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网络文学的看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特征; 复杂性; 模糊性
进入新世纪, 我国正在空前地迈向一个信息时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 IC) 公布的统计报告, 到2002年底, 我国上网用户人数突破六千万大关, 网民总量居世界第二。从2002 年我国信息消费市场发展状况来看, 我国信息消费继续呈现活跃、旺盛的增长势头; 网民的整体素质结构更趋优化, 网民的行为更趋于理性化。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生事物, 依托它的母体——计算机网络正朝着前方发展着。但是, 它正像新出生的婴儿一样, 充满着希望的同时, 也有着潺弱的一面。我想, 只有理性分析网络文学的现状, 找寻其本质特征, 才能使其拥有更美好的未来。
一、网络文学概念综述
对网络文学的探寻是从上世纪末开始的, 目前关于网络文学的准确定义问题仍然存在剧烈论争, 综合起来, 有以下几种看法。
有人认为, 网络文学其实是网络化了的文学, 它存活于电脑网络, 离开了网络媒体, 网络文学就会失去其精髓, 甚至不复存在。“真正利用了网络的特点, 与之密不可分的文学, 我们不妨称之为网络化的文学。这样的文学如果印刷出版, 即丧失了部分创作, 要完整地欣赏它, 只能在网上。”有的甚至认为只有在网上写作并使用网络符码, 才能算真正的网络文学。比如古清生在《哪有网络原创文学——想起来说》中提出: 网络原创文学首先必须是在线写作; 其次, 必须是文学, 要有文学的构成要素和审美功能, 起码网络新闻和新闻综述不是文学; 第三, 网络原创文学还需要有网络写作的特征, 如工业化革命之后的文学产生的变异, 工具的变迁, 是使写作人写作或者说社会心态总的嬗变的基础, 它应该出现特别鲜明的网络人文符码, 或曰信息等等。
有人认为, 网络文学具有“新写实主义”风格, 网络文学作品内容更贴近人们的内心世界。上海作家陈村认为:“网络文学创作其实与卡拉O K 差不多, 能给人以牛刀小试的机会。”网络文学对内心的表达更为直接率真, 不矫情。
有人认为, 网络文学从属于文学, 它与传统文学一样,它必须融合作家才情和灵气, 必须具有文学欣赏价值。从维熙在《网络文学评奖有感》一文中就提出:“⋯⋯因为网络文学还是个新生的婴儿。⋯⋯不是任何网上文字都能往文学这个器皿里装的, 他必需具备纸上作家的才情和秉赋, 这是世界任何地域都有的文学标尺。”
有人还从表现形式和内容风格方面, 概括出网络文学的特征。比如网虫笨狸认为网络文学的主要特点应是它的自由灵动和生动幽默。而方舟子把网络文学称为“流放文学”, 因为它在内容上具有流放文学的特点: 怀旧与感受, 回忆过去的酸甜苦辣生活或在异乡的感受。
著名网络文学作家李寻欢认为,“网人在网络上发表的供网人阅读的文学”, 具体包含三层意思: 首先, 网络文学的主体必须是“网人”, 即网络的使用者; 其次: 网络文学的传播渠道(或者说主要的传播渠道) 必须是网络; 第三; 从作者的创作动机来说, 必须是为网上受众写作的。他给网络文学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即“网络文学的父亲是网络, 母亲是文学”。
中南大学教授欧阳友权认为,“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 也是网上的文学”, 由于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的文学,它的技术因素比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学都要多, 这不仅容易出现“只见网络没有文学”的现象, 而且还容易在文学观念上叛逃应有的审美设定, 宽容乃至助长技术主义和工具理性, 以技术审美化替代艺术审美性, 导致文学的“非艺术化”和“非审美性”。
综上所述, 关于网络文学的概念, 不外乎三种。第一种利用网络多媒体大量收藏、吸纳传统的文学作品, 比如大量的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收藏站点; 第二种是利用网络的多媒体
和W EB 交互作用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 只存在于网络, 其代表有联手小说、多媒体剧本等形式。第三种, 就是以传统的创作手法而只为网络创作的作品, 这类东西最多, 也最能成为网络文学的代表。第一种看法主要从内容上说, 显然过于“狭窄”了; 第二种看法又过于宽泛, 以为所有在网上的“文字”都能成为网络文学, 充其量也只能算是“网络文字”。其实, 网络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流行于世, 是与这一时代的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分不开的, 因而, 我们觉得, 关于网络文学的定义, 至少与以下三个方面有关: 网络文学的创作者必须是“网人”, 作品的流通、传阅形式必须依赖网络技术, 网络文学的创作必须符合文学样式, 即它的创作工具是计算机而非纸笔, 它的欣赏是在网上而不是书本, 它的收藏形式是电脑硬、软盘而不是书架书橱。
二、网络文学的特征
网络文学源于民间, 是一种由民间自发形成而逐渐发展的。从这一点来看, 网络文学的创作是自由的, 是个人自由的写作, 是个人真实情感的流露, 而非功利的写作, 网络文学的创作又否认权威, 它不相信权威,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权利; 同时它从创作到欣赏、收藏都是在网上进行的。因此我们在探析网络文学特点时, 把它与传统文学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 这样它的特征就越发明显了。
1. 网络创作的自由性。传统文学依托文字来塑造人物形象, 读者通过阅读文字符号进行艺术的想像和再创造, 它借助书籍进行文学传递和传承的, 因而, 它要求文学创作必须严格按照特定的文学范式。网络文学则借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文学形象的塑造, 创作者不受任何的文学范式约束, 这里既没有苛刻的编辑眼光, 也没有舆论的强求, 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条细绳(宽带) ,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 无论你住在哪里, 只要你热爱文学, 你完全可以从事创作。在这里, 没有质量的优劣, 没有性别与年龄的差异, 也没有任何种族与民族的不同, 只要一腔热情, 你可以在这里自由挥洒、激扬文字。
2. 作品内容的情感化、个性化。网络文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个性鲜明。所有人上网都想取得一鸣惊人的效果, 他们心理很清楚, 只有不苟同他人或模仿别人, 才有好的效果, 这样网络文学风格就异彩纷呈起来。由于网络这一媒体的特殊性, 网络在写作时心灵会自由一些, 只要愿意, 网络可以独立自由地面对探索之路, 无拘无束地走下去。每个人尽可以选择自己最为喜欢的表达方式, 即可以为独抒心中之情; 可以放纵野性的情感; 可以慢悠悠地踱着方步; 可以如脱缰野马驰骋狂奔; 在这里, 网络们可以尽情释放出自己的灵魂与元气。当今这样的世界, 残酷的竞争, 人与人之间很难进行面对面的沟通, 于是被压抑的内心无处申诉。计算机网络刚好给现代人填补了这个空缺, 网络文学就成了他们最好的最
自由的表达展现自我的方式, 内心化、情感化也就成了网络文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了。
3.流动、多样的艺术形态。电脑网络上充满了信息流运动, 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存在静止不变的固化信息。网络文学也总是处于流动的状态, 其表现形态呈现为一种灵活多变的格局。网络又给各种文学爱好者提供广阔的个人才华施展空间, 不同的“创作者”不仅可以自由抒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又可以广泛选择艺术表现形式, 因此, 传统的、现代的诸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表达手法应有尽有, 网络文学修辞艺术如反讽、戏谑、戏拟等尽显纷呈。
4. 全息开放的结构模式。传统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封闭的, 它们自我架构、彼此无关。读者在阅读时, 无法调动另一部作品的信息, 更不能将后者的信息纳入到时下阅读的作品结构中来。而网络文学作品中的超文本却超越了个别作品的局限, 使众多文本互联为一个大文本结构系统。读者在阅读时, 可以调动所有相关信息, 并为己所用, 可以激活某一构想的引申部分。网络文学的超文本结构增强人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想像, 有助于拓宽思路, 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 但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欣赏的深度。
5. 美学欣赏的互动性。传统文学作品的美学欣赏, 往往是单向度的。读者虽然具有充分的艺术想像和创造空间,但对另一极即作者和作品, 无法进行沟通和施加影响, 不能改变原创作品的形态。而网络文学的欣赏却是双向度的, 它能在不同程度上实现美学欣赏的交互性。作者可以在网络上对自己作品进行解说, 回答读者的提问, 并提供作品的文化背景和创作动机。读者也可以直接参与作品的创作, 改变作品的主题思想、情节结构、人物命运和事件结局。网络真正的魅力在于互动性, 互动让人们对作品、主题、趋势和当中的想法产生兴趣, 同时延展了作品生命, 使其不断进化,维持使用者的参与程度。
6.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和传递的即时性。电脑网络的重要价值, 就在于信息资源的共享。作者可以从网络上得到回报, 即作品的影响力和声誉度。网络超越了时空, 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省却了多少发表的“关卡”, 即时、不加修饰地表现了“作者的原意”。
三、网络文学的发展亟待规范
与互联网迅猛发展相一致, 以网络为平台的网络原创文学也有着令人吃惊的发展速度。各种各样的文学网站或网络文学频道犹如雨后春笋一般映入人们的视野。信息时代的来临为网络原创文学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使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给读者提供广阔自由的阅读空间。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交流方式。文学传播方式的变革成为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壮大的契机。网络使人们可以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 随心所欲进行文学创作, 也造成了网络原创文学在水平和质量上参差不齐, 著名评论家陈思和用" 藏污纳垢" 一词是最好的概括。当然, 我们不能否认网络原创文学作品中的精品存在, 而且随着网络创作队伍的不断扩大及其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 网络文学将成为文学发展中不可忽略的力量。基于此, 我们觉得, 对于网络文学应给予宽容与严格并存的价值评判。
1. 网络的写作水平有待提高。由于网络文学是新时期的产物, 它伴随着多媒体的出现而产生, 许多创作者是网络的爱好者而不是专业作家, 它的文学还较为肤浅。网络文学要想取得一定的成就, 还应假以时日, 还必须等待对民间的培养与扶持, 同时, 对于网络文学, 还应宽容理性, 还应有更多高水平作家热心自觉参与其中。像陈村、王朔、张辛欣等作家, 不仅参与进来了, 还建立自己的网站, 发表作品和看法, 与读者、创作者进行对话交流。这些, 无疑对网络文学的发展与进步都是有益和有利的。
2. 创作者的版权、著作权有待保护。传统文学的著作者、版权都很好地得到保护, 网络文学就显得薄弱。特别是网络作者的署名权, 就难以得到应有的保护。网络文学有不受时空、地域的限制, 本来是好事, 但是如果不能彻底解决网上剽窃、抄袭的问题, 创作者的权利不能有效得到保护,那么, 网络文学的发展将会是纸上谈兵。
3. 文学品味的导向有待关注。网络文学的内容较为随意, 它主要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世界, 其语言不像传统文学那样几经推敲, 而是随想随打的, 有的是创作者的发泄物, 没头没尾, 无病, 言之无物。正确的导向, 个人品味的提高, 有助于网络文学的发展。总之, 网络文学的出现, 是对传统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挑战。从网络文学的兴起和发展历史来看, 网络文学的体裁种类和艺术样式, 网络文学的独特创作手法, 网络文学的美学欣赏方法和方式, 网络文学的批评理论和批评标准, 网络文学的传播手段和途径, 网络文学的中西方文化差异等等, 都需要我们协作攻关。我们决不能沿用传统的文学评判标准,用传统的条条框框, 去限制、束缚它的发展。
虽然现在电脑网络上还存在着许多无序的现象, 如黑客、黄色信息、电脑病毒、电脑刑事犯罪、电子邮件炸弹等等。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形态, 网络文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宽广的发展前景。只要我们给予一个宽容的发展空间, 给一个合理的评判环境, 网络文学最终将从现在的无序状态走向有序系统, 从而展示出一个五彩斑斓的网络文学新世界来。
到了全国少工委的嘉奖, 当奖杯在学生面前高高举起时, 学生沸腾了。学生对科学的追求与探索情感空前高涨。
四.鼓励学生阅读优秀科学书籍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学生阅读科学书籍, 可以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 培养自己的科学兴趣。科学书籍有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科技知识书籍, 以传播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 二是科学家的故事。学生大量阅读科技知识书籍, 能够丰富自己的科技知识。学生的知识丰富了, 在与别人的交流中, 在平时的学习中,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会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增强对科学的情感。如有一名学生阅读了有关天文学的知识书籍, 在学习宇宙知识的课上, 提出了宇宙大爆炸的问题, 受到了学生和老师的夸奖, 该名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从而增强了学习科学的兴趣。在科技组《保护森林保护未来》的活动中, 学生就是靠大量阅读有关环境保护的书籍, 掌握了许多有关森林的知识, 在访问乡林业员时,提出了许多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问题, 受到了乡林业员的赞扬, 增强了学生搞好活动的信心和兴趣。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大量行为都要通过模仿榜样的行为即通过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而获得, 而这种观察学习主要是靠榜样的影响来实现的。科学家常常是孩子们崇拜的偶像, 让学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 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是难以想像的。科学家们成长的经历, 对待科学研究
的严谨态度以及为科学事业献身的精神, 都足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进行科学创造的决心。我在每学期的教学中都要安排一至二课时为学生朗读科学家的故事书, 如《爱迪生的故事》、《科学的发明发现》等, 同时帮助学生从学校图书室借阅这方面的书籍, 以此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科学的情感。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书籍是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知识, 树立远大理想的最好途径。
五、发挥学生合作学习中的带动作用
合作是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之一, 学生在合作中的相互学习是任何学习方式代替不了的, 学生在学习中的相互启发与相互带动可以促进学生科学兴趣的发展。我在教学活动中除了重视同班学科、同年级学生的合作学习外, 还特别重视学生中的以大带小合作学习。以大带小的合作学习就是在开展活动时, 将低年级学生安排到高年级学生一起,让高年级学生一边活动一边成为低年级学生的老师, 这样的结果不仅使低年级的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了培养, 而且还
篇2
网络文学的发展得益于网络技术的超速发展,随着计算机的快速更新,一方面,信息网络改变着社会的现代化步伐,另一方面也全方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如今,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瞬时可以传遍全球的信息,使人们对网络越来越依赖。
