机构和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与研究,并与信息化技术公司合作,从教学设计到专业数字化资源库一站式平台建设,再到人才培养新模式尝试,通过创新的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过程梳理和改革。专业老师与合作企业人员及信息化技术公司组建专业建设项目小组,利用信息化新技术进行专业建设改革,逐渐实现电子化、信息化、标准化。下面是一些进行尝试的一些实践和做法。我校也会在不断地从金融事务专业本身出发,不断提升和完善,培养出更多出色、优秀、技能超强的中职学生和专业人才。

1.人才培养层面

在本区域与众多金融机构企业、人才协会及金融服务组织,进行专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模型调研与研究,走访并入户金融专业机构核心岗位,进行核心岗位专业人才技能需求提炼和人才岗位需求胜任模型,核心原则是“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培养什么人才”,把人才定位为高价值的特殊产品。

针对市场对人才需求,把金融事务专业目标界定为: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建设需求的专业人才,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岗位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熟练掌握国家的法律法规,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处理能力。并具备专业化的金融知识和掌握金融业务的具体业务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注重初级、中级、高级不同梯队的专业人才培养,为可以胜任在银行、保险、证券及理财、基金公司等就职做好基本基础,也同时为将来从事比较专业的金融业务操作和岗位操作做好核心岗位技能储备和能力提升。

2.制定金融事务专业培养模式和模型

金融中职培养模型是以专业基础理论和知识为基础,按照核心金融行业业务为实训和实操为核心。侧重与业务实际运作和训练,贴心真实企业业务操作和作业,按照“真实企业核心业务为主”开展任务式教育和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课程兴趣,进行分组互动、学生互动、老师和学生互动等。在专业知识培养角度不仅仅重视专业知识还特别注重金融行业综合能力,例如金融行业的产品营销、客户服务及素质与素养、金融行业的发展历史、关键核心工作流程、核心工作业务描述、真实的业务实操场景,关键的核心业务表单和文书等,抽象出关键业务能力模型或核心岗位业务能力模型。为后续的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例如金融行业的核心业务处理、团队协作意识、精神面貌及为人处世等技巧。让学生通过数字化资源库及精品课程及顶岗实习与实践,了解和认知金融行业所需专业知识和业务作业操作。让学生第一时间近距离进行企业真实业务了解和学习,掌握和了解金融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和业务发展变化。通过与合作企业及社会用人单位合作,通过信息化技术与他们网站及用人需求整合,第一时间到专业平台。

3.课程改革层面

课程设计层面基本是以信息化数字化及标准化为准,通过信息化手段和新技术进行课程设计与教学。例如本专业进行校企合作开发金融事务专业数字化资源平台,与学校的数字化校园集成使用,与实训模拟软件对接,并自行开发了移动比赛平台、数字化资源库、考证平台、微课堂及多门精品课程,通过信息化手段进行学生评价、考证与综合训练及在线调研整合。尤其是教学过程中课件移动化,学生可以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学习与资源库访问和学习,通过统一账号统一登录统一管理,实现本专业资源集群和共建共享。学生的顶岗实习、就业管理实现数字化和移动化,学生签到、人员管理及就业信息等。逐步建设成为本区域及本校特色专业的数字化专业集群平台,让学生和老师及社会、企业等实现一站式信息与管理。

4.专业教学层面

教学层面我们进行了引企入校及订单班培养合作模式。让金融行业机构的专业人员作为专业兼职教师,从业务一线前沿及核心岗位业务操作入手,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与培养。逐步打造多元化金融专业课程,培养混合式金融人才,提炼企业的核心岗位职责、岗位流程与岗位核心业务描述、尤其是核心工作业务场景,让学生在课堂就可以通过数字化资源库进行金融行业岗位及工作场景认知与了解。并伴随专业实训软件系统进行业务模拟操作和作业,形成任务式驱动或实训游戏驱动。课件建设与设计全部是电子化,考试题库全部是电子化,考试测评全部是电子化。

五、结束语

中职金融事务专业建设与改革,任重道远,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尤其是新技术新经济模式与新改革的变化和尝试。从学校及本专业出发,我们还有很多艰难道路要走。还需要与各位兄弟单位学校、行业企业单位职教专家及信息化专家合作与交流。通过两年建设,逐步成为珠三角地区及本市甚至全国金融事务专业标准和样板。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互联网+”给财务管理行业带来的变革

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模式有别于传统方式。互联网金融与企业运行关系密切。金融与财务具有统一性,企业将经营与投资进行积极融合。在信息时代,互联网化金融发展迅速,促使企业财务管理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需要进行不断创新。为了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企业财务管理需要重视几个问题的处置,即正确对待互联网时期货币变化的形势,重视企业风险管理与风险承受之间的配合度,尤其是关注金融风险外溢程度和监管强度之间的关系,重视技术创新,积极进行商业模式的发展,对创新过程进行合理监管,有效解决与市场回报之间的关系。①另外,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在财务管理模式、方式、手段等方面都区别于传统模式。在当前多数大型企业中,都积极与信息接轨,开展数字营销,整个企业转变为数字化和信息化。企业运行中涉及诸多信息,如生产、销售、物流、仓储以及财务信息等,借助实时数据方式,推动企业管理决策的制定,更好地将业务与财务进行融合,形成共享的企业生态系统,协助企业实现对业绩、内控、资金等方面的管理,形成全面、综合的财务系统,②这种方式与传统的财务处理模式存在本质区别,促使整个财务进入急速的调整期。对于高职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教学经历了不断的变迁和发展,与时展关系密切,息息相关。高职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紧跟时展,立足时代需求,促使财务管理人才的发展能够满足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要积极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和发展。

二、高职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性质与高职教育理念有一定的矛盾

对于财务管理专业而言,其隶属于工商管理范畴,其主要的职能是提高人才在财务理论知识方面的基本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此,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需要重视宽口径,注重基础知识的扎实性,强调专业能力。在高职教育中,仅仅强理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注重实践的作用,为此,高职院校在进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局限性,很难严格遵守宽口径与厚基础性。即便对相关课程进行了设计,但是,鉴于学制的影响,实际上只是对本科知识进行了压缩,很难彰显职业教育自身的系统性。

(二)专业定位较模糊

在很多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的定位上,与会计专业的相似性较为严重,仅仅是会计专业重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专业更加注重财务的实际应用,二者存在差异,但是,本质上差别又不大。不同高职院校对此意见不一,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与会计、金融存在差别,特色鲜明。有的认为财务管理特色并不突出,应该定义为会计或者金融的一个分支。由此,各个院校在专业和机构设置上的差异代表其各自的观点。有的院校将财务管理作为单独的专业,但是,隶属会计学院,有的将其归属为金融学院,有的将其作为会计学或者金融学的一个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不同的认识直接影响了其特色教育的开展,导致学生观念不清,目标不明确,对未来职业规划缺乏方向性指导。

