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创业解决方案

篇1

【关键词】大学生;兼职;网络服务平台;可行性

在校大学生有兼职意愿的占到80%左右,但是大学生缺少兼职信息,而且社会上的中介机构缺乏诚信,经常欺骗大学生,导致很多大学生失去了宝贵的兼职机会。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的构建,以凯里学院为依托,为大学生提供可靠的兼职服务,为商家提供合适的人才资源,搭建一条大学生兼职的沟通桥梁。

一、大学生兼职现状

兼职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过对凯里学院和周边的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在校的大学生有80%的人想要做兼职,但是因为社会中介种种不诚信的行为,令其中70%的大学生望而却步。在想要做兼职的大学生中有8%的学生是经过他人的介绍从事兼职工作的,但是在这些大学生中,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兼职工作并不满意,很难找到真正符合自己心意的工作。与此同时,商家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但是却没能找到合适的员工。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可靠的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急需建立,它应当是收费合理的,诚信度高的,服务周到的。

二、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构建的意义

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的构建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兼职机会,同时也能够解决商家招人难招人成本大的问题,是一种对于大学生和提供兼职岗位的商家都十分有益的中介形式。本文所阐释的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是以凯里学院为依托建立的,拥有固定的办事地点和可靠的诚信保障,不仅能够为大学生提供许多的兼职岗位,为情而能够有效地维护大学生的利益,让兼职大学生在发生劳动纠纷时能够有所依靠。

三、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的可行性

(一)大学生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参与兼职的面越来越广,大学生兼职的工作形式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接受,社会对大学生兼职的需求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学校能够提供的兼职范围以及大学生自身所能够找到的岗位毕竟是有限的,中介机构成为大学生寻求兼职的必然选择,但是社会机构的不可靠性往往使得大学生的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应运而生。由于社会市场的混乱和兼职市场的不规范性,很多大学生都希望学校能够建立专门的兼职服务机构,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的建立就迎合了大学生的这一诉求。依托高校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不仅更加可靠,而且还能通过兼职引导的方式辅助高校的大学生管理工作,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帮助。

(二)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我们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所面对的主要的客户一部分是凯里学院以及周边大学的大学生,另一部分就是学校周边的各大商家和企业。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凯里市并没有一家信誉较高,受到大学生普遍认可的中介机构,我们依托凯里学院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首先在可信度上就获得了先机,因为是学校的机构,能够给广大的大学生很好的印象。其次,我们发现凯里学院周边有着大量的中小学,家教一直是大学生兼职的主流工作之一,大量的中小学生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的兼职机会。在学院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依托高校的优势,掌握着大量的寻求兼职的大学生的信息,能够为商家或者是寻找家教的家长提供更多的选择。

(三)风险问题以及解决方案

作为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的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在起经营期间不免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问题,针对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制定了详细的解决方案。

1、在服务平台建立的前期,是经营运转最困难的时期,在这个阶段,学生缺乏工作经验,还没有收获利润,资金运转也比较困难。学生缺乏市场运营的经验和知识,对于如何进行市场运作一无所知,这些综合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导致项目的失败。解决方案:在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的经营过程中必须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部门,紧抓财务管理,注意开源节流,保证资金的运转正常。在遇到经营苦难时,要及时的发现问题所在,调整经营策略,总结经验教训,预防相同问题的在发生,为今后的经营管理积累经验。对于市场经营,网站的管理和机构自身的管理,邀请专门的教师、专家进行指导。

2、经营中期的问题们主要集中在服务机构的管理和发展策略的制定上。在机构发展到中期时,市场已经打开,我们的服务机构已经拥有一定的客户群体,在这样的时期,最重要的是如何维护已有的客户群体,和如何发展新的客户。解决方案:在机构经营的中期,必须重视机构的经营管理。为了更好地进行管理工作,可以让一些学习能力突出和和主要的管理人员去优秀的企业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丰富本机构的管理方式。

3、在机构经营的后期,主要的任务就是不断地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当我们的机构发展到后期的时候,必定会出现相类似的机构想要来”分一杯羹”,在这种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增强自身,寻求如何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解决方案:在经营的后期,紧要不断地巩固自身的品牌形象,对于业务的处理更加的认真仔细,服务态度更加诚恳,对于兼职工作更加的认真负责。不断地优化自身的管理,寻求更加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策略,紧抓自身机构的特色,优化机构的品牌形象。

总结: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在校期间都会从事各种各样的兼职来积累自己的经验锻炼自己的能力,兼职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生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由于兼职信息的不对称,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好的兼职工作,一方面商家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本文系统地论述了大学生创业兼职网络服务平台构建的可行性,是将来大学生兼职的主要渠道。

参考文献:

[1]蒋龙成;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2]戴雪头;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11年09期

作者简介:

1、蒋永兴,男,贵州思南人,凯里学院信息工程学院11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

篇2

1 研究意义   

 以浙商文化为引领,构建一个全面的创业教育指导平台来辅助这些高校毕业生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指导体验平台,帮助他们自主创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具有实际意义和理论价值。

1.1 传承浙商文化,开辟大学生创业研究新视野   

 信息化时代,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浙商以敏锐、迅捷的创业实践造就了独特的浙商文化。对于浙商文化精神内核的挖掘和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将是大学生提升创业能力的先决条件

1.2 把握经济转型的机遇,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对于我国这样的劳动力供给大国而言,通过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创业能力,推动大学生创业,为社会创造就业岗位,是解决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也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研究在正确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实际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等方面提供了对策和理论支持redlw.com。

1.3 整合创业资源,增进大学生创业互动   

 通过浙商文化的传播,结合与创业内容相关的视频和交互游戏,让大学生在趣味中体验创业,填补创业教育资源的空白,并且给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科学的、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提前感受职业生涯,探索大学生创业的新经验以及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最终实现个入生涯发展目标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1.4 利用数字媒体技术,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

   构建大学生创业的交流体验平台,让他们可以在线体验到创业过程的有趣和艰辛,并且了解到创业过程和学习到创业经验。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构建大学生创业体验平台,促进创业教育教学改革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不可忽视的内容redlw.com。

2 研究内容   

 在浙商文化引领下的大学生创业体验平台构建分为以下三个板块的内容。统,正确地在企业信息化上判断出企业真正的物流需要。

3 提高航空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专业能力的建议   

 通过对航空物流人才必备专业知识的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决方案的最重要途径。航空物流人才的重要来源是大学毕业生,因此航空物流学科在高等院校中应加强建设,提高教学能力,这也是提高航空物流专业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高等职业院校应当遵循现代航空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要求、航空物流专业和课程,以满足实际及社会化,建立和完善航空物流教育体系,针对航空物流人才的培养,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强大的师资力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当前航空物流师资的缺乏,他们大多是从管理、营销、运输等专业教师转移过来的,所以专业本身并不太符合要求。因此航空物流专业增加引进更专业和权威的海外教授、专家以及培训应成为当代航空物流人才培养的趋势redlw.com。   

篇3

关键词:隐性知识;大学生;创业能力;创业教育

1隐性知识涵义及其特点

每个人具有不同的知识的传诵和表现程度方式,专家把知识划分为两大类: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是指可以用语言、文字及符号等形式外化存储的,客观而有形的知识,例如:书籍、影像等;隐性知识是指不能完全清晰表达出来的知识,在特定情景中人们基于心智模式、价值观等感受到的,主要包括信仰、隐喻、直觉、灵感、思维模式和诀窍等[1]。人们的隐性知识很难直接表达出来,难与他人分享,隐性知识的获得需要通过自己在工作、学习及生活过程中慢慢领悟出来的。美国学者Verna(1998)认为隐性知识类似浩瀚的大海,显性知识好比大海中的岛屿,是人类所有知识中露出海面的一个小岛[2]。显性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必须依赖隐性知识才能被理解和应用。在实践中,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广泛、更隐秘、更能体现人类的创造性。隐性知识的特点有:难以言表性,即很难用语言文字等方式直接表达出来;非批判性,即很难对其用语言进行形式逻辑分析和批评思考,属于“意会性”特点的知识;环境变化性,其产生、转移依赖于一定客观环境;个人化的知识,与认知主体无法分离;无意识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锻炼中无意识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预见能力和创造性,实践证明:隐性知识相对于显性知识来说更具有价值。

