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产业振兴的建议

篇1

基层反映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意愿不高

为了进一步提升村民参与建设乡村振兴的意愿,我县开展了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活动和村民调查问卷,对村民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进行了收集,通过引领群众提高对现代农村建设要求、特点以及现代农村农业发展趋势的认知,并根据各村情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主要措施:

一、坚持宣传为主导,加大乡村振兴政策宣传力度

1、成立宣传小组,通过进村入户、道路横幅等多样化进行乡村振兴政策宣传,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工作的知晓度。

2、做好村民调查问卷工作,通过收集村民对乡村振兴的参与意愿、相关意见建议等,分析村民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支持度,并整理出解决措施。

3、做好乡村振兴模范村的宣传工作,通过新闻报道、微信公众号等形式,让更多的村民了解乡村振兴工作对村内的建设、环境的改变及生活上的便利,从而提高村民的存在感和幸福感。

二、因村精准定位,科学合理做好村里发展规划

4、科学制定县级、乡级、村级的产业振兴规划,在乡村振兴总体规划指引下,以推进区域产业聚集为目标,以县域统筹、以镇带村为途径,科学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发展。着眼农业产业绿色发展,助推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旅游观光农业打造、民宿农家庄园建设等,让农村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篇2

一、村情基本情况

**村国土面积42.29平方公里,辖 5个村民组、5个自然寨,434户1947人,其中贫困户99户377人,目前已全部脱贫,居住布依族、汉族等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9%,经济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服务业(餐饮及便民店)、养牛、猪、禽和种植西瓜、芒果等经济作物为主,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6100元,村集体经济189万元。

**村是全镇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区位优势十分突出,素有“望谟南大门”之称,是南盘江和北盘江相互交汇点,依托珠江黄金水道和区位优势,以“港”为核心,以临港产业为支撑,力争把以**港为代表的港口(码头)群建设成为集内陆现代港口,临港有旅游、产业、工业3个园区功能和滨水居住城市三位一体的综合经济开发试验区,建成石漠化治理、扶贫开发、生态移民与灾后重建相结合试验区,建成内陆山区对外开放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试点区。

二、工作开展情况

**村乡村振兴示范点围绕“两江门户、山地水乡”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思路,加大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以青柠檬产业为产业基础,采取农旅结合模式,以观光、旅游、采摘为市场导向,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同步,休闲、文旅融合的现代特色村寨。

(一)持续改造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新农村。大力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坚持围绕“村级组织、乡村治理、产业发展、补强公共设施”为主要建设内容,抓实抓细**村环境整治提升配套基础设施及公路沿线综合整治工程,对闲杂乱地进行清理,配套种植青柠檬、三角梅、芒果等,为进一步优化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容村貌。目前已完成种植池300平方,种植池回填土800m3,36个种植池开挖及池基夯实和档土墙建设,青柠檬种植、三角梅等绿化1000㎡,累计完成120万元,完成形象工程60%。

(二)抓实产业兴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实实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有效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依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展青柠檬产业的丰富经验,立足本土、联结群众,合作规划开发“贵柠田园综合体”,倾力打造集青柠檬种植、旅游等融合发展农旅一体化产业,落实好贵柠田园综合体石漠化配套项目建设,创建“农业观光区、鱼家博览区、红色文化区、农耕体验区、生态养生区、民俗风情区”的六大主题功能园区,形成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经济型产业链,引领全镇乡村振兴工作走上新台阶。目前已完成4600亩青柠檬种植,配套的柠檬加工厂、道路设施、灌溉设施等已完成建设或启动建设。

(三)创新致富模式,不断发展壮大富民产业。为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围绕“两江门户、山地水乡”和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发展思路,打造农业观光旅游和红色文化为一体的旅游品牌。打造就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融合完整的产业链,通过“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运行模式,推进**村中志柠檬种植园石漠化治理项目建设,有效拓宽周边移民群众创收渠道和壮大村集体收入。石漠化治理项目目前产业路已完成路基硬化3公里,采摘步道已完成450米,累计完成141万元,形象工程的60%。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篇3

1.1蓬安县农业发展基本概况

2012年以来,县内大量引入新农业技术,在生猪、水果、蚕桑等特色农业产业方面实现了技术化、标准化与规模化发展,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重点打造了县内10个农业乡镇,建立了现代农业“一区五线”产业发展模式,并同步推出了新农村综合体,强有力的促进了地方农业及农村的快速发展。

1.2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思路

2018年11月专题评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方案,明确了未来县内各大产业(特别是农业)发展的战略工作方案及相关思路,明确了未来县内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方针。在专题评审中,专门结合过往县内针对农业工作结合性不紧密、特色不明显、政策落地不强等问题展开分析,明确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完善总体规划方案体系,确保全县各个产业均能够做到与乡村振兴战略齐头并进,实现下级与上级政策的有效对接。自2019年开始,蓬安县已经围绕农业方面在各个乡镇村建立了多个拥有良好基础条件的农业产业发展试点,同时积极与县内康养产业、生态旅游产业、保护开发产业等多产业形成深层次布局结合,再坚持融合发展理念,实现了对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的全方位统筹协调,切实增加了县内资金整合能力与资金支持能力,同时在大量招商引资情况下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到蓬安县的乡村振兴战略当中。从整体上来看,要做到乡村振兴战略全方位统一规划与分布实施,认真结合县内农业实际发展情况做好相关规划设计内容,务必将各项工作落实,避免出现“光说不做”“流于表面”等问题。在整个乡村振兴战略中,县内也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基本原则,切实确保了战略工作效果。即在资源深挖、分类推进与自身优势发展的多重基础之上选择特色农业产业,切实推动强化区域农业产业协同发展,为农业技术推广建立有利空间条件。

2蓬安县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未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发展建议

在基本明确了自身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背景与基本工作方案思路后,专门围绕战略内容建立了未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体系,并希望在体系建设中完成以下3点工作内容。

