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危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危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危机分析

篇1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运输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其中航空运输业的出现和不断发展逐渐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减少了运输的时间,提高了经济效益,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但是近几年,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航空运输方面出现了重重危机,航空运输业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危险事故的发生,使得航空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威胁,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在本文中,笔者结合航空企业相关的危机问题、原因,对航空企业的危机管理作出了相关的探讨,希望能够推动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危机管理的进步,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危机管理

目前在我国航空企业发展上,已经根据出现的危机制定出了一系列的危机管理模式,以此来对航空企业的危机进行处理。所谓危机管理就是在危险出现的紧急时刻,相应人员能够作出及时的应对和处理。而航空企业所说的危机管理,是指在航空方面出现危机的时刻,航空人员能够及时进行处理。航空企业较好地进行危机管理能够提升航空企业的危机解决速度,从而降低危机事件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此促进航空企业的发展。

一、目前我国航空企业在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危机管理体制的不健全

近几年经济快速发展,变相导致了一些管理机制相对更新速度过慢,在发生危机时没有应急机制应对。比如环境问题的出现,就是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航空企业发展中也有这样的问题发生。近些年,我国航空运输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壮大,但管理体制的更新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国外的一些航空企业针对公共危机事件建立了危机管理体制,及时应对危机事件,将对航空企业的伤害降到最低。在当今社会,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也给航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在公共危机事件出现的时候,如果航空企业没有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解决,所产生的负面舆论将影响航空企业的发展。此时,就需要应用危机管理机制,及时在媒体报道之前采取措施。在我国,一些航空企业没有意识到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在建立危机管理机制时也没有将责任与义务落到实处,因而导致了危机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没有实践意义,在航空公共危机事件出现的时候,相关管理人员不能及时有效地作出应对。

(二)没有全面的了解公众信息

航空企业公共危机事件的出现往往是由于相关人员没有及时接收到大众的信息,因此在航空公共危机的处理上,就需要航空企业要充分掌握大众信息,在危机发生后能够及时地了解公众信息,稳定大众情绪。我航空企业,有的没有接收公众信息的渠道,有的则是相关人员接收到信息却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接收公众信息的不全面导致更多负面的社会舆论的产生,催化航空危机事件发酵,影响航空企业的发展。

(三)处理危机,流程过多

在我国航空企业发生公共危机事件时,航空企业往往需要备齐各种材料才能予以公布,在对外消息时流程也比较多,因此就出现了当大众看到报道时,危机已经发展到难以应对的局面。即使航空企业制定出相关的危机管理措施,但是处理危机的时间已不是最佳的了。航空企业在与媒体和公众进行沟通时,应相应减少不必要的流程,及时作出危机应对。

二、新媒体视域下改善航空企业危机管理的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航空企业危机事件管理中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在当前新媒体视域下,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改善航空企业的危机管理:

(一)建立全面的危机管理体制

航空企业是一种公众企业,并且属于一种特殊的运输服务性质的行业,一定要保证与普通公众有一个良好的关系。突发危机事件时,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对企业形象或其品牌造成恶劣影响,而危机管理是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实际规模、具体态势以及影响深度等一系列难以预测的方面进行管理,以尽可能减少事件对企业形象的损害。国际上的一些大公司在危机发生时往往能够应付自如,其关键原因是其有一套制度化的危机处理机制,从而在发生危机时可以快速启动应对机制,全面而井然有序地处理事件。因此,我国航空企业也应建立完善的危机管理制度、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成熟的危机管理培训制度,逐步提高危机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二)拒绝侥幸心理

由于旧的危机管理体制的影响,侥幸已经深入一些航空企业的管理人员的内心,导致对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在新媒体的视域下,一个企业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如果存在侥幸的心理,面对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理,就会对企业的形象造成伤害,甚至危及企业的生存。所以,在媒体行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一定要杜绝企业管理人员的侥幸心理,要加强其对危机事件的管理意识,以获得公众认可,成为行业的佼佼者。尤其是对于航空企业的这种高危企业来说,更要杜绝侥幸心理,这样在危机事件发生时,有可能将伤害降到最低。从另一方面来说,危机管理做得好,有利于航空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中获得胜利。

(三)保持与新媒体的良好关系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差异在于,其是通过网络,包括微信、微博以及QQ等节制进行传播。新媒体之于传统媒体,有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丰富、传播面更广泛和具有良好的互动性等一系列的优势。如今我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了网络时代,我们接收的信息大概百分之七十是来源于网络,来源于传统媒体的信息只有百分之三十。这样一来,新媒体对于企业来说,就拥有很大的影响力。例如,公众都能够借助网络工具进行互动,造成企业的负面信息来源更加多样化。也就是说,在新媒体的视域下,企业一定要与新媒体保持良好的关系,减少负面信息的输出。航空企业更是如此,如果发生不可避免的危机事件,并且没有很好地控制负面消息的传播,就会受到公众舆论的谴责,严重者可能导致企业走向没落。反之,我们可以控制负面消息在新媒体方面的输出,把公众舆论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有利于保护企业形象不受损。

三、举例说明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危机管理的作用

新媒体对于企业的作用有很多,它可以扩大企业的销售,树立企业的公关形象,更可以推动企业的发展,而对于危机管理更是十分重要。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变化十分迅速,交通运输业发展日新月异,航空企业更应该注重公共危机管理,及时有效应对危机事件,保障企业良性发展。因为,如果应对不当,极易使企业形象受损,陷入公关困境。例如2006年,媒体爆出车祸少女拒载事件,当时由于海南航空企业的相关规定,“不能乘运担架、病人以及高危旅客”,导致15岁少女错失了最佳治疗时间,被迫截肢。当这一事件被媒体曝光,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海南航空企业被告上法庭,遭到医药费以及精神损失费将近百万的索赔。但是,对于海南航空企业来说,它们最大的损失并不是赔偿的医药费以及精神损失费,而是公众形象受损以及社会舆论的谴责。除此之外,还有东航“返航”事件,在东航“返航”事件发生后的十几天里,对此事件的报道将近百篇,网络媒介的报道更是数不胜数。现如今,由于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微博、微信等传播媒介的传播速度更是不可低估。在新媒体视域下,航空企业这类高危的企业,更要加强危机管理方面,尽最大可能降低负面社会舆论,维护好公司的公关形象。例如我国国航对于拒载智障儿童这一危机事件的危机管理,就充分降低了它的负面影响。国航对这件事的处理十分得体,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众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且及时致歉。这样一来,既维护了公司的形象,更进一步保障了自身的利益,所以在新媒体视域下,加强危机管理是航空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的网络时代,网络的传播速度可以说是成幂指数增长的,所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航空企业这类高危的运输类企业来说,由于该企业的危机事件发生得十分频繁,并且预防的可能性很小,所以更应该大力加强其危机管理的能力,减少对企业负面信息的流出,及时通过新媒体承认自己的失误,并且向社会公众道歉,维护公司形象。这样一来,才能使其对公司的影响降到最低,以保证公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罗帆,贾刚.航空企业组织管理预警指标及其因子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10).

[2]朱新艳.国有航空企业飞行员流失的预警管理[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9).

[3]孙宁莉.航空企业危机管理模式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5(14).

[4]张腾.精益管理是低成本航空运营成功的关键———美国西南航空企业运营管理案例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7).

篇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国家良好政策的扶持下迅速发展起来,而“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中小企业面临诸多制约它发展的因素,而资金对于企业的运行来讲,就犹如血液之于人体,一旦出现流量不足(资金断流),财务危机难以避免。而财务危机的出现将会给中小企业致命一击,最终可能导致企业的破产。可见,有必要结合当前经济环境,通过对企业财务状况的深入研究,对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进行分析以使得有效预防其发生。

二、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成因

(一)外部因素

1、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在美国的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以及全球性的通货膨胀等国际经济环境下,中小企业更加举步维艰。据统计,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造成中国近8.6万家中小企业因无法出口而最终倒闭,而且,针对我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仅从2011年1月年到2012年2月,中国的出口产品遭遇了100多项贸易保护措施,这些都给本来“身单力薄”的中小企业致命的打击。

2、国家政策的影响。

国家会根据市场形势,提出相应的政策来影响稳定市场价格,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实行严格的信贷标准和上调存贷款利率等手段。这一系列的政策会促使商业银行处于紧张状态,导致本身贷款难度大的中小企业为解决“燃眉之急”,不得不转向利率高风险大的民间贷款。

(二)内部因素

1、风险意识缺失。

事实证明,我国诸多中小企业更看重的是盈利,普遍认为只要“机器动起来”,更多产品生产出来就会获得利润,从管理高层到财务人员几乎没有风险防范意识,更有甚者认为只要能盈利就一定不会出现财务危机。

2、决策缺乏理性,资本结构不合理。

有些中小企业的管理层做决策不是通过市场调查后理性分析,而是感性地凭感觉“拍胸脯”做决策,甚至直接照搬西方管理模式。学习西方高负债比例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本成本较高,长此以往企业会因为过高的负债。

