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市场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987年11月,邢亦明出生在沈阳市。其父邢逸林是市政府的公务员,母亲裴茹宁是沈阳第一制药厂的技术员。夫妻商议,要让儿子受最好的教育,把儿子培养成一流的人才。有了共同的目标,夫妻二人恨不得学龄前就教会孩子一切。
1994年,亦明上学了,父母更是抓紧教育,连亦明玩耍的时间都剥夺了。儿子连续多年的班级考试第一,回报了邢逸林夫妇的努力。
2000年夏,亦明考上了沈阳市赫赫有名的初中。开学后不久,他回家讲述班级竞选班长的过程:“他们那么吹嘘自己,我都替他们脸红!”
邢逸林问儿子:“那是你当选了?还是勇于表现的同学当选了?”
亦明低着头,嗫嚅着:“当然是自吹自擂的同学当选了。我没敢报名,也觉得和他们那样争没意思。”
那一刻,邢逸林突然意识到,自己和妻子多年来只关心儿子的学习成绩,却忽略了竞争教育。邢逸林与妻子商量要转变对儿子的教育策略,要让儿子懂得选择和竞争。
此后的六年,邢逸林夫妻想尽办法强化对儿子的选择与竞争意识教育,卓有成效。
2006年夏,亦明以高分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工商自动化管理专业。次年寒假,亦明向父母报喜。刚开学,亦明就考进了文学社。一个月后,校报招聘记者,亦明知道这个工作可以接触很多教授学者,能丰富人脉,为此,他做足功课,终于打败了竞争对手如愿以偿。同时,他不再参加文学社的活动,因为他觉得那里对其今后没有丝毫帮助。
儿子在选择和竞争中当机立断并初战告捷,邢逸林夫妇非常高兴,多年耳提面命的灌输终于见了成效。
半年后,亦明全力竞争校广播站播音员,因为那个位置能锻炼各方面的才能。就这样,大学期间,邢亦明“跳槽”达16次,每次都热情饱满全力争取,理由都是为未来发展锻炼才能。
半年“抛弃”13个单位
2010年6月中旬,拿到毕业证的亦明赶到广州,应聘进入一家大型机电设备制造公司。当天,他向父母报喜:“我击败了27个对手,是我的能力、口才和获奖证书让评委当场就录取了我。相信我,我会在这里大展才华。”
得知儿子第一次应聘就马到成功,邢逸林和妻子喜上眉梢,并在电话里鼓励道:“好样的,凭你的才干肯定会受到赏识。只有我儿子跳槽的份,哪有他们甩我儿子的份!”
不过,三天后,亦明闪电般辞职了。原来,部门主任向他交待工作,三个月内要熟悉六个操作岗位,并通过考试,才能正式上岗。亦明当时就急了:“我是来当工程师的,竟让工人的活,这不是资源浪费吗?我可是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部门主任非常吃惊,这种用人方式在公司运行多年,即使硕士、博士毕业生也不例外。这位主任当即接受了他的辞职。
不过,亦明可不害怕,他和父母通电话时愤愤不平地抱怨:“就那点操作规程和技术,我半个月就能弄明白,还向操作工学习?我可是去管理他们的!”同时,告诉父母,他早有防备,第二天就去新公司应聘。
看着妻子忧心忡忡的样子,邢逸林却非常乐观,他相信儿子的实力并欣赏儿子的作为,“爸爸支持你,一定要找个让自己满意,能大展才华的公司工作。”
两天后,亦明出现在一家物流公司的招聘会上,这次他应聘的岗位是运输调配自动信息管理中心的助理工程师,又是一举夺魁。不过,这次他还没来得及向父母汇报,当天就辞职了。
原来,应聘成功后,亦明胸有成竹地被带到工作岗位,领导刚刚交待完他的工作,还未说明试用期和考核办法,他就急了:“你们信息管理中心的助理工程师,一个中学毕业生都能干,让我这样的名校大学毕业生来干这个?”
这位领导没有生气,而是心平气和地看着亦明:“我的同学在航天中心工作,那里的名校博士毕业多年都在进行数据整理工作。惊天的壮举具体到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简单重复的。”
亦明粗暴地打断了领导的话:“你招聘有耐心的人才吧,我需要马上就能彰显我智慧与才能的工作岗位。”
一个月内,邢亦明应聘成功四次,却都是工作不满一周就“闪辞”,理由都是对方没把他当人才对待。
2010年7月下旬,亦明成为广州一家大型外资化工集团公司自动化管理中心的分析师。
亦明工作非常刻苦,他用一个月的时间拿出一份五万字的报告。不过,自动化管理中心的主任却告诉他这份报告无的放矢。他认为主任是忌妒他的才华,又把报告交给总工程师。结果,总工程师也“忌妒”他。他不甘心一个多月废寝忘食写的报告竟被说成一钱不值,于是直接闯到总经理办公室,上呈报告。
第二天,报告回到亦明的办公桌上,总经理的批示是:“年轻人想法大胆新颖,精神可嘉。不过,所有构想无异于空中楼阁,不具有可行性。建议你多学习多请教,多了解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多做些具体细致的工作……”
还未看完批示,亦明腾地站了起来,自言自语:“这么大的集团公司,老总都这么守旧古板,肯定没有发展前景。”他坐下来,立即写了辞职信。
到2010年年底,亦明先后“闪辞”13次。裴茹宁非常担心儿子的状态,力劝他脚踏实地。不过,自信满满的亦明并不买账。
闪辞闪进精神病院
2011年1月初,初到北京,又是马到成功,亦明成为某计算机集团公司的市场调研员。来到市场开发部,经理让亦明跟老调研员荀健实习,试用期满,再给荀健做一年助手。
跟随荀健仅一周,亦明就认为已经掌握了市场开发的基本情况。不过这回在母亲的劝说下,他变得低调多了,开始留意收集相关信息和资料,并偷偷查看荀健的报告。这一看,他差点笑出声来:这也太简单了吧。
没多久,亦明把近两万字的分析报告交给了市场开发部杜经理。杜经理连看都没看:“荀健这样的资深调研员,三个月做一个市场调研,已经是非常艰难了。你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一份调研报告,数据是否经得起推敲,可想而知。”
又是平庸自大、压制人才的领导,亦明选择直接找总经理。总经理看过报告后亲自找亦明谈话:“看得出来,你很有头脑也很乐于钻研。可是,工作太不扎实了。”
虽然不认可总经理的批评,可总经理亲自点拨自己,亦明觉得很有面子,“我要在半个月内再拿出一个调研报告出来。让总经理明白,过去市场调研部的人都是庸才!”
他不再跟着荀健实习,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查看大量资料并认真分析总结。1月底,亦明又拿出一份市场调研报告直接送交总经理。这次总经理不客气了,在报告上批示:“仍是与现实市场无关的一份报告。小伙子,要想在本集团工作,请听从杜经理的安排,跟着优秀市场调研员荀健一步一个脚印地好好实习。”
亦明想不明白,这样一个著名的企业,老总的思想也如此僵化?亦明才不想在这里白白浪费时间呢,辞职是他的不二选择。
春节前,亦明回到沈阳,见到父母就生气地说:“那些大企业的领导,徒有虚名,不识才也不会用才!”
裴茹宁耐心地告诉儿子,“如果一个企业不重视人才压制人才,是有可能的,可那么多大公司都不重视人才,都是庸才当道,那绝对不可能。一定是你的认知有了偏差。”
虽然不甘心承认儿子眼高手低这个事实,可邢逸林也不敢再拿儿子的前程冒险了。这时,他也开始劝儿子踏实一点。
在外面处处受到“不公正对待”,回到家里父母又这样批评,亦明没有醒悟更没有反思,而是倔强地认为自己是对的。他板着脸对父母说:“借我两万元,我再闯荡半年,就不信没有我的用武之地。”
春节后的三个月,亦明在上海先后又跳槽10次!
