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肉牛养殖管理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肉牛养殖管理技术

篇1

[关键词]规模化;肉牛养殖技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收入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类市场需求不断加大,传统农业结构与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近年来,牛肉及其他相关产品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满足国民对牛肉的需求,经济效益极高的肉牛养殖产业开始由传统饲养模式向集约化高效养殖模式转变。只有实现肉牛规模化养殖生产,才能对肉牛养殖生产过程进行科学化、现代化、集中化管理,极大解放劳动力,最大限度提高养殖效率与经济效益。目前,我国规模化肉牛养殖管理技术手段还不够成熟,因此,加强对肉牛规模化养殖技术的研发与完善,具有重要意义与经济价值。

1规模化肉牛养殖特点

1.1产量高

相较于传统的小规模散养饲喂模式,成规模现代化的养殖模式具有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优势。集约化高效养殖模式具备充足的资金、先进的技术、足够的人手及广阔的养殖空间,对肉牛的育种、培育和饲养均有极大的便利与优势。大型肉牛养殖场所培育饲喂的肉牛数量少的千头,多的万头以上,相比于十几、几十头的传统小户饲养模式,其产量极高。可高产量生产是规模化养殖最显著的特点,也是最大的优势。

1.2水平高

与传统肉牛饲养相比规模化肉牛养殖,无论是在管理技术、饲养方法、场地设备,还是卫生防疫等方面,水平均更高。规模化养殖场从配种、饲料加工、养殖管理等每个养殖环节均遵循科学高效的系统化生产管理,且大规模肉牛养殖场的资金较为充足,其养殖设施设备、场地规划布局、畜舍环境构造、人畜区域划分、污物卫生处理等各方面的建设标准与养殖条件均明显优于传统的家庭生产模式。除此之外,规模化养殖各区域的划分更为科学规范,更有利于卫生清洁、检查维护和养殖管理等。大规模肉牛养殖场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也高于传统散养户的养殖人员,养殖场有专业的兽医、畜牧养殖技术人员等定期开展检查、消毒、防疫工作,配套设施也相对完善,有效降低了疫病发生,更利于肉牛生长发育与生产性能的发挥。

1.3成本低

科学的饲养方法、规范的养殖管理与严格的疫病诊断防治,能够大幅度降低肉牛的生产成本。规模化肉牛养殖场饲养肉牛的方案,一般均是根据肉牛的品种及不同的生长阶段所需的养分,进行专业的饲料配给,以供肉牛持续育肥发育。其不仅能够提高饲料的吸收利用率,降低饲料消耗,而且能提高肉牛增重效率,快速高效地生产出肉牛产品。规模化养殖通过科学的管理系统,可大大降低人工成本与劳动力消耗,提高肉牛养殖经济效益。

2规模化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2.1标准低

我国肉牛养殖业的发展时间尚短,现代化、规模化肉牛养殖技术与标准还不够成熟。相比于畜牧业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规模化养殖场无论是硬件设施设备建设水平,还是管理体制的规范完善标准,均相对较低。这便导致我国规模化养殖场的生产效率相对低下,生产成本较之较高,严重影响了规模化肉牛养殖场的经济效益。另外,我国对规模化肉牛养殖过程与生产产品的规范标准较低,导致养殖场为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科学养殖方法与程序,过度扩大养殖数量,造成肉牛生长滞后、产品质量不佳。更有甚者,为快速给肉牛增重,向肉牛饲料日粮中添加有害化学药品进行催熟,导致产品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危害消费者的人身健康。

2.2技术落后

我国肉牛养殖业发展时间较短,对规模化科学养殖技术的推广力度不够,导致某些经济和信息相对落后的地区,肉牛养殖人员对肉牛专业养殖技术的认知与掌握不足,饲养方式与技术较为原始、落后。无论是科学饲养、合理育肥,还是疫病防控方面,仍旧依靠传统经验进行,缺乏专业的规模化养殖技术培训,导致养殖效益低下,严重影响肉牛养殖业发展。

3提高规模化肉牛养殖技术的措施

3.1规范标准

制定严格的养殖、生产规范标准,是完善我国肉牛规模化养殖生产的基础与重点。只有通过制定完善的养殖场建设标准、肉牛养殖饲喂标准、疫病防治防控标准、肉制品评级标准与污染物处理标准,才能促进我国肉牛养殖业迈向现代化、规模化发展进程。除此之外,还应建应的法律法规,科学规范并改造肉牛养殖业的生产养殖模式与产业结构,扩大养殖规模,提高生产产量与质量,促进肉牛养殖业健康发展。

3.2引进、开发新技术

加大科学规范饲养技术的推广与培训力度,引进或开发现代化新型养殖技术,是肉牛养殖业规模化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让基层肉牛养殖户与养殖场掌握更科学规范的养殖技术,才能提高养殖经济效益、降低养殖成本,促进养殖业发展壮大。另外,随着肉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对新技术的引进、研发工作也不能落后。开发出更多便利性、简易性、规范性养殖新技术,对肉牛养殖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这需要更多科研力量与科技人才的支持与帮助。

篇2

为加快肉牛产业发展步伐,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农民增收途径,结合我市肉牛产业发展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发展思路,确定产业目标

1、发展思路。肉牛产业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政策扶持、标准生产,加工增值、产业化发展”的原则,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以打造优质品牌为突破口,以龙头企业、养殖大户为依托,以标准化规模养殖为载体,逐步打造集科研、育种、生产、屠宰加工、销售、疫病防控、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2、发展目标。2012年出栏肉牛40万头,发展3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200个以上,其中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达到20个;2015年出栏牛50万头,发展3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达到500个以上,其中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牛户达到50个以上,建成1-2家肉牛加工企业,年加工肉牛能力达到10万头。

二、突出发展重点,促进产业升级

3、加强肉牛品改。对现有母牛进行筛选、登记造册,建立基础母牛群,逐步引进安格斯等国外优良品种对基础母牛群进行杂交改良。到2015年,全市杂交母牛达到5万头。对基础母牛群建立追溯监控系统,严禁胡乱宰杀基础母牛。按照“市贮氮站-县区品改中心-乡镇品改站-村品改点”的模式进一步完善肉牛品改网络,每年每个县区新增品改站(点)10个以上,每个管理区新增品改站(点)2个以上。到2015年,肉牛品改网络覆盖全市所有乡镇,重点区域每个村建立品改点。大力推广冷配品改技术,2012年全市杂交冷配达到12万胎次,产杂交小牛6万头以上,以后逐年增长。

4、打造地方品牌。依托龙头企业,联合科研机构,通过安格斯红牛与本地黄牛杂交,选育出安格斯杂交母牛群,再利用利木赞、日本和牛等优良肉牛品种进行优势杂交改良,形成有特色的肉牛品牌。改变养法,采取扶持公司+养牛专业合作社、公司配种集中育肥的模式,农户养母牛至十个月左右由公司收回,育成高档牛肉,并进行深加工。

5、培育龙头企业。依托市阳明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恒惠集团等本地企业,加大与娄底天华牧业、大连雪龙产业集团、南京雨润集团、长春皓月集团等外地企业的联系和合作,尽快建立1家原种牛场、1-2家肉牛加工企业。每个县区依托养殖大户、贩运大户培育5-10家肉牛养殖合作社。

6、建设养殖基地。统筹经济效益、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按照“小规模大群体成片开发”的原则建设肉牛养殖基地:大力推广“五个一”模式,即户养一群牛(10-15头能繁母牛)、新建一栋栏(100-150㎡)、种植一片草(5-8亩牧草)、建起一个池(青贮池)、搭好一个灶(沼气灶),发展小规模肉牛养殖户;鼓励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养殖合作社通过统一供种、标准示范、垫资养殖、保价收购、集中育肥等形式将养殖户组织起来,形成肉牛养殖基地,在基地大力推行肉牛标准化生产。2012年全市发展存栏10头以上的肉牛标准化养殖户1000家,其中发展存栏30头以上的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户200家。

7、强化生产监管。建立、完善动物防疫工作领导责任制和部门分工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动物防疫冷链体系建设,积极推行草食动物防疫承包制,实行强制免疫,全面实施免疫标识制度;尽快成立以产地检疫和屠宰检疫为主,运输监督与市场监督相结合的草食动物检疫新格局。建立健全肉牛及其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控管理体系,加大肉牛及产品质量安全的日常检测力度,规范饲料(饵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强化肉牛养殖档案管理,建立和完善肉牛标识可追溯体系,积极开展肉牛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

8、普及养殖技术。各级畜牧部门要采取“传帮带”,“跟班学”、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培训班等形式普及肉牛养殖技术,大力推广母牛同期、冷冻配种、优质牧草种植、青贮氨化、疫病防控等技术。

三、实施扶持政策,引导产业发展

9、设立肉牛产业发展资金。2012-201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设立肉牛产业发展资金。各县区也应设立相应的肉牛产业发展资金。肉牛产业发展资金主要用于肉牛产业的育种、育肥、良繁补贴及深加工扶持。

10、建立肉牛良繁补贴制度。为保护杂交母牛的生产能力,提高肉牛品质,由县区财政按每头200元的标准,对能繁杂交母牛养殖户进行补贴;市财政提供的资金补助市液氮站运转经费,免费向养殖户提供冻精和液氮;县区财政保障县区品改中心、乡镇品改站的运转经费,免费开展品改技术培训。

11、积极开展能繁杂交母牛保险工作。为降低养殖能繁母牛的风险,鼓励能繁杂交母牛生产,建立能繁杂交母牛保险制度,保费由县区财政和养殖业主按4:6的比例负担,依法依规进行公开招标。具体实施方案由各县区财政、保险、畜牧部门制定。

