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课标的育人价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7-0137-02
一、前言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还不能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缺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1,2]。目前我国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评价,大多是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宏观评价,很少有学者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进行系统的评价和研究,尤其是缺乏针对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的研究。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促进高校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3]。笔者在遵循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思想和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创新型本科人才的概念、内涵以及相关评价体系[4-7],结合经管类专业的实际情况,已建立了一套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8]。本文以此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指标权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它是后续多属性评价与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活动的实际需要,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先运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初值,然后采用Delphi法对初值进行适当调整。
二、基于AHP的指标权重计算
选择科学合理的权重确定方法,是保障评价结果准确可靠的基本前提。为了能科学地确定出各指标的权重,本文采用AHP法和Delphi法相结合来确定指标权重,先运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初值,然后采用Delphi法对初值进行适当调整。AHP[9-11]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准则决策方法,其基本思想是把决策问题的有关元素按照支配关系形成层次结构,用一定标度对专家的主观判断进行客观量化,构造出判断矩阵,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各指标的权重系数,具体步骤如下。
(一)构造判断矩阵
判断矩阵表示针对上一层次因素,本层次与之相关的因素之间相对重要性的比较。为了使决策判断定量化,本文采用1~9标度法,具体含义如表1所示。
(二)计算指标权重值
本文采用方根法[12]来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
(三)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式中,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可通过表2查出。当CR
三、基于AHP的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针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现状和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笔者已建立了一套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创新培养体系建设、专业教师素质、学生素质能力、学生知识水平、学生创新能力和用人单位评价六个方面构成,共计24项指标[8]。本文以此为基础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先运用AHP法计算指标权重的初值,然后邀请20位来自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以及用人单位从事人才管理的专家学者,采用Delphi法对初值进行适当调整,最后结果如表3所示。
四、结束语
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实现科技和经济高速发展的根本途径。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高校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对促进高校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其中的指标权重确定是后续多属性评价与决策的前提和基础。本文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和评价活动的实际需要,以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基础,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相结合确定评价指标权重,给高校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规划提供量化的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德秀.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6.
[2]林琨智.地方工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化工高等教育,2007,(2):24-25.
[3]夏飞.改进中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D].山东大学,2012.
[4]赵铁,林昆勇.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高教论坛,2004,(3):146-151.
[5]乔海曙.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2008,(1):88-89.
[6]李兴国,崔珊珊,顾东晓,杨海燕.高校培养人才综合评价: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1):32-35.
[7]廖志豪.高校科技创新型人才的素质特征及培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1):107-110.
[8]张熠.高校经管类创新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8).
[9]Satty T L. A scaling method for priorities in hierarchical structures[J].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Psychology,1978,1(1):57-68.
[10]Satty T L. Axiomatic found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 Management Science,1986,23(7):851-855.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程观;平等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什么?①体验数学的自然科学性,数学是一门自然科学,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一切现象都存在一定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关系。②体验数学的基础性与工具性,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科学的工具。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离不开数学,数学的思想,方法,语言,思维方式是研究其他自然科学的基础。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商品买卖,储存贷款等等都要用到数学,用数学的思想方式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③体验数学之美,体验数学是一种文化。让学生体验这些还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
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性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创新