5月中旬,亦明到上海一家大型保健食品生产企业应聘。主考人员问他毕业一年从事过什么工作。亦明像打了兴奋剂似的,大讲24次跳槽的“辉煌”经历。主考官冷冷地打断他:“我们公司的水太浅,养不了你这样的蛟龙。”
这是亦明大学毕业求职以来第一次没被录用,不过,他的情绪仍很亢奋:“我是龙,不是小鱼小虾!”
当听到儿子在电话里大讲特讲“蛟龙之说”时,邢逸林夫妇都被吓坏了。他们要接儿子回来,可被拒绝了,儿子不肯告诉他们住址。
随着求职碰壁次数的增多,亦明渐渐感到绝望:所有的单位都不识他这条“蛟龙”,父母不但不认可自己还要来上海领人。他的心里全是怀才不遇的迷惘与屡次碰壁的痛楚,“他们都是些有眼无珠、忌妒贤能的家伙……”他绝望地咆哮着。
终于明白儿子出了大问题,邢逸林后悔得直打自己耳光。他和妻子飞到上海找儿子。儿子的手机停机了,上海那么大,就像大海捞针。
在上海半个月,没找到儿子,邢逸林只好回沈阳等待。
6月中旬,接到上海救助管理站电话,儿子已疯疯癫癫。夫妇俩把儿子接回家,儿子仍是叫喊:“我是蛟龙,你们养得起我吗……”
之后,亦明因患精神分裂症被送进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治疗。邢逸林追悔莫及。
点评:晓梦斜阳(心理咨询师 )
有这么一句格言:当英雄路过的时候,总要有人坐在路边鼓掌。
想成为一个英雄很难,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并不难。可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被功利心裹挟,总希望子女出人头地,名列前茅,成为接受掌声的英雄。
篇2
关键词 流动儿童 社区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6.07.062
1研究背景
由于中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进步以及城镇化步伐加快,我国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出现了一种大量人口流动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涌入,成了流动人口的一部分。而到了九十年代,流动人口依然在不断增多,但是其结构却在悄然发生着改变。其中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就是开始有大量的人口由以前的个体外出模式慢慢变成了全家外出的模式,并能够在城市待很长的时间。这样也就导致了大量流动儿童的出现。他们在异地城市中生活要面对很多的困难:第一,因为其父母经济收入较少,家庭的整体生活质量较差;第二,在学校中不能够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第三,与社会很难相融;第四,他们的父母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欠缺。。
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于怎样改善流动儿童的教育做出过多方面的探究,政府也一直注重解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但都把侧重点放在了学校教育上,他们都希望通过改变学校教育促进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这无疑是最快捷的解决方案,也最能看见效果。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对孩子的教育已经远远不能只满足于学校教育了,需要多方面多维度对孩子进行教育,此时社区也慢慢开始扮演着重要角色。虽然社会学家慢慢意识到社区的教育功能,但是对于社区教育却仍然鲜有人进行研究、探索,这也是我们进行此项目研究的意义之一。
据2012年调查统计显示,苏州市有700多万的外来务工人员,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人口,而其中流动儿童也占据一定比重。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市政府于2006年在全国率先实行九年义务制教育,而其中,政府的改革重点放在了民工子弟学校上,这也说明了有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正在逐步得到社会的重视。
随着苏州市政府大力推广公益创投,很多社区也逐渐加入改善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队伍中来,苏州市S社区以及X社区便为此做出了有益尝试。但是社区的力量毕竟有限,于是他们大都通过与附近高校结对的方式寻求对流动儿童教育的专业化,但是由于模式的不完善,现在的社区教育还是把重点放在了课业辅导上。但本研究团队在做志愿者的时候发现,很多流动儿童缺乏的不仅是课业的辅导,而且缺乏父母的陪伴、兴趣的拓展以及素养的提升等,这些都不是政府政策所能宏观改变的,所以只能依赖社区教育从微观层面来补足,因此探索出一种成功的社区教育模式对流动儿童显得尤为重要。
2文献综述
2.1流动儿童概念的界定
流动儿童的概念是流动人口概念的附属产物。流动人口是指我国当前城乡二元对立户籍体制下,离开户籍所在地一定限期的人口。这里所说的流动人口主要是指离开农村老家进城务工的人员,即农民工,但这中间也把那些外出务工的城镇居民包括进来了,这两类人群合称为“流动人口”。他们为了增加自身的收入来源,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从农村或者小城镇来到大、中城市务工,并在此居住一定期限,但他们中大多数人无法更改户籍所在地。
我们经常可以在报纸电视等媒体上看见“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工子弟”等与“流动儿童”相似说法的词。这些子女与他们的父母一样,在流入的城市居住一定的期限,有的甚至在流入的城市中出生,成长,但是依旧没有变更户籍所在地。这些子女中大部分为农业户口,也有一部分城镇人口(在不同城市间流动,流动的规律一般是由小城镇到中、大城市)。由此可见,流动人口子女的概念要大于农民工子弟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概念。
教育部以及公安部在1998年时联合出台了《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其中指出了:所谓的流动儿童,年龄一般都在六到十四周岁之间,也可以放宽至七到十五岁,他们是跟随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的监护人来到城市居住时间超过半年,而且具备相应的学习能力的儿童。国际上的联合国儿童权利法规中指出,只要是年龄在十八周岁以下,都可以称之为儿童。从以上两个规定中我们能够产生如此结论:流动儿童指的是跟随自己的父母或者其他的监护人来到城市居住时间超过半年的未成年人。这篇文章就是针对6到18岁之间的流动儿童展开研究的。
2.2社区教育概念的界定
2.2.1社区的概念
社区是一个被广大社会学家所使用的词语之一,研究人员普遍认为,社区概念的使用是从德国的社会学家滕尼斯开始的,所以滕尼斯也被大家当做是社区理论的开创者。在1986年发行的《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一书中曾提到过社区,当时的社会学家博耐德以及桑德斯把社区进行了定义,其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社区中的人口一般都是指居住在一定范围内的;第二,社区有一定的地区界限,同时又具备了综合功能的一个社区系统;第三,社区是一种地方性的具有自治决策的动作单元。在我国,社区划分比较明显,在其中实行居民自治制度,在本社区的居民拥有民主决策、监督、管理以及选举的权利,在社区内的居民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服务活动。所以中国的社区担负着更多更重要的职能。
2.2.2社区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它的出现满足了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教育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必然会产生社区教育这种形式。从本质上看,社区教育是结合了教育以及社区生活的一种教育方式。相关的人类教育学以及教育社会学的研究也说明了,人类社会在早期开展的教育方式以及形态究其本质都是社区教育的一种。
由于社区教育理论研究的历史非常短,社区教育理论还不够完善,加之社区教育受国情、社会历史条件和社区背景的影响特别大,所以说世界上尚未对社区教育进行统一的定义。但是整体看来,对社区资源能否充分利用是目前的社区教育的一个基本的特征,并对社区各成员进行全面综合的再教育,也就是说对社区活动实施教育化以及将教育实施社会化。
2.3我国社区教育模式
(1)以城区为主体的社区教育模式。一般由社区委员会等组织和协调社区教育活动。
(2)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的社区教育模式。它的特点是可以把社区资源的具体优势发挥出来。
(3)以社区教育实体为中心和载体的社区教育模式。它的特点就是能够促进社区教育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发展成为支柱产业,有利于在社会开展多层次的综合性教育。。
3研究方法
在探讨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创新项目中,研究小组在苏州市选择了s社区与x社区进行观察、试验。研究方法如下:
(1)了解需求:与流动儿童零距离接触,深入了解他们现在所接受的教育模式,了解他们成长的现实状况,找准探究社区教育模式的着力点。
(2)试点实验:根据流动儿童的现实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制社区教育的方案。并找出两个社区流动儿童的共同需求和独特需求,加以记录。
(3)方案调整:方案确定并实施后,及时与社区、家长、流动儿童进行交流,得到方案的反馈,根据反馈再进行局部调整。
(4)个案记录:在项目开始时在两个社区中各选择1-3名流动儿童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在家长和儿童的同意下进行),在项目结束后用于度量项目成果。
(5)方案整合:在项目中后期,将在两个社区同时实施的不同方案的效果进行比较与总结,找出两个方案的各自的优缺点。
(6)模式提炼:将两种方案进行整合提炼之后合并为同一种方案,并在两个社区同时实施,观察其实施情况
(7)效果反馈:在项目结尾时,利用纸质问卷对家长和孩子以及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调查此模式的满意度,形成数据报告。
4现状分析
4.1社区教育现状
研究小组发现,我们选取的两个社区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社区教育模式。S社区是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的社区教育模式,X社区是以非营利组织为主体的社区教育模式,这与两社区的实际情况是相关的。
S社区地处苏州市较边缘地带但并不偏远,周围建材市场林立,大部分居民都是租户,也就造成了该社区流动人口及流动儿童众多的特色,但是此社区居民流动性弱,大部分处于长久居住的租户,人员相对单一,易于统一开展工作。当地街道办事处抓住苏州市公益创投的热潮针对社区居民特点积极开展了“四点半课堂”等一系列项目,项目成果丰富,也成为当地其他社区学习的典范。
X社区相对S社区位置偏远,周围都是工厂,社区内房屋条件简陋,卫生条件薄弱。在这个社区租住的流动人口相对复杂,流动性强且经济基础普遍较弱。这样的实际情况造就了社区无法加强对租住居民的管理,于是他们委托第三方机构也就是非营利组织介入社区管理。机构介入之后针对该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展了“爱心小屋”等一系列项目,项目虽然实施时间短,但影响很大。周围社区在该社区的带领下也纷纷成立“爱心小屋”。
