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育大课堂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教育大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EDA;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改革
作者简介:习聪玲(1979-),女,陕西渭南人,嘉兴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浙江嘉兴314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2-0095-02
一、“电子技术基础”课堂教学改革背景和意义
1.课堂教学改革背景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测控专业、电信专业及电气专业等学科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微机原理”、“高频电子技术”等课程的基础。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方案的思考,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为深入贯彻《纲要》的指导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亟需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以适应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2.课堂教学改革意义
人类步入21世纪,进入信息时代。课堂教学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教学注重基础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激发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注重实践环节,提升工科学生的实践意识、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从基础理论教学开始培养工科学生的工程应用观念。“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就是借助虚拟实验现代计算机仿真工具,将工程实践和工程应用中的实验环节和实践过程引入课堂,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理论的同时,自然参与到理论的实验来源和工程应用的探索过程。“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确定了以应用为目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工程教育理念,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力求使课堂发生如下转变:由课堂的单纯理论教学模式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学生由理论学习只知其因的书生形式向实践教学的既知其因又知其用的工程应用形式转变;教法由师讲生听的“理论推导”方式向师生在课堂共同实验的“理论―实验―理论―应用”方式转变,目的是使学生由单一地掌握学科理论型向综合学会工程应用型转变。
二、EDA 技术引入的必要性
“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门课程,“电子技术基础”教学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片面追求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过分强调了基本原理、基本定律的来源、释义、验证或推导过程,然后通过一定的验证性实验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往往是填鸭式教学,黑板、粉笔和讲解就是课堂的全部内容。此外,因课程和实验内容与应用实践脱节,学生往往不知学为何用,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EDA 技术改善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将EDA 技术引入教学,可以使一些语言和文字难以表达或难以理解的现象、复杂的变化过程,通过EDA 的模拟随时以图形、表格及曲线显示出来。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不断修改电路和参数,即时观察输出效果,以加深对电子线路本质的理解,全面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不仅增加了教学的层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由于电子技术课程本身的特点:内容多而杂、知识面广。[1]
EDA是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电子设计自动化的缩写,是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高级、快速、有效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其以实验开发系统为设计工具,融合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智能化技术的最新成果,自动完成用软件的方式设计电子系统到硬件系统的逻辑编译、分割、综合及优化、布局布线、仿真,直至完成对于特定目标芯片的适配编译、逻辑映射、编程下载等工作。EDA 技术的教学应用软件主要有EWB、PSPICE、protel99、Max+Plus II、QuartusII、ActiveHDL、Modelsim 等。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自动化、数据处理能力强、功能丰富完善、开放性和交互性良好。将EDA 技术引入教学,可以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复杂的电子线路实际化,并可以不断地修改电路和参数,即时观察输出结果,以加深对电子线路本质的理解,全面掌握所学内容。这样,不仅改变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问题,还提高学生学的兴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引入EDA 技术,改革和优化“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实践环节已经成为必然。
三、“电子基础基础”课程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
“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主要引入课堂虚拟实验教学形式,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基础理论、基本概念和基础应用,在课堂上通过实验形式进行验证,并在实验过程讨论理论的适用范围、参数变化和影响关系,通过课堂对实验过程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2]
1.“电子技术基础”基本概念
“电子技术基础”是电气、电子信息和测控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三基”教学是课程的重点,即培养学生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在电子技术中存在有较多的基本概念,如康华光《模拟电子技术》教材的第三、四章和第七章,提出的PN结的形成、小信号模型、正负反馈,以及在《数字电路技术基础》教材中第四、六章介绍的竞争冒险现象、161芯片形成的计数器基本概念。在原有教学模式下介绍这些内容时往往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这些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引入验证性EDA仿真和动态软件显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看到这些原理的实现过程及这些概念的实际现象,并可以通过实验直观看到RC电路如何振荡出正弦波并如何转化为三角波和矩形波。更直观地看到161等芯片构成的计数器如何计数,以及人们生活中的数字钟如何来工作的。这些对学生都比较抽象,如果能通过EDA教学软件仿真就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认识,同时可以激发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兴趣。[3]
2.在“电子技术基础”理论应用中引入应用案例
