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乡村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丽的乡村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记得有一位知名专家宣称中国是一个国家四个世界,我国的北京、上海等都是现代化的大都市,高楼大厦林立,但是我国同时还存在很多农村,其水平跟非洲差不多,有的甚至比非洲还要落后。我国目前与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别并不在大城市,如果拿北京与巴黎相比,北京人就很自豪,因为他们认为巴黎太小了,只相当于北京的朝阳区那么大,北京比巴黎更繁华;去过新加坡的北京人也特自豪,因为他们发现这个国家还没有北京的海淀区大。单纯从大都市来看,中国的现代化程度跟发达国家相比差别并不大。但是我国的农村,如果你到欧洲去、到日本和韩国去、到美国去,会发现这些发达国家的农村与城市差别很小,甚至比城市美丽多了。许多发达国家的乡村是一个能有乡愁的地方,是让大家流连忘返的地方,是周末驾车去了就不想回的地方。但是我国的乡村如果你去了会产生去了再也不想去的想法。以北京郊区为例,记得我曾去过北京海淀区后山凤凰岭的农村,离中关村也就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你就会感觉乡村没法去。为什么?因为当你一进入农村的凤凰岭,手机信号就不正常了,一直时断时续的。道路也差很多,进入乡村的路一般都高低不平,基础设施很不健全。发达国家的乡村刚好反过来,不少是美丽如画。美国总统奥巴马会见时并不是一直都在大都市,而是选择到乡村去会见,这样做是对最尊贵客人的礼仪;美国前总统小布什会见最亲密的外国总统时,也一般会选择到他的克劳夫农场去。这也是为什么发达国家很看重乡村,把乡村变得特别美丽,而我国农村居民大都逃离乡村的主要原因。
制约我国乡村不美丽的主要障碍是什么?我认为有十大障碍,其中宏观政策层面的障碍有六条,村庄层面的微观障碍有四条。我也确信在未来的20年里,中国乡村建设会有一个很大的发展。如果我国下一步发展重点转向乡村,把原来被遗忘的角落慢慢建设起来,20年之后我国乡村一定会是另外一个景象。当我国的农村建设得比城市还要美的时候,中国可能会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了。
中国乡村不美丽的宏观政策障碍
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障碍直接决定了资源的投放。宏观层面的障碍有六条,具体包括:
1.村庄房产不准在村庄外交易,这等于把乡村发展建设的咽喉给扼住了。
我国农村的“三块地”改革试点已经铺开,遗憾的是,农村村庄的房屋还是规定只能够允许在村庄内交易。其实村庄内每一家都有房子,谁还肯买别人的房子?这样的一个规定基本上堵死了农村房屋的价值提升,使乡村房屋变成了沉睡的资产。其实我国整个农村的村庄所占有的建设用地,跟所有城市建设用地的规模与面积差不多。我国的城市建设用地上的房屋为城市居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效应,而农村居民虽然拥有同样大小的土地,但基本是还属无产阶级。因为农村的房屋基本上是不可交易的,没交易基本上就难产生任何经济价值。
记得20多年前,当时我准备毕业留校当老师时,不少人告诉我,你很有可能面临20年内一直没有独立房子只能住筒子楼的困境,因为不少已工作十几年的老师还是住在筒子楼。没想到毕业两年之后学校就分给我一套房子。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是我赶上了好时候,当时国家在推进城市的房改,允许城市居民可以进行房屋交易。而此之前居住的房屋都是单位分配的,无法从外部购买,也不准买卖,这样导致外来资本无法进入城市房地产市场,只能等着分房子。那时候的城市房改其实就是把原来垄断的不可交易房地产打破,允许各种社会资本进入到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允许城市房屋进行交易,城市居民就可以买房子了。有了房子的城市居民现在都变成了有产阶级,北京四环内的家庭如果有十几套房子,就可能变成亿万富翁了。如果规定城市的房产不可买卖交易,城市居民的资产估计要大大的缩水了。城市居民之所以能成为财富阶层,基本上得益于城市房子不再是单位的垄断,是可以进行买卖交易的。但是很遗憾的是,我国农村的土地是所谓的集体所有,相关规定农村的房屋只能在集体组织内部进行交易。这个规定把很多大量城市居民退休了想到农村买房养老的后路给斩断了,也导致农村村庄房屋建设没有外来资本投资,农村人的房子没法进行交易、没法进行买卖。举一个简单的反例,北京的中轴线一直往北的小汤山附近,有个村庄叫郑各庄,这个庄村书记二十多年前胆大包天,把村庄一部分土地拿来建了房子交易,现在这个村庄就变成北京市最美丽的村庄了。这样一个脱离原来脏乱差,把村庄改造成现代化的都市村庄,美丽如画,却被界定为非法。为什么是非法的呢?因定相关的规定说农村人在自家村庄土地上建的房子就是小产权房,不能进行交易,不给产权证。
因为我国有一个这样的政策,农村的土地如果想建设房子,必须被征用,然后交给城里的开发商,跟农民没有任何关系。如果这样的制度不改,基本上把社会资本往农村房屋建设村庄建设流的这条路给堵死了。这是我国目前乡村不美丽的最主要原因,也是最基本的问题与障碍。这个障碍是目前美丽乡村的最大障碍,等于把所有城市居民、外来想到农村投入的路给堵死了。目前这个路开了个小口子,也有的地方偷偷在做,做的地方农村不少变得美丽了。最近一两年我到了很多地方,乡村建得美丽的地方基本上都在打球,都在偷偷搞。如果不允许城市居民到农村买房,把这个路给堵死了,农村想变美丽就比较难了。不过还好中央最近已经开了一个小口子,正在对农村的宅基地进行试点改革。也许以后农村建设用地可以像城市建设用地一样,同权同利同价进行交易。如果某一天农村建设用地真正向城市建设用地一样入市的话,拿出一块进行建设,我国乡村一定会有很大的变化。
篇2
关键词:美丽乡村;景观设计;板庙村
十提出了“美丽中国”的理念,给城乡发展指引了新的方向,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各项建设的投资力度增长迅速。但同时由于自身经济、管理、意识等方面落后,资源的缺乏,影响到农村建设的综合效应。因此针对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美丽乡村”的概念应运而生。它提出乡村建设应跳出原有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从单一的追求经济增长模式转变为通过乡村面貌的维护和提升,完善村庄的文化基础和生活设施,挖掘乡村本土优势,促进乡村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一、“美丽乡村”的内涵
“美丽乡村”的理念,不仅是针对于乡村景观建设层面,更重要的是乡村社会层面的建设。其一,景观层面.可以实现乡村景观规划建设的提升,完善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分析当地地理优势,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创造出突显乡村特色的景观环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自然环境的整合,除了改善景观效果外,同时减少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1]。其二,社会层面。从社会关系的角度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发展规模,丰富各类物资,营造富裕的生活条件。同时,在生产生活中,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促进村民建立友好互助关系,形成文明友善风气,完善农村和谐发展。
二、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原则
(一)整体综合原则
“美丽乡村”不是单一的方面,而是多元素组成的统一整体,因此在规划时,要着眼于整体进行各景观要素的优化和组合,使其与自然乡村环境相融合。“美丽乡村”的建设既关乎于外在的美丽,更需关注内在的宜居。规划时应尊重当地文化特色、生产生活习惯,坚持以点带面,精心打造基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且兼具乡土文化特色的乡村人文环境。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要统筹规划,充分展现乡村的生态之美、人文历史之美、文明现代之美,综合产业、文化、生态、旅游,使美丽与宜居并存,宜居与宜业相融。
