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全球化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全球化的利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全球化的利弊

篇1

摘要: 经济全球化一般说它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货币、资本在全球大量流动,使各国经济紧密联系,日益互相依赖的经济现象。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推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商品的世界市场才得以形成;生产力发展使资本积累空前剧增,那些拥有相对过剩资本的国家便可以向全球资本短缺的国家输出资本;生产力发展使得运输成本降低,那些具有经济和技术巨大优势的国家,便可以充分利用外国的资源优势、国际分工优势,大规模地进行跨国直接投资,就地生产、就地销售或全球销售。

关键词:经济 全球化 利弊 分析

一、引言

经济全球化具有二重作用还是单一正作用,以及利弊孰大孰小是另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二重性是利弊互见,正效应与负效应共存。笔者针对新自由主义的批评决不低估经济全球化的积极作用。在历史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摧毁了封建经济和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较之封建主义当然是一种历史进步;国际贸易使交换双方获得国际分工的比较利益。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所采取的“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政策都不能脱离世界市场;发展中国家一般都缺少经济增长所必须的资本和外汇。适度接受外国资本,可以弥补资本和外汇缺口(钱纳里和斯特劳特的“两缺口”理论说明发展中国家参加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性);发展中国家普遍处于科技落后状态,购买外国技术或接受外国直接投资可以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带动经济增长;参加经济全球化可以增加财富、增加就业、增加税收;接受外国直接投资还可以学习外国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先进管理经验。正因为以上这些积极作用,发展中国家都纷纷主动参加经济全球化。实践证明,适度的对外开放政策是完全正确的,而闭关锁国政策是完全错误的。闭关锁国必然带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我国人民不会忘记这一沉痛的历史教训。

二、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利益是有条件的、有代价的。

经济全球化所产生的利益是有条件的、有代价的。经济全球化又必然具有消极作用。其根本原因是,国际垄断组织经常在损害别国利益的条件下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是帝国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统治史、掠夺史,是当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经济与技术的强大优势,依然使众多发展中国家处于依附地位;垂直分工体系使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平等地位;跨国公司操纵和控制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支柱产业和市场,抑制了民族工业的自主发展;对西方国家的巨额债务(1988年为1.2万亿美元,2000年初为2.5万亿美元)支付成为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严重障碍,经常引发经济与社会动乱;西方国家的大量游资不时冲击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甚至引发金融危机,造成如同战争般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发达国家的经济周期、汇率、利率的变动传导给发展中国家,使它们的经济经常出现不利波动,难以同时取得内部与外部的均衡;国际经济组织由美国等发达国家操纵,经济全球化的游戏规则主要由发达国家来制定。发展中国家很难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作为上述各种原因的综合反应,在经济全球化中,南北贫富差距不是缩小,而是扩大了。世界银行于2000年4月13日发表的《世界发展指数》承认:“经济全球化的某些因素已使最贫穷国家受到损害,使富国和穷国之间巨大差距的扩大面临着更大的风险。……在一个不能打破贫国周期且愈来愈不平等的世界中,集中于工业化国家占世界人口1/6的人垄断了全球近80%的收入。与此同时,居住在63个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60%的人,仅得到世界收入的6%,人均每天不足2美元”。以上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消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三、经济全球化的利与弊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利大还是弊大的讨论不可以抽象进行,需要根据一定条件,做出具体分析。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其一,对什么类型国家利大于弊,或者弊大于利;其二,在什么条件下利可以大于弊。对于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肯定利大于弊,因为“贫国无法和富国竞争”。当然,它们也得付出一点代价,这就是,对外直接投资往往引起工厂外迁,从而加剧了国内失业。在当今的反全球化运动中,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失业工人是积极参加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一般来说是互利的,不至于产生控制与被控制的问题,因为它们的发展水平、竞争能力相近。同理,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交往,一般来说也是互利的,也不至于产生控制与被控制的问题。一个发展中国家无能力控制另一个发展中国家,更不能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去控制另一个发展中国家。对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往来说,发展中国家所得的利并不必然大于弊。所谓经济全球化“有百利而无一害”,或者利无条件地大于弊的说法并未得到事实的证明。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在一切场合下弊必定大于利。在经济全球化中,发展中国家为寻善于趋利避害,可以使利大于弊,否则弊必然大于利。至此,问题的讨论不可避免地涉及利的标准是什么。笔者认为利的标准从原则上来说应当是既要经济发展,又要民族经济的自主独立(不被外国操纵或控制),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一国仅着眼于经济发展,置经济自主独立于不顾,那么这种发展只不过是对发达国家的依附式的发展,非常不利于该国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相反,一国如果仅着眼于经济自主独立,闭关锁国,或者保护过度,不能积极地利用商品和资本的世界市场去促进自身的发展,那么,这种经济自主与独立终会因国力孱弱,不能长久保持。新自由主义者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只不过是要求发展中国家永久处于依附地位,而我们所采取的利大于弊是上述二者的兼得,同时又付出一些次要代价。

四、如何发挥经济全球化的下面效应。

如何使利大于弊是一个很大的论题。根据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的经验教训,以下各点是至关重要的。

1.务必要加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经济全球化是大势所趋,不可抗拒。要积极参加国际贸易,积极而又适度地利用外资,积极学习和利用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开展有益的国际经济合作,特别是南南经济合作。

2.适度保护,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有条件地参加经济全球化。一国“从弱小转变到强大”,重要的是“长期生存保障”。[13]自保和当前的生存是竞争、发展和全胜的前提。具体说,国际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可以过大,发展经济务求以内需为主;外资比重适度,外资不可控制一国的经济命脉和支柱产业;借外债要适度,不被外债锁链套住,外债要保持在公认的国际警戒线之内;在条件不成熟时不贸然开放资本账户自由兑换,以防国际游资冲击,等等。

篇2

关键词:英语全球化;英语全球化利弊; 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 A

一、英语全球化

英语在世界范围的传播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17世纪英帝国的航海殖民扩张,形成了北美洲和大洋洲的说英语的地区[1];第二阶段,18-19世纪,欧美国家在亚非的殖民扩张,将英语移植到亚非地区[2];第三阶段,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全球化势不可挡,使英语成为了世界通用语[3]。

目前,世界超过 2/3 的科学家都用英语写作; 全球 3/4的电子邮件都是英语书写; 货币金融业、新闻媒介、旅游业、广告业、网络业、社会信用和国际救援等领域,大多使用英语[4]。这一现状促使很多非英语国家和地区不断调整外语政策,强化英语教育。例如,2000 年,韩国将义务教育段英语学习者的年龄从 13 岁降到 9 岁; 中国台湾将开设英语课程的起点从五年级降到一年级 [5] 。此外,因特网的普及和大批赴英语国家的留学生和移民也促使了全球学习和掌握英语的人数不断扩大。到 2010 ~ 2015 年间,学习英语的人数将达到 20 亿人,占全球总人口数量的 1/3。[6]