2.1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调整规范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基本关键,督促地方农业快速发展进步,同时结合统一标准组建基层农技推广站,并配备相应齐全的办公环境与设施。另外,县内还专门建立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大厅,专门开展各项农业技能培训学习班,建设科学化检验室。在农技推广体系中,蓬安县还专门基于定岗定责机制、从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及知识更新培训机制等实现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技术人员的有效规范,同时结合上述各项机制建立基层农业推广站将更多农技内容通过推广站宣传给广大县内农户,配合便民服务点,将大量农业科技示范户推荐给农户,共同在站内研讨学习提高农技水平,为县内农业生产水平优化创造可能性。

2.2创建优化多元投入体系

蓬安县严格贯彻落实了当地的乡村振兴战略内容,在农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大力宣扬各项文件精神内容,希望农业技术人员技能不断提升,知识不断更新,并为他们提供充裕的政策资金支持以完备技术团队建设。从2019年开始,县内通过农技推广体系全面带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同时满足技术研发、引进、示范与推广4项内容。在融资渠道方面也不断筹资,目前已经争取到了来自于市、省以及国家的农技推广专项奖励资金。另一方面,县内也积极引导各个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社会组织以及个人积极参与到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试图发展推出农业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实现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转化[1]。

2.3强化农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

构建良好的农技推广及风险防范体系,为地方农户普及农技风控技术,提高农户的风险防范意识,并不断完善相应风险预警措施,争取实现对风险因素的有效量化,积极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在具体的农技推广风险防范体系建设过程中,应当加大对项目的立项、实施、监管与验收,结合系统评估项目中所涉及的多个风险因子制定相应风险评价防范实施规划,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预警防范机制与风险监测预警机制。为了进一步有效提高自身在农业技术研发与农技推广方面的风险防范能力,当地还专门建设了乡村综合信息服务站以教育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并实时监控优化调整地方农业的生产信息内容与信息沟通内容,将农业信息网络咨询服务体系、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风险防范体系融为一体,构建蓬安县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技术推广综合信息化大平台[2]。

篇4

沂南县青驼镇人大推动产业振兴实现党建和扶贫攻坚共赢

今年以来,沂南青驼镇人大在走访调研的基础上,积极建议党委政府围绕“支部活、产业强、群众富、稳脱贫”的目标,依托产业链探索“党建+”一体服务模式,实现了基层党建与扶贫工作的双促进。

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实现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青驼镇紧紧抓住党建引领作用,制定下发了《一村一规一村一品促进村集体增收实施意见》,通过支部领办、介入、引导等形式,依托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石英砂和木业行业协会等载体为农户提供农资、技术、信息、运输、销售等方面的服务。同时采取村集体领办专业合作社、盘活集体资产等模式带动农户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结合清产核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理顺盘活集体资产,规范承包合同,进行资产剥离,实行股份制经营,设立不低于10%的集体股权,增加村集体收益;成立投资管理公司,经营集体资产,实现村集体增收。目前全镇累计培育花卉、甜瓜、草莓、蔬菜各类种殖、木业加工、石英砂加工党支部15个,引导建立合作社20个,辐射贫困户600余人,村级集体收入均达到5万元。

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实现党员带头与农户贫困户积极参与的“互联互动”。创新党员管理模式,全面推行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积分评星管理,倒逼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致富。在所有支部对全部党员全部实行设岗定责、党员结亲连心包户、党员承诺践诺等措施,发挥党员在移风易俗、发展经济、带动致富等方面的头雁效应。在党员的带领下,贫困群众通过村里设立公益性岗位,激发内生动力,目前全镇每村每名党员联系1-2户贫困户,20名致富能手带动300多名贫困户就业脱贫,30多名农业种植能手带动500多贫困群众年增收500元以上,党员成为了群众的示范人、贴心人。

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实现产业培育与贫困户脱贫的“相得益彰”。 按照“一村一业、一村一品”要求,因地制宜培育高里花卉、凤凰岭甜瓜、河西草莓、黄桃、徐公店徐公砚、芦山西头大樱桃、大冯楼甜桃等一批品牌产业,确保“村村有致富项目、户户有增收门路”。目前全镇培育品牌8个,参与群众1000多户,带动800多名贫困户年均增收500元以上,实现了产业培育与贫户脱贫增收齐头并进。(周连锋)

篇5

小城镇建设暨“百城提质建设”情况汇报

按照会议安排,现将xxxx办小城镇建设情况汇报如下,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小城镇建设情况

(一)基本情况

全市小城镇建设座谈会召开后,我们立足x书记对我办提出的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要特色的小城镇”的要求,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制定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策划方案,明确了“312”的目标构架,即通过三年时间,实施一个战略(xx乡村振兴1336飞鸟型战略),实现两个率先。

(二)主要做法

1、围绕城乡统筹,打造便捷完善的市政服务

一是初步实现了全域谋划规划,聘请浙江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推广中心对我办全域乡村振兴进行整体规划,先后谋划规划了产业、环境、设施等各类项目136个。整个规划瞄准全国标杆、紧贴**实际,真正起到了“看起来心动,做起来激动,完成后实用”的引领作用。二是初步实现全域道路互联互通。我们科学谋划,积极整合各类资金,围绕村内、村与村、村与景区,办事处外联四个重点,先后改建了xx线,xx线两条县道、新建了8条区内旅游线路,对全域所有村庄的大街小巷进行全面修缮,正在建设联通xx乡的温大线,正在谋划规划联通xx镇和xxx景区的“xx天路”,初步体现了出门不沾土,干活不沾泥,旅游任我行的建设成效。三是初步实现全域旱厕归零。我们紧紧抓住农村“厕所革命”的历史机遇,实施了全域户厕改造,目前,已新建2a级旅游厕所10座,已改造农户旱厕528户,初步实现了入厕没异味,家里少苍蝇,游客喜盈盈的改造目标。四是初步实现全域美丽乡村改造。我们充分利用**小镇确立为全国美丽乡村试点的重大机遇,积极谋划,内引外联,把太行山东麓美丽乡村带上升为全省美丽乡村示范战略,先后争取省市县美丽乡村建设资金近3000万元,全力开展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大力实施安全饮水、雨污管网改造,天然气入户等项目,初步显现了村村换新颜,处处景不同,户户有提升的治理效果。