“电子基础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涉及的很多内容可直接作为后续课的应用基础,或直接在工程中实际应用,如《模拟电子电路》教材中的第七、八章中反馈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最大功率输出等实际工程应用问题,第三章的RC电路在工程中可用作延时器、振荡器等应用,第十章整流二极管在线性电源中的应用等等。在《数字电子电路》中多谐振荡器和和555定时器都是经常在工程领域中用到的。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很少涉及如何运用《电子基础基础》的这些知识,学生在学习了电子技术基础后,往往只是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而不知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的工程中去,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中插入应用案例的虚拟实践,可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应用这些理论。例如可以组织一些电子设计比赛,这样学生就可以把电子技术的理论和单片机结合在一起,做出一些电子产品,或者实现一些逻辑功能。给学生提出了工程应用中的难题就存在于基本理论中的概念。
四、应用案例举例
对于RC正弦波振荡电路,电路的构成如图1所示。
由此引申出信号源电路,以下是设计信号源电路,如图2,这样可以在课堂上通过EDA仿真让同学有更直观的概念,如图3。
五、课堂教学改革预期目的与实施效果
基于EDA的“电子技术基础”课堂实践式教学模式改革将针对“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中的这些基础概念与工程应用要点,设计出对应虚拟实验案例,在课堂上演示、讨论,丰富“电子技术基础”课堂内含。预期通过两年的课程教学改革,使“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所有基本概念、基础定律和理论应用结点多建立相应的EDA和应用案例程序,在“电子技术基础”的所有课堂中引入基于虚拟实验实践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康华光,陈大钦.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字教育资源
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迅速推进,数字资源越来越多的应用于教育领域,地位也愈来愈突出。在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既给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提供便利与支持,也给教与学带来挑战和革命性的意义。实践证明,教学中有效地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对于学生学习能力以及问题意识的培养乃至怀疑精神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和课题《数字教育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的研究,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
1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课前准备是前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字教育资源的应用,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要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感官,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知识,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降低教学难度,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索获取有关的知识,真正做到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为此,课前选择、准备数字教育资源至关重要,是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前提。
教师课前准备数字教育资源,必须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班级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室里多媒体设备情况,为依据进行充分准备。数字教育资源的准备和应用方式:一是直接全部应用。即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将教学光盘上的、网上下载的及他人的等数字教育资源,不作大规模调整,直接全部应用于课堂教学;二是优化整合应用。也就是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课本资源、数字教育资源和其它有价值的教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再应用于课堂教学;三是自制开发应用。即教师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利用计算机和其它媒体设备,自制开发数字教育资源(如课件、微课等),应用于课堂教学。
如教学《扇形统计图》前,对网上下载的资源进行加工、处理后配上声音,制作成图文并茂,声、色具备的数字教育资源。上课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学生一下就明白了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及作用。顺利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明确价值是关键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必须明确其应用价值,切忌为用资源而用资源。《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应用数字教育资源的真正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
因此,作为教师,一是要把握哪些知识的教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会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哪些知识用传统的教学也能达到良好效果;二是要把握哪个环节的教学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能起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或能起到师生互动、及时反馈等作用。就小学数学学科而言,有关空间位置、方向、几何初步知识及低年级数的认识等知识,一般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会让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有关公式推导、数量关系分析等教学,一般应用多媒体课件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公式推导的过程、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
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效益是目的
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教育资源所具备的处理技术数字化、处理方式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学习资源系列化、使用过程智能化、资源建设可操作化等特点,也越来越明显。恰当地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越来越突出。
3.1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丰富课堂教学素材。
与传统教育资源相比,数字教育资源能弥补课本和教师知识的不足,学生能通过一些好的网站获取信息,并在课堂中交流,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也能提高n堂教学效益。
如:在教学《圆的面积》前,布置学生课外作业:网上查找圆周率的相关知识,准备在上课时交流。学生通过网上查找,既找到了圆周率的一些知识,也找到了祖冲之的π值和刘徽的割圆术及他们在全世界享有的声誉。通过课堂中的交流,学生在了解有关圆周率知识的同时也丰富了课堂教学的素材,既增长了知识,也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2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还原知识生活原型。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息息相关,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数字教育资源,能将数学知识赋予生活的原型。学生能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抽象出学科问题,又能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如:《认识时间》教学,应用课件中的情景图:上学图中钟表上的上学时间、放学图中钟表上放学时间、星期天图中钟面上的起床、吃早餐、出去玩、回家、吃午饭,看电视等的时间。这些时间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学生能轻松的学到知识,并能运用学到的知识,准确的说出每件事情的时间。
