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数字化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家教育数字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家教育数字化

篇1

关键词:云计算;泛在计算;数字化资源: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

中图分类号:G20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1)21-0014-04

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所提出的建立中国教育云服务平台相呼应,国家开放大学欲通过搭建信息化支撑系统构建国家远程教育云,为国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优质服务。开放大学作为新型大学的独特价值取向,首先会通过学习资源充分显现出来。(严冰,2011)那么作为远程开放教育核心要素的学习资源建设,应该如何基于国家远程教育云,整合、改造、开发、开放多来源、多层次、多类型的资源,真正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从而为各类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呢?从理论上讲数字化学习应能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能够为多样化的学习要求提供广泛而富有成效的支持。(李招忠,2008)数字化学习资源则是实现数字化学习的基础和关键。而新技术的出现无疑对数字化资源建设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云计算、泛在计算对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影响

1.云计算

教育和科研被认为是云计算(Cioud Computing)最具发展潜力的应用领域之一。其基本原理是,用户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并不运行在用户的个人电脑等终端设备上,而是运行在互联网的大规模服务器集群中。应用云计算构建数字化资源教学环境,学生可以自如地在各种终端之间同步获取数据,并可随时与任何人分享,具备良好的开放性和共享性,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共用,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资源孤岛的形成。

2.泛在计算

泛在计算(ubl’qmtous Computmg)是指无所不在的、随时随地可以进行计算的一种方式,其基本设想是把计算机微缩成各种大小芯片嵌入到每件事物,通过广泛存在的计算机和无线通信悄无声息地为人们服务。泛在学习是泛在计算技术支持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其特点可以总结为:①永久性,②易获取性,③即时性,④交互性,⑤教学活动的真实性,⑥适应性,⑦协作性等。将泛在计算应用于远程开放教育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中,创设“多形态资源、多终端接入、多通道交互”的学习环境,便于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进行组合、选择和获取学习内容,更好地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大大有助于学习效果的提升。

二、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综述

提到数字化建设,有两个核心的问题需要考虑,一个是如何生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数字化资源,一个是海量资源积累后,如何形成高可用性数字化资源应用环境。这两个看似相互独立的问题,其实是相关联的,高可用性的数字化资源应用环境会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的生成、共享和应用,海量的优质资源是则构成资源应用环境的基石。

1.国外现状

(1)数字化资源的评价标准与量规

很多国外学者从课程评价的角度提出了一些数字化资源的评价标准与量规。较有影响的有,美国培训与发展协会(American Somety of Training and Development,ASTD)的E-learning学习课件的质量认证标准(E-learn-ing Certifications standards,),于2001年通过测试并定稿,包含可用性、技术性和教学性三个维度。美国的多媒体教学资源项目MERLOT(Muhimedia Educational Resourcefor Learning and Online Teaching)于1997年开始,主要是针对高等教育领域,其项目目标主要有两点,一是提供学习资源服务,二是构建网络虚拟学习社群。MERLOT所提供的学习资源都是免费的。该项目对资源质量的评价包含内容的质量、作为教学工具的潜在有效性和操作的简便性。另外,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也在这个领域进行了研究与实践,已形成相对成熟的评价标准,极大地促进了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优质数字化资源的生成。

(2)对象化学习资源的生成与管理

对象化学习资源的生成与管理可以使教学资源开发更好地服务于教学需求、提升资源共享系统的效能,各国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学习对象是支持学习的可重用“微内容单元”,具有可重用性、独立性,采用LOM进行属性标注。可重用学习对象的提出是采用工业化高效作业模式对资源内容建设模式进行重构的一种设想,希望设计开发的独立学习对象能够在不同应用情境中不断被重用,构建多样化的学习环境,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并在总体上提高资源建设的成本效益。CISCO公司根据学习对象理论将学习资源内容进行了Cunieulum、Unit、Module、Les-SOllfRLO)、Section(RIO)这样的分层,并构建了相应的学习对象分布管理应用的网络平台系统,在应用学习对象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这方面取得较大影响的项目还有:加拿大的EduSource、欧洲的UBP、澳大利亚的EdNA、美国的MERLOT、英国的JISC IE等。国外这样的研究与实践探索通常由来自政府、研究机构、企业的不同人员共同承担,并在多个层面展开相应的研究和推广工作。这些由来自不同背景的领域专家从不同层面开展研究与实践,共同推动了国家整体上的共享学习资源环境的建设。

2.国内现状

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高校精品课程等项目推动了数字化资源生成、共享和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在教学设计、课件、试题库和案例库建设方面,都有大量实践应用。但从资源的质量上来讲,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只注重量的积累,资源教育性和教学性被普遍忽视;二是没有从整合资源的视角去思考网络教学和网络课程开发,难以跳出传统课件开发的思维模式;三是资源的重复建设,未形成有效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四是资源的评价审核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导致优质教育资源难以规模呈现;五是资源库的交流与互动性能,难以形成数字化资源有效的共享与演化提升。

从共享环境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一是未形成被广泛认同的数字化资源生成标准和流程规范;二是集中存储与集中管理的模式给数字化资源生成和共享带来很多限制;三是数字化资源的价值未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

三、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数字化资源建设现状

1.资源建设与管理的经验

中央电大二三十年来积累的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的经验,尤其是1999年开放教育试点以来,基于计算机网络

的教学资源建设与管理的经验,为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资源建设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2.积累了大量的优质资源

1978年开课以来,尤其是1999年开展开放教育以来,已经开设了66个专科和26个本科专业,建设了专业核心主干课程800多门,聘请了2000多名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担任印刷教材主编、主审和视频教材的主讲,包括华罗庚、杨振宁等大师的讲座。已经建设了9000多学时的视频资源和近600门优质网络课程(其中国家精品课程23门)。在非学历资源建设方面,包括“三农”教育、师范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等视频资源总计达25000多学时。这些都是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原始资源积累。

3.“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开发与运行

2008年3月,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牵头承担建设的“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项目,取得了初步的成果。该项目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设计开发了资源共享基础平台及应用系统:整合了包括国家开放大学资源和国家精品课程在内的各类优质资源:目前已在全国建设了20余家分中心。其系统开发、资源整合与运营经验为本项目的实施打下基础。

4.课题“泛在学习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与实践

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2008年所开展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泛在学习中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的研究与实践,将“泛在学习”应用到课程的学习上来,以小企业管理等4门课程作为试点对象,取得了一些成果,如设计开发短信(彩信)资源、电子书、“移动校园平台”等,相关资源建设机制、流程的初步方案。

四、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划

1.创新课程建设观念

新技术的出现使得远程开放教育的媒体利用和学习资源发生重大的变化,国家开放大学的数字化资源建设需顺应这种变化趋势,创新课程建设观念,为学习者提供集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形成性评价和学习支持服务于一体的网络课程,提供资源的导航与推送服务,更多地应用“印刷媒体+PC上网+手机终端”,或者是“印刷媒体+IPTV+PC上网+手机终端”,或者是“电子(纸)书+PC上网+手机终端”等多种媒体组合,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实现远程开放教育的泛在学习。

