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成果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科研成果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校科研成果管理

篇1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成果转化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低下的原因

据统计,我国高校目前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约有67万人,占全国科研力量的22%,但经过千辛万苦研究后取得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只是摆在那里,束之高阁,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和作用。造成各种成果转化低下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高校科学研究成果本身存在着脱离社会市场的需求;二是企业等科研成果的受体不了解高等学校的科研情况;三是高等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缺乏正确引导高校科研方向;四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是高校科技链和产业链之间缺乏有机转化中介。高等学校中的广大科研工作者同时还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科研成果的转化工作,更缺乏这个方面的社会经验,这就需要中介机构来担负这方面的工作。长期以来,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者不重视自己的成果的经营,思想不解放,视这种事为不务正业,导致自己的成果长期得不到转化。目前一般的成果转化中介依赖于会议,新闻出版等。缺乏专门从事高等学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中介机构和中介人员是导致我国高校科研转化率低又一个重要原因。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人员,目前在社会上十分稀少,它与科研自身特点有很大的关系,直接导致科研转化率低下。

篇2

>> 英国高校科研数据管理研究 高校图书馆科研数据管理研究 大数据时代的高校图书馆数据管理研究 大数据下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体制创新研究 现代企业数据管理策略研究 数据管理技术发展研究 物联网数据管理研究 大数据管理技术研究 试验数据管理系统的研究 国外高校数据管理服务实施框架体系研究 《Visual FoxPro6.0数据管理与应用》的课程教学设计研究 论情报大数据管理前沿问题研究课程的建设思考 云数据管理 大数据背景下政府数据管理对策研究 集群式存储在高校数据管理的应用 网络课程中数据管理方式的分析 美国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数据管理服务体系构建及策略研究 基于集成框架的企业数据管理策略研究 《数据管理》教学方案与教学平台研究 静态数据管理方法研究及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I.E. Allen & J Seaman, Learning on Demand: onlin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2009, The Sloan Consortium[EB/OL].[2013-05-02]. .

[5]Study of UK Online Learning: Report to HEFCE by the Department for Continuing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Oxford[EB/OL].[2013-05-02]. .

[13]Key Information Sets[EB/OL].[2013-05-02]..

[18]Knowledge Integration Open Data Aggregator[EB/OL].[2013-05-02].http:///products/oda.

[19]XCRI-CAP Facebook Course Search App[EB/OL].[2013-05-02].http://jisc.ac.uk/whatwedo/programmes/elearning/coursedata/demonstrators/facebook-course-search-app.aspx.

[20]Home · igsl/XcriCourseSearchApp Wiki · GitHub[EB/OL].[2013-05-02].https:///igsl/XcriCourseSearchApp/wiki.

[21]CoBoMo[EB/OL].[2013-05-02]. http://jisc.ac.uk/whatwedo/programmes/elearning/coursedata/demonstrators/cobomo.aspx.

[22]OxCAP Project[EB/OL].[2013-05-02].http:///oxcap.

[23]The ErewhonProject[EB/OL].[2013-05-02].http://erewhon.oucs.ox.ac.uk/.

[24]Open Data abou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EB/OL].[2013-05-02]. http://data.ox.ac.uk/.

[25]SkillsDashboard[EB/OL]. [2013-05-02]. http:///.

[26]Final Project Blog for Skills Dashboard[EB/OL].[2013-05-02].http:///?p=54.

篇3

关键词:高校 纵向科研经费 财务管理

伴随高校科研活动的日趋活跃,科研经费也呈大幅增长趋势。以笔者所在的省属综合性高校为例,十二五规划以来,纵向科研经费每年均以10%以上的比例增长,2015年更是比上年增长了34%。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政策法规和实施细则,体现了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在整体科研经费管理中的标杆作用。针对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如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管理上的脱节、经费预算管理薄弱、经费使用监督力度不足以及经费使用效益低下等,从财务角度出发,对高校纵向科研费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一、高校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预算编制不科学,导致预算约束力不足。目前大部分高校的科研经费预算是由项目负责人与项目组成员自行编制的,学校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基本未参与其中。科研人员虽然最能掌握项目所需的经费开支,但由于缺乏相关的财务知识,容易对经费预算中一些概念和制度的理解产生偏差,从而导致预算编制的不科学,如实际所需的开支与填报的预算开支不符,预算中刻意降低劳务费导致实际开支不够或刻意增加材料设备费导致经费结余等。

缺乏科学合理性的预算难以作为实际支出的约束标准,容易导致支出偏离预算。到了结题决算阶段,为了使经费决算表中填列的支出数与预算表中的数额接近,往往进行大规模调账,一方面增加了财务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学校财务核算和监督的质量,另一方面使得科研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和经费负责人的诚信度受到质疑,也是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规范性和严肃性的冲击。

(二)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沟通不足。高校对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一般作如此分工:科研部门负责项目的申报、立项、合同及预算的备案;财务部门负责项目经费的设卡、入账、经费报账及决算审核。两部门在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经费使用的监督上几乎没有进行沟通。这种缺乏整体性、综合性的管理模式常常导致经费实际开支与预算支出不符,超支或大量结余,科研和财务部门容易在一些经费审批的管理和权限上产生争议,互相推诿,使得科研经费的管理要么过于宽松、监管不力,要么过于呆板、缺少灵活性。

