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室方案设计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媒体教室方案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多媒体电教室是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红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培训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它是一种将录像机、影碟机、视频展台、音响系统、场景摄像机、投影机等各种多媒体设备源有机集成的大屏幕演示教学系统。它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图形、影像、声音、音乐或自制的多媒体教材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授课内容的领会理解,生动形象的展示各种信息。 随着我国多媒体水平技术的不断提高,大部分机关单位和学校都已引进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或建成了多功能、综合性的多媒体控制系统。
方案设计思想
本方案在设计时按照客户所提出的多媒体教学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本公司设计出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教学平台,集自动化智能控制与大屏幕于一体,可实现与校园网络相结合的多媒体电教系统。 多媒体教室的总体功能是通过中控系统可以控制所有的教学设备,方便老师操作实现现代化教学,与校园网其它系统融合实现现场直播、远程教学、远程存储等功能。本系统从人性化的设计、智能化的控制、与网络融合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具体设计理念和功能有如下几条:
1.使操作者的操作更简易,只需一个操控系统就可控制所有的教学设备。
2.选择教育专用设备:投影机、功放、话筒、音箱等设备充分考虑教学对投影机亮度和功能,教室声学环境的特点选择专业设备,保证教学效果。
系统简介
多媒体系统是多种系统的有机结合,它主要是由以下几大部分组成的:
1.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
多媒体教室是用来进行大型讲学讲座的场所,多媒体教室的室内面积在240m2左右,面积较大。在投影机的采用上根据学校提出的要求,采用日本最新产品日立HX-1090。该款投影机的亮度为2000ANSI流明,真分辨率为1024×768,是电教室常采用的投影机类型之一。
2.现场扩声
由于多媒体教室长16.8米,宽14.4米,为一长方形结构,且面积较大,因此在音响系统的配置上建议采用一对主音箱加两对辅助音箱的配置方式。这样配置可以保证全场的音响效果达到一个平衡状态,使听课学员能听到同样清晰的发言及同样优美的音乐。另外,为了能使DVD、录像机、卡座以及话筒的音频信号能够得到统一的控制并能得到适当的调节,我公司还建议配备调音台等音响设备,以保证音响系统的整体效果。
3.中控系统
实现多路音视频,计算机输入的切换控制,提供网络扩充端口可以提供网络控制功能,电动幕布、窗帘、灯光控制,控制面板美观漂亮易于操作。 我公司为该系统配备了一套中央控制系统。该系统采用集成电路板技术,使用各种进口控制模块,保证了系统运行的长期稳定性和系统操作的简便性,使得使用者一学就会,易于维护。
4.实物展出台
数码展台,内置1/4"、75万像素彩色CCD,清晰度500TV线,镜头焦距3.9mm-62.4mm,128倍以上变焦,信噪比大于50dB,照度0.5lux,屏幕显示菜单,红外线遥控全自动聚焦,三种操作方式:面板、遥控、计算机控制,具有正负片转换功能;三路视音频切换、具有多功能教室集中控制器功能。
5.教师控制台
多功能教师控制台结合客户的实际环境设计而成,它具有以下特点:全部电线、电缆藏于此台的背后夹板中,既美观大方,又防止教师、学生接触到电源插头、插座而可能造成的事故。所有门都加装伸缩导轨,开门后,可将门推入柜中,方便教师活动讲课。所有门锁采用一把钥匙开启,方便老师使用。
多媒体教室方案设计
篇2
关键词 跨校区网络化管理;嵌入式TCP/IP;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9-0052-04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Network Multimedia Teaching Environment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Application Management//Feng Yu, Guo Cheng, Huang Tianhui
Abstract It is critical to structure network multimedia teaching environment for achieving the infomationization of university. This paper will take network multimedia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as the point, using the typical cases to introduce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twork management practices in Yunnan University, at the same time explore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management and provide solutions.
Key words across campus network management; embedded TCP/IP; network multimedia teaching environment
1 引言
为了适应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智能化管理、多媒体教室开放式使用和多校区教学评估与监控的要求,达到架构跨校区数字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目的,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采用技术调研、设备测试、工程实践等方法,进行了基于校园网技术和嵌入式TCP/IP技术的多媒体中控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构建与应用。随着学校主校区搬迁到呈贡,全校教学任务大部分转移到呈贡,两校区的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现代教育技术越来越为广大教育者所倚重,网络化多媒体教学设备在教学中发挥着必不可少的作用。伴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在设备管理和网络应用方面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怎样及时有序地管理好设备并应用好网络技术,使其发挥到最佳性能,这是管理人员应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从事多媒体教室管理和技术应用支持的经验,探讨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室网络化管理。
2 构建网络化教学环境的目的和建设现状
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办学规模的扩大,云南大学的多媒体教室从原有的90多间扩大到呈贡校区投入使用后的200多间,原先在同一幢教学楼的多媒体教室,现在已分布于两个校区的不同教学点。随着多媒体教室数量的不断增加,多媒体教室设备的使用及管理方面面临一些挑战,集中表现:负责多媒体教室管理维护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教师数量有限,无法同时处理多个教室的突发故障;部分任课教师在授课完成后忘记关闭多媒体机柜、电脑、投影仪等,影响设备安全;各类学生社团在课余时间使用多媒体教室时设备出现问题无法及时响应处理,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管;等等。因此,以现有校园网为依托,改进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室集中控制系统,将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和中控多媒体设备终端管理结合起来,希望通过网络远程控制手段来进行设备的服务管理,替代原先的人员现场管理,使学校的多媒体教学管理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云南大学跨校区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于2012年完成建设,建设拓扑图如图1所示。
通过网络建设实现以下功能:
1)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接入校园网的认证改造和两校区专网连接;
2)开发认证上网后实现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内外网互访的程序,并在校本部和呈贡校区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内网环境中测试通过,实现校园网认证改造所不具备的功能,解决网络管理和应用的重大问题;
3)对呈贡校区数字监控系统的遗留问题进行详细的技术分析,在设备提供商和网络中心、布线施工方的积极配合下,整体解决了数字监控系统问题,各项功能稳定运行,为进行跨校区网络教学提供了网络基础,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
3 跨校区网络化多媒体教学环境的维护与应用案例
下面结合两个案例来说明云南大学如何实现网络化多媒体教室管理与运行维护。
3.1 跨校区网络多媒体教室管理
随着呈贡校区建设的推进,以及学校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完善,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使用多媒体教室完成日常教学,多媒体教室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而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室管理问题日渐凸现,不断增加的多媒体教室与专业管理人员缺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媒体教室简便操作、集中化的管理与网络视音频教学成了学校多媒体教室建设的两大突出需求。各学校都急需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全面地规划好整个校园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并融入整个学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中,高效地做好教室端设备使用、管理、维护和安全,并在此基础上稳定、方便地完成多媒体教学。