研究组又接连走访了其他几个社区,发现大多社区都结合自己自身的特色开展了儿童社区教育,尤其是在流动人口较多的社区。
我们总结了现行社区教育模式的优缺点:
4.1.1现行社区教育模式的优点
(1)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较为合适的主导模式。我们在实际的社会市场调研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社区都是实行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的社区教育模式,此模式实施难度小,易出成果。
(2)管理相对规范,资源整合度高。研究组发现,大部分社区对于自己实施的社区教育项目都有一定的管理机制和方法。同时,有规范的实施社区教育的场地和固定的受教对象,加之项目实施难度不大,大部分社区都在不同程度地实施此类项目。
(3)固定的资金来源,有力的政策支持。研究组从苏州民政部门了解到,每个社区每年都会得到一笔专款经费用于社区管理,其中重中之重便是每个社区要根据自身情况开展便民利民的民生项目。几乎所有社区都把目光聚集在了社区教育上,不管是青少年(包括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还是老年人的再教育。有力的政策支持以及固定的经费来源都保障了社区教育稳步持久的发展。
4.1.2现行社区教育模式的不足
(1)施教者鱼龙混杂,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研究组发现虽然每个社区都有不同的社区教育项目,但是参与施教的人的水平却是参差不齐的。大部分社区为了节省人力和物力,由社区工作人员充当施教者,或者从周围高校邀请志愿者担当施教者。由于施教者个人的受教育水平和授课水平的不同,导致社区教育质量也参差不齐。
(2)社区教育“看管”功能大于“教育”功能。研究组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社区都采用大班教学,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教育。对进入社区学习的服务对象缺乏准确的需求调查和评估,有的甚至并不了解服务对象自身的情况。所以,现行的社区教育模式“看管”的功能要大于“教育”功能。
(3)延续学校教育模式,缺乏全面教育理念。研究组发现,大部分社区把社区教育的重心放在了课业辅导上面。中国的学校教育本身就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社区教育应该将重心放在素质教育上面,但是很可惜的是社区教育也难逃学校教育的弊端。
4.2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4.2.1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大部分的教育专家都称父母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第一所学校是家庭,父母的言传身教都会在孩子身上得以体现。
在我们的走访中发现,流动儿童的父母多数有着超长的工作时间却拿着微薄的工资,他们与孩子之间缺乏正式而有效的沟通,只是流动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教育以及鼓励,所以他们的关系较容易出现问题。此外,孩子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也没法通过家庭教育得到,从而影响了流动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这对流动儿童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比如:我们的个案案主小A告诉我们,她的爸爸妈妈一个星期跟她说的话不超过十句,虽然住在一起,但是由于爸爸妈妈的工作时间限制,她很少能和爸爸妈妈说上话。于是她对外人表现出的就是对与人交往的恐惧和自我表达不流畅的样子。
4.2.2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现状
研究组发现,大部分流动儿童就读于教学质量相对薄弱的学校,一小部分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这些学校对于流动儿童的教育也非常苦恼,在我们的走访中,一位公办初中的老师告诉我们,她十分头疼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她执教的班级中有一半这样的学生,他们大都生性顽皮,难于管理。最让她无能为力的还是她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流动儿童辍学跟着父母一起打工。
学校教育在流动儿童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但因为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占用大量的城市资源,让原本就不怎么充裕的城市教育资源变得更为紧张。另外,一些民工子弟学校多数属于民办,他们大多以营利为目的,疏于管理学校日常工作。加之学校教师群体分布呈哑铃型,缺乏中年骨干教师,以来到城市的乡村中老年教师和刚刚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为主。教师的工作量大,学习机会少,薪资待遇低于流动人口的平均水平。这些因素导致了民办子弟学校的教师流动性大,这对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十分不利。
4.2.3流动儿童的社会教育现状
我国的社会监督体系不够完善,社会支持的第一要因是政策,而城乡二元发展的模式限制了流动儿童的教育,并且流动人口管理机制、社会保障机制以及户籍管理机制均还未同社会发展同步。流动儿童从农村或者中小城市来到大城市,较为容易受到大量新兴娱乐环境的诱惑,加大了教育的难度。
当前中国社会教育的责任大都由社区承担,因此社区的教育功能显得尤为重要,但是大部分社区在教育方面发挥的作用远远低于社会期待值。
5研究成果――“三维一体”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
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试验,我们总结出“三维一体”的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三维”指的是街道办事处、家庭以及学校这三方,“一体”值得是一个社工实体机构介入的方式。下面笔者将对这个模式进行深入的阐释。
5.1以街道办事处为核心的责任承包体制
社区教育的职责主要由街道办事处来承担,所以首先应该树立以街道办事处为核心的社区教育责任承包体制。街道办事处在解决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问题时应起到以下几点作用:
(1)因地制宜,整合开发本土资源。当我们在一些社区活动场所开展实际的社区教育时,应当结合多种社区资源,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发展路线的调整。社区资源既包括了社区的环境物质资源,也包括了一些文化以及人力资源。这种在充分利用好自身资源的同时不断对社区成员的潜力进行挖掘的方式,既提升了社区内成员的集体归属感,也有利于实现社区教育的目标。
(2)了解需求,做好前期铺垫工作。每个社区的流动儿童组成结构不同,对于社区教育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社区在进行社区教育之前,应该充分了解社区内流动儿童的教育需求,再针对这些需求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这样既能充分吸引流动儿童来参加,又能达到社区教育的目的。
(3)全程监督,保证社区教育质量。社区应该配备专业的监督人员,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实施社区教育的项目或人员进行约束和评估。社区教育在实践中最容易产生的偏差便是虎头蛇尾,即有一个很好的发展规划和愿景,但在实际操作中偏离原本的规划,最后难以达成社区教育的目标。优秀的项目需要专业的执行人员,更需要得力的监督机制。社区作为社区教育的最大责任者应该承担这方面的责任,对社区进行的教育项目做到严格的把关,充分保证社区教育的质量。
5.2以家庭教育为辅的“社民”联动机制
流动儿童的社区教育的另一重要支撑是家庭教育,流动儿童家长对于社区教育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社区教育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对于如何增强家庭教育的作用,我们也有如下几点建议:
(1)积极动员,加强联系。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不能仅仅依赖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也处于关键地位。应该积极动员流动儿童的家长加入社区教育的阵营中,建立社区与家长的联动机制。这样既能方便社区了解流动儿童的实际情况,有针对地开展社区教育活动,又能取得流动儿童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对于长期开展社区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2)互相支持,通力合作。社区教育与家庭教育应该达到一个相互支持的作用,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一大主题即是改善亲子关系,助力流动儿童成长。大部分流动人口的家庭教育欠缺,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社区教育的内容也应该涵盖缓和紧张的亲子关系的主题,多举办一些亲子项目让家长参与其中,也是增加社区与居民之间联系的一种办法。
5.3以学校教育为辅的“社校”联动机制
学校教育在流动儿童的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社区应该整合辖区内的学校资源。社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模式存在,应该避开学校教育的重心,对学校教育的欠缺处进行弥补,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学校教育的方法。因此,社区应该加强与周围学校,尤其是流动儿童就读的学校的交流。一方面可以更加了解流动儿童的教育情况和他们的需求情况,另一方面得到学校的支持可以使社区教育更加专业。
5.4社工实体机构介入流动儿童社区教育
社工实体机构介入社区教育是为了充分保障流动社区教育的专业化。社工介入社区教育,主要发挥以下几点作用:
(1)发挥专业优势,深入了解流动儿童需求。社区在开展社区教育之前需要展开需求调查和评估,如果缺乏专业人员的帮助很难有效开展工作。
(2)社区教育项目化运行,保障教育质量。社工擅长将活动项目化运行,项目化运行包括前期的策划以及后期的评估等,帮助社区更专业地管理项目。
(3)社工理念引入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社工在教育理念发面更加关注流动儿童的自身发展而不是学习情况,引入社工机构能够帮助流动儿童全面发展,避开学校教育的弊端,使社区教育的职能更加明显。
(4)专业施教人员,设计合理课程。社工机构介入社区教育可以带来专业的团队,避免了社区施教人员鱼龙混杂的现象,设计的课程也会更贴合流动儿童的需求。
总之,“三维一体”流动儿童社区教育模式的核心即是,以街道办事处为责任主体,负责全部工作;以家庭和学校为依托共同谋求流动儿童教育的更好发展;以社工实体机构介入,负责专业化的操作。
篇3
