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战略规划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司战略规划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司战略规划的作用

篇1

根据现有许多企业战略规划部的设置情况来看,战略规划部的核心职责一般包括以下工作:(1)负责制定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并组织落实战略措施;(2)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分析研究;(3)对公司所在行业动向、竞争等信息进行分析研究;(3)对公司欲进入的新的行业或细分市场进行分析研究;(4)跟踪研究国内外行业领先企业,做行业对标分析;(5)对公司重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除了以上核心职责外,有些公司的战略规划部还会负责公司品牌建设、企业文化建设、社会责任履行、战略绩效考核等工作。

如何使战略规划部真正起到战略指引和支持的作用呢?笔者认为,战略规划部应该做到“站的高、看的远、走的实、想的正”。

“站的高”:指战略规划部负责人及员工思想上要有高度,以整个公司视角上、整个行业视角上、整个宏观经济的视角上去审慎分析公司的过去、今天及未来,和公司高层领导站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看的远”:指战略规划部负责人及员工看问题要以变化的眼光、长远的眼光、创新的眼光去看问题,不能停留于现状,要能够对公司、行业及宏观经济的未来走向能有较好的把握,做到深谋远虑。

“走的实”:指战略规划部负责人及员工具体工作开展要务实、踏实,从企业真正需要入手,做详细但灵活的工作计划,并能够按周、按月、按季、按年出具相关分析成果,并与企业内关联部门进行有效地沟通和协调。

篇2

关键词:战略;实施;管控

中图分类号:F2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0-0035-02

1 战略管理现状与分析

1.1 战略规划制定

国内外先进企业都有专业清晰的战略制定流程,构建了完整的战略体系,充分发挥战略制定到落地的协调作用,战略规划与运营管理密切配合,通过战略实施,能够为跨职能的战略重点提供支持。但地市供电企业根据网省公司要求制定自身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战略规划管理要素还不够完备,战略规划管理机制有待完善,战略实施与运营管理联系不够紧密。

1.2 战略规划监控

国内外先进企业的战略规划都有具体细化的工作目标和行动计划,且依据战略规划实施要求制定年度生产经营计划、重大投资计划和年度预算,战略实施与生产经营计划和资金计划配置同步,能够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但地市供电企业的战略管理与经营计划、重要投资计划及预算管理衔接不紧密,还没有形成有效的战略规划实施过程监控机制,短板识别、管理分析的能力有待提升,战略规划关键指标监督战略执行力度有待加强。

1.3 战略规划评价

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绩效评价都能充分体现战略导向性,能够根据战略目标进行层层细分,考核指标目标值基于过往历史基础和结合外部环境进行科学预测,设置科学合理,充分发挥过程监控的作用,每月、每季、半年对绩效情况进行跟踪监控。但地市供电企业考核内容的战略导向性不强,考核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考核周期频次为一年一考核,缺乏组织绩效的过程监控机制,绩效支撑指标有待进一步挖掘和完善,考核目标调整流程有待进一步完善,考核的区分度体现不足。

1.4 其他方面

国内外先进企业建立了多维度的战略综合评价制度,战略指标的分解逻辑清晰,对业务提升有指导意义,战略指标分析能诊断问题。但地市供电企业的战略规划部分关键指标实用性低,统计口径不一致,对指标驱动因素和问题诊断有待加强,关键指标与业务指标的逻辑关系不清晰,无法有效支持分析

2 开展战略实施与管控的重要意义

实施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在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财富》杂志的研究结果表明:全球70%业绩不佳的企业不是因为糟糕的战略而失败,而是因为糟糕的战略执行而失败。因此,推动局开展战略实施与管控,建设战略闭环管理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①开展战略实施与管控是落实网省公司“构建先进管理体系”和“逐步构建战略闭环管理体系”等重要工作部署的重要保证。通过引入先进的战略管理理念和现代化战略管理手段,研究建立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先进战略管理体系,推进战略实施全过程管控,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②省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印发后,亟需以创先作为载体深入实施发展战略,加快科学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科学发展机制。因此,实施战略管理、构建战略管理体系是确保发展战略有效落地实施的重要管理手段和内在需求。

③省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明确了发展目标、思路、重点和举措,在现有组织架构和管理分工上,战略实施、战略管控职能及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管理机制仍不够完善,部分工作仍存在职能交叉以及跨部门协同不足等问题。建立科学、先进的战略实施与管控体系能够有效解决目前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存在问题。

④实施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企业运营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三分战略、七分执行,战略执行比战略制定更重要。因此,推动公司战略管理体系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确保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和管控,未来的工作重点,应由战略制定逐步转向战略管理。

3 战略实施与管控体系设计

构建战略规划实施与管控体系具体由战略实施规划、年度发展目标、年度投资计划、年度绩效计划、年度发展报告、年度绩效评价六部分组成,包括战略构建、战略分解、战略执行、战略监控和战略驱动等环节,以实现战略实施全过程闭环管理。构建战略规划实施与管控体系包括以下工作内容。

3.1 战略实施规划

地市供电企业是发展战略执行的主体单位,在承接网省公司发展战略和各项职能战略基础上,组织制定发展战略实施规划,将战略目标和举措转化为地市供电企业具体行动计划。

3.2 年度发展目标

年度管理目标是年度工作的具体行动纲领,根据战略规划,将战略规划目标和重点举措进行分解提炼形成,分为年度指标目标和年度战略任务两部分。

3.3 年度投资计划

年度投资计划将年度管理指标和任务落实到电网规划、生产计划和预算中,综合平衡各专业计划的投入与产出,对战略实施资源进行优化配置。

3.4 年度绩效计划

年度绩效计划将中长期战略目标和综合计划分解为各个直属单位具体年度绩效合约,明确年度绩效指标和绩效任务,体现规划、计划、预算、考核与战略的衔接。

3.5 年度发展报告

在年度绩效计划的基础上,各单位对阶段性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分析,编制年度发展报告,明确内部优势和劣势及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明确下一阶段解决措施,有效监控战略实施情况。

3.6 年度绩效评价

年度绩效评价是对战略实施结果进行考核和评价,实现业绩考核目标与战略规划目标的有机衔接,包括依据年度绩效计划和绩效合约实施绩效考核。

4 构建战略规划实施与管控体系的工作措施

①加强战略管控体系建设、推动管理体系整合优化。组织开展战略实施与管控体系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明确闭环管理体系的责任主体和实施层级,形成战略规划、投资计划、绩效计划、发展报告、绩效评价的体系文件,编制推广战略闭环管理体系实施方案。

②加强战略规划研究、推动战略落地策划。在全面承接网省公司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及对标分析,制定局中长期战略实施规划,同时组织相关职能部门编制推进战略落地的专业工作方案。

③加强战略分解落实、推动管理取得实效。全面统筹开展投资计划编制工作,将战略规划目标和重点举措落实到中长期和年度的投资计划与全面预算中。组织相关单位开展战略专题计划选题和研究工作,并组织评审落实到年度行动计划,提高整体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④加强战略监控评价、实现实施过程管控。有效整合现有指标分析报告,绩效分析报告,定期制定年度发展报告,全面及时监控战略规划执行情况,查找短板和存在问题,并将梳理提炼的措施建议纳入整改计划中,推动企业改进和提升管理的水平。

⑤加强考核评价,推动闭环管理。加强绩效考核的战略导向作用,构建体现战略目标及驱动因素的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全局整体绩效完成情况的监控、分析工作,提出改进方案,确保局整体绩效目标的实现。根据外部发展环境、内部资源和能力等因素的变化情况及战略执行结果,做好战略实施规划的滚动修订工作。

⑥加强体系优化力度、推动管理持续改进。着力推进年度绩效计划编制工作,优化绩效考核方式和方法,更加注重对战略实施规划的有效承接。加大各层级单位推广应用战略实施与管控闭环管理体系的力度,加强绩效管理,把年度绩效计划融入战略闭环管理体系。

5 结 语

地市供电企业构建战略规划实施与管控体系,应遵循“统一谋划、分步实施、持续改进”的推进原则,整合优化现有的管理资源,以战略规划、投资计划、绩效计划、发展目标、发展报告和绩效考核为核心环节,构建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环环相扣的战略闭环管理体系,增强战略管理能力和持续改进能力,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推动企业实现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对于企业最高决策者来说,战略大方向是最重要的,往往亲自负责把握,但随着战略制定工作告一段落,战略实施工作也就慢慢淡出高层管理人员的视线,最终可能变成一纸空文。

纵观目前国内企业战略执行与战略管理的现状,不少企业的高层对战略管理的认知更多还停留在战略规划环节,全面系统的环境审视与战略规划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战略的执行。对于企业高层而言,多年的市场与行业经验使得他们并不缺乏企业发展的思路与想法,很多企业老总对于自己的企业都有着十分明晰的定位与发展目标,但是他们却缺乏能真正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有效落实的方法。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也越来越感受到“个人魅力”的局限性:业务在转型,市场在扩张,员工人数在增加,而战略的决策却越来越难以得到有效地贯彻、实施。很多企业都制定了自身的发展战略,接下来都面临着内部如何有效推进和实施战略的问题。换言之,企业必须提升自身战略实施的能力,这一需要随着外部市场增长空间放缓和竞争环境的持续激烈显得越来越强烈。

