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有制经济企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是以大项目拉动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市紧紧围绕资源转化、城市转型、体制转轨、产业转优的目标,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机遇,咬住项目开发不松口,抓住项目建设不放手,强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今年1—5月份落实和实施投资千万元非公有制项目36个,同比增长1.1倍。其中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5个,亿元以上项目4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7个。分布在煤炭深加工项目10个,钢铁项目2个,农产品深加工项目16个,其它工业项目8个。这些项目已投产6个,开工建设24个,处于前期6个。预计今年将有26个项目建成投产,可新增增加值13亿元,拉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3个百分点;新增税金6200万元,拉动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实缴税金26.5个百分点。前5个月生产原煤260万吨、精煤72万吨、焦炭2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41%、48%、300%;加工大豆16万吨、水稻19.6万吨、饲料2.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1%、32%和59%。从去年开始,全市开展了“双百”工程,重点推进开工建设和前期储备千万元项目100项,成功地引进了唐山建龙、天津环渤海、吉林亚泰等一批资产总量超百亿元的大型非公有制企业集团,扩张了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的总量和实力。预计到年底,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可达73.7亿元,同比增长30%,占地区GDP比
重的48%,同比增长6.5个百分点;上缴税金3.2亿元,同比增长33%,占全市税收的41%,同比增长4.8个百分点;亿元以上企业达16户,同比增长1倍。集贤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已占全市GDP的85%以上,实缴税金增长30.4%,占全市税收的82%,继续保持全市领先地位。
二是以产业集聚促进结构优化。*市以园区建设为依托,以特色产业为龙头,实施“三区”发展战略,构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新优势。以建龙集团为龙头的钢铁产业先导区,总投资40亿元,年产160万吨焦炭项目已部分投产,年产200万吨钢、100万吨铁精粉项目,预计年底投产;以阳霖集团为龙头的绿色食品产业主导区,目前已有10户企业入驻园区发展,其中同泰油脂、晨光牧业已投产,其余8户企业年内全部投产,可形成年加工大豆66万吨、水稻30万吨、玉米20万吨、肉鸡1000万只的生产能力。
篇2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 公用事业 “三重门”
一、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政策执行中的问题
公用事业是指通过基础设施向个人和组织提供普遍必需品和服务的产业,从广义上讲,包括电力、电信、邮政、铁路、有线电视、燃气、供热、供水和污水处理、公共交通、垃圾回收及处理等。一方面,公用事业运行的低效率和资金短缺的双重困境为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介入的契机。另一方面,随着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壮大,寻求新的投资领域是当前非公有制经济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
我国的公用事业民营化起步较晚,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开始在一些地方进行尝试。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党和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态度日益明确。2002年12月,建设部出台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2003年月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2004年3月,建设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对获得特许经营权的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的职责进行了明确的界定。2005年2月,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非公36条)指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
以“非公36条”正式出台为标志,改革取得了“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的政策性阶段成果。国务院法制办最新数据显示,自“非公36条”出台至2007年3月底,全国已出台相关法规、规章和文件200多件,修改或废止“限非”的规章、文件6,428件,与相关法律形成了多层次的非公经济法律保障体系。但是,几年过去了,政策的执行仍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非公36条”落实很难,也可以说基本没有落实。人们把政策的执行存在的障碍比喻为“三重门”:“铁门”:明文规定不允许其进入;“玻璃门”:看似透明无门,但因种种软性限制,使其只能在门口止步;“弹簧门”,费很大劲才能推开门,稍有“犯规”便被弹出门外。尽管“非公36条”的出台使横亘在非公有制经济面前的“铁门”被开得嘎嘎作响,但政策还缺少具体的制度安排和运行细则,更何况“铁门”后面还有“玻璃门”和“弹簧门”。因此,探寻隐藏在“三重门”后面的深层障碍并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以超越这些障碍,就成为改革进程中的新课题。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支持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领域、对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垄断行业的改革、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规制改革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和价值。
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的深层障碍
理论界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的研究主要在四个方面的,一是主要集中在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寻找理论和经验支持。二是研究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领域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问题。三是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能力的研究。四是对进入障碍及其对策的研究。在这方面,民营化的先驱和主要倡导者萨瓦斯(2002)认为民营化的阻力有来自操作层面的障碍、法律层面的障碍以及来自工人、政府官员、商界和一般公众的反对。詹国彬(2004)强调了法规与政策问题、竞争问题、价格问题、监管问题和信用问题所产生的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阻力,并提出了相对的政策构想。曹淑芹(2005)指出民营化存在一些限制性因素,主要表现为:政府政策的限制;政府职能转变的渐进性的限制;市场经济完善程度和私人资本自身力量的限制;政府和私人资本责任制约机制的缺失性限制和公众认同程度的限制。乔占军,董瑞婷(2006)分析了公用事业民营化的法律、政策及体制障碍、腐败与私人垄断、公平性及公共责任缺失带来的障碍,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党辉(2007)提出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角色、功能的合理定位问题,同时要处理好政府、公用事业企业、消费者三方的关系。具体途径是加强和完善立法、建立独立管制机构以实现政企分离、积极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和听证制度,实现政府管制程序的法治化。已有文献对“进入”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研究都有一定的现实依据和对所有产业的具有的共性,但这些往往是表面上的障碍。针对不同的产业,还有其由产业特性所决定的独特障碍,而这些障碍往往是深层次的,人们对此常常缺乏深入的分析。
(一)公用事业最显著的两个特征是自然垄断性和公益性
1、自然垄断性。一方面,公用事业具有的网络传输系统(又称网络产业)导致的显著规模经济性,即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总是随产量增加而降低,规模愈大,生产成本就愈低。因此,这种生产的规模经济性决定了由少数企业提供服务比多家企业提供更有效率,甚至一般要求由一家企业进行垄断性经营。另~方面,公用事业生产的主要环节高度垂直相关(如自来水的制水、供水、排水、污水处理),主要产品结合紧密,又具有明显的范围经济性。这两个方面决定了公用事业生产经营的成本弱增性,即由一家企业生产全部产品(或多种产品)比由两家以上企业生产,成本更低。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要求在某一特定区域内维持垄断的市场结构,以保证较低的生产成本。网络提供的传输服务可替代程度低,网络建设在经济和法律上存在很高的障碍。
