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案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基础知识的教案

篇1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法律基础知识 作用 运用效果

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教学效果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典型的案例进行辅助教学,以帮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知识,并自觉运用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对法律基础知识这门涉及一些相对抽象法律理论的科目,是一种极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也是当下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作用

1.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案例教学由于可以将比较抽象的知识予以具体化,而且相比于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能使得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必将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以及注意力的集中,从而可以很好地保证和提升教学效率。

2.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鉴于法律理论抽象较难理解这一情况,借助丰富生动的案例开展教学,可以让学生对不同的法律知识点,均通过相应的案例进行理解,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程度。通过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这一循环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并达到对知识较好程度的吸收效果。

3.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案例教学可以借助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展开教学活动,利于学生熟悉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各种法律案例,对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如果注意在教学中选用丰富典型的案例,对学生全面地把握各种社会法律现象具有实践性意义。

二、提升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效果的方式

1.选用经典富有实效性的案例,利于法律理论的精准阐释

运用案例教学法应选用典型的案例,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盲目选用并不十分贴切的案例,对法律理论的阐释不全面,或者阐释不够准确,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降低课堂效率。教师在选用案例时,应充分拓展视野,不仅要参照案例教案书上的相关案例,且应密切关注当下最新发生的、更具实效性的案例,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如,在讲解刑法相关内容时,可以以今年水落石出的赖长青案为例。由于当下信息渠道的畅通,学生一般对赖长青案件已经耳熟能详,教师此时若选用此案例,将案件的来龙去脉再进行细化讲解,以此来阐释法律理论,可加深学生对刑法相关知识的理解。借助最新的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且可帮助学生比较透彻和精准地掌握法律知识。

2.选用生活化的案例,利于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高

在案例的选用上,教师还应注意选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更加生活化的案例,通过熟悉的环境以及熟悉的人物形象,不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且可以让学生为自身敲醒法律警钟,明晓如何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帮助学生明白如何处理相似事件,提高学生面对社会以及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产生较大裨益。在讲解民法时便可以选择具有生活化的一些案例,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以下有关民事权利与民事义务的案例:春节期间,小朋友王某在燃放鞭炮时,不小心将马路边的一家商店引燃,店主张某自己迅速脱身,但却并不积极采取扑救措施,临近居民赶来帮忙时,张某不仅不感谢,反而还制止:“没事,烧吧,我已经入了保险了,这商店我早想改头换面了。”最后消防队伍赶到扑灭后,商店的东西已经所剩无几。当张某匆匆赶到保险公司领取保险时,却被保险公司以张某没有遵守法律中的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应积极采取抢救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化的相关规定,而拒绝在弄清人为扩大化数额之前给予赔偿。借助以上案例,可以让学生明白在保险合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民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是相互制约、共生并存的,任何一方不认真履行合同的相关法律性条文,都会受到对方平等权利的约束,而必定承担相应的义务予以平衡二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张某没有按照合同规定及时参与抢救,而是任事故扩大化,造成的损失按照法律合同,必然受到保险公司具有的权利的制约,必然要承担相应的损失。这种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动案例,必然会提高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并能通过案例,让学生自觉树立起法律意识,在平常的生活中成为知法、守法的好公民。

3.组织课堂案例讨论,拓展学生法律视野,提升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案例法教学中,为提高运用效果,以及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还应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组织教学,而课堂案例讨论教学,对于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以及独立思考问题的热情,有着重要作用,并能帮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知识。首先,教师应选用合适的案例用于课堂讨论,案例的选取一则要与课堂法律知识紧紧照应,再则不应过于深奥,应选择具有普适性的案例,以让所有的学生均能参与到讨论中。其次,应尽量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提高讨论的效果,并能创造民主融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自由平等地展开讨论,能无拘束地各抒己见,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再次,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动脑自主思考,并最终将具有典型性的想法汇总出来,利于全班学生均能了解适宜的法律解决途径,以拓展学生的法律视野,并同时提高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能力,利于他们自身素质的提升。

结语

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法律理论素养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借助经典富有实效性的案例、生活化的案例,以及课堂案例讨论的教学方式,均可以加强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效果,促进法律基础知识学科教学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银建.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基础知识教学中的运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06)

篇2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学校《法律基础知识》课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要注意恰当使用案例。在法律基础课教学中要注意案例应用于系统讲授相结合,案例教学要与法规相统一,并精心设计案例的教学模式。

法律基础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中职学生进行相关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密切相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提高法律素养。而中职法律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方面发挥着主渠道的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是使之真正发挥主渠道作用的重要环节。而案例教学对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效果的有效性是普遍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安排并应用案例教学。

一、案例教学法释义

所谓案例,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使用案例教学法的意义

(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法律基础课的学习兴趣。

知识的获得依赖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案例教学适时地引入案例,可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这样会使学生感到回答法律概念和条文比较枯燥,但学起来并不乏味,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由被动的接受型学习状态转为主动进取型学习状态。生动有趣的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新鲜感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活跃丰富。

(二)案例教学法符合一般性的认知规律,有助于学生对法律的理解。

法律法规的规定既抽象又原则,案例是理解法律的基础,案例教学以具体的案例进行教学,使得抽象的规则具体化,原则的法律生动化。课堂上运用的案例有助于学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征,使学生把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也恰恰为学生理解法律提供了基础。因此,案例教学符合认识由感性到理性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规律。

(三)案例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处理问题的能力。

法律基础课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法律知识,是为了在生活中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在处理和判断有关问题时,能够活学活用所学的法律基础知识做出相应的分析和判断。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学生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案例,通过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使学生了解了法条指定的初衷,这样就能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法律条文的具体含义。

三、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的选择

法律基础课教学案例, 要在吃透教材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教学目的,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案例。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围绕教材所阐述的基本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

教学实践中, 教师不应为迎合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片面选择一些热点问题或现实性、针对性强但却脱离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案例, 防止偏离教材基本思想和基本原理的现象。应当在教学基本要求的指导下, 选择成熟、典型、针对性强的案例, 尽量避免选择尚不成熟或自己把握不准的案例, 以免误导学生。

(二)贴近现实生活。

许多学生对法律基础课兴趣不大。老师讲到的案例大多成了调剂学生情绪的平衡器, 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其原因之一就是贴近现实生活不够, 导致学生在心理上缺乏亲切感。法律是在动态中运行的, 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 包括发生在学生自己身边, 哪怕是很小的事件都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他们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或他人合法权益的意识。

(三)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

由于法律是一个以法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为主线, 各知识点和各基本原理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所以教学实践中, 选择案例应注意知识点与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的结合。

