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诗词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析诗词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分析诗词的方法

篇1

关键词:细读 言 象 意 文本分析 学术价值

什么样的研究才算真正的文学研究?愚以为一要看文本在研究者心中的地位,二要看学术走向的归宿点。由此不难看出,考证的方法是从史实出发解释文本中所反映的历史情状,文本不过是第二种史料;评论的方法虽从文本始,但其读文本只是为了说明和印证理论,最终不是走向文本而是走向理论。可见,在这两种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研究方法中,文本本身始终处于尴尬的地位。鉴于此,一种以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文本出发,依托于文本,最终回到文本的文学研究途径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这就是文本分析的研究方法。

文本,顾名思义,“乃文学作品之‘本’,它以语言文字等符号为媒介,运载作者所要表达的信息,是创作、阅读、欣赏和批评等文学活动的中心。”[1]文本分析是“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影响而形成的概念,在中国语境中,其实际含义可以简单表述为细读作品。”[2]

“细读”批评这一术语最早由英美新批评派提出,在其代表人物韦勒克、沃伦的《文学原理》一书中,将文学文本划分为四个层面:声音层面、意义单元、意象和隐喻、象征和象征系统。他们认为只有依次对这四个层面进行细读,才能把握和领会文本之意。一直以来,细读批评都被当作是运用西方文学理论来解读文本的法宝,实际上中国古代言、象、意的文本分析既包含了英美细读批评的内在精神,同时又超越了英美细读批评。本文即拟以古诗词为例,通过言、象、意三个层面的细读,来窥探文本分析研究方法的艺术魅力与学术价值。

一、言

积字成句,积句成篇。读古人诗文,须先明字句,本不待言。但作为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又与一般说明文字不同,而较多运用比兴、夸张、寄托、象征等手法。因此,对文本进行修辞分析是十分必要的。修辞是语言“诗化”的重要艺术手段。如王昌龄的《采莲曲》中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两句描绘了一幅极其生动的美人画,荷叶像罗裙那样好像是裁出来的,人面如荷花一样正在盛开,诗中运用两个比喻,将采莲女的形象描写的生动、优美而又清新别致。而《长恨歌》中描写杨贵妃的“天生丽质”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因为采用了对比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不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乐感,而且贵妃倾国倾城的美丽形象也描绘的非常鲜明生动,呼之欲出。正是各种修辞手法的利用,使这些诗句给读者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和美感的体验。

中国传统诗学向来讲究“炼字’,但所炼之字终究好在何处却不肯道破,而且一个语词往往有多重意蕴,这就是文学语言区别于非文学语言的多义性与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因此显示出了这种修辞追寻的积极效果。我们不妨来看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登临鹳雀楼的体验,“更上一层楼”的“更”字尤值得注意,在这里用的极妙,至少可表达出如下三层意义:一是再次登楼,指登楼动作在数量上由一向多地重复增加,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二是继续登楼,指登楼动作在质量上由低到高逐层增加,比喻人生境界继续提升;三是永远不断的继续向上登楼,指登楼动作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连续不断和永不停止,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始终不渝,至死方休。若用“再”“又”等来替换,则只道出了“重复上楼”这一动作,未能越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开拓出远为丰富而深长的意义空间。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炼字的目的还是在炼意,要“言简意深”,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

那么,如何从语词的多重意义中确定其更真实的某种意义,从表层语义中寻找其深层意蕴呢?这就要上升到“象”的层次来探析。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可见,“言”的职能是“明象”“尽象”,语词并不直接表意,而是借助“象”这一中介来表情达意。

二、象

“象”即形象,是语言能指所指称的具体物象。“象”在文学语言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与人们对语言意指功能的不信任有关的,正是由于“象”的存在,人们才得以克服语言能指与事物所指的不一致性,达到“义”的彼岸。那么,线性的“言”如何能够编织一幅面状的“象”的图画来呢?

在文学作品中,由于具体特定的语境作用,语言作为抽象符号的具象性是可以被大大强化的。比如诗句“鸡鸣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出现了十个名词,它们分别代表十种事物,每个词都具有很大的抽象概括性,是同类无数事物的代表性符号。但是,当把它们组织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之中时,语词的具象性便得到升值,抽象性反而降低,构成了一幅特定的画面。可见,语言冲破自身特性的围困而造景描摹画面图象,是完全可能也是更加成功的。可以这样说,“‘言语的力量’就是‘有限工具的无限运用’”[3]。

语言的这种成象功能更可贵之处在于通过所成之象来确定具有多重意义的语词或意象在不同语境中的真实涵义。即以“明月”而论。这一意象单独来看,可表示多种意蕴:月光轻柔,表情则偏于阴柔;月光清冷,表情则偏于伤感;月有阴晴圆缺,则宜于表现缺失性体验与盼望心态;月虽亦可表现出尘之想,更多则是表现一种乡土伦理情怀。值得注意的是,若我们把它置于特定的语境中,在形成的具体可感的画面中,其含义就被固定了。如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产生了错觉,将地上的月光看成冷冷的白霜。可是再定神一看,四周的环境告诉他,这不是霜雪而是月色。抬头一望,一轮明月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诗人完全清醒了:举头望见了“明月”――那同照故乡的明月,随即产生无限遐想,想到了家里的亲人,想到了故乡的一切。面对空徒的四壁,长期客居异乡,没有知音的李白难以入眠,夜不成寐,呆呆地低头痴望着床前的“白霜”,更感寂寞无奈,思乡之情越聚越烈,势不能遏。这样,就有了诗人情感的最高流露――“低头思故乡”。这是诗人寂寞愁绪的集晶,是全诗的点睛揭题之笔,并将思乡之情反染于全诗的每字每句,“思乡的明月”意象也随之诞生。在这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中,明月引动思乡之感,显然被赋予了浓郁乡思带来的孤寂凄冷的情怀。

“言”是有能力描摹出“象”的。文学语言不仅以区别于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的艺术技巧克服自身的线性和抽象性的局限,努力向“象”的平面性和具象性靠拢,而且在“诗画交融”的状态效果中我们得以明确“言”所要表达的真实意义。经由“言――象”的过程转化,意义将会在形象的图式化基础上被更直观的解读。

三、意

虽然语言可以经由自身的一定技巧手法实现从线性、概念性到面状、具象性的转换,但由于二者的性质毕竟不同,在转换过程中必然会发生程度不同的改变。

相对于“言”来说,“文学文本中‘象’这个层次是内隐的、潜在的……‘意’是文本结构中最内在、最隐蔽的层次……‘意’的这种高度内隐性和潜在性决定了它必然是文本结构中最不确定、最不稳定、最含糊的一个层次。……文学文本整个结构就体现为以线状之‘言’标示面状之‘象’,以面状之‘象’标示体状之‘意’,从‘言’到‘象’再到‘意’,呈现出一种由一维向多维不断发散和泛

化的趋向。”[4]换言之,文字诚然要为表情达意服务,然而,“言”与“意”的关系仅仅就是有多少文字就有多少情性的一一对应关系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其实,古人对此问题早有涉及。如《易传》提出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分析具有“隐”的特点的文章时说:“隐之者,文外之重旨也……隐以复意为工。”至皎然《诗式》中“但见情性,不赌文字”和司空图的“四外”说则更加明确更加全面。因此,到了“意”这一环节,情况就显得复杂了。“意”不仅有文内意,更有文外意,还有基于文外意所产生的审美想象空间,即意境。

“所谓‘文内意’,是指存在于一部作品文字以内的意义,亦可称作品的‘表层意义’或‘字面意义’,是作品通过文字向读者直接展示的,读者凭借文字可以直接求得的。所谓‘文外意’,是指‘文内意‘吸附的超出作品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之外的意义,是’表层意义‘吸附的’深层意义‘,是‘有限意义’吸附的‘无限意义’。” [5]如果说前文所述由“言”到“象”,可因所成之“象”而确定所达之“意”的话,则无疑是“可以言传”的文内意了。那么,如何从“可以言传”的“意”中窥探到 “不可言传”的“意”呢?

