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市场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创建策略
大连保税区于1992年5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设立,由海关实行封闭监管,是中国东北地区唯一的保税区,也是目前中国大陆开放程序最高、政策最优惠的综合性经济区域之一。其基本功能是开展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加工、商品展示。大连保税区有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宽松的贸易政策。保税区周围环绕着六大港口码头,以大窑湾港为依托,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建立一个与国际市场接轨、高度开放的自由贸易区;保税区公路与沈大高速公路相连,从大连市内到保税区有轻轨列车,交通十分便利;保税区距离最近的铁路货运站仅2公里,与东北铁道动脉相连,并贯通全国六大铁路干线,客货运输可达全国各地。大连保税区管理委员会合署办公,作为大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统一对大连保税区合大连出口加工区行使管理职能。大连保税区比照国际惯例,实行“境内关外”管理模式,享受免税、保税等优惠政策;境内外的经济法人和自然人均可在保税区设立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合作)、港澳台资以及内资等企业;企业类别包括贸易公司、加工企业、仓储企业、物流分拨企业、商业服务企业及金融机构等。区内水、电、气等各项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大连保税区已经根据保税区的特殊功能和依据地方的实际情况,逐步发展成为大连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保税区经济发展已具规模,形成了以电子、机械、塑料家用电器为主的加工产业,以汽车为主体的国际贸易大市场,进口汽车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信息服务不断创新。同时形成了以其配套服务的仓储物流体系。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大连保税区促进了大连地区投资环境的进一步优化,最大限度的移用了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外向型经济,已经成为大连开放型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拉动东北经济外向型发展的重要载体。
大连保税区配套金融市场现状分析
与大连保税区取得的成就相比,大连保税区尚未形成与之职能配套的金融市场。所谓离岸金融市场是指在货币发行国境外进行的该国货币存储和贷方的市场,是外国贷款者、投资者和筹资者之间信贷业务活动的场所。它为国际金融活动开拓了新的空间,并带来了巨大的活力。开办离岸金融市场更是推动我国银行跨国经营的现实途径。国际实践表明,成功的离岸金融市场对推动国内金融深化、塑造利用外资新格局、促进国内金融市场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具有巨大作用。大连是目前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及境外公司和金融机构设立常驻机构比较集中的5个城市之一。大连要成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过渡,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建设离岸金融市场,不仅为大连开拓了一条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重要通道,而且进一步拓宽了货币市场空间,健全了市场构架,增强了大连金融市场的功能辐射,有助于大连东北亚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
在当前大连保税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保税区经济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这就需要吸收大量的外资来补充保税区内资金的不足,培育和发展保税区金融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多样化筹资,也是当前吸引外资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纵观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建立一个与保税区相适应的规范化的离岸金融市场,开展离岸金融业务是吸引外资的重要途径。大连等沿海地区设立保税区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实行特殊的政策,采取特别的措施,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促进外资大量流入我国。其具体途径是通过独资或合资企业所从事的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在保证其自身外汇平衡的前提下,为我国提供更多的外汇资金,同时由于这些企业具有充足的外汇,因而有能力真正面向国际市场,参加国际竞争,最终实现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转换。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对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可以给从事转口贸易的买卖双方提供外汇资金的开户、调拨、贸易融资、担保和抵押等便利,这样就能吸引大量外商来保税区从事转口贸易,达到大量吸引外资的目的。
大连保税区实行“境内关外”管理模式,享受免税、保税等优惠政策,已经具有建立离岸金融市场的特殊优势:政策优势,大连保税区是在海关监管下享受国家特殊优惠政策的综合性对外开放区域,具有“境内关外”优势。特别是其自由贸易区属性使得按照国际惯例运作离岸金融市场成为可能;隔离优势:大连保税区作为全封闭区域可有效保证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的建设;监管优势:大连保税区内具备完善的海关、银行监管体系,可有效保证离岸金融业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客户优势:大连保税区离岸贸易的发展,为离岸金融业务提供了重要的市场。有专家认为,离岸金融帐户在性质上属于境外帐户,在保税区中试验,为现有政策许可范围。因而在保税区内注册的企业,可开设离岸帐户。
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选择
国际上离岸金融市场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避税港型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的金融市场在自身经济规模极小的小型国家或地区,起一个“记帐中心”的作用,其产生的投资效应、就业效应和国民收入效应很低,但在硬件方面的投入成本却不低,对软件的要求很高,既可以产生资金渗透,又可成为“洗钱中心”,该类型的市场以加勒比海地区开曼和巴哈马的离岸经济为代表。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的金融市场需要金融业具有高度的经营自由,境内市场几乎完全开放,对所在地的经济、金融发展基础和管理水平又较高的要求。该类型的市场以伦敦和香港的离岸经济为代表。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代表着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发展方向。内外分离型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的市场是由政策诱导、推动,专门为非居民交易所创设。一方面便于金融管理当局对在岸业务、离岸业务分别加以监管,另一方面可以较为有效地阻挡国际金融市场对国内金融市场地冲击。该类型的市场以纽约、新加坡和东京的离岸经济为代表。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该类型市场模式是将境内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帐户资金流入。
我国幅员辽阔、经济规模巨大、离岸经济金融税制齐全、法制环境严格规范,采用避税港型模式显然是不合适的。同时我国的经济、金融现状,尚不具备内外一体型离岸金融市场模式所要求的条件。根据我国现实国情和大连目前的金融实力,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模式的设定应实施以内外分离为基础、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即从事离岸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要专门开设离岸业务帐户,将离岸业务与在岸业务严格分离。同时在将境内业务和离岸金融业务分帐处理的前提下,根据经济发展中的引资需要,允许一定比例的离岸帐户资金流入。这是因为,如果实施严格的内外分离模式,从政策上杜绝国际离岸资金向国内市场渗透,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离岸金融市场的意义和必要性将大打折扣。通过离岸金融市场引进国内经济建设所必须的一部分建设资金,无论从成本还是效率上看无疑是引进外资战略中的一个必要和可行的部分。分离—渗透型离岸金融市场既便于保持我国金融政策的独立性,又便于扩大利用外资。因此,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理想模式应该是以内外分离模式为基础、适度渗透的离岸金融市场模式
渗透的具体模式应采用如下方式:在渗透的方向上,宜采用只允许俩看资金向国内渗透,不允许国内资金向国外渗透,即只允许(OUT-IN)交易;在渗透的渠道上,初期可允许离岸资金贷款给国内企业这种间接融资方式,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成熟之后,可逐步放开让境内企业到离岸市场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在渗透的管理上,要从政策设计到实际操作的各个环节上均做到“管理有效、管理及时、管理可控”;在渗透的规模上,要做到“适度渗透”,防止规模过渡、失控给国内市场造成动荡。适度或者最佳的渗透规模在理论上要符合一下几点:渗透规模以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对外资的要求为准;以不冲击国内物价水平、税率水平和汇率水平为宜。当然,渗透的比例一定要严格控制,且何时采取这一模式还需视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运作发展情况和我国国情及国家政策而定。
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创建策略
目前上海、深圳已经开展离岸银行业务,天津保税区正积极向国家申请。而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尚处于研究论证阶段,为加快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创建步伐,建议由大连保税区管委会会同各有关方面组成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筹建小组,开展离岸金融市场的创建运作。
积极申请争取大连保税区成为离岸金融业务试点
积极向国家申请,争取使大连保税区成为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区域,争取中国人民银行大连市分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大连办事处、大连市金融办公室的认同和支持,加大力度,共同向国家提出申请,力争使大连保税区成为我国离岸金融业务试点区域。尤其是在我国加入WTO后,各保税区都在争建自由贸易区的形式下,大连保税区一旦成为我国首批自由贸易区,国家就会给予相关的金融政策,那么在自由贸易区开办离岸金融业务即属正常。
创造条件完善离岸金融市场软硬件环境建设
积极创造条件,完善离岸金融市场发展所需软件和硬件环境建立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运作、监管体系。作为一个完全分离型的离岸金融市场,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启动,离不开有关政策的扶持和推动。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三类:第一,放宽限制。如取消外汇管制,允许离岸帐户内交易货币实行自由兑换;除对资本充足率进行要求外,对从事离岸业务的银行没有流动性要求;放宽利率波动的幅度,允许其随国际金融市场利率在较大的范围内上下波动;不进行现场监管,只进行非现场监管;允许资本自由流动,对贸易、非贸易和资本收支不加限制。第二,降低经营成本实施宽松的税收制度。如减征或免征离岸交易营业税、印花税、利息税、资本利得税和股息预提税等;收取较低的(个人、公司)所得税。第三,既放宽限制,又降低成本。如免缴存款准备金等;建设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交易网络,尽早开通与国际性数据通信系统和全球银行电讯协会的联网,完善各项硬件设施及配套设施,提高金融通讯和金融业务电子化、自动化水平。
积极吸引和鼓励中外大银行前来加盟
因为离岸金融市场主要是银行间市场,约80%以上的业务是银行间同业往来。大批的商业银行,尤其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在全球各大离岸金融市场设立分支机构,从事离岸业务(见表1)。
