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资源获取方法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教育资源获取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6—0024—05
建设数字教育资源、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己成为教育改革、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基础和不可缺少的要素。经过长期的建设,国内己建设了大量数字教育资源,包括精品课程、学术会议资料、数字图书资源、数字化学术期刊、视听资源等。仅以精品课程为例,2003-2010年期间,已经建成各类国家级精品课程3693门,此外还有数量众多的省级、市级、校级精品课程。“十二五”期间,教育部还将继续建设1000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保持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使用,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传承优秀教师的教学思想、理念、经验、方法和手段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对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进行研究。
一 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内涵
关于可用性的描述非常多,国际化标准组织在ISO9241-11中给出的可用性描述被广为接受并被认为是较为通用的可用性定义,即指产品在特定使用环境下为特定用户用于特定用途时所具有的有效性(effectiveness)、效率(efficiency)和用户主观满意度(satisfaction)。其中,有效性指用户完成特定任务和达到特定目标所具有的正确和完整程度:效率指用户完成任务的正确和完整程度与所使用资源(如时间)之比;满意度指用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主观满意和接受程度。文献在上述可用性定义的基础上,分别对移动型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网络课程的可用性、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可用性、网络信息资源的可用性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可用性进行了专题研究,将可用性的一般定义与网络环境下数字教育资源的基本特性和使用特性相结合,重点分析了影响数字教育资源有效性、使用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的因素,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增强数字教育资源可用性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均未明确考虑时间因素对数字教育资源可用性的影响。
摩尔定律揭示了计算机硬件发展的“18个月”周期规律,即每18个月,硬件处理能力(如CPU处理能力、总线带宽等)就会翻一番。软/硬件互动发展的历史也揭示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下列规律:硬件技术的发展推动软件技术的发展,而软件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产生硬件技术发展的推动力。软/硬件技术的互动发展不断推动着文件格式、软件环境(如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等)、硬件环境(如CPU、存储系统)等信息环境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信息环境的变化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使用数字资源的信息环境与资源创建时的信息环境不兼容的情况,由此对数字资源的可用性产生影响。以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为例,从DOS1.0到Win 8的几十年间先后经历了十几个不同的版本,显然在DOS1.0环境下建立的数字资源已基本不可能在Windows 8环境下直接使用。
信息生命周期理论与实践揭示了信息从产生到被使用、维护、存档(或被删除)的全过程,不同信息因其价值不同或法规遵从的要求不同而具有不同长短的生命周期,短的可能只有几个月,而部分具有一定价值的信息,其生命周期可持续数年至数百年,极具价值的信息可能还需永久保存和使用。信息生命周期理论揭示出应站在信息生命全周期考虑数字资源的可用性。数字教育资源是特定信息环境下产生的,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内,信息环境将持续发生变化,对于部分生命周期较长的数字资源,将面临资源后续使用信息环境与资源产生时信息环境的不兼容,由此,影响原有教育资源在新信息环境下的可用性。因此,必须考虑数字教育资源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内的可用性,即长期可用性。本文提出的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就是在ISO9241—11可用性定义的基础上,去掉“特定使用环境”这个约束条件,增加信息生命周期这个时间因素后得到的,即指数字教育资源在其信息生命周期内所具有的有效性、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二长期可用性定量评价指标
为便于分析信息环境变化对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的影响,引入基于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Mean Time To Failure)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Mean Time to Repair)的长期可用性量化评价方法。其中,MTTF指对象自投入使用以来到首次出故障之间时间间隔的期望值,MTTR指故障修复时间的期望值。基于MTTF和MTTR的长期可用性A可表示为:
A即为长期可用性的量化指标,A取值越大(最大值为1),表示对象的长期可用性越高;反之,A的取值越小(最小值为O),则表示对象的长期可用性越低。从公式(1)可以看出,增加MTTF或降低MTIR均可提高对象的可用性。
迁移是数字档案领域广泛采取的应对信息环境变化对档案可用性影响的方法,通过迁移将数据从旧的格式转换成能兼容新信息环境的新格式。数字教育资源与数字档案具有相同的数字资源属性,因此,迁移同样适用于数字教育资源的信息环境适应性保护。对数字教育资源而言,MTTF指资源对信息环境适应时间,即数字教育资源产生至其需要进行迁移的时间间隔;而MTTR则表示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格式迁移所消耗的时间。
极端情况下,若某数字教育资源不能被迁移到新的信息环境,即表示原有的数字教育资源在新的信息环境下完全不能被使用,则对应于该数字资源的MTTR=∞,代入公式(11可计算得出A0。根据数字资源的长期可用性定义,可用性A0表明该数字教育资源在新的信息环境下无效、效率为0(因为实现格式迁移需要无限长的时间)、用户满意度为0(因为用户完全无法使用该教育资源)。
正常情况下,如果能对数字教育资源进行及时、有效的迁移,则仍可保持其具有比较高的长期可用性。假定某数字教育资源的MTTF=35040小时(表示该资源能与信息环境兼容四年),则对应于MTTR为24小时和720小时(分别表示迁移时间为1天和30天)的数字资源长期可用性分别为99.9%和97.9%。为进一步说明长期可用性与用户主观满意度之间的关系,表1给出了可用性与一年内不能使用资源的平均时间对应关系。
从表1不难判断,可用性为99.999%的数字教育资源比可用性仅为97%的数字资源具有更好的用户主观满意度。
三 提高数字教育资源长期可用性的方法
对数字教育资源而言,延长其与信息环境的适应性,可以延长其有效使用时间,减少数据迁移的次数,从而有效延长数字教育资源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而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信息、采用更为先进的元数据收集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数据迁移的效率、大大缩短迁移时间,从而有效降低数字教育资源的MTTR。
1 选择适合长久保存的文件格式
为增加数字教育资源与不断变化的信息环境的适应时间,减少由于信息环境变化带来的环境适应性迁移,在选择数字教育资源文件格式时应选择对软、硬件系统依赖程度低的文件格式;选择通用、标准化和被业界广泛支持的文件格式;选择具有良好开放性和扩展性的文件格式。ISO-23ISO/TR 18492:2005《基于电子文件信息的长久保存》、ISO-06ISO/NP 26102《信息与文件一电子文件长期保存需求》、ISO19005-1:2005《文件管理一电子文件长久保存文档格式一第1部分(PDF/A-1)》、GB/T18894-2002等标准对适合长期保存的文件格式进行了研究。表2列出了数字档案中常见资源类型、目前常用的文件格式类型及推荐的格式类型。
选择适合长期保存的文件格式,可以减少由于信息环境变化引起的数据迁移次数以及由于迁移不及时或迁移不成功而导致的数据丢失或不可用风险。数字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在根据标准和规范选择各类数字资源的文件格式时,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文件格式的通用与标准是相对的,都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和局限性。按照目前的规范或标准建设的各类数字资源,当规范或标准发生变化时,应及时根据新的规范或标准进行数据迁移,防止在新的信息环境下资源不可用:
(2)不同规范或标准之间可能存在不一致。不同标准组织制定的关于文件格式的标准种类较多,即便是ISO与IEC联合制定的信息领域标准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地方。因此,在建设数字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数字教育资源规范或标准的讨论,避免由于标准选择的差异而影响数字教育资源的长期可用性;
(3)在建设数字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新资源应采用标准推荐的格式,原有的使用非推荐格式建设的资源需按推荐格式及时进行迁移,以保持数字教育资源的整体可用性。
2完善长期保存元数据,规范数字教育资源信息环境的描述
数据迁移过程中,需要文件产生与使用的环境信息、存储文件的载体信息以及文件属性等元数据,包括操作系统、应用程序、存储类型、处理器型号以及文件大小、文件类型等信息,上述信息对迁移的准备、实施和完成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数字教育资源的元数据信息,尤其是信息环境描述元数据,对提高迁移决策的准确性、有效性和即时性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国内、外许多组织致力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并制定和了相关的元数据标准,如ISO 14721:2003《OAIS》(Open Archival InformationSystem)、中国国家挡案局DA/T46-2009:《文书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以及DA/T47-2009;《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的CELTS-42-2001:《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等。另外,数字资源的其他元数据标准,如DC(都柏林核心元素集Dublin Core Element Set)、EAD(编码档案描述EncodedArchival Description)、IS023081-1信息与文献一文件管理流程一文件元数据一总则、ISO11179《信息技术——元数据元素的规范与标准化》也涉及部分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上述标准中关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模型尚未统一,不同标准对同一对象的元数据定义及表述方式上还存在诸多不一致,另外,大多数标准对数字资源信息环境描述的元数据还很不完善。以DA/T46-2009:《文书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为例,尽管该元数据方案是国家档案局于2010年才实施的档案行业元数据新标准,但其关于信息环境描述的元数据依然很简单,只有编号为M5l的元数据项涉及“信息系统描述”和“软件信息环境相关”两项与信息环境相关的元数据。再看《基础教育教育资源元数据应用规范》,该规范共定义了23项用于描述基础教育资源的元数据(11项为必选,12项为可选),除只有一项包含文件格式的元数据外,再没有任何其他关于“软件信息环境”和“硬件信息环境”的元数据。
显然,仅依靠上述不完备、不具体的元数据方案,既不能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迁移提供准确的判断,也难以支持完整、高效的数字教育资源迁移。从保持长期可用性的角度看,有必要对现有数字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方案进行扩展、完善信息环境描述元数据,建立数字教育资源长期保存的元数据标准。
3 开发基于OAIS模型的数字教育资源存储管理系统
数字资源的长期保存已引起国际档案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经过研究人员经过长期、大量的研究工作,己提出多种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框架模型,如OAIS、InternetArchive等。其中,OAIS是目前国际档案界首推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参考模型和基本概念框架,已成为当今数字档案系统设计与开发普遍遵从的基础标准。OAIS主要由六大功能模块组成,其中四个功能模块与数资源长期保存密切相关,详细功能如表3所示。
鉴于数字教育资源与数字档案资源在资源类型、信息环境依赖、长期可用性要求等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借鉴在数字档案领域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基于OAIS框架开发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系统。同时,积极引入内容感知技术和智能存储技术,提高基于OAIS模型数字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智能化和效率。