(1)建立课程泛在学习资源体系。不仅要关注单一资源,更要关注课程资源体系:不仅要求每一个单独的资源是优质的,更要使这些资源组成的资源体系也是优质的,是优选组合了的教学资源,这将有利于学习者应用和教育者建设与资源整合。按照课程学习素材性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学习指向性和资源来源可以划分为:预设性资源、形成性资源、关联性资源和泛化性资源四类(杨孝堂,2010),其中预设性资源作为教师预先制作或设定的、并要求学习者必须使用的资源,必须认真设计、编制;形成性资源是学习者的问题、困惑、感受、见解等动态生成的资源,经过师生或者计算机自动筛选和整理可以形成问题库、博客、网络日志,应用或共享;关联性资源如数字图书馆、资源库等,需要教育机构在共享的层面上付出努力。

(2)建设优质的预设性学习资源。需要坚持如下原则:对于预设性学习资源来讲,海量资源等于没有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的课程预设性学习资源越少越好:用错了地方的预设性学习资源是垃圾,甚至是:不适用的预设性学习资源是无效资源;优质的预设性学习资源一定是优选组合了的资源;考察预设性学习资源是否优质,应从“必须、够用、有效、经济”的基本思想出发。做到“最需要的内容,最方便的获取,最经济的利用和最高效的学习”。

(3)进行多种媒体学习资源的一体化设计和可选择性设计。多种媒体学习资源一体化设计是指在远程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建设过程中,根据学习环境、学习条件、学习对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和专业学习规律,充分合理地确定各种媒体资源建设的使用方案,使各种媒体资源在使用时相互配合,发挥媒体各自的优势,形成有机整体。可选择性设计是要针对不同的学习者设计模块化、结构化的学习资源体系,为不同背景的学习者提供可选择的多种媒体学习资源。当然,学习资源可选择性设计的前提是教学内容的可拆分性,其保障是经费投入,其核心是学习内容、学习策略与学习媒体的合理选择和科学组合。

(4)处理好不同类型学习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关系、不同类型的学习资源建设方式、使用要求、承载的媒体和传送方式是不同的,要使建设与应用不出现脱节的现象,就必须在建设的设计阶段考虑资源的应用条件和应用成本,从而到达建设与应用统一。

(5)遵循相关课程学习资源的开发技术标准,以保证学习资源的共享。泛在学习时代是共享资源的时代,共享的前提是技术的兼容性,在资源的开发阶段要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的标准。

(6)研制课程资源体系的质量评价标准。在广播电视大学课程标准和远程开放教育课程实施及效果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远程教育教学发展的最新趋势,从学生学习过程人手,重在利用最终用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和专家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采用边研究、边实践、边修订的方法,探索出一套符合高等教育普遍规律、具有远程开放教育特色、符合成人学习需求、科学有效的课程资源体系的质量评价标准。

2.形成高可用性数字化资源应用环境

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承担了国家开放大学学习资源层面的建设、组织、管理、和应用的功能。它是国家远程教育云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国家开放大学高性能的网络和存储基础设置的基础上。能够承载超大规模的媒体资源存储和多种终端高速访问,能够满足各类用户资源检索、访问、下载、评价与共享的需要,为用户构建友好的资源应用环境。同时,该平台还是一个可扩展、高度开放的公共资源服务平台,不仅国家开放大学的其他教学应用能够无缝地调用支撑平台提供的服务,通过开放的技术标准和应用程序接口,社会上各类教育机构也能够便捷地在此资源,或利用已有资源构建新的课程资源,提高社会优质教育资源整合共享效率,降低资源建设成本。此外,支撑平台还可根据行业企业、组织机构的培训需求,提供定制的资源开发或培训外包服务。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的总体架构如图所示。

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建设利用现代知识管理和知识于程中的相关技术,采用基于知识点的资源建设与管理方式,实现资源的灵活配置与整合,提高资源服务质量。构建一套动态的、由知识节点及其关系构成知识网络,使之成为组织资源库中各类学习资源的逻辑框架。以统一的逻辑框架为基础,有效整合来自不同机构、不同领域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实现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资源的沟通。

3.生成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的数字化资源

国家开放大学将主要通过改造、新建和整合的方式,聚合优质教育资源。

(1)以统一的逻辑框架为基础,改造现有的音像制品资源,包括“三农”教育、师范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培训等

特资源,编目入库到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

(2)开放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包括国外知名高校的公开课等开放教育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国内高校投入资金建设的校级公开课和精品课程,以及远程教育机构现有优质资源等,并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开放,通过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提供配套的应用服务,增强学习者学习体验,扩大资源应用社会效益。

(3)将根据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课程学习需要,以一流专家学者领衔,新建一批优质课件资源、案例资源、实验资源、测评资源,其中,非学历教育部分,针对社会紧缺的人才需求和国家建设重大工程的需要,与各行业协会、部委密切联系,结合职业资格证书、技能证书开发、购买或招标建设新型学习资源。

国家开放大学将根据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和服务模式改革需要,重点加强以下几方面的资源建设:

首先,基于便携终端的“微型学习”资源建设,组织专门的研发队伍,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展相关的研究,根据需要调整“微型学习”资源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创新资源呈现模式和交互方式,切分资源时间长度、转换资源格式,使之成为主流学习资源之一。

其次,远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借助国家开放大学先进的教学环境和设备,开发一大批用于支持远程实践教学的资源,特别是理工类学科的虚拟实验、仿真实践教学资源,支持基于仿真场景的科学实验、角色扮演学习以及基于多人视频会议系统的远程情境教学等。

第三,建设多样化测评资源,除传统的试题库、试卷库外,建设情境反应测评、协同任务驱动测评、基于远程监视的技能展示和现场观摩等新型测评资源,通过学习测评资源的改革推动远程教学模式和内容的改革,有效提高学习者职业能力水平和实践能力,

第四,针对新疆、两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需求,开发一批优质双语教学资源,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的发展;针对我国部队战士和士官的学习需求,开发一批优质学习资源,并探索缺乏互联网接人条件下的资源应用和教学服务模式,促进我国军队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提高;提供对残疾人资源应用能力的支持,例如针对盲人提供资源的朗读版本,针对聋哑人提供视频资源的文字脚本等等,

4.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

建成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资源体系。通过引进商业资源,使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拥有可提供全国服务的基本常用文献数据库。通过资源调度与信息集成,共享CAI,rs、CADAL数字图书馆资源。引进国家数字图书馆、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NSTL)等数字图书馆项目可提供服务的资源。

建立统一协作、共建共享的数字图书馆应用服务系统。建立各个功能软件高度集成的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总部应用系统,以扁平化方式统一为全国读者提供服务。支持多终端阅读,实现数字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推送服务。建成支持与若干所分部图书馆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应用系统。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建成国家开放大学数字图书馆应用子门户。到2020年,直接服务于450万注册生群体,并具备为每年3500万规模的全民学习提供数字图书馆支持服务。

五、结束语

目前,基于国家开放大学远程教育云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相关标准、机制、流程尚处在探索阶段,但在不久的将来,结合远程开放教育教学特点,应用云计算、泛在计算所形成的数字化资源支撑平台以及优质的面向学习对象的优质的学习资源,将拥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和较大的发展、应用的空间。同时,在对新技术不断跟踪、整合、应用的同时,我们还要必须要注意加强影响学习模式的主要因素的研究,如学习者本身、教师、学习环境、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媒介、学习过程、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学习时间等,以此作为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出发点,为各类学习者提供高质量的学习资源,从而实现有支持的个性化学习。

参考文献:

[1]严冰开放大学的教学学术与学习资源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1(8).

