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农村建设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农村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S-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47-1
近年来,随着“三农政策”的深入贯彻,各地乡镇一级政府部门坚持把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工作重点来抓,使农村经济得到持续稳定的发展。今后一个时期,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努力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努力推进新型农村建设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1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经济源泉
产业结构调整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任务,也是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要实现农村产业升级,达到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村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成为关键。
在整个新农村建设中,因为原有农业经济结构的发展滞后,导致财政对农民急需的水利和道路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远远不够。“十五”以后,“三农”政策倾斜,政府对农业投入的绝对量大幅增加,但由于农村经济本身弱点,使投入资金分散,难以形成合力。只有做好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农村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发展渠道,才能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经济支持。
2 经济结构调整是新型农村建设的发展方向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在于:加快第一产业调整步伐,向精品农业、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等发展;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特色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加强培训,提高第三产业服务水平。
2.1 发展特色经济,促进结构调整
围绕“十一五”总体发展思路,为进一步深化和细化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发展特色经济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苑庄镇政府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上世纪90年代,苑庄镇引导本镇农民发展特色农业――冬暖蔬菜大棚。到目前为止,已发展到相当规模,全镇十多个村庄都有发展,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其中,前小秦村是典范,全村现有冬暖大棚近300个,年产黄瓜约600万斤,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2 造就新型农民,建设新型农村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当地农民、干部的热情参与和积极支持。造就新型农民,才能为新型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目前,我国农民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技术水平上还有很大差距。做好相应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应做好以下几点:首先,教育先行。与城市教育发展相比,农村教育相对滞后,农村文体活动相对缺乏,这主要源于农村教育资源的贫乏,所以加大农村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做好城市剩余教育资源的转移,是当前改善农村教育现状的关键。有了好的教育环境,才能形成好的教育风貌,也才能为新一代农民的成长营造优越的环境;其次,做好农民职业、技术培训。有一技之长,是当代农民生存的基本。作为乡镇领导干部,应采取措施,做好相应工作。如上文提到的苑庄镇发展蔬菜大棚的实例,政府为了有力推动产业调整,先在技术传授上下功夫,从寿光请来专家,专门手把手教给大棚户技术,解除了后顾之忧;最后,转移就业培训。针对当前农民工外出打工现象,政府加大法律、城市生活常识、各种实用技能等就业培训力度,使外出打工的农民能很好地生活,能增加收入。
3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由之路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机制保证。原有小规模分散生产,效率低下,牵制了太多的劳动力,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植新型市场主体,对调整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非常重要。
有了正确引导、规范运作,农业产业结构会很好改善,实现农业组织化,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下一步的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打下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改革,十一五规划的这5年时间,将决定新农村建设是否有效,我们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农民的自主性,做好产业调整,使农民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推动者、实施者和最终受益者。
总之,二十一世纪,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小康社会全面建设,对农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农业经济结构能否顺利调整,将直接决定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植特色产业,以大胆构筑、开拓创新的勇气胆识,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才能有效参与国内外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红伟,单士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机经营模式[J].农机化研究,2010,(06).
[2] 张明勤.浅谈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外资,
2011,(04).
[3] 高翔,孙健.浅析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江苏省农机化发展[J].中国农机化,2004,(02).
篇2
当前农村农民形态的新变化
1 当前农村形态分析。农村由村落组成,村落是农村的基础。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自然村落,组成了行政村这一农民居住、生活与生产等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组织单元。长期以来,传统农村大多选择沿河沿江沿路而栖,选择在自己的承包地或自留地上建房定居,就近劳作,繁衍生息。传统意义上,从地理位置上可分为山区村、半山区村、平原村。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可分为经济强村、欠发达村、贫困村,也可根据集体经济强弱和村民贫富,划分为村穷民穷、村穷民富、村富民穷、村富民富四种类型。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原有的传统的城乡分割的行政区划已经被打破,农村固有的村落形式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演变出了许多新的形态,呈现出多元化的村居形态。从布局形态上,存在六种类型:一是城中村。在城市化快速扩张中,这些村已全部归并到城市或中心镇区当中,一部分已撤村建居,成为新型城市社区,一部分则是村居混合,仍然保留行政村管理架构,但原有的行政区块已不存在。撤村建居后,原有的村级社会管理职能大多已归属社区居委会负责,经济职能则由新成立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组织承接下来。二是城郊村。分布在城郊结合部,尚未划人城市规划区或控制区,村内土地基本被征用,人口流动量大。这类村既接受城市经济和城市文明的辐射,又承受着“城市病”的折磨。既是城区工业、生活污染的扩散地,又是外来流动人员的聚居地。三是中心村。中心村既是村落区域内农村人口、产业、要素和设施的集聚中心,对周边行政村起辐射和带动作用,又是中心镇等集镇连接广大农村的重要节点,接受中心镇各种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辐射和带动。这类村交通区位好、人口分布较密集,经济发展较快,一般是区划调整前的小乡镇所在地或一部分各方面条件较优越的大村。四是园中村。村落处于工业园区的包围当中,土地已被全部或大部征为工业用地,但农民聚居不变,管理架构不变。农民的生活主要依靠园区企业打工、出租房屋或开设杂货店、餐饮店,村庄环境较差。五是“单一行政村”。一般由单一的自然村或几个自然村组成,交通区位优势和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最大特点是规模比较小,人口集聚功能较弱,管辖地域范围较广,自然资源较丰富。拥有发展传统农业的比较优势。这类村民风比较淳朴,村民大多从事传统的种养植业,青壮年劳力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妇女或小孩。六是“空心村”。村庄布局杂乱无章,由于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建了新宅未拆老宅,村庄内部存在大量闲置宅基地和残败老屋,形成外实内空、外新内旧、外齐内乱的村庄。“说村不是村,有院没有人;说地不是地,草有半人深”,就是“空心村”的真实写照。