由此可见,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的创建发展,离不开中外符合准入条件的商业银行的积极参与。因此,大连保税区离岸金融市场筹建小组应千方百计吸引和鼓励中外大银行前来加盟,尤其应想方设法吸引海外各大国际银行及跨国金融财团加盟。此外,还应积极吸引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加盟来促进离岸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金融市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综述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428(2010)11-0059-04
2010年7月25日,由中国金融学会指导,上海市金融学会、上海金融学院、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University)、密苏里大学圣路易斯分校(University ofMissoual-St.Louis)、美国道富银行信托公司、德国德意志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合办,上海金融学院承办的第五届201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论坛在中国上海举行。论坛围绕“金融市场发展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了广泛交流和热烈讨论。
一、金融市场发展的环境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这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定位和优势决定的。上海应如何从理论和实践方面深化“市场体系”内涵?如何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制度环境?如何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和谐生态发展环境?与会代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
上海浦东新区区委书记徐麟认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既是上海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更是上海必须承担的国家战略。上海的优势不在于金融资源的总量,而在于金融市场。上海的金融市场门类相对齐全,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所以,以完善金融市场为核心,把个人交易活动更多地吸引到上海,提高上海对全球金融资源的定价能力。是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中心工作。同时,环境建设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针对金融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切实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出台引导性政策和针对性措施;要完善金融发展的生态环境。主要是引进和培育会计、法律、评估、咨询等各类专业机构,充分发挥金融审判、检察、仲裁等机构在维护机构秩序、保障投资者利益方面的作用;要强化政府在金融教育、人才培养、品牌提升、文化建设和城市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为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优良的软环境。
上海金融学院副校长吴大器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会计体系建设密不可分。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必然与较高的全球会计地位相匹配。一方面,我国目前的全球会计地位并不高,在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过程中,加强会计体系建设是刻不容缓的。为此,应在发挥好会计对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所承担的基础责任的同时,也应要求会计在提升功能和效率上有所作为;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也给会计理论与实务界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契机。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所开展的会计生态系统建设,就是要实现会计从基础职能到多层功能的转变,实现会计准则形式到会计准则运行效率的转变,实现会计与金融相互关联到两者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转变。
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大为认为,金融制度创新构成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价值。金融业的改革发展。必须紧紧地服从和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客观需要。尤其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调节体制的转变过程中,任何金融创新都离不开服务实体经济客观需要这个总目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必须服务和服从实体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注重通过市场化的办法进行一系列的信用和制度建设,这既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突破口。又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真正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变革和跨越式发展,金融业的改革发展才能获得成功和可持续增长,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才可能是健康和可持续的。
上海金融学院朱文生博士认为,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配套改革的角度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过程应始终是与领导体制、机制的优化及放松管制相对应的。同时,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体制、机制优化方向应该是市场化的。其途径主要应该有:一是行政区划优化;二是金融监管领导体制、机制优化;三是应对隐性层面挑战,优化领导体制、机制。
上海金融学院肖本华博士认为,上海已经建立的金融市场体系并没有成为完全市场化运作的金融市场,是一种典型的“行政主导型”市场,交易功能较强而其他功能较弱:各金融市场分属不同行政部门管理。缺乏内在关联,各金融市场之间资金缺乏流动,价格几乎没有关联。同时,金融产品的类型、数量、价格存在行政管制。市场参与主体有限,导致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市场竞争格局不能形成。为此,首先。要发挥政府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推动作用,推动模式应从行政主导型向政府引导型转变;其次,要制定国家层面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选准突破口;最后,中央政府和上海市应高度重视上海的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中应把法制环境和金融监管环境作为建设的重点,应审慎地放松有关的金融监管,完善金融税收环境。
二、金融市场发展路径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目前,上海已基本具备了金融要素市场的主要内容,涉及到黄金、证券、期货、债券、外汇等多个市场。如何利用上海的优势,有方向有目的地发展金融市场,找准发展金融市场的路径和渠道,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则成了与会代表积极讨论的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认为,扭曲的金融机构不利于金融发展,不利于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我国金融发展中的一大弊病是间接融资比例高企,直接融资严重偏低。2008年以来的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又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目前,国家针对这一问题采取的大力发展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正规的场内市场仍不足以解决金融结构扭曲的状况。当前,应当瞄准新的领域,找准增长点,有方向有目的地发展金融市场。为此,上海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利用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是要大力发展场外交易市场;二是要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三是要大力发展金融租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吴晓球认为,资本市场的大发展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的关键。资本市场是当前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管理方式和最重要的资产配置方式。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已不再仅仅是货币交易中心,更重要的是资产交易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从居民资产配置理论角度来讲,当财富总量和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对金融服务的要求就会超越静态意义上的资产安全性的要求,希望提供增值、避险、组合和一体化金融服务。尤其是对存量财富的管理和资产配置需求最为迫切。因此,国际金融中心必须具备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的功能,才能促使本国货币的清算功能向储备功能的转变。可以说,没有资本市场的大发展,人民币要实现国际重要储备货币的目标就难以实现。同时,资本市场还是配置风险、管理风险的最佳方式,是一种风险分散和转移机制。中国要成为国际金
融中心,还需要在规模、结构、资源配置、财富管理、风险管理、全球地位等方面有进一步发展。为此,第一,资本市场总量规模还应进一步扩大;第二,资本市场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建立与股票市场规模相近的企业债券市场,以弥补企业融资结构不平衡的问题,并为投资者创造风险相对较低的投资品种,优化资本市场的风险结构;第三,不断优化中国资本市场中的产业结构、实现投资工具的多样化,以加强资本市场的风险配置功能和财富管理功能;第四,允许国际投资者自由投资中国资本市场、允许外国优质企业在中国上市,真正实现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只有如此,才能使中国资本市场成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场,才能成为与中国实体经济地位相匹配的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上海金融学院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顾问李豫认为,中国应当适应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市场需要,建立中国金融市场与欧洲金融市场的直接联系,尽早引进欧盟外汇市场、债券市场有关产品,为中国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交易、投资、风险管理平台和产品。同时。为缓解外汇集中于国家的压力,国家应鼓励企业和居民持有和投资外汇,实现财富币种的多元化,实现“藏汇于民”。同时,他认为,建立与欧洲金融市场直接联系途径的一个选择是:由中国人民银行所属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与德意志交易所集团建立类似CME模式的合作,使中国人民银行的公开市场操作以及中资金融机构和企业可以在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提供的平台上直接交易德意志交易所集团提供的欧元债券和场内的汇率利率期货期权等产品。
美国道富银行信托公司执行副总裁柯・杰瑞认为,中国应积极培育基金业的后台服务产业。在经历了10多年的发展后。中国的基金行业将进入一个快速扩张时期,并进一步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国基金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一个成熟的服务外包市场。与美国的基金产业以市场为主导、政策为辅助的发展模式不同,中国基金产业早在成立初期,就受到较为严格的监管,产业的演化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管层的规制和引导。目前。法律法规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后台业务外包发展的瓶颈。中国应当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后台业务外包的范围,理清承包方和发包方的权责,借鉴国际经验,培育后台服务产业,为基金行业的持续繁荣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监管法律的完善,基金后台业务外包提供商将会不断涌现,资产服务业会作为一个新的行业出现。而集中式的后台业务处理模式也将成为中国基金公司的主流业务处理模式。