二、英语全球化利弊

英语全球化消除了各国在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各国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文化的逐渐趋同有利于消除世界不同族群间的语言障碍和“巴列塔”[7],有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世界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贡献巨大。

但英语全球化在促进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也带来了文化冲突,加剧了英美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发展不平衡的局面,导致了强势语言所承载的强势文化不断向强势文化圈外辐射,弱势语言。。。艰难的生存者,消亡着。[8]以英语为代表的强势文化给发展中国家的文化的发展构成了挑战,甚至伤害。过分推崇英美文化的发展中国家的民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这种英语强势文化的影响,贬低甚至忽视自身文化的传承,导致文化失语现象,例如,我国很多学英语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症”,即他们没有意识和能力及时有效地用英语来传播我国的文化[9]。这种强势英语文化的不断扩张使得很多国家的语言濒临消亡,甚至灭绝。“到21世纪末,50%-90%的现存语言将消失。”[10]

但不可否认,全球化是大势所趋,本文作者认为其利大于弊。英语为世界各国民众能进行无障碍的沟通提供了便捷的沟通工具,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掌握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减少了因误解或无法沟通造成的文化冲突。

三、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大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为社会发展培育了大量所需人才。顺应全球化发展的趋势,我国教育部明确提出大学英语教学应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内容,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文化素养,以适应在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求和对外交流的各领域的现实需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英语全球化背景下英语教学中的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大学英语教学是广大学生了解欧美英语文化的一个重要渠道,只有不断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积极了解欧美文化,才能减少或者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冲突,甚至文化失语现象。学者张红玲做了一个关于中国外语教学中有关文化教学的现状的调查,被调查的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缺乏跨文化交际的实践和体验,这造成了他们在同外国人交流时感到很紧张。同时,他们还认为现行的教材、教师和教法都无法满足自己文化学习的需要,教材重语言知识,对文化知识的介绍偏少,缺乏系统性和条理性。这一调查结果也得到了张红玲的同行的证实。

四、应对策略

英语全球化给世界经济和科技的交流带来了诸多益处,同时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构成了严峻挑战,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如何趋利避害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应当不断加强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和教学者主要通过教材学习和传授英语知识和英语文化,但现行的很多教材无法满足英语全球化对社会人才培养的需求,教材中对文化内容的介绍比较零散,缺乏完整的体系,不能体现英语国家的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传统、习俗和非言语交际等方面的内容。应当不断更新现有教材内容,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讲述教材中的文化内容在语言习得和日常交际中的作用,让学生能利用教材中的文化现象进行充分的讨论,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第二,英语教师需在教学实践中践行多元文化教育。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地位促使英语教师必须不断调整其课堂教学设计。如在选材时,教师要遵循多元文化的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既要反映学习者自身的文化、“内圈英语国家”的文化,和其他英语非母语国家的文化[11],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的文化,不断改进教学理论和方法,开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第三,英语学习者要意识到,学好英语有利于国际交流,有利于提高自身素质,有利于不同文明间的融合。但同时,英语学习者也要对英语文化的传播保持适度的警惕性,不能彻底抛弃自身文化,不能让英语文化过度冲击自身民族的文化。在学习英语强势文化的同时,要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做到兼容并包,既反对西方文化的过度扩张,又要反对极端的民族主义。在学习英语文化提高自身能力,发展自己的同时,还要借助英语推广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心态。跨文化交际能力除了目的语文化知识的导入,也要注重学生心理层面的疏导,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跨文化交际的心态。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用英语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英语国家的言行,理解和包容英语国家与自己国家的差异。同时,要让学生客观地认识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平等的同英语文化的人进行交流对话。这样才能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成功进行,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因此,教师在进行文化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本民族的文化的教学,做到兼容并包,既要勇于借鉴英语文化的精髓,又要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特色,并将其发扬光大,让世界听到来自本民主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Crystal,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 Kachu,B.Asian Englishes: Beyond the canon[M].Hong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5.

[3] Jenkins,J.World Englishe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M].London: Routledge,2003.

[4] 朱风云.英语的霸主地位与语言生态[J].外语研究,2003,( 6) : 23 ~ 28.

[5] Nunan,D. The impact of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on education policies and practic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J].TESOL Quarterly,2003,(4) : 589 ~613.

[6] Manfred B Steger.Globalization: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7] Jenkins,J.World Englishes: A resource book for students[M].London: Routledge,2003.)

[8] 赵宁.警惕没有硝烟的战争―论英语全球化与语言霸权[J].网络财富,2008 ( 6) :152.)

[9]从丛.中国文化失语: 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 -19.

篇3

一、跨国并购的利弊分析

(一)对全世界及各个国家、地区经济的影响

⒈跨国并购对企业生产经营要素的影响

跨国并购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运动,推动了企业生产经营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大调配,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也大幅度降低了生产成本,使跨国公司效益得到了提高。

⒉跨国并购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影响

跨国并购不仅直接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而且还使国际投资出现了新的特点,即跨国并购已成为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基本方式。通过跨国界的并购投资,以资本为纽带,将各自的产品、技术、经营管理模式以及附之其上的文化,迅速有效地输入所在国家和地区。随着其经营规模的日益扩大,其产生的影响力就会逐渐渗入所在国家和地区的社会各层面:第一,跨国并购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输入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缓解输入国的资金不足的压力,并为其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促进输入国的技术进步。第二,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也可能导致文化冲突。

⒊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随着跨国公司的大规模并购扩张,控制全球主导行业的跨国公司与从事非主导行业的地区企业,将由此共同形成全球经济的树状一体化格局。由于企业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所以,企业全球化全面而迅速地发展,就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⒋推动了企业的改组和联合

跨国公司的并购与投资扩张,将导致对市场份额争夺的轮番升级,使得国际竞争更加剧烈,推动了各国改革开放和投资自由化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的企业改组和联合。

(二)给我国经济带来积极影响

⒈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跨国并购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促使我国新的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支柱的形成。我国过去一直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资源、技术和品牌,这三个中国目前最短缺要素成为中国企业大肆海外并购的内在动因。通过并购获取短缺要素,从而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和升级。

⒉有利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

通过引入国际经济通行的规则惯例,可为我国企业树立市场经济中运营的样板,推动企业的创新。如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及市场创新,并使我国企业直面国际竞争。在竞争中企业优胜劣汰,企业就会自主地进行技术研发,从而推动技术进步,也提高了生产效率。