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在呈贡校区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过程中,以竞业达的MNC9600系列多媒体网络中控为核心,配合教学计算机,对教室端设备的使用和统一管理形成一套实用、先进的方案。方案设计符合数字化校园网的总体构想,融教室多媒体设备的使用、管理、维护、安全为一体,采用数字化网络化实现的方式,运行在标准以太网环境之中,是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有机结合的范例。
网络化管理环境建成后,主要实现以下功能特点。
1)采用高速DSP芯片作为处理器,低功耗,高稳定性,24小时不间断工作。
2)教学分工更为明确:多媒体教学工作统一由教学电脑完成;非教学工作由多媒体网络中控完成(如监控、外设控制等)。
3)具有强大的外设控制功能:多媒体网络中控可以分别控制多台红外接收设备(如电视、投影机、录像机、DVD机)。
4)同时可以控制多台串口设备(如单教室控制多台不同型号的投影机)。
5)具有高清分辨率的监控摄像头所采集的视频信号传输到网络中控后,其编码功能直接由DSP电路板完成(非PC主板插卡式架构),可24小时不间断工作,有较高的稳定性,且可实现监控及教学过程直播等功能。
6)强电、弱电彻底分离,将中控内部的电磁干扰降到最低,最大限度保障多媒体网络中控稳定运行。强电控制设备可完成最少12路电源控制,并且有突发事件时可对任意一路电源实现本地强行开闭。
7)实现远程协助功能:通过安装于教师机上的远程控制软件,可以实现对教室计算机的远程维护。
8)实现教室资产管理:可以统计计算机软硬件使用情况、投影机灯泡使用时长。建成后的跨校区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能够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分布于全校区的6个工作点的任意计算机上实现对全校区各多媒体教室的监控、远程维护、IP通话、课程录制等,极大地提高运行保障效率。
图2、图3是通过网络主控实现教室远程监控和管理,图4是对教师计算机进行远程维护操作。
3.2 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在不同教室开展教学直播
在云南大学呈贡校区投入使用的2年时间里,直播系统承担了学校新生学前教育、军训理论课直播等重要的专项工作,在利用网络进行视频信号传输方面取得了宝贵的经验。
在录播设备的选型方面,经过多方面对比和考察,最终选用了北京竞业达公司的“全自动多画面录播系统”,实施的拓扑图如图5所示。
该录播服务器采用多流合一技术,支持多路视频和1路VGA同步采集,能将教师视频、学生视频、投影机显示内容等多画面同屏录制。多个画面可独立调节大小或全屏显示,大小显示画面可自由切换。系统能支持在不同码率、不同分辨率的设置下,完成单画面或画中画两种模式对授课场景的录制,满足各种网络环境下课件直播、点播需求,同时也能满足不同文件大小、不同清晰度的课件录制需求。根据教学现场的各种情况,系统内置各种智能策略,通过智能策略的控制,系统能自动识别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关键环节(从讲台到黑板板书、翻看PPT、使用视频展台等),自动切换场景,实现全程全场景全自动录制。且可根据讲课过程的进行自动将大画面切换为教师特写、黑板、学生全景、投影屏幕显示内容等,完全不需要人为控制。
系统能将教学过程中的音视频和计算机动态画面进行实时编码保存,采用多流合一技术,能实现三路视频同时采集,并最终合成一个文件,方便用户存储和管理。文件为通用的WMV9格式,可与市面主流视频点播、资源库等平台无缝融合,可使用主流非线性编辑软件进行后期处理。课后可使用编辑软件,实现对录制课件的剪切、合并、分离、组合等功能,亦可对课件添加索引和目录,方便资源检索时的查找定位。
同时该直播系统还具有功能强大的B/S架构资源管理平台,基于国家《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的要求,完全满足基于网络的应用和基于后台的便捷管理;具有用户管理、权限设置、资源分类、资源检索、直播接收、课件点播等功能;流媒体服务器可同时提供多用户的录播资源的点播,点播和直播时无用户数限制;流媒体服务器可同时为多间教室提供现场直播服务;随着资源数量和各种应用的不断增加,可以扩充多台流媒体服务器,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各服务器独立工作,互不干扰。
为满足直播主会场的视频信号质量要求,还对直播主会场进行了设备升级,图6和图7分别是直播拓扑图和主播教室设备分布图。升级后的直播教室不仅能够实现原来的功能,还提升了直播效果,方便教师操控,增加了互动效果,更为教室的多用途化、为学校日后更多的教学应用提供了可持续性发展、升级的空间,保障了设备的利用率和发展性。
4 使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高效运行、管理的建议[1]
跨校区网络化教学环境的建成,对提高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降低多媒体教学设备故障发生率,是学校对现代教育技术中心运行保障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管理技术人员的职责。通过多年来不断的实践与探索,笔者在总结降低设备故障率有效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
4.1 建立一支高素质稳定的管理队伍
多媒体教室系统的网络化和智能化管理,对管理技术人员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因为再先进、再现代的设备,也离不开人去保养、维护。为了提高管理技术人员的素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更新管理技术人员的管理理念,要求他们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强调管理工作的服务性。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率的增加,教学设备出现故障是必然的。管理不能只停留在故障后的维修阶段,平时必须加强教学设备的维护检查,通过勤于检查及时发现教学设备的故障隐患,把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其次,要加强管理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使每一位技术管理人员都具有快速排除故障和发现潜在故障的能力。因为经验表明,有时候同一种故障现象,但产生的原因却不相同,想迅速作出判断并排除故障,需要技术人员了解多媒体教室整套系统的组成原理,且非常熟悉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构成与工作原理,还必须具有一定的维修技能、技巧以及一定的经验积累。因此,加强管理技术人员的技术培训,可缩短他们的摸索期,提高维修效率和质量。最后,要保证管理队伍的稳定性。管理技术人员流动性太大,会影响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维护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教师的多媒体教学。为了使管理技术人员能安心工作,可适当提高他们的待遇和福利,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不能做多做少一个样、做好做差一个样,要提高管理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2 加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提高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
在基于校园网集中控制的多媒体教室中完成教学,是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对部分教师来说,能熟练掌握并使用这些设备却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为使教师顺利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提高多媒体教室使用效率,首先要加强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紧密结合学校实际,让教师对学校整套多媒体教室管理系统的构成与基本原理有个大概了解,对教室教学设备的组成与基本原理及功能有所掌握,对教室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与要求熟练掌握。并对一些由于操作不当或不熟悉设备性能容易引起的问题,通过培训,要求教师能自己解决。比如:打开中控电源时,如果不小心连按“电源”键两次,那么这时开机已变为关机,若不熟悉中控的性能,会以为开不了机而进行报障。通过有针对性的培训,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正确熟练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减少上课时的误操作故障。
其次,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模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用传统的面授方式,或者通过网络培训方式,也可以通过电话答疑加以解决。
5 结束语
云南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结合呈贡新校区的建设,创建了一个基于校园网的多媒体教学管理系统。它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设备资源,尽可能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多方面多层次地解决了以前学校教学教研等活动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教育信息化和教学手段现代化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篇3
(一)全程交互
通过网络的普及,当下的网络教学已经具备了全程交互的条件,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都可以通过网络完成无障碍交互,并可以通过网络完成图文、动画、视频的资源交互。这种交互能力是常规教学中学生无法体会到的,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质量。