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篇3
[关键词] 新理念 重过程 重创新 重个性
现在,很多学校都进行新课程改革,每个人都讲新课改,似乎成了一种时尚。可为什么要进行新课程改革呢?很多家长不能理解,误认为减轻了老师的负担。甚至一些教师也有困惑,总觉得现在的学生素质反而下降了,而且越来越难教。难道是新课改本身存在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新课程改革绝不仅只是一种流行,我们也绝不只是在赶时髦。我们要深刻理解什么是新课程,新课程的标准又是什么。这些疑问都需要我们好好思考与研究。
一、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课程观
传统的课程只有教师与教材。新课标的数学课程是教师、学生、教学材料、教学情境与教学环境构成的一种生态系统,也就是说,课程是变化的,是教师和学生一起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一部分,也是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新课程和开发课程的过程。
二、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侧重点
传统的教学只侧重结果。新课标之数学教学不但重结果,更重过程,还侧重学生个性的发展,重创新,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思想品德教育。
1.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过程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并不是老师塞多少知识给学生,学生的脑子就可以装进多少知识,学生接受知识是有选择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其自己在脑子里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的过程。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体系,并培养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的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和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使学生学会交往,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
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的思考问题方法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如大脑的潜能,气质)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当然,数学教师更加要注重学生潜能的发展,把学生比作卫星,老师就是火箭,老师这火箭要把每个学生送到恰当的轨道上去。
3.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创新,一个民族就要衰亡。教育不能没有创新。新课标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种创新是指学生在其原来知识基础上的突破和发展,不是指科学家那种创造发明。数学教学应当成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探究知识的时候,大力鼓励学生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向教材质疑,向权威挑战。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等等。数学方法是人们分析处理数学问题的具体手段,如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5.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对学科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传统教学是没有要求的,但这对个人的发展来说是很有用的。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热爱数学,自觉地学习数学,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勤于思考钻研等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数学的实用价值和科学价值。
6.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思想品质教育
数学教学要用数学家探索数学的精神去熏陶学生,培养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的精神;以我国两千年来的伟大的数学成就去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引导学生做数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新课标之数学教学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强调师道尊严,教师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传授者。新课标强调师生关系是民主的,平等,促进个性发展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发展的促进者。教师要建立一个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积极与学生交流,分享体验与感受。学生是独立独特和发展的人,是学习的主体,是责任与权利的主体。教师要有耐心信心和恒心去教育学生,努力促进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
参考文献:
[1]朱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 新课标 教学艺术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073
时代不断发展前进,教育的发展就更加不能处于滞后的局面。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的大方向,是我国教育近年来不断取得新的成绩和突破的重要原因。新时期,新课标的提出不仅为我们生物教师进一步顺应时展、提升教学质量提出了挑战,也是给我们认真反思自身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机遇。本篇文章针对高中生物教师应该理解和贯彻的新课标的几点理念浅议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一、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当教育界的专家将中国学生与欧美国家的学生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的时候,通常发现我国的学生在遵守课堂纪律、完成教师要求任务方面比较有优势,但是学习上的自主意识相对较弱、相对缺乏创新能力、对教师的依赖心理比较严重。而高中时期已然是学生在身心各个方面都日趋成熟的年龄阶段,因此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这样才是有益于学生长久发展的。在传统的生物教学中,一般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的局面。久而久之,习惯了这种学习状态的学生,即使教师给予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学生们的表现通常都是不尽如人意的。我们当然不是讲教师什么都不做,就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我们只是强调要积极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在任课教师已经讲解过相关的知识之后,学生自己逐渐将其应用于其他的知识中、领悟到举一反三的奥妙。因此,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一点,为我们及时补救以往的教学不足敲响了警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也在不断尝试有益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教学途径,其中比较行之有效的包括启发式教学的开展、逐层预留探究作业的方式等等。学生们在教师有意识地引导下逐渐找到了学习好生物知识的诀窍所在,不再像以往那样依赖教师,在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上取得了一些进步。总之,学生过分相信教师,相信书本,就会失去了自己思考和创新的可能性个能力。当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之后,往往就可以更加迅速地提升自己的综合学习能力,切实享受生物知识带给她们的无限趣味和实用价值。
二、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