12、实行肉牛产业奖励政策。经市里审批立项建立的市级牛原种场、市级以上肉牛加工龙头企业,验收合格后从市肉牛产业发展资金中列支,给予一次性奖励,一企一定。县区对肉牛产业龙头企业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按“五个一”模式建设的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户,经验收合格后由县区一次性奖励5000元;县区按实际冷配胎次数量和所产杂交仔牛数量对品改员给予一定奖励。从市本级肉牛发展资金中拿出一定的资金用于技术培训、目标管理考核和工作经费。

13、创新金融机制。由龙头企业、担保公司和规模养殖户共同组成肉牛产业担保公司,为肉牛产业业主(养殖企业、养殖户、加工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业主的存栏牛、栏舍、土地、房屋、机械可作为抵押物进行评估;肉牛产业贷款按农业贷款对待;县区对龙头企业或养殖大户给予一定的贷款贴息。

14、优化肉牛产业发展环境。在不改变现有投资管理模式和用途的前提下,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移民开发资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养殖业发展资金、财政支农资金、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资金、乡镇企业贷款贴息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国土整理项目资金等进行整合,对肉牛产业进行重点投入;牛场建设用地按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县区畜牧、国土资源部门要简化用地审批手续,免收土地审批相关费用,涉及农用地转用的依法办理审批手续;林业部门要大力支持肉牛养殖场、肉牛加工企业的建设;环保部门要简化办理环评和环保审批手续,并指导企业搞好环境污染治理。

四、强化组织领导,推动产业发展

篇3

现代畜牧业是用现展理念指导、用现代设施装备、用现代科技改造、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起来的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畜牧业。建设现代畜牧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 现代化畜牧业的基本要求

现代畜牧业是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畜牧业又是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可控性强、工程化程度高的畜牧业,是按国内外大市场要求配置生产要素的畜牧业,是商品经济的畜牧业,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过程[1],现代畜牧业是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畜牧业。

现代畜牧业的重要标志就是各种生本文由收集整理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即生产、加工、销售的配套成龙,现代畜牧业的主要特征: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养殖环境生态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专业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由于受资源、资本、技术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因此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提升安全理念、技术理念、规模理念、产业理念和市场理念,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畜牧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畜牧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畜牧业,用现展理念引领畜牧业,以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畜牧业[2]。

2 适度规模养殖是畜牧业的必由之路

适度规模养殖是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以期提高畜牧经济效益的一种发展模式。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畜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整合资源,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和生产、加工、销售等诸多因素的有机组装,才能解决“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我国现行的政策制度下,小型规模化种养结合模式,与农户手中的资源相匹配,农户手中拥有的土地资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来种植饲草和饲料作物。他们手中还拥有棚圈等饲养设施,部分农户还拥有基础母羊、母牛等生产资料,可以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进行养殖活动,有些农户家庭中还有剩余劳动力,可以投入到畜牧业生产当中,这些资源要素农户都能够自主支配。

我国的小规模化肉牛饲养从事的也是社会化商品生产,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采用的也是良种、良料、良法等现代技术,不是传统的土方法,这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规模化,是中国特色的现代肉牛产业。我国肉牛养殖产业仍以母牛分散养殖和肉牛相对集中育肥方式为主体,农牧户分散饲养在活牛牛源和牛肉产品供给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农牧户小规模分散饲养一是可以充分利用农家现有的各种精粗和青绿饲料,从而减少饲料浪费,解决目前养殖的最大难题——环境污染,提供大量有机肥,不仅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而且改良了土壤,减少了污染,促进了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小规模养殖也为数以万计的农村整(半)劳动力和下岗职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收入,解决千家万户农民的致富问题。

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特点是饲养成本低、规模化、小型化、饲料来源丰富,经营主体是农户。小规模家庭养殖可促进资源合理利用,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渠道,实现农民增收,还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的小规模化肉牛养殖一般是户养牛10~20头。如杨浩珍等[3]对丰都县148户不同肉牛养殖规模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投资收益进行调查分析,表明每户肉牛养殖规模以9~10头为宜,其投资收益率最高,为57%;徐恢仲等[4]综合户均年收入及投资收益率、劳动力资源、农户文化程度等各因素来考虑,建议在农村目前所拥有的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下,肉牛养殖规模以5~6头为宜。

3 小规模肉牛养殖场现状调查

我国肉牛主要养殖模式是农牧户个体分散模式、农牧户个体集中模式和中小规模专业化模式的肉牛育肥,其中以专业化中小规模育肥模式占主导,随着畜产品需求的变化,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千家万户的小规模肉牛养殖有许多优势如可以充分利用农家现有的各种饲料资源、劳动力,增加家庭收入等,当然小规模养殖户如管理不善也有弊端,也存在许多问题,首先是防疫,其次是食品安全,还有饲养管理不合理等[5]。

笔者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对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的星光村、巴吉村、工联村、祁连村、小泉村、甘浚村、光明村、三光村,龙渠乡的墩源村、保安村、龙首村、什八名村、下堡村等13个村进行调研,采用抽样调查法,随机走访农户进行访谈,用调查问卷交流方式调查;计走访100余户小规模肉牛养殖户,取得99份调查问卷,其中甘浚镇47份,龙渠乡52份。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表小规模肉牛养殖户饲养母牛,进行自繁自育有明显的盈亏正平衡,饲料资源是限制当地小规模养殖户发展的首要限制因素[6];每年一般的小养殖户来自养牛的收入在3 000~8 000元,专业户高达3万元,即使是一般的存栏母牛3~4头的小规模养殖户,农民肉牛养殖收入也达其全年总收入的1/3,使农民致富不离村,维持了农村生产关系的稳定,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

在调查中发现,调查区内的小规模养殖均为舍饲饲养方式,劳动力资源为家庭劳力,粗饲料以自产的玉米秸秆为主,精料多是根据生长需要饲喂混合精料或购进原料粮后自行配制,疫病防治为公共服务方式,粪污以农家肥或沼气形式处理。小规模肉牛养殖有:一是一般养殖户,家庭养殖为养牛经济单位,有专门建造的养牛舍,以饲养母牛1~5头,带犊牛,培育架子牛并育肥4~6头肉牛;二是养殖专业户,以饲养母牛8~12头,属于自繁自养自育,养殖户根据自身的劳动力、饲草、资金情况,也购进架子牛进行育肥。小规模养牛户的肉牛经营模式是“母牛+犊牛+(+架子牛)育肥牛”的复合经营模式,即养母牛并同时育肥肉牛,主要以母牛带犊繁育的家庭舍饲模式为主,经营模式普遍为“母牛+犊牛+育肥牛”模式,养殖户除了将自己犊牛培养育肥或吊架子后用于育肥外,还从外购入架子牛短期育肥。

小规模肉牛养殖属于分散性饲养方式,以家庭为生产和经营单位,总的根源就是投入不足(包括资金、饲料、人力等),如调查结果表明,76.29%的农户都不打算扩大养牛的规模,而扩大规模最大的阻碍是草料(玉米秸秆)不足[6]。近年来精饲料价格上涨,农户不愿意花钱买饲料饲喂肉牛,还有后院牛舍占地有限、照顾费劳力等原因,他们不愿扩大养殖规模。

4 小规模肉牛养殖存在的问题

4.1 养牛处于家庭生产结构中的副业地位,农户较少重视养牛科学性,市场竞争力较差

如笔者在甘州区的甘浚镇和龙渠乡调研表明,当地肉牛市场体系落后,缺乏较规范的活牛交易市场,大部分活牛交易都是牛贩子直接到农户家中收购活牛,使养牛户常因市场判断不准而蒙受损失,进而挫伤农民养牛的积极性。当地一般的存栏母牛3~4头的小规模养殖户,农民肉牛养殖收入仅达其全年总收入的1/3;农户仍选择养牛是当地有丰富的秸秆资源,当地的制种吸纳了大量的家庭劳动力,养牛则属于边际效益。

4.2 小规模肉牛养殖比较效益不高

养殖户饲养1头母牛,培育犊牛需要15个月[7],饲养成本在3 890~4 500元,几乎无净收益,当人工费、折旧费、粗饲料费不计算,才有边际效益。如农户养育肥牛,1年饲养出栏10头育肥牛需要投资10万元左右,净收益在1万元左右,而农民目前外出务工,无需投资1年也可以收入2万元左右;而且肉牛养殖高成本投入,扩大饲养规模明显增加了劳动强度及风险程度(市场价格风险、疾病风险等),对农民家庭来说难以接受。

4.3 肉牛养殖新技术扩散难,从业人员科技素质不高,影响农民增收

在深入农村进行走访及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当地农户肉牛养殖的技术来源进行了归纳,大部分农户是自学养牛技术(占调查的81%),根据父辈传授下来的经验养牛,缺乏必要的养殖技术指导,肉牛养殖防疫抗风险性差,饲养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着肉牛品种混杂、出栏率低、肉质差、安全无保障等问题,因此加强农村科技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否则,诸如肉牛品种利用、食品安全追溯、新饲养技术、疫病防治等关键技术难题很难传播和推广,通过宣传培训、服务、示范等多种措施,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肉牛生产的科技含量。

4.4 小规模养殖组织化程度不高,与规模养殖场(主要是育肥场)之间缺乏利益的有机联合,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