(二)生态保护原则
一般而言,景观规划需要在现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相应调整,从而满足景观建设的要求。生态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乡村的一系列生产生活活动,在无形当中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了一定影响。在景观的营建过程中,要协调景观与自然、人与自然的相处关系,遵循生态保护和生态景观规划设计相结合原则,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形成乡村独特的自然生态景观环境。
(三)地域特色原则
乡村作为中国文化的发祥地和农耕文明的起源,保留了完整的农耕文化特征,承载着宝贵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且因为地理特征及民族间的差异,形成特色各异的文化,因此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设计时,从地域特色的原则出发,通过合理的规划分析,从当地的文化中提炼精华,创造出独特的乡村文化。通过此手段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地域乡村文化,同时更能获取当地居民的认同。在景观设计过程中,应尊重乡村原有肌理,营建符合当地风土人情的景观形态,根据合理的区域划分,形成不同的景致,既保持了原有的生态特点,又可以代表乡村文化,充分体现乡村文化素养。
(四)可持续性原则
在我国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乡村受到人口、经济、文化、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侧重粗放型的资源开发利用,出现诸如森林乱砍乱伐、土地不合理开垦、围湖造田等现象,给乡村环境和现有资源造成了极大伤害,生物和景观多样性也不可避免地被破坏[2]。因此,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应善待自然,规范人类发展行为,实现乡村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三、美丽乡村景观设计的方法
(一)以乡村肌理为依托,构建聚落景观格局
村落作为人类聚居的主要形式,经过历史的发展和积淀,形成了其特有的聚落形态,该形态成为了自然肌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美丽乡村”的景观营建中,应合理规划,尊重乡村肌理,构建聚落式景观格局。在实施过程中,需保证景观和居住群落之间的紧密联系不被打破,保证村民日常生产生活不受影响,并且为情感沟通和交流提供便利条件。而且还要合理分配景观和休息、劳动和娱乐区域,促进各区域之间的联系。最后,进一步挖掘当地景观材料,有效放大其功能和作用,建立温馨的聚落景观格局。
(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创造魅力特色
景观乡村的传统历史、风俗人文、乡情乡风等,都是当地百姓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乡村地域特色的体现。因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要突出地域文化,充分利用当地的乡土元素,例如当地的建筑形式、乡土植物、乡土材料及别具当地特色的小品形式等[3]。对地域特色的提炼和发扬,促使生活环境和自然相融合,在景观规划设计中突显出区域景观的特殊性,体现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内涵,增强了乡村景观独特魅力,也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发展。
四、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分析
(一)区域概况
板庙村位于陕西商洛市山阳县境内,山阳县属陕西东南部、秦岭南麓,商洛市南部。东邻丹凤、商南,西交镇安、柞水,南接湖北郧西,北与商州毗邻,有“三山夹两川”之称。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季风性半湿润山地气候,湿润温和,四季分明,以农业、药材和矿产为经济支柱。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2.9%,植物种类丰富,既有许多南方植物,也间杂生长许多北方植物,山大沟深,耕地与河流较少,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板庙村处山阳县石佛寺镇,毗连毛沟村、台上村、吕沟村,周边大山环绕,风景怡人。该村现有村落生活环境较差,经济水平一般,土地大多为集体所有制下的自营形式,主要类型有农用耕地和自住民房。房屋建筑以1-2层为主,满足基本居住要求,但建筑样式参差不齐,与乡村风貌特色不统一,村子零散为数不多的土胚建筑和牛棚等,但缺乏保护,处于危房状态。
(二)板庙村景观规划设计
1.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的聚落性景观规划设计,需要在满足村民群居式生活习惯的要求基础之上,提升村民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和美观度。在板庙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一,村民活动空间较为局限,在农忙之余不能发展其他业余爱好;二,村中基础设施不完善,出现垃圾随处乱堆造成环境污染、厕所不合理设置影响乡村整体风貌及造成环境污染、道路系统不完善并且陈旧破损严重、公共照明系统不完备影响村民夜间活动等诸多问题;三,村容村貌杂乱无序,出现乱搭乱盖现象,破败的简易棚影响整体村容风貌,建筑样式和色彩参差不一,有红砖墙亦有瓷砖墙,有坡屋顶亦有平顶房。针对以上问题,在板庙村规划设计中提出的策略为:一,村中设置可供村民聚集、交流、休闲、运动的场所。在场所的设计上,协调村民的人口数量和场地的尺度进行容量配比,不夸大建设造成浪费,也避免造成场地紧缺,同时通过对各年龄段村民活动需求进行调研,尽可能在有限的空间中设计出满足各年龄段村民的活动需求的场所;二,加强板庙村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各级垃圾回收点、规范厕所设置及统一其建造样式、整修及合理规划道路系统、设立规范的公共照明系统并在重点区域进行着重照明;三,根据地域传统建筑文化进行建筑外观整改。板庙村位于陕西南部,其建筑形式融合了陕西关色和陕南民居特点,在设计中借鉴传统的建筑式样,进行进一步提炼,利用原有的白墙为基调色,辅以灰色和木色,统一建筑外观,使整体村容风貌和谐统一。
2.生态性景观规划设计
在传统的新农村改造过程中,更多的是希望将农村建设的更贴近城镇,所以在建设材料及树种的选择上,更愿选择与当地环境不相适应的城镇建设材料和娇贵的观赏性植物,不仅使得村庄失去了原有的朴素风味,同时忽略了生态平衡的保护。在“美丽乡村”的营建过程中,需要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生态性原则,因此在对板庙村的规划设计中,提出了以下策略:一,种植当地乡土植物。乡村非常宝贵的财富就是它所蕴含的朴素之美、地域之美,植物作为提升乡村风貌的重要元素,在其选择上以当地本土物种为先,进行合理配植,达到烘托乡村氛围、改善乡村环境的目的;二,使用本土生态材料。在对板庙村场地规划和设计中,采用该村随处可得的毛石、青砖、灰瓦、枯木、竹篾等材料进行组合搭配,不仅可以节约成本降低生态影响,而且该材料的自然肌理和周围自然环境更加协调,加强了乡村的质朴之感。
3.生产性景观规划设计
板庙村以传统农业和经济林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在对生产性景观进行规划过程中,应合理利用土地,规划经济林种植区域,将成熟季节相同的农作物交叉种植,形成颜色各异的板块,在经济林中合理布局交通,使到访游客能够更好地通达其中,增加农民收益。
五、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涵,不仅仅是景观美化,其本质是乡村景观建设应以构建适宜的乡村生活空间为重,尊重乡村原有肌理风貌、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注重乡村生态建设,发挥乡土资源优势,综合利用景观要素,营造优质乡村景观。
参考文献:
[1]陈青红.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规划设计初探[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2]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英]GoodyB.环境影响评估方法[M].伦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UCL出版社,1995.
篇3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难点
一、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两全
人类要生存就要发展,人类的任何生存、生产和发展都要消耗一定的资源,这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干扰。近几年,一些旅游景点人满为患,甚至造成生态事故,就是因为超过了自然的承载力。中国的环境问题之所以严重,是因为30多年的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越来越高,对于自然的干扰和影响也越来越强。加之我国人口总量大、密度高,自然环境所承受的压力与人口数量成正比,与人均资源消耗也成正比,而人均资源消耗又与人民的生活水平正相关。所以,在一定的基础条件下要达到一定的生活水平,就要消耗相当数量的资源。人类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抓主要矛盾,特别要抓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领导工作的一个基本方法。在各个村里,矛盾千差万别,主要矛盾各个村子都不一样。有些村子过去的基础比较好,集体经济实力比较强,关系比较和谐,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就要找其短板。有些村子原来的基础不好,在建设美丽乡村时就要找出最主要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此过程中至少应坚持一个原则,就是拒绝新的污染进入和发生,这是一条基本底线。在对已有污染进行治理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环境功能。所以,如果我们要发展农业,应该更多地发展旱作有机农业。在造林方面,也要注意生态林和经济林的比例问题。还有林下作物种什么、幼林时期怎么做、抚育期间怎么做,都要有相应的规划和操作,以充分发挥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乡规民约,能够提升村民保护环境、不乱丢垃圾的自觉性,也能增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力量。总之,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发展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
二、生态环境建设的成本和收益的对象不对称
要知道环境效益是具有外溢性的。比如河北省排放的污染空气顺风刮到了安徽省,这是跨区域的。当然,安徽的污染空气也会影响到周边地区。河北省如果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支付了成本,但是收益却是大家共享。所以,生态建设、环境建设是一个公益事业,我们必须坚持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付费的原则来加以解决。这就涉及跨区域补偿的问题,以及上下游联动、区域联动的问题。因为上游的水源如果受到污染,必然会影响到下游。这些更多的是属于国家政策、区域政策。在社区内部、村子内部怎么解决这些问题?这也需要一些制度性的安排,需要一些村规民约、公序良俗进行约束,通过经济处罚和道德舆论的影响,使村风民风得到好转。
三、美丽乡村建设与集体实力不匹配、与城市化发展存在矛盾
美丽乡村建设与集体实力不匹配,在落后地区、在地方财力比较弱的地区表现的更加突出。为此一方面,上级要加强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公共财力的转移支付,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基层干部要思考怎样利用有限的建设财力把事情办好,这涉及到每一个农村基层干部。另外要使农村真正发展,实现以城带乡,首先就得推动城市化发展,吸引农村要素向城市聚集。中国“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致富,要使农民生活富裕,就必须减少农民,减少农民的基本途径是让农民进城。只有一部分农民将生产生活方式完全转移到城市去,剩下这些人才能发展规模经营。如果过去那种一个人两三亩地、一户十几亩地的格局不改变,想要实现中国农业现代化,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四、乡村土地资源配置的相对稳定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大变动的矛盾
过去对土地的利用是相对稳定的,但在美丽乡村建设时期,土地的利用必须要进行相应调整。有的原来是耕地,现在变成林地了或者变成其他用地,也就是说我们正处于土地利用结构大变动时期。与这个问题相联系的就是农村土地利益固化与家庭人口结构时刻变化的矛盾。我们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时期,社会结构、人口结构都在变化,但是土地利用相对凝固。我们的政策导向是希望土地的利用关系保持相对稳定,但是无论是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还是用地结构的变化,都要求调整土地利用关系。在中国农村,这个矛盾具有普遍性,而在各地也有不同的引爆点。对涉及土地补偿、拆迁补偿的利益分配矛盾问题,恐怕还要通过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来解决。
在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方面,存在一种走农村土地私有化思路,但这个面临着很大困难和问题。比如,村民的资格认证就很难。在土地承包方面,国家要求确权发证。但是有的是确权了也不敢发证。比如上世纪80年代一个十几岁的小伙子,现在已经四十多岁了,娶一个媳妇、生两个孩子,一个人的地由四个人来种。但是在一些家庭中,有女儿、有老人,等到女儿出嫁了、老人去世了,这个家庭可能就是一个人种了几个人的地,甚至有的家里没有人了,就把承包地委托给了亲戚或者朋友。此时,确权发证该发给谁、又该怎么发?再比如农村的粮食补贴怎么补?不可能是今年你种了多少粮食就按照亩数补给你,大部分还是按照原来的承包关系,所以粮食补贴不一定补到种粮的农民身上去。这就跟我们政策的初衷产生了很大的矛盾,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太复杂了。
中国土地制度是基本的经济制度,这就决定了不能按照一般的生产力要素来考虑土地问题。现在城市的土地还是国有的,这自然很好。因为城市地区人口高度密集,利益关系高度复杂,如果实行土地私有的话,土地收益怎么分配?而且我们正处于城市化加速时期,农村人口正在大量减少,怎么解决农民的土地权益?就农村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对土地的依赖性就会越弱,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操作空间。这个矛盾的焦点就在于土地结构调整过程中土地升值收益的分配。比如合肥近郊的土地是值钱的,但是到了大别山地区,土地是不值钱的。因此,解决土地的矛盾,就要解决土地升值的收益分配问题。
篇4
关键词:美丽乡村农村成人教育转型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中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的整体文化素质,提高农村人的整体文化水平。我国需要对农村成人教育进行改革,努力建设美丽乡村。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成人教育的作用
(一)有利于提高农村的整体文化素质