让我们通过一首诗的分析来领略“意”的多层次韵味。以南宋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为例: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此诗写的是作者访友游园的一个生活片断:初春里,诗人穿着木屐想到友人(或谓非其友人)的花园里去观赏春色,但“柴扉”紧闭,轻扣良久,不见人开,他亦漫不经意,只在门外寻思:想必是主人担心“屐齿”踏坏了苍苔,破坏了园中的自然美;他无意间抬头一望,偶然见到一枝红杏露出墙头,遂大彻大悟:既有“一枝红杏出墙来”,不就意味着“春色满园关不住”么?诗人心情遂由扫兴变为高兴。在这首诗中,具体描写的园外之景,就是实境,是可直接由文字求得的。而诗人不得进门的遗憾,由一枝红杏引起的怦然心动的愉悦,以及由此引起的对满园春色、百花盛开的推测与联想,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一层审美想象空间;由于红杏的探头墙外,紧闭的园门与联想中的满园春色,又构成了新的矛盾关系,从而把人引入哲理的思考,得出美好的东西总是关锁不住的结论,这是由实境开拓的第二层审美想象空间。这两层审美想象的空间,便是虚境,是由文外意所产生的余味不尽的艺术空白。

可见,要真正探明文学作品的“意”,要运用诗学的综合观照。我们之所以强调多重意蕴分析,意在避免诗词文本分析的简单化与浮泛化,仅讲出描写了什么景物表现了什么感情是不够的,还要深入到生命体验,甚至上升到形而上的层面。这并不等于说,读者可以不顾文本原意对作者意图进行随意发挥、改写,将文学解读活动完全看作读者主观臆想的过程。任何绕过语言、形象这前两个环节去理解文本意义的行为都如空中楼阁一般是不存在的。意义始终以语言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为基础和前提。

总之,由语言摹绘形象,由形象生发意义,文学语言通过自身的“言――象――意”三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化解了“辞不达意”、“言不尽意”的矛盾,在有效表达作者意图与情感的同时,也达到了自身独特的审美效果,这正是文学作品作为一门以语言为媒介的艺术形态的无可比拟的优势与闪光之处。

进一步来看,通过对“言、象、意”三重结构的分析与审视,我们亦可从中见出三者互证互补的紧密联系。由“言”经“象”到“意”的转化过程自不必说,前文所讲“言”的修辞运用实际上多是作者用来表现“文外意”或者说深层意义的艺术手法,所以我们强调修辞分析;而在我们试图通过“象”来固定化某一语词意义的过程中,实际上也包含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探求“意”的内在要求,由此我们才得以一维到多维不断发散和升华。可见,“言、象、意”三者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不可割裂开来。从纵向上观察,三者呈现层层深入的模型外观;从横向上考量,三者又是文学语言文学审美路途上的线性排列、前后相继的三家驿站,把文学欣赏者最终引领到艺术和美的目的地。

本文通过对几首古诗词“言、象、意”三个层面的分析,试图展现文本分析研究方法在实践中的优越性。虽仅是择取某一角度大致梳理,缺少严密而详尽的论证,但希望将这种以研究文学文本为本位的意识放大,也许对中国文学研究路向与方法的探寻是有益处的。

参考文献:

[1] 傅修延.《文本学――文本主义文论系统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 单正平.中国语境中的文本分析――兼论一种新的批评倾向[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137

[3] 赵奎英.混沌的秩序[M].花城出版社,2003

篇2

关键词:网络安全态势;层次分析法(AHP);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2-1079-03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Based on AHP

WANG Ting-bo, XU Shi-chao

(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 Shijiazhuang 050003, 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th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evaluation is a very complicated task.In this paper,applies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method to the situation evaluation, constructs a hierarchy model and a judgment matrix, gets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finally, gets the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Key words: network security situati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evaluation method

1 引言

当前,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按照数据源可以分为静态评估和动态评估两大类。静态评估即风险评估,依据一定的标准,基于威胁、脆弱性和资产价值3个指标定性或定量地评估网络的安全风险状况。动态评估是真正意义上的态势评估,它将风险与环境紧密结合,动态地把握风险在特定环境下的演化。这里的环境主要指网络运行状况、安全防护状况、用户安全特性等。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非常复杂,这是因为系统的评估为多目标评估;系统的评估指标不仅有定量的指标,而且有定性的难以度量的指标;系统的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人的价值观的影响,评估基准不易确定;系统的评估受社会发展而变化,具有动态性。为实现网络安全,需要进行成本分析,估计在安全上的花费是否能从提高资源的安全、减少损失得到应有的补偿。另外,不同用户对安全的需求是不同的,对态势的认识也不同。有些用户可能会趋向于低安全,有些用户可能会趋向于高安全,这就需要系统的设计者根据系统所处理的业务的性质、人员的素质、事务的处理方式等因素,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一个安全平衡点,以求在系统风险、代价和效率之间取得良好的折中。寻找安全平衡点的五条基本原则如下:分清系统中需要保护的资产;识别对资产的安全威胁;找出安全漏洞;考虑风险的存在;采取保护措施。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一种多方案多评估因素的评估方法。它适用于评估因素难以量化且结构复杂的评估问题。AHP法的基本做法是,首先把评估因素分成若干层次,接着自上而下对各层次的诸评估因素两两比较,得序或系统的优劣情况,供决策者参考。

系统的评估步骤为:明确评估目标和评估内容确定评估因素确定指标评估体系确定评估准则确定评估方法综合评估。

2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体系及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建立

信息安全态势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可用性、机密性、完整性、抗否认性和有效性。一个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对这几个目标都支持。换句话说,一个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将保护它的信息和计算机资源不被未授权访问、篡改和拒绝服务。而网络攻击主要是破坏以上这几方面的安全属性。例如,拒绝服务攻击,它将会影响网络带宽、文件系统空间容量、CPU时间等;Web攻击可以修改网页,即破坏数据的完整性;获取操作系统根权限的攻击,可以使攻击者利用获取到的权限对信息进行非法操作,等等。因此,系统的安全属性就可以充分地反映系统的安全状态。