网络文学被称为快餐文学,其主要原因就是随意性,网络作为一种即时消费,仅仅提供占用空间,既没有出版机构对于作家身份的鉴定,又没有版面的限制、编辑的阻挡、退稿的丧气,使文学可以像野草一样蔓延。
1995年注册于美国的“橄榄树”是中文网络文学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它的作者和阅读者都比较稳定,在文学工作者中享有盛名。相比于“橄榄树”的稳重和低调,“榕树”则是热烈而活泼的。由个人主页发展来的“榕树下”,创始于1997年12月25日,它的成立对国内网络文学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新世纪,对于网络社会来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天涯”开始逐步取代“榕树下”成为人气最旺盛的大众化网络论坛。
网络文学在内容上用“众声喧哗”打破了“主旋律协奏”模式,文学的“载道”功能和“代言”中心语体趋于消解,个体的表达欲望和宣泄动机得到强化。网络写作的匿名性,终止了作者“社会代言人”的职业角色,也卸去了作品的历史承担,使文学活动可以用最“无我”的角色游戏表达最“真我”的文学梦想,以生命本色的喧哗替代了对文学主旋律的协奏。任何个体都可以在没有“主流”压力的网络视窗上,实现最真实的个我袒露、最率性的心灵表达和最诚恳的交互沟通。文学创作由“自律”转向“他律”,最后变成“无律”,文学真正达到了极为自由的境地,文艺创作又回到了民间,走向了生活,艺术和生活之间的距离感完全消失了,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艺术生活化。
网络多为20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所关心的事情比较有限,但由于学业的压力、就业的困惑、青春的幽怨、对风花雪月的叹息,使他们为寻求解脱而冲进无拘无束的网络文化市场里,与大量痴迷的读者在网络上直接交流和沟通,完全不理会文艺理论批评家高谈阔论的教诲,完全自我放逐。
在网络文学中,各种各样的思想都有,像颓废思想、放纵思想、伦理思想、游戏思想等等。
在颓废思想滋生的网络文学中,亚健康状态横行其中,当代社会已很难找到青山绿水的大地来治愈心灵的时候,封闭性、疏离感、自私造成的人际危机、环境危机扑面而来,使人们越来越多的难让精神世界净化。此类内容文学之所以流行,于社会压抑不能说没有关系,但是,作者们的消极理念对年轻人来说是极大的负面影响。
而放纵思想的网络文学中,更多的是在表达真情的流逝,突出人性的本能,这却也能代表一类人的生存方式,但是更不可取。
伦理思想的网络文学则给予各种“边缘人”以发泄的渠道。他们在经受了种种不理解和白眼后终于找到了一条喧泄的途径,网络文学成了他们的重要表达方式。
游戏思想的网络文学是因游戏思想而生,游戏心态占据重要地位,所有的网络小说文字都诙谐幽默,让人在阅读中发笑、深思、落泪。游戏的生活态度,主要表现为对爱情的质疑、对友情的反思,对亲情的不解,对各种社会关系的无奈。网络文学中的语句是传统文学创作中所不可比拟的,没有历史感和责任感,创作只是为了寻求慰藉。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一个最显著区别就是它具有双向互动性,而所谓双向互动性是互联网这一新媒体所具有的独特的属性。对于作者来讲,能够在自己的作品到网上的第一时间,获得来自读者的信息反馈,无论是好评还是批判,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度越高,那么,成就感就会越强。
网络文学的这种人际互动还体现在作者和读者共谋文本上。在传统的印刷文本里,读者是一个被动而又被训导的角色,而在网络文学中,这种被动性被网络文学完全颠覆,创作者与欣赏者共谋文本,被动的读者地位走向了“疑义相与析”,“奇文共欣赏”的创作者地位。网络文学作品一经上网便要同时面对无数读者,读者以既极近又极远的距离,或实或虚的身份,自由阅读、自由增删,把自己的看法和对作品的修改与接续发送到网上,使之成为网上文学作品的一部分。网络上活跃着的往往不是作者,而是在线的读者,作品在网友的修改接续中,不断变化发展,尤其是结尾和人物命运走向,常常会出现几种、十几种不同的结果,在互动写作中,作品的原发点被淡化,而边读边动手增删网上的作品,或边读、边评、边讨论的过程,成了网络文学的“重头戏”,网络创作在这样的环境里走向完整,一旦不能互动,网络文学就会停止乃至消逝。
参考文献:
[1]顾宁:《网络文学特征简论》。
[2]杨延生:《网络文学: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自由书写》。
[3]马季:《文学网站和博客现象》。
篇3
关键词:网络文学;传播;小说
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传播媒介,用平等、双向的互动方式提供给普通受众的传统文学,它是传统文学和电脑网络的产物,随着电脑网络的延展和普及,网络文学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的传播特征具有独特性、前沿性、复杂性和模糊的文学边界。网络文学的传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结构模式的全息开放、多媒体化的形象手段、流动不息的艺术形态、美学欣赏的读写互动和作品信息的资源共享。
一、传播者地位的改变:人人都是作者
网络和新媒体模式下的开放性不仅改变了“把关人”的地位,也改变了网络文学传播者的地位,网络文学的作者不再局限于从事文学性行业的个体,也不再依赖传统的出版商,而是成为开放式的、充满个性化特征的自由个体。连载小说的发展恰恰证明了这一点。在网络和新媒体时代,文学不再是少数文学精英的语言游戏,新时代网络文学的作者层次是参差不齐的。第一,这种参差不齐表现在教育文化水平上。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特征,而在这种匿名性掩盖下会出现两种状况,首先就是好的一方面,在这种环境中,有可能会出现一批天赋纵横的作家。另一方面的副作用,就是信息选择的辨识度降低。第二,作者层次的参差不齐表现在文学方向的风潮性现象。网络文学的创作具有创新性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在一个创新方向取得了大众的认可后,这个创作点就会被借鉴和以各种不同的形式翻新。
二、网络文学下的“使用与满足”“使用与满足”
理论是传播学领域关于大众媒介的效果与使用的理论,用以研究媒介和受众的关系。受众被设想为主动的,也就是说,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重要的一部分被认为是有目标导向的行为。[1]那么同样的,网络文学作为媒介被受众所认可也是基于其使用能够满足受众的需要,而受众对网络文学的使用则是源自其内容。网络小说中最受大家欢迎的小说类型莫过于玄幻、修仙、言情、军旅和武侠,这些类型的网络小说毫无疑问地满足了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人们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网络小说来满足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想象的欲望。网络小说的场景构建似乎是对现实生活的一个映射。受众通过阅读网络文学可以满足自身对于某一特定情绪的需要,同时受众的需求反过来对网络文学的发展方向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比如,大部分受众对言情类的小说有颇高的兴趣,需求量较大,撰写言情小说的作者受到的关注度较高。这会吸引大批作者转向言情小说的创作方向,那么网络文学的发展就向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向转移。
三、多渠道:新媒介下的推广方式
数字阅读已经占据了我们日常阅读的重要地位,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网络文学的发展中,我们通过电脑客户端、移动手机终端和电子阅读器进行网络文学的阅读,通过站点和手机应用App进行在线阅读和下载。首先,这种多渠道的阅读方式极大地增加了受众接触网络小说的机会。其次,多渠道的推广也是一个体现议程设置的重要方面,通过媒介增加重复出现率可以提高受众的关注度。第三,多渠道给了作者更便利的平台,由以往网络小说作者只能在电脑前码字发文的形象转变为作者随时随地都可以通过移动终端文章,进行文章的更新。
四、网络文学的传播效果
所谓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发出的信息经媒介传至受众而引起受众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的变化。它体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认知层面效果——作用于知觉和记忆系统,增加了人们的知识量,引起了知识构成的变化。[2]正如网络小说中通常借用的诗词来说,这就增加了文本的信息量。第二,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效果——作用于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了人们情绪或感情的变化。人们热衷于网络小说也是因为其内容的多样性引起了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产生了移情的效果。第三,行为层面上的效果——从认知到态度再到行动,是一个效果的累积、深化和扩大的过程。在长时间被一种文化和价值观的浸染下,人们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和模仿。与榜样的力量一样,人们如果长时间对一种类型的网络小说着迷,势必会被其中的价值观所影响。
五、互动机制:受众反馈下的网络文学
传播模式下的两个容易忽略的因素:一是外界环境的“噪音”,二是反馈机制。大众传播不是单一的直线型模式,而是有反馈环节的双向互动过程。网络时代使受众的反馈变得更加及时,也使反馈环节的作用更加突出。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小说的连载过程中,受众在评论区送月票、鲜花,可以增加作者更新文章的动力,网络文学创作中这种互动鼓励机制大大地激发了作者的创作欲望。评论区实时的读者短评也会给作者一种引导性的意见,有时候读者的意向反映甚至可以左右网络小说的结局。作者在与读者的互动过程中可以改正前文的逻辑错误和语法错误让其尽善尽美,从而集思广益,搜罗四方看法,找到灵感,写出受众满意的作品。网络文学中还有一点就是读者的监督意识,评论区的反馈和实时交流可以让作者有更新文章的压力,使其在质量和数量上能够起到保证的作用。
六、结语
由于网络文学的传播者、受众都不再固定化,而是呈现了开放自由的形态,这也导致了大量垃圾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的自由性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甚至有人称之为“乌托邦式的自由”。[3]要想获得与传统文学比肩的话语权利,就不能一蹴而就,网络文学的春天有赖于超文本技术的不断完善,有赖于广大网民的参与和努力,有赖于人们上网心理机制的不断成熟。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27.
[2]胡翼青.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大众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J].新闻界,2006(6):31.
篇4
关键词:网络文学的属性;价值机理;价值构成
如果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算起,中国的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网络文学曾盛极一时,其中以李寻欢、宁财神、安妮宝贝这“三驾马车”的作品最负盛名,还有“四大”、“四大杀手”为网络文坛增色不少。
我们认为,所谓网络文学是指由网民采用网络思维的形式,以网络语言和超文本链接为传达介质,经过提炼概括、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而形成的,首发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原创作品。与传统文学一样,网络文学仍然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无论网络文学的发展现状如何,无论社会怎样看待网络文学,但它始终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等待我们去认识,去发现其存在的价值。
一、网络文学的价值论形成机理
“所谓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或效应,即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1]与传统文学相比,网络文学独特的传播方式,更具革命性的进步,形成其独特的价值构成。网络文学的特质不是由电脑写作方式决定的,而是由其传播方式决定的。网络传播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的特定状态,形成了网络文学的特质,使其与传统文学有了某些质的不同。
作家从事创作,不论是用传统的笔写方式,还是用电脑键盘“敲”出来,仅仅是写作工具与写作方式的不同,不会带来不同的价值和特征。笔者接触到的一些传统文学作家,多数是使用电脑来写作的。如果他们把自己的传统文学作品贴到文学网站上去,就能认定他们的作品是网络文学吗?这显然有悖于网络文学的本质属性。因此,电脑写作对文学来说,仅仅具有技术层面的意义,而不具有价值论方面的意义。因此,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不同点之一,就是价值论层面上的区别。网络文学的兴起得益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技术进步,这种技术进步向价值领域渗透,形成了网络文学独特的价值体系。简而言之,网络文学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了当今社会的某些精神需求。
二、网络文学的价值
(一)自由性
我国现代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导致人们多方利益剧烈重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贫富差别持续扩大,医疗、教育、高房价成为压在人们头顶的“新三座大山”,待业下岗……个人始终被纠结在各种社会关系织成的利益网络之中。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民众对自由、民主、民生的诉求更为强烈,希望得到充分表达和彰显。所有这些,造就了网络文学萌生与发展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鉴于此,我们探究网络文学的价值,就不能不关注它的自由精神。因为网络文学最核心的精神本质就在于它的自由性。这种自由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写作与传播的自由
传统文学出版媒体的容量是有限的,这种有限性迫它只能发表最好的作品,稍次的稿件会被无情淘汰。真正能够发表作品的人少之又少,使得文学成为少数人从事的精英事业,贵族盛宴。绝大多数作者,只能被拒绝于文学的殿堂外,望洋兴叹。
网络是个虚拟开放的空间,它在时间和空间上解除了对文学传播的限制。在网络文学园地里,没有门槛,不存在传统文学在出版过程中严格的审稿制度,避免了稿件因编辑个人偏见与喜好惨遭“枪毙”的厄运。每个人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发表或评论作品。一个作者写出的任何作品,不论是精致或是粗糙,都能够自由地在网上发表。至于有没有人看,有多少人看,那是读者个人的事情。重要的是作者获得了写作与发表上的自由,将写作变成了个人情感的自由释放,作者也因此成为独立、自由、平等的生命个体。
2.表现形式的自由
网络文学在表现形式上极具自由性。它消解了传统文学的分类规则,打破了文学体裁之间的界限,呈现出自由开放的态势。网络文学作者整合多种题材的艺术特点于一炉,创作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网络文学作品。如被誉为网络文学开山之作的痞子蔡创作的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就采用了传统诗歌分行排列的形式,大量应用了网络聊天习惯用语和BBS情景渲染。至于超文本作品的链接方式,则更具自由性。1990年Michael jovcel创作的《下午,一个故事》,就是一部颇具艺术特色的超文本小说。
在网络的文学时代,文学的样式必然还会有更大的变化,如今的小说/诗歌/散文/评论之类的界线,会越来越模糊,文学很可能向双向交流的方面发展,也越来越具有个性即兴发挥的广阔天地的可能性。
3.题材内容的自由
在网络这个隐匿的虚拟世界中,作者可以抛开顾虑,随心所欲,写我所想,充分张扬个性,实现自我的满足。痞子蔡说,创作本质就是要自由,限制束缚越少越好。《今夜,往事随风》的作者张轶认为,网络写作相对于传统写作来讲更加自由化、大众化。他说:“网络写作的手法天马行空,写出来的实际上完全是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借助文字,将故事还原到最真实的生活,这是每一个网络作家的梦想。”
网络文学从一开始就没有禁忌,内容的自由也给予文学创作以心灵上的解放。对网络文学作者来说,选择什么题材,表现什么内容,可以“随心所写”。自由是他们对文学精神的理解和阐释。
那么,作为网络文学主力读者群的大学生,是如何看待网络文学自由性的特点的呢?