(1)全面引入内容感知技术,实现元数据收集的智能化
OAIS模型中,需要获取有关数字资源的参考信息、环境信息(包括硬件环境信息和软件环境信息)等用于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和迁移的保存描述信息。研究表明,数字资源迁移的精确度和迁移的性能要求越高,对元数据的完备性、准确性和粒度的要求也随之升高。目前,主要的数字资源元数据标准对元数据著录方式没有统一的规定,有的元数据项为手工录入,有的元数据项虽然标注为自动产生,但未指明自动产生的方式。一方面,手工方式录入元数据不可避免地存在错误或遗漏;另一方面,部分元数据可能与操作系统内核或应用系统内部工作状态关联(如操作系统内核信息和进程信息等),而这些元数据信息对一般用户透明,他们无法获取这些信息。因此,基于手工录入元数据的方式,既难以满足迁移对元数据准确性、完备性方面的要求,又难以满足元数据收集粒度的要求。
内容感知技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在OAIS模型的信息摄入层采用内容感知技术,可对数字教育资源的文件属性、产生和处理数字教育资源的软/硬件环境、语言使用环境等保存描述元数据,进行自动、高效、全面、准确、规范的感知并获取。通过在OAIS模型的资源存储层嵌入内容感知技术,一方面感知并获取存储系统的软/硬件环境元数据;另一方面,还能自动处理存储介质退化与更新及其产生的存储系统软/硬件环境元数据的更新。
(2)注重发挥存储新技术在数字教育资源长期保存中的作用
随着网络存储系统性能与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过去在应用层完成的功能开始下移到存储系统中实现,如数据校验、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整合等功能可直接在存储系统中完成。近几年来,国外数字保存领域的研究人员、数字档案及存储业界己开始注重发挥存储系统和存储新技术在数字保存领域中的应用研究。如美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存储系统研究中心长期致力于归档存储的研究,哈佛大学主持研究了保存感知的存储系统PASS和来源感知的存储系统PAS;在IT界,IBM公司也参与到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研究中,开发了数字保存原型系统CASPAR。
文献采用XAM(eXtensible Access Method)规范,实现了基于OAIS的保存感知存储系统原型,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中计算密集的数字保存以及与存储相关的功能,如不变性计算、数据迁移等功能从应用系统下移到存储系统,从而减少数据传输量并简化应用系统,提升了数字保存系统的稳定性和性能。文献在文献的基础上,基于OAIS模型开发了支持内容感知的数字资源长期保存原型系统,不仅实现了信息摄入层和资源存储层的元数据自动收集与获取,还实现了在资源存储层的元数据融合。
篇2
关键词:院校;数字校园;网络教育资源
随着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信息化软硬件体系建设不断加快,基础网络得到了全面的升级,建成了高速的校园网络,实现了各院校之间的互联互通。软件系统进一步优化配套,为院校教学、科研、管理、保障提供数字化平台,初步建成先进实用的数字服务体系,实现了教学网络化、管理智能化、保障一体化,为全面提升院校现代化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
院校的教育教学训练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时期,这一时期教育教学训练的重点有三个,即信息资源问题、应用问题和终端显示问题。其中信息资源建设应着眼于数字化教学应用, 是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1 网络教育资源的构成及其特点
教育资源作为人类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教育活动中,能创造出一定教育价值,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所有因素,它包括教育过程中的一切设施、人力资源和环境。而网络教育资源是在网络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主要由网络化硬件教育资源和网络化软件教育资源组成。其中网络化硬件教育资源是指教育中所使用的基础网络架构、运行终端、视频展台等网络运行设备。网络化软件教育资源是指在教育中所使用的软件、课件、视频、音频、网络课程、软件标准、期刊数据库等。因此,网络教育资源可以概括为以数字方式存在的用于支持教和学的各种信息资源,是狭义的教育信息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后的形态,它以数字化和教育价值作为核心特征,具有友好交互、远程共享、超文本和多媒体等特性。分析网络教育资源管理发展的历程,在强调资源共享的阶段,资源建设己经呈现出飞速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建立一个相对标准规范的院校网络教育资源库的问题就产生了。通过分析当前教育资源的主要特点,标准化的网络教育资源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种类繁多,数量巨大。2.形式丰富,内容齐全。3.资源提供者众多,分布广泛。4.内容的时效性与延时性强,沟通交互方便快捷。5.便利的信息二次使用需要筛选和加工。
因此,我们在建设或应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数字校园环境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不同于传统教育资源建设,除了要遵循一般建设规律规范外,应充分体现姓“网络”的本质。紧紧围绕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个中心,按照贴近实际需要、贴近社会建设、贴近岗位任职的要求,强化“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凸显院校内涵发展、办学特色。
2 网络教育资源对数字化教学的作用
院校教学信息化建设使老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多样化。整理、加工现有的教学资源,实现网上教学资源的共享,通过数字化辅助教学,改变以老师传递、灌输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调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创造出高水平、个性化、高效率的崭新学习与教学模式,为广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提供多种渠道。给学生创造最有利的信息环境,培养和提高学员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则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任务。通过多种形式获取资料和信息是自主学习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衡量学习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
3 建设网络教育资源体系应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牵引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应从院校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在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系统的总体设计上,应紧紧围绕、积极服务于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要求,科学统筹、合理规划,教育教学信息资源体系建设应力求符合教学需要,反映学科特色。教学信息资源建设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吸纳、采集与学科建设相关的最新资料,使教员、学员能够获取各专业领域最新的信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2.始终跟踪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及时充实新的信息,使整个资源体系动态发展,充满活力。
3.信息资源建设应着眼现代化教育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求,采集整理与学科建设紧密相关的信息,力求更好地为院校建设服务。
4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服务于数字化教学应用
(一)更新思想观念,提高教育技术的运用技能
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首先应更新思想观念,这就要求广大老师在思想上充分认清网络教学不只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更新,更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观念的变革,要有意识的主动适应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开放式教育的全新教学模式,并通过教育技术基本理论的学习、基本技能的实际训练和优秀教学案例的示范研讨,提高进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及应用的整体能力。
(二)统筹规划,注重信息资源质量
1.认真做好统筹规划
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长期的建设与维护,为了更有效地建设好各种教学素材,有必要定期制订资源建设规划。
2.及时更新信息资源,保证资源的时效性
由于网络教育资源库的内容庞大,制作周期长,应边建设边,及时对信息资源进行补充和更新,保证资源的时效性,有助于应用于教学,发挥效益。
(三)教学设计立足学科专业特色,合理选用教学信息资源
1.注重教学设计
在教学设计时,一要合理适时的选用各种教学信息资源,二要把握教、学节奏的协调统一,这样有助于达到和谐统一、循序渐进、重点突出、节奏鲜明,使学员能有效领会知识,掌握技能。
2.强调学科特色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要有利于对学员的信息素质的培养、主动性和实践性的培养以及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体现本学科个性特色。
(四)充分发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领导小组的管理职能作用
1.完善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法规管理制度
依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法规,制定有利于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法规管理制度,特别是解决共享信息资源的知识产权与成果认可,这对于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积极作用。
2.网络教育资源建设需要完善激励机制
结合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规划,分阶段地进行验收评比,及时表彰先进,奖励其建设单位和个人,以调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者的积极性,对于落实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规划也极为有利。
实施数字校园环境下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既是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提升院校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院校教育观念的转变、优化教学、改善教学环境,加强院校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发展,加快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王丽霞《基于学习对象元数据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内蒙古大学
[2]常辉,陈福生《基于LOM的网络教学资源管理系统研究》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3]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信息模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
作者简介
刘军,武警石家庄士官学校训练部信息管理中心,工程师。
篇3
【关键词】开放标准 开放协议 研究评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9-02
1.引言
伴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由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引领的在线学习风靡全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指出我国急需“扩大教育开放,引进优质教育资源,提高教育国际合作水平”,在全球化和本土化双重视野下,建设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成为我国扩大教育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知识社会的有力工具,更是中国教育走向国际化的重要驱动力量。