一个复杂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体系可分解为称之元素的各个组成部分,即目标、准则、子准则和指标,按照属性的不同把这些元素分组形成互不相交的层次,上一层次的元素对相邻的下一层次的全部或部分元素起着支配作用,形成按层次自上而下的逐层支配关系。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目标是使网络风险最小,其准则是高技术、低成本、高效率、安全管理优化,根据网络安全态势的分析,建立评估指标为:技术成熟度;技术先进性;性能价格比;保护资源合理性;信息时效性;安全措施合理性。

网络安全态势评估层次结构图如图1所示。

判断矩阵就是在上一层次的某一元素Ck的约束条件下,对下一层次的一组元素A1, A2,…,An之间的相对重要性的比较结果。即在准则Ck之下按它的相对重要性赋予A1, A2,…,An相应的权重。用表1的形式表示。

在进行比较时,使用专门的1-9标度作为比较的标准。标度的含义见表2。

具体构造时,采用Delphi法,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给出矩阵的元素值,并用几何平均值的方法综合给出各专家的判断。具体实施步骤是:专家选择;预测调查表设计;调查表的发送与回收;预测数据的处理。

专家们对指标的预测数据可以按大小排列为:

Z1QZ2QZ3Q…QZn;

由于数列的中位数可代表专家的集中意见,上、下四分点可表示专家的分散程度。中位数的的确定式是:

当n=2k+1时,Ai=Zk+1;当n=2k时,Ai=(Zk+Zk+1)/2

上四分点的确定式是:

当n=2k+1,k为奇数时,A上=Z(3k+3)/2;

当n=2k+1,k为偶数时, A上=(Z1+3k/2+Z2+3k/2)/2;

当n=2k,k为奇数时, A上=Z(3k+1)/2;

当n=2k,k为偶数时,A上=(Z3k/2+Z1+3k/2)/2

下四分点的确定式是:

当n=2k+1,k为奇数时,A下=Z(k+1)/2;

当n=2k+1,k为偶数时, A下=(Z1+k/2+Z2+k/2)/2;

当n=2k,k为奇数时, A下=Z(k+1)/2;

当n=2k,k为偶数时,A下=(Zk/2+Z1+k/2)/2

3 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权重及各层元素的组合权重

这里主要解决在准则Ck之下,n个元素A1, A2,…,An的权重计算问题,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对于A1, A2,…,An,通过两两比较得到判断矩阵A,解特征根问题Aw =λmaxw,所得到的w经归一化后作为元素A1, A2,…,An在准则Ck下的权重。关于λmax和w的计算,采用方根法,其步骤为:计算判断矩阵A的每一行元素的乘积;所得的乘积分别开n次方;将方根向量归一化得权重向量w;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λmax=∑(Aw)i/nwi,式中(Aw)i表示Aw的第i个元素。

为进行单一准则权重的一致性检验,需计算一致性指标

CI=(λmax-n)/(n-1)

为了得到网络安全态势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中的每一层次中所有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需要把上一步的计算结果进行适当的组合,并进行总的一致性检验。这一步是自上而下逐层进行的。最终计算结果是得出最底层元素,即评估指标的相对权重和整个系统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判断一致性检验。

假定已经计算出了第(k-1)层次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向量为ak-1=(a1k-1,a2k-1,…,amk-1)T,第k层在第(k-1)层第j个元素作为准则下元素的权重向量为

bj=( b1jk,b2jk,…,bnjk)T

其中不受支配[即与(k-1)层第j个元素无关]的元素权重为零,令

Bk=(B1k,B2k,…,Bmk)

则第k层n个元素相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向量由下式给出

ak=Bk×ak-1

更一般地,有组合权重公式

ak = Bk×…×B3×a2

式中a2为第二层元素的权重向量。3QkQh,h为层数。

对于系统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组合判断一致性检验,需要类似的逐层计算。若分别得到第(k-1)层次的计算结果CIk-1,RIk-1和CRk-1,则第k层的相应指标为

CIk=(CIk1,…,CIkm)ak-1

RIk=( RIk1 ,…,RIkm) ak-1

CRk= CRk-1+ CIk/ RIk

式中CIki和RIki分别为在第i个准则下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和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当CRkQ 0.1时,认为系统评估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在k层水平上整个判断有满意的一致性。这样计算的最终结果是得到相对于总目标各评估指标的权重所依据的整个递阶层次结构所有判断的总的一致性指标。

4 网络安全态势综合评估

网络安全态势综合评估是在各单项指标评价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整体评价,其任务是对各单项指标进行综合,得出对网络安全态势的总体结论,最后判断网络系统安全是否达到网络系统风险的要求。采用加权平均法的乘法规则对各单项指标进行综合,即用下列公式来计算系统的综合评价值,则

S=∏(f(Xi))Wi

式中,Wi――第i项评价指标的权重,Xi――第i项评价指标的评分。

设第i项评价指标的必保要求分为Ci,则

当第i项评价指标是定量指标时, Ci=f(Xi);

当第i项评价指标是定性指标时, Ci=60。

令S*是网络系统风险的各项评价指标值均等于必保要求时的综合评价值,则

S*=∏(Ci)Wi

于是根据单项指标的评价将系统的综合评价也划分为4个等级,根据行综合评估值S有如下结论:

网络系统风险较小:85QSQ100;

网络系统有风险:75QSQ85;

网络系统风险较大: S*QSQ75;

低于必保要求:S=0

用加权平均法的乘法规则是要求各单项评价指标尽可能取得较好水平,才能使总的评价较高。只要有一项指标的得分为零,即低于必保要求,总的评价指标都将是零,即系统低于必保要求。

5 结束语

该文主要探讨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方法,帮助安全管理人员准确地把握网络安全状况及趋势,为其决策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 姚淑平.攻防对抗环境下的网络安全态势评估技术研究[J].科技导报,2007,25(7):10-11.

[2] 张强,网络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山东大学.2006(4):59-60.

篇3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层次分析法 比选

一、问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国务院2010年10月份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现阶段我国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等产业。

2014年11月6日,廊坊市政府六届第二十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廊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该《办法》的实施将充分发挥资金的引领和杠杆作用,调动企业主体的积极性,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引导和支持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

针对国家的发展规划,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以及淘汰落后产能、治理大气污染等多重影响下,加快培训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是廊坊实现绿色发展、高端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的引擎。廊坊市应该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发展一批具有较高效益的主导新兴战略产业,是一个很重要且有现实意义的课题。

二、层次分析法简介

层次分析法(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分析方法。该法通过分析复杂系统的有关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把各要素归并为不同层次,形成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分析模型。最终把系统分析归结为最低层(措施层或方案层)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比重值的确定问题,为各种方案的优劣次序的排序提供依据。

三、实证分析过程

廊坊市地处京津之间,在地理位置、经济和科技发展、社会人文环境、政策环境等各方面都具有较强的优势。通过对七大新兴战略产业和廊坊市战略新兴产业的诸多影响因素的分析,最后确定了6个影响因素分别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产业竞争力、社会人文环境、和政府政策支持。