(二)资源共享
有了教育资源共享网络,就像有了一个巨大的资料库,老师的讲义,授课的视频,学生的问题,老师的解惑,还有经过计算机语言编制出的各种动画教学软件,都可以存于网络,待学生随时通过网络终端获取。
(三)方式创新
网络教学颠覆了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老师灌输,变成了学生自学,老师慢慢由知识传授者,变成了方法导引者,从学习的过程中剥离出来,站在学习之外,更好地分析学生,为学生找寻适合的学习模式,从而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四)内容丰富
由于教学网络连入了庞大的互联网,从而能够接受更优秀的教学资源。这时学习的不光有学生,还有老师,通过网络途径,向兄弟学校学习,向大城市教师取经,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教学经验,丰富个人教学技能。
二、网络教学的主要形式
(一)视频广播
视频广播是实时性的,学习者收看的学习资料(实时视频或现场录像)通过网络管理中心进行传播,并且这种形式带宽占用较小,只需1.37M左右。期间不受任何因素的干扰,学习者能够不受地域或人数的限制,只要有收看条件的相应教室,就能够进行实时学习。
(二)视频点播
视频点播不是实时的。学习者可以从网络服务器上调用相关的视频片段进行学习,这种形式便于学习者反复学习,随时学习。只要网络服务器上对教学片或录像进行存储即可。
(三)WEB教材
把教学内容作成网页的形式。此种形式把立体的教学模式平面化,适合学习者在学习完后,形成纸质资料,便于后期的复习。
(四)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经过电脑语言编制后的程序,其中声效、动画并重,学习过程寓教于乐,学习者轻松中学习。并且多媒体课件下载到客户端的机器运行,不受网络的限制,在网络受到干扰,不通的情况下,仍能在客户端的计算机上运行。
三、目前农村地区能够实施的网络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一)视频广播
国家从2003年起就开展了采取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的教学方法试点工程。但基于视频广播的局限性,只能看,不能“说”。而且学生本身素质存在差异,宣讲内容缺乏针对性,并不适合所有学生。所以大部分学校的设施处于闲置状态。
(二)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制作,涉及教学方案设计、文字脚本撰写、平面设计(美工)创意、2D3D动画制作、视音频素材采集和编辑、编程等等方面,对教师的计算机水平要求很高,对制作平台的硬件要求很高。目前落后地区的教师基于本身的教学素养很难独立完成课件的制作,造成配备了多媒体的部分学校设施的闲置。
四、针对目前现状的解决方法
1)视屏广播的光盘建议采取知识点教学的方式,通过对各个知识点的宣讲集合成独立的视频文件,让学生和老师在观看视频时可以有选择、有重点的对光盘内容进行筛选,把现有的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起来,避免造成资源的闲置。
2)建议我们有能力的专业团队运用通用软件做成好的课件放到网络平台上,教师利用这些课件设计学习活动方案进行教学。有问题通过网络反馈,专业团队根据问题进行改进完善。变“全校统一备课,互通有无”为“全国统一备课,互通有无”,变“小组教研,学校教研”为“全国教研”。那么无论身在何处都能受到同等级的教学。学生会受到更良好的教育,学习得更轻松愉悦。
五、结束语
篇4
【关键词】软件工程 Web程序设计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147-02
程序设计开发是高职高专软件技术专业学生的核心技能之一,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课程是一门体现该技能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笔者以职业定位和相关工作流程为依据,分析当前软件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具有社会竞争力和职业竞争力的课程开发方法,探索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职业分析
通过对广州、深圳和周边市县的企业、职教专家调研与市场分析,组织召开企业专家职业分析讨论会,开展软件技术专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准确定位软件技术专业就业岗位、培养目标和业务工作流程。
目前市场上对Web开发工程师的职业基本要求是:精通基础的编程语言(C语言/C++/JAVA等)、数据库技术(SQL/ORACLE/MYSQL等)、.NET平台技术、B/S程序开发;对各种业务应用系统进行规划、设计和实施;参与软件工程系统的设计、开发、测试等过程;解决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协调各个程序员的工作,并能与其他Web开发工程师协作工作。对相关应用系统进行管理,负责各类Web应用系统的运营及监控,对程序的分析、优化及排错;保证数据安全,对业务系统的定期维护和异常处理。因此,Web程序设计技术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
二、课程定位
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为我院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C类课程。因此,本课程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学生开发Web程序所需要的综合能力,包括研发规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软件测试、产品应用以及对应的综合职业素质。同时,在调研中发现多数企业聘用人才除要具备完成工作任务的综合能力外,还需要有对程序设计的热情、反思、创造、沟通、团队合作及再学习的能力等,即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态度与素养。因此,在讨论培养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将岗位所需的上述能力全面嵌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程序流程开发应用和社会职业能力、态度与素养。根据上述要求,制定Web程序设计应用技术课程的标准。
三、改革措施
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为第四个学期授课,总学时为156节,其中含两周教学实习。以培养软件开发流程综合能力的训练为主,笔者从以下方面具体开展教学改革。
(一)教学内容。在前三个学期已经基本掌握了相关程序设计的基础知识,在这个基础之上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将以多个可选的实际项目按照当前企业软件设计基本的流程进行拆分,使之尽可能符合软件工程的标准,以提升学生对软件程序设计流程的认知程度。由于笔者按照学生所需的基础技术、技能,将如图1所示的内容作为学习情境进行设计。
图1 教学情境模块图
由图1可知,本课程的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而软件技术专业的课程大多偏向逻辑关系,且每门课程往往关联性较差,学生学完之后无法将每门课程中所学到的各种知识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流程。因此,应精心组织本科课程教学内容,坚持最基本的理论适用原则,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适当开展项目委托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扮演委托人,将实际的项目进行委托,并且引导学生在接收委托后分成小组进行学习。学习小组中选出小组长直接与教师进行联系,并且负责小组对于该项目的各项工作。本课程与前期所学的C#程序设计、Web程序设计、数据库设计等应用课程相互融合,综合应用前期所学的各种软件知识,教师须提示学生本门课程的侧重点在于软件工作流程的学习,避免学生对于该课程的误解。
同时,本课程的教学设计基于典型工作任务流程,符合目前软件技术职业需求。教学遵循软件工程特点,阶梯式的进行模块化教学。整个学期的教学以6人为一个小组展开,小组的工作选定实施项目后,按照研发规划方案设计方案实施软件测试产品应用研发管理的过程进行学习,教师在过程中充分利用启发式案例教学法、螺旋式项目教学法,引导学生为主体完成各个任务。
(二)教学组织。本课程改变以往教学组织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手段。除了必要的知识讲解,其余的软件流程工作均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在碰到疑问或者发生严重错误的操作时,教师出面干预和指导。例如,教师先提出整个课程的教学和任务目标,让学生知道本课程应该学到什么内容和最终完成的成果应以什么形式展示出来。在情境模块中能让学生根据不同项目的实际需求灵活变换思维,从而训练学生关于软件工作流程的理解分析、思考判断、触类旁通的能力,由小组长带领组员进行项目解决方案的探讨,实现对学生团队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还辅助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组织教学,所有的课程资料包括:课程标准、课程教案、视频资料、文档模板等内容可以在教学平台中找到,不仅可以满足课堂上教师的教学需求,学生也可以在下课后进行自我再学习。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课程内容采用机房加多媒体教室的形式教学,多媒体教室主要进行模拟市场调研、需求调研的活动,让学生感受调研所要面对的交谈情景,机房则给学生进行各种文档撰写、系统代码开发、单元测试、系统集成、系统测试的工作。教师全程陪同学生进行学习,边讲边练,使得教学做在客观条件上形成了一致。利用已经开发完毕的网络教学平台共享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文件、教学课件、教学教案、学习资源、教学视频、实训指导、模板文档等,所有资源可在网络教学平台上浏览和下载,使得学生在自我能力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网络进行自主学习,使学习不再局限于等待教师的指导,学习地点、时间、方式更加灵活,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学生评价,评价可以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有效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螺旋式项目教学法”,该教学方法的形式为通过对一个完整项目的实施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以学生已有的技能作为基础,螺旋式地提出新的目标和任务,又以新任务的解决和新知识点的建构为新的基础起点,实现嵌套的引出下一个任务,经过不断的循环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得以将完整的项目贯穿其中,形成一个螺旋式结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每个情境模块的案例模仿而完成当前典型工作任务,每个情境模块须按照顺序完成,且对下一个模块有着引导作用,最后所有的任务模块形成一个完整的软件工作流程。