2、公益性。公用事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作为最终消费品,它与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水平、生活质量直接相关;作为要素投入,不仅关系到其他生产者成本状况,还关系到能否正常、稳定±世组织生产活动。多数公用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提供具有直接经济效益外,还具有相当大的外在效益。公用事业的公益性,要求企业以合理的价格、优良的质量、较为充足的数量向社会稳定安全地提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共同条件,从而促进社会总体经济效率的提高及社会福利的增加。而具有一定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本身是难以自动满足公益性目标的。企业为获得利润最大化,往往凭借其垄断地位,以较高的价格、相对较低的数量提供劣质的产品与服务。因此,政府还要防止企业的垄断行为,往往在市场结构、市场准入、产品价格、产品质量等方面对公用事业进行规制。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公共和益的需要,并防止垄断企业利用其
垄断地位谋取高额利润,损害公众利益。
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必然涉及到相关的利益群体。比如政府官员会担心权利范围的缩小、地位下降、特权丧失以及利用规制者的身份而寻租;国有在位企业希望保持在政府保护下无竞争的市场上获取利润和补贴。职工担心民营化后工资减少、福利减少、工作量增加、工作没保障、裁员等;消费者往往出于对民营化后的公用事业产品或服务价格不断上涨的担心等产生各种进入阻力。非公有制经济的进入形成的利益重新分配和产业特征的结合必然会形成下述矛盾,如果这些矛盾不能在利益调整中得到较好的解决,就会形成进入的深层障碍。
(二)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的深层障碍
1、自然垄断性产生的垄断行为与公益性要求承担一定的社会目标的矛盾
公用事业的公益性决定了公用事业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目标,而自然垄断又使得垄断企业或制定垄断价格或降低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公益性的要求。通常,政府治理自然垄断产业的方式主要有两种选择:国有化和民营化与规制。前者是把存在市场失灵的公用事业收归国有,由政府直接拥有并控制企业,并以极低廉的价格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在这种方式下,由于向公众收取服务的价格不足以弥补生产的边际成本,造成国家财政负担加重,由于国家财政负担原因,又导致对公用事业投资不足,而投资难以为继又造成公用事业缺乏创新,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对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水准。同时,由于对公用事业实行国有化经营,造成产权不清晰而直接影响其经营效率。后者是公用事业由私人企业负责经营,由于私人企业取得公用事业的产权后,凭借这种垄断优势,可能会做出某些有违公共利益的行为。因此,政府要对其价格、数量等进行某种限制或规定。然而,这种方式经常会产生政府被厂商“俘虏”的弊端,导致规制有效性的降低。
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带来了社会经济效率的提高,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负担,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质量,降低了某些产品和服务的价格,缓解了公用事业产品和服务的供求矛盾。但是也带来了不少的消极影响,如公用事业某些产品和服务价格的持续上涨问题,“化公为私、中饱私囊”的腐败问题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政府官员更迭和食言问题,法律法规不健全不完善问题、民营化后引起的企业短期行为和在特定条件下对政府的要挟行为等。如何看待公用事业民营化后的利弊得失成为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观念上的深层障碍。
2、政府官员的“公利性”要求与“自利性”现实的矛盾
公用事业的自然垄断性和公益性的矛盾要求公用事业民营化后的政府规制,政府规制能否实现其目标成为问题的关键,而实现规制目标主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
古典政治学家强调执行法律、维护社会以及政治的自由、更好的福利是政府的目标,公利性自始至终是政府的属性和政府发展的基本逻辑。但现代经济学家从“经济人”概念出发,否定了这种说法,他们把政府当作追求经济利益的个体看待,认为政府最大化地追求自己的利益也是政府的基本属性。事实上,政府具有公利性和自利性双重属性,公利性是其本质属性,自利性是其从属属性,单纯强调一面而忽视另一面或者颠倒主从属性的关系都是有害的。一方面,政府官员的公共身份,要求他们始终代表公共利益,为公众谋福利,努力做到社会福利最大化,这也是政府“公利性”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政府官员作为利己主义的个人,难免会在公务活动中追逐组织利益和个人利益。公用事业民营化就是对原有的政府对公用事业的垄断格局的打破,这必然涉及到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作为政策制定主体的政府,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从自身利益出发,权衡公用事业民营化对自己的利弊。甚至会出现某些政府官员为既得利益故意破坏或阻挠民营化的进程。同时,政府在公用事业民营化过程中掌握着许多涉及企业利益的权力:在企业取得经营权之前,政府拥有国有资产转让、承包合同、特许经营、招投标等程序中的权力;而企业在取得经营权之后,政府还拥有对公共物品价格、质量进行核定和规范的管制权力。政府如何在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过程中,抵制权力寻租的诱惑,杜绝腐败是其面临的又一难题。如果政府官员的“公利性”要求与“自利性”现实的矛盾不能通过制度建设得到较好的解决,政府官员的“自利性”就会以各种表现形式成为民营企业进入公用事业的利益上的深层障碍。
3、网络性要求的纵向一体化对竞争的妨碍与纵向分离对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的损害之间的矛盾
公用事业具有特殊的纵向关系。传统理论认为,公用事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决定必须实行国有企业垄断的纵向一体化经营,但纵向一体化经营不利于竞争的开展。对公用事业特定产业的网络,总是既有自然垄断性业务,又有竞争性业务。自然垄断性业务主要是指那些固定网络性业务,其他领域的业务则属于竞争性业务,通常自然垄断性业务领域应由一家或少数几家国有企业控制。非网络环节属于竞争性业务,可以允许和鼓励各种所有制的企业投资、生产和经营,着力营造多元投资主体、多家企业相互竞争的格局。公用事业民营化后,可以对市场结构进行重组,即把原有的垄断性市场结构改造成竞争性市场结构,以形成有效竞争的格局。其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对具有绝对市场垄断量的主导性垄断企业实行纵向分离政策。由一家企业经营自然垄断性业务,由若干家企业经营竞争性业务。这有利于促进竞争,但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规模经济性和范围经济性。
公用事业的网络通常存在多环节(多业务)的垂直供应链结构,在整个垂直供应链中,网络性业务是最基本的不可逾越的环节,必须通过网络性业务领域才能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在一家企业垄断经营网络性业务(自然垄断性业务)、多家企业经营竞争性业务的状况下,竞争性业务的经营者必须通过单向接入,使用垄断企业的网络才能向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服务,这明显存在网络瓶颈问题。以上往往会成为竞争和垄断的技术取舍以及在位企业防止民营企业进入设置的技术上的深层障碍。
三、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公用事业深层障碍的突破
(一)稳步推进公用事业的民营化改革。要稳步推进公用事业的改革,民营化、有效竞争和规制改革要协调发展。防止过度强调民营化改革、或只强调放松规制而忽视它们之间协调发展作用的做法。协调发展可以减少观念上的阻力。同时解决在“进入”的环节、程度、方式等不当带来的阻力。
(二)重塑政府规制体系,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我国规制机构设置的方向应为独立规制机构模式,以解决规制者与被规制者的利益联系,解决垄断企业对公众的利益侵蚀、寻租导致的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等产生;颁布有关规制法规,加强对规制者的规制,防止政府更迭、官员食言所产生的政府信用问题、政策执行中的“中梗阻”问题等导致的利益分配上的阻力。
(三)实施不对称性规制。打破行政垄断、实施产业重组,实现有效竞争,减少国有在位企业实施的结构性进入壁垒及战略性进入壁垒所形成的进入障碍。要在纵向分离中实施不对称规制措施,尤其要强化接入价格规制和接入方式的选择。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来自在位企业制造的技术上的阻力。
篇3
关键词 施工阶段 工程造价 经济效益
一、施工准备