四、案例教学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 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针对性。

要考虑整个法律基础 课的教学内容, 因为不是任何法律知识均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的, 案例教学法也不是研究法律的唯一方法, 因此教师应首先确定哪些教学内容适合运用案例教学法。同时, 案例并不能代替系统理论和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研究, 案例应与系统讲授相结合, 分析案例必须服从于教学内容的需要,使之成为系统介绍法律知识的良性载体, 使学生在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去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目的性。

案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博得学生暂时的关注, 因此不能为了讲案例而讲案例。运用案例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应始终将教学目的贯穿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否则可能会出现学生记住了案例的故事情节, 却不甚了解或忘记了其中要说明的法律原理。

(三)法律基础。

课课时较短, 一般为32学时左右。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 教师一定要注意课时的安排, 所选择的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都要充分的推敲, 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发挥出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参考文献:

篇3

一、案例教学法的环节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最喜欢用的教学方法,如何有效地运用案例进行法律理论教学,实现法律课的教学目标,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案例的搜集。案例的搜集要根据教材内容,利用各种途径搜集切合实际教学的图像资料,然后按课堂教学设计加以整理,与教学教案合二为一,有机结合。

展示案例。案例的展示方式必须按教案设计进行,在教学内容的需要时加以展示,教师可用简洁的、富有悬念的语言描述案例,让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全面细致地呈现案例,利用视频、音频资料全景展示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案例。

课堂辩论。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从案例情境中脱离出来,对案例涉及的法律知识加以归纳,理清案例中的各种法律关系,之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或辩论。

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想象遇到类似情况自己怎么做的情景假设,引导学生选择出最佳的处理方案。

总结点评。教师针对学生讨论的出发点是否正确、分析方法是否得当、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否符合法理进行总结。然后作出评价,对案例涉及的知识点要重点强调,归纳总结出正确法律途经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

二、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取

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案例。从本地区发生的影响较大的或学生身边发生的案例中选取,这些案例针对性强,学生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可以有选择地运用。

从法律书籍中选取案例。各类法律典籍中的案例种类较多、涉及面广,且都是经典案例,加上法理分析全面,评论丰富多彩,选择余地大,可以作为案例选择的主要方式。

从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综合频道等选取。如《今日说法》节目关注社会热点,很受大家喜爱,大多学生也爱看,可以多选取一些作为案例教学,既丰富课堂教学,又能引导学生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

选择案例的注意事项。从日常生活中选择案例时要特别注意:所选案例绝对不是发生在本校学生家庭里的事。从法学书籍中选择案例时要选一些符合中职生年龄、身心发展需要的案例。从报纸、媒体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时效性,时效决定关注度。

三、案例教学的意义

1.案例教学法与生活结合密切,学生容易接受,喜欢用案例中法理与身边发生的事逐一对比,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兴趣;教师引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得到尊重。

2.学生通过对鲜活案例的分析,深刻地理解相关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使学生在掌握抽象的法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用法律的理念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

3.案例教学法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学生从案例中总结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对符合法理的分析方法有了一定的掌握,法制意识逐步形成。

四、组织模拟法庭

模拟法庭能使法律基础知识和生活有机结合,案例场景生动直观,趣味性很强,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有较好的宣传效果。

组织模拟法庭的步骤。(1)选取案例,设计案情。最好选用民事纠纷,在社会上有广泛影响的刑事案件也可以考虑。让学生自己搜集案例,可以用身边发生的、已经妥善处理的案例,也可以是大家比较关注、说法分歧较多的案例。(2)组织学生到当地法庭进行参观后,对模拟法庭的场景设置,要做到简单实用;人员安排,要选择合适学生扮演审判人员、公诉人、原告(方)、被告(方)、证人、鉴定人、诉讼人等。(3)庭前准备,起草书(状)及相关文书,准备制服,制作道具,布置“法庭”。(4)开庭是模拟活动的核心,要严格遵守法庭的审理程序和规则进行,每个环节都不能缺失,要维护法律的严肃性。(5)总结点评。在组织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示,掌握的法律基础知识得到运用,分析能力、对是非的判定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篇4

作为一门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相对于非法学专业,经济法在面对经管专业本科生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基本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以能使学生通过运用基本法律知识,解决一些常见的经济法律问题为目的[1]。目前的经济法教学过程中,采用讲授型、理论灌输型方式还比较多,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太适合经管类学生的培养需求,因此,积极探索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规律的创新教学模式,对培养经管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具有特定意义。

一、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教学计划与教案安排不尽合理

经济法本身属于法学专业高年级开设课程,经济法教学一般需要完成宪法、法理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等前置课程后,才开设排课。在经管专业,不可能开设如此重多的前置学科,因此,使得经济法教学显得困难。课题上,往往需要花费较多时间讲解专业法律术语,知识点分散繁杂,学生们业很难把握。目前,许多高校都对非法学专业本科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开设了法律基础课,而经管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一般在大三开设,因此时间上可以提前一些,争取能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经济法,便于知识衔接。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转变教案,设计课件过程时,往往不能够根据专业区别,设计不同教案。不同专业间采用相同教案教学,将难以传授最需要的知识给学生,不区分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差别,难以取得良好教学效果。如果对经管专业学生采用统一的理论灌输形式,全面系统讲授知识点,将大大增加学生学习难度,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2]。

对于经管专业学生,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律责任、基本的法律实务能力培养,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法律常识,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判断、解决一些基本的经济法律实务问题。

(二)案例教学与理论讲解存在课时冲突

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对案例的编排与讲解,进行案例教学为主导的方式,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启本文由收集整理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作为对教学内容的深化理解方式,采用案例教学,需要学生们能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与积极讨论,才能达到相应的教学效果,而不能流于形式。但是,经济法课程本身的课时总量有限,如何针对缺少基本法律基础的非法学专业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开展案例教学,并且还要能保证对基本法律理论留有充分时间讲授,成为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3]。过于重视案例教学,没有足够的理论课时,则学生们由于对基本法理、法条掌握不足,理解不透,就无法独立分析、解析案例,从而导致案例分析或者不深入,或者偏离主题,或者学生们难以配合而冷场。如果详解法理、熟讲法条,可能会出现同学们在课堂上掌握,课后全部遗忘现象。讲授型教学,还很容易降低学生学习热情,逐渐失去课程学习兴趣。