我们组织实施的大学生网络文化专题调查[2]能够说明一些问题。在回答“与传统文学相比,您认为网络文学是自由的还是拘谨的”这一问题时,多数大学生持肯定态度。见下表:
上表中的数据不包含3.3%的缺失样本,有效样本为96.7%。
调查总样本数为4474人。
上表中的“0”表示中性,+1、+2表示正面认可的程度,
-1、-2表示不认可的程度。
从上表的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对网络文学自由性特征给予认可的占到了83.5%,持中性评价的占到10%,只有3.1%的持否定态度。
为什么网络文学的自由性得到了当代青年读者群的充分肯定呢?向往自由是人的天性。渴望“偶尔纵容自己放浪一下”的社会情结,不但没有随着文明进步而消解,反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更加渴望得以释放,网络文学恰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宣泄个人情感的场所,使人们获得某种程度的精神慰籍。这既是网络文学的特征的体现,也是网络文学的价值之所在。
(二)互动性
开放的互联网造就了网络文学的开放性。网络上的文学作品是开放的文本,作者可以随时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作者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对于读者的跟贴评论,都不可能置之不理、漠不关心。他需要读者们的反馈与呼应,希望从读者那里获得批评或鼓励,渴望读者的建议能激发自己的创作灵感,使自己的作品臻于完善。
人有参与创造的激情。面对自己可以发表看法的作品,网络文学读者有着较为强烈参与欲望。网络文学的开放性打破了传统文学在文本上的作者中心结构,为读者参与创作提供了可能。可见,网络文学的开放性使作品内容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最终造成文本意义的延伸与多重。传统媒体发表的纸质文学作品在结构上是固定的,一经印刷发行便不能更改。而网络文学在形式与结构上则是开放的、读者是可以参与其中的。阅读中,读者可以随时跟贴,发表自己的意见:或提出写作建议,或适时予以评论,或鼓励作者尽快写出下文……作者通过读者的反馈意见也可以对作品删改、添加,乃至与读者共同创作。网络打破了传统出版那种封闭的模式,取消了作者和读者间的界线,网络的开放性使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创作活动的参与者。有人把网络文学的“互动性”称之为“参与性”也是有道理的。
在创作过程中,作者可以将自己的写作状态、心理感受、结构设想,贴在网页上与读者交流,由此触发灵感。雷立刚《秦盈》的创作过程就证明了这一点。雷立刚最初在网易和天涯社区连载《秦盈》的时候,其内容与参加榕树下评奖的稿子有较大的变化,不仅文章起始的内容不同,连主人公的名字也做了改动,这些都是采纳了网友的建议与设想的结果。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的创作过程融入了读者的智慧,因而能够更加深远地发掘作品的意义,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对网络文学主客体之间的互动性亦即可参与性也给予肯定的回答。见下表:
上表中的数据不包含3.7%的缺失样本,有效样本为96.3%。调查总样本数为4474人。
上表中的“0”表示中性,+1、+2表示正面认可的程度,
-1、-2表示不认可的程度。
调查数据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网络文学具有互动性的特征,为我们的论述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三)大众性
网络文学的大众性是其自由性的有机延伸,它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人人均可参与的自由。网络文学人人都可自由地参与其中,没有门槛,没有权威,没有霸权。没有人规定作者写什么,如何写,该在哪里发表。这种自由性为大众参与文学写作创造了条件。网络设备巨大的储存容量,方便快捷的读取手段,为文学作品的发表提供了近乎无限的可能性。相比之下,传统文学出版物的容量是有限的,这就迫使它只能将最好的作品发表出来,而将为数众多的稿件无情淘汰。而网络文学却是一片人人都可以平等参与创作的乐园,这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没有等级观念,所有的人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
二是实现大众与艺术文本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文学的大众性还体现在对他人作品的评论上。任何人的作品,不论名气大小,水平高低,谁都可以直言不讳地即兴发贴,或加以褒扬肯定,或一针见血地予以批评。这种匿名的评论,或许不够专业,缺乏学理性,却往往更加尖锐直露,不加掩饰。没有违心的吹捧,没有恶意的攻击。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三是消除了精英艺术与通俗艺术的界限。
大众参与的网络文学必将把满足大众的心理需求、文化需求、娱乐需求为自己的旨归,写大众之所想,奉大众之所需。“网络把文学还给了大众”,这是受到网民的喜爱,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
(四)娱乐性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披露:截止2010年6月,中国网民总体数量为4.2亿。就年龄而言,20―39岁的中青年占到网民总数的50.9%;就文化程度而言,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到了网民总数的63.4%。这些数据表明,受到良好教育的中青年构成了我国网民的主体,也是网络文学的创作和阅读的主体,他们的生活经历、知识结构、年龄特点、审美趣味决定了网络文学的题材和样式。那些情节冗长、意义艰深的作品很难被他们认可;而娱乐性、消费性较强的作品受到欢迎。
当下社会竞争激烈,人人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同时也有着释放压力、获取身心愉悦的心理需求。网络文学作品的主题意义一般来说相对浅显,内容贴近生活,容易引起读者共鸣,获得审美愉悦,达到释放压力的目的。阅读中,网民似乎更加注重作品的情节,关注主人翁是谁、干了什么,至于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塑造了何种人形象,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生活,似乎不太关心,只要获得身心愉悦就行。这种突出的娱乐性的需求,客观上对写作起着引导作用。作者写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读者的“口味”,考虑自己的作品能否为读者作接受,并以此作为调整写作的一个重要依据,使自己的作品成为一种适销对路的“产品”,求得较高的网络点击率。
另外,网民的主要构成是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有着大致相似的生活经历、群体意识、审美观念和心理需求,某种程度上说,是自己的人创作,自己人阅读,有的读者甚至认为作品写的就是自己,极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五)形象塑造手段的多样性
多媒体以电脑技术为基础,能随心所欲地从一种媒介转换到另一种媒介,进而实现了不同媒体间的综合艺术的运用。用多种媒体来呈现人物形象,是网络文学超文本特性的重要体现。传统文学塑造形象主要依靠文字这单一的媒体,读者只能通过文字这一中介符号去进行艺术想象和再创造。而网络文学不但可以使用文字而且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形象塑造。这意味着人们阅读作品的时候,必须同时打开多种感觉通道,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其中,而且可以根据读者的需要自由选择解读的路径。多媒体“必须能从一种媒介流动到另一种媒介;它必须能以不同的方式述说同一件事情;它必须能触动各种不同的人类感官经验”。[3]网络文学以文字媒体为主要手段,同时使用声音(对白、旁白、音乐)和图像(绘画、照片、影像)媒体塑造人物形象,而且各种媒体之间可以进行完善的信息交互、转换和融合。如台湾苏绍连的《扭曲的脸庞》,除了四周诗句之外,画面上的一个脸庞可以随着你按不同的数字键而动态变换各种表情。杜斯・戈尔的flash诗歌《象天堂》,一个绿色“象”字的舞蹈引出诗歌文本。这种动态化的文字与绘画、音乐、影像等混合在一起所产生的独特艺术魅力,是传统的纸质文学所不能比拟的。
三、网络文学离成熟还有一段距离
正是由于网络文学自身具备的多种价值,满足了当今社会体系中民众在某个层面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已成为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枝奇葩。当然,网络文学要想获得更大的成就,必须将自身独特的表现方式与传统文学的创作方法相结合。要做到这一点,网络文学还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网络文化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张贵勇《走向多维的“原创”――从网络获奖小说看网络文学的审美价值取向》,中国网络文学联盟/文苑英华/评论.
篇5
所谓网络文学,就是以网络为载体发表的文学作品,跨入电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迅速发展,大行其道,评论界对其的看法也褒贬不一,莫衷一是。其中一方将网络文学形容为“时代新文化的先声”,而另一方则对其不以为然,甚至认为其是“疯狂的,愚蠢的行为”。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网络文学呢?网络上又有没有真正的文学呢?
网络文学的勃兴
在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上,任何一次传播方式的革命,都会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冲击。所谓“结绳时代”“甲骨时代”“钟鼎时代”乃至“网络时代”,已经成为人类各个文化时代的标志,而依托网络媒介传播的网络文学的成长速度也是惊人的。
如果把1999年蔡智恒的网络长篇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作为网络文学起航的标志,那么,十几年间,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网络文学的突飞猛进,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今天这个网络无所不及的时代,网络的触角有多长,网络文学的枝蔓就能延伸多长。
自新世纪以来,网络作品的出版量每年大约以25%的速度递增,全国大部分书城、书店都设置了网络作品专柜。除了书籍之外,网络原创小说还衍生出诸如电视、电影、电子游戏和动画等其他样式的文化产品,网络文学正迅速向大众日常生活渗透。
虽然,网络文学一路高歌猛进,但当前研究界对其价值还存在着较大争议。甚至一度有人持疑:网络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文学。
传统的当代表达?
随着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很多当代文学批评家开始将网络文学和中国的传统文学相提并论,并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网络文学其实是承续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传统,古典文学中的演义、神魔、武侠、公案、言情小说等现在都在网络上以类型小说的形式重新大放异彩。
《小说选刊》副主编、著名批评家王干就持这样的观点:“网络文学就是传统文学!为什么这么说呢?网络文学有很多类型,比如说有说史的、有武侠的、有玄幻的、有言情的。在‘五四’之前,中国文学就是现在网络文学的现状。比如说《三国演义》对应《明朝那些事儿》,是说史。《水浒传》是一部武侠小说,《西游记》是玄幻小说,《红楼梦》是言情小说。我们现在看网络文学,其实就是‘五四’把我们原来的传统中断了,现在网络文学又重新把它接应起来。”
网络作家小桥老树也认为网络小说就是中国传统小说的当代表达。首先,从写作目的分析:宋元话本小说、明清章回小说都有强烈的商业利益在里面,“写作的唯一目的就是让读者觉得好看,而网络文学目前唯一的追求就是让读者花钱去读,这两者是有相似性的”。其次,从作品类型分析:中国传统小说类型非常丰富,当今网络小说的分类大部分都能找到原型。比如玄幻、奇幻类小说的源头有《搜神记》《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网络作品代表作《鬼吹灯》《盗墓笔记》等都是从传统小说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再次,从写作技法上看:网络小说有比较明显的市场取向,为了生存,必须要写出好看的故事。而传统小说中经典的故事都有一个基本框架:主人公为了追求自己的欲望或是理想,经过一个线性的连续时间,在一个连贯而具有因果关系的虚构现实中,与主要来自外界的对抗力量进行抗争,具有强烈的外在冲突,情节曲折,但是最终要有一个不可逆转的闭合式结构。网络小说的创作也沿袭了这一写作技法。
晚清民国通俗小说的延续?
南京大学王彬彬教授认为“要是将网络文学与唐宋开始的话本小说相比的话,有可比性,也没有可比性。可比性是有一点相像:都面对大众。但是四大名著和这些话本又有很大的区别,因为四大名著从写作到成书都经过文人的反复加工,至少不是原生态的话本状态。《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都是这样,必定有一个文豪将原始文本精心修改创作才呈现出我们现在所阅读到的小说,所以,不能将中国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简单地等同起来。”
王彬彬同时觉得,更准确地说,现在中国网络文学的现状,和晚清民国几十年以上海为中心的武侠小说、通俗小说写作有一定的相似性,其写作方式也很像。“那个时候也是写得非常多,一个新的出版业出现了,新媒体出现了,铺天盖地的通俗文学创作多得不得了,当然也被忽视了很多年,近些年,才逐渐开始为学者所研究。现在的中国网络文学,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在网络时代的一种表达方式。会产生大量的作品,但是有多少会流传下去?我不知道。我觉得真正的文学研究者没有必要关心它,但它关系到很多社会心理、群众心理、社会稳定问题。”
白马非马?