现阶段,已有许多高校加入开放教育资源运动,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在在线学习平台上公开,供学习者免费学习,国内已有知名的学习平台如“好大学在线”、“学堂在线”等,聚集了海量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然而实践中只有少量数字化教育资源被广泛传播与运用,在资源建设过程中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许多高校都各自为政,缺乏统一标准。在数字化教育资源系统整合和内容共享方面,开放标准与协议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在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中实现内容性资源、技术性工具之间的交流与互用,以及解决各种版权法律问题的基础。随着开放共享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普遍共识,现有资源标准已难以支撑大规模共享的情况下,作为资源组织架构的首要核心组成部分,共享标准与协议的制定应纳入现阶段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重点中来。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标准与协议研究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哪些,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2.数字化教育资源研究现状
在CNKI数据库中检索发现,最早的文献是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祝智庭教授撰写的两篇文章《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及《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概况》,[1][2]文中介绍了美国一些较成熟的行业标准,欧洲正在进行的几个标准化研究项目,以及若干国际组织的标准化行动,并结合我国实践需要提出具体的标准需求。2001年,我国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标准化委员会,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数字化教育资源是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以说,这一年是国内关于数字化资源标准研究的起点。在起步阶段,研究内容多以对国外教育资源技术标准的介绍为主,围绕不同粒度的教育资源,介绍了国外常用的标准。在已经制定的教育资源规范与标准中,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受到最多关注,元数据标准也是影响数字化教育资源互操作性的重要因素。最主要的研究对象有学习资源元数据规范(IMS LRM),学习对象元数据标准(IEEE LOM),都柏林协议(Dublin Core)、可共享内容对象参考模型(ADL SCORM),研究方法多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例如《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国外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化比较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综述》。[3][4][5]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不同的资源规范与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包括结构体系、元素繁简、描述能力、扩展规则、互操作性等。通过阅读这些文献可以发现,对几类数据标准的比较维度各不相同,研究者都希望通过呈现出对几类教育元数据标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为我国制定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提供借鉴。
自2004年起,我国建立的《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体系》相继出台,该体系涉及教育管理相关标准、学习者相关标准、教学资源相关标准、教学环境相关标准以及本地化/行业化规范。与教育资源相关的标准以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LOM)为核心,针对教育资源的特性建立起相应的子规范,有《学习对象元数据规范(CELTS-3)》,《简单课程编排规范(CELTS-8)》,《内容包装规范CELTS-9》,《测试互操作规范(CELTS-10)》等。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标准体在国内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及其他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共享。
平台与元数据标准是影响开放教育资源互操作性的重要因素,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自2010年开始很多研究的重点转向讨论国际标准在平台的应用上,基于某一特定的国际资源标准如何建设数字化资源库,将资源的标准与支撑平台、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连接起来,例如《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标准及支撑平台的设计研究》(贺志强等,2010),《基于SCORM标准的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2011),《基于LOM标准的个性化网络课程推荐方法研究与实现》(2012)等。[6][7][8]随着教育资源的标准的不断普及和应用,越来越多的专业或领域,在建立元数据标准时都采用都柏林协议(DC标准)或者SCORM标准作为基础,在数字图书馆、开放信息系统中也都有过尝试和应用。
随着技术和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SCORM标准的一些不足之处也逐渐暴露,例如只能对资源进行静态的描述,不能跟踪学习过程等,已有的这些协议很大程度上都难以实现互操作性,最主要的原因是这些协议的操作以互补的方式进行,因而国内对教育资源的标准研究也逐步加深,姜晓旭等(2012)介绍了“教育资源标准化”的概念模型,教育资源标准化有两个重要步骤:一是分类编码,给出两种不同的分类编码方式;二是属性标识,将资源的各个属性整合为元数据实例表。余平博士等(2014)最新发表的两篇论文,针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可重用性、可自由获取性、开放共享性以及可互操作性的特点,基于国际知名的资源信息标准模型提出了一种扩展的信息模型,该模型分为物理和教学两个层面,清晰地描述了8种不同粒度的内容形态,基本涵盖了各种不同结构形式(非结构化、半结构化和结构化)的资源。
综上,国内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正经历着从最初由各类学者引进介绍国外的教育资源的标准与协议,逐渐聚集到对各种教育资源标准的分析、比较、应用以及对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革新的建议上。从研究方法上看,国内对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已经从描述性的比较研究逐渐转向深层次的元数据共享模型建构的研究,国内研究者已开始关注教育资源元数据的互操作性的研究,对未来建设开放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
3.数字化教育资源标准发展的挑战
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障碍,具体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互操作障碍。一些标准试图处理更多的领域,这些标准中有部分成功,但还是没有得到标准化并广泛运用,重要的原因是其中的互操作性。例如W3C Web Content Accessibility Guidelines 2.0 (WCAG 2.0 ),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很有用,但是在互操作方面存在障碍,特别是当学习者在不同地域进行学习时,商业化的内容需要遵守不同的标准协议或者版权规定,且不同的标准或版权规定只是针对某一个国家的,因此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推动数字化教育资源的传播有很大障碍。
第二,管理障碍。有一些e-learning 互操作规范和标准,由许多机构或联盟在推动,处于发展和建设的不同阶段,缺乏一致的方法允许多个利益相关者合作和参与。在标准建设阶段,必然会存在不同利益方或已有协议之间的分歧,例如网页资源、多媒体资源或者文件资源,都包含有不同类型的标准,在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标准过程中都会被考虑到,但是这些标准归属于不同公司,这些公司有自利去改变一些许可来控制使用。如何协调好不同的利益相关者是面临的挑战。在授权和执行方面,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例如要求遵循HTML的标准,但是如果不遵从会怎么样。此外,还有一些疑问,建立了标准以后,会不会影响到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者的积极性,或者是否会影响学习者的积极性,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呢?
第三,经济障碍。当前经济方面的障碍是许多非教育领域专用的规范化标准在逐步标准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障碍。正式的标准大多由公共资金项目资助,由学术研究者和大型供应商开发,非正式的标准缺乏必要的资金支持。正式的标准有完整的商业模式,销售标准文件限制了一些非标准化的规范被广泛采用。封闭的会员制和付费的访问大大约束了非标准化的规范被广泛使用,同时,非正式的标准缺乏创造衍生品的能力,缺乏市场的占有性。
4.讨论与建议
当前对开放标准与协议的研究,更多关注资源内容性标准的研究,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占据大量篇幅,对开源的平台和工具性标准与协议研究不足。国内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研究正经历着从最初由各类学者引进介绍国外教育资源的标准与协议,逐渐聚集到对各种教育资源标准的分析、比较、应用以及对未来教育资源建设革新的建议上。许多标准组织有不同的商业模式和过程、共识和开放性的原则。在标准化过程中,需要有一个一致的方法以允许不同群体的利益相关者和专家有效沟通、协作。未来对建设统一数字化的资源标准建议如下:
(1)注重标准与协议的互操作性。
全世界有大量的开放教育资源组织、标准机构,围绕共同学习目标和动机,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这种合作不仅包括机构之间,还应该包括国家之间,才能推动开放教育资源的传播与广泛共享。多方位合作中需要重点解决的是资源归属权的问题,尊重知识产权,协调多方利益,推动不同平台对资源的互操作性。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负责人需要关注资源的底层设计,增加资源的透明性,促进资源的广泛共享。在元数据的设计方面,可以选择分层与树状结合的层次结构,控制对资源描述修饰词的数量,尽量选择XML或者RDF作为编码语言,设定具体的拓展规则,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借鉴OAI-PMH协议中通过元数据收割这种模式实现在web平台上不同组织或者系统的互操作。
(2)注重资源内容性标准及内容分类。
开放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内容,依据标准开展内容性建设是实现开放性的主要途径。内容分类是影响内容开放共享的因素之一,目前这方面还缺乏使用的、统一的分类方式。对于海量的教育资源需要进行分类,才能为建立相应的标准提供明确的依据。当数字资源的类型较多时,可以考虑使用几种元数据标准描述资源,通过建立不同标准的中间构件,使得不同媒体类型、不同粒度的开放教育资源(单一知识点、微课程、完整课程)更加系统化。为了支持教育技术创新,有必要对规范和标准的制定采用敏捷开发模式。围绕开放教育资源不同的开放层次和等级,建设不同的开放等级标准。建立开放教育资源的标准可以分为概念性标准和执行性标准,概念性标准是提供理论的解决方案,包含对标准规范的具体说明,对于执行标准,可以借鉴并考虑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程度,建设不同等级的标准。在资源标准建设前期,需要大量的调研,对开放教育资源的开放性形成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此外,对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建设,在学习者之间的一些涉及互操作性的调查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能够充分了解学习者需求,毕竟,建设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目的是促进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而理论上的互通性和友好性都远不如来自学习者的评定真实而又有价值,有更多的学习者愿意参与到学习中来。
(3)提高标准化过程的管理。
在管理层面上,提高认识,尤其是决策者,认识并理解开放标准的各个部分。找出解决专利、所有权、许可问题的方法,使得不同的组织能够采纳、批准、配置或者在已有的技术规范基础上创建衍生品。提高整个制度的透明度,通过更有效的传播增加不同机构之间的协调。理解不同领域标准的建设初衷,管理冲突预期,增加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参与。借鉴非正式文化和轻量级的流程规范社区,为应用提高支持,通过早期实施和评估提高质量规范和标准。提供财政支持,使规范文件免费提供和,这样他们可以被纳入应用程序和适应满足新的需求。确保完成所有标准文件和更新持续识别并供人参考。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概况[J].开放教育研究.2001,(04):12-16.
[2]祝智庭.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73-78.
[3]曹树金,马利霞.描述教育资源的元数据标准[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4(02):5-9.
[4]何明熊,李兆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规范综述[J].科技创业.2006(11):190-191.
[5]郑雯译,吴开华,赵阳.国外教育资源元数据标准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5(1):107-111.
[6]贺志强,宋衍,高越.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标准及支撑平台的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2):109-111.
