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材进出口贸易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材进出口贸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闽台进出口贸易
地理位置、经济政治背景比较
福建省作为我国一个沿海开放地区,地处我国东海之滨,面对台湾,接近港澳,是距离东南亚、西亚、东非和大洋洲最近的省份之一,并且也是全国第二大侨乡和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华侨港澳台胞在推动福建经济与国际经济接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福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全国进出口高速增长的大环境,给福建省的经济发展和进出口贸易带来了良好的氛围,带动和促进了福建的经济腾飞。正是在这种大环境下,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国家政策使全省已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开发格局,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台湾省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宝岛,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背景使得它更便于与祖国内陆和国际地区进行经贸合作。同时,台湾与美国、欧洲、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也都有着大量的经济贸易,与福建等内陆各省更是早有密切的民间文化交流。在两岸尚未实现直接“三通”,经贸关系尚未实现正常化情况下,两岸的经贸关系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祖国内地已成为台湾最主要的投资地、最大出口地之一及最主要贸易顺差来源,两岸经贸关系对台湾经济正产生越来越重大的影响。
进出口贸易总体比较
“九五”期间,福建省累计出口额大约518亿美元,比“八五”翻了近一番,年递增10.3%。2000年,福建进出口贸易总量首次突破200亿美元,达到212.23亿美元,居全国第6位。2001年全省进出口贸易工作取得新的进展,进出口贸易总值达到226.2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出口139.22亿美元,增长7.9%,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全国第6位;进口87.04亿美元,增长4.7%,保持了较大的贸易顺差。2002年全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84亿美元,其中出口173.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75%;进口110.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7%。全省已初步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同世界上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合作关系,全年出口上千万美元的商品共有60多种。福建外贸发展已经呈现出由“求量”向“重质”的转变。福建经济快车之所以能够长期迅跑,很大程度得益于外贸这匹强劲有力的“黑马”。福建外贸发展呈现出五大特点,即:出口商品结构不断优化,档次不断提升;贸易方式有新的转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加工贸易项目明显增多;出口市场趋于相对均衡;对外贸易实现“顺差顺收”的良性局面;外贸经营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
从1995年到2002年的进出口贸易指标上看,台湾的进出口贸易呈现波浪式的起伏波动:2000年达到最高值,进出口总额为2883亿美元,其中出口额1483亿美元,进口额1400亿美元;而2001年却呈现出衰退迹象,进出口贸易总额甚至低于1997、1998、1999三年。在经历了2001年前所未有的经济衰退后,2002年台湾省的经济贸易开始缓慢复苏,其主要原因来自于出口增长,1至9月,对外出口增长5.1%,其中对内地出口成为带动台湾产品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在国际经济景气尤其是两岸贸易大幅增长的带动下,台湾对外贸易扭转颓势,对带动经济走出谷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岛内的民间消费及民间投资仍然疲弱,使整个经济呈现“外温内冷”的状况,全年经济呈现低增长态势。(见表1)
从以上具体数据可以看出,福建省的进出口贸易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而台湾则呈现上下起伏波动的形势。虽然福建省的进出口贸易在近年有相当快的发展,在全国也排名前列,但与台湾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距。到2002年为止,福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只为台湾的1/10左右,进口额差距则要更大一些。因此,福建的进出口贸易要达到台湾现在的水平仍然需要一定的时日。
进出口市场、地区比较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和对外贸易的短短20年时间,福建省的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多元化市场战略取得新的突破。以前,东南亚一直是福建外贸出口的传统市场,近两年,福建对世界各大洲的出口全面增长,特别是对俄罗斯、东欧、中东、韩国、非洲、中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迅猛。对香港和日本的出口占亚洲的前两位;对德国、英国、美国也都有大量出口,且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2001年,全省实际商品出口国家与地区达193个,对亚洲出口61.9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44.5%,对美国、日本、欧盟、香港四大传统市场合计出口97.8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70.2%,美国已经一跃成为福建最大的出口市场。
对台湾省来说,美国是其出口的第一大市场,占总出口的23.7%,至今仍然稳定增加,从1996年的26.866亿美元增长到2000年的34.815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14.6%,主要原因是美国的经济景气继续扩大,台湾对美国的出口(以信息通讯机器为主)有顺畅的增长。其次,香港是台湾出口的第二大市场,2000年出口额达31.336亿美元。近几年,中国大陆的出口剧增,从而导致对台湾原材料、部件等的进口需求增大,台湾经由香港对中国大陆的间接出口增长坚挺。日本是台湾的第三大出口市场。但在1997年,对日本的出口由于口蹄疫发生而导致猪肉出口停止,另外也由于日本经济恢复缓慢的影响而剧减,从1996年到2000年出口额平均为13亿美元左右。对亚洲出口则为总出口的一半以上,且呈现快速增长,其中同上年相比,对日本出口增长44.1%,对东盟五国增长32.1%,对香港增长24.9%。因此,可以看出美国是福建和台湾的第一大出口国。福建的出口有往欧洲和美洲扩大的趋势,而台湾的出口则逐渐向亚洲扩展。
进口方面,福建省对亚洲的进口主要来自于日本,最高时期(2000年)达到13.15亿美元,对香港、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都有较大量的进口;欧洲主要从德国、意大利及英国三个国家进口,最高进口额为1998年对德国的3.23亿美元;美国也是福建省较大的进口国之一,且年进口量呈逐步递增趋势,从1997年的6.23亿美元发展到2001年的8.08亿美元。2001年,全省与世界上110个国家与地区开展进口贸易,进口5000万美元以上的国家与地区共有20个。
台湾最大的商品进口来源是日本,2000年达到3.86亿美元。其次是美国,由于台湾的有关信息通讯产品的出口坚挺,导致对美国电子部件的进口需求旺盛,2000年达到最高值2.51亿美元。但是台湾对日本和美国的进口都呈现了逐年上下波动的形势,可见国际经济政治和台湾内部的经济变动对进出口贸易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同时,台湾对韩国、马来西亚、法国、德国也有较大量的进口。
进出口商品结构比较分析
近几年来,福建省不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外贸出口格局也不断优化。初级产品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工业制品出口保持较快增长,二者的比例由1999年的17.4:82.6调整为2001年的9.3∶90.7。2001年全省初级产品出口13亿美元,比上年减少近7000万美元,占全省出口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0.6%降到9.3%,工业制品出口126.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的比重突破90%。2002年机电产品出口68.04亿美元,同比增长41.44%,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9.17%;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2.34亿美元,同比增长82.07%,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8.62%。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成为拉动福建外贸增长的主要动力。电子行业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企业是通过利用外资改造发展起来的,新开发的出口商品有电视机、录像机、电话机、电脑、音响、电子元器件等六大类,农业、食品制造业、建材、机械、石化行业等也通过利用外资得到很大的提高和发展。
同样,在台湾省的出口产品中,工业产品所占的比重也是最大,2001年达到1462.15亿美元,其次才是农产加工品和农产品。可见,福建的工业制品出口虽然占到全省出口比重的90%,但仍然不及台湾的十分之一。在出口商品结构方面,电气机器、电气器材与机械均处于前两位。台湾对中国大陆间接出口的主要商品项目有:电机设备及部件、机械设备、塑料原料及制品、人造纤维丝、工业用纺织品等。其中电机设备所占比重最大,达到15.9%。另一方面,从增长率看,电机设备及其部件比1996年增长30.8%,钢铁制品比1996年增长29.5%,这两项在工业产品中的出口增长率最为显著。
进口方面,福建省的进口商品种类广泛,主要以工业制品中的机器设备为主。2002年福建省机电产品进口62.08亿美元,增长43.7%;高新技术产品进口28.68亿美元,增长65.4%。而台湾省的进口额中,原材料占最大份额,2000年达到897.78亿美元,其次是资本货物和消费品。福建进口的原料配件及设备所占比重相应提高到88.4%,初级产品所占比重下降到11.6%。化学成品、纺纱织物、钢铁、机械及运输设备等商品占绝大多数,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主要集中在邮电、汽车、轻工、食品等。在所有的进口商品中,规模超过1亿美元的就有7大类。
伴随着科技产品世界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高,台湾进口的机器设备和零部件也不断增加。台湾与中国大击的进出品贸易也有了相当的发展。受到民间投资活跃等因素的支持,台湾对中国大陆的间接进口额,主要以农业、工业原材料为主,达到39.15亿美元。
从以上的定性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的进出口贸易及整个经济水平都与台湾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与它们各自的经济政策,政治背景紧密相关的。两省的进出口贸易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存在着各自的特色。总体来说,由于历史、政治、经济的原因,台湾进出口贸易与福建省进出口贸易无论在规模上、速度上、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区别。福建属祖国大陆同一经济体,这种与台湾地区的差别是正常的,随着改革开放,内地已成为台湾最重要的投资、出口地之一,内地对台湾的进出口贸易在台湾经济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时也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经贸合作。如果两岸能够消除人为的屏障,随着交往的日趋频繁,闽台的进出口贸易将呈现越来越紧密、互补、共荣的特征。
参考资料:
1.杨维中,1997年台湾的对外贸易——1998年日本贸易振兴会白皮书:贸易篇,台湾研究集刊,1999年第二期
2.石广生,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与展望,国际商报,1998年10月15日
3.对外经贸部,福建外贸首超200亿美元,2001年03月02日
篇2
霍尔果斯豪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强说:“六十二团具备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在这里建厂,我们非常放心!”。
“十二五”期间,六十二团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山东威龙酒业、霍尔果斯豪运电子、江苏荣能建材等16家企业,五年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7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4倍。2016年新年伊始,海程邦达、广西恒仁、深圳格绮等企业又派代表到六十二团洽谈投资意向,今年该团招商引资落地资金预计达5亿元以上。
六十二团紧邻霍尔果斯口岸,地处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核心地域,是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上的重要节点和发力部位,在很多方面具备明显优势。认真贯彻中央和兵团、师党委决策,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对外开放,促进经济转型,是该团加快经济强团建设、发挥开放窗口和桥头堡作用的必然选择。
“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国际通道、优惠的发展政策,加上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建设,六十二团已当之无愧地成为承载产业转移、繁荣二三产业的大‘孵化器’。”六十二团经贸科科长骆跃生说。