千家万户小规模肉牛养殖的组织化程度低、经营粗放、效益较实力弱小,没有代言人,市场应对能力弱,在产业链中处于弱势地位,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虽然有“公司+协会+基地+养殖户”、“养殖大户带动中小养殖户”、“村委会+协会+养殖户”、“合作社+养殖户”的经济运行模式,但很难真正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依然是产业链脱节。如在调查发现,甘浚镇肉牛养殖数量较多的祁连村、小泉村和光明村等已相继成立了养殖合作社或养殖小区[8],但这些合作社或养殖小区仅是从养殖户手中购买犊牛、架子牛进行育肥,与村里的养殖户没有形成合作关系,更谈不上辐射带动能力。

4.5 加工业滞后制约品牌建设进程

我国有着丰富的牛业品种资源,但牛肉精深加工发展方面动作缓慢,很多仍停留在品种资源的优势品牌上,缺乏进一步的开发挖掘。如笔者在甘浚镇调查,当地的肉牛群体以西杂牛为主体,当地称“河西牛”,目前仍停留在养殖上,没有发展成牛肉制品深加工层次的品牌[7],导致品牌知名度不高,无力以品牌影响国内外市场。

5 以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理念,促进小规模肉牛养殖产业发展的对策

小规模养殖仍是我国肉牛生产中的主力军,尤其是千家万户繁育母牛和饲养架子牛更是肉牛生产的基础,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户饲养繁殖肉牛的支持力度,如母牛养殖进行适度的补贴,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在信贷方面对养殖户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以保护和调动养牛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

5.1 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为了促进肉牛养殖产业的发展,国家、省、市、区等各级政府对甘浚镇肉牛产业加大了财政支持力度,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包括镇畜牧兽医站人员纳入镇财政全额事业性编制、村级防疫员纳入正常补贴、零费用防疫、冻精补贴、零费用配种、秸秆青贮与氨化补贴、牛圈舍修改建设补贴、小区(合作社)养殖补贴、专业户(规模)养殖补贴等;同时信用合作社也加大了对专业户、中小规模养殖户的支持,实行低息贷款甚至是无息贷款。如以调查甘州区甘浚镇为例,对于合作社新建的肉牛舍和肉牛养殖小区,政府出资为其修筑自来水管道、修路、通电、出资绿化,方便养殖户用水、用电以及出售架子牛、肉牛,保证了养殖农户的生产能够顺利进行,确保了畜牧场规划的合理性,保证了农户养殖肉牛的经济效益。

5.2 采用适度规模养殖,发挥饲料和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增加收入

保持小规模养殖户的适度存栏数量,加大养殖户基数的发展,适当增加户均母牛存栏数量,提高母牛的繁殖率。根据农户可利用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和饲料资源确定合适养殖规模,养殖数量过少会造成资源浪费,养殖数量过大,自身不能够解决的饲料资源不足,外出采购则会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做好技术力量配置,强化疫病防治,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提高基础母牛繁殖率和犊牛成活率,缩短母牛胎间距,降低幼牛的死亡率。

5.3 加大杂交改良力度,推广科学饲养模式,提高肉牛生产效率

建立和增加家畜改良服务网点,加大改良面积和改良率,充分发挥良种的生产效率,提高肉牛饲料利用率和屠宰率。遵循肉牛生长发育规律,推广母牛、犊牛补饲技术和幼年直线育肥技术[9],摒弃“架子牛育肥”方法,充分发挥肉牛前期生长速度快的优势,给予充足而合理的营养,缩短饲养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的青贮、氨化加工处理技术;推广示范养殖技术和饲草饲料加工配合技术,降低饲养成本;根据不同的饲料资源合理配合日粮,提高饲料报酬。

5.4 引导千家万户走向专业户饲养,建立母牛—肉牛养殖小区,组建不同形式的养殖合作社

王消消等的分析表明存栏母牛8~10头的专业养殖户母牛养殖成本明显低于养殖户[7],在养殖小区(合作社)建立母牛—犊牛—育肥牛的养殖经营模式,实行自繁自养自育,稳定育肥牛的牛源,在农户科学饲养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场户结合、就地直线育肥的经营模式,扩大饲养规模,发挥育肥牛场在资金、技术、销售等优势,带动广大农户肉牛养殖的发展。建立合作社后,做到统一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摸清楚市场行情,并由养牛合作社的代表与牛经纪人谈价格出售架子牛和育肥牛,减少中间环节的费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风险,增加了农户养牛的利益空间。

5.5 强化科技培训与科技术入户,让养牛者享受到科技带来的实惠,创建能繁母牛、犊牛、架子牛和育肥牛养殖户(场)的示范场(基地)

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户的培训,为广大养殖户提供公共服务,政府通过养殖技术服务体系实施技术培训和示范,切实帮助养殖户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风险,提高养殖户总体应对风险的能力。根据需要开展培训,邀请高校的养牛专家对养殖户实施“走村进社”的冬春养殖技术轮训,注重养牛实用技术推广,围绕提高养殖效益,新技术、新品种、新饲料的应用等开展技术讲座;在注重提高养殖户养牛科学饲养技术水平的同时,推广新技术如应用不同时期母牛的补饲技术[9],犊牛补饲技术和早期断奶技术,犊牛直线育肥技术等,提高母牛养殖综合效益。

5.6 建立完善防疫体系,确保畜产品安全

对村级防疫员根据工作量给予适当补贴,以保证村级防疫工作正常开展,定期开展春防秋防,做好疾病的检疫和口蹄疫的预防;加强能繁母牛繁殖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严格牛群防疫条件,建立消毒制度,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消毒,提高母牛繁殖率和牛群养殖经济效益。

篇4

为充分掌握遂川县肉牛产业发展现状,深刻剖析肉牛产业在遂川县的发展前景,笔者对遂川县肉牛养殖产业进行了调研。

1 基本情况

1.1 县域情况

遂川县位于赣西南,地处罗霄山脉中段的东面,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5.1℃-18.7℃之间,年平均降雨量1421.2mm,年平均无霜期长284天,全县有可开发草地85万亩,2000亩以上的连片草场12处,年产稻草130000吨,油菜杆、豆杆、玉米杆等其它桔杆饲料24000吨,具有一定的肉牛产业发展的资源基础。

1.2 饲养情况

2015年肉牛(包括本地牛)存栏23690头,出栏18650头。有肉牛养殖企业25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饲养5头至20头的专业户39户,21头至40头的专业户16户,41头至55头的专业户2户。规模户年出栏肉牛9959头,占全县年出栏的53.4%。

2 存在问题

2.1 肉牛品质不高

一是肉牛品种改良不到位,遂川县虽在雩田、枚江设立了肉牛冷配站,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没有强制处理本地公牛,真正配种母牛相当少,全县牛品种仍然是本地黄牛居多。现饲养的肉牛大部分都是从山东等地调入,由于运输、水土不服等各种原因,调进后肉牛普遍存在一次患病过程,给养殖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二是养殖肉牛的格局基本上还是以千家万户分散饲养为主,中小规模育肥场为辅,并且大多是放养和农区役用牛饲养,用混合精料饲喂的相对较少;三是有些规模场(户)在肉牛饲养上没有按标准化操作,增加了饲养成本,并影响了肉牛品质。

2.2 丘陵面积较少

遂川县虽然有天然草场85万亩,2000亩以上的连片草场12处。但全县以山地为主,且陂度较陡,平原丘陵较少,部分海拔在千米以上,不适合牛放养。全县林业用地占全县面积的78%,而耕地只占全县面积的8.3%。

2.3 母牛存栏数量不多

母牛是发展肉牛产业的基础,保护母牛就是保护了肉牛生产力。2015年遂川县能繁母牛存栏10156头,对于发展肉牛产业来说是严重不足,进而影响肉牛牛源。

2.4 资金短缺

遂川县肉牛产业开发投入不足,养牛户贷款难度大,或者贷款利息高,其它融资渠道少。相当部分农户有养牛积极性,但因缺乏资金,无力养牛或很难进一步扩大养牛规模。

2.5 环保意识较差

多数的养殖户,并没有按照环保要求进行厂房建设和卫生管理,粪便、污水排放不规范。这样直接就影响了牛肉的品质及产品的安全。

2.6 养牛效益不稳定

由于受技术、管理、市场行情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养牛效益不稳定,有技术、善经营的养殖户效益较好,部分肉牛养殖户出现亏本经营,甚至还有小部分养殖专业户现不再从事肉牛养殖。

3 对策建议

3.1 在思想认识方面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的改善以及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健康、绿色、安全、环保的食品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牛肉等草食畜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发展前景。肉牛产业在遂川县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我们对养牛户的调查,1个劳动力可饲养肉牛25头,每头肉牛可挣800―1000元,在行情好时可挣1500元以上,通过与其它养殖业的比较,肉牛养殖具有比较效益。因此,政府及有关部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肉牛产业的发展,加强引导,加大扶持,把养牛业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来抓。

3.2 在牛改方面

遂川县虽然设立了冷配站,但牛改工作并未到位,其突出原因就是遂川县本地公牛未进行庵割。为此一是由政府牵头,组织畜牧技术人员、乡村干部采取强制措施,对劣质公牛进行清群净化,对12月龄以上公牛要转入育肥大户进行育肥或人工去势,为实现此项工作顺利开展,对人工去势的公牛政府给予每头100-200元的补助;二是各个乡镇设立肉牛冷配站,部分行政村设立冷配点,培训一批配种员,由县级畜牧部门颁发上岗证,实行持证上岗;三是保护现有存栏母牛,扶持农户购进母牛,对现有10156头存栏能繁母牛由各乡镇负责全部佩戴免疫标识,建立台帐,造册登记,跟踪服务;四是各乡镇要通过改良、选留、外购途经,优化壮大基础母牛繁育群,尤其要注重加大优良后备母牛的选留力度。要按照“见母就留”的要求,加强管理,不经乡镇畜牧兽医站批准,不得私自淘汰处理可繁(后备)母牛;五是新购1头母牛,市场价约为3500元,所需资金力争从农村合作银行小额贷款解决;六是畜牧部门安排专职人员负责全县牛改工作,协调解决全县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3 在饲草种植方面