(三)课程成绩考核方式有待改进

传统方式下,经管专业经济法教学方式主要为讲授型,教师往往偏重于追求教学任务及进度的完成,而忽视受众的真实需求。教师与师生间交流不充分,学生主要以被动接受的方式参与课堂,因此,在期末考试时,试卷也多以考核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而缺少对应用能力的考核。作为一种评价手段,经济法考试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考核发现学习弱点,二是有利于教师测评教学效果,以便改进教学方法。

现阶段的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考核手段,主要是闭卷方式,以考核对知识点记忆为主。试题卷普遍存着考试内容教材化,考核方式单一化,试卷结构公式化特征,因此,难以实现通过考核反映和发现问题,以反馈和调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目的要求。平时成绩基本按照课堂出勤、课堂纪律、课堂提问等方式评定,这样的模式,由于多种主观因素的存在,也不具备客观科学性。考试内容基本是考核教材,缺乏对应用能力的重视。理论型试题考核,难以科学测评学生的理解力,实际案件处理能力,因此,应该强化对应用能力的考核方式。

二、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改革思路

(一)调整课程结构引导学习主动性

应该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求知型转变作为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改革的趋势方向。要在课件内容上注重对经管专业学生的联系性,将课程体系进行按需定制,重新设计,以实现针对特定对象的专题化、专业化教学。比如将课程结构分为基础部分和专题部分,通过对基础部分的专业学习,让学生们掌握经济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具备经济法律基本常识,培养基本经济法律素养。然后,通过对经济法专题讲座的形式,让学生们能能深入地了解一些经济法律事件,能对经济法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产生认可和认知需求,以培养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并激发起自学热情。基础知识部分,包括民商法的一些基础理论,是学生的必修内容,也是培养经济法基本素养的基础条件;专题部分,则可以针对当前法律热点,过往的经典法律案件,开展趣味性与引导启示性的互动交流,要求做到在针对专业设计的基础上,突出课程专题的应用性与理解性,专题性内容重点应落在商法部分。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和再设计,突出了课程的专业针对性。

由于经济法课程内容较多,经管专业学生又欠缺法律基础知识,因此,使得课程授课时间总体讲不够充分,往往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深刻影响。因此,除了在课程设计上面进行基础知识、专题讲座形式的结构改革,以重点突出,部分强化外,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自学,也是一种有效路径。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通过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引导,才能使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培养能力,补缺知识点。当然,针对自学行为,教师要给予适当引导,以使学生能将时间有效利用。

(二)坚持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法学专业本科生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功底的培养,而在经管类学生中,显然更应该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如何使经管专业学生在适当了解经济法基本理论基础上提高实际能力、应用能力,是教授课程的主要任务。因此,采用以案例讲解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应用、实际能力,通过大量精心设计的案例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对经济法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应用,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在案例的设计上,要做到深入浅出,在组织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可以先从简单的,便于着手的小案例开始讲解,然后逐渐增加案例的综合性。对案例的分析,应该在课前要求学生能够预习,让学生有一定的准备时间,先把案例在课前发放给同学,要求学生在课外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辩论,形成一定的观点,带进课堂讨论,以免出现冷场现象,降低案例教学效果。

案例教学的方式是一种互动式教学,不在以教师的讲解传授为主导,而是以学生的辩论、交流、理解、学习、掌握为主导。通过将案例教学设计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重要形式。对经管专业本科生开展案例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各类真实环境中的经济法律问题,并分析问题,寻找方案,是一种真正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锻炼学生经济法律意识,培育经济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案例材料的收集、整理、选择,是案例组织设计与教学讲授的重点,如何根据各章节内容,收集整理恰当合适的教学案例,是开展案例教学的起点与关键点。没有合适的案例,很难有良好的案例教学效果。课件案例的恰当与否,也反映着教师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从现有资料中选择案例,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但是,由于经济法律问题的共通性普遍存在,因此,要甄别寻找出针对性强,适合讲解某个知识点的案例并非易事。因此,加强平常收集与整理,不断进行案例补充与扬弃,并对案例背景进行优化组合,以保持精炼,突出重点,提高趣味性,紧随时代性,还需具备示范性,具备普遍意义。

(三)积极探索经济法课程考试方式创新

作为一种调节、管控、反映教学过程与效果的手段,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方式也很重要,在经管专业学生的考试形式上,应该进行积极的创新探索。考试内容设计应该以能力测试为目的进行编排,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应用,要相应减少学会背诵的内容,少出名词解释,少出法条选择,相应加强分析能力的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另外,考核方法上,还可以通过对过程评价型方式,取代结果型考核方式,运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取代期末考试一考定成绩的单一方式。采取重过程的形式,取代重结果轻过程的形式,有利于管控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过程考核点可以包括课堂互动能力,个人作业质量,案例分析能力等方面。

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摸索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积极探索,由于经济法律、法规会跟随经济社会问题变化而不断调整,因此,对考核方式的创新要求比较高。本着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的,可以具体将考核方式分为几个部分共同组成。可以要求学生对布置的案例都能写出分析报告,并参与成绩评定;要求学生自己设计经济法律案例策划讲解,对其效果参与成绩评定;可以要求学生对某个经济法律现象进行深度调研,深入分析,并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并进行成绩评定。从最近几年的教改思路与教学实践来看,在注重素质教育提升的总体思路下,实践性教学及其考核方式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改革形式被广泛尝试与推广。但是,在经济法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方式仍然处于摸索阶段,推广的步伐尚属保守。针对经管专业本科生,经济法教学考试形式上,应该更多地采取开放式考核方法与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脱离理论教学的枯燥,才能培养出具备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大学生。因此,需要加强对经济法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

三、经济法教学改革对教师的全新要求

经济法教学的过程,是由教师设计主导,教学内容,又教师编辑安排,经济法教学改革效果优劣,主要由授课教师的教学理念、讲授方法、教学大纲等方面决定,因此,对肩负教学改革重担的教师要求比较高。作为一门综合性较强学科,经济法并无材,并且经济法的课程机构包括法律法规、条例细则等等,并且法律调整的领域涉及工农商贸等各行各业,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候,应该选择实践性教学内容设计丰富的优秀教材,或者通过收集素材,自主设计符合教育目的教辅材料。同时,教师组也应该强化相互学习,教师队伍构建也应该有适合实践性教学需求的教师成员参加。教师课余时间,一是要加强相关科研活动,以提高教学深度,另外也应该加强教学能力的学习提高,多备课,多准备实践性教学素材。只有教师从理论深度上到知识面的广度上都有全面提高,才能为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顺利实施提供基本条件保证。

篇5

【关键词】 《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9-0011-01

1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对经济类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单一型轻复合型等弊端。《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理论性强、涉及面广、实践性要求较高等特点。传统的《经济法》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必须对《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再审视。