(三)教学与评价手段的单一

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学习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是教学的方式以及对学习成果的评价。立足实际,高职院校在财务管理专业中,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存在单一性,灵活性不足,使得财务管理教师在进行授课的时候,对教学项目、教学模式、评价方面动力不足。教师更加侧重使用教学大纲、计划等进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在金融领域,信息网络技术突显影响,传统教学方法、手段、评价已彰显无力。

(四)校企合作现状

企业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支持力度不足,校企合作、学徒制函待推广。企业依托互联网发展,但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达到企业用人要求。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对象为民营企业,其提供校企合作岗位的可能性较低,校企合作难以形成规模化。依托互联网发展的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对口企业,对员工的知识技能要求较高,比如金融企业,要求员工掌握证券销售的电商化、互联网融资,整合线上、线下平台,以互联网为工具向客户提供经济服务等。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难以达到对口企业的用人要求。

三、探索“互联网+”新经济形态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财务管理专业重新定位与设置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企业商业模式面临变革,金融创新发展迅速,企业投资行为不断整合。在互联网进入运转模式下,财务资金风险、理财以及进入工具方面发展迅速,应用更加频繁,与传统的财务管理区别较大,预算领域备受关注,证券化在企业资产中占据比重较大,促使企业在投资、融资和财务方面强化重构,在根本上讲,金融学科影响增大。在当前高职财务管理中,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配置与会计专业的主课程相似,差别不大,在财务管理方面,与会计专业区别不大,没有真正体现其专业自身的特征。

(二)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修订

立足互联网环境,企业财务模式需要进行积极创新,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计需要立足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满足市场需求。专业课程的设置与人才培养关系密切,关乎学生知识和能力水平,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因此,财务管理专业需要立足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相关课程需要融入“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人才培养的思想。在具体设计的时候,关键性的原则是尊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课程的针对性设计。立足市场对财务管理知识和能力的需求,使得知识能够有效转为价值,增强学生在社会的竞争实力,实现对职业的合理规划。专业主干课是财务专业形成的重要核心,也是其区别与其它专业的显著特征。专业课需要展现自身课程的优势,也要将互联网思维融入其中,满足时展的需求。

(三)“互联网+”课程建设

1.借助“互联网+”实现专业课程的升级改造。可通过与财务培训机构、财务软件公司、证券金融公司等企业共建的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合作企业的优势资源完成本专业核心课程的升级改造工作,建立一个基于技术含量的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群,在突出各门课程的特色的同时,建立起课程互通基于云平台的专业资源库。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信息化课程所需的网络空间、教学软件、资源获取与共享平台服务及教学、科研、管理等应用的云服务。2.借助“互联网+”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即时互动、资源分享和学习指导。计划进行课程的移动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建设微课替代传统教学录像,建设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替代传统纸质教材,建设与学习场景融合的课程资源库,让学生实现即学即查、随时扩展、贯通学习。通过移动教学客户端平台助力教师开展翻转课堂、微课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四)财务管理专业教学模式的改进

在互联网的当下,整个社会面临新模式和新的格局,投行化成为商业银行的重要发展方向和趋势,面对海量的数据和资源,需要财务管理模式进行重新构建,为此,在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需要重视教学模式的改变。在互联网模式下,这种新的投融资及经营彰显网络一体化的特征,需要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满足实践性的特征,切实提升学生实践运用能力。为此,教师需要重视财务管理投资组合等方面课程的实验,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重视建立互联网相关的实习基地,实现对于校内模拟实验的结合,彰显互联网特征,满足人才培养要求,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率,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另外,要重视对学习策划和分析能力的培养,发扬创新精神,推动实践教学,增加课程的设计性、综合性与协作性。

(五)“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其主要的特征是具有突出的开放性,共享性,实用性较强,能够推动校企合作的资源整合,有利于信息的高效传递和交流。鉴于校企合作,开展校企合作网络平台。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企业与学生的协调发展,财务管理专业要重视校企合作网络平台的构建,将校企合作基地的相关业务转向云平台,实现相关主体的线上互动。这一网络平台的功能是进行信息的有效收集,强化资源整合,推动相关合作项目的发展和管理,实现对项目进度的有效监控,强化数据分析和资源整合,以便更好地满足企业和专业教育的需求。校企合作平台发挥了桥梁的作用,使得学生、企业与专业之间实现良性互动,便于学生更好地进行实习,保证未来优质的就业,为学生创业提供保障。同时,还可以建立学生校外实习移动互联网平台,实现对学生实习质量的监督,保证校企合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另外,还可以建立相关校友会,促进与母校之间的沟通,为学生创业、就业营造优质的环境,强化互动。

(六)开展“互联网+”下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中,人力范围存在狭窄性,采用了传统的建设方式。在“互联网+”背景下,其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立足几个方面,首先,要对狭隘的人力范围观进行摒弃,重视网上师资资源的利用。例如针对网络专业资源,可以采取购买的方式,实现与专业团队的关系的构建,形成师资的一部分。其次,借助互联网思维,实现教师队伍培养体系的建立。例如,可以积极组织师资培训计划,提升教师信息教学能力和素养。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师面临挑战,需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内容等进行改变,重视学生的行为。在教育互联网环境下,高职教育需要更多具有信息化专业的教师。为此,教师需要重视自身的提升,形成终生学习的理念,全面应用线上和线下资源,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高职教师需要重视个性化知识体系的构建,以全新的姿态投入高职教育改革实践,实现职业能力的增强。

注释

①“展望2015互联网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年度峰会”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综合政策研究室主任雷曜提到的术语

②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转型,

参考文献

[1]周远祺.互联网+时代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中的思考[J].会计师,2015(13):67-68.

[2]邓金娥.新常态下高职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困境与路径选择[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66-71.

[3]马化腾.“互联网+”激活更多信息能源[EB/OL].

篇3

1.1打造平台,拓展全媒体营销模式传统出版单位凭借自身拥有的内容资源优势,通过将纸本内容数字化,将信息“复制”或“移植”到数字化平台,实现纸质和数字渠道的双渠道传播和双渠道收益,这是一种成本较低的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商业模式。[5]在江苏省新闻出版业发展过程中,这种模式集中表现为报业和广电等部门的全媒体内容整合。从最早推出与纸媒内容相同或相近的电子版开始,再到后来拓展延伸建设的新闻类资讯网站。此模式的特色在于“全媒体运营”。通过打造平台,实现“一稿多”的全媒体运营,有利于发挥各种媒介的优势和特色,扩大赢利渠道。以《扬子晚报》发展为例,早在1998年,《扬子晚报》就创办扬子晚报网,后来推出“扬子手机报”;此后,扬子新闻客户端、微信平台账号等新媒体平台相继。2012年,《扬子晚报》推出扬子壹购官方购物平台,引领了电话购物和网络购物等用户消费的新时尚,仅2012年的营业额就突破亿元大关。[6]《扬子晚报》通过技术创新和合理运营,形成了独具代表性的商业模式,成为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的典范。