遂川县虽然有85万亩的草场,但由于大部分是高山,平原丘陵较少,不适合牛放养,因此务必进行人工种草,扩大饲草料生产、增加饲草料总量。一是撂荒地退耕还草,增加人工种草面积,主要推广种植玉米草、黄竹草、黑麦草等品种;二是在部分乡镇成立草业站,具体实施本乡镇种草工作任务;三是对耕地种草的,同样发放粮食直补资金。

3.4 在标准化生产方面

一是重点发展肉牛养殖小区和专业场(户),力争每年以20%速度递增,财政部要对肉牛小区的环保设施建设,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处理给予补贴相应的补贴;二是畜牧部门要制定和实施肉牛饲养规程、疫病防治规程、良种繁育规程、饲料生产规程、产品品质规程等生产标准;三是组织有关部门对小区的肉牛产品实行无公害认定与认证,向生态、优质、安全、绿色、有机的方向迈进。

3.5 在技术服务方面

要以提高科技含量为目标,促进肉牛产业由依靠传统经验养殖、粗放经营向科学养殖转变。一是要充分利用现有畜牧技术资源,整合技术力量,深入一线技术指导,解决养牛户的实际问题;二是积极开展经常性的多层次培训,提高养殖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篇5

加强肉牛产业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肉牛疫病检测和检疫防疫体系建设

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做好肉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防控工作,从源头提高肉牛健康水平;加强兽药质量和兽药残留监控,强化动物卫生执法监督;继续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稳定畜牧兽医队伍;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警预报,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

建立完善的产业预警机制

加强对肉牛产业趋势、供求变化和成本效益的分析预测,使养殖场(户)尽早掌握市场动态,化解养殖场(户)可能遇到的生产和经营风险,增强肉牛业抗风险能力。

推进肉牛追溯体系建设

采取政府扶持和龙头企业参与的做法,普及肉牛追溯体系,将更多的牛纳入其中,不仅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同时利用追溯体系可以科学统计我国牛源数量、分布及动态走向。

建立肉牛养殖保险制度

尤其是建立基础母牛保险制度,降低养殖风险;在信贷方面对发展基础母牛给予必要的支持,尽快实施能繁母牛补贴制度。

构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

实施肉牛良种工程,建设肉牛改良中心和一批品种肉牛原种场、基因库,提高肉牛自主繁育、良种供应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能力,建立符合我国生产实际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普及和推广肉牛良种,提高良种覆盖率;积极推进种牛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相结合,逐步形成以自我开发为主的育种机制;加快种牛性能测定站建设,强化种牛质量检测,不断提高种牛质量。

进一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按照我国牛种自然分布和建立不同生产方向基地发展的需要,完善和增建我国奶牛、肉牛、乳肉兼用牛、地方良种黄牛、水牛和牦牛的原种场、良种扩繁场;制定全国冻精生产区域分布、品种分布及重点站的建设规划;完善乡镇村级冷配站,扩大肉牛繁育场及部分母牛繁育农户的饲养规模。

进一步完善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加快推进优质肉牛的良种化进程,对优良肉牛品种引进、选育和使用优质冻精改良牛群给予财政补贴;加强优秀地方肉牛品种的开发和利用,加快肉牛新品种培育的研究和推广,进一步提高肉牛养殖效益。通过肉牛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公牛后裔测定与遗传评定等技术工作,选育出优秀的种公牛和良种母牛,再通过广泛地应用人工授精等繁殖生物技术把其优良性状快速地传递给后代,以提高我国肉牛群的整体质量和数量,达到优质、高效的改良结果。

构建我国自制种供种体系

利用引进品种选育来提高地方品种,做到国外品种国产化,利用外国品种构建我国制种供种体系;以我国的优良黄牛品种为基础,选育具有特色的国产、优质、高效黄牛肉用品种,提高肉牛生产的效率、效益和质量;以良种肉牛提纯复壮与杂种优势高效利用为目标,运用现代遗传评定技术、种质监测技术、moet和基因重组制种技术、胚胎生物工程配套技术等,强化制种和供种能力,建立完善的良种快速扩繁体系。

注重地方优秀品种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根据市场要求和牛肉质量标准,可在品系繁育中重点提高肉用性能,并对其不宜克服的尖斜尻、生长速度慢的缺点采用适当引入外血杂交方法进行改良,选育我国自己的肉牛品种。另外,在非保种区,利用杂种优势理论,筛选最优杂交组合,广泛开展经济杂交或轮回杂交生产商品肉牛,不断提高育肥的经济效益;发挥黄牛品种资源优势,加强选育,培育肉牛品种,在开发中保护本品种母牛资源;建立长效育种机制,加大资金投入,坚持本品种选育,培育出具有我国特色的肉牛品种;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气候、环境、饲料条件,确定育种目标,制订育种规划和育种方案。

建立适合我国分散饲养现状的良种登记和数据收集体系

结合现有种牛场、保种场的现有个体记录,统一数据记录和收集格式,建立相应的数据收集系统,建立“繁育场+养殖场(企业)+规模养殖户”一体化的数据收集模式和联合育种体系,以保证育种群及主力公牛的选择强度和遗传评估的准确性;针对当前农区养牛业现状,在已有的引进种牛场(站)式饲养管理体系和千家万户饲养基础母牛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良种母牛登记体系,扩大良种母牛等登记的规模和品种,对地方良种母牛和引进的国外纯种公牛进行登记、提纯、复壮,在已筛选出的优秀杂交组合配套系基础上有计划地进行多元杂交。

建立分子细胞工程育种技术新体系

建立稳定、高效的肉牛体内和体外胚胎工厂化生产技术,以开放核心群(onbs)、moet育种及标记辅助选择(mas)等分子和细胞育种技术为主导,利用blup和ma-blup共轭选种等手段进行遗传评定,筛选集成应用分子标记、细胞工程、分子数量遗传学与常规育种手段相结合的肉牛最优化育种方案,建立育种技术新体系。

完善母牛带犊繁育体

系针对母牛带犊体系饲养技术的特殊性,将传统的饲养技术同现代饲养技术综合配套,形成切实可行的母牛带犊体系饲养操作规范,针对母牛带犊体系中妊娠阶段补饲及产后母牛饲养管理等各方面易出现的问题展开系统研究;改变传统的犊牛饲养方式,推行犊牛代乳料的使用及早期犊牛补饲技术等,依据犊牛生产方向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饲养方案,制订不同生长阶段的母犊培育方案和推荐日粮。

推行肉牛健康养殖 技术体系

建立“红肉”生产技术体系、架子牛肥育技术体系、阉牛肥育技术体系,完善和推行肉牛育肥规程,推行肉牛健康养殖技术体系。

构建饲草饲料生产体系

大力发展饲料工业,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型饲料企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建立饲料标准试验中心和饲料安全评价系统,制订饲料产品和检测方法标准,强化饲料监测,实现全程监控;加大秸秆饲料、棉菜子饼等非粮食饲料开发力度,支持蛋白质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研发生产;提高饲料原料营养价值评价技术,加强新饲料原料的开发利用;制订良好的青粗饲料生产保障体系和分阶段的培育和育肥配方,加快牧草种子繁育基地建设,增强优质草种供应能力;在牧区、半农半牧区推广草地改良、人工种草和草田轮作方式,在农区推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加快建立现代草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基地,推动草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建设牛肉加工质量控制体系

加强优质牛肉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立科学的牛肉分级标准体系

优质肉牛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是建立科学的牛肉分级标准体系,以胴体的等级评定为主,延伸到活牛的等级评定,后延到牛肉的分割分级,使肉牛养殖、屠宰加工、分割修整到牛肉的营销等各环节都围绕标准进行,同时又将各个环节技术集成,形成肉牛生产配套技术,提高肉牛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综合经济效益。

加强肉牛胴体分割、分级标准的行业培训工作

尽快制订(或修订)活体分类标准、牛肉分级标准、牛肉及其制品的质量标准及卫生标准。用市场牛肉品质引导育种目标和生产方向,通过标准的制订和执行,实现牛肉优质优价。

建立肉牛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运用haccp系统工作原理,以gmp为操作准则,对从活畜屠宰直到消费的整个过程实施监控管理,以确保整个工业化生产与商业流通过程中的产品质量。确定出冷却牛肉加工的关键控制点及关键限值,建立从屠宰、分割、包装、运输直到销售的一整套haccp管理体系,使冷却牛肉加工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组织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变区域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增强市场观念,根据市场需求,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开展肉牛屠宰企业自律活动,恪守诚心经营,组织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发展产业一体化经营,以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促进地区和全国肉牛业的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

加强技术平台建设建立高水平的肉牛工程实验室,实行开放式服务;提供肉牛工程技术研究的平台,集成国内外肉牛先进技术进行研究开发,组装配套;接受国家、省、行业主管部门以及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单位委托的工程技术研究、设计和实验任务,并为其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建立肉牛标准化养殖数据库,进行肉牛情报信息的收集整理调研及肉牛发展对策研究,为本领域的经营、科研人员和政府决策提供情报服务,成立全国肉牛养殖信息中心。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强化企业自主创新,提高优势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成立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的联合体。

打造全新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现代肉牛产业技术能否有效地推广应用于生产取决于3个因素,一是有一支训练有素、技术精湛的科技普及与推广队伍。二是有足够数量、生产基础较好的养牛户和肉牛育肥场积极配合,乐于实践。三是有一套激励和约束机制。

建立多元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政府由上而下建立系统的专业的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鼓励、指导、扶持、监督民间发展多种模式的推广体系,为使公益性、准公益性、商业性发挥应有功能,在各类推广服务体系之间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与协调、竞争与合作的良性关系,互为补充,互促发展。

充分发挥各种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的作用

通过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的技术推广服务模式,进行技术培训、成果转化、技术开发、技术承包、科技示范等,或与产业主体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通过“公司+农户”模式,使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对生产全过程进行指导;通过建立养殖合作社,提供原料的购买、产品的销售、技术信息等服务;以养殖示范基地的模式孵化、示范和辐射科技成果。

篇6

记者:养殖业是风险相对较大的行业,您从事养牛行业这么多年,有哪些规避风险、提高养殖利润的方法?