认真做好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是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首先要做到的。建设单位在开工前应办理好各项开工手续,严格执行建筑市场的有关规定,一定要杜绝“三边”工程。施工单位要制订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编制完整的施工图预算,合理地安排人工、材料和机械设备,尽量减少因协调不利而造成的停工、误工现象,避免因此造成的损失。
二、材料价格的控制
由于目前建筑材料市场开放搞活,材料价格浮动较大,特别是装饰材料,市场价格五花八门,质价不符,如不认真加强管理,很容易发生以次充好,以低价买入材料、以高价进入预算的现象,不但增加了工程造价,更重要的是难以保证工程质量,严重的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在材料采购方面要加强管理,控制质价不符的低劣材料进入现场。另外,还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考虑就近采购材料,这样可以减少中间环节,把材料价格控制在最低范围内,从实质上控制工程造价。加强施工项目材料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强化计划管理,减少库存。项目开工前向材料部门提出一次性计划,作为供应备料的依据。在施工中,根据工程预算、设计变更及调整的预算,材料部门提出调整供料计划,作为动态供料的依据;根据施工图纸、施工进度,在加工周期允许时间内提出加工、制作采购计划,作为供应部门组织加工和现场送货的依据;按月材料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不断改进材料供应。同时,要定期对库存情况进行盘点,做到账、卡、物相符,使库存量达到最少,减少积压、浪费;工程结束后,库存盘点应为零。
2.强化采购管理,减少中间环节。采购是材料物资供应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加大管理力度,采购过程中要比质量、比价格,货比三家,取优舍劣,减少采购成本。同时,还要减少采购中间环节,大量、大额度的采购与厂家联系,直接采购;推行材料的招标制度,增加采购的透明度。
3.强化仓储管理,实施总控制。进库的材料根据合同、设计文件、有关标准等进行验收入库,建立台账,现场的材料必须防火、防盗、防雨、防变质、防损坏,施工现场材料的摆放要位置正确,保管处理得当,符合堆放、保管制度,日清月结,账物相符,用料实行定额发放,以预算用料总控制。
4.强化材料管理的监督机制。监督的内容包括是否按材料计划合理用料;是否严格执行配合比;是否认真执行领发料手续;是否做到谁用谁清,料净场地清;是否按要求保管材料;是否按规定货比三家采购材料。
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优化工期控制造价
新技术、新工艺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可大大缩短施工工期。施工工期的长短直接影响工程造价。要合理地制定施工计划,科学地确定工期,这是降低工程造价的措施之一。工期太长或太短,都会使施工的投入加大,使工程的造价上升。科学合理地控制工期,能使工程建设的人力、材料和其他各项资金的投入降低。
四、加强预算、结算的审核工作
工程竣工结算审查是竣工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经审查核定的工程竣工结算是核定建设工程造价的依据,也是建设项目验收后编制竣工决算和核定新增固定资产的依据。因此,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审计部门等,都十分关注竣工结算的审核把关。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核对合同条款。首先,应该对竣工工程内容是否符合合同条款要求,工程是否竣工验收合格,要做到按合同要求完成全部工程并验收合格才能列入竣工结算。其次,应按合同约定的结算方法、计价定额、取费标准、主材合格和优惠条款等,对工程竣工结算进行审核,若发现合同开口或有漏洞,应请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认真研究,明确结算要求。
2.检查隐蔽验收记录。所有隐蔽工程均需进行验收,必须有两人以上签字,并经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审核竣工结算时应该对隐蔽工程验收记录进行审核,手续完整、工程量与竣工图一致方可列入结算。
3.落实设计变更签证。设计修改变更应由原设计单位出具设计变更通知单,设计、校审人员签字并加盖公章,经建设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审查同意签字。重大设计变更应经原审批部门审批,否则不应列入结算。
4.按图纸核实工程量。竣工结算的工程量应依据竣工图、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等进行核算,并按国家统一规定和计算规则计算工程量。
5.认真核实单价。结算单价应按现行的计价原则和计价方法确定,不得违背。
6.注意各项费用计取。
篇4
关键词工业企业所有制因子分析差异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所有制多元化改革,我国经济逐渐形成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并存、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初期,国有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80年代后期,国有经济开始低迷,集体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以后,集体经济逐渐萧条,私营和外资经济开始崛起。随着近年来的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又重新焕发生机贺聪,尤瑞章中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生产效率比较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25(8)。此外,由于不同的基础条件、经济环境、改革开放程度、地区发展机会,各区域不同所有制工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均衡性。本文旨在研究经多年改革我国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总体差异及区域性差异。
所有制结构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理论界的关注。孙群燕等用混合寡头垄断竞争的博弈模型研究国企国有股份比重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结果表明私有化改革是提高国企生产效率的有效手段,但当国企效率高时,完全的私有化却不一定能提高社会的总体福利孙群燕,李杰等寡头竞争情形下的国企改革经济研究,2004(1)。平新乔等人构建了两阶段古诺—纳什博弈的混合寡头模型,实证分析得出私有企业的进入不是导致国企或国有经济比重下降的唯一原因,国企自身改变目标函数对其有相当大的影响平新乔论国有经济比重的内生决定经济研究,2000(7)。贺灿飞等通过对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的研究,得出企业、产业及区位特定因素是影响城市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的主要因素,且省会城市及沿海城市的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程度高贺灿飞,潘峰华中国城市工业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研究经济地理,2006(5)。路征通过实证研究所有制结构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地区所有制比重与经济增长二者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但若分时段则不存在明显关系路征变迁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地区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区域经济理论,2008(8)。赵建新通过对国有经济和非国有经济的非合作性博弈研究,指出国有经济比重的下降的原因有计划性产量的下降和净社会成本的上升赵建新,徐春秀中国国有经济比重变化的一个内生模型上海经济研究,2004(9)。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目前对所有制结构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层面所有制结构变动的原因,对于宏观方面对比研究较少。为了探究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差异,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建立指标体系,以2009年数据为截面,对全国及地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进行评价,揭示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特征和区域差异问题,为我国工业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提出建议。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因子分析
1指标体系设计
评价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在于科学地选取指标和构造指标体系,而建立指标体系最为重要的是解决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客观性、代表性、可操作性、均量指标与总量指标相结合等问题马红平对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的探讨中国集体经济,2011(6);周金铎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实用分析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马庆国管理统计科学出版社,20020。依据现有可获得的统计数据,本文从三个方面选择了14个指标建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因子分析指标体系