2、围绕城乡统筹,打造清新优美的宜居环境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聘请省林科所、市林业局、河南农大等单位和高校对办事处进行实地勘察设计,制定了办事处整体绿化方案和各村实施方案,丰富果树档次和品味。二是推进社会化运作,按照“专业人干专业事”原则,将办事处绿化工作分段打包给专业公司,解决树木的成活率和后期管护问题。目前,我办廊道绿化、山体绿化、荒山绿化三项工作同步推进,共绿化面积1830余亩,栽植各类树木15.4万棵。三是加强利益连接,累计流转xxx、xx、xxx土地1100余亩,为群众予以每年每亩800元的绿化补贴,连续补助5年,极大提高了农户的种植热情。特别需要汇报的是:我办克服了去年十年不遇的旱情影响,保证了近90%的树木成活率,辖区自然生态明显改善。xxx等3个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xxx等3个村被评为河南省森林乡村;我办被评为河南省国土绿化模范乡(镇)。

3、围绕城乡统筹,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一是在**小镇龙头区域,深入挖掘殷商文化、封神文化,与凤凰数字科技达成协议,利用**小镇建成区域,打造主题文化展演区、党建体验区和亲自体验区,深度开发极具本土文化特色的沉浸式和体验式文化产品,共同打造全省乃至全国数字科技和文化展示有机融合的精品工程。二是在支点区域,以村庄和耕地为核心载体,植入旅游接待、文化体验、农业种植、村庄休闲、农事娱乐等功能业态,全面改变村庄旧面貌,力争实现人在景中、村在画中的宜居目标,打造古风xxx、五谷xxx、水印xxx等村级名片。三是在重点区域,利用xx、xxx国家传统村落,xxx省级传统村落的金字招牌,争取上级古村落保护资金和国开行贷款,以特色民宿、网红体验、红色教育为差异化内容,打造xxx探险研学培训基地、xx**慢谷乡村度假基地和xxx古**民宿体验基地,构建大框架、多层次、立体化,集游、学、研、养多功能于一身的**特色旅游度假区。随着各类项目的建成投用,我办辖区干部群众投身旅游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截至目前,我办新增村级集体经济组织6个,新开旅游餐饮15家,新办民宿6家,新建旅游游乐设施9处,新增旅游线路8条,辖区群众人均增收4000元。基本实现了村村业不同,户户有特色,人人能增收的振兴效果。

二、存在问题

一是在“乡财县管”的体制中,乡级财政只能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转经费,基本上没有结余资金投入到小城镇建设中来。二是土地利用受限,目前还没有配套的土地政策作保障,小城镇建设将无法展开拳脚。三是群众文明素质与小城镇建设的进度还不相匹配,在后续管理中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三、下步打算及意见建议

(一)关于资金问题。建议:一是由市、县建立固定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每年将小城镇建设资金纳入财政统筹,按照逐年增加的原则,固定投入小城镇建设资金,确保小城镇建设顺利推进。二是争取发行小城镇建设债券。三是争取国开行长期贷款支持。四是争取上级专项补助资金。

篇6

关键词:人才振兴;管理模式;人力资源

2020年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当前“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25年乡村人才振兴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乡村人才初步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基本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行业,一直处于关键地位。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所需人才的质量、数量提出更高准则,切实培养造就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是职业教育需要承担起来的时代重任。

一、临颍县的人才管理模式

(一)人才输出模式。人才输出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力资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生产要素与关键因素,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会由价格低的地区向价格高的地区流动。临颍县农业生产及产业配套与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当地大多数村民主要以种植业、食品加工业为主,种植业存在较多的不稳定性,食品加工业培育了具备行业经验技术的人力资源。随着季节、地域、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变化,工人的收入也会受到一定影响,随之会产生对外输出流动。与城市相比,临颍县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医疗保障等方面有待完善。获得高收入、良好的居住环境,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师资教育是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主要原因。近两年来有关一二线城市调查发现投身于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占1/3的比重,在第二产业中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远远低于制造业;投身于第三产业的农民工则占2/3,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临颍县第二和第三产业成为接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途径,但二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大多数年轻劳动力也更依赖于从事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复杂程度加大,所以大量富余年轻劳动力主要通过外出打工等方式实现对外输出。人才输出模式下,对于乡村振兴而言,最大优点是劳动力的直接输出可以快速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价值最大化,通过人力资源输出直接提高当地农民增收,人力资源输出可以学到发达地区的管理和技能,为本地人才振兴奠定基础。但是,乡村青年、中年、精良人才接连外流,导致人才供不应求,是对经济落后的乡村地区人力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容易造成农村空心化,许多人才输出之后并不考虑回到输出地返乡致富,因此吸引人才回流是关键举措。(二)人才引进模式。人才引进模式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经济的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中,除生产资料、资本等方面的投入可以拉动经济增长外,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一样能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指出,应大力引进青年才俊,高效用才,拓宽乡村人才渠道,应为人才实现自身价值以及创业提供机会条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潜在动力。临颍县通过“村村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为应届大学生提供锻炼能力的就业岗位,解决了就业困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为村内的建设汇入了新鲜血液,大学生村官与本土村官相比具备更高的知识理论,改变了村内原有的老一套管理制度,同时提升了干部的整体素质,大学生群体充满活力与朝气,也会更好地带动村内的经济发展。临颍县的大学生干部中,专业领域并不相同,通过人才引进模式为本县提供了专业的高素质人才,无形中汇聚了知识,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才振兴。人才引进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人才引进的针对性较强,可以针对本地区发展需要,引进对口急缺专业人才,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三)人才培养模式。农村人才就地培养转化模式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学中的社会伦理。农村迁入城市的外出务工人员在社会保障、知识结构、生活习惯等方面与城市生活存在较大差异。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后,农村因缺乏劳动力导致村庄会逐步形成空心化,也使流入城市的外出务工人员难以适应城市生活,在城市中形成新的二元结构。农村人才就地培养、转化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消除农村人口向城市输出过程中产生的就业歧视,增加农村人才的自我认同。临颍县目前开展就地培养、转化,培养模式的方针是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当地远程职业教育逐渐普及,目的是为了培养有文化、懂规划、懂技术的新型农民。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采用职业技术培训、生产技能培训、绿色证书培训等方式促使农村人力资本的提升,有利于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同时,人才需全方面培养、精准施策,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人才,实施差异化政策手段,是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柱。

