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人才培养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媒体人才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

篇1

摘要:本文参照电子商务的概述方式,对数字媒体

>> 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及展望 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综述及理论阐释 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探究 数字媒体艺术“跨界”人才培养研究 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数字媒体艺术特性与人才培养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EDC―理工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思路 现代中医人才培养思路探析 浅议企业人才培养的思路 影视类高校数字媒体复合型人才培养与实验教学 创新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探讨 数字媒体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影视方向)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设计 当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浅析数字媒体人才培养中的多元实践策略 数字媒体跨学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游戏软件人才培养探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数字媒体导论I (Introduction to Digital Media) [EB/OL].

[12] Richard Stallman. Can You Trust Your Computer? [EB/OL]

[13] Ross Anderson. `Trusted Computing'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EB/OL].

[14] 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EB/OL].

[15] 赵超,黄孝章.我国出版业数字媒体平台发展方略探析[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8,16(5).

[16] 曾栋,张公明. 从数字艺术内涵谈工业设计专业数字媒体教育[J]. 艺术探索,2008,22(1).

[17] “下一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对广播电视发展的影响” 项目组. 数字媒体相关技术问题研究――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广电系统的影响(下)[J]. 中国传媒科技,2007,(6).

[18] 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介绍[EB/OL]. /animation/digimedia.htmt

[19] 郭蔓蔓.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 电视字幕.特技与动画,2008,(6).

[20] 莫丽敏,梁斌. 从“多媒体技术”到“数字媒体技术”:一个概念的发展[J].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4).

[21] 迟静,高珊珊. 浅析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 第一届中国图学大会,2007年8月,烟台.

[22] Computer Society and ACM Approve Software Engineering Code of Ethics[EB/OL]. / computer/code- of-ethics.pdf

[23] B. Joseph Pine II,James H. Gilmore. 体验经济(修订版)[M].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24] (美)Donald A. Norman. 情感化设计[M].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Summary of Digital Media and a Comput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Idea

LI Xu-zhang

(South China Institute of Software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990, China)

篇2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教学模式

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造就了数字媒体艺术产业迅猛发展的势头。在创意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渗透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也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应运而生。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立就是为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人才而成立的新兴专业。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现阶段,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现状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新兴的专业,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各个高校都是在自身特点上摸索出来的教学模式,有的学校是艺术学科背景,有的学校是工科背景,有的学校有综合学科背景,因此在不同学科背景和特色下筹建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呈现的特点和问题也是不尽相同的。由于大环境影响和社会所需对我国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的需要还存在着相当大的缺口,数量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另外,据不完全统计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无法用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不能仅仅只看到实用表面的需求,也不应当单单从自身条件出发草率设置新专业,因为如果单纯的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为转向,容易导致专业的简单膨胀,引发教育模式中的一系列问题。教育的潜在价值体现在学生的质量方面,深层价值是还要让高校培养的人才到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如果学生无法在社会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就需要我们从所培养的人才质量及其社会价值来重新思考。

二、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体系建设要求

从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义来看,它是专业的突出特点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而工科大学的多学科背景使其在艺术设计教育中有许多优势。多数工科院校一般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学科综合实力雄厚,师资力量雄厚,资金和设备大量的投入和发展,为学科发展有效地积累了资源;基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分析,并考虑工程、艺术学校、人文科学等相关学科有着良好的基础,有数字媒体设计和创造能力的人才培养的基本条件,所以我们建立了适用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一)优化教师结构和人才培养目标

把培养具有良好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复合应用设计人才,熟练掌握和创新应用现代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和创作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课程设置围绕数字媒体艺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基础知识和技能,应用各种软件和数字媒体技术的能力,同时具有扎实的编程能力。要达到这个教育目标,必须将理论知识结合实际设计和生产能力,以满足社会和竞争人才的需要,必须有一个“设计”为中心的教材。从艺术与技术的视角看学生的系统教育与设计创新,使其在了解和掌握设计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掌握创造和具体的生产过程、方法、工具和技术。

(二)产业链对接教学链的课程体系设置

随着高校艺术教育中“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新媒体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场应用的人才。传统的办学模式的专业和市场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差距,导致“知识劳动力过剩”,使一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充分说明了原有的培训模式是不适合社会所需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也背离了原有的“公共教育的意图”。因此,带领企业进入学校,建设“实验室课堂”或“教学工作室”等模拟教学,让学生在一体化的教学实施,在真实的商业环境和工作环境中“做中学”;让学生在实际的企业项目开发或建设中“学中做”。同时,改革评价模式,专业的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参与到学生的指导和评价的教学中,将课堂、学校、企业形成开放式课堂。在课程设置、内容、方法、手段、评价,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产业链对接链工程背景的教学实践,实现专业的企业教育对接。

(三)项目导人式的教学实践环节

篇3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VR虚拟现实;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53-02

1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VR虚拟现实方向建设背景

1.1 VR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发展背景及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提升新兴产业支撑作用,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2016年1月高盛的全球虚拟现实报告中指出,基于标准预期,到2025年,全球虚拟现实市场营收将达到800亿美元(其中硬件450亿,软件350亿);乐观预期下,2025年甚至将达到1820亿美元。由此看出,全球VR产业具有强势发展劲头,市场对其预期也是越来越高。