D指标
编号D指标名称D指标反映的主要含义效
率DX1D总资产贡献率D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X2D资本保值增值率D资本的运营效果与安全状况X3D流动资产周转率D资产利用效率X4D资产负债率D负债水平X5D成本费用利润率D经营效率X6D全员劳动生产率D生产技术水平、经营管理水平、职工技术熟练程度和劳动积极性的综合表现X7D产品销售率D工业产品已实现销售的程度规
模DX8D工业总产值D产出总量水平X9D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数D劳动力要素的投入X10D总资产D资本要素的投入效
益DX11D平均资产销售额D投资本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益X12D本年应交增值税D税收贡献情况X13D利润总额D获利能力X14D人均销售额D劳动力要素的投入产出效益2因子分析
由于14个二级指标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特点,而且一一进行分析会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降维,可以达到评价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效益进行实证研究的步骤如下阮桂海数据统计与分析SPSS应用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 KMO检验和球形Bartlett检验。根据SPSS软件对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KMO对抽样的充足度进行检验,样本测度值为0653,大于05的最低标准,说明数据可以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体检验的统计值为5342134,显著性概率为0000,小于0001,说明数据具有相关性,且相关矩阵不是单位矩阵,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表2KMO和Bartlett的检验
篇5
为了缓解集体企业职工福利基金不足、医药费超支严重的矛盾,配合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协调和规范工资基数计算口径,现决定将集体企业职工福利基金提取比例和计提职工福利基金、职工教育经费、工会经费的工资基数等有关规定进行调整,具体通知如下:
一、1985年以来,按照国务院统一规定发给城镇集体企业职工的各种副食品价格补贴,其中由企业福利基金负担的部分全部改为从企业成本中列支。
二、按规定列入成本的职工福利费,由原来的按企业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总额,扣除副食品价格补贴和列入成本的奖金后余额的11%提取,改按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总额的14%提取。
三、列入成本的职工教育经费,由原来的按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总额扣除副食品价格补贴后余额的1.5%以内据实列支,改按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
四、列入成本的工会经费由原来的按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总额扣除副食品价格补贴后余额的2%提取,改按列入成本的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
篇6
经验汇报
XX分公司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深化机构改革,持续优化组织机构,通过调整机构职能、实行安全监管分离、探索业务外包、创新项目管理模式等方式,减少基层直属单位,管理技术型队伍建设实现突破。现将我们的做法汇报如下:
一、创新形式,实现管理模式更灵活
(一)内外资源整合优化,发挥X品牌文化和管理技术优势,运行“管理+技术+业务外包”的人力资源开发新模式。分公司面对油田上产的大好形势,乘势而上组建新队伍,内保油区成就甲方重上五百万吨,外闯市场拓展公司发展空间。但分公司由于近几年新入职员工较少,劳务工招收困难且流失严重,面对人员紧缺的难题。为此,分公司试行“管理+技术+业务外包”的整建制外包工作模式,即在钻井队实行本公司人员担任管理及专业技术岗位,将其他基本操作性、可替代性岗位工作整体外包,并严格执行扁平化运行机制,明确关键设备设施管控要点,实行内部管理人员跟班作业,并严格明确双方职责和职能范围,打造钻井队外包管理的“升级版”。
(二)注重人才超前储备,通过试行“3+1”整班组培养模式促进岗位人才培养更加高效。面对关键岗位需求加大和人员紧缺的两难境地,分公司以解决好“培”和“用”的矛盾为抓手,创新多元化用工形式,实行了“3+1”整班组培养模式,优选8支作风硬朗、业绩突出、独立作战能力强、管理水平高的钻井队实施整班组定向培养,即面向社会招收司钻、副司钻等关键岗位熟练工,试用期考核达标后结合钻井队原有关键岗位人才情况,组建“第4个班组”,实现了老手带新人、能手建班组、成熟组队伍的好效果,确保员工入行快、队伍成熟快,有效缩短了队伍组建的周期,既确保开拓市场的需要,又保障了劳动力充足供应。
(三)活用薪酬激励导向,鼓励基层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在薪酬分配时予以政策支持。在年初制定经营考核政策时,分公司即考虑了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和用薪酬鼓励的方式促进人才培养。一是为正副司钻、井架工和泥浆工等关键、人员稀缺岗位设立专项奖,鼓励员工向此类岗位转换,二是在队伍组建中向新队培养输送合格操作岗的基层队进行额外奖励,同时对试用合格的输入人员本人进行奖励。通过采取这种激励方式,年内共有435名关键岗位人员享受上岗专项奖,各队共培养输出57名成熟岗位人员参与队伍组建,充分保障了分公司业务发展的需要。
二、探索管理技术型发展道路
一是探索机关业务外包。分公司计划财务部门开展业务分析,试点将不属于核心业务的税务及部分基层单位小额费用核销业务外包给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双方签署保密协议,取得了良好效果。分公司市场经营部门试点将法律事务和内控业务与律师事务所或第三方合作,共享社会资源,创新了机关工作模式。
二是推进工程业务外包。分公司认真研究固井施工业务外包途径,在XX运灰送井业务全部外包的基础上,2019年推进XX市场运灰送井业务外包和部分单位食堂外包工作,减少项目部班组设置,释放内部人力资源活力,为深入推进分公司组织机构的持续优化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走管理技术型发展道路。煤层气属于低效市场,固井施工一直是民营队的天下。分公司XX年进入煤层气市场时,项目亏损XXX万元,通过与民营队对标找差距,发现制约项目发展一大难题就是人工成本过快增长。为破解发展难题,3年来,分公司积极分流煤层气项目部操作岗合同化、市场化员工,补充业务外包人员,积极培养一岗多能复合型人才,推进固井水泥车等工程车辆操作驾驶岗位一体化,实行“管理+技术+业务外包”工作模式。项目部人员由成立之初的XX人增加到XX人,正式员工与业务外包人员比例由成立之初的1:0.27到现在的1:1.38,市场创收由成立之初的XXX万元增加到XXX万元,施工区域从XX、XX延伸到XX,项目扭亏为盈,实现管理技术型发展。
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 文化 多元化 传统 意识
中图分类号:TD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3-0116-01
0.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企业文化多样化趋势的不断加快,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同时,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自身的局限性,如“工作过程的时段化、工作主体的弱势化、工作方式的简单化、工作内容的单一化”等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面对错综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路子,既是亟待我们认真研究和努力实践的问题,也是企业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这当中,关键要在更新观念意识、创新工作内容和方式方法上面下功夫。
1.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市场经济特色相结合,实现由“一元化”认识向“多元化”认同的转变
市场化经济是当前的显著特征,面对新时期新的挑战,我们对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新的认识和要求。首先,要明确思想观念的多元需要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和整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企业文化理念引领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其次,各种利益多变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调整和平衡,形成公正、合理、和谐的利益表达形式,促进企业和谐。