在现在的农村中,很多农村人的文化水平比较低。很多人认为农村人素质低,这和农村人的文化程度有直接关系。我国目前的新农村发展,促进了我国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让整体农村人的文化素质逐渐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素质。
(二)有利于農村文明建设发展
在现在的农村依旧存在很多封建迷信现象。比如,生了病不去医院而是求神拜佛。所以一定要通过教育来抵制这些迷信的风俗。而建设新农村、逐步发展农村成人教育,可以提高农村人的整体文化水平。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困境
(一)空心现象严重,发展后劲不足
最近这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开始走入城市,农村的老人和小孩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而且这些群体因为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农村年轻人更加不愿意居住在农村。
(二)文明素质不高,居住环境太差
很多农村人将生活中的污水随地乱倒,随手乱扔垃圾。还有人在给农作物施肥打农药时,破坏附近的水源。还有很多人随意焚烧垃圾,过度污染自然环境。由于农村人不注重环保,导致农村居住环境越来越差,农村发展越来越慢。
(三)文化娱乐活动单一
受社会风气的影响,农村很多良好的传统文化被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所取代。比如,一些农民的日常活动如织毛衣、纳鞋底、赶集、拉家常等,逐渐被打麻将、打牌等替代。还有的人从赌博中获取利益,收取麻将场地和麻将桌的费用,纵容了一些不良风俗在农村的产生。这种不良的活动不仅不会增强文明现象,还会破坏优秀的传统风俗习惯。
三、当前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策略
(一)提高对农村成人教育的认识
农村居住的人大多是文化程度比较低的农民,他们对于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为了让农村成人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需要提高农村人对成人教育的认识,让他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小学生、中学生和青少年,教育是每个人都应接受的,而且成人教育是专门针对那些没有接受过国家义务教育的人。大家可以通过成人教育进行成人高考,考上自己理想的学府,为国家做出贡献,为自己的人生添彩,让自己的生活更有价值。在农村的建设中,可以开展一些培训班,让大家踊跃报名参加。还可以利用村委会来广播宣传成人教育的意义,让大家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现在有很多的农民对于教育的认识不清,他们认为教育需要交很昂贵的学费,所以这个时候,村委会就需要发挥作用来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让他们不用花费昂贵的学费就能够学习到知识。
(二)加大对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
我国目前对于农村成人教育的投入力度是比较小的。农村成人教育的资金是不够用的,靠收费来开展教育也不太现实,因为农村人本身就是经济收入比较低、经济来源比较少的群体,如果向他们收取昂贵的学费,农民是不愿意接受的。所以就必须要通过政府社会共同努力扶持发展,让农村成人教育得到合理健康的发展。培训学习的经费一部分应该由政府和国家来担负,剩下的少部分可以让农民自己支付。这样农村人就愿意去接受教育了。
(三)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根据目前我国成人教育的现状,成人教育工作者还是比较少,师资力量薄弱。这样很不利于成人教育的发展。师资力量如果不强大,就无法让农民学到更加专业的知识。现在我国普遍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比较低。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的文化素质。农村的一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进行远程教学,与各个高校进行联合直播,让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也共同听课。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接受教育的农民更深入地学习知识,另一方面也解决了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
(四)完善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创新成人教育内容
由于接受成人教育的农民文化素质不同,其从事的行业也各不相同,他们的思想和道德水平也不一样,这样就很难形成比较统一的教学模式。农村成人教育的工作者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根据接受教育者的文化程度和思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比如在进行农村成人教育时,还可以传播一些新农村建设的内容。
(五)加强成人教育阵地的建设
现在我国农村实施成人教育的地方是很少的,所以就需要建设更多的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学校还应该配置相应的教育设施,将一些农作物生产的基地也融入学校教学设施中去,让农民可以在生产农作物时,也学到知识。这样就可以比较系统、全面地进行教学,让农民不仅受到了教育,还学到了一些比较专业的耕种知识。
篇5
美丽乡村建设是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一项惠民工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化和提升,是新常态下破解“三农”难题的主要载体和有效抓手。林业站工作范围涉及林业建设的方方面面,确保了林业工作在基层的落实。是集体森林资源的基层管理者,是组织亿万农民参与林业建设的组织者,是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的服务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一、基本覆盖的网络优势
乡镇林业站早已成为集体林区林业发展的重要管理组织,基层林业站在造林绿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技术推广、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有着立体化、全方位覆盖的特点。其触角要覆盖延伸到村屯的每一个角落,其工作要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家庭。林业站设在基层、面向林农,通过“政府网”,依托数字林业平台窗口前移,可以在第一时间,把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任务,延伸到村屯的末端。方便了农民办事、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林业站肩负着各项林业方针政策措施的具体落实,承担着宣传站、管理站、执法站、推广站、服务站的角色,可以通过多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美化绿化专业知识培训学习,让广大农民群众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和更新相关专业技术知识,不断优化、提升群众的综合素质。