一向以言辞犀利著称的评论家吴亮直言不讳,将这个问题提到公孙龙理论的高度上来:“这是一个白马非马的问题,白马是不是马?我的结论是:白马不是马!我也不看网络小说,它那么铺天盖地,可是跟我没关系。去年春节前后,我曾经装过微信,但两个月后我就卸载了它。有人说你朋友都不要了吗?我无所谓,朋友还是朋友。现在经常会碰到一些场合有人说,扫一扫,相互@一下,我说我不用,但没有微信世界就崩溃了吗?世界并没有因此离我远去。”
吴亮说他很庆幸他没有卷入这个“疯狂的、愚蠢的行为”中去,这个“疯狂的、愚蠢的行为”当然指的是网络文学。在吴亮看来,一部小说写一千万字还没有写完真是荒谬至极:“所以我们永远不能对此进行评论,因为我们评完了他还没有写完!有一些小说是大众来消费的,而真正的文学、文化肯定要由较高智慧的人来传播,如果大众都可以来谈论哲学那是很荒唐的事情!毫无疑问,我们以前经历过这种状况,那是不正常的现象!”可见,吴亮对网络文学持的是不以为然的态度。但吴亮批判的更准确的来说,则是那些动辄连载上百万乃至千万文字的,粗制滥造的网络小说。
网络上也有严肃文学
广东省作协副主席、诗人杨克则认为:“网上,也有很多严肃文学的写作。”与起点中文网、晋江文学网这样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文学网站相对应的是一些颇为低调、相对小众的文学网站,诗人桑克、莱耳等人于2000年2月创办的诗生活网站至今已经度过了14个年头,在这14年里,无数诗人将他们的作品首先发表在诗生活的论坛里,绝大多数作品都质量很高。
2014年2月,重庆市作协网络文学创委会成立。这个首次以官方名义成立的网络文学平台的出现标志着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开始成为一家人。网络文学历经10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成为文坛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并以和传统文学加速融合的态势,构筑起中国文学的新图景,而随着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逐渐融合,一些网络作品在立意、角度上,都渐渐透出严肃文学的“范儿”来。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取长补短,加速融合,意义重大。
结语
篇6
去任意一间稍大的书店的文学新书架,数数那上面网络小说占的比例,再看看网络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的规模,以及地铁和病房里年轻人读手机小说的热情,你一定会说:今天,网络文学足可与纸面文学平分天下了。
仅仅十多年,中国大陆的文学地图就大变了。
首先是“网络文学”。这似乎是中国大陆特有的现象,世界其他地方,即便有网络文学,气势也没有中国大陆的这么旺,对“纸面文学”的冲击,更不如我们见到的这么大。从1992年前后“图雅”等人的诗歌和小说算起,中国大陆网络文学的历史还不到20年。可是,如果翻翻这些数据:主要的文学网站上每天新发表的小说的字数、一些有名的网络小说的访问和跟帖量,再去任意一问稍大的书店的文学新书架,数数那上面网络小说占的比例,再看看网络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的规模,以及地铁和病房里年轻人读手机小说的热情,你一定会说:今天,网络文学足可与纸面文学平分天下了。
第一代网络文学的作者,大都不掩饰对于纸面文学的挑战姿态,一时间,将“纸面”等同于“传统”的称呼满天飞。2000年1月,“榕树下”网站举办“首届网络原创文学作品奖颁奖典礼”,一批刚冒头的网络作家(李寻欢、安妮宝贝、宁财神、Siege……),与多位资深的文学名家(余秋雨、王安忆、王朔……)并排登台,以评委身份授奖。上海商城剧院里的这个豪华的仪式,清晰无误地显示了一个新的文学世界的“崛起”之势。
(二)
大资本的直接介入,其网上文学盈利模式的强力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文学的基本走向。不知不觉问,“资本增值”的无穷欲望,取代“自由创造”的快乐精神,成了网络文学的第一推手。
但这只是事情的一面。就在网络文学高举自由的旗帜一路前冲的时候,大资本的手也伸进来了。在中国大陆,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各种“民营”资本一直以各种方式渗入文化领域。但是,一来自己的体量不够大,二来也觉得“文学”的市场价值不够高,“民营”资本始终没有大规模地进入网络文学的领域。倒是海外资本一度探头探脑,但都只是试探一下,动作并不大。但到2000年代晚期,情况不同了,从电影到网络游戏的各类视觉文化生产的持续混战,已经培育出一批体量庞大的“民营”公司,一旦注意到十年间网络文学的持续增长,它们立刻嗅出了其中的巨大商机。
2008年7月,以网络游戏起家、总部设于上海的盛大公司,斥资数亿元,一举收购了4家在大陆排名前列的文学网站,加上早就纳入囊中的“起点中文网”,合组为“盛大文学”股份有限公司,声势浩大地推出了一系列以“原创文学”盈利的新模式:从简捷原始的“付费在线阅读”,到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包括纸质媒体)推广,以及与作者的形式繁多的利润分成。
大资本的直接介入,其网上文学盈利模式的强力推广,从根本上改变了网络文学的基本走向。不知不觉问,“资本增值”的无穷欲望,取代“自由创造”的快乐精神,成了网络文学的第一推手。靠着对潜在读者的精准把握,“盛大文学”公司及其同道迅速将“类型小说”推上了文学展销台的中心位置。即以“起点中文网”为例,其首页列出的16个文学类型中,大约有一半,是网络文学兴起以前的通俗小说没有或不成一个稳定类型的,亦有三分之一,明显超出了原来通行的“文学”范围:它们似乎是小说,但也同时是某种其他文化形式的文字脚本:动漫、电视剧、MTV、网络游戏……
这是在以产业化的方式大规模地经营文学了。网络作者的脑力、通俗小说迷的模式化的欣赏习惯、年轻网民的跨媒介阅读兴趣……统统成了生产资料。当别国的大资本纷纷涌入影视、建筑、音乐、美术、网络游戏等领域、大兴“创意产业”的时候,中国的大资本却独具慧眼,到文学里来淘金。其第一步,就是以“盛大文学”为先导,通吃整个网络文学。
还有第二步、第三步。“盛大文学”公司的CEO侯小强预言,随着“盛大文学”的全面推进,网络文学和纸面文学也将重归于一:“将来文学将完成在网络平台上的统一,这就是‘盛大文学’正在做的。我们已经与中国作协取得合作,进一步获得主流认可。”
只有巨大的资本,才能养出这么大的野心。
(三)
大资本的胃口虽然凶猛,它的兴趣却很狭隘,一旦觉得搞起来不划算,即便已经抓在手里的,它也会迅速丢开。
不过,至少目前为止,“盛大文学”还远未能在网络的世界里一手遮天。大资本的胃口虽然凶猛,它的兴趣却很狭隘,它好像是要把一切都搞成让它赚钱的东西,但是,一旦觉得搞起来不划算,即便已经抓在手里的,它也会迅速丢开。比如文学作者与读者的“即时”互动,这是互联网的一大创造,也几乎从一开始,就被“盛大”式的文学产业盯上了,但是,这种互动的散漫多变的特I生,与“盛大文学”追求的模式化状态,毕竟距离太大,所以,它至今基本上还是一块荒地,没有被大资本仔细地圈垦过。而恰恰是这个互动,在网络文学兴起时的那种自由风气大面积退潮之后,在“盛大文学”的高墙之外,继续滋养一片特别的天地。
这天地的边界并不清晰,既没有连成一个整体,也随时都在变化,有点像中世纪欧洲城市里的大学,东一幢楼,西一间屋,分散镶嵌在大街小巷。随着“盛大文学”攻城略地,有名的文学网站一个个俯首称臣,这天地似乎逐渐退入博客和小网站上的个人网页,以“小范围”(相对于“盛大文学”式的“大呼隆”)的传播,四面扬花。这当然未必持久,目前这种博客式的空间形式及其阅读和讨论群体,一直都在变化。不过,人生世界,尤其今天,大概也没有什么形式能够坚固不变,所有的不变,都只有寄寓在“变”中才能实存。我就姑且用“博客文学”,来称呼这片天地吧。
各种各样的人到这里来发表作品:有文名颇甚的纸面文学作家,退休了,用化名在博客上发表长篇小说,与几十个读者(其中还有远在北美的)在留言板上持续探讨,不亦乐乎,一部写完了,还要再写第二部;有出身名校政治学系的70后男性专业人士,应该是忙得四脚朝天了,却一有空就进博客发同性恋小说,而且是女同性恋小说,写龄还不短;有地处山野小镇的年轻女子,白天在旅馆前台打工,晚上却隔三差五往博客上发长长短短的散文式感言,一见有谁留下只言片语,就高兴得不行,回复一大段……
这样的举例可以无穷无尽、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相通:这些人绝大部分不是冲着钱来的,“博客文学”的后台里,没有人统计字数和点击量。虽然这些博客和个人网页能够存在,多半与资本逻辑的运行有关,但这些老老少少所以进博客来持续“涂鸦”,主要还是因为,这里有一样比钱更能吸引他们的东西:读者。不是那种眼神散漫、频繁点击、只为松弛疲惫身心而来的读者,而是另一些定睛细看、热切关心、要对作者说话、甚至一路跟着走很远的读者。说得粗糙一点,他们不光是来表达,更是来寻找倾听和关切的。当今社会,表达固然受限,倾听和关切更是稀少。
这里确实有读者,成千上万。他们不光读,还评论,有的甚至骂骂咧咧,建议,有些非常专业,甚至――往往是在作者迟迟不更新的时候挽起袖子、下场献技,把一个本来是围观独奏的场面,几乎搅成“接龙”式的集体竞技!这里也有纸面世界那样界限分明的单向的写一读关系,但更多的,却是种种即时性很高、基本是自由无羁的双向关系:读一写、读一读、甚至写一写。这些关系不断地改变作者和读者的位置,甚至互换他们的身份。网外养成的种种界限和等级,到这里不知不觉就乱了。门外世道叵测、弱肉强食,这里却多有呼应、好赖能取一点温暖:若干逾越文学范围、在一段时间里相当稳定的“准社群”认同,也开始在这里形成。
(四)
最初由报纸创造的“连载”方式,在网络写作中是广泛运用了,但鲁迅、张恨水那种面对读者的优势地位,在这里却难以维持。一想到几十个读者每天晚上都可能点进自己的博客等着看下文,即便慢性子的作者,也会被催得慌吧?
这造成了“博客文学”的两个似乎矛盾的特点。
其一,因为空间分散、读写互动,“博客文学”很快形成了一种似乎是以无章法为章法的生长模式。倘说纸面文学是暴发户的花园,常常被大剪刀修裁得等级森严,“网络文学”却有点像城外的野地,短树长草一齐长,互不相让。比方说,最初由报纸创造的“连载”方式,在这里是广泛运用了,但鲁迅、张恨水那种面对读者的优势地位,在这里却难以维持。一想到几十个读者每天晚上都可能点进自己的博客等着看下文,即便慢性子的作者,也会被催得慌吧?如果那几位屡屡给你建议和鼓励、因此被你下意识地视为同道的“资深”读者,忽然都不见了,你就是素来自信,是不是也不免要生出一丝沮丧和惶惑?
世上其实没有真无章法的地方。近身层面的秩序散了,稍远或稍下层面的秩序就会浮上来,隐隐约约地取而代之。多位80后的网络作家坚持说:“真正的网络文学”不是别的,就是“全民娱乐”,是“放松、好玩和消遣”;“博客文学”的整体水平持续徘徊、始终是一副业余身段,引得读者都开始普遍抱怨;尤其在想象力和突破力方面,至少到目前为止,“博客文学”并没有表现出当初期许的那种进步,与譬如1980年代的小说相比,无论“形式”还是“内容”,今天的“博客文学”似乎都相当保守……目睹这种种情况,你一定深感那些来自社会深层的强制力的牢固吧?一时的自由,并不能消除长期禁锢所造成的狭隘和贫瘠,何况现在,即便网络世界里,也远非真正能无拘无束。
但还有其二。虽然野地里一时养不壮优异的文学花木,杂草丛生之中,文学与非文学的边界,却实实在在被打破了。在纸面世界,是那些软硬不等的制度:大学中文系的学科分类、文学杂志的栏目、出版社的经营范围、书店的分类标签、作家协会的组别……划定和维持着边界,但这里,那些制度基本不管用。相反,是另一些更无形的因素,在影响人们对“边界”的感受:由跳跃式点击主导的网上阅读方式、网外生活中多媒体交互影响下形成的感受和表达习惯、作者一读者互动过程对奇思异想的激发效应……天性中本就有一股偏要踩线越界才快活的热情的写作者,当然要在“博客文学”里跨过来跨过去了。
(五)
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与游戏的结合。在中国大陆,对男性青少年影响特别大的网络游戏,已经养育出规模全球第二而设计能力第三的巨大产业,中国玩家的技术水准,据说也到了全球第二。玩着网游长大的一代或两代人,用不了lO年,就会成为文学的主要读者群,和可能最大的作者群之一。
正是这个在网络上被大大激发起来的跨界的冲动,造成了网络文学的一片极大、但其未来走向也极多样的新空间。这里不像“博客文学”那么安静,大大小小的各式资本,都吹吹打打,进来占一块地。但也因此,一些本来只是心血来潮的念头,反而可能借其力,实现为五花八门的新文体,甚至更大类的新媒介。只要还没有赢家通吃,资本的活跃,有时候也能为其他冲动,提供行动的条件。
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文字与图像、音乐表达的多样混合:有动漫那样基本由图像主导、但借用了不少文学和音乐因素的,也有如《之歌》(2009)和《重庆洋人街标语集锦》(2009)那样,仍以文字为主、却套上一件图像和音乐外衣的;大量是商业性的,也有非商业的;大部分自律颇严、甚少违碍,但也有嬉笑怒骂、锋芒毕露的……
即便文字作品,文学与非文学的混合也愈益多样,文类身份不明的作品层出不穷,从“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那样的长篇巨制,到形形的讽刺文:拟名人讲话、寓言式笑话、对联、歌词和诗词改写……其中许多往往篇幅短小的作品,文字之活泼犀利、思路之聪敏跳跃,那样肆无忌惮地发掘核心字词的表意潜力,都每每令我惊叹。一些高度凝聚了当代生活的某种特质、值得刻入历史的词汇与句式例如“打酱油”和“被……”,常是因了这些作品的托举而脍炙人口。倘说剔发文字的符号指涉能量,正是诗对这个将一切包括文字都视为工具、竭力压扁的时代的重大抵抗之一,这些文类暧昧的作品,就正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某种诗性。
更值得注意的,是文学与游戏的结合。在中国大陆,对男性青少年影响特别大的网络游戏,已经养育出规模全球第二而设计能力第三的巨大产业,中国玩家的技术水准,据说也到了全球第二。文学本是网游得以开发的基础之一;中国的网游开发业,近年开始发展内容的民族特色,更加大了对文学不仅是网络文学文本的利用。尤其是,玩着网游长大的一代或两代人,用不了10年,就会成为文学无论网上网下的主要读者群,和可能最大的作者群之一,网游对未来文学的影响之大,也就不必说了。事实上,今天已经出现了不少主要以网游作品而非文学经典为样板的文学、图像甚至建筑作品,各种文体和媒介类型的互相渗透,真是深入肌理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从网络文学的角度看过去的这个新空间,已经很难说只属于文学了。从这个空间里出来的新东西,一旦长大,多半都可能脱离文学而去。但是,即便另立门户了,它们一定会反过来影响文学,唯其曾混居一室,多少有些相类,这影响就非常大,大面积挤占文学的空间,大幅度改变文学的走向,都是有可能的。不过,网络文学的活力,也会经由这种种牵扯,传入更宽的用武之地。池子再深,水还是要死,只有凿通江海,才能流水长清。当《网瘾战争》结尾处,“看你妹”仰天喊出那犹如百行长诗的滔滔自白的时候,我不禁想,或许正是在这样的多媒介空间里,网络文学的力量才最大地爆发出来?
(六)
如果比照“严肃文学”的标准,你一定说:“郭敬明算什么文学7”的确,这个带着化妆师去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大会的年轻人,从形象到身份都很不文学:他竭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明星;他更自觉地将文学当做一门生意去做。
再来看纸面文学。
我首先想到的,当然是以譬如莫言和王安忆为代表的“严肃文学”――请容我继续用这个其实相当可疑的词。这是一百年前由催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在今日的直系继承者,也是我这个年纪的人通常都会认可的文学的正宗。今天大学中文系和中学语文科所教授的“当代”文学,各级作家协会及所属报刊、以及大多数评论家所理解的“当代”文学,也都主要是指这一种文学。
2010年,“严肃文学”数度引起媒体的正面关注,但总体来说,这文学的社会影响,仍在继续下降:主要刊登这类文学的杂志的销量,依然萎缩,尽管幅度并不剧烈;代表性作家的著作销量,继续在低位徘徊;几乎所有重要的公共问题的讨论声中,无论网上网下,都鲜有“严肃文学”作家的声音――这一情况已经持续了十多年,去年依然如此;“严肃文学”作家所创造的文学形象、情节和故事中,也几乎没有被公众视为对世态人心的精彩呈现,而得到广泛摘引、借用和改写的。
与“严肃文学”的沉静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种新的文学的喧闹。郭敬明可以被看作其头号作家,他所主持的《最小说》及其“最”字系列杂志,也可以被视为其代表性的纸面媒体,恰如《人民文学》和《收获》,是“严肃文学”的代表纸媒一样。
这文学的历史很短,即便算上混沌一团的发轫阶段,也不超过15年。但是,到2010年,《最小说》的单期销量已经多于30万份,远远超过《人民文学》和《收获》。
如果比照“严肃文学”的标准,你一定说:“郭敬明算什么文学?”的确,这个带着化妆师去参加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大会的年轻人,从形象到身份都很不文学:他竭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明星;他更自觉地将文学当做一门生意去做。2007年,他的公司与赞助人联手,在全国推广了一场持续一年多的“文学之星”大赛,层层选拔、雪球越滚越大,当2009年在北京某高级中学的礼堂内举行大赛的最后一场时,上万粉丝(大部分是中学生)激情尖叫,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这一种文学的基本性质:它是中国特色的“文化工业”的产品;也说明了郭敬明本人的身份序列:首先是资本家,其次大众明星,最后才是写作者。
难怪《最小说》上的作者介绍,通常是这个格式:“某年成为某公司签约作家,有某某作品上市”。也难怪郭敬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被法院判定为“抄袭”之后,他可以宣布:“我绝不道歉”,大批粉丝则涌进他的博客力挺:“不管怎么说,就算他是抄袭的,我也一样喜欢他!”