申银万国证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单豪杰博士和马龙官博士认为,在上海的金融市场中,证券市场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证券市场最有助于金融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这是由它的性质决定的;其次,现代经济发展也是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而证券市场的融资功能恰好能满足这种需要;第三,现代金融的发展是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的,而金融创新主要是以证券市场创新为龙头。因此发展证券市场带动其他市场的发展是当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新的思路,它能够带动法律制度、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的发展。面对当前的约束。上海证券市场的发展应该要以国际化作为当前的重要内容。从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来看,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特别是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是一个金融中心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上海要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推进证券市场国际化便是当前一项较好的战略选择,这也是促进制度完善和科技创新的有效途径。
三、人民币国际化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了上海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在此次论坛中,关于人民币国际化路径、进程、方式和方法等问题也成为了与会代表热烈讨论的焦点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与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相辅相成: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发展人民币市场、推动人民币“走出去”的重要战略部署,而扩大人民币使用则将有力夯实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第一,稳步推动资本项下和金融市场开放,积极构建人民币回流的国际投资池;第二。积极推进与扩大人民币境外使用相适应的上海外汇市场发展。为此。一是积极推出各类避险交易工具,完善外汇市场的功能和体系,大力拓展外汇远期和掉期交易,适时推出外汇期货期权交易,争取掌握人民币定价主导权。二是积极创造条件,扩大上海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的规模,扩大银行间即期外汇交易主体范围,增加银行间市场交易模式,丰富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品种,提高外汇市场的竞争程度和活跃程度。三是完善外汇交易做市商制度,提高欧元、日元和港币对人民币交易的流动性;第三,在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放宽对跨境交易活动的限制,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为此,一是进一步放宽境内机构对外直接投资的限制,支持企业“走出去”。二是探索利用外资的新方式,逐步放宽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在境内投资的限制。三是拓宽境内外汇资金的投资渠道,允许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在境外的证券市场进行投资。四是深入推进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工作。五是在继续推进跨国公司外汇资金管理方式改革的同时,积极配合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探索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引导外汇资金双向合理流动。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殷剑峰认为,就人民币国际化乃至中国融入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成败而言,放松管制是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目前,为了顺利实施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有序开放,迎接第二个全球化阶段,在放松管制、积极推动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和香港中资金融机构的重要作用,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同时,立足香港中资金融机构,发挥QDII和QFII的战略作用。为此,第一,培育香港的人民币离岸中心地位:第二,继续推动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同时,以QDII和QFII为手段,以香港的中资金融机构为依托,稳妥、有效地推动资本项目开放。
上海金融学院李豫认为,人民币已初步具备成为地区和世界范围强势货币的经济基础,人民币国际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现阶段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就要同时推进国际和国内两个金融市场建设。一方面,在国际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拓展国际市场;另一方面,在国内全力推进以金融市场建设为核心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开放的外汇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离岸市场等金融市场体系,推进人民币汇率利率市场化,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
四、中国资本市场现状与发展热点问题探讨
中国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沪深两市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值市场,中国也成为名符其实的资本大国。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走强,法律体系的不断
健全,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中国的资本市场,也将带动理论和学术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广泛和深入研究。本届论坛上,众多海外专家学者也针对中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发展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
英国阿伯丁大学的JingChen,Roger BucklandJulian Williams三位专家学者认为,2001年后中国政府对资本市场的规制改革,实际上是对中国B股市场资产所有权的放松管制,它对中国和香港资本市场结构的自发调整和完善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使中国和香港资本市场的长期联系更加稳定,而且也使得两市场间的相关性和传导机制更趋收敛。这些结构性变化必将为两市投资者带来更多的套利机会。
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OscarVarela教授和Duc Anh Ngo博士认为,中国GDP排名世界第三。目前中国上海和深圳股票市场正尝试着私有化改革,随着市场效率和透明度的逐渐提高,必将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同时,他们认为,中国的股票市场是有效的,美国基金管理者对中国股票市场的时机选择问题不仅是无效的,而且还会影响市场的绩效。尤其是对上海的B股市场。
美国卫理工会大学(Methodist University)的Andrew H.Chen教授、美国上市公司法律经济咨询集团(LECGl的Sumon C.Mazumdar理事和Rahul Surana顾问认为,虽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但是,非国有企业仍被限制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筹资资金。这说明过去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是被严格监管的。2007年中国证监会公布《公司债券发行试点办法》中允许上市公司在没有担保和价格控制的情况下发行企业债券,这不仅是中国债券市场过去二十年最富有意义的发展。而且也将为债券发行市场带来巨大的需求。相信中国企业债券市场必将迎来更多、更深入的改革和发展。但是,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中国企业债券的发行者仍大多数是国有企业或大中型企业,小企业在发行企业债券时仍存在很多困难。当发行者企图通过外部渠道提升资本实力时,信息不对称仍是主要障碍。
篇3
从2007年至今,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对文化产业的政策与扶持举措。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号召;2009年,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到2012年,党的十再次明确了“要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2014年4月,文化部、央行、财政部联合了《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将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确立为“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众所周知在文化产业众多分支中,艺术品产业是创作积淀最丰厚,产业链最简单,交易最灵活的一个业态分支。在《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深入推进文化金融合作的意见》文件指导下,艺术金融产业以厚积薄发之态发展起来。
二、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1.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文化大国,不仅拥有丰富的文化艺术资产,并且富有强大的文化艺术创作力,因而积淀了可观的产业力量。目前,在努力“盘活”文化艺术资产的同时,切需一个出口转化为生产力与利润,释放出积淀的力量。另一方面,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是关键因素,而这一因素正孕育在以创意力和创新力为支撑的文化产业中。同时,文化产业作为轻资产、高附加值的产业,极有潜力成为高成长性的新兴经济。
2.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可能性
艺术金融产业面临重要机遇期。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需要与经济总量相匹配的文化形象和声音,对中国“文化输出”的殷切期望与迫切期待,需要有力的“国家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产业是未来中国的“国家战略”。中国艺术品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业态,中国艺术品市场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部分。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文化艺术资本市场的培育与发展是文化艺术产业不断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中国艺术经济融入现代经济与世界艺术经济的中国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壮大是必由之路。
三、山西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山西的艺术品市场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还不够成熟,存在着诸多问题。从艺术金融的需求与结构、艺术金融产业的全球化以及科技进步对艺术金融的推动作用等方面分析山西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发现存在很多问题和障碍:艺术金融产业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影响了艺术金融产业健康运行;宣传力度不够,推介不够,艺术金融产业发展的理念与环境滞后;缺乏相关艺术金融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投资期待;艺术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阻碍了文化市场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艺术金融产品的服务功能不完善,限制了艺术金融产业消费需求的增长;艺术金融产品供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抑制了艺术金融产业消费需求的释放。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还有艺术金融产业收入的不稳定性制约了银行信贷投放,因此山西艺术金融产业的融资需求服务体系的建立尚不健全。总体来说,山西的艺术品市场还不够成熟。