在评价过程中,邀请了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针对廊坊市的新兴产业发展情况及影响因素等评价体系做了问卷调查,根据问卷打分的结果,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各层次的指标比重, 最后对廊坊市新兴产业的发展作出了选择评价。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如图

(二)构造判断矩阵

(1)构造指标重要性判断矩阵。据相关专家问卷打分结果,利用 1~ 9评分标度对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得如下比较矩阵:

(2)据地域环境、 经济、 社会人文、 科技、 行业竞争力和政府这六个指标, 构造出七大新兴产业的单指标矩阵:

7大新兴产业对地域环境的判断矩阵

7大新兴产业对经济的判断矩阵

7大新兴产业对社会人文的判断矩阵

7大新兴产业对科技水平的判断矩阵

7大新兴产业对行业竞争力的判断矩阵

7大新兴产业对政府政策的判断矩阵

(三)计算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求得判断矩阵A 的最大特征值λmax=6.4,

相应的特征向量为w(2)=(0.0851,0.1409,0.0535,0.2002,

0.3159,0.2043)T

一致性指标CI=■=■=0.08,随机一致性指标RI=1.32

一致性比率 ,通过一致性检验。

可以看出, 在所确定的六个影响因素中, 行业竞争力所占比重最大,为 0.3159, 社会人文环境所占比重最小, 为 0.0535。

(四)计算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对判断矩阵B1,B2,B3,B4,B5,B6,求层次总排序的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相关数据见表1。

方案层对总目标的权向量w(3)=(0.1925,0.1885,0.1374,

0.1460,0.0863,0.1888,0.0604)T

且一致性比率

CR=■

=0.0522

因此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四、结果分析与结论

通过对以上实证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1)从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诸多因素来看,行业竞争力所占比重最大,为0.3159,其次为政府政策的作用, 其比重为 0.2043,第三位是科技水平的作用, 其比重为0.2002, 再次为经济因素和环境因素, 社会人文所占比重最小,为0.0851。

(2)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选择排序来说,信息技术在七大产业中所占比重最大,为0.1925,其次为生物医药,比重为0.1888;再次为新能源,比重为0.1885;新材料, 比重为0.1460,其后为高端设备制造和新能源汽车, 所占比重分别为0.1374 和0.0863,节能环保最小,为0.0604。

综上,廊坊市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要在行业竞争力上做文章,优先考虑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壮大,作大作强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和新材料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孙文清. AHP方法在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评价及选择中的决策分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1).

[2]赵焕臣. 层次分析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篇4

关键词: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拉古子泥石流沟 ;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P64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引言

我国的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0%,岩性多样,再加上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泥石流最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其中以西北、西南为最多,最活跃,规模也最大[1]。泥石流危险度评价是将产生泥石流的基本条件、引发泥石流的外界因素以及泥石流的综合特征通过数学模型进行分析,定量或半定量地评价区域内泥石流沟道的危险度等级。目前,在国内外有关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的研究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其中层次分析法是最近几年常用的评价方法[2]。层次分析法[3]( 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在七十年代初提出的。它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通过划分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使之条理化,利用数学方法确定表达每一层次的全部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并通过排序分析和解决问题[4]。

拉古子泥石流沟沟口位于成昆铁路K311+651处,铁路以桥梁方式通过,拉古子沟主沟沟长4.45Km 平均纵坡坡降267.4‰,沟两岸陡坡发育,山坡坡度50°~70°,坡面植被主要为小乔木和灌木,植被覆盖率低,只有40%。沟床最宽处30m,最窄处10m。沟体两侧支沟弱发育,在流通区有两处跌水陡坎,高约20m,该沟上游为形成区,中下游为流通区,沟口为堆积区。流域面积为5.85平方公里。

2利用数量化理论建立了泥石流沟判别模式

以拉古子泥石流沟形成环境的调查为基础,提出了以11项因素作为泥石流沟危险度评价预测的背景参数,依据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因素的权重分配。应用数量化理论建立了泥石流沟判别模式和危险度评价预测的计算方法,适用于测区泥石流沟判定与危险度的评价预测。

3层次分析法的评价思路

3.1 单层次模型结构

此模型由一个目标C及隶属于它的n个评价因素A1,A2,…,An和决策者组成。由决策者在这个目标意义下对这n个元素进行评价,对它们进行优劣排序并做出相对重要性权衡,但由于决策者能力的限制难一下子做出这种判断,因此,常仅仅对这两个元素进行优劣程度比较。

3.2评价思路

AHP方法的基本思路就是将决策者对这n个元素优劣的整体判断转变为对这n个元素的两两比较,然后再转为对这n个元素的整体优劣排序判断即确定各元素的权重。

3.3评价计算步骤

3.3.1构造两两比较矩阵

在单层次结构模型中,假定目标元素为Ck,同与之相连的有关元素为A1,A2,…,An有支配关系。假定以上一层次某目标元素Ck作为准则,通过向决策者询问在原则Ck,下元素Ai的优劣程度,构造一判断矩阵,其形式为:

Ck Ai A2 … An

Ai a11 a12 … a1n

A2 a21 a22 … a2n

… … … … …

An an1 an2 … ann

其中aij表示对于Ck 来说,Ai对Aj相对重要性的数值体现,通常aij可取1、2、…、9以及它们的倒数作为标度:

3.3.2计算单一准则下元素的相对重要性 (层次单排序)

计算判断矩阵A的最大特征根λmax和其对应的经归一化后的特征向量W。即首先对与判断矩阵A求解最大特征根问题:

(1)

得特征向量W并将其归一化,将归一化后所得的特征向量W作为本层次A1,A2,…,An对于目标元素的Ck排序权值。

计算λmax 和W可采用近似计算的和积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将判断矩阵每一列归一化:

(i=1,2,…,n)(2)

第二步:每一列经归一化的判断矩阵按行相加 :

(i,j=1,2,…,n)(3)

第三步:对向量作正规化处理:

(j=1,2,…,n)(4)

第四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

(5)

式中,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

3.3.3单层次判断矩阵A的一致性检验

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或对事物认识的片面性,判断矩阵很难有严格的一致性,但应该要求有大致的一致性。因此,在得到λmax后,还需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和随机性检验,检验公式为:

(6)

式中,CR为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I为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由下式计算:

(7)

λmax为最大特征根,m为判断矩阵阶数;RI为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

RI由大量试验给出,对于低阶判断矩阵,取值如下表1所示:

表1AHP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值

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RI 0 0 0.58 0.9 1.12 1.24 1.32 1.41 1.45 1.49 1.52 1.54 1.56 1.58

对于高于12阶的判断矩阵,需要进一步查资料或采用近似算法。即令

(8)

当CR<0.1时,即认为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说明权值分配是合理的;否则,就需要调整判断矩阵,直到取到满意为止。

4评判模型的确定

4.1评价因素的选取

泥石流形成、发展、运动和堆积的环境因素众多,其综合作用对泥石流特性产生影响,综观我国西南山区泥石流的发生、活动特点,判别泥石流沟及其危险度的直接和间接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综合考虑流域的岩石构造、地形地貌、水文气象、植被土壤四大条件的多项因子进行泥石流沟危险度评价相关因子的优选[5]―[7]。