2 《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

经过调研分析和对多年教学实践的总结,我们发现《经济法》教学现状如下:

2.1 《经济法》课程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区分不同的授课对象因材施教,即使使用的教材相同,也应把握好不同的侧重点。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忽视了这一点,相同的教案轮流适用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这样教师就没有做到将学生最需要的知识传授给他们,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2.2 教学安排不够合理

《经济法》的教学内容离不开一定的法律基础知识,而目前高校都已经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为公共基础课,一般在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它对日后学生学习和理解经济法课程有很大的帮助,这两门课程应该有一个很好的衔接。而《经济》法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一般在三年级开设,时间至少间隔一年,这无形中破坏了这两门课程的继承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前后照应不上。

2.3 教学方法欠缺灵活

教学方法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讲授的多,学生练习的少。由于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解的多,教师无法有效的在短期内使学习者进入《经济法》的学习情境,往往导致他们学习兴趣低落,处于被动学习的心理状态。尤其是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要求对一门从未学过,且处处遇到法学专有术语的学科产生十足兴趣,则更加困难。另外,《经济法》属于法学体系中的交叉学科,其内容涉猎很广,讲授者既需要掌握法学专业知识,又需要熟悉经济学的知识。《经济法》教学如果由欠缺法学背景的授课者来担当,由于授课者本身欠缺实际的经济法规训练,往往把《经济法》教授成单纯的法律条文解释学也就不足为奇,更谈不上指导学生结合实际融会贯通了。

2.4 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学生一本课本、一本笔记本,教师向学生灌输教材内容,且偏重于理论部分,学生采用的是“上课记笔记、下课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应试学习方法,处于一种盲目跟从的地位,缺乏自主思维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偏少,最终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知识面窄,综合素质较低,甚至高分低能。转

2.5 考核方法比较单一

《经济法》课程在许多高校属于考查课,一些教师认为考查课就可以马马虎虎,写篇论文或留些作业题就可以结课。考核方法侧重于对相关经济法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不能全面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无法反映学生运用经济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实,考核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个人能力的途径。例如:闭卷考试可以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写论文可以多查资料,扩大知识面。为了督促学生学好经济法课程,教师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以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3 《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3.1 加强《经济法》课程教学的针对性

《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要因专业不同而异。经济法课程涉及的法律、法规众多,在教学中不可能将全部的条文一一介绍清楚,因此教师必须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有选择、有重点的加以介绍。对于工商管理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各类市场主体、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对于农林经济管理类学生应重点介绍自然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对于市场营销类学生应重点介绍合同法方面的法律、法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改革教学方法,对每一章节的内容都要进行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以提高

3.2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

法律基础课程的开设为学生学习经济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经济法课程应开在《法律基础》课后,但不能间隔时间太长。同统计原理、会计原理等课程同步开设,以经济类专业的必修专业课为后续。此外对不同专业和不同的教学对象应开设不同学时数的经济法课程,如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应开设58学时左右课时;对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可开设40学时左右课时;对于函授和干部培训班的学生应在授课时数和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灵活性,力求做到课时少,内容精,通俗易懂。

3.3 改革《经济法》课程教学方法

《经济法》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法律课程,如果单靠教师一味的说教来讲解,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讲授经济法课程中,教师一方面需要用大量的案例作为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条文,调动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积极探索其他新的教学方法,比如组织模拟法庭,通过控辩双方的辩论,锻炼学生对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3.4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保持原有传统教学模式优点的基础上,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使得教学手段更为丰富科学,教学进程更具针对性和直观性,这有利于教材内容精练处理,去粗取精,突出重点难点,合理充分地利用教学时间,提高授课效率;有助于实施案例教学,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入、演示一些录自“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电视节目中的案例来具体分析,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篇6

【关键词】经济法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0-0030-03

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经济法课程对于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有着重大的意义,加之课程本身较强的实践性,这些都决定了经济法课程必须要大力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尽管目前已经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亟须用新的视角和思路来推进经济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改革。

一 经济法教学内容改革的现状和具体方案

1.经济法教学内容改革的现状

与法学专业不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教学内容远远超过了部门法的范畴,其涵盖了经济法、民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商事仲裁、民事诉讼等程序法的内容。但是,目前各专业经济法的学时数均为54学时,明显不够。而在专业总学时数受限的情况下,经济法课程学时确实难以增加,所以,必须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内容。

学院现有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包括金融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经济法的教学应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基本法律知识,能够从容应对本专业工作中所遇到的法律问题,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相关问题。所以,从教学伊始,经济法教学就确立了为专业服务、注重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具体做法是针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材、教学内容,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等。如财会类专业主要讲授支付结算法、票据法、会计法等教学内容,工商管理类专业则讲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劳动法等教学内容,金融学、国际贸易等专业则讲授金融法、国际贸易法、商事仲裁法等,教学效果也比较明显。

但是,随着社会对法律知识的重视,目前各专业逐步认识到了法律知识的重要性,除了经济法外,各专业均在各自新修订的方案中增加了与专业有关的法律课程。如金融学专业与经济学专业开设了金融法,会计学专业与财务管理专业开设了税法,管理学专业开设了社会保障法、广告法等课程,并且均作为专业限选课程。在这种情形下,经济法的教学内容就会与这些课程的内容相互冲突。所以,教学内容必须要做重新调整。

2.经济法教学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

基于为专业服务、注重因材施教的指导思想,经济法课程应重视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并结合学生的其他专业课,同时也要与工作中的知识结构相吻合。所以,建议统一将经济法的教学内容设置成以下六个专题,并合理分配学时数。

第一,公司法专题(12学时)。主要讲授公司在设立、变更、终止的过程中的法律规则。要求学生理解不同公司的区别,掌握公司的概念和分类、股东的有限责任、公司的法人地位、公司设立的基本条件、公司的合并与分立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债务承担问题、公司的清算制度以及企业财产分配顺序,掌握运用公司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第二,合伙企业法专题(6学时)。主要讲授合伙企业设立和变更中的法律规则。要求学生理解普通合伙企业与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企业与公司企业的区别,掌握合伙人的责任、合伙企业的法律地位、合伙债务的清偿规则、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的特殊规定,掌握运用合伙企业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第三,合同法专题(14学时)。主要讲授合同订立、生效、履行、终止的基本法律规则。要求学生理解合同的概念和特征,掌握合同成立以及生效的要件、合同履行中的特殊规则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掌握运用合同法分析、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第四,担保法专题(6学时)。主要讲授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五种担保方式的基本法律规则。要求学生理解不同担保方式的区别,掌握保证责任、抵押合同及抵押登记的效力、动产质押与权利质押法律制度。