依托霍尔果斯口岸快速发展的进出口贸易,六十二团参股建设了新疆伊犁恒信国际贸易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仅2015年,该公司吞吐量就达40万吨,进出口贸易总额达4.5亿元。“十三五”期间,六十二团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为契机,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排头兵作用,打造丝绸之路经济新区。
随着国家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陇海-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国道312线)、省道218国防公路均在六十二团交汇,霍尔果斯国际火车站和西气东输首站就建在六十二团。六十二团所在的霍尔果斯区域已经成为集公路、铁路、航空、管道“四位一体”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2015年,江苏益德物流公司看好发展商机,投资1100万元在该团建起集装箱堆场项目,项目当年开工当年建成,今年将全面运营见效。凭借交通便捷优势,“十三五”期间六十二团将继续加大交通及物流基础设施投入,采取BOT和PPP模式引入更多的物流企业入驻,与霍尔果斯口岸共同构筑向西开放大通道,努力成为兵团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进出口商品加工集散地,成为集批发、大宗采购、展销为一体的“国际商贸物流城”。
篇3
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认识到对外贸易依存度过大存在的危机,开始着力在扩大外贸发展规模的同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外贸结构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外贸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贸易结构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如资源进口依赖度依然很大,出口产品优势主要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缺乏核心技术优势和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等,实际上贸易结构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本文将以数据为基础,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对外货物贸易存在的结构问题,并提出加快其升级的主要途径。
一、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进出口产品比重的发展态势
从进出口比例可以看出,我国处于贸易顺差还是逆差的状态,可以反映我国贸易摩擦的整体情况。总体来说,近年来我国进出口产品比例将长期保持平稳的态势,没有出现大幅度上扬,也没有出现大幅度下降,具体如图1。从1981年至2013年期间我国贸易进出口比例呈现五次波浪型变动。第一次是1981年至1983年,进出口比例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第二次是1983年至1990年,进出口比例呈现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第三次是1990年至1998年,进出口比例也是连续三年的快速上升和连续五年的快速下降,但是升势和下降幅度相对第二次开始缓和。第四次和第五次的波浪型波动幅度更为缓慢,进出口比例的变动幅度都小于0.5。这说明我国贸易结构逐渐趋于稳定。从整体趋势看,我国经历相对长期的贸易逆差(将近10年)后开始保持长期的贸易顺差趋势。顺差比例的变动(进出口比例)基本保持在(0.8,0.95)区间变动,这种缓和变动从1997年开始,已经维持了17年,因此,我国货物进出口贸易保持了相对长期的稳定态势。
(二)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变化情况
初级产品是资源型产品,其进出口结构问题能够反映出区域的资源状况。整体来说,我国初级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呈现上升趋势,具体如图1。从图可以看出,自1980年至今我国初级产品进出口结构的变化呈现两个基本趋势——稳步阶段和快速变化阶段。稳步阶段是1980年至1999年,进出口比例基本维持在(0.5,1.0)区间,变化幅度不大。快速变化阶段,即2000年至今,进出口比例呈现曲线上升趋势,变化幅度非常大。1999年的进出口比例为1.35,截止2013年已经达到6.13。初级产品进口比例与出口比例的悬殊,说明我国资源性产品对外的依赖度越来越大,并且保持着上升趋势,这对我国经济的稳定性将产生重要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我国初级产品出口发展非常缓慢,1980年至2013年增加了10.77倍,年均增长率为7.5%。我国初级产品的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改变,1980年货物出口主要是为矿物燃料及相关原料(46.96%)和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32.75%),而2013年初级产品出口主要是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51.79%)和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30.83%)。我国初级产品进口发展非常迅速,1980至2013年初级产品进口增加了93.54倍,年均增长率为19.21%,而我国初级产品进口结构发生的改变更大。1980年时初级产品进口主要为非食用原料(51.07%)和食品及主要食用的活动物(42.06%),到2013年主要为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49.31%)和非食用原料(42.47%)。
(三)我国工业制品进出口结构变化
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可以反映区域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区域的产业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工业制品的进出口结构保持较为稳定的趋势,没有出现大幅度波动。从图1可以看出,工业品制品的进出口比例与我国货物的整体进出口结构和趋势相对一致,但波动性相对缓和。整体分析,呈现出两种下降趋势:一是1980年至1998年,工业制品进出口比例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和快速下降趋势,维持了18年,时间较长;二是1999年至2013年,进出口比例相对稳定,变化幅度相对缓和,已经维持了15年,时间也较长。
具本来说,工业制品出口结构差异较大。1980年我国工业制品出口主要为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44.41%),而2013年出口产品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备(49.50%),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增幅最大,上升了41个百分点,而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下降幅度最大,下降了27个百分点。从进口看,1980年工业制品进口主要为为机械及运输设(39.20%)以及轻纺产品和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31.81%),而2013年主要为机械及运输设(55.17%),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品进口以机械及运输设备为主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近年来保持相对稳定。比较工业制品的进出口情况可以发现,我国机械类产品的进出口额度都非常大,而纺织类主要以出口为主。
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平稳发展趋势,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加强。2004至2009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保持快速的下降趋势,这说明这期间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额发展迅速,其增速高于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增速。自2009年之后,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开始缓慢回升,并且已经持续了四年。这主要是因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各种高新技术产品不断渗入我国各种地区。近年来出口增速放缓,对此我国政府应该予以重视,这凸显了我国货物出口的技术性不足,货物出口的技术性有待提高。
二、我国货物贸易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依然占主导地位,产品技术含量较低
从产品类型看,一些化学品等能源型产品出口率较低,主要出口集中在技术含量低的电子电器等机械类产品,占据了总出口额的49.50%。这些产品的生产特点是依靠大量的劳动力和简单的生产设备进行生产。实际上我国很多外贸企业发挥的是组装功能,对于一些具体零部件的生产主要依靠国外企业。纺织类产品也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优势,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其产品出口总额占总出口额的17%左右。目前电子机械行业和纺织行业已经成为我国两大产能过剩行业。我国长期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主导地位主要应该来源于几个方面:一是我国人口规模大,劳动力优势显著,产业的发展可以依托劳动力优势而可以不依托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二是我国经济基础水平低,虽然近年来发展迅速,但是技术发展速度难以和经济发展速度平行;三是我国许多企业保持代加工地位,国外的技术只是提供成熟产品零件,而我国提供劳动力,这样导致我国企业的技术难以上升。
(二)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型产品依赖性较高,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性发展
根据图1及其分析可以看出,我国资源型产品进出口比例越来越大,比例数值已经超过6.0,即资源进口是资源出口的6倍。这说明我国资源供应的不足,需要大量依赖国外进口,这对于经济的稳定性产生了重要影响。比如,我国原油的消耗70%主要依靠进口,大豆油的原料大豆80%依赖进口,这直接影响了我国的讨价还价能力,并且国内这些资源型产品市场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大,价格容易受到国际市场价格的影响。实际上,能源型产品属于国家安全性产品,其对外依赖度过高,不仅影响区域经济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同时影响国家的安全和稳定。
(三)工业制成品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过于依赖国际市场
产能过程已经不是一个新的问题,早在21世纪初,许多产业已经呈现出严重的产能过剩,例如纺织、电子机械、建材类产品。其中我国建材产品的产能已经超过世界总量的50%,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已经严重超出了我国的建材消费水平,过多的生产只能大量投向国际市场。此外,铜铁业、化工产业也存在严重的过剩问题,过剩的比例超过了40%。2012年中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达到21%;水泥产能过剩达到28%。对此,部分企业要么因为市场饱和而亏损倒闭,要么将市场转向国外。据统计,2013年我国工业产业利用率为78%,部分行业甚至低于75%,例如建材产能利用率为72.5%。这说明我国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这些产业的国际市场出现大幅度波动,那么将危及这类企业的生存,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国大量的服装企业、建材企业、电子机械企业破产的重要原因。
(四)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比例过低,凸显我国贸易产品的层次不高
整体而言,无论是进口还是出口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都不足,基本维持在27%左右,没有上升趋势,波动性也不大。2013年高新技术产品进口总额为5581.71亿美元,而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器械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类产品,其他类高新技术产品进口额度非常小。从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看,在华外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占到70%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也主要集中在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产品,大部分此类产品的进出口主要集中在广东、江苏和上海三个区域,其他区域高新技术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不到30%,而出口比例不到28%。因此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区域的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严重不足。
三、加快我国对外货物贸易结构升级的主要途径
第一,从多个视角解决我国对国际市场资源的依赖:一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利用总量;二是加强资源与环境保护意识,减少我国资源利用总量;三是提高我国资源的开采能力,例如提升我国深海能源开采技术,以满足我国能源需求,降低我国对国外能源的依赖额度;四是加强资源性产品的创新和研发,以替代我国产量不足的资源,缓解我国的资源困境。
