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性规划内容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2: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概念性规划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政策
概念与规划、研究属于不同的范畴,但结合起来却能够较清楚的分析日前城市规划体系。
1.1 概念性规划
概念性规划也即概念规划,由于许多城市编制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概念规划的概念已为规划界所熟知,但也因为如此,对概念规划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固定在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层次上。从上面的分析中,概念与规划的结合应该是多层次的,实际上,概念规划是城市规划的战略性、目标性的规划,由于城市规划是多层次的,概念性规划也应该是多层次的。广州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深化方案是一种宏观层面上的概念规划,工业区、居住区规划也存在概念性规划内容,只是由于问题简单,概念的确定较为容易而简化。如房地产策划中某开发地段的基本定位,发展策略就是概念性规划的基本内容,也是具体规划的依据。
1.2 概念性研究
既然存在概念性规划,也应该有概念性研究。实际上,概念性研究是概念性规划的基础,单独以研究为目的的概念性工作还是很多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由多家参与,编制不同的规划方案,准确的说应该是战略规划研究,至少是战略规划研究阶段,也即概念性规划研究阶段。如果从法定的城市规划体系上来看,目前国内所开展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均应该是概念性研究。
1.3 城市设计的概念性
城市设计是以城市的形体环境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环境三维的空间设计,来贯彻城市规划思想,指导城市环境元素的进一步设计。城市设计是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桥梁。由于城市环境元素的不确定性,城市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城市空间的概要性设计,也就是说,城市设计包含着空间概念性设计的内涵。
1.4 概念性研究与规划的重要性
概念性的规划、研究将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宏观层面上说,城市发展所涉及到的问题复杂,影响城市长远发展的因素涉及到城市的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等几乎各个方面,仅按“蓝图规划”的方式难以实现对城市长远发展的控制引导。
从微观层面看,城市建设不仅仅是功能的划分和用地的安排,城市空间、社区环境等均需要在功能安排之前给予一个基本定位。城市设计带有很强的空间概念性设计,该学科的快速发展,已说明微观规划中对概念性规划、设计的需要。
从我国城市发展过程来看,快速的城市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的主体、投资主体多元化,城市的发展通过计划式的具体控制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2.现行规划体系及其发展
我国法定规划体系主要包括五个层次。其一是城镇体系规划。《城市规划法》中将城市行政区内的城镇体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区域性城镇体系规划多年未有法定的编制审批程序。近二年来,认识到区域性规划的重要性,已开始将城镇体系规划作为独立的规划进行编制、审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也开始由国务院审批,“安徽省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批准实施的第二个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与此同时,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及编制思路也有大大更新,珠江三角洲地区编制了城镇群规划,江苏、安徽等地着手编制了都市圈规划。区域城镇体系规划已经得到越来越深入的研究。
其二是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规划编制办法中将城市总体规划的年限定为15―20年,城市总体规划主要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等的蓝图规划。随着对城市发展规律认识的加深,城市总体规划越来越重视城市发展的宏观问题,如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城市规模等。但由于总体规划时限、相应的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制约,法定的总体规划模式已与城市发展的需要产生大量的矛盾,导致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等模式的产生。
其三是分区规划。分区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深化,主要针对大城市总体规划深度难以与详细规划结合而设立,是总体规划的补充。
其四是控制性详细规划,该层次规划是规划管理中最便于操作的内容,深圳市为强化控制性规划的管理作用,在控制性规划(技术文件)的基础上建立了法定图则制度。
其五是修建性详细规划。该层次规划是与建设结合最紧密的规划形式,但由于只有建设项目落实后,规划才真正具有实际的建设指导作用,而许多城市的重要地段的建设有多元的建设主体,建设意图、建设时期存在很大差异,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很难进行有效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城市设计以其空间概要性设计的突出表现而得到了迅速发展。
3.新的规划体系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城市规划理论不断更新,现行法定城市规划体系已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需要。一方面,由于现行规划体系主要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以前制定的,计划经济的色彩较为浓厚,在市场经济发育不断完善的今天,难以对不断变化的城市综合发展起到很好的引导控制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更新,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也要求城市规划体系应该进行适当的更新。
篇2
关键词:模糊层次分析;群组决策;经济开发区概念规划
概念规划,即发展战略规划在国外已有多种尝试。早在20世纪60~70年代,各种战略规划已被广泛采用。新