从产业发展上,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传统农业村。拥有荒山、荒滩、荒地、荒水等丰富自然资源,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比较落后,因资金、技术、政策等原因,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小农经济浓厚,农民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二是工业强村。已基本完成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无论从经济结构还是文化特征、环境风貌上看,一般是以工业为主体、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支撑,是典型的村企合一的工业强村。三是专业市场村。专业市场是决定其村落社会、经济发展、繁荣与稳定的根本因素。由于专业市场的发展逐渐成为产品原料供应集散地,随之与专业市场相配套的交通运输、物流、餐饮住宿等各类服务业蓬勃发展,是三产兴村。四是特色旅游村(农家乐特色村和景观古村落)。这类村具有优越的生态自然环境,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景观风貌独特,民俗风情异彩纷呈,人与自然和谐,是春天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掩映、秋天金果满园、冬天松竹苍翠的旅游富村。五是现代农业村。这类村以粮食、果蔬、花卉苗木、水产养殖为主,以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生态化发展为特色,依托现代农业科技支撑,发展的是订单农业、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立体农业、特色基地农业等“产供销”三位一体的现代效益农业模式,是农业名村。
2 当前农民形态分析。农民是村落的主体,是农村的灵魂。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在的农民已逐渐演变为形态各异的群体,依从事的产业特点。可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传统农民。也叫职业农民。这一群体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以从事传统种养殖业为生。他们保持着传统农业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自给自足,仍处在贫困之中。这部份农民难以通过非农化来实现人口转移。
二是兼业农民。这是当前我省农村最基本的农民群体,他们保留着家庭承包土地的经营权,但由于农业粗放经营导致比较效益低下,选择亦工亦农的生产方式,在从事精耕细作的农业同时,兼带在第二、三产业打工,有的则是季节性打工或临时工。他们不放弃农业,但不依靠农业;不脱离土地,但又不被土地束缚。这个群体没有很高的收入,兼业所得勉强支撑其小户农家的小康需求。他们是当前我省农民中的基本力量。
三是现代农民。这是农村中率先面向市场进行产业调整、从事生产和直销农产品的种养殖能手、专业户和农业经营大户。这一群体收入较为丰厚,在纯农民群体中最先进入小康。是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希望所在。
四是非农产业农民。主要从事非农产业,基本不从事农业生产,是从土地上率先转移出来的农民或失地农民。包括私营企业主和企业中层以上经营管理者及专业技术人员、工程承包者、个体工商户和矿山经营者、运输业者等。这部分人大多头脑灵活、观念新、善理财,是农村比较富有的群体,是农村社会的主导力量。
促进农村农民形态变迁的主要动力
工业化城镇化的促动。工业化是推动城乡互动进程的重要因素。城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省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城镇经济特有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及其广泛的影响力,促使各种生产要素持续不断地向城镇集中。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下,工业化促进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经济要素自由流动,在城乡间不断进行空间配置,既拉动了农村经济的成长,也促进了农村、农民形态的分化。
农村人口流动的拉动。根据“推拉理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们可以通过迁移和搬迁改善生活条件。城市拥有的包容性和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
对农民流向城市存在巨大的吸引力。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省的农村人口流动开始加快,目前农民工群体正从以前“单枪匹马”式的流动向“拖家带口”式的家庭化移民和定居性流动转变,甚至存在家族化移民的趋势。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改变了农村形态和农民形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力量,为建设新农村、促进农村现代化营造了一个开放的社会机制。
人性更高需求的推动。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每个人都潜藏着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村大批富余劳动力突破传统小农经济的束缚,实现了从农业到非农业、从乡村到城镇、由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的转移。从不愿守着土地过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子的第一代农民工,到满足于在城市、农村间穿梭生活的第二代农民工,到目前的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有“扎根城市”强烈梦想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有着更高的追求。“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不会从事农业生产、不适应农村生活,是“回不去农村。融不进城市”的农民,尽管面临着比他们的前辈更大的生存压力,但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趋势难以逆转。正是农民的这种代际继承与演化,在满足自身需求的追求中,不断改变着农村形态,不断赋予自身更多的时代烙印,促进了城乡的互动和融合。
顺应农村农民的形态变迁。分类推进新农村建设
适应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发展需要,加强统一规划,突出个性特色。进行高起点的科学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前提和基础。要以规划为龙头,优化村落布局,合理配置要素资源,促进农村转型。(1)把握农村形态变迁的新特点,统一规划新农村建设。科学制定县城、中心镇(特色小城镇)和中心村、重点村、一般村等“重点突出、梯次合理、特色鲜明、相互衔接”的村镇布局规划和新农村社区规划,提高农村基础设施配套等公共服务共享性和农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凸显村落的个性特色,突出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按照一村一社区或几村一社区的模式,统筹推进城中村、园中村、城郊村、中心村和集镇所在村实行整村集中改建,转为“村转社区”或新型农村社区。按照“做强中心村、发展重点村、控制一般村、萎缩空心村”的新农村村庄建设空间管制要求,坚持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合理组合的原则,开展行政村撤并。要“以强带弱”,积极引导经济强村(工业强村、专业市场村)、中心村与周边村合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对适宜发展特色旅游的景观古村落,要根据地理区位、自然条件、历史渊源、人文资源、风俗民情、民居建筑文化及发展现状等因素,尊重农民的传统习惯和风土人情,坚持统一规划,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2)把握农村住房改造契机,扎实推进中心村建设。针对农村人均用地面积超标、闲置废弃住宅较多以及新村旧村并存、村庄外延扩张等突出问题,坚持把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直接挂钩,对中心村建设用地采取“先减后用、增减挂钩、平衡有余”的原则,保障中心村的村民建房、基础设施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需要。加大农村住房改建、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引导自然村及周边行政村的农村人口到中心村集聚,建造多层公寓小区,提高中心村的集聚力、辐射力和带动力。对偏远高山、山区村、地质灾害隐患村实行搬迁和下山移民安置,与建设下山脱贫小区、培育建设中心村有机结合,通过山上分散农民点的搬迁,退宅还耕还林,壮大山上绿色产业:通过山下移民小区的建设,促进中心村人口集聚,改善农户的居住条件与生存发展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实现在山下安居乐业。