1.2多元发展,布局数字产业衍生链模式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闻出版单位围绕数字出版产业外延,拓宽产业链,开发数字出版衍生品,为企业增添新的盈利渠道和模式,通过企业主业衍生品的延伸和开发,实施多元化发展。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在此方面取得了许多突出成绩。2012年集团投资建设的大数据中心,目前已成为全国前三、华东第一的电信最高等级云计算中心,截至2014年取得销售收入约3300万元,利润568万元。[7]此外,集团投资成立的中学学科网拥有试题、试卷、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为中学生提供教学服务,2014年学科网已经获益5000万元以上。[8]除此之外,集团还积极进军游戏、影视等产业衍生链。多元化发展让企业产业链得以延伸,通过创造衍生品附加值扩大盈利渠道。

1.3业态创新,网络文学出版模式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网站的壮大,网络文学出版模式逐渐深入人心。网络文学网站采取VIP付费会员制、网站广告及版权运作等方式实现盈利。纵观江苏省内,比较知名的网络文学网站有逐浪网和潇湘书院。逐浪网采取VIP收费阅读制度,利用网站虚拟货币实现盈利。潇湘书院创始于苏州,在移动阅读领域方面,以自有网站平台为基础,打造了自有手机站点,同时与移动、联通、电信、腾讯、百度、新浪等进行合作,实施双向版权运营。[9]2013年与国内知名手机搜索引擎儒豹搜索展开合作,潇湘书院利用自身拥有的内容资源,借助儒豹搜索的手机平台用户展开版权合作,从而实现双赢。

2江苏省新闻出版业在转型中的商业模式问题

2.1园区配套政策滞后,企业各自为战,集聚效应不突出五大园区根据自身特色完成了目标企业地理位置的集聚,然而,尽管数字出版产业牵涉行业众多,入驻企业行业相差较大,政府出台的扶持性政策却往往“一碗水端平”,这就造成企业对政策理解不深入、不透彻,各自为政的现象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真正有品牌、有影响力的大企业不愿入驻,而中小企业为了求稳,不敢下大力气把产业做大,因此难以形成有较强辐射力的龙头企业;二是企业之间缺乏内在产业链关系连接,一旦入驻企业优惠政策享受到期,很可能发生迁移。因此,产业园区聚合度不够,聚集效应难以有效发挥,从而影响入驻企业的收益。

2.2中小传统出版企业创新意识和内生性动力缺乏,盈利模式单一大企业尽管凭借自身拥有的人、财和资源优势,可将许多数字化探索付诸实践,但绝大部分资源却集中应用于自身实力强的优势单位,许多中小出版单位仍停留在建设本社宣传网站或与运营商签订各种委托数字化协议阶段,在数字出版盈利模式上实行“蜻蜓点水”式的做法。另外,一些中小传统出版社由于长期受惠于国家的保护性政策,缺乏长远的战略性眼光,对传统出版数字化转型升级的紧迫感不强,缺乏创新的动力。[10]而民营出版单位尽管灵活自由,但由于缺乏国家支持和资金,在转型中大都集中于教材教辅,不敢有更大的探索和尝试。

2.3企业融资力量薄弱,受国家政策影响大国家为了鼓励数字出版企业的转型发展,每年都调拨专项资金,利用政策优势吸引企业集聚。一方面,这对传统企业的转型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企业转型的融资难问题。但另一方面,这并不利于企业自身培养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企业抗风险能力偏弱,依赖性大的弊病尤为突出。园区内存在不少企业,因实力较弱、技术资本力量薄弱、投资风险大,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目前大都依靠国家的资金和政策优惠维持正常运营,一旦脱离扶持,恐怕很难解决资金问题。

2.4专业人才缺乏,中小企业尤甚,影响企业长远发展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命脉。近几年来,尽管数字出版发展迅猛,但相关人才的培养却一直滞后,严重阻碍整个产业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机制出现偏差,出版教育与出版产业严重脱节。一方面,出版专业的学生大都是文科生出身,不懂技术,与企业的需求不符;另一方面,国内数字出版企业缺乏完善的薪酬和福利保障体系,吸引不到各行业的精英人才,造成了产、学、研结合度的断裂。

2.5网络出版侵权盗版现象突出,影响行业整体发展自网络文学兴起之时,网络侵权盗版问题便一直存在。许多不法商人通过建立“小网站”抓流量、挂广告等手段盈利,除此之外,许多网络文学作者为了在短时间内创作出一定数量的作品,投机取巧,抄袭其他作者的作者,由于举证困难,一些作者搞起了“快多好省”。例如。潇湘书院当红作家锦素流年的作品《宝贝来袭,抱得首长归》被指涉嫌抄袭晋江完结的《挑肥拣瘦》。三生三笑的作品《染上大神》也因涉嫌抄袭起点中文网作家蝴蝶蓝的《全职高手》而遭到处罚。[11]这些现象无疑对正规文学网站的盈利和网络出版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良好商业模式的构建。

3关于江苏省新闻出版业商业模式策略选择的建议

3.1数字出版园区要因地制宜制定适应性政策、完善产业链条构建,发挥集聚效应一直以来,对于江苏省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发展,政府的扶持力度从未减小。尽管如此,由于各大园区的布局和发展重点存在差异,很多政策实际落实情况并不理想。因此,政府首先应该努力争取上级多方资源,完善出台为基地量身定制的配套扶持政策,增加政策透明度;二是应提升服务档次和质量。与入园企业勤沟通、多走动,及时了解企业动态,在科技研发、投资融资、人才培养、知识产权保护、资质申报等方面给予支持。[12]另外,应积极鼓励民营数字出版企业采取灵活的体制机制,积极介入数字出版服务领域,并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形成政府引领、市场运作、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高度集中的成熟产业集群。

3.2重点培养品牌企业,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辐射作用,引导和扶持中小民营数字出版企业的壮大龙头型品牌企业具有较大的辐射效应,为周边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发挥模范和标杆作用。针对江苏省内新闻出版龙头型企业偏少的问题,首先,需要对骨干企业、成长型企业分类整理名录,采取有针对性的招商和招才活动,在企业支持方式上下功夫,关注成长型企业的孵化工作[13];第二,大企业可以讲授自身发展壮大经验,对入驻中小型企业进行企业经营运作,对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业务指导,使中小企业在孵化过程中少走弯路;最后,需要加强合作,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中小企业可以享受到龙头企业的相关资源,龙头企业对入园的一些有发展潜力、待孵化的中小企业进行共建帮扶、实现共享资源。

3.3采用多种手段发展个性化企业融资渠道,拓宽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建设针对中小出版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从源头上来看,解决此问题涉及我国的金融体制和政策,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金融机构应重点帮扶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广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成长民营数字出版企业,使其利用股权融资、无形资产质押等各类金融工具获得资金的支持;通过对企业类型细分,推出适合中小企业的融资手段,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13]此外,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除利用好政府出资建设的已有服务平台和产业园大企业的平台外,企业主还要设法利用市里平台和软件谷平台,集众企业之力搭建共有技术平台,从而更大限度地发挥服务平台优势。