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扩展销售市场

跨国并购所输入的资金可以有效补充企业资金不足,扩大企业的生产规模,迅速形成规模经济的生产能力,增加社会的有效供给。另外,也扩展了产品销售市场,使我国产品可在世界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⒋有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和人才的培养,带来先进的营销观念

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水平偏低,很多人难以从事高科技的工作。通过跨国并购的方式来吸收更多劳动力,并培训他们成为技术工人,可以开发我国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为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营销体系和网络,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水平,带来了先进的营销观念和网络,为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带来动力。

(三)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

⒈容易形成垄断局面,威胁民族工业安全,影响我国产业布局调整。2.在并购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3.跨国并购可能会抑制我国国内企业家要素的积累和成长。4.抑制我国的技术进步。

二、我国的对策研究

(一)抓住机遇,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跨国投资

目前,跨国公司更多地是通过协议并购和合资企业内通过股权转让或增资扩股稀释中方股权的方式进行并购。要抓住目前全球跨国并购的机遇,加强政府对跨国并购的宏观调控,认真研究跨国公司并购的新特点,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并购投资”的引资力度,按照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部署,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积极引导跨国公司投资,使之在参与我国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及产业升级中发挥必要的作用。

(二)吸引人才,创造环境,提高创新能力

在市场条件下,通过多种方式壮大企业的规模。吸引人才,创造环境,提高创新能力。企业间的竞争是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注意提高我国企业的技术水平,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否则我们很难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要培养创新能力,人才是关键。这一方面需要培养一大批掌握高、精、尖技术知识,具有较高素质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不仅要重视人才,吸引人才,还要创造环境,重视人才作用的发挥。

(三)尽快抓紧制定和完善跨国购并法律体系

我国在利用外资中有许多过分优惠的政策,造成外资在同行业和内资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致使外资对我国部分行业的垄断日益加剧。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以及未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应加快制定规范企业跨国并购行为的法律规定。在对外资项目的审批、资金融通、外汇管理、税收制度等方面给予法律上的明确规定,以保护我国企业的合法权利,并规范我国企业的竞争方式。

(四)改善企业并购环境

⒈培育并完善资本市场,建立完善的预防金融风险的机制

要吸引跨国公司更大程度地参与我国企业的并购,就要求培育成熟的资本市场,积累丰富的经营管理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经验,防止国际游资破坏我国的资本市场,并有相应的制度和机制保护资金运作的安全、高效。

⒉减少地方行政干预,转变政府职能

在企业并购实践中,少数地方政府不适当地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一味要求并购和产权交易服务于资不抵债企业的扭亏或债务重组,使产权交易和企业并购机制难以形成,从而挫伤了外商并购国有企业的积极性。政府要从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脱离出来,对企业充分放权,给跨国并购营造更有利的环境。同时要对跨国并购做好监督和管理的工作。

⒊加强资产的评估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加强对外商并购中的国有资产评估的规范和监管,尤其要重视对国有资产的商标、土地、经济业绩等无形资产的评估,严格执行《外商投资企业投资者股权变更的若干规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法》等有关规定,聘请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认可的资产评估机构对国有资产进行认真评估。国有资产评估值要经过同级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后方可作为底价与外商谈判。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要依法追究当事人和主要领导的法律和经济责任。

(五)建立完善的跨国购并审查制度

篇4

【关键词】 跨国公司 研发本土化 采取策略

一、跨国公司本土化的现状

《2005年世界投资报告》中指出,目前的跨国公司为了及时按照当地情况的需要,在东道国顺利的将产品售出,采取了与以往将研发活动保留给跨国公司本国的不同作法,开始在发达国家之外设立研发机构,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东南欧及独联体国家设立研发机构,以全球市场为目标,与跨国公司的核心创新结合为一体。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研发体系中所占的份额正在增加,但分布并不均衡,根据贸发会议2004年的调查,国外研发地点,中国占35.3%,排在第三位,位列发展中国家第一位。由此可见,中国强大的市场吸引力,与在华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一)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的现状

近年来,伴随着世界经济和科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到中国投资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国正在成为跨国公司竞相追求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场所。从1994年加拿大北方电讯和北京邮电合资成立我国第一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开始,跨国公司在华研发机构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先后有 IBM、英特尔、宝洁、杜邦、诺基亚、爱立信、松下、微软、联合利华等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相继在中国设立 R&D 机构。根据国家商务部2005年发表的《2005―2007年中国产业发展趋势》报告表明,46%的跨国公司计划建立独立的研发中心、33%的跨国公司将更先进的技术引进中国进行研发、25%的跨国公司计划扩大在中国原有的研发人员数量、24%的跨国公司打算与中国研究机构或具备相应研究技术的企业合作,这些充分说明跨国公司越来越重视在中国的研发。

(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在山东的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山东省与越来越多的国家建立了经济往来,2002-2005,山东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为558603万美元, 709371万美元, 870064万美元, 897072万美元,增幅为54.3%,48.9%,22.7%,3.1%.截止到2005年,世界500强企业有122户落户山东,兴建项目209个。但是,很少有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设在山东,充其量吧生产基地放在这里。截止2007年,山东目前一共有3家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放在山东,分别是LG研发中心,日清研发机构和全球IT业航母台湾鸿海集团在烟台的研发机构。

二、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影响

随着跨国公司在华R&D 投资的不断加强,这种趋势对于我国就好比一把“双刃剑”,既有对我国积极的影响,又有不能忽视的消极一面。

(一)积极影响

跨国公司R&D 的国际化使得我国企业获得了新的技术资源,增强了企业研发能力。而且,随着跨国公司在华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扩展,有助于提高我国研究机构和企业的R&D 管理水平。此外,跨国公司设在我国的国际互联型研究机构为一些科学家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优厚的报酬,有利于吸引我国海外的优秀人才回国工作,避免他们海外流失,从而有利于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

(二)消极影响

跨国公司在华建立R&D 机构建立后,有国内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无可比拟的优势,造成了我国创新组织顶尖科技人才的流失。伴随着人才的流失,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一些属于保密范围内的技术和研究项目流入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R&D 国际化吸走了我国一些科技资源,使得我国的自主R&D 能力受到很大的削弱,加剧了我国对跨国公司的技术依赖。

三、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冷落山东的原因及山东省应采取的策略

(一)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冷落山东的原因

1.山东的研发实力较弱,研发人才稀缺

山东省的知名高校较少,科研机构也不多,高素质的人才尤为缺乏,所以跨国公司更愿意将其研发机构放在更为合适的地区,如北京和上海。

2.山东省的开放程度较低,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中心的政策力度不够

1999年6月,北京市就出台了《北京市鼓励在京设立科技研发机构的暂行规定》及相关的实施细则;2002年4月,又出台了《北京市关于扩大对内开放促进首都经济发展的若干规定》,对外埠大型企业设立驻京研发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给予经费资助、建设用地指标、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山东省就没有相应的鼓励跨国公司建立研发机构的鼓励政策。