3.3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字教育资源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能快而准确的呈现我们所需的信息或资料,能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方面用课件演示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圆形车轮的汽车向前滚动的情景。另一方面用课件设置各种题型,全方位、多角度、循序渐进的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回答。这样,通过轮子动态、清晰的“演示”过程,使学生轻松地领悟到车轮造成圆形的原因,正确建立圆的概念,明白“在同一个圆内,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的道理,通过设计的练习,巩固学生对圆的知识的认识。
3.4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篇3
开拓校外课程资源,植入绿色环保理念
2005年,学校迁入富有“全球最大空中楼群”之称的四惠家园,这里高于地面11米,地表土层稀薄,整个小区无高大植被,植物成活率低于平均水平,绿化率只有30.1%。这里夏天暴晒,冬天寒风凛冽。同时,整个平台渗水系统脆弱,雨天排水不畅,这些因素为学校正常教学工作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建设绿色生态校园成为学校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以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三个学科教师为主力的教师团队深入校园周边社会实践活动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将我校社会实践大课堂活动基地确定为位于朝阳区大望路的“松下ECO环保学院”。环保学院一直致力于通过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这也正与我校打造绿色生态校园的环保理念相吻合。
2009年,我校正式与学院建立合作关系。在学院中,学生开展了“地球环境问题的互动学习”“环保理念、设施的体验及环境宣言”“巧手制作太阳能小车”“LED灯的制作”等系列学习活动。如在“ECO环保小卫士”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将课堂内容与生活常识进行了充分地结合,通过图片讲解、互动问答的形式教授学生区分垃圾分类标识(“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和生活用品环保标识等知识。学生们把这里学到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的相关知识带回学校、带回家庭,并附之以行动,低碳环保的理念深深扎根于每一个学生心中。
自主研发,打造绿色生态校本课程
2009年,我校与上海市中小学数字化实验系统研发中心合作成立了“北京市朝阳区日坛小学数字化科学教育研究发展基地”,基地的建设为课程的研发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生态意识,传授“绿色”科学知识,启迪“绿色”创建思维,培养“绿色”思想品德,灌输“绿色”价值观念,养成“绿色”行为习惯,我校以科学学科为龙头自主研发了《绿色生态在日坛》校本课程。
在课程中安排了《绿色生态在中国》《绿色生态在校园》《绿色生态在我们手中》几个单元的主题课程。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了解我校的绿色生态设施,了解我校生态环境建设具体内容,懂得建设绿色生态学校,以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在《绿色生态在中国》单元的学习中,普及绿色生态知识,如太阳能、风能、中水利用等。通过实地参观,学生了解到我校的生态环境建设体系,如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太阳能热水供应系统和电力功能系统、雨水回收池、分类垃圾回收站、楼体夹角生态景观等。在《绿色生态在我们手中》单元的学习中,让学生结合身边的材料,变废为宝,合理利用,创建学生自己的绿色生活。学生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亲自动手研究、改造校园土壤生存环境、设计屋顶花园;亲自动手制作LED灯,创编风能太阳能等。学生一边学习校本课程一边参与实验、分析,并将其归纳整理为科技小论文。
实地应用,打造校园环境课程
社会大课堂搭建起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使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实现资源共享。同时,绿色生态校园渗透出的环境课程更是不断影响学生成长。
篇4
[关键词]数字化/直观化/运用/拓展
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在一些有条件的学校中,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乐理、配器等课程已基本上采用了数字化教学手段,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的科学性和优越性已得到人们充分的肯定。
那么在声乐教学中能否引入数字化教学手段呢?可以。
一、数字化教学手段使声乐教学直观化
声乐教学不同于音乐学科中的其他科目教学。它是一种非常抽象性的教学,除了外在的演唱表演外,它不再具备直观性,因此有人说声乐是音乐学科中最难教和最难学的科目。
声乐教学要能够象一些音乐理论课程和器乐课那样直观化就好了,很多教师和学生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科技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为声乐教学的直观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并正使它逐步变为现实。
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经验和感觉,教与学的双方往往要负出巨大的体力代价与时间代价。比如,老师要求学生某字或某段声音要“圆一点”、“亮一点”、声音位置要“高一点”、“低一点”等,这往往要在课堂上反复练习多次才能达到;再者,传统方式下的声乐教学是没有自身参照物的,有的参照物是教师的演唱和大师的录音磁带,学生无法听到自己真实的声音,教学中无法保持学生良好的歌唱状态和瞬间产生的歌唱灵感;对磁带的模仿又容易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削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创造能力,而现在,一台普通的多媒体电脑再加上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能录音的声卡)及音频软件,就可以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了,这就是在声乐教学中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声音的波形进行分析,使声音能够看的见,从而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这种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自己的身音为参照,切实感受声乐学习中的点滴,如声音的位置、咬字、音准等,这在下面的文章中将分制阐述。
二、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实施环境
声乐教学所需要环境要求不是很高,各单位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决定,条件较好的单位,可以将数字化教学设备的档次配置的好一些,条件一般的单位只需配置一些基本设备就可以了。总的说来,利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声乐教学,在设备硬件上应选用586档次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较高档次能录音的声卡),一支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如CoolEdiePro、Mw3、CakeWalk6.0以上的软件等;在外部环境上,上小课要求有一间相对独立的房间,大课可单独设立或与音乐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就行。值得注意的是,在麦克风和监听的选择上,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购置好一些的器材,上大课的地方对监听要求高一些,以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还要求教师要有熟练的音频软件操技能及相关设备的操作能力。
2.以分析波形文件为参照,提高学生对声音的认识和客观评价能力