2015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的规模已经达到了15.8亿元,尚且属于起步阶段。2016年将迎来VR爆发之年。赛迪顾问预计2016年中国虚拟现实市场将达到68.2亿元,增长率达331.6%;到2020年,市场进入成熟期。

1.2 VR虚拟现实技术服务当地经济产业的背景及现状

在江西省委“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的指导下,通过前期发展来看,南昌市在虚拟现实产业所需的硬件制造产业关联的光学设备、精密仪器制造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2015年,南昌成为全国首批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创业创新平台加快发展搭建。2016年6月,中国(南昌)虚拟现实VR产业基地启动。

2 对VR虚拟现实相关企业的调研分析

经过连续两个月时间的调研,总调研了VR虚拟现实技术相关企业共20家,其中调研地区分布为江西省4家、北京市4家、上海市3家、广东省3家、江苏省2家、河南省2家、陕西省1家、四川省1家;其中东部地区12家占60%,中西部地区共有8家占40%;其中岗位群情况VR虚拟现实技术数字三维设计研占50%、VR硬件与软件开发占30%,VR市场分析及管理占20%;人才需求排名VR数字三维设计师占35%,VR数字平面图形设计师占30%,交互设计师占15%。

3 VR虚拟现实的人才培养模式

3.1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是新兴的本科专业,属于我校新申报本科专业,根据调研及论证,结合我校特点,我校提出了针对来自江西省内的主体生源,坚持需求导向,抓住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技术发展机遇,将学科专业体系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结合江西省特别是南昌地区支柱性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以整车集成关键技术、醇氢动力技术、红外成像技术、LED推广应用技术、BIM技术、VR技术、ERP财务业务一体化技术、人才测评技术以及景区旅游商品开发技术为重点,每个专业落实“几项技术、几手绝活”,着力培养为江西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特色人才这一目标。

根据学校这一重点发展目标,数字媒体技术专业重点发展VR虚拟现实方向,面向虚拟现实行业,掌握互动媒体设计制作方法、VR虚拟现实技术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技能,理论到位、技术技能系统实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互动媒体设计制作方法、VR虚拟现实技术技能这一实践教学路径。

3.2 课程体系设置

为掌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技能,开设了先导基础理论课程《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进阶课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综合实训课程《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为掌握数字化图形图像处理这一技术技能,开设先导课程《数字动画基本原理》、技术技能课程模块《动画素描造型基础 》、《数字图形图像处理》;为掌握互动媒体设计制作方法,开设先导基础理论课程《数字媒体技术导论》、技术技能模块实践课程《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数字音视频非线性编辑》、《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人机交互技术与开发》、《互动多媒体系统设计》;为掌握VR虚拟现实技术技能,开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游戏程序开发基础》、《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商业多媒体制作》模块化实践课程。实践课程安排模块化既有进阶性,又能各自一体化,使得学生掌握“几项技能,几手绝活”。

面向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如图1所示。

课程体系采用矩阵式的结构,其特色是以专业课程群为知识结构单元,组织形式层次分明。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分为思想政治课程群、身心健康课程群、理论知识课程群、技术技能课程群、综合实践课程群、素质拓展课程群几个模块,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课程体系注重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以此实现“理论到位”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多种类型课程之间,设计了双维方式课程:《数字动画基本原理》、《影视编导基础》、《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设置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构成基础》、《数字图形图像处理》、《数字音视频非线性编辑》、《三维造型与建模》、《数字三维动画技术》、《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影视特效与合成》、《商业多媒体制作》。校企联盟课程有《数字图形图像处理》、《数字音视频非线性编辑》、《三维造型与建模》、《新媒体交互界面技术》、《虚拟现实与流媒体技术》、《商业多媒体制作》实现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努力创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是以VR虚拟现实数字内容创建技术、计VR虚拟技术交互与集成为专业方向的循序渐进的课程群模块。学生在学习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技术技能课程之后,过渡到专业方向课程,从而兼顾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实现“技术技能实在”的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超良. 刍议VR虚拟现实技术[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16).

[2] 张拯.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和智能机器人的变电站巡检功能研究[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6(16).

[3] 郭晓红. 将虚拟现实技术用于微机原理实验教学[J]. 山西电子技术, 2016(4).

[4] 2016年《计算机科学》“Web智能与虚拟现实技术”专辑征文[J]. 计算机科学, 2016(8).

[5] 王江林.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机械设计问题探讨[J]. 科技传播, 2016(16).

[6] 李亚婷, 李碧雯, 王攀. VR黑洞[J]. 中国企业家, 2016(16).

[7] 冯英霖. 浅述虚拟现实技术在船舶吊装作业中的应用[J]. 建材与装饰, 2016(31).

[8] 许红云. VR技术在虚拟旅游的应用研究[J]. 电脑与电信, 2016(7).

[9] 王芸. 打破现实的规则――制造业中的虚拟现实技术[J]. 上海质量, 2016(8).