3.山东省吸引研发投资的产业优势不明显

山东省跨国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从2001年到2004年,外商在制造业的实际直接投资额占实际直接投资总额比例分别为 70.2%、78.3%、78.6%、83.6%,投资主要集中在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及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而跨国公司研发的产业在电子、信息、软件、汽车、化工、医药等高科技产业。

(二)山东省应采取的策略

1.加大山东省的开放程度,创造良好的研发环境

山东省应该以加入WTO为契机,制定跨国公司在山东研究与开发机构优惠政策;完善山东省R&D 配套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使跨国公司在山东R&D 投资活动有章可循。

2.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山东整体技术创新能力

山东应该建立稳定的研发投入机制,通过税收优惠,建立研发发展基金等方式,鼓励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的研发水平。

3.加快山东高校的发展,鼓励山东高校与跨国公司合作

高校资源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区位选择的重要考虑因素。所以要加快我省高校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同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人才来山东就业,提高我省的科研水平。

4.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山东省人力资源尤其是科技研发人员的缺乏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冷落山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山东省要采取有利的措施,创造更宽松、更灵活的机制和环境,引进、培养人才,提高山东省的科技竞争力。

面对研发本土化带来的积极影响,山东省应该采取采取积极的措施,吸引跨国公司在山东研发投资,利用它的积极影响,同时避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利用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提高山东省的研发水平。

参考文献:

[1]葛和平,曹家和.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R&D中心的利弊分析[J]. 科技管理研究,2007,(08).

[2]丁源,张阳.跨国公司在华研发区位分布的产业特性分析[J].商业研究,2002,(04).

[3]张莹莹,赵银德. 跨国公司R&D 投资全球化及对我国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7,(02).

[4]张金英.促进跨国投资对山东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外经实务,2007,(08).

篇5

【 关键词 】国际贸易;大学生;创业

一 在国际贸易形式下大学生的创业环境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国际贸易以其低风险、低成本和高收益的融资业务被银行和企业所广泛关注。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和一体化进程,加剧了我国对外的贸易发展和竞争,尤其在当前的金融危机严重的环境下。不够健全的风险预警机制,使得国际贸易的环境不断的日趋恶化,因此,建立有效规范的防治措施,探索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政策,对于现今条件下,国际贸易形式不断变化情况下,大学生的创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伴随着近些年来,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国际贸易以及电子商务供应链的形成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的国际贸易融资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同时,创新了国内企业以及银行的应收账款的融资项目和超前的科学管理模式,使得贸易融资更加的电子化。改革开放的决策为我国的银行业以及各大企业在国际贸易的融资方面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然而由于我国在国际贸易的融资方面业务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很多工作上存在着缺陷问题。使得我国国际贸易的融资模式比较落后,而融资的对象也过于集中。而国际贸易的融资市场相对比较混乱,存在不规范竞争等各项状况[1]。在当下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今天,对于大学生们来说,创业显然是最能实现其自身就业以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并赢得经济价值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但与此同时,在国际贸易大形势下的大学生创业也会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考验。

二 在国际贸易形势下大学生的创业方式如何改进

大学生创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尤其在当下,国际贸易形式下,大学生创业存在着利弊相对的种种问题。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大学生在国际贸易的大形势带动下拥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将面临国际贸易形式下带来的种种考验。因此,如何在国际贸易形式下,实现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发展,就成为当下社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想要在国际贸易形式下,改进大学生的创业方式,就需要在大学生之中全面的开展国际贸易形式下的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向大学生不断提供各种创业知识和机会的同时,加强对人才的综合性教育,构建专属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和管理机制,全面培养大学生在新时代新环境下的创业所应具备的各种心理素质,全面锻造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当然,创业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和想法,因此,积极培养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自主性意识,也是十分重要的。树立大学生们的创业信念和创业目标,积极自觉地结合各种实践情况,培养大学生们的经营管理和组织协调等各项能力,全方位的培养大学生们的创业能力。 同时,也要不断地更新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广泛地开展各种融资渠道,利用国际贸易下的各种有利条件,在规避各种不利因素的同时,有效的利用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各种优势[2]。要立足于当下的现实环境之中,充分的认识当下条件下的利弊关系,利用现有的各项保障性制度和政策,来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其次,要努力地寻找资金方面的雄厚支持。国际贸易环境下的融资渠道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尤其在高新科学技术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

最后,大学生在创业初期需要充分地了解当下市场的发展行情以及国家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虽然,推动大学生在当下国际贸易形式下的创业是我国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艰巨工程,它不仅需要当下大学生以及整个社会的全面努力和配合,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环境中一股全新的动力的注入,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结语

大学生创业问题是当前国际贸易形式下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存在着利弊相对的种种问题。高速发展的经济,使得大学生在国际贸易的大形势带动下拥有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也将面临国际贸易形式下带来的种种考验。想要在国际贸易形式下,改进大学生的创业方式,就需要在大学生之中全面的开展国际贸易形式下的创业教育理念,建立全新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同时,也要不断地更新大学生的创业观念,广泛地开展各种融资渠道,利用国际贸易下的各种有利条件,在规避各种不利因素的同时,有效的利用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各种优势。(作者单位:西安外事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认为: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初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历史教师,必须主动适合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反思新课标下历史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1.新课标下历史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名初中的历史教师,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素质,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要求。经过反思,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与情感素质。

1.1 知识素质。有一个比喻:"你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只有掌握丰富知识的教师才有可能很好地传授知识。历史教师不仅要有比较系统、全面的历史知识,而且还应当掌握相关学科的知识,包括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问题的解决主要靠历史教师自身的努力,那就是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成为一名博学多才的教师。作为历史教师,还应关心时事政治,谈古论今,以古鉴今,使历史课更富有时代气息,能更好的发挥历史的教育功能。

1.2 能力素质。首先是备课能力。在教师的备课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的,不只是教学大纲,还包括对学生的深刻了解,以及历史专业知识修养。教师要把教学大纲对教学的要求溶解在讲课中,靠的是历史教师的日积月累起来的驾驭教材的能力,说得准确些,是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功底。

其次是组织教学的能力,主要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二者的协调统一。教师要牢牢掌握课堂的主动权,采用多种行之有效、新颖多变的教学手段,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成语典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同时,历史教师的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能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不仅可以弥补"历史不可重演"的缺陷,而且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的历史想象力。

1.3 情感素质。教育是一个需要激情的职业,作为历史教师更需要充满激情,三尺讲台,要融入历史教师自己的情感。历史教师的情感道德表现在对历史学科的热爱以及对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责任感上。这份爱只有融入整个教学过程,自然而真切地流露出来,才能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同时教师应具有的情感,就是关爱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生活、所思所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就史论事,引导他们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事业。真诚的关爱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他们会更加信任和爱戴老师,会因为对老师的爱戴而喜爱上老师所教的这门课。