3.4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为解决人才匮乏问题,一方面,政府要在政策上制定人才引进办法、管理和待遇等政策,为基地吸引人才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14]企业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扩大招聘范围,营造吸引人才的环境和土壤,用自身的特色和实力留住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完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激发人才的创新意识和动力。例如,学校的特定专业可以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企业走进课堂,把实际的项目交给学生来做,既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能使企业扩大宣传减少成本,从而推动新闻出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篇4

关键词:品牌专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91-02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核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围绕这个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天津市品牌专业的指导思想――品牌专业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为重点,强化品牌意识、特色意识和创新意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改革

以我校的天津市品牌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该专业具有自己的特色。该专业的整体建设目标定位为适应国家和天津地区制冷空调行业的需求,进一步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人才。通过建设,使天津商业大学制冷与低温专业成为我国培养冷冻冷藏与冷链技术领域人才的基地,并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在该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开展了以下实践――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工程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实行学校+企业双导师制,聘请相关企业人员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教学方案改革。企业由单纯的用人单位变为联合培养单位、高校和企业共同设计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以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思想,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中心任务。通过课堂教学、实习实践、设计建造项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等各种教学环节,综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目标。

以我校的天津市品牌专业旅游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是追求国际化与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特色,借助旅游国际化的大背景,通过学校与美国FIU的全方位紧密合作,突出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特色;在夯实基础教育的同时,与国际知名企业集团合作,强化学生职业理想、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特色;继续关注并强化以服务天津旅游业为重点的智力支持课题,突出我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地域研究特色。在该专业特色的指导下,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开展了以下创新活动――在前两年的基础课课程体系中,该专业在人文、社会、科学、文化、艺术等领域设计了基础课,在夯实学生的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法律等理论基础的同时,强化了学生科学和文化素质,开设了环境科学、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国际交往礼仪、艺术欣赏等课程,同时加大了英语基础课的比例,强化了英语能力训练,以保证学生后两年能够用英语上专业课的需要。后两年的专业课课程体系中,瞄准国际旅游企业管理特点与发展趋势设计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夯实学生的酒店管理理论基础的同时,从国际酒店业经营管理的效益出发,系统设计了关键领域的课程。如,食品生产(初级和高级)、酒店会计、酒店财务、成本控制、收益管理、酒店市场营销、领导力与团队建设、酒店法规等,由FIU派教师全英文授课,使用原版教材;同时要求学生完成1300小时的初、高级实习,培养其认识行业及应用能力。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制定并初步实施了四年学生职业规划方案,在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校内外学生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强化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二、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展开的专业建设实践

1.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天津市品牌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要求――建设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术结构合理,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科学的师资队伍。专业带头人应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和知名度,专业应有完善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重视教学团队建设。我校品牌专业在专业建设中积极开展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完善师资队伍。

以天津市品牌专业金融学为例,该专业以国家级特色专业为依托,坚持以应用型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为理念,在团队带头人的引领下,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以金融行业内著名专家、学者为顾问,以市级精品课程建设、市重点学科建设和现有的科研项目为支撑,以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平台,不断巩固深化教学成果,努力构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结构合理、团结协作、以实践型教学为导向的国家级高水平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该专业完善企业兼职教师定期不定期到学校参加理论培训的制度,引进具有金融专业方向研究造诣和突出研究成果的高职教师或研究人员;每年安排若干名教师到金融领域相关岗位挂职锻炼,搜集完善教学案例,增加实践经验;选派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教师出国留学深造和作访问学者,增加具有国外交流学习经历的师资比例;聘请若干名政府金融部门或银行、企业等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为兼职教授;打造教学研究团队,每年承担若干项重大教学科研课题。

2.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品牌专业建设目标要求品牌专业在建设中要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具有较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以我校的品牌专业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该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为以创新理论为知识体系的核心,以培养创意创业管理特色专业人才为目标进行本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其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主要构成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策划、财务管理、市场营销调查与预测、创新理论、创意创业管理、团队建设及管理、商务运营及管理、管理方法论、经济评价学、成功创业者案例等;另外还包括新建企业创建流程试验、管理模式设计、营销策划、项目创意等试验与实践性课程。改革思路与措施为:采取立项制,即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重点分解为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一个个教改项目,每一项目将拟开设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验实习、实训项目以及基地建设等捆绑到一起,专项经费支持、规定时间完成任务。

3.教学设施建设(实验室、实训基地、网络资源等)。品牌专业建设要求教学基础设施条件良好,经费投入满足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拥有较为丰富的专业图书资料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校内外实验、实习等条件满足实践教学要求。

以我校品牌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为例,该专业充分利用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的优势,增加了开放实验数量,构建和实施学科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创新性实验教学模式,构建和实施专业课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目前的津京地区的6个合作单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渤海和天津滨海新区优势,将唐山、秦皇岛、烟台、青岛、石家庄、沈阳、济南等相关单位作为合作对象,扩大到12个重点企事业单位。同时,开辟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专业的学生除了可在本校图书馆借阅大量相关图书外,还可从校内互联网上查阅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国家标准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ScienceDirect数据库、CNKI学位论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Apabi数字资源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等。

天津商业大学通过以天津市品牌专业建设为龙头,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使全校专业建设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篇5

关键词:本科 金融专业人才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b)-0000-00

一、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多层次、高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

目前,我国金融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构成了金融人才的旺盛需求,而这种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的是拥有高智能、高创造力、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所谓多层次的金融专业人才是指具有先进的金融理念、扎实的金融理论基础、积极主动利用创新思维方式、良好的职业操守及全面的人文素养的综合素质人才。目前我国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多层次的特征:一是大量基层应用型从业人员;二是大批从事中高层次金融人才;三是综合性大型银行和证券投资机构急需的会经营、能管理的高级金融人才;四是以金融企业家为主要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高端应用人才和研究型人才。而高技能的金融专业人才素质是:具备拥有扎实的金融理论功底和多领域的知识结构,包括金融业务能力和金融专业知识、宏观金融理论和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及微观金融知识,还要具有敏捷坚实的财务智商,包括阅读理解数字的技能、投资战略的技能、市场、供给与需求的技能和全面的法律知识;更要拥有良好的个人品质,有坚定的道德操守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有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和法律观。因此,作为金融人才培养的高等院校,必须重视这种差异化的需求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层次金融人才培养的方案与课程体系,改进教育教学手段,把培养复合型、创新型的高技能人才作为高校金融专业的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结构定位并未完全与社会需求对接

我国开设金融学专业的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学校超过200个,各高校教育教学能力差距较大,专业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有些院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各层次、各高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在人才培养布局上,各类型人才培养比例与社会的需求有很大偏差,造成金融人才供需尴尬局面,一方面是众多用人单位一将难求,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另一方面是大批金融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这与金融学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笼统有直接关系。国外的金融学专业大多根据培养层次高低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通用人才,定位清晰、明确、具体。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则把具备“工商企业以及公共部门的管理岗位及专业岗位所需的技术性、分析性及概念性技能”作为培养目标。这些直接以“所培养的学生满足社会上各种组织不同层次的需要”或“能够在争取良好的职位时有足够的竞争力”的培养目标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侧重于宏观金融理论教育,缺乏数理等交叉学科技能训练