3、财务监督力度不够,财务制度不健全。

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有些企业都是采用外聘记账模式,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进行风险评估和防范,更难使得它自身形成良好的监管模式。另外,很多中小企业的财务监管体系不健全,无法对资金、固定资产等重要资产形成有效的管理,加大了财务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三、中小企业财务危机的防范

财务危机是由企业运行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引起的,建立以科学方法为指导的财务危机防范体系来检测企业的财务活动,有助于我们及时从财务活动中发现问题,为尽快处理潜在的危机赢得宝贵时间。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建立财务危机防范体系。

(一)强化风险意识,明确财务危机征兆

管理者树立风险意识,敢于面对风险,是对企业财务危机防范的前提保证。企业的财务报表就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晴雨表”,财务人员要密切关注财务报表数字所揭示的问题,例如:利润表上反映企业至少三年处于亏损状态,资产负债表中反映资产负债比率不断上升,应收账款周转速度越来越慢,现金流量表中资金收支控制程度不理想等,看到这些不好的征兆,都需要企业引起高度重视,一定程度上体现企业有可能面临财务风险。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系统

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主要体现在筹资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资本回收风险控制,收益分配控制等。筹集资金这一环节要求企业在资本结构方面细心研究,把握好权益资本和债务资本的之间的比例,避免造成筹资成本过高或者资金短缺。中小企业投资主要有经营项目投资、证券市场投资,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会有效的帮助企业考察投资项目的可行性,并且会根据当前经济背景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及财务状况,作出较为合理的判断,摆脱企业无计划,无目的的投机行为。资金回收是企业内部控制中最重要的环节,应收账款是企业最应该关注的一项,好多资金却无法变现只能依赖跟多的筹集资金,因此特别需要企业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回收管理,避免过多的垫支。分配收益是企业经营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内部控制系统,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进行合理的收益分配,企业决策者要制定相应的内控制度平衡公司与股东之间的关系。

(三)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

风险预警系统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偿债能力指标,营运能力指标,盈利能力指标所反映的问题,来预测企业是否存在财务风险。其中,偿债能力指标是基础性指标,例如,一个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在60%-70%是比较稳健合理的,若达到80%-85%,就应及时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也就是说资产负债率越大,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可能性就越大。营运能力指标中主要关注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等,当各项资产的周转率都有下降时,说明资金的流动性较差,这时如果不能形成良性的循环,很可能造成存货积压,资金垫支过多,最终导致较大的财务风险。盈利能力指标主要通过销售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来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当这些指标逐渐降低时,表明企业的资金利用率下降,销售收入的收入水平下降,需要引起企业管理层的关注。

(四)提高财务人员素质,创立企业文化

篇3

关键词:财务危机;警度;排警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1年10月15日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活动的基础,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最终都要反映到财务上来。因此,研究财务危机,研究如何从企业财务状况上探寻蛛丝马迹,防范财务风险,借以提高企业对财务危机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管理水平以及应急决策水平,为企业的生存和长远发展保驾护航,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我们采用财务危机预警体系对企业的财务危机进行预报,但是预报并不是管理者的目的,怎样解除财务危机才是管理者关注的重点,本文笔者重点讲述企业财务危机的警度分析与排警措施。企业出现财务危机是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可以把这个逐步显现的过程主观地划分为几个阶段,即我们说的警度分析。企业只有知道自己处在财务危机中哪一阶段,才能根据该阶段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排警措施。

一、财务危机的潜伏期

(一)财务危机潜伏期企业情况介绍。财务危机的潜伏时期,企业处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公司的市场繁盛程度、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关联企业的财务状况、竞争对手的价格策略、金融市场的波动、利率和外汇市场的变化等等,都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筹资能力、资金调度能力和偿债能力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财务危机潜伏期应关注的警兆

1、行业竞争风险。行业竞争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行业的竞争类型。从竞争的强弱程度来看,行业的竞争类型可划分为完全竞争型行业、不完全竞争型行业、寡头垄断行业、完全垄断行业四种。从完全竞争行业到完全垄断行业,竞争程度依次递减,财务风险的程度也依次递减,即竞争性越弱,财务风险越小,反之亦然;二是行业受生命周期变动的影响程度。一个行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面对行业生命周期,企业的财务风险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排序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三是行业的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风险小,属于国家调整产业政策的风险稍大,属于国家抑制的产业风险最大。

2、市场竞争风险。市场竞争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竞争引起产品售价变动;产品的市场售价与上期对比,大于或等于上期,则为无警区域,小于上期的则为有警区域,根据小于比例的递增可以划分为轻警区域、中警区域、重警区域和巨警区域;二是主要原料短缺引起材料进价上涨。主要原料进价或材料采购总平均进价与上期对比,小于或等于上期,则为无警区域,大于上期平均进价的则为有警区域,根据大于比例的递增也可以定义为轻警区域、中警区域、重警区域和巨警区域。

3、经营控制风险。经营控制风险,涉及以下几个具体化的分析监测内容:

(1)职责划分。职责划分的目标为: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监测交易的真实可靠性。一个企业有很多业务,也有很多部门,各部门应列出详细职责划分表,这样做一方面使各种业务的职责划分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另一方面若经营业务控制出现问题,可以做到责任追踪。

(2)授权规定。涉及经营业务的货币收支时,应采用授权形式办理。对授权的范围、内容、金额、时间等应给予明确的规定。这样既可以避免越权行为的发生,又能防止出现问题后部门之间出现“踢皮球”的现象。

(3)复核责任。复核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一个企业没有正常的复核机制,各项制度就无人执行;一项业务没有复核,就可能产生错弊。

4、投资控制风险。从投资的内部控制角度分析,主要的监测内容为:投资方向是否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投资项目是否得到国家或地区优惠政策的支持;投资对企业未来核心竞争能力的影响。

5、筹资控制风险。潜伏期的筹资控制风险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和时间特征。一般而言,该行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高于同一时期的债务资金成本率,则意味着无警;反之,则意味着有警情出现。从筹资的内部控制角度分析,主要监测的内容为:各种筹资方案是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是否真正考虑了融资顺序。

(三)财务危机潜伏期的警兆指标及评分标准。美国的仁翰・阿吉蒂调查了可能导致破产的公司缺陷,按照缺陷的征兆进行对比打分,人们称之为管理评分法。根据管理评分法和“潜伏期”财务风险的警兆,设计表1。(表1)

按管理评分法,对财务危机“潜伏期”的警兆表现评分,每一项只能按得分栏的指定栏次得到唯一的得分。分数越高,企业的财务风险越大。最低总得分为0,最高得分为30分。

一般而言,根据企业的实际得分可按表2判断其警度等级。(表2)

(四)财务危机潜伏期的排警措施。针对财务危机潜伏期的特点,企业可采取以下措施排警:

1、开拓新的市场。丧失市场使企业财务出现风险、出现危机,因此扭转财务的不利局面应从开拓竞争性市场开始。

2、寻找涨价原料的替代品。开展产品的功能成本分析,寻找供应紧张的主要原料的替代品,如开发新能源等,降低成本,为企业生存带来一线生机。

3、消减和压缩资本性支出。即延缓非生产性支出,在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同时,压缩日常经费开支,推迟和延缓固定资产建造及改造项目。

二、财务危机的爆发期

(一)财务危机发作期企业情况介绍。从逻辑关系来看,“潜伏期”的财务危机警兆表现为外部环境变化与内部控制失控,这种警兆表现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就会发展成“爆发期”财务风险的警兆。也就是说,“爆发期”的警兆表现是“潜伏期”的风险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二)财务危机“爆发期”的警兆。主要包括财务警兆、业务警兆和或有事项警兆。

1、财务警兆。主要有:(1)资不抵债。出现这种情况,意味着企业事实上面临着被清算偿债或进行重组的威胁;(2)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出现负数。这是财务危机“爆发期”的主要征兆之一,表明企业获利能力的原动力已出现故障;(3)过度依赖借款。这类企业极易出现筹资受阻,进而周转不灵,难以偿还到期债务或生产经营难以为继;(4)存在大额的逾期未付利润。这是偿付能力出现问题,财务危机出现的重要警兆;(5)无法履行借款合同中的有关条款,包括不能及时足额还款,未能按约定支付企业债券或借款的利息等。

2、业务警兆。主要有:(1)主导产品属于夕阳产品,表明企业的产品要么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么是被市场所淘汰的旧工艺。出现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该企业被迫做产业结构调整或被迫关停并转;(2)已失去主要市场、特许权或主要供应商;(3)人力资源短缺,表明企业经营业务不景气,人才大量流失;(4)财务人员变动频繁。财务工作是一个连续性很强的工作,人员的频繁变动一方面很有可能会把公司账务搞得一团糟,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该公司的管理风格有问题,同时,这也是一个公司营运不畅的征兆。

3、或有事项警兆。主要有:

(1)贴现。商业票据背书、转让或贴现是最大可能出现的或有负债项目。

(2)担保。根据应负连带责任,因此,它属于一种危险性很大的或有事项。

(3)抵押借款。如果未能按期还款就会面临很大的财务危机。

(4)未决诉讼。未决诉讼的存在使企业资产或经营效果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三)财务危机爆发期的警兆指标及评判标准。表3中所列任何一项警兆表现出现,都表明企业存在着警情,所以,存在警情就划√,不存在就划×,根据出现√的数量来判断企业的财务危机警度。(表3、表4)

(四)财务危机爆发期的排警措施

1、寻找新的抵押和担保贷款。通过资产的抵押和质押,或寻找相应的担保,千方百计取得经营资金。

2、寻求并获得新的投资。包括所有者追加投资或增资扩股,获取新的投资等方式,以形成大额的现金流入,缓解资金紧张的状况。

3、实施资产重组。通过资产重组,优化资产配置,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改善企业运营不利的局面。

4、售后回租资产。采取这种措施能缓解短期内资金紧张的状况,同时满足生产、经营需要。如,将办公用房、交通工具等出售,然后再向买方租回,因租金远远小于其售价款,因而能起到缓解资金紧张局面的作用。

三、财务危机的恶化期

(一)财务危机恶化期企业情况介绍。财务危机的恶化期,财务危机已经存在,如果不能及时控制或有效化解,企业将面临破产的境地。为了化解危机,公司管理层就要迅速分析财务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以恢复公司正常经营。

(二)财务危机恶化期的警兆。表现如下:1、主要财务指标显示财务状况恶化,如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大大超过警戒值100%,每股收益为负数,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数等等;2、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即无法偿还即将到期且难以展期的借款;3、关键管理人员离职且无人替代;4、异常原因导致非季节性停工、停产。

(三)财务危机恶化期的警度分析。当第1项和第2项同时出现,第3项和第4项未出现时,表明企业已经出现了财务风险;在第1项、第2项已经出现的基础上,第3项、第4项任何一项出现,将表明企业的财务风险已经转变为财务危机。同时表明,企业已面临倒闭,若不采取强制性排警措施,不到一个营业周期,将出现破产。

(四)财务危机恶化期的排警措施

首先,制订短期行动方案。其要点为降低现金需求与极大化资金来源,例如处分不良债权与加速回收应收账款;处分存货,包括制成品与原料、零部件;处分闲置资产,出租或出售无用的资产;收回对外投资等。

其次,寻求过渡时期的资产支援。分析问题之所在,主动说明目前的问题以及将如何解决,征得债权人、供应商、股东等的支持,共渡难关。同时,可以处置资产或进行债务重组。

最后,拟定重整方案及实施时间表。重新检讨其企业的策略方案与目标,吸取教训,制定重整方案。其做法为:调整组织结构;更换负责人;更换高级领导团队;创建企业文化;实施员工激励计划;改善生产程序;改善行销方式等。

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有关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基础上,按照财务危机发生的程度将其分期,并介绍了每一时期财务危机的警兆及其评分标准,使企业可以方便地判断出目前企业发生的财务危机处在何种时期,以便其采取相应的排警措施。当然对于企业来说,排警只是措施,在未来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还是要防患于未然,将财务危机抹杀在潜伏期,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市场大环境中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韩庆兰,吴长强.刍探财务预警系统[J].财会月刊,2001.4.

[2]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

[3]黄世忠.财务报表分析:理论・框架・方法与案例.中国财经出版社,2007.2.

[4]佘丛国,席酉民.我国企业预警研究理论综述[J].预测,2003.2.

[5]吴晓梅.财务预警系统的功能及其建设[J].计划与市场,2002.6.

[6]张霄雯,韩晓舟.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若干问题分析[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0.1.

[7]龚巧莉.建立财务预警系统,防范企业风险[J].新疆农垦经济,2002.4.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服装业中小企业

0引言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造成全球金融市场动荡,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出口贸易也深受影响,中小型服装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

为了帮助中小企业应对危机,政府4次上调出口退税率、支持中小企业融资、拉动内需、实行降息,为2009年上半年尤其是二季度以来的起暖回升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但是今后服装业的发展局势仍然令人担忧。本文试图从行业环境、政策环境、应对策略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如何在关键时刻根据外部环境适时调整状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实现内外平衡。

1金融危机影响下的服装行业

受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率下调、国际市场疲软、货币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2008年1-11月规模以上纺织服装企业实现利润1042亿元,同比下降1.77%,增速较2007年同期回落了38.76个百分点。这实质上反映出金融危机下服装行业需求下降、产品滞销等问题。2009年1~5月服装行业利润的增长幅度为16.60%,高于2008年同期水平,经济效益略有提高。

投资是服装行业经济运行的“三驾马车”之一,但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增速明显放缓,生产企业投资信心均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2009年3月以来,服装行业投资逐月回升,反映了服装企业对市场前景信心的恢复。

2008年以来中国服装产品出口增长缓慢,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97.9亿美元,增长4.1%。由于金融危机下国际消费市场需求低迷,我国服装产品出口一度受阻,甚至出现负增长。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服装及衣着附件458.6亿美元,下降8.2%,负增长形势依然严峻。

综合以上产销情况、经济效益、投资情况、出口概况等主要行业数据指标判断,2008年金融危机后,我国服装行业也经历了外需市场持续低迷、内需市场稳步回升的双重考验。2009年上半年,由于稳定的国内市场和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政策支持,我国服装行业总体呈现了积极的变化,3月份以来呈逐月回升之势,这将为我国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发展提供较好的宏观环境。调查也发现,50%的企业预期苏南服装行业整体经济将平稳发展。面对未来严峻的挑战,中小服装企业应不断推进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改革进程,在困境中实现平稳发展。

2金融危机影响下的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

位于苏南地区的常熟,是闻名全国的服装生产和集散基地,有着“中国休闲服装名城”的称号。常熟市目前共有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产服装达6亿多件(套),年服装销售额达500多亿元,规模型企业达到819家,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也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服装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目前,常熟有40个省级以上品牌,总数量在江苏省县(市)中名列第一,其服装产业在苏南地区乃至江苏省都有着极强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共走访中型企业9家,小型企业11家,其中包括内销型和外销型企业,配合调查的这20家企业的平均成立时间为11年,这与江苏服装产业11年的成长历程相吻合。本调研把具有代表性的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作为研究对象,足以折射出这个有着相似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苏南服装行业在遭受金融危机冲击下的发展状况。

金融危机对苏南中小型服装企业的影响按程度大小,主要表现在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波动和资金回笼困难。中小型服装企业由于订单不稳定,开拓新市场能力弱,以及资金和人才等自身因素的影响,往往不具备抵御原材料价格波动的资金基础。

调查发现,2009年一季度常熟大批中小服装企业产值和销售额明显大幅下滑,部分中小企业在2009年初短暂开工后,又陆续以减员减产或放假停产的策略静待复苏。二季度企业产值已有明显回升,产值增幅大于销售额增幅。但调查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产值增幅同比下降约4个百分点,销售额增幅同比下降约8个百分点。受金融危机冲击,苏南服装行业总体生存艰难,但也有少数有发展潜质的中小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张,进入了难得的机遇期。这些企业之所以能逆势上扬,主要是在金融风暴来临之际采取了有效的应对措施。

由于国内外因素的加叠影响,常熟中小服装企业效益明显缩水,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的状态。配合调研的一些中小企业自2008年上半年起,利润一直处于下滑阶段,在2009年一季度利润下滑幅度更为明显,平均减少约8.76%,二季度有所回升,但形势依然严峻。

金融危机下苏南部分服装企业的倒闭和裁员一时造成农民工失业人数骤增。调研发现,常熟中小服装企业2008年用工人数相对稳定,2009年上半年用工人数明显减少,裁员对象大部分为农民工。就员工工资来看,2009年一季度员工工资明显下降,二季度员工工资明显增加,但较2008年同期只略有增加0.03%。工资的下调或上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淡旺季的转换,受金融危机影响不明显。调查反映,由于服装行业的自身特点,行业工资已是最低水平,受金融危机影响上下浮动的幅度是微乎其微的。访谈发现,员工每天平均工作时间约9小时,但旺季时达10-12小时,而月工作天数总体稳定在28天,具体则视淡旺季工作量而定。

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因国外采购商日益谨慎,订单明显呈现出量小、期短、大单少、下单少的特点。在对江苏省常熟市方浜工业园区的调查中了解到,2009年初大批以贴牌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以及小作坊面临倒闭,或通过裁员来降低日常损耗。而有着自主品牌的中型企业,在订单大批量减少的情况下,不得已也做起了贴牌加工。

外销型服装企业则因人民币升值加速、成本压力加大、企业资金严重短缺等因素雪上加霜。面对日渐疲软的外需市场,2008年下半年苏南服装企业普遍呈现出口放缓的局面。2008年下半年常熟出口型服装企业利润同比下降5个百分点,2009年一季度下降幅度达到10个百分点,但2009年二季度却逆势上扬,呈现稳定增长的局面,这也得益于国家对外贸企业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就内销市场而言,据企业反映尽管内销市场获利空间大,利润高,但市场不确定因素也很多,加上部分外销企业由出口转为内销,业界竞争空前激烈。内销市场关键在于企业对市场需求的预测,金融危机不期而至使多数内销企业措手不及,不少企业没有做出准确的市场预测,从而导致产品积压。总体来看,2008年下半年常熟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态势较好,2009年前两季度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持续下滑,但内销型服装企业利润普遍高于出口型服装企业。