第二,拉动内需,兼顾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扩大产品消耗能力,有效缓解我国产能过剩问题。近年来国际金融危机频繁,国际市场非常不稳定,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出口。因此要想从长期解决当前产能过剩的问题必须依靠扩大国内需求,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度。同时,拉动内需需要一个过程,而解决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只能依靠国际市场,为此要提高出口退税率,缓解当前我国多产业产能过剩的问题。
第三,产业转移与转向。要彻底解决我国产能问题,解决贸易结构问题,缓解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可以从两个方面实施:一是降低国内产业生产,即通过企业重组和兼并,转变投向,减少产业产品生产;二是将产能过剩企业向国外转移,这不仅可以促进企业走出去,也可以提高我国对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实际上我国部分产业产品例如建材产品,生产虽然过剩,但是其技术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完全有能力向国际进军。
第四,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的研发,提高我国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水平,突破当前我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困境,从劳动力优势转为技术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大环境下,鼓励技术创新,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才能提高国际竞争力,才能改变我国产品进出口的劳动力密集型优势,才能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性优势。面对国际各种高质量产品的进入,企业只有不断提高产品的品质和层次,才能真正改变获得永久的竞争优势,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通过技术提升,我国商品出口的价值和结构才能得到提升。
第五,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同时鼓励国内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弥补自身技术的不足。近年来海尔、联想、华为等大型企业陆续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基础,不断促进本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升级,最终良好的占有国际市场,形成高端的技术服务和商品输出。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先进技术的变化,在坚持创新的同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快速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满足不断变化的国际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篇4
(一)产业发展趋势1.国内石材产业发展趋势“十二五”时期是石材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转型期,目前我国石材市场已经成为国际石材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按照《石材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5]提出的发展思路,“十二五”期间我国石材业要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把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作为行业发展的推动力,抓住企业(行业)升级和行业布局调整两个着力点,加快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现代石材业的发展道路上健康、稳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石材业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从世界石材大国迈向世界石材强国。2.福建南安石材产业的发展趋势南安石材产业面对外部竞争,正面临着产业发展升级。同时,由于南安石材产业出口基地的性质,使其资源、市场两头在外,仓储物流成本高昂,一船荒料在路平均成本约100万元美元左右。目前,南安石材进出口几乎都依靠厦门的物流,南安石材产业基地中还没有具备现代综合服务职能的大型石材物流园。南安石材产业发展迫切需要现代服务配套产业的支持,促进行业分工协作,形成产业带动效应,需要促进石材产业链各环节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商务活动的现代大型综合的石材产业园区,促进石材产业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二)市场空间南安是中国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的石材生产、出口基地,现有建材企业2500多家,年创产值280亿元,其中石材企业150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337家),年产板材总量1.2亿平方米,工艺石材5000万平方米,占中国石材产量和石材产品市场份额的60%和70%,石材进出口总额约占世界石材贸易总量的40%。专家预测“十二五”末,中国石材进口额将达到40亿美元,出口额达到70亿美元,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三)企业资源能力1.贸易业务带动优势ARTEX是中国目前石材一般贸易的最大进口商,在全球近30个的国家和地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采购渠道,在福建省内特别是厦门、泉州等地市拥有数十家长期的合作伙伴,形成了良好的企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2010年从印度、伊朗、埃及、土耳其、以色列、黎巴嫩、西班牙、意大利、巴基斯坦等国进口石材达1.6亿美元。2011年石材进口突破2亿美元。公司自身在石材进口及与合作伙伴相应形成的复加工出口的经营规模,特别是随着中艺南安石材园项目的开发,使公司具备了从一般贸易商向产业链管理转型升级的基础。2.ARTEX的转型升级近年来,ARTEX认真贯彻中国工艺(集团)公司关于加快推进业务转型升级的战略,依托进口的政策优势,积极探索向以石材为主要产品的进口和加工复出口业务的转型,到2010年公司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石材一般贸易的最大进口商。现代市场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需要企业纵向、横向整合完善产业供应链的能力。为进一步发挥公司在石材贸易的规模优势,在石材产业高利润环节获取更大收益,有必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公司正在控股开发的中艺南安石材园项目,将通过建立集石材原材料贸易、新型石头开发与废料再利用、加工、仓储、展销、金融服务为一体的石材综合交易市场,实现企业向石材产业的供应链管理的转型升级,实现成为大宗商品贸易商、供应链管理服务商的战略目标。
二、后危机时代ARTEX竞争战略发展建议
(一)ARTEX竞争力提升方向建议按集团要求,加快业务转型,由单纯进出口贸易向实业、物流以及供应链管理转变,争取在三年内再造一个ARTEX。对此,为公司竞争力提升方向提出建议:1.充分利用海西经济区政策,优化贸易资源在充分调研及评估基础上,公司通过几年努力,已经与厦门地区购销方银行、海关、商检、税务、外管等积累了一定的人脉关系,目前主要贸易融资额度集中在厦门中信银行、厦门交通银行、厦门兴业银行和厦门招商银行,出口货源主要集中于闽南金三角地区,进口产品销售地主要在闽南地区。公司正在把注册地迁至厦门,迁至厦门后,可降低流通费用和资金拆借费用等成本,更贴近公司进口商品的销售市场。同时公司可充分厦门经济特区现有进出口补贴政策及税收优惠政策,实现公司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公司与闽南地区知名企业的深层次合作,也有利于扩大公司在银行的担保额度,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规模,提高国有资本收益,将大幅度增加公司的利润,提高中艺集团的知名度,将有利于提高福建抽纱在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参与并取得共同发展。2.建立全供应链管理模式,降低市场风险,提高盈利能力随着海西战略的全面推进、两岸关系出现的重大积极变化、福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公司2010年进口石材1亿美元以上,但是由于没有自己的加工仓储交易保税市场,使公司的整体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为了能突破现有业务瓶颈,深度拓展石材业务,公司2011年在泉州市南安水头建立集仓储、销售、加工及配送为一体的石材综合交易市场,完善石材领域的供应链管理。加工仓储交易市场的建立进一步延长公司进口商品产业链,优化石材产品结构,完善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有利于公司向实业投资转型,拓展进口业务空间,充分体现现代服务业和传统的贸易业的结合,整合优化了业务效率,提高管理水平,节约交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同时,以加工仓储交易市场为依托拓展新客户,带动贸易的发展,增强银行对公司发展的信心,从而不断增加公司的营业额和利润,进一步巩固公司在进口石材、木材、木薯淀粉、农副产品、海产品贸易的领先地位,并可增加国家税收,创造就业岗位,尽到国企的社会责任。3.继续完善公司内控制度,规避经济可能下滑带来的财务风险除了盯紧战略转型外,工作的重点需要继续完善公司内控制度,规避经济可能下滑带来的财务风险。建议公司更加注意增加流动性。对于一家净资产规模只有3000多万元的小企业而言,需要时刻注意资金的安全运作。4.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培养创新型外贸经营管理团队同时公司将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积极创新,寻找新的契机,抢占新的市场,稳定职工经营队伍,积极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知人善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最终形成优秀的新型销售、管理团队。
篇5
(一)京津对外贸易发展的现状
当前,京津冀已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又一具有活力的经济增长极,而且是我国参与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枢纽与门户。2009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为2147.6亿美元,下降20.9%,在各省市中继续保持第4位;天津市进出口总额为639.4亿美元,下降20.6%,在各省市中排名第8位。2010年上半年,北京市进出口总额达到1444亿美元,天津市进出口总额为378.7亿美元,与2009年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60.2%和34.5%。
(二)河北对外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河北对外贸易起步较早,发展较快。1975年经国务院批准,河北正式在秦皇岛开口岸。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河北外贸历经统收统支、统负盈亏;分级核算、定额补贴;额度分成并与地方财政挂钩;汇率并轨、自负盈亏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并逐步与国际经贸通行规则接轨的渐进历程。2004年7月1日,《对外贸易法》实施后,国家取消了对所有外贸经营主体外贸经营权的审批,改为备案登记制,河北外贸进入完全竞争领域。
2009年,河北省进出口总额296.1亿美元,下降22.9%,在各省市中排名第10位。2010年上半年,河北进出口总额为190亿美元,增长40.6%。其中出口104.1亿美元,增长51.8%;进口85.9亿美元,增长29.1%。
二、河北对外贸易与京津梯度差明显
(一)对外贸易规模虽然同属前十位,但进出口总额相差悬殊
近年来,按进出口规模总量计算,北京是河北的7倍多,天津是河北的2倍多,河北进出口总额在前十强省(市)中降幅最大。目前,在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量方面,河北的差距与先进省市相差悬殊,而与其他落后省市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二)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低
京津出口商品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是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以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食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为优势产业。进口的设备为当地的加工制造业提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同时利用先进的设备生产出了高附加值的产品,并由此带动了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
河北出口商品中主要为初级产品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如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7%和13%(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有重叠部分),与北京、天津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出口占主导地位的是钢铁和金属制品,但钢铁的进口额同样巨大,说明河北钢铁冶炼业虽是优势行业但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单一的问题仍是河北外贸的"软肋"。
(三)对外贸易出口方式结构不合理,加工贸易不强
当年北京加工贸易出口额占其总出口的比重约为44%,天津为56%,而河北仅为18%。从我国对外贸易总额来看,加工贸易占据半壁江山,直接从业人员约3 000万人至4 000万人,约占我国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20%。目前,全国从事加工贸易的企业有12.6万家,年加工贸易出口额5 869.8亿美元,而河北2009年加工贸易出口额仅为28.5亿美元,与全国的平均水平尚有较大差距。
