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金融风险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汽车金融风险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汽车金融风险分析

篇1

关键词:汽车金融服务;消费信贷;信用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426.4;F832;F2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5.2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5-56-02

一、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与现状

汽车金融服务主要指与汽车产业相关的金融服务,是在汽车研发设计、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中,由金融机构参与的设计资金融通的基本框架,是一条从资金供给者到资金需求者的资金流通渠道。汽车金融服务主要包括资金筹集、信贷运用、抵押贴现、金融租赁、汽车保险以及售后服务、投资活动等。

汽车金融是汽车产业与金融的结合,它通过资源的资本化、资产的资本化、知识产权的资本化、未来价值的资本化实现产业与金融的融合,促进其互动发展,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值。

我国的汽车金融服务仍处于起步阶段,从1998年10月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虽然汽车消费信贷急剧上升,但在中国通过贷款方式销售的汽车仅占整车销售的不到20%,远低于欧美国家60%-80%的比例。由此可见,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为规范汽车金融机构的运作,我国相继颁布了《汽车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这为我国汽车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律条件。中国的汽车消费信贷也开始向专业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

2004年8月,中国首家银监会批准的汽车金融公司――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在沪开业,这标志着中国汽车金融服务业开始向汽车金融服务公司主导的专业化时期转换。截至2009年底,中国汽车金融公司主要有10家,其中3家为中外合资,7家为外商独资。

不同于银行,汽车金融公司经营范围仅限于与汽车产业消费相关的金融服务,因此对汽车贷款的风险监控能力要好于银行。同时,由于汽车金融公司往往从属于汽车集团,其与整车厂商的配合以及对经销商的掌控能力比银行更强,这一方面也利于控制贷款风险。现阶段,汽车金融公司相对银行机构的不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资本金有限且融资渠道不畅;二是资金成本相对较高。

二、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信用风险因素分析

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的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源自受信者(借款人)的信用风险、源自授信者(汽车金融公司)的操作风险和因外部宏观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市场风险,本文主要分析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又称违约风险,是指借款人或交易方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义务而造成损失的潜在可能性。针对个人消费信贷,受信者可因家庭、工作、收入、健康等因素的变化不能按期还款而造成授信者损失的可能性。针对经销商企业贷款,受信者可能因为市场环境变化、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企业亏损、资金周转不灵、资金链断裂、甚至破产,最终不能按时偿还债务。

造成我国汽车金融信用风险成因有着诸多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外部环境因素

是指由于信贷机构外部经济因素变化而给其造成的信贷资金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有周期性的运行规律。在经济繁荣时期,社会经济运行良好,汽车市场火爆,生产增加,销售扩大,经销商经营利润增长,个人消费者收入普遍提高,此时的汽车消费信贷信用风险也会随之降低;而在经济萧条时期,经济发展速度减慢,经销商库存积压,销量急剧下降,公司利润降低甚至亏损,个人消费者的收入减少,由此将造成的汽车消费信贷信用风险增大。

2、内部经营风险

主要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而导致对借款人资信调查不够带来的风险。一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的征信系统。国外发达国家针对汽车信贷,有一个发达完善的经销商集团信息网络,可以在公共平台真实、全面、系统地调查借款人的综合信息,这种征信系统平台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另一方面,缺乏专业权威的信用评估与资信调查机构。虽然在实际中的每个汽车金融公司都会对贷款申请者进行信用分级,但是不同金融机构会有不同的信用分级标准,业内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评估贷款申请者的信用状况。

3、法律风险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汽车金融业稳健经营的重要保障,也是汽车金融机构盈利的基础。目前,我国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但上述条款层次依旧不高,覆盖面不够全面,且缺乏可操作的保障措施,尚需进一步完善。

三、我国汽车金融服务业信用风险的有效管理对策

1、借鉴国外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的先进经验

目前,国外在汽车消费信贷风险管理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体系,不仅使汽车金融业务降低了风险,同时也扩大了汽车消费的信贷规模,从而促进了汽车行业的销售增长。例如,美国建立了完善的法律体系以保证信贷双方信息的对称性。英美等国家具有了完备的担保制度,包括以企业全部财产作为担保的浮动担保制度和以企业债权作为质押标的的担保制度,大大降低了经销商贷款风险。英美法等国家为了防范风险,要求在贷款合同期间个人消费者必须购买全额保险,当地建立了完善的抵押贷款保险体系。另外,国外有十分健全的个人信用制度以及先进的风险评估系统与控制措施,这在促进社会进步和防范信贷封面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采取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

本文主要针对经销商融资的贷前审查的风险管理办法进行说明。

(1)申请人资格审查。在汽车金融公司申请贷款的经销商需要满足以下条件:a.申请人须依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合法注册;b.申请人拥有稳定合法收入或合法资产用以还付贷款本金和利息;c.申请人及其高层管理人无违法记录或不良信用记录;d.申请人能够按照大众金融要求提供担保品;e.申请人能够按照要求支付首付;f.申请人的负债率低于80%;g.申请人须满足银监会的其他相关要求。除此之外,在经销商融资业务中,申请人一般情况下须满足以下5点中的3点:a.申请人的注册资本必须大于或等于500万人民币;b.汽车年销售量大于200;c.在最近三年里公司没有出现连续的亏损;d.在最近三年里年销售量没有出现持续下降趋势且平均销售量大于或等于该地区行业平均水平;e.在过去三年里的销售收入没有出现持续下降趋势。

(2)贷款额度控制。依照我国颁布的《汽车金融管理办法》,对单一借款人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汽车金融公司资本净额的15%;对单一集团客户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汽车金融公司资本净额的50%;对单一股东及其关联方的授信余额不得超过该股东在汽车金融公司的出资额。

(3)担保(抵押)品评估。汽车金融公司需要根据申请人资质要求一定金额的有形抵押,形式包括并不限于现金存款、现金质押、房地产抵押、其他至少具有同等价值的有形等价抵押品(如汽车金融公司对融资车辆的车辆文件或钥匙的管理也能作为替代解决方案)。针对房地产等物产抵押品,汽车金融公司需要至少一年进行一次现场检查,检查抵押品(物产)是否持续存在,抵押品(物产)相应的几张相片,对抵押品(物产)的有效可用性的评估,以及要求一份专业评估报告来评估抵押品(物产)的市场价值。

(4)所有者结构。申请人须提供有关公司股东、资本结构、审批权、管理层机构及可预见的变动等信息。有关利润转移或控股协议方面的合同需要考虑,同时还需要绘制整个公司的组织结构图。借款人的股东和其他涉及的人员,例如法定代表人的私人金融状况信息,必须提供进行核查。

(5)近期外部信息。汽车金融公司需要通过查询人民银行贷款卡等外部信息作为一个准则,对借款人和担保人的信用信息进行收集,包括但不限于:贷款负债额,银行承兑汇票,商业汇票和担保信息等,以了解相关当事方真实的融资情况。

(6)市场及行业评估。需将申请人与类似公司的框架结构(如员工人数、产业分工、销售量等)、类似产品、地理位置评估(如物流连接)、区域内/国内重要性、年度销售目标、公司形象、媒体报道等进行比较,以评价该申请人未来发展潜力和竞争力。

(7)经济形势分析。基于申请人提供的财务数据进行的信用分析主要关注所有者权益状况、流动性水平、盈利能力、资产情况及本金偿付能力。评估时需参考财报年内申请人的发展趋势。如果申请人已经使用较长时间的汽车融资,则需要基于最近半年的数据对其单车融资还款周转(平均融资期限)进行评估,并与未付车辆周转情况和其库存车周转情况进行比较。

(8)管理层及商业关系。汽车金融公司在对贷款人做信贷审核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和主要股东、经理人和重要位置员工的沟通,获得主观印象,从而评述申请人的管理层在技术层面和商业层面是否胜任。

(9)公司未来发展评估。下阶段发展前景:包括产业分析、显著的变动、产品的推出、系统投资、融资形式、共承项目(包括计划工程)评估等。

篇2

【关键词】 汽车金融公司个人汽车信贷风险管理Credit Metrics模型

一、引言

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正式批准开展汽车消费信贷业务以来,我国的汽车信贷规模发展迅速。2001年的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为436亿元,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金融机构共发放汽车消费贷款余额1583亿元,增长了2.63倍。

汽车消费信贷的出现,实现了消费者支付方式由全款支付向分期付款方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健全的汽车消费法律法规、完善的信用体系、多元化的信贷模式、一站式人性化的信贷服务,为汽车消费信贷的迅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和法制环境,为银行和汽车金融公司的发展壮大保驾护航,顺应了汽车产业发展的步伐。

卖者有货而买者无钱,这是汽车金融业务出现并发展的需求因素;汽车金融公司作为附属于汽车制造企业、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化服务公司,可以通过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市场营销网络,与客户进行接触和沟通,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服务。作为发达国家第二大个人金融服务项目的汽车消费信贷,在全世界近1.4万亿美元的汽车销售总额中,已经达到1万亿美元左右,汽车金融公司的汽车消费信贷成为了汽车公司利润的重要来源。

二、汽车金融公司的地位与业务优势

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个人汽车信贷业务领域内的优势和挑战不尽相同,因此,风险防范体系的构成要素也各有侧重。

1、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的优势

汽车金融公司是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为中国境内的汽车购买者及销售者提供金融服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汽车金融公司以提高由经销商销售的新车和二手车在中国的销售为目的,在银监会审批的经营范围内,为经销商提供有竞争力的车辆贷款,为大客户或个人客户提供零售汽车消费信贷,以及从事与上述业务相关的其他辅助业务。通常,汽车金融公司的主要出资人为生产或销售汽车整车的企业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因此,汽车金融公司与其品牌建立了紧密的、专属式的伙伴关系;一般只为本品牌用户提供金融服务,专门针对本品牌用户量身设计金融产品。其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与母公司利益关联度强。汽车行业具有典型的规模经济性,其产量的形成,取决于产能的发挥和需求的规模。因此,作为汽车制造商附属财务公司的汽车金融公司,与母公司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其首要任务是促进母公司汽车的销售,以保证对汽车业连续稳定的支持,既追逐利润,也配合母公司进行灵活的资金运作,支持母公司的整体发展战略;同时,把经销商当作合作伙伴,以降低贷款利率与薄利多销组合模式扩大企业收益;而银行则不然,也很难做到。

(2)经营管理专业化程度高。在服务过程中,汽车的售前、售中、售后都需要专业的服务,这要求融资机构在进行融资评估时掌握广博的专业知识,能对产品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了解;在流程管理中,专业汽车金融公司能够针对汽车消费的特点,开发出专门的风险评估模型、抵押登记管理系统、催收系统、不良债权处理系统等进行有效的管理;在业务营运中,专业汽车金融公司有一套标准化的业务操作系统,对金融产品的设计开发、销售和售后服务进行管理,不但大大节省了交易费用,而且大大提高了交易效率,从而赢得了规模经济优势。

(3)汽车消费综合服务优势。汽车金融公司不仅能帮助终端客户轻松实现购车梦想,还能让客户放心用车。除了为客户提供购车贷款,还为客户提供汽车消费过程金融服务,如保险、燃油、维修、驾车旅行、租赁等服务。汽车金融公司的综合服务将延伸到汽车消费领域,既增强了对客户的吸引力与还款意愿,还增加了金融服务的收益,也有利于监控和防范客户风险。

(4)汽车消费零售贷款优势。汽车金融公司能为终端用户和商业客户提供专业化、结构性和多样性的金融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贷款门槛低、手续简便:无需贷款购车者提供任何担保,没有户口限制要求,只要有固定职业和居所、稳定的收入和还款能力、个人信用良好等即可。首付比例低、贷款时间长:首付最低为车价的20%,甚至更低;贷款年限最长可达5年;无需缴纳抵押费,贷款成本低。贷款速度快:审批流程短,提交资料1―7日后客户就可以提车。

汽车金融公司开展汽车金融服务的主要短板就是贷款利率偏高:比银行的同类业务的利率高,比商业银行高10%~30%。

2、商业银行开展汽车消费信贷的局限性

商业银行是以经营工商业存、放款为主要业务,并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货币经营企业。汽车金融服务是其贷款业务的拓展,而非主营业务。因此,其局限性体现在以下几点。