祝远魁:肉牛养殖有各方面的潜在风险,为提高利润,在养殖过程中要解决好“买出利”“养出利”“宰出利”“卖出利”的“四利”问题,这样可以有效规避养牛风险,提高养殖利润。

“买出利”。我总结20个固定调查点(牛场)的情况,有50%以上的牛场亏损是因为买牛失败或者操作不当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不懂牛的品种,买了个体小、生长慢的品种;买到不健康的牛,病死率、淘汰率居高不下;买牛价格高,成本大。这属于牛源采购带来的风险。防范办法是:认真考察牛源市场,吃透交易规则,选择优良品种,防止价格、假冒品种等欺骗,买到质优价公的牛。

“养出利”。科学饲养是防范技术、疫病和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的根本措施。养殖户应熟练掌握先进实用的养牛技术,包括人工冷配技术、母牛饲养管理技术、犊牛饲养管理技术、肉牛育肥技术、疫病综合防治技术、牧草种植技术等,提高母牛繁殖成活率、肉牛育肥日增重,严格控制发病率、死亡率和淘汰率,力争做到重大疫病发生率为零。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化肉牛养殖规范,不使用违禁违规饲料和添加剂,做到所有牛肉100%的质量合格。养牛必须处理好牛的粪污,不然污染环境周边群众有意见,会有造成社会反应不良的风险。最好的办法是采用“牛―沼―草(作物、果蔬)”饲养模式,变废为宝,一举多得。

“宰出利”。很多养牛场(户)只会养牛,不会宰牛卖肉。宰牛卖肉是肉牛产业中利润非常高的环节,一般情况下,养牛是盈是亏很难确定,但宰1头牛一般有1000~3000元的利润。因此,最好能够既养牛,又宰牛卖肉,养殖利润、加工利润都自己赚,这是防范市场风险的最好办法。

“卖出利”。很多人养了牛不知道卖给谁,不知道卖到哪里去,不知道该卖啥价格,卖牛吃亏的事非常多。养牛必须随时掌握架子牛市场和育肥牛市场信息。要在牛圈里交朋友,学会上网查询牛价;通过活牛交易市场、农贸市场了解价格;了解牛市交易规则,学会各种交易技巧,防止吃暗亏;还要学会估牛,以准确估牛的体重和出肉率。

记者:现在国家提倡创办家庭肉牛养殖场,在这一方面您有什么看法?对我们的养殖户有什么建议?

祝远魁:肉牛养殖正从散户养殖向家庭养殖场转变,适度规模养殖是大势所趋,对家庭养殖场我有以下6点建议:

1.选择牛场用地。一是确定土地面积。一般牛场建设综合用地每头母牛35~40平方米、育肥牛25~30平方米;高产牧草种植用地每头母牛0.8~1亩、育肥牛0.6~0.7亩。二是地形地貌。尽量选择平缓土地,若是山地坡度在25°以下为好。

2.合理确定规模。养牛规模确定依据:一是根据手里的资金多少,量力而行,切莫因追求规模而超过自身投资能力,更不能靠高息贷款养牛。二是根据土地面积确定养殖规模。三是根据可以利用的饲草数量确定规模,防止买来了牛没草吃。

3.合理分配、使用资金。养牛投资分为牛场建设固定资金投资和采购牛、草料费等流动资金。一般固定资金投资不超过40%,流动资金预留60%左右。

4.学习技术、培养技术人才。家庭养殖场的特点是自有资金和人员,大多数不聘请专门的技术人才。家庭养殖场要成功,必须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逐步达到自己能够独立地完成人工冷配、营养配方制定、疫病防治等要求。

5.按照养殖企业管理牛场。许多家庭养殖场,不重视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成本管理等。财务管理和成本分析,不仅可以随时了解财务状况、盈亏状况,还可以总结生产经营经验教训,分析影响收入的每一项因素,合理控制每一项成本支出,为提高效率和效益服务。

6.开展横向联合,加入合作社、产业协会等组织,从产业组织方面得到更多的服务和信息,有利于买牛、养牛、卖牛。

记者:现在国内养牛行业的模式有哪些?经济效益如何?都有什么特点?

祝远魁:养牛模式多种多样。母牛养殖模式主要有:舍饲养殖模式、放牧养殖模式、舍饲+放牧模式;育肥肉牛养殖模式主要有:高档育肥模式、普通育肥模式。普通育肥模式分为持续育肥模式、架子牛育肥模式和淘汰牛育肥模式;另外还有养贩结合模式、养宰结合模式等。

1.母牛养殖几种模式的利与弊。(1)母牛舍饲养殖模式好处是便于集中管理,弊端是饲草料成本高,繁殖成活率低,一般舍饲养母牛求利难。(2)母牛放牧养殖能大大降低饲草料成本,但草场资源有局限。

2.育肥牛几种养殖模式的利与弊。(1)高档肉牛育肥好处是可以生产高档牛肉,肉价高、附加值高。但周期长,一般育肥期20个月龄以上。饲料成本大,饲料成本比普通牛育肥高一倍以上,因此高档育肥不适合中小型牛场采用。(2)普通育肥是指一般架子牛不采取措施,直接用于生产红肉的育肥方式。普通育肥分为小架子牛育肥、大架子牛育肥、淘汰牛育肥等模式。小架子牛育肥好处是因牛小一次性架子牛采购投入少,缺点是育肥期长,资金周转慢;大架子牛育肥一般开始体重350~400公斤,好处是育肥周期短,育肥期生长快,这是一种最佳的育肥模式,不足是买牛费用大;淘汰牛育肥主要是淘汰母牛育肥,好处是淘汰牛采购单价低,缺点是育肥效果一般,一般不采用。

3.养贩结合模式。有一些养殖场,贩牛、养牛相结合,这种模式灵活机动,盈利机会多。

4.养宰结合模式。有些中小型牛场自己育肥、自己屠宰卖肉,这种情况最为合理。

记者:很多从事养牛业的人在这一行业中赚取了可观利润,但也有些养殖户血本无归。您能否给我们提供些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做下原因分析。

祝远魁:这几年肉牛养殖升温很快,还有大资本进军肉牛产业的,但更多的是中小型养殖场(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我总的印象是赔钱的多,赚钱的少,个别的血本无归。

养牛成功的如江西省高安市的“牛哥”杨食堂。2003年,杨食堂流转800多亩山地,建设4栋牛舍,养殖肉牛200多头。现在牛场扩大到2000多亩,牛舍16栋,养牛2000多头,年收入几千万元。现已成立了高安市裕丰农牧有限公司,牛场被评为国家肉牛标准化建设示范场。杨食堂的养牛经是:吃苦、坚持,不随波逐流;稳步发展,不急功近利;种养结合,不搞单打独斗;选择良种,不养劣质牛。再如,湖南省涟源市杨市镇湘思村姚国雄,他和妻子养30多头牛,每年春节前自己将牛拉到市场上屠宰卖肉,年纯利润10万多元。姚国雄的养牛经是:在本地买杂交牛,选择春节前牛只长到500公斤以上出栏,然后自己屠宰、自己卖肉,养殖和屠宰利润都自己占有。

养牛失败的案例比比皆是,原因各种各样。如湖南某牛场,2014年养殖能繁母牛70多头,年产犊牛31头,繁殖成活率仅有42.46%,年亏损20多万元。养母牛生小牛,繁殖成活率高低是成败的关键。我分析过9家繁殖牛场的数据,凡母牛繁殖成活率达到69.2%的,牛场能够保本。前面这个案例失败的原因就是繁殖成活率太低。再如,福建省宁德市一牛场,从北方买了50头牛,两个月内病死及淘汰11头, 而且买到的牛是假冒品种,生长极其缓慢,养殖一年亏损10万元。其失败原因:一是受骗,品种选错;二是缺乏疫病防治经验,从北方买牛,运输综合征发病率高达22%,病死淘汰高导致损失大。

记者:随着牛肉价格的逐年上升,很多人打算从事养牛行业,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对他们有什么建议?