(四)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少,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带动力不强
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来看,河北大大低于京津两市。2009年度北京实际利用外资金额61.2亿美元,天津实际利用外资金额90.20亿美元,河北实际利用外资36.9亿美元。在利用外资效果方面,天津是成功的典范,世界500强企业已有近140家在津投资。外商投资企业对天津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15%左右、工业增加值的40%以上、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同时还为社会提供了近60万个就业岗位。而河北累计实际利用外资329亿美元 ,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河北的也不到100家,与天津比有较大差距。
(五)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低,拉动GDP增长不足
在对外贸易拉动GDP增长方面,2009年全国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2.86%。其中北京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28.25%,天津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6.88%,河北对外贸易对GDP贡献率为-9.39%。河北2009年对外贸易对GDP的贡献率既低于北京,也低于天津;对外贸易拉动GDP增长率低于北京,但略高于天津。对外贸易对全省2009年的经济增长非但没有向上拉动,反而形成一定的拖累。
三、河北发展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
(一)区位优越
河北是我国12个沿海省市之一,海岸带环绕渤海,发展潜力巨大。河北中环首都北京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同北京、天津构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三角”地带,与北京、天津已形成环京津一小时交通圈,区域经济相互融合。尤其是河北处于环渤海经济增长极的核心腹地,京津冀城市圈内拥有近2亿人口的消费群体,市场容量占到了全国总量的10%以上,是我国市场容量最大、人才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因为环抱京津,能够承接京津的人才、科技成果和相关产业的转移,可以加速实现河北外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营方式的转变。
(二)资源丰富
一是河北拥有海河、滦河两大水系,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03亿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105亿立方米,丰富的水资源能优势为河北出口型工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二是河北有耕地近1亿亩,临港工业可利用非农用地面积达4 000多平方千米,再加上大量的林地和其他农业用地,丰富的土地资源为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农产品基地建设提供了基本生产要素。三是河北有河北拥有储量居中国大陆省份前六位的矿产达40种,煤、铁、石油(天然气)、金以及各种石灰岩等大宗矿产均为河北优势矿产,其中炼焦用煤储量居中国首位。且近年来又陆续发现了一批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河北建设大型钢铁、装备制造、建材、石油化工等综合工业基地的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是劳动力资源非常丰裕。河北目前人口已达7 000万人,居全国第6位,根据《河北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2022年~2 027年河北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时期,将有1 300万~1 400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各级城镇。
(三)设施完备
河北的交通、仓储、物流基础设施齐全,能够为商品进出口提供服务和保障。河北省内有发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网,也有石家庄和山海关两处机场,更拥有秦皇岛港、京唐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等重要港口,能为进出口贸易提供全方面的便利服务,使河北发展对外贸易如虎添翼。
(四)地位稳固
河北产业发展体现为3大板块:一是秦唐沧三市凭借近500公里的海岸线,定位为沿海板块;二是以发展农业产业化、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等为优势的冀中南板块;三是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的张承(张家口――承德)板块。河北对外贸易历经30多年发展,目前,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企业已累计达到18 000家多家,年出口超亿美元龙头企业已达30家多家,培育了信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物医药、精品钢材、建材、橡塑胶制品、化工产品出口产业集群和50家出口基地。作为京津两市商品出口基地,在钢铁、煤炭、农产品、服装等传统商品上与其他省市仍有较大的竞争优势。
(五)政府重视
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对外贸易和京津冀一体化工作。原省长同志在2010年初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别指出:要统筹好环京津地区的发展,发挥京津的作用,带动河北经济发展,是河北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中一个重点;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务实地推进与京津的合作,多领域、多层次与京津对接。
四、实现对外贸易错位发展的几点想法及建议
(一)完善对外贸易优惠政策,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业
河北在鼓励外贸进出口方面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如“石家庄海关八举措助企业渡难关”、“河北省国税局6条意见促出口”等。但总体来讲,出口鼓励政策还不够系统,退税速度还不够快捷,缺乏部门间的协调和沟通,一些政策执行也不完全到位。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成立对外贸易工作领导小组,外管、海关、银行、税务、商务厅、国资委等相关部门参加,系统整理已出台的鼓励对外贸易的具体措施,参考京津经验,加快研究制定新的鼓励政策(重点研究制定鼓励钢铁、煤炭、服装、医药、农产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出口政策),并做好政策及信息公告等工作,进一步巩固传统优势出口产业。同时,对于省内优势产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开展对外工程承包、投资办厂、建立销售网络,带动传统优势产品的出口。
(二)建立对外加工贸易园区,扩大加工贸易出口比重
从河北出口贸易发展本身看,加工贸易发展滞后是制约全省出口规模扩大、商品结构提高以及河北与全国及沿海省(市)出口规模和结构差距的直接原因。河北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的升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通过加工贸易来吸收外资和外国技术,来积极推进和完成这个过程。对于河北来说,不但要扩大加工贸易占出口的比重,从量上取胜;更重要的是要尽快介入到国际化生产链条中附加值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环节,以质取胜。
建议进一步明确对加工贸易产业的政策引导,加快建立加工贸易园区。完善出台各项鼓励优惠政策,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向出口加工区转移,并对在出口加工区内经营的企业进出口产品予以保税,放开加工贸易的产品范围,简化手续,这不但有利于加大海关监管力度,防范和打击走私,还可以吸引大量外资,促进加工贸易的发展,提高加工贸易的质量,为加工贸易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积极创造条件做好京津加工贸易的梯度转移,鼓励本地产料件替换进口料件加工,带动地方其他产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加工贸易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动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三)加大高新技术引进的力度,加速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
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产品核心技术的引入力度。一方面可以直接从国外引进,另一方面可以从京津引入战略合作者,达到核心技术转移的目的,加速实现出口商品结构调整的目的。同时要通过技术引进带动本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政府和企业可以联合设立“研发专项基金”以及给予税收优惠等一系列措施,鼓励企业走高新技术产品创造之路,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营销渠道,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出口产品,把“河北制造”最终变成“河北创造”。
(四)加大外资引入力度,增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带动力
河北目前利用外资的水平还不高,规模还不够大。继续坚定不移的引入外资战略有利于河北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利于提高省内其他企业生产工艺水平和管理经验,也有利于提高省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带动力。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充分利用河北的优势资源和京津的“协同效应”引入有实力的国外企业,优先发展汽车制造、生物医药、光伏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等产业,注重机电、高新技术和劳动密集型项目的引进,把握外资项目从目前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力争做到高起步,快发展。
(五)保持出口商品基地优势,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
建议政府利用土地、水利等自然资源,重点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出台各项鼓励优惠政策,以种植、养殖农产品出口基地为基础,规划和重点建设肉类、粮油、蔬菜、果品和水海产品等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区域农业竞争力。同时,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另外,应大力引进外资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引进符合国际及有关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标准的加工、生产体系,引进农产品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监控操作程序,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对畜禽疫病防疫检疫技术和化肥农药及饲料中有害残留的监测控制技术,带动河北农产品加工者标准意识和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全面推进河北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的标准检验检测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使河北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激素及抗生素含量达到国家通用“绿色”标准,推动农产品出口。
(六)建立相关对接平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篇6
这次地震的重灾区东北部地区虽然不是日本最主要的工业区,但该地区集中了汽车、核电、石化、半导体等众多重要产业企业,该地区经济规模占到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8%左右,地震给日本的电脑芯片和汽车零部件等生产带来直接冲击,短期内供应能力将持续下降。
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日本一直以来与中国保持着密切的区域经济合作,贸易往来频繁,日本地震对中日进出口贸易也将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我们密切跟踪分析,以及时调整我国对日贸易政策。
近年来中日贸易情况
长期以来,中日贸易额保持在高位运行,震前日本已经成为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国。从近年来中日对外贸易统计数据可以看到,除2009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外,中国对日本一直保持着贸易逆差,且对外贸易逆差有扩大的趋势。从总体上看,中日贸易领域主要集中在机电设备、电子产品、汽车、光学设备和纺织品等行业,中日之间的贸易呈现出互补性特征,其中中国对日本的机电、芯片、汽车等产品有着高度依赖,而中国也向日本出口机电产品,但主要是靠从日本进口技术密集型的零件后,完成加工组装,再出口回日本。此外,在中国的对日出口产品中,纺织品占很大比例。
2011年1-2月,日本和中国的双边贸易总值为488.5亿美元,增长28.8%。今年4月10日中国海关总署了3月份对外贸易进出口数据,在主要贸易伙伴中,唯独中日进出口同比增速较前两个月有所放缓。由此可见,日本地震对中日贸易的影响已经开始显现。