[2]杨银付加强开放大学的资源建设[J].中国远程教育,2011(6).

[3]李招忠“多元化背景下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研究”结题报告[R],教育部规划课题,2008.8.

[4]杨孝堂泛在学习:理论、模式与资源[J].中国远程教育,2011(6).

[5]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支撑系统立项建议书,2011.10.

[6]何克抗.我国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09(10).

[7]李玉顺,李葆萍,林康权E-learning教学应用与资源制作[M].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10.12.省略/lunwen/17774.htmi,2011 06.24.

篇2

[关键词]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信息素养教育;高等师范院校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1.04.035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04-0128-05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eacher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Take 20 Higher Normal University Libraries for ExamplesQu Nan Zhang Fang Yan Yashi

(Library,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89,China)

〔Abstract〕Combining with NETST-2008 of the United States,Elementary and Middle School Teacher Educational Technqiue Ability Standard of Chin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 of American,the paper which takes 20 higher university libraries as examples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Chinas mainland higher normal university and aims to explore some of the strategies on the future 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 of higher normal universities to adapt to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education informatization.

〔Keywords〕teacher education;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information literacy education;higher normal university

2002年,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指出: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师教育信息化既是教育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加强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进行教育改革,实现科教兴国的最实际和最迫切的行动之一。[1]”

教师教育可以分为职前和职后两部分,其中职前部分是教师教育的重要工作范畴,职前教师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教育系统提供和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在我国,通常把职前教师称之为师范生,并主要由师范院校来承担培养工作[2]。在信息化背景下,职前培养、在校培养已成为当前世界师范教育改革的重点[3],并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部门的普遍重视。

1 中美教师教育技术标准介绍

美国是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也是应用和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较早的国家。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在其教育类学校系科认证的专业标准中,明确要求从教育类学校或系科毕业的新专业教师应该具有能有效地将教育整合到教学中的能力[2]。

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m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1ogy in Education,以下简称ISTE)也提出职前教师应该通过他们的专业培训,学会大量教育技术,应该拥有充足的机会在教学中探究创造性技术的使用[2],该协会于2000年和2008年先后颁布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 for Teachers,NETST)正式版和修订版,NETST-2000强调教师应该了解技术和能够使用技术,而NETST-2008则将这一焦点拓展到数字化时代的教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高效生活能力的提升,强调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成为高效的数字化学习者与数字化公民,从而使学生能够面对数字化世界的各种挑战[4]。转贴于

NETST-2008包括5类维度20项指标,5类维度内容为[4]:(1)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造力;(2)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教师能够设计、开发和评价整合了现有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真实学习经验以优化学生的情境性学习,从而使《面向学生的国家教育技术标准》2007(NETSS-2007)标准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得到发展);(3)树立数字化时代学习与工作的典范;(4)提升数字化时代的公民意识与素养为学生树立典范;(5)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

我国教育部于2004年12月也颁布了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该标准研究和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相关标准,其中包括NETST-2000,以及国内的相关研究成果,该标准包括4个能力素质维度14个一级指标,其中4个能力素质维度是[5]: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与态度;教育技术的知识与技能;教育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应用教育技术的社会责任。

我国标准中多次出现“应用教育技术”,表明我国标准对于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强调无处不在,这和NETST-2000有相似之处,而NETST-2008的焦点则在于运用技术的终极目的——促进学生发展,还要促进教师自身发展[4]。8年时间里,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的变革使NETST-2008完全超越了NETST-2000的视野。据我国标准的颁布也5年有余,NETST-2008无疑为我国标准的修订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2 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是教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

篇3

1 数字化革命的概念、特征及

影响

2011年在美国人杰里米·里夫金写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首次提出“数字化革命”这个概念,概念提出的瞬间便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媒体的广泛关注。

“数字化革命”也称“第三次工业革命”,指的是近30年来以信息交互技术和新能源循环利用为目标的新一轮产业升级,不仅包括基础制造业转型升级,还包括新能源数字网络平台革新,而且包括电子生物、新型材料和3D打印等技术延伸。结合上两次工业化革命,我们看到,随着新型技术的研发成果在众多产业中展示,并且正快速地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和实践,第三次产业革命又一次努力塑造着我们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预计会给全世界带来比前两次工业革命更为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力。相较于前两次,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了一个重大转变,就是智能机器代替了体力劳动,并且在将来还可能替代脑力劳动。在过去的30年里,数字化革命逐渐向人性化、智能化发展,智能机器人在基础制造业、新型农业、商务物流、远程控制系统以及社区服务等产业的普及应用,更多地把人们从繁锁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我们应该看到,随着数字化产业浪潮的推广和应用,人类社会终将实现智能化的生活和学习。

目前的数字化产业,代表性技术为:3D打印技术、众包服务、物联网、自动驾驶、远程视频会议系统、远程家居控制系统、数字化教学等多方面的集约化、综合化的技术体系。数字化革命的特征是:智能化、数字化、系统化、人性化、极速化。第三次产业浪潮的理念和技术的传播应用及推广将不再受到地域、国界、政治等的限制,真正实现全社会的传播与发展。

2 国内外对于对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的现状研究

在时代特征转变这样一个前提下,应对设计教育方式予以相当地重视。目前在微信团队推广中多次提到的一个“无边界学习”的概念,就是基于数字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物联网和互联网平台的多方向、多维度的学习条件下,由新加坡政府在2010年的一次教育技术大会中提出的。

美国政府于2010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要求将数字科技应用为革新国家教育制度的方法,特别强调以科技促进学习,并为之制定4个阶段:1)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2)深化数字信息技术应用;3)制定了教育技术学习的七项具体标准;4)提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

中国人把计算机、英语、汽车驾驶作为21世纪必须掌握的技能。为了更好地在21世纪生存,美国人制定了具备生活能力标准,而“数字修养”正是技能标准四维空间中的一维。数字修养即信息素养,在现阶段的很多国家教育制度中设立,作为艺术类教育工作者,如何转变设计教育方式并使之适应社会、学校、学生之间的完美沟通,成为提升当前时代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3 当前设计教育方式的局限性

第三次产业浪潮同前两次一样,也是一个创造性“替代”过程,在开创新科技、新材料、新发明的同时,肯定会对原有的社会生产方式和国家分配制度产生冲击,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设计教育方式也将产生变革,我们要加快设计教育方式的转变,进而增强教育科技的竞争力。