我国大部分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仍然是传统的四大层次: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课设置缺乏系统性、完整性考虑,课程之间常常缺少必要的衔接与协调;课程内容上,微观金融课程和实务性课程课源少、课时不足,学生缺少可操作能力训练,绝大多数学校偏重宏观金融领域理论的传授,缺乏数理等交叉学科技能的指导。相对的,有些国内高校则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不断优化核心课程和实施方案。如宁波诺丁汉大学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呈模块化结构,一年级是英语年,学习英语课程以培养学生合乎国际规范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等素养,二年级是资格年,主要学习、掌握经济、金融、会计和一般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规律,为学位的第一部分(大三)和第二部分(大四)学习奠定基础、专业课程非常重视微观金融领域,强调财会数理知识与金融交叉学科的实际运用的,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未来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该向微观化、综合化发展。微观化,一是现有课程的微观化处理, 摒弃陈旧的、重复的知识,补充金融实践需要的新知识, 如微观银行学、信托学和基金学等,二是要增设反映金融微观运行新需要的微观金融课程, 如金融信息学和金融数据库等。综合化是指增设各学科交叉融合性质的课程,包括人文修养的相关课程,拓宽学生视野、丰富知识架构,以提高金融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四、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亟待创新

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到培养对象的实际质量。我国金融专业教学仍是传统的一张嘴、一支笔从头讲到尾的“填鸭式”授课模式,是典型的单向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忽视金融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近年来虽然各高校一直在强调理论教学要向“理论教学+实战演习”的教学模式转变,实际上很难实施到位,教学方法改革一直没有根本性突破。国外的教学组织形式特别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互动型学习方式,如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商学和经济学院金融专业三年制本科层次的教学安排,分成研讨课(Seminar)、课程论文(Essay)、观点陈述(presentation)和案例分析(cases analyze)等环节,每个阶段要完成阶段论文,学生每周要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完成多个学术项目。在研讨课,教师确定研讨主题,引导启发学生讨论,锻炼理论运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课程论文则是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源动力,学生要充分利用图书馆、书报、期刊等各种渠道认真阅读、广泛收集、整理资料数据,通过小组讨论确定课程论文;在观点陈述阶段接受老师和同学的提问。这样的研究过程,充分地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为培养金融专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实践、创新能力, 教学主体应尽快实现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积极创设条件,多开设一些实务课程,多使用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鼓励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增加其实践和感性认识,以提高职业适应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外办学单位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订单式”按需培养学生,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用人企业的有效衔接、无缝对接,切实提高复合型金融人才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向荣.国际化金融人才的培养与高校金融教育改革[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2]周辉.从金融危机看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J].科技创业,2011(8).

[3]王心如. 浅谈以金融实践教学培养现代金融人才[J].北方经贸,2006,(2):121-122.

篇6

关键词:金融院校;学生就业;途径

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1

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没有高质量的人才、高端的服务保证,那么在进行行业竞争时就缺少了一项重要的筹码,缺乏竞争力。金融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表现出很大的地域性特征,一般而言,北上广等省市需求量很大,对金融人才的要求水平也相对较高。另外,从事金融领域职业的人员有着较其他行业更高的主动性与活跃性特点,他们会综合分析自身状况,凭借自身优势,在具备一定的资历后往往会追求更大的平台,争取更优厚的工作机会。由此分析可以得出,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强的现状不是无迹可寻的:首先,银行竞争带来的金融变动,使得金融人才成为行业间竞相为自己争取的优势,尤其是懂得相关业务往来与处理的中高端本地金融人才更是抢手,有着足够的竞争优势挑选金融企业;其次,国外风险投资机构不断拓展中国市场,因此专业人才就成了各个投行的必备资源,否则就将难以在行业领域中夺得领先地位;再次,中国经济迅猛发展,股市回暖,理财领域发展生机勃勃,由此更加推动了金融人才的需求不断提高。为缓解金融行业供需矛盾,从金融高校对人才的培养之初,就应当有具体措施。

一、加强与业界联系,创新金融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应与金融市场有实时的沟通与交流,了解金融企业对人才需要的具体方面,制定符合高校学风建设、人才培养要求的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人力、物力支持,实现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与金融市场需要相对接,使人才的能力能够得到最恰到好处的施展。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已经占据了金融领域的半壁江山,信息化、数字化金融已经成为当代金融发展的主流趋势,需要很多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因此,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高质量、专业化、复合型并能够符合金融企业与市场需求的互联网金融人才就成了各大金融高校与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这也是经济快速良好发展需要面对的问题。

二、拓展金融行业就业新渠道,提升就业质量

金融行业供需矛盾不断加剧,银行也开始调整人才选拔的模式与规格。岗位计划指标往往由总行统一调配,而且必须经过特定的考核才有资格入选,这也使银行的选人流程更加简单、公平、公正,提高了入选人员的水平标准,杜绝了旁门左道的行径。另外,学校要定期进行市场调查,可以通过走访、电话或者信函等方式开拓金融市场,邀请市场上不同层次的金融单位对毕业生进行培训、演讲或者职业招聘。而学校要做的就是提供给大学生这样一个交流、展示的招聘平台,以综合性市场洽谈为主,以地区、学院等的交流为辅,形成多层次、立体化、多元化的校园招聘体系,使毕业生能够在就职前通过对市场的了解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三、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增强个性化

开启“入学即就业”的教育,从大一开始就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再针对不同的年级、阶段进行就业指导与就业前的培训,并将相关内容与学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首先,在学生入学后的两个学年要做好就业准备,包括养成教育、就业目标等等。然后再通过专门的课程设置,综合分析市场变化,搜寻典型案例、典型人物进行深入学习,让他们从思想对就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提高学习动力,在行动上努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对入学之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有进一步的填充。其次,在经过基本的就业学习后,学生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大三时,学生就要对未来有一个相对确定的定位,以便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并为此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对于各项专业课程优秀并有意愿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在专业知识上给予帮助;对于毕业后想就业的学生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职业规划,提高职场技巧,加大引导力度,提供给他们在求职、应聘工作上的资料与建议,增添实践课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再次,毕业年更需要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职前培训,从就业的基本知识、技巧、心理等各方面进行指导。比方说就职的仪容、仪表、着装、简历、面试技巧等等都需要一定的了解。除此之外,就业指导不是要求学生们都必须仅遵循固定的模式或者方法,而是要实现从“共性”到“个性”的转变。由于学生的基础与就业时的环境或者机遇都各不相同,因此对待不同专业、类型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指导策略,不同的方法。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也要从实际出发,准确把握他们的个体特征、性格爱好,以及对未来的职业规划,可以对不同的群体进行分类,尽量能够按需指导,使就业指导能够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增强他们的就业信心,为顺利就业增添砝码。