呼应农民形态的发展演变,着力培育现代新农民。培育现代新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一方面,通过有序引导农民走向城市,认真解决他们“候鸟迁徙式”打工生活,园“市民梦”、“安居梦”、“创业梦”,逐步变成“新市民”:另一方面,引导农民扎根农村,转型为现代新农民。(1)加强素质培训,提高农民转型本领。要坚持“政府推动、学校主办、部门监管、农民受益”的原则,创办“学历+技能”的农民学院,用好用活惠农资金,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新农民。一要大力实施农民个性化素质培训,着力培养新农村建设带头人、农民技术员、种养能手、经营能人、技术型能工巧匠等农村“两创”人才,培育面向未来农村发展的现代新农民。二要开发一批乡土拔尖人才,着重培养一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主、农家乐业主、来料加工和农产品购销经纪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办者,培养能够扎根农村的农民精英。三要创建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实训基地,发挥农村人才“孵化器”功能。四要创造条件,促进人才回流农村。通过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大学生村官、农技特派员等,投身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示范基地,带头创业创新,扎根农村成为现代新农民,成为未来新农村建设的领头人。(2)以改革促保障,维护转型农民利益。建设新农村最基本的背景条件只能是减少农民。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好农民在农村拥有的权益和农民“”进城后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待遇,培育农民的幸福感,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一要资产变现流通,让进城农民“财产上不”。要按照“土地节约集约有增量,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要求,大力推广“两分两换”模式,将宅基地与承包地分开,搬迁与土地流转分开;以承包经营权换股、换租、换保障,推进集约经营,转换生产方式,以宅基地换钱、换房、换地方,推进集中居住。转换农民生活方式。要研究制定农民搬迁安置房产权流转政策。变“居住功能”为“产权物业”,让农民合法拥有房屋的财产价值,让农民带财产进城。实现城乡均等待遇。积极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和农房抵押贷款试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金融信贷支持。二要降低户籍门槛,让进城农民“身份上不”。要打破户藉限制,在社保、就业、公共租赁住房、子女教育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以破解当前农民工的“半城镇化”状态,成为“市民化的农民”。三要享有同等权益,让进城农民“尊严上不”。要转变现代城市管理理念,关注“新市民”的心理适应、社会认同、权益保障、计划生育管理和事业发展等问题,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尊严,更多地给予人文关怀,为繁荣城市的商业、旅游业、房地产业等行业,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充分挖掘资源优势,探索强村富民新思路。(1)围绕“一村一策”。做强村域经济。要探索建立农村竞
篇3
一、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新农民工作的战略意义
1、培育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最根本,最核心的内容,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现代化,首先必须努力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农民是农业农村工作重点。镇、村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切实把建设学习型新农村,培育新型农民工作抓实抓好,抓出特色,抓出成效。
2、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我镇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少,失地农民多,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小康,必须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出来,实现新的就业和创业。组织实施好农民教育培训,可以把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培养成合格的二、三产业工作者,逐步实现农民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
3、培育新型农民是促进农村“四个文明”建设,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要实现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农民的教育培训,增强农民的发展意识、效率意识、诚信意识、竞争意识、生态意识,形成自立自强、诚实友爱、奋发而上,全民创业的良好社会风尚,融洽和谐的精神风貌,提高全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增强农民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积极性和有效性,从而营造管理民主,安定有序的社会基础。
二、明确建设学习型农村,培育新型农民的目标任务
全镇每年培训农民3000人次,通过几年的努力,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和工作机制,使全镇95%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接受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8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掌握1至2门种养技术或职业技能,全镇农村劳动力转移率每年新增2至3个百分点。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农村呈现勤劳致富,和谐共处,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新风貌,各村培训任务以各村当年劳动力10-15%计算。
三、把握农民教育培训重点,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1、着力培育一种精神。把培养农民“自强、勤奋、合作、向上”的精神放到培训新型农民工作的重要位置,逐步改变农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和价值观念,造就农民勤俭持家、和睦共处、开拓创新、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
2、突出强化两项技能。把加大农业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培训新型农民的工作重点,努力提高农民的创业就业能力。围绕产业、选准项目抓培训。重点抓好镇村干部、种养能手、经营能人、“80后”青年的培训。组织实施好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开展农业技术人员与带头人的“结对”帮扶活动,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使愿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完成由农民向市民的转变,成为活跃在农村但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村居民。
3、努力提高四大素质。加强农村文化人才培养,普及农民文化知识,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文艺、技能竞赛等活动,光大地方特色和农村传统文化。加强农民农业生产,营销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经营素质,指导农民发展标准化生产,强化农民的市场意识,质量、品牌、合作意识,引导农民参与一体化经营,提高其生产经营能力。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发展农村体育事业,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构建县、镇、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健全村规民约,道德公约等行为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同时加强农村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形成讲信用,守信用,用信用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诚信环境。
四、建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建设学习型新农村提供保障
1、建立由政府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集农民学历教育、培训和推广为一体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教育部门免费农民职前学历教育,培训现代新型农民,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后备人才;农民培训学校负责后续教育;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农业农村各部门开展补充教育,推广传播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建立关系协调,分工明确和体制健全的农民教育培训受理和服务保障体系;建立鼓励农民参加学习的激励制度。