2隐性知识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关系

2.1隐性知识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出新的思路

隐性知识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出新的思路。隐性知识本质上既是理解力,又是悟性。它把握人生经验和阅历,以实现理智的思想、意念及创造性思维。对于已毕业的大学生创业情况统计分析得出,知识与能力相互重叠、相互交织,重叠部分就是隐性知识,是实践智力、创造力的核心。由此可见,隐性知识与创业能力密切相关,创业隐性知识的生成与获得对于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今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从这个角度出发,大学创业是解决就业的新出路。在大学期间,就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简单以创业企业的成活和发展为唯一指标。美国国家创新创业委员会创办者史蒂夫•马若提列出的适应能力、竞争性、自信、纪律、动力、诚实、组织、毅力、说服力、冒险、理解和视野这12种创业者需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基本上属于隐性知识范畴。大学生创业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及用人单位的重视。大学生如果具备识别创业项目、抓住创业时机、整合创业群体默契及协调社会关系等能力即可使大学生尽快获得创业成功的机会[3]。

2.2加强创业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

大学生创业教育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在新时期,很多专业的对口就业岗位日趋饱和,直接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国家提倡用大学生自主创业来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创业能力是创业活动质量和效益的集中反映,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励大学生潜在隐性知识的开发。在某种特定条件下,创业能力是人们发现商机、捕获商机、汇总各种资源,并创造出更大商业价值的能力。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同样需要具备较强的创业能力。事实上,创业能力与隐性知识关系密切,创业能力是隐性知识的一部分,是以创业为目的的个体隐性知识的汇总,具有很强的个体性、境况驱动性及实践体验性等特征,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当下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当代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历练和思想产生主要来自于部分已经创业成功人士的讲述的个人学习、实践及创业思想和亲身经验,创业知识教育多以显性知识讲授为主,而实际上创业能力的形成不能从课堂讲授中直接学到[3]。

3加强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方法

该文深入剖析了隐性知识和大学生创业能力关系,分析了大学创业教育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学校及大学生的广泛重视创业教育,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改进我国大学生创业匮乏的短板。笔者从事了多年的大学生教学、科研及学生就业辅导等工作,对于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有了一些剖析。在深刻研究隐性知识和大学生创业能力关系研究的基础上,也有一些想法和对策供大家参考。(1)社会和家庭成员应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在重视显性知识培养的基础上,加强隐形知识的历练。应该支持和鼓励大学生转变就业思路,正确寻找自主创业思路,把握创业机会,并给予资金和社会资源的支持。(2)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应用技能型高校中,尤其是大部分普通二表高校将被定义为教学型或应用技能型学校,这类学校在设置教学计划时应该考虑创业教育课程和创业实践安排,不能只是安排几名教师,开设几门创业教育课程及安排创业实践,这样只是显性知识的教育。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安排专业创业指导教师为大学生设计一个从大学生入学到毕业直至创业就业全过程指导,促进隐形素质的培养。(3)创业指导教育和所学专业尽量贴近,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大用。在新时期,很多专业的对口就业岗位日趋饱和,直接就业难度越来越大,国家提倡用大学生自主创业来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这创业指导教育和所学专业尽量贴近会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更加充满动力,打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基础,奠定坚实人生专业知识的金字塔底,潜移默化的强化人生的判断性、预见性、创造性等方面隐性知识等。(4)全国、省市地区及各大型企业组织的各类科技竞赛、创新设计及创业大赛活动应该持续进行,不能仅为比赛得奖,应注意后续的训练和实践隐性知识,为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提出新的思路,包括:大学生理解力和悟性。它把握人生经验和阅历,以实现理智的思想、意念及创造性思维。

4结语

社会、高校、家庭及大学生加强对隐性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出具有素质高、技能强的综合型创业型人才应对市场经济的新挑战。在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学生隐性知识的开发,创新大学创业教育方法,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创业型人才。

作者:姜伟 张兆强 郑鑫 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钟红英.隐性知识特性及表现形式的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5(3):128-129.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同城快捷;问题

同城快捷服务业,一个新名词,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然而对它真正了解的人却并不为多。

同城快捷服务业也叫“跑腿服务”。2005年,我国出现了第一家“万事帮便民服务公司”,随后,就星星之火,兴起燎原之势,在东南沿海发达城市迅速兴起,出现了如杭州跑腿公司,益阳跑腿公司……然而,这一新兴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

一、存在问题

仔细研究各地跑腿公司的经营模式就会发现在四个方面存在问题:(1)这些公司的经营模式单一,以简单的“客户―跑腿公司―客户”模式为主。利润微薄以外还造成了人员浪费,收单不稳定,无法拓宽从业渠道,无法与专业性公司(如快递公司、送花公司等)进行竞争。(2)无法进行有效的广告宣传。目前工商部门不能对这类业务注册,无法注册导致客户与公司间缺乏互信,缺乏互信又导致公司的宣传工作难以进行。(3)缺乏行业标准。工商部门对这一新兴行业也缺乏认知,导致对该行业内部的竞争缺乏有效的监管,无法形成良好的行业规范,使得大部分公司夭折在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上。(4)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约与保护。

二、解决方案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分析,笔者以银川跑腿青年公司为实验基地,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实践探索,并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想法。

(一)解决经营模式单一问题。参考其他服务业行业(如快递行业,外卖行业),同城快捷服务业急需确定服务范围,进入专业化和职业化阶段。我们帮助银川跑腿青年公司制定了三个服务方向,分别是外送服务(包括送饭,送花,送文件等)网络咨询服务(包括订票,信息查询,自助游路线制定,淘宝抢购等)和中介服务(美食介绍,店铺介绍,特惠介绍等)。服务专业化避免从业人员没有专职方向,服务混杂的现象。也带来了新的经营模式(商家行业服务客户)。在这样的模式下,利润不再单一的来源于客户一端,而是来源于商家和客户两端。作为服务行业的同城快捷服务业,手中掌握着大量的服务信息和人脉资源,而这两个资源的整合正是这一经营模式的重要支点。网络上“饿了吗”、“美团”等信息网站只能被动地提供信息;餐饮,娱乐等实体店不能广泛开展信息咨询推荐。而同城快捷服务业可以对客户订购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店铺改进提供意见并为合作店铺进行客户宣传,能够更好的将客户与商家联系起来。

(二)互信解决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和《快递市场管理办法》对城市内物流服务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但是对邮寄业务有一系列的规定。参考邮寄业务的规定,可以制定外送服务的行业规范。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是解决互信问题的第一步,从业公司制定严格的行业规范可以起到示范作用,加快行业规范的最终形成。行业规范中服务费用的制定又是最重要的。服务费用可以参照《出租车行业服务费用制定标准》,根据各地消费和物价水平制定,分为起步价和超出里程价。统一的价格标准,会提高整个行业的客户信任度。行业的宣传要从熟人口头宣传走向市场宣传,利用流行的自媒体技术宣传,提高知名度,换取市场信任度。

(三)缺乏相关法律法规是目前最难以解决的问题。我国目前没有这一方面的法规规定,甚至连管理办法都未曾出台。同城快捷服务业比较接近物流业(城市内物流),可以暂时参考物流公司进行管理。随着行业的发展,再向国家建议增加这一行业的法律法规。

三、同城快捷服务与大学生创业

(一)大学生初入社会,有更多的机会与时间;而同城快捷服务业又可以为大学生的创新思想提供良好的平台。笔者在江苏大学的创业研究调查表明,63%的同学认为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二)大学生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灵活地调整行业的职业化方向。如计算机专业的可以提供电脑购买的专业咨询,电脑软件的安装指导,电脑配件和硬件的上门安装;旅游专业的同学可以提供旅游景点推荐和自助游路线制定等。所以,大学生拥有的极大的优势,可以为该行业带来技术提升和专业提升。

(三)大学生刚踏入社会,更容易给客户留下良好的信用形象,为该行业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改革的不断深化,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支柱性产业。我们相信,大学生在同城快捷创业时,虽然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只要坚持下来,不断探索思考解决出现的问题,人们一定会认同这一行业存在的必要性,而开创者也必将获取巨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 吕荣.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发展创业教育相关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

[2] 苏益南.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09.