(四)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通过实际的项目开发和教学积累,笔者收集了大量的Web系统开发项目案例,同时建立了基于Web的网络教学平台。平台中提供了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视频、项目模板文档、测试分析和学习指南等资源并在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供学生课后学习。
(五)考核方式。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课程考核的重点为学生对软件设计开发流程的分析和操作能力,注重过程和结果考核。考核成绩根据教学情境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分多个阶段,因为涉及一整套软件设计开发流程的实施,因此每个教学模块都应该进行认真的考核,及时让教师收到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同时为下个模块打好基础(见表1)。考核的形式以模块中具体案例任务项目考核为主,考核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表1 课程考核表
考核模块 考核比例 考核标准
研发规划 10% 收到任务后详细分析,分析结果合理
方案设计 30% 能科学、完整地表达主题。内容充实语言文字有特色。
方案实施 40% 根据方案设计具体功能模块、模块功能设计合理、语句结构完整、界面美观大方、程序书写规范
软件测试 10% 能设计完整测试流程,经过测试后形成完善的测试报告
产品应用 5% 撰写适合系统推广的方案,方案应具有可实施性
研发管理 5% 获取流程或功能的更新需求,实现必要的更新,撰写更新工作报告
学生通过课程考核可以认识到软件工程流程的实用性与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知道自己在哪一个模块还不足和欠缺,能够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再学习。本课程在评教中均为95分以上的好评。
总之,Web程序设计综合实训是学生跨入社会就业前学习的一门半职业的课程,对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应该将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加以训练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为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冷鹏. 教师如何有效实施螺旋式项目教学法[J].价值工程,2011(33)
[2]高妍. 基于项目驱动的Web程序设计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31)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立项课题(2010JGA170 一般项目 A类);广西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立项课题(201304JG)
篇5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设计;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087-02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
“各高等学校应参照《教学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订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为更好地贯彻《教学要求》,开展个性化教学,2011级新生人校后进行了人学摸底测试,按成绩的高低,把学生划为A、B、c三个级别,实行分级教学。本学期共有三个平行教学班级:B05、B22、B31,属B级,总人数是154人。三个班级平均人数在50人以上,属大班型。依据《教学要求》,并结合三个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教学条件,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总体教学实施设计。
一、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涵盖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人文素养三个方面。
大学英语课程的知识目标内容应该包括:英语语言知识、跨文化交际知识和学习策略知识。大学英语课程的能力目标应定位在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之上。综合文化素养是大学英语课程的素养目标。即充实文化知识,了解文化差异,增强对各民族文化的宽容度和认同度,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培养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方法
1.交际型
交际型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题。课程教学以学生的双人活动或小组活动为主要语言实践活动,教师的作用是设计课程、布置任务、组织协调等,通过组织双人对练、小组讨论、课堂辩论、角色扮演、语言游戏等活动,使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交际型教学模式的弱点:如果课堂设计不到位、组织不够严密,很容易导致课堂的“无政府”状态。
2.任务型
任务型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获取和运用知识,培养技能,发展自身潜力和合作能力。这种方法以“项目”为形式,以“成果”为成绩。学生必须采取团体行动。教师的角色是设计者、策划者、管理者、组织者、交际伙伴。任务型模式对教师要求较高,极具挑战性,实施难度大。因为“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能做到,而且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
3.综合型
综合型模式,是参考和综合不同的教学模式,如讲授型、交际型和任务型模式的长处而授课的模式。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与学生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上述几种方法应机动灵活运用,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班型、课型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侧重和变化。
三、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
多媒体辅助大班型英语教学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手段。
B05、B22、B3 1三个教学班属大班型授课形式。大班进行外语教学存在以下局限性:学生多,教师与学生个体交流的机会减少;大班上课操练不够、听说不到位;在教学管理上比小班困难等。这些负面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也应看到大班授课的优势:在课堂活动中,如果教师授课得法,学生积极性强,参与性高,很容易形成生动活泼、热烈激扬的课堂讨论氛围;大班授课时,作为受众的学生心情更放松,有助于克服在学习时产生的焦虑心理;学生易于产生竞争心理,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在大班型授课环境下,多媒体技术手段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多媒体教学手段弥补了大班授课的一些缺陷。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语境,使学生自我建构知识体系。多媒体教学能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增加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但是教师在制作和使用电子课件时,也会出现因处理不当而引起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反映,如“添鸭式”灌输使学生困倦和厌倦;学生注意力旁移至电子课件制作形式而忽略内容等。
四、课型与课时安排
B级课堂教学有二个课型:综合英语课和视听说课。综合英语课在多媒体教室授课,视听说课在Newclass语音实验室授课。B级学生使用的教材是《新标准大学英语》,依据分级教学的要求,教材内容的选择和教学进度都不同于A级。B级用6学时完成综合英语课《综合教程》的1个单元,学期结束时完成7个单元。《视听说教程》的主要内容主要通过学生在英语学院的网络教室进行网上自主学习完成。每周给学生免费赠送3个小时的网上自主学习时间,学生可以去自主学习中心进行网上学习,网上自主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英语教学与学习中心”及“英语在线”等丰富的英语学习平台和资源。每两周有一次面授课是在NEWCLASS数字语言实验室进行,在这里,可以利用分组对话、小组讨论等各种方式来进行视听说的练习;教师也可对学生的网络自主学习进行面授辅导,检查学习成效,指导学习策略。
五、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指学生为了有效地学习语言和使用语言而采取的各种行动和步骤。英语学习策略可具体划分为认知策略、调控策略(元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等等。培养学生学习策略的思路是突出调控策略,巩固认知策略和资源策略,发展交际策略。新的《教学要求》侧重强调以个性化为特征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和提高,调控策略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