2、建设农民教育培训服务体系。按照巩固县级、加强镇级、充实村级的原则,全镇中心小学涉农各站所,村级培训室由镇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协调。各部门要大力配合,把培训新型农民的各项资金有机整合,做到师资统一管理,教材统一编写,资金统一安排,资源共享,互为补充,形成一个为农民提供教育培训和公共服务高效运行体系。镇统一制作培育新型农民教师和服务人员的便民联系卡(包括姓名、专业服务特长、联系电话等内容),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以便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多方位的服务,帮助农民准确、便捷地掌握农业生产,职业技能等方面的知识,随时,随地获得市场价格行情,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发展动态等方面的信息。
五、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完善工作机制,确保培育新型农民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1、镇党委、政府把培训新型农民,建设学习型新农村作为全镇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来抓,组织专门力量制定好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目标。细化政策措施。把培训新型农民工作作为一项战备性任务,由常务副镇长杨卫民抓落实,为建设学习型农村,全面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供制度和组织保证。
2、建立完善的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农民教育培训本质上是政府行为和公益性事业,镇政府每年确保培训经费不少于3.6万元。同时鼓励社会、企业和个人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支持社会培训机构,用工企业,流通组织积极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切实加强资金管理,做专款专用,努力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篇4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挂钩政策,安置补偿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近年来农村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从村庄到社区,由村民变居民,看似形式上的简单变化,带来的是更深层次上的根本变革。社区如何建? 资金从哪来?村民愿意搬吗?搬进楼房能适应吗?等等这些涉及新型农村社区搬、建、住各环节的诸多问题普遍存在且不容回避。本文以泰安市新泰西张庄镇新型社区建设为例探索破解难题的办法,形成我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成功之路。
1、规划是龙头,科学合理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保证。
根据泰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合理安排建新区城镇村建设用地的比例,优先保证被拆迁农民安置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并为当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预留空间。
根据北跨、南控、东扩、西连的城镇发展方向,规划确定北至新安路,南至南环路,东至泉果路,西至镇界,总面积19.3平方公里的规划范围,以正阳路和济临路为骨架,形成“十字”形弹性城镇发展框架,布局四大城镇板块,形成“一核、三轴、九区”的空间构想。在主要道路交汇处,集中设置办公、商贸、餐饮、娱乐等多种功能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形成核心服务区。沿济临路、正阳路、府前街形成商业贸易、市场物流、生活居住三大轴线。建立机械加工、纺织服装、产业孵化、高效农业、有机蔬菜、畜牧养殖等九大功能区。主镇区规划总用地423公顷,设立滨湖、司家庄、车庄三个城镇社区,安置居民5万人。按照县级城市的标准,在文化教育、街道路网、广场绿地、供水供电、供暖供气、污水处理、垃圾转运、防震减灾等城镇功能性建设上进行了详细规划。
目前社区七纵六横道路网已经铺就,5个功能分区已具雏形,在西张庄镇,社区建设坚持政府统一组织,采取试点先行、稳步推进的方式,正分期分批,有序展开。今年底,800多户村民将迁入新居。
2、多元化投入解决资金瓶颈问题。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惠及千家万户,事关可持续发展的大局。西张庄镇坚持 “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积极进行有益探索,整合各类社会资金,形成多元化投入建设的格局。
2.1利用好现有“挂钩”政策 。通过“挂钩平台建设新型社区―农民群众搬迁新居―原宅基地复垦为耕地―节余用地指标市场化运作―所得级差收益用于新农村建设”这一循环模式,解决项目建设用地缺指标和社区建设启动缺资金的难题;
2.2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采取开发商垫付资金、出让经营权和BT模式三种方式,解决资金制约瓶颈。一年时间新建楼房50栋,建成面积23万平,垫付资金2.6亿元。
2.3巧念“经营”二字。对城镇中的金融机构、商业中心、幼教园所等设施,谁建谁经营五十年不变,所占土地由镇政府协调,五十年后所属建筑归政府,这种“无中生有”的运作方式,建起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中心幼儿园、供热公司、供水公司、供气公司等基础设施,揽得投资5000多万元。
2.4 政府整合资源自筹资金。为了盘活存量资金,将计生办和卫生院合并,拍卖计生办院址;将镇农技站、农业技术推广站和兽医站合属办公,拍卖剩余两站;将处于黄金地段上的派出所、信用社迁址,拍卖开发权,共筹措资金近千万元,用于城镇道路建设、广场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使“生地”变“熟地”,小旮旯变为新空间。
2.5搭建“融资”平台。镇政府成立了至信置业有限公司,依托该平台将节余的土地指标依法运作到该公司,运用土地抵押向银行融资,主要用于社区管理、拆迁补助、中小学校舍改造和建设、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现已融资800万元。还通过该平台依法将农民自愿放弃耕种的土地流转到该公司,统一对外发包,所得收益除支付农民的转让承包金外,盈余部分用于农民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成为融资的一大亮点。
3、充分尊重民意,绝不强制拆迁。
西张庄镇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认真组织所在村党员、群众代表和户代表进行听证,对集中居住区的选址、布局、规划设计进行充分论证并公示,信息公开让群众对今后居住的环境有详尽的了解。经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立足实际,确定“镇区先行,逐渐外延”的原则,以城镇中心社区聚集为主,对各居住小区则精雕细琢,推出86、105、125平方米三种户型,同步规划绿化、美化、供水、供电、取暖、通信等配套设施,满足居住需求,让群众通过对比看到社区的优越性,主动自愿的搬迁。
4、积极探索公开、公平、公正的补偿、安置方式。
4.1探索合理的补偿方式。为了顺利搬迁,让农民高高兴兴住新房,镇政府制订了《关于镇村改造整合的实施办法》,采用“拆旧换新、一宅换一房”和“货币补偿”两种办法,由农民自主选择。
对换房的农户签订换房协议。村民原有宅基土地土地作价1万元,地上建筑物、附着物另做补偿,补偿额度达6万元的可在社区置换一套86平方米住宅。超出6万元部分可兑付现金也可兑换住宅面积。不足六万元的,添补后置换房屋。
对不要房子的“两栖”农民,对其旧宅基地及地上建筑物、附着物给以货币补偿。
4.2孤寡老人及特困农户补偿、安置办法。孤寡老人入住老人保障性周转房或老年公寓,其原有住宅不再补偿,入住新房也不交钱,并发给适当补助资金满足生活需要。特困户换房采取两条途径,银行贷款和村委借款来支付换房差额,所借款项从本人土地承包收益中偿还。
5、探索社区长远发展之路
5.1预留社区、工业发展空间。农民变市民,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思想观念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社区布局既要看眼前,也顾长远,留足居住和工业发展空间。社区划分为高效农业、畜牧养殖、有机蔬菜、工业项目、生活居住5个分区,让住进楼房的群众有活干、有钱赚,不断提高幸福指数。
5.2扩大服务功能,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把生活超市、金融单位、幼儿园、学校等集中到镇区,升级改造23处卫生室,新建占地1000平方米的慈善超市和农资超市,投资800万元建成占地345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最大限度的方便群众生活。加快镇区路网建设,去年以来,投资470万元新修改造芙蓉路、紫正大街西段、老四良路等5条道路,今年投资800万元贯通济临路,全长2.3公里。投资1360万元实施紫正大街东扩工程,建成贯通两大生活片区的高标准道路,群众出行更为便捷。解决取暖和吃水问题,投资1500万元,建设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的热力公司,计划将全镇供水管网合并到新汶第二供水公司,让群众没有后顾之忧。
5.3培育主导产业,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加快嘉年华聚四氟乙烯、泰安慧高环保设备、博宇压力容器、盛图纺织、缫丝等大项目建设,与东华大学联合成立新材料研发基地,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能够提供持续税源的大项目、好项目,打造新材料和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让3000多名农民在家门口变成产业工人。在镇区东部规划建设占地500亩、一期工程占地100亩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整合全镇及周边乡镇传统优势产业,形成集加工、批发、零售、物流、餐饮于一体的商品集散中心,安排1000人就业。将紫正大街向东扩展3公里,沿街开发商住楼120栋,打造新的商业区,为居民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5.4关注细节问题,实现妥善平稳过渡。搬入楼房后,一些细节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为降低居住成本,从土地收益金中拿出一块成立基金等措施,对居民水、电、暖等费用进行补助。在整村拆迁过程中,镇里将保留部分公用设施,让村民存放农机具。开辟专门区域,建设养殖小区,让群众养猪、养羊、养牛。该镇还充分尊重群众习俗,在每个小区辟出一块公共场地,供居民办白事用,可谓细心周到。