四、山西艺术品金融化市场建设的发展建议
要实现山西艺术品市场的金融化,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应提高对艺术品的整体认知程度。因为艺术品与文化紧密相联,是文化的集中体现。目前,山西文化艺术产业正在经历一个特殊阶段。应先降低文化艺术的门槛让大众接触到文化艺术,进而进行最基础的文化启蒙与普及。在带动产业发展的同时,提升整体文化素养,这是一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文化使命。其次,努力实现金融资源和山西艺术金融产业有效对接。除金融业需转变传统观念外,更应在拓展金融支持、扩大艺术金融消费上下功夫。立足于发挥金融市场资源,研究金融支持山西艺术金融产业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山西艺术金融产业的金融服务,创新新型消费金融市场,促进艺术金融消费的增长和升级。第三,重视科技进步在艺术与金融对接中的作用随着科技进步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发展与融合,不断推动传统产业形态的更新及新型业态的生发。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文化艺术产业与金融业的对接也显现出新的活力,由此进一步推进山西艺术金融产业的发展。第四,借鉴互联网思维改造与重构传统的艺术产业领域。“互联网思维”改变了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及意识形态。互联网思维在金融领域已获得成功。文化产业以创新与创意为核心,兼具实用与鉴赏功能,并具有塑造时代风格、展现时代风貌也将是率先被“互联网化”和“金融化”的产业。借鉴互联网思维改造与重构艺术金融是当务之急。
篇4
一、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经验
自2003年山东被确定为深化农信社改革首批试点省份以来,济南润丰农村合作银行在省联社的正确领导下,稳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作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该行一直十分注重对“三农”的服务,并根据地处省会及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的实际,同时又将支持社区居民、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发展作为新形势下农合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着力点,通过信贷有效投入和综合服务助推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笔者以润丰合行为例分析深化农信社改革给该行市场营销工作带来的巨大变化:
经验一:转换经营机制,激发内在活力
面对2003年以来深化农信社改革的大好时机,该行积极抢抓机遇,把深化改革的重心转移到加快组织形式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经营机制等工作上来,取得了重大成果:顺利地完成了组织形式改革;建立了新型的法人治理组织架构;树立了新的经营理念;建立了公平竞争的人才选用机制;完善了激励与约束机制;建立了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显著增强。
经验二:找准市场定位,发挥比较优势
在省联社提出的“面向三农、面向城市社区、面向中小企业、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四个面向”精神指引下,该行根据服务区域实际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定位,将“三农”、城乡居民、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作为服务对象,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全员发动,围绕市场抓经营,服务客户促营销,充分运用利率杠杆撬动市场”等经营理念,打造方便百姓、贴近客户服务的品牌银行,树立了该行“地方性、社区性”零售银行形象。
经验三:围绕市场需求,实施业务创新
该行分别针对专业市场、中小企业、农户等客户需求,创新相应的信贷产品:推出了以动产质押贷款、汽车合格证监管贷款、流动资金循环贷款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成长之路”系列产品和“创业之星”商户贷款新产品,引导和促进了“银行+市场+商户” 发展模式;针对高端客户,推出高端客户消费信贷业务;在涉农地区,重点营销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户联保贷款为主的农业贷款品种。通过一系列的信贷产品创新,进一步提高了贷款市场占有份额,拓宽了业务渠道,扩大了社会影响。
经验四:方便业务办理,实施流程再造
按照业务垂直、机构扁平的管理模式,设置了包括营业部在内的20家一级支行。为加强营销管理,成立了公司业务部和个人业务部。在全行范围内推行了综合柜员制,将业务处理中不必由临柜当场处理的环节移交到中后台处理。创办客户自由选择度较高的“信贷超市”,简化贷款手续,为客户提供了优质高效的配套金融服务。建立了“先评级、再授信、后用信”的信贷业务流程。设立信贷专柜,所有新增农户、个体工商户贷款全部核发贷款证,所有贷款证贷款全部上柜台办理。
二、在市场营销方面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和深化农信社改革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合作金融事业的发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纵向比较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取得了积极的进步,但与商业银行相比、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身加快发展的要求相比,整体在营销理念、营销体系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部分员工思想观念转变较慢。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已从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充分认识到“市场营销”的重要性,但部分员工由于受知识面、信息量、所处工作环境等因素影响,多年来沿袭的“等客上门”、“存款我求人、贷款人求我”的传统业务观念依然存在,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尚未真正形成。因此,在工作中缺乏危机意识和客户至上的服务理念,暴露出的是一种安于现状、保守求稳的心态。这种心理导致其不能积极主动地去寻找信贷有效投入新的切入点,更多的是考虑如何应付上级考核,对贷款营销积极性不高。
篇5
1金融套利行为带来的影响
1.1对金融市场的影响金融套利行为的产生是在市场经济信息不平衡的状态下产生的,也就是说,如果市场处于平衡状态是不会出现套利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市场的资源配置会出现不协调状态,如果金融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金融套利行为就会对投资者发挥一定的引导作用,对不平衡的现象进行分析,促进市场资源合理化配置,引导投资者获得丰厚受益,这也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平衡。如果没有套利行为对投资者进行引导,投资者就无法掌握市场内部情况,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市场失衡现象更严重。
1.2对金融制度的影响金融套利行为对于金融制度的约束,有着一定的突破。金融套利行为的产生以自由市场的发展为背景,因此可以说,金融套利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金融制度的约束,尤其是在金融制度的监管方面,对于套利行为的监管无法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也使得对套利行为的监管力度弱化,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1.3金融套利促使金融监管的改革金融套利行为的出现,也体现出当前我国在金融监管机制方面的不完善。由于金融监管制度在某些方面不能对金融套利行全面监管,所以也暴露出了金融监管制度中存在的弊端。金融套利行为虽然在某些方面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如果不能对金融套利行为进行有效监控,就会导致其他与金融套利行为相关的自由市场的产物日渐增多,这对于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也可以说,金融套利行为的出现也促进了金融监管改革的推[6]进,也促进了自由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2加强金融套利行为监管的策略
2.1加强金融市场的建设,保证金融市场的完整性完善的金融市场是套利行为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要促进套利行为的有效性,必须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金融市场的交易发展形势,对原有的网络信息系统进行更新与完善,只有高效的市场网络系统,才能减少交易的时滞,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
2.2促进金融法规的完善从当前金融套利行为的发展可以获得相应的市场信息,如果能够将这些市场信息应用到制度建设中,便能够有效加强对金融套利行为的控制。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和评价,逐渐降低金融管理制度对套利行为的管制。通过金融法规的建设,能够在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金融信息和流动资金的管理,从而促进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另外,加强金融法规的完善也有利于打击不法的金融套利行为和金融犯罪行为,维护金融市场健康发展。
2.3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当前,我国的金融市场处在半竞争、半垄断的状态,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很多股份制企业与金融机构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而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竞争的日渐激烈,对于非公有制银行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非公职银行实施一些积极的鼓励政策,将银行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弱化,才能促进现代金融制度的完善,促进[7]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2.4控制金融套利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要对套利行为的宏观价格进行控制。通过对经济结构调整、汇率变化等信息进行收集与管理,加强对短期投资成本的控制,同时对资金的流动情况进行实时监管,预防经济泡沫。与此同时,要加强风险防范预警机制的建设,当经济出现不平衡的状态时,给予足够的关注,降低风险作用。另一方面,要促进金融监管机制的建设,加大金融监管力度。国内外对于金融套利行为与监管机制之间的协调都给予足够的重视,这样能有效地避免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我国金融制度的整体建设都需要进行全面的完善,避免金融套利行为的盲目性,通过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套利行为的监管,注重不同管理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实现跨地区的套利行为监控,促进制度的透明化和清晰化,提高监管制度的可行性,将金融套利行为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保证套利行为的规范化。
3结语
篇6
[关键词]欧债危机 内控策略 农村金融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不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健全内控机制,从多方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促使农村金融更好的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我国农村金融已经建立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农村金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造了有效的途径。农村金融制度改革过程中需要强化内控机制,防范和化解各种经营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和谐稳定,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是推动农村经济水平提升的重要方法,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机制建设主要问题分析