第五,劳动合同法专题(10学时)。主要讲授劳动合同的订立、解除和终止的法律规则。要求学生了解劳动争议的处理方式,掌握劳动合同的特殊条款、劳动合同解除的条件和后果,掌握运用劳动合同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第六,票据法专题(6学时)。主要讲授票据的分类、票据行为以及票据权利等基本法律规则。要求学生了解票据的功能,掌握票据的特点、各种票据行为的有效要件、票据追索权、票据丧失的补救措施等。

采取以上教学内容,既可以避免与专业其他法律选修课程的内容相冲突,也可以达到各专业统一课程名称、学内容、学评价等效果,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效率。

二 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和具体方案

1.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

在经济法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教学方法的改革,但并没有明显的突破。

第一,教学方法仍较单一。基于法律课程的逻辑传统,传统的教学方法仍以理论传授为主。而在理论教学中,教师们也都特别注重法律概念、法律规则、法律原则和原理的讲授。但是,和法学专业不同,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非常缺乏,在专业培养方案中无法开设如法理学、民法、商法、行政法等经济法必需的前设背景法律知识。即便是在一年级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涉及法律基础的部分也相当有限。所以,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对法学思维方法很陌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有限的学时中,既要补充大量法律常识,又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同时还要完成既定教学内容和目标。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倍感吃力,部分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失去了学习该课程的信心和兴趣。

第二,虽然目前经济法教学中均采取了案例教学法,但是大部分老师仍将案例教学简单理解为举例教学,案例的作用仅是为了辅助加深对概念和理论的理解。所以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也仅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因为缺乏相关的基础知识而无法或根本不参与,无法形成良性互动,不能达到案例教学的初衷。另外,案例教学需要系统编写的精选案例,而大部分教师对案例的整理准备不充分,同样的案例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就会显得枯燥无味,也忽视了不同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不可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在经济法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情况尚需进一步加强。经济法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往往可以采纳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旁听庭审、法律文书写作等实践实训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实践能力。但由于学时、条件等各种因素的限制,这些方法不可能在非法学专业学生中简单移植。目前我们主要采取的还是习题训练、课堂提问等简单做法,但效果并不很好,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已成为经济法教学中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2.经济法教学方法改革的具体方案

提高理论课的教学方法,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教师本人的教学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仅表现为语速适中、教学表情丰富等基本教学技能,还应重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选择教学内容的顺序,同时,建立起每一章节的知识体系框架,让学生尽快熟悉法律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课堂语言的通俗化。法律语言的庄重性、准确性决定了法律文本的枯燥和深奥,面对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教师必须要将其通俗化。要用学生听得懂的语言对法律知识进行“翻译”,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对法律知识进行说明,以此来拉近学生与法律知识的距离,让学生对法律知识有亲切感,不再有畏难情绪。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案例教学法的改革方面,教师必须摒弃案例教学就是举例教学的错误思想,在收集案例、选择案例、组织案例教学等环节多下工夫。搜集案例是案例教学法能够有效实施的前提。可以从《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电视媒体节目上搜集,也能够从《法制日报》等报纸杂志上搜集以及从法律图书馆、中国法律信息网等网站上搜集。如中央电视台的《今日说法》栏目,制作十分成功,并有专家点评,有很强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其中有些案例十分典型,也有一定的理论深度,都是很好的案例素材。选择案例时,一般应注意新颖性、典型性、层次性,即尽可能选择司法实践中的最新案例、有代表性的案例、有深度和广度的案例,这样既能吸引学生,也便于开展提问和学习。案例选得好,案例教学法就成功了一半。在组织案例教学时,要注意教学设计,可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事先将案例公布,让学生有充分思考的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最后由教师总结分析案例,引出需要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点。

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方面,必须注重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改革。参与式教学,就是教师按照参与方式的要求和途径,依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和学生特点,以学生容易接受、便于参与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亲自操作掌握教学内容的方法。可以采取的方法主要有讨论、辩论、换位等。讨论,是指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关心的问题,在上课过程中由学生围绕布置的问题自由讨论发言,鼓励学生争论和辩论。当发言、争论或辩论结束后,由教师进行总结陈述。辩论,是指根据课程要求和社会实践进展,选择若干有争议的观点,在教师和学生的综合选择后定下一个可辩论的题目,将学生分为正、反方和旁观者点评三方。在正反双方辩论后,先由学生旁观者点评,最后由教师评讲。换位,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选择1~2个学时,根据特定教学内容,选取素质较好的学生以教师身份开展教学,教师积极参与提问和总结,以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些教学方法都很容易引起互动。但是,参与式教学也需要充裕的实践教学时间,如何把握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演练磨合。

三 经济法教学手段改革的现状和具体方案

1.经济法教学手段改革的现状

我院经济法课程较早就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在优化教学环境、丰富教学内容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实践发现,目前的教学手段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第一,多媒体教学很容易成为“机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显示速度快、信息量大等优点,但非法学专业学生本身对陌生的法律名词就很困惑,如果信息展示太快,学生的思维往往跟不上授课进度,疲于记笔记,需要学生理解的内容反而没有很好理解。有学生反映,上课时教师讲的内容,很认真地记了,也懂了,但在案例分析或习题演练的时候却不会做。这样就削弱了多媒体教学应达到的教学效果。

第二,没有真正做到“多”媒体教学。目前,经济法教学已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但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有些只是单纯地把板书的内容制成课件。而除了课件以外,没有其他媒体,甚至连黑板的板书也没有了,“多媒体”教学实际上还是“单媒体”教学。同时,老师对多媒体课件也逐渐形成了依赖,课件制作也仅仅采用文字一种元素,课件变成了电子黑板,也容易造成学生视觉上的疲劳。

第三,其他辅助教学手段的利用率不够。目前,经济法已经建立了与教学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Moodle教学平台,并且已经结合使用。学生们普遍反映信息量很大,很有用。但同时也反映有些资源特别是视频教学录像打开很慢甚至打不开,Moodle也常常进不去,这说明学院相关的维护人员投入不足。但是,从自身建设来看,学生的访问量并不高,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建设、交流与共享。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平台的功能尚未完全开发利用,学生的其他课程负担较重,这些都影响了辅助教学平台的使用。