二、企业战略实施的现实问题

(1)外部环境和业务机会使得战略目标自发实现,战略实施与管理的重要性与紧迫性难以体现,关注度不够

产值规模等财务目标是企业高层最为关注的,他们大都在下一个发展周期的战略规划中确定了自己企业在未来几年内的财务目标。利润与销售收入等财务目标在年初的时候是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到了一个发展周期结束能不能实现只能是“靠天吃饭”了。但由于外部的良好环境带动了业务量的快速增长,企业并不愁“吃不饱”。因此,从结果上看,往往之前制定的短期财务目标也都实现了,看似战略实施成功了。正因如此,外部市场机会的利好带来的战略目标的自发性实现,往往消解和淡化了企业决策者们对战略活动本身进行过程性监督控制以保障其实现的重要性的认知,并且,有效的战略执行本身能够发挥的作用及其在统领企业运营活动中所能实现的功能,在这种假象中不可避免地被掩盖和忽略了。

(2)企业内部战略管理体系的缺失造成组织并不具备战略实施的组织软环境,高层战略意图难以实现

实际上,目前不少企业的高层对战略管理的认知还停留在单纯的“做战略”,而包括战略管理在内的一切管理活动都应该是一个闭环式的管理过程,战略管理本质上体现的是“战略控制论”而非“战略形成论”(即便自发形成的战略并不一定不对,这涉及到对战略本身的理解)。因此,战略管理同样包含了以目标管理为轴心,基于计划、监督、反馈、纠偏、检验等循环往复的过程。但对于企业最高决策者来说,“战略大方向”是最重要的,往往亲自负责把握,战略实施等的相关细节则可交由下属完成。很多企业的高层苦于自己有前瞻性、有高度的战略思想和意图得不到中层以下人员的理解和认可,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这固然有战略宣贯和引导方面的问题,但组织内部管理管理机制与能力缺失的软肋,往往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因。

由于缺乏必要的过程性控制,最初的战略定位和目标难以被观察和衡量,企业很难判断其是否运行在既定的发展方向上,是否偏移甚至背离。没有战略管理这根主线牵引的战略制定就成了一叶“浮萍”,你无从判断它最终能否飘进战略目标实现的“圈”。

(3)战略规划的目标与行动之间缺乏严密的内在逻辑性,造成战略与日常运营工作脱节

战略规划内容本身面向战略目标实现的内在因果逻辑不够充分,公司总体、业务和职能三个层面的战略之间到底建立了何种有效的因果支撑连接关系有时是经不起推敲的,尤其是在职能战略与提升举措方面,在战略制定中往往倾向于“一窝蜂”,所有的问题和不足都要改、都要优化,但这其中有没有考虑到投入的战略实施的成本预算能否支撑的问题,有没有考虑是否所有的职能优化举措都对设定的目标起到正向作用,是否都起着同等程度的正向作用,如果不是的话,这些要素对驱动战略目标实现的轻重缓急的程度又做何种区分。从职能线条到业务战略到总体战略,各个层面战略之间的因果逻辑关联和战略路线图往往是不够明确的,也很难为公司的战略实施提供清晰的指南。

很多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职能管理部门宁愿战略规划中的职能战略部分非常粗浅和模糊,这样一来,分解到职能管理部门的目标和行动(具体的工作事项)就不会太明确,职能管理部门的绩效压力很小,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难度不大的日常工作就可以了。导致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工作往往偏重于事务性的、常态化的日常工作,但真正支撑业务转型、业务调整的战略性的职能线条的改进提升工作却很少,导致企业日常运营活动与发展战略的严重脱节。

(4)战略制定的目标和计划体系不够细化,战略规划本身不具备可实施性

战略制定的可实施性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目标确定的严肃性和有效性不够。相当多国有企业刻意定一个保守的求稳的目标,使得目标过于容易达成,起不到应有的牵引作用,战略实施的有效与否也就无从谈起;而相反,过高的目标和期望又容易让员工失去信心。因此,制定一个“够一够还是能够得到的”目标是关键的开始。二是战略制定的细化程度不够,尤其是没有完整的目标体系和计划体系,很多只有粗线条的勾勒和描述,没有做进一步的分解细化,也就不能为具体实施工作的推进和考核指标的提取做有效的铺垫和支撑。

三、企业战略实施活动的改进与提升

笔者在近年来企业战略探索过程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的高层在战略制定之后,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企业战略如何得到有效的执行和落地,并希望以此来推动企业管理能力和精细化程度的全面提升。部分企业已经开展并初见成效的战略管理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高层树立正确的战略管理意识,凸显战略管理活动本身对目标实现的推动作用

在外部市场空间的调整变化和对企业内部管理能力要求日益提高的背景下,企业的高层管理者逐渐树立闭环式的战略管理意识和认知。企业高层对自身在推动内部战略实施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对战略实施活动进行必要的过程性的协调和干预,而不是以“战略制定决策者”的姿态自居,对战略执行活动置之不顾。

(2)建立内部闭环的战略管理机制,将对既定战略的管理活动转化为组织运行的内在机理

从战略制定到战略实现的过程要求企业必须逐步具备战略管理的组织软环境和对既定战略的实际管理能力,包括必要的战略管理的主要职能与组织机制保障,确定的战略管理活动的运作流程,分解年度目标、年度经营计划的审核,对年度经营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控、结果反馈、偏差分析、纠偏对策等一系列的环节,才能对战略进行有效的动态管理。建立内部战略制定与决策、战略评估与反馈的常态性管理机制,从而提高自身对战略活动进行闭环式管理的能力。

这种机制具体体现为基本的战略管理制度办法和一系列战略管理流程。战略管理的闭环过程包含了总体战略制定、以年度为周期的目标与计划分解、战略执行情况评估反馈、战略规划的滚动修订与调整等。这些流程建立了各项战略管理活动的完整程序,同时,鉴于很多管理活动都需要多个职能管理部门共同协作完成,流程的细化也将各个职能部门和主体对某一项战略管理活动的不同职责分工加以了清晰地界定。战略管理制度办法则对这一系列活动从制度条例上加以约束,以明确其严肃性。将战略管理办法和流程的严格执行作为显著提升企业内部管理执行力的有效抓手和突破口,能够帮助企业逐步获得内在的管理战略能力,真正促成以战略为中心、为导向的组织模式的达成,并将其渗透固化为组织运行的一种内在机理!

同时,企业通过四个体系的完善来构建闭环式战略管理过程,即基于战略地图的目标体系、基于年度经营计划的计划体系、基于过程反馈纠偏的监控体系、基于战略计分卡的绩效体系。对整体发展目标向各个部门和不同的阶段进行分解,进而制定以年度经营计划为线索的详细计划体系,针对业务和各个职能线条的目标明确不同维度的行动计划,保持定期的对实施结果的过程性控制,最后通过部门和岗位绩效考核体系的有效牵引与激励,确保部门工作围绕公司战略展开,提升组织业绩,支撑战略目标的实现。

(3)运用更有效的战略制定框架和战略沟通语言,改善战略制定的内在逻辑性问题

常规战略规划文本的结构是一种层次结构(即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职能层战略),尽管其间存在一定隐含的逻辑关系,但这种逻辑关系是隐性的、松散甚至是随意的;而战略地图则用一种具有强制性因果逻辑关系的框架来承载战略制定的内容,形成一种形象化的战略语言。

将战略规划的核心内容浓缩于企业发展规划框架中转化为公司层面的战略地图,从财务、业务、内部管理和学习成长角度构建公司的战略目标体系,分解战略KPI,并反映各战略要素间的因果关联关系,以此来有效建立战略制定与内部运营之间的链接。这种内在的关联性反映了各战略主题之间的因果逻辑关系,为公司的战略实施提供一个清晰的指南。借助战略地图的形式来体现公司需要重点关注的战略主题,并用因果关系连线来体现各个战略主题之间的因果逻辑关联,形成具有清晰因果关系的战略路线图。

(4)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结束之后,开始着力于全面目标体系和行动计划体系的逐层分解和细化,让战略规划更具可实施性

将战略地图中的每一个战略主题都转化为具体的衡量指标与目标值,进而基于要实现的指标和目标值开发对应的行动方案,即为了完成某项战略目标,或提高某个指标的目标值所制定的关键行动计划。行动方案应该对要实现的战略目标起到正向因果作用。借助设定的战略计分卡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对战略地图中各项战略主题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的跟踪与评估,为公司战略的有效执行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管理框架。

篇4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探讨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处环境更加复杂多变,以往仅仅重视常规业务投资与日常运营管理的模式已经难以确保企业能够不断适应环境变化和获得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企业间的竞争已经由营销管理和运营管理为中心上升到企业战略和经营理念的更高层面。因此,企业需要建立健全和不断完善自身的战略管理体系,通过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战略管理架构,保证公司战略规划的制定更科学,战略举措的执行更到位,战略绩效的评估更合理,战略路线的调整更及时。

一、战略管理体系的内容概述

战略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战略的分析、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的动态管理过程,其中重点是敏锐把握公司内外部环境变化,全面分析公司所处的相对竞争地位居和自身资源能力,科学的选择、制定公司的发展战略,对战略进行有效的实施、评价和调整,并不断提升战略管理水平。整个体系运行是一个循环往复,持续上升的闭环过程[1]。

战略分析是战略管理的开端,其主要目的是评估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各项关键因素,为战略制定奠定基础。战略制定既要回答企业要走向何处的问题,还要规划出如何达到目的地,这也是一个战略决策的过程。战略实施就是将制定的战略规划和举措转化为行动,通过一个个战略项目的实施来执行既定战略,也涉及到如何配置和利用内外部资源、调整组织结构、改进企业管理等方面。战略评价就是通过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来审视战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然后,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适时适度的对原有的战略进行调整,以保证战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指导的持续有效性[2]。由此可见,整个战略管理过程应该是一个遵循"PDCA"循环的封闭式系统,应该是一个不断持续改进的体系。