二、临颍县人才振兴存在的短板

(一)产业吸引力不足,难以留住人才。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情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人们首先要满足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遵循金字塔的顺序递次推进,才会达到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临颍县人力资源迁移遵循经济第一的原则,农民只情愿到有益于他们生存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的城市中去,当地由龙头企业带动,建立了休闲产业集聚区,吸附了大量剩余劳动力,但大多数村庄集落耕作分布不均、分散性等,在许多方面都制约着第三产业发展。根本原因就在于生产与消费活动过于分散,第三产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并不能向基层充分延长,致使服务业的部门很难在农村形成初步规模效益。当地农民沿用传统的生活方式,依赖邻里和亲缘为枢纽的社区传统关系,自我生产、相互消费等各种服务,思想保守,这种传统的生活方式也是阻碍第三产业发展的原因之一。大大减少了由转变产业结构和人口密集所带来的第三产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能力,所以农村人力资源向城市转移呈现上升趋势。乡村产业的经营者大多只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大专及以上学历很少,缺乏适应市场的经营技术以及市场理念,不利用产业扩大规模,长久下来则会一直呈现恶性循环,从而导致优秀人才难以引进,引进后也无法在乡村扎根。(二)人才队伍结构失衡,高质量人才匮乏。人才结构理论是人才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的组成及占比,可分为人才群体结构和人才个体结构,它包括了人才的总体规模,人才整体中要素的数目、设置,以及各要素在人才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等方面的内容。以临颍县某村为例,在实用人才队伍结构上还存在着规模小以及年龄、性别、学历、从业等要素构成不合理的问题,在个体人才结构方面存在着知识受限、能力不强和参差不齐的问题。全村行政村总面积3,212亩,共有9个村民小组,全村总人口2,596人,其中劳动力人口有1,308人。村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不高,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制约,导致实用人才结构存在着许多问题。农村实用人才年龄结构趋近老化,实用人才队伍年龄呈橄榄球状,即老人和年轻人少,中年居多。村内大专以上约有120人,中专(高中)约有577人,初中及以下的约有886人。这种学历偏低的结构,影响了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限制了人才的视野和发展空间,从而也制约了人才队伍的成长及当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三)人才发展机制不健全,发展环境有待提升。临颍县对涉农人才的培训较为欠缺,随着高科技新技术的出现、农业功能的拓展,涉农人才以及农业经营管理者单纯依靠传统经验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并且,当前尚未形成一套完备的人才开发体系,对于具有一定技能的人才或是具有较强经营管理能力、乡村治理能力的乡贤的开发利用不够,难以激发这些人才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大多数政策措施还是针对于管,而在服务、支持、激励等方面措施不完善,固定行政化传统思维用于管理科研人才往往并不能起到推动作用。美国心理学家勒温的场论认为,个人所创造的成就不仅仅与能力和素质有关,环境的作用也有着不可分割的重要性,倘若一个人处于不良的人际环境之中,其聪明才智很难得到施展,从而会影响绩效的产生,环境的影响也会致使人才流动。临颍县乡村人才发展环境较为有限,缺乏有效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及手段,会出现职位混乱、职责不明确、界定不清晰的状态。激励作为人才发展的重要依托,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不完善,人员就会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从而无法形成自觉行动的工作态度,引进的大学生也无法将年轻人的活力展现出来,长久下去,体制的环境并不能激发其创新动力。虽然目前国家对乡村教师的职称评审、激励等方面有所倾斜,但是对于农业高技能人才、治理人才等方面的人才激励机制仍较为欠缺。

三、临颍县人才振兴实施对策

(一)完善公共服务,优化人才政策。产业吸引不足,人才引进来却留不住,根本原因在于无法保障基础的生活设施,应注重提升公共基础服务与环境设施,加强本县舒适性建设。人才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创新的主体,之所以会出现“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套房”的思想,无疑表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性。当地的产业要在区域内促进公共服务的深度融合,统筹兼顾,聘请专业团队把脉乡村产业发展,选择适合本县乡村产业发展的道路,尤其针对本县辣椒种植、调味品产业的乡村产业优势,深化本土特色产业品牌,使人才的技术与知识有展现的舞台,能够充分发挥其才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公共服务的建设要动态持续地加强,提高农村环境吸引力,要从医疗、教育、住房等生活必需的、具有保障性质的方面出发,要让人才“引得来”“使上劲”“留得住”,要满足人才的此类需求,把人才“服务好”,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培育,产业培育离不开返乡创业,改善单一的针对人才引进对象的现金、落户等优惠条件,增加对用人单位或企业的补助与支持。对作为市场及创新主体的企业,应将政策落实到位,增加宣传的同时助力企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对人才的吸引。(二)提升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多元化发展。人才总量不大、供应不足、结构不优、竞争力不强是临颍县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因此从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角度考察,要使临颍县发展为现代农业,就必须建立一支数量大、结构优、竞争能力强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一是乡村人才的聚集,培养本土人才,本土人才对乡村有浓厚的感情,稳定性强,又是扎根基层的“种养殖能手”“土专家”。乡村人才培养质量和效果,需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和手段,营造农村农民的学习氛围,多开展农民职业培训座谈会,邀请技术人员下乡开展蔬菜、果树、病虫害防治方面的培训,促进农民知识技能的提升。二是促进人才队伍的发展,当地干部领导都应该认识到农村实用人才的重要地位,加大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对农村典型人才的宣传报道、鼓励和褒奖,形成全社会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意识和氛围。三是农村实用人才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以一人带多人、一家带多家、以点带面,使示范作用进一步加强,使他们起到“种子”的作用,在实践中再培养和带动更多的实用人才。四是加大政府工作人员到农村任职力度,将有能力有经验的干部派驻农村,深化指导强度,积极鼓励、继续大力发展农业技术人员分流领办、创设各类科技示范区,打造样板。(三)强化人才发展机制,完善激励机制。人才发展上升空间小,人才发展环境成效不足,要进一步建立起培养、引入、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整套系统。政府应加大倾斜力度,强化激励机制,制定系列扶持政策,让各类返乡、下乡的人才能够留得住。对于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高素质农民,应给予免费的技能培训,为其开辟农业专业技能人才职称评审通道,吸引有志之士参与农村发展,使专业人员受到社会尊重,对引才、留才和人才培育都有积极作用。对于创新创业的返乡人才,应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的股权、期权等激励机制,并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乡村创新创业人才提供融资渠道、融资服务,实施场地租赁、税费减免、返乡创业补贴等措施。在遴选各类型的专家时,向在乡村基层推广应用新成果、新技术并取得突出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人才倾斜,以提升当地人才的综合素质水平,重点对服务基层一线、真抓实干的人才给予奖补。每年评定出农技师、农艺师等职称,连续3年可给予相应补贴,以此来调动其他人才的竞争积极性。需强化组织引领,充分施展好农村党员在乡村人才振兴中的示范带头和战斗堡垒效用,把靠得住、有本事、有动员能力、善做群众工作的卓越人才充实到基层领导岗位中,形成良好的人才激励机制,更有利于人才振兴战略实施。综上,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是一项复杂且漫长的工程,人才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同时,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超越和升华,并对解决我国社会面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因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工作中必须把人才振兴摆在工作的突出位置,并针对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展开具体措施,力争最大限度地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战略目标的达成。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静宜,陈洁.强化乡村人才支撑有效供给实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有效衔接[J].宏观经济管理,2021(08).