2.经济法教学手段改革的具体方案

多媒体教学设计的完善,要注意两方面问题:一是课件制作必须体现多媒体教学应有的互动式、交互式、现实模拟性优势特征,要注意文字、图案、视频等多种因素的组合,提高课件的美观与简洁。二是要防止走入多媒体教学的误区,避免过分追求现代教学媒体的运用,要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必要的板书对于引导学生学习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每学期还应根据学生反映和教学要求,对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不断更新和升级,提高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教学质量

一、前言

法律基础知识能够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对高职院校学生养成懂法、知法、守法的习惯很有帮助。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在法律教学中存在很多问题,如学校本身对法律课程不重视,教学方式过于单调,课时太少,实践活动无法开展等。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法律课程时态度不够认真,只是为了应付而已。因此对于这些问题学校应该给予高度重视。

二、高职院校法律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中,对于大多专业的学生而言,法律课和学生本身的专业性很小,所以对法律课很不重视,他们上法律课的只是应付或者为了获得学分等。学生对老师讲授的课程忽视、不在意,对老师讲课的热情和积极性打击十分严重,对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很大。并且,很多高职院校将法律课作为公共基础课,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大课,这种类型的教师人比较多,都是几个班级划分到一起,一般都是几百人在一个很大的教师共同上课。只有一个教师要面对几百个学生,在教学管理和秩序维持上要花费的心思就要很多,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难度就会很大。对于这种几百人的教堂里,对于学生迟到、逃课、早退等不良现象,教师管理起来会很难,只是点名就要花费很长时间,并且学生人数太多,迟到早退现象也无法控制。再加上高职院校相关单位对法律课的定位让学生更加忽视这门课程。还有很多高职院校,法律课不仅是公共基础课,还被作为选修课,考试形式为开卷。这些都会导致学生甚至教师都忽视这门课程,最终结果就是传授知识十分困难,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也无法提高。

2.教学模式单一

高职院校讲授法律课的老师都有很多相关课件,将这些课件应用在授课过程中其实十分简单,但是,很多教师没有完整的教案,知识在课堂上随便讲解。也因为法律课知识内容枯燥乏味,并且专业术语比较抽象难懂,因此使用原来的传统教学方法无法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只是按照书本上的进行解释无法保证学生更好的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因此这种授课形式急需改变。

3.实践性比较薄弱

法律学科本身实用性很像,其应用功能也很强,但是要想学好却不是那么简单的。法律课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因此要结合实践进行教学。但是实践环节在法律课的讲授中往往被忽视。类似模拟法庭活动、法律实践中心活动、法律庭审旁观等实践性很强的活动,但是这些活动也只有少数人才能参与到,而大部分人还是无法解除。于是讲课方式就变成了课堂上的讲解,而这一方式也成为了唯一形式,但是法律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课堂讲解的形式无法让学生体验到法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这对法律教学效果影响很大。而且虽然很多高职院校设立了法律实践中心或者法律援助中心,但是这些中心工作学生并不了解,虽然有极少数的学生对此十分感兴趣,但是看见办公室门窗紧闭也就打击了学生的热情,妨碍学生增长实践知识的道路。

4.教材编写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法律课教材的编写重视度不高,还有一些学校甚至随便选择一本其他学校编写的教材直接来用,还有的是为了照顾本校某些老师的利益,直接选择本校教师编写的教材拿来作为教科书,也不看教材内容是否合适。并不是说这些教师编写的教材不好,而是存在视野狭小的情况,对学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没有帮助。并且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编写教材要考虑很多方面,把握好编写教材的尺度,不能编写过于浅显,更不能过于深奥,不能涉及范围太小,但是也不能太广泛,因此教材编写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教材编写不是一件很容易应付的事情。

5.课时少影响教学效果

因为高职院校对法律课程定位不当,学校的相关教学单位对法律课程也不够重视,所以安排的法律课课时很少。因此,教师只能快速的将重点知识过一遍,很多知识讲不到,很多教学计划也没办法实施,只能为了赶进度而匆忙的讲课。这就导致教师安排进度要求很高,但是很多教师还是无法胜任,在课程开始时时间就显得捉襟见肘。

三、高职院校法律课教学问题的解决措施

对上述问题进行总结,应该采取一些措施进行改善和解决问题。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最基本的就是从高职院校领导、学生和教师出发,让他们重视法律课程。

1.提高对法律课的重视度

高职院校应该将法律课程定位为公共课,绝对不可以定位成选修课,并且这种定位绝对不能改变。对法律课班级设置进行改善,尽量避免课堂人数太多,缩小班级规模,只有缩小班级的人数才能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也能够更好的对学生进行管理。这样能够减少学生旷课、迟到、早退等情况发生。同时对于法律课程的考核形式要进行改变,尽量避免开卷考试模式,采取闭卷方式进行考核。通过对法律课的重新定位以及考核模式的改变,让学生对课程重视起来,也就能改变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态度,不像原来那样应付了事,而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这对学生的旷课、迟到和早退现象也会有所帮助,最终实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也便于教师进行管理。

2.丰富教学形式

由于法律课程的专业术语很多,而且概念较多,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如果只是按照教材进行讲授,就不能保证教学效果。因此丰富教学形式就成了必然选择,可以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对学生鼓励,让学生围绕多个主题分组进行讨论,教师也可以找一些和法律相关的影片播放,这些教学形式都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还可以考虑模拟法庭的引入,对审案过程完全模拟,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对学习法律知识有很大帮助。

3.重视实践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单一,对法律课的教学效果有抑制作用。所以学校组织学生去法院、检察院等进行参观对教学很有利,能够让学生了解司法机关办案过程和日常工作流程。还可以邀请法官或检察官参与到课堂中去,给学生讲授法律知识。还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法律援助中心去工作,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深入基层和社区进行法律知识的调研和宣传。将法律知识融入生活和社会,这种方式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技能。

4.提高法律教材编写质量

提高法律课教材的编写质量能够一定程度帮助教师和学生。教材的编写和选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很多方面都要注意。要突破地域的限制和观念,摒弃那些以保护本校编写教材为主的守旧观念,对多种教材进行考察、比较,选择最适合的教材。只有保证教材编写和选择的适用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5.增加高职院校法律课课时

对高职院校法律课的课时增加,保证一定的授课时间,让教师更好的开展教学,不会因为赶进度而只将一些重点知识,保证学生有更多机会学习法律知识,能够一定程度保证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并且只有保证了课时充足,教师才能开展一些其他有实践性的活动。

四、结语

我国已经实施依法治国方针,在当今法治社会下,每一位公民都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而高职院校作为国家公民的主要群体,就要对法律知识掌握,因此高职院校就要重视法律教学,并且将法律课程安排到重要课时中去,定期对学校授课情况等方面进行监督,保证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

[1]赵荣辉.学校法律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Application,2012.