[3] 贺丹.大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因素分析[D].浙江大学, 2006.

[4] 杨立安.简论我国大学生创业的现状与未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

[5] 吴文娟.我国大学生创业支持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

[6] 欧阳琰.大学生创业素质与创业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8.

篇5

[关键词]高等院校 大学生 创业

[作者简介]黎昕(1975- ),男,湖南邵阳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党政办副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 心理学。(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的路径和机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XJY00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098-02

创业对于促进经济高速增长,加速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等方面有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创业已经成为一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秘密武器。高校是人才聚集的地方,加强高校的创业教育对于加快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结合广西2010高校学生创业情况统计的结果,深入探讨大学生创业培训机制构建,有助于完善大学生创业培训体系,破解就业难题。本文探讨的创业培训体系包括以下内容:第一,自主创业的人数占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人数中的百分比;根据对广西高校的毕业生的调研,在146613位毕业生中研究生4892人,本科生49298人,高职(专科)生92423人,其中自主创业的0.49%,在这些自主创业的人中,研究生所占的比例是0.15%,本科生的比例是37.04%,高职(专科)人所占的比例是62.81%。第二,毕业生不同类别的人员创业分类统计,团队创业,即合伙投资经营采取自我雇用式管理,平均每人带动1.86个人就业;加盟经营,即加盟直营、区域或购买特许经营权,平均带动1.43人就业;技术转化企业,即将自身专长或技术发明通过技术入股创办企业,平均带动1.55人就业;项目孵化创业,即争取创业基金投资支持进行创业项目孵化,平均带动3.67人就业;创意创业,即以具有创新性的设想或创意进行创业活动,平均带动0.73人就业;网络营销,即借助网络平台、电子商务等进行商贸交易,平均带动1.07人就业;个体创业,即个体独立投资经营或利用自身专长自谋职业等,平均带动2.07人就业;其他创业,0.32人就业。第三,在校生创业人数,仅占总统计人数的0.45%。创业是就业的基础和前提,大学生就业离不开大学生创业,没有成功的创业,也不会有更多的就业。本文针对以上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具体的实施措施,对在校大学生今后的创业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纵览我国现有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各方面政策,我们可以发现,在全国各地已经出台的法律法规或者政府政策并没有把握住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真正遇到的难题与诉求,导致高校毕业生缺乏先期创业所必需的资金以及财税、服务、舆论支持、新闻宣传等各方面的支持。而在现存的鼓励政策中,要么支持力度小,较多减免政策都集中在登记费、管理费、工本费等行政性管理费用上,而直接的税费减免与小额贷款政策迟迟得不到落实;要么政策只针对于原籍毕业生,而多数异地有创业意愿的应届毕业生则被排除于政策影响范围之外。

第二,我国的各政府机关单位之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促进高校毕业生创业的系统机制。高校毕业生就业主要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与教育部门负责,其中教育部门负责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前的管理培训,而人力资源部门则主要负责毕业生离校至就业的这一段时间。这种存在断裂关系的部门交接过程中,往往给高校毕业生带来政策不统一、鼓励制度难以落实等问题,同时也对处于毕业生两端的高校与就业部门的合作产生困扰,无法合理促进该校毕业生创业。

第三,对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在我国各大高校均有体现,并且缺乏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和相应教材,相关师资队伍建设也比较滞后。

第四,创业学生普遍经验不足,缺乏相应的技术培训和具体工作指导。目前大学生创业不多。从桂林市和广西整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创业的比例较低。首先,大学生有创业想法的不多,创业的意愿出于自发,高校对大学生的创业没有进行系统的培训。其次,虽然大学生参加创业活动积极性较高,但活动后真正创办企业的少,主要是缺乏良好的项目和合作伙伴,尤其是目前的创业活动内容比较低端,有科技含量的不多。目前的创业企业主要是广西大学的老师创业,带动了部分同学就业和创业。

第五,大学生创业环境和条件不是非常理想。政府提供的创业条件,从小环境上够了,从大环境上来说不够。从政府层面来说,对于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政策不是非常详细,有实质性内容的不是很多,政府相关部门不知道如何操作,人力资源的成本没有优势。

第六,资金上的支持不够,没有具体的条文,自治区支持微小的信贷、初始资金。高新区:办公免费2年,500租房补助,2万的资助资金,但是大环境不好。配套资金困难,保证引导资金,资助学生创业,向孵化器机构推荐。

第七,大学生创业缺乏必备知识和经验。在大学生创业者普遍社会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培训,缺乏法律常识、市场常识、产品设计相关经验,缺乏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需要高校牵线搭桥,通过培训、创业导师定期做辅导。培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边做边补课,培训导师非常重要。创业教育上,学校做小班,一个老师带两三个人,有案例教学,包括进行财务和市场相关知识的培训。

第八,国内的创业文化氛围不强。通过国内外对比结果可以看出,国外毕业的大学生更有活力,国外毕业的同学创业的能力更强;相对而言,我国学生对经营企业缺乏经验,没有进行身份转型,还存在学生心态。

篇6

复旦科技园作为国家科技部和教育部联合认定的首批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之一,以建设国内一流大学科技园为目标,充分利用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网络、文化氛围等综合资源优势,成立了上海复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有限公司暨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构筑了包括风险投资在内的创业服务平台,成为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聚集和培育的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的基地。

上海复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有限公司于2002年由上海复旦大学企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三家共同投资组建。几年来,上海复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孵化场地建设初具规模,孵化企业快速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脱颖而出,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和发展。

大胆创新、积极实践孵化服务新模式

全面推广联络员制度

为做好孵化服务,科技园全面推广联络员制度,为每一家孵化企业配备一位联络员,做到孵化服务全覆盖。

根据联络员自身专业领域,对联络企业按照相应专业进行分类管理,使联络员能够迅速切入企业,同时通过对企业的服务强化自身专业知识,实现联络员、孵化企业、创业中心的多赢。

根据孵化企业的发展潜力,对孵化企业按照关注程度进行分类管理,确定重点孵化与一般孵化,使联络员能够兼顾点与面,提高孵化服务效率。

针对企业需求,联络员积极开展个性化服务;针对企业共性问题,联络员开展专题讨论,出具相应对策。如针对凯实公司的人力资源困境,联络员帮助其出具了诊断报告和咨询报告;针对西恩公司的管理瓶颈,联络员帮助其出具了内部管理方案的报告;针对复济公司的销售难题,联络员帮助其策划并实施;针对复雁能源公司的融资需求,联络员帮助其起草融资协议,并参与策划;针对企业中普遍存在的技术保密问题,联络员进行调研确定解决咨询方案;针对最新的财税政策,联络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搭建平台服务,实行AB角制度

除推广联络员制度外,科技园还积极搭建孵化服务平台,实行平台服务的AB角制度,每一项服务平台都有2位员工共同参与,进一步完善了孵化服务体系,提高了服务平台的效率。

强化项目申报服务平台。先后与上海市软件行业协会、上海高新技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两家签订了合作协议。继续与经委、信息委等掌握企业项目资金审批权的单位进行沟通,增强为企业的服务通路。