篇4

【关键词】软件工程;数字媒体;专业建设

1.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数字广播等技术不断发展,以互联网、无线通信为传播载体,以传统媒体内容与创新内容模式为核心的数字媒体产业在全球范围快速崛起,并正在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和休闲娱乐的形式。

我国的数字媒体业近几年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对于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并具有艺术创意能力的复合型数字媒体技术开发与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四川理工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是与IT企业合作办学、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前3年在校学习,第4年在软件企业实习并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为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在软件工程专业大框架下设置了数字媒体技术方向。

数字媒体技术作为一个宽口径、以技术为主、艺术为辅、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的专业方向,涉及到不同的学科知识,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探索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体系的研讨,搭建科学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促进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2.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设计课程结构、选择知识发展方式以及确定教学组织形式的依据,也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管理、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具有软件工程与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的特色,注重对学生软件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实践性强。结合我们自身办学特色和办学条件,我校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计算机科学、多媒体网络、软件工程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有扎实的软件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基础理论、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从事包括新媒体应用以及虚拟现实等在内的多媒体技术开发、数字媒体设计与创作、计算机游戏设计、网页设计与网站维护、信息服务及数字媒体管理等工作的创新性技术人才。”

3.核心课程体系

数字媒体方向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基本指导思想,重视实践课程的开设,使学生所学习掌握的方法具有充分的实效性,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以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成为本行业和企业所欢迎的有用人才。课程体系分为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数字媒体方向核心课程模块、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模块。

3.1 核心课程

软件工程专业数字媒体技术方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主线构成专业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其中,计算机与软件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入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编译原理、信息安全技术、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J2EE与中间件技术;软件工程专业课程有:软件工程导论、软件测试技术、需求分析与UML设计、软件项目管理与过程控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有:数字媒体技术导论、计算机图形学、数字图像处理、网络流媒体技术、用户界面设计、视频音频制作与处理、数字影视特技应用、高级游戏特性与游戏引擎、人机交互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高级脚本与插件技术等。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开始单独的实验课程和配套的课程设计。

3.2 特色课程

计算机网络游戏由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学和计算机动画以及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高度交叉结合,目的是培养具有扎实的游戏编程功底和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具备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一定的艺术素养,熟悉游戏产品开发流程,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能在游戏公司、门户网站、手机运营企业、动画公司等单位从事游戏设计、游戏开发、游戏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运营等方面工作的富于竞争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计算机游戏程序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学习普及游戏开发理念,培养游戏开发氛围,挑选有潜力的学生组成开发团队;传授游戏开发中的程序设计要素,特别是游戏引擎开发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游戏开发的基本理念,熟悉游戏开发的基本技巧和流程,并具备从事游戏程序设计工作的基本技能。

虚拟现实与数字娱乐。课程目标:本课程主要介绍虚拟现实的基本概念及其系统组成、相关的软件技术及虚拟现实的应用,并介绍了当前数字娱乐的现状,发展和一些关键技术。内容包括:虚拟现实的定义、特性和组成,虚拟世界的创建和管理,虚拟现实中的视觉计算,虚拟现实中的交互技术,虚拟现实中的声觉计算,增强现实,分布式虚拟现实,虚拟现实应用,与虚拟现实相关的数字娱乐技术。

4.实践教学体系

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就要强化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多层次化。基于创新性原则和以生为本原则,结合培养目标和自身教学特点,数字媒体技术方向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验,专业实训、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方面,各实践环节之问相互协调、相互衔接、循序渐进。

4.1 课程实验

依照实践能力培养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实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基本能力培养的系列课程,并按照系列课程的复杂度和规模设计实践环节,开展了多层次课程实验教学,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渐进规则,将实验课安排大学四年的各个环节。

多层次实验教学是指在实验大纲与目标的规范基础上,将实验项目设计成基础型、综合设计型、研究创新型不同层次的实验。同一学生从基础规范一综合设计一研究创新这样难度递增的实验项目中逐渐进行训练,实现系统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课程实验主要包括:手绘训练、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多媒体网页设计、移动娱乐软件开发、网络娱乐软件开发、界面设计课程设计、虚拟现实开发课程设计等。

4.2 专业实训

专业实训作为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教育的结合点,成为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重点之一。专业实训是对课堂教学具有延伸作用,是学生培训职业能力、熟悉职业环境、了解实际知识的重要渠道。通过专业实训,学生不仅可以把所学转化为所用,还能使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来慢慢适应相应职业岗位,锻炼职业的能力,为实习以及今后走向社会积累经验、打下基础。

我校软件工程专业是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以争建微软IT学院、HP软件学院为契机,与知名IT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软件开发、软件测试和服务外包人才。与中软国际、Tarena(达内)科技等十多家IT企业联合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就业基地。

4.3 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毕业实习是学生将前期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真正了解、感受未来的工作,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综合能力。真正实现与行业需求的专业实践能力对接。能胜任相应岗位的工作,从而积累工作经验,为就业做准备。为了增强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的重视,提高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和提高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及毕业实习实践环节获得的实践能力,也为缓解毕业设计时间(论文)不足,笔者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有机结合,实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模式,学生毕业设计的内容来自于毕业实习,并且毕业设计的内容要将毕业实习的内容进行一定的升华,除体现学生四年来所学知识综合之外,还要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科研能力,达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5.结束语

通过对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相关专业及方向的调研,基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了相关的核心课程和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融合专业技术、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为一体的软件工程数字媒体特色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艺术与技术交叉结合的数字媒体制作与开发能力和职业素质,进而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科学素养、艺术感悟、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职业素质都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以增强他们在数字媒体行业就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沈琦,于学军,张丽,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16:162-163.

[2]蔡建平,沈琦,于学军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特色建设[J].软件,2012,33(4):108-111.

[3]耿卫东等.面向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建设[J].计算机教育,2010(16):99-101.