篇4
【关键词】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比较研究
前言
互联网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人们却普遍认为优质资源匮乏,内容集成度低,针对性不强,希望建立更多优质、高效的专业资源库,一次性获得更多资源。笔者通过分析70多个国内外电气信息类专业网站,收集了国内外网络教育的论文120多篇,采用文献分析法和网络内容分析法研究网络教育资源,对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进行了分析。
一、国内外网络教育资源发展态势
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实施开放课程资源项目,迄今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巨大的成功,截止到2016年把2000多门课程的教学材料呈现在网络上,超过几十亿用户从中受益。在MIT的号召下,哈佛、卡耐基•梅隆、耶鲁、UC伯克利、英国开放大学等世界各国高校也竞相开放了其课程。近年来,我国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也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形成覆盖各个教育层次的资源体系,促进了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几乎所有高校建立了教学资源库和数字图书馆。据统计我国建成4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近1000多门大学视频公开课、2800多门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内三大MOOC联盟组织:2012年5月组建,30所上海高校加入上海课程共享中心。2013年10月9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理事会在北京大学成立,该联盟是在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为实现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广泛共享而自愿结成的高校联盟。2014年5月全国地方高校UOOC(UniversityOpenOnlineCourses)联盟在深圳大学成立,56所高校加盟,分布于全国40个城市,广东省18所高校。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正式开通,全国高校通过此平台进行MOOC课程建设和应用,首批10门“985工程”高校课程在2014年5月下旬陆续开课。
二、国内外网络教育平台比较
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依托于网络教育平台,这些平台主要来自两方面:高校研发或商业开发。国外典型的平台:BlackBoard、Moodle、Sakai、WebCT、Claroline、ATutor、Learningspace、Dokeos和CoSE等提供网络教学资源库及管理系统,集成了网络教学需求的主要模块,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研究表明:国外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过程与评价,如课件的制作与、教学组织、教学交互、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国内的网络教育平台更加注重教学组织管理,如用户和课程的管理。专业网络教育机构(开放大学)往往需要注册、付费、获得授权才能登陆、获取网络教育资源。公共门户网站和普通高校往往是免费登陆,通过查找学院、课程等栏目获取网络教育资源。
三、国际开放课程联盟
国际开放课程联盟是全球网络教育的门户网站,了正式大学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自由使用、复制、翻译和编辑,禁止商业利用,联盟不授予任何学位或证书。虽然国外网络公开课早在2002年就已经传入我国,但由于语言障碍,一直没有实现较快发展,直到2010年国内一些知名字幕公司,给这些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配上中文字幕,各大网站专门推出名校公开课频道,才使得国外高校网络公开课在国内流行。联盟提供课程教学大纲、日历、讲义、阅读材料、作业、考卷等文本资料,部分大学提供讲课视频和音频资源。使用Google浏览器可以在线翻译英、法、德、日、西班牙等语言,按语义、语言或来源搜索,可以快速找到电气信息类课程。2003年11月,国家教育部批准成立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其宗旨为“吸收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的国内外大学的优秀开放式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用于教育,以提高中国的教育质量。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促成教育资源交流和共享”。
四、国内外公共门户和高校网站资源
自2011年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爱课程网上线以来,提供首批20门课程供学习者共享,2013年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通过爱课程网向社会免费开放,可以按课程名称、作者、学校检索。中国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网、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中国高校电子电气课程网和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提供了高校电气信息类专业名师、教材、课件、微课程等数字资源。网易、新浪和搜狐等公共网站开设了名校公开课,网易将哈佛、耶鲁等名校的视频课程翻译后上网,提供电气信息类60多门课程,支持iPhone、iPad等移动终端系统。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开放了国家级电气信息类课程246门。北京交通大学《数字逻辑与系统》、《信号与系统》提供完整的视频教程,上海交通大学门户网站链接《基本电路理论》和《电路实验》课程,除介绍专业理论、实验知识外,还设置了特色栏目:科学名家生平、教学顾问、实验演示、自学材料、网络交流和学生优秀小论文等。
五、清华教育在线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开放课程
在清华教育在线课程共享联盟中,可以按教育类型、地区、学校或学科查询课程,国内30个省、市的250余所高校提供了电气信息类课程达2345门次,开放国外课程门数及比例见表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了230多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类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包括数字系统、电力电子、机器人和控制系统、信号处理和通信工程等方向课程,占2000门开放课程总数的11.5%。表一清华教育在线境外大学开放电气信息类课程门数及比例根据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2个学科门类共设置92个专业类,电气信息类包含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共4个专业类,占总专业类4.3%。由表一看出,电气信息类开放课程门数占总开放课程门数比例是6.5%,高于平均开放课程水平。
六、国内外部分电类网络课程内容比较
在英、美等国高校中,电气信息类偏重电能的课程资源越来越少,大部分都侧重于信息类。国外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的具有以下特点:①教学体系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教学内容涵盖面广,除基本电路理论外,还包含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内容,强调电磁学—电路理论—电子学—数字系统的有机联系。②强调基础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重点是理解电路。开设与电路交叉学科的课程,与现代先进技术接轨。③强调实验教学,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国内的电路、电子技术与设计类课程,基本按照电路分析—模拟电路—数字电路与系统三门课程顺序讲解,各自形成比较完整但相对封闭的知识体系,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并不十分紧密,采用的理论体系和分析设计方法各不相同。实验内容独立分散,实验项目多,但缺乏综合性、创新性。
七、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比较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资源媒体类型:文本、PPT、XLS、PDF、音频、视频、图片、动画等。国内网络课程资源开放了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检系统、网上考试系统等各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教材相结合,形成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有调查显示最受学生欢迎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在线论坛、教学课件、数字图书馆、试题库、教学专题网站和虚拟软件库等。国外网络课程资源注重课堂演示实验,注重学习进度的安排,重视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反馈,通常采用BBS、在线答疑、E-mail等手段,或将Blog、Wiki、Facebook、SecondLife等软件引入网络教学领域。
八、结语
有关网络教育的研究可分十二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就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资源做了一些比较和分析,提出以下一些观点:
(1)在当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背景下,各个国家都非常重视教育的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网络教育资源分布是不均衡的。国内外高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资源,实现了异地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打破了区域、语言的限制,因人而异的国际远程网络教育成为现实。
(2)国内外使用不同的网络教学平台,具有课程管理和教学管理功能,通过搜索引擎可以查找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的网络课程。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课程内容存在差别:相比较而言,国外课程注重融合、注重实用、注重更新;国内课程注重历史性、系统性和完整性。
(3)纵观国内外电气信息类网络教育的资源建设情况,教育资源库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方便快捷地利用网络教育资源的平台。随着我国高校不断与国际接轨,加强网络教育的规划和指导,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建设基于合理开放、共享规范的组织体系,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管理、应用、共享水平,是当前高校教育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洪岩,唐卉,梁林梅.美国高等网络教育发展的新态势[J].中国远程教育,2013(01).
[2]杨进中,张剑平.国外开放课程平台及课程开发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2(04).
篇5
【关键词】资源;信息化;优化
一、引言
面对日常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2011年教育部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提出了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为此专门设立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金教工程)”。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1]“十二五”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虽然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问题,在信息化资源优化层面有所体现。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针对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国内外出现了一批研究成果:(1)美国教育资源门户网站GEM(The Gateway to Educational Material)目标成为“一站式,并可由此寻找到任何资源”的资源门户,其重要经验包括资源建设主体的多样化,使各类组织、行业机构都积极参与教育资源建设;注重规范资源质量,通过集中式的“元数据记录库”十分布式的“资源实体”的方式[2],将区域资源乃至全国资源进行有效地整合和交流。(2)英国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建设,采取了政府、社会和学校三位一体的原则,并通过“教育高速公路——前进之路”将100家教育机构联网进行优质资源共享,其建设经验包括非行政性的建设体制、多元化资金投入、完备的引导和监管体制等。(3)新加坡国土面积不大,先后实施了MP1(Master-Plan1)、MP2,为开发和获取与课程目标相关的优质软件资源制定了策略[3],并设置了专门的服务中心用于学校查寻浏览和推荐软件资源。(4)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把资源投入作为衡量区域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展开评估。(5)国内也呈现出一些积极的研究成果:在区域范围内采取由基层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共建共享的建设模式成为解决方案之一,Web2.0、Moodle等新技术途径正在区域资源建设中推广;资源建设关注与区域教研、教师专业发展相协同;知识管理、教育信息生态系统视角的研究开始发挥指导作用,资源结构向主题资源和生成性资源过渡;出现了一批整合教研发展和资源建设等功能的区域门户等。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实践,区域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环境建设正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4]。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成功开展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区域性基础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在资源建设层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北京开展了先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上海在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层面适应了该地区基础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要求,优化了教育信息化发展环境;广州成功建构了基于学校的教育行政学术合作机制,吸收了一批教学名师、学科专家、教学团队、基础教育学校等各种机构的重要力量,为研究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形成了强大的学术研究团队,
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5]。目前适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高可用性的优质信息化资源比较贫乏,在共建共享和有效应用层面缺乏引导和监督机制[6]。
三、信息化影响因素现状
1、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分析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教育资源信息化程度的提高,目前高校师生主要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据调查统计,有22.5%的教师和30.3%的学生从传统图书中获取教育教学资源,而从网络获取教育教学资源的师生比分别是66.2%和65.1%。很多高校的图书因为查阅率低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很多教育教学资源的闲置与浪费,特别是目前很多高校的图书配套光盘、教材闲置现象严重,一方面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另一方面使得这些教育资源被师生忽视。高校师生查找教学资料通常会进行互联网搜索,其次会通过登录与材料相关的专业学习网站或学校的数字资源库查找,这两部分所占比例约90.23%。高校师生对互联网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对高校建设指标和考核指标而言,建设好优秀、丰富的教学资源库供师生使用是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工作的重点,但除了优质的精品课程外,其他教学资源相对贫乏,这些资源需要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高校或机构,共同开发,充分使用,努力做到共建共享。
2、高校教师需求方面分析
自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项目实施以来,国内高校纷纷建立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平台,购买一定的电子资源库供师生使用,带动教师开设精品课程,在近几年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47%的高校资源平台并不对外开放,超过25%的高校资源平台是收费的,剩余的部分不仅供校内互联网用户免费使用而且校外用户可免费登陆和下载。在调查阻碍高校将数字教学资源共享的因素中,主要因素是高校及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设置相应的鼓励机制,教师日常进行教学资源共享、职称评定或职位晋升都与自身的教学、科研业绩密切相关,但与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的关系不大。由此可见,资源共享应设置完善的激励机制,使教师充分体会到参与教学资源共享给自身带来的便利和好处,高校在年终考核、职称晋升时对教师的考察要涉及到对教学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参与和支持程度。
四、资源视角下改善信息化优化对策
1、教育主管部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持续投入
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共建共享需要较大的建设资金投入。政府部门作为资源建设的主力军,在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主要体现在对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长期投入。美国的远程网络教育质量一直有很好的盛誉,主要原因在于美国不仅重视教育信息化资源库的建设,而且注重资金的不断投入,该国政府在对网络大学、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给予了很大大的支持。他们拟定了“全国信息基础设施”方案,并提出并实施了“因特网”计划,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建立和丰富网络精品课程和远程网络教育。除此之外,还成立了面向全国高等学校的信息网络系统,由专门的“联网咨询委员会”管辖。由此可见,政府在网络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投入并非一次投入就足够,若要使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持续发挥资源配置核心作用,持续的投入资金是非常必要的。
2、基于数字化校园实现高校内部数字教学资源有效应用
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教学资源有效应用主要指面向高校内部的院系、职能部门和师生。在高校有关职能部门正确指导下,通过高校内部院系合作来建设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库,同时,要搭建的资源共享平台,设置各类用户的使用、上传和下载权限,共享给校内各用户有效利用。通过这种方式将会极大调动高校内部各部门和院系的共享合作意识,提高了资源建设的有效使用率,同时也加快提升了高校的教学效益,提升高校的教学知名度。
3、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模型设计
从目前共建共享情况开看,高校和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单位开发现状较混乱,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主要原因是我国缺乏一个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协调机构,使得已有的远程网络教育资源不能充分共享,而且大量低水平重复性的开发工作仍在一些高校不断开展,急需打破种种障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协调结构。各高校和网络教育资源开发单位所建立的资源由协调结构统一负责协调、整合和优化,并对学科、专业、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等内容做好统一管理和规划,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主要职责有三个层面:第一,负责和高校签订优质教育信息化资源共享协议;第二对目前已有的教育信息化资源做合理评估,整合和优化网络教育资源;第三搭建网络教育资源交易平台,做好服务和后续维护工作。
本文从分析国内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及教学资源获取途径、教学资源建设现状和师生对信息化资源的需求、信息化资源的共享及高校内外交流状况等方面入手,从三个角度构建了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模式,提出了基于教育主管部门的集中分布式资源共享管理模式,并对模式的创建和共享做了详细分析,为搭建教育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海霞,具滋亿.韩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近况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07).