未来世界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谁能把握第三次数字化革命的核心技术,谁就能在未来的世界大国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第三次产业浪潮的创造性“替代”过程,也是传统中小企业以及传统行业消失的过程,作为未来的设计师我们应该清醒的看到设计教育未来的出路。因为以机器人、3D打印机、电子生物技术、自动驾驶、众包服务等具有数字化革命特征的先进技术和组织设计管理方式在不断地淘汰着基础劳动者,只有及时调整我们的设计教育思维,才能在新型生产和设计服务环节中站稳脚跟,赢在未来,真正的实现家庭工坊的设计制造和个性定制服务。

随着各种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时代特征和教育媒介的发展,当前已具备了学习时间的不间断性,学习空间的无限性,以及学习内容的广泛性。人们在传统教育教学中获取的知识及能力,已经不能更好地为当下的时代服务,当传统的统一大纲、材的设计教育方式,使学生的兴趣弱化的时候,我们也要警惕一些网络等媒体和平台带来的非道德的、愚昧的、世俗的非法信息的侵害。

4 数字化革命对设计教育方式的影响

4.1 对设计教育资源的影响

数字化教育和网络平台的开放性是多维的、非线性的,实现了多种方式的组合和链接,从枯燥的文字中解脱出来,进入到互动的交互性的以图像、媒体、声音、动画为主导的知识世界中,这种“环绕”的多维度学习方式,将我们的学习和思考、体验及设计结合到一起,大大提高了知识的涵盖性和教与学的效率。第三次产业浪潮不仅改变了经济发展方式,也改变了传统的知识传播媒介和载体,更突破了语言文字的限制,而且知识的传播也不再受地域的限制。以云计算为代表的空间服务系统,将我们的知识体系带入极速化的模式中来,使我们的教育资源越来越“数字化”。

作为设计行业的教育者,我们看到设计行业资源的多样化和系统化,以美国开源网站为首的设计服务平台不断的爆炸式的资讯冲击着我们既有的知识体系,如何在学好本专业的同时,适当汲取或浏览来自已有或当下的优秀设计作品,而不是被各个国家的不同流派的设计形式和设计语言所束缚,需要我们的教育理念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坚定性。

4.2 对设计教育理念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载体,是学生知识的主要来源,在教与学的环节中处于支配地位,由于传统的尊师重道和因袭的教育模式,部分教师缺少了些时代的敏感性和前瞻性,同时也使学生的知识来源相对的单一和贫乏,严重制约学生综合性、开创性、个性化的发展。当下网络平台的普及,大学生信息来源的多样化,学生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以及对新事物新问题的看法,不再仅限于学生层面或者学校层面的思考,学生越来越多的个性化和专业化,与传统教育工作者之间的矛盾可能更加突出。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从源头把握和控制知识以及理解的传播,积极发挥在教与学环节中的重要作用,带动学生转变思维方式,同时也转变自身的教育习性,更新自身陈旧观念,进而促进学生以及学校对第三次数字化革命的推动,以更加适应时展的要求。

4.3 对设计教学模式的影响

传统的设计教学方式具有相对的统一性,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相对统一,数字化革命的进程加快以后,学生们就具有了一个更加方便学习、更方便操作和交流的学习环境,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进度和专业能力,在专业方向上表现出一定的个性或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教育工作者,要从“一大片”向小组式的教学模式改进,因材施教进而实现教育部近期提出的“异步教学”理念。

设计领域的专业院校已经在思考设计系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以及社会认可性的问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专业性强,但是沟通能力、再学习能力、综合性能力的不足显然与社会、企业的需求有很大差距。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大科研和实践的结合力度,进行跨学科的融合,协同创新创业,实现教师和学生、学校和企业、单位和国家的共赢。

5 总结

第三次产业革命正努力塑造着我们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随着各种数字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时代特征和传播媒介的发展,人们在传统教育教学中获取的知识及能力,已经不能更好的为当下的时代服务。作为艺术类教育工作者,如何转变设计教育方式并使之适应社会、学校、学生之间的完美沟通的要求,是目前时代变革所提出的新课题,而积极更新自身陈旧观念,适应新的设计教育模式、适应新的设计教育理念、熟悉新的设计教育资源,是改进设计教育提升教学质量及自身素养的必经途径。

参考文献

[1]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

篇4

>> 关于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共享研究 公共文化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的设计研究 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平台建设 基于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教学实践资源库研究 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研究与实践 区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规模化应用研究 社区“虚拟”公共服务平台创新研究 信息工程监理公共服务平台研究 基于GIS和LBS的文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 整合科技创业资源 构建公共服务平台 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开通 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思考 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浅谈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整合公共文化资源,提高文化馆服务效能 公共图书馆与“农家书屋”服务体系的资源共享平台研究 CAD/CAE公共服务平台中资源共享智能型系统研究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 地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4]阳光.应该注意图书馆保存文化典籍职能的发挥[J].图书馆学研究,1988(01):24-27

[5]王建雄.浅谈数字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设计[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18):91-93

[6]王建雄.客家文化资源数字化标准研究[J].电子世界, 2014(10):376-377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科学与艺术艺术设计教学

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结合,从本质上看,即是艺术与科学技术统合的产物,它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用艺术设计的方式创造实用与审美结合的产品,为人类的生活服务,满足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多种需求。当下设计不再仅仅是一门技术,或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文化。它不仅关系到产品的设计,而且肩负着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设计。所以,设计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就成了设计教育的主体内容,设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造力的现代设计人才,而教育、教学的方法和目标则是关键。

一、艺术设计教学必须与时俱进

随着人类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的应用日益普及,计算机作为设计工具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里已是必不可少。计算机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传统的设计教育理念、设计教学方式也亟待改革和重新整合。我们说21世纪是“创意经济时代”,亦是“设计时代”,经济建设急需具有现代设计观念、具备相当专业设计水平的设计艺术人才。因此现代设计教育应该紧跟时代的变化,要不断创新和不断发展,认真地研究如何与现代技术结合。

信息社会,高新技术在层出不穷地涌现,譬如电子艺术、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正在冲击着传统艺术的载体;材料科学的进步,纳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促使产品的加速更新换代;建筑科技的发展,也正在使智能建筑、生态建筑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都令我们应接不暇。信息时代需要新型的设计艺术人才,这对设计教育提出了一项新课题,即必须立足设计教育发展趋势,推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研究,更新观念,树立新型的现代设计教育思想,把艺术与科学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高新技术直接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这就要求在现代设计教育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须有强烈的时代概念,高校的教师更要不断地学习,以使自己的思维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教育部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规划中提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改革更新培养模式,调整课程结构,用现代文化、科技发展新成果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逐步实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

二、数字化技术给艺术设计教学拓展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

目前在我国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高效率是生存的前提。因此,在讲究时间和效率的现代社会里,教育应该毫无疑问地更加重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以艺术设计教育为例,将数字化多媒体引入课堂,能明显地使课堂变得更生动直观,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计算机将艺术学科的主要课程连接起来,可以优化课程结构,节约课时,减少繁琐的表现技法的练习,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构思和创意上。计算机的智能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让教师和学生及时看到艺术创造预想的效果。设计教学中欣赏、启发和参与极为重要,它们使我们能真正认识到设计的真实内容。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程体系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也使艺术设计教学具有了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1.数字化技术能够有效地启发和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