3政策环境分析

3.1服装行业出口退税优惠政策解读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国家进一步深化出口退税优惠政策,从2008年8月1日到2009年4月1日四次上调纺织服装的出口退税率至16%。

据相关统计显示,2009年1~3月,中国纺织服装出口328.8亿美元,同比下降9.7%,低于全国出口19.7%的平均跌幅,其中3月服装出口开始从负增长迅速扭转为正增长,同比增长9.9%。可见,出口退税率的上调,对中国纺织服装出口逐步发挥了作用。

出口商品退税是政府促进出口的政策工具之一。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旨在帮助中小企业增加利润空间,提高了企业接单能力。出口退税政策如果调整到位,必然对促进出口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是出口退税政策有其局限性和短期性。就企业来讲,外贸生意大多是订单形式,提高出口退税率,对于手中有订单的企业,能提高利润,但由于欧美国家经济危机直接导致海外需求不足,手中没有订单的企业,出口退税政策也就无法发挥作用。其次,出口退税对于企业的利好是短期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将给中小企业更多生存空间,但从长期来看,国外市场的低购买力以及外币的连续贬值,大大限制了政策的影响力。另外,退税虽然加大了企业的谈判空间,提高了企业的接单能力,但由于客户压价,最后还是让利给国外客商。

因此,提高出口退税率只是给企业信心,关键还是要提高自身能力。中小企业不能过于依赖政府政策,而应寻找自己的发展方向,提高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3.2服装行业相关利好政策解读面对严峻的出口形势,国家不仅多次上调出口退税率,并且及时推行一系列相关利好政策。比如:将纺织服装业列入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促进融资渠道多样化、实施新的外汇管理条例、取消对服装业的不合理收费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调查发现,危机当前,多数服装企业仍希望政府继续出台相关措施帮忙应对,其中呼声最高的政策是帮助开辟国内市场和进行行业扶持,其次是减税和帮助融资。

3.2.1进一步促进区域发展,扩大内需。政府可以加强对中西部地区产业的扶持,引导国内市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东北及中西部地区转移,采取产业与市场双向转移的战略思路。苏南服装产业可以以安徽江西等周围内陆地区作为落脚地,并逐渐由企业个别转移行为演变成为行业主流趋势。

3.2.2加强行业扶持,培育自主品牌。随着危机的缓解,为了能在危机过后抢占有利市场,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的投资热情已经越来越明显。此时政府应加强合理引导,防止中小企业盲目投资。

3.2.3加快落实财税金融支持,进一步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贷款担保融资难是服装行业遇到的重要困难。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资本规模小,融资难,生产发展受到资金制约。“国六条”提出政府专项资金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同时“放量”,并辅以“绿色通道”,这不仅为中小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创新提供了资金支持,也有利于中小服装企业加快升级步伐。另外推动融资产品的创新扩大了企业担保范围,提高了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十分有益。

3.2.4坚决打击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保护企业利益。2009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在挽救本国经济的同时,采取了一些不利于国际贸易,特别是不利于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的举措。发达国家频繁利用反补贴、产品质量标准、企业社会责任等新的贸易保护手段制造事端,使得我国服装产品的出口面临更大的市场风险。欧盟的召回通报,奥巴马的“买美国货”条款以及印度对华反倾销案例都表明贸易磨擦不断。政府应坚决回击,打破贸易壁垒,适时调整目标出口国,转移目标市场。

4自身应对策略分析

调查发现,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大的中小服装企业,仍然将希望寄托于出口退税率上升、内需拉动和四万亿投资拉动等政府救市政策上面,对政策的依赖心理有加深趋势。但中小服装企业面对严峻的挑战如何驱寒回暖,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关键还是靠企业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调查发现,面对金融危机,中小服装企业已采取了调整市场结构、减薪和裁员等措施,但90%的企业认为措施的改善效果并不大。面对金融危机,多数企业对今后的生产前景比较乐观,预计2010年将会采取调整市场结构、增加投资力度、招收新员工等措施。

以下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4.1建立特色品牌,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服装业的一大特点是贴牌加工,缺少自主品牌,缺乏国际竞争力。一旦订单减少,企业只能面临停产。所以,必须整合行业资源,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同时,如果能结合品牌收购、服务外包、网络营销等新的营销策略,也能在金融危机中化险为夷。

4.2调整市场结构,拓展新的地域市场,实现市场多样化。虽然2009年下半年服装行业出口额为负增长,但中国服装产品的国际市场份额依然相对稳固。全球的服装市场是潜力无穷的,面对欧美市场需求量锐减的形势,中小服装企业不仅可以拓展俄罗斯、中东等国外市场,还可以从国内市场寻求突破点,例如中西部地区。在市场多样化的条件下调整服装产品结构,由单一品种不断丰富成多品种,从而满足不同市场下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

4.3控制内部成本。针对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利润减少的现象,中小服装企业可以引入成本控制程序,寻找替代原料、提高人员技术,从企业内部管理中提高效益。大企业可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一方面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一方面降低营销成本。

4.4稳定资金链。在现有资金缺乏的情况下,企业更应重视原材料来源及产品销售,选取信誉高、资金稳的客户,尽可能确保资金回笼,维持资金链的畅通。由于贷款门槛高、额度少、贷款成本高,中小服装企业在资金需求方面,应尽可能及时与当地金融机构取得联系,争取持久良好的关系型贷款。

金融危机爆发后,服装业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和挑战。中小服装企业要想在危机中生存下去,首先必须顺应国家政策和行业环境做出相应调整。同时,也要敢于面对危机,积极寻求出路,努力提升自身竞争力。然而面对危机,政府的挺身而出也为服装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力地把服装行业推向了新的机遇点。中小服装企业如果能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寻求新的突破,就能逆势而上,转弱为强。

参考文献:

[1]蒋珠燕,卢中进.常熟服装品牌国际化发展的战略分析[J].苏南科技开发,2007(1):62-63.

[2]靳云鹏.中国纺织服装贸易面临的困难与挑战[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7):33-35

[3]蒋恒蔚,陈桦.江苏纺织服装中小企业如何应对寒冬[J].商场现代化,2008(10):103.

[4]周妍.中国纺织服装业——蓄势待发[J].山东纺织经济,2009(1):9-11.

[5]高天宇.多管齐下助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N].国际商报,2008-9-23

[6]刘丹.出口退税连续上调服装企业得救[N].每日经济新闻,2009-4-2

[7]陆健.一季度纺织行业形势依然严峻有利因素正在累积[N].纺织服装周刊,2009-4-21.

[8]李溯婉.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17%”悬念[N].第一财经日报,2009-

4-25.

[9]沈锡权,章苒,张道生.金融危机下浙江纺织业调查[N].经济参考报,2009-5-15

[10]AndrewRees,JonWeber,陈玮.企业需要大胆战略度过衰退[N].当代经理人,2009-9-9.

[11]刘欣.1-6月纺织行业运行:行业正在企稳回升时[EB/OL].中国纺织信息网,2009-8-13.

篇5

【论文关健润】企业并购审计风险

【论文摘要】并购审计风险贯穿于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审计部门应从并购前、并购中、并购后各环节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

企业并购作为资本运营的一种方式,是我国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深化企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一项高风险的经济活动。审计贯穿并购活动的整个过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签订并购协议前进行的审计(并购前的审计)、并购实施中进行的审计(并购中审计)、对并购完成后有关事项进行的审计(并购后审计)。并购审计对各利益单位有着重大影响,这也决定了企业并购审计的高风险性和审计责任的重要性,如何认识企业并购交易中各个环节的审计风险并进行有效的防范和管理,是审计人员和审计部门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并购前审计风险

企业并购前主要是并购意向的形成,寻找目标企业,进行初步调查,商讨并购决策等。在这一阶段,企业并购参与者能否收集到充分的信息,能否采取有效的验证措施保证信息的可靠性,能否采用适当的方法评价和分析这些信息,是企业并购决策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企业并购准备阶段审计的关注点,此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审计风险。

(一)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

与并购环境相关的审计风险主要指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引发的审计风险。外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所处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行业环境等;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拥有和控制的有形与无形资源的存在状态和运作情况,包括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管理水平、企业文化、企业控制监督系统等。

(二)与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

与价值评估相关的审计风险主要指对目标企业、主并企业的经济实力、发展战略的评估、企业并购的收益与成本评估及其相关的审计风险。对经济实力的评估审查包括企业资产负债状况、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业务水平及未决诉讼等。由于企业披露信息可能存在质量不高而产生企业价值评估结果的不准确。发展战略审查的主要内容有主并方未来发展战略,确定并购对象,选择并购类型的基础,若目标企业与主并企业的战略方向吻合程度不高,甚至相反,则并购风险加大,相应的审计风险加大;并购过程必然带来相应的并购收益和并购成本,这是并购决策最基本的财务依据。并购收益是对未来收益预测的贴现,确定贴现率时不仅要考虑并购之前企业的资本结构、资本成本和风险水平,而且还要考虑并购融资对企业资本结构的影响,并购行为本身所引起的风险变化以及企业期望得到的风险回报等因素。