前面已经提到,传统的声乐教学是非常抽象的,不具备直观性,我们在使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应充分发挥其优越性,使声乐教学变的直观化。其做法是:有针对性地把学生演唱的段落录下来,把几次演唱的声音做比较,帮助学生找出良好的声音状态,使学生感受到如何调动自己的歌唱状态才是正确的。下面我们以歌曲《松花江上》(男高音演唱)为例来谈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1)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在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必要的练声训练,是教学生把握正确的歌唱状态的基本途径,这时我们可选择地把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前的声音和进入状态后的声音录下来,进行波形对比分析,电脑屏幕上显示的波形状态是,未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振动不明显,声响力度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明显且规则,声响力度较强,通过对这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感受到歌唱状态下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部分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随着歌唱状态的进入,教师可向学生讲授男高音在不同音区的声音特点,帮助学生找到良好的声音位置,抓住练习中出现的瞬间灵感,以获得较强的歌唱记忆。如在练习至高声区时,教师常说口腔打开,气息下沉支持等。说起来非常容易,但学生做起来就未必轻松,这时教师可将学生在高声区的练声全部录下,直至最好的一遍停下,听录音、看波形、分析并找出良好状态下的波形段落,让学生对比音色变化的细微感觉,如口腔未充分打开时的“扁”,气息不足及上浮时的“白”与“涩”,学生在对照录音后可再次练习、比较,这样可使学生较快地找到声音的正确位置,并且还不容易丢失这种正确的歌唱状态。
(2)咬字、吐字的纠正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从而浪费音符时值,影响乐曲的表达。这时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波形进行对比,让学生自己取舍,这比教师说做多遍示范要便捷的多,学生的主客观感受力也都有所提高。再比如:“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L”还是“N”,通过录音对比学生很容易找出;在歌曲“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烈的音头来表达,但学生在演唱时常会顾忌音高、情绪等多种因素,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形成很慢,教师此时会常停下来讲情绪,“爹”字要一气呵成,可往往是说了半天,学生仍然找不准点,收效不明显。如果教师面对屏幕,用铅笔工具先做出一个音头,标出时间点供学生参考使用,这会使学生一下就找出问题所在,从而省时省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音准的纠正:这里所说的音准问题是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声乐演唱中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在特定的音区中,演唱者常会因声音的位置、气息等原因造成音准问题,这一问题很难解决,尤其是对于歌唱技能还不能够熟练运用的学生而言,更难解决此时的音准问题,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歌唱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确的,是歌唱技术的不成熟造成了音准差异,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演出者难以察觉,而听者一听就明白了。如“爹娘啊”这一句,“爹”字是乐曲的最高音,又是闭口音,很不好唱,音准容易偏低,此时,教师可将音高不准的波形裁剪下,先指出问题,然后修正音高,树立听觉上的准确,再告诉学生应将歌唱状态做细微的调整,如气息不够,咽腔打开不够,声音位置偏低等,这样可使学生在良好的歌唱状态下达到音高,而不是生硬的“够音高”。
(4)音乐感觉的培养:教师在完成声音和歌曲演唱的训练后,便开始强调歌曲情感处理的问题。这是学生学习歌曲表达的重要环节。传统教学中,教师常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唱,再合成。这种方式对于还够成熟的学生来说要一次合成,难免有不到之处,效果往往也不尽人意,因为这不但有对作品理解上的问题,也有歌唱技术上的问题。在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时,教师可这样做;先向学生讲解作品的背景、创作手法、情感表达等,甚至可用课件来激发学生的演唱情感,再让学生不做停顿地演唱歌曲,这样录上一两遍,再选择较好的一遍进行演唱指导,指出不足,修正波形,帮助学生改进。如在《松花江上》中,“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共有两句,分别位两个乐句的开头,这两句在演唱处理上就有着不同的区别,第二句应当比第一句要唱的稍激动些。教师可以用铅笔工具修改学生的演唱,调整两句的音响度与个别字音头,使演唱具有感染力;在感情表现丰富的“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一段中,渐强与渐弱的处理非常明显和重要,教师可用铅笔工具对波形进行处理,勾画出乐句处理轮廓,帮助学生找准渐强与渐弱点及时间、段落,从而快速把握乐曲的处理,此外,在需要有气口的位置处,教师也可在波形上做出气口,以帮助学生找出位置点。
三、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对声乐教学的拓展
把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运用于声乐教学,不但可使声乐教学直观化,而且还可对声乐教学进行拓展。
1.使声乐课堂教学具有延续性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不具备延续性,在上课结束后,学生只能凭记忆去练习,很容易丢失上课时正确的感觉。如果把上课的录音复制给学生,这就可使课堂教学有延续性,学生可按自己在课堂上良好的声音状态去练习,以自身为参照,对比清晰,可把课堂上的感觉较长时间地保存,加强和巩固良好的歌唱状态以及准确地把握乐曲的处理。
2.把风格音乐教学引入声乐教学中传统的声乐课,都是以钢琴伴奏为主,它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在于它可随时适应学生的主观处理;不利的一面在于,一是钢琴自身的音准问题,二是随时可变的“跟节奏”方式无法给学生以准确的节奏感及风格感训练。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则可预先做好歌曲的乐队伴奏,强调风格与节奏,使学生能够树立较强的节奏观念和风格观念,从而达到表达的准确性,提高对歌曲的表达能力。不但如此,数码音乐教学方式还可将多声音乐教育引入声乐小课课堂,使学生在学习演唱同时,还能接受多声演唱训练。
3.把舞台表演引入声乐教学在有条件的单位,可在计算机上加载数码摄像头,即可将学生的演唱过程适时地录下播放,培养学生的演唱及舞台表演能力。
篇5
“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是九十四中学一直秉承的办学理念,数字校园作为学校落实办学理念的新载体,服务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等学校核心业务,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致力于减轻教师负担、节约和激发人力资源,即“让机器发挥快捷统计功能,让人做更多创造性的工作”。“实用、易用、高效”是九十四中学数字化校园核心模块的应用特征。
九十四中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模块为数字精品课程和作业系统、双基检测分析诊断系统、统一项目业务管理系统,尤以精品课程和作业系统的应用最为典型。该系统的建设旨在通过虚拟课程和互动平台的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课程选择力度并解决学校师资条件不足的难题。
在教师端, 精品课程和作业系统由个人空间、个人云盘、教研中心、教学中心、评估中心、资源中心、学习社区、评课中心、在线上课和在线测试10部分组成。在学生端,则是由个人空间、教学中心、评估中心、资源中心、学习社区和在线上课6部分构成。其中, 个人空间和个人云盘是个人的网络空间和个人资料的集中存储空间。资源中心是优质资源的上传和分享中心。学习社区是以文档为主的自助式学习社区,同时提供百科、博客、论坛等应用。在线评估和在线测试能够完成课程的评估和实时测试。教研中心是教师所在教研组的空间,可以围绕课程设置、教学设计、集体备课等内容展开一系列教研活动。在线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远程教学平台,实现在线上课和答题等内容。
在系统中,使用最多的是教学中心,这是以师生教学活动为中心的交互平台,也是一个个性化教学活动的中心(如图1)。