所选因子应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又要有科学性和实用性,由于判定中具体针对某特定流域,因而对于难以在流域范围内获取的定量因子在作分析时不加考虑,再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常考虑的泥石流影响因子及野外实际调查结果,初步选取了11项因子作为评判的背景因子,即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流域相对高差、主沟平均比降、形成区平均坡度、流域切割密度、主沟弯曲系数、松散固体物质储量、泥沙补给段长度比、24小时最大降雨量、植被覆盖率。

4.2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经过对泥石流各种资料、信息的分析和处理后,提取了泥石流危险度有关的松散物质动储量、主沟纵坡降等11个因素作为准则层,与方案层的物源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及致灾因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层次结构模型采用1~11标度法,逐项就任意2个评价指标进行比较,同时参考专家意见,确定它们的相对重要性并赋以相应的分值,对样品进行泥石流沟综合评价预测时,各项目得分总和用Z表达式:

(9)

δ(m,n)即判别样品在m项目n类目的反映各项目按所处类目等级,落在哪个类目,则取该类目分值,其余3个类目取0,计算出各项目得分总和Y值后,根据下列原则进行评价预测:若Z值>25分,且松散固体物质储量,流域相对高差、沟谷长度及流域切割密度4项总分又大于10分时(即X6+X3+X2+X5>10),则可判定其为泥石流沟.

其危险度评价如下: Z≥ 135时,评价为极严重危险

129≤Z< 135时,评价为严重危险

96≤Z< 129时,评价为中等危险

Z

根据现场收集资料进行评判,拉古子泥石流沟运动特征的计算和查阅相关资料得到 泥石流沟的基本数据:流域面积F1=5.85Km2、沟谷长度F2=4.45Km、流域相对高差F3=521m、主沟比降F4=26.7%、流域切割密度F5=3.3、松散物质动储量F6=1.717x104m3、泥沙补给段长度比F7=0.4、植被覆盖率F8=40%、沟床弯曲系数F9=1.2、形成区山坡平均坡度F10=40°、24小时最大降雨量F11=70mm。

根据上表统计得拉古子沟各项目总得分为Z=105,属于中等危险泥石流。

5结论

在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野外评判较为重要,有经验的专家或地质工作人员通过野外实际调查,并结合自身经验,往往能比较准确的对泥石流危险性做出较为可信的评判,然而,主观因素对这类方法的影响比较明显,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基于层次分析的数量化综合评判是利用野外调查所取得的资料,进行加工整合,再利用数量化理论的知识对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进行相对较为合理的评判,这种手段大大减少了主观因素的影响,但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随意性。故需要对该两种评判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取长补短,从而得出更准确的结论。

通过计算,基于层次分析的数量化方法泥石流危险性评判结果和现场初步评判结果吻合,说明评判结果具有很大的可靠性。

[1]蒋爵光.铁路工程地质学[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91. 68-69.

[2]李阔,唐川.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进展[J].灾害学,2007,22(1):106-111.

[3]阳吉宝.数量化理论在确定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中的应用[J].数理统计与管理,1995,14(2). 7-11

[4]刘豹,许树柏,赵焕臣等.层次分析法―规划决策的工具[J]. 系统工具,第2卷第2期.23-30

[5]刘希林.区域泥石流危险度评价研究进展[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2002 (4).2-7

篇5

关键词:高层建筑 层次分析法 安全指数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层,超高层建筑的普及,火灾危险因子越来越多,发生火灾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概率越来越大,传统的按照规范处方式的消防审核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为此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某高层建筑消防设施的安全性能进行评价,并分析其消防设施存在的问题,对以后的消防设计和审核提供参考和借鉴。

2 层次分析法

2.1层次分析法基本思想

层次分析法(AHP)是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不同将目标分解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如目标层,属性层和方案层,层与层之间是隶属和支配关系,同层不同指标之间根据相对上一层的重要性不同而有不同的权重,按层分析,最终得到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的重要性权值。其大致可分以下几个步骤:首先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其次构造判断矩阵并求最大特征值和权重向量,最后进行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2.2 计算步骤

2.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所研究对象的不同属性,列出研究对象的层次结构,其应满足如下关系:1,从上到下有隶属关系,2,中间层的层数不受限制,3,最高层只有一个元素,每个元素支配的元素个数不多于9个,一般同层元素之间不存在支配关系,且不考虑反馈。

2.2.2 构造判断矩阵并求最大特征值和权重向量

首先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标度并构造判断矩阵,AHP法指标权重标度表如下表所示:

设问题A中有个指标a1,a2,…an,则构造的判断矩阵A为:

式中:aij表示ai与aj相比较的结果。

常见的计算判断矩阵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方法有方根法和和积法,下面就方根法进行介绍。

(a) 计算判断矩阵每行元素的几何平均值

■ i=1,2,…,n

得 ■ 。

(b) 将■ 归一化,即计算

■ i=1,2,…,n

得到■,即为所求特征向量的近似值,这也是各因素的相对权重。

(c)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其中■为向量Aw的第i个元素。

2.2.3 一致性检验

一致性检验指标■,一般当CR〈0.1时,认为该矩阵满足一致性要求。

其中■,式中n等于矩阵的维数,λmax为矩阵的最大特征值。RI为修正因子,其取值见下表。

3 某高层建筑消防设施性能化评估

3.1 工程概述

该建筑是一高层酒店,建筑高度46m,建筑面积3131㎡,共13层,地下一层作为汽车库使用,地上12层,一到四层含有裙房,其中一、二、三层附属用房为餐厅,一层主楼为大堂、商店、美容等用房,二层为娱乐用房,三层为桑拿、健身、保健、按摩等用房,四层为多功能厅、会议室等用房,五层到十二层主楼均为客房。

3.2 层次划分

根据消防规范并结合实际,参考《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案例》,分层结构如图1所示:

消防设施和疏散通道各部分的相对权重和最终权重如上表3和表4所示。

根据规范,可知该建筑为一类高层,应设消防水池,消防水池应满足3h的室内消火栓用水量和1h的自喷用水量,同时按最不利情况考虑即消防水池不能得到市政管网补水算,故消防水池容积V=(33.48×3+25.27×1)×3.6≈453m3,而该建筑消防水池容积为480 m3,满足要求,根据建筑消火栓布置情况,基本满足公共区2股水柱覆盖。按照评分标准(评分标准见《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与应用案例》77页~82页,下同)可得2分。