充实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根据孵化企业发展中的一些共性问题,引进了管理咨询、财务管理、专利事务、会计师、律师等10多家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组建了专利、人力资源、法务、财税、培训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比如,人力资源服务平台通过化整为散,帮助初创期企业节约成本,为60多家企业成功招聘200多名员工。专利平台主动与上海公共研发服务平台对接,帮助50多家企业申请10万元多的资助;利用知识产权园的专利展销馆,帮助20多家企业进行专利推广展览;利用多家律师事务所帮助10余家企业免费咨询等。财税平台拜访了8家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及相关公司,从中筛选了3家签约合作,组建了为园区企业提供服务的财税咨询服务平台。

探索建立专业服务平台。根据孵化企业的行业特性,初步建立了IT企业专业服务平台,同时探索建立生物医药等一批专业技术服务平台。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企业沙龙和活动,丰富与孵化企业的交流形式,营造特色创业文化氛围。组织了四次孵化企业见面会,在短时间内展示创业中心的服务功能;组织企业参加各种类型座谈、沙龙10次以上,帮助企业开拓了视野;组织了14次培训,共计有350多人次参加培训,涉及专利、法务、财税、人力资源等方面。组织了三家企业免费参加第八届中国工业博览会。

融投资工作稳中求新

科技园为在孵企业融投资工作方面,力图做到稳步前进的同时,稳中求新。

2006全年累计为企业融资4290万元,接受企业融资咨询33家,正式受理融资申请企业15家,融资资金获批受益企业13家,融资资金发放次数18次。其中统借统还资金3580万元,直接银行融资140万元,财政担保贷款资金300万元,孵化器网络担保贷款270万元。

制定完成《融资风险管理控制细则》,完善了贷款风险控制机制,明确了融资流程中各岗位具体职责。在贷后监管方面,对融资企业抵押物通过银行评估系统进行价值估价。编制《申请融资企业基本情况汇总表》,每季回访一次企业,了解企业最新动态。同时,贷后监管实现交叉管理,A、B角监管,确保贷款资金的安全,降低融资风险。

创业项目投资工作。完成对上报的7个创业项目的考察、调研,提供调研投资报告、签订投资协议,共计投资240万元。投后管理工作主要围绕第一期和第二期共11个创业项目开展,对全部创业项目进行了走访了解,并形成了投资项目现状分析报告,同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并完成了《中小创业项目投后管理程序》。

制定了《投资管理办法》,建立了项目收集、项目调研分析、评估筛选、投资决策、投后管理等一整套制度。推荐8家园区企业与风司洽谈,先后组织60多家企业参加各种投资论坛,寻找投资机会。

建立项目、资本对接网上平台,实现项目与资本、小企业与大企业对接。多渠道、多层面地与风险投资公司建立战略联盟,充分利用风司专业优势,提升我们的投资综合能力,建立科技创新投资的联动机制,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支持。

国际孵化服务寻求新的突破

在国际孵化服务方面,科技园积极制定了多项交流计划,推进国际交流工作。

作为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六基地之一,创业中心积级推进国际交流工作。接待马来西亚企业合作发展部、法国经合组织代表团、荷兰经济部代表团等10多家代表团来访交流。

制定孵化器国际交流计划,与美国北卡罗来纳―邦卡姆科技社区学院孵化器、荷兰经济部及代尔夫特大学、芬兰Riihimaki企业孵化中心、韩国湖西大学,新加坡TMW企业加速器公司签署了对等合作协议,全面实行孵化器管理人员实习计划与孵化企业国际软着陆计划,已先后接待乌干达孵化器管理人员及芬兰IT企业代表前来参加该计划。

积极组织孵化企业参加上海国际企业孵化器的各种合作交流活动,协助企业走出国门。2006年组织上海风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参与法国企业创新计划,申请了科委中法基金,并获得一个月的出访机会。

稳步推进复旦大学生创业园工作

为鼓励大学生自主创新、自主创业,加快推进科教兴市主战略,构建扶持大学生科技创业的工作体系和服务平台,自2005年3月起,上海市政府启动了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工作。做为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的受理点之一的复旦大学分基金,联合复旦科技园、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等单位成立了上海复旦科技园高新技术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建立“复旦大学大学生创业园”。复旦大学大学生创业园的建立,旨在支持复旦大学应届毕业生以及在读研究生运用知识才能进行科技创业,培育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精神,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拓展毕业生就业的渠道。

上海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有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6万平方米孵化大楼,并通过有效的增值服务,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中心已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荣获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称号。针对大学生创业初期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推出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为大学生提供特色孵化服务。

常规孵化服务

为做好常规孵化服务,科技园首先免费提供三个月到一年的办公场所、常用办公设备、公共文秘、财会、人事服务、创业咨询和辅导、项目评估和管理培训服务;其次还免费办理大学生创办企业各类证照、协助落实有关财税优惠政策,提供企业(项目)推荐申报、信息、市场营销、培训咨询、中介、国际孵化及其他能提供的服务;再次,设立了创业辅导顾问,外聘富有实战经验的企业家、知名院校的教授,以及心理辅导员等专业人士,组成辅导顾问团,解决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创业不同阶段出现的问题;最后,开设创业辅导课程,主要有创业者的心理辅导(课程、面谈形式)、创业实务课程、培训创业者分享论坛、成功创业企业参观与学习、拓展训练等。

投融资服务

资金是中小企业赖以生存发展的血液。大学生创业企业大多处于初创期,其成果的转化更需要资金及政策的扶持。

投融资服务方面包括:项目入驻后经综合考核,符合要求并具备投资条件的项目给予立项,项目投资一般不超过30万元并参与股权分配;提供融资贷款服务及财务记帐服务;提供财税政策、融资知识培训讲座;对符合申请创业项目投资补贴的项目,予以包装,设专人帮助申请。

完善管理体系和制度

针对大学生创业企业董事尽职管理,制定了《复旦科技园创业中心派驻大学生创业企业董事工作条例》、《董事绩效考核评定表》,通过召开董事联席会议加强对创业企业的掌握和了解,并邀请专业人员为公司派驻董事会董事们进行了培训。

针对大学生创业园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完善《大学生创业园基础管理办法》,并制定了《大学生创业园有偿使用(租赁)管理办法》。同时,为使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服务更加规范化、系统化,目前正在编制《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复旦分基金服务指引实务手册》,真正为大学生初始创业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

针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管理、发展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与上海市捷华律师事务所及上海市人事局下属世纪金才网合作商议,搭建“劳动人事外包服务”及“法律事务外包服务”两个平台,规避其发展中的不良行径,并咨询专业律师完成《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复旦分基金实施细则》及《章程修正案》,弥补完善基金管理制度。

“做大学生创业铺路石”的主题实践活动

创业园由创业园党员和业务骨干与大学生创业项目(企业)结对子,定人定点开展“一帮一,结对子“的对口帮扶活动,了解大学生创业者的需求并给出个性化的帮助。此外,创业园还举办各类生动活泼的活动,旨在使创业园的服务人员与创业大学生加深认识与了解,缓解他们的创业压力,营造一种团结奋进、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创业氛围。

喜结硕果,更上层楼

协助二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完成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工作(吉鲁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复爱绿色化学技术有限公司)。协助六家大学生创业企业申报科技部创新基金创业项目申报:上海市通过专家评估六家,国家科技部申批通过两家。

协助推荐上海风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申请孵化器国际合作奖学金(中法对口项目)申报,获得上海市科委15万元项目资助,其在11月中旬在法国举办的法中孵化器交流――上海―蒙彼利埃孵化器对流会上进行了交流与汇报。