1.欧债危机下存在农村金融内控制度不严密问题
欧债危机下金融市场存在不稳定的问题,对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农村金融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存在无序性问题,因此制度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完善内控制度,才能促使农村金融顺利度过欧债危机的关键时期。我国农村金融内控制度缺乏响应的立法程序,因此行内的规章制度制定比较随意,导致很多制度无法真正发挥效能作用,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很多制度没有经过全面的推敲、论证,制度出台具有随意性的特点,对农村应对欧债危机产生了负面影响,当前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金融内控制度,内控制度执行过程中需要根据外界状况不断修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
2.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制度作用力较弱
内控惩罚和制度培训存在很多不规范的因素导致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制度作用力弱,当前情况下需要解决制度培训力不强的问题,农村金融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措施,对内控制度会产生很大的影响,管理者和每个员工都要对内控制度熟知,对提升制度的执行力度具有重要意义。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如果员工不能正确的理解内控制度,对金融内部规则不能全面把握的情况下,对制度的执行策略会产生影响,很难产生自律效果。其次农村金融内控机制不能全面执行,导致违规惩戒不能全面执行到位,导致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很多违规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在这样的情况下导致制度作用效力逐步减弱,对自己查处农村金融制度执行过程中的各种违规事件产生很大的问题,很多事件无法进行全面有效的内控,对应对欧债危机对农村金融冲击产生不利的影响。最后是我国农村金融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很多职能部门身兼数职无法对金融政策全面的把握,同时制度监督工作不能得到全面的落实,欧债危机下农产品出口受到很大的影响,金融活力也受到影响,导致制度执行的积极性下降,很多职能部门既是教练员又是裁判员,因此惩罚力度不能执行到位,导致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3.欧债危机下内控缺乏优化机制
欧债危机下内控管理激励机制缺失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因素,内控考核指标过于笼统,导致很多策略无法全面而系统的执行,对企业发展会产生很多不利的影响。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监督方面的问题,如果不能对政策进行全面有效的监控,那么很多问题不能得到全面有效的解决,欧债危机背景下农村的很多金融政策受到很多因素的约束,导致很多政策不能强制执行,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会产生不利的影响。欧债危机下内控制度对优秀员工的激励不够,导致很多员工被动的接受相关制度,对金融市场自主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加快,农村金融市场越来越复杂,需要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二、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建设的措施
1.严格规范各种制度程序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从源头上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升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市场的综合竞争力,为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需要拥有一套规范的制度建设程序,农村金融需要规范各种立法程序,同时需要明确立法的权限,提升立法的水平,对规范农村金融市场,提升农村金融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制度需要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修订和完善,对各种处理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提升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的整体发展水平。农村金融立法的统一性和严肃性需要贯彻,对金融制度建设进行全面有效的论证,通过对三道论证程序的全方位处理,可以提升金融市场的动力,为应对欧债危机的冲击提供重要的资金支持,当前需要从合格论证、风险论证、法律论证三个角度出发,提升欧债危机的整体应对水平。
2.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需要加强文化建设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文化建设不可忽视,通过提升对员工内控管理认知程度,优化金融管理机制,提升农村金融市场整体管理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金融支撑。农村金融内控文化建设是内控长效管理机制顺利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从农村金融机构近几年开展的专项内控制度活动看,很多情况下没有高度重视内控文化建设,导致内控机制不能得到全面的应用,对农村金融市场繁荣稳定、应对欧债危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当前的情况看,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内控教育制度建设,积极开展内控制度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学习培训方式提升从业人员掌握内控制度的水平,从业人员全面掌握内控制度,可以更好的利用制度解决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产生的各种问题,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员工对每个内控制度必须学习,每个员工必须全面读懂内控制度,其次需要继续加强员工素质教育,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机构员工的职业道德,从思想文化上促使员工能够规范实施金融政策,强调按章办事,科学应对欧债危机对金融市场的冲击,员工需要根据市场具体情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为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3.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需要加强违规惩治力度
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内控制度建设需要保持威慑性和严肃性,对于金融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违规行为需要严肃处理,保证内控制度在管理上能够更加科学有效,解决内控制度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软弱无力的局面,为在欧债危机背景下振兴农村金融市场创造积极的环境,农村金融市场监管过程中需要对各种违规行为进行整体分析,把各种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软实力,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金融市场环境。欧债危机的背景下农村金融需要加强检查力度,农村金融结构的内控监督管理需要做到科学合理严肃,对各种违法证据需要做到检查有力、执行有效,为金融市场营造良好的氛围。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市场需要按照风险论证、法律论证、合规论证的模式推进各项工作,提升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其次是实行稽核执法集中模式,通过对金融内控机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稽查,可以发现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对稳定农村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作用。欧债危机本身已经冲击农村金融市场,当前金融机构只有加强自身能力建设,才能把欧债危机对农村金融的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提升农村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需要及时有效的反馈,对各种信息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避免业务部门自批自查过程中产生的尴尬局面,为严惩各种违规行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欧债危机下农村金融机构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通过机构的转型升级实现服务理念转变,把各种风险控制到最低限度,提升金融机构应对风险的能力。
篇7
城镇化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具有重大意义。传统的城镇化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必须探索新型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相比旧型城镇化对资金有更大的需求,但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非均衡态势又无法满足这种需求,导致新型城镇化发展受阻。因此以新型城镇化为导向,分析了当前农村金融市场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市场;新型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
F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8-0114-02
1 新型城镇化内涵与进程
1.1 新型城镇化内涵
农村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及资源重新配置的过程,主要表现在农村人口的转移、非农产业的集聚、农业农动力的职业转换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新型城镇化可理解为城镇化由初级阶段向更高层次的城镇化转化的过程。目前对于新型城镇化尚没有标准的定义,总的来说新型城镇化是更注重质量和内涵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新型城镇化的真谛是人的无差别发展,这是新型城镇化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新型城镇化以人为发展中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这样能有效防止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避免城镇化偏离它的本质。
(2)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工业化以城镇化为依托,信息化服务于城镇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以城镇化为支撑,实现四者有机融合、协调发展将更大程度上促进城镇化的发展。
(3)新型城镇化倡导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同时坚持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
(4)新型城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提倡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城镇化以摊大饼、高消耗、要素供给不可持续为特征。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为发展方式,同时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方式发展城镇化。
1.2 新型城镇化进程