(1)非专属性。商业银行与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关系较为松散,属于合同关系,而非利益共同体。

(2)专业性差。从业务的角度看,汽车消费信贷仅为其种类繁多的业务之一;从专业人才的角度看,汽车行业的专业性很强,银行缺乏具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才。

(3)利润率低。汽车信贷业务的授信操作和控制成本高,审核期长,风险较大。

(4)业务单一。商业银行的相关产品和服务相对刻板单一,缺乏相关的拓展服务。

三、汽车金融公司的信贷风险分析

根据《巴塞尔协议》,商业银行的风险主要来自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声誉风险等8种。

由图1可知,汽车金融公司的风险主要有源自授信者(汽车金融公司)的操作风险、源自受信者(借款人)的信用风险和因外部宏观环境变化而导致的其他风险,本文主要分析前两种。

1、受信者的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Credit Risk)又称违约风险,是指交易方未能履行合同中的义务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受信者因家庭、工作、收入、健康等因素的变化不能按期还款而造成授信者损失的可能性。受信者的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信息不对称会造成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发生在贷款前,是指信贷交易双方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贷款成本上升,优质受信者(低信用风险)被驱逐出信贷市场。

道德风险是发生贷款合同签订以后,文中是指虽然授信者与受信者在合同签订时是信息对称的,但是在合同签订之后授信者(拥有较少信息的人)只能观测到受信者(有信息较多的人)的行为结果而无法观测到受信者行动本身或者无法预测受信者的行动,从而使受信者有机会利用信息方面的优势给授信者带来利益损失。如在贷款合同签订生效以后,因汽车价格变化导致受信者蓄意拖欠还款。

2、授信者的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系统不完善、内部工作人员以及外部偶发事件所导致的资金损失的可能性。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操作风险主要表现为7类:内部欺诈、外部欺诈、工作场所安全性、产品及业务做法、业务中断和系统失灵、交割及流程管理以及实物资产损坏等。

3、消费类信贷风险的成因

(1)信息不对称的成因。一方面是缺失完整有效的个人征信系统。真实、全面、系统的个人信用信息是一个有效的个人征信系统建立的最基本条件。虽然近年来中国已开始建立个人征信系统,但整个征信系统仍有待改进,如央行所建立的征信网只包括了上海和广东地区的个人信用信息。总体而言,个人征信系统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个人信用信息的不完整上,而目前我国的个人信用信息还太过于分散,并没有一个全面概括个人信用信息的系统。并且,贷款申请者能够提供的个人信用资料仅有身份证明、所在单位人事档案、个人事务资产证明和存单证明,虽然这些证明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自然以及经济状况,但无法客观评价个人的道德品质。

另一方面是缺乏信用评估与资信调查机构。虽然在实际中每个金融机构,无论是银行还是汽车金融公司,都会对贷款申请者进行信用分级,但是不同金融机构会有不同的信用分级标准,业内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去评估贷款申请者的信用状况。由于统一的信用评估标准的缺失,自然就没有专业和权威的资信调查机构。

(2)汽车金融公司操作风险的成因。一方面是源于贷款审批人的主观判断。由于目前中国仍没有一个较全面有效的个人征信系统,汽车金融公司对于贷款申请者信用风险的判断主要是建立在国家现行的个人征信系统和有合作的商业银行内部信用信息系统基础上的。但当这两个信息来源无法提供确切的信用信息时,对于贷款申请者信用风险的判断是建立在贷款审批人员的主观判断之上的,由此就产生了操作风险。

另一方面是风险预警机制尚不完善。我国汽车金融公司是2004年刚刚兴起的,汽车金融风险管理仍处于初级阶段,在使用量化模型来度量风险和预警风险方面仍旧十分不成熟。如经济环境对于汽车金融风险的影响的研究仍旧十分欠缺,所以有关数理模型参数的设置仍旧存在障碍。

(3)相关法律条款不健全。虽然有关部门颁布了《汽车金融公司管理办法》、《汽车消费贷款管理办法》等条规,但这些法律层次依旧不高,且缺乏可操作的保障措施。现行的法律条规主要是针对法人制定的,很少有针对于个人消费贷款的专项条款,对失信、违约等行为的处理办法不具体、不全面,使汽车金融公司在个人汽车消费信贷上缺乏法律和制度的系统性约束和保护,对所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法适从。

四、汽车个人信贷风险的定量分析

目前国际上运用较多的现代信用风险度量模型主要有:KMV公司的KMV模型、JP摩根的信用度量术模型(Cedit Metrics Model)、麦肯锡公司的宏观模拟模型(Credit Portfolio View)、瑞士信贷银行的信用风险附加法模型(Credit Risk+)、死亡率模型(Mortality Rate)等。本文则运用Credit Metrics模型对汽车金融公司开展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

1、Credit Metrics模型

Credit Metrics模型是J.P.摩根1997年推出的用于度量信用风险的风险管理产品,是一种基于风险机制VaR(Value-at-Risk)方法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型,该模型用简单的期望和标准差来表征资产信用风险的变化,通过计算在确定的置信水平下信用资产的最大损失额,将Var方法引入到信用风险管理中来。模型的核心思想是组合价值的变化不仅受到债务人违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债务人信用等级转移的影响。

2、模型参数的选取

根据年龄、婚姻等个人自然状况、单位经济状况和行业发展前景等职业情况,以及家庭收入、存款余额等对贷款申请人进行评分,并根据得分对贷款申请人进行评级,得到各贷款申请人的信用评级(见表1)。

3、信用评级转移矩阵

债务人的信用评级会因信用事件而发生转移:有利的信用事件会使下一期的信用评级上升;相反,不利的信用事件则会使下一期的信用评级下降,最极端的一种状态就是违约。债务人的信用评级发生转移的概率可以用信用评级转移矩阵来表示(见表2)。

4、合同金贴现矩阵

根据各种信用等级的公司债券的第一年远期零息票利率可以得出合同现金流的贴现率表(见表3)。

5、贷款回收率

若债务人违约,贷款就不会再产生已承诺的还贷现金流,贷款的残值能收回的价值就取决于贷款的回收率和资产的优先权等级。优先权等级不同,贷款在违约时的回收率也不同;优先权等级越高,贷款违约时按贷款面值计算的回收率也越高(见表4)。

额;再对上述现金流使用远期利率进行贴现,假设贷款申请人处于AAA级,则使用AAA级的合同金贴现率,且贷款期限为3年(36个月);AAA级的贷款申请者在以后仍旧为AAA级时的贷款价值:A1。对于一年末发生违约情况下的贷款价值按照“本金×贷款回收率”来计算。而对于实际中一个贷款案例(本金35,000,年利率6.2%)而言,可以得出关于各个评级的申请者在一年末各个评级的贷款价值表格(见表5),进而得出贷款年末的均值μ=16036以及其标准差σ=356.2。在正态分布下,未来一年X%的VaR为σa为标准正态分布95%所对应的值,如5%对应于1.65),得到95%的概率下的VAR。

五、结论

汽车金融公司开展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业务需求呈上升趋势,其市场发展空间很大,值得汽车金融公司着力开发个人汽车消费业务。

针对授信者的操作风险,则需要从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汽车金融公司自身管理体系和风险预警机制等方面进行系统性思考,研究集成完善的方法和手段,达到风险受控的目的。

针对因汽车金融公司贷款便捷性所伴随的受信者信用风险的上升,应采取组合型风险防范体系,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客户静态信用评价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信用等级评价要素,不同的要素赋予不同的信用权重。根据静态信用评价和信用等级转移矩阵的信息提示,细分客户群,从而有效降低信用风险所带来的资金损失,即对于信用等级呈上升趋势的客户,即使静态分析的信用等级并非最佳,也要重点关注和改善客户关系管理;对于信用等级呈下降趋势的客户,即使是静态分析的信用等级最佳,也应考虑附加风险系数。

【参考文献】

[1] 苏磊:我国汽车消费信贷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32).

[2] 黄荣、何有世、王步祥:失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5).

篇3

中国发展消费信贷有其特殊的市场背景:一是消费信贷作为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提高最终消费率的一种政策手段,具有很强的政策推动的特征;二是个人消费信贷在我国作为一种新兴的金融产品,缺乏相应的管理风险的制度安排;三是作为消费信贷产品的供给者——国有商业银行,正处在市场化改革的过渡阶段,在此期间,国家既要求商业银行的信贷合约行为市场化,但同时又限制商业银行对信贷利率或其他某些合约变量的自主制定。

一般来说,商业银行为区分不同风险类型的借款人,可通过组合不同的贷款利率、贷款抵押额和贷给概率等条件来设计信贷合约,以达到使借款人自发选择商业银行所期望的信贷合约的目的。而中国商业银行开展消费信贷业务是在利率限制、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缺失、消费者信贷担保资源、途径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为达到将高风险的借款人阻挡在消费信贷市场外,将低风险借款人保留在市场之中的目的,商业银行采取了单一的、高抵押的(或质押)、高进入壁垒(如繁琐手续、高准备费及服务群体圈定)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而这种消费信贷供给模式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是因为有以下的经济背景:一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宏观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8%),消费者风险类型表现得不明显;二是中国消费信贷发展的历史还不长,传统的高储蓄习惯和政策限制使中国的部分消费者积蓄了一定的财富水平,能够满足商业银行较高的抵押要求。三是国家在住房、汽车、教育等方面的福利制度改革,激发了人们对消费信贷的需求。

二、制度缺失下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所隐含的系统性风险分析

在我国当前的制度环境下,这种单一的、高抵押的消费信贷合约供给是商业银行防范风险的一种客观选择,但从涉及消费信贷业务三方的国家—商业银行—消费者的整体效益来看,这种合约设计是低效的,因为其面临着发展困境,隐含着一定的金融风险:

首先,从宏观上看,在消费信贷合约中设置过高的担保要求,可能造成消费者有限的担保资源的浪费,因而是一种宏观上的非效率选择。从微观来看,随着我国消费信贷的快速发展,向不同类型的借款人提供单一的消费贷款合约可能是无效的,因为它使得低风险的借款人不愿承担太多的抵押担保和交易费用而退出市场,而高风险借款人则由于获得“信息租”而减少偿付,这将激励他们进入市场[2],可能使银行蒙受更多的损失。

其次,要求信贷担保虽然可以节省商业银行的监督筛选成本,但是也造成了商业银行监督筛选激励不足,消费信贷合约设计过分依赖于担保来规避风险的问题。这在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预算软约束的背景下,易导致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即将所有的贷款损失都推由国家负担。而国家为防范其道德风险,必然会采取紧抓松放的行政干预手段,造成信贷政策的不连贯性,这不仅影响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规划,也影响了消费者对信贷政策的理性预期。

最后,在我国当前的法律制度环境下,高抵押的信贷合约隐含的金融风险不可小视。1998年,我国个人消费信贷余额只有456亿元,到2004年6月末消费信贷余额已达17952亿元,近六年间增加了约40倍。其中,个人住房信贷余额13878亿元,占全部个人消费信贷余额的77.3%[3];汽车消费信贷余额1833亿元,占10.2%;各项助学贷款余额75亿元,占0.4%。目前,我国各大商业银行的个人住房不良贷款率约为1%-2%,不良贷款约为138.78亿元—277.56亿元。虽然目前的不良贷款率很低,但从国际经验看,个人住房贷款的风险一般是在发放贷款后3~8年中逐步显现。而我国的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中,80%是2000年以后发放的,即只有20%的贷款开始进入第三年。因此,未来几年个人住房不良贷款很有可能陆续暴露。而汽车消费信贷的不良贷款率近几年已呈上升态势,据有关方面报道,截至2003年底,国内银行有超过945亿元的个人汽车贷款无法回收,不良贷款率超过50%[4]

目前,由于我国住房、汽车的二级交易市场发展还很不完善,市场参与者无法通过产权重组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商业银行持有的债权或抵押资产权会因不易变现而产生流动性风险。因此,抵押贷款需要相应的市场环境和支持体系,来分散其蕴含的金融风险。

三、管理风险的根本出路:金融制度创新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相应的制度安排和市场手段来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甄别能力,是我国消费信贷顺利发展的客观需求;而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如何增强中、低收入阶层的抵押担保能力,提高其承贷能力,是消费信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参考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现状,本文提出以下的政策建议:

1.基本制度安排:建立全国性的个人征信体系。

从消费信贷供给角度而言,个人信用制度是商业银行评估借款人、实施信贷监管以及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基本制度安排。尽管个人信用制度无法完全消除消费信贷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但是个人信用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消费信贷配给行为的影响。此外,个人信用制度内在地具有对违约者的惩戒作用。谨慎的银行家将会拒绝有不良信用记录的借款人的消费贷款申请。个人信用制度的这种惩戒作用和共享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商业银行和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有利于商业银行识别借款人的风险类型,设计出分类的消费信贷合约目标。在中国,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受到社会的信息结构、法律制度环境、市场化发展程度的约束。从现实条件来看,如果没有政府部门的支持或相关措施的推动,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建立起覆盖面广的个人信用信息库都是极其困难的。因此,在目前个人信息主要集中在各个政府部门以及国有银行和公用事业机构的情况下,政府运作模式有利于借助政府力量强制推动这种制度安排的实施。而且由于征信机构经营的是个人信用信息这种特殊产品,在当前相关法律缺失的情况下,需要政府的特殊监管与约束。因此,政府主导式的征信体系也许是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初始阶段的理性选择。

2.辅助措施:逐步建立政府主导型的个人信用担保体系。

由于我国缺乏充足的抵押担保途径,借款人在申请信贷时很难选择有效的担保形式,商业银行也难以为消费贷款实施有效的风险保障。因此,本文提出创建以政府机构为主的个人消费信贷担保、保险一体化的机制,以此来提高居民的承贷能力。

首先,成立各省市的个人信用担保机构。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日本政府的经验,成立抵押贷款担保机构,专门为中低收入者提供抵押贷款担保。这些机构担保的购房者,首付的比例可以适当降低,贷款期限可以延长,可以实行一定的优惠利率政策;其次,采用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双重保证措施。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消费信贷只有与保险相结合才能获得发展。在法国,仅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就向800万借款人提供了借款保险。在信用消费最为流行的美国,向借款人提供保险成为最大的保险市场。目前,我国北京、上海、四川、厦门等地保险公司针对个人住房贷款保险的市场需求,也陆续推出了新险种,保险费率也有所降低,这种及时防范商业银行贷款风险、降低借款人负担的做法值得推广;最后,随着市场条件的成熟成立一批私营抵押贷款保险公司,形成一个以政府为主的全国性贷款抵押担保网,并在此基础上引进再担保保险机制。这种做法对分散一级抵押市场上的贷款风险,提高贷款的安全性和流动性,促进住房信贷资产良性循环以及金融机构在二级市场上顺利转让债权或发行抵押债券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5]。

3.市场手段:逐步实现个人贷款利率市场化。

在消费信贷业务上逐步实现不同信用等级不同利率水平的市场化手段,是基于以下原因:一是金融市场的发展与创新极大地弱化了利率管制的效果,利率逐步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大势所趋;二是由于个人信用交易的不确定性较低,其逃债的代价也较大,因此个人消费信贷作为一种风险相对较小的金融产品,可以优先尝试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三是全国性的个人征信体系为逐步实现个人贷款利率市场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对守信用的客户实施利率优惠,对不守信用的客户实施处罚,会产生社会正效应,提高社会的整体信用水平。

4.强制性约束机制:形成基本的消费信贷法律体系。

作为由第三方实施的行为规范,法律为诚信交易提供了强制性的约束机制。我们都知道,美国信用经济得以健康、快速地发展,与其配套的法律法规的完善是分不开的。从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的20多年期间,美国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纷纷出台,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主要包括16项信用相关法律,如:公平信用报告法、公平信用结账法、公平债务催收作业法、平等信用机会法、诚实租赁法、银行平等竞争法等等。在这16项法案中,法律直接规范的目标都集中在规范授信、平等授信机会、保护个人隐私权,因此,商业银行、金融机构、房地产商、消费者资信调查、商账追收行业受到了直接和明确的法律约束[6]。

尽管在社会信誉的建立过程中,法律常常是缺位的,但法律作为维护信誉的底线作用不可低估。作为后发的国家,选择“规则优先”的法律改革方式,来推动法律体系的完善是理性的选择。因此,我国现阶段的当务之急是以立法来推动个人信用制度建立,明确个人信用制度的管理部门,制定统一征信标准和征信办法,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以及建立信用惩罚机制等[6]。

5.补充机制:硬化社会信誉制度。

在法律制度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信誉制度的安排对于促进市场交易的进行就显得比较重要。信誉是用来衡量一个人的承诺值得信赖的程度,表现为他人对其偏好或行为可信性的概率[7]。在我国立法、执法环节落后,法律往往流于表面化的现状下,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激励企业、个人讲诚信,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到信贷领域,银行可以为信誉良好的长期客户提供优惠的贷款利率,并在其出现流动性困难时得到银行的融资帮助;而对于那些出现在商业银行黑名单上的企业或个人,对其日后融资需求的惩罚性许诺必须是可信的和切实的。

参考文献:

[1]DeatonA.S.,J.Muellbauer.EconomicsConsumerBehavior[M].NewYork: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0,16-28

[2]哈维尔·弗雷克斯,让·夏尔·罗歇著.刘锡良主译.微观银行学[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09-112

[3]徐平生.住房与教育支出过大,我国居民消费倾向逐年走低[N].上海证券报.2004年9月24日第4版

[4]张为文.汽车不良贷款率超过50%[N].经济观察报,2004年7月28日第5版

[5]刘萍.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探析[J].金融研究,2002(8):105-110

篇4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数据挖掘;顾客价值

1 引言

客户关系管理作为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能够实现通过客户利益的最大满足促进企业利润极大增长的经营目标。为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已经成为新形势下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有学者指出,我们已经进入了客户关系时代。客户关系管理的核心是客户价值管理,其目的不断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达到获取企业竞争优势。

2 数据挖掘技术简介

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简称DM)是从大型数据库或数据仓库中发现并提取隐藏在其中的有用信息的一种新技术,是数据库研究中的一个很有应用价值的领域。它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抽取出潜在的、有价值的知识、模型或规则,有助于企业发现业务的趋势,揭示已知的事实,预测未知的结果。

数据挖掘的方法主要有:(1)概念/类描述。概念描述以简洁汇总的形式描述给定的任务相关数据集,提供数据价值的一般特性,一般应用于CRM中的描述式数据挖掘。 (2)关联分析。关联分析发现关联规则,广泛用于购物蓝、商务管理和决策分析,是商业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数据挖掘方法和模式。(3)分类和预测分析。分类和预测是CRM中数据分析的两种重要形式,可以用于提取描述重要数据类的模型或预测未来的数据趋势。(4)聚类分析。属于无指导学习。对象根据最大化类内的相似性、最小化类内的相似性的原则进行聚类或分组。(5)孤立点分析。对于欺诈探测、定制市场及其它CRM任务是非常有用的。 (6)演变分析。用于CRM中的趋势分析、相似性搜索、与时间有关的序列模式挖掘和周期模式挖掘。(7)复杂类型的数据挖掘。是数据挖掘技术的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极大提升了CRM数据分析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主要包括:多媒体数据挖掘、文本挖掘和Web挖掘等。

3 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

数据挖掘对于CRM应用具有巨大的基础辅助作用,它可以应用于获取新客户、保持优质客户和提升客户价值等CRM的各个方面。也正是有了数据挖掘的支持,才使CRM的理念和目标得以实现,满足了现代电子商务时代的需求和挑战。数据挖掘在客户关系管理中主要应用于以下方面:

(1)客户细分(customer segmentation)。

客户细分是指将一个消费群体划分成一个个细分群的过程,同属于一个细分群的消费者彼此相似,而隶属于不同细分群的消费者被视为差异十分明显。

采用数据挖掘方法的客户细分,属于数据驱动的客户细分(data driven segmentation)。客户细分需要进行客户特征分析,即用数据来描述或给出客户或潜在客户特征的分析过程。

(2)客户获取(customer acquisition)。

在CRM中,业务发展的主要指标里包括新客户的获取能力。数据挖掘技术可以用于对潜在客户群进行筛选,并把得出的潜在客户名单和这些客户感兴趣的优惠措施系统地结合起来,以增加市场推广活动产生的反馈率。为了有效实施客户获取策略,需要对客户反应行为模式进行分析。

(3)客户保持(customer retention)。

随着行业中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获得一个新客户的开支愈来愈大,而保持客户比获取新客户节约成本,所以保持原有客户的工作也愈来愈有价值。如何使用数据挖掘来对不同的旨在保留客户的活动中进行建模将对整个客户保持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客户流失或客户转移是许多行业都会出现的问题。

改进保留客户的一种途径就是在客户真正流失之前采取行动,这也就是流失模型价值所在。流失模型能预测账号在被激活后减少或停止使用一种产品或服务的行为。由于客户流失对公司利润有重大的影响,很多公司都把流失模型作为客户忠诚度计划的主要关注点。

(4)交叉营销(cross-selling)。

公司与客户之间的商业关系是一种持续的不断发展的关系。在客户与公司建立起这样双向的商业关系后,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来优化这种关系:①延长这种关系的时间:②在维持这样的关系期间增加互相的接触;③在每一次互相接触中获得更多的利润。公司和客户都可以从中获益,从而达到双赢的结果。

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交叉营销的分析一般是从分析现有客户的购买行为数据开始。首先要得到关于现有客户消费习惯的数据。其实,大部分多项产品的交叉营销研究与单项销售所需的分析并无太大区别。多项产品的交叉营销可以看作是单向产品销售的叠加,其中的关键在于要对所有的客户提供最合适的产品和服务。这样客户所接受的这些服务才能同时给卖方和买方带来最大的获益。

(5)客户风险分析(customer risk analysis)。

风险分析是提品或服务时存在潜在损失的行业所特有的。数据挖掘方法可以为风险分析建立分类定位模型。常见的风险类型出现在银行业和保险业。银行在放贷时存在金融风险。利用风险分析可以预测一个对象如期还贷或不还贷的可能性。一种贷款如抵押贷款或汽车贷款是安全贷款,另一种贷款如信用卡贷款为不安全贷款。

欺诈风险(fraud risk)是许多公司关心的另一个风险领域,对银行和保险公司更是如此。欺诈检测模型通过了解客户的典型消费行为帮助公司减少损失。如果客户的消费习惯变化极大,则风险处理就采取措施停止或监控直到这种情况可评估为止。

4 结语

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保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数据挖掘作为一种先进的数据分析方法,是实现对客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的有效工具。数据挖掘技术的引入高质量地实现了客户关系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了客户关系管理的作用。基于数据挖掘的客户关系管理(CRM)可以最大限度地了解客户需求,提高顾客满意度,从而攫取市场分额和提升盈利能力,提升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罗纳德.S.史威福特.客户关系管理——加速利润和优势提升[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2]Jiawei Han,Michelline Kamber.数据挖掘慨念与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3]Michael J.A.Berry,Gordon S.Linoff.数据挖掘——客户关系管理的科学与艺术[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篇5

关键词: 资产证券化; 财务风险; 信用评级

次贷危机使世界各国开始重新审视资产证券化这种创新的金融工具,有的国家甚至对其有效性产生了强烈怀疑,认为资产证券化是导致这次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诚然,资产证券化存在着它内在的弊端。

一、中集集团背景资料

2000年3月,中集集团与荷兰银行在深圳签署了总金额为8 000万美元的应收账款证券化项目协议。此次协议有效期限为3年。在3年内,凡中集集团发生的应收账款,都可以出售给由荷兰银行管理的资产购买公司,由该公司在国际商业票据市场上多次公开发行商业票据,总发行金额不超过8 000万美元。在此期间,荷兰银行将发行票据所得资金支付给中集集团,中集集团的债务人则将应付款项交给约定的信托人,由该信托人履行收款人职责。而商业票据的投资者可以获得高出伦敦同业拆借市场利息率1%的利息。

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项目的基本流程:

1.中集集团首先要把上亿美元的应收账款进行设计安排,结合荷兰银行提出的标准,挑选优良的应收账款组合成一个资金池,然后交给信用评级公司评级。

2.中集集团向所有客户说明abcp融资方式的付款要求,令其应付款项在某一日付至海外spv(特别目的公司)账户。

3.中集集团仍然履行所有针对客户的义务和责任。

4.spv再将全部应收账款出售给tapco公司(tapco公司是国际票据市场上享有良好声誉的资产购买公司)。

5.由tapco公司在商业票据(cp)市场上向投资者发行cp。

6.tapco从cp市场上获得资金并付给spv,spv又将资金付至中集集团设于经国家外管局批准的专用账户。

项目完成后,中集集团只需花两周时间,就可获得本应138天才能收回的现金。作为服务方的荷兰银行可收取200多万美元的费用。

二、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相关方财务风险分析

(一)可能导致财务风险的主要交易环节分析

1.设立特设信托机构环节

特设信托机构是专门为完成资产证券化交易而设立的一个特殊机构,它是资产证券化运作的名义主体。在本案例中,荷兰银行就是为了完成中集集团本次资产证券化的特殊信托机构。该信托机构必须和中集集团(证券化资产销售方)没有关联关系,这是为了使证券化资产和中集集团的其他资产达到风险隔离的目的。该信托机构购买资产证券化权益受益人销售给它的资产组合,并负责对该资产组合进行管理,以确保到期本金及利息按时支付。然而中集集团仍然承担着对客户的支付责任,因此它与信托机构仍然有利益上的关联,没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这是导致证券化相关方财务风险的原因之一。

2.金融资产出售环节

金融资产的出售必须是“真实销售”,以保证买方在特殊情况下拥有强制性处置资产的权利。通过“真实销售”以实现“风险隔离”,即特设机构对委托管理资产的权益将不会因发起人的破产而丧失。中集集团某子公司将未来几年向客户的未来运输收入以协议形式出售给特设信托机构,中集集团对该资产不再拥有所有权。但是中集集团仍然需要对客户承担责任,当资产池中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债券的本金和利息时中集集团负有法律上的补足责任。因此该证券化资产没有实现真实出售,相关风险没有实现转移。

3.信用增级环节

信用增级也称信用的提高,是指特设机构为了确保发行人按时支付投资者本息而采用的各种有效手段,是资产证券化交易结构成功的关键所在。信用增级不但保证投资者免受资产质量风险损失,还可以大大降低证券化结构风险,是提升资产证券投资级别的重要手段,也是资产证券能够交易成功、降低融资成本的重要保证。

在本案例中中集集团采用的内部信用增级方式,即当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本息时中集集团负有补足清偿的责任。这就增加了中集集团未来的财务风险,使中集集团未来的现金流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4.破产隔离环节

偿付资产支持证券到期本金与利息的来源必须与原始权益人隔离开来,以避免发起人遇到麻烦或者破产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首要的问题是,必须保证无论发起人发生什么问题,都不会殃及特别载体;其次,要保证应收账款从发起人转移到特别载体的过程中不受到干预。

在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这个案例中没有做到

特殊载体的破产隔离。因为,中集集团在出售证券化资产后仍然承担着对客户的清偿责任,与资产相关的风险没有实现转移。中集集团的经营发生重大变化时,该资产池中现金流量势必受到影响,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级别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二)违背资产证券化原则导致的相关财务风险

资产证券化的终极目的就是做到证券化资产的“真实销售”,从而做到证券化资产和企业资产的“风险隔离”,然而中集集团资产证券化既没有做到证券化资产的真实销售,也没有做到证券化资产和企业资产的风险隔离。

1.违背真实销售原则的财务风险分析

中集集团的资产证券化违背真实销售的原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与资产相关的管理权没有转移。在本案例中,中集集团虽然以协议的形式把资产出售给了特设信托机构,转移了对资产的所有权,但是其作为该资产证券化的服务商仍然负责对该证券化资产进行管理。根据会计上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中集集团仍然对该证券化资产承担着责任,没有实现证券化资产的真实销售。

另一方面是与资产相关的风险没有完全转移。中集集团子公司资产证券化的信用增级方式是中集集团为特设信托机构提供超额担保的内部信用增级方式,当特设信托机构资产池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资产支持证券的本金和利息时,中集集团承担着补充清偿的责任。由此看来,中集集团某子公司虽然通过一纸文书的形式实现了真实销售,但是与其所售资产相关的风险没有完全转移到购买方。因此,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该子公司没有实现真实销售。

2.违背风险隔离原则导致的相关财务风险

一方面违背真实销售原则就意味着证券化资产相关的权利和义务没有完全转移,中集集团仍然承担着该证券化的资产未来运营失败的风险,证券化资产也没有完全摆脱中集集团自身的风险,如破产风险的影响。中集集团整体信用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该资产支持证券的信用度的高低,中集集团本身的运营风险也会传递到该证券化资产。因此,作为发起方的中集集团没有和证券化资产实现风险隔离。

另一方面,该资产证券化采用的信用增级方式是中集集团为特殊信托结构发行资产支持债券提供担保的内部信用增级方式。在证券化资产运营失败,资产池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到期本息的情况下,中集集团存在着承担补充清偿责任的财务风险。即证券化资产的风险和中集集团本身的风险没有实现完全的风险隔离。

三、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

(一)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防范方案概述

正如历史上所有的经济危机的救市方案一样,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各国政府都担当着主要角色。在这个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图1所示)中,由政府出面成立一个资产证券化财务风险防范基金。各个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及其后来证券投资者都要根据自己的收益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防范基金,交由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基金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当在某个资产证券化案例中,由于某些原因资产池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证券到期的本息时由该基金管理部门进行补足,因此可以防止资产证券化的失败,进而避免其导致相关财务风险。

(二)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的运行

1.风险防范基金管理者必须是政府部门。因为只有政府才可以在出现如利率下降、物价下跌及自然灾害等严重系统风险时有能力担当起救市的角色,市场经济其他参与者自身都处于市场风险之中,很难承担救市重任。例如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一些财大气粗的跨国企业诸如著名的投资银行雷曼兄弟,美林证券及其美国三大汽车巨头等都没能躲过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的系统风险。如果不是美国政府及时地出手相救,相信美国的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巨头很难逃脱破产的命运。

2.风险防范基金提取比例必须多样化。在要求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提取一定比例的风险防范基金时必须对其资产池中的证券化资产进行信用评估,根据其信用度确定计提标准。信用度越高计提比例越低,信用度越低计提比例越高。以此防止滥用资产证券化这种创新的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中圈钱的行为,保持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促进市场参与各方的公平。

3.风险防范必须坚持按收益计提的原则。按资产证券化各参与者所获收益计提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基金,体现了金融的公平原则。即从资产证券化中获得了收益,就要支付一定的代价来防范可能由该资产证券化导致的财务风险。因为各参与者的收益越多,那么该资产支持证券的风险就越大。因为投资收益是销售该证券的收入与投资该证券的成本之差。收益大就必然意味着该证券的转手价格较高,那么当资产池中产生的现金流量不足以支付该证券到期本息时该证券持有者就会承受较大的投资失败的财务风险。因此,各参与者从该资产证券化中获取的收益越大,其计提的用以防范其后投资失败的风险防范基金就应该越多。

(三)

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的综合评价

首先,该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方案侧重于对证券化资产的信用评估。因为,初次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基金的计提是根据信用评级机构对资产池中证券化资产的信用评级来确定计提比例的。因此,证券化资产一般都会经过严格的信用评级,其信用度较高,其资产证券化失败的可能性较小,进而减少了各资产证券化参与者因资产证券化失败而引起的财务风险。

其次,该风险防范方案能有效应对因资产证券化而引起的金融泡沫的膨胀。该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基金的计提是根据各资产证券化的参与者从资产证券化中获取的收益的一定比例计提的,该资产支持证券在市场上的交易次数越多,产生的泡沫越大,而相应计提的风险防范基金也会越多。同时,风险防范基金的计提也会降低投资者转手交易该资产支持证券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抑制了金融泡沫的产生,降低了资产证券化参与者因过度膨胀的金融泡沫破灭造成资产证券化失败而引起的财务风险。

最后,在该风险防范方案下,政府能积聚数额巨大的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基金,当出现利率下跌,物价下降以及自然灾害等系统风险引起的资产证券化失败而造成的市场震荡时,政府有足够的实力来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促进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冯科.从美国次级债危机反思中国房地产金融风险[j]. 南方金融,2007(9):11-16.

[2] 季然.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开展及风险问题分析[j].财经界,2007(3):24-26.

[3] 金郁森.中国资产证券化实务:解决方案与产品设计[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98-136.

[4] 梁志峰.资产证券化的金融创新理论研究综述[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3):21-24.

[5] 刘晓忠.真实销售考验资产证券化纯度[n].证券时报,2006-8-7(9).

篇6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 风险分析 风险预警 产业预警模型

中图分类号:G831.3 文献标识码:A

1新兴产业风险预警机制的重要性

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新兴产业技术创新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因而相关企业和机构所需要的投入成本和风险程度都在增大,这就迫切需要新的风险机制的分担,包括进一步完善创业及投资风险机制、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机制等,为此,应鼓励建立各种形式的创新联盟,从而降低了单个企业的创新风险。产业风险预警是指以产业预警指标体系为中心,利用经济、管理、统计和计算机技术等多种学科的相关知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产业的发展态势进行过程刻画、追踪分析和警情预报,以避免危害在不知情或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发生,从而最大程度地减低危害所造成的损失的行为。

2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机制的过程

2.1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指标设计

风险预警指标设计是整个风险预警机制的核心。指标设计的效果直接影响到整个风险预警机制的发挥和运用。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实用性、敏感性、规范性、动态性等原则。战略性新兴产业涵盖范围较广,不同产业的风险预警指标也有所区分,指标的选取可以邀请产业内的专家进行综合评判并决定指标权重。设定指标之后,要确定一个与预警指标体系相适应的合理测度,作为经济运行正常的衡量标准,也就是确定警限。笔者考虑产业发展的共性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的风险综合归纳出部分二级指标供参考,某些二级指标还需要继续细化以便可以量化处理。

2.2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评估

通过专门预警部门对信息定期采集,保证对风险状态了解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对风险预警指标体系进行整理和分类,根据事先设定的一系列指标的临界点量化综合评价后确定警情所处状态采取不同措施。

2.3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主要包括风险预控和跟踪监控。风险预控是预先制定多种风险状态下的备选对策及防范风险的方案构思或框架――风险对策库,当预警系统发出警报时,可调用或参考相应的对策、方案或思路。跟踪监控指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产业成功可能性、风险隐患等进行跟踪监控。这不仅包括发现创新过程中的新信息,而且包括将影响程度发生变化的风险因素,以及针对某些明显的风险状态向预控对策库寻求防范与处理方法。通过跟踪监控,可以逐步发现风险因素的作用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进展趋势,并由此做出合适的预警判别。

2.4 风险预警反馈机制

风险预警机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产业的发展变化,要不断地对风险因素、预警指标、权重、警限等进行调整,使预警系统符合产业发展规律。调整过程可采用专家会议法或德尔菲法。

3 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管理建议

3.1 建立风险预警管理信息库

建立全国性的信息收集中心,推进产业安全数据库基础建设,各地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要提高数据的覆盖面,确保直报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可比性。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丰富数据获取渠道,保障数据获取渠道的畅通和稳定。发挥预警机制作用。风险预警检测结果根据需求分别通报地方主管部门、行业及企业,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3.2设立风险预警组织机构

应专门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预警管理部门,该部门负责监测信息的收集汇总、信息分析工作,以及特殊信息的及时汇报处理等工作。根据警报的情况,利用预案库或者专家咨询系统等辅助决策方法,采取相应的预控措施来规避风险。

3.3控制与救助机制

主要是指在风险变为事故时采取一系列技术与管理办法,使损害得到控制,以使人身伤亡、经济损失、环境污染能够减少和得到遏制。在相关的研究中,提出了事故控制和救助的一些方法,例如,采取能量控制方法,隔离方法,闭锁、锁定和连锁方法,报警装置等安全技术和管制、管理办法,减少损失。救助是指其他人员在紧急情况下救护,援助受到危险人员所作的努力。当采用安全装置、建立安全规程等方法都不能完全消除某种危险或系统存在发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时,应考虑使用逃逸、求生和营救、救助设备等办法。