一家大学生创业企业(上海湾朴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准备回购大学生创业基金股份,有望成为上海市第一批基金安全退出的基金点,并为今后基金的退出做了良好的示范。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201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当前需要“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创业培训”。面对当前巨大的社会就业压力、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社会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鼓励当代大学生自主创业,将就业压力转变为创业资源,以加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1]。而实际上,当前仍存在着大学生创业比例较低、创业意识不强、创业能力严重不足;学校在意识培养、技能培训以及实践模拟等方面创业教育力度不强,重视不够;同时当前社会传统的职业观导向,以及不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得大学生创业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支持等一系列的问题[2]。想要使大学生创业真正发挥对当前就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消除这些不利因素,有效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在创业问题面前,当前大学生主要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无创业意识;第二种是有创业意愿无创业实践;第三种是有创业意识兼有创业实践。本文认为可以结合大学生的不同情况来进行不同创业能力培养策略的实施,以增强其培养的有效性。

一、面向无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一)加大政策扶持和宣传力度。在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上,政府是必不可少且至关重要的力量。鉴于以往针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缺乏足够的宣传而不为大多数大学生所知,政府方面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大对创业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比如,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官方微博、微信等媒体,将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和鼓励措施进行大范围的解读和宣传,以引起更多的大学生的关注和了解。另外,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其扶持力度。例如,政府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制定不同的扶持方案,对缺乏创业意识的大学生,可以设立一些创业指导、咨询以及体验机构,以激发出其对创业活动的热情和意识。(二)借助社团提升创业意识。大学社团在大学生中间有着较高的影响力,是不同年级和类型的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学校可以发挥这方面的优势,鼓励学生创建一些与创业相关的社团;选聘一些在创业方面或者能力培养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较高水平的老师在其中给予指导;结合高校创业指导中心,加大校内的宣传,举办一系列创业宣传、交流,以及创业模拟和实践方面的活动。鼓励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加入,使他们在社团交流和实践活动中,转变思维,产生创业意向,并在实践中提升自身的能力。(三)校企联合,开展互动交流。学校在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培养上,应该充分借助企业的资源优势。一方面可以邀请一些知名企业的管理者、优秀企业家以及创业成功人士和校友,进行创业演讲、创业经验交流以及举办创业沙龙等,借助创业人士的事迹和典型,激发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充满对创业的向往,从而提升其创业意识。同样,学校也可以与企业结合,打造校外创业实践基地。利用企业的资源和人力,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从而吸引更多大学生予以关注,有利于其创业意识的提升。(四)社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很多大学生缺乏创业意识,与传统的“创业过于冒险,毕业后就应该找份稳定的工作”的职业观念以及社会缺乏对大学生创业的理解和包容等因素不无关系。因此,可以由政府事业单位牵头,结合相关社会组织多去创造一些鼓励和宣扬大学生创业的艺术文化作品,举办一些与大学生创业相关的活动,带动社会各界摒弃以往的职业和创业观念,认识到大学生创业的重要性,进而形成一种尊重、重视以及支持大学生创业的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使其在这样的环境中不自觉地萌生创业的意愿。

二、面向有创业意识无创业实践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一)建立支持体系,提供资金扶持。大学生不仅需要创业意识,还需要一定的创业条件才有可能付诸实践。很多大学生虽有创业意愿但是由于资金不足以及政府审批、市场准入等多方面的问题而不了了之。想要培养有创业意识但受限于实际行动的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仍需要政府的帮扶。政府可以建立一个针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体系,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加完善的支持。一方面可以针对大学生放宽准入条件,降低注册资金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为其提供一定的资金补助;或是根据行业和其自身的情况适当提高贷款额度,简化审批程序;减免一些行政收费;等等。为这些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引导其参与创业活动。(二)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创业教育。学校应该给予有创业意识无创业实践的大学生更多的重视,对其进行积极的创业引导和教育,不断提高其创业能力。在具体措施上,一是可以结合专业,编写有关大学生创业的教材,将创业教育设置成一门专门的课程,并纳入日常课程教育中,将学识教育和创业教育相结合;实施双向教育,为一些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提供基本的创业知识以及必备的经营管理和法律财会等方面的知识,为其以后的创业实践活动打下理论基础。二是学校可以设置“双师型”教育,为创业教育选拔出质量高、技能强、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或者是直接从社会上聘请一些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专家进行创业教育和实践指导[3]。三是学校可以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采用模拟实践以及案例剖析,鼓励学生组织或者参与创业设计等相关比赛,使有意愿的学生能够在模拟中展开真实体验,增强其参与创业活动的信心。(三)加强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推进创业,从来靠的就不是一方的力量,而是需要进行多方资源的整合。企业作为实际开展经营管理活动的组织,恰好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深入实践的平台。因此,企业可以与学校建立合作,为学生提供创业实战模拟如ERP沙盘模拟、仿真实践等多方面的实践机会,使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能够提前练手,获得相对实用和真实的创业技能与认知,推动其意愿转变为现实。(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鼓励大学生创业。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选择,容易受到社会舆论和风向的影响。再加上创业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失败和困难都是在所难免的,如果社会舆论过于严苛或者消极,就容易打击其创业积极性。即使他们鼓起勇气开始,在遇到问题时也容易放弃。因此,社会需要秉持积极合理的态度去评价大学生创业行为,舆论方面也要更加宽容并加以鼓励,减轻其投入创业活动的压力和顾虑。同时,社会大众媒体也要积极发声,对一些创业成功的案例和创业者典型进行大力宣传,并为其提供正面、积极的信息,营造出宽松的舆论氛围,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4]。

三、面向兼有创业意识和实践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

(一)加强指导服务,实施激励措施。政府方面,针对已经展开创业活动的大学生,除了上述的简化审批流程、减免行政收费、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等多渠道为其在资金上提供足够的保障,主要还应针对此阶段的大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培训。可以为其设置专门的创业服务咨询和指导以及培训机构,及时动态地为其提供有效的创业以及行业信息;针对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也可以进行咨询;同时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针对经营管理、法律、金融以及一些其他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免费培训;或是对其进行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全程跟踪指导,确保其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此外,想要大学生持续保持创业的热情以及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勇气,政府可以设置一定的激励措施,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使其不仅在精神层面得到较大的鼓舞,同时也能够切切实实地得到物质利益。(二)完善创业孵化,提供专业辅助。首先,各个高校除了与企业联合建立创业基地,还要不断完善高校创业孵化器的建设,鼓励参与的学生加入进来,将其创业项目计划加以孵化和完善,并为其运营节省一定的成本。同时,学校也可以为各个创业团队提供指导教师,给予其多方位、专业化的指导和帮助。其次,由于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后,难以兼顾学校的学业任务,学校可以针对这些学生,放宽学分要求,或者为其提供休学并保留学籍的便利,使其能够在创业活动上投入更大的精力。最后,学校可以为创业的大学生建立信息系统,根据其系统信息对其进行动态监控,随时为其提供一定的政策、行业、法律等方面的信息和问题的解决方案[5]。(三)建立企业与学校创业团队联动机制。相对于走在摸索阶段的大学生创业团队,企业具有十分丰富的内部管理、外部营运、战略规划、风险管理以及公关推广等方面的经验。也可以经由政府牵头,按照双向、自愿的原则,校企建立起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帮扶关系。由企业将其运作和管理经验传输给参与创业的大学生及其团队,为其提供更为有效实用的指导意见。大学生创业者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精神以及灵活的思维,将其进行融合,形成自身的创业思维或者实践风格,反过来也可以反哺这些企业,实现共同发展。(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共同推动大学生创业的开展。一方面,社会各界成员都要加强自身法治和道德意识,打造诚信精神,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一个更加公平、诚信、良性的市场竞争环境和信用环境,不断推进大学生创业者创业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家庭方面,父母也要多体谅和理解子女的创业选择,并在其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或是在思想上加以开导,减轻其创业压力,作为其坚强的后盾。(五)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大学生创业者应当科学、合理地评价自己,在明确自己创业需求的前提下,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树立切合实际的创业目标,不可一味追求遥不可及的成功。只有在合理的目标动力驱使下,创业活动才可能成功。同时,任何创业活动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波折和困难难以避免。尤其是对刚踏上社会的大学生创业者来说,创业活动可能充满着更多未知的困境。因此,大学生创业者更需要培养自己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意志。大学生还应当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离开了校园不代表可以放下书本,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创业者,更要不断自我学习,自我超越,通过学习和掌握各项知识技能,提高自身创业能力,最终实现创业成功。

作者:徐以标 单位:连云港开放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雷振香,杨柳.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意义、困境与实施路径[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1):44-48+61.