(三)未进行全成本核算,导致经费使用效益难以准确衡量。由于高校要向主管部门上报全校综合性财务报表以及要接受上级部门的各种例行财务检查,因此对科研经费支出的明细会计科目设置通常是参照教育事业支出的明细科目。这样的会计科目设置对科研成本的核算往往只体现了项目发生的直接费用,其间接费用如从事科研活动所占用学校的水电费、房屋等资源使用费几乎都没有在项目中分摊,而对于大部分没有绩效支出核算的项目,只能从学校的教育事业费中安排科研人员的津贴补贴,即没有真正做到全成本核算。直接造成挤占高校教育事业费而科研经费仍有大量结余的现象,客观上也使科研成本没有得到真实反映,无法准确地衡量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结余经费管理不规范。部分科研项目存在结题不结账的现象。除了按相关规定需要原渠道返还的项目,大多数项目在结题后,账面上剩余的经费仍保留在原项目中由项目负责人支配。由于结余经费不再属于在研项目的经费,基本不再进行审计,因此高校对这部分科研经费的管理较为宽松,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影响科研人员对经费科学合理使用的意识。

二、国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的借鉴

(一)经费预算的管理上。国外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一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例如,美国高校科研项目成本中的直接成本一般根据实际需要预测,间接成本则根据预先协商的科研间接成本率分摊,同时详细界定了高校可能发生的54项成本的含义、费用范围及其允许性,并通过四个成本会计标准对成本划分的一致性、不允许成本的识别及处理的一致性等进行了规范。这种规范性、严格性、科学合理性的预算管理方式,大大加强了预算的约束力,也使财务人员从科研经费报账到结题验收决算的工作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减轻。

(二)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方式上。国外很多高校都设立专门的财务岗位负责从科研预算到中期检查到决算报表全过程的管理,使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工作更加专业化,从而为科研人员分担了其所不熟悉的业务,为其专心地投入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同时,在经费报账环节上公开透明,例如,在美国,通过项目负责人的个人账户可以查询其科研经费和研究情况的细节,科研用品可以通过网上订货,由专人送货报账,科研人员不必使用现金自己购物或报销,这样既方便了科研人员,又防止了财务漏洞。

(三)经费监督机制上。国外政府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监督从国家立法、外部监督到内部控制等各方面都比较完善,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成熟的监督机制。政府对科研经费的监督范围很广泛,凡是政府的财政投入都要受到监督,而且实行从经费申请、分配和使用到绩效评估等全过程监督。经费监督的内容包括经费分配、使用,以及科研人员的科学行为不端和学术腐败行为。

三、完善高校纵向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构建财务全过程管理模式

(一)项目立项阶段――科学编制经费预算。

1.强化科研人员对预算编制的责任意识。首先要改变只由项目组科研人员自行编制预算的局面,要彻底打消项目负责人“经费私有化”的错误观念,要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做出科研相关费用的预算。同时,高校财务部门应设立专人专岗在科研项目立项编制预算时就介入进行财务管理和监督。

2.预算编制的流程。首先项目负责人要根据项目的研究方案以及阶段性目标,提出总体预算方案,然后高校财务部门应协同科研部门,在充分掌握各类纵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前提下,本着“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预算编制原则,从财务角度上根据项目研究的实际需求,同时按照相关经费管理办法核定部分费用的比例,经反复讨论、调研测算、调整数据,最后编制出支出结构合理、可行的科研项目细化预算。

(二)项目实施阶段――加强预算执行和财务管理力度。

1.对科研项目进行归口管理,实时监控。高校财务部门应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项目,分别按照相应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分类管理。对于同时进行多个项目研究的科研人员或高校内部科研项目繁多的科研机构,应区分好各个项目的经费,严禁随意混用和挪用。同时,财务部门应结合科研部门提供的科研进度等相关信息,定期对科研项目支出数据进行汇总整理,以便及时发现其各项支出是否偏离预算,并分析其偏离原因,若属项目执行过程中因客观原因导致偏离预算的且属于允许调整的支出,应协同项目负责人按规定程序申请调整预算;若属非正常偏离的,应及时提醒项目负责人,对项目支出进行调整。

2.尽可能地进行科研费用全成本核算。按照2015年下达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以及部分省级科技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项目经费均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使得科研费用的核算逐渐转向既核算直接费用又核算绩效、资源占用费等间接费用的全成本核算模式。这就要求高校财务部门应配合科研、资产、后勤管理部门,对科研经费占用的教学资源、科研津贴、水电费、实验室折旧和设备折旧等费用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并做好费用上缴的会计处理,从而确保部分占用教学资源的费用在科研经费中得到真实合理的反映。

3.运用财务软件和科研管理软件,建立科研项目财务管理控制系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和软件开发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下,高校财务部门可以将财务软件与科研管理软件相结合,在现行的账务系统中引入预算额度控制模块,利用预算额度控制系统平台,实现科研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数据共享和对接。首先由项目组将批复的预算明细数据填报进系统,接着科研部门对此数据进行接收,再传递给财务部门,然后,财务部门通过已绑定好的会计科目和科研项目预算科目来实现预算额度的控制。这样,不仅可以简化财务人员对预算的审核工作程序,为每一笔费用的合理支出提供有力的保障,而且可以帮助项目负责人经费的预算执行情况实现实时监控和预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科研人员“无暇看账”的后顾之忧。