3.4保险与赔偿机制

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风险实施保险制度和办法,将会非常有利于这一产业项目的健康发展、风险防范及事故赔偿。这不仅包括项目中设备、设施等财产保险,更应包括对相关人员的人身保险,使相关人员减轻一些后顾之忧。但是,保险后不等于放松对风险防范的警惕。一旦相关项目事故发生,就要启动受到人身伤亡、经济损失、环境破坏的保险赔偿程序,保险机构组织和责任人就要向权利受到侵害者进行赔偿。这不仅有利于保护公民的相关权益,也有利于督促责任人重视风险和事故的发生。

3.5投资与政策机制

为防范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其他风险,特别需要建立健全风险投资机制,发展风险投资。可采用证券投入方式,设立风险公司等防范相关风险。同时要争取政府在财政、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在面临技术、市场等方面的风险袭来时能够化险为夷,减少损失。

参考文献

篇7

>> 新一轮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风险 中国资产证券化现状与前景分析 资产证券化在中国的实践状况分析 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实施的意义及前景分析 资产证券化的风险分析 新一轮农业谈判关税配额的争议及中国的立场 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进程及中国因素 新一轮温州金融改革的动因分析 新一轮动荡期的埃及局势分析 新一轮债转股的利益博弈分析 资产证券化:机理、效应及前景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及中国的借鉴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演变进程、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政策性建议 中国实行资产证券化的可能性分析 中国期刊业面临的新一轮调整及趋势 中国与美欧知识产权合作的进展、挑战及前景分析 资产证券化融资的瓶颈及模式探究 资产证券化的发展、问题及对策 中、韩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比较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可见,一方面,我国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和存款余额超过了100万亿元,居民与企业贷款余额超过了70万亿元,分别约为GDP的2倍和1.5倍,无论从历史纵向比较,还是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比较,都居世界第一位。我国如此大的货币发行量和信贷规模,已经呈现出严重信贷泡沫和流动性泛滥态势,被国外研究机构视为中国主要的金融潜在风险。然而,另一方面,我国国民经济各部门都普遍感到资金紧缺,甚至2013年6月底我国金融市场一度出现“钱荒”的现象。这种反常现象,在金融市场上还表现出货币数量指标与价格指标严重的背离。从理论上分析,货币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决定了货币资金的均衡价格,包括对内价格(利率)和对外价格(汇率)。而我国的货币供给存量在不断持续增加的同时,货币价格指标(利率和汇率)却不断走高,出现严重的背离现象。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2年数据显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数据库,2013年10月23日,.为了改变目前我国融资结构失衡的局面,发展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金融体系走向成熟的标志。而金融市场的发展实践和历史演变轨迹表明,大力推进资产证券化是改善融资结构失衡,促进货币市场、信贷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协调发展,提高金融市场配置资源效率的重要举措。

四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需要。2008年以来,我国政府为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经济运行带来的影响,出台了4万亿的刺激计划,同时放松银根,扩张银行信贷,导致银行信贷规模激增。2009年当年社会融资规模比上年增长近一倍,银行信贷占GDP的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造成企业和地方政府负债率高企,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威胁增大的后果。尽管后来采取各种监管措施,放缓了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增速,但是以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开发为代表的融资主体资金需求强度不减,这反而导致了影子银行的兴起。影子银行的主要形式之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6月底正规金融体系理财产品已高达9.85万亿元。影子银行的资金来源和业务与正规金融体系盘根错节,邓海清、胡玉峰:《资产证券化与影子银行》,宏源证券研究报告,2013年10月8日。极易向正规金融体系传递风险,一旦缺乏有效防火墙, 会导致系统性风险的爆发和传染。作为有效的资本管理工具,商业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一方面可以将目前的表外影子银行业务阳光化,从而转移和分散信用风险,降低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还可以创造灵活的资产腾挪方式和竞争手段,解决资产负债结构中的期限匹配、风险匹配,改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与资产定价能力,从而达到降低和抵御金融风险的目的。

二、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及模式

1.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虽然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出现仅有8年的时间,目前却发展成为三大模式,分别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

(1)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将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作为基础资产而进行的证券化。该产品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负责审批和监管,其发起人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资产管理公司和金融公司。2005年3月至2013年9月,中国累计发行82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规模达到909亿元。②③张明、邹晓梅、高蓓:《中国的资产证券化实践: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报告,NO.2013W19,2013,10.试点8年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制度已初步建立,产品发行和交易运行稳健,发起机构和投资者范围趋于多元化。目前已经发行并到期的各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本息兑付良好,没有一支证券化产品在试点过程中出现本息违约或者现金中断问题,试点取得积极成效。

(2)企业资产证券化。又称券商专项资产管理证券化,是指由证券公司设立SPV,以计划管理人身份向投资者发行资产支持凭证,按照约定用受托资金购买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基础资产,并将该资产所产生的收益分配给受益凭证持有人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由证监会审批和监管,基础资产涵盖各种债权、收益权和不动产三种资产类型。2005 年初到2013 年9 月,通过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发行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共68支,合计357 亿元。②2013 年3 月15 日,证监会了《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说明监管层有意对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适度松绑,试点业务将变成常规业务,未来企业资产证券化业务空间广阔。

(3)资产支持票据(ABN)。资产支持票据的发展起步较晚。2012 年8 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银行间债券市场非金融企业资产支持票据指引》,资产支持票据正式亮相。资产支持票据是指非金融企业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作为还款支持,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的一种债务融资工具。ABN由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负责审批和监管,其基础资产的内容与券商专项资产证券化接近。从2012年8月7日发行首支ABN以来,金融市场已经累计发行24支资产支持票据,总规模达82亿元。③

2.我国资产证券化模式比较

从三种资产证券化模式的发展历程和特点看(见表1),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的监管文件、法律基础、财税安排、会计处理等细节均已非常成熟。企业资产证券化走的是从试点到推广的道路,其特点是虽然其法律基础、财税安排、会计处理等方面不如信贷资产证券化完备,但是为非金融企业提供了一条直接融资渠道,从已发行的产品来看,融资成本大大低于同时间同期限银行贷款利率。资产支持票据起步最晚,虽然其基础资产类别同样广泛、结构化方式同样多变,但是它最大的特点是不循常规,采取注册制的融资方式,适合追求隐秘融资的企业。邓海清、胡玉峰:《国内资产证券化模式比较》,宏源证券研究报告,2013年5月13日。

三、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

1.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有利条件

(1)我国现有资产存量巨大。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关键是要有庞大的基础资产作为支撑,而目前我国银行的信贷资产、个人及商业住房抵押贷款以及工商企业各种财产及权益规模巨大,有推进资产证券化的雄厚基础。就信贷资产来看,目前70.28万亿元的贷款中,金融机构本外币企业及其他部门中长期贷款余额27.95万亿元,短期贷款及票据融资余额25.48万亿元,房地产贷款余额14.17万亿元,住户消费及经营性贷款余额19.22万亿元。中国人民银行:《2013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报告》,2013年10月14日,.同样,券商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票据的基础资产储备池也十分庞大。

(2)政府意愿强烈、政策思路清晰。

一是定位明确。此次扩大试点的政策思路清晰,主要是盘活存量将有效信贷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倾斜,更好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特别是基础设施贷款、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节能减排、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等为近期发展重点。

二是策略得当。发展资产证券化的重要前提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统一产品标准和监管规则,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13年8月20日国务院宣布,同意建立金融监管协调部级联席会议制度。“联席会议制度”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成员包括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必要时可邀请财政部及发展改革委参加,其目的就是加强金融监管协调、保障金融稳定运行。另外,此前我国已有8年前期试点的操作实践,已经积累了各种经验和教训,实际风险可控。

三是设置底线。此次启动资产证券化试点总原则是,在实行总量控制的前提下,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对优质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可在交易所上市交易,在加快银行资金周转的同时,又为投资者提供更多选择。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为资产证券化的发展设置了底线:明确指出对风险较大的资产不纳入试点范围,不搞再证券化。

(3)金融改革将加速推进,全面铺开。近期包括民营银行准入、国债期货重启、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的通知等一系列举措的集中推出,意味着下一步我国金融改革将加速推进,这将为资产证券化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2.我国发展资产证券化的制约因素

(1)规模偏低、投资主体较单一,市场流动性较差。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在发行规模上偏低,已发行的三类资产证券化产品总规模不足1400亿元,相比美国约10万亿美元的证券化产品市场规模。邓海清、胡玉峰:《国内资产证券化模式比较》,宏源证券研究报告,2013年5月13日。规模偏低,造成市场交易量很少,多数投资者持有到期,导致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从我国已发行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产品来看,投资者以国有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主,占比高达80%~90%,上海清算所:《固定收益产品投资者持有结构》,2013年9月3日,http:///sjtj/tjyb. 而券商、基金、保险等其他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力度不够,存在投资主体过于单一的问题。而且,就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而言,目前设计的目标对象是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尚无法参与。另外,在市场交易平台和流动性方面,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在银行间市场流通,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在交易所流通,导致市场分割,做市商及回购机制的缺乏,也致使现有市场流动性较差。

(2)缺乏有效监管,其他配套机制需完善。

我国资产证券化的三种发展类型,没有统一的监管机构,存在多头监管的弊端。其中,信贷资产证券化由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主导,以大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为发行主体,信托公司作为特殊目的机构,发行的证券主要在银行间市场转让。企业资产证券化以证监会主导,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企业证券化,信托机构不参与其中,主要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以券商作为特殊目的机构。而资产支持票据由交易商协会主管。因此,受现行监管体制的限制,各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协调,共同监管显得力不从心。同时,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尚缺乏很清晰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出台,而资产证券化产品结构复杂,投资者要判断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投资价值与风险主要依赖于中介机构的尽职调查和完整的信息披露,这就要求评级机构、担保机构、资产管理、信用增级等机制不断完善,以解决投资者的后顾之忧。

(3)发起银行内部动力不足,风险没有真实转移。

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供给方看,我国的商业银行将信贷资产(尤其是优质资产)移出表外的动力不足。从经营结构来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经营结构中,利息收入占经营性收入的比重仍在60%以上,银行经营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需较长的时间和过程。从扩大试点的资产池来看,目前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主要是企业信贷,而银行十分愿意证券化的不良贷款不是扩大试点范围的重点,因此银行对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汽车抵押贷款等优质消费信贷证券化动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可能无法将风险从银行分流,因为我国大商业银行及其发行的理财产品是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的主要投资者(截至2013年9月银行持有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比例仍在65%以上),上海清算所:《固定收益产品投资者持有结构》,2013年9月3日,http:///sjtj/tjyb. 由银行发起证券化,信托公司作为受托和发行人,在银行间市场发售,造成信贷资产在银行间交易流转,风险并未真正转移出银行体系。

四、我国资产证券化前景展望及政策建议

1.国际市场资产证券化发行的变动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市场上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虽然一度回落,但仍在波动中发展。据美国证券业及金融市场协会(SIFMA)数据显示,美国证券化市场发行量在2006年达到2.9万亿美元高峰,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后跌至1.5万亿美元,此后证券化市场逐步恢复。2012年,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量2.2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6.9%,资产证券化产品余额9.9万亿美元,占全部债券余额的25.8%,仅次于美国国债。

2012年,欧洲证券化产品发行量2308.5亿欧元,占同期债券发行总量的2.3%,余额1.6万亿欧元,占同期债券余额的10.5%(见图3)。同时,虽然经历2008年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但从2012年数据看,美国和欧洲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量仍占全球市场总量的89%,特别是欧洲资产证券化中中小企业证券化(SME)发行占比也持续走高(见图4)。

从美国和欧洲资产证券化最近的发展表明,低风险优质的住房抵押贷款类证券化(MBS)与资产支持证券(ABS)发行量依然持续处于高位,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和追捧,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负面影响很快地消除。而冲击最大的主要是高风险的担保债务凭证(CDO)等再证券化产品,尤其是欧洲中小企业证券化(SME)占比持续走高,2012年发行量高达570亿欧元。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正逐渐成为欧洲中小企业主流的融资方式,这一经验值得借鉴。

2.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前景展望

(1)从国际的经验来看,1980~2010年,美国资产证券化产品存量规模由1108亿美元增加到10万亿美元,其占同期信贷资产余额的比重也由5%上升至62%。2012年我国资产证券化存量规模占债券规模的比例仅为0.12%,上海清算所:《固定收益产品投资者持有结构》,2013年9月3日,http:///sjtj/tjyb. 与国外成熟市场有着巨大差距,因此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发展空间很大。若不考虑信贷资产存量的增长,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占比规模达到1%,以目前约70万亿元的贷款余额计算,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可达7000亿元;若达到10%时,资产证券化产品的规模可达7万亿元。