二、战略管理体系的作用及关键因素

企业建立健全战略管理体系有诸多好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使企业在适应市场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帮助企业理性、系统、科学地制定和执行战略规划。第二,提高企业对外部威胁的敏锐性,使企业逐步具备未雨绸缪的战略响应机制。第三,增强员工对企业战略的理解,提高其自觉执行能力,是企业战略能更顺畅有效的付诸实施[3]。

保障企业管理管理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有效运作,应该注意一些关键因素:(1)战略管理体系的各阶段或模块要相互协调,有机结合;(2)战略管理体系应涉及全员参与,重视宣传;(3)体系内不同部门和层次要明确定位和权责,避免混乱;(4)战略管理过程是企业不断自我反省的学习过程,战略管理体系也需要持续改进;(5)战略管理体系不是孤立的,应该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其他体系紧密结合。

三、企业战略管理体系普遍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国外企业而言,国内企业战略管理的应用和发展历时较短,战略管理体系普遍不够完整高效,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战略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不完善。大部分公司没有独立和专职的战略管理部门,往往由综合管理部、总经理办公室一类偏重行政性的部门充当该角色;即便一些大型公司有战略管理部门,却常常是孤立开展工作,没有建立公司战略管理体系的总体组织架构,得不到整体上的支持和配合。

2、战略管理体系不仅没有形成闭环,还存在各阶段或模块间的断点,造成各自为政的管理孤岛。结果是,战略分析的成果不能直接指导战略目标的设立,战略规划无法紧密围绕战略目标的实现来策划,战略举措无法有效支撑战略规划的实现,战略评估和调整也无法有效促进战略的改进。

3、战略情报系统不健全,缺乏战略专题研究工作。战略情报的收集和研究不同于企业经营信息管理或市场信息收集,应该包括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方方面面。同时,应该在既得情报的基础上,就企业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开展专题研究,为高层及时正确的决策提供信息和智力双重支持。这正是国内企业普遍缺乏的。

4、战略规划容易止于计划、流于形式,不能有效实施。国内企业在战略实施阶段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往往使正确有效的战略规划被束之高阁或流于口头,没有形成切实成果。

5、过于重视战略规划,埋头执行既定战略,但缺乏对战略的阶段性评估和调整。这导致战略管理工作和体系都没有形成有效的闭环,无法确保战略对企业发展指导的持续有效性。

6、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互相脱节,不但没有形成协力效应,甚至有可能相互矛盾。这样,企业文化不仅无法推动战略的落地开花,还可能使员工面对两套系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形成相悖的反作用。

四、改进企业战略管理的一些建议

基于以上战略管理体系的短板,企业应该在战体系的一些建议略管理的体系化和系统性方面多做工作,可以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进:

1、从组织保障的角度着眼,完善战略管理体系的组织架构。企业可以成立战略管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由副总级别以上的高层领导组成的决策委员会进行战略管理制度、战略规划制定、战略目标和举措的审批等战略决策;建立专职的战略管理部门牵头和相关职能、业务部门参与的执行委员会,负责具体的战略管理工作。这样通过公司全员参与,确保公司战略管理得到全公司上下支持。

2、企业应该建立包含战略制定、实施、评价和调整在内的主要战略管理流程的战略管理制度体系,编制下发诸如《战略管理程序》《战略规划推进考核管理办法》、《战略研究课题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的战略管理制度文件,明确每项工作的前后衔接顺序、完成时间、责任部门和人员以及相应的考核激励制度。这样,从流程上规范战略管理工作,避免混乱和推诿,确保战略管理体系的顺畅性和完整性。

3、以信息化为平台,推进战略情报一体化建设;以战略课题为研究重点,为公司决策提供支撑。以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通过整合各网站信息资源,加强与信息咨询机构的联系,充分发挥外聘战略咨询顾问的作用,定期就宏观经济形势、国家产业和行业政策、市场走势、竞争对手等情况进行交流、沟通,针对影响企业发展的环境变化和战略规划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将成果以内部刊物、专题报告等形式提交公司。

4、战略实施阶段应该充分引入项目管理的方法和机制。企业应就公司各个战略项目建立相应的战略项目管理小组,由主管的高层领导主抓,相关职能和业务部门积极参与,由战略管理部门进行总体协调、监控和反馈等,充分运用项目管理的工具和方法推动战略项目的落实。

5、以提升执行力为目标,完善战略绩效评估和调整。企业应建立并完善与战略管理各阶段相匹配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战略分析科学性、战略规划有效性、执行过程的检查、执行结果的考核以及阶段性战略评价等;建立信息反馈系统和战略评价报告制度,强化了战略管理过程控制,使企业沿着既定的战略目标前进。

6、将企业文化与战略管理更好地衔接,用文化来推动战略的执行。在公司战略制订的时候,应该确保战略目标的设定与企业的使命和价值观相匹配。在企业文化和公司战略的宣贯实施过程中,两者形成有效互动,使战略和文化都能够落地,在软、硬两条线上保障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直接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峰,郭伟达,赵蕾.大型钢铁企业战略管理体系应用研究[J].冶金财会,2010,(6).

[2]余来文,陈明.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6,(8).

[3]牛俊岩.关于企业战略管理体系的探讨[J].电信建设,2004,(4).

篇5

通公司案例,从三个方面对当前品牌战略规划中遇到的困境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最后,从四个方面对基于再生理论下的品牌战略规划提出了认真的思考和对策建议。期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相关专家学者

及业内人士提供积极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品牌再生 品牌战略规划

中图分类号:F2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1

一、品牌再生理论及品牌战略规划理论简介

(一)品牌再生理论

品牌再生理论主要是指:当一个品牌随着发展,从生命周期的成熟期逐步开始步入衰退期时,其市场影响力、品牌形象等随着衰弱而无法产生期望的市场价值时,需要对其进行重新定位、重新包装、重

新规划等一系列的活动。

(二)品牌战略规划理论

品牌战略规划理论主要是指:对品牌目标、品牌管理、品牌结构、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品牌投资与监控等多方面的计划和协调的活动的总称。品牌规划的提出,概括起来,最根本的动机无外乎是出于

对两种需要的考量,即消费者需要品牌形象和经营者需要品牌资产。

二、当前品牌战略规划中遇到的困境分析(以联通为例)

(一)品牌架构的不统一将制约核心业务推广进程

品牌战略规划中,品牌的架构问题是一个核心的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企业的产品线越来越多,品牌数量也不断增加,竞争对手彼此之间在品牌战略中较量的第一要素就是品牌结构的优劣。

以联通公司为例,联通现有品牌架构的主要问题是:第一,总体来说还不够统一;第二,企业品牌和业务推广的关联不足,而大量产品品牌则处于相对混乱的状态;第三,品牌结构和移动、电信的抗衡

中,有些品类由于设置不科学而导致对位不明确。说的严重一点就是:总体上呈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散”、“杂”、“乱”、“弱”的态势。

具体来说,首先,“散”表现在企业品牌和各产品品牌在推广中的关联度比较低;其次,“杂” 表现在品牌覆盖面过广,除了具体产品外,技术和活动也往往进行了品牌化包装;再次,“乱”表现在同

样产品在不同地区存在不同名称和不同LOGO,品牌架构缺乏统一和层次感;最后,“弱”表现在所建立的产品品牌其知名度和用户认知很低。

(二)服务和创新上的形象劣势将会对未来战略业务扩张造成负面影响

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升级,除了产品上的竞争外,服务竞争和创新竞争开始呈现,实践证明:服务和创新上的形象劣势将会对未来战略业务扩张造成负面影响。企业品牌规划一般来说都是长期性的

,但是外界变化日益加快,规划虽有稳定性但是缺少灵活性,所以,在产品更新加快的同时必须要加快新形象展示和传播的速度,以适应快速的市场调整。但是,困扰大企业战略业务扩张的几大因素中

,务和创新上的形象劣势赫然在列,值得企业经营管理者们警醒。

(三)品牌责任主体、品牌规划与监控体系的缺乏导致了品牌管理体系的滞后

成熟的品牌战略规划的最终成败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品牌管理体系,如果管理体系运行有效、稳定、高能,就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否则就会造成前功尽弃的后果。所以,品牌责任主体、品牌规划与

监控体系的缺乏导致品牌管理体系的滞后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品牌战略规划中遇到的困境之一。

三、基于再生理论下的品牌战略规划的几点思考

(一)品牌形象需要进行重新定位

基于品牌再生理论,企业的品牌形象需要进行重新定位是再生的必备前提。当前,为了迎合客户需求,抢占市场服务的制高点,就必须通过提供必要的形象支撑帮助企业未来的业务的进一步扩张。品牌

形象的树立都是以客户喜好为导向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还以通讯行业的巨头联通公司为例,联通公司应该通过向客户提供在“信息获取上的更快、更方便和更自由的效率感受”,在保持既有的可靠

和质量上乘的形象优势的基础上,体现“稳健踏实、综合素质领先”的的成熟运营风格,展现出行业领导者所特有的锋范和胸襟,拉近与客户的心理距离,利用技术优势提供丰富的增值业务、互联网业