二、井助中审计风险

审计人员的职责是协助企业管理人员认识和评估并购风险,并且运用会计、审计、税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来判断并购过程为审计人员带来哪些审计风险,以努力消除和化解这些风险,努力将并购的审计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确保企业并购活动的顺利进行和企业并购目标的圆满实现。在这一阶段,并购审计的风险主要存在于换股比例的确定。

为了节省现金,很多企业采用换股方式进行合并。在企业采用换股合并的情况下,正确确定换股比例是决定企业合并能否成功的关键一环。确定换股比例有多种方法:每股市价之比、每股收益之比、每股净资产之比等。这些方法各有优劣,适用范围也各不相同。正确确定换股比例应合理选择目标企业,综合考虑合并双方的账面价值、市场价值、发展机会、未来成长性、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合并双方的互补性、协同性等因素,全面评估双方企业的实际价值。

三、井助后审计风险

企业并购实施后,进行有效的整合对于实现并购目的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企业并购后的审计应该围绕企业内部新旧业务串联运行的组织情况、与原有客户关系的处理情况、企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情况、各职能部门和分支机构职权的限定情况、各部门人员的分配情况及各部门间关系的协调情况等方面进行。并购整合阶段就是要让协同效应发挥出来,包括生产协同、经营协同、财务协同、人才协同、技术协同及管理协同等各个方面。

(一)与人事有关的审计风险与管理

主并企业在完成企业并购后,首先要解决被并购企业人员的问题。如果企业并购实施后,被并购企业关键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纷纷离去,则会使原有客户和资金、原材料供应商等重要资源与被并购企业断绝业务关系,致使并购失败。因此,审计人员在此阶段应协助主并企业做好人员选派、人员沟通、人事调整等工作,以达到稳定人心、降低审计风险的目的。

(二)与经营有关的审计风险与管理

生产经营的整合不仅包括产品生产线的整合,还包括生产设备在重复设置上的整合、生产技术和研究开发费用投入的整合、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的整合等。因此在整合的初期,应当适当保留被并购企业某些特定业务活动的相对独立性,逐步实施整合,降低和化解整合阻力,保证整合效益。降低与整合经营相关的审计风险的关键在于根据并购的目的,确定需要整合的内容、程度和方式并密切关注其具体实施过程和协同效应的实现程度。

(三)与财务有关的审计风险与管理

对并购各方来说,常常涉及大笔资产转移,为此需要相应的理财手段相配合,尤其是对主并企业,更应该制定与资产重组计划和企业发展战略等配合的理财手段,以避免财务危机的出现,尤其是现金流量短缺问题。为化解财务风险,审计人员应帮助主并企业设计一些理财策略。常用的手段有套利出售、撤资等,以抵销筹资所引起的债务,减少财务风险。

篇6

关键词:企业;员工;心理危机;差异比较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49-02

继富士康员工“13跳”之后,企业员工的心理危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个体心理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疏导,则很有可能导致极端恶性事件的出现,这给员工家庭和企业都将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心理危机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Caplan提出,当一个人面临困难情景(problematic situation),而他先前的处理危机的方式和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psychological distress),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Caplan,1954)。企业员工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中坚力量,其心理危机状况应当受到广泛地关注。因此以企业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对企业员工的心理危机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为今后企业员工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一、调查设计与数据来源

1.调查对象。在江浙地区共调查民营、国有、外资、合资等25家企业,共发放问卷650份,回收604份,其中有效问卷548份,有效率为91%。样本的基本情况是:男性303人,女性245人;已婚280人,未婚268人;工作年限1年及以下46人,一至三年为157人,三至五年为137人;五至十年为121人,工作年限十年以上87人。

2.调查工具。采用Derogatis,L.R.编制的SCL-90作为心理危机的校标问卷,该量表包括90个项目,涉及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主要包含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心理危机量表用以评定受测者最近一个月来的心理危机水平。

3.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7.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1.企业员工心理危机的总体状况。企业员工心理危机总体状况,与全国常模(n=1388)进行比较后发现,躯体化(1.389±0.546,Z=0.194,P>0.05)、抑郁(1.537±0.624,Z=1.449,p>0.05)略高于全国常模,但没有达到统计学的显著性差异,人际敏感(1.585±0.655,Z=-2.461,P

2.企业员工心理危机水平在性别、婚姻及工作年限上的差异分析。将不同性别和婚姻状况的企业员工在心理危机各因子及总分上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企业员工在心理危机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不同婚姻状况的企业员工在心理危机得分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已婚企业员工心理危机状况要显著好于未婚的企业员工。

对不同工作年限的企业员工在心理危机状况上的得分进行方差分析,统计结果表明,除躯体化和敌对性外,不同工作年限的企业员工在心理危机水平上存在显著差异(见表2),进一步的事后检验表明,在心理危机总分上,工作十年以上的员工要好于其他工作年限的员工,工作五至十年的员工则要好于工作三年以下的员工。统计结果表明,工作年限越短的企业员工心理危机状况相对较差,心理危机水平随工作年限的增加,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

三、讨论与建议

1.企业员工的心理危机总体状况不容乐观,强迫症、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及精神病性上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企业员工所面临的工作压力不断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企业员工心理危机水平,导致企业员工的心理危机水平在多方面要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2.企业员工心理危机在性别上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不同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具体表现为,已婚企业员工的心理危机状况要显著好于未婚员工,由于已婚者相对于未婚者而言,会获得更多的来自家庭的支持,而社会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缓冲个体的心理危机水平。社会支持能够起到很好的心理危机保护因子的作用。

3.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企业员工心理危机水平会有所下降,工作年限较低者,其心理危机水平相对越高,尤其是工作三年以内的年轻员工是心理危机的高发群体,这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关注。工作年限较低者,因为相对比较年轻,在面对困扰时,应对方式还不够成熟老练,因此心理危机水平会相对较高。其次,工作年限较低者,相对而言未婚者较多,所获得的社会支持也会相对较少,因此心理危机也会较为严重。最后,工作年限较低者,由于刚刚步入工作岗位,属于职业生涯的探索期,面临着工作适应的问题,他们需要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工作的要求,因此更容易出现不适应,导致心理危机的产生。所以对于企业而言,要及时关注新员工的心理状况,给予员工积极的心理支持,提升企业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避免悲剧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Caplan,Gerald.Support systems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s on concept development,Behavioral Publications,New York,1974.

[2]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2版[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3] 童辉杰,杨雪龙.关于严重突发事件危机干预的研究评述[J].心理科学进展,2003,(4):382-386.

[4] 刘存.企业新员工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策略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0,(9):48-51.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出口企业;成本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14日

一、我国出口企业竞争优势分析

竞争是企业成败的关键。一个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必须具备自身的竞争优势。我国出口企业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主要竞争优势是低廉的成本,以及廉价的劳动力。

(一)原材料价格低廉,数量众多。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出口企业能够快速加入改革开放并驰骋于国际市场的大潮中,大量出口,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成为一支重要力量,首先,是因为我国土地辽阔,拥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原材料和成品制造等价格相对廉价,企业生产制造结构水平也较低,因此,出口产品销售价格比之其他国家低廉许多。其次,中国的出口企业在产品成本方面占据一定的优势,由于生产成本低,中国产品的价格相应较低,但出口产品的性价比却很高,相同的质量,比之其他产品价格却便宜很多,因此颇受外国顾客的青睐。

(二)丰富的人力资源,廉价的劳动力。众所周知,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劳动力资源占世界总量的26.3%”。再加上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这种现状决定了我国在出口贸易上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其出口的优势在于商品价格低廉,产品附加值不高,出口产业结构档次较低。“劳动力成本、原料价格以及其他费用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商品价格低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出口贸易企业的竞争优势本质在于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

二、金融危机对出口企业成本的影响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由于对外贸易和环境的巨大变化,我国出口企业的经营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出口企业成本方面受到的影响尤为突出。

(一)人民币升值提高出口企业成本。因为中国的出口产品大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主要凭借价格上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而人民币的大幅升值使得这一优势不复存在,企业出口的产品逐步减少,中国出口企业的价格优势此时变成了软肋。人民币升值不仅导致劳动力工资上涨,原材料价格的变动也增加了生产成本。 “劳动成本和原材料的投入成本大约占60%的总成本,这意味着,如果其他条件不变,人民币1个百分点的升值,出口成本将上升0.6个百分点”。这就给我国出口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二)原材料价格上涨提高出口企业成本。目前,随着国际石油价格不断上涨,其他能源如铁矿石、煤、铜矿等原材料价格也水涨船高,在棉、粮、食用油等生活必需品出现价格上涨后,钢材、铝材及化工原料等众多生产资料也受到影响,价格相比从前高出许多。“原材料和初级产品的大幅度涨价,使得企业在支付同样价格时获取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越来越少,这就使得出口企业制成品价格的不断上扬,因此,企业生产成本也水涨船高”。