生物这门课程非常强调实用价值。因此,新课标的教学精神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最关键的就是引导学生们在接受既得知识的同时进行有益于的思考、勇于提出质疑和坚持在生活实践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回顾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其弊病是比较明显的,学生们通常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简单地以为在考场上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自己就算是学习好生物知识了、生物的学习过程就暂时告一段落了。显而易见,这样的认识是不利于学生真正掌握全面的生物知识的,也是不符合新课标的精神的。考试只是我们督促学生认真学习的一张手段,但是并不是我们教授学生生物知识的最终目的。我们教授学生更多的生物知识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自然、认识科学,掌握更多有益于改善日后生活的知识本领,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还是要指导学生应用和实践。而且,生物这门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发展成就,就是因为无数的科学家和学者们认真观察生活、总结实践经验、大胆猜想和勇于实践的结果。在课堂上,我们在讲解生物知识的时候要更多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也要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课下在预留作业方面也不能偏重于理论作业的布置,要更多地预留一些实践性明显、或者是理论实际巧妙联系在一起的类型的作业。总之,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时刻谨记新课标的精神,切实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提升,引导学生逐渐发展成为理论和实践能力都较强的综合人才。
三、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
近年来,著名的意义学习理论在世界各国的教育界中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该理论认为情感的有效开发是学生学习好一门功课的必备要素。它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仅仅启动认知的能动性,还应当将个人的情感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渗透的确是非常值得我们教师借鉴和思考的。多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情感投入对学生学习的重要影响作用。因为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情感投入与其学习的效率是成正比的。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越多,他们学习的效果就越好;情感投入越少,学习中获得的乐趣就越少。总之,加深学生对科目的情感投入是高中生物教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向。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真诚地关爱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就会对教师也产生尊重的情感,这也是利于学生建立对生物知识情感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要最大程度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以保证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都是完全地投入到生物的学习中来。
四、不断反思自身的教学素养
篇5
关键词:新课标;高中化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214-01
自新课标实施以后,我们的各个中学以及所有的任课教师都开始积极响应新课标中的新理念来适应我们的教学。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教师由于深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而出现不知所措的现象,也有些学校的教师做得很好、很出色,赢得了社会各界以及学生们的喜爱。那么,面对新课标,我们究竟该用怎样的思想去指导我们的教学,进而将知识传授的职责尽到实处呢?我想这只每一位教师日思夜想的问题,也是困扰我们每一位教师很久的问题。作为一位多年从事高中化学教学的任课教师,面对新课标、新教材,我经过分析总结了一些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在此,我想分享给广大的从事高中化学教育的同行们,希望自己的一些见解可以帮助你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加从容不迫,也可以教学生获得更高的成就。具体的做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深入透析新课标的理念,切实将新课标的新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以指导我们的教学顺利展开
新课标颁布实施以后,相信很多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从事教师职业的教师都对其做了深入的分析。教师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肯定会发现其中的一些育人观念与以往的人才培养方案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转变以往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寻找新的适合新课标的教学的策略。如今,我们的中学很多时候都实行集体备课,众多的任课教师在课前通过集体备课对教学内容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认识,这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也是很有帮助的。只是,这种集体备课很大程度上会让部分教师丧失教学的独特性,很多教师的教学开始变得了无生趣,这对教师的发展是很不利的。我们的教师在进行集体备课之后要有自己的想法,要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教学活动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凸显一个教师的真正特色,进而为教师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对于新课标的解读,我们可以很好地利用这种集体备课的意识,将我们所有的任课教师集中起来,学习新课标的新理念,一起出谋划策寻求新的教学策略,这对很多教师来说都是一种好的方法,也减少了教师的工作量。
2.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坚持将新课标与新教材结合起来使用,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将新教材的知识体系系统的传授给学生
新课标的实施也要求教材的改变,因此,国家教育部组织众多高校的教授和学者编写了新教材。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面对新课标的同时也要对新教材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课标只有和教材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其价值;教材只有在课标的指导下才能凸显其用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可以说,课标是教材的依据,教材是课标的载体,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才能更好地指导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才能真正体味其中的结合点,进而把握好整本教材以及教材与课标的联系,为我们的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提供依据。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读,很容易发现,新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旧教材大同小异,我们在教学中需要做的就是将新教材中增加的知识点给学生讲解清楚,对于新出现的知识点要给与一定的重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有一个侧重点。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引导学生注意新课标的理念,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将新课标的各种理念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对学生的学习时很有益处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教学中将新课标的理念深刻印入脑海。