务和个性化产品组合的同时,完善品牌在“时尚感、新颖性、创新度”不高的劣势。

(二)品牌口号需要创新性调整

一个响亮的品牌口号对品牌的重新崛起助力非凡,企业应该构思简单好记、清新明快、特征鲜明的宣传口号,并通过市场的不断引导和尝试,形成消费者的固定思维记忆。比如联通的“沃3G”、“畅想

未来新生活”的宣传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联通公司从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去挖掘品牌的实际应用价值,将更加低成本、更加便利地替代性满足现有需求作为各业务发展的核心,将业务中心也放在了个

性化的设计上,为了培养客户忠诚,紧紧贴合用户的生活常态。

(三)品牌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

一般来说,品牌管理水平的高低要由集团层面的工作质量来决定,换句话说,品牌规划与监控、品牌宣传操作等工作要考高层的力量来推动,而这些内容都是决定品牌管理成败的关键内容。结合多年工

作实际经验,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推进相关工作:第一,分别成立品牌规划与监控部门和品牌责任部门,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对企业在经营区域内的整体品牌体系运作管理;第二,建议建立

健全品牌处的工作职能,使其在品牌规划、监控、以及广告服务平台等业务中发挥更加主动性的职能;第三,品牌宣传预算要在品牌之间做好分配工作,不能一味的做出政策倾斜而损害了整体利益;第

四,配合品牌战略的设施,完善的品牌审计评估体系应包括内容、方法及流程3个方面。

(四)品牌架构需要认真细化

品牌架构的演变在总体上分为混合品牌架构和客户品牌架构两个阶段,初期阶段一般选择前者,长期阶段应考虑后者。所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实际发展态势,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品牌架构。中国联通在

这方面就做的比较到位,比如说:第一,及时的对品牌体系进行梳理,突出重点;第二,通过在既定的套餐名称下系列化的套餐推出来积累客户群,并逐渐形成客户品牌的价值定位;第三,将客户品牌

名称提升成为包括业务组合、客户服务以及忠诚计划在内的完整的客户品牌;第四,各地根据自身特点所开发的地方特色的品牌在进入全国品牌结构体系之前,都会经过重新评估和审查,针对其特性和

应用范围纳入到不同的分类中,并详细规定了地方品牌晋升全国品牌的发展逻辑。

结束语

综上所述,品牌再生理论对于当前处于转型期的企业来说意义重大,利用好这一理论可以为老品牌的重新崛起注入新的活力,同样也可以帮助企业树立新品牌。从多年的实践来看,无论是大型的跨国类

企业还是一般的中小企业,或早或晚的都要面对品牌规划的课题,笔者认为:只要方略得当,注重细节,尊重市场规律,一定可以有效解决品牌战略规划这一棘手课题。

参考文献

[1]赵文.工业品品牌资产的构建维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2]赵晓玲.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0年04期.

[3]俞锦方.实施品牌战略 创新经营管理[A].提升核心竞争力――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集[C];2005年.

篇6

Abstract: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mall and medium private enterprises, made preliminary study and discussion from a strategic planning perspective.

关键词: 民营企业;战略规划;市场;企业管理

Key words: private enterprise;strategic planning;market;enterprise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150-02

0 引言

在中国,每年都会出现不少的民营企业,但同时每年也会有大量的企业破产或倒闭。据市场调查研究,中国的民营经济的平均寿命只有4年。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何生存时间短,以及这些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是怎么规划自己的企业战略的都是我们需要了解。

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都在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上出现重大问题,才导致失利的。我们在研究一个企业的时候往往特别看重一个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收益一个企业能够维持其继续的发展的能力到底怎么样,这些能力的构成和影响要素有很多,一般包括企业的品牌策略、团队建设、管理者的素质、企业的战略……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战略规划制定的合理程度。

1 民营企业没有良好的战略规划的原因

企业的战略规划是管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它是指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外部环境因素而制定的长期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将其制定实施的过程。

我国的民营企业一般在创业的初期,都是非常具有活力的。它们往往是通过一个好的市场先机,而逐渐的发展壮大。符合市场要求,顺势而为,是它们起步的主要表现形式。而这些企业的领导者往往就是凭借着自己的胆识和经验而经营自己的企业。一开始发展的很好,但最后大多数还是折戟沉沙,民营企业为何没有良好的战略规划?

①企业的管理者没有重视战略规划。企业的战略规划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和方向。这些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最开始的时候往往都是抱着在市场上赚钱的想法而发展着自己的企业。由于其中大多数人的没有学过专门的企业管理,甚至很多人知识水平本就不高,所以企业的战略规划对他们而言就显得不足轻重,而最终导致企业的发展陷入的方向。②企业没能保持对市场的敏感,及时应对市场的反应。市场对于企业而言,犹如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最开始的时候,由于应市场而生,因此发展的相当好;然而当企业在发展过一段时间后,可能是一年或几年,市场上出现的同类产品变多,或则说市场已经逐渐饱和,这时候对于企业而言就是不利的市场信号。而此时,企业在制定其战略规划的时候就必须将市场的这些变化纳入其战略规划中,甚至说在制定规划规划的时候就应该将其考虑进去。忽视市场变化的战略规划往往就会导致企业被市场所忽视。③企业的竞争压力大,在竞争中被淘汰。中小型民营企业是我国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但同时这些民营企也之间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面临诸多竞争,而竞争的失误往往就会导致这些企业的失败。我国的民营企业,由于产品的技术水平一般来说都不是很高,产品容易被模仿,因此在市场发展的后期常常会由于市场竞争者的介入,而出现产品同质化严重,无差异性等问题,这些企业之间往往为了生存而大打价格战,利润降低或则说是亏损加重,最终导致企业越来越难做,而最后出局。④国家的政策也是对民营企业的战略规划有着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一直鼓励民营企业的经济发展。而有些企业由于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而发展,一旦国家政策发生变化,其企业的发展也将受到严重挫折。⑤忽视品牌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一个企业的品牌,不仅仅是企业的身份,而应该是企业的生命。现在的市场经济状态下,市场上的企业千千万万,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将自己的品牌塑造好,就会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忽视企业的品牌战略是也是企业没有良好的战略规划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的蓝本,详细地将讲,它是一个战略规划矩阵,主要内容包括方向和目标、约束和政策、计划和指标;但同时战略规划也是具有层次性的,即在纵向上,企业战略规划可以分为企业级、业务级、操作级三个层次。企业战略规划的这九个方面,相互之间互相影响,都对于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有着重要的规定。因此,在具体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要结合一个企业的自身的特点(或者说是内部因素),同时要考虑外部环境(外部因素)的同时,来综合考虑,科学合理的去制定其企业的战略规划。

2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良好的企业战略规划

2.1 深刻挖掘企业自身的优势,树立远大的发展目标

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都没有企业的长期目标,而在制定战略规划的时候,往往就直接是企业近两年来的一个计划和指标。对于战略规划的三方面内容而言,目标和方向是最为重要的。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学会分析自身的特点。中小型民营企业中,公司的管理者一般也是企业的所有者。因此,这这些企业中管理者自身对企业的认识往往关乎一个企业的长期发展。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企业战略规划的时候,要根据自己企业的特点,如所处的产业、所具有的的优势条件、企业的区位等,同时也要分析自身所存在的劣势。在具体的战略执行的过程中,这是自己就是企业的蓝图规划者,对于自身的优势,后期将如何发挥;根据产业的特点,将来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引领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于自身所存在的劣势,又将如何避免或者说解除,这些都是企业的管理者在制定规划的时候所需要考虑的。由于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都有着灵活的市场转换能力,因此对于它们而言,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兼顾自身的优势所在,保持自己的发展目标,同时对于市场上比较看好的领域可以在规划中做备案。

2.2 制定科学的计划和考核体系 中小型民营企业由于存在管理方面的不完善性,而导致企业的管理存在着诸多弊端。企业要可持续的发展,管理上的水平一定要提高,同样,但企业的管理者们在制定战略规划的时候,要确保自己制定出来的战略规划是合理的,是符合企业发展要求的。对于制定的战略规划,要有科学的考核体系予以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战略规划,才能最后在企业中计划和实施。企业要善于任用管理上的人才,通过科学的管理来使自己的企业少走弯路,朝向更远的目标前进。

2.3 使用战略规划,激活员工的责任感和合作意识 中小型民营企业一般来讲,员工的责任感都不是很强。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的同时可以考虑让员工积极给出自己对公司发展的看法,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企业责任感,同时也可减少企业规划的不合理地方。同时对于大家都关心的企业发展目标,战略规划也可以激化员工的合作意识。良好的企业战略规划往往是企业和企业中所有人的共同愿景。

2.4 针对市场变化,积极对战略规划作出适时的调整

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要想长久的发展,就必须随时关注市场的变化,针对变化的市场而对战略规划所存在的不适合的地方,进行修改。一个好的战略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规划,因此在制定战略规划的时候要保证留有可以修改的空间。只有符合市场变化的战略规划,才能对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得以提升。同时这个战略规划也是可以控制的,企业要发展,就要保证其正常的经营运作,其总体是可以控制和掌握的,只有这样,战略规划才能更好的让这些民营企业朝向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我国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是市场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在当前经济形势较差的形势下,中小型民营企业更要重要公司的战略,要合理利用企业战略规划,发挥企业的优势,让自身从中小型向大型企业的转变,这样我们国家的经济将会更为活跃,市场经济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利,张荣刚.简析企业文化建设在绩效管理实施中的作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S2).