[4]向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15):28-30.

[5]黄成云.数字媒体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5.

篇5

[关键词]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11—0066—04

数字媒体以其高效优质的信息制造与传播能力,推动媒体从形态、属性到内容产生巨大变革,全面渗透到人们的文化生活中,彰显出主流强势媒体的姿态,展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魅力。以文化创意为核心、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计算机游戏、影视动画、网络娱乐、虚拟现实等为具体代表形式的数字内容产业正在全球蓬勃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的新兴产业,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急需高素质的数字媒体专业人才。通过研究借鉴国外高校数字媒体专业的教育状况,我国诸多高校新增开设了数字媒体专业。为了推进高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紧密结合,教育部从2008年起实施了针对紧缺专业人才培养的“第二类特色专业”建设计划,在全国高校择优建设、优先发展一批国家特色专业,为国家培养紧缺专业人才。该项计划引发了高校对特色专业建设内容和方法的广泛讨论。课程体系构建是特色专业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的建设过程中,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充分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在深入调研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广泛吸纳用人部门对人才培养意见的基础上,面向人才培养目标,邀请国内外高校教授和产业专家共同研究培养计划,构建与数字内容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特色鲜明、操作性强、能有效服务特色专业建设的课程体系。回顾课程体系的构建过程,剖析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分析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总结课程体系的实施经验,凝练形成有效的课程体系建设观,对于继续推进特色专业建设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推动特色专业的持续稳健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 正确拟定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

为了使课程体系能够在人才培养中有效发挥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专业特色,拟定了以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 紧密结合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的需求

深入调研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的现状,了解数字内容产业对紧缺型人才需求的具体内容。既充分尊重现状,又理性、适度地前瞻构建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使得所培养的人才,既能掌握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又具有推动数字内容产业发展的潜能和知识储备。

2 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

客观审视办学环境,了解自身办学优势,扬长避短,充分利用自身办学优势进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将学科优势和专业特长,结合进课程体系的内容中,体现在课程体系的实施上。

3 保持课程体系内容的先进性

不断跟踪数字内容产业的技术变革,分析数字内容产业的演化趋势。充分了解国内外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培养的动态,及时调整课程体系的内容,始终保持课程体系的先进性。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把数字内容产业的前沿知识介绍给学生。

4 推动人才培养的特色形成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课程科目、教学内容、实践项目,形成方向鲜明、结构合理的课程群。建设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资源,探索与特色培养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促进形成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5 强调课程体系的操作性

充分了解生源情况,结合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基础,构建课程体系的内容。厘清课程科目知识内容之问的循序渐进关系,建立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结构。通过有序组织,推动层次递进的课程教学。结合师资建设情况,及时更新课程科目,革新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二 面向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设计课程体系内容

通过调研现阶段我国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借鉴吸纳国内外高校培养数字媒体人才的经验,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拟定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围绕我国现阶段数字内容产业对数字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制作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通过与国内外企业和高等院校的紧密合作,突出特色和个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较高文化艺术修养,理论基础扎实,工程技能娴熟,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适应性强,善于合作,能够熟练运用数字媒体技术手段进行数字内容作品的设计与制作,具有创新和研发数字内容产业新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

面向上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和内容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采用矩阵式的结构,其特点是以课程群为知识结构单元,形成层次分明的组织形式。在课程体系结构上,垂直方向自底向上分为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等几个层次,循序渐进地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路线。课程体系强调宽厚的基础培养,以此实现“理论基础扎实”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多种类型课程的层次之间,设计了课程实验、技能专题实训、综合项目实训和集中就业实习等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递进培养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实现“工程技能娴熟”的工程型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水平方向自左向右是以网络游戏、计算机动画和虚拟现实为专业方向的并行课程群。学生在研修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之后,选修专业方向课程,从而兼顾人才培养的共性和个性,实现“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 推动课程体系演化,促进特色形成

在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过程中,为了保障人才培养的有序高质运行,结合不断改善的教学环境和动态演变的人才需求,审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修订课程体系内容,推动课程体系的良性演化,先后产生了4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课程体系。版本1为专业筹备期间提交给专家论证的课程体系。版本2是在2007年首批入学的学生培养中执行的课程体系。两年之后,对版本2课程体系修订产生了版本3。版本4是在2011年第一届学生毕业,人才培养完成了一个完整周期之后修订所得。以下通过数据,对比分析4个版本课程体系的演变特征,直观阐明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特色之间的关联关系。

1 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

数字内容产业是基于深厚文化艺术底蕴,融合先进科学技术的创意产业,迫切需要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素质兼备、工程技术特长鲜明的复合型人才。利用华中科技大学学科齐全,在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等一级工程学科上的优势,开设文艺和理工课程,并逐步摸索调准文艺和理工课程融合的尺度。表1显示了4个版本课程体系中文艺和理工两类课程的比例。通过逐步调整两类课程的比例,探索出一套能有效地对理工类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的课程科目、教学内容和实施手段,满足了“文理融合、工程技术见长”人才培养特色的要求。

2 构建层次分明的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讲究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不仅有利于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而且有利于教学的组织实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方向几个层次的课程构成。表1显示了4个版本课程体系中不同层次课程的学分比例。通识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学分总和保持高于50%,符合“重素质,厚基础”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方向课程的比例形成金字塔结构,并逐渐增加了它们的学分总和,从而有利于实现“专业方向明确,技能特长鲜明”的人才培养特色。