2.历史教师应善用所学知识,掌握技巧

智力的发展,在于对历史过程的理解,及思想信念的形成。要求学生不仅对涉及这一历史事件。而且还涉及很多历史事件的那些规律性的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深度如何。如我们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我总结出封建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在奴隶社会内部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成长中的资产阶级利用人民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来反对封建社会,机器的使用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是对工人的剥削却进一步加强了。我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细节的生动描述,通过对有别于其他革命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把这些规律揭示的越清楚,学生对一般规律掌握的就越深刻,仅靠熟记的必要性就越小。而且有关历史过程规律的知识,会不经过熟记就永远的保存在学生记忆中。使学生明白在剥削制度下生产的改进必然会导致剥削的加剧。在我们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还会学习到很多起资产阶级革命,每一次的学习都会使学生对一般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具体的史实理解的越清晰,要求学生熟记的内容越少,学习的兴趣越高,智能也会得到进一步发展,因为在课堂上他们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的主人。

3.历史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设问,引发学生思考,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篇7

关键词:手绘设计;数字媒体文字设计;变异发展

生活中我们所能够看到的广告、电视、服装以及生活用品都是通过设计而来,可见生活离不开设计。我们的经济已经面向全球化,随着几次工业革命,现代社会已经开始从传统的工业社会走向科技信息社会了[1]。时代是进步的,所以用以设计的方法和手段也在不断的更替中,在设计的领域里电脑设计的方法逐渐受到重视,并且慢慢开始取代传统手绘设计。电脑设计技术日趋成熟,在很多方面成功的完成了以前只能依靠双手来完成的手工设计,并且值得称赞的是,电脑的效率十分高,可以完成数量很大的工程[2]。以此趋势发展,手绘的应用领域越来越狭小,而计算机设计则是顺风顺水,占领到了有力的地位。在设计中,通常都会遇到一些十分复杂的文字处理和繁琐的工序,如果将这些工作全部用手绘完成,不仅困难而且耗时长,如果利用电脑处理就不一样了,不但操作简单而且可以对整个设计过程进行任意的修改。因为手绘设计的完成是必须要有一定的绘画功底的人才可以,如果利用计算机就又不一样了,计算机的操作相对比较简单,没有任何绘画基础的人也可以完全学得会,并且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就可以熟练的操作。正因为电脑功能的强大,手绘设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下面将从文字设计作为例证,找出手绘与电脑设计的利弊,以及将来的发展和变异。

一 手绘在现代文字设计中的尴尬现状

现今,如果和业内人士谈及到设计,他们所讲到的,我们所看到的,似乎都与电脑有关,比如说软件、程序、命令和图层等等,这些领域都要用到设计作品,而完成这些设计组品的工具就是电脑。甚至,在一些大型的工程标志设计招标时,所提交的竞争作品大都是电脑设计而成的,手绘的作品根本就与之无缘。那么,再把目光转到学校,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也都不进行手工绘制,而是利用电脑软件完成[4]。学生们都是比较注重电脑的学习和操作的,他们只要熟悉常用到的设计软件,就可以轻松的完成课业了。其实,人们却都忽略了一件事情,电脑仅仅是一种视觉传递的手段,我们却将设计中较为关键的计划、规划、摄像和问题的解决轻视化了。俗语说心手相应,也就是人们心中所想的事物,通过手来表达才是最合适的。在设计领域中,只要是有一定追求想得到更高设计能力的人,大多数都会采用手绘的方式,传达自己的思想和灵感。但难以让人相信的是,即使手绘的作品再怎么优秀,都无法改变电脑设计作品横行业界的现况。这样的情况继续发展下去的话,手绘设计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人们也会渐渐的完全被电脑设计的空间、材料和质感的效果所吸引,那么我们所引以为傲的手绘设计就会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了。

可见,似乎现在的社会环境对手绘设计的发展十分不利,但这并不意味着手绘设计走到了尽头。无论科技发展有多快,社会有多进步,这些都离不开人的掌控,所以机器再先进,也无法代替人的作用。电脑可以代替人类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和设计,但只有这样也不能完全取代手绘设计,尤其是文字设计。当下设计领域比较依赖电脑,也只是这个时期的一个必然现象,这种按照一定程序来完成设计作品的方式,毕竟有很多的弊端。手绘作品中所能展现的灵动和扩散思维,无法在电脑设计的作品中清晰的展现出来。

二 手绘文字设计与电脑文字设计的异同

不论是手绘设计还是电脑设计,都是用来进行视觉传递的。从设计的起源开始,都是设计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表现,用电脑或手绘的初衷都是一样的。观察他们在设计上所展现出来的优势,电脑能够做到高精确度、高工作效率、高质量,并且可以随时进行修改,而且操作简便[5]。可是,机器所创造出来的东西,多少都会有点呆板、冰冷和没有活力,无法将作者的真实心声百分百表现出来。手绘作品在这方面就占有很大的优势了,因为手绘设计本身就是作者思想和灵感想碰撞出来的火花,所以每一个文字都可以渗透出作者的心声。手绘作品中的文字是作者激情的影射,所以更加亲切和生动,会给看字的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比如说,如果设计者想在包装盒上展现书法字,用电脑来设计的话就显得非常古板,表达不出设计者的想法;将其换成手绘的以后,就发现突然多了几分生气,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可见,手绘设计的独特的魅力是无法被取代的。

我们在前面已经提到了,在学习的时候,手绘要比电脑困难的多。从学习的时候开始,设计师对电脑的依赖度就十分高了。可事实上,很多取得一定成就的设计师都是用手绘方式来完成各种作品的。对于这些大师而言,他们在面对利用电脑软件设计数字媒体文字的做法并不特别支持,甚至有时会持反对的态度。传统的手绘方法,在使用时会觉得有些缺少科技含量,并且需要花费的时间也比较长,却可以将文字的精髓展现出来,让设计作品中充满活力和艺术生命力[6]。在现实生活中的作品中,比如海报、包装纸和标志等,手绘设计的文字更可以将作品的灵魂展现出来。但不能否认的是,在电影特效、平面处理等具有复杂工序并且对作品的真实度和仿造度有很高要求的作品中,电脑还是要比手绘实用的多。所以,手绘和电脑设计这两种传递手段都各有千秋,各有利弊,它们不需要互相取代,只需要互相补充就好,只有在合适的时候使用适合的手段才能创造出最好的作品。