[2].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2021(09).

[3]曹锐.新型城镇化发展视角下农村人力资源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20(03).

[4]王文寅,张靖琳.城市人才吸引力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9.37(04).

[5]朱启臻.小城镇对农村人口缺乏吸引力的原因与对策[J].小城镇建设,2000(10).

[6]冯丹丹.优化民族地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结构问题探析———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3(03).

[7]马少华.乡村人才振兴的短板及实现路径研究[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08).

篇7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zxq”为你整理了这篇农业农村局2020年度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总结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一、办理情况

县农业农村局2020年度共主办县人大代表建议13件、县政协委员提案9件。主要涉及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生态循环农业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建议、提案充分反映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对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按照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理工作要求,县农业农村局认真组织相关股室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已全部完成建议、提案办理答复工作,办结率、满意率均为100%。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农业农村局高度重视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由于局机关和局属各单位人员变动,及时研究调整了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工作领导小组,由局长张志宇任组长,局党组成员为副组长,相关责任科室及二级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局机关办公室。通过加强领导,以解决突出难题,提高办理质量。

(二)细化责任分工。在收到县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后,县农业农村局及时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会上对每件建议和提案的办理都明确了交办分管领导和具办责任科室或二级单位,通过压实责任,提高办理效率。

篇8

经调研、协商,主要提出以下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有效凝聚工作合力

一是提高思想认识。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和考核机制;依据有关政策,借鉴外省做法,成立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委员会,进一步强化专门机构力量;探索资金、技术、政策、项目等多种投入方式,设立专项奖补资金,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良性投入格局。

二是加强统筹协调。进一步强化主管部门主责意识和联动部门协同意识,建立省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水利、文旅、自然资源、发改、住建、财政、金融等部门参与的协同推进机制,充分发挥各部门沟通协调、信息共享和信息安全协作、重要遗产认定评选、特色“非遗”传承保护、专家咨询论证等的联席机制作用,协同推进农业重要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

三是完善法规体系。将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立法列入省人大或省政府立法计划,依据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及有关法律规定,尽快出台我省管理办法及细则。抓紧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标准和规范,不断健全普查登记、申报调研、鉴定确认、宣传弘扬、保护传承等一系列保护制度,为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制度保障。

二、注重全面统筹,构建全方位保护体系

一是开展全面普查。在前期普查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完善普查范围、内容、标准,再进行一次全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识别、大挖掘、大普查行动,全面查清我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基本情况和分布状况,并加快推进普查成果上报汇总、档案建立和成果转化利用等工作,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普查名录,同步提升信息化工作水平。

二是科学编制规划。在尊重历史、依据现实、突出特色、彰显文化的前提下,科学制定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技艺和生态产品开发、休闲农业发展等方面保护范围、重点及目标,确定中长期目标和阶段性任务,创新保护载体,丰富保护手段,严格依规实施,率先打造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示范区(项目)。

三是建立专家智库。充分发挥各方面专家的智囊作用,建立由农业、水利、历史、地理、文化、社会、民俗、林业、生态环境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库,坚持“优先保护、适度利用”的原则,完善专家咨询机制、决策建议机制和评估检查制度,正确处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的关系,增强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严肃性和历史人文性。

三、研究提炼文化内涵,增强可持续利用底蕴

一是支持、鼓励从事农遗相关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高校院所以及民间组织,深入开展我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理论研究,通过设立专项课题、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对照研究古农典籍等方式,对已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名录的46项遗产的历史由来、发展过程、利用价值等进行系统梳理,对新普查认定的项目进行再评估论证,对传统农耕文明优秀基因进行挖掘整理,努力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工作实践。

二是充分吸收、借鉴农业文化遗产数据库和信息化成果,组织专门力量积极编纂省级农业文化遗产词典、名录、图集、文化丛书等;依托特有物种资源、劳动力资源、传统文化习俗和乡村景观,大力开发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手工艺品制作等农业文创产品,挖掘农耕文化的独特内涵和精神价值,打造“全省农耕,乡愁记忆”特色文化品牌。

三是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纳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工作方案》的实施,引导树立传承优秀农耕文化的自觉意识,大力传播和弘扬优秀农耕文化,以深厚的文化滋养、坚定的文化自信来推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四、创新发展模式,激发农业文化遗产新活力

一是加快业态融合。借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与文旅产业紧密结合,利用遗产地丰富的生物、生态、文化、景观资源和独特的农业生产活动、农产品开发,促进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康养产业、研学活动等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创意设计机构与农遗项目、优秀农艺传承人对接,推动现代设计与传统技艺有机结合、巧妙融合,丰富要素供给,发展多元业态,助力农民增收、产业增效,打造乡村振兴全省样板的新路径。