祝远魁:在经济下行大背景之下,牛肉市场较为稳定,很多人、很多资本都瞄上了肉牛养殖行业。肉牛可以养,但需客观认识肉牛产业行情,分清利弊,准确投资。对投资养牛,我的建议是:

1.全面客观看待牛肉价格。国内牛肉市场的现状是:刚性需求持续增加;受进口和走私牛肉影响,牛肉价格冰火两重天,热鲜牛肉、冷鲜牛肉高价位运行,国产冻牛肉受打压严重。面对如此市场,如何养牛,要审慎选择发展路子。现在生产热鲜、冷鲜牛肉是最有竞争力的途径。

2.确定明智合理的投资策略。肉牛投资有诸多误区:一是盲目投资,在市场目标不明确的情况下盲目投资;二是投资过大,不顾实际地建设全产业链综合型企业;三是资金分配不合理。建议肉牛投资者首先要根据市场定位,合理分配建设资金,决不能贪大求洋,不能误以为建设标准越高,就越标准化。

3.因地适宜,选择适宜模式。本人比较推崇放牧养母牛带犊牛模式、大架子牛育肥模式、养贩结合模式和养宰结合模式。

4.选择优良品种。主要是西本杂、夏本杂、安本杂等杂交牛。

5.合理配置饲草资源。饲草成本约占肉牛饲草料成本的35%~60%。选择饲草的原则:就地取材,避免长距离到外地运输饲草喂牛;优质价廉;多用当地生产的农副产品;多种植优质牧草或饲料作物。

6.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现实中常见如下问题:有些养殖户往往是从多年前出版的书籍上学习过时的知识,这些书中有些知识已经过时;有些养殖户不知道如何通过网络学习或者上网不会鉴别虚假信息而吃亏上当;有些牛场不舍得花钱聘请技术员,自己摸索,造成技术性失误非常多。因此,要尽量通过正规的培训和渠道学习技术、获取信息。

篇7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荆门位于湖北中部,地处美丽富饶的江汉平原西部,东眺武汉,西临三峡,南望潇湘,北通川陕,素以“荆楚门户”而得名。荆门东靠大洪山南麓,北枕荆山余脉,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形成低山坳谷、丘岗冲沟和平原湖区兼具地势。荆门现辖京山县、沙洋县、钟祥市、东宝区、掇刀区、屈家岭管理区6个县、市、区,其中镇50个,乡1个,街道办事处5个,农业办事处、农(牧)场、水库单位等11个,省级经济(高新)技术开发区4个。总人口300万人。

畜牧肉牛、肉羊养殖业占农业的比重,特别是草食动物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湖北省荆门市从2006年起,通过开展示范办点,探索出“农户分散养母牛,公司集中育肥牛,协会统一售肉牛”的“沙洋模式”,并在推广中走出了一条资源化利用,产业化经营,循环化发展的现代养牛业发展之路。

突破原有思维定势,实现三个转变

由食粮型畜牧业向节粮型畜牧业转变

近年来,全球粮食供应日益紧张,人畜争粮矛盾日益突出。荆门市虽然是产粮大市,但用作饲料的玉米、大豆相当一部分要从北方调进,这对以猪禽等食粮型为主的荆门市畜牧业发展形成制约。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食粮型与草食型肉牛、肉羊畜牧业并重,加快发展畜牧牛、羊养殖业与保障粮食安全并举。

由种草养殖肉牛、肉羊向秸秆养殖肉牛、羊转变

荆门市从90年代开始大力推广种草养肉牛、肉羊、山羊,年种草10多万亩。近年来,随着国家种粮补贴政策的落实,种草面积逐年减少,发展草食畜禽面临挑战。同时,作为粮食主产区,荆门市年产农作物秸秆300多万吨,利用率却不足20%。发展秸秆养殖肉牛、肉羊不仅是解决秸秆焚烧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而且能够调整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

选择优良品种的牛进行养殖是获得高效益的关键。因为良种牛不仅肉质好,生长快,饲料报酬高,而且卖相好,发病率低。要改变以前搞级进杂交的做法,积极引进利木赞等品种进行三元杂交,不断提高改良效果和经济效益。

由养牛役用向肉用奶用转变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不断推进,牛的役用功能逐渐减弱,耕牛逐渐减少。而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对牛肉牛奶的需求不断增加。荆门市从1976年开始进行耕牛品改工作,繁育了一大批杂交母牛。1984年开始尝试水牛挤奶获得成功,但中途因故停止,导致大量杂交母牛流向广西、广东,他们利用荆门杂交牛开发了水牛奶系列产品。为改变“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荆门市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养牛发展思路,由原来役用向肉用奶用转变,着力发展肉牛和奶水牛养殖。

打破原有发展路径,创新三种模式

组织链接型模式

扶优扶强产业龙头。通过龙头企业带农户,形成养母牛、繁小牛、育肥牛、售肉牛的分工协作机制。沙洋县高阳镇实行一家一户分散养母牛、繁小牛,科牧公司以承诺价回收架子牛集中育肥,养牛协会统一组织销售,走出了一条“农户分散养母牛,公司集中育肥牛,协会统一售肉牛”的肉牛养殖模式,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被分配到不同主体,充分发挥了各经营主体的优势,缩短了经营周期,提高了养殖效益,破解了农区发展养牛业的难题。政府从山东济宁畜牧改良肉牛、肉羊大型繁育调拨基地引进改良肉牛品种。济宁畜牧改良肉牛、肉羊大型繁育调拨基地品种最全:该基地牛羊生产起步早、改良好、品种纯,已有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首批引进良种牛羊繁育改良的定点示范单位,是经过长期严格本品种选育成的专业化大型肉用品种牛羊。长期供应:优质新型改良肉牛、肉羊、西门塔尔牛、利木赞牛、夏洛莱牛、鲁西黄牛、育肥小公牛、肉牛犊、三元杂交肉牛。鲁西小尾寒羊、南非波尔山羊、夏洛莱羊、杜泊绵羊、以上品种适应能力强、抗病耐寒、生长速度快、耐粗放、效益高、受全国各地养殖业的喜爱。

加工带动型模式

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同时,着力培植产品加工龙头,以加工龙头带动产业发展。鼎盛源肉牛发展公司投资1500万元,兴建屠宰肉牛6万头的生产线,为“康师傅”等方便面企业提供牛肉料包。

循环利用型模式

抓住荆门市被定为全省唯一国家发展循环经济试点市的机遇,积极做好循环农业大文章。

第一,发展秸秆养畜,过腹增值。充分利用秸秆等农副产品,大力发展秸秆养殖肉牛,促进资源有效利用。

第二,推广牛粪养菇,变废为宝。针对养殖肉牛发展带来的粪便污染,积极为菇农无偿提供土地,建设双孢菇养殖示范基地,引导农民利用牛粪养菇。

第三,实施菇料还田,培肥地力,形成“秸秆养牛―牛粪种菇―菇料还田”的循环发展模式。

坚持多管齐下,抓好三大措施

坚持培植典型

一是抓大户,带散户。选择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养殖户进行重点扶持,以大户的成功经验引导示范农户发展养牛。二是抓小区,带区域。坚持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集中连片建设肉牛育肥、母牛挤奶养殖小区,辐射带动区域发展。三是抓重点,带全局。根据资源、区位等不同条件,把钟祥市、沙洋县、掇刀区三地作为发展重点,集中项目和资金,实现率先突破,带动全市发展。

坚持科技服务

为帮助农民掌握肉牛养殖技术,荆门市将养牛培训纳入新型农民培训和农民创业培训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广肉牛短期育肥、秸秆处理利用等养牛实用技术,组织专家与养牛户结对子,提供母牛繁育、人工挤奶、鲜奶加工与保鲜等技术指导。对重点乡镇、肉牛养殖小区实行技术联包,跟踪服务,由市县两级派驻畜牧技术人员驻场指导。

用科学方法喂养,养牛应尽量让牛吃好吃饱青绿草料,同时补饲其他必需的营养饲料。使其在18月龄~24月龄体重达300千克左右出栏,也可经短期强度育肥后体重达500千克以上出栏。稻草和麦秸通过氨化后粗蛋白含量可提高,不仅能降低饲养成本,还能提高养牛经济效益。因此,农村要大力推广普及秸秆青贮、半干贮和氯化等秸秆处理新技术,推广秸秆养牛。

篇8

   XX年我场畜牧兽医工作,在总局和分局畜牧兽医会议的指导下,在农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畜牧兽医工作取得了很丰硕的成果,尤其是肉牛养殖业在XX年工作的基础上,向前迈进一大步。肉牛存栏由XX年的3500头,发展到现在的5100头,同比增长45%,出栏4000头,与去年同期3500头相比增加了14%;绒山羊存栏132306只,与去年同期108699只相比增加了21 %,出栏34800只,与去年同期32260只相比增加了7 %;生猪存栏4230头,与去年同期3853头相比增加了9%,出栏34940头,与去年同期15000头相比增加了132%;肉禽存栏63420只,与去年同期61284只相比增加了3 %,禽出栏100000只,与去年同期70000只相比增加了 42 %;狐狸存栏4350只,与去年同期2550只相比增加了70%,出栏17200只,与去年同期8600只相比增加了100 %;貉存栏8460只,与去年同期6515只相比增加了29 %,出栏28460只,与去年同期18800只相比增加了51%;羊绒生产56吨,与去年同期51吨相比增加了9%,禽蛋生产239吨,与去同期183吨相比增加了30%,鹿茸生产40公斤,与去年同期38公斤相比增加了5 %;畜牧业总产值7000万元,实现养殖户户均纯利润11,600.00元。

   XX年我场的畜牧业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年,五个标准化肉牛养殖小区的正式投入使用,第五作业站万吨青贮窖的落成使用,防检疫体系的不断完善,畜牧兽医人员队伍的壮大,是我场的畜牧业发展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养牛业将成为我场实现农牧各半壁江山的新亮点,畜牧业生产将真正成为振兴农场经济的支柱产业。现将XX年工作做如下总结:

   一、领导重视,是畜牧业发展原动力

   1、分局领导重视,分局各级领导亲临我场视察指导畜牧方面的工作,尤其对肉牛科技园区和育肥小区的建设,饲养管理,防疫灭病等项工作做出了重要的指示。

   2、农场领导重视,为了发展肉牛养殖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农场领导将畜牧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多方筹集资金,建立高标准化肉牛科技园区和育肥小区,本着万事畜牧先行的原则,加快了畜牧发展的步伐。