“没有掌握元认知策略的学生基本上是一个没有方向和没有能力评估自己的进步、自己的成绩和确定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的人。”培养的重点和方向是:根据需要制定英语学习计划;主动拓宽英语学习的渠道;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获得帮助;评价自己学习的效果,总结有效的学习方法。
篇6
关键词: 南安市中小学 校园网建设 现状分析 建议
在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的号召下,2001年南安市教育局建立了教育城域网,标志着南安“校校通”工程的全面启动,各中小学相继开始建立校园网。目前为止,全市各中小学都已建立校园内部网(村小除外),均通过教育城域网连接到因特网,40所学校虽然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但大部分学校的校园网结构简单、功能单一,且各中小学之间校园网建设差距较大。
本文针对南安市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现状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南安市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进行了调查了解,然后结合教育网和我校校园网的管理经验,提出了建议。
一、校园网方案不合理,浪费严重
新建学校的校园网建设都有资金保障,条件较好。但设计方案问题突出、配置不合理。例如,某某小学的校园网设计方案,总体规模不大,电脑在200台以下,核心交换机采用较高档的三层交换机(三层交换机可以跨网段路由),接入交换机则采用最低端的非网管型交换机,这样等于浪费了三层交换机。有的学校受“一步到位”思想影响,校园网配置很高,投入巨大,而信息技术教师的技术却没有跟上,导致设备的功能没有充分利用,造成严重的浪费。
为改变这种情况,教育局应建立相应的方案设计小组,加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教育局可以将高中的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一般都是信息技术专业的)和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教师组织起来,成立校园网建设方案设计小组。中小学要建设校园网或进行校园网升级更新,均先由设计小组对学校需求进行分析,设计建议方案,最大限度地使设计方案合理有效,提高校园网建设的性价比。
教育局还可提供多种可选初步方案,学校根据自身状况选择相应的初步方案。校园网建设的技术含量较高,许多学校在建设初期往往一头雾水,不知如何建设,只好找电脑公司做方案(如果教育局成立了校园网建设方案设计小组,就可以找设计小组了)。但电脑公司往往从自身商业利益出发,设计的方案不尽合理,又花了冤枉钱。所以教育局最好能提供多种可选初步方案,供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参考。例如:(1)经费紧张、电脑台数在200台以下的学校,可采用非网管型交换机联网,通过中低档路由器(一般在4000元以下)接入教育城城网,只需要买一个中低档服务器做校内服务就可以了。(2)条件较好、电脑台数在200台以下的学校,可采用网管型交换机联网,不同的部门之间划分VLAN,可将学生电脑、教师电脑、行政办公电脑、财务用电脑划分在不同的VLAN内,通过交换机管理每一台接入电脑,提高安全性及避免网络风暴的发生,通过中低档路由器接入教育城城网。(3)规模较大的、电脑台数一般在200台以上的学校,可采用三层交换机和网管型交换机组网,使组网更灵活、扩展性更强,通过网管软件(例如Cisco Work、HP的OpenView、IBM的NetView等)可以方便地对校园网进行管理和维护,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再加一个硬件防火墙进行网络访问控制。
二、招标方案不完善,损失惨重
校园网建设项目虽然公开招标,但招标方案的制订和招标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有的招标项目有串标的嫌疑,如所有设备都采用同一品牌。因为每一个品牌的网络产品都设一个总的省,厂商不允许省总跨省供货,这样总就控制了货源。如果某个电脑公司首先与总约定好供货价格(IT行业中称之为“报备”,这是一种网络厂商坑害国家财产的恶劣手段),那么其他公司再与总协商的价格就会高于第一家公司谈好的价格,这样招标商就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哪一家中标就具有方向性了。如果这家公司狠一点,再邀请几家公司抬高招标价格,串标现象就发生了。
要克服这种现象可采用多种品牌混合招标,使各个厂商之间相互牵制;也可以采用多个品牌议标,议标的价格对用户最实惠,但议标操作难度较大,领导会有压力,要有相应的监督制度。
三、校园网建设水平参差不齐,难以同步
在校园网筹建初期,大部分学校都成立由校长或者分管副校长挂帅的校园网建设领导小组,并且有专项资金,但是校园网建成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紧张、领导“一步到位”思想的影响等),因此,校园网设备的更新、升级经常跟不上,设备陈旧老化。很多学校还没有做到每个办公室均有电脑,多媒体教室也没有;而有的学校已经人手一台手提电脑。
四、校园网软件建设跟不上,应用单一
很多学校只是将学校所有的计算机组成了一个局域网,虽然通过教育城域网连接到了因特网,但内部只是资源共享、打印机共享等。很多学校都不舍得在软件上花钱,甚至杀毒软件都舍不得买,安装盗版的,病毒一旦发作,整个网络就会崩溃。学校管理软件基本没有,教育局的校园网管理平台很多,学校又放着不用。
五、管理、维护跟不上,花钱买罪受
农村学校的校园网管理人员基本都不是信息技术专业的,而且不是专职校园网管理工作,主要任务还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很多学校连校园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都不计,只当免费的,更不舍得在校园网管理人员的培训上花钱。这样的校园网怎么能确保正常运行呢?这样的网络管理人员又怎么能跟得上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有些学校电脑经常会病毒发作,管理人员处理不了,只好找电脑公司维护,电脑公司又只是“捣糨糊”,舍不得小钱反而花了大钱。
总之,校园网因城乡、学校、理念和经费方面的差异,造成了各个学校在校园网建设、使用、管理和维护上的千差万别,基于这些客观或主观的原因,教育主管部门急需针对存在的问题或不足,给予薄弱学校各方面的支援和帮助,特别是加强农村中小学网络管理人员的培训,使校园网真正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共享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道元.网络设计师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05.
[2]沈建强.中小学校园网建设之我见.现代教育技术,2002.05.
篇7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多媒体设计;高职;教学案例项目;综合实训项目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17-4070-03
项目教学法是将教学内容项目化,以项目带动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了解并把握整个项目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不仅能提高学生与项目相关的技能与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如分配时间和资源、独立承担任务、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等) [2]。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这种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有效的建立了课堂和工作岗位的联系,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非常适合《多媒体技术》这类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采用。该文在高职《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中科学合理运用项目教学法,从项目的选取、项目方案的设计和实施、项目教学效果的检验与总结等方面进行了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1 高职《多媒体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多媒体技术在当今社会已经深入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对多媒体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对多媒体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开设了多媒体技术专业,即使没有该专业的院校,也都将多媒体技术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开设。这是一门实践性、综合性非常强的课程,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软件非常多,既要了解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还要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基本技能和操作综合运用到具体的项目中。
但目前的《多媒体技术》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问题,教学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教材方面,目前大多数教材侧重于多媒体制作软件操作方法的讲解,即使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大多数案例关联性不强,学生对交互式多媒体项目制作没有整体概念,不利于学生对交互性多媒体作品制作所需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掌握。