篇7

关键词:证券公司战略风险管理

Abstract:The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is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important constituent.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formulates the science reasonable strategy plan foundation,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also is to the risk management strategic plan.Constructs the comprehensive risk management system the goal is enhances 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company risk management ability,adapts the service development and the strategic plan goal request.The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is to the strategic risk continually recognition,the appraisal and should to,carry on the strategic disposition to the economical capital,promotes the negotiable securities corporate business strategy plan goal smooth realization.

Keywords:Negotiable securities company Strategy Risk Management

全面风险管理不仅着眼于短期风险管理,还要对长远期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从工作计划和工作措施上进行风险控制,还要从战略层面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局部风险进行控制,还要对全局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不仅要对风险进行识别和控制,还要分析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平衡关系,分析证券公司对各种风险的承受能力,从而实现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的全面、高效发展。因此,战略风险管理是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的基础,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是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目标是提高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业务发展和战略规划目标的要求。战略风险管理是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评估和应对,对经济资本进行战略性配置,以促进证券公司业务战略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

1.战略风险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证券公司目前并没有明确开展战略风险管理,只是在进行战略规划时提及风险防范措施。战略规划也仅仅是提出了未来几年证券公司的发展目标。至于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战略资源配置和资本配置等更是无从谈起,证券公司的战略风险管理存在较大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证券公司进行的战略规划主要是市场竞争策略,缺乏对战略决策的风险或不确定性进行的分析。

1.2风险管理也只是基于业务条线的风险控制,是为保障市场竞争而采取的内部控制措施,缺乏对风险的有效管理。

1.3只局限在规划层面,缺乏具体的实施措施,难以直接落实到具体的工作计划中。而且也缺乏根据对战略风险的持续识别和评估,进行战略调整。

1.4只是指明了发展方向,但是对证券公司的现有资源缺乏客观的分析,更缺乏对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和管理。如对资本、人力和物力的有效配置和管理。

2.战略风险管理的总体构想

2.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和意义。

2.1.1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

2.1.1.1对战略规划的风险管理。根据政治、经济、社会等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对战略目标、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中的未来一段时期内的潜在风险进行系统的识别,并采取科学的决策方法和风险管理措施来避免或降低战略决策的风险。以风险为导向的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是战略风险管理的最有效办法;

2.1.1.2对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从长期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对风险管理和体系建设进行良好的规划,确定实施方案,运用经济资本配置,强化竞争优势,确保战略规划目标的实现。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就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1.2战略风险管理的意义。

2.1.2.1有助于对未来的金融创新和战略决策(业务、机构、人员、资本的战略布局)进行风险评估;

2.1.2.2对未来的风险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有助于减少或避免未来的风险损失;

2.1.2.3有助于成体系地对未来风险加以有效地管理和利用,使风险转化为可以利用的发展机会,从而促进收益的稳定增长。

2.1.2.4有助于减少被动性的风险资本准备,减少风险资本的占用,从而提高资本使用效率,提高盈利能力。

2.1.2.5有助于减少流动性头寸占用,从而降低成本。

2.2战略风险管理的体系建设。战略风险管理体系是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策制度体系、组织体系、流程体系、技术体系、文化体系等。

2.2.1政策制度体系。政策制度体系包括风险管理战略和风险管理策略等部分。

2.2.1.1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战略一方面是对战略规划及风险进行的风险管理,另一方面是是风险管理的战略规划。主要包括:确定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经济资本配置、对战略规划进行风险管理、制定风险管理的战略步骤等。战略风险及风险管理。

2.2.1.1.1行业风险。证券市场是一个起伏波动比较大的市场,而我国的证券市场更是一个发展时间短,结构不合理,参与主体不稳定、存在诸多固有弊病的不成熟的市场,经常是牛短熊长,而且风险极大。我国的证券公司由于政策限制,主要业务只能面对证券市场。在股票市场只能买入待涨的盈利模式下,证券公司的两大主营业务证券自营和经纪业务只能在行情处于牛市时期才能获得理想的利润,而在熊市时期,证券公司被迫压缩业务规模、紧缩开支,长期处于一种较大程度上靠天吃饭的经营状况。在这种情况下证券公司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来抵消这种市场剧烈波动对证券公司经营造成的冲击。在市场的不同时期,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措施不同。在牛市阶段,证券公司的风险偏好可适当宽松,风险容忍度可适当提高,在熊市阶段则相反。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主要业务是在经营风险,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为了适应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的需要,应当制定风险管理的的战略规划。在未来三年里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成为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战略。

2.2.1.1.2业务风险。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应当以实现长期稳定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寻找能够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业务增长点,科学分析每一种业务(包括自营、经纪、资产管理、固定收益、投资银行、融资融券、直投等)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所带来的增长机会,分析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及其带来的经营成本。将证券公司有限的资本、人力等资源科学合理地在各种业务间进行配置,从而实现在较长时间内的高效发展。证券公司在进行业务创新时,会带来风险分散化效果,在正常情况下会提升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能力,并创造新的业务增长点。但是,由于对新业务缺乏成熟的管理经验,存在风险管理能力不相适应的可能性。如果新业务风险远远大于风险分散化效果,证券公司将面临较大的新增风险。而且,在未经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的情况下,业务过于分散,有可能使证券公司主业受到冲击,并且承担了过多业务类型的风险。因此,业务创新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和经济资本配置分析。在制定战略规划时要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有机结合,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有机结合,并将之具体落实到证券公司的资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考核管理之中。战略规划应当明确确定针对证券公司各项业务、各种风险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以此来作为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基调和标准。

2.2.1.1.3技术风险。随着证券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系统已经成为证券公司越来越重要的管理基础和技术保障。信息系统的不完善会导致战略决策风险。因此,安全、高效的信息系统不仅对业务的正常开展、业务创新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信息系统带来的技术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成为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采用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2.2.1.1.4品牌风险。激烈的行业竞争必然形成优胜劣汰,品牌管理直接影响了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发展空间。特别是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行业务等,品牌的影响力决定了业务发展的前景。因此,证券公司应当积极培育品牌优势,防范各种对品牌造成不利影响的风险隐患。

2.2.1.1.5竞争对手风险。证券行业的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同业之间争抢市场份额,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取得在竞争中的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要防止竞争对手带来的市场压力导致的短期行为,防止恶性竞争,防止为了争夺业务、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的违规行为,同时对竞争对手的恶性竞争行为要有应对措施,要从战略决策的角度尽量避免竞争对手带来的风险隐患。

2.2.1.1.6客户风险。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客户的稳定性下降,客户的维权意识和议价能力也日益增强,如果证券公司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不能随着客户的需求的改变而提高,将必然丢失客户和市场资源。证券行业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客户操作不规范,如异常交易、洗钱等,也将给证券公司带来监管风险。因此,必须对客户进行风险教育。

2.2.1.1.7财务、运营等多种风险。这些都可能对证券公司的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如上市、购并、网点设置等,对证券公司经营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上市能够迅速增加资本规模,提高经营实力。购并能够迅速扩大规模,显著提高市场份额。网点设置在市场处于牛市阶段,随着业务的迅速增加,增设网点有利于扩大业务规模,提高市场份额,但是在市场处于熊市阶段,增设网点就有可能带来亏损。

2.2.1.2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策略是风险管理战略的具体执行策略。风险管理策略应当明确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确定风险成本即经济资本成本等。风险管理策略应当确定识别、评估、量化各种风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明确经济资本配置的具体方法和运用原则。

证券公司的经营指导思想是传统业务争份额、创新业务抢先机,稳健经营。总体来讲证券公司是风险厌恶者。但是对于业务发展、创新、市场竞争来讲,证券公司又是风险的积极承担者。证券公司的整体风险与收益趋于平衡。证券公司作为金融机构,为了获取较高收益,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某个业务领域,相对于其它同业,若某证券公司已经具备了较高的针对某种风险的管理能力,或者能够通过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获得风险收益溢价,就能够获得行业内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这种有管理的需要积极承担的风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就是目标风险。而非目标风险是指证券公司在经营主营业务和承担目标风险的过程中所承担的附属或伴生性风险。此类风险不能形成证券公司的利润来源,也不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优势所在,或者风险管理的成本过高,证券公司需要因此放弃部分目标风险的承担,从而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此外还可以采取对冲、分散、转移等办法降低风险承担。

2.2.1.2.1风险类型策略。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其它风险。总体的风险策略是有效降低市场风险、严格控制操作风险、严密防范流动性风险。

A.市场风险策略。只要有市场波动,市场风险就始终存在,不可能完全消除,只能通过风险管理措施加以有效降低。而且由于风险具有双侧性,既能带来损失也能带来收益。尤其是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时,收益往往大于风险,当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者负向波动时,风险往往大于收益。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措施,就能获得较好的收益。采取的措施主要有:限额管理、资产组合管理、对冲、补偿等。

限额管理包括风险资产限额、经济资本限额、净资本占用限额、投资限额、止盈止损限额等。对限额应当实行动态管理。当市场环境较好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处于初、中期阶段,收益大于风险,在证券公司的承受能力范围内,限额可适当增加。当市场环境趋于恶化时,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末期或负向波动周期时,风险大于收益,限额需要适当减少。限额的确定需要根据风险状况、资本规模、承受能力、风险偏好、风险管理能力等因素来确定,主要的计量基础是经济资本限额。