[2]李华.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境及高校如何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问题的思考[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1):26-29+69.

[3]马志强,李钊,李国昊,金玉成.高校创业服务价值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影响——基于大学生创业动机的调节作用[J].预测,2016(4):42-49.

篇8

关键词: 沈阳经济区 理工科大学生 创业能力

高等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的现代化人才的核心。作为检验高等教育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国家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在诸多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中,创业能力一直是重点,是实现社会和学生双赢的助推器。现今在辽宁省,沈阳经济区战略布局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一核、五带、十群”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在此过程中,如何将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与沈阳经济区建设更好结合,实现人尽其用的和谐跃升式发展,强调政府、高校和大学生在创业能力培养上形成合力,是本文的研究背景。

本文旨在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当前理工类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需要指出的是,文中的“创业”概念,指的是广义的创业,即“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而非狭义的创业,即成功创办经济实体(自主创业)。

在本文的研究体系中,创业主体是理工科大学生,客体(客观环境)是沈阳经济区产业链条中的各企业。为了整体和客观地把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研究主体与客体进行了对比性调查研究:在沈阳市选取东北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5所高校的500名不同年龄、性别与学历的理工科学生。同时在沈阳、鞍山、抚顺、本溪四城市选取5所企业,性质涵盖央企、国有大型企业和民营,行业包括钢铁冶炼、装备制造、材料加工等理工科领域,从中抽取500名不同年龄、性别、岗位与职务的员工,由此开展调研,并得出如下结论。

一、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在价值导向方面,缺乏政策认知和客观评估。

在500名受访的企业员工中,有约41%的人有创业计划或创业准备,其中超过90%的熟悉或基本了解国家与行业中的大型开发和建设项目,并知晓相关有利政策和由此带来的发展空间。在全体受访者中,约36%的人认为创业的重要因素是实际待遇,30%的人认为要靠好的国家政策与行业发展环境。而大学生中有创业计划和准备的不足3%,全体受访者中不足20%的人熟悉或基本了解诸如西部开发、沈阳经济区开发、国家大型建设项目等相关政策,仅有5%的学生选择愿意响应国家号召进行相关创业。

此外,企业员工中的创业者认为最主要的动力是待遇问题,本文有针对性地调查后发现,所有客观条件(学历、经验、技术职称等)均相同的岗位,民营和国家政策支持项目待遇要比一般企业平均高出约25%至30%。对于这一点,90%的企业员工表示知晓,但仅有不超过17%的在校学生知晓。

以上调研结论可以说明,大学生在价值导向上对于政策认知和由此带来的职业发展预测缺乏客观和清晰的评估。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对于创业相关政策并不知情,同时也对行业基本问题(如薪资待遇)缺乏正确了解。

2.在职业规划方面,缺乏职业定位和职场能力。

根据调查,仅有9%的企业员工认为职场发展与自身领导能力有密切关联,另有不超过26%的员工正在(或计划)追求行政职务上的提升。而在受访的大学生中,超过37%的认为职业发展依靠领导能力,超过66%的认为进入企业工作后应该追求升职空间。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超过70%的大学生对于“工干比”、“岗位津贴”、“绩效”等职场基本名词表示“基本不清楚”。

而对于职业发展中所用到的能力,企业员工认为主要体现在执行能力、创新能力和思辨能力三个方面,分别占36%、25%和17%;而胜任目前岗位所需的最重要能力前三项为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和思辨能力,分别占27%、25%和19%。这说明企业对于从事相关岗位工作并能有所发展所需能力的看法是:创新与执行能力并重。

与之相对应,79.5%的企业员工认为身边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中并不重视执行能力,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眼高手低”现象;对大学生进行调查,重视执行能力的仅占不超过20%。可见大学生创新、思辨能力与执行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脱节,而大多数企业员工认为这阻碍了现在或未来的职业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生在职业规划上过于重视领导力培养,对职业定位缺乏客观认识,并且在创新能力与执行能力之间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钩。

3.在实际应用方面,缺乏适应能力和创业技巧。

在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调研中,企业员工认为最重要的前三项是“分析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沟通协作拓展人脉的能力”及“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态度”,分别占37%、24%、24%。而同样的问题,理工科大学生的比例占17%、9%和12%,他们更看重的是专业技能和创业硬件条件(人力、物力等),分别占39%和23%。

而对于“高校亟待培养大学生哪些创业能力”的调查中,企业员工最为重视的前三项分别是“学习新知识、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沟通协作拓展人脉的能力”及“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态度”,分别占31%、28%和26%,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企业员工并不认为高校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把握机遇的能力,因此选择这一项的仅占9%。同样的问题,大学生选择的前三项则是“分析和把握机遇的能力”、“沟通协作拓展人脉的能力”和“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态度”,分别占37%、29%和20%,对于新知识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则最不受重视。

以上结果表明,企业员工和大学生看待创业能力的分歧焦点集中在新知识和新环境的适应能力上,前者认为这是高校教育和大学生创业能力中的短板,而后者则并不认同。同时,在实际创业能力中,企业员工重视的基本创业技巧与大学生的认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脱钩。

二、解决理工科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问题的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本文有针对性地从三个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1.强化政策宣传,培养理性认识。

要想解决大学生创业的价值导向问题,政府、高校与企业三方面要强化政策宣传、培养学生理性认识。

从政府角度来说,单以沈阳经济区为例,目前缺乏对口专业和就业重点高校的专属宣传计划和政策解读行动。沈阳经济区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集团式规模发展,需要以就业为抓手,进行重点宣传与引导。这些可以通过宣讲会、大众传媒、专家课堂等形式进行有效的传播普及,解决国家有好政策而在校学生知之甚少的尴尬现状。

从高校角度来说,应该积极与社会及政府部门配合,做好人才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纽带,实行“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一方面将政策专家、创业典型和企业人力资源一线人员引进高校就业指导课堂,另一方面要通过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科普活动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二者相互配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理性认识。

从企业角度来说,应该积极响应政府部署,推动与高校的人才合作。同时打破内部壁垒,实现就业、创业信息透明化,避免出现老员工跳槽创业,而老厂区成为新手训练营的现象。

2.立足个人发展,科学规划职业。

要想更好地解决大学生职业发展规划问题,高校是最重要的主体,其在对学生的培养上应该立足个人发展,科学规划职业。

首先,高校在学生培养上有分流,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将科研、实践、自主创业等潜质和愿望的学生进行有效鉴定和针对性的培养,这可以通过尖子生班(培养科研人才)、工程师训练计划(培养研发和实践人才)、校企附属企业兼职(培养自主创业)等多种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学生有明确的定位,是进行创业判断和制订创业计划的前提。

其次,对于素质拓展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潜能和意愿进行针对性训练,避免单一模式和规模化培训,也要注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领导力。还要使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特别是执行能力等职业能力有机结合,不能脱节或顾此失彼。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可以通过鼓励学生科学发明孵化、科技下乡(厂)、自主选定创新性实验等教育教学项目来实现。

最后,高校在就业指导课中,要主动配合政府计划进行及时的引导和宣传,并对与就业创业相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情况进行详细讲解,从而帮助学生更客观理性地做出未来职业定位。