这的确是一种和“严肃文学”完全不同的新的文学――如果我们还用这个词,也是和以前的“通俗小说”――例如民初兴起的言情小说和后来的武侠小说――明显不同的新的小说。它建基于作家与其作品的新的站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作家越是成为大众偶像,他本人就越比他的作品靠前;它更建基于作家/作品与读者的新的互动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作家是否抄袭、作品是否新颖,都已经不重要了,能否向读者提供一个可以帮助其确认自我、进而充当其认同物件的光彩符号,才是头等大事。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要说,这文学已经开始加入社会的支配性结构的重要一环,它参与的是社会再生产的关键环节:持续培养了大批年轻作者,将他们的青春激情,转化为不接地的幻想,和不及物的抱怨。
有意思的是,随着这种“新文学”日长夜大,它在“严肃文学”那儿引起的反应也明显变化。照例的轻蔑并没有持续很久。郭敬明本人被邀请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尽管依照前例,一旦其重要作品被法院判定为抄袭,已经当了会员的,也该被除名。他的新作更相继被《人民文学》和《收获》刊登在醒目的位置上,尽管《最小说》继续将莫言或王安忆一路的文学,坚决地排除在外。一些五六十岁、七八十岁的文学名家,兴冲冲地参与郭敬明或类似人物主导的各种“文学”评奖和发奖大会,站在边上分取粉丝的欢呼:他们早已看清楚了,在争夺年轻人无论读者还是作者的竞争中,这类“新文学”遥遥领先。
尽管不情愿,我还是得说,至少目前来看,这类“新文学”在纸面世界里的声势,尤其是其前景,是越来越明显地超过“严肃文学”了。
(七)
1980年代中期,随着文学对社会的直接影响的急剧减退,文学杂志的销量从单本几百万份几十万份,迅速跌到几万份甚至几千份,一种认为“现代社会里文学必然寂寞”的判断开始流行,而其最常举的例子,就是美国。
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作家和研究者接受了这个看法,逐渐安下心来,不再惶惑,不再抱怨,当然,也不再反省。
最近三十年社会巨变,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文化领域,基本条件、规则和支配力量,都和1970年代完全不同,文学世界呈现“六分天下”,从根本上说,正是这些巨大“不同”的结果,当然,也在较小的范围内,成了它们的若干局部的原因。不过,在那些整体变化和文学的多样现状之间,有一系列中介环节,需要得到更多的注意。正是这些中介环节,才最切实地说明,文学是如何被改变,又如何反馈那些改变它的因素的。
在我看来,这些中介环节中占第一位的,就是新的支配性文化的生产机制,正是它在1990年代中期以后的迅速成形,从一个可能是最重要的角度,根本改变了文学的基本“生产”条件,进而改变了整个文学。
1980年代中期,随着文学对社会的直接影响的急剧减退,文学杂志的销量从单本几百万份几十万份,迅速跌到几万份甚至几千份,一种认为“现代社会里文学必然寂寞”的判断开始流行,而其最常举的例子,就是美国。有论者甚至以文学的丧失“轰动效应”,来反证中国的现代化的进步。不到十年的时间里,越来越多的作家和研究者接受了这个看法,逐渐安下心来,不再惶惑,不再抱怨,当然,也不再反省。
但是,今天却可以看得很清楚,当代世界的文学状况,其实是千差万别,绝非一律的。在美国那样的社会里,福克纳、海明威式的文学的确是寂寞了,但在欧洲、南美和亚洲的其他许多地方,文学在精神生活中依然相当重要,也因此有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特别是今天的中国,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网络文学的兴盛,习惯于经常阅读一定量的文学作品、因而可以被记入“文学人口”的读者的总量,以及与之相对的各类文学作品的纸本的出版数量,实际都是在增加的。即便我前面的那些非常粗略的介绍,应该也可以说明,当纸面的“严肃文学”在整个文学世界中的份额持续减少的同时,这个文学世界的版图,却是在逐步扩大的。
篇7
盛大文学的发展为何如此快速?如此顺利?秘诀在于他们把住了网络时代中国文学跳动的脉搏――网络文学(准确地说是利用网络来传播文学)的发展前景。网络文学的路之所以越走越宽,是因为它承载着很多人内心都一直存在的文学梦想,这种梦想不仅感染着数以万计的文学青年,也召唤着久经风雨、成绩卓著的文坛老将……
盛大还有哪些与文学梦有关的故事?它的文学路下一步该朝向何方?本刊记者日前拨通了位于上海盛大文学有限公司总部的电话,对该公司CEO侯小强进行了电话专访。
《网络传播》:盛大文学成立不到一年,已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原创版权网络文学的大半个江山都插上了盛大的旗帜,起点中文网的年营收已近亿元,在这里创作的作家年收入有的已经超过百万了,那么下一步你们还有哪些新的举措,会把发展重心放到哪里?
侯小强:盛大文学确切的定位应该是版权运营商,主要职能是获得版权和运营版权,旗下有三家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晋江原创文学网和红袖添香。目前我们的商业模式主要是付费阅读,付费的标准是每千字3分钱,作品的前半部分是免费的,后半部分才付费,这部分的收入由网站和作者共同分享。今年我们有些调整,加大了广告的投放量。因为起点中文网流量非常大,日页面浏览量超过3亿次,每秒钟有3条评论,每天有超过千万用户访问起点。这其中有30%是海外用户,每天在起点中文网上传的字数超过3400万,所以它的广告价值就非常大。随着广告投放量的不断增加,我们的收入也在不断增加。明年,无线可能会成为我们主要的商业模式。由于3G的正式运营,在手机上看小说已经成为大家上网的第二需求,因此我们会在这方面多下功夫。
《网络传播》:听说盛大想打造中国文学的“超级航母”,吸纳传统作家上网是不是这个战略的一部分?
侯小强:以前起点中文网以草根居多,他们展现出了非常旺盛的生命力。这不光是在中国,或者起点一家,在国外已经有很多成功的范例。比如《追风筝的人》一书的作者卡勒德・胡赛尼就从来没写过小说,《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作品,因书中角色刻画生动,故事情节震撼感人,出版后大获好评,获得各项新人奖,并跃居全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目前该书已经改编并拍成了电影,在全球放映。再比如:英国著名女作家J.K.罗琳,24岁那年在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看到一个瘦弱、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一直在车窗外对着她微笑,7年之后,她把这个名叫哈利・波特的男孩的故事推向了世界,哈利・波特成为风靡全球的童话人物。
所以在世界上,小说的创作越来越呈现一个非职业化的趋势,这些人以前都有固定的职业,偶然的一些机遇使他们产生了创作的灵感,并成就了伟大的作品。在中国,去年最畅销的50本书里面有一半来自于网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讲,传统作家,或者已经成名的作家,他们的写作更加规范,文字上更加讲究,作品的结构更加严谨,这些与网络文学的、超越时空的想象力一起将共同汇集中国文学多彩的图景。所以我们要为二者搭建一个平台,让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相互对接,互相融合,共同创造中国文学繁荣的新局面。
《网络传播》:30省作协主席、副主席的新作在起点中文网巡展已接近尾声了,其结果能否达到你们预期的目的?
侯小强:这要看你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对于我们来讲目的很简单,就是希望把一些规范训练过的作品放到网上来,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的目的是达到了。
《网络传播》:传统作家“落网”这不是第一次,早在1999年博库网刚成立时,就曾大规模招徕过国内知名作家、学者“入网”,但最后是以失败告终的。所以在中国文坛没有留下任何痕迹,你认为这一次传统作家上网对未来中国文学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文学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侯小强:如果按照我的观点,中国的文学不应该分为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这种分法是不科学的。为什么?有些传统作家也在网络上写作,那么他的作品就成了网络文学了?对于作家也不应该用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来区分。网络文学和网络作家这样的词汇迟早会消失的。国外没有像这样去区分。上世纪90年代中国引进了互联网,很多人到网络上去写作,逐步掀起了网络写作的。随着博客、盛大文学的兴起,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到网络上去写作,这会极大地推动文学在网络上的发展,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但就目前来看,确实有这种文学现象存在,大家又不知道该怎么定义,于是网络文学这种表述就被广泛应用,我觉得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中国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最近市场上那些畅销的书,如《明朝那些事儿》《鬼吹灯》《诛仙》《杜拉拉升职记》等等,全部来自于网络。最早的文学不也是来自民间的文学吗?《诗经》里的作品全部都是民间的文学,所以我想网络文学的发展,其实是中国文学里面非常了不起的一件事。
道理很简单,一个国家踢足球的人越多,这个国家的足球水平就越高,美国打篮球、打棒球的人多,所以美国篮球、棒球的水平就高;南美洲踢足球的人多,所以他们足球的整体水平就高。对于文学来讲,它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但是,当所有的人都爱写作的时候,就会带来文学的繁荣。网络为文学爱好者打开了一扇门,让这些人都能从事自己的写作,有了这些普及的东西才能促进中国文学向更高方向发展。除此之外,中国文学的整体水平与国外相比还是比较低的。越是水平低,越是需要多元化的文学发展形态,只有这样中国的文学才有可能崛起,才会产生好的作品。从商业文学的角度来讲,至今还没有一部能够真正影响到世界的作品,这里有很多因素,但其中一个直接的原因是中国文学的整体水平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像中国国力一样有份量,中国的国力在不断增强,GDP已经排世界第三了,可是中国的文学水平并没与中国的国力同步提高,无论是商业文学还是主流文学都没有达到国际水准,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认为有必要把这些事情都做起来。
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目前还存在一条鸿沟,但随着网络文学整体水平的提高,随着传统作家越来越多地走向网络,这条鸿沟会越来越小。
《网络传播》:起点中文网主要看中的是市场价值,对作品评判的唯一标准是点击率,但点击率并不代表文学本身的价值,那么你们在追求市场价值的同时是否有一个人才培养的目标?常 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网络作家中不乏有才华的青年,有没有使他们更上一层楼的计划?
侯小强:我们连续举办硕士培训班,就是要去培养一些网络作家,让他们更加规范,人才培养工作我们一直都在做。事实上未来中国文学一定是在一个开放的平台上去发展的。首先大家的心态一定要开放,要去融合,把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的优势都结合起来,这样中国的作家才会走出去,才能把影响力扩大。
《网络传播>:社会上有些人很担心,说我们的下一代成天看这些网络作家的玄幻、魔幻、奇幻或者言情等之类的小说,而不去光顾经过历史沉淀的大师的作品,他们的文学修养会上不7台阶,这样会不会影响到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
侯小强:我觉得不会。一部作品如果在网络上有号召力,一定有它可取的地方。举个例子,比如起点有一个作家叫我吃西红柿,他的每一部作品在百度上的搜索量都能排第一,这种现象必须要引起文学界的关注,他是因为文笔好,作品的架构好,还是想象力宏大?这一定有主流文学去探索的地方。任何人的阅读经验都是来自于他自己经验的本身,我喜欢一部作品是因为这部作品与我有契合的地方。大师的作品同样值得关注,一个人的阅读应该是无限的,他既可以看大师的作品,也可以看网络的作品,可能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或者是互相促进、互为补充的过程,这样反而会丰富人的经验,拓宽人的思维方式,更加放飞人的心灵。
《网络传播》:文学作品对人的精神世界影响很大,阅读什么样的作品,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生价值观,起点中文的读者越多,就意味着你们的责任越大,未来你们将如何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侯小强:在这个问题上,我的看法是坚持两个效益的统一,不做片面的事情。社会效益是一个基本前提,原则是各种有害的、不健康的作品我们坚决抵制。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经济效益也就很难讲社会效益。对网站来说,经济效益体现在访问量,访问量大,就会有人气,有人气,广告商就会找你,其实这是一个产业链的关系。一部作品的点击率高,作者和网站都有收益,如果这是一部好作品,覆盖的受众面越宽,它的社会效益也就越好。那么相反你的作品无人关顾,网站和作者都没有经济效益,更谈不上社会效益,但是,我们绝对不会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去上传低俗、庸俗或者的作品去故意吸引猎奇者的眼球。
《网络传播》:在起点的“出版频道”我发现很多一线作家的身影,热门影视剧的原著小说,我还特别关注到严歌苓,她把这些年出版的重头作品全放上去了,一共有17部,能简单介绍一下吗?
侯小强:这是起点“出版频道”的同事具体运作的。出版频道是去年10月开始运营的,属于图书类频道,负责大型出版社的图书电子版和一些重要作者的电子版上网。今年1月21日开始推出原创作品。目前,出版频道接纳两大类作品:一是已出版的优秀全本小说,二是未出版原创长篇小说,50万字以下适宜出版。以现实类型小说为主。
你在这里看到的王蒙、贾平凹,莫言、迟子建、周大新、麦家等一线作家的作品,他们都是第7届茅盾文学奖的入围作品,共24部,起点拿到了全部的网络传播授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一线传统作家与起点签约,如王海钨、海岩、韩寒等都把作品放到起点发。
起点的出版频道,目前共有20多部热门电视剧的原著图书在连载。影视作品在公映、播出前后出版原著图书,大约始于电影《英雄》,影视与图书的互动,既促进了影视作品的票房和收视率,也促进了传统图书的销售。我们预测到了影视作品的影响波及到网上之后网民会产生巨大的阅读需求,起点自去年开始就注重联系热播剧的原著连载。如兰晓龙的《我的团长我的团》,点击率已经达到3000多万了。高璇、任宝茹的《我的青春谁做主》,点击率达到2000多万,遥遥领先于其它的图书。前些时有数十万网民在这些热播剧原著图书的评论区,发表对电视剧的看法,争议电视剧人物,并就原著发表观点,
严歌苓长期旅居美国,思想比较开放,因为美国的互联网很发达,所以她接受起来比较容易,目前她正在出版频道在线写作,作品的名字叫《补玉山居》。在这之前,她与新浪读书频道也有合作,并且有不错的点击率。这一次她能够把这么多作品的电子版权都给了我们,一是对我们很信任,二是对互联网有信心。
《网络传播》:版权是当下人们热议的话题,也是大家最头痛的问题,有报道说韩寒的作品《他的国》在起点中文上传后20分钟,就有网站转载。今后你们在维护版权方面有什么打算?