3.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全面把握新旧课标的区别,理清其中的知识要点,将新课标下的新教材诠释完整,给学生一个清晰的知识轮廓
新课标下必然有新教材,这也是新课标指导下我们的教师必须要面对的。对于新教材,很多教师在刚开始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多余的东西,认为它的作用并不大,与旧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但我想提醒广大教师的是,新教材的出现必然有它的价值,我们所有的任课教师都要怀着一颗认真的心去对待它,并将其与旧教材进行一个详细的对照,找出其中新增加的知识点,作为重点知识讲解。因为,教材中新出现的知识点肯定会成为今后考试中考察的对象,会多次出现在试卷中。因此,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新教材的新知识点作为我们在教学中的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和其他任课教师一起分析新的知识点可能的出题方向,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指导,这对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面对新题型时随机应变是非常有帮助的。此外,教师在分析了新旧教材之后,还要给学生做一个总结性的讲义,让学生明确其中的区别,以便更好地学习新教材。同时,教师最好给学生整理出系统详细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系统、全面,也可以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自己动手总结知识体系,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篇6
眼下的语文课上得太杂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看上去是说语文课无所不包,内容十分丰富,教学题材十分鲜活。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形的课堂里要教会学生如何去认识生活、感受生活,这无异于让巧妇去为无米之炊。况且,还有高考的大旗依然飘荡在语文老师眼前,如果过分地强调挖掘语文课的生活外延,那么学生的考试成绩必将受到冲击,因为考查的内容跟教学的内容脱节,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很少考到。与其花费心血去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还不如让学生多考几分来得实在。这样,学生高兴,家长高兴,学校高兴,社会高兴,语文老师更高兴。
于是,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成了一门纯技术性的学科。因此,着眼于应试教育以分数作为标准的评价体系,语文老师选择了以考试为中心,考试考什么,就教什么。于是,语文老师的备课本上,记录了肢解原本意蕴深长的文本的字迹。小到字词的读音,词语的意义、用法,句子的手法运用;大到主题思想的概括、人物形象的分析,面面俱到,无所不包。而且每一个课堂环节都用知识点来概括,具体到如何用固定的方法来操作。
然而,这样教下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荡然无存,上语文课就是看老师“庖丁解牛”似的肢解表演。方式陈旧,思想老套,说教僵死。几篇课文学下来,再上语文课听不听讲都无所谓,反正就那些老套套。老师不讲我也会。但是真正考试起来,那可怜的几个分数,难以启齿。这样的语文课不是在浪费生命吗?不上也罢!
于是乎,怪圈已经形成。学生学起来没有兴趣,教师教起来吃力不讨好。于是乎,大部分的语文老师就陷入了一种无法自拔的尴尬境地。然后高叹――前世杀了人,今生教语文。
这就是原本作为文学教育载体并承担着育人功能的高中语文课程实施的大体现状!
新课标的学科要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基于素质教育大旗之下仍然实行应试教育的语文教学现状,语文学科真的到了濒临灭顶的境地。于是,有识之士高呼课程改革。《新课程标准》也就应运而生。
《新课程标准》规定高中语文的课程性质:“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
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新课标用张力极强的文字从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基本任务三个方面界定了高中语文课。并且明确提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体系作为新课标下语文课的评价标准,很显然陈旧的一套在这里是行不通的,语文老师高兴了,因为新课标给语文课带来了新的活力,应试教育的那一套不再成为捆绑语文的桎梏。但是语文老师又迷惘了,因为新课标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明,语文课到底应该怎么教,教什么才能完成育人的任务,达到人文的高度。
但是,我们从新课标里找出一些关键性的词句,不难发现语文课的基本内涵:语文素养、语言运用能力、审美能力、良好的思想道德、民族精神、热爱祖国、健康美好的情感、奋发向人的人生态度等等。这些关键词一方面说明要把语文当作一门工具学科。但更多的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提倡人文教育。至此,语文课要怎么教、教什么的问题也就不再成为困扰语文老师的问题了。因为,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老师教给学生的不只是语文学科中工具的一面,更多的是人文的一面。
钱理群先生认为,中学语文教育是有双重性的,既是人文教育,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钱先生的观点指明了语文课的本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现行的应试教育下语文课的教法就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那么,新课程标准就是要纠正应试教育的极端,呼唤人文教育的回归,回到一个既能表现人文性,又能含盖工具性的本位上来。
语文课的工具性在过去许多年里实行的教育模式里已经做得很充分了。那么,人文教育如何介入到课堂中来就是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了。如何进行有效的人文教育呢?新课程标准呼唤文学教育的回归。因为只有用文学教育的手段才能完教育的重任。
文学教育的回归――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文学教育要完成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重任,体现新课标提出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以及基本任务,就是要用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目标来完成课程的实施。新课程标准没有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培养出学生怎么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是,我们可以借助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及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经验来充实。
情感应该是人之所以成为人应该具备的心理趋向。包
含的关键词有:喜、怒、哀、惧、爱、恶、欲。
态度,是对人、事、物、观念等等的评价。新课程标准里的态度应该包含的关键词有:知足、感恩、善解、包容、惜福、乐观、乐于参与、批判、思辨、创意、欣赏、关怀、感动、积极、信心、教养、有所敬畏、合作、责任、开放、尊重、乐于学习、勤奋、承担等。
价值观,是支撑人的生活的精神支柱,是人对自身生活意义的反思和追求,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价值观应该包含个人价值观和社会价值观两方面。其中个人价值观又包含个人核心价值观、个人辅助价值观;社会价值观包括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辅助价值观。
个人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关键词有:生命神圣、悲悯情怀、真理、美的诉求、真诚、真实、人性尊严、理性、创造力、勇气、自由情感、人格独特性。
个人辅助价值观包含的关键词有:自尊、自省、自律、修身、道德观念、思想开阔、独立、进取、正直、简朴、敏感、谦逊、坚毅、优雅。
社会核心价值观包含的关键词有:平等、善良、仁慈、爱心、自由、守望、相助、正义、信任、相互信赖、可持续性、人类整体福祉。
社会辅助价值观包含的关键词有:多元化、正当的法律程序、民主、共同意志、爱国心、宽容、平等机会、文化及文明的传承、人权及责任、理性、归属感、团结一致。