(三)项目结题验收阶段――加强结余管理和绩效考核。

1.针对普遍存在的项目结题不结账的现象,除了按相关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需要将结余经费以原渠道上缴外,高校财务部门和科研部门应制定出科学可行的管理办法,将结余经费在学校、院系和项目组之间按一定比例进行合理分配。

2.高校财务部门应与科研部门、人事部门联合制定科研经费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科研项目的绩效支出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既满足科研人员对劳动付出的回报需求,又能体现一定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

四、结语

随着高校高水平建设的深入发展,作为财务工作者,我们应该拓宽管理思路,对工作流程进行科学合理的创新,引入先进有效的工作方法,深入纵向科研经费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探索财务管理的方法和对策,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财务管理和监督,促进科研经费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发展,从而切实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伦宗健,付秋颖.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机制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6,(5).

[2]钞天虎,李文倩.运用天财高校财务软件进行科研经费管理[J].财会月刊,2009,(6).

[3]龚春红,刘娅,张海英.美国联邦政府科研机构经费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

篇4

[关键词] 科研成果 创新 商业化 知识产权

一、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必要性

随着企业的知识创新模式开始由封闭化走向了外部化,也对高校的知识创新模式产生了开放性方向发展的要求。高校是知识生产和技术创新的重要源头,是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实施高校的科研成果商业化战略将对社会产生积极地影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有利于高校本身的发展,实现三赢的局面。

1.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和科研成果商业化可以为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利益,特别是地方经济。这些好处包括新的就业机会,加速新产品的研发及生产,以及提高教育水品。

例如,欧洲专利局根据它们对经济的贡献,选择了36个在90年代获得专利的发明,授予了2006年度发明家大奖,其中一半专利的基础是公共研究机构的发现。另外25%,其概念的证明是通过与产业合作而得到的。另一个是伦敦帝国学院成功例子,伦敦帝国学院设立的帝王创新科技商品化公司从1997年起获得了超过三千万英镑的盈利,为社会创造了超过1000个工作岗位。

2.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有利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当前,企业的创新能力普遍偏低,是制约我国建设创新体系的主要障碍因素。企业的知识获取能力主要体现为高校、企业、中介组织和政府等创新要素的网络化程度。企业创新能力是直接推动区域创新的经济动力,而知识获取能力则体现了知识在各创新组织之间的流动性。有学者指出: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能否接受高技术产品以及何时接受,它的扩散速度以及竞争能力都存在不确定性。而选择开放式、合作式创新有助于形成有效的风险分担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3.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保证自身的长远发展。对于高校来说,尽管从科研成果商业化中获得的收益可以弥补公立资助资金的不足,这些资金可以用于这个项目的继续深化研究,也可以用于新的科研项目,从而促进高校本身的发展。但是科研成果商业化所给高校带来的利益首先不是、也不应该是经济方面的。相反,其主要好处是间接地而且是长期的,例如包括:构建研究机构和企业相互之间的信任关系,有利于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而不满足于一次性的合作开发合同;加强研究机构的研究活动:通过企业提供的新技术增强研究机构的竞争力,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的问题;因成功的合作关系和获得市场认可的新产品,提升研究机构的声誉;加强研究机构的教学活动:以实践中的例子充实教学内容和材料,帮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知识和技能,以解决真正的商业问题;吸引,留住和激励对企业感兴趣或有到企业就职机会的科学家;最后还可以促进研究机构和企业间的人员交流,让企业从高校中聘用新毕业生。

二、高校科研成果商业化的知识产权策略

1.知识产权管理的原则。在开放式创新机制下,创新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动态的系统。首先必须确定本机构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目标和高校总体目标的关系是怎样的,知识产权管理必须有总的指导原则,重视高校的知识产权利用的有效管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有效管理,这种管理分别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可以获得哪些利益。在知识的创造、申请法律保护和高校的其他工作进行如何的互动,相互优化。知识产权管理必须有总的指导原则,包括重视高校的知识产权利用的有效管理、科研成果商业化的有效管理,这种管理分别经济和非经济方面的可以获得哪些利益。

2.利用专利地图。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管理原则,高校可以利用与本机构研究范围相关的专利地图,专利地图就是将专利信息“地图化”,将总申请专利获准件数、各个国家、公司、发明人、各个专利被引用情形、技术生命周期等专利统计分析信息整理成图表。随着专利信息越来越庞杂,越来越难以管理,如何有效地利用它就成为了严峻的问题。专利地图可以对专利信息更高效地解决专利检索分析问题,其最大特点是将专利信息搜索的分析结果以地图的方式汇总,并向最高管理层汇报,纳入企业高层战略管理的视野,为企业专利战略服务。高校如果善用已经公布的专利地图,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进一步加工分析,也可以为自己的研发以市场为导向,让科研成果商业化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3.在高校内部设立科研成果商业化管理机构。如果要确保知识管理和科研成果商业化活动有效的进行,就要设置合理的机制和专业的资源,世界先进的大学大都有专门的科研成果商业化管理机构,美国大约有300所高校设有技术转让办公室;有57个州级中小企业发展中心。这些机构已成为促进美国科技成果产业化和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社会力量。