2) 在教学内容方面,多媒体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点多,需要掌握的操作软件也非常多,而大多数院校教学课时紧张,造成教学内容无法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强化,更没有充足的综合实训教学时间。
3) 在教学方式方面,目前该课程采用的教学场所主要由多媒体教室和机房,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先教后练,机房的有时会采用教练结合,但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只会跟着老师的步骤来锻炼,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差,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也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在课程设计实训方面,由于课时紧张等原因,大多数学校的课程设计实训方面涉及的多媒体项目都不是太符合市场实际需求,一般属于所学知识的简单综合,使得学生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的知识综合应用以达到预期的令客户满意的效果。
以上问题导致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很难利用自身技术结合所教内容独立开发工作所需的综合性多媒体作品。因此,转变教学观念,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结合问题的能力已势在必行。
2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多媒体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本课程的项目由教学案例项目和综合实训项目两个部分组成。教学案例项目作为贯穿整个教学的实例项目,将多媒体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多个软件的使用方法融合的本项目中。该项目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实用性的,在完成的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对对交互性多媒体作品的开发流程及所需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掌握。综合实训项目是学生在完成教学案例项目后,具有一定知识点和操作技能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协作完成一个具有综合性和难度的项目,要求学生将所获知识和操作技能融入到项目开发过程中,并培养他们的团结合作能力。
下面通过对这两种项目实施过程的说明来介绍项目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课程的具体应用。
2.1 教学案例项目的实施过程
2.1.1 项目的选取
项目的选取是项目教学法成功实施的首要环节。一个好的项目不仅将教学内容融入到项目中,让学生在实施项目的同时掌握教学内容,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参与其中。因此项目规模和难易度要适中,还应考虑到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本课程的教学案例项目选择学生熟悉的“环保”作为主题,制作宣传光盘。而综合实训项目的主题由小组自定,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好的发挥创意。
2.1.2 项目方案的设计
项目方案的设计是项目教学法成功实施的关键环节。整个设计过程是通过分析项目,进而分解项目,提出完成项目的途径与方法。教师要为学生明确项目模块内容与单元学习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发现完成项目内容的各种方法,以及发现学习教学单元内容后所能完成的任务,并对内容与任务的关系进行判断总结。让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具有多媒体素材采集能力、多媒体素材制作能力、多媒体素材合成能力和多媒体产品测试能力。教学案例项目的项目方案设计如表1所示。
2.1.3 项目的组织实施
项目的组织实施是项目教学法成功实施的主要环节。在教学案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先有个完整的示例作品作为参考,让学生了解制作多媒体项目的整体思路、流程和制作效果。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各子模块进行教学演示和指导练习来传授各模块涉及到得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学生可以在主题、知识点和操作功能要求不改变的原则下发挥自己的创意进行设计与制作。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对各模块的进度需要进行掌控,并针对不同学生的水平进行针对性的难易调整,使得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关知识点。
2.2 综合实训项目的实施过程
通过教学案例项目的实施,学生已经基本了解多媒体项目的制作流程和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因此在课程后期采用综合实训项目的实践,其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2.2.1 项目成员分组
综合实训项目是以小组为单位,要求2-3个学生为小组,小组的组合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由老师根据学生能力、男女生比例协调进行搭配,并命名其中一名学生为组长,主要进行分工协作指导和项目流程的监督。
2.2.2 制作项目设计说明书
在制作综合实训项目之前,小组需先确定作品主题,进行需求分析,规划和设计(结构、内容、版面和风格等)、项目执行的时间安排以及设计脚本的制作内容,制定一份项目的项目设计说明书。
2.2.3 项目的执行
根据设计说明书的要求和时间安排进行项目的实施。在项目方案的执行过程中,教师需要全程跟踪,并进行定期记录和汇报进展过程,并进行展示阶段性成果。学生通过展示说明也可以彼此交流,教师还能针对项目制作过程中普遍会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相关解决方案。
2.2.4 项目的汇报
在项目完成后,由小组组长对本组的项目进行汇报演示,并介绍项目的设计过程、涉及的关键技术以及小组任务分工情况,并对作品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项目的汇报,使得学生能够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小组协议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外,也有利于项目完整后的总结分析,为今后的项目开展提供宝贵的经验教训。
2.3 项目教学的考核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其考核方式区别于传统的考核方式。基于项目教学的《多媒体设计》课程采用综合性的评价方式,具体考核方案见表2。这种考核方案不仅能体现学生平时的掌握情况,还能说明小组项目的效果以及其在项目中的表现进行考核评价。
2.4 项目教学的效果总结
通过问卷调查和项目作品展示等环节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多媒体项目开发工作流程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并体验到了完成项目后的成就感,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课程学习后,大部分学生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掌握,基本具备多媒体项目的开发能力,缩短其与就业岗位需求的距离。
3 结束语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多媒体技术》课程中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需要提高的地方。比如学生分组实施过程中,小组成员任务分配不均衡、项目难易度不平衡、项目过程控制需要更加精细等等。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中设计更合理、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将项目化教学实施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兰青.项目教学法在高职ASP 动态网页设计课程中的应用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14):3374-3375.
篇8
关键词:手工应用;学前美术教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3-0197-02
一、课程性质
《幼儿手工应用》是学前方向美术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注重设计创意和动手能力的综合性课程。通过对学生传授平面设计基础知识、各种手工技法等专业知识,使W生能够具备独立创意、设计、操作的能力,并能够将这些学习内容与幼儿园实际工作相结合。所以,本课程是一门偏重创意思维、操作技巧、实际应用的学科,包含纸工、泥工、综合材料应用、舞台美术与化妆、平面设计等内容。
二、课程理念
熟练地掌握手工制作方法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的条件之一。本课程以创意和制作课程为主,主要学习设计创意的方法,体会各种手工材料的特点等。《幼儿手工应用》课程的内容依据幼儿园教学所涉及到的手工和设计内容进行选择,课程特点涵盖面广,内容由浅入深,从手工基础这样技巧性的、较简单的内容开始学习,慢慢加入提高的内容,如综合材料、现代媒体艺术等,逐步加入知识的拓展。尤其在后期的设计专业方面,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由单纯的美术手工学习上升到“设计理念”层面。比如说给学生欣赏大量的优秀设计作品,包括平面、视频、产品等各种具有设计意识的作品,让学生形成“设计意识”的概念,再将之前所学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同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去探索,去创造。
三、课程授课对象分析