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含有课程实验、技能专题实训、项目创作实践、企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等环节。表1显示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的演变情况。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在不断提高,目前稳定在1/3左右,以此加强学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实现“工程技能娴熟”的人才培养特色。

4 执行方式多样化

充分利用自身条件,开发企业可用师资,遵循三三制师资建设原则,组建多样性的师资队伍,获取多样性的知识来源,形成多样化的执教方式。表1显示了学院全职老师、从其他学院和高校外聘来的老师和来自产业界的老师执教的学分比例情况。多样性的执教方式保障了课程体系的实施效果,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和个性化,有利于培养“适应性强,善于合作”的人才。

四 创新课程体系实施方法,保证人才培养效果

课程体系需要通过良好实施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为了强化实施效果,采取的具体措施有:

1 持续进行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资源建设

数字内容产业是日新月异的创意产业,必须通过持续的课程内容更新和教学资源建设,才能保持知识内容的时效性和先进性。通过自编讲义,引进英文原版教材,改编企业培训教材,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从产业实际作品和科研项目成果中抽取素材,剪裁后形成教学案例,建立共享案例库。邀请来自产业的专家共同拟定专题技能实训、项目实训和就业实习的内容。

2 坚持教学方法改革

除了课堂讲授之外,大力推动演示教学、案例教学、现场教学、专题讲座、研究启发式教学、项目型教学。推动教与学的互动,进行教学方法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项目作品交叉剖析和评价,指导学生进行新技术的探索和研发,营建生动活泼、求实上进的教学氛围。

3 强化实践教学

建立多样化、层次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建立包含实验指导书、实验报告、成果案例等内容的成套实验教学资源。建立联合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学生到企业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有效机制。由企业自带项目来学校,全真模拟企业生产的过程和形式,进行毕业设计训练。

4 注重校企合作教学

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大学进行合作,外聘教师进行课程讲授、专题培训和前沿讲座。将企业引入教学,协同进行课程实验和实训。建立由学院专职老师和企业老师构成的毕业设计双导师制度。有计划、有步骤、有尺度地推动企业定制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在校企紧密合作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无缝接轨。

5 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数字内容产业是一个十分强调创意和创新的产业,自由创意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实施选修课程和创意实践课程的教学中,大力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辅助指导的模式。建立了“数字内容作品自主创作实践工作室”,学生自主管理,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项目创作或作品大赛。创作成果和大赛作品,可按相关规定折算为学分,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创意、自觉创新的求知习惯。

6 跟踪评估实施效果

通过学生调查、专家监督、合作高校和企业反馈等多种形式,跟踪评估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不仅对每门课程进行独立评估,还对课程群和教师课程组进行综合评估。关联分析评估数据,推动教学的纵深融合,促成课程群建设产生大于简单叠加的教学效果。通过用人单位跟踪了解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与产业要求之间的差距,优化调整课程体系。

通过有效的实施,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以2011年第一届55名毕业生为例,其中13人在国内攻读研究生,10人出国攻读研究生,5人在国企就业,3人在三资企业就业,17人在私营企业就业,4人自主创业,3人因申办出国延滞就业。一次就业率达到了95%。在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形成了“发挥优势,培育特色,注重内容,强化实施”的课程体系建设观,满足了现阶段人才培养实践的需求,促进了人才培养特色形成,产生了良好的人才培养效果。

参考文献

[1]肖永亮.美国的数字媒体学科发展[J].计算机教育, 2006,(51:47-50

[2]沈琦,于学军,张丽,等.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特色专业复 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 论),2010,(8):162.163

[3]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 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4]张灵,禹奇才,张俊平.专业特色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Ⅲ.中国 大学教学,2012,(9):28-30