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进入课堂发挥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优势。在教学中通过数字化教学手段把学生难以直接感知和领会的事物现象在短时间内直接呈现出来,这样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还能启发和引导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抓住自己的感觉,融入自己的理解,表现出自己创意设计的精神。判断、捕捉并保住自己在汲取他人设计养分中出现的既能符合设计美学原理,又能发自内心的点滴新意,并不断积累、融通和表现,是设计创作乃至形成自己设计风格的重要因素。利用多媒体数字化技术教学,也有利于照应设计专业学生个性差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的难度加以控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解决了学生个体对事物领会过程中构成的理解差异,使整个课程进度保持统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激励学生从发散性思维中选出最佳方案,并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如何分析、解决问题,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

2.数字化技术有利于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

篇6

 

二、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现状

 

为了更好地了解目前我国高校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现状,本文对“十一五”期间评审出的502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筛选、分析,选取出4所含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信息管理平台、实验教学资源四方面进行研究(见下页表),以期获得启示。

 

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从建设规模、设备配置、智能管理等方面都较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各高校都加大了实验教学条件建设的技术含量,如华南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实验教学中心根据技术发展趋势和实验教学内容更新,不断引进采用最新技术的实验设备[3]。各高校还依据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要求,形成层次清晰、责权明确的现代化管理体制和高效率、智能化的运行机制,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积极创设各种有利条件支持大学生研究创新型实验项目的开展。

 

但是受本学科专业发展水平和我国教育发展现状的制约,目前高校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仍有改善和发展的空间,如应加大各实验项目的虚拟实验室建设的力度[4],增加精品实验视频数目,强化教学设计、远程教育方向的实验资源配置。另据统计,达到国家级标准的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仅占总数的约0.797%,因此,研究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是必要的。笔者将从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室系统、信息管理平台、实验教学资源四方面探讨研究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三、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研究

 

(一)构建“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创新实践”三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

 

教育技术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部分,应在加强和改革实验教学中以学.多层面的实验教学对象。数字化实验教学中心在支持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实验教学、科研实践的同时,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培训人员开放5,为全校公共课和选修课实验、社会人员培训、教师教育技术技能实训、其它专业实践教学等修师会员进教社人实!基本型h常规基础实验、课程单项|实验等综合设计型课程综合实验、专业设计1研究创新年项目研究实验、竞*创新|实验等

 

2.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按照基本型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研究创新型实验分层次实施实验教学,体现实验教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创新性。

 

(1)基本型实验。主要是以常规基础实验、课程单项实验为主,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对专业基础知识的理解,促进实验基本技能的掌握,提升实验数据处理的能力,强化实验仪器的灵活使用,为学生开展综合设计实验打下扎实的实验基本功[6。如常规基础实验之一的数字音频实验,主要是进行音频采样、编辑、格式转换等技能训练,通过实验,学生掌握了使用各种设备进行声音信号采样的技能,并熟练运用软件编辑样本和进行各种格式的转换,为往后进行网页综合设计、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开发或数字电视作品创作等综合设计实验中音频的设计制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综合设计型实验,包括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和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安排在课程理论学习和基本型实验后,学生进行教师精心设计的体现该课程综合技能的设计型实验,如在掌握了图形图像处理、音频、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等基本型实验后,可进行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开发的课程综合设计型实验。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是指教育技术学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在三、四年级,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与专业相关的专业综合设计型实验,如数字媒体传播方向的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数字影视作品的综合设计实验。

 

(3)研究创新型实验。包括由学生独立承担创作的项目,或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项目,或参加国家级、省市级的竞赛项目,或参与校外实习单位的实践项目等。以项目设计为依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独立研究能力和自主创达到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复合人才的目标。如以参加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为契机,让学生组成团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专业中找出有创新研究价值的课题项目,利用开放性研究实验室和中心实验资源,开展资料收集、数据分析、内容挖掘、报告撰写和项目研发等研究创新型实验工作。

 

3.以学生为中心,形成自主开放式、合作探究式、创新研究式的实验方式。学生可自主选择实验教师提供的实验选题,也可使用开放性实验室自主设计实验,也可自行组成团队,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或自主承担创新型项目。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方式,活跃求知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学生钻研新知的兴趣和创新研究的能力。

 

(二)构建以专业方向为引导的多功能实验室系统

 

通过调研我国六所国内教育技术学专业发展较完善的高校教育技术学实验室的建设及设备配置情以专业方向为引导的多功能实验室系统针对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发展,我们注重产学研实验室、开放性实验室和虚拟实验室的建设,促进实验室建设朝着多媒体化、网络化和高科技方向发展。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员通过实验室网络控制平台对各实验室进行实现网络化的智能管理,各实验室配置相应的实验信息管理平台和实验教学资源,开展多层次的实验教学,既支持本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同时支持交叉性课程的实验教学,为本专业师生、全校师生和社会培训等所用,实现多层次人才的培养。

 

(三)构建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智能化实验信息管理平台

篇7

>> 2009年山东省普通高中各科目教学跟进式指导实施方案(试行) 省农委全省农业系统“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年”活动实施方案 山东省能效“领跑者”制度实施方案 山东省危险化学品安全综合治理实施方案 贫困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 贵州出台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实施方案 我省2008年民主评议高等学校行风工作实施方案 制定实施方案狠抓落实 2010年吉林省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 吉林省农药市场监管年活动实施方案 2010年吉林省种植业产品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 陕西省2013年职业农民塑造工程实施方案 江西省2013年普通高考分类考试实施方案解读 省委教育工委 省教育厅2009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2008年重点工作宣传实施方案 山东省农药质量和使用安全监管百日整治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情商教育研究与实施方案 《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实施 海南省2009-2013年度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五部委:医改实施方案年内重点落实工作确定等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山东省落实《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编者按:为切实做好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贯彻落实,近日,山东省教育厅出台落实教育部《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实施方案。从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等方面明确了17项重点工作任务。本刊特将该方案全文刊登,以期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

一、强化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建设

1.完成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按照全国公共教育管理平台“两级建设、五级应用”的要求,用足用好省财政配套专项资金3000万元,建设A级数据中心,抓紧实施机房建设和软硬件招投标手续。山东省教育数据中心建成后,对教育厅现有软硬件资源进行迁移整合,部署和运转国家教育管理系统,承担山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

2.推进省级教育高速专用网络建设。拟定山东省教育高速专用网络规划方案,充分调动电信运营商及其他社会企业的积极性,构建以省教育数据中心为核心,各市、县教育城域网、各高校校园网高速互联的山东省教育专用网络。

3.加强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结合“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山东省普通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计划(2011-2015年)》和“宽带中国2014专项行动”,把学校布局调整、薄弱学校改造、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统筹安排,加快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网络教学条件建设,实现全省80%学校10M以上宽带接入。

4.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分别制定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校园建设的数字化。启动中小学生体质监测平台建设。

二、推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5.加强省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建设。启动山东省“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中小学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征集和平台建设工作。加强山东省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本科高校创新课程体系建设工程”,推动高等教育网上开放课程建设。