   3、作业站领导班子的重视,今年农场对各个作业站下达了肉牛养殖和上交任务,作业站的领导积极主动的同畜牧科沟通,并作了大量的工作,党政领导亲自为养殖户担保贷款,掀起畜牧养殖的热潮,使各作业站超额完成下达的指标。

   二、基础设施建设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在XX年的基础上,对五个高标准园区进行了修建,改造和完善,13276平方米,其中第五作业站新育肥牛舍建6000平方米,月出栏1000头肉牛基地。第一作业站500头小区1个,第七作业站500头小区1个,第八作业站XX头小区1个,二十作业站500头小区1个,畜牧科实验小区300头小区1个,在第五作业站建青贮窖7座,贮青贮 吨,改善了饲养条件,提高肉牛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另外、服务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分别在第一管理区、第三管理区、第四管理区建立了兽医服务站,提高服务质量,强化服务效率,充分利用好各种畜牧兽医技能培训机会,选派人员参加。为畜牧业的防疫灭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真正实现规模化养殖和规范化、标准化、程序化、网络化管理。

   三、加大投资、扩大引资、强化融资加快发展步伐

   今年在发展肉牛生产上注入资金1398.8万元,其中农场投入526万元,分别用于(养殖户贷款贴息54万元;饲料地补贴合计38.2万元、上交肉牛补贴30万元、青贮饲料补贴60.8万元;科技园区建设牛舍补贴款合计343万元)。外引养牛大户吴洪江、陈格存投入资564.8万元,挣取上级投资208万元。为加快我场养牛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加快了我场畜牧业发展的步伐。

   四、增加科技含量,向科学要效益

   1、肉牛育肥配套技术,主要采用“良种牛,拴系喂,补精料,青贮草,驱虫防疫”五项配套技术,搞高生产水平。

   2、推广五化管理技术,即:“品种良种化,管理规范化,营养科学化,环境卫生化,防疫程序化”。

   3、技术培训,“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原则。”将畜牧兽医人员派出学习,将外面的先进经验引进来讲,并学以致用“吸取精华,替其糟粕”。经实验全面推广,畜牧科人员深入养殖户,走进养殖场进行技术指导。

   在全场办畜牧养殖培训班五次,其中有养牛、养猪、养鹅、养狐、养貉培训各1次,参加人数达1000人次。提高全体养殖户的整体素质。

   4、肉牛冻精改良技术,生猪的强度育肥技术,采用1+7模式和2+3模式饲养绒山羊和肉牛实现过腹增殖等一系列配套技术在我场进行了普遍推广并产生了可喜的经济效益。

   五、防疫灭病是畜牧业发展的保障

   1、今年的畜禽的防疫灭病,全科人员起早贪晚,亲自操作,对全场的肉牛、绒山羊、生猪注射口蹄疫3次,羊痘疫苗春秋各1次,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疫苗春秋各1次,禽流感疫苗春秋各1次,并及时地进行补针。防疫密度达到100%。同时对我场的牛、羊进行了布鲁氏杆菌病进行抽检化验,使我场全年没有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 共2页,当前第1页1

   2、生猪屠宰管理,加强了执法力度,加强集贸市场的监督检查,上集的生猪必须集中屠宰,集中检疫,防止病害肉流入市场,让消费都吃上健康肉。

   六、XX年年工作打算

篇9

关键词:肉牛产业化;调查

中图分类号: C31 文献标识码: A

一、肉牛产业发展现状

新晃总面积1508平方公里,辖23个乡镇296个行政村,总人口26万,少数民族占86.7%,侗族占80.1%。全县耕地面积21万亩,其中稻田14.8万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肉牛产业作为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来抓,取得了较好成效。

1、领导高度重视。一是工作机制健全。成立了由县长主抓,分管县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新晃黄牛产业开发领导小组,形成了分工合作、密切配合的产业开发格局。二是扶持措施有力。出台了《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关于加快发展肉牛产业的意见》等文件和相关配套政策,构建了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三是开发目标明确。编制了《2010年--2020年新晃黄牛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产业化建设的近中远期目标清晰。四是投入力度较大。2004年以来,全县整合各类资金,累计投入1300万元用于肉牛产业化建设。2009年开始,县财政又设立肉牛产业开发专项基金,每年安排资金100万元。

2、产业基础扎实。一是基地初具规模。目前,全县已建立肉牛规模养殖小区(场)28个。其中,能繁母牛养殖小区9个,育肥肉牛养殖小区12个。规模养牛专业户106个,存栏牛100头以上的牛育肥场4个,存栏300头以上肉牛小区2个。规模场饲养量和出栏量分别占全县饲养量和出栏量的8.6%、11.2%。2009年,全县养牛12.4万头,出栏4.6万头,存栏7.8万头。二是加工发展迅速。2006年以来,牛肉加工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28%,2009年,实现加工产值3.2亿元,创利2000多万元。现有牛肉加工企业22家,其中4家已获得ISO9000产品质量认证, 2009年加工牛肉5000余吨。启动了面积300亩的肉牛食品加工科技园建设项目,4家牛肉加工企业已搬迁入园,1家已建成投产。三是产业效益明显。促进了产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生态改善。2009年,全县养牛业实现产值2.21亿元,占畜牧业产值的35.6%,占农业总产值的21.7%;牛肉加工及相关产业实现财政税收200多万元;农民人均养牛纯收入402元。同时,通过发展肉牛产业,3.1万贫困群众走上了稳定脱贫之路;全县秸杆利用率提高到36%,沼气入户率提高到了22%;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3、品牌效应凸显。该县把提升肉牛品质,打造新晃黄牛品牌作为产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加大品种选育保护,先后引进西门塔尔、利木赞两个优良品种,成功选育新晃黄牛F1代核心群2000余头。在此基础上,成功争取新晃黄牛肉入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使新晃黄牛肉成为继临武鸭后我省第二个获此认证的地方优良产品。同时,通过支持企业创建产品品牌,该县老蔡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的“富桥”牌牛肉系列产品已被认定为省名牌。目前,该县先后开发了餐饮、休闲、冷鲜三大系列60多个产品,在全国20多个省市设有固定销售网点,与新加坡、韩国、香港建立有长期的合作关系,产品供不应求。2009年,与香港、上海、广东、武汉等各大城市签订的供货合同达1.48万吨。

4、服务体系完善。主要体现在:技术服务方面,建立了牛肉产业化专利数据信息平台,可随时掌握国际、国内牛肉产业专利信息;建有肉牛产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县黄牛品改中心及6个区域性品改中心、22个乡村品改站(点)。常年冷配黄牛达1.2万胎次以上,肉牛品改率达60%,肉牛出肉率从原来的37%提高到52%;常年种草面积2.5万亩,秸秆养牛技术入户率达70%。动物防疫方面,县、乡、村三级防疫网络健全,乡镇动物防疫员全部列入财政全额事业人员编制,并配备有82名村级防疫员,与周边县市区建立了动物防疫联动机制,设立了边界疫病检查点。市场体系方面,共建有大小肉牛交易市场17个,其中龙溪牛市活牛年交易量10万头。同时,有30个肉牛养殖、运输协会及肉牛生产合作社,还有600多名专门从事肉牛交易流通的经纪人队伍,每年向浙、粤、沪、闽等省市外销活牛近5万头。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调查中发现,我县在推进肉牛产业发展方面取得较好成绩,但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生产水平较低。新晃黄牛属于湘西黄牛,作为巫陵牛的一个品系,虽然也是湖南地方优良品种,但与我国五大黄牛良种相比,与国外专用型肉牛品种相比,还存在体型较小、生长较慢、产肉率不高等缺陷。比如,新晃黄牛胴体均重只有150公斤左右,而美国等发达国家可达300公斤以上。新晃黄牛屠宰率及净肉率分别为37%、31%,与肉用型牛的屠宰率和净肉率相比,分别低18、17个百分点。同时,标准化养殖程度低,受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的影响,还存在饲养方式粗放,出栏率相对较低,生产比较效益较低的问题。标准化养殖技术推广仅占饲养量的3%左右,零散养殖数量占全县养牛数量的80%以上。

2、资金投入不足。肉牛产业是一项周期长、投入较大的产业。过来,虽然省市高度重视并对新晃给予了一定支持,但总体来看,由于当地经济基础差,地方财政困难,促进产业发展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主要表现在:一是项目支持不够。国家肉牛产业区域重点是中原和北方,省里虽然省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支持的资金仍然有限。而且分散于畜牧、扶贫、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难以统筹。二是补贴机制不到位。比如,生猪产业有良种补贴、能繁母猪保险等保障和激励政策,而肉牛产业却没有建立相应机制。三是金融支持不足。主要是面向中小肉牛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门槛高、要求严,面向农民的农村小额信贷额度小。其中,农户小额贷款授信额度只有3―5万元,远远难以满足肉牛规模养殖的需要。

3、产业化程度低。主要是风险共担的利益机制尚未形成。虽然该县在推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化养殖模式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企业与养殖户之间大多是单纯的买卖关系,相互之间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尚未形成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产业关联度仍然较低。

4、产品档次偏低。目前,新晃的牛肉产品主要是大众化产品,中高档产品较少。以老蔡公司为例,虽然先后开发出了酒店、休闲、冷鲜三大类牛肉产品50余个品种,但都属于低端大众商品或市场短缺代偿产品,每公斤价格只有120元左右;同时分割技术粗糙、工艺不精,分割肉质量不高,冷鲜牛肉价格仅40元/公斤,远远低于中高档牛肉的价格水平。