篇6

据前期调查,我们发现在四川省内仅有三所非师范高职院校设有本专业,而且其专业发展均沿革于原师范类办学基础,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便是其中之一。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综合性普通高等民办职业院校,在这样一所民办非师范综合院校中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本身就具有一定特殊性,再由于无论横向还是纵向都缺乏能够比较和借鉴的材料,所以建设难度相当大。一般而言,非师范类高职院校现开设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职业能力方面必须要有所突破和创新。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自身特点,并积极通过“区域行业发展调研”“、自身办学特点分析”“、企业人才需求调研”等方式对目前及未来几年市场对教育类、数字媒体制作类、新媒体传播类相关行业人才职业能力需求进行了调查分析,初步形成了符合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基本特点,并具有一定非师范类培养特征的人才培养规格。(1)调研“区域行业发展趋势”。我们通过和相关行业公司管理人员交流,以及对《成都市数字新媒体产业发展规划(2009-2012年)》、《成都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成都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文件进行研究,进一步认知到成都及周边区域未来在数字媒体行业、电子信息产业、数字文化创意及新媒体行业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未来五年内数字媒体、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将占到全市GDP的6%,成为经济支柱产业③;专业人才缺口初步估计将突破6万人。因此,学院多次召开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交流会,邀请相关专家、行业一线企业的管理者共同讨论人才培养的方向、模式、方法,并逐渐形成了在培养领域上突破传统教育领域局限,同时面向教育培训、数字媒体、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2)分析“自身办学特点”。我们以学院办学的总体思想为指导,从硬件、软件两方面对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环境做了深入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发现:①作为一所年轻的学院,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非常重视现代化硬件设施的建设。目前已建有“非线性编辑实训室”、“音视频技术基础实训室”、“数字媒体生产实训基地”等良好的硬件环境供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使用。②目前学院从事数字媒体领域、多媒体软件教学的专职教师有20余人,其中有近一半教师是具有丰富行业经验和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学院充分认识到行业发展速度快、竞争大的特点,并积极通过“内培外引”等一系列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地建设力度。可持续发展的教师团队为现代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3)调研“企业人才需求”。调研企业人才需求的实质是调研企业的岗位群设置需求和相应的专业能力结构需求。但由于不同企业的成长背景、发展情况、管理、文化各不相同,所以对开展调研的企业应有所选择。通过多方努力,我们联系到成都地区在数字媒体、文化传播、音视频系统集成等行业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大行业影响力的一线企业,这些企业的机构设置比较完整,管理相对规范,岗位职能明确具体。选择他们做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可以产生基于生产过程的,具有一定典型性的岗位人才参考模型。与此同时,我们也通过互联网招聘信息、现场招聘咨询、毕业生就业回访等多种方式对更多相关企业用人需求进行调查。高职非师范类教育技术专业的主要职业能力和素质要求在人才培养领域和方向确定后,我们将该专业人才技能培养的重点放在数字传媒行业、文化传播行业及教育培训行业等数字资源设计、开发、建设、管理和维护需求量大的实践应用领域。面向社会,面向数字媒体内容提供公司、企事业单位,面向中小学校、培训机构培养能够从事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管理与使用、音视频系统工程建设与维护、数字媒体内容制作、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服务以及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辅助工作和其他涉及媒体技术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通过调研,我们总结出目前市场人才需求的几个重要岗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技术员”、“数字媒体资源建设人员”、“音视频工程系统集成技术员”、“数字媒体技术应用服务人员”的职业能力需求。

人才职业能力标准形成需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选取行业领先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行业领先的企业一般具备五个特点:(1)在行业具有一定影响力;(2)岗位设置相对完整;(3)技术处于领先地位;(4)管理团队比较稳定;(5)管理机制比较健全等。选择行业领先企业进行调研,不仅可以得到参考价值较高的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信息,从而总结提炼出多个岗位工作的典型过程,以确保形成有效的人才职业能力标准。同时还可以随着调研的深入,展开进一步合作,如开设“定单班”,进行“课程置换”等,这样更有利于拉近企业实际需求和学院人才培养的距离。(二)职业能力目标设定“忌大忌全”教育技术领域本身是一个跨学科的复合型领域。教育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很容易出现课程开设面面俱到,技能培养泛而不精的情况。职业能力就是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选择培养哪种职业能力一般会考虑市场需求、学院自身培养条件等因素,最后选择可行性最高的一个(或两个)按照岗位需求进行能力分解展开重点培养。(三)重视“通识性”职业能力这里所指的“通识性”职业能力包括“良好的职业岗位认知”、“主动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等。这些能力一般隐性的包含在其他职业能力中,但却是相当重要的部分。这些能力是否良好,直接决定了岗位工作开展的成效。行业领先企业在招聘时非常看重员工的通识性职业能力。

篇7

[关键词]新媒体;动漫;人才培养

网络、移动通信等新媒体技术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随之而生的新媒体数字内容需求增加,其中新媒体动漫内容深受广大终端用户特别是青年爱戴,新媒体内容制作行业对熟悉新媒体特征与表现特点、熟练掌握新媒体动画制作方法,能够从事新媒体动漫策划、创意、制作、营销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增加,这便对现有的动漫人才培养机制出了挑战。

一、现有的动漫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高校现有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完全结合动漫特点,动漫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不准确。众所周知,动漫行业人才由管理人才、美术人才和技术人才、营销传播人才组成,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和深谙艺术市场的营销传播人才是动漫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市场需求最大的人才。而多数院校没有充分考虑到新媒体时代动漫产业对人才的新需求。

2.专业建设缺乏特色。综合、师范、经贸、科技类普通高校的动漫专业设置没有考虑自身特点和优势,一味简单模仿国内较早开设动漫专业的几所重点高校,在课程内容方面严重同质化,缺乏自身特色。由于高校,尤其是省属高校与全国重点院校在师资水平、生源质量、软硬件配置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简单的仿效使得毕业学生就业时暴露出许多问题。各学院专业之间的无序竞争也分散消耗了本省有限的动漫教育投入,难以做大做强。

3.新媒体动漫理论研究滞后。目前,省内院校关于动漫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传统美术片的动漫制作、软硬件环境建设等方面,较少涉及多媒体、网络、移动通信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对动漫教育的理念、内容及手段的影响等问题。

二、高校动漫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进策略

1.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影视、广告及新媒体行业对动漫人才的需求,促使我们转变办学思路,重新考量自身动漫人才培养的市场定位问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现阶段我省动漫本科教育应将动漫作为一种艺术素质教育,通过加强学生的艺术、技术底蕴培养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熟悉媒介特征,能够从事动漫创意、制作、营销、衍生产品开发,技术和艺术的结合的复合型高级人才。高校动漫专业应调整办学方向,由目前单纯的动漫艺术教育转为动漫应用教育,强化数字媒体内容方面的教学,以应对当前新媒体广阔的市场消费空间。倡导“大动画”概念和“动画产业”概念,立足于技术、艺术、营销传播三个着眼点,重视动漫艺术和技术以及营销传播的高度融合的特征,结合扎实的传统动漫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数字动漫创作能力,满足动漫在娱乐、信息、教育等行业个性化市场应用的需求,避免与重点影视和艺术类院校在高端动漫艺术领域的正面竞争。