(2)从我国三类资产证券化发展模式来看,信贷资产证券化基于庞大的基础信贷资产,只要政府放开额度,未来的发展前景最为广阔。从官方态度来看,符合条件的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经清理合规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贷款、节能减排贷款、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等多元化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将成为未来几年发展的重点。从已发行的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来看,其基础资产都是企业的应收账款和未来收益权,未来有望扩展到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商业物业等。由于宽广的潜在市场、券商灵活的市场化机制以及证监会高效的审批,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会迎来快速发展的黄金期,成为证券公司主要的创新业务之一。而资产支持票据的发行主体多为地方城司或与政府签订BT项目的承包人,通过发行资产支持票据融资,既不会占用企业债融资审批通道,也不会受到融资额度的限制。只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其发展前景也较为广阔。

(3)从专业证券机构预测来看,到2020年信贷资产证券化存量规模有望达到6.56~13.12 万亿元,占贷款余额的6.08~12.15%,约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82%。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存量有望达到1.44~2.88万亿元,约占资产证券化产品的18%,朱琰、薛缘:《资产证券化三种模式对比分析》,中信证券研究报告,2013年7月30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3.加快发展我国资产证券化的政策建议

(1)消除市场分割,提高二级市场的流动性。

在我国现行监管体制下,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受到多方面的制约,造成了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互相割裂。而市场的不协调导致了二级交易市场的流动性不足,影响了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长远发展。因此,推进我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一方面要扩大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发行规模,丰富交易市场的品种,发展多渠道的融资方式,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资金来源,丰富资产证券化市场类型。另一方面要加强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的协同发展,消除两个市场之间的分割,实现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跨市场流通。

(2)建立统一监管体制,强化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力度。

为解决我国目前资产证券化存在的多头监管、政策不统一、监管不协调的问题,应逐步建立统一的监管体制,树立功能性监管理念。克服现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体制弊端。由于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此要重点强化对商业银行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监管。充分借鉴巴赛尔协议III针对银行资产证券化业务提出更为严格的限制性规定,比如采取大幅度提高证券化产品的风险拨备,对银行使用外部信用评级设置额外限制条件,加强银行作为流动性提供者的风险暴露的管理机制,限制资产证券化的杠杆率和资产集中度等措施,以防范银行的金融风险发生。邓海清、胡玉峰:《资产证券化与影子银行》,宏源证券研究报告,2013年10月8日。

(3)充分发挥行业自律组织作用,弥补行政监管的缺陷。

国外的经验表明,借助行业自律组织的力量,是加快资产证券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有身处一线市场和行业的便利,因而可发挥亲近市场的优势,监督违法行为,可以更好地引导市场发展。第一,积极倡导由行业协会制定贷款标准协议和转让协议,奠定大规模信贷资产转让的基础,建立规范和具有可比性的资产信息库,以提高资产证券化的信息透明度。第二,由证券交易所执行对证券化产品交易的一线监管和行业协会执行对证券化金融中介的自律监管,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发挥自律组织的行业优势以及提供交易设施与服务的便利,实时监督资产证券化活动,促进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及时和公平,营造出良好的资产证券化发展环境。

(4)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增强商业银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力。

我国资产证券化要真正走向成熟,获得大发展,关键是加强商业银行参与资产证券化的激励机制。而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真正实现要素市场化,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商业银行过度依靠存贷款利差获得高额利润的市场外部环境,促使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将经营重点转移到以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为核心的轨道上来,这样证券化的优势就可以得到凸现,商业银行就会主动将一些占用资本较多的中长期贷款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进行转化;同时,通过出台会计和税收等方面相应的优惠配套措施,会进一步激发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动力和热情,为我国资产证券化快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篇8

关键词:外汇占款 金融监管 影子银行

一、引言

2008年,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发信贷市场流动性枯竭,并冲击全球经济,由此影子银行问题受到学界和监管层重视。根据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的《影子银行:范围界定》的研究报告,影子银行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实际当中,由于不同国家的金融结构、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和金融监管环境不同,影子银行的形式也存在差异。欧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机构在当前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尚不广泛存在。从广泛意义上来讲,我国影子银行的界定包括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银行同业业务以及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民间借贷。国内目前对于影子银行的学术探讨主要集中于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李波,2011;王 力,2013),而实际上,美国和我国的影子银行有着很大的不同,本文主要研究最受关注的银行理财业务和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始于2004年,近十年间中国的影子存款体系发展程度接近于美国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规模和功能,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中短期融资的重要手段。理财业务发展一方面是缘于利率管制条件下的传统存款利率较低;另一方面,在效益目标的驱动下,表外业务成为商业银行绕开信贷规模管理的重要通道,借助理财业务,以及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平台,商业银行将表内的信贷业务转化为表外业务。2010年8月,银监会为规范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要求商业银行将2.3万亿的表外业务并入表内管理。但此后,商业银行又对银信合作业务进行创新,使得表外的资产规模不仅没有缩减,反而出现明显增长。截至2012年末,我国理财产品余额近7.6万亿元。目前我国影子银行体系存在两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杠杆比率高。正规银行体系受资本充足率和法定准备金的约束,但影子银行体系并无此约束,从而存在很高的杠杆。二是期限错配严重。影子银行通过大量短期的融资工具来获取资金,支持中长期的融资项目,在负债和资产的期限匹配上有较为严重的错配,远过于银行类机构。从发展趋势来看,理财业务在长期内可能都会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因此,无论是在研究领域还是对金融监管来讲,对于我国影子银行成因机制及其风险的研究都是必需的。

二、我国影子银行兴起的原因分析

(一)影子银行体系兴起的原因之一是中国货币供应受限

最近两年我国外汇占款投放的趋势性下降和商业银行贷存比等监管约束的强化制约了我国的货币供应能力,货币供应受限加速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

1.国际收支新平衡影响2005年后外汇占款主导的流动性创造机制

2012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为贸易盈余下降,金融与资本项目波动增加,并引致国际储备增速放缓。实际上无论是从发达国家的美国、还是从处于相似阶段的韩国来看,这一现象将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过程。我国国际收支出现的“新平衡”使得外汇占款为主的货币投放模式出现相应改变。

我国外汇占款在2005年后出现趋势性流入,贸易盈余的大幅度增长导致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在稳定汇率渐进式升值的政策目标下,央行通过结汇渠道形成被动货币投放,尽管部分资金通过央行票据发行、准备金率等工具进行了对冲,但是国内流动性环境一直较为宽裕。自2005年以来,中国基础货币供应几乎唯一的渠道就是外汇占款的高速投放。但是随着人民币汇率相对均衡,私营主体使用外币数量增加,这种外汇占款主导的流动性创造机制也已经发生改变。对于企业、居民而言,在人民币处于单边升值时会加速美元的结汇,避免贬值带来的汇兑损益,但是当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时,企业再配置美元比例明显回升,这也减少了外汇占款积累。如图1所示,自2010年以来,外汇占款增速开始大幅度下降到经济名义增速附近,2012年以来更是下降到个位数的水平。这无疑显著低于合理的基础货币供应增长水平,从而要求通过货币乘数的上升来维持合理的广义货币增长。

图1 外汇占款增速

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调查统计数据整理。

2.贷存缺口扩大削弱商业银行信用创造能力

由前文分析可知,外汇占款增速趋势性下降导致基础货币供给受限,从而要求通过货币乘数的上升来维持合理的广义货币增长。但是,实际上贷存缺口扩大已经制约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能力。

一方面,在金融自由化等制度性变革的宏观背景下,商业银行面临存款分流和可贷资源下降的问题。由劳动力成本提高和货币超发双重因素引发的通胀压力使得我国通胀中枢走高,较低的存款管制利率迫使居民寻求债券、股票等具有较高收益的投资渠道。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分流了部分存款,使得银行传统存贷业务经营压力增加。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提高贷款倾向来提升货币乘数的能力也受到制约。2008年下半年以来,为避免美国次贷危机的负面影响,我国采取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刺激经济,之后商业银行向地方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提供大量中长期贷款,为基础设施、重工业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尽管“短借长贷”带来的“期限失衡”长期存在,但前几年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高速扩张,隐含的风险增加,其存贷比接近监管法规要求的上限。

我们以存、贷款缺口来勾勒正规金融体系为实体经济融资中面临的制约,如图2所示,其中稳定存款代表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占总存款比例,中长期贷款占总贷款比例表示商业银行对于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存贷款缺口在2005、2006和2008年后均有所扩大,但前两次缺口在较短的周期内得以调整。2010年后,尽管在紧缩的货币政策条件下中长期贷款迅速回落,但存款回升却相当乏力,缺口收窄的周期大幅拉长,另外考虑到比较高的存款准备金率限制和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要求,银行信贷对于实体经济支持也持续弱化。

图2 存贷占比缺口图示

注: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调查统计数据整理。

总的来说,在外汇占款趋势下降和商业银行放贷受限的背景下,中国的货币供应受到了系统性抑制,一方面带来了利率中枢的上移,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影子银行体系的兴起。因此,影子银行体系兴起的本质是在信用供应受到抑制和对信用需求仍然比较旺盛的条件下,在传统的融资渠道之外去发展一个新的融资体系,以满足信用供求之间所出现的供求缺口。

(二)金融监管与我国影子银行发展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中国,影子银行存款建立的原因之一都是为了避免受到金融监管部门的监管限制。商业银行把负债转移到表外以后,其表外的放贷行为规避了贷存比、资本充足率和存款准备金等监管约束,这样商业银行就提升了其贷款倾向和信用供应能力。

如前文所述,商业银行面临存款分流和可贷资源下降的问题。居民在资产配置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选择债券、股票等具有更高收益率的直接融资工具,它们分流了部分存款,由于受到监管部门贷存比的约束,商业银行提高贷款的倾向与能力也受到制约。另一方面,除了贷存比之外,资本充足情况也会对商业银行贷款发放形成约束。20世纪90年代初,研究领域开始关注资本充足率对商业银行经营和经济的影响,巴塞尔协议在世界范围内的推广更是导致该领域的研究大量出现,主要关注资本充足率对银行信贷行为的影响。根据MM定理,在资本市场完美的假设前提下,因为银行能够在资本市场上无摩擦地筹措资金以满足贷款的需求,所以银行的资本水平对贷款没有任何影响。由于MM理论关于完美资本市场的假设过于严格,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满足,所以更为接近实际的分析认为,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和资本市场摩擦,银行资本可能会影响银行贷款,这也是资本充足率影响银行信贷和经济的理论基础。国外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资本约束对贷款增长具有显著的影响,资本约束强化了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途径,以提高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行为有效地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信贷行为和风险意识。Peek, Rosengren, Kishan (1995)和 Opiela(2000)认为,资本不充足的银行由于资金限制而没有能力获得更多的非存款性融资,因此,在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冲击下,资本充足率较低的银行更倾向于削减它们的信贷供给。

总体而言,作为传统业务渠道之外的银行活动,影子银行不仅可以避开资本充足率和贷存比的约束,而且也可以减少法定准备金等监管成本。因此,无论是金融危机前的美国影子银行,还是当前中国的影子银行,均存在监管套利的特点。

(三)影子银行兴起的结构性因素

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国有垄断成分性过强,产生相当程度的资源配置扭曲,降低了民营经济资金的可得性。通过分析我国工业企业的资产负债数据,我们发现,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往往与经济周期呈现一定的同步性,在经济周期上升的时候负债率上升,经济周期下降的时候负债率下降。然而,如图3所示,2008年之后,在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杠杆率却在逆势上升。这暗示民营企业的负债率应该在下降。从微观层面来看,在全社会资金供应既定的前提下,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等高杠杆部门的扩张,不可避免地会严重挤压其他部门对于资金的使用,迫使大量的民营企业,以及受到政策限制的行业(比如房地产行业)的资金需求更多地转向了影子银行,这也是结构层面上影子银行体系加速兴起的重要原因。

图3 国有和私营企业部门杠杆率变化(%)