[2]李华.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几个热点问题研究——网络安全与信息管理[J].电化教育研究,2009(09).
[3]胡钦太.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度发展框架与趋势分析[J].教育研究,2009(10).
[4]付道明,杨改学.网络教育传播研究概览:比较分析与述评[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
[5]王燕,王永波,范庆彤.浅析高等教育信息化[J].才智,2010(03).
篇6
[关键词]数字视频资源;教育教学;价值;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08(2015)S2-0179-02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将先进的教学资源融入实际的教育教学当中,这也是教育信息化时代教育发展所关注的热点话题。数字视频资源具有真实、具体以及直观的特点,学校通过视频公开课的形式能够向社会提供免费的教育资源,从而达到文化传承以及传播文化的目的。本文通过对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进行分析,探索建立数字视频资源内涵和意义。
一、数字视频资源的作用
(一)数字视频
数字视频是指利用数字设备对活动影像直接拍摄,并且以数字的形式对拍摄的视频信号进行编码,然后进行储存和最后的传输工作,将拍摄到的视频信号在设备上再现的信息媒体。影像的内容通过数字的形式可以记录在磁带、移动硬盘或者光碟上面。数字视频是在对视频图像进行模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起来的。
(二)数字视频媒体设备的分类
数字视频图像在具体的产生时间上是有先后顺序的,并且其压缩、播放以及储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根据注资视频数据库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央视教育视频数据库、万方知识服务以及计算机软件学习等视频数据库。根据注资视频所呈现的方式和途径不同,还可以将其分为计算机媒体类、通信业务类、广播电视类等数字视频形式。根据其存储的具体介质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硬盘存储、光盘存储和磁带存储等。随着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视频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其所起到的作用和影响也在不断加强。
(三)水准视频资源的作用和特征
1.能够将真实的场景再现在我国航天设备天宫一号和神九对接的任务当中,就是运用数字视频资源将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工作画面清晰地展现出来。也正是因为对其视频图像进行有效监测,然后根据传回的航天员的图像信息对航天员的身体状况进行判断,才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航天员在良好身体状态下顺利进行太空工作。2.资源的再创造数字视频资源的受众群体是比较庞大的,其应用范围也比较广泛,能对自身的资源内容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探究和评议,可以在二次加工和再创造过程中,对数字视频资源建设进行不断完善。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很多人都在不同程度地追求与社会同步,并以紧跟时代潮流作为其自身发展的方向和动力,对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范围不断完善,从而达到在社会发展中不至于出现落伍的状况,他们在信息的追求上更注重准确和快捷。数字视频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们完成了对神秘感和新鲜感的探索,并且在对新知识获取的同时也获得了自身的一种愉悦感。3.方便传输和易储存数字视频资源具有方便储存的特点,并且在进行长期储存过程中其信号也不会受影响。在传输的方式上也非常方便和快捷,既有单项传输也有网络传输。单项传输主要有磁带、硬盘、U盘和光盘等,网络传输主要是通过WMF、RM、ASF等格式将资源进行传播,然后经过互联网媒介将其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二、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现状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数字视频资源的建设上也得到了较快速度的发展,教育院校通过数字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开辟了一条能够双向互动和交流的知识传播途径。我国视频资源的建设是在2003年开始的,并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在此基础上我国数字视频资源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在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通过全国各地的名师和专家来共同打造具有中国教育性质和发展需要的公开课体系,从而推动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在教育院校中的运用和借鉴,对于提高我国教育资源的整体质量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一些国外教育院校开展了一场“开放教育资源的”的运动潮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把其所有的课程资源都上传到网上,其最终目的在于让更多的求知者能够在网络环境中找到所需的学习资源。这些年来,由于数字摄录技术得到广泛的普及和运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外大规模的数字视频资源的建设,推动了“开放教育资源”运动不断走向国际化,并逐步实现了其向语音和视频等方向的迈进。
三、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价值
通过现阶段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我们从中可以深刻地体会到,数字视频资源在那些需要进行实际操作的实践课程当中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一)对实际操作教学的示范作用
通过实际操作示范进行教学是现在教育院校进行教学的有效手段,在我们身边的许多课程当中,许多内容是需要到相应的现实环境当中进行实际的操作和实践的,并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所要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在广播电视工程专业的学生在对有线电视网络干线进行架空电缆操作时,首先需要先将电缆的吊线准确地固定在电线杆上,然后再将电缆固定在吊线上,在进行放线或者收紧吊线的过程中,要防止电线杆发生倾斜等情况,在两个挂钩的间距处理上还要根据所在地的气候状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对其留足余量。但是由于环境场地限制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在教学中不可能带领学生跑到现场,然后爬到电箱杆上进行实际的架线操作和讲解,而数字视频就能够较好地弥补上述教学活动中的不足。教师可以对现场操作拍摄的视频信息进行演示,然后向学生进行讲解和示范,若想观看细致的地方则可以推近镜头对其局部进行放大操作,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去观看电缆的操作过程,观看怎样用夹板把吊线和电缆固定在电线杆上,怎样使用挂钩将电缆较为牢固的固定在电线杆上。通过这些细节的演示和观看,让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帮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关键环节内容记忆和分析,从而创造出与实际操作一致的全新和真实的教学环境。
(二)发挥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作用
很多人都有进入哈佛、耶鲁等世界知名大学学习的梦想。随着现代网络数字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这种梦想将会变成可能。数字视频技术能够使学生有机会对那些世界知名院校进行零距离的接触,并且听师讲课也成为一种可能。现代大学视频公开课主要还是以学校的自身建设为主体环节,并通过那些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完美、有效的结合,创造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美视频课程。名师公开课不仅仅有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还有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一种精神高超的教育艺术魅力以及完美精准的教学设计,名师通过自身真实自然的教学感悟和幽默风趣的语言,使课堂散发出浓郁的智慧气息。数字视频资源下的视频公开课为学生和老师构建了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一平台把学校的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与社会环境相融合,让更多的院校能够学习自身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知识资源的互通。视频公开课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终身教育开辟出了一个崭新的途径,学生、教师乃至社会群体都能够根据自身需要找到优质的信息资源。数字视频资源的建设有利于发挥出学校传播文化以及服务社会大众的社会责任作用。
(三)对互动教学方式的扩展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数字DV等电子产品快速兴起,学生喜欢用相关设备记录自己成长的历程,用记录的影像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内心思想的表达,用DV等设备来诠释他们想当导演或演员的梦想。为了让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实现他们远大的理想,我们通过这些年的“DV摄影”课程的教学实践可以深深地体会到,学生自己选题、自编、自导和自演的DV作品,其课堂效果和氛围是比较好的。学生通过对自己表演的作品的欣赏,在对其进行点评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比较兴奋和激动,比如《花》的视频就是学生自导自演的作品,该影片在选题上比较简单并且有很强的针对性,在影片当中,通过对校园环境以及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的描写,对大学生在爱情、亲情和友情三方面感情的碰撞进行诠释。学生在怎样守住爱情、不能忘记友情以及感谢亲情等方面表演得相当精彩,并且还感动了观看的很多学生。在这种互动教学模式当中,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对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学习中端正学习态度,调动学习热情,课堂当中的每位学生都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发展,对教学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随着数字视频资源建设的不断发展,其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一种不可或缺的信息来源,人们在资源的表现形式上也从过去的静态向现代的动态模式转变和发展,数字视频资源在今后的发展完善中,定会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从当今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以网络化和数字化为主要发展目标。教育院校作为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结合院校本身的实际状况,利用数字视频资源为学生教育和学习提供强劲的教育资源支撑。数字视频资源在具体的运用中不仅能够为实践操作起到示范作用,其在文化教育资源的传播以及扩展教学方式上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其在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于推动教育院校学生知识的扩展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完善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孙宏文,戴闯,马丽娟.数字视频资源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J].教育探索,2013(1):34-35.
[2]田凤秋,周德富.教育数字视频的应用现状及制作原则[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8(9):27-29.
[3]胡迎宾,黄少颖.高校数字视频应用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6(8):97-99.