日本地震对中国进口的影响
目前,中国对日进口额占到中国总进口额的12%左右,对日本的电子等高科技产品以及汽车、零部件等产品一直保持着高度需求。地震发生后,由于这些产业生产在日本停滞,使得日本出口该类产品数量出现缩减。
其中对中国对日进口贸易影响最为严重的就是以芯片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日本是目前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半导体生产国,长期以来,中国大量电子产品制造企业严重依赖于日本的尖端技术,在芯片、微控制器等核心器件领域主要由日本大型电子企业供货。在这次日本地震直接影响的区域内,就有18座芯片生产厂,这些芯片厂的合计产能约占日本半导体总产能的20%,地震严重影响了日本在芯片等产品上的供应。中国作为电子高技术产业特别是芯片产业的主要进口方,短期内靠自主研发替代自日本进口的希望十分渺茫,因此中国进口企业面临着价格显著波动、短期性供应短缺等不利局面。
同时,日本地震对中国进口整车和部分零部件的影响也十分严重。震前中国从日本进口的汽车整车金额比重占汽车商品进口金额总额的13%,2010年,中国共从日本进口整车25.4万辆,仅次于欧盟。在零部件方面,我国2010年进口日本零部件价值109.1亿美元,占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总额的39.9%,是我国进口零部件第一大国。此次地震使得日本Iwaki压铸有限公司等主要的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停滞,零部件供应链出现断裂,严重影响我国进口零部件,阻碍了我国汽车行业的生产。此外,日本地震也导致三菱、丰田、本田、尼桑、大发等8家日本汽车制造商因零部件供应震后受阻,已经暂时关闭在日工厂。另外,由于地震导致交通中断,已生产的出口汽车及零部件将无法运至机场或港口,导致日本汽车及零部件出口暂时放缓甚至中断,这造成了日本汽车及零部件的供货紧张,严重影响中国从日本进口汽车和零部件。
此外,日本地震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对日本食品行业也造成了不利影响。为确保日本输华食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国家质检总局已经发出公告,进一步加强检验检疫监管,扩大禁止从日本进口食品、农产品的品种和产地范围。
日本地震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中国作为日本的第一大贸易国,在出口方面,由于震后电力供应紧张,食品等生产停滞,物资供应紧张,诱发日本的进口需求大增,中国对日出口短期内将显著增加,从而推升了中国的总出口水平。
日本作为中国农产品最大的出口市场,近几年来对中国农产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我国对日输出农产品。尤其是2006年5月29日以来,日本农产品《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对所有进口农产品的化学品残留限量标准做了更为严格的规定。目前由于日本地震及所引发的核泄漏事件导致日本农产品和食品的生产受损,之前对中国农产品的技术贸易壁垒可能放松,使中国输往日本的农产品增加,尤其是蔬菜系列出口将明显增加。但这只是暂时的,苛刻的贸易壁垒仍将存在。此外日本的灾后重建需要大量的水泥、建材等原材料,这些都是中国的出口强项,但是日本国内生产多以高端钢材为主,中国的钢材质量是否满足日本的使用标准仍是一个值得思考关注的问题。
日本地震后核电站受破坏导致的核污染扩散使普通民众感到恐慌,生产防核辐射作用药物和碘化钾片的出口商有获利的可能,但是由于日本对制剂进口的严格限制,药品进入日本市场需通过日本GMP认证,目前中国很少有公司具备向日本出口制剂的资格。相对而言,由于日本本土的原料药企业受地震影响停产,震后公司重建、电力紧缺和辐射物质污染可能影响到当地原料药的生产、销售,国内具有对日出口原料药资质的公司将会获得一些机会,对日出口业务有望增长。当然这一部分的出口空间还取决于国际社会是否有大量的医药援助以及核污染是否会进一步扩散。
对于中国的出口行业来讲另一个机遇是,日本在汽车及其零部件、机械设备、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等高精尖高附加值产品上,一直占据着国际领先优势,大量向美国、中国、欧盟输出。而由于中国本土企业在这些产品上的技术匮乏,一直很难打开国际市场。此次日本地震使得在这些产业领域出现断供,对中国本土企业来说是一个进入该类市场的有利时机,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日本这些产业的停滞、工厂的关闭只是暂时性的,中国能否把握这个较短的时机,还需要企业提高自身技术含量以及来自政府的积极引导和鼓励,这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
对中国对日进出口贸易的政策建议
日本此次地震及引发的核泄漏危机,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短期内会减少中国对日进口,扩大中国对日出口,缓解中国对日贸易逆差的局面。但这并非彻底的改变。长期来看,中国应该就此次地震对中日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抓住时机,增强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又好又快发展。
对中国对日进口企业的政策建议
多元化产品供应链结构:长期以来,中国对日本的电 子零部件和汽车零部件供应有着高度的依赖,日本由于受此次地震的影响,芯片、高端轴承、发动机等零部件的供应出现断裂,严重影响到中国企业中无论是依赖电子零部件的手机、电脑、数码制造商还是汽车生产商的生产和交货时间。中国企业应该吸取经验,短期内应该在海外市场积极寻找替代品,扩大零部件进口来源,以应对日本地震造成的暂时性冲击。从根本上讲则应该加快技术进步,使生产过程中技术含量高的零部件实现国产化,真正保障生产自主性和安全性。只有通过多元化零部件供应国和国内采购的方式,构建多元化的零部件采购渠道,才能促使供应链结构的多元化,防范供应链中断的风险,提高出口企业的生产安全性。
降低对日本汽车的依赖度:2010年中国从日本进口汽车占到中国总进口车比例的近1/3,比重大,依赖程度高。受此次日本地震的影响,日本本土许多汽车企业生产停滞,对中国的汽车进口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对此,中国汽车进口企业应该降低对日本汽车的依赣程度,扩大对美国、德国等汽车工业国的进口,丰富进口来源国;努力学习日本汽车的省油优势,积极发展本土汽车产业。
对中国对日出口企业的政策建议
加大对日出口产品的技术投入:机电产品贸易作为中日贸易的主流,中国出口的机电产品生产中所使用的零部件和技术大多从日本等技术发达国家购买,拥有自主专利的很少。这要求中国企业重视保护本土技术,积极申请注册专利;多向日本等发达国家学习并进行技术交流,引进优秀技术人才及设备;加强科技培训,采取资金鼓励等措施鼓励劳动者提高技术技能;利用IT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和生产工艺,重点发展信息与光纤通讯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带动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的提升,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完善出口结构。
积极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日本对中国农产品实行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了输日农产品的数量,使得通关速度降低,成本增加,严重影响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尽管在日本地震时期有所缓解,但地震只是暂时的,仍应该高度重视。对此,企业自身要树立防范技术贸易壁垒的意识,加强对这方面的研究,及时跟踪产品的有关信息,建立农产品行业的预警机制;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开发绿色农产品,推动绿色管理,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在政府和企业之间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在运用WTO原则的同时提高出口企业应诉能力。
根据日本灾后市场需求变化调整产量:随着日本国内灾情的逐步稳定,灾后重建等工作会进一步提升日本国内对自中国进口的消费品及建筑用钢材的需求量,对农产品、食品和服装的需求也将进一步得到提升,相关的生产企业应该密切关注日本的市场需求变化,短期内协调组织人员扩大生产规模,保障产品质量,积极对日出口,促进出口企业的短期利润增长。
对政府部门的政策建议
完善产品质量监督和检测体系:日本由于此次地震及核泄漏事件,造成生产停滞,物资紧缺,急需灾后重建,但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尤其是医药、钢材产品的进口仍有着严格的限制和审查,针对这一情况,我国政府应建立符合WTO规则的质量监督体系,加强对国内产品的质量审查及监督,严格市场准入机制,激励企业自身努力提高产品品质。同时,引进先进的质量检测系统,认真搜集并研究日本等发达工业国家的各项有关标准化和认证的法令和标准,减少我国与其因标准和认证制度差异造成的贸易壁垒,加强对国际认证的推进。此外,在采用国际标准的同时,组织专家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把我国的一些意见和要求反映到国际标准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国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提升国际信誉,促使出口的蓬勃发展。
鼓励技术进步,完善出口结构:一直以来,我国对日本的出口主要集中初级产品上,地震后也没有改变这个局面,只是扩大了农产品、鞋帽等产品的出口,仍然缺乏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因此,我国政府应该不断加强科技兴贸,提高研发能力,尽快建立起我国自主创新的技术体系,提高我国对日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这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在这期间,利用日本企业在此次地震背景下对其国内自然灾害频发、生产缺乏安全的考虑,借助优惠政策进一步吸引日本公司将具有更高技术水平、更高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向中国转移;对于高科技产品出口给予配套的鼓励政策予以支持,利用税收手段进行贸易政策调整,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高技术含量产品、有出口优势且附加值高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为出口企业创造更加健康、科学的出口环境。
努力协助企业应对技术贸易壁垒:我国政府部门应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建立技术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建立技术贸易壁垒数据库和专门的技术贸易壁垒信息收集及咨询机构充分利用我国应享受的WTO“TBT协议”中赋予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充分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和WTO的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来妥善解决日本歧视性、非合理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
篇7
【关键词】 金融危机;我国;物流;影响
尽管世界各国多项经济刺激计划相继出台并实施,且力度一次比一次加大,范围一次比一次广,但世界至今尚未摆脱金融危机的阴影。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波及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实体经济,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2008年世界经济已明显放缓,下行风险逐步加大,前景更加不确定,并且会造成经济不景气的可能性巨大。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为2.2%,发达经济体经济2009年将下降0.3%,其中,美国经济将负增长0.7%,欧元区两个主要经济体德国和法国将分别负增长0.8%和 0.5%。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十分严峻和复杂的形势,下行压力极大,必然会给物流业带来巨大冲击。对于中国这些主要的外贸国的经济逐渐萧条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造成的压力很大。据有关人员估计今年行业外贸物流业务量下滑有30%以上;对于许多经济外向型的城市,出口贸易及关联产业直接受到欧美市场需求放缓的影响,经济一萧条,各个行业的需求量随即减少。这也意味着进出口贸易量随之减少,下游的物流业必然受到冲击,物流业的市场规模出现萎缩,物流有效需求不足,物流资源闲置,企业经营效益明显下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物流业属于服务业,具有生产业的特性,主要为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生产制造和商贸流通企业的物流需求构成物流业的市场。有“物”才能“流”,国内和国际两个物流需求市场的需求萎缩,必然带来物流经营业务量的下降。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物流业务明显下降
物流业务明显下降首先表现在实物量增速回落,需求急剧减少。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11月,我国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增幅同比回落2.1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同比下降8.3个百分点;全国公路运输完成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增速同比回落7.3和7.2个百分点。今年以来,物流需求继续延续了下降趋势。这些都是由于实物量回落,需求减少,导致流通减少,物流运作不起来,产生大量库存。国际物流企业受影响最为严重,外贸依存度在60%以上的地区受危机影响较大,而外贸依存度45%以下的企业和地区受冲击较小。但这种趋势正在从外贸相关行业向产业链上游传导,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会在整个物流行业显现出来。