侯小强:我们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做版权,目前一大批传统作家都开始上网。起点中文网的出版频道开通两个多月,用户量就超过新浪读书频道,这说明传统作家上网已经成了一种趋势,而且速度在加快,我们除了邀请大家把作品上传到网上,进行付费阅读之外,我们也在帮助大家打假。现在很多人盗版都是通过百度和谷歌搜索引擎,我们不时地要去和百度、谷歌谈判,要求他们把我们版权范围内的东西删掉。这就是说只要作家的作品上传到我们的网页上,我们就会帮他们维权。
篇8
海岩说:“我们很想挤进互联网,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得作品的一些影响力。”虽然他坚持认为,“网络基本上是一个比较标题化的阅读,不求甚解。”
莫言说,即便是自己这样跟现代科技事物绝缘的作家也要好好学习、与时俱进,“今天晚上回去学QQ”。
阿来则强调自己的写作会固定在特殊领域,但“不要把类型文学跟经典文学对立起来”。
这些中国最有名的作家先后出现在“腾讯文学会”“腾讯互娱艺术高峰论坛”等等活动中。名目虽各有不同,但搭台的都是这家全球第四大互联网公司。
腾讯的市值在2013年9月突破1000亿美元,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综合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全球互联网公司市值排名中,它之前是Google、Amazon和Facebook。
两个月前,腾讯在每月有5.5亿活跃账户的手机QQ上推出了“QQ阅读中心”,它是同日亮相的腾讯文学的一个部分,也从属于腾讯互娱事业群。
主管这一事务的腾讯公司副总裁程武说,他们为出版准备了4亿元人民币,另有1000万元的写作基金、500万元的文学大赛基金等。
腾讯相信,文学可以通过互联网,带给传统出版和网络出版一个新时代,“如果说2012年网络文学市场的盘子是30亿元左右,那么它很快可以达到300亿元,再加上关联产业也许可以超过千亿元。”程武对《瞭望东方周刊》说。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科技已经改变了人们的艺术文化生活。作者们可能好奇、积极,也可能抵触、无奈,但确实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去接触文学、绘画、音乐、雕塑……
或许用户能够坚守自己的偏好,但大公司的选择才会真正改变用户的未来。他们可以轻松用巨额投入来研究人们的阅读习惯,从而保证读者在5寸屏幕上还能对长篇小说兴趣盎然。
一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模式,这门艺术的受众也许会出现历史上最快速的扩张。就经济角度来说,它其实是文化产业与新经济、创作者与资本的融合实践,其效力也远非行政力量所能匹敌。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
谁决定我的阅读
2013年10月中上旬的一周,腾讯旗下的网络游戏《英雄联盟》在洛杉矶斯坦普利中心举行全球冠军赛,2800多万人次通过腾讯电子竞技平台观看了最后决赛的直播,整个冠军赛期间的直播收视人次超过1.1亿。
这还不是非腾讯可以“调动”的最大力量。腾讯QQ有10亿注册用户、超过8 亿活跃用户。如今,微信全球月活跃账户数也达到2.72亿。
而这样的公司正扮演着“领导”数亿用户文化生活方式的角色。比如每次用户登录QQ后弹出的推广框,随手点入者就可能是数百万量级。
真正导致根本性变化的是:过去在PC互联网上进行阅读的大多是“有目的阅读者”,换句话说就是文学爱好者和准爱好者。
而移动互联网使最不愿意读书的一些青年人也开始用阅读打发散碎时间—让更多的“小白”阅读,这对于文学的影响恐怕是跨越性的。
“PC端与移动端的阅读当前对于中国网民来说都不可或缺,”腾讯文学产品总监王锐对本刊说,“从用户使用场景和习惯的角度,移动互联网尤其是手持终端软件是发展未来。”
此前,网络文学已经成为一枚的果子—这种网络文学一般仅指在互联网首发的文学作品,通常一部分收入通过线上订阅、付费实现,另一部分则来自线下实体出版。
一次写成的书和几百次写成的书
技术给文学带来的新机会显然不亚于造纸术、印刷术引燃的革命。不过对此,传统作家和艺术家们似乎并不乐观—对于文学大家来说,如何靠互联网赚钱还不清晰。虽然大量购物网站、第三方网站先后推出了电子书业务,但从报表上还看不到给传统作家带来的数额,后者也罕有在互联网首发作品。
“你问我文学如何和互联网结合,利用互联网,或者在互联网时代文学应该做什么,这个确实是我的困惑,我没有答案能够说清楚。”海岩在参加“腾讯互娱艺术高峰论坛”时这样对本刊说。
与之相比,漫画家蔡志忠看得很清楚,也在积极向互联网靠拢。他从2008年开始电子漫画,现在运行超过6000本手机书。
与海岩同台讨论的蔡志忠告诉本刊记者,他最受欢迎的漫画作品达到5.7亿点击量,但没有对应的直接收入,“时代就是这样,无论我们同不同意,未来就是网络时代。我常常想,像李白、杜甫、白居易,他们写的诗有收到版税吗?没有。他们靠的是成为名人后的名人效应。未来的漫画家或许也是这样的,未来的漫画将是免费的。”
在这样的讨论中,危机感之外的挫败感、抵触感比比皆是。
海岩这样认为:网络上发表观点,受众的多寡和文章、意见的水平不一定成正比,“可能你发出一声大叫,发出一个很激烈刺耳的声音,一下子把眼球吸引过去你就成功了。猛是最主要的,激烈是最主要的。”
“中国的作家中我可能是目前唯一不用电脑写作的,都是用纸和笔。”海岩说,自己在十年里平均每年发表100万字,“这在纸质作家中已经是相当惊人的劳动了,而我听说网络作家一年就可以发表上千万字,我觉得网络时代是一个浅阅读时代,所以读者也是。可能他这1000万字的小说,读者打开来三天看完。就像网络游戏那样,看一些他有兴趣的事情。写作者要跟上读者的阅读习惯,一旦你跟不上他的阅读速度,可能会被读者换篇换台,所以他们被逼着一定要写很多。”
他坦率地说:只有一部分网络写作和阅读可以归到以前意义上的文学上去。
苏童的观点则是:更重要的其实是写作的态度和诉求,因为有的网络作者诉求非常简单,“速度是决定他生活的因素,可能5天写一部长篇,也可能用5年修改这部长篇。我一直很好奇,会不会有网络作家这么做。”
刘震云认为不应该用传统作家和网络作家这样的分类,“比较科学的是一本一次写成的书和几百次写成的书”。
他的看法是,网络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天都在连载,当然这种创作方式并不是网络文学才有,张恨水当年在《申报》的连载就是每天发。
如今,互动式的创作已有成熟模式,比如美剧的创作乃至角色的去留,就取决于观众的反应。
但这种创作方式能否被经典作家接受?刘震云认为,这样的连载小说,特别适用于盗墓、爱情、武侠题材,跟一口气写成的小说在结构上非常不一样。
即便了解互联网有这样那样的好处,大作家们仍然深切地认为,自己与网络作家存在形式或内涵上的差异。
只有莫言不同: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很多人难以界定到底是网络作家还是传统作家。
原创的尊严
对于作家们的疑惑,王锐解释说,从技术角度,目前电子阅读尤其是移动终端的电子阅读,在技术上已趋于成熟、满足文字阅读的基础上,正逐步实现可媲美纸质排版书的良好阅读体验,同时又具备纸质书所不能提供的便携性、低成本、环保的特点。
“虽然目前在移动端,碎片阅读、浅阅读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优秀的长篇小说依然非常受欢迎。”他强调,“目前网络文学的这种边发边读的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优秀的长篇小说反倒要比短篇小说更具备人气和黏性。”
与之相比,其他艺术形式的“现代化”进程似乎更加困难。比如绘画,即使在PAD上的体验也远远不如实物那样令人愉悦。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举例说,当照相技术发明后,对西方的写生肖像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大量肖像画师因此失业。
与此同时,在照相技术的逼迫之下,绘画也出现了新的变化,这就是抽象主义运动。不过当时照片还没有加工和PS等技术能进行修饰。
“但照相也不能完全取代艺术,艺术还带着情感,带着某种意念。”吴为山对本刊说,他觉得3D打印虽然能够做到活灵活现,很像,但“没有神”。
作为国家博物馆前孔子像的创作者,吴为山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对艺术会产生影响,但不会产生根本性的影响,因为艺术要强调精神的价值,强调个人的风格,强调艺术的语言。”
显然,传统艺术家们努力为自己在新科技时代保留一份尊严。但是对于新派艺术家来说,网络却是为他们赢得尊重的平台。这些人,已经进行了绘画和互联网融合的实践。
中国美院油画系毕业生杨奇现在以游戏原画设计师的身份指导多部腾讯网络游戏的视觉呈现,“其实在传统的创作领域我们还没有拿到名分,因为时间太短了。”
这种概念设计最早来源于电影行业的前期设计,随着网络游戏成为“赚钱利器”,它也愈发吃香。他参与的一部作品,已经创造了十几亿元的价值。
杨奇说,他经常想,当有一天艺术非常包容的时候,他的作品可以跟以前非常向往的艺术一样进入同一个美术馆。
他的产品进不了画廊和拍卖行,“就像最早的插画,人们买的是书籍,游戏玩家不是为我们埋单,而是为游戏埋单。”他对本刊说。
与传统艺术家不同,杨奇认为,3D打印会使从事雕塑创作的人产生很大的危机感。“展现形式没有变,但创作手段变了。”
阅读与交友结合
无论作家和艺术家们有怎样的态度,腾讯涉足这些领域的态度是坚决的。
2013年3月,腾讯移动互联网事业群的无线游戏产品部、无线增值产品部、无线运营部、无线研发部的部分员工正式加入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同月,腾讯互娱事业群还成立了内容与版权部门。
“其实泛娱乐是腾讯互娱在2012年正式提出的一个战略,我们的构思是以具体的某个知识版权,比如一个特定形象或故事为核心,以游戏运营和网络平台为基础,逐步进行不同领域、不同平台的跨界商业探索。”程武解释说,“网络游戏与文学、动漫、影视、音乐等,都会有非常多的跨界互动、借鉴和再创新的可能性。”
位于深圳深南大道的腾讯大厦,正在变成一个“文化产业园”。特别是腾讯互娱,至少目前是一个动漫工厂以及文学版权基地。
与有网络游戏积累、相对熟悉的动漫产业相比,文学艺术是腾讯互娱涉足的新领域。有挑战性的是,网络文学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盈利模式。但在它之外,腾讯正快速布局传统文学的数字化阅读,即所谓“全文学”。
除了盗版等传统出版业遭遇的问题,新媒体有自己特殊的挑战:
手机容量大、屏幕却太小,滚屏还是滑屏更能让人接受?
在资费价格尚不十分低廉的情况下,如何判断流量对用户的影响?对于下载客户端后一个更新包的大小上限,不同公司都有不同的认识:2M,1M,还是干脆在线阅读?
显然,至少对于长篇读物来讲,多媒体混排、超链接、制作精美封面等会加大流量的办法并不受用户欢迎。换句话说,传统出版的一些规律完全不适用网络阅读。但是这些都需要不断的人力、财力投入才能探索。
程武告诉本刊,腾讯正在尝试基于QQ的关系链,从一个QQ号就可以在PC和移动终端让用户非常方便地切换,所有的阅读进度、笔记等相关数据都会同步。
除了提供入口和人数,QQ阅读中心也将提供更加社交化的阅读体验,比如好友之间互相送书。这种基于阅读的关系圈是许多网络文学公司的发展方向。
不过,还没有传统文学作品进行过这类实践。毕竟大作家们的观点并不引人侧目,而雅致的语言和并不骤升骤降的情节,是否能像许多“撒狗血”的网络文学作品那样引起关注?
篇9
关键词: 网络文学 现代女性 穿越小说
一、引言
曾几何时,网络小说被比作“厕纸文学”。在许多主流作家眼里,网络文学仍然是“不入流的文学、快餐文学、卡拉OK文学”。当代著名作家刘震云指出了网络文学的不足之处:“我也经常看发表在网络上的作品,……从文字到文学,我觉得还差23公里。”①他对网络文学的看法,典型地代表了传统作家对新兴文学的“傲慢与偏见”。
现在的网络文学,早已今非昔比,它不仅不再是看上去“很新鲜”的文学体裁试验场,更成为了文学在网络时代的一个大熔炉,从某种意义上讲,网络小说是文学创作在网络时代之树上的必然硕果。网络小说的创作随着网络时代的不断发展日益蓬勃,题材形式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各种文学网站纷纷创立的网络原创小说栏目,每年都要由知名作家评选出中国年度最佳网络文学。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就文学创作的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网络文学不可忽视,前景不容质疑。”谈起网络文学的地位,他认为随着文字的发展,文体也在变化,网络的发展为文学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目前网络文学中穿越小说狂飙突起,成为最热门的题材之一,各大网络文学网站上如林,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穿越小说粉丝群。中国穿越文学领军人物金子以其《梦回大清》引领全国书市“穿越”风暴。在2008年1月份由新浪网、淘酷网等多家原创文学网站联合主办的“07年度青春文学四小花旦”评选活动中,通过共计近25万的网友投票,网络作家李歆、桐华、顾漫、薇络分别以《独步天下》、《步步惊心》、《何以笙箫》、《契丹王妃》奠定了自己在网络文学领域中的地位。其中除《何以笙箫》之外,其他三部都是穿越文。2009年起点女生网最受欢迎作品――《清朝经济适用男》(作者邹邹)也是以穿越为主题。晋江文学在其网站主题榜上标出:“穿越委员会欢迎你,欢迎来到穿越频道,晋江穿越委员会竭诚为您服务。这里有各种精彩,各种艳遇。不管是混穿,身体穿;不管你是清穿,明穿,架空穿。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穿不了。让我们交错的时空中,上演一场场现代智慧与古代智慧的碰撞和摩擦。”借助于网络媒介的传播,曾经是“阳春白雪”的文学正在走向“下里巴人”,并最终走向雅俗共赏。让众多传统作家嗤之以鼻的穿越小说正在广大读者中大行其道,网络时代不知道穿越小说的人寥寥无几,似乎文学进入了全民“穿越”的时代。
二、网络穿越文的基本模式
何谓“穿越小说”?作家社总编室主任刘方解释为:“穿越小说的称谓不是类别划分,而是按内容定义。其情节通常是描述一个当代青年遭逢变故,机缘巧合下,进入古代,以在场的方式参与见证了种种众所周知又知之不详的历史事件。”②穿越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时空变换:由古至今、由今至古、由现代到未来,甚至由此宇宙至异世界等。穿越的形式为:主角尤其是女主角(网络语简称为女主)要么是灵魂穿,即借尸还魂或转世投胎,要么是实体穿,即整个现代人穿越过去,成为在穿越文中叱诧风云的人物。穿越的时代不受任何限制,架空古代与“清穿”最热门,穿越唐朝、春秋战国的也不少。穿越的主角:其主人公可以是男,也可以是女,而女性穿越更是成为了穿越大军中的备受推崇的主力。这些主角(网络语戏称为“猪脚”)归纳起来多有以下特点:穿越前一般为都市中普通白领职业女性,而穿越后起码是不愁吃穿,且必然会展开一场爱情剧,与其发生情感纠葛的多为有钱有势的英俊美男,尤其是皇室成员。
网络作家妖舟在其《穿越与反穿越》第一卷开篇就对此作出幽默的描绘:
“穿越好,把马子看美男,金银财宝手里攥。
穿越好,出天山入龙潭,绝世武功身上缠。
穿越好,走江湖游深宫,中外历史听我侃。
穿越好,主角命好,没什么本事,也能当韦小宝!