【关键词】民族地区 信息技术课程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B-0007-03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是当前影响最广泛的科学技术之一,信息技术知识和利用能力是现代中职师生必备的一种素质,因此各中职学校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课程,通过增加课时等方法努力加大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力度。但是,目前老少边山民族地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仍存在不少问题,亟须进行改进。
一、民族地区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对百色市中职学校及信息技术课程教师的调查显示,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不容乐观,其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方法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市场调研不足,专业仿真教学系统缺乏,导致课程设置无法满足市场和行业要求,核心能力课程不清晰。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课程和教材不断更新,但由于建设的滞后性,该课程不能与信息技术和相关行业的发展同步。因此,针对行业发展编制地方或校本教材以及专业仿真教学系统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目前百色市中职学校经费不足,针对信息技术的市场调研很少,全市11所中职学校中拥有专业仿真教学系统的只有3所,比例不足30%。目前,除会计电算化等个别课程具有一定行业特点外,不少中职学校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沿用现成教材,没有更新,更没有明确的信息技术核心课程。学生反复学习的是计算机基本理论和一般的办公自动化操作,信息技术最新应用知识、行业软件应用技能极少涉及。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没有有效整合,综合训练少,无法适应各行业对中职学生信息技术方面的需求,难以满足要求综合能力的工种,未能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
(二)师资缺乏,设备配置和利用不足,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信息技术教育的师资缺乏问题由来已久,百色市11所中职学校总编制为434人,而信息技术人员只有60人,比例不足15%,专业教师应付庞大的教学量十分吃力;信息技术类课程专业知识的更新特别快,教师需要在专业知识和技术钻研方面投入很大精力,而11所中职学校只有1所拥有教学资源编辑软件,难以更好地辅助教师进行资源改进和创新。这些因素使大部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习惯性使用传统的“讲解―演示―练习”的方法,没有精力进行教学改革,同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全市的中职学校没有一个网络虚拟实训中心,部分中职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比例不足20%,有的学校甚至连学生用PC机(含笔记本)都没有,教学只能纸上谈兵。由于没有生动的事例演练和实际操作,学生只是知道该软件大概能实现哪些功能,却不能独立进行日常的工作操作,遇到问题还是需要教师来解决。
(三)信息技术课程考核评价措施不到位。除了计算机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以及计算机操作员、文字录入员等职业技能鉴定外,很多信息技术类课程几乎没有实用性考核和评价方法与措施。大多数课程的考试都是以知识积累为目标,基本上考核的仍然是对相关资料的记忆,能了解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理论,完成客观题选择就是合格过关。即使是操作考试,也是将教材例子稍加变动而已,不一定和行业的实际挂钩。考试内容偏重于理论知识,考试形式、方法简单,从而出现平时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就业时却工作能力一般的现象。这种评价机制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成长、就业和进一步的发展。
二、措施
“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思想。针对以上问题,老少边山民族地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应该注意教学与行业需求结合、课程设置与岗位技术结合,缩小教学与实践的差距,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完善考核评价措施,从而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建设与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知识、技能的要求,为中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根据市场需求,构建实用的课程体系,加强教材选择和校本教材开发。中职学校应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中职教育实质是就业教育,课程应该最大限度地贴近市场和行业需要,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特别强调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因此,我们构建课程体系时,应该从职业技能标准、应用技术要求等方面考虑,因为课程的实用与否决定了学生的就业前景。基于这一原因,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有创新意识,不能与实际需要相脱离。中职学校在进行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时,应该到本地用人单位进行充分调研,根据课程设置原则和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企业需要,舍弃如“汇编语言”等偏理论型课程,考虑把中职信息技术课程划分为如下几个模块:基础应用模块,如计算机基本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中英文录入技术、Office办公系列软件等;中高级应用模块,如网络技术基础、多媒体应用技术等;拓展应用模块,如图形图像处理设计、专业排版、会计电算化等。基础应用模块和中高级应用模块为各专业必修内容,可根据课时条件和学生水平开设;拓展应用模块为学生主修专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课程,是学生运用计算机从事实际工作的实践性学习的具体应用模块,可供有关专业选修。同时多方筹集资金,引进专业仿真教学系统,建设网络实训中心,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弥补学生学习和职业之间的传统鸿沟,缩短学生适应职业工作的时间。
教材的合适与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教材的更新速度相对比较迟缓,而目前计算机专业教材繁多,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显得尤为重要。中职学校应充分发挥专业教师的智慧,把最新的教材收集起来,集体进行甄别,然后选择内容新、适用性强、浅显易懂的教材进行讲授。同时按照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教学为主体的原则,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实际和教学需要,积极开发地方和校本教材,使教学的开展更接地气。
(二)结合学生情况,多种方法有机结合,创建有效的教学模式。近年来,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有所下降,招收的很多学生是中考落榜生甚至未参加中考的学生,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接受能力较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素质参差不齐。而网吧的泛滥、网络游戏层出不穷使不少学生误解信息技术课程就是上网、聊天、玩游戏,对正规、系统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有畏难和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地区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教材的部分内容滚瓜烂熟,而有的学生却是闻所未闻,在教学中要均衡协调,给课程的教学带来了难度。此外,许多家长对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并不了解,无法引导和督导学生进行学习,家庭教育配合的缺失也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小的困难。
针对学生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师通过摸底测试或练习掌握学生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有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信息技术基础较好的学生任组长。采取先班级授课,由教师对本节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再分组学习,各组组长负责指导学习讨论;或者是先分组学习讨论,再由教师集体讲授答疑的方式,使问题尽可能在组内解决。最后,对个别学生,教师有针对性地单独指导。这样班级、分组、个人三种教学组织形式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弥补单一教学形式的不足。同时,在学生的操作练习过程中,组长作为“导师”辅导组内同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产生不服输的追赶心理,争当“导师”,也能促进信息技术的学习。
同时,引进校外专家,加强校本培训,充分利用国家和自治区级培训机会的方法,增强信息技术师资力量。运用教学资源编辑软件,减轻教师课改负担,使其能有精力开展教学改革,运用职业教育的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和角色扮演,组成兴趣小组设置问题进行讨论,从合作企业领回或由教师指定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协作性、自主性,加强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和信息利用能力培养,提高其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程具有技术性、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和角色,在教学中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使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通过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学习资料来实现和完成,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三)以赛代考,以考促学,完善考核评价措施,提高监控检查力度。目前,各级中职学校技能大赛中信息技术类专业竞赛的网络搭建与应用、网络布线、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产品CAD)等项目都是切合实际、接地气的竞赛项目,通过校内选拔或参加竞赛代替相关考试,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而大大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信息技术类课程不宜采用传统的理论考试方式,而应是以技能大赛和认证考试作为考核标准,在完成课程学习之后,让学生直接参加校内选拔比赛,再从中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参加各级中职技能大赛,以赛代考,从而培养出更切合企业需求、更有实践经验的技能型人才。