3.重视适应能力,强化创业技巧。

要在实际应用层面解决大学生适应能力和创业技巧缺失问题,高校是主要环节,但不能完全依赖高校,这是因为它在承担教育任务的同时,也承担科技研发与技术孵化的重要工作,其有限的人力物力和理论务虚的性质都将导致与企业第一线存在脱节。为此,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的关键作用。

从政府角度来讲,仍以沈阳经济区为例,要构建沈阳经济区的战略布局,人才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人才储备更是重中之重。为此,高校的大量毕业生都应该纳入到人才储备的范畴内,这更与国家倡导的以大学生就业为抓手的高等教育战略相互配合。为此,应该在沈阳经济区工业园、产业园建设的同时,大力建设实验园,将大学生储备人才的实践、实习、岗前培训、创业能力培养等多种业务纳入到该范畴中,并给予政策、财力和人员方面的支持,使大学生拥有更多切实提升适应能力和创业经验的基地。在这一点上,东北大学软件园就是一个值得学习和推广的优秀案例。沈阳经济区要想更好地建设发展,依托高校的“钢冶院”、“高新材料园”、“建筑园”、“生态实验园”等基地是必不可少的。

从企业角度来讲,一是要有意识地将沈阳经济区建设发展项目的人才引进向高校做出倾斜和重点宣传,既可以保证项目所需人才的充足引进,又可以保证企业新老有序交替。二是要树立重点高校毕业生引进战略,在专业对口、声誉良好的高校建立稳定的毕业生招聘站,实现校企双赢。三是要给予参加创业项目的大学生更多实际指导和帮扶,找准短期利益和长远投资的平衡点,为企业发展和区域人才环境良性循环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威.辽宁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SWOT分析[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2]王越.沈阳经济区建设的途径与建议[J].经济研究导刊,2011.13.

[3]董晓红.高校创业教育管理模式与质量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9.

[4]王林媛.知识经济中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

篇9

关键词:大学生科研;创业;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31-02

近年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在各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提出,要“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加强就业创业教育”,这更加明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地位。随着申报数量的递增,对该项工作的开展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商学院在培养大学生科研与创新能力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对如何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新机制进行深入探索。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政策背景

国家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对大学生科学研究和创业教育的有关安排和描述,既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举措,也是顺应我国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迫切需求的需要,还为高校继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落实国家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之一,它前身称为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是大学生参与科研和创业的一个重要平台。该平台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探索并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这一活动的实施原则有三条: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

为了鼓励大学生科研和创业教育,北京市教委是从2008年就开始举办北京市级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活动。当年,北京教委下发了京教高[2008]6号文件,即《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实施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通知》。根据这一文件要求,北京市教委每年资助1300个左右的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项目。当时制定的资助金额,原则上理工类项目每项资助1万元,文科、艺术、经管类项目每项资助0.5万元。随着活动的深入实施,资助金额有所变化。从2011年起,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改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对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资助金额大幅度提高。由于该项目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实践创新能力而倍受重视,大学生的申报数目呈现明显的逐年递增趋势。这同时也为活动的深入开展与科学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值得深入探讨科学的管理机制。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短板分析

根据北京物资学院商学院的近期实践,笔者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管理短板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应对挫折或失败的教育不足

当前,对大学生科研或创业成功案例宣传较多,仿佛创业与成功之间划上了等号。比如通过创业成功的“80后”人才比比皆是,2011年《创业邦》杂志正式推出了2011年“30岁以下创业新贵”,其中有大家熟悉的途牛网创立者于敦德、金顶黄金投资集团的创始人陶行逸等。但殊不知,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仅有0.3%。[1]也就是说,大学生科研与创业失败才是常事,而相比于成功案例宣传,对于挫折教育或者风险教育明显不足,尤其是对失败原因的剖析以及相关的应对措施等方面的教育,更是明显缺乏。

(二)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亟需分类管理

大学生参加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其需求是有显著差异的,商学院根据实践将其分为三个类别:一类是志在就业,即这类大学生为了毕业后找到好工作。比如某同学针对白酒制定营销方案,意图进入白酒行业;第二类是志在深造,即这类专业人才打算在毕业后出国或考研,比如某同学已经发表EI论文,为未来深造做准备;但是还有一类却常常被忽视,这一类是志在真正创业,即这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设计是自己做老板。这些大学生并不是在纸上谈兵,而是已经真实投身于创业实践,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显然,不同的大学生需求,其对应的管理方式是不一样的,应当进行分类管理。而当前的管理模式多重视对发表成果的考核,而对实际已经取得成果的第三类大学生如何进行考核,还有待于完善和丰富。

(三)尚未建立完善的分类评价机制

大学生的科研和创业需求不同,其出发点就不一样,将达到的目标或成就的结果当然也不一样。为此,对于志在就业、志在深造和志在创业的不同大学生,对于其成果的考核评价方式应有所不同。但目前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分类评价体系,缺乏可实施的分类评估指标,也缺乏科学的评价反馈机制。当前存在的这种以同类指标考核不同类成果的做法,将导致以下不良后果,即:大学生对考核结果难以认同;教师难以把握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的方向,而学校也无法得到来自于一线科研创业者的系统资料,难以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教育教学计划,使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失去了深入持久的发展动力。[2]

三、创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工作新机制的思路与建议

(一)基于“宽容失败”文化进行“挫折教育”

大学生从事科研与创业行动计划,本身是充满风险的过程,失败在所难免。马克思特别提到科学研究要“不畏艰险”这几个字。要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大学生科研创业的起点低,甚至为零,并且受到政策支持的力度、社会的认同程度、大学生的经济承担能力、技术力量、心理成熟程度以及对信息与风险的把握能力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大学生创业要结出丰硕的成果相当不易。为此,要在大学生中倡导宽容失败的文化,把科研创业失败看作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屡败屡战者要更能赢得大家的尊重而非嘲笑,在整个高校环境营造支持再次科研或重新创业的氛围。要引导大学生在科研和创业行动计划中,力戒浮燥,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绝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否则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二)基于不同需求建立分类培养平台

如前所述,大学生科研或创业行动计划失败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源于理论方法不正确,一是源于实践经验不足。为此,学校要根据不同大学生的需求、兴趣特长、人生志向等,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设计不同的学习模块,让学生自主选择,因材施教,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和实践创新能力。主要是搭建两个平台:

一是搭建支持大学生搞科研和创业行动计划的理论方法平台。要借鉴国内外科研与创业的经验,不断改进现有的课程体系,增设科研和创业行动计划密切相关的课程,提供便捷的选修课渠道,加强科研创业有关的通识教育。此外,还要不定期地组织各种形式的研究方法培训班、创业培训班、创业专题讲座,让大学生在培训中弥补理论方法上的各种不足。

二要搭建支持大学生搞科研和创业行动计划的实践平台。要突破过去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理论灌输模式,突破专业设置的局限,重视建设大学生实习基地,建立模拟实验室或中心,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科研平台和实践平台,并积极组织大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科研和创业实践,邀请相关专家学者来校介绍科研智慧和创业历程,交流创业和科研经验,并通过一系列的科研创业实践活动和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增强实际操作能力,学会寻找和把握机会,并最终拿出一套切合市场实际的、富有创意的科研或创业设计方案。

(三)基于分类管理对不同成果分类考核

在考评制度方面,评价的方式要因成果而异,实行分类考核。要力求使考核变得更为客观、合理和科学,从而营造和谐的科研与创业型人才成长环境。目前的考核方式重视以考核公开为导向,我们认为实际上只代表了一种主流,还要以创新创业为导向,建立以下两种对成果形式的考核,即一是通过对调查报告与解决方案进行考核;二是通过对创业行动计划书进行考核。