注:根据Wind数据库数据整理。

三、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理财产品是我国影子银行的重要组成部分,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在产品到期后通常会将资金转投新的理财产品。银行通过短期产品结构化确保其在季度存款-贷款审查时到期,以满足监管部门贷存比的要求。但是实际上这些资金已经不属于传统存款,而成为了类似于货币市场基金的滚动储蓄。

我国商业银行于2004年开始销售理财产品,起初外汇理财产品最受青睐。2008年开始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理财产品。2004年至2008年期间,银行年度发行理财产品数从127个增加到6,753个(CN Benefit 2012)。截至2012年第三季度,理财产品的发行总数已经达到22,907。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也在快速增长。2008年底,我国商业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总规模只有1万亿人民币。到2012年年底,理财产品的发行规模已经超过7.1万亿(中国银行业协会,2013)。另外,信托公司和经纪人发行的非银行理财产品约有1—1.5万亿(Yan,2013)。银行和非银行理财产品加总后的规模相当于中国GDP总额的17%。由于存款利率受到限制,中国的理财产品仍在迅猛增长,理财产品成为银行吸引和留存资金的重要方式。2012年,由18个大型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回报率高于传统一年期存款利率111个基点(中国银行业协会,2013)。理财产品的高回报率使得很多存款人将资金长期留存在银行,从而银行可以将这些资金结构化后应付定期的存贷比审查。总的来看,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融资中不可或缺的资金来源。理财产品的增长也使得中国经济融资中传统贷款的比例下降。

图4给出了理财产品发行只数以及保本型的理财产品收益率与同期限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差值。图中左轴表示理财产品的发行只数,右轴是利差数据。结合图4分析我们发现,2010年之后,银行体系发行理财产品的绝对数量陡然增加。2010年之前保本型理财产品与同期限存款利率之差大约稳定在70个基点附近波动;而2010年以后,理财产品数量迅速膨胀,同时利差扩大到110个基点以上,并在2011年和2012年继续上升。从商业银行的成本—收益角度来分析上述问题,保本型理财产品形成了对定期存款的替代,但成本更高,我们认为这一替代过程发生的关键原因在于理财产品节约了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在均衡条件下,定期存款在表内产生的利差收入扣除拨备和资本成本后形成的净收益应该等于保本型理财产品在表外形成的净收益。因此,前述利差的存在与商业银行的资本成本密切相关。2010年以来利差的显著上升可能缘于商业银行资本成本的增长,其中主要的原因显然是贷存比、资本充足率的约束以及准备金率形成的限制。

图4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支数以及3-6个月保本型

理财产品与同期限定存利率差

注:安信证券宏观研究报告,"关于影子银行、壳价值及经济恢复等的分析"。

近三年来,我国信托公司业务规模发展迅速。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公布的数据,2010年,信托公司资金信托总额为2.8923万亿元,截至2012年12月,资金信托总额增加至6.9849万亿元。从信托资金运用方式来看,贷款占比最高,其中2010年这一比例高达54.37%,2011和2012年贷款占比分别为37.40%和42.94%。由于贷存比以及贷存缺口的原因,传统贷款扩张受到限制,信托公司贷款替代传统的贷款业务。从信托资金投向来看,主要投向基础行业,另外2010年和2011年信托资金投向房地产行业比例高达14.95%和14.83%。

表1 2010年-2013年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

数据来源:中国信托业协会网站。

四、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分析

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可能在于两个层次,第一,资金来源、使用方面的错配所产生的流动性风险,这是一种“流量”风险;第二,抵押品价值下降引发的资产负债率被动上升,这类似“存量”调整引发的风险,会引发信用违约风险溢价跳升。

我国以信托、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投资标的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融资性产品,主要为房地产、基建项目提供资金,大致涵盖在信托、理财产品中的其他投资中,且占比较高(理财产品中达到32%);第二类是投资性产品,如挂钩股票、债券、商品、私募股权等。与投资标的相对应,两者存在的流动性风险有所不同:融资类产品风险在于企业经营现金流枯竭产生的违约风险,该类产品透明度较低,资金来源期限较短,但对应项目回款的资金使用期限较长;投资类产品中存在资金来源不足风险,这类产品的风险在于金融机构资金池运作期限较长,但融资却依赖于短期资金,较大受到短期货币市场流动性影响。

随着理财产品资产池膨胀,这种“发新偿旧”的发行模式所隐含的流动性风险增加。从数据来看,在2008年后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不断攀升,且短期化趋势明显,1—3月期的发行占比从2007年的20%,大幅上升至目前的60%。资产池资产质量较差、短期融资困难导致资金链紧张均增加了理财产品风险,后者可能反映在银行间市场短期利率的跳高,实际上这一问题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已经显现。2013年6月份以来,国内市场流动性紧张,国内银行间人民币市场表现较为异常,利率大幅上升,市场隔夜质押式回购利率一度突破30%,当日加权平均利率和波动幅度均为近十年来所罕见。当然,上述产品期限失衡的风险目前依然可控,因为央行会通过频繁逆回购资金投放来稳定短期利率,同时央行和政府对于整个银行体系仍存在隐形担保,这均降低“短借长贷”的风险;作为低收益存款的替代,理财产品的发展本身是趋势性的,资金回报仍较管制利率存在溢价,使得资金来源会相对稳定。

五、研究结论

本文研究表明,外汇占款增速下降是近几年我国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另外,贷存比、资本充足比率以及法定准备金率等方面的金融监管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资本成本,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影子银行的发展。我国以信托、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影子银行期限错配严重,因此,影子银行体系中的系统性流动性风险不容忽视。

就影子银行本身而言,我们认为是一个中性的概念,影子银行的发展是中国金融深化的体现。从长远来看,作为通胀背景下低收益回报存款的替代,理财产品的发展将是趋势性的。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首先,拓宽了微观主体的投融资渠道,体现出金融创新;其次,也导致央行在经济调控中逆周期货币政策操作有效性弱化。银行通过理财产品进行的信用创造避开金融监管,企业通过信托等渠道获得融资支持,这些因素均降低了紧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从2010年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以看出这一问题,2010年央行上调准备金后,M1迅速回落,但通胀下行有限。最后,影子银行发展为企业、地方政府等经济主体提供了信贷外的融资渠道,在金融创新中,活期存款将不再反映狭义流动性的全部,这使得建立新的金融监管框架和流动性管理机制以适应金融环境变化变得十分迫切。作为金融监管部门,银监会需关注商业银行发行理财产品中不透明的资产池构成,注意防范表外风险资产膨胀带引发的经营风险;央行则需要通过完善流动性管理机制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鉴于M2的涵盖面有局限性,无法反映银行信贷外融资规模的拓展,以利率为主导的价格类指标将逐步取代M2,成为市场观察流动性变化的主流;与M2相比,社会融资总量因其涵盖面广、涉及主体多更应得到关注。

参考文献:

[1]Ruby P. Kishan and Timothy P. Opiela, Bank Size, Bank

Capital and the Bank Lending Channel[J],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000,32(1).

[2]Peek J, Rosengren E S. Bank lending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J].F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Conference Series, 1995 (6).

[3]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年(12).

篇9

关键词:滨海新区;金融创新;综合经营

中图分类号:F830.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9―0013―05

一、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基本情况

国发[2006]20号文件下发以来,在天津市政府和滨海委的组织和推动下,滨海新区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改革创新,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进行了开拓与尝试。

(一)金融组织机构不断完善

为进一步适应滨海新区经济金融的发展,商业银行加强组织机构改革,推行扁平化管理,提升低端网点层次,丰富金融机构种类。

如天津银行率先成立了天津银行滨海分行,负责管理滨海新区10家支行的经营管理、风险监测、营销推动和人力资源工作,统筹天津银行在滨海新区的经营发展。2007年初,农业银行成立了天津分行滨海业务部,为滨海新区的农业银行机构(包括塘沽、开发、保税、大港4家机构)服务,包括提供大客户信息等,在业务上直接受农总行领导。招商银行天津分行整合滨海新区机构的市场资源,成立了分行公司业务二部,负责滨海新区的市场营销和管理。浦发银行天津分行成立滨海新区业务部统一负责滨海新区的营销和管理。民生银行将总行投资银行部和贸易金融部迁至滨海新区。同时,滨海新区首家财务公司的天津港财务公司成立投入运作,渤海银行滨海新区分行也正式挂牌营业。

(二)积极探索直接融资

2006年,作为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重大举措的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设立,这是我国第一只契约型中资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200亿元,首期募集60.8亿元已全部到位。为满足日益增加的资金需求,滨海新区积极为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2006年发行企业短期债券34亿元,其中泰达股份发行6亿元,天津港发行10亿元,泰达控股发行18亿元。

(三)金融产品日益丰富

滨海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结合地方特点和客户需求,大力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渤海银行成为国家外汇管理局正式批准的全国第一家实行结售汇综合头寸正负区间管理模式的银行,为灵活管理结售汇头寸、降低资金成本、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农业银行经总行批准开办了抵押项下的个人可循环信用产品。在信托业务方面,滨海新区率先发行了第一支资金信托计划――滨海新区基础设施建设(管网)资金信托计划。

(四)积极试办离岸金融业务

滨海新区获准进行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后,到2007年5月末,有5家商业银行驻滨海新区的分支机构开办了离岸金融业务,分别是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交通银行、深发展和汇丰银行,共开立离岸金融账户75个、存款总额为155万美元。在开办行中有2家银行能够直接办理离岸业务,另外3家只在滨海新区进行市场推广,须将业务转送到其上级行统一办理。

二、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的制约因素

虽然滨海新区在金融改革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目前仍停留在理论研究探讨阶段,尚未迈出实质性步伐、未取得实质性进展。金融改革基础环境、金融机构建设、金融市场主体、金融监管模式、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国际化程度是影响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的六大主要因素。

(一)金融改革基础欠佳

经过二十年发展的滨海新区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经济金融总量得以迅速增长,经济金融结构不断改善。但是,滨海新区与国内经济金融发达地区上海和深圳相比,金融深化的广度和深度上的差距还是十分巨大的。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金融业发展落后、经济产业结构单一、民营经济落后、新区对支柱型企业特别是大型外资企业依赖度过高、行政管理体制不顺畅等六个方面。

(二)金融组织机构建设落后

滨海新区金融机构建设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银行类金融机构在体制上还没有建立起合理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除了渤海银行是在崭新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具备合理的产权结构和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商业银行以外,天津银行作为地方性银行在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改革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从公司治理结构的角度来看,已改制或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与改制前或上市前的情况变化并不大。

2、银行类金融机构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人才资源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先进的内控制度。新区商业银行还没有建立起适应金融创新需求的人才管理使用机制,没有打破“官本位”的思维模式,无法实现正常的人才流动。商业银行内控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内控有效性有待提高。

3、银行类金融机构的机构设置不符合新区发展的要求。各商业银行分别按行政区划和小经济区域在滨海新区设置了分支机构。除渤海银行滨海新区分行和天津银行滨海分行设为一级分行,归总行管理,塘沽农村合作银行为区属独立法人机构外,其他银行均为二级行以下分支机构。各分支机构基本上实行人员由上级行统一配备,财务由上级行统一管理,资金由上级行统一调度,产品由上级行统一设计,业务活动严格按照上级行的统一规程和模式进行操作和营运。除国有商业银行有一定限额的授权外,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自。塘沽农村合作银行在人、财、物、资金和业务方面受天津合作银行严格约束,事实上是天津市农村合作银行的准分支机构。渤海银行滨海新区分行和天津银行滨海分行虽然级别稍高,也没有较大自。

4、证券类金融机构发展落后。天津仅有1家证券公司和1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而同期,上海拥有7家创新类券商,深圳拥有5家创新类券商、3家规范类券商。按照证监会的相关规定,创新业务必须由创新型的券商来实施。在2006年,作为天津市证券市场创新主体的证券公司还不能满足规范和创新的条件,渤海证券公司尚未进入规范类或创新类券商行列,严重制约滨海新区证券业的创新发展。渤海证券公司经过2005年和2006年两次共注入资金14亿元,现净资本为5.6亿元,2007年刚刚达到申请规范类证券机构的监管要求,距离创新类机构标准还存在一定距离。另外,天津唯一的基金管理公司所管理的基金净值约为1.2亿元,尚无法保本经营。