穿越好,配角长得好,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还瞎了眼的总往主角身边靠。”
三、网络穿越文中的女性形象
不管什么形式的穿越,穿越文中的女主角通过置换身份与穿越历史,表现出现代人的思考与迷茫,现代人的理想与期望。人类学家海伦・费希(Helen Fisher)认为女人将是21世纪的“第一性”。而在这个世纪之初,女性的首要的任务,仍旧是为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角色定位,以及争取自己该得的权利。而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曾感叹:“虽然我花了30年时间研究女性的灵魂,但有个大问题我仍然无法回答:女人渴望得到些什么?”正如作家格・斯泰因对海明威说:“你们都是迷惘的一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使得年轻一代尤其是新时代女性迷惘彷徨,内心的渴望与社会现实不断冲突,无法为自己找到社会定位,在传统和现代中摇摆不定。
1.追求美貌导致的迷惘
关于人为什么爱美,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只要不是瞎子,谁都不会问这样的问题。”英国作家、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指出:“爱美之心是健全人性的必然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精神品质。不爱美不一定不好,但爱美则是心地善良的恒久标志。爱美的程度可能与性格高贵美好的程度成正比。”③虽说人不可貌相,但是美丽的容貌确实能左右我们对人的感觉、态度和行为。从古至今,哲学家们一直在思考关于它的问题;言情小说家们一直在提供关于它的描述;写网络穿越小说的网络们同样表达着现代女性对美的神往与追求。
追求美本是人性使然,无可厚非,但在现代社会的重压下,女性对美的追求呈现出不正常的扭曲态势。自19世纪开始的女性解放运动虽然让女性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女性在经济上、思想上逐渐取得独立的地位,独立自信成为新时代女性的特征,但男女社会地位不平等的历史痼疾却远未解决。多元化、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使人们普遍浮躁不安,陈旧的传统思想尚未完全消除,新的社会理念还未完善。中国现在处于比任何时候都复杂的社会转型期,在保持传统和追求现代的双重压力下,无数的女性面临无语的尴尬,陷入迷惘与摇摆中,迷茫与焦虑充斥内心。尽管女性取得了经济的独立,男权社会的影响仍然是根深蒂固。媒体广告中大量地使用美女形象,向受众表达“女性的价值在于年轻、美丽”的信息,把女性形象刻板化。此外,传媒还向广大青年尤其是青少年女性暗示,女性只要有美丽的容貌就够了,导致更多的女性过于关注自身的外在形象。在传统的男权思想仍然占主导的社会里,人们依然以庸俗的眼光理解“美”这个词,认为它只是面貌和容颜的美。美国心理学家埃托奥曾言:“媒体仍然将女性的外貌和性特征描述为女性身份最有价值的两个方面。”④才貌双全成为评价女性的重要标准,仿佛只有美貌与智慧集于一身的女子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工作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男权主义的阴影依然笼罩在女性头上,现代女性的压力可以说是有增无减。
穿越小说更是深深地体现了现实社会中女性的无奈现状和当代男权主义价值观。于是无数的网络穿越文中的女主角被模式化为美女。女性容貌在文中备受强调,不加隐晦地折射出现代中国社会众多女性把是否拥有美丽容貌当成决定爱情幸福和事业成功与否的一个敲门砖。“‘美’就是女人统治一切的手段,要心为形役,心灵只能循着它的金丝笼的周围遨游,赞美那把它囚笼起来的监狱”。⑤在网络作家的笔下,女性的美依然是以男性审美为标准,女性美只有满足男性的观赏才具有意义。网络作家潜意识中把男性的价值判断和审美趣味巧妙地内化到女性看待自身的视线中去,由此使符合男性欣赏标准的女性美成为社会的女性美标准。
《午门迨隆分忻枋龃┰脚主角顾清乔的美貌是通过男配角段玉的眼睛表现的:“心情甚好,一边悠哉饮茶,一边隔着帘子欣赏着软塌上的美人。白瓷雪肤,粉嫩娇颊,睫毛于眼窝处投出半扇阴影,真像一副画。”在作者笔下,女性美只有满足了男性的观赏才具有意义,反映了男性权力建构下的视觉不平等现象。《诛颜》开卷不久,作者就急不可待地表明自己是“美女”――“我醒来的第一天就知道自己很美,所谓‘南国一绝色,西北有二娇’中‘南国一绝色’指的便是我”,并通过文中的男配角来加以肯定:“荀隐一直没有说话,只静静地看着我进出忙碌,当我一切准备好,在他身前蹲下时,他却突然直直地盯着我说:‘你很美。’”《薄荷荼靡梨花白》的作者电线也无法摆脱传统男权思想对女性的下意识束缚,其将女猪云想容描绘得几乎近似古典美女林黛玉:“若隐若现拢烟眉,似嗔似喜含情目,娇俏玲珑挺秀鼻,不点自红樱桃唇,肤若凝脂,颊似粉霞,……倾国倾城之貌隐约幻现……世上之人只消一眼便会爱上她。……初映入云思儒眼帘的便是这样一幅安静唯美的画面,不禁驻足呆立,沉醉其中……”就连《厨娘皇后》中自诩为“胖得像头猪”的女主角也会在适当的时机“蜕变”为美丽女子。在这些网络作者的内心,女性要经由他人尤其是异性的注视、评价才能建构出自我认同。
学生和都市白领女性是网络穿越文的主要阅读者。网络穿越文在写作方式上惯用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这自然引起她们的心灵共鸣。虚拟的网络文字,幻想的世界,尤其是女性穿越小说世界,使无数读者获得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心灵满足。安妮宝贝评价网络写作时说:“这是你的灵魂选择的方式,它好像是黑暗中的一场幻觉。”备受现实摧残的现代女性可以从虚拟的穿越小说中找回自信,变身为倾城倾国的人间绝色,释放一下心中积累的委屈与无奈。在现实里迷失自我,却想在虚幻世界里找回自己,但现实却始终躲不开。实际上,对美貌推崇备至的思想和男权主义是相契合的,现代中国社会独立的女性意识仍旧受到传统男权思想的遏制,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于是反映在穿越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便遭到最严重的扭曲,现代社会倡导的独立、自信的新女性价值被彻底贬损。从这角度讲,女性“穿越”小说非但没有摆脱男权阴影,反而是对世俗的妥协,是对传统男权思想的默认与迎合。正如玛丽・沃斯通克拉夫所批判的:“优美的女性,简直可以说已成为她们身体的奴隶,而且还把这种屈服引以为荣。”⑥
对于什么是真正的美,古今中外见解并无差别。歌德说得很好:“外貌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心美方能经久不衰。”好花易逝,红颜易老,外在肤浅的美丽就如花朵般无法持久。尤其内心污秽的人,外在的美丽更是非常容易消逝。培根也在《论美》中表达出相似的看法:“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道德经》中亦提及“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诗经》中更有家喻户晓的名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性美应有内美和外美的结合,一是形体美――“窈窕”,二是品德美――“淑女”。虽然美貌可以赢得男人的心,但不能保持它,即使在绮年玉貌的时候也做不到,除非至少配合心灵的美。
2.坚贞爱情的渴望与现代社会纯真情感的缺失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穿越小说中爱情的伟大力量可以超越生死,跨越时空。对于穿越小说里的女主角来说,穿越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和古人谈情说爱。无数的现代“灰姑娘”通过穿越,在幻想中演绎出一场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剧。海伦・费西说:“翻遍全世界的所有诗歌,你看到的只会有人们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张爱玲在《有女同城》中发出感慨:“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爱情,念的是男人,想的是男人,永远永远。”
网络以其典雅灵韵的唯美文字讲述种种或浪漫或凄婉或热烈的爱情故事。处于情感荒原的现代读者,尤其是都市白领女性读者不由陷入文中,在虚无的历史中做梦,在飘渺的爱情中沉醉。穿越为女性创造出一个爱的“乌托邦”。“穿越”迎合了年轻人在某种自恋与迷惘状态下的情感需求,从这一层面来看,它更像是青春世界里一场“豪华的白日梦”。开创女性阅读品牌“悦读纪”的总策划人侯开指出:“特别是现在有很多女孩子也会遇到所谓的婚恋的问题等等,她可能现实中总渴望或者总幻想自己有所谓的白马王子来娶她,但是这些梦想不可能实现,她通过阅读小说,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了梦想,并且通过读小说,其实对他们在工作竞争各个方面压力之下,应该说对他们的心灵也是一种抚慰。”⑦
《寻找前世之旅》中作者Vivibear透过吸血鬼撒那特思的言语表现出现代女性对永恒爱情的渴望:
“‘从明天开始,你就会成为我的新娘,永生永世,直到宇宙的尽头。’他沉默了一会,忽然说了这么一句。
我愣了一下,永生永世,直到宇宙的尽头。虽然听着很恐怖,却也,有那么一点让人感动。”
网络作者Vivibear这样的爱情宣言感动了无数网络小说的读者。任何现代女性都明白小说中这样的爱情、这样的人在实际中不存在,但是不妨碍她们对虚幻的“海市蜃楼”的期待和痴痴幻想,憧憬一份完美的不可能成为现实的纯真感情。
四川一在线栏目采访了《鸾:我的前半生,我的后半生》的作者,当记者问道:“写穿越小说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吗?与古代男子恋爱,是否表现了您对现实男性的失望?”该作者回答:“但凡一个内心还柔软的女性,都会渴望童话般的爱情。”
现代人普遍存在着矛盾心理,既渴望纯洁永恒的爱情,又对真挚情感怀疑不信任。现代人相互隔阂,冷漠,也使得网络穿越文多以悲剧结束。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似乎越来越互不信任,人们渐渐失去对理想、信念坚守的信心,有越来越多的理由坚信爱情的虚妄与脆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在其《女权辩护》中发出现代女性的普遍感叹:“爱情从它的本质说来,必然是短暂的。要想找出一个秘诀,使爱情变成永恒的,就一定会像寻找点金石或万能药那样荒唐。”对于爱情渴望而又不信任的心理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表露在穿越小说中,折射出现实生活中女性对婚姻爱情的矛盾态度。《步步惊心》中的张小文,一个现代人,一个骄傲的现代白领,对爱情的理智看法在年轻一代很有代表性:“如果他明日就断头,我会毫不犹豫的扑上去,刹那燃烧就是永恒。可是几千个日子在前面,怕只怕最后两人心中火心俱灭,全是灰烬。”她所说的“从爱生忧患,从爱生怖畏;离爱无忧患,何处有怖畏?是故莫爱着,爱别离为苦;若无爱与憎,彼即无羁缚”在网络读者中成为经典语录。
这种矛盾心理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的必然结果。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提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来看是互为陌生的,是自动机器之间的关系,其安全感的基础就是要想方设法靠拢一群人,在思想、感情和行动中同这一群人保持一致。虽然每个人都努力同别人接近,但实际上都是孤独的,充满了不安全感、恐惧感和负罪感。”都市的生活平乏、单调、苍白,让人窒息,年轻一代普遍感到精神空虚寂寞,沉溺于网络穿越文中不断产生种种幻想,希望平凡的自己也可以与梦中的白马王子来一次浪漫的邂逅,希望自己像小说中的女主角一样来一场倾城之恋,但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在网络穿越文里没有工作竞争的压力,没有恼人的柴米油盐,只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只有卿卿我我的风花雪月。现实世界中不少女性缺乏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的能力,转而在虚拟的爱情世界中寻求心理寄托,而穿越小说正是迎合了她们的精神需求,帮助她们缓解精神上的苦恼和压力。
3.传统男权社会中保持女性独立意识的矛盾
网络穿越小说中女主角的爱情呈现出传统小说中模式化特点:与宫廷、皇家产生某种联系是穿越女主人公所必经的,优秀出众的王子、公爵、阿哥、皇帝们必然会爱上穿越女主角,女主角都逃不开一段或侠骨柔情、或缠绵悱恻、或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四大穿越奇书中的女主角无一例外地经历了“帝王的后宫爱情”,如《鸾》中叶茉儿与康熙;《迷途》中高凌与康熙的数位儿子;《末世朱颜》中妍儿与咸丰。英国现代女权主义奠基人玛丽・沃斯通克拉夫发出愤慨的谴责:“帝王的后宫是需要这一切卖弄风情的巧妙手段,但是难道女性的地位就是这样低微,以至于以这种情况为满足吗?”在备受热捧的网络穿越文笔者手下,一些女性以扭捏谄媚的形象,获取男性追捧爱慕,反而令不少读者心中暗羡不已。《步步惊心》的女主角马尔泰・若曦没有散发出现代女性的果敢勇毅,依旧是老派小说中常见的奴颜婢膝的小女人,以辗转依附强大的男人为荣,甚至还不如一些古代深谋远虑、明晓大义的女子,如孝庄太后。⑧在穿越小说中,返回古代或异世的现代年轻女性重新成为权势滔天男性的妃子、奴婢、妾室、情人等,并沉迷于与一群古代女人的宫斗、争宠。事实上,这里反映出的实质问题依然是男尊女卑的情结,完全是奴性和低级庸俗的东西在作祟。在不断快速发展的中国,男权思想正在逐渐解体,但影响依然存在。贯穿这种思想的穿越小说反映出许多现代女性的心理矛盾:虽然生活在表面上男女平等的社会,接受了与男子平等的教育,取得了经济独立,但心灵却远未独立,内心依然如信奉“三从四德”的古代女子,渴望找到一个可以依附的男人。
这种扭曲的女性观点在现实生活中自然备受广大独立自信的女性抨击。频频在世界选美大赛获奖的马咏梅小姐为此在其博客发文――《中国女性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我们的境遇到了最危急的时刻,却没有人发出最后的吼声!醒醒吧,男人们的猖狂和自傲的根本,正是我们为自己不自重不自尊行为付出的代价!”⑨
网络穿越文中与上述截然相反的另一种爱情模式被称为“众星拱月”、“一女N男”、“女尊文”。“为了实现一种意识上的平衡和平等,自主意识、自尊意识、自爱意识、平等意识不断觉醒的新一代网络作者们开始了一次次的文字反击”。在穿越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到各种独具风采,独立自信的女性形象,她们要么聪慧过人,要么大智若愚,要么精明强悍,展现出现代独立女性的迷人风采。在穿越的虚幻时空当中,很多女主人公凭借在现代社会学习到的知识技能,如同驰骋职场的都市丽人一样,和虚幻世界中的男人一争高下,不仅获得极大的事业成就,而且获得爱情的成功。这类穿越小说充分体现出现代女性对更广阔的空间的追求与更多的自我独立意识。究其原因,是现实生活中,女性在长期的男权社会的压抑和束缚下所寻求的一种解放。
写作网络穿越小说的大多是都市白领女性,比如《鸾》的作者天夕,从英国留学回国,现在国内做檀香生意。《末世朱颜》的作者晓月听风,留学英伦后开始写网络文学。而《木槿花西月锦绣》的作者海飘雪也曾经留学海外。这些年轻女作家都有着较高的学历和优越的生活。在她们的笔下,女主角更多地折射出现代独立自信女性的形象;在她们的笔下,穿越女主角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这使爱做白日梦的读者不由感叹:不是人人都可以当穿越主角的,穿越女主必须拥有几项必杀本领才能在古代混下去,然后才能钓到一到N个王侯将相,享受甜蜜爱情和荣华富贵,没有本领的平庸之辈再是穿越也没用。比如《木槿花西月锦绣》中的花木槿是现代优秀职业女的古装版,拥有领导才能,冰雪聪明,智勇双全,胆识过人,口才出众,能够调兵遣将,指挥大局。虽然在容貌上只能算是中人之姿,但风华绝代,与数位古代帅哥展开爱情纠葛,让无数平凡的现代女性读者得以获得心理补偿。
注释:
①作家刘震云批网络文学:从文字到文学还差23公里.广州日报,.cn/cul/news/2008/
07-07.