传统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只能关注到少数几位学生,学生的发言机会少,因此教师也只能掌握部分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在教学中心这个互动课堂里,教师不仅能看到所有学生的回答,还能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反馈。
篇6
他知道我与他同病相怜,比他“资历”深,平时只要碰面,他总不失时机的就糖尿病的话题跟我搭讪几句,因为“知己”,我手头有什么资料也乐于送给他看。一来二去,就有了一种特殊缘分。我虽然是糖尿病健康大课堂的忠实听众,毕竟年纪大了,记不住多少,充其量只知道些皮毛,于是将我知道的一鳞半爪随时说给他听。他听得很认真,还不时提些问题。我发现他对糖尿病知识十分欠缺,一副很“饥渴”的样子。
这次见面谈话,他主动说:“糖尿病很好对付,别看说得邪乎,其实不过如此。”边说边吞云吐雾,得意之情溢于言表。我听着刺耳,他这几句话给我的直觉是:对糖尿病陷入了误区,轻言了防控糖尿病的艰巨性复杂性、治疗的长期性、更没有洞悉其危害性,无知无畏。而且过去的一切陈规陋习又死灰复燃了,浅尝辄止,整个一个好了伤疤忘了疼!但我又深知他一意孤行下去定会出现并发症,而一旦出现了并发症,其后果将是不可逆转,那时候的感觉不再是紧张恐惧焦虑,而是绝望后悔,痛不欲生。
我恨铁不成钢,心情有些烦躁,失去了谈话的兴致,没有了往日的耐心与和颜悦色,觉得再与他苦口婆心地重复那些说过无数遍的道理已经苍白无力,只是淡淡地说:“今后跟我去糖尿病健康大课堂听课吧!”面露愠色。他看出了我的不悦,但出于对我的尊重,答应了我的要求。
糖尿病健康大课堂不仅是“健康大课堂”,我看也是一所“技术学校”,在我患糖尿病的4年期间,我在这里既学到了健康知识,又学到了一些保健技能。尽管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综合性疾病,至今国内外尚无办法将其根治,但通过在这所“学校”的修炼,我毫不谦虚地说“能当自己的医生”了。我患病4年多,在医生的指导和自己的细心调理下,至今没有吃药,生化各项指标都在正常范围,没有并发症。我相信我的抗糖经历可以复制,我坚定地为他设定按照我的模式,走好今后的路,防微杜渐。
他跟我来了,一路下来坚持了半年,笔记记了厚厚两大本,慢慢地我对他肃然起敬。他跟我说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以血浆葡萄糖增高为特征,主要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病――他的收获出乎我的意料,这得花多少时间记住这些拗口的概念!除此之外还知道了糖尿病的临床表现、易感人群、发病特点及诊断标准等。虽然只有短短半年时间,他竟滚瓜烂熟、如数家珍一般,有点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劲头,不但令我刮目相看,对他我也充满信心和期待。
尤其是专家讲到糖尿病流行趋势,使他颇感惊讶,他知道我国总体患病率已达9.7%,同期患糖尿病前期症状的就更高,达到15.5%,我国总糖尿病患病人数达到9200万人以上,糖尿病前期人数达到1亿4千8百万,而每年中国抗“糖”耗资竟达1734亿元,数字之庞大,令人震惊。他想到“非典”流行那段灰暗的日子,紧张地对我说:“这不成流行病了吗?”我说:“可不!”更让他触及灵魂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出现了糖尿病眼病严重的会双目失明,出现了糖尿病足严重的需要截肢,出现了糖尿病肾病严重了得透析,出现了糖尿病心脏病的说不定命悬一线……他紧紧握着我的手说:“多亏你带我到这来听课,要不这些病都等着我呢。”感到十分庆幸。
专家又告诉我们,尽管糖尿病的凶险猛于虎,但并不可怕,它可防可控,只要按照“五驾马车”的要求去做,即接受糖尿病教育,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按时服药,定期监测,就能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过健康人的生活。
篇7
关键词:组织形式;自主探索;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34-01
在新课改下,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要具有创新的精神,还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提高教学的水平以及学生的成绩。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体制推行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教师将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素养方面,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推动小学数字教学模式的改革。课堂上我们教师要致力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从数学学科的特性和小学生的接受心理出发注重教学环节的创新。下面谈谈在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探索新的课堂组织形式
大课堂教学有利于教师为中心的讲解,但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小组教学模式。小组教学可以有效地弥补集体教学的不足,给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密切接触、相互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是培养健全人格、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有效途径。我们积极探索班级、小组、个人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重点加强小组研讨的学习方式,相对削弱大课堂讲解的学习方式。小组的划分,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要注意学生性别的搭配、兴趣爱好的搭配,对组建的小组要相对稳定,待磨合后也可以适时进行调整,以更好地进行交流、培养兴趣爱好、增进友谊,达到育人目的。在这样的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活动的空间和广泛交流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独立探索、相互研究,大胆发表创新见解。
二、灵活运用教材
教学就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他人的互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设计既让教材为我所用,又不受教材的约束和限制,根据学生的实际增删、调整数学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激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数学的重要。如我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一开始上课我就特意不动声色在黑板上板书3、30、300,学生不知道老师的意图,非常好奇,不知道老师要干什么?于是,我神秘的对学生说:你们猜猜看老师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放开了,有的说它们之间大小有什么变化?有的说末尾添零与数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在这些基础上我在提问,你能想办法使这些数相等吗?学生感到好奇,纷纷议论。不一会儿,学生马上想到在2、20、200后面填上合适的单位,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有的说加上元、角、分。接着我马上说:“老师可以不用加单位也能使这三个数相等。用什么方法呢?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这样的情境形成悬念,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做到尊重教材,又不局限于教材,灵活运用,让教材为教学服务。源于教材,又不要拘泥于教材。
三、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中进行学习
合作探究是师生、生生共同创造课堂的环节,是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师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有效方式。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学生互相交流,合作是为了让孩子增强责任感,学会在合作中如何尊重别人、倾听别人、评价别人,学会如何才能更好表述自己的观点;而竞争的目的不是激起学生间的矛盾,而是学会取长补短、、意见统一,更好的合作。合作交流有赖于对每位成员积极性的调动,要建立激励合作交流的机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交流。做到师导生,生教生,生强生。如:在数学9的乘法口诀来源时,学生已从1至8的口诀学习中获取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数学中我让学生以小小组(四人小组)的形式自由选择关于9的一句口诀讨论得出的来源,并要求组内有分工(一个负责说出“几个几”、一个负责说出算式、一个进行计算、另一个向本小组的小老师汇报),然后看四个大组的小老师谁先完成总结任务:得出同一句口诀有不同的来源方法(可以利用加法计算,可以利用上下两句口诀的联系,可以用减法[1个9是10-1,2个9用20-2……],甚至还可以从大人那里学来)。任务完成以后,可以让小组对别的小组作出一定的评价,以取长补短,老师也对讨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新观点、学生或小组表现好的方面作出一定的鼓励,强化合作的过程。