(三)劳动力成本上涨增加企业出口成本。“用工荒”现象近年来颇受社会热点关注。据报道,截止2011年,不仅仅是在东南沿海地区“用工荒”现象严重,甚至蔓延扩大到了中西部地区。“许多经济学家认为,劳动力成本丰富的中国正在迈向‘刘易斯拐点’改变”,然而无论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用工荒现象,这种现象都迫使劳动力成本急剧增加。据了解,“2010年博览会产品报价较前两届有大幅增加,不少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上涨了30%~50%”,劳动力优势逐步削弱。

2008年在颁布了新的劳动合同法后,劳动合同的签订终止以及合同性质等相关问题在该法中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而更好的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因此,大部分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迫于无奈,提高了员工的工资待遇,这无疑给出口企业增加相当大劳动力成本。

(四)出口退税率下降对成本的影响。“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外贸出口增速以及外贸顺差的程度都有明显下降”。2007年6月18日,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商务部以及海关总署为了进一步有效控制我国出口的过快增长,降低贸易失衡程度,减缓贸易顺差过大带来的矛盾,联合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2007年7月1日起规定,对部分商品进行出口退税率下调。在该通知实施后,“据有关专家测算,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我国出口就会下降4.9%,以此计算这次平均出口退税率下调3%左右,约下滑两位数出口”。

三、金融危机下出口企业获得成本优势的策略

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出口企业遭受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被各式各样的不利因素所影响,企业成本优势消失,利润空间遭受挤压,很多企业经营举步维艰,有些甚至已经倒闭。但是,通过这次遭遇,我们也应该找出自身的劣势,剖析出口企业存在的问题,挖掘自身潜能,发现危机中潜藏的机遇,对企业进行卓有成效的改进和变革。

(一)降低出口产品的成本。从根本上来讲,我国出口企业要通过积极探索来增产节约,以降低运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抵消订单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而潜在的降低成本。一方面,国家可以采用限制价格的方法,确保上游原材料价格的稳定,防止因价格波动而增加下游的通货膨胀压力,同时防止企业由于成本不断增加生产经营更加困难,来降低成本。还可以对出口企业的贷款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增加投资和相应的补贴,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出口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推广成本,以低价格大量购进原材料,采用绿色环保的产品设计来控制成本,并且要提高员工操作技能,合理安排生产规模,有效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提高公司盈利能力。除此之外,外贸出口企业可以通过跨地区转移附加值较低的订单的方式,来进一步降低成本,例如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或者,把订单转移至一些关税政策优惠的国家,以获得资源、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从而降低企业成本。

(二)调整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国际竞争力。首先,出口企业应该转变生产方式,优化企业结构,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产业链上游的市场竞争。并且,企业还应当提高自身自主创新的能力,迎合国际市场需求,通过技术创新,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树立品牌意识,申请知识产权,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出口产品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其次,也可与其他行业的优秀企业合作。“在与一些大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可以保持长期的友好合作关系,企业的运营成本不仅能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范围也会显著提高”。同时,我国出口企业需要强化内部管理,精打细算,开源节流,积极开拓国际潜在市场,从而减少金融危机给企业成本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改良产品设计,优化产品功能。企业可以依据产品目标消费者的不同偏好,对产品重新定位进行功能重组,把无用功能的删除,有用的功能强化,不仅能降低产品设计成本,还能降低产品的单位成本,提升企业在成本上的优势的同时增加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其次,可以更改产品外观和规格,以简约大方为主,避免复杂的工艺技术,进一步减少产品成本的投入。企业还可以改良一些过时的产品,在功能和外观上进行创新,与时俱进,拓展新用户,占领新的市场。此外,企业在改良产品设计时可以抛弃昂贵的原材料,选用成本较低且绿色环保的新材料,结合新技术、新工艺,制造轻便环保又有实用价值的新型产品,使企业发挥更大的成本优势。企业应当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技术能力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实施适度的别具一格战略,不随波逐流,坚持个性,避免与其他企业的恶性竞争。因此,企业除了对产品的设计进行改良,还要对其功能进行优化,双管齐下,并严格实施成本控制战略,同时,要时刻关注消费者的进一步需求,发现产品的弱势,不断创新,防止被竞争对手模仿超越。

(四)投保出口信用保险,防范收汇风险。出口信用保险是一项由国家财政提供保险准备金的非盈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对企业投保的出口货物等出口应收账款进行安全管理,并承担补偿企业出口应收账款的相应损失。企业在投保出口信用保险以后,不仅能够规避收回货款风险,还会在短时间内快速收汇,降低企业收汇风险,同时,中信保险公司还会帮助企业做资信调查,以便企业进一步了解买方的资金实力,信誉等等相关信息,并对买方企业做出全面详细的评估,提高信息的可靠性真实性。出口企业在取得这些信息后,可以对买方的进行深层次的了解与核实,从而确认买方是否能够与自己继续保持贸易往来,同时,企业应普遍撒网,挑选一些有实力的合作方,收集他们的基本信息和信用资料进一步比较分析,然后在与商家接触谈判中选择实力雄厚、信誉高的企业作为合作方,降低销售费用,确保及时收款,减少因风险导致的成本支出。

(五)利用网络平台,降低成本。企业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市场活动空间更加广泛,还能接受到越来越有利的市场信息,并且没有了空间距离的限制,有利于同合作方交流沟通进行贸易洽谈,增加出口订单,最重要的是通过这种方式企业的成本逐渐减少,避免了不必要的支出,降低企业在成本上的压力。

(六)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我国出口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的竞争中获得优势,“不能简单地依靠降低劳动力的价格,关键在于使劳动力的竞争力上升,提高竞争优势”。竞争优势不仅与价格有关,也与劳动力的技能、素质有关,故而不能一味的冻结所有的人才招募计划,裁员所减少的成本是短暂且微薄的,应该将眼光放长远,利用金融危机这一契机,引进高层次、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做好企业人才的升级,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人才储备。尤其应当储备金融方面的相关人才,了解熟悉相关的法律知识,随时把握国际金融动向,在危机时做好相应的准备和防范风险,以确保企业资金安全,减少企业在今后的金融危机中所投入的成本。

(七)不断改进劳动合同法,确保公正。政府应该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改进劳动合同法,以确保劳动合同法公正不偏颇,例如对于员工蓄意伤害自己骗取赔偿的行为进行严厉惩治,企业不仅无需赔付员工工伤费,员工更应该对企业支付一定的损失费用。这样一来,劳动法对双方均有一定的约束效力,企业的负担相对减少,劳动力成本也得以控制。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雨荷.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企业的对策探析[J].中国商界,2010.4.

[2]宋岱.论刘易斯拐点与中国经济选择[J].人民论坛,2010.35.

[3]项爱华.论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的竞争优势转变方向[J].新视野,2011.1.

[4]李磊.浅谈我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J].商场现代化,2009.19.

[5]张彤.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3.

篇8

1.1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经营危机与信用危机。

1.2世界货币体系紊乱各国货币汇率巨幅波动。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给国际经营和外汇兑换带来重大影响。虽然有段时期美元表现强势,但12月16日,美联储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从目前的1%下调到0~0.25%,近乎于“零利率”,则标志着美国的货币政策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似乎说明美联储将采取“量化货币政策”,即采取增加货币发行、降低利率手段来刺激经济,势必导致美元的的不升反降。美元的贬值,不可避免地会加大美元与其他国家货币汇率的波动幅度和风险。

1.3世界经济步入一段时间的衰退。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金融系统的问题已经渗透到世界经济体系中。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世界经济必然面临一轮较长时间的衰退。主要体现在:

(1)订单与消费急剧下降,众多经济实体面临经营困境。(2)裁员加剧,失业率大幅上升。(3)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由于世界各国的消费预期大幅下降,对原材料的需求和各类产品的进口将大幅减少,原材料价格普遍巨幅下跌。

1.4对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的影响。投资者进行投资、消费者进行消费,往往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信心的投资和消费上,金融危机严重打击了世界各国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企业破产倒闭、经济衰退、预期收入减少,将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心理,未来信心不足导致预期消费降低,消费低迷现象已成为阻碍各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如何提高人们的信心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内各国政府发展经济的当务之急。

2金融危机下的我国企业财务运行总体情况

根据财政部汇总的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效益月报资料分析,受国际需求萎缩,国内经济下行的影响,企业财务运行总体情况下不容乐观,面临财务风险日益显现的状况。主要表现在:

2008年前三季度,企业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均出现负增长,亏损企业亏损额急剧增加。净资产收益下降,股东投资回报水平降低。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企业股东累计投资的当期报酬率。2008年前三季度,企业净资产收益率6.4%,比上年同期降低1个百分点。