《幼儿手工应用》这门课程针对的是大专三年制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学起。无论统招还是单招的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较高的审美意识,造型能力、色彩搭配能力较高,比普通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艺术素质。尤其在手工应用后期的设计课程中,解决了造型和审美就已经成功了一半。但学生们的操作经验几乎为零,对幼儿园手工及其教学一无所知,作品很难与幼儿园的实际相结合,这是大专学生的不足之一。学生还缺乏系统的手工制作的经验,创作意识比较浅显,作业效果过于浅显,不能去深刻地挖掘创造。根据这些特点,制定出一系列的解决方案,比如展示大量的幼儿园实景照片,并且和学生一起分析幼儿园内的手工作品及环境装饰等,运用情景模式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幼儿园的环境氛围,从而加深对幼儿园的了解和认识。针对学生创作意识缺乏的情况,首先可以在作业的形式上加以改变,如纸工课程里不再是简单地学习折纸、剪纸的技法,而是鼓励学生可以融入立体构成的知识,将作品的展示形式更加多样化,设计制作出兼具艺术性、设计感的手工作品;其次,可以为学生补充大量的新鲜内容辅助教学,鼓励学生寻找新资料,尤其是网络资料,教师也需要提前查找好相关资料,为学生提供新鲜的方向或主题。
四、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的总目标为培养师德高尚、身心健康、热爱儿童、热爱学前教育事业,文化基础扎实,综合素质全面,教育理念先进,保教实践能力过硬,具备学习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能胜任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教育、管理和科研工作,具有美术专长,能独立承担学前美术教育任务的专科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通过对学生传授各种手工技法以及平面设计基础等专业知识,使学生能够具备独立创意、设计、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分析、理解、应用不同材料组合所产生的形式美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审美素养,开发创造潜能,并能够将这些学习内容与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相结合。
本课程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具备较高的专业热情和水准,时刻保持专业创意和创作精神。通过学习能够创作出较成熟的作品,把作业作品化、专业化。从知识目标上来说,学生要掌握各项内容的基本知识,尤其是创意技巧,掌握各种手工技法等专业知识,了解每项内容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基本应用。掌握各类手工基本的艺术表现技法,以及幼儿园手工活动的特征及意义。从能力目标上来说,学生首先需要具备独立创意的能力,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技巧,注重手工制作能力和细节表现,并能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制作方法及创作的方法,举一反三,形成认真、细心和计划周密的好习惯,将这些能力熟练应用于幼儿园的教学中。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上来说,学生需要体会手工的艺术特点,培养热爱独立创意、热爱手工艺术的情感。了解手工是为了强化幼儿双手的灵活性,有利于促进幼儿大脑的发展,有利于丰富幼儿触觉的感知力。它是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必要途径,利于培养并引导幼儿热爱手工操作及手工艺术的情感。
五、课程内容选取及教学组织安排
六、教学保障条件
教材使用情况:本课程使用的指定教材是《美术》设计应用卷,第三单元第一章幼儿园环境创设(全国幼儿师范学校规划教材,广西美术出版社,2010年6月),辅助教材是《幼儿园环境创设》(全国学前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东北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
硬件设施情况:综合运用专业的手工教室、多媒体教室、电脑机房、展厅及展示台等先进设备,保障教学的最佳效果。
七、考核方法与评定
《幼儿手工应用》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熟练掌握专业设计的所学知识点以及艺术表现技法,在学生原有的美术素养的基础上提高艺术审美水平,使作品完整美观,并能合理发现与运用材料。在考核方法上,采用课堂表现考核、作业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考核形式为面试,主要针对作品的情况进行评价,结合学生的学习态度进行考核。评定依据主要为平时作业及毕业创作作品、毕业论文、制作技能展示、方案设计等,全部采用平时考核的形式。
教W效果评价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第一方面以在试点幼儿园的领导、老师对学生环创及玩教具的评价为依据,第二方面依据校外专家评价、校内教学督导评价和校内学生评教为依据。
The Course Analysis of "Manual Application of Art Education"
DONG Wen-xue,XING Xia-jie
(Shijiazhua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Shijiazhuang,Hebei 050228,China)
篇9
一、虚拟现实概念的由来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Technique,简称VR)是1989年由美国的兰尼尔(J. Lanier)最早提出的,国内也有人译为“灵境”或“幻真”,国外与虚拟现实同类的术语还有虚拟环境、人工现实及电脑空间等。兰尼尔将虚拟现实定义为:用计算机技术生成一个逼真的三维视觉、听觉、触觉或嗅觉等感觉世界,让用户可以从自己的视点出发,利用自然的技能和某些设备对这一虚拟世界客体进行浏览和交互考察。这个定义注重的是逼真的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自然的交互(运动、姿势、语言、身体跟踪等)、个人的视点(用户的眼、耳、身所感受到的信息)和迅速的响应(感受到的信息跟随视点的变化和用户的输入即时更新),用户在其中所体验到的是一种浸入式的、多重感官刺激的经验。
建立有效的虚拟环境,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用虚拟环境精确表示物体的状态模型,二是用环境的可视化表示及渲染出的景象。之所以将重点放在计算机视觉方面,是由于人们获取三维信息主要依靠视觉,而不是听觉或触觉。构成虚拟现实的基本条件有三要素:
1.沉浸感(Immersion):必须存在一个由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场景,这个虚拟场景能令用户暂时脱离现实世界,产生一种现场感。
2.互动性(Interaction):用户必须能与这个虚拟场景进行互动,产生一种参与感。
3.想象力(Imagination):这种互动可以是感官上的,也可以是心理上的。这里的现场感和参与感是以用户的主观心理为衡量标准的。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武警部队作战、训练中应用的可行性
(一)硬件设备。虚拟现实技术应用最基本的硬件要求是电脑,其他设备主要是终端显示和人机交互设备,比如数据头盔、立体显示器、触摸屏、投影仪、环幕,数据手套、数据衣、操纵杆、手柄及音响设备等,随着武警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逐步发展,部队各级的办公电脑配置逐步提高,多媒体教室、网络学习室、小型机房已普遍建成,三个中心设备先进完善,有线网扩容已基本完成。从相关硬件、网络设备上来看,在现有的基础上增加满足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的图形工作站及一般的终端显示和人机交互设备,即可达到建立虚拟现实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的要求。而终端显示设备和人机交互设备不是开发过程中必需设备,可在武警部队虚拟现实系统开发后根据实际需要来配备。
(二)任务环境特点
目前,三维建模电脑软件已相当成熟,有着强大的建模和动画制作功能,能把小到一间屋、一座楼房,大到一座城市的各种物体和人物的复杂模型建立出来。而武警部队的执勤目标环境相对明确、具体、固定,需建模型量不算太大,即使是重大临时性勤务也都适合用建模软件进行建模导出后,利用实时仿真软件来进行虚拟。而且,根据任务方案的不同和环境的发展变化,虚拟现实系统内的场地可以根据需要实时地进行修改,如改变建筑物高度、建筑物外立面的材质、颜色等,只要修改系统中的参数即可,而不需要像传统三维动画那样,每做一次修改都需要对场景进行一次渲染。虚拟现实系统可以很快捷、方便地随着方案的变化而作出调整.从而大大提高了方案设计和修正的效率和质量,一旦建成可以长期应用。
(三)人才和技术人才储备。虚拟现实系统在武警部队的开发和引入,人才是关键。一是需要有懂军事、懂训练、懂电脑应用、全面掌握部队任务情况、特点、规律的军事人才,进行军事方面的指导、方案设计、典型案例分析与提供;二是需要会运用虚拟现实系统软件、编程软件、网络硬件设备的信息化技术人才进行系统开发。多年来,武警部队各级领导特别重视信息化人才建设,通过部队成长、院校教育、地方培训、招收地方大学毕业生等人才建设手段和育人、留人机制,使得具有信息素养的指挥、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日益增强,为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
二、虚拟现实技术在武警部队作战训练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环境建设;资源建设;身份认证;单点登录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09―0067―03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各高校在教育技术上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这些教育投入有两个方向:一是在教学的信息化硬件环境方面;二是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及平台中运行的软件资源方面。但目前在高校的教育技术部门中,这两个方面的投入不管在资金上,还是在人员安排上,都是两个独立运作的部分。在其建设内容上相互之间基本不存在交集,在具体工作中也很少合作与配合。相反,二者在教育技术投入的分配方面还会存在一定的竞争。随着教育技术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这种矛盾会日渐突出,成为了制约教育技术全面建设的一个关键性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使教育技术中的环境建设与资源建设能够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这是摆在所有高校教育技术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时代课题,需要采用一种创新式的发展思路来思考这种关系。