②舒晋瑜.作家社100万签下四大“穿越奇书”.中华读书报,2007-07-25.
③[英]约翰・罗斯金.爱美之心.
④[美]埃托奥.女性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31.
⑤[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著.王蓁译.女权辩护.商品务印书馆,1995.8:63.
⑥同上,1995.8:64.
⑦侯开.穿越小说为什么流行.新浪读书,.cn.2008-10-22.
⑧无甚惊心的《步步惊心》.北京青年报,2009-04-20.
⑨中国女性到了最危急的时刻.马咏梅的BLOG..cn/mayongmei,2010-03-05.
参考文献:
[1][美]E.弗洛姆.爱的艺术.西苑出版社,2003-6-1.
[2][英]玛丽・沃斯通克拉夫著.王蓁译.女权辩护.商务印书馆,1995.
[3][美]Claire A.Etaugh Judith S.Bridges著.苏彦捷等译.女性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0.
[4]海伦・费希.Why We Love-The Nature and Chemistry of Romantic Love.Holt Paperbacks,2005-01-02.
[5]海伦・费希.The First Sex:The Natural Talents of Women and How They Are Changing the World.Ballitine Books,2000.
[6]吴心怡.穿越小说的基本模式与特点.文艺争鸣,2009,(02).
[7]郭名华,赵玲.穿越时空编织现代女性白日梦――穿越小说的女性心理症候分析.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0,VOL25,(5).
[8]李婧.网络穿越小说的审美特色.小说评论,2009,(S2).
[9]桃之舟.穿越与反穿越.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2008.05.
[10]午门迨.影照花山文艺出版社,2008-11-1.
[11]薄荷荼靡梨花白.电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8-6-1.
[12]步步惊心.桐华花山文艺出版社,2009.02.
篇10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目标
总的来说,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语文课程的目标应该符合这个总体目标,为培养信息时代的人才服务。同时,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服从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它应该有自己的侧重点和特殊任务。
1.语文课程的目标观
民族性与多元化。信息技术革命加速了全球化的进程,教育也逐步走向国际化。同样,语言生活和语言教育也趋向全球化、网络化和虚拟化。因此,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视野下审视语文教育目标,制定语文教育政策。一方面,民族语言是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最有力的纽带,正确理解和运用民族语言及其所体现的民族文化,抵制外来语言和文化的霸权与殖民,是母语教育无可推卸的责任。另一方面,全环化必然导致多元化。因此,就语文教育而言,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正确处理好母语教育与外语教育的关系,正确理解双语教学的意义以及准确把握其分寸就显得很有必要。但总的说来,应该加强民族语言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使自身有一个参照系,更好地向西方学习。
人文性与技术化。在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操作技术成为语言生活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比纸和笔的操作更复杂,更具技术色彩。同时,多媒体和超媒体技术丰富了人类思想的表达手段,非文本的可视化媒体将与语言文字紧紧地融为一体。发展技术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追求高效率,因此,培养学生高效率的技术化语文能力,将成为语文教育的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由于高效率的原则就是要求企业化、标准化和统一化,因此,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又容易导致人文精神的失落。当前,科技与人文的割裂正呼喊着科技与人文整合,这将使人们在追求语文能力技术化的同时,追求语文教育目标的人文性,包括对语言思维、语言道德和语言审美情趣的重视,对文学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思想品德教育价值的重新评估。
普及性与艺术化。普及性是指过去仅局限于一小部分人群、具有高不可攀的神圣地位的语文教育目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大众化的目标。如计算机网络技术为电子写作、电子投稿与发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学生可以不受应试教育和语文教师的约束,人人都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地发表自己的思想和看法,从而出现了大众化的“网络文学”,曾经神秘的“创作”成为一种普通的、大众的“写作”。在文学的发展上,这就是所谓的后现代语言的话语权威发生了变化,公众话语早已成了明日黄花,个人性话语、私人写作渐渐盛行。至于艺术化,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便利的多媒体表达与文本表达融为一体,语文教育目标带上了更多的艺术色彩;二是由于键盘输入、扫描输入、摄像输入、摄影输入和语音输入等输入方式的不断丰富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文章修改与编辑的方便性,传统的纸笔书写可能将逐渐让位,而隐退为一种少数人所专有的、纯粹的书法艺术形式。
生活化。信息技术为语文教育目标的生活化提供了条件。多媒体与网络技术能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社会,使语文教育目标更富有真实的交际价值,做到学中做、做中学,学用一体化。如多媒体的互动技术可以模拟演讲、报告、采编等应用语文的真实环境和活动,网络技术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这就为语文教育目标生活化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个性化。信息时代文化价值的多元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人才需求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使语文课程目标不再整齐划一,而应该承认语文能力的个体差异,从“一纲多本”发展为“多纲多本”,从“教学大纲”发展为“学纲”,鼓励学生根据社会的发展、自己的需要和潜力确定语文学习目标的总体要求和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个性化学习。这样就有助于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个性化,使全体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2.语文能力的变化
电子化的读写能力。电子读写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前所未有的语文形态,它与传统的读写一样,成为信息时代人们必备的基本能力。电子读写能力包括多媒体阅读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阅读能力,基于网络和资源库的检索式阅读能力,键盘输入、语音输入、扫描输入等多样化的输入能力,多媒体写作能力,超文本和超媒体写作能力,网上写作能力,电子投稿与发表的能力以及电子读写一体化的能力。这些能力除了必须具备传统文本读写的基本能力外,还包括一些特殊的知识、技巧与策略。如多媒体的解读,各种字体、字型、字号和不同文本版式的处理,页尾、页脚、脚注和尾注的运用,网络导航的技能,网上交流工具的熟练使用,网络礼仪和网上交际规则的把握。此外,电子读写对传统的文本读写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由于电子读写的便利性和极强的交互性,电子化的文本资源极大丰富,以及情景化的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使其所表达的观点往往比传统媒体更加多样、复杂乃至隐晦,这就对批判性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又如在网上阅读时,由于超文本的功能,读者的眼光变得更加挑剔,如果文章缺乏吸引力,读者就可以迅速转移阅读目标,点击其他的栏目;反之,如果读者发现了优秀的文章,便会通过BBS、E-mail等电子手段在Intemet上迅速传播,影响范围极为广泛。并且读者还可以利用网上的交互方式,打破与作者的鸿沟,与作者甚至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对话。这些特点对网上的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作者也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快速读写的能力。质量和速度是衡量语文能力的两个重要指标。传统的语文学习注重语言的品味与揣摩,强调对语言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全面把握,强调字斟句酌的写作和修改能力,这是语文学科特性的必然。在信息时代,它仍是一个重要的语文教育目标。但不限于此,由于信息时代网上信息的更加自由、开放、随机,人们所能接触的信息量剧增。在这些信息中,既有大量有价值的,也包含了许多价值不大甚至有负面影响的垃圾信息。因此,信息的快速捕捉能力、筛选能力和鉴别能力必将进一步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为了应对全球化浪潮带给人类的更加频繁的交往,在信息时代培养快速的写作能力也显得很有必要。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使写作成为有真实目的和意义的交流工具,如果能提高网络写作的速度,那么其快捷与方便的特点就会使它的交际价值能与日常口语交际相媲美。又由于网络写作能整合传统写作本身的优点,因此,它在远程、长篇和深思熟虑的交流方面则将超过日常的口语交际。
实用性和研究性文章的写作能力。文字处理技术如WORD、WPS使写作快捷而简便,网络技术如E-mail、BBS使写作具有真实的交际目的。写作将像口语交际一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利用电子写作与传播,人们能够随心所欲地表达思想、交流看法,而这有赖于实用性文章写作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CD-ROM和网上信息资源的丰富性、电子写作工具的便捷性,使研究性文章的写作不再局限于大学生、研究生和专家学者,越来越多的中学生甚至小学生也有条件参与到研究性的写作中来。他们能方便地利用电脑网络请教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并开展网上协作,能搜集、阅读大量的信息资源,并进行不断的重组、加工与再创造。
规范性的口语表达能力。随着人机对话技术的发展,人与电脑之间的口语交流、人与人之间通过电脑与网络的口语交流将日益频繁。无论如何,电脑还不是人脑,人与电脑的对话就要求口语的表达具有适当的规范性,并掌握人机交互的会话策略,使电脑能够理解。由于当前的人机对话研究主要基于书面语言,因此,在目前的条件下,口语表达的规范也会发生一些改变,出现向书面语靠扰的趋势,如词汇省略现象的减少,句子趋向于完整,口语能通过电脑显示出来,从而具有书面语的视觉特征,能够被修改、补充与保存。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内容
1.语文学习对象的变化
多媒体。传统语文学习的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而多媒体技术的出现,使图像、声音、视频的运用与文本一样便利,它们不再局限在少数人专有的艺术创作领域,而是与文本融为一体,成为表达思想的共同方式。从当前的多媒体作品来看,多媒体与文本的融合有三种方式:一是像过去语文课文中的插图或朗读时的背景音乐一样,对文本的理解起辅助作用;二是以多媒体的表达为主,文本起补充、说明性的辅助作用;三是像文本一样都是表达思想的主体,如果删除多媒体部分,思想的表达就不完整,文本也得不到顺畅的解读。因此,掌握多媒体作品的特征与格式,理解和灵活运用多种媒体的能力,如图像解读、音乐鉴赏、视频阅读、文字处理、多媒体创作、E-mail技巧、网上实时交流、电子投稿与发表、电子工具书的使用等,成为语文课程的一项新内容。这些内容与信息科技课程不完全相同,信息科技侧重对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技术的基本操作,属于基础性的技术课,语文课程则侧重利用信息科技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利用文本媒体与其他媒体一起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
网络语言。随着网上交流的日益频繁,语言文字在词汇、句式、语体和语用等方面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日益增加的缩略语、大量出现的谐音词、界限逐渐淡化的各类语体,从而产生了“网络语言”,包括网上的口语、书面语甚至网上的方言。一些“网语”正从网上渗透到现实生活中,成了语言生活的一部分。一旦“网语”约定俗成,就会引起社会语言的变化,从而引起语文学习对象的改变。
网络文学。电子写作的便利和网络语言的产生,催生了网络文学的兴起。网络文学是指首次以电子形式在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具有通俗性、即时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并且篇幅短小,多数在2000字以内,但数量众多。在内容上,主要表达自我的感受和心情,所以一些较成熟的作品深受年轻读者的青睐。由于计算机网络尚未得到全面的普及,也由于传统的印刷媒体根深蒂固,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往往仍由传统媒体出版发行,这样做虽然失去了网络文学的一些特点,但进一步扩大了影响。但不管怎样,经过“优胜劣汰”,网络文学都将与传统的文学作品一起,成为语文学习的对象。
主题词。在当今信息激增的时代,论文的写作要求概括与提炼主题词或关键词,以方便电脑的处理;获取信息的检索式阅读和快速阅读也要求输入主题词或关键词,以进行准确的查询。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虽然也重视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但都没有上升到信息检索的高度来进行,因此,信息时代的语文教育应该加强对主题词的教学。
2.语文课程内容选择范围的变化
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网络技术的普及,网上的资源共享与交流,使人类的语言生活和语文的学习领域更加广阔。语文的外延不仅包括现实的生活领域,还包括网上虚拟生活中的语言活动,语文的外延等于现实生活和网络虚拟生活的外延之和。语文学习的材料和范例也因此更加多样并富有动态性,语文课程真正成为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或“全语文”课程,“大语文”教育也更容易得到实现和推广。
语文课程内容的多样性。语文学习领域的广阔性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这必然要求语文课程采取主动、开放的姿态,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各种主题、各种风格的语言学习材料。既可以选择贴近社会发展的社会历史作品,如时代主题、斗争、革命、爱国主义、群体意识,又可以选择讲人性,讲亲情、爱情、友情,讲平凡小事,讲普通生活与工作的文章;既可以选择革命文学,也可以选一些改良、保守、通俗的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多元性。但在信息资源极大丰富甚至极度泛滥的背景下,更要注意语言学习范例的选择,一方面要积极抵制腐朽文化的侵蚀,另一方面也要正确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
5.语文课程结构、载体和相关术语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