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额规模增大,营运资金吃紧。2008年9月有,库存产品同比增长了42.2%,比上年同期增幅高出24.6个百分点,快于2008年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5.0%的增长率,已呈现库存积压现象。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8.0%,也比上年同期幅高出4.5个百分点。库存和应收账款占用资金的增加,必然加大企业维持正常生产经营的资金压力。资产负债率略有上升,利息支出压力增大。2008年9月底,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7.7%,同比增加1.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利息支出同比上升45.9%,息税前利润当于利息支出的4.9倍,同比降低了27.9%。企业偿债能力呈现减弱迹象,增加了企业信用风险。

应交税金和已交税金增幅同时回落,应交所得税出现负增长。企业税金是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截至2008年9月,企业累计应交税金和已交税同比增长18.4%和21.6%,与2007年同期相比,增幅分别回落3个百分点和0.9个百分点。受利润下降影响,累计应交所得税甚至出现了5.5%的负增长。在国家统计局2008年9月的宏观经济景气指数预警中,财政收入是唯一进入“偏冷”区的指标。

3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正通过外贸,金融等途径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增大产生了不可无视的重要外在影响。

3.1坏账风险。据商务部数据,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我国企业对美国出口八成上采用信用销售形式,欧美国家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有时长达120~150天,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使我国企业出口形成的应收账款,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外贸出口依存较高的行业企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2007年,我国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5%,其中机械,纺织,钢铁,化工,轻工,电子等行业的出口额名列前茅。但2008年前三个季度,这些行业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增幅急剧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此前被高速增长的出口销售额所掩盖的财务风险,开始浮出水面。

3.2汇率风险。人民币持续升值,不但给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出口造成压力,还使企业应收外汇账款等外币资产相对贬值。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自2005年7月汇制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已累计升值了19.25%,自2008年初以来就升值了7.14%。金融危机使得未来美元对人民币继续走弱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大。

3.3筹资风险。有些行业民营和外资企业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外资企业居多,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投资所需资金,较少来源于资本市场发行上市等直接融资渠道,更多信赖于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受前期紧缩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国内资本市场暴跌,金融机构惜贷,企业正常经营受阻。

3.4现金流量风险。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和偿还债务本息,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以上财务风险的共同作用,使出口课外依存较高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资金链一旦断裂,企业难免陷入倒闭破产的境地。目前,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外向型加工企业,因现金流量不足而导致关闭破产的问题已经显现。

3.5财务风险。企业财务费用大涨,利润空间被挤压,导致投资信心不足。许多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石化、汽车,施工及房地产,对信贷资金的信赖比较大,因此财务费用对其利润的影响十分重大。

汽车和房地产两大行业面临消费信心下降的严峻考验,其财务风险向上下游传递。经验表明,当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低于预期时,消费者一般会改变家庭支出决策,并首先考虑推迟甚至取消汽车、住房等特定产品的购买计划。这已导致汽车和房地产行业连续数月销售业绩低迷。而汽车和房地产普遍被视为各地区的支柱产业,其对零部件制造、钢铁、建材、施工、装修、维修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度甚高,使其财务风险通过上下游传递而被放大,形成连锁反应。

4金融危机环境下企业应对不利导致的财务风险

4.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财务风险增大。负债经营会带来财务杠杆效应,但也是一把双刃剑,过度负债会导致企业财务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一旦再生产过程发生中断、阻塞,资金周转发生困难,不能按时偿债,企业将面临丧失信誉、负责赔偿的风险。一旦更不利因素产生时,债务风险就会转化为现实的财务危机,使企业不能正常运转甚至是破产。

4.2企业投资不善导致财务风险增大。很多企业将资金大量地投资在回收期长、风险高的项目中,而一旦项目出现问题,企业资金被套牢,企业又无法及时筹集资金,造成无法按期偿还债务,正常的生产经营无法进行,企业最后只能坐以待毙。

4.3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不善导致财务风险增大。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企业的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做大做强,企业就会有发展前途,所以当面临赢利还是增加市场占有率的选择时,包括很多大型的跨国公司都会选择增加市场占有率,以简单地扩充、扩大规模的手段来代替企业经营。其实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而赢利是按时偿债、降低财务风险的最坚实的保证。

企业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造成财务风险加大。

(1)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内部之间在资金管理及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明、管理混乱的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障。(2)企业没有进行有效的现金流管理。比如:大量的存货积压、大量地将资金投资于固定资产、为扩大市场占有率大量的赊销而忽视客户的信用。这些情况将严重影响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及安全性,可能造成现金流的断裂,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篇9

目标企业所有权的清晰是企业实施并购的前提。金融危机的到来,不同性质的企业都受到冲击,当目标企业是国有企业时,在理论上该企业的所有权归全民所有,而实际上它属于政府主管部门所有,所以,当并购行为发生时,实施并购的企业不仅要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同样,对于集体产权的企业,由于其所有者也带有“准全民”性质,在并购过程中所有权的问题也成为焦点之一。虽然我国已明确提出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但这毕竟需要一定时间来完善。所以,目标企业所有权的模糊影响了企业并购行为的发生。

二、财务风险

首先,资产评估风险。若目标企业是国有企业,其资产评估要经过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评估及认可,评估的重点往往偏重于账面价值和成本性支出,忽略了无形资产的评估,往往对一些沉没成本不能正确地确定其价值。而非国有企业的评估要借助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而这些机构能否遵循诚信原则是至关重要的,由于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往往会导致评估结果偏离目标企业的真实价值。如果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则其真实价值来源于更多的信息,而我国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不充分,会计师事务所提交的审计报告又含有较多水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是目标企业的资产价值和盈利能力很难被精确地估算出来。

其次,流动性风险。并购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企业的变现能力变弱,一旦外部环境突然变化,企业的资金链就会断裂,若融资能力不畅通,则会影响企业的日常经营。

再次,支付方式风险。现金支付虽然简便,但它会降低并购企业的流动性,同时,目标企业不能拥有新公司的股权。所以,这种简便易行的方式并不被并购双方普遍接受。换股虽然具有成本较低、目标企业可以分享企业合并后的盈利增长、延迟缴纳资本利得税等优点,但同时也具有程序复杂、削弱大股东的控制权等缺点。

三、中介机构不完善

企业并购行为在本质上如同商品买卖,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从而并购双方都要付出交易成本。人们在交易的过程中都希望成本最低,而企业并购无论在内容、形式及程序上都要比商品交易复杂得多,而且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知识,诸如管理学、会计学、经济学、法律等相关学科,从而并购双方都会付出很大的代价,若此时存在专门的中介机构来帮助买方寻找最低价,帮助卖方寻找最高价,并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就会降低并购双方的交易费用,并避免道德风险的发生,所以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权威性中介机构的存在就显得尤为重要。投资银行就是很好的中介,具有专业知识及丰富的经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并购双方的交易成本。而在我国企业并购特别是大型国有企业的并购基本上是由国家相关的行政部门完成,市场丧失了功能,效率相对较低,所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中介机构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目标企业的职工安置问题

实施并购的企业往往更关心目标企业自身的市场价值,而忽略了职工的安置问题。企业在实施并购后从组织机构、人员配备、企业文化等都要进行整合,而人员的安置又尤为敏感,全盘吸收,往往代价太大;分流安置,这种近乎于爆破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一部分人的不满进而影响企业的社会形象;竞争上岗,那么竞争的标准又是什么;对于离退休人员又该如何安置呢?金融危机的发生,使各国空前重视就业问题,若此时实施并购的企业大批裁员,必然会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从而影响企业的社会声誉。

以上几个方面是在企业并购中出现的比较突出的问题,而并购后企业文化的整合、政府相关部门应扮演的角色、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等问题也会随着并购行为的发生而显现。但企业并不会因为这些矛盾的出现而减少甚至消灭并购行为,毕竟,并购是企业急剧扩张的有效手段之一。所以,为了更加规范企业并购行为,达到实施并购企业的预期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晰产权,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政府应该以怎样的身份出现在经济社会中,是“裁判员”还是“运动员”?这也正是困惑了我们几十年的问题,随着我国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开始从一些行业中推出,回归到“裁判员”的身份。政府在企业并购中的重点应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所以,国有企业的首要任务是政企分开、明晰产权,这也是国有企业并购行为发生的前提。为了达到规模经济,发挥协同效应的目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成为必然要求。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及控制

1.加强信息的对称性,合理确定目标企业的价值

实施并购过程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发生偏离的根本原因在于并购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目标企业信息暴露的不充分、信息质量低,实施并购的企业获取信息途径过窄。若目标企业是国有企业,其资产评估主要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完成,评估过程中更重视账面价值和成本支出,相对忽视盈利能力,所以应该让实施并购的企业参与到资产评估中。若目标企业是上市公司,其信息应进行充分披露,从而帮助实施并购的企业对目标企业的经营环境、盈利能力、资产价值做出准确判断。针对非上市企业,实施并购的企业也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在获取足够信息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判断。