语文教学就是要使学生具备以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上每一个关键词所含盖的内容就是语文课人文教育的一个方向。每一个方向无一不体现着文学教育的本质来。因为文学教育的本质包含了以上每一个关键词的内容。可以说只有文学教育才能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评价目标。因为文学教育的本质是人的教育,文学教育既是人的精精神教育,又是人的自我塑造的教育,既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教育,又是审美的教育,既是人的心灵、情感、品位的教育,又是社会生活的教育,既是培养完美人格的教育,又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教育,同时更是人的素养提高过程的教育。
篇7
一、推进教学民主:促进教师与学生关系的和谐
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变“权威型”、“专制型”的师生关系为“伙伴型”、“朋友型”的平等师生关系,师生人格平等、个性尊重、思想相通、情感认同,这是取得语文教学实效,使语文教学魅力无穷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给学生多一些成功的体验,少一些失败的刺激;多一些正面的引导,少一些反面的讽刺等等。
二、追求教学有效:促进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的和谐
新课标实施后,有些老师认为课堂只要热热闹闹、广泛使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就是好课。事实上,这并不符合新课标的指导精神,是对新课标精神的一种曲解。新课标要求采用新颖而灵活的形式去落实同学们需要掌握的内容,需要培养的能力。因此,内容与形式必须和谐,既不能因为追求“轰轰烈烈”的形式而忽视了三维目标的落实,也不能因为要落实三维目标而采取忽视同学们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形式。
三、回归语文本质:促进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和谐,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的体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应释放学生的潜在能量,注重关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强调知识、能力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联系,以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互相沟通。
四、激发生命活力:促进语文学习与生命成长的和谐
篇8
一、教育价值观的改变
新课标的提出,强调以人为本,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培养具有良好人格特征、同时具备生存能力且有创造性的人;强调学生有个性的自身发展;强调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育价值观应从“教书育人”的知识传授向学生发展转变。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热爱生活,学会如何生活;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他们自身的智力,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在生活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为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教师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新课程主张的不是让每个学生都学到丰富的知识,而是让每个学生能充分发挥出自己内在的潜力,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出最大的成就。人与生俱来的某些潜质是由基因所决定的,就像我们不可能把一棵小草培养成一棵参天大树一样,而只能让小草茁壮成长。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一个再优秀的教师也不可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大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启学生的思维,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与实践,激发其创造上的巨大潜能,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使教育体现出其真正的意义。
二、学生观的转变
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认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是知识的容纳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身发展。在传统的教育下,学生只能机械地接受知识,机械地学习,摆脱不了知识的重压。学生学习就是听讲、接受和被动操练,学生处于几乎完全被动的地位。这样压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情绪和内在的潜力,产生学习过程中的苦恼、压抑和恐惧感,自身的能力得不到发展。
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过程重在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主动发展,鼓励学生自我导向学习。新课标所特别强调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通过特别强调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就可以唤醒、开掘与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来对待,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和探究活动中来,解放他们的眼睛让他们去看,解放他们的手让他们去做,解放他们的大脑让他们去想,解放他们的嘴让他们大胆去说,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去学习。
三、教学观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观是把教师自己的角色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教师把自己定位于知识的培养者和能力的传递者,把自己当作学生学习过程的“导演”或主宰者,没有正确地处理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于认为学生的任务是在教师帮助下学习并掌握书本知识,认识活动的目的主要是掌握而不是发现“真理”,如果教学中有一些探索活动,往往都是在老师的指导甚至控制下进行,所以只能算是一种体验,而并非实践,那样就否认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探索和认知事物的能力。久而久之,学生就处于被动消极的境地,于是难以真正地确立学生在教学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最终难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值得欣慰的是,新课程标准为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为活动教学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对教师和学生都是提出了新的要求,它要求我们教师要尽快地转变教学理念、实现角色转换,及时地改变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只有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力,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提倡任务型的教学途径,要求教师能根据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掌握知识,学会运用语言。在传授语言基础知识时,教师应本着“体验、反思、归纳、总结、计划、巩固”的原则设计活动。新教材的应用及新课标的实施对英语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要不断地学习,更新知识结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对英语课程的要求。
2.要准确地把握新课标的理念、目标和内容,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语言教学的规律。
3.注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选择和调整教学策略,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