1.1 要认同意识形态领域的市场化。随着经济体制、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发展、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趋市场化,职工的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新时期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全局,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企业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工作视角,学会运用经济杠杆和物质激励的方法,把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运用市场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2 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动化。企业在抓发展的同时,必须在认识上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越是困难时期,越要做好人的鼓劲工作,只有将人心凝聚起来,将各种思想障碍和对企业改革的误解合理、有效地消化掉,企业的执行力和活力才能得到提升,企业的效益才能实现。切忌“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
1.3 要尊重员工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该肯定员工对正当物质利益的合法追求,坚决抛弃那种只片面强调精神作用而否定物质利益的“精神万能论”,面对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自主化、以及思想观念和心理心态的复杂化,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多元中求认同,在疏远中求融合,在无序中求有序,在发展中求稳定,寻找新的工作平衡点和着力点。对员工的教育引导,要从强制性灌输向服务性引导转变,在解放思想的过程中统一人们的思想,在充分调动人们积极性的过程中实现步调一致,在激发个体展示自身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群体理念共识。
2.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相结合,实现由“单一化”结构向“立体化”渗透的转变
生产经营是企业的中心工作,国企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围绕中心工作进行,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适应中心工作的需要,跟随变革的步伐,注入时代的内容,拓宽服务的领域,关键要选准“结合点”,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内部改革、机制转换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与企业各个方面工作整体配合,形成综合效应。尤其要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把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工作的导向性要求体现在管理制度之中,使员工在“情”的激励之下爱岗敬业,在“法”的约束下努力工作。
2.1 创新工作机制。随着国有企业内部竞争机制的引入和不断深化,各种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必须依靠国有企业特有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更好地发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稳定队伍的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制度真正纳入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之中,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融为一体,构筑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分工合作的工作体制,实现由小政工向大政工的转变。
2.2 丰富工作内容。要善于捕捉员工思想动态,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要使员工认清企业发展方向,理解企业的发展战略,参与企业的建设活动,把前途命运和企业的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以高度的使命感和主人翁意识为企业的发展作贡献。
2.3 拓展工作领域。要根据企业的环境、对象、任务、内容的变化,确立党建工作的新载体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主题。第一,要着力提高员工队伍的素质。要站在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不断加大员工素质教育的投入,要采取脱产学习、在岗培训、轮岗换位、提供自学教材等多种形式,逐渐使员工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体现时代精神,不断适应现代企业长远发展的要求。第二,企业领导要率先垂范,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2.4 提升工作效能。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职工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新闻媒体、互联网上的信息已成为人们了解和掌握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渠道,对员工的思想影响越来越大。为此,要因势利导,加大投入,加强阵地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传媒信息量大、覆盖面广、形象直观、视听方便的优势,进行“开放性”教育,改进以往就事论事、照本宣科的“封闭式”教育模式,着力实现教育的“网络化”、“互动化”,提升工作效能。
3.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由“简单化”说教向“人性化”疏导的转变
企业文化是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思想、作风、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一种具有企业个性的信念和行为准则。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要以企业文化为载体,拓宽工作渠道和空间,探索工作的新领域。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新的企业管理活动模式,一旦真正应用或渗透到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它就会由潜在的生产状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1 要努力达到价值引领的共识化。要积极培育具有时代特色和企业个性的企业精神,在员工队伍中大力灌输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经营理念,做到人人皆知,家喻户晓,自觉地按照企业行为准则处事。要善于利用企业文化建设开展工作,大力推行ci战略,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达到外树企业形象,内聚员工人心的目的。
3.2 要着力体现企业关怀的人文化。思想政治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把员工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思想政治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任务。要带着感情去做思想政治工作,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帮助员工解决生产、生活、工作、家庭等实际问题;引导员工处理好家庭与企业的关系,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引发员工的“动情点”。
3.3 要积极探索企业管理的民主化。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的思想,不断强化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广大员工参与、支持企业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改革发展较好地结合起来,发挥好企业文化的“粘合”功能和“氧化”作用,拓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渠道。并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不断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探索出更多的、富有时代感、针对性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
参考文献
篇8
一、档案工资的建立
1.档案工资是指中方职工在进入外商投资企业(含合资、合作、外资)时,档案中所记载的原来国家统一规定的工资制度给职工确定的标准工资,及按国家和市人民政府统一规定调整工资和奖励晋级后增加的工资。
根据原劳动人事部劳人劳〔1984〕1号《关于颁发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的两个文件及其说明的通知》,附件二《关于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劳动管理供内部掌握的若干意见》第三条指出:“合营企业在实行本企业工资等级标准的同时,仍应保留原来国家规定的工资等级标准,并据以评定职工的工资级别和进行职工的升级,以便于计算职工退休后的劳动保险费用,也免得在职工中途离开合营企业到其他单位工作时,重新评定工资级别。这样做并不影响合营企业按本企业工资标准,适时地调整职工的工资。”