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连续几个月港口吞吐量增幅持续下降,煤、焦炭、原油、钢材等重要基础原材料产业均出现明显的向下拐点。随着国际贸易的萎缩,去年上半年红红火火的航运业务也急转直下,天津港保税物流园区内已经有两三家物流企业倒闭,整个园区开工企业不到10家。即便是开工的物流企业业务量也不饱和,一旦有发货消息,全国各港口的物流企业都来竞争。虽然我国政府11月份调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但由于海外需求市场不景气、汇率波动、原材料价格波动等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导致进出口贸易仍处低迷状态。由于货物运量减少,港口停泊的船只减少,港口收入也相应减少。
二、物流各行业均受到冲击
美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产生的影响遍及航运业、港口业、国际货代业、公路运输业、仓储业、企业物流、快递业,但首当其冲的是航运、港口和国际货代业。物流量最大的是航运,航运业上造成海运运力过剩、业务收入和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亏损。现在有很多船东都采取合并航线甚至取消新船订单的办法,以减少亏损;港口业上,出口下滑对港口企业也造成了较大影响,绝大多数港口根本完不成年初制定的任务;国际货代业上,业务量下降、资金紧张、风险增大、利润下降甚至出现亏损;公路运输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运输车辆营运效益明显下滑,客户减少,货源不足。运输成本上升,货量减少,导致运力相对过剩,运价只能维持在较低水平上;2009年1月国家开始收征燃油税,企业的运输成本又会增高。仓储业上,中国物资储运协会提供的仓储业统计表明,2008年下半年,仓储客户的平均仓储时间较往年有所延长,这表明货主的销售不旺,才导致仓储周期变长。
因为货物存储时间变长,也对仓储企业的操作收入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他物流服务领域,还出现了企业亏损倒闭等现象。预计全球经济下滑对仓储业的影响将在明年逐步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出租率下降、租金下跌、客户减少等方面;企业物流上,受消费需求下降、出口增幅减缓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企业的产品库存周期延长、库存量上升,资金周转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显著上升;快递业上,由于大部分的快递企业业务量中80%是企业客户,20%是个人客户,企业客户中的大部分是制造业客户(工厂企业预计超过一半以上),而中国制造业出现问题,制造企业生产的产品减少,必然会影响到快递业的业务量。很多中小快递公司因为没有客源或客源太少而关门倒闭。
三、物流企业困难加大,竞争加剧
金融危机导致订单减少、竞争加剧,国内燃油税又出台,物流企业相对以往面临着更大的困难。根据中国物流统计年鉴数据,从2008年第三季度到第四季度,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包括运输费用、保管费用、管理费用)的同比增长率,从19%下降到了1%。统计资料显示:2009年的第一、二季度,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下降,物流业务量特别是海关监管仓和集装箱拖车运输急剧减少,一些物流企业面临“吃不饱”的情况。许多货运公司货运量快速下滑,一些规模较小、实力不济的货运公司已开始倒闭,部分从事货代的人员也相继跳槽。物流应收账款增多,收款困难,造成资金链紧张。自去年10月份后物流量呈不稳定态势,忽高忽低,总体货量下滑近30%左右,许多“两仓”项目的建设暂停。各物流园的集装箱堆存、接驳监管仓业务量从三季度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下滑。目前金融危机对物流业的影响还看不到底,明年也极可能是艰难的一年。
四、物流业投资减少、融资困难,资金压力增大
由于对经济增长预期下调、整个物流市场的不景气以及资金紧张情况,共同导致了投资者失去信心、企业和社会对物流行业的投资热情下降,对该产业的进入保持谨慎态度,以此来规避风硷。银行放款也比较谨慎,广大中小企业因为自身信用等级不高和银行授信不足,难以直接从商业银行获得融资服务。国内商业银行基于历史原因,主要服务于国有企业和信用等级高的大型企业。这导致了银行信用呈现一种典型的80/20分布,即80%的贷款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内的少数大型国有企业之上,而中小企业贷款市场则极不发达。物流企业“三角债”增多。
一方面,客户延长帐期,物流企业垫付资金回笼放慢,部分上游客户破产倒闭或恶意逃债,物流企业坏账风险加大。许多物流企业当期经营难以为继,原定投资计划放缓或放弃,对后续发展留下隐患。如进驻北京空港物流基地的部分企业推迟、撤走或撤销增资计划。中远物流2008年新增流动资金缺口为10亿元,被迫放缓物流核心资源及IT投资计划。
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升值、国家货币政策从紧、企业利润下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很多物流企业出现企业发展资金不足、流动资金困难、利息成本增大等问题,对一些预付资金大、周转量大的物流企业带来影响。因此很多物流企业由于资金链脆弱,资金严重短缺,面临着倒闭的危险。估计2009年中国物流产业的投资项目数量和总金额都会出现明显的下滑,预计将同比减少15%~20%。
五、物流业并购加速
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运输物流行业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将呈现服务内容重塑、成本优化、整合加速等三大变化趋势:行业需求疲软且客户要求改变,将导致物流服务内容改变;利润被进一步挤压且波动性增强,亟待成本优化;投资意愿升温,行业整合加速。
三大因素正在加快行业整合的步伐:为尽快满足客户需求变化,企业考虑通过并购来扩大网络和业务能力;与物流公司长期发展战略一致的并购对象逐渐涌现,其购买价格由于金融危机也更为合理;地方政府搭建合资合作平台来支持运输物流行业的投资并购。受以上三大因素的推动,运输物流行业的并购整合将愈加频繁,竞争格局也将改变。很多跨国公司都表现出对中国运输物流企业的并购兴趣。随着国务院提出拉动内需10条措施,推出了4万亿的刺激经济方案,对国内物流业也是一个机遇。
首先,是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投资而带来庞大建材物流需求。铁路、航空建设投资巨大,基础建设拉动下游需求和动能源等生产资源的消费,从而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机遇。
篇8
一、进一步增强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一)我省自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以来,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呈现较快增长趋势。*年,全省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额2.6亿美元,其中出口0.8亿美元,进口1.8亿美元。出口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4.28%。科技兴贸工作虽然有了好的开局,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与全国其他省市相比差距较大。目前,我省出口仍以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高新技术出口企业的数量规模还比较小,竞争力还比较弱,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一般贸易的比重仅为1.4%,大大低于全国23.53%的水平。一些企业仍在延续消耗高、浪费资源、环境污染等粗放经营方式,加剧了电力、煤炭、石油、水资源和运输能力的紧张状况。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重视通过深入实施科技兴贸战略,一方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加快改造传统产业步伐,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能耗,改善环境,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提高河北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有效突破国外贸易壁垒,减少和化解对外贸易摩擦,实现全省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二、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指导思想、任务和重点(二)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为指针,把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高国际竞争力放在科技兴贸首位,加快出口促进体系建设,通过面向国际市场的具有战略纵深部署的技术开发、加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政策导向和为出口企业提供优质配套的社会化服务,提高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外贸出口结构和出口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实现全省出口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主要任务。提高出口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4-5个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其中上亿美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达到2个;培育1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过亿美元的企业,10家出口上千万美元的企业;在现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培育5家高新技术出口产品技术中心;在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含计算机软件)、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中培育40家高新技术重点出口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10个传统商品出口骨干企业的技术工艺;到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20%左右。
(四)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工作重点。一是在充分发挥国家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政策效应的同时,认真落实省内有关部门的支持政策,利用现有的产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企业技改贴息资金及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符合条件的出口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项目、产业化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增加出口型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提高高新技术出口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扩大出口规模,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二是做到“三个结合”,即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同提高传统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相结合、整体推进同重点扶持相结合、全过程支持同重点环节的支持相结合。三是研究建立创业投资机制,充分利用社会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三、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政策措施
(五)加强对科技兴贸战略的资金支持。省财政在安排专项资金时,可将科技兴贸项目列入预算,支持科技兴贸战略实施。主要用于:支持高新技术出口产品的研究开发、技术改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知识产权保护及打造自有品牌、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开拓国际市场以及与国外技术交流等。
(六)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积极争取商务部、财政部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企业技改项目贷款贴息资金的政策支持。
(七)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研究开发项目。对出口潜力大、能形成较大出口规模,对实施科技兴贸战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根据原外经贸部、财政部《出口产品研究开发资金管理办法》(外经贸计财发〔*〕527号)的有关规定,每年为其申报国家无偿资助资金,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的投入,鼓励产、学、研、贸联合开发。
(八)引进一批外资研发机构。在税收、外汇、股权和配套费用等方面采取优惠政策,鼓励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公司以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设立研发机构;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九)鼓励创立自有出口品牌。每年要积极争取一部分国家为实施出口品牌战略而设立的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创立自主品牌、提高河北品牌效应。
(十)在机电产品研发资金、技改资金、开拓市场资金等方面,优先安排高新技术的机电产品出口,以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促进机电产品出口,带动一般商品出口。
(十一)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各类国际国内认证、出国考察、开拓市场、信息化建设及对外宣传等。