6.吸引企业参与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制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征集、审核、评价办法,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政企合作、准入退出、推广应用、奖补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共建共享、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

7.推进多种形式的网络空间“人人通”。探索通过网络共享公用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形式,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网络学习空间的教学相长。

三、推进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

8.支持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工作。对列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的工作进行指导和检查,发掘一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典型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推动试点工作科学、有序开展。

9.启动一批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在全省范围内遴选100个左右的项目,分区域和学校类型就山东省教育信息化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省级试点建设工作。

四、做好信息化培训工作

10.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2014年完成全省28万初中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组织开发能力测评工具和网络测评系统,促进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11.组织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对全省教育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进行教育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网络等级保护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

12.继续实施“职业院校信息技术职业能力提高计划”,着力提高职业院校教师、校长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13.举办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教学大赛。举办中小学校、职业院校、本科院校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多媒体课件大赛,推进教师教学与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

五、加强教育信息化保障和管理体制建设

14.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督促各市、县加强机构建设,配套建立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教育信息化推进办,提高教育信息化经费保障能力。

15.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教育督导重要内容。根据国家教育信息化督导方案,制定《山东省教育信息化专项督导工作方案》,适时开展专项督导,督促各地把信息化工作落到实处。

篇8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信息化;探索;创新

“数字化校园”是以宽带网络、校园无线网络、现代通信技术等数字化网络设施为基础,借助相关管理平台,对学校在教育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的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处理、整合、传输、存储、应用,从而使学院的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优化,得到充分的应用的一种数字化网络教育校园环境。

教育发展方向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要进行教育信息化,就必须进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就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发展要求,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和先进的通信技术构建现代“数字化校园”。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研科研水平。

一、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现状

近年来, 湖南高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湘潭大学、长沙理工大学等高校率先开展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许多高校已启动或准备启动这项工作,全省“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发展迅速。

而民办高职院校由于起步晚、基础差,将主要精力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经费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因此,目前民办高职院校中“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案例不多。但“数字化校园”对民办高职院校来说也是必由之路。

第一,民办高职院校规模不断扩大,信息化应用不断深入,原有的信息系统在业务功能、数据共享、统一门户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且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业务和数据平台。

第二,民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是要培养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其核心任务是要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因此,学校必须提升教学与管理水平、提高实验实训设施的使用效率、实现数字化教学环境,这些都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内涵是一致的。

第三,随着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不断增加,国家示范性和骨干民办高职院校的建设以及民办高职院校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具备了建设“数字化校园”的条件和能力。

2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建设的各种因素

(1)不注重整体规划。目前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只考虑某一阶段的任务。在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时,只考虑如何购买网络设备,如何做好综合布线工作,对后期校园网上的应用没有一个总体方案。在校园网硬件基础建设完成后,才去考虑哪一个部门该上哪一个应用系统、采用什么技术、如何实现信息的存储等,这样就有可能出现已购买设备不能满足即将使用的软件的需求。

(2)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

许多民办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大多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的思想,认为设备买回来,师生可以上网就可以了,校园网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功能,主要原因是忽略了软件的建设。

(3)缺少统一的管理体系。在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组织管理上,没有统一的管理体系,缺少统一协调规划,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建设步调、建设标准不一致,数据不能共享,势必会形成一个个的信息孤岛。民办高职院校在投资建设硬件基础设施时实行统一协调规划,但在应用系统建设时由各部门根据自身的业务建立自己的应用系统和数据资源,造成数据存储分散,没有统一的管理,信息不能在各部门之间实现交换或共享,“数字化校园”的作用不能很好地发挥。

(4)不注重标准化研究与应用。缺乏一套全国统一的教育信息化标准是导致目前民办高职院校校内、校际间信息系统彼此不兼容,信息孤岛严重的客观原因。信息化首先需要一套完整的代码标准。在校际间,目前很多民办高职院校的上级机构在向高校采集数据时采用的数据标准往往不统一。如果有一套统一的标准,那么民办高职院校就可以建立一个齐备的数据库,根据不同主管部门的要求随时调用相应数据。

二、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在新形势下发展的应对措施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还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还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因此,第一,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立足于学院的实际情况,要进行统一规划,然后分步实施。同时还要考虑到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在构建校园网时要坚持先进性、安全性、开放性、标准性、成熟性相结合的原则,建设覆盖全院的、开放的、可扩展的网络体系。第二,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和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是“数字化校园”的核心。要重视“数字化校园”的软件系统建设,要整合已有资源,消除信息孤岛。在应用系统资源建设上,要发挥高职院校应用型教育的特色,结合学院实际,开发切合学院需求的教育教学、教研科研应用系统。第三,“数字化校园”网络和应用软件系统建成后,还需建立完善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服务队伍,还需建立一个完善的技术服务团队,服务团队应包括技术培训人员与技术服务人员等。

三、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发展思路和建议

1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明确建设策略

逐步建立“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CIO)机制。传统民办高职院校一般是由学院的“网络中心”来负责“数字化校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但是“网络中心”仅仅是一个与一般院、系、职能部门并列的二级单位,它们理论上负有统一规划民办高职院校“校园数字化”建设的责任,但实际上缺乏统一规划所必需的权限。网络中心如要求教务处提供有关学生资料的数据库,教务处可以提供也可以不提供。“网络中心”缺乏必要的权威性和号召性。

所以,当数字化建设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战略的一部分,由战术地位转变为战略地位,由局部推进转变为整体推进,由技术驱动转变为制度驱动时,必须建立有效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即 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机制。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CIO) 机制的建立能够促进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机制的专业化、知识化,能够保证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实施效果,也能够追究其决策失误的责任。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CIO)机制中,下设“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专家咨询委员会、“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

“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是学院首席“数字化校园”建设执行官,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与管理最终决策者,负责审定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和发展的总体规划,决定人力、经费的投入等。

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决策提供有益的咨询。

“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是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日常办事机构,负责领导和监督“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的执行,对各个项目进行中期监督和项目验收,具备有效协调的能力,能够组织召开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方面的工作会议。

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的领导下,负责本单位的数字化建设,保持与“数字化校园”建设办公室的联系。各部门“数字化校园”建设主管应是该部门的第一负责人或是第一负责人的副手,最好具备计算机知识的背景。

2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要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

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发展规划应当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发展总体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遵循“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实施”的原则,要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身的应用需求,决定分期目标,确定和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方案。要有对“数字化校园”建设预算进行瘦身,提倡厉行节约办建设的思想,各项投资要严格进行市场调研、技术论证以及利用效益评估等步骤,做到“应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建设和发展方针。

3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重点是资源共享

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的就是在学院范围内有一个能共享的数据平台,形成一个唯一的可信的数据资源,使整个“数字化校园”不同时期的数据资源能够有机地集成,保持所有数据资源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并为整个高职院的信息查询和决策分析提供可靠的、全面的、足够多的数据保障。

四、结束语

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实施将会深入地影响到民办高职院校的发展,为民办高职院校实现“高水平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目标提供技术环境。“数字化校园”实施同时, 民办高职院校的管理模式也将同时进行变革。“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也是如此。一流的设备需要一流的人才来管理,一流的“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仍需要一流的人才队伍共同巩固和发展,这样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持续发展的工程,在不断发展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同时,必须开展“人才工程”建设,把德才兼备的网络技术人员和网络管理人员充实到民办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来,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民办高职院校的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林华东,吴伟斌.高等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策略――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之五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5(6).