篇8

【关键词】 教学模式 现实状况 多媒体教学方法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和办学条件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学校都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较,多媒体教学因具有无法比拟的优点而备受青睐。第一,多媒体课件让教师摆脱粉笔灰与满堂讲授的困扰。第二,多媒体技术的引入可以为课堂提供更多的活力。第三,多媒体教学可以为教学提供大量的信息,扩充课堂的知识量。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展示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图表绘画音像方面的显示,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掌握更大的信息量。以上这磐优势无疑使多媒体教学成为当前法律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然而,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较,多媒体教学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在运用这一现代科技的时候,由于使用方式、态度、内容上的原因都使多媒体教学没有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非但没有提高教学水平,反而让很多学生因为多媒体的使用而感到"吃不消"。那么,在中职特定的法律课堂中,教师应当如何运用多媒体进行有效地教学呢?本文主要在分析当

前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存在误区的前提下,结合当前中职课堂的现实状况,探析多媒体课件的有效使用模式。

一、多媒体教学在法律课堂中的几个误区

根据笔者的观察,当前多媒体教学其实在不知不觉中已陷入一种呆板的模式化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都没有得Ntlil好的发挥。那是什么使得多媒

体教学陷入这种困境当中呢?笔者认为当前中职法律课堂的多媒体教学存在以下几点误区:

(一)在教学态度上,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整堂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多媒体有着它无法取代的优越性,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从头到尾都是借助这样的多媒体播放方式进行教学,很少停下来跟学生进行互动式地探讨,也很少顾及到学生的理解能力与感受,只是一味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通过讲解有效地传授知识,使学生对问题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多媒体教学是一种提高有效教学的手段,而绝不是教学的目的。向时,多媒体教学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比如无法回放、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消化、屏幕刺眼容易引起视觉疲劳等等。因此,上课满堂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不自觉地成了"自言自语",使教学变成了教师的单一行为。

(二)在教学内容上,简单认为多媒体教学就是使用电脑。

有些课件设计得很简单,在PPT课件简单打入…些内容的概要,教师上课时播放课件,再根据课本内容讲解一番。这种教学方法固然使用到了电脑,但是课件制作得比较单一,趣味性不强,不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所谓多媒体课件,就是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先进性,使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视觉、感官兴趣,从而激发其学习热情。如果只是把课程主要内容输入到课件中,上课时难以吸引学生的眼球,而且往往因为页面翻得过快,学生很难跟卜.教师的教学进度。因此,为了能够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

的设计应当在内容上更加详实,结合典型案例、法律法规修改的动态大量补充当前的法律内容,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和逻辑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二、中职法律课堂的现实状况

(一)中职的学生生源情况。

当前的中职学生大都是初中毕业生,年龄在15-19岁,他们普遍年龄小、认知水平有限,法律基础很薄弱,不适合过于纯理论化的教学。因此,上课时应当营造一种

轻松有趣的氛围,注重对学生由浅入深地进行引导。从中职学生的就业前景来看,大都是直接进入社会从事一些法律辅助型的工作,比如速记员、地铁保安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法律知识。在这种市场化要求之下,在进行法律课堂讲授时不能单纯就事论事地讲解,而是注重对学生法律思维进行启发。

(二)法律课堂的教学情况。

法律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具有自身的特色。一方而法律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体系,包括民法、刑法、民诉、刑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等学科,每门学科都具有内在深遂的逻辑系统;另一方面,法律又具有很强的实操性。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普通法》一书中提出著名论断: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深厚的理论是支撑法律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真正让法律焕发出生命的还是在实践中发挥着解决纠纷、惩恶扬善、维护社会秩序的功能。因而,法律课堂应当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关注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法律,

比如进行模拟法庭、举行法律咨询、案情讨论、法律实习等等。

三、多媒体教学有效运作的模式探究

(一)注重多媒体课件设计的科学性与趣味性。

要使课堂能够更好地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一个富于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多媒体课件必不可少。多媒体课件的科学性就是指多媒体课件内容应当能够正确地体现教学内容,内容设计之问有自身的逻辑,具有前后一致的联系。具有科学性的多媒体课

件符合以下的特征:

1.教学课件内容体现学科的基本框架和逻辑体系;

2.教学课件内容应当包涵学科的主要理论;

3.教学内容应当尽=毓展示学科的发展轨迹,注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在科学性的指导下,要求多媒体课件内容正确,同时注重前后内容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因为多媒体课什展示的页面很快闪过,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页面或讲授课程时要注意到内容之间的因果衔接,否则学生听起来很容易陷入迷雾中,觉得内容混乱。在保持多媒体课件科学性的同时,还要注意课件设计的趣1睐性。虽然有些老师认为在设计上花费心思还不如在教案上花心思。笔者认为设计的有趣性也不可忽视。一个有趣的多媒体课件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让老师上课轻松自然,在学生的配合和理解中更好感受教学的真谛,从而促进教学的"双赢"。教学课件的趣味性主要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各式的图画和相应的视频等因素构成。

(二)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联系。

针对多媒体教学与板书授课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相比较,笔者对所任课班级做了一次调查,被调查人数共82人,提交的有效问卷一共有78份。从问卷凋查的结果可以看出: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多媒体教学在视觉、听觉和信息量上都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更大的优势,但从师生互动、教师.补课发挥程度、课堂气氛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看,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更大的吸引力。对于何种方式作为主导教学方式上,从学生的 回答来看两者旗鼓相当。笔者认为这两种教学方式的优劣比较明显,以何者为主导因教师而异。但笔者认为在法律课锩卜,多媒体教学不应成为教学的唯4方式。法学课堂需要讲授大量抽象的理论知识,单凭多媒体教学有时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也应当注霓多种传统教学方式的补充。

1.与案例教学的协调。案例教学在法律课堂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进行法学教学的。重要手段。试想如果仅凭教师口头陈述案情,多少会有些乏味。若通过多媒体教学以视频、图片或案情|司顾的方式对案情进行介绍,这对增强案情的真实性和趣味性无疑是很有帮助的。但足,案例教学主要是一利,启发式教学,单纯播放视频liliJl:解案情还远远不够,必须注重对学生进行启迪,这就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对案情进行分析。比如结合许霆案让学生分析"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结合杭州飙车撞人案的认定来分析交通肇事罪与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在案例的讨论中,可以采用提问、分小组等方式进行,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多媒体教学可以与传统的教学很好地结合,从而使教学的效果更明显。