凡北京市行政辖区内的外商投资企业都应按照〔86〕市劳办字第157号《北京市劳动局关于调整北京市中外合资(合作)经营企业中方职工档案工资的通知》要求和京政发〔1985〕158号《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市工资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关于北京市国营企业内部工资制度改革实施办法〉和〈北京市集体所有制企业内部工资制度改革的意见〉的通知》规定,建立中方职工的档案工资。
外商投资企业档案工资标准由其上级主管部门按照市劳动局有关规定审批。
2.档案工资包括的内容
(1)按照市人民政府京政发〔1985〕158号文件规定的北京市国营企业工人工资标准和干部工资标准确定的本人标准工资。
(2)执行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标准的职工进入外商投资企业,档案工资按职工现行的基础工资、职务(岗位)工资、工龄工资三项之和减五元后就近向上纳入企业工资标准。(1990年1月1日以前已按三项之和减十元确定了职工档案工资的,不再改变)。
(3)按照国务院国发〔1982〕59号《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奖惩条例〉的通知》和国发〔1984〕67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及京政发〔1985〕112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国营企业厂长给有特殊贡献的职工晋级问题的通知》职工奖励晋级所增加的工资。
(4)根据国家规定从1986年10月1日起至1988年12月31日止用人均1.80元所增加的标准工资。
(5)领导干部经过对同级干部有任免权的上级主管部门审批,职务变动后纳入职务等级线所增加的工资。
(6)按照北京市劳动局、北京市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京职改办字(88)211号《关于企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有关工资问题的通知》和市劳资发字〔1989〕232号《关于企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有关工资问题的补充通知》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增加的工资。
(7)参加全市工人技术比赛,决赛成绩优秀的职工,按市劳动局文件规定奖励晋升的一级工资。
(8)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和市劳动局批准,试行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的企业职工,在1986年底以前用工资增长基金升级和提高工资标准增加的工资,经调入单位确认了的。
(9)按市人民政府京政发〔1987〕117号《北京市人民政府转发市劳动局〈北京市工人技师考评和聘任暂行办法〉的通知》和市劳动局(85)市劳资字第424号《关于提高饮食、服务业技师工资标准等问题的通知》规定,经考评获得特一级、特二级、特三级、技师的标准工资。
(10)从城镇待业青年中招收录用的职工应按市人民政府京政发〔1985〕153号文件关于新参加工作职工的工资待遇有关规定,从定级之日起建立档案工资。
二、调整档案工资的范围
北京市行政辖区内领取了营业执照,已在有关劳动部门备案立户并核定了中方职工工资基数的外商投资企业,1989年9月30日在册的合同制职工并已定级人员(不含农民工)均列入这次调整档案工资的范围。
其他按照京企调办字〔1990〕第2号文件规定的范围执行。
三、调整档案工资的办法
1.根据北京市劳动局有关规定已建立了中方职工档案工资并符合这次调整档案工资条件的职工,在本人现行档案工资基础上从1989年10月1日起提高一级档案工资。
2.凡1987年以来使用3%奖励晋级指标晋升过两级以上(含两级)档案工资的厂级(经理)以上领导干部,这次不再提高档案工资。
3.调整档案工资工作结束后,由企业负责将“职工调整档案工资审批表”转入职工个人档案。
其他有关调整档案工资的办法按照京企调办字〔1990〕第2号第二项有关规定执行。
四、核增工资基数的办法
1.从1990年1月起,在原核定工资基数的基础上按年人均144元,核增工资基数。
2.根据国家统计局统制字〔1990〕1号“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的通知”规定,城镇常住人口每人每月7.50元的肉类等价格补贴从1990年起统计在工资总额中,1989年底前核定的企业中方职工工资基数未含此项。从1990年1月起核定按年人均117元(含企业的职工家属补贴)核增工资基数。
3.1988年12月31日前成立的企业,从1990年起把每人每月10元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按年人均120元核入工资基数。1989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成立的企业,已经按年人均80元核入工资基数的,这次再增核40元的翘尾数。
原核定的工资基数已包括了“主要副食品价格补贴”的企业,这次不得重复核增。
4.上述工作要求于1990年4月底以前基本结束,企业主管部门在批复外商投资企业中方职工工资水平基数时要抄报市经贸委、市劳动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审计局、中国银行北京分行。
劳动部关于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档案中标准工资问题的通知
(一九九年四月十三日 劳办计字〔1990〕14号)
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厅(局)及计划单列市,国务院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劳动工资司(局):
国务院批转《劳动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一九八九年国营企业工资工作和离退休人员待遇问题的安排意见》(国发〔1989〕83号)下发后,我们陆续接到一些地区、部门来函、来电询问,外商投资企业职工档案中的标准工资要否进行调整。经研究,现通知如下:
篇9
(一)加强引导,促进非公有制企业调整结构和优化升级
我区非公有制企业总量已达到800多家,但大多是普通加工型企业,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市场竞争力,从一定程度上讲,这已成为制约我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调整结构,优化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台的目标,重点扶持发展民营科技企业、以绿色农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企业、为支柱产业配套的协作型企业、教育文化产业和现代旅游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从主要从事三产为主向投资发展一、二产业转变,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要依托大型企业的优势,鼓励非公有制中小企业按照“专、精、特、新”的要求,与大企业、企业集团开展多种形式的经济技术合作,逐步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专营分工与产业化协作密切相关联的产业群体。要结合贯彻中央1号文件,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围绕优质粮油、畜牧、蔬菜、花卉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加工业、营销业和观光休闲产业,实现农村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双赢”。在产品结构调整上,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开发绿色产品和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加快产品更新换代,努力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要抓住西部大开发,技术、资金由东部向西部转移的有利时机,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促进优化升级。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与合作,采取购买技术、引进人才、联合开发、技术入股、资本入股等多种方式,引进新技术、建设新项目、开发新产品,逐步实现由传统的“手脚型企业”向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头脑型企业”转化。
(二)创造条件,进一步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