新媒体动漫的发展为非艺术类院校的动漫人才培养提供了机会,综合、师范、经济、科技类院校能够结合自身综合条件,展开动漫专业的个性化建设,培养有自身特色的高等动漫人才,改变现在动漫专业的整齐划一的状态。综合、师范类高校可发挥多学科交叉的办学优势,着力培养数字动漫产业的创意、制作及师资人才;经贸类院校具有市场营销方面的学科优势,其动漫专业可以在动漫作品的前期市场调研、发行及衍生产品的开发方面做出特色;科技类院校具有与工业设计密切衔接的技术优势,动漫专业能够在动漫行业软硬件开发及动漫制作工艺技术方面产生突破点;职业技术院校强调技能型教学,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能够培养动漫这一知识密集型行业所需的具备熟练制作技能的产业人才。各类高校通过精确的市场定位,革新教学体系,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的优势互补。

2.完善教学内容。高校动漫专业在教学内容上要考虑新媒体对动漫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开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应用教学,应加强电视、网络、移动媒体的数字动漫内容的策划、制作、发行能力的训练,扩充多媒体内容创建、虚拟现实、网络游戏、手机动漫等内容到教学中。

现代动画教育与传统动画教育在动画的“艺术性”与“商业性”方面,观点有很大区别。传统的动画教育过分强调动画作为艺术的属性从而忽视了动画在商业上的客观要求,这种教育培养的学生想法多,却能力弱,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差。现代动漫教育要重视商业运作模式训练,将艺术与商业教育作为同等重要的问题来看待。

3.动漫教学形式的改革。新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动漫人才培养的理念、内容、手段发生了较多变化,出现了更为丰富的模式,我们的动漫人才培养目标、内容、手段以及动漫人才评价要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变化。动漫专业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展开动漫教学目标设置、课程实施及评价,研究新媒体时代动漫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构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个别化学习能力。

研究新媒体技术(多媒体、网络、移动通信等)对动漫产业教育内容及手段的影响。在教学的手段上,将新媒体技术与教学进行有效整合,依托现代教育技术的先进教学理念和信息技术手段,注重培养学生依托现代网络技术的动漫项目规划、管理、制作、发行等网络化协作生产能力。

4.加强与媒介的联系、推进校企合作。为使学生更好的适应新媒体动漫市场需求,高校动漫专业应加强与网络、通信等企业的协作,采取问题解决的教学机制,将教学纳入到动漫创意、制作、发行及产品研发的产业化环节中,完善动漫产业链和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动漫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形成优势,实现共赢。可采取联合办学、订单式教学、工学交替、带薪顶岗等模式,保持高校动漫教育与产业发展的高点接触,发挥高校动漫专业的科研创新优势,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设计和培养人才,多层次、多模式开展产学研结合。

篇8

>>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出版人才:现实需求与培养探索 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人才需求及培养 融合发展背景下出版产业如何创新 媒介融合背景下学术图书的出版走向 网络媒介下出版传播的新走向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传媒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论媒介融合背景下基层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基于媒介融合背景下播音主持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产业融合背景下人才需求及高校培养策略探析 培养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全媒体记者 媒介融合时代的人才培养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媒介融合背景下独立学院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数字媒介视野下出版文化的精品化建构 浅析出版改制背景下出版社的财务管理 出版改制背景下出版社的财务管理研究 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院校编辑出版学专业人才培养理念探讨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广播创新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6]梁宝毓:《试谈地方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建设》,《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7]《新媒体与出版传播系专业设置》,http:///show.php?contentid=560

[8]陈丹、张志林:《北京印刷学院数字出版人才培养探索》,《科技与出版》2010年第8期

[9]梁宝毓:《试谈地方高校数字出版专业建设》,《兰州文理学院学报》2015年第5期

篇9

>> 实践教学“三对接”模式的构建与实现 地方高校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三对接”模式研究 从“三对接”角度浅析中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邓晓旭 大庄科探索“三对接”城乡环境建设新模式 “三对接”模具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行业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三对接”研究 师资培养“三对接” 社会服务添活力 “三对接一贯穿”工学结合高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证 论高职制冷与冷藏技术专业“三对接”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营销专业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如何实现“三对接” 论我国新媒体产业的困境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转型发展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三对接课程改革初探 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民办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现“三对接”核心课程的建设与研究 关于对我国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农类院校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院校模具专业“双贯穿、四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对当前高校国际贸易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经济统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杨成杰,严功军.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的对策思考―2010年全国新闻传播学教育年会会议综述[J].新闻研究导刊,2011,1.

[4]游文明,张翔,周军,姚海滨.高职教育“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

[5]360百科

[6]游文明,张翔,周军,姚海滨.高职教育“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研究[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3

[7]李希光.新闻学核心[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77.