篇9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民办高校

1.背景

信息技术的发展让更多的应用功能(如网上办公、网上政务、网上购物等)通过互联网得以实现。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岗位分类也进一步细化为网络管理人员、软件设计人员、网络WEB编辑人员、网络工程设计施工人员、网站设计制作人员等。民办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如何全面构建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素质,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民办院校面临的紧迫问题。

2.民办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当前社会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2类。学术型人才主要是对客观规律进行研究;应用型人才则是对客观规律进行实践,通过实践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在实践工作中应用型人才又可分为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这3类应用型人才的分类主要是根据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实践能力的阶段划分的。工程型人才主要对系统进行设计规划;技术型人才在一线工作环境中进行开发和管理;技能型人才则在一线环境中进行操作,在生产服务建设等行业从事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

民办高校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定位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对一些出色的学生可重点培养成工程型人才,个别资质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继续深造成为学术型的人才。网络工程分院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社会对职业岗位的技术要求及学校的培养目标,培养掌握网络专业技术的网站建设、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等方向的高技能型人才。分院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开展专业建设。

3.专业建设具体实施方法

3.1制订科学的教学计划

教学计划包括专业教学、课程理论教学、实验实训计划等,目的是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如在进行实训实践时,计划内容要围绕课程进行设置,要有可操作性。

制订计划时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1)借鉴其他学校的经验,如“就业导向”“订单式”培养等成功经验。

(2)结合学校情况及专业特点,引入“专业技能+外语水平+创业素质”模式。

(3)教学计划的制订要体现“静”与“动”的结合。“静”是指网络专业的基本课程,包括基本操作、理论、原理、程序设计思想等内容;“动”是指要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学校通常为一届学生制订一个在校期间的整体的教学计划,同时在每个学期也会根据行业技术的发展情况及人才市场的变化而进行计划的更新。

(4)体现以培养应用技能为主的教学思想。

3.2设置课程体系

计算机网络专业涉及的内容比较多,主要包括网络基本知识、体系结构、协议组、网络工作原理和各种接入技术。

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职业能力,网络工程分院将学生的专业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特色实训4个部分,部分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公共基础课包括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旨在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专业基础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为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专业课程侧重于对学生专业基础知识构建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它直接面对就业岗位群。实训课程与专业课紧密结合,如网站建设方向的学生需要学习网络数据库技术、网站建设与ASP应用、DIV+CSS网站布局、PHP与Mysql、网站设计综合实训等课程;网络工程方向的要学习网络设备与企业网构建、组网工程、局域网组网工程、无线网络组网、综合智能布线、综合布线与测试等课程;面向网络安全的学生要学习黑客攻防技术、互联网体系结构、Linux网络管理、数据加密技术、网络安全技术等课程。在特色实训课程中,学校购置了高中低档不同规格的网络设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动手搭建实验实训环境。学校与一些IT企业合作建立专业网络实训室,同时开设网络大学教育和网络工程特色班,建立资格论证体系。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特色课程学习,通过专业化的考试,即可取得国家认证证书。

在公共课学习时要注重对学生的发展性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做好职业定位(如网络工程方向、网站制作设计方向、网络编程方向、网络安全管理方向等)。根据学生的学习方向安排实训课程,要突出网络组网、管理、安全防护及网站建设等。学生根据个人的定位选修课程。学校将职业资格认证的考试作为选修内容纳入到教学体系中。

3.3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

创建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2)采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专业主干课程必须要有专用的多媒体课件。

(3)在教育观念上要注重实践性与实用性,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在教学中相互协作,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

(4)在育人对象上要着眼全体学生的培养,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基础与发展条件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5)在育人目标上要以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与合作能力为核心。

(6)在教育教学内容上重视德、智、体、美与劳动教育,尤其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7)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多采用实例、课题来组织和贯通知识,形成较为丰富、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

基于上述指导思想,学院建立以阐述实例、课题背景、自学、查找资料、课堂讲授辅导、现场教学、按组分析和讨论、情景模拟、实验分析、报告、实施总结、实验分析结果为主要过程的教学模式,使学习过程变成学习、应用和发展知识的过程。教师在与学生建立平等双向互动关系的基础上,用分析、讨论和研究的方法去完成教学任务。

新型教育模式注重把教学内容还原到实际的应用环境中去,根据课程设计不同的情景模拟环境。学生通过情景模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实施的角度认真地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利用各种技术资料和设施去完成任务。教学要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方法指导学生小组与个人学习活动;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因为学生基础能力的形成是以教师为主导,而专业能力的形成则必须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主;强调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学校会定期邀请优秀毕业生代表回校作报告,通过榜样的力量让学生树立起远大的目标,作好走出校门的心理与职业素质的准备。

3.4设计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原则,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计算机网络专业素质与能力结构如图2所示。

在教学中,教师要紧跟先进的网络技术,结合学校实际的特点,建构专业的网络环境。如由交换机、路由器和防火墙等设备组成专业的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实验室,学生通过这样的实训平台,采用虚拟机技术,构建多个独立的局域网,完成网络的攻击、计算机病毒攻击、主机安全防护、域控制管理等实验,培养了网络安全专业技能,获得了职业认知和职业意识。学生在网络攻防实验中体验网络安全问题及常见故障的解决办法,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

3.5建设师资队伍

网络工程分院注重教学队伍的培养与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思科等公司的专业培训班,组建思科网络学院;每年选派教师参加计算机网络安全、网站开发等培训;鼓励教师带领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同时,学院引入企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使人才培养更加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3.6建立质量监控体系

学校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实践成绩及期末考试成绩。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上课出勤、理论作业成绩及上机实验成绩构成,实践成绩主要包括实训课程成绩及学生实践情况总评。另外,聘请计算机网络界的专家们组成学校顾问团,定期对学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育进行督导,对教案、教学模式、上课组织方法、教学重点等方面提出建议。同时,学校对学生上课纪律、听课率、实验成功率等方面进行记录,并在一定时间内形成反馈意见,促使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等进行及时更正。

从专家、教师、学校等多个维度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发现问题,提出建议,构成多元多向的评价体系。

4.结语

学校以职业活动需要和受教育者生存发展需要为中心进行网络专业建设,以实例和课题来组建知识,运用情景模拟、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络等教学手段,强调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视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考证培训工作。从学生毕业就业情况分析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及专业能力充分认可,学生就业情况令人满意。

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作。如何在课程设计中体现网络技术“高、精、尖、快”的特点,如何保持教材和课程群建设相协调,实践实训环境如何满足培养方案以及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要,如何确定岗位群、建设课程群及支撑体系,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是我们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参考文献:

[1]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