一般的科研成果商业化机构应该配备专业科研成果商业化专家,包括法律,金融和知识产权顾问;制定并执行研究机构与企业和研究成果利用者的合作以及知识产权的运用的策略;帮助认定-评估-并且在适当的时候,保护知识产权;在商业运用和知识产权问题方面提供建议,尤其是研究合同的谈判中给予建议;促进发明和其他研发成果运用,尤其要注意谈判技术转移协议和设立附属公司中的问题。

三、结语

目前中国的高校缺乏对科研成果商业化的重视,因而没有本机构独有的科研成果商业化策略。高校促进科研成果商业化策略的重点首先是以专利地图的利用和分析为依据,制定本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过程中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抵抗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冲击,促进国民经济再次腾飞。

参考文献:

[1]EPO:EPO Prize winners announced,

[2]COMMISSION OF THE EUROPEAN COMMUNITIES:Improving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research institutions and industry across Europe: embracing open innovation Implementing the Lisbon agenda

[3]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200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R].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第2-3页

篇5

关键词:高校科研成果;地方经济;策略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科研成果,而科研成果的产生则会加快经济的步伐,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因此高校在这其中担负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教育部曾明确要求各个高校要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放在与教学、科研工作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想把科技兴国战略发挥的更好,如何把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则成为一个重大的课题。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的衔接中存在很多的问题,要想让经济得到很好地发展就必须采取措施积极解决好这些问题。

一、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一)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在管理体制方面,首先政府未起到真正的主导作用,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协调;其次,国家未真正建立起创新体系,未做到合理分配资源;再者,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计划管理缺乏力度,存在大量的科技成果转化协调不利、衔接不紧、互相脱节、资金投入不足、使用分散等弊端。在激励机制方面,高校偏重于精神上的鼓励,而忽视了物质方面的奖励。每一项科研成果的背后都是许许多多科研人员日夜辛劳的结果,他们的付出应该得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更应该在物质上给予适当的奖励。然而,一直以来,科研人员待遇偏低、住房分配上不按贡献大小而以工龄长短作为标准等做法,大大挫败了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资金短缺

我国高校科研成果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国家财政拨款、高校自筹和金融机构贷款。据有关资料统计,在已成功转化的我国高校科技成果中,转化资金靠高校自筹的为56%,靠国家财政拨款的为26%,而风险投资仅占2.3%。由于资金来源短缺,大多数高校都没有组织中间试验,这大大影响了科研成果的信度和效度,从而导致许多科研成果都不是很成熟。其次,对于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科研项目却因为经费缺乏而无法进行下去,只能放弃,从而制约了成果的转化[2]。严重影响了我国科技水平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增长。

(三)高校科研人员缺乏创新和竞争意识

要想得到优秀的科研成果,观念创新则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淡薄,不注重科研的创新,导致了科研成果一直难以向前发展。所谓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是只要有技术就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一直偏向技术保守,那很难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当然经济的发展也就举步维艰。

(四)高校科研项目忽略实用价值

很多科研项目都只是为了科研而研究的,对于科研项目的市场前景还是收益都并不关心,造成了大量辛苦研究开发出的科技成果不具有商业实用价值[3]。

二、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意义

(一)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够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通过与各企事业单位合作能够充分了解到当前市场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也能够在科研成果实践中汲取经验,及时调整专业方向,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更加实用,从而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大批高校的学生步入企业,进行实地锻炼,培养他们实践创新的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地科技人才,不断取得大批的科技成果。其次,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智力资本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力量。而智力资本恰是吸引企业和高校加强合作,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强大动力,为其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二)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要求

所谓“科教兴国”就是要把科技和教育相结合。高校正是教育基地,培养了大批具有知识与技术的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校承担着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和企事业委托科技课题,成为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

(三)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我国的创新体系包括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高校充分发挥其科研资源丰富的优势,对国家及地方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是实施公共管理、制定内政外交政策的智囊团和思想库77。高校努力培养着一批又一批的科研人才,他们运用自己的能力服务于国家和人民,把国家的发展作为己任,为社会经济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地方经济成功衔接的策略

(一)完善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体制

想要让高校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就必须要在体制上采取进一步的完善措施。第一,政府应该积极倡导合理利用和分配闲置设备,应积极赞助科研项目,以便更好地推广科研成果的进一步发展。第二,严格奖惩制度。在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要制定奖惩制度,让科研人员积极投入到科研项目当中,增强企业对技术的吸引力。第三,各部门应紧密配合,大力协作,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责,为科研成果的转化贡献出应有的力量。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高等教育的发展关乎到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政府应该加大投入,重视高等教育的发展。例如根据高校的发展情况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使得高校人才能够在更良好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其次,政府和高校还应制定合理的奖励政策,从精神和物质两方面进行奖励,从而促进科研的顺利展开,积极鼓励学生加入到科研中。对于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应该加大奖励力度,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投身到科研当中,加速企业的发展进度,也加快了经济发展的脚步。