5、能繁母牛比例偏低。能繁母牛是肉牛产业发展的基础,决定着产业的发展规模。但是,和我省其他地区一样,由于母牛繁殖周期长,比较效益较低,规模养殖母牛的难度较大,农户饲养母牛的积极性较低,基础母牛群小,直接影响了养牛规模的快速扩大。目前,新晃只有1.78万头能繁母牛,仅占存栏牛的22.8%,每年繁殖生产犊牛1.19万头,自繁自养体系还未形成。

三、加快推进新晃肉牛产业化开发的建议

一是进一步强化组织保障。建议建立强有力的、长期稳定的领导机制,成立肉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专抓肉牛产业发展。将肉牛产业发展工作纳入乡镇双文明目标管理,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来考核。

二是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基地建设方面,对能繁母牛、种公牛以及杂交育种给予政府补贴;将规模养殖小区的建设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解决一定的无偿资金;把草山草坡开发统一纳入政府规划,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鼓励草地有偿流转,便于集中开发。肉牛加工方面,对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实行税收返哺机制,在3年内由财政返还给企业用于发展生产,其他各项法定收费可酌情减免征收。激励机制方面,建立肉牛产业专项奖励基金,对成绩突出的乡镇、村以及有关部门给予奖励,对优秀的养殖、运销、品改、种草、加工的专业大户或企业给予奖励,对有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以及优秀的管理、科研人员给予重奖。

篇10

在豫西三门峡市的版图上,仰韶文化发祥地渑池县居东北一隅,属丘陵浅山区,虽濒临黄河却十年九旱,土地略显瘠薄。农业种植条件受限,畜牧养殖却异军突起,每年肉牛的出栏量28万头、生猪80万头,不仅使得它成为畜牧大县,还诞生了年产值超3亿元的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河南尚正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正食品)。

2002年8月成立的尚正食品,经十余年磨砺,已发展为一家集肉牛繁育、养殖、屠宰分割、熟食加工、饲料加工、肥牛餐饮及高效循环农业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企业。其打出“敢为天下鲜”――“尚正坊”牛肉的品牌广告语,既是公司雄厚实力的体现,也透露出一种开拓创新、塑造中国牛肉领先品牌的魄力和自信。

鲜在品质,优质养殖基地保牛源

好牛肉必须有好牛源。为了引进好的肉牛品种,尚正食品没少下功夫,从西门塔尔、夏洛莱、秦川红牛等优良品种,到英国纯种安格斯肉牛,可谓精挑细选。

“英国纯种安格斯肉牛是世界上顶级的高档肉牛品种,它耐粗饲、成熟早、出肉多、品质好、抗病能力强,一头优质种牛的价格最高可达到3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贵族牛’,用安格斯牛生产的高档牛肉比普通牛肉要贵几十倍。2010年我们公司引进了纯种安格斯母牛150头、公牛15头,投资2000万元建成了纯种安格斯种牛繁育场,经过繁育扩群,现在已达到500头的存栏规模。在繁育过程中,工人们每天按时给它们播放优美动听的音乐,定期按摩、喂啤酒,有利于提高肉牛品质。这些种牛,每年最少生产5000枚胚胎,30万支冻精,可改良20万头肉牛。”尚正食品项目部经理刘胜利如数家珍地告诉记者。

同时,公司还采用先进的采精、制精、人工配种等技术,以地方黄牛为母本,大力开展地方黄牛改良工作,并以高于其他品种15%左右的价格回收杂交改良后的品种牛犊。如今,尚正食品所有的自建养殖基地、联建及合同订单基地,饲养的都是英国纯种安格斯、西门塔尔、夏洛莱、秦川红牛和地方改良优质黄牛。2012年,各基地出栏量总计4.2万头,公司原料肉牛自给率达到64.62%。

通过探索,尚正食品创造了可复制发展的“4+1”运作模式,即“政府+公司+银行+农户+牛业合作社”。以公司为龙头,建设养殖小区,政府给予支持,农户入驻承包经营,公司提供担保,银行给予入驻农户进行贷款,公司所属农业合作社负责日常经营管理,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活牛。其间,公司还要根据市场变化,补贴入驻养殖户,保证其年最低收入。在肉牛养殖过程中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品种改良、统一饲料配方、统一兽医兽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这种模式的养殖风险全由公司承担,农户靠养殖效益赢得利润,从而大大激发了农户养殖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四赢”――农户赢利润、公司赢牛源、银行赢利息、政府赢社会效益。

“公司正在实施投资1.5亿元、年存栏1万头优质供港活牛的标准化养殖项目建设。争取在3~5年内,以安格斯杂交牛为主的优良品种存栏量达10万头,年出栏安格斯杂交牛5万余头,加快农民养牛致富步伐,也为公司长远发展、进行优质牛肉产品开发提供充足的牛源。”刘胜利说。

鲜在科技,产品研发促品牌建设

在牛肉屠宰加工环节,尚正食品引进德国先进设备,经严格选择出的两岁小公牛,被送到屠宰生产线由专人屠宰,然后由持卫生许可证的工人们在分割线上精细地分割加工成70多个部位,不同的部位不同的价格,顾客购买时可根据需要随意选择。

尚正食品的排酸牛肉新技术目前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牛肉排酸是牛被屠宰后,运用高科技设备在一定的温度、湿度和风速条件下,将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对人体有害的乳酸等物质分解排出的过程。据食品专家介绍,排酸牛肉的排酸过程能减少肉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排酸肉的低温制作过程,可以避免微生物对肉品的污染。经排酸处理后的牛有高蛋白、高能量、高营养,低糖、低胆固醇、低脂肪的特点,营养价值比普通牛肉高,且颜色柔和、肥而不腻、瘦而不柴、滋味鲜美,有嚼头,易消化。

除此之外,尚正食品还与中国工程院、河南农业大学、郑州牧专、河南省畜牧局品种改良站等合作,建立河南省肉牛养殖及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纯种肉牛养殖繁育科研基地,肉牛纯种繁育及育肥技术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先后注册商标3个,申请发明专利2个,申请外观专利18个。2011年,公司自主开展了冷鲜牛肉气调保鲜护色技术研究与应用、高档牛肉加工关键技术研究,经河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进行鉴定,两项技术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精湛的分割技术,科学的排酸方法,加上快捷的冷链运输,尚正食品开发的冷鲜、冷冻、牛排、风干及运动系列100多种产品,通过直营专卖、超市及尚正肥牛餐饮连锁等渠道,迅速占领了河南多个大中城市市场,并远销重庆、上海等地。目前,郑州、洛阳、三门峡、焦作、灵宝等地有直销店50余家,产品已进入65个大型商超。“尚正坊”品牌正在不断赢得消费者青睐,先后被认定为中国特色商品品牌、河南省清真知名品牌。

2013年3月22日,河南省首个肉牛产业院士工作站――河南尚正肉牛养殖与加工院士工作站正式在尚正食品公司挂牌。这个由中国工程院“最年轻院士”李宁率领的院士团队包括8名博士、2名研究生,他们将致力于安格斯高档肉牛快繁体系的研发和创新,以生产高档雪花牛肉为方向的产业体系将辐射带动三门峡、洛阳等10个县域畜牧业发展。在此基础上,尚正食品也正酝酿今年斥巨资建设万头高档优质肉牛养殖场,实施高档肉牛品种改良及产业化的发展,项目建成3~5年后,年可屠宰加工高档肉牛3万头以上,使尚正食品真正成为中原经济区高档牛肉产业的领跑者。

鲜在安全,监控体系保全程追溯

尚正食品大胆亮出“敢为天下鲜”的大旗,全力打造“尚正坊”系列的中国牛肉领先品牌形象,还建立了严格的食品安全监控体系。该公司建立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中心”和全程质量可追溯体系,分别通过了河南省发改委、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验收认证。公司利用现有的质量检测中心机构,从配种改良、饲养管理、出栏达标到屠宰加工等环节,制定了各个环节的规范和程序,完善各个环节的信息沟通与对接,确保全程产品质量安全。

“尚正坊”系列产品还利用GS1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与国家质检总局、河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编码中心共同研发建立了牛肉加工企业的全程质量可追溯管理体系。消费者可根据牛肉的代码索引上网查询,得知肉牛的品种来源、出生地与年月、饲养农户与牧场、喂养饲料、健康状况、牛肉部位、屠宰加工等详细资料,真正做到了从牧场到餐桌全产业链的跟踪研发,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吃到放心牛肉。

正因为尚正食品有着严格的质量检测技术,纯种肉牛养殖繁育科研基地,肉牛纯种繁育及育肥技术都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从2004年开始,尚正食品被认定为河南省唯一的活牛供港生产企业,并连续6年被河南省粮油进出口集团总公司授予“供港活牛质量先进单位”。

鲜在创新,五年规划再造辉煌

据渑池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主任兰红礼介绍,以尚正食品为龙头的“渑池县尚正食品肉牛产业化集群”年销售收入达34.79亿元,带动2万多农户增加收入6600万元。“按照集群发展要求和目前牛肉行业形势,尚正食品也制定了相应的五年规划,包括牛肉新品系列开发和养殖加工等板块建设,它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加大,品牌形象传播也将成为渑池农业产业化的一个标杆。”兰红礼自豪地对记者说。

在尚正食品的规划发展蓝图上,50万吨冷链物流配送园区是一大亮点,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部最大的牛羊肉交易市场,集交易、屠宰分割、冷储及冷链国内销售为一体。并推动“尚正坊”高档冷鲜牛肉加盟连锁店在5年内向全国扩张到50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