四、开展就业指导系列活动,实现就业从“量”到“质”转变

金融行业毕业生在不断增加,但符合企业真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数量并不乐观,很多毕业生对于自己的就业并不十分满意。因此,在进行就业指导活动时应当实现从“量”到“质”的转变。具体说来,从高校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质量的评定,到金融市场的开拓都可作为攻克的方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说明了学生知识、技能水平的提升,也为学生的就职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拓展市场,不断开展市场调研活动,从用人单位的参考意见中提取经验与建议;组织校友座谈会,根据他们在社会中的经历以及对学校特点的认识进行综合的意见分析 ;考察社会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密切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对学生们的实践训练,提供给他们更多的实习与锻炼自我的机会,既能够补充不足也能积累经验,为实现优质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篇7

关键词:会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1-000-01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一直保持着惊人的速度,二十多年来,互联网引领着我国的生产力不断进行突破和飞跃,也积极有力地推动着财务工作的发展,积极参与着企业的财务工作。互联网、信息技术在财务工作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层出不穷出现的时代下,传统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合社会、企业的发展与生存,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急需进行变革。

一、“互联网+”趋势下会计工作的转变

对于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对企业发生的各项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及时提供真实可靠的、能满足各方使用者需要的财务信息。互联网的出现对这些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一,减轻会计人员的数据处理工作。

传统的手工记账要求会计人员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就是认真负责。因为从填写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记、登记账薄、试算平衡到编制报表,每一个记录的数字都要正确无误,并且不能出现漏记、重记的现象,否则就会影响到今后的试算平衡及报表的编制工作。这些繁重的数字记录、计算工作占用了会认人员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没有时间再对这些数字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所以过去的会计人员只要会记账就能胜任本职工作。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数据的录入与计算全部都由计算机所代替,从会计录入第一笔业务开始,计算机就代替人工开始进行试算平衡,当每期的最后一笔业务录入完毕,就可自动生成当期的各种账簿及报表。使会计人员从繁琐的计算过程中解脱出来。

第二,财务数据可以共享。

互联网的特征之一就是数据共享。从企业内部来说,当企业内部各部门用网络联接起来的时候,财务数据可以从其他部门直接采集,例如:财务部门可以直接从物资部门了解存货的变化、从销售部门了解售货数量及金额,从其他部门了解企业资金的使用情况等等,不必再等待各部门上报数据,节约了数据传递的时间和成本。并且,财务信息的使用也不必只局限于企业的财务部门,完全可以与其他部门进行共享,使企业其他部门通过了解财务信息合理使用资源,及时调整库存、生产进度、销售策略等,保证企业利益最大化。从企业外部来说,各级政府和各行业的监管部门通过数据共享,可以及时了解各行业和各企业间的资源流动情况,及时制定合适的经济政策,指导市场经济的方向,合理分配资源。税收部门可以及时了解企业的经营成果,对所辖企业进行时实监控,防止偷漏税。

第三,财务信息传送更加方便与快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集团公司、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企业的管理层对下属公司更难管控,而且企业所属各子公司所在地不同,使得管理层不能及时收到下属公司的财务信息,及时调整公司的各项策略。但在互联网条件下,各种财务数据可以及时上传公司总部,使管理层可以随时了解各子公司的日常运作情况和经营成果,对各子公司的控制更加直接、更集中,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第四,结算方式产生变化。

传统企业之间的结算方式是通过填写各种结算票据,去银行柜台办理完成的。传统结算方式在票据填写方面要求严格,并且在银行柜台办理转账的工作也非常耗时间。在互联网条件下,电子商务、网上支付发展迅猛,购销企业的转账业务可以足不出户地在网上完成,并且支付费用比传统支付产生的费用要少很多。互联网消除了客户之间的物理距离,减少了会计人员的工作时间。由于可以网上支付,随之便产生了电子票据。电子票据就是将纸质票据电子化,电子票据的签发和流转,都是在网上虚拟实现的。由于纸质票据安全性较差,票据市场已经开始整体改革,很可能若干年后,都是用电子票据进行结算。

第五,会计岗位所需人员下降。

在传统手工记账条件下,由于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财务数据的录入和计算,导致会计人员工作效率低下,使得企业不得不按照经济业务的核算内容设置不同的会计岗位,如财务科里可能需要设置财产物资核算岗位,工资核算岗位,成本核算岗位,报表编制岗位等。但在互联网条件下,财务数据是由计算机进行采集、计算,各种财务账薄和报表是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计算机代替了人工,工作效率提高,一些岗位的工作任务可以合并,从而导致企业所需会计人员数量下降。

二、“互联网+”趋势下对会计人才的培养要求

1.制定“互联网+”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

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应考虑企业的需求,我们应从高、中、低三个层次进行调研。高层是指公司总经理、首席财务官、总会计师等人员,从他们的角度调研会计人员需要提供哪些信息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中层是指财务经理、财务主管等人员,从他们的角度调研会计人员需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才能胜任本职工作;低层是指出纳、会计等人员,从他们的角度调研一名会计人员需要完成的具体工作任务。通过对三个层次的调研可知,现代企业会计除了具备会计核算能力、纳税筹划和税务能力外,还要偏重于财务管理能力,为企业提供有用的预测、决策信息,并会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纳税申报与网上交易的能力。

2.注重会计人才的能力培养

在“互联网+”趋势下,财务软件的更新速度很快,软件功能更加强大和复杂。企业可以定期或不定期通过不同的方式培养会计人员的先进财务软件的使用和处理能力。又由于会计账务的核算和传输工作已由互联网,会计人员有更多的时间对这些财务数据进行深入地加工和分析,进而帮助企业进行市场预测,所以会计人员也要具备一些金融、投资、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为企业发展献计献策。虽然会计人员能够从数据中得到企业很多的信息,但还是需要时常进入企业的不同部门了解实际情况,有效的沟能才能掌握企业第一手资料,因此会计人员还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沟通能力。

3.注重会计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会计人员的工作已由企业内部向外部扩展,由财务领域向金融、税务等方面扩展。面对越来越复杂的经营环境、工作内容,这就要求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越来越高。

总之,会计人才的能力培养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参考文献:

篇8

交叉融合

近年来,传媒高等教育始终受到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前沿的冲击。为了满足国家战略和新兴业态发展的需要,传媒高等教育将会强化学科建设、优化专业布局,设置新专业方向、改造老专业。如在设置新专业方向上,需要加紧研究和培育数据新闻、网络电视、数字音乐、动漫游戏、舞美工程等具有传媒特色的新兴专业。其次,跨学科的融合课程让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专业教育中起到导向和支撑作用,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专业教学与创新创业等一批融合课程应运而生。

服务融合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以产品和服务为导向的媒体实践将取代现有的以媒体形态划分的产品生产及以频道制为基础的割裂式的媒体结构。传媒人才急需向全媒体、专家型人才转向。覆盖全媒体运营和全媒体传播各个领域、环节,以融合意识和创新精神为特征、以互联网思维和跨界思维为模式的各类复合型高端人才,已成为业界急需。