4.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教学。
5.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努力使自己成为新时期的教师,跟上时代的发展。
篇9
一、全面理解高中数学课程总目标
高中数学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高中数学课程是义务教育后普通高级中学的一门主要课程,它包含了数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培养公民素质、健全的人格与基本的数学素养的基础课程。高中数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高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共同发展创造机会,为学生的不同发展提供选择空间,只有理解这个总目标才能实现真正意义的素质教育。
二、正确理解新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从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去发掘教育对象的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的一种教育。从教育的结果来看:其宗旨是提高教育对象整体素质结构;从教育的过程来看这是在培养人的素质,所以说素质教育其实质就是一种对人的教育。因此,应该在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的过程中,大力培养能力,发展个性,全面提高素质。数学新课标中要求并强调数学学科本身要注意的一些规律:观察了解实际问题,创建数学模型,并最终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以此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有广泛而密切的联系,也就是数学新课标中提到的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要获得不同的发展;在新课标中同时强调促进学生全面、全体、长久持续地发展。所以数学课程改革除了要注重数学学科本身的发展规律之外,就是要求实行人的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本质是一致的,所以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是加强数学学科的素质教育功能,加强数学学科的学科育人功能。
三、加强高中数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
篇10
一、要适应教学视角的变化
新课标要求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且有益于他们解决社会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因此,实施新课标迫切要求教师转变原有的课程价值观,开发课程资源,以多元的视角审视教学。现代社会生活中,伴随着大量音乐现象,诸如,礼仪音乐(节日、庆典、队列、迎送、婚丧等)、实用音乐(广告、健身、舞蹈、医疗等)、背景音乐(休闲、餐饮、影视等)同每个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进而让音乐伴随终生,提高生活质量。在设计具体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比如:我在一节音乐课上,给学生欣赏Flash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边的音乐音效。学生积极性很高,这节课就上的特别非常生动有趣,还让学生学会了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
二、要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
1.从课内到课外 在音乐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有实际的体验,可以让学生收集课堂以外的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也可把教学活动拓展到课外等。比如:在《走进大自然》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利用网络等手段收集相关资料、在大自然中找音乐中表现内容、也让他们尝试用自己的音乐语汇表现自己生活中的音乐。
2.从本学科到跨学科 实践证明,中小学接受音乐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度。如在小学各门课程中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联系,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了可能。课外音乐活动、社会音乐教育环境便都成为,也应该成为音乐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音乐与舞蹈结合来表现音乐;与美术结合使音乐更形象;与语文中的诗词、戏剧沟通等。
三、要适应教学重心的转变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性艺术表演能力,发展学生的表演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并与他人沟通、融洽感情,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享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 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其实每节课、每个音乐知识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启发和导向工作,让学生在每次音乐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美的享受。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由于音乐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人们对音乐的理解与表现提供了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因此,音乐是创造性最强的艺术之一。如果仅仅把音乐创造融在其他音乐教学内容中,就不可能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乐创作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出来加以强调,小学音乐教学才能获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为了指导学生的创造探索精神,我给学生欣赏了谭盾的《水》、《破铜烂铁敲起来》等“另类音乐”,让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些看似不可能发出乐音的,不是常规乐器的东西居然也能奏出这么美妙的音乐?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对音乐教学更有创新探索的精神。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音乐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因此,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在艺术作品的排练中陶冶这种情操。如:在排练合唱时,使学生明确自己声部所处的地位、应负的责任、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间、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调节……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还有在准备服装、道具、化装、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
四、要适应教学评价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应在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前提下,以音乐课程价值和基本目标的实现为评价的出发点,建立综合评价机制。”这就与我们以往的“成绩考核”有着重大的区别。新课标的评价是包括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以及对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行全面的评价。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到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与个性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新课标下的评价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