资产组合管理包括业务组合管理、产品组合管理和股票组合管理等。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分散风险,提高风险承担能力。不同的业务、产品、股票承担的市场风险不同,当市场波动加大,甚至负向波动时,市场风险对不同的业务、产品和股票造成的影响不同。资产组合管理有利于降低整体市场风险承担程度。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是现资组合理论。但是对于业务组合、产品组合等资产组合管理的基础主要是经济资本配置。根据每一种资产的风险状况、盈利能力和资产限额确定每一种资产的在组合中的比例。根据每一种资产组合的风险状况、经济资本配置额度、资产限额、风险容忍度和期望盈利率,确定资产组合的总体额度。在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产组合;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产组合,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对冲和转移是市场风险管理的重要补充手段。

B.操作风险策略。操作风险与市场风险不同,并不能直接带来收益。尤其是对于单个客户和单笔业务来说,操作风险的发生将直接带来损失。因此需要严格防范。但由于市场在不断变化,制度和流程规范永远不可能超过业务实际的需要,只能是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加以修订。而且随着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增加,机构不断增加,人员规模迅速增长,业务创新不断发展,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是不可能的。完全杜绝操作风险所需要花费的的成本可能会超过了业务发展的承受能力。只要能通过加强内控管理,实现比同业平均水平较高的风险管理能力和规范化水平,就能获得超额的风险管理溢价。因此,针对操作风险也要确定合理的风险容忍度。在市场波动处于正向波动周期,尤其是初、中期时,积极扩大业务规模、机构规模,就等于积极承担了更多的操作风险。但是,业务规模的扩大必须以相应的风险管理能力作保障。

C.流动性风险策略。流动性风险是指证券公司无力为负债的减少和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造成损失或破产的可能性。流动性风险是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发生剧烈、数额较大变化的结果。流动性风险管理是资产负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流动性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从资产和负债等多方面对流动性进行综合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能够有效降低证券公司的经营成本。流动性风险的危害性很大,必须严密防范。但是,由于流动性风险是各种风险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流动风险管理必须与其他风险管理结合起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方法主要有,流动性比率管理、现金流分析、缺口分析、久期分析、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等。

2.2.1.2.2风险特性策略。不同的业务有不同的风险特性,如低风险低收益、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高收益、高风险低收益等(见图1),面对不同特性的风险隐患,证券公司除了采取控制和化解措施防止风险转化为现实的损失之外,还应当采取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策略,如风险控制、化解、分散、对冲、转移、规避和补偿等措施,降低证券公司的风险承担程度,降低风险转化为损失的概率,或者降低风险发生后产生损失的程度。

A.针对低风险高收益业务,应当在市场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加强风险控制,并采取积极扩大规模的办法,获取盈利,成为证券公司重要的利润基础,如经纪业务、融资融券业务等;

B.针对低风险低收益业务,应当积极扩大市场规模,成为利润来源的重要补充,如资产管理业务、固定收益业务、投资顾问业务、套利业务等;

C.针对高风险高收益业务,在加强风险控制的基础上,应当根据资本配置计划和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业务规模,及时把握市场机会,获取较高的市场利润。如证券投资业务、直投业务等;为了降低风险,还应当采取资产组合管理的办法来分散风险,提高风险定价、加强保障措施等进行风险补偿,提高风险资本准备提高抗风险能力等措施。

D.针对高风险低收益业务,一般应当采取规避策略,即使少量参与,也要采取对冲、转移等办法将风险转嫁出去,如衍生品业务。

2.2.1.2.3市场角色策略。根据证券公司在市场中所处的角色,可以将业务分为买方业务和卖方业务。相应的风险也可以分为买方风险和卖方风险。买方风险相对较高,卖方风险相对较低。作为买方角色参与市场,如证投、固定收益、承购包销、融资融券等,将承担价格下跌或资产贬值损失,或债券交易的对手方违约风险等,涉及到市场、信用、操作风险,风险相对较高。作为卖方角色参与市场,将承担员工违规操作、客户异常交易被监管部门监控而证券公司被迫承担协同监管责任的风险,涉及到操作、合规风险等,风险相对较低。如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业务、投资顾问、研究咨询等。

风险管理策略体系是风险预警体系的延伸,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但是,已发生问题资产的处理应当由资产保全委员会统一管理。

2.2.2组织体系。战略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纳入到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之中,在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和经营层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之下进行管理。

2.2.3流程体系。战略风险的管理流程体系包括:识别、评估、监测、报告、预警、处置、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等。

2.2.3.1战略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战略风险产生于证券公司运营的各个层面和环节,并与市场、操作、信用、流动性等风险交织在一起,需要从行业、业务、技术、客户、品牌、竞争对手、客户、财务与运营等多个方面进行识别。

战略风险是无形的,因此难以量化。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估,应当首先由证券公司内部的风险管理专家对一些技术性较强的假设条件进行审核,例如整体经济指标、利率的变化及预期、市场风险参数等,然后由战略管理或规划部门对各种战略风险因素的影响效果和发生的可能性作出评估,据此进行优先排序并制定恰当的战略实施方案。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前,应当认真评估其是否与证券公司的长期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保持一致,对未来战略目标的贡献,以及是否有必要调整战略规划等。

战略实施方案执行之后,无论成功与否,证券公司都应当对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分析、客观评估、认真总结并提出改进措施等。

针对未来不确定的经济、政治因素,证券公司可以利用情景分析法,分别评估有利、正常和不利的市场条件下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可能产生的影响。

2.2.3.2监测、报告、预警和处置。证券公司应当采用定期(每月或季度)自我评估的办法,来检验战略风险管理是否有效实施。战略管理和规划部门应当对评估结果的连续性和波动性进行长期、深入、系统化的分析和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市场变化、运营状况的变化,以及各项业务为实现整体经营目标所承受的风险。董事会和经营层应当定期审议战略风险分析和监测报告,对未来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及时进行调整。

对于风险监测中发现的风险隐患或风险事件,应当及时做出反应,进入报告和预警流程,并按照风险等级由负责部门拟定风险处置措施,并报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2.2.3.3经济资本配置及考核。对资本这一主要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目标之一,也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方法。为了实现资本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分析每一种业务所面临的增长机会,以及这种机会所面临的风险;其次要分析这些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然后分析这种增长机会与风险成本之间的平衡关系;最后要在考虑风险成本、机会成本和经营成本的情况下,在各种业务品种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一种业务在短期内也许增长迅猛,但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这种业务的增长机会就会受到较大局限。因此,资本合理配置必须体现在战略规划的指导思想之中,进而落实到工作计划中去。证券公司面临的风险主要有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合规风险等。在制定战略规划时主要考虑前三种主要风险。在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风险和不同的业务、产品之间有效地配置资本,有助于降低证券公司面临的整体风险。资本配置运用到全面风险管理之中,表现为经济资本配置。

风险包括潜在损失和收益波动。从损失的角度来讲,风险包括了预期损失、非预期损失和极端损失。预期损失是证券公司在现有的风险管理水平下,正常经营所必然发生的损失。而可接受的预期损失是指预期损失在证券公司经营成本的合理范围之内,并且在同业的平均水平之下,对证券公司的盈利能力不构成实质性影响的预计会发生的损失。非预期损失是指由于市场及经营的不确定性,证券公司面临的潜在损失的可能性。证券公司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通过控制、化解、转移、补偿、分散、配置等方法是风险得以转化,更多地体现为风险收益,更少地体现为损失,降低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从而获得更多的超过同业平均水平的风险管理溢价。极端损失是指在极端情况下,证券公司经营可能面临的重大损失。

经济资本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的用于弥补非预期损失的资本准备,数量上应该等于证券公司整体损失分布中给定置信水平下的在险价值,即VAR,乘上资本乘数(巴塞尔委员会规定最低为3)。VAR的计算需要考虑相关系数和边际VAR的贡献值。经济资本配置需要依据经风险调整的资本回报率(即RAROC)来进行调整和考核。所谓RAROC是指某一项投资的预期收入减去预期损失与其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判断RAROC的依据就是股东对其承担的风险所要求的回报率。经济资本配置并不是把所有的资本都投入到RAROC最高的资产中就能获得最多的收益,由于存在极端风险、系统性风险防范,以及风险分散化的要求,考核经济资本配置的效果时,除了考核RAROC的大小,还要考核边际收益和边际风险的变化情况。在(股东)预期收益率已定的情况下确定风险最小的资本配置(即上行);在风险容忍度已定的情况下寻求预期收益率最大的资本配置(即下行)。通常这两者需要综合考虑。

使用RAROC对各个业务部门进行考核,容易导致业务部门不愿意开发具有战略意义但是短期内收益较低的业务或产品,需要进行修正,修正的主要依据就是各项业务所占用的经济资本的成本,即SVA,其实际含义是各项业务应当实现的股东增加值。SVA需要从各部门的收益中扣除,以鼓励业务部门进行着眼于长期发展的产品创新。

经济资本配置及其考核体现了战略风险管理及收益须经风险调整的指导思想,是全面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并且贯穿始终。风险与收益的平衡最终体现为资本在不同业务之间的有效配置和平衡,全面风险管理在于整合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资源,提高整体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风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证券公司内的风险管理部协同各业务主管部门制定经济资本配置标准及其考核办法。

经济资本配置要折算为风险资产限额。经过调整的经济资本配置目标需要折算为各项业务的风险资产限额,从而对各项业务实施限额管理。

2.2.4技术体系。为了进行战略风险管理,必须对现有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进行完善和改造。尤其是对经济资本配置的管理,对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了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建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着手建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库,提高操作风险计量的科学性。