从我区的实际情况看,着重要在“四个结合”上下功夫,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空间,一是要结合国有资本退出拓宽发展空间。随着国有资本从竞争性领域中全面退出,大量的发展空间需要新的经济主体去填补。要大力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参股、控股、收购等方式积极参与国企改革,实现低成本扩张。二是要结合小城镇建设和园区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小城镇和园区是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要按照统筹兼顾、突出优势、科学布局、注重规模效益的原则,重点抓好铺镇、河东店、宗营等小城镇建设和铺镇、宗营两个工业园区建设,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开发政策,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向这些地方聚集,鼓励和支持产业相联、产品配套的企业,实行产业联合和企业重组,打造“板块经济”,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向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三是要结合市场建设拓宽发展空间。市场是商品集散和流通的载体,对兴一方产业、活一方经济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目前全区已建成了3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专业市场,要充分挖掘这些市场的发展潜力,进一步完善市场配套设施,健全市场体系,畅通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流通渠道,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四是要结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功能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利用国家“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待业和领域”的优惠政策,彻底打破国有、集体经济在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一统天下的局面,坚持“谁投资谁受益,谁建设谁管理”,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业主投资兴建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要改变社会事业由政府包揽的做法,大力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学校、医院、体育场馆以及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兴办医疗保健、文化教育等服务项目,用社会的钱来发展社会事业。我区在这方面的尝试已经取得成功,如友好医院、前进东路都是利用民间资本来修建的。今后,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优惠政策,扩大领域,密切合作,不断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突出重点,扶持骨干非公有制企业做大做强版权所有
骨干企业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带动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龙头。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必须着力培植非公有制骨干企业。要在坚持“一视同仁、平等竞争”的大前提下,选择一批产品有市场、经营有效益、发展有潜力的企业,从政策、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促使这些企业快速发展,以典型示范的作用带动其它企业发展,提高全区非公有制经济的整体实力。目前,全区已形成了服装、房地产开发、建筑、机械加工、食品加工、餐饮、观光休闲等优势产业,我们要围绕这些产业做文章。在服装产业上,重点扶持以伟志、蓝潮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房地产开发产业上,重点扶持以中山、东城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建筑产业上,重点扶持以顺华、汉水建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机械加工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始皇磨粉、华汉机械公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食品加工产业上,重点扶持以春雨公司、成祥米业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餐饮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古月宾馆、景玉宾馆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在观光休闲产业上,重点扶持以宗营花卉苗木产业基地、七里兴汉荷园、陕南植物博览园、河东店牡丹园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篇10
关键词:恩施;非公有制经济;资金融通;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非公有制经济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具生机和活力的组成部分。同时,党和国家也非常重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恩施州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原因、经济基础、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属于贫困地区,突出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然而,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是导致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因此,如何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问题对于加快恩施州开发建设就显得尤其重要、更为紧迫。这个问题在全省、全国也具有普遍意义。
一、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企业融资的渠道和方式主要有四种:银行信贷、发行企业债券、发行股票和企业内部积累。但体制、政策、企业内部等原因导致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的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非公有制经济自身信用不足
有的非公有制经济内部管理不规范,沿用家族式管理,缺乏市场化经营机制和科学化决策机制,极容易产生经营风险和决策风险。有的非公有制经济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能提供准确、完整的财务会计资料,使银行很难掌握其生产经营资金运行的真实性,从而对其开展信贷业务缺乏信任感。有的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产权不清晰,很难提供信用保证措施。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意识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银行防范金融风险的“惜贷”
近年来,由于受“抓大放小”的影响,商业银行投入的重点普遍放在大企业、大项目上,由于非公有制经济大都是中小企业,缺乏必要的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资料,银行无法对其进行信用等级评估,使银行把非公有制经济视为高风险贷款,过分强调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忽视了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贷款支持。近年来,商业银行实行集约化经营,加强信贷管理,以总行为一级法人,上收信贷审批权限,总行对各分行实行有限授权,除低风险授信业务外,所有的信贷审批权归总行。加之非公有制经济规模小、信用度低,难以符合银行的信贷准入标准。这些都从客观上给非公有制经济放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三)社会中介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服务的体系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有的非公有制经济在向银行、信用社贷款的过程中,往往对企业的不动产、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作抵押登记,因手续复杂、费用高而增加了融资的成本,使非公有制经济贷款增加了难度。还有的非公有制经济由于社会上的中介担保机构实力较弱,无法提供足够的担保,使融资难以实现。
(四)非公有制经济科技含量低、规模小、发展方式粗放
由于多数非公有制经济产品结构单一,起点不高,自主创新能力弱,发展方式粗放,没有受国家宏观政策支持的高科技项目,使得非公有制经济失去了向银行融资发展的机会。
(五)融资渠道狭窄、单一
目前,恩施州的非公有制经济通过上市融资尚无可能,多数又不符合银行的贷款条件,融资主要通过自筹资金和民间贷款来完成。因而,融资规模往往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
二、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的思路与对策
(一)认清非公有制经济的成长规律,有针对性地确定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政策
按照格雷纳分类方法,企业发展通常要经历五个阶段,即创新成长期、指导成长期、授权成长期、协调成长期和合作成长期。在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其主要的融资方式也随之不断变化,并且明显表现出一种周期性。简要地说,企业成立的时间越短、规模越小,其家族性或“亲友性”特征越鲜明,内部信息的透明度就越低,这就决定了在企业的初创时期,一般很难借助风险投资、中短期贷款、投资基金等中间类型的外部融资获取资金,而只能依赖初始内部人融资、贸易信贷或天使融资等方式获得资金。所以,我们不能笼统地说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而是要针对那些具有一定的市场前景,但仍处于初始或资金负债率偏高、内部管理不够完善和透明、信用状况不理想等状态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只有这样,制订出的解决方案和政策才能有效。