基层林业站在这项工作中,可以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作用。巩固现有绿化成果,进一步提高绿化品位,在道路村口、房前屋后着力打造一批绿化精品,让绿色扮美扮靓人居环境。人居环境不仅要“建”,而且要“管”,要把抓好精细化、常态化管理,作为建设工作的深化和提升。随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各地乡村相继成立了各种协会或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比如乡村护林联防协会、林果协会、苗木协会、家庭合作林场等林业合作经济组织。林业站可以主动与农民、协会、林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加强沟通联系,打造数字林业平台。建立与各种林业协会、技术服务组织相连接的农村林业社会化服务网络,最大限度地为农民、协会和林业经济合作组织在森林资源培育、保护、开发利用、技术服务、政策法律咨询等方面提供高效便捷的指导服务。一般性技术问题,可通过热线及时解答,复杂疑难性问题可先通过电话预约、再通知反馈或上门服务。只有通过沟通联系,方可及时解决广大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投入到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来,不断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林业生态效益,做到既保护好生态环境,又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二、全程跟踪的服务优势
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林业站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服务组织。
林业站服务的内容非常丰富,贯彻于林业生产过程的始终。一是积极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及有关政策,在群众中形成广泛共识,增强群众主动参与的自觉性。二是大力提供科技服务。包括林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技术指导,重点是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承包、技术咨询。三是提供物资供应、市场信息、法律咨询服务。四是认真总结经验分析矛盾,提高工作指导的针对性。开展美丽乡村村建设,要认真组织实施为新农村建设办好四件实事。一要抓好林农培训工作。培养和造就一批懂政策、会经营、有技术的新型林农和林业科技的“明白人”;二要搞好林业科技推广工作,积极推广林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新机制、新经验,积极扶持一批林业科技示范户;三要积极引导建立和扶持各种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形成林业站、林农、协会、林业经济合作组织、技术服务组织相连接的农村林业社会化服务网络;四要简化办事程序,一切为群众服务。为方便广大农民办事,要实行服务下移、关口前移,适当下放行政审批权限,简化办事程序,简化林业办事程序和环节,为当地农民提供高效、便捷、优质的服务,真正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要充分发动群众,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帮助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当好引路人、服务员。要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激发村民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真正实现“要”到“我要干”的转变,引导群众要当好主力军、运动员。
三、示范带动的引领优势
篇6
关键词:安全饮水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 TU99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229025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迁安市大力开展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逐步完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体系,农村群众安全饮水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到2015年底,全省共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459处,累计解决了52.1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由于投资标准偏低、自然条件复杂等原因,迁安市农村饮水工程还存在建设标准不高,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不高,规模效益低,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明确目标、落实措施,创新农村供水建设管理理念,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三五”期间,国家拟实施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迁安市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国家补助资金,让所有农村居民都能长期饮用干净水、安全水,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为建设美丽迁安提供坚实保障。
1 工程建设的依据及可行性
1.1 工程建设依据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实施方案编制规程》(SL559-2011);
《村镇供水工程设计规范》(SL687-2014);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2015-2009);
《用水定额》(DB13/T1161.2-2009);
《供水管井技术规范》(GB50296-99);
《机井技术规范》(GB/T50625-2010);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
《泵站设计规范》(GB50265-2010);
河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冀发[2016]3号);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建设管理办法》;
《迁安市2016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1.2 建设任务与目标
迁安市五重安乡、大崔庄镇、建昌营镇、杨各庄镇、扣庄乡及大五里乡美丽乡村饮水安全专项工程的任务就是通过新建或者更新改造安全、可靠的水源工程,配套布置更为合理、经济的管网来解决31个村庄,2.8万人的饮用水需求;为具备条件的村庄安装消火栓。以上工程的实施将改善项目区饮水现状,降低供水成本,提高供水保证率。
主要设计参数:
供水方式:单村供水;
设计年限:15a;
人口自然增长率:3‰ ;
用水人口:28364人;
用水定额:60L/人・d;
供水保证率:不小于95%;
供水水压:不小于0.1MPa(单层)。
项目区的2.8万人饮用水不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饮水不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饮用水水量不足、水质不达标、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部分村庄依靠自备井作为生活用水,村庄整体搬迁造成的不安全人口。
1.3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
目前迁安市部分村庄存在管网破损严重、水量不足、首部设备陈旧老化等问题,造成供水保证率偏低;还有部分人口长期饮用水窖水和自备井水,水窖水由于存放时间长,造成饮用水变质、变腐、发臭。自备井主要取浅层地下水,水质没有保障。
农村饮水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饮水无保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活,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当地的农民连最基本的饮用水问题都不能解决,更不要说致力生产经营改变落后贫穷的面貌,当下解决生活饮用水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4 工程建设的可行性