一 教学环境建设遇到了滞后教学需求的困境
目前在高校的教育技术环境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只注重硬件环境方面建设而忽略资源环境建设的问题。校方主要关心的是建设了多少间多媒体课室;装了多少台投影机;是否实现了无线网络通信等面上的问题。但这表面上的建设工作成果并不能代表环境建设质量的全部内涵,其实我们应该更多地以“教学的需求是不是得到了满足”作为建设成果的标准。要看这种环境上的改变是否解决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是否更有利于信息化教学的开展。换句话来说,就是教学需求是环境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应该说我们已经走过了教学信息化的最初阶段(教学内容数字化的阶段),一些基本的多媒体设备设施(如投影机、计算机、展台、DVD机等)已经成熟和完善。新一代的学科教师也都具备了较高的信息素养,他们会对所使用的教学条件在教育技术应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1 教学需要的是易用好用的教学环境,功能性并不是唯一的需求
教师们希望这些多媒体设备可以方便使用,用起来得心应手,多媒体课室环境建设中的中央控制系统就是很好的例子。一个优秀的中控系统除了性能良好和质量过关外,更多应该体现出其产品设计上的人性化。教师是设备的直接使用者,所以中控的面板设计不能太过繁杂。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可通过桌面控制面板对投影机、电动幕、计算机、功放、DVD机、录音卡座、展台等进行控制切换。通过简单的操作就可以方便直观地实现多媒体教学,把教师从疲于应付众多电教设备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把精力集中到课程教学过程中去。这既是教师所期望的,也应该是教学环境建设者的初衷。
2 教学环境应该与教学资源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教师需要把备课准备的教学内容无缝地连接到课堂教学,中间不能存在太多的信息中转和传播上的阻隔。例如在实际教学中,常常会出现教师因为u盘在多媒体教学中读不出来而影响了当天课程的情况。如果在多媒体教室中计算机上为教师提供网络u盘的功能,也许会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网络u盘可以通过基于B/S架构的资源管理平台捆绑在讲台计算机的登录界面上,教师登录后电脑的桌面上会马上显示出属于自己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是教师利用自己的帐号通过IE浏览器在家里和办公室上传到学校的资源服务器中来的。授课时,同样通过该账号登录操作系统实现的单点登录,直接访问到自己帐号下的资源。这种访问是直接推到教师面前的,避免了使用u盘携带课件所带来频繁的拷贝、删除、病毒、故障等麻烦。这种网络u盘的功能,形式上只是一种功能比较单一的网络小应用,但通过它与教学硬件环境实现的功能捆绑却能为教师解决了教学信息“最后一米”的传输难题,为其扫清了教学资源应用中的障碍。
二 把资源建设直接推送到教学应用环境中去
从资源建设的角度思考,也同样地离不开环境建设的配合与支持。目前的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建设已经结束了从空白起步的初级阶段,国内外已经开发出了一定的数量的具有相当技术水平的可以满足教学需求的教学平台和各学科的教学资源。现在资源建设的重点应该转变成教学资源应用的问题。把已经建设好教学资源应用到教学第一线去,在应用中进一步完善系统的教学功能,是目前阶段的资源建设的重点。下面从两个应用的实例来看这种综合性建设的优势。
教育技术资源建设中所开发的资源录制平台,可以实现对多个教室的远程集中录制的设置和控制功能,对任意教室的视频及计算机的VGA画面进行预览,手动控制云台,手动录制或者自动录制,实现跨教学楼、跨校区的分区域、分级录制管理。其导播功能允许通过远程来操作完成控制,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不在现场操作,也不需增加任何硬件辅助来实现就可以实现多个录制课室的混合编辑。而不需要集中在一起,大大提高了采编播的灵活性和综合效率。这样的录制平台就是资源开发与环境硬件综合建设的成果。直接利用多媒体课室中的摄像设备,只要在建设环境的安防监控子系统的设计中预留出这方面应用和相关的音视频接口,只需要添加部分较专业的摄录像设备(摄像机、云台、通信线路等),就可以为教学资源的积累提供最佳的音频制作环境,还原出比专业的演播室更真实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节省了在转播室中专门组织录制的成本。这种效果是在教学环境与资源建设相互配合的条件下实现的,可见两个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综合性工程。
前面提到的网络u盘的应用就是推送教学应用到环境中去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把网络教学平台推送到教学环境的第一线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从环境建设与资源应用两个方面同时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具体的做法是对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单点登录,把网络教学平台与多媒体课室的中央控制单元整合到该单点登录的界面中来,当教师打开多媒体课室设备的同时,其教学计算机上就会自动把完成登录的网络教学平台的Web界面并在客户端软件中显示出来。备课用的多媒体课件、录制的精品课程、网络上收集的各种与课程相关的资源……都会分门别类地“推送”到任课教师的面前,极大地方便教师的使用。为网络资源教学应用跨过“最后一米”的距离。只有方便了教师的使用,让他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充分体验了教学平台的功能,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通过教学系统可以实现与学生之间畅通的网络沟通,才可能让他们自发地投入到这场教学改革的实际应用中来,并且在无意识间
带动了他们身边的教师和学生,通过这些教学系统参与到教学资源的建设中来,进一步丰富网络上的教学资源。从基础上推动了教学环境建设,提升了环境与资源两者整合度,这种教学活动的转变就可以良性地循环起来,即互为发展的动力又互为展示的舞台。
三 引进创新思维,应用新技术促进环境与资源建设协调发展
教学环境的建设与教学资源的建设在系统化综合性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可以发挥出更高的建设效率,同时产生更佳的建设效果。分析其中的几个主要的环节可以找出有两个技术从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一个是环境建设中用到的身份认证技术,另一个是资源建设中的单点登录技术(SSO)。
1 身份认证技术
目前比较成熟的身份认证技术主要有密码认证、PIN码认证、智能卡、生物识别、CHAP认证、双因素认证等多种认证体系。不同安全级别的认证方法有很大区别,安全性是认证方式的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但并不是全部。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还需要综合关注其兼容性、方便性,以及使用成本等因素。正如在高校的教学环境中的身份认证的安全性就不是唯一重要考虑要素。因为过高的安全性一定会牺牲系统使用的方便性和提高系统的复杂度,这样一方面会让教师在使用教学系统时因为繁琐的身份认证程序,影响到其使用这套系统的用户体验,从而降低了他进一步使用后台支撑的资源平台的热情,所以系统身份认证的便利性是方案制订的一个重要原则。而且这种趋势随着IT产品普及导致的设备成本降低而越趋明显。在安防方面的设计要求降低了,同时教学系统的开放度也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教学环境中如果有太多太复杂的身份认证会使系统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简单的密码认证虽然安全级别不高,但因为不用随身携带卡片和钥匙,可以减少教师上课前打不开系统的事故发生机率。但这种方法也存在忘记密码和过于简单容易被他人盗用的弊端。智能卡方式安全度较高,但容易丢失和忘记携带,从而存在较大的引发教学事故的风险。相比老一代的接触式IC卡,射频技术的智能卡更方便,系统可靠性更强,是目前智能卡应用的主流,但成本相对较高。生物识别技术尽管其安全度较高,不用记密码和携带卡片,但由于过于复杂的结构和个人生物信息的隐私性,也很难在教学系统推广应用。考虑到教学系统追求便易性的特点,像手机信息、蓝牙连接、WIFI、汽车中的无匙进入技术、语音识别等都可以成为主流的身份认证技术,在未来的教学环境中得到应用。
2 使用统一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SSO
从前面提到的几个实例中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技术的应用前景,那就是单点登录技术(SSO)。单点登录基本定义是:用户只需登录一次,即可通过单点登录系统访问后台的多个应用系统,无需重新登录后台的各个应用系统。如图1所示,SS0架构的系统可以实现B/S和C/S中的不同登录方式达到同样的登录效果,只要做过一次的身份认证就可以穿行于系统中的各个功能模块中,无需重复登录却可以保证登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日后系统的扩展预留了接口。这种类型的SSO目前在市场在已经有很多成熟的应用,主要是实现门户网站、电子邮件、论坛和各种网络应用之间的单点登录。这与这里提到的SSO有所不同,教学环境系统中SSO的入口是放在打开和登录多媒体教学系统,也就是以多媒体中控平台的硬件作为SSO的入口,而不是普通环境中只是针对软件子系统的SSO,大多数情况下所使用的主登录环境是一个纯粹的硬件系统平台,目前使用这种软硬件混合SSO方式的计设还比较少见。具体的身份验证方式就是上文所提到的密码认证、智能卡认证、生物认证等多种方式,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通过了SSO服务器认证后的用户就可以了自由地访问校园网上的教学平台和其中的教学资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