篇9

(一)特色亮点

一是全力完成收入任务,力争实现收支平衡。截至11月底,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5547万元,同比增长23.8%;预计全年能完成人代会批准的目标任务49230万元。到11月,全县一般公共预算实现支出180350万元,同比增长1.9%;预计全年完成支出189000万元,较上年增加15260万元。通过盘活存量、调整结构,努力实现全年收支平衡。

全县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8329万元,同比增加9522万元,增长108.1%。

二是优化结构,推动平稳运转。坚持“过紧日子、过好日子”,预计全年压减一般性支出10%以上,民生支出占比超过一般公共预算的70%;我县“六保”“六稳”工作有序推进,财政运行良好。

三是全力保障,确保扶贫成效。紧紧围绕脱贫攻坚规划和目标任务,聚集“两不愁、三保障”,科学规划安排扶贫项目资金。截至11月底,2020年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总投入6891万元,比2019年增加3884万元,增长130.9%,其中,县级配套资金3181万元,比2019年增加1166万元,增长57.62%,形成财政扶贫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扶贫投入同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相适应,有效保障脱贫攻坚资金需求。

四是主动作为,抓好重点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全力保障重点工作投入,投入肺炎疫情防控资金3344.1万元;森林草原防灭火专项整治资金3989.96万元;乡村振兴12532.44万元;脱贫攻坚县级配套资金3281万元;助力企业发展3463.17万元;入股四川银行5005万元;解决金糖司等企业安置资金1954.5万元;四好公路建设和乡村公路建设资金4199万元;污水处理厂建设资金875万元;乡村文化旅游节(冬季)活动经费和西瑶镇布衣三寨国家AAA级风景区建设资金487.1万元;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项目资金5271.71万元;安排体育广场、法治广场、公租房一期历史遗留问题资金4764.43万元;机关幼儿园等三个幼儿园建设资金4415万元,卫计妇幼中心建设1102万元,扎实推进全县各项重点工作顺利开展。

五是优化程序,严格投资评审。坚决做到从政府项目预算资料的审查接收、评审人员的安排、评审过程、结论复核,全部通过评审管理程序规范运行,确保整个评审环节的合法合规。截至11月底,共评审项目200个,送审140121.4万元,审定133434.8万元,审减6686.6万元,审减率4.8%。

六是形成合力,常态化资金监管。对我县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及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全面掌握我县直达资金分配下达及使用情况,做到底数清、情况明。截至11月底,我县财政直达资金及特别抗疫国债共分配资金26628.25万元,实际支付24049.5万元,支出进度为90.32%。

七是大力清理,盘活闲置资产。对全县139户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及闲置资产进行清查,共计清查出经营性及闲置资产203处,总价值1.49亿元。并将其中产权明晰、价值1414.58万元的22宗资产,移交农文旅司和国资公司进行经营管理。

(二)各项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大力推进脱贫攻坚补短补差工作。共规划实施脱贫攻坚补短补差项目137个,其中安全住房及住房功能改造项目12个,解决建卡户242户615人居住条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安全饮水等项目55个,受益人口1374户6052人(其中贫困户636户2801人);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0个,计划完成通组路、产业路、入户路164.9公里,解决3580户17900余人(其中贫困户1124户5704人)产业发展、交通运输行路难问题;开展公共服务设施、雨露计划、扶贫小额信贷贴息、“巾帼行动计划”、“扶贫保”、贫困户公益岗位等项目20个,受益贫困户3544户15748人,扶贫成效显著。

二是持续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积极配合农业农村、林草等部门争取上级投入,有序开展乡村振兴、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安排资金2569万元支持产业发展。

三是切实加强民生保障。截至目前,代缴1.61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金额404万元;代缴1.7326万困难群众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金额173.26万元;安排困难群众价格临时补贴1696.06万元。

四是建章立制,加大盘活力度。在存量资金季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存量资金管理,实行动态清理和盘活机制。截至11月底,收回存量资金11156.47万元,按原用途保留3034.49万元,统筹使用8121.98万元。

五是扎实有效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进一步提升评价广度、深度和质量,充分挖掘资金使用的最佳效益、最大潜能。2020年选取支出绩效评价项目77个,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资金总额5.258亿元。

六是全力推动PPP项目。继续实施教育均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第一期)项目。同时,推动黑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乡村振兴(PPP)项目(第一期)规划,争取今年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全力争取明年动工实施。

七是及时兑付惠民惠农补贴。2020年1-11月通过“一卡通”发放监管系统,发放惠民惠农财政补贴共41项,发放金额12915.90万元,占到位资金的92.45%。

八是圆满完成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按照省州关于开展国有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要求,由财政局牵头,协调组织部、档案馆和城南城北社区等部门,于10月底圆满完成15户国有企业560名退休人员(其中:82名退休党员)的总体移交和接收任务。

九是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组织对县属国有企业进行全面清理,分类制定我县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总体规划,提出理顺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深化国有企业专项发展具体方案;整合重组农文旅司、南丝路集团和银鸿丝业,改革工作有序推进;投资设立金沙建设投资公司,公司运行良好,已实现利润总额721万元;投资设立宁兴人力资源公司和众诚保安公司,深挖行业发展潜力。

十是严格执行公务卡强制结算目录,截至2020年11月,我县公务卡刷卡消费达到1955万元,同比增加526万元,增长36.81%。增长额及增长率均属全州前列。

(三)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一是财政支出规模小,财政保障水平低。我县财政一般预算支出规模2016-2018年均为15亿元左右,2019年提高到17亿元;但仍是全州倒数第一,且是全州唯一一个低于20亿元的县。由于支出规模小,县级可用财力非常有限,2020年预计全县可用财力11.94亿元,其中“三保”支出占据了10.51亿元,可用于发展的资金非常少。