三 手绘是文字设计的原点和终点

设计者灵光一现的设计理念经过延伸以后就会形成一个好的创意,而我们所分析的手绘则是设计理念最直接的表现手法。如今电脑在设计领域慢慢开始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市场,可是对于设计者来说,就算电脑的分量再重要,也无法让手绘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因为具有同样功能的两个手法,在同一个领域的作用肯定是此消彼长的。仅从文字设计来看,对于以手绘设计为主的设计者,通过手绘设计过程的复杂工序,可以完全释放自己的设计理念,他们慢慢的整理自己的思绪,让设计理念和作品完全的融合在一起[7]。相对而言,利用电脑设计的人,因为设计的整个过程变得简单了,这样作者就会变得有较强的机械性,失去了最先的艺术灵感。无论是艺术家还是设计师,在进入佳境之前都要有一个慢热的过程,只有在繁琐的工序中,循序渐进的一步一步进行作品的绘制,才可以让最先的设计理念升华再升华。

要进行手绘设计,就要求作者必须有一定的绘画功底。所以,手绘技能的培养也就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再加上专业级的训练,才可以真正掌握手绘的规律和技巧。这只是入门的第一步,所以想要成为一位真正的手绘大师,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虚心的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同时培养自己的艺术素养,慢慢达到想要的高度。作为一个初级学员,需要几年的绘画训练,以及大量的设计经验,才可以了解到绘画的技巧,感受到手绘的魅力。也就是说,想要掌握手绘设计的技巧很难,理解手绘的精髓更难。

日本著名设计家佐野宽曾经这样说过:“只有从艺术家到设计家,没有从设计家到艺术家。”[3]这句话重点是在强调艺术家和设计家之间的亲密关系,强调以艺术为功底的设计的重要性。也就是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设计师,就必须兼备艺术家的素质和修养,甚至更需要有良好的美术功底。在我国,目前比较有名的设计师位数不少,比如陈绍华、韩美林、韩家英等等,他们都是采用手绘的方式进行设计,通过手绘完全可以惟妙惟肖的传达出自己的设计思想和内在含义,这是电脑再先进也无法做到的。

设计在一开始的时候,完全是依靠设计师手绘来完成的,所以作品的好与坏就代表着设计师的水平高与低。设计者会更加看重绘制出来的效果图,效果图也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判断手绘作品好坏的标准和尺度。而电脑的闯入,让手绘的地位受到严重的影响,使其慢慢的淡出人们的视野。可电脑设计的崛起相信也只是有时段的,在将来,手绘会让人们再次发现它的优势,在设计领域掀起另一波。

四 正确看待手绘与电脑的关系

传统的手绘设计真的要丢弃并且完全可以被电脑设计取而代之吗?当然不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设计的本质内容。将计划、规划、设计和问题的解决办法,以视觉的方式传递给其他人的活动,统称为设计。设计的核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整体设计和构思的框架搭建;第二,将解决计划、构思和设想等问题的方法以视觉的方式传递出来;第三,达到传达目的以后的措施。也就是说,设计师依靠人的大脑来完成的,灵感与思想之间可以擦出设计的火花。那么对于设计而言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就是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而设计的手段就是为其锦上添花的。手绘的设计手段和电脑的设计手段是完全不一样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是现代社会逐步呈现出商业特性,数字媒体文字设计的趋势让设计艺术面临很大的冲击。西方的文化价值伴随着经济的步伐慢慢的渗透到国内,并且对我们的传统民族设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手绘设计和电脑设计上升到更深的层面可以演化为传统与现代的矛盾,也可以看成是观念和语言的分歧[8]。

在设计领域,我们要从自己的思想深处认识到手绘的重要性和电脑的先进性,这样才可以让设计的艺术精髓充分展现出来。无论是电脑还是手绘,都是设计的表现手法,都要从设计自身的要求出发。所以,必须在教育的初期就强调学习手绘的重要性,让初学者在认识的初期就了解到其重要性,充分对二者的优势有着科学的认知。不容忽视的,手绘方式是传统观念和语言的保留和继承,可并不是说电脑设计就是现代的手法。手绘设计和电脑设计是设计者的传达手法,所以决定作品是传统还是现代的关键就在于作者的意识和观念。我们要从实质上去分析和辨别,然后正确的对待手绘和电脑。

参考文献

[1] 刘洋;论视错觉图形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J]包装工程.2012.04:26-28.

[2] 郑国喜;图形开眼法在广告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12.10:36-39.

[3] 陆一文;图形设计中的“显著点”[J]包装工程.2012.10:46-51.

[4] 陈岩,唐建. 论艺术设计的全球化与中国文化[J]. 建筑与文化. 2010(10) :112-115.

[5] 张宏. 书籍装帧中的文字版式设计[J]. 湖南包装. 2007(01):1-2.

[6] 闫利霞.试论展示空间设计的趋势与构成[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6(22):2-6.

篇8

关键词:低碳经济;国际贸易;影响;发展策略

一、低碳经济相关概念

随着经济飞速的发展,全球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经济模式。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等方式,减少石油、煤炭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走经济可持续发展道路,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实现,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不仅仅是实现能源的转变利用,还要对现有的可利用的能源进行研究和分析,争取实现能源的利用效率与效果。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模式转变。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的模式下,通过对现有技术的革新,以及深入的探究创新的技术,实现全球化经济的顺利转型。将经济的增长同社会的发展相互结合,实现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生态效益的正常运行。低碳经济是由英国政府于2003年提出的经济发展概念,以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致力于实现积极增长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由于全球普遍受到环境问题的困扰,低碳经济以及成为各国推崇的全新积极发展模式,需要国际范围内的力量共同努力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二、低碳经济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1.低碳经济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

低碳经济发展至今,以及广泛被世界各国所接受,并且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所以对国际贸易的发展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各国对低碳经济的肯定,促使对低碳技术的研究不断加强,低碳产业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国际贸易机构也将对低碳产业技术进行引进和应用,不断开发低碳能源,促进低碳经济的不断发展。其次,许多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方面依然以第二产业的加工型贸易为主导,众所周知,这种方式对资源的利用不够充分,对环境影响较大,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低碳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有助于促进国际贸易由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的进程,实现国际贸易形式的转型和更新。最后,低碳经济注重绿色发展,国际贸易走低碳发展道路,可以有效减少国际“绿色贸易壁垒”对自身的消极影响,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提高国家影响力。低碳经济为国际贸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挑战。

2.碳标签成为新的贸易壁垒

低碳经济在国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越来越明显,低碳环保不仅仅是企业发展的社会责任,而是已经上升到关乎企业发展存亡的关键问题。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低碳标准在越来越多的国家中开始推广,碳标签成为了国际贸易的新壁垒,如果绿色经济不达标,碳排放达不到其国内要求,国际贸易将无法进行。所谓碳标签就是说将产品从原材料、制造、储运、废弃到回收的整个过程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量都要在产品的标签上用量化的形式标示出来,以这种形式来告知消费者产品的相关产品的碳信息。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将碳标签进行推广,例如法国、日本、美国等地区。在各大商场中也能够看到贴有碳标签的商品。由此也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以及对贸易出口商品所产生的影响。因为在低碳经济观念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重视对低碳商品的关注,排斥高碳经济的行为也会越来越明显,碳标签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进口商品来说,更将受到严格的限制。