跨界融合

就传媒业而言,可以通过“传媒+”金融、电商、地产、教育、旅游和演艺等,将不同领域行业植入与传媒业的融合共生中。例如,“传媒+金融”模式,2009年青岛晚报与青岛日报报业集团与相关银行合作,共同开启了国内第一家传媒银行;“传媒+演艺”模式,该模式可以说是盐阜报业经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传媒+互联网”模式,2015年上海文广集团(SMG)主动与阿里巴巴集团开展跨界融合,希望将“第一财经”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型数字化财经媒体与信息服务集团。

篇9

“辽宁聚龙金融设备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组建依托单位、“辽宁科技大学”作为联合共建单位的国家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9年获批组建,2012年以优秀的结果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验收。

“中心”组建依托单位―辽宁聚龙金融设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简称:聚龙股份,股票代码:300202)成立于1998年,是国内领先的现金智能处理和流通管理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也是行业内首家深圳创业板上市公司,企业面向国内外金融领域,提供货币反假、智能清分、自动存取款、现金流通管理、金融电子交易等多种功能的产品、服务及成套解决方案。公司专注于金融安全与系统装备的研发、制造、销售和服务,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创新型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全国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试点单位、“国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站单位,拥有行业唯一的“金融安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承担了纸币捆扎机、纸币清分机两项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制定,参与了“人民币纸币鉴别仪通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的制定,是国内第一个产品通过欧洲中央银行(ECB)测试并在欧洲批量销售的企业,聚龙以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成功占领了行业技术制高点,成为金融安全及系统装备技术创新的领航者。公司的主导产品包括纸币清分机、金融物联网-金融物流运营和现金流通管理系统、现钞多功能智能处理系统、人民币鉴别仪(点验钞机)、ATM等自助银行设备、全自动捆扎设备等6个系列60多种产品,公司拥有全部产品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每年投入大量研发经费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近三年研发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9%以上,共有专利67项、软件版权6项和软件产品登记4项,核心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公司已通过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主导产品通过了国家CCC强制性认证、欧盟CE认证、CB认证、WEEE认证、ROHS体系认证。公司连续3年业绩高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60%以上,在央视财经频道第一时间栏目中被评为最具成长性创业板上市公司,为“中心”的组建和发展提供了更好的依托平台。

“中心”适应我国金融安全需求,立足于技术领域前沿,研究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该领域核心关键技术,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工程技术发展,以自主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为重点,解决金融自助设备、智能鉴伪设备、自动清分设备、自动捆扎设备、现金支付设备、基于金融物联网的货币流通管理系统以及金融安全视觉分析系统等系列产品的关键工程技术和产业化问题,促进金融机具研发和技术水平的新突破。“中心”根据我国金融安全和行业领域的市场需求,坚持加强综合基础条件建设,进行相关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探讨自主创新和产学研合作的新机制,加快成果转化,加强新技术的辐射和传播速度,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系列产品、系统和标准,在带动依托单位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引领我国金融机具产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成为我国金融机具技术研究和高科技产业化的源头。通过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行业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使“中心”成为先进金融机具人才培养基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关键技术研发

“中心”紧密结合国内外金融领域的市场需求,针对多国货币鉴伪传感器检测与识别技术、中大型货币反假及自动化装备关键技术、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技术、金融机具制造工艺和新流程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多项核心关键技术的突破,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实现了多项技术成果的工程化设计和产业化应用。

1、多国货币鉴伪传感器识别技术及产品的研究

在鉴伪传感器识别技术研究方面,建成了1个包含33国现金纸币的防伪特征信息数据库和1个包含8国中央银行的清分标准数据库。研究出了双向安全身份认证协议及算法、细粒度安全审计和智能分析算法共2种算法并加以应用。完成了5种核心鉴伪识别传感器(包括磁阻传感器、CIS图像传感器、光源传感器、机械微位移传感器、M码荧光传感器)的开发及处理电路设计。完成了基于上述5种传感器的模块研发,并应用到金融机具产品中,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利用上述技术开发的高端货币反假和智能处理设备的清分速度达750张/分、点钞速度达1200张/分、识别速度在0.18ms以内、假币漏辨率小于0.015%,真币误辨率小于0.02%。

2、中大型货币反假及自动化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和产品产业化

根据中大型银行现金自动化处理装备领域需求,完成了JL305、JL305+系列中型纸币清分机的中试及产业化,完成了JL8000纸币清分自动处理流水线的研发及中试。在高速、大批量纸币清分处理、自动控制处理和集清分、捆扎一体化技术上实现了突破,目前中型纸币清分机的处理速度达到了45000张/小时,清分一致性达到了1/2000。在鉴伪识别传感器和图像传感器单元研究方面,实现了UV紫外光传感器、IR红外线传感器、MG磁性传感器、光学测厚和机械测厚共5个鉴伪识别传感器模块的定量检测。完成了红外反射图像、红外透射图像和白光反射图像共3个传感器单元的软硬件开发平台的研制。研发出的设备功能由自动清分扩展到自动扎把、自动传输、自动捆扎和自动塑封,并且具备同时处理人民币、美元、欧元、印度卢比等16国(地区)纸币的功能。

“中心”在国内首例研发出金融物联网-人民币流通管理系统,成为面向国内外商业银行业务需求开发的具有纸币冠字号码信息追溯和流通管理功能的现金流通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全国各省市商业银行进行推广,目前已经在江苏、上海、广东、北京、河北、安徽、河南7省(市)的商业银行全面推广应用。该系统是国内第一家提出的针对纸币冠字号码管理的系统解决方案,结合国内外商业银行的业务要求,实现了纸币冠字号码和二维码信息追溯管理功能,为金融货币流通安全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平台。

上述技术的应用实现了JL8000纸币清分自动处理流水线、半自动清分流水线、JL305系列中型纸币清分机、JL305+系列中型纸币清分机和金融物联网―人民币流通管理系统共5个系列产品的中试及产业化。

3、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

“中心”针对物联网发展趋势以及中国人民银行和各级商业银行的业务需求,完成了具备纸币冠字号码识别和二维码信息追溯功能的现金流通管理系统的开发,并在国内商业银行推广应用。“中心”针对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售检票系统(AFC)、城市一卡通系统、场馆自动收费系统和娱乐业4个领域的需求,对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技术进行了研究。在纸币鉴伪识别技术、智能卡处理技术、智能控制和大容量票卡的准确存储与控制方面均取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组建期内,“中心”完成了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出卡模块、回卡模块、硬币接收找零模块和纸币识别模块共4个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并应用到自动售检票和自助终端系统中,实现了高精度、模块化、多币种、适应性强的现金鉴伪、识别、兑换、找零、自动出卡和自动回收循环功能。其中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出卡模块和JL606硬币接收找零模块目前已经完成中试;纸币识别模块和回卡模块正处于中试阶段。自动售检票系统的平均出卡速度≤1秒/卡,储卡箱容量达2000张,主要技术指标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三、科技成果转化