四、在课堂上,数学教学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经验越接近时,学生自觉接受知识的程度也就越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用恰当的导语,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用一些学生的生活实例去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在教学中,由于恰如其分地运用导语,使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有很大的收获。例如:学习1-10,为了让学生在头脑中产生1――10这十个数字,我指导学生利用教科书中美丽的校园学生的生活实例,天天接触的地方,去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细致地观察图片,产生出 丰富的内容的数据,对抽象的数有了感性的认识。单上一个1字,就引导学生发现“我看到了一幢明亮的教室”、“这是美丽的学校”、“校园中有一面鲜艳的红旗”,又引导学生讨论出我们周围有哪些是1,学生通过交流,发现“我们教室里有一位老师”、“一块黑板”、“一个黑板擦”、“一张讲桌等”。学生自行探索出关于1 的数目。从头脑中对“1”有了深刻的印象。在课上,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编题,自己列式解题。这样,不但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变成了来自生活的、生动的数学问题,还促使学生能够主动投入、积极探究。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的彻底转变。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每一个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积极主动的去认识数学,让学生的数学素质在和谐、民主、快乐、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得到全面、有效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大班讲授;小班研讨;学习特点“数字
电子技术”(以下简称“数电”)课程是所有电子类,自动化类专业学生的必修基础课。本课程建立在“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基础”等先修课程的基础上,又与后续专业课程紧密衔接,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枢纽型课程,在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时代要求,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南开大学推出“素质教育实施纲要”,提出“公能”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该教育理念强调知行合一,协调发展。在教学上从侧重“传授知识”转变为重在“提升素质”,更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形成学生自觉学习的生动局面。“数电”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传统的课堂灌输式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因此有必要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引入新教学模式,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加强教学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数电”课程存在的教学问题
“数电”课程是必修基础课,理论性强,逻辑性强,涉及大量逻辑公式,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法,师生缺乏交流,教学方式方法存在局限性和不足,具体来说具有如下几个方面。
1.1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度低
“数电”采用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方式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激发出学生的兴趣,没有启发学生对各知识点的背景和相互联系进行深入思考。造成学生对于各个定理、公式缺乏深入理解,不能灵活正确运用。例如:时序电路分为同步时序电路和异步时序电路,学生们往往掌握了两类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但是却回答不出下面的问题:两类电路的优缺点各是什么?在实际电路设计时该如何选用这两类电路?现在“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要求教师不仅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2教学活动组织形式陈旧
实践证明好的教学组织形式能够有效促进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大课”这种教学组织形式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强调纪律性,可以高效的教授理论知识,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这种教学形式不利于师生互动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数电”课逻辑性强,内容复杂枯燥,长期采用单一的“大课教学”组织形式会使学生思维产生钝化,渐渐失去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此外,“大课教学”的课堂气氛比较严肃,很多学生自尊心强,怕答错,怕出丑,因此不愿主动和教师互动,很多师生互动往往流于形式,效果有限。
1.3学生考核方式有待调整
对于任何教学模式,学生考核方式都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指导着学生学习目标,激发着学习动力。教学评价机制像一只无形的手,指挥着教学活动。“数电”作为一门主干课程,总评成绩与学生保研,出国,申请奖学金等息息相关。现行的“数电”考核方式有效督促了学生努力学习,激发了学习动力,但也有片面性。现行课程评价机制没有考察学生的创新性,团队合作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因此造成很多学生片面追求好成绩,只关心与成绩相关的要求,只学习与考试相关的内容,知识掌握很不全面,忽视了能力的培养。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学评价机制,指导教师教学,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全面发展自己。
2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上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对此国内外各院校教师做了大量教法创新和改革,提出了很多新教学思想和观点,如CDIO教学法[1-2],探究式教学[3],基于仿真技术的教学[4-5],结合思维导图的教学[6-7]等。基于新教学思想,各院校对“数电”教学模式也进行了积极探索[8-10]。这些教法改革的新成果和各个兄弟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经验给了我们极大启发。“教无常法,唯有得法”,根据各种教学模式的优缺点,兼顾大班制和小班制教学的优点,提出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教学新模式。新教学模式由大班讲授课和小班讨论课组成,课时比例约为3∶1。“数电”课程总学时64课时,拿出其中16课时作为小班讨论课,占总课时1/4,其它课时还是以大班讲授为主。小班讨论课根据教学进度穿插安排,平均每34星期会安排1星期的讨论课。每学期安排6至8次讨论课,每次讨论课一个班90分钟,总学时保持64学时不变。这样没有给学生增加额外的负担。新教学模式兼顾了大班教学和小班讨论的优点,用较少的教学资源实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大班讲授课以理论教学为主,使学生能够打下牢固扎实的理论基础。小班讨论课对重要知识点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在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查阅资料,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大胆设想,小心求证,同时也强调团队合作,培养集体意识。