(十二)对列入《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目录》(*年版)内的出口产品和企业,统一按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22号文件规定的退税率执行。同时,加大对其在配额许可证、广交会摊位分配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十三)帮助和支持企业积极争取国家进出口银行支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优惠贷款和商业银行优惠出口信贷;为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提供较为完善的出口信用保险服务。
(十四)认真落实国家对引进先进技术型外商投资企业在技术设备引进、所得税减免、购汇、利润再投资、技术转让等方面的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商在我省设立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外商投资企业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
(十五)加快推进以政府投资为引导、企业投资为主体、金融保险系统和社会风险投资共同支持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投资体系建设的进程,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上市公司和其他公司及个人参与对创业投资企业所投资企业的购并活动,支持创业投资企业所投资企业进行股权回购;支持创业投资企业所投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
(十六)海关要继续对年出口额大、资信好的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提供便捷通关服务。选择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年出口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资信好的生产企业,予以便捷通关服务。加大高新技术产品加工贸易监管模式改革力度,对符合海关监管条件的出口企业优先实行联网监管,取消手册管理。
(十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大、出口批次多、产品型号变动快、资信好的出口企业,经质检部门批准可享受免检或便捷检验以及绿色通道待遇。
(十八)继续简化重点出口企业因公出境销售、维修服务人员的出境审批手续。对出口企业从事国外市场开拓、反倾销应诉和售后服务的商务、技术人员因公出境,实行一次审批、全年有效的办法。
(十九)简化高新技术进出口登记注册、技术管制、技改贷款贴息、研发资金申报等项目的审批手续,公开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对符合要求、材料齐全的项目,要在3个工作日内办结审批或上报手续。
四、共同营造良好的出口环境
(二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联合工作机制。有关部门要加大协调力度,共同研究实施科技兴贸的扶持政策,制定发展规划,协调联动,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尽快形成以贸易为龙头、科技为动力、产业为主体,三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良好局面,为科技兴贸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各市人民政府要继续加强对科技兴贸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工作机制,为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持续增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十一)加强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坚决查处各种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及时处理知识产权纠纷;建立和发展各类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加强科技成果、专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对取得的科研成果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和促进自主发明和有序的技术转让,努力创造优质名牌产品。
篇9
关键词:日本地震;浙江省;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713.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062-02
引言
日本地震及引发的次生灾害对日本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此次地震短期内减少了浙江省对日进口,扩大了浙江省对日出口,缓解了对日贸易逆差的局面。长期来看,浙江省应该就此次地震对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据中国海关总署,2011年1—2月,浙江省对日本进出口总值34.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1%。而3月份对日本的进出口总值数据显示,在主要贸易伙伴中,唯独浙江省对日本出口同比增速比前两个月有所加快。由此可见,日本地震对浙江省经济贸易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一、日本地震对浙江省的经济影响
日本地震迫使日本很多企业停止生产,这将直接影响企业经营业绩,降低消费意愿并进一步加剧通缩。近年来,浙江省与日本间经贸互利互补的合作关系日趋紧密,也为双方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再加上浙江省与日本的经贸关系已从单纯的货物贸易扩大到包括货物贸易、技术贸易、相互投资、政府资金合作的全面经济合作,如加工贸易、综合性的长期补偿贸易以及石油、煤炭等领域的合作。地震带给日本的影响也从短期或者中长期影响到了浙江省的经济。
(一)短期影响
日本是浙江省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是浙江省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和第四大出口市场。地震对日本灾区的住房、工厂、机械设备、基础设施等资产造成了严重损害。这在短期内也严重影响到了浙江省的对日贸易,地震发生后,日本受灾地区生活体系严重受到破坏,这无疑影响到了对日用消费品的需求。浙江省众多公司都对日出口生活必需品,如嵊州双佳日用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扫把、地板刷等日用清扫产品,有将近90%销往日本。地震的发生严重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灾后急需用品的订单急增,或者提前陆续发往受灾地区赈灾。
同时,浙江省所需要的工业原材料大部分可以从其他市场寻找到新货源或替代品,但部分日本在国际市场份额较高的原材料,主要是液化品和高端钢材,受供求失衡影响,短期价格出现暴涨。这无疑影响到了浙江省的需求,加重了浙江省经济压力。
此外,日本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发生,使得至少有6个港口在短期内难以恢复运作,这无疑对在运物资造成一定影响。浙江省对日出口的原计划出运货物受阻,部分已装船并抵日本的货柜无法卸货,部分集装箱积压在港口,直接影响了出货期,造成了浙江省的经济损失。而由于海啸重灾区附近海域有大量杂物,以及福岛核危机升级,部分船公司取消在东京和名古屋挂港,转往神户和大阪,严重危机企业间贸易。另外,受救灾物资运输和人员转移的影响,使得东京机场积压大量货物无人领取,普通货运陷于停滞状态,影响了对日贸易的进行。就如宁波,日本是宁波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宁波主要往日本出口纺织服装、原油、蔬菜、水海产品等,从日本进口的主要产品有废金属、钢材、塑料、废纸、纺织品等。由于日本国内三大汽车厂商停产,也直接导致宁波市部分对日出口汽车零部件的企业受影响。因此,短期内运输成为了影响浙江省对日贸易的主要障碍,造成了浙江省的经济损失。
(二)中长期影响
日本地震过后,很快就启动灾后重建的工作,日本的内需会扩大,相应浙江省对日的出口也将扩大。由于生产和出口体系停顿,带动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有利于缓解浙江省输入型通胀压力。日本灾后重建将会在数年内完成,需要进口大量原材料,对于浙江而言,日本的灾后重建所爆发出的强大需求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出口增长。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日本对于农产品、纺织服装、鞋类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将带动相关商品出口价格的上涨。对于浙江省那些经营与日本竞争产品的厂商和出口商而言,日本生产和出口体系停顿,意味着浙江省厂商和出口商可以获得很多的替补机会,从而提升浙江制造业的地位和产品竞争力。而电子产品、玩具等非生活必需的耐用消费品,由于日本消费能力下降,在全球其他市场竞争可能更加激烈,价格可能走低。
地震及其次生灾害的发生,使得钢材、石油等需求萎缩,带动大宗进口商品价格回落,有利于缓解浙江输入型通胀压力。但从长期来看,进入灾后重建阶段后日本势必会增加对铁矿石、煤炭、建材等商品的需求,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上涨。
二、日本地震对浙江省外贸的挑战和机遇
日本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尽管波动了浙江省经济,很大程度上给浙江省带来了挑战,但也给浙江省经济带来了机遇。首先,由于地震破坏了日本的生产链,从而使得许多国家会选择替代品来弥补地震带来的损失,这既影响了浙江省进口产品的需求,也给浙江省企业的出口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还有,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日本对于各方面产品的需求量上升,因此相应浙江省对日的出口也将扩大。
(一)日本地震对浙江省外贸的挑战
日本地震发生后,日本的一些产业的产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无法重启,不管是与日本某些产业呈现竞争性关系的企业,还是与日本呈现合作关系的企业,多少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给浙江省经济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受灾的日本东北部是日本汽车、机械、钢铁、电子等产业的重要基地。日本在先进材料、零部件以及机器生产等许多领域占据着垄断位置。随着日本企业生产的停滞及地震后日元升值,企业从日本进口会面临产品价格的提高。很多浙江企业的设备来自日本,有些维修零件甚至都依赖日本进口。地震及次生灾害的发生,使这些零部件的供求关系严重受到破坏,供不应求,使得价格上涨,带给浙江省经济很大的挑战。
日本地震的受灾面积大,重建工作繁重,日本国内的工程机械需求量将大幅上升,这将使得日本企业的工程机械加大在本土的销售,从而可能削减到浙江省对日的出口量。其次受灾地区对于一些高端或者耐用消费品的消费能力下降,浙江省对日的出口量也会大幅减少。
(二)日本地震对浙江省外贸的机遇
日本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尽管波动了浙江省经济,但也给浙江省经济带来了机遇。首先,由于地震破坏了日本的生产链,从而使得浙江省会选择替代品来弥补地震带来的损失,这给浙江省企业的进口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还有,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日本对于各方面产品的需求量上升,因此,相应浙江省对日的出口也将扩大。
日本地震发生后,日本的一些产业的产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无法重启,各个地区对日的进口相对减少,这无疑带给浙江省相关企业很大机遇。浙江省相关企业已经具备较大的产能,利用这次市场机会,树立自己的品牌,加强自己的产品竞争力。日本汽车和电子品方面等无法在短期内重新进入正常生产阶段。因此,在日本的产能恢复之前,对于与其有一定竞争关系的浙江省企业,可能会订单增加,增加市场份额。其次,日本对水产品的市场需求是刚性的,短期或者中长期而言,当普通民众生活趋于一定稳定后,水产品消费需求将会迅速回升。而作为日本重要的水产品进口商,其国内需求缺口必将对浙江省水产品对日出口起到一定拉动作用。
三、加强浙江省经济的建议与措施
浙江省外经贸平稳较快增长的势头不会因为日本地震而发生逆转。但从中长期看,日本灾后重建将促进双方在经贸上的合作,这不仅将有力地支持日本灾后重建工作,也将会有更多的浙江省企业受益。因此,江省应当抓住机遇,稳定和加强浙江省的经济建设。
地震发生后,由于日本的众多生产链遭到破坏,国际市场出现缺口。浙江省应该寻求机会,利用自己强大的生产技能,抓住机遇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积极填补日本产品供应紧张的市场空隙。在这个过程中,树立浙江省企业自身的品牌,加强自身在国际市场上强有力的竞争力,替代日本的进口产品。例如,日本震后对日用消费品、医疗器械与用品等产品需求较强,浙江省一些性价比较高、适销对路的纺织服装、日用消费品将牢牢抓住此次机会。
此外,浙江应抓住新一轮日本海外投资的机遇,吸引更多日资企业来浙江投资。地震后日本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更多地考虑转移到地理邻近、成本较低而自然灾害相当少的国家或地区投资设厂,重新布局,进一步向海外转移生产能力。浙江省与日本地缘相近、经济互补性强,同时,浙江省基础设施完善、产业基础较好、自然灾害较少,具备吸引日本企业的诸多有利因素。
四、总结
日本地震及其次生灾害,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日本自身的生产链,也波及了浙江省的经济,无论短期和中长期,对浙江省经济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从长远角度来看,日本地震发生后,日本很快进入重建阶段,这一阶段对于浙江省经济的影响无疑是利大于弊。浙江省在接受日本地震带来挑战的同时,也是在增强自身的竞争力,稳定和加快经济的发展。地震带给浙江省的机遇,也在为浙江省创造条件和机会,加速其经济的发展,更有力地树立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同时,也让浙江省在此次地震中总结出经验教训,为这些突发事件的发生提前做足了预防准备,建立了人们自信心,有调理地进行城市建设。这些都使得浙江省可以更为有力应对突发事件,为稳定和加速浙江省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逯新红.日本大地震的经济影响分析[J].中国物价,2011,(4):66-68.