二是财政增收乏力。我县的蚕桑、烤烟发展等支柱产业已到达极限,新的稳定的财源未建立,亟需补充。

三是国有企业规模小,融资还本付息压力大,资产分布零散,经营业务单一,参与市场竞争能力差。1-9月增亏企业6户,盈转亏企业2户;减少盈利企业6户;银鸿丝业全年累计借款35615万元,支付利息1544万元难度大。

四是国库对外借款20630万元,全部借给国资公司用于发展县域经济或基础设施建设,短期内无法消化。

五是自2019年四季度以来,400万以下工程纳入政府采购致使我县政府采购工作量剧增,同时采购机构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更是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工作的难度。

六是上级部门安排工作和下达资金时要求地方财政安排或配套资金,导致地方财政压力过大。

二、2021年工作计划

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各项政策,紧紧围绕收入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税收征管,努力挖掘增收潜力,严格依法征收;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确保非税收入及时收缴入库,努力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预计2021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2020年增长6%。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加快支出进度,在确保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切实加快项目开工建设和在建项目实施进度,形成更多实物工程量和资金支出量;严格实行直接支付制度,推动财政资金直接惠企利民,保证财政支出稳步推进,确保全年财政工作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具体举措

一是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围绕县委县政府各项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同时,指导、督促各预算单位提高项目预算执行率,对前期规划不实、资金对接不精准、实施有困难的扶贫项目,县财政将调剂闲置项目资金用于其他建设进度快、资金需求急的项目。

二是继续推进脱贫攻坚巩固提升,抢抓贫困县2020年全面脱贫摘帽契机,协助扶贫、民宗等扶贫主管部门,积极争取上级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机制,扶持优势特色产业,加大产业扶贫力度。

三是认真分析研判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以盘活农村集体土地为基础,围绕现代农(林)业园区建设,支持创建省级、国家级园区,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助推乡村振兴。

四是加大政府性资产清查评估力度,做大做强国资公司,力争新增资产20亿以上,增强国资担保能力,为社会发展奠定投融资基础。

五是加大投融资力度,加强与金融机构沟通协调,促进中学分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和康养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六是加快推进黑水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及乡村振兴(PPP)项目(第一期)实施,力争年内进入财政部PPP项目库,2021年3月前挂网招标。

七是精研政策争取项目。重视政策分析研究,细化完善项目储备,加强中央、省、州政策的收集研究,找准新出台的政策对号入座,抓住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引导等领域包装一批有规模、上档次、后劲足的上报项目,力争更多项目列入上级扶持范围。

八是积极对接争取资金。最大力度争取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事业、“三农”、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垃圾处理体系建设、城市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保障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九是积极支持烤烟、蚕桑主要支柱产业发展,稳步转变财政支持发展方式,大力提效积极的财政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省州更大规模减税、更明显降费政策,抓好财政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体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等各项政策落实落地,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十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过好日子”思想,严格遵照“六保”“六稳”的保障序列安排预算支出,足额预算各项民生和政策性支出,增加对脱贫攻坚、民生、“三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投入,坚决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增长。

(二)工作建议

篇10

关键词:返乡农民工;创业;现壮;对策

当前,我国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人数和规模都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2019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9077万人,增长0.8%,其中本地农民工11652万人,增长0.7%;外出农民工17425万人,增长0.9%。据2020年统计数据显示,返乡留乡农民工明显增多,并且各地都在积极鼓励返乡留乡农民工创业创新。预计2020年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达1010万,首次超1000万,带动农村新增就业岗位超1000万。在这一情况下,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质量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先后下发众多文件以助推农民工更好地返回乡村、振兴乡村。尽管目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作为当下乡村经济振兴的重要引擎,只有解决好这些障碍因素,才能更好地推动人才“回巢”,有效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实现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的愿景。基于该背景,本次调研以问卷调查和访谈为主,主要了解四川省农民工的返乡创业现状,调研正在从事创业农民工124人,还在观望农民工79人,深入探讨影响返乡创业农民工活动现状的因素及他们遇到的问题,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对策建议。

1四川地区返乡创业农民工现状

1.1创业人员个人特征

在124份回收问卷样本中,男女比例为53.32%和46.68%。女性创业者人数比例略低于男性,但差距不大。返乡创业者的年龄情况:30岁以下人数占比21.78%;30岁至45岁人数占比46.68%;46岁至60人数占比29.03%;60岁以上人数占比2.4%。被调查者的婚姻状况:未婚人员占比14.51%;已婚(含丧偶、离异)人员占比85.49%。创业者学历情况:小学或低于小学学历占比8.06%;初中学历占比29.83%;高中学历占比40.32%;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20.97%,具有初中或高中学历的创业者占比最高。

1.2创业活动的特点

1.2.1投资规模及来源

根据问卷调查,有17.74%的创业者启动资金在一万元以下;启动资金在1至8万元区间内的人数占总创业人员的41.13%;8至20万元区间人数占比25.81%,拥有高于20万元启动资金的创业者比例为15.32%。大多数创业人员的资金来源具有相似且单一的渠道,资金渠道是自有资金的创业者比例为58.87%;向亲友借贷的比例为21.77%;向银行贷款的比例为13.7%;资金来源于政府扶持比例仅为2.42%。大多数创业者只能进行小规模创业并且无法拓宽资金获得渠道。

1.2.2经营行业及形式

半数以上的创业者选择了与服务和商品有关的行业,比例为65.32%。也存在一定比例的创业者选择农业生产加工。创业形式以个体性创业为主,占比58.06%;仅有3人通过政府扶持资金开展扶持型创业,占比2.42%。合伙型创业和组织型创业的农民工也有一部分。总体特点为:进入门槛低,技术要求低,创业规模小,投资风险小。

1.2.3经营规模及产值

返乡农民工创业多为小规模企业,企业员工数量为1至5人的企业占大多数,占比为64.52%;雇员大于20人的比例为12.9%。由于企业投入少、规模小,大部分企业的年产值数额较低。年产值数额在20万元以下的企业占比74.19%;年产值高于50万元的企业仅占比10.48%。

1.3政策感知及需求

1.3.1政策了解

大部分返乡创业农民工对政府政策有一定的了解,但也存在着一部分创业者完全不了解政府政策。非常了解创业政策的创业者占比仅为10.48%;59.68%的创业者了解了一些相应政策;而有29.84%完全不了解当前的所有政策。