讨论课是把大教学班按照30人一班的原则分成小讨论班。每个讨论班分成讨论组,5到6人一组。分组讨论时,教师深入每组参与讨论,每组课后要就讨论的问题提交报告,最后制作PPT,课上进行汇报。这样的组织形式拉近了师生距离,营造了活泼宽松的课堂氛围,非常有利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在讨论课上,鼓励学生采用PPT,动画演示,EDA仿真等多种表现形式,增加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讨论课,让学生在亲身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例如主从型JK触发器的分析有没有简便方法?维持阻塞型触发器的原理、如何用门电路设计计数器等问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在课堂上直接讲授相关问题并给出解答方法。改革后,把学生分成讨论组,把上述问题分发下去,先不给答案,由学生讨论,提出解答。讨论课上所有讨论组发言汇报,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在讨论中,学生慢慢领悟到各知识点的背景、联系,更加深入理解所学内容。再通过做PPT,进行汇报,把自己和小组成员的领悟条理化,使其更明确,更清晰。最后由教师做点评和总结。经过这个过程之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都得到很大提升。在学期末,教师会留一个综合性课程设计题目进行讨论,这个题目既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过去所学的知识,也包括了后续课程的一些相关知识,起到承上启下,鼓励创新思维的作用。例如可以讨论电容测量电路的设计问题,楼道灯延时控制开关,汽车安全带警示器等问题。这样既复习了相关知识,又把所学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新教学模式采用了新考核方式。新考核方式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占比过重的情况,既注重学习结果也重视学习过程,既重知识记忆也重视能力培养,考查范围多元化以便能及时全面反馈学生学习情况,考查期覆盖整个学期以便学生可以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欠缺。新的总评成绩组成是:总评成绩=期末成绩*60%+平时成绩*20%+小班讨论课成绩*20%。期末考试成绩占比由过去70%80%降至现在60%。反映学习能力和学习过程表现的平时成绩和讨论课成绩占比升至40%。这样做首先减轻学生对期末考试的忧虑和畏惧,可以用一个比较轻松的心态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也督促学生抛弃“考前突击”,“死记硬背”的应试学习模式,转换到更注重培养自己主动学习能力,注重培养自己独立思考能力等方面。新的考核方式也包括考查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逻辑表达能力,报告写作水平,PPT制作水平等多方面。使学生通过学习“数电”课程能够全方位的锻炼自己,切实提高各方面素质。新的考核方式考查期贯穿整个学期,学生平时的课堂学习和小组讨论中的表现,都会及时反映在成绩中,这样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改进教法,学生也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考核、反馈、改进”循环,显著改善教学效果。
3教学改革的效果
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思维,学习主动性有了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3.1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新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比如,传输门结构虽然简单,但组成原理复杂,很多学生理解不透,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通过讨论,理解了传输门的组成原理和互补结构的必要性。再比如,555定时器结构复杂,应用广泛,学生不易掌握。通过讨论课,学生熟悉了定时器内部结构,对555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作用有了深入理解。
3.2启发了学生的创新性
教学改革激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处理问题时更有创新性。例如,讨论主从JK触发器的“一次翻转”问题时,学生不仅对问题本身有了深入理解,而且在教师启发下,证明了一种分析主从JK触发器输出波形的简便方法。这种证明方法是本班师生自主创新,没有任何课本提到的新方法。再比如,期末考试试题特意出了一道课上从没讲过,学生也没见过的设计题。要求学生有创新性思维,灵活运用所学,用尽量简洁的电路解决问题。考试结果反映良好,大多数学生都展现了创新性思维。
3.3学生自身感受到了新教学模式的良好效果
任何教学改革,如果要取得成功,都必须要让学生能切身感受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改革开始的动员阶段,学生对新教学模式的效果心存怀疑。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学生内心的怀疑消失了,对教学效果普遍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学生们说“……科研创新在近些年已经逐步从考验个人能力转换为考验团队协作能力。经历了这学期“数电”的几次讨论课,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真切地感受到了1+1>2的事实。从最早开始老师讲授全部课程,到现在有一小部分内容需要小组讨论学习,这对于我来讲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很好地培养了我自学能力与自我总结能力。发现问题后经过小组的研究讨论,问题便得到了解决。讨论课上,老师的引导和启发让我对讨论内容印象特别深刻,同时也让我对相关知识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由一个学习中的被动地位转换到了主动的地位,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同学们有了主动的意识去学习而不再是被动的了。学生在一个主动的学习过程中学习效率会更高……”。可以看出学生切身感受到了新教学模式的良好效果。4结语“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由于其内容复杂、枯燥,教法单一,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提升学生主动性,增加学生学习热情是改进教学方法的方向。根据教学规律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提出了“大班授课,小班讨论”的新教学模式,新模式兼顾了大班制和小班制教学的优点,既可以高效率的传授理论知识,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可以兼顾新时代学生的学习特点,加强师生互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实践结果表明,新教学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了思维,学习主动性有了提高,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次改革也为其它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胡文龙.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2]余慧娟.CDIO在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模式改革中的运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37(5):19-21.
[3]周新淳.探究式学习方法在数字电路教学中的应用[J].电子世界,2016(5):101-102.
[4]李杰,叶冬.思维导图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2015(12):275-276.
[5]周波,郭姣,赵冬梅.基于思维导图的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法的研究[J].电子世界,2014(7):172-173.
[6]孙少杰,裴玖玲,周丹.基于Proteus仿真的《数字电子技术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子测试,2016(8):77-78.
[7]余新平.PROTEUS仿真软件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理工上旬刊),2013,10(28):124-126.
[8]谢国民,丁会巧,李国华,等.数字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6(9):56-59.
[9]王颖.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2):262-264.