该建筑有较好的机械排演系统,换气次数为6次,满足要求,排烟口位置设置恰当,但没有补风措施,故按评分标准可得3分。

该建筑是一高层酒店,有报警设备,有视频监控,有人值守,但存在报警设施老化,效果不好,按照评分标准可得2分。

该建筑设有自动喷水灭火系统,采用标准喷头,但无大空间智能灭火装置,按标准的8分。

按照灭火器设置规范,该建筑属于严重危险级,酒店灭火器配置按照严重危险级标准配置,布局合理,按评分标准可得1分。

该建筑为一类高层,耐火等级一级,容许疏散时间为6min,百人宽度指标=(100/(43*6))*60=23.3cm,按照评分标准,取8分。该建筑建筑面积3131平方米,地上十二层,层数较高,路径比较复杂,步行距离大于60m,故按评分标准得8分。该建筑有符合规范的防排烟措施,但防火门关闭后门缝太大,且有常闭式防火门做常开用的现象,按评分标准,得6分。该建筑设有高低位结合灯光疏散指示,且连续性好,按照标准,可得1分。

综上可得该建筑的消防设施性能化评估打分表如表5所示:

注:安全指数分五个等级,分别为0~2分代表设备性能非常好,发生火灾可以及时控制,不会有人员伤亡,,2~4分代表设备性能好,一般火灾可以控制,人员和财产损失较少,4~6分代表设备性能中等,火灾失去控制有一定概率,6~8分代表设备性能较差,火灾危险性较高,8~10分代表设备性能差,设备需要及时更换。

由上表可知该建筑消防设施总安全指数为3.8分,设备性能良好,一般火灾可以控制,人员和财产损失较少。

4 结论

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对某高层建筑消防设施进行了粗略的性能化评估,该评估是以相关规范为基础,同时又结合火灾实际情况,评估发现该建筑基本符合消防规范的要求,但总体安全指数仍有很大上升空间,例如防排烟系统中补风方式的选择,采用自然补风,但有些部分不符合自然补风的要求,又如自动灭火设施,在人群聚集的大空间如放映厅未设智能灭火装置,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常开常闭防火门的设置也存在一定问题,但总体来说。该建筑的消防设施安全性能较高,一般火灾可以控制,人员和财产损失较少。

参考文献

[1] 侯遵泽,杨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火灾风险评估研究[J].火灾科学,2004.10:203-207.

[2]《运筹学》教材编写组.运筹学(第四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522- 527.

篇6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对策分析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很多人都认为古诗词教学是初中语文中的难点,这是因为学生没有接触到较多的古诗词,并且文言词语古今词义有着较大的差异,很多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感觉到较大的难度,进而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初中语文老师就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创新教学方法。

一、重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相较于如今的阅读和写作教研,古诗词教研的落后性较强。如今在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来讲,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一是语言化倾向较为严重。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师在古诗词观赏课中,都将其当作文言串授课,甚至直接将其作为文言文课,这是因为他们将诗文的句义以及诗文的静态解释作为了重点,没有重视学生对古诗文表达的意境的差异化理解。

二是看法化倾向较为严重。很多人在讲授古诗词的过程中,简单地告诉学生本诗词就是寓情于景或者景中抒情,没有重视大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世界观以及心理素质。

三是支解化倾向较为严重。很多教师在整体赏析一首诗词的过程中,往往局部解释单调的诗词文句,没有对诗词鉴赏的整体性产生足够的重视。

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一是情景导入,走进诗词意境。新课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指的是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教材内容,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将一系列的方法应用过来,促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到学习当中。通过有效的新课导入,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给集中起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调动起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就需要对教材内容充分钻研,对新课导入产生足够的重视。比如,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们聆听王菲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这首曲子有着十分深远的意境,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调动起来,学生在听歌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在音乐的背景下,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诗词意境,对作者的写作情感进行感悟,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是对写作背景进行剖析,以便更好地把握诗词主题。作者通常会将个人的一些遭遇以及感情变化融入到诗词当中,那么在学习诗词之前,就需要对作者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解,通过对作者生平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进行了解,都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主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作者写作的背景知识传授给学生们,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线索进行把握和理解,这样诗词中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才可以被学生更好地掌握。如在讲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教师就需要让学生们理解,本诗创作时间为安史之乱,杜甫弃官西行,在路途中看到了人们生活颇为艰难,有感而发,遂创作了此诗,作者十分关心民间百姓疾苦,学生们也可以对这种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更好的学习本诗词。将这种教学方法应用过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思想差距就可以有效拉近,促使学生对所学的诗词更加透彻地理解,进而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是对诗词意象进行分析,更好地体会作者情感。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情思给体现出来,就艺术化客观事物,这种创作活动被我们称之为意象。意象可以将作者的真实生活给反映出来,又可以承载诗人的情感价值,有机统一了客观事物和诗人的内在情感。通过对诗词意象进行分析,可以促使学生对诗词作者的感情进行更加准确的理解和把握。比如,在对陶渊明《饮酒》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提出一些问题,用“看来”代替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是否可以产生同样的感觉?学生们通过思考,就会理解见字更加的贴切,可以将作者在无意之间看到南山的神态给充分体现出来,说明了诗人的生活十分悠闲。因此,在对诗词进行讲解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对诗词意境进行分析,这样不仅可以促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提高,对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将经常见到的诗词意象集中讲解给学生,如对家乡亲人的思念,通常用“月”来表示,对人生苦短的伤感通常用“流水”来表示,对苍凉凄冷进行体现,霜字尤为合适;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来感悟常见意象,鼓励学生对诗词独立分析,进而实现诗词鉴赏效果提升的目的。

四是进行诗词鉴赏,组织诵读活动。可以开展一些古诗词兴趣小组活动,可以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不仅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还可以起到延伸的作用,促使学生对课堂知识更好的理解,促使教学效果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因此,教师就需要将兴趣小组活动积极开展下来,在发散学生思维的基础上,还可以对学生的诗词素养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教师给出诗词的上半句或者下半句,有学生来回答下半句或者上半句,或者是给出一个完整的句子,让学生将诗词题目以及作者说出来,或者给出一些有关联的语句,让学生将经典词句写出来等,这样就可以将学生学习诗词的积极性给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的诗词记忆量得到显著提升。总之,通过兴趣小组活动的开展,可以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充分调动起来,促使学生诗词背诵量得到加大,又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发散,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诗词。

三、结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古诗词教学,可以促使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得到全面提高。过去传统的语文古诗词教学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影响到教学效果的提升。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导入诗词情景,对诗词意境进行分析,将学生学习兴趣给充分激发出来,以便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实现全面发展的目的。对于教师来讲,需要充分结合本班级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本文简要分析了初中语文古词语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参考文献:

[1]朱猛.如何有效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J].学园,2013,2(25):123-125.

[2]陈晶晶.试论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6):66-68.