篇5
一、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把经济发展起来,建设新农村就缺少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经济支撑。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之所以把“生产发展”放在五个方面要求的首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农村建设离不开物质基础的支撑,新农村建设能否取得成效,能取得多大成效,最终要依靠发展生产来决定。生产上不去,经济不发展,基础不牢固,新农村建设的其他目标就实现不了,建设新农村的宏伟蓝图就会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必须把发展生产放在第一位,作为首要任务。另一方面,生产发展的目的是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过上好生活。只有让农民富起来,使农民口袋里有了钱、过上了富日子,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才能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农业为主的欠发达内陆乡镇,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首先要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吸收力和竞争力;其次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其三要拓展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塑造“绿色经济”形象。
二、办实事
为农民办实事是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新农村建设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从总体上看,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这两方面的问题。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农民最关心的是“水、路、气、电”四件事,因此,建设的重点是要让农民喝上安全卫生的饮用水,走上更加顺畅便捷的路,用上安全清洁的燃料,用上既经济又有保障的电。作为地方政府,我们要围绕“水、路、气、电”这四个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实际问题,整合资源,加大投入,为农民解决实实在在的困难,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当前,发展社会事业的重点是努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强化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建设,发展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主的医疗保障制度,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三、提高农民素质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主要取决于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创新四个因素。其中人力资源是最关键要素。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最终目的是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在这个伟大而神圣的历史工程中,农民无疑是主体,是发展农业、建设新农村的最重要资源,是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史无前例、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当前最为紧迫的任务之一。
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应着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据调查:我国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约为7年,其中文盲和半文盲也占了相当一部分。大量低素质人口集中在农村,直接制约了农业发展、农村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与此同时,我国农业技术人员也比较缺乏。这显然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因此必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文化素养,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针对农技人员严重短缺的现状,实施和推行农村科技人员下乡驻村制度,使科技人员长期蹲点服务,面对面、手把手地教农民种、养技术,传授和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还应加强农民的技能培训。当前广大农民渴望掌握新技术,渴望提高产量,渴望致富,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理解、接受新技术方面困难重重,更不要说应用新技术,实现科技致富了。广大农民对旨在致富和提高生产技能的教育培训具有强烈要求,他们对职业教育需求的焦点还是在提高自身收入上,对投资少、见效快、易掌握的实用技术比较看重。所以,培养新农民,必须大力实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通过教育和培训,用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武装农民,使现代化农业新技术迅速渗透和扩散到农业生产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此同时,还应使农民掌握1—2项相关职业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能力和水平。
四、创新工作方法
建设新农村使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实践证明,沿袭旧的观念、旧的工作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日益发展的农村工作需要,作为新时期的农村基层干部,要善于结合工作实际,切实转变观念,创新工作方法,积极探索新时期农村工作新途径,对当前农村工作,应做到“五个坚持”。
一是坚持说服教育。说服教育,是推动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必要手段,是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主动采取定期组织学习、专题培训、上门座谈等办法和办板报、听广播、看电视、发传单等多种形式,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对农民进行深入的说服教育。
二是坚持示范引导。示范引导,是教育农民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和执行党的政策,促进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方法。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要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广大乡村干部要自觉实现自身转变,要从以前的指挥员转变为运动员、引航员,当好农业技术化、产业化、市场化的带头人和引路人。
三是坚持主动服务。提供服务,是转变农村基层组织职能,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客观需要是税费改革后,乡镇职能由职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的需要;乡村干部主动从行政命令式的管理者,转变为扑下身为群众的服务者,要切实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转变职能,理顺关系,变管理为服务,为充分发挥农民生产积极性、创造性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篇6
然近年发展起来的互联网也有这特点,但就目前而言,其覆盖范围远远低于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特别是在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加之我国地形复杂、人口居住分散、农业人口众多的特点,互联网的覆盖范围是远远比不上广播电视。
因此,要建设一个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广播电视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改善农村文化生活、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农村文明程度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正确定位新农村建设中的广播电视作用