篇9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生活化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即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学生只会用数学知识解题,而不会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社会实践中实际问题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走与实际生活融合的数学教学之路,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
生活是一个大课堂,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教会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思维和方法去发现、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尤为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激情的“生活”中,去探索,去感悟。
在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我和全班学生约定,在某一天不许任何人使用数学中的数字、计算、方向和位置等知识,看能否度过一天。结果在第二天的交流体会中,所有人都失败了,因为他们在家打电话,看电视,出门买东西,到什么地方去,甚至吃饭……等等都要用到了数学中的数字、时间、人民币、方位、计算等。
教学中,让学生从购物、出行、玩、日常生活等方面“找”数学,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生活的意识。如学生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今天,吃过早饭,我和妈妈一起去外婆家玩。从家里出发,先向西走800米,过了东大街,再向南走450米,就到了外婆家。
这样,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份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真正感悟生活离不开数学。
二、联系“生活画面”,揭示数学规律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识相互作用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在生活中,勾勒出“生活画面”,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例如,教学“连减法的简便运算”一课,我为学生创设一个“课堂购物”的情境:书包76元,钢笔14元,足球44元,球拍36元。如果给你100元只买两件东西,你准备买哪些?如果有余,还剩多少元?这时,教师让学生自己敞开思路,寻求购物的方案。过了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交流。学生列出所有算式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你有哪些发现?100-44-14=42100-(44+14)=42100-76-14=10100-(76+44)=10100-44-36=20100-(44+36)=20
学生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全班交流。此时,教师顺水推舟,让学生再写几道连减法题目,算一算,是不是符合这个规律?用什么样的形式,能把这个规律表达出来呢?这样,就使学生大脑高度兴奋的状态下,既紧张又轻松地揭示了a-b-c=a-(b+c)的数学规律。
三、融入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中学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就是通过丰富的生活情境,强化学生的生活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中系统地、完整地学习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1、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在教学中,要尽量利用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模拟一些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生活环境,设计一些生活场景中的数学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时,我以学校大门口的公路上的各种动态车辆为素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过往车辆的情况,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统计5分钟内通过的各种车辆,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生动、具体的现实生活背景。
2、恰当地选择生活化的数学素材。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时,利用学校的乒乓球台、篮球场、教室黑板、课桌面等,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通过四人一小组实地测量、记录计算、概括总结,从而得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方法,学生通过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加深对周长和面积的含义的理解,熟练地掌握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从而达到灵活运用。
3、适当地重组教材,使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在本次新课程改革中,我区选择了适合当地的人教版教材,教材中大多数是经过提炼的典型数学问题,具有大众化,但在实际教学中依然有些不适应本地的数学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学情,适当的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创造性地做些改动,尽量从学生生活中选材,使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
四、开放“生活时空”,发展思维
数学教学的时空范围,不应局限于学校的“小课堂”,应突破课时和教室的空间,更多地融入社会“大课堂”,体现大数学教育观,这也是数学教学教育性的重要体现。开放数学教学的时空,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开设生活数学课。开设生活数学系列学科活动,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已成为各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共同取向。如研究生活中的数字规律,组织丈量土地,估算油漆墙壁的面积,开办“数学超市”模拟计划等等活动,无一不体现着数学的实用性。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事物,还必须充分利用校内资源,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自觉性。例如,学习了丈量土地后,可让学生先用步测再用米尺测量计算学校操场的面积,比一比误差是多少?学习了平均数以后,记录某周周日至周六每天的气温。这些实践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践活动方案。在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用各种感官去感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而且还要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各种可行的活动方案。
实践证明,走与实际生活融合的数学教学之路,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对提高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
篇10
论文摘要:当前,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库正以其强大的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承担了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职责。本文通过对教学资源库内涵和特征的揭示,阐述了职业学校资源库的特征,服务功能和教育功能。
目前,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推动职业教育在改革创新中实现科学发展已成为职业学校的共识。加快推进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发挥教学资源库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可以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学资源库是学校的知识聚集中心和知识传播基地,是门类齐全的知识信息服务机构,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机构,在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内容更丰富、功能更强大的资源库是职业学校信息化的必然要求。
1 教学资源库的内涵
如果说传统的图书馆是书的海洋,获取知识的殿堂,那么教学资源库则是一个内容更丰富多彩,声像结合,图文并茂,无边无界的数字化空间,是将多种学习资源,通过科学的手段,集合而成的一个整体。
所谓教学资源库,就是拥有多种媒体、内容丰富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是一种能为读者方便、快捷的提供信息的服务机制。资源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由分布的、大规模和有组织的数据库组成,用户可以通过统一的检索界面,对系统内的数据库和知识库进行一致性的访问并获取自己所需的最终信息资料。
教学资源库收集数字化的信息源(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文献资料,案例、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和网络课程),并利用这些数字化信息资源为读者提供有效的服务。
2 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库的特征
教学资源库具有动态发展、学教并重、共享性、交互性、仿真性、虚拟现实性、信息存储的海量性和异步通讯、远程传输等特性,只有正确认识教学资源库的内涵,才能在信息时代的教与学活动中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开展有效教学;发挥智能的数字信息资源的全文检索使师生方便获取资源;利用其强大的信息传播和服务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
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库是教学资源库范畴中的一个子类型,是为开展职业教育活动提供信息资源与相关教育服务的组织,也是知识传播的管理机构。它具有资源性、学习性、专业性和完备性四大特征。
资源性。职业学校教学资源库作为社会中重要知识、职教特色信息资源的保障和传承系统,是对知识资源进行分类、编目、加工、储存和利用。
学习性。职业学校资源库加工、存储、管理知识资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被学习者掌握。
专业性。职业学校资源库突出职业教学的特色,遵循职业教育的规律,服务职业教育的需要。
完备性。职业学校资源库是一个对知识进行综合管理利用的场所,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提供不同程度的支持,特别是向学生提供人文素质教育、社会热点问题、专业行业标准动态、研究成果、教学研究、专业知识、技能训练以及就业服务等信息,满足所有学生学习的资源需求。
3 职业学校资源库的服务功能
资源库是一个将收藏、服务和人集成在一起的一个环境,它支持数字化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整个生命周期的活动,包括生成、、传播、利用和保存。是主动式服务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育的模式和方法。职业学校资源库根据师生教学方面的各类信息的需求分析,建立起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导读服务;参考咨询服务;教学科研服务;个性化服务;特色服务。
4 职业学校资源库的教育功能
资源库不仅是存放资源的地方,而且还是教育的机关。对于职业学校资源库,其教育的功能更为显著。例如:强化学生信息素质的锻炼、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塑造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增加专业知识的积累和职业技能的形成、进行职业技术的仿真训练等等。
- 上一篇:废气防治措施
- 下一篇:高标准农田信息化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