加坡的概念规划(Concept Planning)、英国的结构规划(Structure Planning)、美国的综合规划(Comprehensive Planning)、德国的土地利用规划(Land Use Planning)、日本的地域区划(Area Division)都是战略性发展规划。但是在中国,概念规划刚刚开始,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如赵燕青、张兵、王蒙徽等,分别对概念规划做了诠释,侧重点各不同,但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有关城市长期发展的目标和包括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战略,以及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等宏观长远问题;其二是与城市近中期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研究,包括近中期土地开发策略、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布局等方面。总之,关注的是城市整体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
经济开发区系统是具有复杂动力学行为的巨系统,在进行区域规划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各种各样的因子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规划本身又是一个多目标的优化决策问题,决策过程必须要考虑多种环境目标和经济目标,而这些目标之间往往具有不可公度性,所有这些都决定了进行经济开发区规划的复杂性和难度。对经济开发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的评价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为涉及区域现存发展条件、经济结构、城镇建设、产业规划、能源战略、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现实影响和长远影响的分析,客观涉及到许多不确定、非随机性而是模糊性的因素。因此,仅凭经验和定性分析选择几个可行方案进行比选,往往很难实现多目标、多方案、多手段的综合优化,难以找到相对最优的方案,甚至选择一些较劣的方案作为优化结果。因此,应采用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技术评价方法来尽可能的选取最佳的方案。
对方案的评价使用较多的一种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层析分析法(AHP),AHP是数学家Thomas L.Satty首先提出来的,目前在能源规划、交通系统设计、房地产管理等经济领域的多规则决策问题中得到广泛应用,但AHP存在递阶层析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不尽合理、完善和权重确定主观、粗糙的缺陷,并且忽视了硬性标度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实际中为了使决策更加科学、可靠,对一个复杂系统通常有多个决策者或决策部门参与决策,这样在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专家咨询时,对同一个问题,不同专家往往给出不同的判断矩阵,为能更好的反映主观判断的模糊性,提出运用群组决策的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对经济开发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进行评价。
一、研究方法
模糊AHP是AHP在模糊环境下的扩展形式。本文采用基于模糊数比较大小原理的模糊AHP方法进行分析。
(一)三角模糊数及其运算
设R为论域,R上的模糊数M为称为三角模糊数,如果M的隶属函数μM:R[0,1]表示为:
式中,l≤m≤μ,l和μ分别表示M支撑的下界和上界,而为μ为M的中值。一般地,三角模糊数M可记为(l,m,μ),如图1。
(二)模糊AHP的计算步骤
第一步,用三角模糊数定量表示方案间的两两比较判断。
如果方案i明显比方案j重要,可以用三角模糊数aij=(l,5,μ)表示,其中l,μ表示判断的模糊程度,当μ-l越大表示的模糊程度越高;μ-l=0表示判断是非模糊的,与一般意义下的判断标度相同。方案j与方案i的重要性比较,用三角模糊数aij-1表示,且aij-1=(1/μ,1/5,1/l)。当给出n(n-1)/2个模糊判断后,可得到三角模糊数组成的模糊判断矩阵A=(aij)nXn。
第二步,求出在给定准则下的方案排序向量。
设MjEi(j=1…m)是第i个方案关于m个目标的程度分析值,“权重和”型的模糊综合程度值:
这里r是权重。求出在给定准则下,每一个元素同所有元素比较后,综合重要程度Si和d’(Ai)经归一化处理,得非模糊值的排序向量W=(d(A1),d(A2),…d(An))。
二、项目方案评价指标
运用模糊AHP法进行分析时,首先要建立经济开发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复杂的任务,受邀参评的十位专家通过召开专家预备会,根据方案竞赛协议要求和概念性规划的要素,本着方便打分、公平、公正原则,反复讨论确定出方案评价打分的指标体系(如图2),一级指标分为开发区发展定位及总体框架、开发总体功能布局、创新性、综合表述四个方面,二级指标分十个方面。
三、模糊AHP的评价应用
在实际使用群组决策的模糊AHP时,总是把每个决策者在同一准则下所给出的判断矩阵组合成一个矩阵。根据所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群组决策的模糊AHP对经济开发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进行评价。由图2定性指标的递阶层次结构,评价指标有4个,备选方案有3个。现有10个专家由德尔非(Delphi)法经两两比较得评价指标B1,B2,B3,B4的Fuzzy判断矩阵。在判断矩阵中允许残缺判断矩阵,即允许决策者对某些方案间的两两比较判断不表态。根据三角模糊数加法运算,求得评价指标模糊判断矩阵的平均值,如表1。
由公式(*)计算每个准则同所有其他准则相比较的综合重要程度值Si,S1=(2.847,3.556,3.845)(1/22.59,1/19.056,1/15.745)=(0.126,0.187,0.244);S2=(0.235,0.324,0.457);S3=(0.104,0.149,0.233);S4=(0.232,0.341,0.501)。由公式V(M2≥M1)=hgt(M1∩M2)=(l1-μ2)/[(m2-μ2)-(m1-l2)]得,d’(B1)=V(S1≥S2,S3,S4)=min(0.062,1,0.072)=0.062;d’(B2)=V(S2≥S1,S3,S4)=0.930;d’(B3)=V(S3≥S1,S2,S4)=0.005;d’(B4)=V(S4≥S1,S2,S3)=1.000。即得W’=(0.062,0.930,0.005,1.000)T。归一化得W=(0.031,0.466,0.003,0.501)T。
根据上述对四个评价指标权重排序的过程,可以分别求出三个备选方案相对于评价指标B1,B2,B3,B4两两比较模糊判断矩阵及相应的排序权重(见表2)。
表2直接给出了备选方案相对评价指标的权重及总得分值。根据最后总得分值知,方案一为此指标体系下的最优方案。
四、结论
经济开发区概念性总体规划方案的择优评价,依靠经验法或仅从经济的角度来优选其方案是不合理的,可能导致问题失真和决策失误。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方法建立的项目方案综合评价系统,则为其优选提供了一种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顾朝林,姚鑫等.概念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赵民,栾峰.城市总体发展概念规划研究刍论[J].城市规划汇刊,2003(1).