3.低碳经济改变国际贸易结构格局及发展方式

有关环境的国际会议召开的越发频繁,足见环境问题在国际中的举足轻重地位,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必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主导,低碳经济势必将改变国际贸易的结构。在电子科技和新能源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力争通过低碳经济来占据国际贸易的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稍微落后,新科技、新能源经济发展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低碳经济日益重要的国际贸易必然会因此造成格局的转变。在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国际合作的方式越来越明显,世界各国对低碳经济的重视已经形成了政策制度的约束,绿色可再生能源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重点,想要抓住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机遇必须改变发展方式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要求。在这样的共同目标的推动下,世界经济模式与贸易格局必将受到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商品贸易格局和地区贸易格局两个方面。首先是低碳经济对商品贸易格局的影响;随着国际对低碳经济的重视的兴起,当然会使得新能源和新材料的贸易比重上升,而传统的资源性商品及化石能源等趋于下降的趋势。主要是在低碳经济的观念下,高排放、高污染的商品已经不再受到人们的欢迎,甚至是排斥的状态,因此就促使了新能源贸易比重的上升而传统能源比重降低的现状。其次是低碳经济对地区贸易格局的影响;低碳经济的出现与全球经济的倡导将会对国际贸易的格局产生重要的影响。对于发达国家来说,在继高碳经济之后他们可能更早的意识到低碳经济的发展趋势的变化,或许已经完成了向低碳经济模式的转变或是处在正在转变的过程中。而无论是处于何种状态他们都已做好了转变的准备,而且具备先进的低碳技术和产品,这样的条件将会有助于发达国家处在竞争优势的地位。而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国际贸易使得他们的经济得以发展,但是面对低碳经济的转型,发展中国家没有先进的技术及产品能够做出及时的转变。高碳经济的产品在现行的贸易交易中又被限制,给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交易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他们来说这将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4.低碳经济将改变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发展模式

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和技术的制约在低碳经济方面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比,所以在碳减排占据着重要地位的国际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必须转变期贸易发展模式,才能在国际贸易中与发达国家进行竞争。传统的国际贸易模式中,发展国家致力于在国际贸易中输出低碳技术和其成熟的管理,而发展中国家则侧重生产,对本国的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而国际贸易对低碳减排的标准的坚持,严重影响着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建立的低碳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必将会在未来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和改变。

三、低碳经济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发展策略分析

1.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标准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联系愈发紧密,国际贸易的地位将在本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低碳经济发展环境下如果提过本国国际贸易竞争力,已经迫在眉睫。虽然,越来越多的国家重视发展低碳经济,同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是,尚未建立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低碳经济的发展,尚未统一低碳经济发展的标准,所以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当前的首要任务便是制定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准,将低碳经济形成政策性文件,作为国内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引,让低碳经济健康有序开展。低碳经济发展标准的制定需要众多国家的积极参与,不仅仅是发达国家的,发展中国家应该积极参与标准的制定中。因为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的经济贸易趋势,发展中国家要想在对外贸易中取得竞争优势,必将会受到低碳经济的全球化格局的影响,参与低碳经济标准的制定,明确标准的利弊,在坚持《联合国气候公约》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针对本国现阶段的“生存和发展排放”的客观必然性,避免将自身陷入陷阱。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的进行,与国际技术进行合作,改变本国高碳经济的经济模式,不断的与国际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技术与观念,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提升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水平和创新理念,是发展中国家的机遇更是挑战,同时促进国际贸易的顺利进行。

2.开展低碳技术推广应用

低碳技术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没有技术支持,低碳经济将无法站稳脚跟,无法形成规模,所以想要进一步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开展低碳技术的推广应用,从而推动整个低碳产业的发展进程,顺应国际贸易的发展潮流,在国际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低碳经济的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低碳经济将成为国际贸易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国际低碳经济贸易模式的形成需要国际相互的配合与资源的共享。低碳技术在成为炙手可热的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时必然会受到各国的关注,发达国家具有先进的技术支持,运用先进技术给本国的低碳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需要引进先进的低碳技术来改变现状,跟上国际贸易发展的水平与脚步。国际贸易对低碳技术的推广也将会对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低碳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会促进国际贸易间低碳贸易的进行,促进国际贸易间更好的合作。

3.加强合作,重视国际间的协同发展

俗话说独木难成林,以我们国家为例,我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在国际贸易中地位不容小觑,但是,我们国家依然属于发展中国家行里,经济发展依然以第二产业为主,低碳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对我们国家的冲击和影响,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国家必须重视与周边国家已经世界具有先进低碳技术的国家合作,共同进步,共同发展低碳经济,最大限度地降低国际贸易中低碳标准对我们的冲击,确定我们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进而确保我们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国际贸易的形成依赖于各国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低碳经济是全球化的问题,需要国际之间的合作,实现国际经济整体环境的转变离不开各国之间的相互支持、协作与配合。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先进技术的缺乏会制约着本国经济的发展,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不仅仅使得国际贸易的发展得以顺利的转型,也能够帮助本国实现经济的转型,实现经济发展的突飞猛进。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也越来越多,更多的关注于低碳出行等观念以深入人心。国际化低碳经济贸易的提出体现了国际对低碳经济的重视。低碳经济的提出对于国际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以及贸易壁垒的变化等。而面对国际贸易这一新的模式,对于各国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只有国际间共同配合、协作制定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标准,并将低碳技术进行不断地推广和应用,实现国际间的合作,才能使得国际低碳经济贸易的发展模式得以全球化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杨君茹.“低碳”对未来国际经济竞争的影响分析[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4,第八期,P09-P12.

[2]韩翔宇.低碳经济下如何在国际贸易中占据占率制高点[J].经济视角(中旬),2012,第六期,P78-P80.