工程的建设是对原有供水工程的巩固和提升,达到水源在水质和水量上都可以满足生活饮用水要求。
另外考虑到本工程的建设经济上有政策扶持、工程施工条件好、技术上有保障和管理上积累的经验,工程建设完全可行。
2 以农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2.1 规划编制必须把握科学布局,持续发展的方向
编制好规划是科学有效开展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前提和基础。迁安市在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后,根据实际科学编制了工程规划。在规划制定中,迁安市按照饮水安全工程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根据年度计划安排情况编制实施方案和工程计划,科学论证水源,合理确定供水工程类型、布局、规格、投资和建设内容。
2.2 资金筹措采取政府主导,多元投入的方式
充分利用国家“十三五”农村饮水投资政策,全力争取国家对迁安市农村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省级对接现有专项资金的力度,利用多种途径,撬动金融资金投入美丽乡村建设。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率,确保资金安排。多元的投资机制有效的融合了社会各个层面对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的投入,为全市美丽乡村的顺利实施提高了资金保障。
2.3 规范建设管理
加强工程建设而管理,落实项目法人制,全面推行项目建设公示制度以及用水户全过程参与机制。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加强质量监控,原材料进口、设备采购、施工质量等层层把关,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加工程运行管理,明确管护责任,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水质保障,确保了供水水质的安全。
2.4 加强督导检查
建立和完善了安全饮水专项行动督查机制,适时组织和开展了专项督导检查,建立健全了进度通报制度,引导和督促镇乡和项目村强化措施,加强管理,及时整改,解决问题。对饮水安全工程为完成及运行管护等进行考核验收。
3 结论
篇7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民间地方特色文化活动是发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项重要功能。安吉因地制宜,走出了一条“保护一利用一发挥社会效益一惠民一公众参与”的发展道路。民间群众文化活动与当地的生活和生产习俗相伴而生,与当地的民间信仰息息相关。不少民间地方文化活动,经过千百年流传,依然散发着独特的文艺魅力,由于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有效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可是,由于商品经济的急功近利,几乎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所有节日和民俗活动都被弱化,一些节日和民俗活动的红火和热闹只是成为商家进行促销的简单手段,传统节俗深蕴的文化意义渐去渐远。社会民俗活动、传统节日甚至遗弃。对民俗文物、民间工艺则重视不够,进行展示的更不多见。因此,现代年轻人无法直观地了解我们的地方群众文化。可喜的是近年来,安吉县在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利用中,积极发挥地方文化群众作用,助推了进新农村美丽乡村的建设。安吉县从四方面作了新的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安吉地方群众文化与产业完美的结合演绎新农村建设新一轮春天。作为吴昌硕大师故里的鄣吴镇,素有“扇子之乡”的美誉,制扇工艺源远流长,随着扇子从实用型向收藏型转变,扇面艺术这一独特的中国画艺术表现形式已经成为鄣吴制扇业“华丽转身”的核心。为推动扇面艺术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鄣吴镇以鄣吴・昌硕文化节为契机,向全国10多个省市的当代书画名家征集扇面作品进行展览,搭建交流、继承和发展扇面艺术的平台。文化活动的开展,更是成为鄣吴镇深厚文化的一大看点。
书画艺术与制扇工艺成功结台是鄣吴打造地方文化力作,鄣吴镇把“昌硕”品牌推向了日本。‘昌硕’商标申请国际注册,是制扇业“华丽转身”的象征,更是鄣吴镇打造民俗文化的号角。一把小扇子究竟能做成多大的产业?占地400多平方米的鄣吴镇扇子民俗文化展览中心将日常制扇工艺向参观者立体开放,吸引游客体验制扇过程的乐趣。在鄣吴村林立的制扇坊中问,游客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动手制作,体验“当”制扇艺人的乐趣。“扇子文化展览中心的建立,融美丽乡村创建和景点创建于一体。文化游正成为鄣吴美丽乡村旅游的主打产品。
二是群众文化活动节是打造美丽乡村的新推手。“三月三”是畲族的传统留下的节日,近年来,安吉县郎村民族村充分利用民俗节日活动,喜迎八方来宾。据悉,在“三月三”独特的节日气氛中热情的畲族姑娘请嘉宾在欣赏节目时,品尝地道的畲族酿造的米酒――酸甜适度,回味绵长。欢乐的舞蹈跳起来,美妙的歌声唱起来,丰富多彩的畲族风情表演让人目不暇接……畲家小吃传统小吃乐游人,过年酿的山哈酒、过节打的甜糍粑、清明制的青团子……畲家人如过节般纷纷拿出了自己的绝活。三月三节日在畲村河边激流中演绎了一场放竹排古老的节目。沿着弯曲的河道“飞流直下下,苕源溪两岸早已站满了围观的村民、游人,畲家竹竹排如一支利剑穿流而过,成百上千的岸上游人紧追不舍,跟着竹排沿溪而下……古老的放竹排节目让所有的来客大开眼界。民俗风情节活动的举办,进一步继承、弘扬和发展了畲族民族文化,展示了畲村生产生活独特魅力风情。如今的畲村已经成为安吉县休闲旅游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是创建成一个“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特色精品群。安吉县在全省率先创建地域文化展示馆。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韵地域文化新格局。从2009年开始,安吉出台以“中国美丽乡村一地域民俗文化展示馆”建设为主题,在全县分批开展了建设工作。一是建设强政策,为创文化特色提供支撑。充分彰显地域文化魅力。“中国美丽乡村――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以《中国(安吉)生态博物馆总体规划》为蓝本,结合《“中国美丽乡村”精品观光带实施方案》和各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充分挖掘安吉地域特色文化,展示地域特色文化精品。全县“中国美丽乡村――地域文化民俗展示馆”建设主要分为四大类、十六个方面展示。超前规划。各乡镇、行政村把“中国美丽乡村一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纳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做到一步到位,分步实施,注重特色,形成亮点。地域文化展示馆原则要求在200平方米以上。二是建设强策划,先点后面。“中国美丽乡村一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坚持以精品为主,避免村与村之间展示内容重复。各乡镇在实施初期先建设卜2个村,进行示范带动和经验总结,建一个,成一个,带一片。原则要求紧密围绕每年县委、县政府指定的“中国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任务,重点扶持建设。三是建设强投入,弘扬繁荣地方文化,丰富美丽乡村内涵。“中国美丽乡村…地域文化展示馆”建设以村集体投入为主,县、乡镇两级财政根据项目评估验收结果适当奖励补助。各乡镇积极引导建设村拓宽融资渠道,提倡鼓励社会化投入。充分开发和利用村内文保点、古民居、老会堂等建筑,保持历史原汁原味。日前,18个地域文化展示馆已于近日相继落成,充分挖掘安吉地域特色文化,对安吉自然生态、历史文明、民俗文化、人地和谐四类文化重新“梳妆”,使其“出落”成一个“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精品群。这是安吉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亮点,也是安吉记忆、弘扬、传承和普及安吉丰厚文化“家底”的一个缩影。