篇10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研究

一、数字媒体艺术学科在国内发展的现状

数字媒体艺术是由数字技术和当代艺术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跨学科艺术的创新学科。[1]20世纪80年代末,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开始研究计算机图形技术。1990年成立了中国图像图形学会。1993年由张骏教授在中央美术学院率先创建了美术工作室,成为了我国第一个高校专业电脑美术培训班。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工艺美院、北京印刷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等高等美术研究中心陆续开展了更大范围的电脑美术培训。2002年当时的北京广播学院获准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为我国第一个开设该专业的院校。进入21世纪以后,数字媒体艺术开始引起我国学术界和教育界的关注。[2]一些高校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开始开办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专业。近几年,数字媒体艺术作为新兴专业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该专业的开设高校日益增多,尤其是一些以理工科专业见长的综合性院校,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数字媒体艺术在我国发展近30年时间,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很多学校开设此专业并没有真正认清其内在原理和特点,使得该学科发展良莠不齐,所以数字媒体艺术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二、数字媒体艺术的定位

1.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交叉学科

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跨越了多个学科,打破了原有的学科界限。该领域主要涉及造型艺术、环境设计、交互设计、数字图形处理技术、计算机语言和计算机图形学等方面的知识。它具有科学特质又具有人文特质,不能单纯地将其归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或者艺术学。正是由于数字媒体艺术具有技术和艺术的双重特征,数字媒体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应该独立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3]数字媒体艺术不能被简单地划分为计算机科学,因为它的核心是艺术创造。数字媒体艺术中数字技术与艺术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技术给艺术提供物质媒介和展示渠道,艺术是技术的核心价值,是作品的灵魂。数字媒体艺术也不能简单地被划分为艺术学,因为它需要依靠计算机技术这个表现手段,因为更优秀的数字技术可以更好地演绎艺术作品。因此,了解数字媒体艺术的交叉学科的属性可以更清晰地明确其教学中的专业学科设置。

2.数字媒体艺术的培养目标、学科框架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以艺术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数字产品和艺术产品相结合的能力。艺术类别的课程占核心课程的比例较大,如艺术概论、媒体设计与创意、3D动画和虚拟场景、数字影视合成与处理等。其目的是要培养技术和艺术兼备的复合型人才。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框架,笔者认为应该从“交叉学科”、“艺术创作”、“人才培养”三个方面进行:在交叉学科里,分别于计算机科学和艺术学交叉研究;艺术创作手段纷繁多样,应充分结合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所有带来的可能性来实践;在人才培养方面分为理论知识、市场化、实践教学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实现理论、实践、教学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中国高校的设置和开展是在摸索中前行,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探讨并解决。

1.制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制定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4]它决定一个学校该专业的发展方向。总体来说,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分成技术和艺术两方面:技术主要体现在实践性,艺术主要体现在创作层面,而这两点在院校的教学规划中并不明确。无论是偏重技术还是偏重艺术,都应当根据本学校的学科优势、教学资源、专业特色等实际情况来制定。[3]

2.专业师资匮乏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的教授,需要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有艺术创新的人才来担任。但目前多数院校的该专业教师多是由计算机专业、信息工程专业的老师担任,他们掌握较好的计算机技术,但是会忽略艺术的创造性。所以,如何提升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是决定整个专业教学质量和方向的关键。学校应该多为教师提供再学习的机会,开阔教师眼界,搭建更广大的平台,让教师能更好的接触该专业的前沿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能及时根据时代的发展修改和更新自己的教学内容,真正做到所教为所需,让学生所学为所用。

3.培养的学生不能与市场接轨

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人才需求量大,但是毕业生没有办法通过自己的专业学习,找到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主要原因是动手能力不强、实践能力有限、创新能力差。因此,我们得反思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具有针对性、专业性和实用性?是否达到了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另外,学校投入相关的教学设施设备,是否达到了能够开设该专业的标准?只有良好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实际操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才能获得社会竞争力。

四、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科建设的可行性方法和对策

1.提出一个交叉学科研究,基于数字艺术为框架的多学科体系设想

数字媒体不能单纯的被看成一门新兴的学科,而是服务于社会发展,体现科学与艺术深度融合特色的交叉学科。所以将数字媒体归纳到艺术设计,或者计算机科学都不是一个恰当的学科分类。现在国家已经将数字媒体艺术、动画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放置在一个专门的类别中,充分的体现了其特点。因此,对于数字媒体艺术的学科建设,有必要将其与艺术学和工学等学科门类充分交叉,例如: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艺术学理论、设计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信息工程、网络工程等学科密切相关。在综合类大学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综合类院校无论在艺术学院(通常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或者计算机学院(通常开设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开设此专业方向,都要顾及其交叉学科性,尽可能的提供更加广阔的平台和借鉴学习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的完善学科体系建设。

2.大数据、信息化研究和分析数字媒体艺术学科知识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这里的大数据指的是数字媒体艺术在中国兴起的这些年来,所招收的学生数量、占比,毕业的就业方向、职业规划,考研和出国比率,包括二本以上院校的师资力量和科研成果等。在大数据分析的背后,是一个值得思考和改革的学科知识体系。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我们可以更加有效的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包括:数字媒体艺术基本原理模块、影视特效创作模块、交互媒体设计模块、数字媒体产业知识模块和创新创业技能模块。课程体系应与高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资源匹配,强调艺术与科学、人文的交叉融合,以创作为核心,将学生的创作、设计能力和服务于创作的技术研发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目标。

3.依托产业需求,制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生态发展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