1.3.2政策倾向需要

创业者的政策倾向需要主要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创业技能培训、初期税费减免、信贷扶持、用地优惠、信息咨询服务、审批手续简化以及创业项目支持等。其中对初期税费减免的需求较高,占比44.35%,少数创业者有信息咨询服务需要,占比24.19%。相应的税费减免政策没有解决创业者实际需求。

2四川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存在的问题

2.1农民工存在自身禀赋,且培训力度欠缺

较低的文化水平以及缺乏专业的素质培训,使得创业者的视野较为窄小,思想保守。创业者也普遍存在职业技能缺乏的问题,外出务工的经历为他们带来的更多是技术层面的提升,而很难学习到管理知识。其次是创业意识落后,大多数创业农民会选择传统行业,导致农村创业瓶颈难以突破。并且农民工的社会关系简单,难以及时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并且难以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在调查中发现只有少数人的培训需求得到满足,培训内容和创业者实际需求不完全契合。现在的政府培训主要针对技术层面,缺乏针对管理技能和市场指导的培训。

2.2创业形式单一、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

大多数农民工初期创业都会选择个体形式,且享有政府扶持的企业不到百分之三,虽然近年各级政府均出台各种措施利于农民初期创业,并于2020年首次整体推出投资总额达218.5亿元的130个项目,鼓励农民工及企业家返乡入乡创业,但从数据来看,农民工切实享受到的政府扶持还较少。其从事行业集中于第三产业,尤以餐饮、零售等行业为主,其中一种原因是第三产业投入小,且经营的难度系数较低,这就导致了创业特点极为相似,彼此之间差异小,从而形成过度竞争。并且参与创业的农民工普遍文化素质不高,又未接受过系统的创业经营培训,很难有能力将创办企业形成规模化,仅仅停留在小规模的“养家糊口”阶段。

2.3硬件设施不匹配,文化氛围落后

通过调查,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工表示家乡有创业孵化基地,且有26%的农民工在选择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一问中选择了创业场地困难,这严重制约了他们的积极性。目前不管进行什么形式的创业,用地的问题都是根本问题,而审批一块地手续繁琐,对农民工是巨大的体力和时间消耗。调研过程中发现,政府规定的免费试用土地质量差、位置偏远,非常不利于开展创业活动。此外,乡村公路落后、用水用电用气等问题依然存在,与外界交流的信息平台匮乏,农民创业的产品难以推广,并且运输问题也是农家好产品走出乡村的一大阻碍。最后,农村是相对闭塞的环境,创业气氛不浓厚,且重视“人情”和口头约定,法律意识淡薄。

2.4政策落实不足,“融资难”问题突出

四川地区先后下发多个文件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农民工工作的开展。但从实际效果来看,仅有59.68%的创业者了解一些政府政策,这是因为部分创业者对政策关注较少,在创业过程中仅关注企业利润经营额等;且政府的宣传成本和受益不对等,没有达到宣传目的。且融资问题还是目前困扰初创企业的最大难题,主要表现在58.87%的人员启动资金来自自有资金,但这部分资金非常有限,通常在十万以下;在企业实际经营过程中,除了银行借贷外,很难找到其他融资渠道,但银行借贷在企业规模、信用等方面条件很高,这就成为企业扩大发展的瓶颈。有44%的农民工还希望有初期税费减免的措施,这将极大的提升其创业积极性。

3促进四川地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对策建议

3.1个体层面:加强自身建设,主动夯实返乡创业基础

作为创业主体,返乡农民工群体是决定创业结果的根本性因素。返乡创业农民工应该积极作为,以改变自身禀赋导致的视野狭隘、思想保守、能力不足等情况;同时,紧密联系乡镇基层组织与干部,及时告知自己的创业意愿,了解政府相关扶持政策,主动寻求帮助,畅通创业渠道,争取政府资金支持,准备好创业的“第一桶金”;提高管理能力。创业的起步主要靠信息,而成功则主要靠管理。因此,返乡创业农民工要加强学习管理知识与管理经验,提高管理企业的综合能力,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创业能力培训,重点学习相关行业技能、多接触国内外先进的创业理念,了解创业风险及评估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借鉴参考返乡农民工创业者成功的案例;有意愿、有余力的农民工还可进一步参加相应的学历继续教育和岗位技能培训,为成功创业夯实基础。

3.2社会层面:加大社会关注,营造有利创业的氛围环境

目前,社会上对农民工这一群体还存在着许多偏见与歧视,遑论农民工返乡创业,大多数都得不到家人朋友乃至全社会的认同理解。这就需要政府在舆论上影响全社会,通过表彰、宣传返乡创业成功的农民工典型,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荣誉感和自信心。社会各界人士要充分尊重、关注返乡创业农民工群体,认识到他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巨大贡献,认可他们的创业活动对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从而营造优良的创业氛围,使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增强,带动更多的能人志士返乡创业,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3政府层面:优化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引导和技术支持

首先,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可将返乡农民工创业工作作为施政目标,将施政效果作为考核目标,建立并完善考核章程,针对不同农民工创业的不同特点,细化目标并开展“因材施政”,保证扶持服务的落地实行,如发现落实不善的情况需着重追究相关负责人的责任。其次,不断完善政府职能,提供配套的一体化创业保障服务。政府需要建立集创业信息指导、手续办理、融资、销售推广、法律援助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互联网创业指导平台,帮助返乡创业农民工更便捷、更直接地获得创业信息、把握创业方向,简化其创业登记程序和审批程序,充分保障创业资金的供给和产品销售渠道的稳定,帮助其减少试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最后,着重开展政策指导援助和技术培训援助。政府部门和相关的创业工会、联盟等组织要对不了解或了解不透彻的返乡创业农民工进行“一对一”的优惠政策指导,详细记录返乡创业农民工的详细需求,对有困难的农民工进行长期性的跟踪帮助。

参考文献

[1]孟铎.农民工返乡创业机制创新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21(11):46-47.

[2]2019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