认证考试是指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开展的与信息技术相关的计算机维修、计算机操作、文字录入、制图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还有财政部门开展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的会计电算化考试也与信息技术相关。这些考试教学培养目标明确,试题质量高,专业特色突出,与社会行业联系紧密,考核实操性强,能比较真实地体现考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合格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和从业资格证书,不仅是从事相关职业和工种的“准入证”,还是学生信息技术技能水平最好的证明。通过参加技能考证以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成绩,是对学生学习的真正检验,也是对教师教学的促进。
对于没有相应竞赛和考证的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结合用人单位意见或者本地实际需要,除考核必须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拟定实际操作考试项目,进行技能考核,结合用人单位意见或者本地实际需要,真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学校教务部门应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开展社会调研和企业实践,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加强教研。采取听课、评课等形式采集师生对课程的建议与意见,对课程建设的质量、进度进行检查和督导,了解情况并及时将反馈意见和建议,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帮助任课教师不断提高。
21世纪是信息的时代,信息技术不仅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工作以及学习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熟练运用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中职教育必须面向信息化社会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人才。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思想,紧跟时代潮流,适应经济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不断对课程进行优化和改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必定会取得成绩。
【参考文献】
[1]方丹宝.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和体系改革的思考[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12)
[2]黄海燕.浅谈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2(2)
[3]陈晓冰.浅谈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职业技术,2013(10)
[4]夏念明.关于技能大赛引导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以企业网络搭建课程建设为例[J].中国电子商务,2012(10)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课题(2015ZKY7)
篇4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组成,其抗风险能力十分重要。本文结合“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典型复合家庭在各个生命周期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符合家庭风险周期的保险产品特征。
【关键词】
家庭生命周期;家庭风险分析;保险要素
1 研究背景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基本的社会职能并且在家庭存续的各个阶段面临着来自然环境与社会变迁的多重风险。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应该加大力量关注家庭的稳定,保险产品的设计也应该从分析家庭在各个阶段的风险入手,利用保险产品的特性保障家庭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安全,利用贴心的保险服务,合理的发挥保险行业在构建稳定社会的独特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个人的幸福与家庭的幸福息息相关。我国保险行业发展时间短,居民的保险意识不强。利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我国家庭在各个阶段面临的风险,对增强各个家庭成员风险意识,共同抵御家庭风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此外,我国的家庭结构由于文化传统、生育政策、经济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必然呈现与发达国家不同的特点,也面临与发达国家不同的风险。根据我国家庭的特点,分析特有的高风险因素,并提出合理的家庭存续各阶段规避、减轻风险损失的措施和建议,辅助普通家庭安然度过风险高发期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结合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慈善家 Rowntree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我国典型家庭在各个阶段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并提出利用保险产品规避风险的策略,为相关研究人员和感兴趣的阅读者提供参考。
本文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各个方面的应用。第三部分介绍了我国典型家庭生命周期内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第四部分研究了我国家庭在不同发展阶段可以利用保险产品规避家庭风险的策略。最后是本文的总结和未来研究工作的展望。
2 “家庭生命周期”理论简介
20世纪初由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慈善家 Rowntree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 ,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有关家庭教育、家庭消费、婚姻及消费者行为等社会和经济问题的研究。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家庭与个人一样,也具有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标志,家庭成员会根据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的需要,做出不同的行为选择。
划分家庭生命周期的标准因人而异,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标准。一般地说,影响家庭生命周期的因素,通常包括家庭成员的年龄、种族、婚姻状况、教育状况、职业状况、是否有子女以及子女的数量和年龄等。Rowntree将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五个阶段:儿童期、成年工作早期、父母期、子女长大后工作期、老年期。也有学者将其划分为六个阶段:单身阶段,新婚阶段,“满巢”阶段一、二,“空巢”阶段和丧偶独居阶段。并根据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研究了家庭消费的波动、家庭金融资产与保险的关系、家庭生命周期与贫困的关系等。研究表明处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家庭,因不同的家庭消费需要而持有不同的家庭金融资产 。保险消费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在家庭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会出现不等的消费数量和不同的消费形式。根据不同生命周期家庭面临不同风险的需要,开发适宜的保险产品。调整保险产品结构,增加保险产品供给,已经成为中国保险供给方面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保险消费者关注自身保险状况,根据家庭生命周期制定风险规避策略的重要参考项目。
3 我国典型家庭在生命周期内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而我国家庭由于传统文化和生育政策的影响,多存在多代同堂,作为核心家庭的男女双方,既有子女,又有高堂。其在家庭生命周期中的风险存在不同阶段家庭风险重叠出现的情况。如下表1,按照Rowntree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我们依据我国典型同堂家庭结构,分析典型家庭在生命周期不同的阶段可能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特点。
从表1中可以看出,我国家庭生命周期中,风险因素呈现多重风险交织交替出现的复杂局面,如果按照Rowntree的生命周期划分,我国典型家庭在儿童期、稳定期、交叉风险期I、相对稳定期、交叉风险期II等阶段进行更替,在各个阶段主流的风险因素并不相同,需要防范与规避的风险因素呈现波动的局面。如在第3阶段,传统上,我们称之为上有老,下有小的艰苦阶段面临的交叉风险最大,也是最需要特别关怀的阶段。无论是在保险产品的设计,还是在家庭成员的个人保险意识方面都应该高度重视交叉风险期的风险识别和规避,才能安全度过这个特别时期,使家庭成员获得一个圆满、幸福的人生。
另外,从表1中,我们也可以发现,家庭成员是资源共享和风险共担的集体。作为家庭核心成员,父母的老去固然会带来养老和医疗的风险,子女的成长也会起到分担家庭风险的重要作用。在表1第四个阶段,由于家庭年轻成员的成熟,家庭也会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但是我国生育政策,使新生家庭成员稳定性不足以补偿老龄家庭成员老去风险的增加,保险产品的设计应该结合我国家庭特点进行贴心设计。