篇7

1.归纳本单元诗词所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

2.了解相关考点,归纳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3.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相关考点,归纳解题思路和方法。

难点:理解诗词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温故

温习五首古诗词所涉及的知识:

诗词:《归园田居》《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终南别业》《渔家傲》《长相思》。

涉及知识:体裁、作者、经典名句、主题等。

二、考点归纳

1.2012年桂林市中考题(《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对这首诗的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是韩愈写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的,诗题中“左迁”一词是“降职、贬官”之意

B.“圣明”在这里指皇帝,与圣上、陛下、天子等词意义相同

C.“家何在”“马不前”,表明作者感到回朝廷无望和前途渺茫

D.“敢将衰朽惜残年”,传递出作者由于年老而不得不屈服的悲愤之情

2.2013年桂林市中考题(《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为什么说诗人笔下的早春景色体现了他对钱塘湖的喜爱之情?(2分)

3.归纳古诗词鉴赏的考点:(1)诗词涉及的文学文化常识;(2)诗词塑造的形象、营造的意境;(3)诗词的主旨和情感;(4)诗词的语言;(5)诗词的表达技巧。

三、本单元诗歌难点突破

1.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1)从作品的内容来讲,本单元的诗词多借描写景物,抒发某种感情或表达某种生活态度。阅读时,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多读多背多感悟,把握诗词中的形象和意境,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领会诗词中蕴含的哲理。

(2)阅读本单元的课文,要反复朗读,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来抒写胸臆的。

2.理解意象、意境的概念:

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是蕴涵着主体思想感情的形象。

意境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

3.了解诗词中意象和意境、主旨和情感题型的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或这几句诗。

4.阅读《天净沙・秋思》一词的题目设置和答案,归纳答题步骤:

(1)问题:本曲描绘了哪些景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答案:描绘了枯藤、老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小桥、潺潺的流水、人家,还有荒凉的古道、萧瑟的秋风、瘦马,以及夕阳、漂泊在天涯的游子等景物。营造了悲凉、凄清的氛围,从而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3)答题步骤:

①绘景: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求:忠于原诗,抓住主要景物,联想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语言力求优美)。②析景: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要求:一般用四字短语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③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求:切忌空洞,要答具体。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运用所学方法,分析本单元诗词的景、境、情。

四、知新

1.分析:以下几个问题,在答题方法上有何共同点?

(1)试分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中“蒸、撼”两字好在哪里。

(2)“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3)你如何理解“带月荷锄归”一句?

(4)“夜深千帐灯”一句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规律归纳:写景类的古诗词,不管是品味字词,赏析名句,还是分析表达技巧,都常在品析意象、意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

五、牛刀小试

阅读《约客》,回答问题。

篇8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低效现象归类

总体来说,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低效现象可归纳为以下三类。

(一)过于重视诗词的背诵,忽视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语文教师往往将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放在记忆和默写上。尽管我国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的说法,但是,死记忆硬背往往会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教学实践来看,一首古诗词的教学时间通常只有一课时,而教学内容则有学生诵读、背景介绍、作者生平、诗词讲解等多项。迫于教学进度,我们常常是将诗词背诵作为作业,第二天上课检查,这样一来,学生只是被动地去听、去背,如何能产生学习兴趣呢?

(二)过于重视对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学生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唐诗宋词都是古人留下来的文化精髓,语言优美,节奏或明快,或舒缓,或高亢,或婉约,其意境多与作者的心情相关。因此,对古诗词的理解应该将重点放在用心去感知诗词、用思想与作者交流上。但是,很多教师则只是枯燥地分析诗词,而不是带领学生去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之美,这就使学生无法对诗词完成深层次的理解。

(三)过于重视对词句的翻译,忽视了古诗词的文学性

受现行考试评价体制的影响,有的教师将写作背景、作者简介、诗词翻译之类的基础知识当作教学重点,而忽视了诗词的文学性,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如此一来,本该丰富而有趣的诗词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基础知识的堆积。一节课下来,学生除了能记住教师重点讲解的字词、注释之外,根本没体会到诗词的优美之处。说是些千古名篇,在学生看来只是枯燥的文字,与泛泛之辈的拙劣之作又有何异?

二、小学古诗词困扰因素分析

困扰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个。

(一)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

尽管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时间,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惯性影响,教师在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重点和处理上仍存在偏差。在他们看来,古诗词教学与死记硬背是相伴而生的,至于说诗词鉴赏只是公开课、优质课上的做秀行为。于是,他们将课堂大致分为两等份,前一半时间用以介绍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诗词大意,后一半时间则让学生用于背诵和默写诗词。

(二)教师知识储备不足

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我国多数地区的学历要求是专科以上学历。受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影响,现如今的专科学生并不能够从深层次上来理解古诗词,难以把握古诗词的意境,无法将作者的思想情感、艺术境界与诗词语言结合起来,无法体会其中的美感,只能对古诗词做浅层次的分析。这样一来,他们只能用平铺直述的方式将诗词讲给学生,学生无法把握其逻辑顺序,如何能对诗词形成完整的理解呢?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出路分析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

按照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地靠近诗词,主动地走进诗词所营造出的特殊境界,让诗词从远古时代走到学生的生活当中,以此来使学生感受情感的熏陶,使学生感受诗词的优美。特别是我们要注意应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营造出图、文、声皆备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以基础知识讲解为基础,引导学生体会古诗词的意境

古诗词意境的教学是随着诗词的变化而变化的,并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大致来说,可分为四个方面。

1.在反复诵读之中感受意境之美。多读是学习古诗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古诗词语言和谐,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大声去读,可以使其注意力集中到诗词上来,往往能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效果。

2.在逐字分析之中品味语言之美。逐字分析、细细品味是基础知识相讲解是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古诗词讲究的是用字准确、凝炼,往往只是一两个字词就蕴含着深远的意境,这就意谓着古诗词重点字词的分析等同于将一幅幅意境深远的美丽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词的内涵之丰富。

3.在深入挖掘之中揣摩意象。意象是情融于景的一种表现。在古诗词当中,作者所描写的意象多与其情感相联系,反映其情感寄托,说明一定的道理。

4.在图画建构之中拓展想象。在古代,诗词、音乐、绘画是同属一家的,音韵优美的诗词定然与优美的图画相联系。在经典的古诗词当中,梅兰竹菊四君子、长亭小桥流水、莺啼燕舞青山、浮云新月柳絮都是不可多得的绚丽图画,诗人都可借以展示自己心中的情意。因此,在教学当中,教师应该注意将诗词当中的语言文字翻译为生动鲜明的图画,让静止在纸面上的文字活起来,使学生对物象、情境和事件产生鲜活印象和切身感受。

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语文版;古诗词抒情方法;写作教学

在古典诗词中,情感的抒发是创作的重要部分,也是应予遵守的创作原则,所谓“诗言志”,“言志”即为通过诗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也是评判作品的主要参照标准。本文试借鉴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抒情方法指导初中抒情文的写作训练,以语文版初中语文教材收录的古诗词为借鉴作品,从景物人格化、以景拟情、景语含情三方面指导写作教学。

一、景物人格化

与触景生情不同,景物人格化是指作者在创作签将情感投射到经物质上,将所写之景人格化,不是单纯地描写景物,二是依据情感抒发的需要塑造景物,因此,在不同情感的支配下,描述出的景物呈现不同的样子,也带有唯一的独特的情感色彩。以杜甫的《春望》为例,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赋予花与鸟人的情感,诗人写诗前情感先行,因自己的感时伤怀,故看见花开繁茂也感觉花是在流泪,听见鸟声一片,也觉得心惊。当然,花与鸟本无人之情感,在以往的诗词中多用于衬托春之盎然生机,在这首《春望》中,因作者的忧愁满怀而被人格化,情覆于景,以情塑景,春花“溅泪”,鸟儿“惊心”,赋予花鸟如此高度的人格与感情,足以表达作者国破家亡的深切哀痛与忧虑。在写作中,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而移情于景,这种情感表达方法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初中学生对景物人格化的写作手法尚未熟练掌握,在写作中往往使用概括、抽象的语言描述情感,习作欠缺感染力,浮于表层。教师在教授古典诗词时应在分析、鉴赏时强调对其情感表达方法的学习与借鉴,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摹写,并最终达到提升习作水平的目标。