篇9

摘要:今年是人民币是否能纳入SDR(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的关键性的一年,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对于加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根据目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分析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利弊,提出了应对弊端的策略。

关键词:人民币;SDR货币篮子;利弊

一、引言

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却与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不匹配,人民币落后于中国的国际利益。因此加快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升人民币国际货币地位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即将在2015年下半年决定人民币是否能纳入SDR货币篮子将成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关键性一步。

二、SDR的概念

特别提款权(Special Drawing Right,SDR)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创设的一种储备资产和记账单位。它是基金组织分配给会员国的一种使用资金的权利。会员国在发生国际收支逆差时,可用它向基金组织指定的其他会员国换取外汇,以偿付国际收支逆差或偿还基金组织的贷款,还可与黄金、自由兑换货币一样充当国际储备[1]。目前SDR篮子里有四种货币:美元、欧元、英镑、日元。IMF对于SDR货币的审核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货币发行国的货物和服务出口量位居世界前列,二是该货币可自由使用。目前,人民币已经满足第一个条件,是否满足第二个条件将成为人民币是否能顺利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关键。

三、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益处

1.提升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一旦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将使人民币纳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可以计算至官方储备的货币篮子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货币。

2.更加符合中国的国际利益。目前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却排在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这不仅与中国的经济地位不匹配,也不符合中国的国际利益。因此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会更加符合中国的国际利益。

3.降低中国在海外的借贷成本,并为未来经常项目赤字融资提供额外的自由度,有助于中国公司向海外扩张,推动中国经济全球化进程。随着中国推动人民币加入SDR,减少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将使人民币更加国际化。

4.对于提高人民币在大宗商品上的定价权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石油、黄金、铁矿石等大宗商品都是以美元计价。如此一来,美国的经济好坏,美元的强弱,都会直接地影响到大宗商品的价格。因此,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对中国成为世界一流经济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

5.可以分担目前中国经济下行可能带来的风险。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下行和经济转型的重要阶段,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中国经济转型和金融市场的改革。

6.可以提高世界各国对人民币的需求。据渣打银行估计,目前有超过60家央行投资了人民币。将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会吸引更多央行买家。随着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世界储备货币将更加多样化,可以使世界各国在投资资产上有更多的选择,减小投资风险。

四、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弊端

1.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将会增加。目前,中国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这一种制度下,货币当局可以按照本国经济利益的需要,不时地干预外汇市场,以使本国货币汇率升降朝有利于本国的方向发展。如果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货币当局或进一步减少外汇干预,扩大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同时,随着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将会促进外国投资者投资人民币,如此一来人民币汇率波动就自然而然的增大了。从中国现有的经济来看,因为国民经济的很大一个比重都是依赖于对外贸易,所以汇率的波动将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国内大量的企业(不仅是大量的中小企业还包括很多大型企业)由于长期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汇率下,所以对应付汇率波动的抗性很低。汇率剧烈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可能会使企业的利润下降甚至破产,严重还可能使国家经济下滑。

2.将进一步放开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可自由兑换。我国目前还没有实现人民币在资本账户下的可自由兑换,因为我国目前商业银行商业化程度不够,金融监管规则还不完善,盲目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会造成大量国际热钱进入我国市场。国际热钱的进入会加大外汇占款规模,影响货币政策正常操作,扰乱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加剧国内的通货膨胀,造成物价上涨。同时热钱流入,人为地加大了人民币对外升值的压力。最后,热钱的流出,同样会使经济剧烈波动,甚至可能会严重伤害我国经济[3]。

五、应对上述弊端的策略

目前,中国仍然对资本和汇率进行管制,这是IMF质疑人民币是否真正“可自由使用”的关键,也是目前部分国家反对人民币纳入SDR货币篮子的理由。根据当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形势,我国目前绝不能轻易的放开对资本和汇率的管制,对于实行汇率制度的改革和推进人民币可自由兑换的问题上,我们必须慎之又慎。为了使人民币达到“可自由使用”的标准,我国应该采取一种管理化可兑换性的新型概念,这种资本账户的可兑换并不是基于传统的完全或自由兑换的概念。在这种管理化可兑换性的新型概念下,资本账户可兑换只需达到一定程度。在这种程度下,既可以满足人民币“可自由使用”的标准,使人民币顺利纳入SDR货币篮子,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控制开放金融市场所带来的风险。(作者单位:1.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2.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振东,周峰.《每天懂一点金融学》.中国铁道出版社.2011年.

篇10

Discovery传播公司(DCI)是私人经营的多元化传媒的公司,是世上最大的纪录片生产公司,目前Discovery探索频道在全球145个国家共有超过1.44亿个收视户。《Discovery》探索频道就一贯坚持市场指导创作,步步走向成功。

Discovery实施科技传播的商业运作模式:其模式一:以激发求知欲为卖点,模式二:推崇科技传播的精品意识。“眼球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有新奇的概念和卖点。模式三:以资本为支撑,实施科技传播。

故事性――提高生动性。Discovery的作品按照内容可以分为不同的系列,神秘悬疑系列和历史人物系列在故事性上尤为见长。作品对于故事情节的描写细致到每一个细节都丝丝入扣。如果说“给读者创造出一个将日常生活变得极其惊心动魄的境界”是作家的重要职责之一,那Discovery也可以骄傲地宣称:日常生活本身便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因为我们具备发掘它的洞察力。而Discovery对于历史人物的叙述却是通过演员的现场表演来重现历史的。对于这种题材,中国的纪录片拍摄者更多地采用资料与采访的剪接,其中的利弊得失自然各有千秋,但其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基本上是以个人为中心,Discovery对于人物题材的把握早已脱离了政治宣传的色彩,因此它所讲述的故事更具生活本身所蕴含的跌宕起伏的韵律。

知识性――留住观众。Discovery蕴知识于娱乐之中。一个毫无信息含量,只是猥猥琐琐、一地鸡毛的题材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这些精英的兴趣?Discovery作品丰富的知识性还表现在一系列历史题材作品对于史料的运用。历史人物有彼得大帝、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肯尼迪、希特勒等,一组寻访古埃及系列的作品《尼罗河》、《木乃伊之谜》、《叛逆的法老》、《埃及艳后》、《金字塔之王》调用大量的历史资料,寻访人类文明的源头,借助诸多考古学家的研究成果,打造出一个丰富、立体的文明古国。

专业性――不可替代。专业性是Discovery留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象,完善的分工才会有专业的技术,Discovery的记者和摄影师专事某一题材的制作,就像《大白鲨》里讲述的,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近距离研究大白鲨的生殖规律,而知道什么样的大白鲨会何时在什么海域以什么为诱饵出现,并且拍摄到它擒获猎物的镜头。

审美性――让纪录片成为一种享受色彩绚丽的画面。悠扬隽永的音乐,流畅精炼的剪辑,疏落夸饰的配音,Discovery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审美的境界。比如,《西班牙之魂》、《印度宫殿》等作品是Discovery向我们展示的美轮美奂的地方。

值得借鉴的地方:

1.知识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将科学严谨的理念和精美生动的影像完美结合并将其呈现在全世界的观众眼前。

2.积极开展中国内地电视媒体的合作,在亚洲设立专门的机构,走全球化路线。

3.具备多种盈利模式,积极发展衍生产品以及上下游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