(二)政府要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搞好环境建设
各级政府一定要从长远利益出发,强抓“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利用好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正确处理好保护银行债权和发展地方经济的关系,引导银企关系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一是要稳步推进信用工程的实施。努力创建“诚信社会”,严格规范管理改制企业,切实保护金融债权。二是要通过建立政银企联系会议制度等途径,解决好信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三是要强化法制建设,切实解决银企借贷官司执行难的问题。四是建立非公有制经济信贷担保机构,建立地区性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担保基金,切实解决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担保难的问题。五是扩大招商引资,为非公有制经济融资提供更加宽松的环境。六是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企改革,为非公有制经济收购国有中小型企业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七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上市融资,进一步拓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空间。
(三)加大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的支持力度
在当今信用缺失的情况下,风险防范显得更为重要。一是各大商业银行要在加强信贷风险防范、落实信贷担保的基础上,积极面向非公有制经济开展小额信贷业务。二是要完善信用的评级体系,积极探索建立适应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评估标准和审批制度,提高授信效率,建立灵活、高效的非公有制经济授信制度,改变单凭财务报表评估的做法,应根据实地调查核实企业现状,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判断信贷风险。三是要增加信贷品种,多方提供非公有制经济信贷服务,积极开办动产抵押、优质非公有制经济联保等多品种信贷业务,提高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信贷比重。
(四)非公有制经济自身要规范企业内部管理
在政府扶持、银行强化服务的同时,非公有制经济自身要全面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产量,不断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来建立企业的信誉。一是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企业内部改革,明晰产权,改变家族式管理模式,实行多元式产权管理模式,完善企业内部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二是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制度。各企业都要按照财会制度的有关规定,客观地、准确地记录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运行情况,按期编制财务会计报表,接受外部审计和银行对信贷资金的监管,同时也为投资者了解企业财务信息提供方便,从而增强银行和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三是要加强企业内部信用管理。企业首先要建立一套规范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企业自身要重信用、守合同,同时要制约客户讲信用、守合同。加强信用管理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公众形象,而且能够增强企业的信贷能力。
(五)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方融通资金为承租方提供所需设备,具有融资、融物双重职能的租赁交易。融资租赁可促进投资,增加银行在非公有制经济的间接融资;可提高资产管理效益,发挥资金的最大效应;可加速技术更新降低固定资产折旧,发展融资租赁能够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筹资的渠道。
(六)发展面向非公有制经济的中小型金融机构
在不少发达国家,中小型金融机构具有广阔的施展空间,而且其90%以上的资金贷给中小企业。一些中小型银行还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的资金融通办法,逐年大幅度扩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规模。对那些前景良好、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则采取低息和优先支持措施,并且进行技术、经营等方面的指导,向中小企业提供最大限度的服务。有的还制定出中小企业特别支持政策和创立中小企业振兴基金,帮助中小企业进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推广等活动。目前看来,我国应大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在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或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未来的社区银行中扩充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业务,以满足广大非公有制经济的需要,让其在发展中得到中小型金融机构的支持。在大型国有银行对非公有制经济普遍“惜贷”的情况下,鼓励民间中小型金融机构的发展是个好办法。
(七)逐步将民间借贷活动纳入规范轨道,承认其应有的地位,发挥其积极作用
近年来,我国民间借贷活动十分活跃,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解了燃眉之急,而且规模不断扩大,正从“地下”走向“半地下”。在中央银行2005年度的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中,首次对民间融资活动做出了积极的评价,认为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转移和分散了银行的信贷风险。”而据中央财经大学《地下金融资本调查报告》课题组的估计,目前我国民间金融的规模已经是正规金融规范的1/3,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大约在7400-8300亿元。央行对这一数值的估算则达到9500亿元,约占GDP的6.96%。实际上,即使是在计划经济期间,我国民间互质的借贷活动也比较活跃,其特点是运作灵活方便、服务及时到位,因此需求很大。这就要求我们对民间信用活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予以正确引导,推动其健康发展,并建立起相应的以商业担保、互助担保为主体的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服务体系。
(八)通过“小股市”的发展,积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直接融资
早在1931年,英国麦克米伦报告就指出了中小企业融资中面临的缺乏长期性资金来源这一难题,认为中小企业融资存在着长期资金缺乏的“麦克米伦缺口”。发展区域性证券市场,为生存状态好但缺乏流动资金的中小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便利,不但是对优质中小企业的巨大推动和实实在在的支持,而且也有利于将国务院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三十六条”落到实处。因为与间接融资相比,考虑到中小企业融资所具有的风险相对较高、缺乏足够的经营信息、“麦克米伦缺口”等缺陷,直接融资具有更强的导向性和征对性,对于缓解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是十分有效的。因此要积极发展中小企业股票市场,开拓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要借鉴世界各国开辟面向中小企业新兴股票市场的成功经验。如美国NASDAQ市场、英国未上市股票市场(USM)和专门为小规模、新成立的成长型企业服务的另类投资市场(AIM)。法国、荷兰在原已有SM、PM市场的基础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又开通了欧洲新市场(EU-RO-NM)网络,欧盟则开设了欧洲的NAWDAQ-EASDAQ,专门为欧盟内部的高成长型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在当前国有银行对向非公有制经济贷款“不屑一顾”或怕产生风险的情况下,在恩施州或者武陵地区发展区域性证券市场,使具备相应能力的企业通过兼并买壳上市,科技型企业利用高科技产业优惠政策,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外上市等,这些都是改善恩施州非公有制经济融资环境的可行办法。
参考文献:
1、陈烨.论政府对武陵地区农村金融资源配置的控制及其效应[J].当代教育研究,2007(12).
2、陈烨.金融政策应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资金支持[J].现代商业,20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