篇7
论文摘要:远程教育资源强调其获取的便利性及低成本性,这要求远程教育资源在共建共享层面必须排除相关的制度障碍。在著作权法律制度上,作为源头的建设以及作为终端的共享,遇到传统的著作权法律制度的一些障碍。这些障碍的存在,使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因此,通过建立良好的共建共享机制、在切实解决一些新的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立法上的完善等措施来排除著作权法律制度障碍,对于远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意义重大。
远程教育资源通常采取智力成果的形式表现出来,具体而言,包括网页文字、多媒体教案、教学音像作品、文字教材及相关资料以及上述形式的综合体。这些教育资源形式作为作品,在法律上受到著作权法、专利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保护。但是,在远程教育中,教育资源更依靠不同教育机构进行共建以及通过网络平台或者广播电视等方式实现共享。这其中必然涉及到著作权作品的使用、新作品形式的著作权保护以及共建共享的其他一系列著作权法律问题。
国外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及远程教育制度较之国内先进,对此可以从中借鉴有益的经验。本研究着重于解决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中有关著作权问题形成的制度性缺陷或不足,从制度上进行一定的探索,对排除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著作权法律制度上的障碍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国内外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法律现状
(一)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概要
对于远程教育资源,有学者提出,远程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教与学处于准永久性时空分离状态。远程教育在本质上是教学信息的传播,凡是向远程教育学习者传输并有助于他们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一切教学信息和媒体,都可以视为远程教育的教学资源。从著作权法律制度的角度来看,所谓远程教育资源,是指以智力成果形式表现出来的,应用于远程教育中的各种资源。从其结果形式来看,远程教育资源应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及电子课件(如PPT形式的教案)、视频、音频文件、网页网站、教学资源管理、评价数据库、教学资源建设、维护、运行技术以及前述多种形式综合的网络课程或教学系统软件等。
在我国,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近几年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从1999年教育部启动“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项目”的经费,重点支持若干所高等学校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和应用。2003年教育部又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以期使优秀教学资源实现全国共享。另一方面,以广播电视大学为代表的开放教育资源共建和共享也有新的突破。由于广播电视大学组建成一个全国性的教育平台系统,相对于其他高等院校的“自成一家”局面,在教育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上,具有较明显的优势。
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是涉及到人员合作、成果共享的一系列活动。在著作权法律制度上,面临着新的问题。一方面,来自于数字化时代对著作权的冲击,数字资源与网络传播技术的结合,使得教育资源素材及其成果的获得不费吹灰之力,合理使用的界限模糊化,同时也造就了侵犯著作权的温床。另一方面,共建与共享涉及多方主体,对于其中著作权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如何确定,我国现有的著作权法律制度,是否能够应对这些新的问题?同时,是否构成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法律制度障碍以及如何排除等问题,也值得思考和探索。
(二)国内外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著作权法律制度概况
我国的《著作权法》对于作品的形式、权利主体的确定、著作权的取得与内容、著作权的使用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建立起我国的著作权法律制度。其中第22条第六款规定的著作权合理使用:“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但不得出版发行”。第23条规定了著作权法定许可:“为实施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编写出版教科书,除作者事先声明不许使用的外,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在教科书中汇编已经发表的作品片段或者短小的文字作品、音乐作品或者单幅的美术作品、摄影作品,但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这两条规定,是涉及教育的主要条文。就第22条而言,“学校课堂教学”的概念,无法涵盖“远程教育”这一教学平台的内容。换言之,远程教育或开放教育,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有较大的差别。而第23条所规定的范围限于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国家教育规划。而远程教育,在我国大部分集中于成人教育。从这两个条文来分析,我国目前尚没有专门针对通过远程传输技术实施的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的著作权法律制度。
在国外,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也取得较大的成就,而在其著作权法律制度层面,基本情况也类似于我国。即适用于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著作权制度,仍然依据其一般的著作权法律。在平衡著作权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对应用于教育的著作权作品使用,规定了如“课堂豁免”、合理使用的相关制度,为教育资源建设与使用提供了法律上的通道。然而国外的著作权法律同样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而美国则出台了较为专门的法律——《技术、教育和版权协调法案》(简称TEACH Act),相对于传统的著作权制度,有五个方面的基本变化:(1)扩大了能够用于远程教育中作品的种类,突破了静态的文学和音乐作品,包括其他作品中合理的、有限的部分,但为教育市场而进行的作品创造例外。(2)删掉了实体的教室的概念,并承认学生能够获取数字化课程内容,只要他们拥有一台电脑。(3)为许可异步的演示和展示而允许将著作权的材料存储于服务器。(4)当尚无数字化文本存在或者数字作品并未受到为防止被使用而采取的技术性手段保护时,许可公共机构为用于远程教育将作品资料数字化。(5)阐明被批准的远程教育课程和节目的参与者,并不承担因为发生在数字传播的自动化技术过程中瞬间或暂时性的复制的侵权责任。
这一立法对于远程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著作权制度障碍,进行了一次清理,对于促进作品的合理使用以及加强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和使用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从而值得我们予以借鉴。
二、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著作权法律制度障碍分析
(一)共建中的著作权归属问题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职务作品、委托作品以及合作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为共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这些相关的规定,为远程教育资源共建中著作权的归属指明了方向。但对于远程教育资源共建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则仍然构成一种限制。
1.资源建设中使用原作品的著作权问题。如前所述,建设应用于远程教育平台的教育资源,与传统的学校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差异,是否能够根据《著作权法》中合理使用规则来使用他人的原作品,存在一定的疑问。为平衡社会公共利益与著作权利,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是对著作权的限制。但作为远程教育资源,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具有不断重复性,并且针对教育受众进行商业收费。如果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中仍然可以不支付报酬而合理使用他人的原作品,显然对于著作权人是不公平的。但如果使用原作品应当支付报酬时,则相关的一些细节目前尚欠缺明确的规定,如果按一般的使用付费,则会使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成本增加。
2.资源共建中著作权归属问题。远程教育资源形式具有多样性,对于不同形式的资源,按照《著作权法》职务作品、委托作品或合作作品等形式确定著作权归属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远程教育资源的建设往往需要由学校或者其他教育组织提供资金等物质支持,而具体执行资源建设的人员则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包括原创作品和汇编、改编作品,都付出大量的智力投人,并且远程教育资源共建中必然包含一些独立作品,对此也应保护其独立的著作权。在资源共建中,又涉及到跨组织性的合作开发,难以简单地认定为合作作品或是委托作品,同时资源共建中必然出现不同组织中的人员共同参与,对于资源作品的著作权归属认定也较为复杂。如果简单地将此类作品归结为职务作品,或将著作权简单的认定属于一方所有,则难免有失公平,同时也会使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激励性不足,破坏建设人员的积极性。
另外,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如合作、委托或者著作权交易,例如,由远程教育机构提供有著作权的原作品,其他机构承担改编、汇编、录音录像、出版等行为,形成另一种形式的教育资源以应用于远程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著作权的归属也成为较大的问题。
(二)数据库与网络课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
远程教育资源与现代电子信息网络的结合,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力。但是,在远程教育中,部分教育资源以数据库的形式提供给相关的学习者。例如习题库、资料库、素材库等等。在法律上所谓数据库,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提出的《数据库知识产权条约草案》与1996年颁布的《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基本相同。在欧盟的该指令第1条第2款中规定,数据库是指经系统或有序的安排,并可通过电子或其他手段单独加以获取的作品、数据或其他独立材料的集合。目前在我国,在知识产权法律中,并未独立使用“数据库”作为法律概念,在现实中是将其认定为“汇编作品”,并对之进行保护。但值得研究的是,对于数据库与“汇编作品”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否完全相同?以保护汇编作品的方式保护数据库是否因无法足够保护数据库作者的劳动和智力成果而存在缺陷?数据库作为远程教育资源成果的组成部分,在著作权保护上存在的不足,自然影响到资源建设者开发高质量、高水平的数据库的积极性,从而构成法律制度上的障碍。
对网络课程,传统著作权法律制度没有相应的规定,现实中往往将其作为一个整体,由组织开发的教育机构享有著作权,创作者享有获取报酬权以及署名权。但这样也无法完全地保护相关主体的权利,也不利于教育资源建设中激励机制的形成。组成网络课程系统的“原材料”既有非著作权作品,又有作者独创的独立作品,而由于作者本身对于其创作完成的独立作品不享有完整的著作权,也是不公平的。
(三)共享中的著作权制度障碍
远程教育的重要特性在于教育资源获得的方便与低成本。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教育公平提供了前提和条件,但是,如果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共享,现代远程教育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有学者指出,资源共享要解决好著作权问题,共享意味着使用范围扩大,这就要求:共享的课件必须是有自主著作权,或依法得到授权的;共享过程中要明确课件所有权及相关权益,并设定尊重和保护课件著作权的权利与义务。那么,在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环节中,著作权法律制度主要的障碍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1.对于共享中的作品使用权范围无明确界定。基于《著作权法》的规则,著作权人对自己作品的使用自然没有什么问题。对于共建者如前所述,如果无法确定为合作作品、委托作品或者著作权交易形成的共建作品,则其使用权的范围是模糊的。如果作品在源头上的著作权归属无法厘清,那么就会自然形成相关主体使用上的障碍。共享中关于作品复制权、修改权、信息网络传播权等问题也值得关注。远程教育资源的共享,应当强调其获取的便利性与低成本,“共享权”范围的大小直接影响资源的使用。范围不明则使不同教育机构在资源的共享中必然遇到较多的门槛和障碍。
2.共享中的著作权保护缺陷。远程教育资源作为一种著作权作品,符合条件的共享者当然可以免费使用或者法定许可使用,但如果依照《著作权法》的规定,这种共享的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通过许可使用的,虽然可以获得更便利的教育资源,但同样都面临一个对教育资源著作权的保护问题。使用者或者共享者在自己的教学组织中使用有关教育资源,应当承担保护著作权的责任和义务,但现实中却未必能够严格做到。例如,远程教育的地方实施机构为方便学生学习,经常将视听教材出租给学生,或者复制后低价售与学生,或者将通过广播、电视播出的教学节目,录制下来播放给学生使用网,或者将相关的课件、电子教案、习题库等资源,上传到教学网站供学生下载使用等等。远程教育的兴起尤其是网络课程的发展,带来了日益复杂的版权问题,网络教学不仅要使用大量的、多样化的版权作品,而且作品被数字化后在网络中的传播与复制很难控制,因而传统著作权法中关于课堂教学的权利限制已经过时。在共享中缺乏必要的著作权保护,会使远程教育资源共享秩序混乱,产生著作权法律纠纷等问题。
3.共享中的其他障碍。一方面,不同的远程教育机构,如果利用教育资源的著作权,为其他共享者设定太高的门槛,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共享,也有害于资源的共建。另一方面,远程教育资源著作权人利用资源独占性,不接纳其他机构的教育资源,或者限制共享者的汇编权、改编权以及必要的复制作品权,同样也会为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设定了无形的障碍。
三、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著作权制度的完善
我国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共建不足,而更多体现出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在共享中也是共享不足、壁垒太多。在全国远程教育系统中,重复建设的课程和资源比较多,共享程度差,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而在其中,有关教育资源的著作权制度一定程度上构成了远程教育资源共建共享的制度性障碍。鉴于此,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几点建议:
(一)加强教育资源的合作、委托以及著作权交易等形式的资源共建共享
远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必须打破各家教育机构、不同教育平台各自为政的局面,不同的教育机构或平台,在共同的基础上进行共建,通过合作、委托合同或者著作权授权合同等方式实现资源共建。共建方在著作权上的权利和义务通过相应的合同明确约定,这样既可以实现共建,也不致产生一方主体利用著作权限制其他共建方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资源共建秩序。
在共享层面,也应当建立相应的共享秩序。不同教育机构之间互相承认教育资源,建立教育资源共享沟通机制。在共享过程中及时反馈相应的信息,以促进进一步的完善与共建。应当建立一套无著作权障碍的平台系统,只要事先按照相应的约定,不同教育机构或者处于不同教育平台的学生或学习者,可以方便、快捷地使用不同教育机构或平台所提供的教育资源进行学习。对此有必要建立一套统一的、科学的、完善的著作权作品交易系统。符合条件的教育资源,可以进入这一交易系统,供教育机构或者学习者选择,教育机构或者学习者通过付费获取相应的教育资源,这样既方便又节约成本,而且使教育资源具有多样性。
(二)国家立法层面完善相应的著作权法律制度
如前所述,传统的著作权法律制度,已经难以囊括电子信息技术及信息网络中的作品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以及作品的形式。并且对于远程教育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形式,传统的著作权制度合理使用及法定许可制度都呈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缺陷与不足。学校课堂教学、教材的形式得到了扩充,而原有的著作权制度便显得不能适用。针对这样的不足,建议在立法层面上对相关的著作权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具体而言,一是对《著作权法》进行修改;把新的作品形式(包括前文所述的电子信息数据库以及类似于影视作品的网络课程)、作品使用的新方式(也包括网络传播、上传下载、复制、改编等)等方面纳入法律规范的范围。同时在平衡著作权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学校课堂教学”、“教材”等术语的内涵;二是可以借鉴外国立法经验,专门制定远程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在其中针对教育资源共建共享进行调整和规范。三是加强有关的著作权法律保护,例如防止利用信息网络进行著作权侵权行为。除了扩大远程教育机构在著作权方面的合理使用范围之外,同时赋予加强作品使用监督和管理、防止侵权的责任。