[2] 郝向举.日本地震对我国水产品出口影响[J].中国水产,2011,(5):18-19.
[3] 李瑞红.日本大地震对全球及我国经济影响探析[J].地方财政研究,2011,(4):76-80.
[4] 常梦旖.日本地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WTO经济导刊,2011,(6):88-91.
[5] 赵兵.日本灾后重建的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9):33-35.
篇10
二连浩特口岸是我国对蒙古国开放的最大公路、铁路口岸,是距首都北京最近的陆路口岸,也是陆路连接欧亚最便捷的通道。二连浩特市面对蒙古、俄罗斯及欧洲国际市场,背靠京津塘环渤海经济圈和呼包鄂经济带,是我国向北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进出口集散地,素有“北疆明珠”之称。1994年8月9日,同志视察二连浩特市,做出了“在边字上做文章,在开放上下功夫,在内联上求发展”的重要指示,为内蒙古铁路向北发展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呼铁局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机遇,认真贯彻落实铁道部、的工作部署。不断加大铁路口岸建设力度,着力发展对外贸易、旅游饭店和物资仓储等产业。2005年开行呼和浩特至法兰克福专列以来,口岸经济快速发展,铁路运输能力明显增强,铁路口岸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为构筑欧亚国际大通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连口岸进口货物主要以煤炭、铜铁矿等资源性产品为主,出口货物则以机电、纺织、建材、日用百货、食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近年来,为建设大口岸、推进大通关、构筑大平台、服务大外贸、促进大物流,提高口岸综合竞争能力。呼铁局高度重视二连口岸的发展,自2000年以来,铁路二连日岸过货量稳步增长,最高时达到800万吨。从目前现状看,二连口岸站整体换装能力为1620万吨,集二线的输送能力为1200万吨,承担着中蒙贸易70%以上的货运量,进出境货运量列全国陆路口岸第4位。
二、加快发展铁路二连浩特口岸的必要性
(一)适应我国能源发展战略的需要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对矿产资源的需求将日益旺盛,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上升。预计到2010年,全国石油、铁矿石、铜等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分别高达54%、55%、75%。而我国多数传统优势矿产可利用储量难以保障需求。必须加快实施多元化能源保障战略。与我国相邻的蒙古国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80多种矿产和6000多个矿点。目前,蒙古国丰富的铜、铁、煤、磷等中国相对短缺的矿产资源正在招商引资进行开发,与中国相对先进的技术、经验、设备以及较为雄厚的资金形成互补,我们要抓住机遇,与蒙古国进一步加大矿产资源开发的合作力度。有资料预计。我国从蒙古国进口矿产资源2010年将达到6384万吨。2020年将达到18978万吨。加快二连铁路口岸建设,对缓解我国能源紧张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适应内蒙古扩大对外开放的需要
近年来,中蒙两国经贸、文化和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合作不断扩大,我国已连续11年成为蒙古国最大的投资国和贸易伙伴国。随着中蒙经贸往来的加速发展和我国向北开放战略的大力实施。中蒙矿产资源合作日益频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在蒙投资矿产企业已经超过40家,中资企业在蒙古国矿业的投资额日益增长。在中蒙两国交往和经贸合作中具有重要的地缘优势。改革开放30年,内蒙古口岸进出境货运量累计达到6.5亿吨,近年来内蒙古与蒙古国的贸易额一直保持在中蒙贸易总额的50%左右。但对外贸易对全区经济的拉动能力相对较弱,经济对外依存度不到10%,发展对外经济还有较大的空间和潜力。特别是蒙古国生活日用品依赖进口的局面短期内不会改变,而我国的家电、日用品、服装等轻工产品和蔬菜水果等农产品在蒙古国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蒙古国劳动力资源特别是种植、养殖、建筑、采伐、采矿等劳动力缺乏,而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开展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潜力巨大。二连口岸承担着中蒙贸易70%以上的货运量。加快发展二连铁路口岸,对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增强对外贸易对内蒙古经济发展和就业的拉动能力,都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三)适应内蒙古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需要
近年来,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特别是在口岸城市物流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每年拿出千万元用于口岸设施及附属设施的现代化改造,目前,二连浩特滨海国际陆港等一批物流项目都陆续启动。根据《2007-2010年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到2010年,内蒙古要依托资源、产业和区位优势,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牧业产业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大力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形成西部、东部物流区域和口岸物流带“两区一带”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格局,逐步将内蒙古建设成为承东启西、南联北开的区域性物流基地和联通欧亚的国际陆路物流基地。与公路和航空相比,通过铁路口岸发展物流具有运量大、运距短、成本低、安全可靠等优势,对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优化口岸物流产业价值链条。促进内蒙古现代物流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快二连口岸铁路经营发展的对策
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蒙古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变化。蒙古国资源开发外运的条件将日趋成熟。二连铁路口岸必须以此为契机,围绕中蒙经贸发展实际,依托二连地区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优势,积极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多领域、多层次、多功能、分工协作的复合型口岸经济。
(一)加强地方部门的合作
强化车站与当地海关、国检、边检、货代公司等部门的协调配合职能和工作水平,减少口岸通关作业环节,大力压缩票据周转时间,加快放关速度,最大程度提高进出口货物通关效率。
(二)加强中蒙俄铁路的协调协作
坚持中蒙俄三方例会及日常协调配合机制,主动推动和改善国境站间工作环境。针对国境车货交接存在的具体问题,主动促进协商共识。加强对现行中蒙铁路协定和中蒙俄国境铁路联合委员会决议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督,与蒙铁协商按照对方站场设备状况及作业需要。提供可能的编组计划。确保国境站间运输畅通。从而提高口岸站运输能力。
(三)加强口岸通关管理
海关部门要研究按二类口岸站模式将口岸报关等作业向内延伸。减少口岸运输组织和通关时间,提高通关效率。加强货代公司管理,建立注册备案制度和信用等级评价,细致调查分析口岸进出口货物滞留情况,科学合理确定考核项目和考核指标。规范管理货代公司行为。
(四)加强信息技术保障
铁路部门要对二连口岸既有运输生产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及设备质量、分布、现行功能、效果等情况进行调查,掌握现场应用、重点是联运和通关方面的需求、积极开发、完善系统功能,以口岸信息平台建设为载体,与“一关两检”实行信息联网。现车管理、货票管理、查验数据、列车预报等信息资源共享。加快现车系统升级改造,实现计算机电子货位管理,提高车站调度科技管理水平。
(五)充分释放二连口岸站的运输能力
紧紧抓住中蒙进出口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机,不断扩大进口货物新增品类运量,协调蒙方在二连站换装部分宽轨出口货物。同时。考虑蒙、俄国内城市建设对建材类出口货物的增
长需求,对宽轨自备车接人二连站装运出口货物给予支持,并规范具体操作办法。有效增加出口运量。
从基本生产作业方式入手,对二连口岸站的过货生产作业管理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分析,对涉及口岸运转作业效率的各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制定新的口岸作业流程,提高口岸运输作业效率。努力提高空车到达质量,减少排入集二线的坏关车,充分释放调车能力:进一步扩大散堆装货物落地比重,加快宽轨车辆周转,努力扩大铁矿石、煤炭货物接运量,确保宽准轨车流紧密衔接。
加快二连站区设备设施和技术改造,将人力站台作为交换场,减少宽2道调越区作业的等待时间。提高调车能力,满足运量增长需求。针对原油进口量下降的实际。启用闲置换轮库,盘活存量资产,换装循环拉运班列,适应散堆装货物的增量和解决由于蒙铁运用车不足形成的运输瓶颈问题。同时,要努力实现均衡组织出口运输,在蒙方扎门乌德站换装接运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按照货物品类、车种交接数量制定换装最佳方案,最大限度地缓解中蒙双方运输能力不匹配的问题。
(六)加快发展对外经济贸易
成立铁路口岸发展工作组,协调解决口岸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加强口岸专业管理。明确口岸、联运、外事专业管理职能部门职责。实行国际联运保价统一管理,提高铁路口岸站管理水平。
(七)加快发展口岸物流业
依托铁路和口岸运输优势,组建进出口贸易公司,积极介入和开展煤炭、铁矿石、石油等大宗产品的国际、国内贸易,拉动口岸进出口过货量。带动物流需求。成立专业物流公司,加快与商贸商品相适应的物流基地的建设,实现运贸一体的跨国商贸物流。在铁路多元系统所涉及的上下游贸易客户群中,将蒙古国的外贸产品取代内贸产品,实现外贸与内贸共赢。改变简单的过货运输组织方式为“门到门”物流服务、个性化服务和增值服务,提高综合效益。以口岸物流为重点。加强信息沟通,通过股份制或多元化合作模式,积极支持不同产业结构的公司在蒙古国投资与发展,积极拓展蒙古国市场。针对原油、木材进口业务减少。铁矿石、煤炭进口业务增幅大的现状。加大散堆货物仓储、换装场的建设。加快二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将口岸国际物流中心与互贸、通关、保税、加工、增值服务等功能结合。协调相关部门,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大客户。
(八)完善口岸收费制度
根据市场变化,重新审定二连口岸装卸、加固费率,适度提高装卸费率和集装箱加固费率标准。适度提高原木、集装箱等货物换装费率和加固费率。对无流向的原木采取异地仓储、合理取费的办法,解决原木压车、压库问题。
(九)积极开发跨国旅游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