篇8
感谢大家拨冗前来,莅临美丽的中廖村,参加三亚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在中廖的揭牌仪式,同时参加主题为“记住乡愁”的“文学与美丽乡村”论坛。
首先,我们从字面来理解社会科学的含义:社,示旁加土,示为象形字,原初意义为摆在神前的供桌或者祭坛,右边加土,即摆放在大地上的祭坛;所谓社稷、社庙、鲁迅文章《社戏》,日本的靖国神社,其中“社”字都是这意义,即人与神沟通的地方,或者活着的人与逝去的人沟通的地方,是比较庄重的人类活动场所。会,原初意为诸侯会盟之意,会盟议事就是会议,会盟聚首就是聚会。因而,社会两字联系起来,指的就是人类的活动;社会科学自然是指以人文本的学科,是研究社会成因、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学科。村庄和社区是中国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中廖是三亚著名的乡村,三亚市社科联将中廖作为第一个且是极重要的一个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可谓用心良苦。
大家知道,儒家传统有修身齐家治家平天下的概念,其中包含有国和家,以及代表个体的身,可见我国最早的国家概念,就是以人为本建立的国家和天下。其实,国在当时指的是诸侯国,天下才是指周王朝的天下;我写长篇历史小说《南唐悲风》,看到的五代史中很多地方提到中国,这中国只是都城设在中原的方国,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但它们多少代表着王朝的正统,因而“中国”在那时又有王道之国的含义。
后来诸侯僭越,“国”上升为现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天下概念推及到更宽范围;但百变不离其宗,我们的社会结构依旧是以个体为单位,聚成家,而后国,而后天下。这种组合结构,就是儒家哲学里面的内核,而这种组合在很多时候就是通过道德和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
中国是农业社会,我们上三代95%以上的人都来自乡村;修身齐家,一个个家聚落成村庄。我们的记忆大多是从乡村开始,随着我们的成长、成熟,走向五湖四海,那块记快中的原初土壤就成为我们的故乡,故乡承载着大多数人的基础情感,渐渐就升华到精神层面;所谓心灵故乡、精神故乡,都是人的思想情感形而上的延伸。乡村是文艺创作的无尽源泉,就是说文学与乡村存在着极大的依承关系。
传统的中国是个农业社会,乡村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个体依托乡村,自然形成了一套安身立命的道德体系。我记得小时候所在村庄的古院落墙壁上,写着“礼义廉耻”类字样,这其实就是春秋时管子言语的总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儒家中修身的途径,就是正心和诚意,中国乡村在儒家思想浸润下,承载了更多的道义和文化内涵。如今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国的乡村慢慢衰落,那种鸡鸣狗叫阡陌人稠的盛况已经不太多见,很多传统和民俗也随着乡村的没落而消失,这是自然规律,人们无力挽回。但是,我们的故乡都会盘踞在记忆深处;前几年我有个七十来岁的姑奶奶到三亚,她年轻时出去,五十余年过去,夜深的梦还时不时回到了幼时所在的村庄。每个人的原初记忆就是你出生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哪里,这份印象都会跟你到哪里,故乡就像握住风筝线的那只手,永远攥着你柔弱的情感。
当然,若是你的故乡是一个美丽乡村,这份记忆肯定就是美好的。所以现在风行美丽乡村建设,我觉得这也是一件好事,乡村就该精品化,以便留给国民的是一份共有的美好印象,但乡村的建设其实也忌讳有太多的行政参与。今天我们来到中廖,领略到了中廖村风貌;中廖村最近得到了从中央到地方的集中关注,不论电视网络还是纸质传媒,都在集中宣传,这当然是好事,我们更希望所宣传出来的美丽不是表面、浮华和做作的美丽,而是由内迸发、骨子里透出来的美丽,我们更期待着这份美丽。所以,中廖在铺天盖地的宣传下,也应该冷静地直面存在的缺陷,思考健康的发展之路,中廖也更应该听得进不同的声音,譬如这样的论坛,就有可能带来不同的声音。
今天在坐的基本都是文化圈中人士,大家都有自己的故乡,承载着原初的情感。乡村本身就给文学提供了无穷的空间,美丽乡村更容易点燃创作的灵感,有时让人才情喷涌、诗兴大发。如今,中国经历了一定时期的经济发展,乡村也开始自觉地走精品化发展之路,海南正在走全域景区发展策略,中国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也进展得如火如荼。我们设立文学与美丽乡村这个论题,其实也是在探讨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之路,关注乡村如何更好地牵系人们的情感。
乡村的发展历来就得到思想界关注,从民国到现今,梁淑溟、、等先后有过深刻的乡村调查,提出过理念,也有过实践,或成功或失败;执政者开展的一次次乡村建设,也有成就也有教训,因而文艺界和思想界更应该对这些原初的土地投入更多关注,为乡村建设探索出更完美的发展之道。
篇9
绿色理念在人民心中的普遍树立,传统发展观念上的更新和消费行为的改变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全方位的参与,绿色价值观引导的绿色政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逐步到位,一个美丽的中国才会如约而至。
——绿色理念,正在树立
十胜利召开后,全国各地积极贯彻落实十报告精神,本刊记a者观察发现,不少主政者绿色发展的执政思想在十之前就普遍存在。乘着贯彻落实十报告精神的东风,让社会各阶层人民普遍树立绿色理念。
今天的富裕中国让我们更加珍惜那“美丽中国”。我们珍惜山川河海的自然之美,也回归资源节约的朴素之美,还追求人文风化的制度之美,更期冀科学发展的格局之美。国家环保部周生贤部长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把握3个问题,一是从战略层面,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搞好顶层设计;二是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全过程来进行谋划;三是从环境角度,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质量标准。
生态制度方面的实践也早在各地展开。在陕西,“生态美”背后是一系列有效的机制。2008年上半年,制订水污染补偿方案,利用经济手段撬动各地治污积极性的想法在陕西曾被郑重提出。黄委会在陕西举行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现场会。水利部水保司司长刘震出席会议并讲话认为,陕西省建立能源开发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在水土保持生态补偿领域具有创新意义,在全国尚属首例。其成功的做法已成为全国典范。
在云南,为呵护自然生态,大理将工程治理与立法保护相结合,在出台《洱海保护条例》、《苍山保护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的基础上,酝酿被外界视为“大理史上最严厉土地保护制度”的《洱海海西保护条例(草案)》,用法律形式保护洱海西岸的10万亩农田,解决村庄无序扩张的问题。
甘肃省武威市委书记火荣贵说,生态文明建设一定要与爱民富民结合起来共同推进,走绿色发展道路,在实现人民生活富裕的同时,守住青山绿水。
山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孙伟说,近10年来,山东的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同时也实现了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这一升一降两条曲线让山东恢复了蓝天白云,再现了繁星闪烁。如今,如何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支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正在成为各地思考和实践的主题。