(三)注重人才培养和“客户”需求

想要为社会培养优秀的科研人才,就要先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对于高校来说,能否为学生提供真正先进的教学理念、科研氛围,能否让自己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竞争环境,这远比建设了多少“大学城”或“重点实验室”重要得多[3]。对于高校来说,他们重要的“客户”就是对人才需求最为迫切的各企业单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高校要想让“客户”满意就必须加强人才的培养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做到紧跟产业发展的步伐,成为引导技术发展方向的先驱者[4]。

(四)加强高校市场服务意识

只有适应市场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那么,想要跟随市场的步伐,就要对高校的办学理念进行不断地更新,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切实将服务社会作为一种社会责任和价值追求,只有对市场形势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增强自身的办学实力,突破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优选管理体制的切入点,实现地区经济与高校的协调、互动和可持续发展[5]。(作者单位: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

本文为辽宁2015省社科联课题《国际背景下高校科研成果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途径研究――以辽西地区为例》(项目编号2015lslktzijyx-0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克刚.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探讨[J].湖南大学学报,2005(3).

[2] 史伟.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与风险投资基金合作的模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2(2).

[3] 陈卫.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高校技术市场,2001(9).

篇6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不再仅仅是高校内部自身的工作,更多的是需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推动力的高新科技成果,并逐步发展转化为产业及商品化。高校科研管理必须适应当前新知识经济时代对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需求。因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必然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务必以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和知识型科技人才培养为发展重心。

二、当前国内高校科研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科研管理体系与知识经济时代需求不吻合

1、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有待优化。如何进行高效科研经费的分配与管理,对于激发高效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有着关键性的影响作用。目前,高校内部所能够提取的科研项目管理费用比例,往往会高于高校外部分公司或其他单位所能够提取的科研项目管理费用比例。此外,企业单位所委托的科研项目所能够提取的科研项目经费比例要高于国家科研项目计划下的科研课题所能够提取的比例,再加上校外公司使用项目科研经费的空间更大,灵活性更高,以至于一定比例的横向项目研究经费流失,造成高效科研经费总数减少,削弱高校的科研竞争力。2、高校科研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当前国内高校所承接的科研项目通常以项目负责人为核心课题组的项目管理模式,课题组有权支配自身科研课题的经费及科研设备的使用情况,但是往往不同课题组间的经费及设备使用缺乏协调性、统一性,造成高校内难以共享有限的科研经费及设备资源,以至于重复采购科研设备,浪费科研经费。此外,师生型、夫妻型等科研模式大范围存在于高校科研项目中,难以形成高效的科研管理团队。

(二)高校科研管理难以满足消费者市场、企业生产需求

1、高校老师长期专注于教学、科研工作,市场竞争意识较为薄弱,心中缺乏相应的成本管理理念,错误地认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无需关注市场经济需求,无需关注科研成本效益,认为只要科研成果只要具备技术可行性,具备相应的先进性,而忽视了此科研成果所需的成本费用,是否能够获取相应的经济效益,是否具备企业大规模生产的可行性,导致部分高校科研成果缺乏市场需求基础。2、大多数高校科研工作均是由国家或相关行政部门按照高校教学任务安排的,并未深入考虑当前市场实际需求,导致部分高校科研成果缺乏相应的市场需求,再加上部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缺乏所需的科研经费,无法得到全面的科研服务等等导致了科研成果脱离于企业实际生产需求。

三、高校科研管理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展

(一)加强科研项目管理体系创新

加强高校科研工作的全过程监控管理,完善并优化高校科研管理体系及考核体系。科研项目管理是高校科研管理的核心任务之一,工作机构不仅仅需要在项目立项申请时做各项准备,还需要在项目落地过程中加强全程监控与管理,以不断加强对项目结题管理,以获取更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在对高校科研项目做结题及项目考核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商业化的考核比例,确保高校科研工作不断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以不断提升国内高校的综合科研水平,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发展。此外,在高校科研工作中应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系的改革创新工作。科研经费作为国内高校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但当前的国内高校经费管理体系已越来越无法满足当前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需求。如何使用高校的科研经费,决定了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发高效科研项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科研管理单位应该遵循高效精简、灵活机动的使用原则,提高高效经费的使用效率,以真正提升高效科研工作人员的工作激情,更为深入地开展高校科研管理工作。

(二)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关注科研成果转化

国内高校大多数情况下是由项目负责人为核心的课题组担负高校的科研任务,决定了课题组有权决定科研经费及设备的使用情况,但存在协同性不高、难以分享等现实问题,导致设备重复采购,经费浪费,科研团队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高效科研管理机构应借助于信息平台加强对科研资源的登记及日常全面监控工作,更为高效地协调不同科研课题组间的科研资源,提升科研设备的利用率,控制科研成本。另外,高校还应该根据高校学科专业发展需求,重组优化学科体系,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力。同时,还可以构建科研项目平台,协调分配高效有限的科研资源,突出高效在科研人才及智力资源在科研成果产业化中的优势,推动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工作,实现高校科、学、研与企业生产相结合的目标。

(三)强化高校科研工作者经济及成果转化意识

篇7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科研管理;作用分析

高校是培养国家尖端科技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国家进行各项基础性研究的基地,是先进的科研成果诞生的摇篮。国家先后颁布一系列政策鼓励高校大胆地通过对各项体制制度改革促进科研创新,致力于将高校发展成高科研水平的研究所,比如“2011计划”[1]。高校内部各科研管理部门主要是根据学校发展的概况制订一系列发展规划,他们的工作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校的科研水平。