(一)宣传作用:发展好广播电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宣传作用。让群众了解广播电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宣传重要性,因在新农村建设宣传过程中,务必将\"建设新农村\"的各项政策要落实到各个地方去。这一项政策宣传涉及范围面比较广,只有新闻媒体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宣传作用,才能对新农村建设政策做到认真把握、及时宣传、正确引导。在宣传的同时,不但要将党和政府的心声予以认真传达,还要将农民的心声予以及时的反映,听取民声,让各级政府根据民情做出及时的调整策略,使决策更具有科学性,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二)引导作用:新农村建设中的广播电视就是正确掌握宣传原则引导社会舆论。由于新农村建设战略任务不是短时期内完成,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所以,广播电视媒体在大众群体面前,务必遵守正确宣传的原则,正确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将宣传的力\"度\"落到实处,而许多地区没有正确把握住宣传的\"度\",在宣传典型与实际情况时相差甚远,学习发达地区并非去学思路、学精神,而是生搬硬套其先进的经验,对自己本地区的发展而言,毫无意义。所以要特别注意广播电视在建设新农村中的宣传引导作用。
(三)监督作用:在建设新农村中,对广播电视进行定位就是将自身职能得以有效发挥,积极进行舆论监督工作。由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复杂,同时还是一项长远的战略目标。在此过程中,有来自于不同的资金投入,就会出现许多的资金问题。所以,我们要发挥好广播电视舆论监督工作。对各级各单位是否正确履行职责、是否存在失职行为、是否有腐败行为等情况进行监督。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广播电视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传媒,在构建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肩负着重要责任。
二、正确看待广播电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很强的宏伟工程,广播电视在这一历史长河中肩负着神圣使命。广播电视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又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必须从以下方面建设好广播电视:
(一)创建良好的对农播出节目平台。首先,中央台主导着我国广电系统应带头引导对农节目的创建,让其空间与资源更加充分。农村广播电视要从指导思想上树立起充分发挥宣传的引导,及时传达、准确解释、努力促进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在农村落实。充分发挥沟通和协调作用,畅通渠道,解疑释惑,致力于促进诚信友爱的社会环境在农村形成。另外要创新办台理念,搞好节目定位。做到始终把服务对象面向市场、面向农村,选准报道的重点,寻求亟须突破的难点,找准报道的切入点,不断拓宽宣传领域和空间。让各级政府都来关心和支持对农播出节目,为对农播出节目创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二)精心组织策划创办精品节目。一直以来, 记者在报道农村节目方面比较少, 节目质量通常显现的粗枝大叶。有的记者认为,对农播出的节目不需要过于讲究,事实上, 要想做好对农节目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一个好的农业节目,两个方面的因素很重要:一个是内容,即它记录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农民,是农民切实需要知道的,关心的政策问题。另一个是它的形式问题,即一定要采取通俗易懂的,甚至带有娱乐性的,把娱乐和政策的普及结合在一起,这样才有助于为大家所接受。现在,随着传播渠道的多样化和农村社会结构的变化,农民角色的转换,在农村中最看重的节目还是主要集中在实用服务性的节目方面,因此,在栏目设置上要把着力点放在搞好政策服务、法律服务、科技服务、健康服务以及农业气象、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将 中央与各级政府在扶农、支农以及惠农政策方面予以大力的宣传,将各行各业对新农村的关心与支持准确的传达给老百姓。针对农村群众的收听收视热点,尽可能开办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对农栏目。 (三)努力打造专业的人才队伍。努力锻造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一定要注意内外结合。对内,努力培养与指导现有编辑记者。主要方法是:一方面
通过开创一些培训班,主要培训的目标为思想正确、热爱农村的记者。另一方面,将有经验的对农报道老记者请过来予以指导,让他们帮助资质较浅的记者丰富他们的经验。最后,就是建立奖罚机制, 奖罚分明。奖励表现十分优秀的编辑记者以及优秀的作品,让他们感到报导农村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为多方面的培养人才以及精品节目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外也就是在社会中选拔适合在电视台工作的人才。要求所选的人才要农业发展形势, 农业的经营管理,农村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等方面。由于现代农业复杂多变并日益趋于高科技化,所以他们应确保对农报道具有准确性与空间性。还可通过请教一些农业院校以及农业部门中资深的专家教授予以询问,并请其对广播的节目做出一定的指导。
三、正确采取广播电视对建设新农村的策略
我们务必将自身优势发挥出来,将广播电视所具有的优势得以充分运用,努力为建设新农村予以各类信息支援。
(一)根据\"三贴近\"、\"三深入\"的相关规定,以及我们的实际工作,对于各个方面予以大力的宣传报道。要结合新时期在建设农村过程中农民自身的主要特点,从建设新农村的自身实际出发,针对农民的发展情况全面开展宣传服务的工作。当下,我们广播电视工作进行报道时,全面将调整农业产业化、创建文明、培训劳动力、建设小城镇以及整治村容等惠农工作得以全方位的展现。将党推行的新农村政策,以及先进科学的经济理念以及文化理念予以大力宣传,这样,各级政府与全体人民群众都会对农业建设予以高度重视。让发展新农村建设、强农富民的策略在人们心中扎根。
(二)强化调查研究工作,从基层开始着手并深入进行研究,及时攫取鲜活的新闻资源,掌握建设新农村中农民的自身情况,在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采访,了解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实际情况,倾听民声,掌握民意,积极进行上传下达工作。集中报道农民的焦点问题以及其重点关注的情况,如,农村较重的家庭教育负担;农民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农村不完善的小型基础设施;农民难于进行贷款的问题;农民缓慢的合作组织发展进度。通过我们对以上所反应的问题进行广播电视宣传,得到媒体以及大众对以上问题进行共同关注,这样就加快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速度,让农民朋友对广播电视技术更加欢迎与信赖。
篇7
【关键词】农村民间金融,现状,政策建议
一、农村民间金融体系的现状分析
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可靠保障。要确保当前农村改革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迫切需要创新农村资金投入机制,破解农村融资难问题。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在《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特别提出了要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能否建立一个资本充足、功能健全、服务完善、运行安全的农村金融体系,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改革发展的进程。
近年来,我国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形成以银行业金融机构为主,包括保险、证券、担保机构在内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这些金融机构的网点深入农村,较好地满足了农户和农村经济组织在存款、贷款、汇款和保险等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农村金融涉农贷款规模不断扩大,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然而,从目前广大农村金融现状看,我国农村金融仍然是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有待解决。
1、金融机构缺乏,有效供给不足。由于贷款的高风险性、高成本性和弱补偿性,商业银行在农业贷款中的赢利空间很小,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大量撤并机构、上收信贷管理权限、转移投资项目等。特别是已经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已将重心逐步向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转移,向优势行业倾斜。另外,目前的涉农金融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整体实力相对较弱,农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商品的供给主体,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已经开始基层机构收缩和撤并的改革。而被称为“资金漏斗”的邮政储蓄银行在全省金融机构储蓄存款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农村,在信贷业务发展初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业务面相对狭窄,要在农村金融发展中发挥较大作用并不容易。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发展极其缓慢,民间金融组织在农村经济中的渗透程度与服务范围非常有限。