2.2.5文化体系。战略风险管理应当体现企业文化和风险管理文化的指导思想。

2.2.5.1确定共同的价值标准。风险管理应当有稳定的目标、价值标准和管理原则,形成证券公司共同的风险价值观,这就是风险管理文化。风险管理文化的集合就形成了风险管理文化体系。在这个体系之下,用风险管理文化的价值标准来指导经营中的风险决策。具体的运用包括:培训、资格认证、考核标准的指导思想等。

2.2.5.2全面风险管理要处理好三大关系:①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风险既代表了正收益也代表了负损失,风险管理就是要控制负损失,获取正收益。收益与风险是相匹配的,高收益就可能带来高风险,收益是有限的而风险是无限的,高风险不仅有可能损失掉过去几年的收益,甚至有可能给企业造成致命损失。风险不等于收益,承担了风险不一定就能获得收益,过高的风险就意味着赌博。不过,风险也不等于损失。风险是一种可能性或不确定性,而损失是一种结果,从个体来讲以及从短期来讲承担风险不一定会造成损失,但从整体来讲或从中长期角度来讲,承担风险在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损失,如果承担的风险适度,而且实现了有效地风险管理,就能将损失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内,并且能加以有效地转化或转移,从而实现理想的收益。因此,风险管理既要实现风险防范,也要实现积极地风险管理。②风险管理与内控的关系。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内部控制如果失效,将导致管理混乱,风险管理的机制和手段都将失灵。但是仅仅做好内部控制是不够的。因为,内部控制着重强调的是对规范的把握和控制。而风险管理在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强调对证券公司整体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采取对风险的转移和补偿措施,实施对资本的有效配置以提高抗风险能力。风险管理不仅要解决不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还应该解决应该做什么,再到如何做。③风险管理与发展的关系。风险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全面风险管理强调的是全员为了发展,全员也要做好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做好风险管理才能保障了企业价值的有效积累,才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同样只有深入到企业的发展之中,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才能真正做好风险管理。

2.2.5.3风险文化。风险文化是战略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形成一系列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组成较为完善的文化体系。

——通过对风险的有效管理来创造价值。风险管理是手段不是目的,但是企业价值或股东价值必须通过有效地风险管理来创造。

——要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实现风险与收益相匹配。

——风险管理有助于实现长效机制:即员工及股东价值回报。

——全员风险管理与全员发展,防范风险人人有责,管理风险人人有责,促进发展人人有责。

——审慎对待风险。

——占用资源、承担风险就意味着机会损失,承担风险需要付出代价。

——风险管理要做到防患于未然,对风险的早期识别、预警和化解有助于减少和控制损失。

——任何失去控制的损失都无法用收益来弥补。

3.结论

随着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证券公司合规管理日趋成熟,但是全面风险管理还仅仅处于尝试阶段,为了积极探索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们借鉴银行业及国际上比较成熟的风险管理理论,结合证券公司的实际风险管理需要,初步形成了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本文探讨的战略风险管理是这个理论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证券公司当前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最急迫的、也是最薄弱的工作内容。证券行业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已经势在必行。本文略去了计量模型,以便使文章更加通俗易懂,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风险管理》,银行从业人员考试教材办公室,金融出版社,2007年

[2]《金融机构现代风险管理基本框架》,陈中阳,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

篇8

一、工作完成情况和亮点

(一)战略引领公司发展规划,探索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

一是本年度根据集团全面实施战略引领要求,文体公司在集团相关部门的指导帮助下,深入开展总部及各分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修编工作。文体公司领导先后多次组织专题研讨会,对文体公司未来战略发展的方向与路径进行明确。在此基础上,本人牵头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与相关岗位同事协作下进行了文体公司、传媒公司、俱乐部公司三家战略规划内容多轮编制,目前已通过集团总经理多轮审阅,同时文体公司已组织内部宣贯。此外,指导协助大剧院公司、汇泉湾公司推进战略规划制定工作,较好的履行了总部战略引领工作职能。

(二)积极探索增量投资业务拓展,助推公司业务升级

在公司领导的带领与指导下,本人先后牵头项目团队开展了茶阅世界、急救培训、贝壳湾湖区改造、体育中心二期建设、艺术教育培训、电子竞技等多项增量投资项目的可研落地工作。截至目前,贝壳湾湖区改造、艺术教育培训项目经深入可研研究与多轮方案完善已通过集团主要领导专题决策正在稳步推进过程中,如能顺利落地实施,将为公司带来持续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从而助推公司业务进一步升级发展。

(三)统筹产品科学定价,品牌建设初见成效

一是在依据上年度公司产品成本测算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集团相关要求系统开展定价手册梳理修订与《文体公司产品管理办法》制度编制实施,有效提升了公司产品管理科学规范性;二是匹配集团品牌工作要求,牵头完成《文体公司品牌体系建设思路方案》,进一步梳理明确文体公司品牌谱系,对文体公司品牌工作管控模式进行了设计,对未来品牌工作提出规划思路。

(四)对标学习行业典范,强化标准化转化落地

一是本年度结合公司自身情况,在深入调研筛选的基础上确定深圳佳兆业文体科技、广州珠江文体、上海久事体育做为本年度战略对标企业,从战略以及业务两个层面通过实地调研、访谈等形式与对方建立沟通机制。同时,通过指标量化的形式进一步注重加强对标实效,为战略规划发展路径设计提供了必要依据;二是本年度在持续推进标准化试点工作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动标准化体系构建工作。通过成立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定期召开标准化评审会议及培训会议,确保标准化管理落地。本年度共牵头组织修订完成标准文件40余项。完成了标准化示范项目国家补贴申报工作。10月份顺利通过了质量管理体系ISO9001和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年度监督审核。

(五)强化制度建设,完善公司运行机制

一是按照集团制度建设工作要求,以提升管理价值为导向,确定文体公司三年制度“立改废”工作计划,本年度共新增制度近20项,修订制度近10项,有效确保公司经营管理与业务运行有序开展;二是通过编制下发《文体公司投资管理办法》、《文体公司产品目录管理办法》等,进一步规范健全公司运行机制,发挥好总部部室管控职能。

(六)做好部门日常管理,确保工作高效开展

除全力开展分管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配合部门经理做好部门内部日常管理工作。通过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领部门同事多次进行外出考察学习,积极提升业务能力水平,协助建立起了和谐团结、高效进取的良好部门工作氛围与作风。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思想格局不够高远,工作作风不够坚韧

个人在思想格局上仍然时而存在想问题、看问题定位不准、本位主义,处理问题格局不高,眼界不远等,个人综合素质亟待提升;在工作作风上,遇到内外难题时,缺少勇于向前,攻坚克难坚韧的工作作风。

(二)业务能力有待加强,领导力尚需培养

在公司及部门领导的指导下,在同事的帮助与支持下,本人在工作能力与经验方面切实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但随着公司增量投资业务的增多,对个人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才能真正成为符合公司发展需求的合格管理人才。

三、2021年度工作思路和安排

(一)战略规划落地,切实发挥引领作用

一是根据集团相关工作推进计划,牵头完成文体公司“十四五”战略规划正式印发实施。同时,协助各分公司完成本单位规划落地实施;二是做好各级战略规划执行动态督查与效果评估,确保规划按照既定方向有序推进;三是继续深入对标学习国内外领先行业企业,强化进行商业模式创新研究与管控模式优化。

(二)聚焦增量投资项目可研落地,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一是全力确保贝壳湾改造项目完成方案设计、施工招标等前期筹备工作,力争上半年启动工程施工,暑期流量高峰期实现对外开放与策划内容植入,达成区域新网红打卡地打造目标;二是有序推进艺术培训合作项目按期落成营业。力争2021年寒假期间正式实现学员招收,实现业务收入达成;三是做好体育中心二期建设规划、电竞俱乐部收购、文体产业基金等投资项目可研,推动相关工作有实质性进展;四是持续跟进产业发展前沿动态,结合公司战略发展方向不断为公司寻找、甄别增量业务投资机遇。

(三)品牌先行,构建文体公司品牌生态

一是根据集团品牌咨询工作成果,完成文体公司品牌体系建设方案完善(VI系统、管控体系等)并落实实施,全面构建文体公司品牌体系;二是根据权责发生制考核思路,协同业务单位进一步调整优化公司产品体系架构,有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与良性发展水平;三是根据集团相关工作要求,进一步完善优化公司产品成本测算模型,为产品精准定价与经营预测分析提供有效依据支撑。

篇9

[关键词]企业战略 全面预算管理 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299.23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1-0063-01

无论是全面预算管理的理论研究,还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操作,我国都不是很成熟,企业不敢推陈出新,多数沿用传统的预算管理方法,难以发挥预算管理应有的管理成效。将企业战略规划整合到预算管理的各个指标当中,确保预算管理支持企业的战略规划,对企业的持续健康成长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战略与全面预算管理的桥梁――平衡计分卡

平衡计分卡通过将战略和任务,转变为目标和指标,组成了四个不同的维度: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平衡计分卡四个维度的指标,相互之间具有驱动的因果关系,这些指标显现出了企业的战略发展轨迹,实现了企业管理的从绩效考评到绩效改进过程、从战略实施到战略修正过程。平衡计分卡将企业的战略在四个维度下分解,从而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值。企业再制定出平衡计分卡的评价标准和行动方案,从而实现平衡计分卡对企业战略的衡量功能。