3、郭怀成,邹锐,刘磊.不确定性条件下经济开发区环境规划方法与应用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1999(6).
4、Satty T L.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M].Mcgraw-Hill,1980.
5、Satty T L.Axiomatic foundation of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J].Management science,1986(7).
6、Amacost R L.An AHP framework for prioritizing customer requirements in QFD:an industrialized housing application[J].IIE Transaction,1994(4).
7、彭灿,张新辉.模糊AHP法在AMT评价中的应用[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9(12).
8、黄崇超,季亚萍,刘为正.一种基于最小二乘的群组AHP方法[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4).
9、赵玮,李桂莲.AHP的扩展及应用[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97(4).
篇3
[关键词] 决策支持系统 专家系统 智能模型库系统
在管理信息系统(MIS)中,仅有足够的数据,决策人员的活动只能依赖于查询、分类与归纳,系统本身不能根据有效的方法来提供经过总结的决策依据,于是模型及模型库便成了DSS的有机组成部分。模型有很强的领域行为特征并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实现模型重构,这样使DSS能将人的判断与计算机技术的能力相结合,从而改进决策者的效能,但又不干预他们的自。然而,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大量基于知识的系统的出现,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计算机如果除了拥有大量数据及数据处理方法以外,还拥有足够的领域知识及知识处理方法,那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计算机的领域适应能力,使计算机具有问题求解能力。传统DSS中实行对模型的重构、支持建模等活动都是在大量背景事实基础上,由决策人员做出的,这要求决策人员要有足够的知识来处理相应的问题,加重了人的负担。传统模型库系统(MDS)中的各组成部分缺乏统一的表示形式,产生很多的冗余信息,使用效率较低。传统MDS中更为突出的问题是缺乏必要的有关系统本身及领域的知识,系统缺乏有效的问题求解能力。
新一代模型库系统,必须具有基于知识的问题求解能力,模型的重构或建模活动都可以是基于知识的,使事务处理与问题求解可共存于同一系统中,从而增强系统的强壮性(Robutness)。这方面的工作,在国内外已有研究。但我们发现,在这些研究中,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怎样在模型库系统中实现基于知识的模型触发,而并不考虑知识的领域特征(如原理性与启发性)和领域层次(深层、浅层),也不注重系统的抽象结构,从而也没有一种较为统一的形式来表示系统的各组成部分,信息冗余量大,使用效率较低。
我们认为,一个智能模型库系统(IMBS)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抽象的模型结构。
2.数据、模型、知识的一致化表示,并能有效地适应多种模型规范(如:行为分析、决策树、排队系统等)。
3.刻划领域知识的特征和领域层次,并实现基于知识的模型触发及问题求解。
4.支持模型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现模型库管理系统MBMS。
5.支持用户对模型的多种视图,提供良好的用户界面。
6.提供过程化与非过程化相结合的模型操纵语言。
本文主要就IMBS的抽象结构、知识表达及模型操纵语言做了较为详细的讨论,最后还讨论了实现智能模型库系统生成器ASSIST一T的具体方法。
一、IMBS的抽象结构
IMBS由四个基本的部分组成:用户界面(UI)、知识库(KB)及推理机(IE)、模型库(MB)、全局黑板(GBB),下图描述了IMBS的抽象结构。
1.模型库MB。模型具有较强的领域行为特征.它可由MBMS管理,MBMS支持MB中各模型的全生命周期,从基本模型的开发、维护到应用。在ASSIST一T中,MBMS是基于窗口、菜单的,所以具有良好的使用方便性。