在研究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应用拓展方面,“中心”通过技术转移转化,研制的系列产品如纸币清分机、捆钞机、点钞机、扎把机和纸币鉴别仪、基于金融物联网的人民币流通管理系统等现金自动化处理设备和解决方案、中大型纸币清分机系列产品、货币支付系统的核心处理模块系列产品等,均在依托单位实现了产业化,这些成果的转化促进了金融机具行业企业的成长,提升了行业技术水平,保证了国家金融安全,满足了金融自动化的要求,为我国金融行业发展和金融机具更新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中心”集中行业研发优势,快速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金融机具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对已有成果进行工程化和技术集成,形成了一系列产业化技术,获得了多项荣誉和认证。在成果转化过程中建成了2条中试示范生产线,开发出系列化金融机具产品,形成面向金融领域的金融安全、货币反假和智能管理的整体解决方案。通过系列成果应用示范,提高了我国金融安全信息装备的整体研发水平、制造水平和检测水平,加快了成果转化及新技术的辐射和传播速度,较好地满足了货币安全、金融信息化和自动化的要求,使我国金融机具行业的总体技术水平达到了较高层次。

四、平台建设

“中心”根据金融机具行业特色,增加投入,购置科学仪器和设备,并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构建信息化的数字平台,促进科学数据和文献资源共享,推动科学研究手段和方式的变革,建立并完善行业、国家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和分析、检测体系。

“中心”完成了检测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购置,建成了光学检测室、机械检测室、整机性能检测室和电学检测室共4个专业检测室。检测中心能够进行各种反假货币在连续波长范围下的光学特征检测、磁性特征检测和多特征信息检测,能够进行电子元器件及产品的电气安全检测、零部件机械性能检测以及产品性能检测等。检测中心设备先进、配置系统、功能齐全、针对性强,各检测室的检测能力均处于国内行业的领先水平,检测中心运行良好,为“中心”基础技术的研发、产品样机性能测试、产品中试型式试验以及产品产业化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检测平台;同时,检测中心也对外实行开放服务,接受相关的实验及检测委托任务等。

“中心”根据金融机具研发和中试需要,购置了大批中试设备,在依托单位建立了中大型纸币清分机中试基地和现金支付系统核心模块中试基地,为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样机装配、测试、调试和验证以及产品产业化过程中的技术验证、产前准备、型式试验、中试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五、组织管理

根据组建的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中心”成立了管理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建立了完备的组织机构,设有技术管理部、开放服务部、基础技术开发部、检测中心、新产品综合开发部、行政部、纸币清分开发部、现金支付开发部、模式识别技术开发部、电子交易开发部、中试基地以及国际货币反假及现钞运营培训体验基地共12个部门,并对部门职责进行了明确。

“中心”设立了1个主任、1个常务副主任和3个副主任,主任和副主任负责“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心”作为依托单位二级机构,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人、财、物管理方面相对独立,拥有自,与依托单位有明晰的经济关系,对于依托单位需要的产品开发,由依托单位委托“中心”进行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明确财务制度,财务独立核算,实行开放式经营。“中心”与高校和企业采用联合协同创新模式紧密合作,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心”通过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和条件来吸引人才和引进人才;建立了“专兼职相结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人才使用机制。人员管理以项目为核心,实行“竞争、激励、开放、流动”的研发管理模式和“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原始创新,建立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

六、人才培养的运行模式

篇10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现状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说到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我国的起始步伐并不算晚,在1978年恢复高考后,中国人民大学就设立了“经济信息管理”专业。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进入到九十年代后,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才真正地进入到快车道。1998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把原来的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林业信息管理等专业合并为管理学学科门类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管专业),实现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的集合式发展,我国的信管专业也正式迈入复合型专业领域。

一、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信管专业是一门复合型的专业,因此它所培养的人才既不属于计算机软件人员,也不是行政管理人员,在《专业目录》中对信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这样定位的:培养既懂经济管理知识,具有管理思维,又掌握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能在国家各级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部门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进行信息管理的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

信管类人才应该具有前瞻意识,能够以战略眼光正确认识并运用科技、经济、社会等全方位信息,并有主动自觉地意识将这些信息积极主动地传输到社会各个领域,使之尽快地转化为直接生产力,以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信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人才的分布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信管专业的人才在分布上呈现出不合理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的毕业生就业无门,另一方面是大量需要信管专业人员的单位招聘不到合适的人。成熟的信管类企业应该呈现的是“金字塔”的形状:高端为系统架构分析师、研发总监精尖人才,中端是项目经理与软件工程师,底端是大量的程序员。可是,我国的信管企业在人才的分布结构上呈现的是“橄榄”形,高端人才和底端人员十分匮乏,大量中端人才又导致实际工作中的高不成低不就,使得人力再培养成本加大,人才闲置或浪费的极端现象比较突出。

(2)高级人才严重缺乏。我国与信管专业相关的产业在规模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在核心技术上和欧美等信息化大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国内企业的发展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在内部管理上欠缺制度,在质量管理方面处于劣势……这一系列问题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没有高级复合型人才。

(3)地区分布呈现数字鸿沟。地区经济的发展直接导致了人才的流向,随着信管专业在就业市场上的缺口增大,高校毕业生在毕业未临时,就将自己的简历投到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企业中去了,这些地区的经济水平高,吸收就业能力强,行业发展速度快,即使简历投放不成功,只身去闯荡也能找到岗位就业。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慢、当地企业无法容纳过多的就业源,因此,从事这一类工作的人可能十几几十年都不变样,逐渐出现了人才老化、技术落后的情况,高校毕业生自然就更不愿意选择这样的地区,久而久之,形成了地区人才分布上难以逾越的数字鸿沟。

(4)学校的教育和企业实际严重脱离。目前的信管专业教学有着诸多的问题:知识更新速度慢、专业实践不足、专业特色不突出、人才走向与培养目标相互背离……因为信管专业是由不同学科内的课程共同构成的,因此就出现了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第一,学习内容涉及的广度够广,深度不够深,第二,学生没有一技之长,缺乏核心的就业竞争力。信管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不及计算机专业,经管能力不及经济管理专业,造成了一种不尴不尬的局面。

三、信管专业未来的发展对策

(1)国家与政府:国家要深刻认识到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人才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方针政策上要给信管行业以积极准确的定位,重视信管专业的发展,加大信管专业的人才与设备在资金上的投入。

(2)学校与教师:学校的培养应该是和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树立服务的观念,才能在知识技术方面为国家与社会培养出合适的人才。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对自己所教专业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主动利用节假日去企业顶岗锻炼,将企业的实际状况和教材中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在校实践活动。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必将让信管业的发展更加深入与快速,因此,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也必须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实践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从国家到政府、从社会到企业、从学校到教师协力去发展和完善这项专业,培养出具有信管专业特色的信息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士玉,编著.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导论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2]黄俊杰著.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3]潘晨光.我国人才缺口究竟有多大[N].中国人事报. 2005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