二、以景拟情

恰切地表达情感并非易事,情感、思绪等这些内心感受属于抽象的事物,本不易描述,若直接书写,极易流于表层,不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在优秀的古典诗词中,往往会使用景来传情,对切合诗人情感的景进行精细描写,通过这种描写曲折地表达诗人的情感,以此造就诗歌意境的悠远与情致的典雅。使用这一情感表达方法需要注意选取的“景”应与要表达的“情”相契合,若有“景”而无“情”,写景就只是纯粹的描写景物;若有“情”而无“景”,作品就将沦为毫无艺术感染力的说教。为达到情感与景物的高度融合,恰切表达情感,需精心选择进入诗歌的“景”。

试以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作者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比喻自己的现实处境,在山河破碎、自己被俘后,用飘絮与浮萍比喻家国覆灭表现自己的无家无根的沉重哀恸,飘絮与浮萍的无根足以表达诗人的无国之痛,加上风吹和雨打,就更为凄凉,家国破碎后还要遭遇迫害,诗人的内心痛苦无极,而其诗句也因之徒增沉痛。巨大的情感投射与精准的以景表达,让“风飘絮”和“雨打萍”成为传颂至今的经典比喻。

另以《蒹葭》为例,它使用的是“兴”的情感表达方法,即借助景物引出要描写的内容与要表达的情感,虽然作为诗歌的发端,但仍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密切先关,蒹葭即芦苇,它的飘忽与若有似无的特点和诗中要表达的追求佳人而不得的情感是共通的,《蒹葭》以蒹葭的反复出现、白露凝冰雪、雾气笼罩营造出一种可望不可即、聚散两茫茫的意境,朦胧、清寂而略带患得患失的哀怨对应着诗中主人公追求家人不可得的情感。《蒹葭》通篇的“景”即为主人公的“情”。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往往将天地四时的变化、自然万物的消长与人类的情感、生命的过程相对照,因为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诗歌的意蕴走向深刻、情感也趋于和谐。目前的初中语文写作训练中,学生往往认为作文与生活两者并无关联,为写作而写作,若不能以文学的眼光去观照景物,不能以真诚的情感去体悟世界,将难以达到“情”与“景”的交融共生。

三、景语含情

在古典诗词中,有一类作品并无明显的景物人格化或者以景拟情,看似写景却暗含抒情,对叙事式的写景仔细分析即可感知作者的深厚情感。比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写送别朋友的场面,朋友骑马离开,雪地上留下一行马蹄印,从表层来看,是单纯的场景,但若深入一层,可知这句诗中不仅是描写场景,还在显性的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不舍情感,作者的目光藏在景物描写中,诗人跟随朋友的身影,看着他渐行渐远直至消失,雪地上的马蹄印更显示了诗人目送朋友的深厚情谊,朋友已在视线中消失,作者仍注视着那一行马蹄印,离别的不舍和感伤让诗人失神凝望。诗人用看似单纯的场景描写出了一个带有强烈主观情感的空白画面来表达对朋友的深厚情感与离愁别绪,空的画面中情感却是厚重真实的。这种以表层景物的流动变化表达隐藏其中的诗人情感也是极具表现力、可资借鉴的写作练习方法。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词;课堂教学;小学生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充分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独特功能,使全体学生获得应该具备的全面语文素养,并为学生的不同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全体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为不同学生的各种发展倾向提供学习空间。因此,教师在开展诗词教学时,要避免抹杀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避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本文围绕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要点及其实践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小学语文诗词教学的要点剖析

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学习经验不足,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尽量用教学资源对诗词进行释义,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

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教学资源。严格来说,忽略身边的资源而一味追求新、奇、特,不仅容易和教学的方向背道而驰,更容易与小学生的认知脱节,使教学效果事倍功半。因此,在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从身边的课本资源着手,将诗词中充满新意、丰富形象的内容以及生活的场景呈现给学生;让诗词中蕴含的那些想象元素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学生打造一个创新思考、勇于探索的教学氛围,让语文教材以多维度、深层次的形象呈现在学生面前。

其次,要突破教材的限制,实现教材与其他资源的整合。相对来说,新时代的小学生身心发展表现出独立而有个性的特点,尤其在认知方面,他们的视野会更加开阔,思维也更加活跃。所以在进行诗词教学时,从小学生特有的认知特点出发,通过对教材、生活和其他课程等各个领域的资源进行整合,对诗词教学资源进行补充,有助于学生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全面提升学习效率。

二、教学实例分析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4课《江雪》教学为例。课堂教学共分为两个部分。

1.教学资源的应用

在课堂开篇,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全文,其次让学生找出课文的关键词,继而以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将课文中描述的景色展现出来,让学生体会课文文本与真实场景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学习如何用夸张的语言文本来展现语境和描绘场景。

关键词:①山、鸟、绝;②径、人、灭;③孤舟、蓑笠;④独钓、江雪。在提取关键词的同时,首先,让小学生对这些关键词进行逐字分析,了解其在诗中发挥的作用;其次,引导学生采用联系法和代入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内部认知结构及其生活经验对关键词进行研究和替换。

联系法:首先,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描绘场景有关的视频,其次,让学生在观看视频的同时,将其中的某一片段与关键词进行对照,从而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在课文中的作用。

代入法:让学生尝试用其他词语来替换诗中的关键词,以此来体会作者的思想和创作手法。

在上述案例中,通过找关键词突出了教学内容的探究性。与普通课文相比,诗的语言更精练、文本结构更紧凑,课文的主题思想浓缩在短小的篇幅中,因此,这也加大了学生理解课文的难度。而以关键词作为学习的媒介,采用联系法、代入法、替换法等进行学习的拓展,一方面拓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课文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拓宽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

2.教学方法的优化

以诗的意境作为分析重点,引导学生用对比、想象等方法分析和总结《江雪》的语言特点、文本编排、表现手法和意境描写。例如,《江雪》这首诗中运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场景,它们表达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如此,通过分析,使学生了解了《江雪》这首诗的特点,掌握了作者的创作手法。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创设课堂情境。首先,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江雪》一诗所描绘的整体形象,继而结合诗中词语、关键语句,感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其次,让学生从用字、用词到文本编排、意境描写以及中心思想等方面仔细揣摩,体会作者表达的孤独郁闷的心情,更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总之,中华古诗词是中国的文化艺术瑰宝,是充分研究我国古代文化、历史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充分重视诗词课堂教学,全面优化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畅游在古诗词的海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