——绿色转型,闻风而动
全国各地改变传统粗放经济模式、转型发展的大动作频频实施,不少地区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本刊记者观察,此前各地召开的省区市党代会上,“绿色发展”就已成为“主题词”之一,浙江、福建、贵州等10多个省区市明确提出生态立省或建设生态省的发展战略。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的理念逐渐成为共识。骑自行车上下班,随手带走旅行垃圾,减少使用塑料购物袋,购买节能家电……绿色生活方式渐成时尚。
湖北十堰是因车而建、因车而兴的城市。“东风汽车的落户形成了现在的汽车产业,给我们这个城市带来了企业,带来了就业,也带来了收益。我们正在不断调整自身结构,依托自身优势,发展相关产业。”湖北省十堰市委书记周霁介绍说,“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都是我们的主业。武当山将会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
据了解,十堰依托武当山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围绕旅游产业又衍生发展了生活型服务产业,当地旅游产业近些年以30%的速度在增长。“问道武当山,养生太极湖”已经成为一张海内外知晓的名片。
看到十报告中“绿色中国”的建设目标,周霁信心倍增地表示“我们想通过生态功能区建设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加快建设区域通中心和区域性现代服务业中心,大力发展农特绿色食品产业,提高附加值,让农民的收益更高”。
宁夏石嘴山市委书记彭友东因提出“建设和谐富裕美丽新型工业城市”的发展口号而被网民称为“美丽书记”。作为以煤炭、冶金、化工、电力、机械装备制造、有色金属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重化工城市,石嘴山经济总量曾经一度占到宁夏回族自治区的40%以上,但它同时也是一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年来,石嘴山的转型步伐非常大。“石嘴山的转型之路是全方面、立体化的转型,既有生态转型也有产业转型。”彭友东表示,“我们实行最严格的政策,采取了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关停并转了一大批污染比较严重、排放比较多的落后企业,促使一大批企业走上了技术改造和节能环保的路子。”
石嘴山通过绿化、美化、净化来抓生态文明建设,在沿山、沿河、沿湖以及城区大搞植树造林,经过10余年的努力,石嘴山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初步显现出美丽新型工业城市的雏形。十召开后,彭友东说,“我们要把追求和谐、富裕、美丽的目标坚持下去。”
山西朔州因煤而建、因煤而兴。由于过度依赖煤炭产业,生态环境背负着沉重压力。山西省朔州市委书记王茂设十召开后也表示:“朔州正大力弘扬和传承右玉精神,以‘建设自然、生态、现代、宜居的幸福新城’的发展方向,努力实现转型跨越。”
山西运城市委书记白云说:“注重质量效益与生态文明的内在联系,是我党对发展规律从理论到实践认识的升华。生态文明建设不单单是生态治理,更重要的是生态恢复、循环发展,要给群众提供生态优美、宜居宜业的环境。”
——精神文明,中国更美
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之一。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方面,它既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问题。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围绕和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还包括民间文艺、舞蹈、音乐、美术、书法、杂技、电视、电影、戏剧、曲艺、绘画等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内容。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容之一,将带领大家穿越中华大地的时间和空间经纬度;追寻中华文明传承的地理、文化历史的故事;展现中华文明的行进轨迹;在国际化的视野下,表现华夏文明的独特景观、风俗、娱乐、审美。展示中国的、各地的,各民族的灿烂文化遗产。引领观众体验和领悟自然和人文景观的丰富内涵,展示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社会每一个成员的共同努力,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形成最广泛的社会共识。物质文明建设是我们生活的必备资料,精神文明建设是我们生活强大的思想动力,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创造美丽家园的必要条件。
人类要生存、要发展,更要健康。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美丽中国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过去我们强调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在抓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同时,更要抓生态文明。三者齐抓共管,才能迎来美丽中国的光辉未来。
——畅想未来,共享幸福
美丽中国,是时代之美、社会之美、生活之美、百姓之美、环境之美的总和。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在巩固既有发展成果的基础上,尽快弥补不足,补齐短板。
社会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真谛。生态文明建设既要更新绿色发展理念,更要见诸行动。通过尊重自然、理性科学的发展,留给子孙后代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一引其纲,万目皆张”。有了生态文明纲领的引领,美丽中国不再是梦想。
目前,全国已有不少地方推进“美丽乡村”“美丽城市”建设,让居民早日享受美丽带来的幸福生活。2007年,浙江省安吉县就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概念。从2008年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开始,截至目前,安吉共有168个村达到美丽乡村创建考核要求,建成“中国美丽乡村”精品村150个、重点村14个、特色村4个,并有12个乡镇实现美丽乡村创建全覆盖。
“美丽乡村”不仅仅是环境优美,还要村民文化素质高,人文环境好,村民富裕,村域和谐。从全国范围来讲,“美丽乡村”就好比是美丽中国的一个细胞工程,只有做好这一个个细胞工程,美丽中国才会建设得更好。
篇10
二十年来,高速的城市化与市场化带给我们生计上的富足与便利的同时,也让我们渐渐感觉到故乡的疏离和远去。如今,曾让人回味无穷的故乡正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渐渐消隐,留下的只是一些哀怨的乡愁。
十年以来,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以大学生支农调研为开端,描绘青年回乡的蓝图,在这些努力和探索中,处处跃动着青年人在农村的身影,时时映照出青年人对土地的关怀。在返乡与回归土地的路上,我们和越来越多的同路人并肩携手同行,现在,蓝图的轮廓已渐渐清晰。
故乡曾是我们生活的家园和精神的庇佑,如今她却不堪重负,梁漱溟乡村建设中心愿与社会各届有志之士及伙伴机构一道,呼吁全社会都能重视故乡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灵魂的意义,我们也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人行动起来关心和关注家乡的发展,为共同创造美丽而永续的家乡一起努力!
对我们所有人来说:
返乡是一次自省,让我们重新发现故乡的美丽与厚重。
- 上一篇:钢铁冶金行业研究报告
- 下一篇:高血压预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