一、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的现状

创新就是要打破传统管理模式的壁垒,完善协同管理体制,而科研管理则是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导作用,建成具有高校专业特色的科研机制。尽管现在很多高校都在搞创新,可是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资源获取途径、科研成果的转化、评价体系的完善等方面,以下针对主要问题做详细分析。

二、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模式面临的挑战

1.校内部的科研管理组织缺乏统一性,造成科研信息资源浪费。各层级组织都只是单一的上令下行的直线模式,缺乏对整体的全方位的管理与监督,上级的命令只是直接下达,没有经过整理补充。在高校中,科研管理模式大多是垂直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任务分配明确,但容易使不同的学科部门之间形成壁垒[2],影响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挥,甚至阻碍科学创新的发展。2.高校针对有关科研的管理人员综合能力评估机制不健全。目前,各高校对科研成果及教师的绩效考核评价大多以论文形式进行,严重阻碍科研人员创新能力的发展。将论文同教师的科研项目申请挂钩,会使高校教师盲目地侧重论文的撰写而非科研成果能否运用于实际,这对于那些具有生产性的研究是致命的误区。3.高校内部各层级管理部门职能不完善,影响科研成果的完善效率。各部门之间的学术壁垒会影响科研成员的信息交流,减慢科研成果的研发进度。各高校的研究需要和外界的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3],而各方面的工作大都是在校内开展,因此,校外组织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对科研工作的了解滞后,科研管理部门处理不好校内与校外组织的关系,严重影响科研成果的完善效率。

三、高校科研部实施协同创新机制下的管理模式的作用分析

1.协同创新高校的科研信息资源管理体系,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建立健全科研信息资源管理体系,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信息利用率。高校内部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是各管理层级存在壁垒,部门间的沟通受阻,信息不能得到及时的利用。因此,对高校内部的信息资源要统一管理,减少浪费,确保每一个部门都获取足够的人、物、财等资源。2.健全科研评估机制,制定一系列合理的奖罚制度。目前科研的评估机制大多以论文的数量为标准,不能真正评价出科研成果的含金量,因此必须改善科研评估体系。首先根据科研项目的类型对其科研成果进行差别评价,比如对于实用性较强的项目应以能否为社会带来经济效益及效益的大小作为考核依据,而对于长期、重要的项目,可根据研究的进度进行分期考核。3.变更创新交流平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如今高校的科研项目是和校外企业联合进行的,成果的转化率低是科研工作的常见问题。科研部门作为学校与社会的连接纽带,创新二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定期沟通,形成安全、稳定的信息来源渠道,能极大地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4],同时能使社会了解高校内部的科研实力,实现高校的科研工程的健康发展。

四、结语

协同创新不仅在高校的科研管理方面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而且是促进国家科技文化创新及经济技术创新的重大措施。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孵化器,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应当更注重协同创新机制的运用,对科研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健全管理机制,提高科技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学校本身的综合竞争能力,争创世界高科研水平的高校。

参考文献:

[1]朱虹凌.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29-31.

[2]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杨登才,石照耀,韩宇,熊可慧.协同创新机制下高校科研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10:31-33.

篇8

关键词:高校; 科研管理模式; 重要性;论文下载

高校作为我国科研创新的重要基地,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国家科技水平的主力军。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直接影响科研成果的取得及科研水平的提高,在社会不断进步,科技持续发展的形势下,传统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给高校的科研发展带来一定消极影响。

一、高校科研管理现状分析

现阶段随着我国高校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科研工作在高校教学及发展领域的地位愈加重要,高校科研工作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支持的基础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表现出学科门类齐全、科研人才聚集、科研成果丰富、科研信息灵通等发展优势,为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然而,在科研管理模式、科研管理体制、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也表现出了严峻的问题和弊端,制约了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有效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重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涉及科研管理模式、科研机构、科研人才及相关工作人员几个方面。现阶段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对科研成果转换和科技创新的激励不足,许多高校的科研经费分配和科研奖励机制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先进的科研成果难以和市场形成有机结合,成为让学生观摩的实验室样品,造成了先进科技资源的浪费。同时许多高校的科学研究依旧停留于注重学术、忽略经济效益的思想层次,导致科研成果转化困难,滞后了高校的科研发展。

高校科研机构的创新动力及研究能力不足也是影响科研水平的重要因素,现代化高科技技术成果的产生和问世,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术,科研工作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研究活动,仅仅靠单一学科的理论及技术支持是不足以高效实现的,只有与其他学科领域建立紧密的联系,集思广益,吸取众多学科的知识精髓,才能保障科研成果的精良。目前高校与企业及其他学科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科研协作,对科研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消极影响。

现有科研人员研究动力不足及优秀科研人才的严重流失也是现阶段阻碍高校科研工作发展的关键因素。许多高校以事为本或以物为本的科研管理模式导致现有科研人员的研究动力不足、工作积极性不高,使得科研工作领域面临人才流失的发展瓶颈。与此同时,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相关人员的管理观念过于陈旧,导致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上项目、列计划、要经费”的程式性科研现状,影响了高校整体科研水平的提升。