在考核中要加强与成功实践者的沟通。比如可以开设创业课堂,利用一天或半天的时间,让学生和企业家聚集一堂,听创业者演讲,参与一些活动和讨论,获得与创业者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可以设立创业导师的席位,吸引企业家带着资金来参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可以采取“借鸡下蛋、筑巢引凤”的方式,与企业共建创业教育基地,实行学校、企业与社会的互动,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3]

要组建有实践经验人员参加的专业队伍作为评价专家团队。可以与高校科研创业教育中心、大学生科研创业基地、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创业培训机构进行合作,让其工作人员进入评价专家团队,或者聘任已经毕业的成功校友,或者聘任有实践经验的其他专家,由这些行业专家、成功创业企业家、知名教授、专职培训师和专职指导教师、兼职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科研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发挥“内外互补”、“专兼结合”、“五位一体”的优势来保证科研和创业教育的顺利开展。[4,5]

四、结论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管理新机制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本文认为基于“三分思路”,即分类需求、分类培养、分类考核,从不同大学生的不同需求作为源头来进行分析,并针对不同需求,在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平台上进行分类培养,这是一种有益的探索。此外,还要组建“内外互补”、“专兼结合”、“五位一体”的科研与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发挥其联合优势来进行分类评价与指导,最终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能成事、成大事的科研人才与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徐正宏.创业教育要“数字”说话吗[N].光明日报,2011-04-18.

[2]刘清香,高丽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机制的国际借鉴[J].大学(学术版),2011,(6);86-91.

[3]刘芸.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机制创新[J].教育探索,2008,(12):135-136.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大学生;创业

[DOI]10.13939/ki.zgsc.2016.51.099

1 引 言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从而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为改革、创新、发展提供广阔的网络平台。通俗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创业活动在全球范围内活跃起来,互联网为有梦想和抱负的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业的机遇。

2 “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模式分析

“互联网+”环境下的创业模式,给大学生提供了多个层次的形态结构。首先,通过互联网把每个人都串联起来,作为互联网商业模式的“入口”。其次,把创业的产品或者服务通过“入口”整合起来,这也是传统商业模式与互联网结合的经典模式,形象点说就是“点与点”相结合的线性模式。再次,通过不同的平台,多样化的把商业模式融入,把多种多样的商品或者服务集合在一个平台。最后,就是根据这样的平台效应,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互联网生态圈,把产品、服务、管理等纳入,这个体系中去,整合到一起。对于大学生来说,创业模式大致有以下几类。

2.1 互补效应的创业模式

互补效应的创业模式就是创业团队广泛地吸收创业过程中需要的方方面面的人才,来为创业服务,通过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与负责,吸纳专业的人才来参与到创业过程中的管理和技术实践中去。互补效应的创业在大学生创业中是比较普遍的。互补效应的创业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在创业过程中个体间创业能力的不足。比如现在比较火的科技类的创业公司,很多专业技能的人员创业往往需要吸纳更多的跨界的专业人员,来为创业添砖加瓦,实现1+1>2的利益模式。

2.2 平台构建与运用的创业模式

平台构建的模式是只创业者自主地去开发或者打造一个可以供人们浏览、使用的电子商务平台,这样的创业模式相对承办较低、起步门槛也不高。“互联网+”时代下的平台构建是很多大学生创业的方向之一。最典型的就是南开大学的学生郭鑫,创办了“闯先生”网站,专门通过互联网与移动互联技术,向大学生创业者提供服务平台,把当前国家的创业扶持政策、项目导向与信息等一系列的创业内容都通过平台面向更多的创业者,这样的平台创业模式在更广大的创业青年提供咨询与信息的同时,形成了上下游的产业链,为平台带去了巨大的流量,相应的广告收入也随之而来。平台利用的创业模式,能够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减少公司运行和对外的成本。平台的利用是指创业者无须为自己商品渠道和销售网络而担忧,只需要把优质的产品或者服务整合到已有的平台上去,而创业者更关注的是如何提升产品或者服务的质量,自己更专注的是对于产品或服务的优化与提升。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在淘宝、京东这些主流的电商网站上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把自己设计的产品、提供的服务通过这些平台传播出去。

2.3 知识转化型创业模式

知识转化型创业是指创业者以自己所学的专长或者在该领域的一些突出能力作为参与到他人公司的创业模式。把所学习到的知识或者自身的实践能力转化为企业的股份,并且参与到公司的成长中去。知识转化型的创业模式多在一些重点高校、重点专业的大学生。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2000―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和博士后,不到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颜宁教授,在37岁那年率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攻克困扰结构生物学界半世纪的科学难题,这些案例充分印证了我们一直提出的一个口号:知识就是生产力。

2.4 模拟孵化的创业模式

模拟孵化基地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移动开发技术培训、产品开发、产品运营和产品孵化相互联动的独特发展模式,“培训就业+产品孵化+天使投资”的孵化模式已经帮助数千位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在学习过程中,基地为大学生提供了专业的策划、美工、开发、测试、运营等“一站式”移动互联网产品孵化解决方案,辅导和协助学员开发出精品手机应用,并帮助他们在运营商、手机厂商、平台厂商和第三方平台上进行推广运营,并会选择优秀产品进行天使投资。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产品开发动手能力强,深受企业欢迎,部分学员还能通过产品运营实现创富创业。

3 当前大学生创业现状分析

3.1 创业资金不足,缺乏有效的创业项目计划与经验

创业资金的不足制约着大学生创业的进一步展开,虽然多数学校给予大学创业一定的无息贷款,但是与创业所需的资金还是很大。很多创业者在初期的创业资金准备上,都是通过父母、兼职、朋友、团队等凑过来的,所以在创业资金的选择上,很多大学生都面临着较大的问题。此外,眼看身边很多人都选择创业,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盲目地进入创业项目中,对于创新项目的选取和规划缺乏一定的认知和判断,创业经验的缺乏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的另一大因素。

3.2 高校τ诖笱生创业缺乏积极有效的引导措施

高校在扶持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大多都是提供一些基本的与创业环境相关的基础设施,没有在思想和认知上安排“双师型”的创业指导老师进行全程的“把关”和创业项目的再分析,甚至有的学校对于学生创业的项目审查和指导上缺乏系统的理论依据,对于项目的可行性与利益性不能充分地把握。

3.3 对于创业过程的坚持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面对的困境和问题,没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往往都是以“知难而退”为结局的创业路径。很多学生在加入创业团队中无法重视和认清自己在团队中的地位,不能有效地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作用,导致了很多的大学生创业团队的管理混乱,执行效率低下。

4 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对于大学生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信息技术背景下,让更多的大学生之间的创业思想与火花能够相互碰撞,能够发现创业项目对于这个时代的发展和意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发展,为大学生创业者降低了创业的成本和门槛,也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的“融资难”的问题提供了更多的解决途径和渠道,让越来越多的有着抱负和梦想的创业人走上了追寻梦想的道路,为大学生的创业和成才提供更多的机遇。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产业像计算机网络这样激发起年轻人极大的创业热情。然而在创业机遇的背后,往往那些以失败而告终的案例却折射出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常常盲目乐观,没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对于创业中的挫折和失败,许多创业者感到十分痛苦茫然,甚至沮丧消沉。大家以前创业,看到的都是成功的例子,心态自然都是理想主义的。C遇与挑战的并存,往往需要大学生自己去思考和分析,能否成功地创业不仅仅在于项目的优良,更在于大学生本身的创业之心。

5 结 论

当前时代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给“互联网+”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带去了更多的路径和项目模式,作为大学生在创业项目的选择、规划、发展上要做足调研与考察的前提,积极地组建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执行团队,对于创业过程中的风险要明确。作为学校,在给学生提供创新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组织安排“双师型”创业指导教师,结合“互联网+”下的技术和服务优势,针对性地给予学生各方面的创业指导,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创业培训课程,从思想上触发学生对于创业的认可和准备,推动大学生创业、创新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