(三)一些具体问题的解决建议
针对远程教育资源中的数据库保护以及网络课程著作权归属的问题,笔者认为,传统著作权法以汇编作品形式来规范数据库,难以适应新的要求。对于由独立作品构成的数据库教育资源,应当在一定程度上赋予整体作品的著作权(汇编作品的权利),同时也承认构成独立作品的原作者的独立著作权。当然,如果构成数据库的各部分组成本身并非著作权作品,或者无法独立行使权利的,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对于网络课程,由于其包含了多种形式的作品,具有多媒体的特征。因此,如果只将网络课程视为单一的作品并赋予其相应的著作权,对于网络课程中独立作品的作者而言,显得不公平。对此,有学者提出可以借鉴其他多媒体作品的著作权解决方法,如电影作品等。网络远程教育机构可以享有整个网络课程的著作权,而课程脚本提供者、录像制作者、数据库资料的提供者等可以享有署名权,并有权按照与远程教育机构的合同获得报酬。此外,在合同没有相反规定的情况下,诸如课程脚本或图像、课程版式设计等可独立创作部分的作者还可单独行使其著作权。笔者认同这种观点,对于网络课程著作权的归属作如此规定,能够充分体现出各个参与创作者的劳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不会妨碍这一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
篇8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现代远程教育 融合措施
一、数字图书馆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概述
(一) 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是信息网络技术的产物,指的是对信息M行数字化存储和处理,并在网络支持下为读者提供相关服务。分析认为,数字化图书馆的特点如下[1]:第一,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针对馆藏文献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从而避免了时空限制,图书馆的功能进一步扩展。第二,基于统一的检索界面、智能化的检索方式,能够提供兼容多种语言的数字信息,用户能够及时有效的查询获取信息,实现资源共享的目标。第三,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多种多样的数字资源得以连接在一起,突出学习人员的中心地位,学习者能够从自身的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资源进行学习。第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促使学习者获得良好的视听效果,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二)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也被称为虚拟大学、网络大学,它的出现得益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结合在一起,实现交互式教学目标。分析其特点,第一,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灵活,学习支持服务系统具有多元化;第二,教学对象广泛,教育资源能够共享,教学手段具有交互性;第三,教学过程成本低、开放性高,而且不会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2]。现代远程教育的目标,就是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通过实时教学、非实时教学,满足不同学习群体的知识需求,充分发挥出教育优势。
实践表明,现代远程教育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影响并改变着传统的学习方式、教学观念,学习过程的灵活性、分散性更加突出,有利于教育资源发挥出最大的作用。伴随着传播速度的加快、传播空间的扩大,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可以实现教育的终身化、大众化。
二、数字图书馆和现代远程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 数字图书馆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支持
数字图书馆的建设,是现代远程教育得以发展的基础和保障。数字图书馆不仅在馆藏资源上占据优势,而且具有完善的信息存储系统,再结合网络功能,从而参与到现代远程教育中,发挥重要的支持作用,体现在文献信息资源支持系统上。对于学习人员而言,可以通过网络对各种文献信息进行查询、检索、获取、保存。另一方面,图书馆又会根据现代远程教育的需求,对馆藏资源进行调整,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促进远程教育的顺利进展。
(二)现代远程教育促进数字图书馆的发展
其一,现代远程教育的出现,为数字图书馆的出现提供了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远程教育需求不断增加,对于数字图书馆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于图书馆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远程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尤其是改变了传统图书馆的服务模式,馆员除了开展常规业务以外,还能够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其二,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拓宽了数字图书馆的教育职能。远程教育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网络平台,通过数字图书馆,能够展现出教育的个性化,充分发挥出社会教育职能。数字图书馆的任务,一方面是对信息进行搜集和整理,并提供信息分析、信息利用等服务。另一方面则是在网络技术下,开展研讨会、学习班、讲座等,并将资料制作成为音像数据,服务于网上读者,促使图书馆服务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三、数字图书馆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的优势
(一) 资源优势
数字图书馆的日常运行中,能够对有价值的多媒体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并且进行针对性加工之后,实现信息的保存和管理。如此一来,知识在增值的同时,能够提供电子存取服务。现代远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具有师生分离的特点,因此学习过程必须突出信息交互的重要性[3]。数字图书馆为远程教育提供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数据库,既包括图书馆购买的数字化期刊论文,也包括自行研发的专题特色数据库。第二,数字图书,指的是图书馆从专业机构中购买到的电子图书,以及对馆藏的文献进行数字化处理后的电子图书。第三,其他类型的资料,例如应用多媒体转换技术,将声像资料转化为数字资料,将其存储在网络服务器上,以供学者阅览。第四,网络资源,以学科需求为出发点,对网上教育资料进行收集和整合,并将成果提供给学者。
(二)技术优势
数字图书馆近些年的发展之所以速度很快,是因为采用了多种现代信息技术,常见如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传播技术、信息检索技术等。这些技术的应用,成为图书馆建设的核心,也是现代远程教育必须依赖的内容。数字图书馆在建设过程中,会购备专业的硬件和软件,例如存储设备、数字转化设备、多媒体制作设备等,要求图书馆提供技术平台和网络设施,以及远程教育开展的场所。实践结果表明,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远程教育解决了系统构建中存在的难题,从而推动远程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4]。
(三)人才优势
针对数字图书馆的自动化软件进行开发,属于尖端工作范畴,图书馆内拥有较多的信息管理技术人才。他们在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资源搜集为例,了解信息资源的分布特点,能够熟练使用不同的搜索引擎,对于网上分散的信息,能够针对性的进行采集、组织、保存、利用,成为支持远程教育的重要力量。另外,在远程教育的运作过程中,可以制定有效的机制,促使馆员和教师之间相互合作,从而制作出高质量的教学课件,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课程信息资源。
四、数字图书馆和现代远程教育的融合措施
(一)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由上文分析可知,数字图书馆、现代远程教育都是信息技术的产物,而且在技术上具有相通的地方。具体到某个技术问题上,两者可以相互借鉴和参考,并研发出有效的处理技术。在信息资源的建设上,数字图书馆的馆藏资源丰富,可以为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相关资源;远程教育开展中又积累了大量的科研资源,用来丰富图书馆的馆藏[5]。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的支持下,能够对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促进教育工作的进展。如此一来,相通的技术和共享的资源,成为数字图书馆和现代远程教育有机结合的关键点。两者互惠互利,才能够保证数字图书馆快速建设,保证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
(二)创建学习型社会
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最终的结果是会创建成为学习型社会。分析学习型社会的建成,要求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了有效学习创建有利的条件。不论是数字图书馆,还是现代远程教育,都是在为学习型社会的建成做贡献。前者具有开放的资源,后者具有开放的教育,因此目的具有一致性。远程教育的目标,是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保证受教育的公平性;数字图书馆的构建目标,则是更加快速有效的获得知识。由此可见,两者虽然在存在形式、运行方法上有差异,但最终的结果相一致,能够完善学习和教育途径,促使人们不断获取知识,为了创建学习型社会而努力。
(三)拓展数字图书馆的功能
在远程教育的影响下,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也在转变,从最初的文献服务,变为现在的多种服务。针对于此,其一,应该拓展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功能,服务观念应该面向全社会,通过增强服务意识,为远程教育的开展提供支持。从馆藏服务转变为专家咨询服务、网络化信息服务,例如电子文献检索、网络导航服务、电子邮箱服务等,以便学者更好的利用网络信息,促进远程教育的健康发展。其二,关注用户的素质教育,通过开展培训活动,来发挥出数字图书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具体来说,可以采用网上培训班、编写用户手册等形式,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提供用户培训服务,掌握信息检索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信息的收集、检索、筛选等操作。
(四)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数字图书馆能够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服务和支持,因此自身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从这些要求出发,馆员首先具备广博的知识面,其中包括熟练掌握各项图书馆业务,具有高超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从某个角度来看,馆员就是网络信息的检索专家、咨询专家,成为网上参考咨询的重要力量。因此,数字图书馆应该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改进和完善,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促使馆员不断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满足图书馆服务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字图书馆、现代远程教育均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两者的关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前者为后者提供支持,二是后者促进了前者的发展。分析可知,数字图书馆能够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资源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因此两者的融合,应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创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信息素质,拓展底滞际楣莸墓δ埽并提高馆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赵新丽.试论数字图书馆发展及其对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J].美与时代・城市,2013(10):P78;
〔2〕 荣贵飞.数字图书馆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影响及应用[J].科技传播,2012,4(23):P72,78;
〔3〕 张晓雁,李刚.高校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破解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孤岛"效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05):P32-35;
〔4〕李风雷.云计算技术在电大远程教育数字图书馆中的应用初探[J].华章,2013(36):P344;
篇9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调查研究;评价;生态化建设与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在全球数字化学习浪潮的席卷下,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教与学正在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占当今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否也随之在同步向前发展?笔者期望从常州科教城这一固定区域来折射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情况,包括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程度如何、应用效果如何,影响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一系列问题。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1.调查目的
本研究通过调查高职学生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的情况,分别就资源建设和应用两个层面考查其认识和态度,找出影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要因素,旨在分析常州科教城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和应用现状。
2.调查对象
本研究总共调查了常州科教城五所高校,即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和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二年级的各类全日制专科生,每所学院80人。性别上,男生233人(占58.25%),女生167人(占41.75%),性别比例基本均衡。代表性分析:鉴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式的特殊性,一年级学生刚进校处于适应期,三年级学生进行顶岗实习,故选择二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使得此次调查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3.取样方法
本次调查的取样方法采取整群抽样,在调查的五所高校中抽取5大学科门类,涉及文学、理学、工学、管理以及体育、艺术。在每个门类中随机抽取部分专业,每个专业随机抽取部分班级,每个班级按照20人采集样本。调查的专业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数字媒体设计、物流管理、软件技术、工商企业管理、应用英语、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建筑工程技术、体育服务与管理、现代纺织技术、服装设计等专业。
4.问卷设计
本次调查的问卷设计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共有20道客观题。问卷采取集中发放的方式,并采用不记名方法,在学生填写问卷之前,向其说明本调查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学生独立填写问卷后当场收回。发放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84份,回收率为96%,有效问卷365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91.25%。
5.数据的录入和处理
问卷回收后,即进行资料整理及录入工作。首先剔除回答不完全及不符合研究规范的问卷,将有效问卷编码输入计算机,再使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问卷内容主要围绕高职学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态度、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现状、应用效果以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展开。