2、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农村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影响了金融机构开拓农村市场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个人和企业的失信行为导致银行出现大量不良资产,而银行一旦诉诸法律,却往往“赢了官司输了钱”,讨债十分困难。再加上农村地区的投资难以获得社会平均利润率,风险大,造成了“个人、企业贷款难、金融机构难贷款”的二元结构矛盾更加突出,从根本上导致农村金融发展缺乏可持续性。
3、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从农村地区退出,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曾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农村信用社,难以独自扛起支持“三农”的重任。目前,河南农村信用社系统的存款数量仅占全省金融机构存款总量的40%左右,而“支农”贷款数量却占到全省金融机构“支农”贷款总量的90%左右。其中,67.4%的农户得到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支持,贷款需求满足率达到84.3%①。然而,仅靠农村信用社这一家金融机构,很难满足河南农村、农业和农民对金融的需求。一“社”难支“三农”是全省农村金融现状的真实写照。
4、农村金融服务单一。现行农村金融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趋势,单一的农村金融服务已不能满足需求。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村金融网点匮乏。近年来,伴随着大量商业银行网点从乡镇的撤离,农村信用社的网点也日渐减少,农村金融网点的缺乏情况日益严重。由于急须融资的农户往往缺乏必要的担保,以及担保机制的不健全,作为农村金融主要融资渠道的乡镇信用社和银行并不能及时提供农村急需的资金,进而迫使资金融通不得不通过间接融资方式进行,这极大地破坏了农村筹资的效率。三是金融工具及服务品种单一。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几点政策建议
一是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破解农村融资难问题首先要解决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问题。一要完善现有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改革步伐,增强政策性银行支农功能,扩大政策性业务范围,在继续做好粮棉油收购融资基础上,突出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项目的金融支持,发挥政策性金融服务“三农”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二要壮大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一方面要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晰产权关系,推动农村信用联社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步伐,改善资本结构,完善法人治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其支农实力和发展后劲,发挥好支农主力军作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推进城市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改革与发展,按照股份制导向,改革产权制度,优化股权结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机构到县域设立分支机构。此外,还要大力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规范引导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保险工作,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保险机制作为独特的风险管理和社会管理工具,在支持和服务地方特色农业发展,活跃地方经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保险,不仅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还有利于促进信贷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就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制和发展模式,开展在政策支持下保险公司与政府联办、为政府代办以及自营等多种农业保险经营模式,还要通过税收、补贴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稳步提高农业保险覆盖面和保障程度。此外,应积极支持专业性、商业性保险机构的发展,鼓励引导商业性保险机构到农村地区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开发适合农村需求的各类保险产品,探索建立多层次、多主体的农业保险网络。
三是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
篇8
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雍渡村跟我们一般所见到的农村不太一样。没有大片的耕地,取而代之的是大片正准备建造库房的划拨地;也没有挨家挨户的庭院式的农村的传统住宅,取而代之的是整齐连片的几十栋四、五层的楼房。打听之下我们知道,这是郫县首例的安靖雍渡新型社区。
经过走访我们了解到雍渡村新型社区的新在于这个新型社区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也不是已经成熟的城市居民小区。该社区是在被征地之后,为把征地农民就近安置,建立的安置房。农民自己出一部分钱,政府补贴一部分。但是房子是集体产权,农民自己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从这一点上是区别于商品房的
直接原因。雍渡村的西南南端深入到了成都市内的金牛区,成都市铁路西环穿过雍渡村西南的独特的交通优势,台湾海霸王大型冷藏集团决定在雍渡村建立一个能够辐射到整个西南片区(包括重庆、云南、贵州等地)的大型冷藏库。雍渡村杨村长告诉我们海霸王的落户将能在3年内给郫县带来过亿的利润,并能够解决7000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并且它对就业人员的技能要求不高,就是简单的冷藏品的包装和运输,在经过简单的培训之后普通的村民都能够上岗。这将能有力的解决因海霸王而被征地的农民的经济来源问题。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是安靖雍渡新型社区能够建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但是于此同时,因为海霸王的到来雍渡村被集中征用了1600—2000亩地。这片被划的90%是耕地,10%是村民的住宅用地,但是也已经占去了大部分村民的住宅。土地是农民唯一的资产,没有了土地之后,农民的生活便失去了生活的衣食来源。海霸王建成之后能够解决很大一部分的就业。但是由于村民只能提供比较简单的加工和包装的工作,海霸王能够提供的工资只是在每个月800—1000之间浮动。我们随机走访的村民普遍表示还是很担心在去除水电费以及日常的柴米油盐的费用之外,钱并不够用。
但同时因为雍渡村是一个外来型的人口结构。因为雍渡村十分接近成都市区的原因,从成都市区有公交车直接到达雍渡村。到成都及雍渡村附近小的企业打工或者来经商的的外地人会因为租金的便宜及交通的便利而选择在雍渡村租住房屋。这样就形成了只有3000多本地人口,却有超过30000的外来人口。在新型社区没有建成之前这些外地人都是在当地人的家中多余的房屋中租住。外地人的租金是构成当地农民收入的最主要来源。现在没有了房屋,村民就等于失去了经济支柱。但是新型社区的建设能够很好的解决房屋的问题,从而能够保证村民拥有不低于社区建设之前的生活质量。
二、新型社区的理论分析
雍渡新型社区的建立,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比较好的例子。新农村建设的注意点主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首先,要遵循规划为先的原则,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五个统筹”的思路,做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规划。
其次,要遵循经济发展为重的原则,增强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
再次,必须遵循统筹协调的原则。必须十分注意经济发展与政治、文化建设协调发展问题。
最后,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要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从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利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高度来确立指标体系;同时,也要立足各地实际,确立既体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般要求又体现新农村的本地特色的指标体系。
从雍渡新型社区的整个建设过程来说都遵循和符合了以上的很多条件,避免了矛盾的产生:图:新型社区建设
1、它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合理的利用了区位和铁路运输方便的优势,积极地引进了海霸王这一大型企业的进驻。海霸王进驻引起的土地征用会对被征地居民带来很大的影响,处理不当则会引起农民群众的怒气,一直都是让政府感到棘手的问题。当地在结合了外来型人口结构的基础上规划的社区,解决了农民因失去原房屋而失去以租金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问题。