历史表明,发达国家成为强国的过程就是其城镇化率逐步提高的过程。城镇化对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瑟姆把城镇化分为初级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三个阶段。城镇化发展前期由于经济落后,城镇化发展速度比较缓慢,当经济规模达到一定高度后,城镇化发展开始加速,当城镇化发展到较高水平之后,城镇化开始减速。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当前我国城镇化率以突破50%,正处于城镇化发展进程的加速时期。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稳步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和水平,为建设经济强国打下基础。目前,大部分地区城镇化进程受阻,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不完善,民间融资不规范,经营模式单一,创新力度不够,监管缺失,法律体系、信用体系不健全等诸多问题,使得农村金融市场供给远远满足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需求,延缓了新型城镇化的进程。
2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金融市场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不完善
从表面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覆盖达到了90%,农村金融市场已形成包括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但受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经济规模的影响,商业银行出于成本与利润的考量,正在有序撤出农村金融市场,支农地位正在趋于弱化。同时,政策性银行金融业务规模不足,农村信用社受自身局限,都无法达到很好的支农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供需矛盾。
2.2 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缺陷,不能有效监控农村金融市场风险
虽然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制已初步建立,防范和化解风险的能力正在不断提高,但现行监管体制还存在若干缺陷,尚不能有效监控农村金融市场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风险控制主体缺位,各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有效协作,使监管难以全面有效。在市场约束条件下的银行、保险、证券风险监控系统,被监督金融机构自身监控系统,社会监督体系构成了一个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但目前这三个体系均存在问题,不能良好的发挥其监管作用。同时各监管机构之间协调机制尚不健全、信息难以共享,使得该风险控制体系效率不高。
(2)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方式没有跟上经济发展的需求。目前合规性监管与统一监管是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主要的监管手段。但合规性监管是一种静态、消极和硬性的监管方式,它立足于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无法有效地动态监控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已不能适应当前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同时,由于农村金融机构所处地域、类型、管理水平等的差异,统一监管不能保证这些不同的金融机构健康稳定发展。
(3)监管相关立法滞后。目前我国并没有针对农村金融市场颁布相应的监管法律法规,忽略了农村金融市场和城市金融市场的迥异和近些年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带来的变化,导致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指导性,甚至有时候发生冲突,其权威性得到很大减损,减小了其监控风险的作用。
(4)民间金融游离于监管之外。民间金融相比正规金融机构具有收集信息等优势,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广泛存在。但同时高利率增加了借款人的成本,影响了借款主体发展后劲,民间金融市场大量资金不在监控范围内,干扰了央行信贷调控,加大了农村金融市场风险。民间金融引发了大量纠纷和暴力事件,造成了很严重的社会问题。
2.3 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单一,创新滞后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金融机构出现了多样化的金融需求主体,不同的主体及不同的地区金融需求存在明显差异。由于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竞争,金融机构创新动力不足,导致金融机构经营模式单一,多数地区仅有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工具创新滞后,理财、、咨询等金融服务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股票、债券、基金等农村经济发展及城镇化建设所需的各种金融工具严重不足,农村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
2.4 信用体系不完善,抵押贷款难
信用体系不完善直接导致农村信用制度缺失,恶化了农村金融市场信用环境。信用制度的缺失导致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任然滞后,农户和企业守信意识淡薄,虽农户近年守信意识总体上有所提高,但企业信用机制仍严重缺失。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不健全、不规范,失信惩罚机制不够严格,信用观念淡薄,企业逃债时有发生,法律体系不完善,导致金融机构债权得不到有效保障。
由于信用体系的不完善,抵押贷款本可以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有效补充。虽然我国正在加速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但目前确权程度依然不高,同时土地流通性较差,土地及以依附土地的附属物不能有效作为贷款抵押物,严重阻碍了抵押贷款业务的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增加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供给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组织体系,增加其供给主体。放宽农村金融市场准入标准,在现有农村信用社、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的金融组织体系下,积极引导非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利于各类金融机构发挥各自的平台优势,满足新型城镇化发展中不同层次的金融需求。
(2)充分发挥政策性银行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支农作用。政策性银行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主要的政策性银行之一,应努力拓宽其业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粮棉油的收购,引导资金向农村地区流动,积极扶持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迫切需要发展的产业,发挥其政策性银行的重要作用,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弥补商业银行资金供给的不足。
(3)加大农村信用社改革力度,发挥其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作用。一方面,对目前农村信用社产权结构进行相应调整,使法人结构趋于合理,有利于农村信用社向自我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发展。另一方面,国家应加强对农村信用社的支持力度,鼓励其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需求,从整体上提高农村金融市场服务水平。
(4)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农村金融市场信贷总额。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已具备良好的盈利性,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农村信贷需求日益增加,同时一大批优秀乡镇民营企业和中小股份制企业都为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优质的信贷市场。国家应该用政策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设立网点、完善服务、加大产品创新,发挥其在健全城镇功能和完善城镇社会服务方面的作用。
3.2 改革和完善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监管制度
(1)健全农村金融市场监管体系,加强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的同时,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新闻媒体和社会自律组织的外部监督作用,加强各监管主体之间的协作和沟通,提高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效率。
(2)改进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方式。首先,把以合规性监管为主的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方式转变为以风险性监管为主的监管方式。风险性监管是动态、积极的,把防范风险放在首要位置的监管方式,是在合规性监管基础上的审慎性监管。针对农村金融市场制定合理的风险权重系数,结合现场监控和非现场监控,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风险预警制度,是目前农村金融监管机构应主要完成的任务。
其次,构建以统一监管为基本原则的分类监管机制,对经济发展水平、机构性质、管理水平和风险状况不同的地区和机构实行分类监管,有利于农村金融市场监管效率的提高。
(3)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市场法律法规。首先应尽快制定引导和规范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市场准入与退出、财务指标、高管任职资格等的法律法规,保证农村信用社快速稳定发展,发挥其农村金融市场主力军作用。同时应对目前较为成熟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予以规范。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村金融市场日新月异,如不及时动态地调整相应法律法规,其作用将大打折扣。我国应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及时审慎地调整相关法律法规,以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求。
(4)加强民间金融监管,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予以合法化。中国农民从民间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大约是从正规金融机构得到的贷款的4倍,农村金融机构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应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对其风险进行监控,同时合理界定正规民间金融机构与非法金融机构的界限,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金融机构予以合法化,拓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融资渠道。
3.3 加大创新力度,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服务体系
针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所需的多样化、个性化金融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各方面的融资需求。打破以不动产抵押贷款为核心的贷款机制,积极探索各种资产及无形资产的质押、联保、互保、担保等贷款方式,进行农地抵押、按揭贷款等金融试点,拓宽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是农民获得贷款途径多样化。
3.4 完善信用体系,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
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登记制度;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档案;规范信用评估和推广制度;建立协调共享数据库;完善信用信息平台;加强信用中介组织体系建设,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广泛开展信用宣传和教育活动,强化信用观念和意识;加大失信惩罚机制,加大失信者成本;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农村金融机构降低信用风险。
参考文献
[1]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10,(7):63-66.