按照表1,我们按照我国典型家庭在儿童期、稳定期、交叉风险期I、相对稳定期、交叉风险期II的周期分类并分析总结各个阶段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如下:
儿童期:处于儿童期的家庭主要会面临儿童夭折(意外身故或残疾)、医疗致贫、父母早亡失去依靠、遭遇拐卖等社会犯罪的风险。儿童期的家庭保障主要来自父母的支持,主动风险防范较为困难,除非继承较大规模的遗产并有事宜安排,否则应该以父母保障为主,来给与家庭中儿童成员的足够保障。
稳定期:处于稳定期的家庭,子女已经成年,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能主动规避风险;父母也正值劳动能力的高峰期。此时,家庭整体面临的风险较小。且一般家庭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度过。这个时期家庭主要风险来自家庭成员的意外伤害和意外的重大疾病,重大责任险和财产保险。
交叉风险期I:“上有老,下有小”使处于这个时期的家庭倍感压力。作为核心家庭成员的中年男女是最需要保障的人群,面临现实和潜在的多重风险。子女未成年,带来了儿童期的若干风险,比如意外与疾病的夭折与致残风险;父母已经老去,重大疾病风险与日剧增;核心家庭成员男女还会有潜在的养老、健康状况下滑、意外风险和子女教育与置业的要求。失业导致的财务风险也不同忽视。创业失败也可能带给家庭不确定的打击。中年家庭还会面临精神压力下的心灵危机。在当前激烈竞争的经济环境下,多种风险在家庭的交叉风险期I得以体现。
相对稳定期:如果在交叉风险期I做好保险规划,风险可以在多年的保险积累下得到分散与规避。此时子女成年,儿童期风险已经灭失; 老年父母还存在大病风险;家庭核心成员有意外风险。但总体来说家庭风险稳定,在精心的保险规划下呈现可以控制的局面。
交叉风险期II:随着核心家庭成员男女的老去,子女婚嫁并为人父母。中国式家庭风险再次进入交叉风险期。核心家庭成员劳动能力逐渐丧失,有可能在意外事件和重大疾病的打击下导致家庭的贫困。中国家庭的生育政策使新生家庭的稳定力量难以抵消核心家庭成员男女的能力衰减的影响。这一时期的风险规避也是家庭和社会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
中国大家庭互助的文化、生育政策导致了中国式家庭的特殊的复合风险。这与欧美等国的家庭文化和规模有一定的差异。使家庭风险的分析也变得复杂。根据家庭面临复合风险,适当的开发和选取不同实际的保险产品是保险业和中国家庭共同的利益点。其市场价值和社会效益应该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4 我国典型家庭在不同发展阶段风险规避策略研究
根据本文对我国典型复合家庭在各个阶段面临风险的分析,我们勾画了不同时期家庭适用的保险组合的主要特征如表2:
如表2所示在家庭各个阶段应该设计和选取能应对家庭面临的主要风险的保险产品,在家庭预算和实际资产负债的分析基础上,保证一定的保险产品投入,能取得保险收益和投入的最佳比例,实现家庭福利的最大化。
中国保险市场上存在的“一张保单卖全国”现象。国内外的研究和调查成果证明,不同家庭之间的收入、年龄、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差异,对其金融资产组合选择及保险需求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我国家庭存在明显的结构风险与周期风险特征。因此,保险公司应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在对中国潜在家庭保险需求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和推广适合不同家庭、不同生命周期需要的保险产品。
5 总结和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综上所述,本文借助Rowntree提出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典型复合家庭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风险进行的分析,提出我国典型复合家庭面临的风险在儿童期、稳定期、交叉风险期I、相对稳定期、交叉风险期II若干的阶段进行交替,并指出各个阶段的主要风险点。针对各个实际的风险点,我们总结了适用于各个时期的保险产品的设计与选取的原则。本文研究认为家庭在保险产品的选取数量上也会与“家庭生命周期”的财务状况有密切关系,结合家庭生命周期,定量的最佳的保险投入经验比例在未来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徐静 徐永德:生命历程理论视域下的老年贫困, 《社会学研究》2009 年第6期
[2]贾军慧,保险人生各阶段的生命屏障,《发展》2002年第10期
[3]魏华林 杨霞, 家庭金融资产与保险消费需求相关问题研究, 《金融研究》2007年第10期
篇5
大学生市场调研报告篇【一】
人们多有这样的经历:一大盒礼品,拆开一看,大部分是用泡沫塑料填充的;去商店买一支牙膏或一盒玩具,售货员会用一个小塑料袋包装;去快餐店吃快餐,服务员会递给你一份用塑料盒装的饭菜;去农贸市场,可以收集到一大堆塑料袋,蔬菜、水果、肉类、米面无一不用塑料袋装给你,甚至买一头蒜,也会用一只小塑料袋装起来。塑料制品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许多方便,而且价钱也便宜。但是,你可曾想过,它在为人们提供方便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场白色灾难 。
XX年2月10日上午,在我校团委,政教处的呼吁下,我们针对现阶段塑料袋使用的问题,开展了此次活动,宣传环保知识。
此次宣传活动我们在准备宣传材料期间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研究,利用网络、书刊等方式查阅各种环保知识宣传资料。现将我此次环保知识宣传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及心得体会(针对白色污染 )进行分析。
一、我们的实践过程:
首先,我们来到宣传台,认真阅读了展示牌上的环保知识宣传,了解了关于泰兴市污染治理及成果。紧接着,我们通过浏览网页,了解了污水处理情况和流程,展望了泰兴市未来发展规划和积极构建全社会关注环保的人文环境、绿色环境。
二、分析:什么是白色污染?
白色污染已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新型名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白色污染|呢?
白色污染主要指白色的发泡塑料饭盒,各种塑料袋,农用地膜等给环境造成的污染。白色污染物的主要成分为: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聚丙烯(pp)、聚苯乙烯树脂(ps)。在这些污染物中,还加入了增塑剂,发泡剂,热稳定剂,抗氧化剂等。
三、分析:什么是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
1、塑料垃圾没有得到妥善的管理和处置,垃圾没有实行分类收集,能回收回的不回收利用。
2、许多企业对于生 产过程中产生的白色垃圾没有科学地处理,放任自流。
3、我国现有的法律没有对塑料包装废弃物的处理,制定出过硬的相关法规。
4、尽管在创建省级文明卫生城镇的口号下,我们的县城变得整洁得多,但是总的来讲,人们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滥用和随意乱倒塑料制品现象相当普遍。
四、分析:白色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一)视觉危害:
散落在环境中的塑料废弃物对破坏了市容景观。如散落在自然环境、街头巷尾、江河湖泊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漫天飞舞或悬挂枝头的超薄塑料袋,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刺激。
(二)潜在危害:
1、塑料地膜废弃物在土壤中大面积残留,长期积累,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吸收养分和水分,导致农作物减产。
2、抛弃在陆地上或水中的塑料废弃物,被动物当作食物吞食后,会导致动物死亡。
3、进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废弃物质量轻、体积大,很难处理。如果将它们填埋,会占用大量土地,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分解。
4、部分的塑料含有毒性,如果用作餐具或食品包装的材料,这样对人体的健康不利。
5、使臭氧层变薄。 白色污染经过太阳光照射而把塑料中大量的毒物排入大气层,大气层上面是臭氧层,这样使臭氧层的气体逐渐变薄。
五、行动起来治理白色污染 :
通过这次环保知识宣传社会实践,我了解到:随着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环境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严重威胁。每当大风刮起,空中就弥漫着黄色的粉尘,有时在空中还飞舞着白色塑料袋,使人们出门十分狼狈。然而,解决环境问题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大任务。
我们泰兴市,虽然每天都有很多名环卫工人日日夜夜与白色污染作着斗争。但是,改变这种状况,光靠环卫工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提高我们大家的环保意识。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是一个人造成的,保护环境应该是全社会的行为。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
同时,我也懂得了:我们就是社会的主人,改善地球环境,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我们应该努力增强环保意识,节约资源。如果全球人人破坏,天天破坏,地球就会变成垃圾场;如果全球人人环保,天天环保,就能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
让我们携起手行动起来,共同努力保护好地球我们共同的家园。在此,我建议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要时刻做到:
1、不乱扔垃圾及废弃物,将垃圾放到指定的垃圾箱内;
2、我们学校早已经设置了垃圾分类存放处 ,我们就要积极参与和宣传;
3、不要浪费,包括不浪费一张纸、一滴水、一分钱;
4、尽量不用、少用塑料袋,要积极使用可再生利用的用品,减少白色污染;
5、发现身边有破坏环境的行为时。
大学生市场调研报告篇【二】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政治、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有很大变化!对于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是需求不断扩张的发展时期,因而特别想以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身成长成熟。他们希望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时尚、前卫来展示青春的活力,显现自我的能力与价值,以便在注重经济价值的现代化社会中引起公众的刮目相看,获得更多脱颖而出的发展机会。