二、“量化+开放”科研管理模式概述

“量化+开放”的科研管理模式,是指在明确科研目标和科研任务的前提下,通过建立开放创新性的科研管理体系、更新科研管理理念、拓宽科研管理思路等方式实现学术科研工作与市场经济活动之间的良性结合。“量化+开放”的科研管理模式注重科研项目的量化、科研管理思维的开放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向市场的开放。在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新时期,高校的科研工作只有积极创新科研管理模式,与市场建立紧密有效的联系,明确工作重心,实现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之间的良好转化,将高校学术性的科研机构向高端科技产业方向发展,以适应社会变革、技术创新的客观要求。

传统的集中型科研管理模式注重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忽略了其实用性和经济性;服务型管理模式注重科研工作的学术性和服务水平,忽略了科研工作与经济活动的关联性。“量化+开放”的科研管理模式将高校科研机构作为科研产业中的基础环节,将高校的科研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联系,以科研成果的市场转化及实际应用为研究基础,综合发展科研工作的学术意义和经济意义。

三、 建立“量化+开放”科研管理模式的方法和重要性

新时期的社会发展形式及国民经济体制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工作逐步实现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为高校的科研工作及科研成果转化提供高效、高质的服务。“量化+开放”科研管理模式的有效实施,能够明确高校科研目标,帮助科研机构建立科学的科研发展规划,改善高校科研管理实践中“重成果、轻转化”的落后模式,增进高校科研成果创业化水平,积极引导高校科研机构进行科研立项、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及产权保护,使高校的科研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对提升高校科研水平,促进高校科研工作长足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量化科研项目、明确科研目标

所谓量化,就是将科研目标或科研任务具体明确,使复杂的科研管理工作通过合理量化变得简单、清晰。在进行科研立项的过程中,科研机构应注意将科研项目与实际应用及社会经济紧密联系,准确判断科研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成果转化的可行性,有效规避科技资源浪费。

2、拓宽管理思路、更新管理理念

建立“量化+开放”科研管理模式的首要任务就是创新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及时更新管理理念,应用科学的方式评价科研工作,积极开放管理思想、拓宽管理思路,将科研质量管理与科研性质管理有效结合,促进高校科研工作在质量和数量上形成完美统一。同时应用开放的思想大胆实施新举措,与企业建立合作研究或委托研究的科研模式,在确保知识产权的同时,将科研成果最大限度的转化。

3、 紧密联系市场、实现成果转化

在高校科研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以知识产权为核心,以成果转化为

目标”的基本原则不断创新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为科研工作寻找市场和成果转化的渠道,与企业之间建立科研协作的关系,通过加强高校科研机构自身的技术创新,加速科研成果的转化,有效增强高校科研机构成果创业化及技术产业化的能力。同时合理分配高校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的资源,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和高校教师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技术产业化的积极性,实现高效科研知识产权学术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总结:

高校的科研管理模式创新是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下的必然要求,“量化+开放”的科研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科研工作的经济性原则,有效保障科研成果的转化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既适应了社会经济体制,又满足了高校科研机构自身的需要,只有积极实施、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才能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兴荣.坚持管理创新,推进高校科技事业科学发展[J].科技管理研究,2011,(22).

篇9

【Key words】Project management;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 Teaching reform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及科研成果应用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程管理出现一些新的发展趋向:现代工程系统越来越复杂, 要求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工程管理;在现代建设项目中,从构思、目标设计、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建造,直到运行的全生命期一体性要求增加;新的融资模式、工程总承包方式和新的项目管理模式的普及;整个社会对工程的要求提高[1]。这些新的发展变化,对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提升工程项目的管理效率需要大量工程管理专业人才。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也是很多专业的选修课程,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和政策性。该课程主要包括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可行性研究与评价、时间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信息管理与项目管理支持系统,以及组织级项目管理等内容。课程涉及知识面广,不仅涉及工程技术、管理等专业的内容,而且与国家的方针政策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与时俱进,才能学以致用,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分析解决工程项目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然而,课程教学中普遍存在“学”与“用”脱离的问题,学会了、掌握了,并不代表会用。往往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很好,然而课程结束之后便忘得一干二净,遇到实际的问题时,更是无从下手。将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科研过程的介绍,学生可以掌握所学课程内容的应用方式,以及具体的应用方法。目前国家和社会正在大力提倡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高校作为我国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发出约占全国1/3 以上的科研成果,但众多的科研成果中实现转化的却不到10%,这不仅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而且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和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的具体实施,科研成果转化率低已成为困扰高校科研工作的关键性问题[2]。高校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实现“产学研”的结合,其中,高校教师能够做的最重要、切实可行的一项工作就是“学”和“研”的结合——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课程内容,并能学以致用。 

根据教育部高校学生司的国务院部委院校本科各专业情况,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每年有13.89%的学生考研[3],面对众多的考研大军,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也能使这一部分学生较好的掌握科学研究的方式、方法,对于其明确继续深造的目标,掌握未来的学习内容,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然而,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系统的研究和反复的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并将这些经验加以提炼升华,形成一套系统的“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因此,展开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相应的研究成果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科研成果促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将科研成果应用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可以通过教学过程环节及课程考核环节两个环节加以把握。 