5、保险类金融机构发展落后。保险类金融机构存在着机构设置级别低、制度化建设落后和行业过度竞争的问题,导致新区保险业覆盖面窄、功能和作用发挥不充分,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的保险

业存在较大差距,难以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和国际竞争的形势。

(三)金融市场主体缺位

目前看来,尽管滨海新区积极进行了金融市场建设的尝试,但是依然没有迈出实质性的步伐,金融市场建设还非常落后,主要表现在:

1、直接融资比例过低。由于统计数据的欠缺,这里仅以天津市的相关数据进行类比说明。2003年,天津市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不足2%,2004年该比重不足4%,2005年该比重只为3.9%,而同年全国达到了21.9%。以此类比,滨海新区直接融资比例也很低。直接融资比例低、间接融资比例过高,这种融资模式下企业负债率高,财务结构不合理,抵抗风险能力弱,金融风险集中,不利于新区经济金融的长远发展。

2、资本市场发展相对滞后。2006年末,天津的25家上市公司总市值为1 109亿元,占深沪两市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08%,滨海新区上市公司总市值不足深沪两市的0.3%;2006年天津市生产总值为4337.73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为GDP的25.61%,滨海新区生产总值为1960.5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只占GDP的15.6%,而同期深沪两市上市公司总市值占GDP比重已突破50%。

(四)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弱

滨海新区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弱是经济金融环境落后、金融机构建设落后、金融市场建设落后、国际化程度低这四个制约因素存在的必然结果。主要表现为:

1、金融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有限。目前,新区各金融机构主要是在辖区内推广上级机构推出的金融产品,自主创新能力极为有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机构设置权限低。新区分支金融机构级别低、权限小,多数金融机构的上级机构没有授予分支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创新的权力,新区分支金融机构没有资格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二是新区金融机构人、财、物等资源有限,没有能力开展金融产品创新。三是由于新区金融机构缺乏金融产品创新的经验。

2、不能适应新区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发金融产品。新区金融机构推广的上级机构开发的金融产品是在全国范围内的业务品种,不是针对滨海新区企业开发的,更不是针对滨海新区内某一家企业或者某一类企业所开发的,很多这类金融产品在滨海新区的针对性较差,不少新区企业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有限,而新区企业对新型金融产品的真正需求却无法得到满足。

3、产品创新机制缺乏。滨海新区客户群无论是内资还是外资大都是财务实力雄厚、管理规范,在同行业中有一定代表性和竞争力的优质客户。相对于银行业来讲,处于绝对的买方市场地位。因此这些客户时常会向商业银行提出不同的业务需求,并要求在短时间内得到答复。而这些需求通常与目前商业银行现行的各项政策不尽符合,需要在政策上有所突破,而层层上报审批不能保证效率,也就无法满足客户对个性化产品、服务及效率的需求。这种创新机制的缺失形成了新区金融产品创新的重要障碍。

(五)国际化程度低

国际化程度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单就环渤海地区而言,滨海新区是国际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区域。但是如果与一些国际、国内发达地区,如上海浦东新区、深圳特区相比,滨海新区的国际化程度还远远不够。国际化程度低,影响了新区经济金融环境的进一步改善,使滨海新区始终在地域性经济区域这个层次发展,很难在客观上成为全国性的或者国际性的经济区域。国际化程度低,使得一些新开发的金融产品很难赶上国际水平,阻碍了金融产品的进一步创新。国际化程度低,无法为金融机构提供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土壤,离岸金融业务失去了市场环境将很难开展,更难以建立离岸金融中心。国际化程度低,导致新区无法在更高层次上考虑和发展金融市场。

(六)金融监管模式落后

滨海新区执行分业监管制度。人民银行塘沽中心支行作为央行分支机构贯彻执行总、分行货币信贷政策,维护地区金融稳定。滨海银监分局负责银行类金融机构的监管,保监会和证监会没有在滨海新区设立分支机构。 “一行三会”的制度长期以“一行一会”的状态存续。到目前为止,滨海新区证券、保险行业的监管数据始终是空白。

现行监管制度的落后很难满足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的客观要求,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和创新迫切要求产生新的金融监管模式。第一、分业监管制度不利于对新区整体金融改革创新进行监管。这种监管制度安排使各监管机构对各行业之间的相互关联业务处于职责划分不清、监管缺位的状态,同时对于横跨各行业的金融业整体风险的监管难以形成合力。第二、残缺的分业监管制度更加不利于对金融改革创新进行全面、合理的指导。

三、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尽管六个制约因素共同作用于滨海新区的金融改革和创新,但对金融改革创新的影响并非完全相同。金融机构建设、金融市场建设、金融产品创新能力是决定因素,金融改革创新基础、国际化程度、金融监管模式是外部环境因素,关键在于积极寻找突破口,促进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构建种类齐全、权限较高、治理结构科学的金融机构体系

1、促进银行类金融机构建立起合理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渤海银行应充分发挥在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势,积极发展,服务滨海新区经济。天津银行应继续在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探索,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发挥地区性商业银行的优势。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应充分发挥其总行在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变革的优势,争取在内部治理上有所提高。

2、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适应金融创新需求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先进的内控制度。新区各商业银行应继续研究健全人才管理和使用机制,打破“官本位”的思维模式,发现人才、重视人才、培养人才。建立起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和高度信息化的内部控制模式,实现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上的快速发展。

3、采取“管辖行型”模式,改变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不合理设置。在滨海新区现有的分支机构中,选择一家处于核心位置的分支机构作为管辖行,提升级别,扩大权限,在天津分行授权的范围内管理、监督在滨海新区设立的其他分支机构。“管辖行型”模式的优点在于:一是有利于滨海新区各分支机构统一协调,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二是有利于形成合力,实现规模效益。实施扁平化经营管理,旨在通过缩短经营管理通道和路径,精炼经营管理层次,扩大经营管理的宽度和幅度,进而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基层商业银行实施扁平化管理,应从营销、组织进行整合。一是以营销策略为依据,缩短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距离,提高营销层次,如设立滨海业务部;二是把分理处和储蓄所升格为二级支行,使组织结构从现行的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储蓄所)三个层级,

变为“管辖行”、支行两个层级,以缩短营业网点到“管辖行”的距离,扩大“管辖行”的经营和管理半径。

4、积极吸引银行总部落户滨海新区。一是将渤海银行、天津银行迁址滨海新区;二是积极争取在新区创建新的商业银行;三是积极鼓励商业银行将区域总部、业务中心总部、客户服务中心、信用卡运营中心等设在滨海新区,在滨海新区内形成总部效应。

5、积极培育证券类、保险类金融机构。积极鼓励证券类金融机构发展壮大,积极培育创新类和规范类券商。应鼓励天津渤海证券公司通过控股或者资产重组等方式实现跨越式发展。针对新区保险类金融机构发展落后的现状,应积极对保险类金融机构进行资源整合,提高行业竞争力,扩大保险业覆盖面,以良好的服务开拓保险市场,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和作用,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差距,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和国际竞争新形势的需要。

(二)以资本市场为重点,在金融市场建设上力求突破

1、创新发展滨海新区资本市场。采取多种方式做好IPO的宣传动员工作,引导、鼓励、扶植滨海新区的优质企业上市,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组16华北金融2007年第9期建金融控股公司。

2、积极发展私募基金产业。当前在搞好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基础上,要鼓励发展各类产业基金,如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基金,把天津滨海新区逐步建成中国产业基金发行、管理、交易、培训和理论研讨中心。同时,逐步增加企业债券的发行数量,满足符合条件企业对短期债券的需求。

3、积极争取OTC市场落户滨海。OTC市场即“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非上市公司提供特别转让服务,其服务对象为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OTC市场如能落户滨海,将与深圳上海共同构成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重要环节,有助于吸引聚集资金并带动滨海新区资本市场的发展。

(三)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大力发展以金融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改善金融改革创新的外部环境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为金融改革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市政府要进一步突出滨海新区金融业地位,将全市金融业发展重心放在滨海新区,并通过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带动全市金融业的发展。加强对滨海新区金融业发展的规划设计,制定政策、增加投入,如通过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支持新区金融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强与金融业联系协调,为滨海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创造良好环境。

2、发展经济,激发金融创新的内在动力。一是政府要积极改变新区经济总量较小的现状。二是政府要积极改善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地方政府应继续完善已制定的《天津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财税优惠政策》,采取多项措施继续扶持第三产业发展,特别是发展金融业,改善经济产业结构不协调的现状。三是政府要积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改变地区经济对支柱型企业依赖度过高的现状。

3、金融业自身应抓紧发展,为新区金融改革创新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金融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一个重要部分,作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对新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区金融业应强化改革创新意识,借鉴先进经验,借助滨海新区的政策优势,在机构与产品等方面积极创新,增强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为深化金融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

(四)适应新区个性化需求,提高金融产品创新能力

1、加快银行类金融产品的创新。首先,积极设计符合中小企业特征的金融产品。目前,集团型公司客户全部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存贷款权限上收,企业需求过缓,银企关系受到冲击,对公业务开展受到极大的影响。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在努力维持和拓展公司业务的同时,依据总分行的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战略转型,大力拓展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人零售业务。建议商业银行总、分行研究和落实针对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个性化的信贷政策,认真分析不同特征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风险防控措施,以指导下属机构业务实践。其次,通过定价机制创新“定制”金融产品。新区金融机构应走特色服务的发展道路,并通过金融产品的定价机制和财政支持覆盖风险。按照滨海新区产业布局,细分市场层次,为高新技术、海洋化工、石油化工企业以及科技型、风险投资型小企业提供特色金融服务。如近期工商银行开发区分行为泰达控股公司设计了“人民币理财产品+资金信托计划”方式的中期结构性融资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再次,建立健全产品创新机制。建议尽快在滨海新区论证并设立滨海新区金融产品创新中心。该中心应被赋予仅次于分行的行政级别,将有利于金融产品创新的资源统一起来,扩大授权范围,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2、加快保险类金融产品的创新。首先,新区战略定位的确定,必将极大地促进石油和海洋化工、汽车和装备制造、优质钢材深加工等支柱产业的巩固和发展,国际贸易与航运服务集聚区、天津港集装箱物流中心、保税区海空港物流等六大物流基地将逐步形成。而在运输工具险、货物运输险、海上保险、工程保险等险种方面新区目前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建议在这些方面开发产品,为新区的发展提供保障。其次,要针对三资企业保险意识强、管理规范的特点,设计符合企业特点的保险建议书,实施不同的保险服务举措。在确保老客户业务如期续保的同时,注重新的跨国大企业的保险业务。

3、加快证券类、信托类金融产品的创新。首先,在滨海新区选择适合进行资产证券化的资产,如房地产、地铁、轻轨、高速公路、水、电等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其次,大力发展基金产品。目前,渤海产业基金已落户滨海新区。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试点和集合资金信托产品创新,鼓励更多的基金产品在滨海新区推出。再次,推动北方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在滨海新区试点投资银行业务,吸引更多的信托投资公司进驻滨海新区。

(五)积极探索符合综合经营发展方向的金融监管模式

一个可行的金融监管模式是:央行分支机构作为超级监管机构,负责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监管的统一协调,防范和化解区域金融风险和维护区域金融稳定,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的派出机构各司其职,负责各行业的监督管理。这种监管模式比较符合滨海新区的区域特点。

在这种模式下,要使人民银行能够与银监、证监和保监之间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流和风险分析,就必须从两方面增强人民银行的权威性。一方面,必须对人民银行超级监管机构的法律地位和法定职责给予明确;另一方面,必须赋予人民银行比银监、证监和保监更高的行政级别。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银行在履行综合监管、维护金融稳定职能中依法顺利的开展工作。

滨海新区实施这种综合监管模式需要做两方面准备工作:一是证监和保监在滨海新区设立分支机构;二是提升滨海新区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级别,扩大管辖范围至整个滨海新区。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不改变现有各监管机构的行政机构设置,不存在整合机构的人员安置问题,同时与现行“一行三会”金融监管模式的衔接性比较好,符合我国经济改革渐进式的总体原则。缺点是必须从法律上和行政级别上对人民银行的权威性予以确认,否则人民银行超级监管机构的职能将很难履行。应该说,这种监管模式比较符合目前滨海新区金融业经营及监管的特征和现实情况,有利于加强滨海新区金融业综合监管,维护滨海新区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