2、惠及农民利益,统筹发展。在新型社区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先开村民代表会向所有村民讲清楚了社区建设的设想以及村民能从中得到的收益。村民们在明白到不仅可以解决就业,而且可
图:海霸王工程拆迁办公室以继续租房赚钱的时候,心里就会比较踏实,从而能够在得到了村民的意见的一个月后一次性完成搬迁700户,1757人。从这一点上来看,能够比较好的做到惠集农民群众的利益,从而能够充分地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以及很好的统筹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真正做到和谐发展。
3、新农村建设与城乡一体化的同步进行:现在的新型社区已经从根本上改变当地农民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他们已经不能被称之为农民了。农民最主要的特征是拥有土地。但是现在雍渡村的耕地总面积只有500多亩,而且是不是很平坦的贫瘠的土地,用来租给外地来的贫困人口,也就是说他们与种地已经扯不上关系了。这不仅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突破,也使雍渡村的城乡一体化一步到位。
三、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素质的问题。在当地调查时,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作为父辈的中年人受教育的水平不是很高。在问起孩子读书重不重要时,他们认为考得上的就上,考不上也无所谓。当被问起如果孩子真的考上能否拿出几万元供上大学的时候,大部分还是面露难色。觉得在家靠就近工作及租房可以有比较可观的收入,已经衣食无忧了,对文化素质没有多大的要求。
城乡一体化的速度太快了,导致了农民的精神文明素质没能够跟上发展,这是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否则将会影响到雍渡村的长期繁荣发展。
(二)、配套的基础设施的完善。在行程中我们发现在规划新区时有20%的绿化面积,但是现实中我们发现没有绿树环抱的社区。并且道路的修建也很不完善。水,电,气也没有完全落实到位。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三)、社区管理制度的欠缺。面对陌生的社区建设,以前的日常生活制度及管理办法已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也必须设立新的部门帮助社区的人民进行治理。但是都还没有看到具体的措施。
总的来说,雍渡村的新型社区能够很好的从自身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完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良好转型,推动了当地经经济的发展。但是于此同时,物质条件发展得太快,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没有跟上发展。如农民的素质要慢慢地得到提高,政府对社区的新型的管理也要尽快跟上。
篇9
到目前为止,**村的新农村建设已进展到:
1、村屯道路建设。市交通局出资20万元,县交通局立项资金114万元,进行村屯道路整修,现在总长度为6.5公里的路面已全部竣工。
2、发展特色经济。县烟叶公司争取立项借款20万元扶持烤烟生产。建新烤烟房20座,每户补助4000元,计8万元。
3、抗旱水源。市水利局计划打深水井三眼及喷灌配套,目前已实施一眼(10万元)。县扶贫办帮助**村争取扶持资金90万元。其中打井28眼,计75万元;县水利局帮扶自来水建设15万元。
4、文化教育方面。县教育局出资91万元,对19间校舍及教学基础进行改造和完善,达到标准化的校、围墙和教学设施。
5、节柴工程。县农业局投资41万元,为200户农民上沼气,工程计划5月中旬开工,7月末结束。并于年初举办科技培训班三次,带来5000株果树苗(2.5万元)。
6、公益事业方面。县卫生局争取项目5万元,建标准厕所200个,并组织医务人员到**村为村民义诊一次。县广电局预计投资4万元,为200户农民安装微波电视。
7、村办公室改造。县财政局争取项目资金21.2万元。其中用于村办公室改造7万元,其它项目补助14.2万元;县委组织部对村部维修后的室内办公用品及电教设备、显示板等进行配套安装。
8、绿化项目。县林业局筹措资金5万元,为村屯购置树苗。
9、县农电局改造低压线路,计划投资12万元。
10、砖围墙建设工程。积极筹措资金,修建砖围墙,正在规划建设中。
**村的具体做法是:
1、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东屏镇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刘振春为组长,副书记李立国等3人为副组长,毛春龙等8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村成立了以村书记郑安臣为组长,村长石江为副组长,宋海、司洪义等5人为成员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都把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摆上首要位置,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
2、发动群众,依靠群众。东屏镇党委、政府和**村委员会把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尤其是通过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村广泛宣传发动,较快形成了浓厚的工作氛围。
篇10
果园村以果树多、品种全而得名。在这里春天观花,像置身于花的海洋;夏天赏绿,绿得让人陶醉;秋天采果,果香四溢;冬天赏雪,银妆素裹。全村幅员面积2.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80亩。全村86户,218口人。其中朝鲜族68户,占总户数的79%,朝鲜族人口192人,占总人口的88.9%。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这个村以朝鲜族民俗特点为依托,在充分保留民俗、民风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新村建设。先后投资1500万元,对旧村进行整村改造,新建具有朝鲜族古典建筑风格房屋43栋86户。新村建成以后,该村依托浓郁的朝鲜族民俗特色,充分利用长白山天池、鸭绿江源头、望天鹅峡谷、朝鲜异国风情、民俗文化、历史景观、自然生态、民族艺术、朝鲜族特色食品等旅游资源,大力开展朝鲜族民俗旅游产业,建设朝鲜族民俗旅游村。
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该村还建设了60平米的军警民图书室,拥有图书1000余册、光碟上千盘。先后投入扶持资金120多万元,购置了朝鲜族传统的民族民间乐器、服装、道具等240多件(套)。建造了民俗博物馆、游客接待中心、购物中心、酒店等配套设施,发展家庭旅馆47户,还建设了文化墙、演艺广场、民族体育运动场、停车场以及和睦石、喜鹊桥、阿里郎、祈福亭、斗笠亭、奇石园、巨矢城、稻香居、牌楼、鸭绿江漂流等富有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不仅为游客提供舒适、高雅、纯朴的食宿和购物环境,而且为游人提供了丰富多彩的休闲和娱乐服务。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该村各项基础建设不断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村里房屋整齐划一,街道宽阔笔直,高标准绿化、美化、亮化为山村增加了无尽的景观,每当夜幕降临,造型典雅的路灯、璀璨夺目的霓虹灯更为山村旅游增加了亮点。朝鲜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门多、锅多、炕大,特别是家庭卫生和摆设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干净、整洁、朴实、大方。朝鲜族民族、民间、传统的文化艺术丰富多彩,上至80多岁的老人,下至幼儿园的儿童人人能歌善舞,大多会吹洞箫。他们创编和表演的四物乐、农乐舞、手碟舞、水瓢舞、扇子舞、洞箫合奏、溪琴合奏、朝鲜族唢呐合奏以及组织的篝火晚会等既弘扬了朝鲜族民族、民间艺术,为旅游提高了档次、增加了内容,又彰显了民族艺术的魅力。朝鲜族特色餐饮充分体现了朝鲜族传统的饮食文化。当场压制冷面、打制大糕、制作辣酱、腌渍辣白菜、烹煮狗肉等,既展示了朝鲜族传统的制作工艺,又使游客食欲大增。朝鲜族婚礼和寿筵是朝鲜族传统礼仪和餐饮文化的集中体现,在果园村游客不但能够享受到朝鲜族最高礼遇,而且能够品尝到朝鲜族各种传统的美味佳肴。那宏大的场面、隆重的仪式、动人的氛围、醉人的佳肴会令您置身于梦中的世外桃源。
果园民俗文化旅游村的旅游业由村民俗文化旅游公司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实行了公司加农户的管理模式。公司通过制定《家庭旅游服务规范》、《文明服务用语》、《家庭旅游服务星级评定标准》等八项制度和措施,做到管理规范、制度健全、价格合理、服务周到。公司组织村民成立了舞蹈队、器乐队、声乐队和婚寿庆典协会,创编了具有浓郁的朝鲜族民俗特色的四物乐、农乐舞、手碟舞、水瓢舞等传统节目20多个。公司设有游客接待中心、购物中心、家庭旅馆服务部、餐饮服务部、旅游产品开发部、营销部、鸭绿江漂流服务部、演艺服务部、财务部等机构。健全的制度、规范的管理、周到的服务既体现了果园民俗文化旅游的正规化和规范化,又确保了村民和广大游客的切身利益。为果园旅游资源的科学开发、永续利用,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果园民俗文化旅游村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配套的基础建设,规范的旅游服务和管理,吸引着中外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业已经成为全村不可替代的主导产业,旅游成为村民步入“小康”的助推器和加油站。目前,该村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各类演出达200多场,旅游综合收入100多万元,人均旅游收入达到3000多元。2008年被国家授予4A级景区、2009年被评为“中国民族建筑――朝鲜族建筑文化示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