[2]Ray M.Northam,Urban Geography[M].New York:John Wiley&Sons,1975.
篇8
摘 要 本文简单介绍了我国目前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农村金融市场的因素,以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县级农村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 农村 金融市场 服务体系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村农民最为关注的问题,其是改变农村面貌、改善人民生活及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途径。因此需要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以“三农”为中心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充分发挥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职能。
一、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县级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比较缓慢,只能为农民与农村经济提供一些简单的金融服务,无法在农村大力拓展金融市场规模及经营网络,基础问题就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供需得不到平衡的发展。而且,金融市场上的特有信贷风险问题也会对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造成影响[1]。另外就是农村中的“二元金融”结构合并及传统的原始态服务限制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而在现代新农村建设中,农村金融服务落后的原因主要包括:(1)缺乏健全的金融市场法律法规;(2)金融市场的政策性和商业性缺乏足够的融合力;(3)金融资金得不到合理的分配;(4)缺乏科学的农业贷款结构;(5)缺乏创新的服务项目。
二、建立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金融体制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传统的 “一盘棋” 金融策略已满足不了现代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在我国县级农村中,必须要建立以农民为中心的银行服务体系,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2.1加强法律规范作用
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农业发展金融机构方面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因此,必须要强化对农村金融的立法工作,使农业金融机构更具规范化,使其能在法律保障下为新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服务。严格遵循公平、自愿、公开的原则进行相关金融法规的制定,以合理划分农村金融机构的业务服务范围与职责,并明确支持生产经营、助学等内容作为金融机构的主要职责,并规定农村金融机构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基础上,向当地投放一定的新增存款,以支持当地新农村建设。因此,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强监督工作,并建立完善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以保证金融机构的资金能落实到农村建筑中去。
2.2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
农村金融改革的核心就是建立多功能、多元化、布局合理、竞争互补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也是符合建设新农村与“三农”发展的主要目标。对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完善主要途径主要有[2]:(1)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完善服务体系。在不平衡的农村经济发展国情下,以建立多形式的金融组织,并在自愿互利的前提下,建立互助互利的资金融通机构,从而体现出农村合作金融组织自愿性、非盈利性、民主管理性及互助共济性等职能。(2)对当前邮政储蓄制度的改造。对于当前农村资金大量向城市倒流的现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对于邮政储蓄业务较多、经济交通发达的地区,在管理规范的前提下,应将邮政储蓄部门升级为邮政储蓄银行,主要从事储蓄、汇兑、等业务,所涉及的资金都不能再转存到人民银行中去收取率差。另外,必要时还通过国家财政进行一定的补贴。而对于邮政储蓄业务较少、经济交通比较落后的地区,县级可将邮政储蓄部门与当地农村信用社进行合并,以实现统一管理,以将大量的储蓄资金保留在农村金融市场中,从而为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2.3增设农业保险组织
首先,可在县级农村中建立一个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并融合合作社的相关制度,合作制必须要充分体现出其互助共济性,主要由国家财政投入与乡镇企业、农户等入股形式建立,但国家财政投入应低于总控股的30%,也就是不能占据控股地位。其次,还可以在省一级建立一家农业保险股份公司,其中,省级财政应投入30%的资本,而各县级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则将其总资产的8%作为入股资金,而且省级农业保险股份公司还要按8%对各县级公司承担再保险责任。最后,在对原有存贷款、汇兑、等业务进行完善的过程中,还应加大对新业务的扩展,以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不断创新农村的金融产品,大力推广银行卡、基金、金融咨询、农产品期货及个人理财等金融产品,并根据农民的需求,开发一些如仓单、存栏牲畜抵押等贷款业务,从而满足农民对农村金融多样化的需求。这就要求必须做好以下几点[3]。
2.3.1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
农村金融机构必须要清楚地知道风险控制的意义,并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以强化风险管理。同时并完善内部控制、法人结构及风险防范机制等,通过完善人事制度,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并重视培养员工的创新能力,并加强技能培训,以提高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市场应变能力及市场信息捕捉能力,以降低农村金融组织的投资风险。
2.3.2营销体系的建立
根据农村金融市场的实际情况与特点,制定金融机构中对当地市场熟悉的工作人员进行新业务的开拓,以简化申请手续与降低信贷的风险,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及节约成本。
2.3.3强化对人才队伍的建设
首先,农村金融机构必须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并建立具有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其次要建立人才培养制度,加强对员工的专业技能培训与岗位培养力度,以全面提高农村金融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最后通过对人才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以建立健全的人才进机制,始终坚持任人为才、量才适用的原则,对专业人才进行严格的考核。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调查当前我国县级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其发展滞后的主要因素,以采取加强法律规范作用、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及增设农业保险组织等手段,从而建立其符合现代农村发展的金融体制,对我国县级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谢伟杰.关于提高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效率的策略研究.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5(3):107-110.