在调查中,有的大学生认为,社会在发展,消费是动力,追求前卫和引领社会消费潮流也是大学生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不仅是学校和家长的愿望,同时也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发展大学生消费文化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生活,还可以以消费促生产,带动经济的持续增长。但在充分肯定大学生消费积极因素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在消费中的一些偏差。
本调研报告针对我校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及其看法进行了一次较为深入的实地调研,通过对学校各年级各层次同学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同时结合其他高校的调查报告,我们发现当前大学生消费情况在总体健康发展的大背景下,还存在诸多问题,如:不善于理财的赤字消费,靠借贷维持而不计偿还能力的超前消费,高于家庭或负收入水平和支付能力的早熟消费,偏信广告的盲目消费,追求虚荣的炫耀消费,不考虑自身实际情况、只求和别人一样的攀比消费,暴殄天物的奢侈消费等。因此,如何理性看待当前大学生的消费情况,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家庭和学校乃至社会在这过程中又应该充当什么样的角色,已是关系到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等多方面健康发展的关键。
一、 当前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数据及结果分析
1、消费状况调查数据
(1)家庭平均月收入。
经调查,家庭平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占23%,1000元~5000元占67%,5000元~10000元占7%,10000元以上3%。其中家庭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学生来自城市的占4%,来自农村的占96%。可见,大部分贫困学生来自于农村,我国的城乡差别仍然巨大。而生活奢侈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于城市。该数据与中国人目前的收入水平基本吻合:绝大部分中国人家庭夫妇月收入为2千元~5千元,贫困家庭与特别富裕家庭都是少数。一般来讲,贫困家庭大学生的每月消费支出较少,而特别富裕家庭大学生的生活可能较奢侈,比如有的学生在校期间购买了20多万元的轿车。这在我们学校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2)月平均消费金额。
月平均消费金额500元以下的占9.5%,500元~1000元占72.5%,1000元~2000元占14%,2000元以上占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月平均消费金额为500元~1000元,每月消费金额超过2000元的只占4%,社会上一些舆论认为大学生代表着高消费,代表着奢侈浪费的看法是片面的。
(3)每月的生活费。
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来自于家庭,也有一部分学生通过打工赚取生活费甚至学费。感觉生活费月月有余的学生占6%,感觉刚好够花的占51.5%,感觉不够花的占42.5%。可见接近一半的当代大学生用钱缺乏计划性,缺乏理财能力。感觉月月有余的学生中,大一学生占69%,由此可见大一新生刚进校门时消费项目较少。而感觉钱不够花的学生中,大一至大四学生分别占16%,6%,44%,34%,可见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消费项目逐渐增多,大三时恋爱的学生多,感觉钱不够用的学生比例最高。
(4)消费方式。
大学生在消费时选择能省则省的占10%,有计划消费的占32%,想花就花的占54%,选择其他的占4%。可见许多大学生的消费方式比较随意,缺乏计划性,所以导致钱不够花。
(5)每月的饮食开支。
每月饮食开支在300元以下的学生占10%,200元~400元占48%,400元~600元占32%,600元以上占10%。每月饮食开支在200元以下意味着每天的饮食开支只有6元多一点,在目前学校食堂一个炒肉3元钱左右的条件下,意味着这样的学生每顿饭只能打一个菜,每天只能吃一顿肉。而每月饮食开支在600元以上的学生,除了正常的就餐外,几乎天天买饮料喝。而这些数据与其他地区(如北京、上海)相比又是很低的,这主要是因为绵阳地区物价水平相对较低。无论是否贫困生,饮食开支在消费总额中占了绝大部分,这是符合健康的消费构成的。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一直存在一股外出聚餐和请同学吃饭的热潮,这方面的开支虽然不算大,但也是造成大学生消费高的一个原因,这说明大学生已经逐渐有了社会交际方面的消费。
(6)平常购买学习资料的钱。
大学生每学期购买学习资料的钱,10元以下的占41.5%,10元~50元占49.5%,50元~100元占6%,100元以上占3%。可见大学生平时买书的并不多,除了一部分考研、考各种资格证的学生外,一般不买教科书以外的书。
(7)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
本次调查遗漏了恋爱开支,但据我们调查过程中口头了解到:在每月与恋爱相关的开支中,选择50元以下的占12%,50元~100元占4.5%,100元~200元占15.5%,200元以上占22%,另外46%的学生回答没有恋爱。由此可见谈恋爱的学生,每月在恋爱方面要比其他学生平均多支出100元以上。
(8)平均每月电话费。
平均每月电话费支出在20~30元以下的大学生占20%,30元~50元占38%,50元~80元占36%,80元以上占6%。大多数大学生的电话费支出在50元~100元之间。少数学生远程恋爱,煲电话粥,导致每月话费在150元以上。
(9)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
大学生每月用于上网的平均消费金额在10元以下的占8%,10元~30元的占21%,30元~50元的占39%,50元以上的占32%。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都只是适当的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多。(10)当手中有余钱时最愿意选择的消费项目。29.5%的大学生选择吃喝,24%选择旅游,17.5%选择穿着打扮,16%选择上网吧,7%选择储蓄,5%选择买书,1%选择其他。可见民以食为天,吃喝还是主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学生们也重视自己的穿着打扮,追求时尚成为部分学生的副业。还有很多人选择外出观光旅行,可见大学生已经成为青年旅游者中的主体。迪厅,KTV等娱乐方式也正日渐受到大学生们的宠爱。
(11)采用哪种方式进行消费。
大部分学生购物都喜欢现金消费,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喜欢银行卡信用卡消费方式。可见,一些比较先进的消费方式已经进入了大学生的生活中。大大小小的校园卡、银行借记卡会成为大学生钱包里的必备品。学生使用信用卡也逐渐悄然成风。但与此同时也有许多同学是选择在学校周边的商业区购物。
(12)男女生间的消费差异。
调查结果显示:现代的大学生中,男女方恋爱支出基本成持平趋势,部分女生恋爱支出还甚至超过了男生。在建立和培养自己人际关系方面,男生的开销远比女生大,而在形象包装方面,女生又会略胜一酬。在对于每月支出是否有预算有计划的这一项调查中,选择有计划的女同学为42%,男同学则为37.1%。
(13)日常资金来源和家庭收入。
调查发现,大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里提供。其中贫困生勤工俭学的人数比普通学生多出十个百分点。而贫困生对于外出兼职比普通学生有更热切的期望,也会付出更多的努力。可见,家庭较贫困的学生有着更迫切地锻炼自己、早日投入社会的意识。
(14)大学生对自身消费现状的看法。
无论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对于自身的消费现状,三分之一的人表示是觉得刚刚好的,一成的贫困生觉得自身消费现状偏低。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认为自身的消费现状是偏高的,同学们普遍都有在不知不觉中花了钱的体验,但大多数的同学都没有切实地想过要如何去正视自身消费过高的问题以及想出应对措施,可见,大学生还未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和成熟的消费观。
2、调查结果分析
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消费仍为消费主流。
大学生的绝大部分支出是用于饮食方面,而玩乐方面的支出不算多。由此可见,大学生还是清楚知道自身的使命还是以学习知识为主,而不会沉迷于玩乐。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消费时都会较为谨慎,尽量精挑细选,不会一味求贵,或者只注重便宜的价格而不注重质量。所以较为理性的消费是大学生消费的主流。
(2)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3)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4)大学生的消费构成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与社会接轨。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外出聚餐、请朋友吃饭、外出旅游、通讯网络方面的费用较多,俨然大学生圈子也成了一个小社会,大学生更多地意识到了要提早接触社会上的一些新的生活消费方式,进而提早融入社会。而银行卡、信用卡等消费方式也受到大学生们欢迎,可见,大学生作为社会上一个活跃的群体,虽然在经济实力上未能跟上社会,但消费意识上却早已和社会发展同步。
(5)消费呈现向多元化发展。
大学生在实现温饱的同时,也在服饰装扮这一方面明显消费。而作为饱读圣贤书的天之骄子们,学习之余也会不忘逛逛学习用品店和书店,为取得各类证书的补课充电也成了大学生的一个消费热点。部分手头宽余的学生还手头上还会拥有一些如照相机、MP3等数码产品。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取向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二、问题的解决思路及办法
1、家庭、学校、社会多方引导
(1)家长应从自身做起,改变不好的消费观念。
家庭教育在注重孩子德,智,体多方面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对孩子消费观的培养。另外,许多家长要摒弃那种和别人比气派要面子的思想。家长们应该交给孩子一种朴素简约优惠实用的消费理念,让其逐渐养成自力更生、不铺张浪费的好品质。
(2)形成大学生良好消费风气。
良好校风是师德师风和学生学习、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其中学生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是体现学生生活作风的重要部分。一旦良好的消费习惯得到培养和加强,就会对良好校风的塑造起促进作用,并形成校风助学风的良性循环。因此,应该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以大学生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促进良好生活作风的形成,进而促进良好学风、校风的巩固与发展。
(3)社会不良消费风气的影响是大学生不良消费习惯形成的根本。
因此,社会应该逐渐调整整体消费结构。高消费这种导向错误的助长了学生之间的攀比风。另外,现今社会上流行着透的支的消费方式也应该逐步改变,从而引导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方式趋于合理!