2.合理安排支付方式,降低融资风险

在企业自有资金充足,同时其股票价值又被低估的情况下,可以考虑现金支付。若实施并购的企业对未来发展状况信心十足,则可以采用以债务为主的混合并购方式,这种方式同时可以减少税金的缴纳,从而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当实施并购的企业资产负债率较高,流动性较差时,可以采用换股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有可能导致并购企业的控制权被削弱。

(三)进一步完善中介机构

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中介机构的完善,而企业并购活动又是一种极其复杂的交割活动,中介机构的成熟可以降低并购双方的交易成本。这里重点要发展的中介机构主要是指投资银行、会计师事务所和律师事务所。

投资银行市场化。我国目前企业并购多是由政府主导的,投资银行仅仅提供相关资料,其巨大的潜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投资银行作为企业并购双方的财务顾问,可以加强信息沟通,帮助实施并购的企业寻找最低价,帮助目标企业寻找最高价,提供相应的财务支持。

会计师事务所可以对目标企业进行资产评估,而我国目前的会计师事务所还处在发展阶段,在不断完善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如何建立起他们的诚信体系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会计师事务所只有在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强化激励监督机制、规范规章制度等前提下才能不断充实发展,提高资产评估的客观性,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而律师事务所可以凭借他们丰富的知识及广泛的经验为并购双方提供相应的法律咨询,避免了并购双方因为对于法律法规的不熟悉而增加交易成本。

(四)充分重视企业并购后的整合

在整合的过程中,人力资源的整合尤为重要。企业在实施并购时往往更看重目标企业自身的市场价值,而忽略相关成本的付出,如目标企业员工的安置成本。不同企业的员工所持有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有所差别,所以,要想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就要先对文化进行整合,将新企业的价值观念通过各种方式深入人心。然而,员工的素质千差万别,对于实施并购的企业来说,吸收被并购企业的所有员工将是巨大的成本付出,所以,并购企业一般对目标企业采取分类措施。例如,经过一段时间的查看期,对于不能胜任本职工作的员工实施一次性买断,对于合格者进行“竞争上岗”,对于优秀的人才要重用,但这几种人员调配应采取渐进式的方式,避免引起企业的巨大波动。

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企业并购看作是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之一,通过并购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资源的配置、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所以,很多企业将金融危机的到来视作企业并购的最佳时机,但我们也看到,机遇中同样蕴含着挑战,实施并购的企业只有在明晰目标企业的所有权、准确评估其价值、妥善安置目标企业员工等问题的基础上,才能化挑战为机遇,顺利实施并购,达到迅速扩大规模发挥协同效应的目的。

篇10

关键词:功效系数法 超市企业 财务风险

财务危机是指企业明显无力按时偿还到期债务的困难与危机,既包括经济失败、技术性无力偿债、资不抵债以及破产等,也包括处于这几种状态之间的各种情况,即财务危机既是一种状态结果又是一个过程。经济失败是财务危机的开端,无力偿债和资不抵债表明公司已处于严重的财务危机状态了,破产是财务危机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也是财务危机的结果。企业管理者可以通过建立财务危机预警系统对财务危机的出现进行预测,发现企业的潜在财务危机,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时进行调整,避免企业受到不必要的损失。本文选取了7 家上市超市企业作为对象,运用功效系数法对其财务危机进行预警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和模型的建立

(一)功效系数法的原理

功效系数法又叫功效函数法,它是根据多目标规划原理,对每一项评价指标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以满意值为上限,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以此确定各指标的分数,再经过加权平均进行综合,从而评价被研究对象的综合状况。按功效系数法的一般原理,其计算分值的传统公式为:

单项指标评分值=单项功效系数×40+60;

单项指标功效系数=(该指标的实际值-该指标的不允许值)/(该指标的满意值-该指标的不允许值)

综合评分值=∑单项指标评分值× 该指标权数

(二)指标的选择

根据功效系数法的计算原理,指标的选取和权数的确定决定了综合评分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因此,对超市企业财务危机的预警首先要确定好财务指标。根据财政部办公厅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本文确定选择了超市企业体现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的11个指标作为衡量依据对其财务危机进行评价。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选取的财务预警指标

其中:净资产收益率=归属于每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平均净资产×100%

总资产报酬率=(税前利润总额+财务费用) ÷平均资产总额×100%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总额÷平均资产总额

流动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总额÷平均流动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已获利息倍数=(税前利润总额+财务费用) ÷财务费用

销售增长率=本年营业收入增长额÷上年营业收入总额

资本保值增值率=扣除客观因素年末所有者权益÷年初所有者权益

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经营现金净流量÷流动负债比率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三)模型的建立

由于超市企业指标的不允许值和满意值没有统一标准,导致按传统功效系数计算法计算指标时,单项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增大,导致综合评分值的不确定性较大。为了提高对超市企业财务危机评价的精确度和准确性,本文对传统功效系数计算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首先,借鉴财政部关于《企业业绩评价标准》的内容,将选定的指标定为5个档次。即优秀、良好、平均、较低及较差5个档次,相应的把指标值划分为六个区间,如图2所示,确定各区间的基础分分别为100、80、60、40、20、0。

则指标分值计算模型调整为:

单项指标评分值=单项功效系数×(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单项指标功效系数=(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综合评分值=∑单项指标评分值× 该指标权数

在具体计算时,当实际值大于优秀值时,指标满分;对于净资产收益率、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当分母为0或小于0时,该指标得0分;对于已获利息倍数指标,当分母为0时,则当利润总额大于0时,该指标满分。

(四)指标权数的确定

本文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数。这一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的指标,也就是越难实现的指标,越重要,因为更能反映出参加评价各单位之间的差距,所以,赋予较大的权数。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建立指标体系,假设有m项评价指标,对于n 个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构成n×m阶矩阵。

第二步,计算评价对象的实际值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 和标准差

平均值

标准差

第三步,计算各指标的变异系数

为消除平均值负数的影响,公式变形为

第四步,计算指标的权重(j=1,2,…m)

本文选取7家上市超市企业作为研究对象,样本数量过少,根据样本计算的权重不能代表普遍性,因此,本文选择了另一个标准,根据《2011年企业评价指标标准(零售-大企业)》中5个档次的数据(如表1),计算出所选11个指标的权重。相对于数量过少的样本,从零售大企业中统计出来的数据标准更具有代表性。本文中企业综合评价值都按这一权重标准计算。如表2:

表1 物资零售业绩评价标准

范围:大型企业

表2:指标权重计算表

二、运用功效系数法对超市企业财务危机进行预警分析

本文选取了永辉超市、新华都、步步高、华联综超、中百集团、人人乐和三江购物7家超市上市企业,在对其2010、2011和2012三年财务指标计算的基础,运用上述功效系数法对其财务风险进行分析。

(一)用功效系数法计算企业各指标分值。

单项指标评分值=单项功效系数×(上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本档基础分;

单项指标功效系数=(实际值-本档标准值)/(上档标准值-本档标准值)

参照《企业业绩评价标准2011》的标准,根据各公司年报数据计算出的各指标值,按上述方法,计算7家企业2010、2011和2012的单项指标分值如表3。

表3 各指标分值

续上表:

(二)计算企业各年综合分值

综合评分值=∑单项指标评分值×该指标权数。根据上述7家企业2010、2011和2012年各指标的分值和表2中的权重,计算出各企业三年内的综合分值,如表4。

表4:企业综合分值

根据综合功效系数数值的大小,可将警情分为相应的预警区间,如表5所示:

表5警情分析表

(三)评价结果

表4中的综合分值转换成线型分析图(如图3),我们能清晰看到:7家企业中,步步高、

图3: 7家企业综合分值

新华都财务状况良好,无警报;永辉超市分值经历下降后重回无警区,财务状况也良好。华联综超资产状况一般,始终处于中警区;中百集团分值逐年下降, 2012年已处于重警区,三江购物则在轻警区徘徊,资产状况较好。

三、结束语

本文依托《财政部2011年企业业绩评价标准》、用变异系数法和改进的功效系数法,从企业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和发展能力四方面建立了超市企业财务风险评价模型,并通过计算,对7家上市超市企业财务风险作出分析评价,具有一定科学性和现实性。但本文以《企业业绩评价标准》中的标准值计算变异系数来确定指标权重,具有一定的主观性。11个评价指标的选取没有经过客观论证,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计算的结果与客观情况可能会有所偏差。功效系数法是用加权平均法对各指标进行综合,原理简单,指标选择没有太多的限制,但易突出指标中较小值的作用。权重体现各指标的重要程度,权重确定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实际运用中,应注意评价指标的选取,指标权重的确定和指标计算的正确性。

参考文献:

[1]曾俊丽,陈留平.财务危机的定义研究[J].商场现代化 2007.4

[2]牛广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 2012.1

[3]吴本杰. 基于功效系数法的财务危机预警[J].2012.2

[4]罗小康.浅谈功效系数法在长期财务预警系统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06,2上半月

[5]韩开军,许秋香.试论功效系数法在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中的运用――基于ST梅雁的案例分析[J].会计师 2012.5

[6]朱立旭,王彭德.功效系数法在企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大理学院学报 2012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