2.1 教学环节 

2.1.1 搜集整理资料,了解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 

要想将工程项目管理科研成果应用于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了解工程项目管理有哪些科研成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取经典的研究成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应用。因此,需要广泛的查阅国际以及国内的科研论文,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科研在做什么,取得了哪些科研成果。 

2.1.2 将科研成果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的类型,研究具体的应用方式 

根据教学工作的需要,工程项目管理的科研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对某一现有知识的应用 

这类科研成果,主要是应用现有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如伍迪和王守清[4]总结了PPP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因此,在项目利益相关者课程内容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作为案例加以引入,使学生熟练掌握针对具体的项目及项目类型,如何分析项目的利益相关者,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促进项目的成功实施。 

篇10

关键词:高校 科研 管理

本文围绕高校科研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对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所裨益。

一、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管理理念陈旧

合理有效的科研管理是科学研究得以顺利实施的前提和保证。然而,一些高校不同程度存在着重科研轻管理的陈旧观念,从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中期检查、课题结项到成果申报,从科研成果的产出到实践应用中的成果转化,管理充当的只是“传话筒”的作用。科研管理人员在某种意义上只是办事员,并没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科研管理处于一种完全被动服务的状态,制约了管理工作的开展。

2、管理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科研管理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需要有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这样就可以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科研成果进行有效地管理。目前,许多高校的科研管理队伍不够稳定,经常随意频繁更换科研管理人员,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科研管理学的业务知识,专业型人才多,复合型管理人才少,对科研管理人员的使用上存在着“重使用,轻培养”的不良倾向。此外,缺乏必要的激励机制、绩效考核和监督机制,导致科研管理人员积极性不高、管理队伍不稳定。

3、管理制度有待完善

高校科研作为科技的重要孵化器,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想取得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成果,就需要提高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但是在许多高校,因科研管理制度的原因,使得这种积极性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概括主要表现为:纵向科研经费投入相对有限,科研项目过少;项目申报的成功率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部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研究特色不突出,从而影响申报的成功率。科研经验交流有待加强,以便少走弯路,更快地进入科研状态。项目的结题、成果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完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之对策

1、改变观念、大胆创新

高校科研工作者要充分认识科研工作的创新离不开管理工作的创新,科研管理人员首先应随时掌握高校科研工作所处的社会环境、所面临的社会挑战,使高校科研工作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合作方式等能与时俱进。及时了解国内外科技发展形势以及国家的科技方针,密切注意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发展,努力做到既有全局性又有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在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上,高校科研管理应以市场为导向,建立一个面向需求的科研运行机制,不断改进和建立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科研管理制度,为科研工作提供宽松的环境,建立一个面向需求的科研运行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完善科研成果评价体系,既鼓励科研人员多出成果,更鼓励科研人员出高质量的成果,力求在“质”与“量”上达到完美的统一。

2、提高科研管理干部业务素质、做到全心投入、专职化的管理

高校科研管理干部是办好高等教育的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高校科研管理干部的综合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能否多出科研精品,提升学术水平的宏伟目标。要提高科研管理干部素质,高校科研管理干部尤其是领导层的科研管理干部,需要把科研管理工作看作是一个专职工作,在工作中全心投入,把科研管理工作看作一门学问来做。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全身心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能有助于在校内产生凝聚力和感召力,才有可能使大学的科研队伍作为一个群体,去攻克科研难关,培养新人。

要提高科研管理干部素质,全心投入到科研管理工作中,才能在实践中增长组织管理才干。只有采用科学性、创新性、开放式和民主式的管理方法,取代过去专制性、封闭性、经验式和“拷贝式”的管理模式,才能使科研管理出效益。此外,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高校科研管理干部还应具备较高的组织管理水平。在新时期,高校的外部宏观环境复杂而具有竞争性。面对挑战、抓住机遇,制订适合本校实际的中长期科研发展规划,明确重点、有效处理各类矛盾和平衡各种关系等等,都要求科研管理干部具备灵活、务实和积极的态度和手段。因此,笔者认为,高校科研管理干部要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要脚踏实地、以人为本,在实践中增长组织管理的才干。要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干部素质,还需要他们有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不同高校的科研管理干部的能力、水平一定存在不同,即使同一个学校,也肯定存在差异,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知识结构,特别是对新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只有用与时俱进的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才有可能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当前,全球一体化及其引起的经济、科技市场上的激烈竞争,对我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时这也深刻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3、完善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

近年来,高校科研发展迅速,科研管理内容不断变化,相应的管理制度也应有所改变。以科研成果为例,过去论文成果主要以国内期刊论文为主,SCI 收录、EI 收录文章数量有限,如今高水平论文数量增加,论文成果不仅被SCI、EI 收录而且影响因子级别也逐渐增长。这就要求科研管理制度中有关科研奖励方面的内容应该做出相应调整,提高受奖科研成果级别,加大高水平科研成果奖励力度,这样才能激励科研人员把握本学科科研发展前沿,多出成果,出高水平成果。

高校作为高科技战线的主力军,面对新的形势,挑战与机遇并存。科研管理作为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高校科研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广大科研管理工作者在新的形势下,要顺应时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服务意识,运用现代管理手段,为加快高校科研发展速度,提高高校的科研水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常宏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