1.高职学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程度
(1)在对学生关于“在您所学的所有课程中,教师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情况”调查中发现:有40.81%的学生反映教师经常使用,有48.4%的学生反映教师偶尔使用,有10.79%的学生反映教师从未使用。统计结果说明广大教师和学生已经开始关注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尝试着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已经走进校园,走进课堂。
(2)在对学生关于“利用数字化学习资源对你学习的作用”调查中发现:28.2%的学生认为“非常重要”,57.56%的学生认为“比较重要”,11.92%的学生认为“不重要”,2.32%的学生认为“完全没用”。从统计结果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数字化教学资源对学习很重要。
(3)在对学生关于“您对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这种新型教学方式的兴趣”的调查中发现:40.99%的学生表示“有很大兴趣”,47.68%的学生表示“有兴趣”,10.17%的学生表示“不感兴趣”,1.16%的学生表示“反感讨厌”。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喜欢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既然学生对这种学习形式感兴趣,就更有必要对这种新型学习方式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将其价值最大化。
2.学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满意度
在对学生关于“您对所在学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总体情况的满意度如何”的调研中发现:7.56%的学生表示“满意”,20.65%的学生表示“较满意”,23.55%的学生表示“一般”,41.57%的学生表示“较不满意”,6.69%的学生表示“不满意”。调研结果显示,学生对目前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开展的现状较不满意,对当前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十分必要。
3.数字化教学资源在高职院校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情况
(1)在对学生关于“您是否知道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该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来进行学习”的调研中发现:13.37%的学生表示“十分清楚”,67.44%的学生表示“一般了解”,19.19%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从统计结果发现,十分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场合该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来进行学习”的学生非常少,大部分学生只是一般了解,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知道在哪种情况下该使用。统计结果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认识程度还停留在表面,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更深层次的运用还没有过多的思考。
(2)在对学生关于“您选择使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学习的原因”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所列出的各项原因的同意程度前三项依次是:丰富课后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拓展课堂教学,提高个人知识水平;促进与老师的交流,与其他同学的交流。统计结果表明,学生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最想提高的还是“主动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运用网络工具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较浅层次的能力。
4.影响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主要因素
(1)在对学生关于“服务功能的缺失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影响程度”的调查中发现,服务功能的缺失对数字化教学资源有效使用的影响程度排前三的依次是:对学习者个性特征和学习趋向把握不准(同意的占95.04%)、缺少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交互性差(同意的占94.17%)、学习内容并没有根据学习目的来选择,深度和广度不够(同意的占93.60%)。
(2)在对学生关于“管理因素的制约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影响程度”的调研中发现,管理因素的制约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是: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和维护、规章制度不健全、服务人员素质、服务人员的态度、教师的网络应用水平、教师的重视程度。
思考与讨论
1.需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内涵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在对“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真情投入”进行调研时,学生普遍认为教师真情投入不够,而教师认为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师生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内涵理解和在这种新型教学(学习)环境中教学(学习)策略和教学(学习)方法的缺乏。调查结果表明,师生普遍对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还停留在一个初级层次,还是将其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作用并没得到很好发挥。
2.重构建设体系框架――走向生态化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可以有效推进教育信息化,借助它可以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高职院校通过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一方面可以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扩大影响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工具及时了解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学生可以借助案例库、试题库等实现自主学习、协作学习。通过建立相关政策和规范,将区域内各类教育组织的生成性资源、科研院所、企业提供的教学资源三方面搭建有效的资源共享及管理机制,综合各类要素,形成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共享环境。
3.重共享激励机制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既可以带来社会受益,也可能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企业和个人带来直接或者间接的经济收益。而且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主体的收益期望和风险期望对其参与共享的积极性以及最终共享的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利益驱动的共享激励机制使数字化教学资源共享主体能切实感受到共享带来的好处和不参与共享带来的弊端,以激发共享主体参与的热情。校企合作进行数字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合作中,必须考虑对企业利益的保护,可引入开放性质的版权协议和共同创作协议以保护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过程中的版权问题。
结语
促进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离不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应用的最终效果是运用信息化手段营造出一种教学环境,实现情境创设、启发思维、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等的学习。将区域内各类教育组织的生成性资源,科研院所、商业公司提供的教学资源合理整合,综合各类要素,形成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建设体系框架与共享机制是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最佳路径。
参考文献:
[1]石巧珍,韩陈冲.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时空特点及作用机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7(2).
[2]张伟,季小峰.应用科技大学建设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新风向――“校企同步视频互动”网络教学及其有效性研究[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5).
[3]谢舒潇,李招忠,林秀曼.多元化背景下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应用[J].电化教育研究,2007(5).
[4]王娟,杨改学,王妍莉,孔亮.西部高校数字化学习资源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3).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幼儿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
中国传统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智慧的成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文化形式,比如,传统手工艺、民间游戏等,将传统文化融入幼儿教育中,能让孩子感受、了解中华民族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孩子思想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幼儿阶段是一个人人生开始的阶段,要在这个阶段做好相关人生的启蒙,将最有意义的内容传输给孩子。
一、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的内容
1.中国传统文化集合了民族特性的一种民族文化,充分诠释了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观念的演变,被世代子孙所继承和发展。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各种文化形态融合碰撞,传统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入。传统文化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形式:书法、字画、词曲、歌赋等。
2.目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在人们的生活中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传统文化的传播中也是一样的。在教育信息化越来越普及和深入的情况下,教育资源作为其中最关键的一项内容,开发和应用的过程就显得尤为迫切。当下,诗词歌赋、文明礼仪等内容已被列入幼儿教学中。加快对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探索和开发势在必行,将教育技术理论作为幼儿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的指导,通过多种传播途径实现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软件的建设。幼儿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所以,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变得更加重要,幼儿可以通过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来达到健全人格、发展智力的目的。
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目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已经被不断普及开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不断地拓展。
1.经典诵读在幼儿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方法,经典文学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对于幼儿良好心智的培养是非常有利的。同时,将经典诵读和幼儿教育结合起来,可以把这种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底蕴深刻地植入孩子的成长中,孩子必定从中学习到一些有益的东西。在幼儿的教育课堂中,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教育越来越常见,教育资源也得到了更加深入的开发和利用。国学经典的教学逐渐成为幼儿园教学中一种独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和内容。
2.从广义上来讲,民间艺术包括了民间美术、音乐、舞蹈等内容。从狭义上来讲,民间艺术的核心和关键就是造型艺术。民间艺术对于幼儿想象力、感悟力、理解力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启发作用,使他们对于真善美有非常强烈的感知。所以,民间艺术资源对于幼儿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
3.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幼儿资源的应用
(1)数字化学习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目前,幼儿传统文化数字化资源在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学的方法呈现多样化发展,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化培养。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幼儿可以学会如何储备知识和知识的分类,同时,对于问题和信息的认知和探索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幼儿的学习是通过大量的活动来实现的,那么,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通过数字资源的应用,提高幼儿学习传统文化的效率。在幼儿教学中,将经典诵读的环境为幼儿创建起来,使他们处于这种氛围中,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传统文化的学习中。
(2)在幼儿的学习中,游戏是非常重要的途径,教师将相关的知识融入游戏中,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取到学习的内容。将传统文化和游戏相结合,实现幼儿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幼儿能够通过游戏更加直观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3)将民族特色明显的传统文化深入孩子的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将其中晦涩难懂的内容以游戏的方式传达给孩子,使他们更容易理解。比如说,幼儿园会有民族歌谣欣赏的内容,那么,可以在歌曲的编排上下工夫,将歌曲的形象、结构等与一些有趣的故事等相结合,激发孩子的兴趣,使他们更加容易理解,带给他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和认知,从音调、音色、力度等方面加以完善。
同时,父母在幼儿传统文化的学习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孩子与父母相处的时间是最多的,父母要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且教师和父母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将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传达给父母,从而更好地进行幼儿的传统文化教学。
总之,幼儿传统文化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手段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将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作为主要的目标,对幼儿教育资源进行充分的建设和开发,孩子们更加直观地认识、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所以,相关的教育部门要加大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参考文献:
[1]谢淑海,隗峰.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课程资源优化配置的调查研究:以新疆伊犁河谷地区为例[J].上海教育科研,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