篇9
[关键词]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分析 宏观调控
中图分类号:F2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5-0059-01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房地产行业进行了多次调整。经过长期的实践,房地产行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为国家经济的总体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是,房地产行业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得不到缓解,比如:房价过高、房地产盲目投资、商品房空闲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人们的生活,成为社会发展的颈瓶,尤其近年来,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进一步加大,市场充满了不稳定。本文就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希望为房地产行业的人提供帮助。
二、 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简单的说,风险是房地产行业在整个金融市场中受到内外部的影响,造成了实际的收益与预期目标存在着差异。在金融市场中,房地产的金融风险来源有很多种,比如:汇率、利率、市场环境等。本文从金融学的角度对其中的风险分为几个具体方面的叙述:
金融环境存在着巨大的不稳定性导致金融体系出现问题。房地产在经济市场出现金融危机的时候,会导致产业面临极大在的困境。金融市场的不稳定在客观上是存在的,并且可以对房地产行业产生冲击,甚至由房地产扩散到其他行业,产生连锁反应,爆发更大规模的经济性危机。
信息的不对等也会给金融市场带来风险。在金融学中,信息是重要的元素,信息可以及时的传递出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和发展趋势,对房地产行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信息的不对等增添了房地产行业金融上的风险,对判断决策产生了重要作用。
金融风险出现几率的大小与政府的货币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货币是整个金融市场的基础建设,当政府的货币政策出现大的转变就意味着金融市场会出现大的变动,金融行业的借贷也会受到政策的影响导致资金周转出现问题,为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带来威胁。
三、 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分析
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风险的来源不是从房地产企业的内部出现的,而是参与到房地产开展业务的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特别 容易受到市场和环境的影响在借贷上进行改变,进而保证自身的权益。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来源于银行的变动。
1.信贷规模增长过快
房地产开发过程中,需要向银行借贷大批量的贷款,由银行提供房地产的建设资金,实现房地产业的正常运营。房地产建设的资金回收的速度慢,跨度长,需要向银行进行资金借贷,解决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筑征地费用和建筑工程用款都需要开发商进行前期垫付,加上近些年,房地产行业发展速度迅猛,导致了银行信贷规模空前增长,资金回收速度减慢,银行承担的风险逐步加大,
2.银行系统所面临的信用风险与流动性风险
房地产行业需要的资金总量大,资本来源大部分依靠银行的现状导致了我国银行系统的风险过大,资金运转容易出现危机。一旦银行不加限制的向房地产行业进行大额贷款,势必影响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均衡性,给房地产行业发展带来危机。房地产方面的危机进一步扩大化就会对其他的领域的价格和发展生产重要的影响,甚至会降低人们的生活水平,出现泡沫经济。为了确保银行系统的稳定性,合理的解决银行面临的新信用风险和资金流动性风险,需要进行全面的考虑。对房地产借贷进行限制。
三、 我国房地产金融市场风险的控制与防范的措施
对于房地产金融市场的风险控制是全社会共同的行为,需要政府和大众联手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政府应发挥自身的优势,完善社会保障性住房。制定详细的建设性住房规定,还要实现房地产企业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保证房地产金融市场的稳定。
1.密切关注房地产价格走势,严格控制抵押品价值缺口
房地产行业向银行进行借贷的抵押品往往是商品房以及没有建设完成的商品房。银行方面必须对房地产行业的抵押品进行认真的判断,不能根据简单的市场估值开展市场业务。现阶段银行对商品价值的估算是按照商品在市场中的价格进行的,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当受到市场价格影响,商品价值发生改变的时候,银行将陷入困境中。房地产用商品房进行抵押的过程中需要对其变现能力进行认真的判断,考虑到房地产的质量,进行合理的贷款,不可过分盲目。商业银行在进行房地产贷款的时候,应对房地产企业的信用和实力进行全面的评估,并对抵押品的质量进行实地的考察,慎重的考虑抵押品价值,并进行风险市场的价值波动模拟,得出抵押品的价值范围,与此同时,还要对房地产信贷抵押物的变现能力进行深入的分析,密切的注意企业的发展动向,关注企业价值的变动,降低银行贷款风险。
2.针对区域经济差异,对房地产信贷实行规模管理
我国的经济管理部门和银行必须按照国家经济发展变化进行房地产行业发展的宏观控制。在进行信贷时,应该按照不同区域房地产的发展规模和现实需要进行总体管理。区域性的房地产信贷的规模应与区域不良贷款率联系在一起,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出房地产信贷管理办法,对不良借贷和盲目投资进行严格控制。具体说来,区域银行一方面将贷款方向指向信誉好、发展规模大、回收速度快的大型房地产企业,另一方面将资金信贷投资于发展前景好,建筑质量高的大中型地产项目。
参考文献:
[1] 汪春燕 浅析我国房地产金融创新[J].当代经济2011 (18).
篇10
政府应完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政府和监管机构应认清我国碳金融发展的紧迫性,尽快完善碳金融市场发展的外部环境。(1)以完善的法律法规保障碳金融市场发展。我国政府及有关监管部门应构建一整套包含资格审查制度、运行管理制度、风险管理制度等在内的碳金融市场法规制度,通过构建一套整体覆盖的碳金融法律法规,有效约束碳金融市场的每一环节,防范金融风险,保障各方利益,确保我国碳金融市场健康有序发展。(2)以积极的政策扶持鼓励碳金融市场发展。政府应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引导更多的企业投身低碳经济行列中。通过设立专项资金补贴碳金融发展项目,适当减免碳金融市场参与者的税赋,提高参与碳金融市场的积极性。努力为碳金融市场参与方打通资金流动渠道,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畅通国内外资本进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通道。
金融机构应作为碳金融市场发展的主力军。
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政府主要起引领作用,金融机构却能起到实实在在的推动作用。作为碳金融市场的主要参与方,金融机构应在金融创新、中介服务、人才建设等方面大力投入。
(1)提升碳金融产品创新能力。金融机构应转变观念,学习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经验,开发与碳排放权相关的理财产品,加大对开发新能源、研发环保技术以及从事生态保护建设等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发以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和生物发电为标的的碳排放权交易项目,努力为客户提供从项目融资到减排额二级市场交易的全流程金融服务。同时,大胆创新碳基金、碳证券、碳保险等衍生品,形成完整的碳金融产业体系。
(2)开展专业碳金融中介服务。商业银行可以利用广泛的渠道资源和客户资源,辅以自身的专业优势和信息优势,为项目开发企业提供必要的中介服务,比如为产生原始碳排放权的项目开发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为他们提供包括项目评估、项目管理、政策咨询等在内的顾问和咨询服务等等。
(3)打造专业的碳金融人才队伍。金融机构应通过组建专业碳金融业务团队,引进国外的优秀碳金融人才和先进管理技术,逐步建立自身的碳金融服务研发力量。并辅以定期选派优秀人才到海外学习,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作为顾问等方式加强碳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健全碳金融人才培养与储备体系。
现有中小碳金融市场应做大做强。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性的大型碳金融交易市场,现有的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存在机制不健全、产品单一、影响力低等问题,我们有必要做大做强现有碳金融市场,早日形成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碳金融交易平台。
(1)构建全国统一的碳金融交易平台。中国早先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09年武汉、杭州和昆明等几家碳排放交易所也相继成立,大连、贵州、河北、山西的交易所也在筹备中。目前,有关机构应尝试整合国内区域性碳金融交易平台和现有碳金融资源,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国性碳排放权集中交易平台,实现降低成本、增强效率、提升影响的目的。
(2)构建有创新活力的碳金融市场。我国碳金融市场的自身科研团队要善于捕捉碳金融市场的新商机,创造性地开展碳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创新,加快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除了最基本的排放权远期和期货交易外,积极探索应收碳排放权货币化、碳排放权融资担保、碳排放权企业债券等金融产品创新,以满足碳金融市场参与者不断增长的实际需求。
- 上一篇:支气管炎的预防方法
- 下一篇:智慧消防系统解决方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