徐艳伟.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新命题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3).

薄红英.教育信息化与高等教育改革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6).

胡东成.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加速建设一流大学 .中国远程教育,2003(19).

李改梅.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对策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6).

杭国英.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师素质 .高等教育研究,2004(1).

篇9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纲要;公共服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G62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04-05

上海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程(简称“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提出的十项重点发展项目之一。

一、教育信息化工程实施的背景

通过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建设,旨在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核心理念、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1.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为了落实国家规划纲要的相关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专门设置“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章节,从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三个方面描绘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基本建设的宏伟蓝图。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征求意见稿)对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学校信息化、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也制订了相应的计划。因此,上海市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注重对接国家和教育部的相关要求。

2.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推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举措

《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中明确提出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重点的数字教育工程”,即“加强教学软件、课件和教育资源库建设和共享应用,开展电子互动教育试点,推广电子学籍卡应用”。

“教育信息化工程”也是《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简称《智慧城市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信息化工程”中的三个示范项目组成了《智慧城市计划》的数字教育工程:即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开放共享、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市民终身学习档案和学分银行系统。因此,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将满足市民终身学习的需求,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同时成为上海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实施“教育信息化工程”是促进教育公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是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由之路。

自《规划纲要》颁布以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相关工作。2010年2月启动了《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召开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专题研讨会,形成《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之后,分别向市教卫党委及市教委处室和直属事业单位、教育部“金教工程”专家、全市所有高等院校和区县教育局、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教育厅(委)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征求意见,于2011年8月底基本完成编制工作,2012年1月正式颁布。《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了“教育信息化工程”未来五年的重点建设内容。

二、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和政策推动,上海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1.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但仍存在带宽偏低、访问速度太慢问题

教育部把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划分成“解决有无”、“普及覆盖”、“性能提高”三个阶段。上海市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海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f简称“上海教科网”、“校校通”等项目建设,基本达到“普及覆盖”水平,正处于“普及覆盖”的收尾阶段。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效与存在问题见表1。

但是,随着上海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瓶颈问题日益显现:

(1)互联带宽偏低的问题

目前,上海区县之间的互联带宽受到100M限制,部分区县的校间互联带宽仅为10M:本市高校中仅有32所光纤直接接入高校的互联带宽大于100M,甚至还有不少高职高专学校仅2-10M:上海教育系统市级主干网络的总接入带宽为5.3G。

(2)出口访问偏慢的问题

目前,全部区县和所有高校都是自行购买因特网出口带宽,平均到每所中小学校和每位高校师生,普遍存在上网速度慢的问题。例如:原卢湾区的每所学校的校均出口带宽约3M左右,上海师范大学的人均出口带宽约50K。

(3)网络资费过高的问题

上海教育单位的平均网络资费普遍偏高,上海市在5.9万元/百兆,月,而北京市为2.4万元/百兆,月,天津市为1.5万元/百兆,月。浙江省为1.2万元/百兆,月,贵州省为1万元/百兆・月,广东省为0.99万元/百兆,月,湖北省为0.8万元/百兆,月。因此。上海部分高校目前直接购买外地运营商提供的低资费互联网接入服务。

2.数字化资源初具规模,但优质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不够健全

教育部把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划分成“有无”、“能用”、“好用”三个阶段。上海市的数字资源建设通过“上海教育资源库”、“上海市400所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等项目建设,基本达到“能用”水平,正处于“能用”的收尾阶段。高校数字图书馆、课程中心、虚拟实验室等建设十分普遍,所有区县均建立了教育资源中心,60%以上的中小学拥有自建的数字教学资源。上海教育资源库的数字化学习资源总容量超过12.5T,自建资源容量占65%,整合和共建占35%,通过互联网、卫星、IPTV/数字电视等通道为本市、长三角及四川、云南、新疆等中西部地区提供服务,注册学习人数近200万,访问量达2.5亿次。

但是,随着上海学习型社会创建工作的推进,教育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不适应之处也日益明显:

(1)与需求应用有所脱节

目前形成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直接来自教育第一线的比例不高,与实际应用的脱节现象比较明显,应用效果不理想:学校第一线教职员工对优秀教学内容转化为数字

化资源的积极性不高,一线教师对此缺乏主动性。

(2)共建共享机制未能有效形成

市级、区级、校级信息化资源多头建设,尚未形成多方共建、广泛共享的资源开发、管理和服务机制,资源使用率差异颇大,且优质资源总量过少,相关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未得到重视。

(3)更新维护遇到一定的困难

资源更新维护常陷入“资源建设完成(吸引力最强卜+更新缓慢、内容逐步陈旧(不太吸引)无人更新、内容陈旧(不吸引)”的状况。

3.信息化应用逐步普及,但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深度不够

中小学教育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重点,形成一批基于电子白板、虚拟实验室等的具体教学应用:职业教育以数字化校园在线应用为基础,基本完成在线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高等学校通过推进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增强了师生互动:终身教育通过卫星传播网、宽带互联网和教学辅导系统形成了“三合一”的教育平台,建立了覆盖全市、面向市民的市、区县(行业)、街道乡镇三级架构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但是上述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仍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和个性化学习需求,教育信息化对于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力明显不足:

(1)信息化仍可有可无、可用可不用

尽管信息技术设备已经配备到所有教育教学环节中,但是使用的作用和效益并不明显。

(2)教育教学仍以传统方式为主

教育教学方面,当前学校仍然以“课堂+黑板+书本+作业”为主,信息技术仅是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并未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4.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但各种应用整合不够

教育部把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划分成“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三个阶段。上海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通过一系列应用项目建设,基本完成由“单个应用”向“数据互通”的过渡,正处于“数据互通”的启动过程。教育信息化在政策公开、中考招生、高考招生、特困生贷款等公共服务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如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籍信息化管理为实施学生资助、加强经费监管等提供了重要保障,也提高了教育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但是,信息孤岛现象依然普遍存在。目前根据业务需求建设的管理信息系统数量逐步增多,系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缺乏统筹和整合。相同信息无法在相关管理信息系统中互联互通,造成相同信息多次填报、数据使用率低、准确度不高等问题。

综上所述,教育信息化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推进教育现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与信息时代对教育信息化的期望仍有较大距离。

三、实施方案

1.指导思想

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秉承“面向一线、提升服务、加强统筹、优化基础”的原则。

面向一线:以应用需求为驱动,推进教育模式的变革和创新,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教育信息化与学校内在需求进行有效对接,深入挖掘和调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内生动力。

提升服务: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结合信息化管理的特点。充分发挥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社会力量的作用,构筑便捷灵活、泛在共享、协同配合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提升教育决策与服务水平。