平衡计分卡不仅体现了企业的战略管理,而且促进了企业将预算与战略规划,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保证了全面预算对战略规划的支撑作用。在使用平衡计分卡时,要从四个维度来选择对企业业绩的测评指标,并且明确各维度的详细的目标,由企业辨别哪些行动,可以促进自身实现目标,从四个方面找出将来评估这些推动行为的指标,同时,建立短期的评估标准,用以衡量在企业战略上取得的成绩。所以,创建平衡计分卡能够令企业将全面预算和战略规划目标联结在一起。在建立之后,寻找出促进发展的要素,平衡计分卡就能够因此而加以实施影响,使管理者将精力集中在改善,或者设计新的对实行成功的战略规划最为重要的那些程序。

二、战略视角下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原则

构建企业以战略作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时,应依据企业的经营业绩、部门、员工、权责等因素的不同,综合研究考虑。战略导向下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构建原则有:

(1)战略匹配性原则

缺乏战略规划的引导为企业的预算做基础,企业的预算就可能会偏离最初的目标,使行动的方向和准则落空。在构建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时,应该与战略规划相协调,为企业战略的发展提供支撑作用。全面预算管理应该根据企业战略的演变及时的调整,并能够及时的与公司的战略相匹配。

(2)适应性原则

企业所构建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该与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情况下,应该选择有差别的预算编制作为出发点,在不同的行业领域,应该选择不同的预算控制重点与方式。

(3)系统性原则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企业的其他体系如采购、生产、营销等相协调,从而保证企业的有机性和完整性。另外,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该与其他组织相互配合,共同达成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管理与控制,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

(4)可操作性原则

企业所构建出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该要与企业的管理水平相适应。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创造价值,并使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成为可动态化、可操作化、可定量化的运作系统,可见,企业构建的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5)分工与合作相协调原则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应该明确企业的分工与合作。根据预算管理目标,明确企业的分工,将其分解为各部门、各岗位的具体预算目标,规范内容和要求,明确工作责任。在分工基础上的合作,使各部门、各岗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使企业成为分工合理、合作团结的高效率组织。

三、全面预算管理的改进目标

预算目标是集团战略规划的发展目标,在预算管理期间的具体表现方式。作为预算年度的具体的工作任务,预算目标应当充分的体现集团各子公司或项目部门管理层所面临或确定的预算年度工作中心及工作目标。在集团预算目标具体设定之后,以平衡计分卡这个绩效管理工具作为座桥梁,将集团的战略规划落实到,可以具体操作的衡量指标上来,通过财务维度、客户维度、内部运营维度、学习与成长维度进行目标值的设计,从而保证战略规划得到有效的执行。明确具体的预算目标,不仅可以为集团的发展指明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同时也为集团的全体员工,提供了一个评价工作业绩的标准。因而,拥有确定的预算目标,将关系到集团全面预算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预算目标是将集团战略规划和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连接的桥梁。集团的预算指标体系,可以直接体现战略规划的导向,集团的预算指标体系的设计是否正确,是集团战略规划有效执行的关键因素。

四、全面预算管理改进的依据

目前,我国的一些大型企业集团,已经开始应用战略导向全面预算管理模式,同是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但是,绝大部分企业集团,仍在采用传统的,以财务利润为重点预算管理模式。对于那些利用财务指标进行预算管理的企业,尽管有的已经开始建立起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但在预算的执行和编制过程中,没能够很好的将二者结合在一起;有的企业还没有采用战略规划的管理形式,导致了预算的管理工作完全与企业的战略规划工作相分离。如果企业对战略规划不重视,那么企业的经营就很难继续下去;如果企业制定了战略规划,但是并不去执行,那么企业的发展将会失去前景。所以,为我国的集团企业,构建出一种站在战略视角下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成为当前推动集团企业发展的,十分紧要的任务。

五、全面预算管理改进的内容

集团目前的全面预算管理,主要由集团的董事会下达,财务部门按照下达的预算目标执行编制工作。由于财务部门不参与集团战略规划的设计,因此,很容易机械地将预算目标数字化,导致集团的预算编制情况与集团的战略规划相脱节。进一步完善预算管理工作的流程情况,明确授权与分工,使得不相容的职务相互分离,对各岗位、各部门、各分公司在预算管理体系中的任务和权利,进行分工方面的细化和权利方面的限制。使集团明确在预算的编制、执行与控制、考核、纠正等各个环节的授权审批程序。 集团应当按照自身的组织结构、经营内容、管理需求出发,调整目前的战略规划与预算编制、执行与控制、考评体系相脱离的管理现状。预算编制工作是将预算目标,具体化为预算指标的管理过程,预算的执行与控制工作是将预算指标,作为经营业绩的考评依据,通过预算指标的完成情况,达成对预算执行与控制。及时地对预算进行考评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规范集团的预算管理流程、防范集团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而提高集团的整体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篇10

(一)金融管制逐渐被放松

金融管制内容涉及金融业务范围、金融机构活动范围、利率汇率的控制、信贷制度的规定等。近年来,各国互开本国金融市场,允许外国银行等金融机构进入本国金融市场,并享受与国内银行同等待遇,而本国银行评估其自身综合能力实现走出去进军国际金融市场,各国金融竞争不断加剧,因此,“业务经营范围扩大”“引进来,走出去”的经营自由策略使得国际金融日趋活跃,同时也大大加快了金融全球化的进程。

(二)各国逐渐加强金融联系

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主要推动因素是金融参与者国际化,金融市场全球化,两者在国际化进程起着互推互助的作用。在全球化的金融环境下,金融市场交易的全球化包括货币市场交易的全球化、资本市场交易的全球化以及外汇市场交易的全球化、市场类型多样化、市场交易全球化,这使得金融市场参与者不再仅局限于以政府、国有大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活动主体,大企业、投资银行、私人投资者、投资基金等也纷纷加入国?H金融市场,积极参与投融资活动,丰富资本流动量,加速资本流动速度。

(三)高科技在金融业中广泛应用

高科技的运用不但提高了金融活动的效率,同时也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这些使得现代金融业不再局限于传统业务的发展,逐渐拓展成向网络化、电子化的方向发展电子金融业务。金融业务的多样化也使得传统的金融数据分析方式已无法满足金融投资者与管理者的需要,金融工程、金融数学是高科技创新运用的衍生产物,它的出现不仅能为金融信息使用者获取更有效全面的信息提供强有力的工具,降低经营成本和经营风险压力,同时也是推动金融创新的积极手段,为创新产品、服务与市场的开拓提供了源动力。

二、金融环境的变迁对公司财务战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公司的投资、融资、营运资金运用等财务活动必须在金融环境下才能实现,公司应根据市场变化情况以及公司自身综合实力制定、实施和调整财务战略,而在当前金融环境中,利率、汇率、金融机构的稳定性等因素是影响财务战略规划的重要因素。

汇率变动直接影响公司进出口货物的价值和成本,进而影响公司的收益,其变动是受各国经济环境、经济政策主导的经济发展趋势、贸易往来环境等影响。因此,各国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的不同导致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实施财务战略必须要考虑汇率对公司带来的影响。

利率是政府宏观调控、干预市场经济主要手段。提高利率则提高融资成本,影响融资规模,却增加投资收益;反之则降低融资成本,扩大融资规模,降低投资收益。因此,它与金融现象、金融资产都有着紧密联系,如既影响资金市场短期融资环境又影响资本市场价格变动,在公司制定和选择财务战略时不能忽视利率对它的影响。

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货币贬值,导致公司面对高成本投入的困境,必须进一步提高销售价格,来弥补成本的提高,避免销售利润过度降低。在此环境下,公司资金的供应量收到多方面限制,使得公司资金供需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影响公司的财务目标的达成。因此,财务战略的制定必须要考虑通货膨胀可能给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和有效解决办法。

三、金融环境变迁下有效实施公司财务战略规划的建议

(一)将过去建立在历史数据分析基础上的传统财务战略理念转变为由历史数据分析与权变分析相结合的动态财务战略理念

传统的财务战略规划本身主要依据是历史数据的分析对未来进行规划,假设未来的环境条件与历史环境条件是一致的,而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环境条件是出于动态变化中,这就可能导致财务战略实施后的实际结果与预测结果存在差异。权变观念是指公司在制定财务战略时清楚地分析构成财务战略的关键内容、影响财务战略规划的关键因素以及关键内容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且变化超出可控范围时时,能够及时在原定的财务战略做出相应调整。即在动态的环境下的创新财务战略以达到适应相应的环境。公司利用历史数据形成基础的财务分析对公司财务战略的规划起到很到的指导帮助作用,但公司面临的是不可控制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所以无法保证财务目标的实现。而权变观念正好是一个没有开始和结束的过程,因此,能够将权变观念与历史数据分析相结合能够在适应各种可变因素的环境下真正实现的财务战略。

(二)加强财务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财务、金融和经济等知识的复合面

财务人员复合知识的运用是财务战略规划的关键核心,通过掌握的经济知识为财务战略规划提供了指导方向;计算机知识包括计算机操作、信息安全技术等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可以方便财务人员进行大量数据的分析工作,能够及时的从财务信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掌握运用信息安全技术能够保证财务信息安全,避免财务信息外泄等。所以财务人员知识资源的拥有量是决定公司在变化的金融环境下竞争成败的重要因素,公司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日常财务管理中需将财务人员掌握知识的复合性、熟练度和深度等列入考核范围,有利于财务战略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