2、在校大学生应提高自身意识
(1)合理规划自身消费构成,增强理财意识。
要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学生们对自身的消费现状需要有更理性的思考,在大学生活中就要注重养成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要强调合理和适度消费,提倡量入为出有计划的消费。注意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自觉抵制不良消费风气影响。
(2)注意克服攀比心理,不要盲目追求高消费。
大学生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所以在消费的过程中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消费标准,而不能因为攀比而一味追求名牌和高标准、高消费。要克服这种心理,大学生们就应树立适应时代潮流的、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逐渐确立正确的人生准则,给自己理性的定位。
(3)贫困生应正视自身消费现状,养成良好的消费心态。
贫困生们作为大学生中一个特殊的群体,消费能力是相对落后的,但是他们的消费欲望并没有衰减。所以,贫困生更要注重正视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查中一位贫困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在清扫校道时,我会对走过的每个人微笑,因为我知道,靠自己双手挣的钱是最光荣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心态,贫困生应积极地面对自身情况,按切身实际分配消费。
(4)注重精神消费,养成健康习惯。
对于尚未有固定经济来源的大学生而言,精神消费不但能弥补物质生活上的不足,还能让大学生有更深的精神内涵和更丰富的精神生活。所以,大学生应通过各种教育和文化活动,把娱乐和知识摄取结合进行,以陶冶性情,获取知识。另外,要注意强调绿色消费,反对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行为。 四、调查总结
通过对西南科技大学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总的来说是现实的、合理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和消费习惯的差异造成的。在大学生中培养独立的理财能力、科学的价值观和消费观应是当务之急。
大学四年,如金岁月,学习是主题。然而消费问题也非常重要。从表面上看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识,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因此,在大学校园,应该积极倡导量力而行的理性化消费。因此,在大学校园,应该保持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克勤克俭的优良传统,不应盲目攀比,恣意享乐,应该积极倡导量力而行的理性化消费
大学生市场调研报告篇【三】
一、调查目的
大学生是新新人类,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为了揭开网购的真实面目,让更多的人了解网购,对在校大学生进行此次调查。
二、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 青岛理工大学经贸学院(由于调查的困难性,选取了本学院进行调查)
2、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大学生网上购物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关于上网购物基本情形和情况。
3、调查方法:对经贸学院的全部学生(限于三年级以下)进行分层,分成大一,大二,大三三层,在总体中抽取容量为60的样本,在每层中进行系统抽样,根据每层样本量占总体的比重,在三层中分别抽取容量为22,22,16的样本。随机选定某一学号后,间隔10进行抽样,得到样本。
三、调查的内容:
(调查问卷附在最后一页)
四、调查结果分析
以95%的把握推断经贸学院中网购人数比例范围为45.36%~70.44%
2、在没有在网上购物的同学中,有近50%的同学认为网购不安全,而在有过网购行为的同学中有97%的同学觉得网购值得信任。另外,在前者中有92%的人会尝试网上购物。
3、在网购人群中,因为节约费用而选择网购的占网购人数的62%,还有一部分同学是出于好奇和寻找新奇商品而选择网购。在众多的购物网站中,消费者该如何选择呢?有48.57%的网购者会把网站商品是否齐全作为他们选择购物网站的主要标准。其中,淘宝网名列前茅,有87.3%的同学选择在淘宝购物。
4、大家都在网上买些什么呢?经调查,数码产品位居榜首,占到总消费的37.7%,其次是服装27.87%,在网上买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占到总数的19.67%。相比之下,由于食品的特殊性(保鲜等问题),却几乎无人在网上购买食品。
6、在网购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其中主要困难是商品描述不清楚,达到45%,其次是商品数目繁多和网站太多,网上市场太杂乱(21%),网购市场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在网上购物还不是很普及,但潜在很大的发展空间。阻碍他们开始网购的主要是安全因素,只要他们认为网购值得信任了,网购的方便,省时,商品齐群等优点一定会吸引绝大多数的人开始网购。目前,人们在网上消费的商品种类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网购要想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就要优化购物体系,打破这种局限。
购物网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他能让我们实现资源共享,在网上我们可以找到最便宜的,质量最好的,最时尚的商品,坐在家里就可以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未来网购一定会成为人们的主要购物形式之一。
附件:
2016年大学生网上购物调查问卷
1.您是否听说或接触过网上购物?
说明:如果您选择a或者b选项,请只回答第2、3题
a从来没听说过
b听说过但没有接触过
c偶尔在网上购买物品
d经常在网上购买物品
2.您没有网购经历的原因是什么?
a网购流程太复杂
b网购不安全
c其他
3.如果您没有网购经历,那么您接下来会考虑尝试网购吗?
a会 b可能会 c不会
4.您经常登陆哪个购物网站?
a淘宝 b易趣 c拍拍 d当当 e其他
5.你选择网上购物的理由是?
a节省时间、节约费用
b操作方便
c寻找稀有商品
d出于好奇,有趣
e追求时尚
6.您认为购物网站哪些最吸引您?
a打折优惠
b节日促销
c商品种类齐全
d商品介绍全面
e其他
7.在网上购物你经常选择的产品?
a图书 b服装 c化妆品 d礼品 e数码产品 f食品
8.您平均一次购物金额大约在?
a5000元以上 b1000-5000元 c500-1000元 d100-500元 e100元以下
9.您对网上购物是否信任?
a非常信任 b信任 c一般 d不信任 e非常不信任
10在网上购物过程中,有无受骗经历?
a有 b没有
11.您在网上购物的频率?
a每周一次b平均每月一次c平均每季一次d平均每年一次
12. 您在网上购物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a商品描述不清楚
b品种类和网站数目太多
c面复杂,不易操作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