加强统筹:统筹整体规划,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发展重点,坚持分类指导,鼓励形成特色,推动共享应用,有效融合各级各类教育平台,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

优化基础:优化整合上海教科网和“校校通”网络,进一步保障各教育单位之间的互联互通,构筑高速可靠、安全绿色、开放共享、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

2.建设目标

到2015年,实现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的全面覆盖和教育信息资源的广泛应用,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基本实现符合教育现代化要求的信息化环境构筑,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深度应用,为每一个受教育者营造“老师总在我身边”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3.建设内容

围绕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实施,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将重点抓好两个层面的融合问题:

一是建设上海市市级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上海教育信息化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强化标准建设与应用,探索教育的新技术、新思路和新方法,促进系统整合、数据互通、资源共享、服务创新,构筑符合上海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市级信息化环境,建设一个体现上海教育特色的市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二是推进上海市市级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工程: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以应用需求为驱动,促进上海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变革与创新,实施一批具有引领意义的市级教育信息化项目。

4.主要任务

(1)优先发展基础设施环境

系统规划上海教育城域网的整体架构,以升级改造“上海教科网”和“校校通”网络为基础,加快上海教育城域网基础网络、统一出口、数据中心和无线网络建设,构筑高速可靠、绿色安全、开放共享、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并基于上海教育城域网安全防御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各级教育网络的运行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

示范项目1:上海教育城域网提升项目。完善上海教育城域网,覆盖所有的高校、职业学校、中小学、幼儿园和50%以上的继续教育学校,主干带宽达到100G,50%以上的高校校园网和全部区县级校校通网接入带宽不低于10G,学校校园无线覆盖率达到90%以上。

(2)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以上海学习网建设为基础,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加快各级各类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构建优质教育资源目录和交换中心,有效融合各级各类学习平台和服务,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积累、融合、共享和服务,建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以跨校认证为抓手。推动各类资源共享应用,提高资源利用率。

示范项目2:上海学习网建设项目。借鉴成功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通过“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上海终身学习云服务平台,鼓励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企业单位和个人共同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为学习者提供在线学习、全网智能搜索、终身学习档案等全方位、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3)探索教育教学的手段和模式创新

以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试验为抓手,积极探索以教材数字化、资源网络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协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为特征的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的全面融合,形成一批优秀教学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

示范项目3:基于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习方式变革的探索项目。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新型的教与学模式,打造“数字课堂,温馨课堂,情趣课堂,

有效课堂”。

示范项目4:易班――上海大学生网络互动社区建设项目。建设大学生展示自我、表达诉求的交流平台和开放便捷、互动共享的学习空间,成为辅导员等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教育阵地。

示范项目5:创新实验实训中心建设项目。适应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的要求,构建开放实训中心数字化资源建设体系,构建校企合作数字化资源体系,构建创新实验实训中心管理平台。

(4)提高教育管理的服务创新

推进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规范数据采集与管理流程,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实现教育管理电子化、管理过程科学化、公共服务系统化,全面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

示范项目6:市民终身学习档案和学分银行系统项目。建设学分银行系统、学分认证中心和终身学习档案系统,为数字化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技术保障。

示范项目7:上海市学生终身电子学籍卡项目。覆盖全市所有中小学生,积极探索其在校园一卡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学生公共交通优惠方面的可行性。

示范项目8:学生事务综合管理和分析系统项目,建设一套覆盖全市高校和中职学生的学籍学历信息、学生获得资助情况和学生就业信息于一体的监测和分析系统。

5.保障措施

(1)成立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

成立上海市教育信息化专家委员会,拟请教育部有关司局、上海市相关委办局的领导和教育教学、教学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专家组成。其职能为组织开展教育信息化咨询工作:定期审核教育信息化重大项目;指导推进全市、各区县教育信息化工作。

(2)建立协同推进机制

明确市教委是上海教育信息化工作的责任与统筹推进主体,各区县政府和各级各类学校是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主体,积极吸引企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完善各类信息化项目管理制度及信息化工作绩效评价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评估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推动标准应用与示范,建立市场准人制度,引导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的应用和推广。

(3)加强队伍建设

实施“教师的教育信息化素养与应用能力提升”项目,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开展对教师、教育管理者、信息技术人员三类人员的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涉及10万名中小学教师、2000名教育管理者和所有的信息技术人员,提高全员教师信息化素养:同时依托教师资格证申请和职称评审过程中的信息技术考试、增加精品课程评估中信息化手段使用率等来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4)确保经费支持

采用多方筹措经费的方式,保障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市教委将通过《规划纲要》的“十大工程”建设确保每年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同时。通过“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085工程)”建设的资金投入,解决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一部分资金。各区县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做好现有信息化建设绩效评估的基础上,稳步提高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投入力度。

篇10

我们提出标准化建设这个目标,特别是改善中西部教育发展相对薄弱地区的基本办学条件,使得这些学校通过三五年的建设,能够在教学条件上得到比较大的改善,在生活条件上基本满足学生的需求。

最近我看到两会上大家议论,说标准化建设是不是只解决硬件问题,实际不是。通过标准化建设,我们要让所有的学校,特别是薄弱地区、欠发达地区的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比较大的改善,师资队伍得到比较大的充实,使得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公平成长、公平发展的机会。

教育的信息化必定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实现。我们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特别对于一些边远地区、农村地区、连片困难地区,在短时间之内让它的教育质量得到提升。湖北有一个教学点,只有一个55岁的老师,学校有7个学生,分三个年级。这个老师利用自己的设备与资源,开出了国家规定的全部8门课。这是信息化推动教育均衡的一个好例子。

我们按照中央的要求,这些年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全国中小学有58%的学校接入了互联网。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已经有80%多的学校通过接通网络等方式接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很多农村的孩子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通过信息化的手段促进教育公平

我们国家正在做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有6万多个教学点,现在5万多个都已经覆盖到。根据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很多设备都到位了,包括一些偏远的地方。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师资,这些老师很多没有经过培训,且年龄偏大,他们怎么样使用这些设备,怎么利用网上的资源,这是今后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湖北是首个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试点省。湖北省支持我们学校,依托国家教育技术工程中心――数字化教育技术工程中心,我们搞了30多个以数字化学习岗为依托的试验区,就是把全国的很多教育资源集中起来,包括湖北省的网上资源。崇阳利用我们输送的资源开展当地的教师培训,再输送到一些小学、中学,效果非常好。

另外,我们专门成立了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工程,我们通过网上课程执教,在网上同步课堂。像华师一附中,是湖北最好的中学,他们开设了很多课程,当地一些农村可以同时听、同时上,共享优质资源。这是真正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来促进教育公平。

我觉得不管是教育部也好,地方也好,包括师范大学也好,今后都应该在这方面加强努力,真正把用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落到实处。

农村教师怎么能够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在上世纪90年代,我们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教师调查,结果非常触目惊心,可以说从专职教师的学历合格状况和后续补充的能力来看都非常差。经过一二十年的努力,农村地区专任教师的合格率在明显提高。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在新世纪这十年当中,农村整个学校的布局发生了很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