模型库中包含如下几个组成部分:
(1)实用程序库。包含有各种应用程序,如:文本编辑程序,表格处理软件,图形生成器等。
(2)模型结构库。主要存放有关各模型元的抽象结构,用于定义该模型元的输入/输出参数,条件谓词以及有关该模型的说明,在MB中,每一模型结构均具有如下形式:
Name:Model一Name
Input:<11,12,…>
Output:<01,02,…>
Condition:<Predicate>
Description:<Description about Model一name>
Body:<Body一Pointer>
其中,Body指向一个模型元实体库的与Model-name对应的实体,加速对模型实体的检索。
(3)模型元实体库。存放各种模型的求解算法及模型表示形式的转换算子,它与模型结构库共同组成模型库的内核结构每一模型实体均具有下面形式:
Name:<Model一Name >
M一type:<Model一type>
Body:<Definition>
(4)传递参数数据库。存放模型运行所需要的各种参数数据,它可来自DSS的数据库,也可能是中间结果,每一参数具有如下特性:
Name:Parameter一Name
Value:<Value>
V一type:<Value一type>
from:<Source>
To:<Goal>
2.知识库与推理机。在IMBS中,知识库中的知识用来进行建模过程的指导,进行自动或半自动的建模过程,我们认为,领域中的知识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不同的深浅程度,用于进行模型触发、合成、优化的这些规则我们称之为元知识(Meta一Knowledge),而描述具有良好结构性并可应用于不同状态下的知识,称之为概念性知识(Conceptual Knowledge),具有较强的过程性并对不同的领域专家来说可能各不相同的有关键模或模型参数求解的知识称为经验性知识(Experience Knowledge),这三类知识具有共同的特性(如都服务于建模过程),但又各自相对独立的特性。
推理机(IE)是对应于相应的知识库而言的,它根据GBB上的当前或历史事实,引用相应的知识,驱动相应的模型或产生新的事实。
3.全局黑板GBB。GBB实际上是有关系统运行的状态空间,它包含了系统要求的所有事实,从用户输入的信息到系统产生的中间结果,直至最终结果,因而GBB是整个系统得以运行的枢纽。
二、IMBS中的知识表达
在IMBS中,知识库应该是有层次的,并应刻划领域的不同特征,所谓知识的深浅程度,是指在问题求解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用到的知识所处的地位,一般,在问题求解过程中首先用到的是具有较强过程性的经验性知识,所以它具有较浅层的意义,当使用经验性知识得不到合适的结论时,就应启用具有良好描述性的概念性知识,从而拓宽求解范围,得到较为满意的结果,因而概念性知识具有较深层的意义,除此之外,在IMBS中还可包含一些控制知识,用以控制模型的触发、合成与优化,称这些知识为元知识。一般地,元知识和经验性知识要求有较好的过程性,故我们用产生式规则表示,而概念性知识具有良好的描述性,故用对象来描述它们。
1.元知识。元知识描述与建模有关的各种控制知识,用于模型的触发、合成与优化,每一模型的触发除了受自身的条件谓词控制以外,还受触发规则的控制,由于在系统运行中,模型之间的关系和状态在不断发生变化,触发规则可通过GBB上的信息决定各模型之间的关系,合成规则可用以控制各种模型元的合成情况,在建模过程中,可由多个模型元合成而形成一个较为复杂的新模型,合成规则指明了合成的法则,也指明了模型元之间的互斥关系优化规则主要为了提高建模效率,并使合成模型的冗余信息尽量做到最少,优化规则除要用到GBB上的事实以外,还要用到MB中的模型结构库中的内容,限于篇幅,本文不对元知识的具体表示方法进行讨论。
2.经验性知识。经验性知识的主要用处是对模型要求的各种参数求解,在建模过程中,参数的值可以是用户输入的,也可来自DSS的数据库,但作为一个智能系统,参数值还可以是通过基于知识的问题求解得到,这一工作是由推理机制(IE)来完成的,经验性知识是用产生式规则(Production Rule)来表示的,每一产生式规则包含如下内容:
Rule:<Rule一Name >
If一part:<Clauses>
Act一part:<Conclusions>
Models:<MI,M2,…>
Comment:<Description>
其中;If-part说明规则的前提,定义了参数之间的关系,Act- part用于完成对参数的求值或处理些事务性工作,Models定义了与本规则有关的模型元名,每一规则与建模过程是由Models联系起来的,IE根据当前的建模状况,选择规则,驱动规则,并完成Act- part所指出的动作。
3.概念性知识。当对参数的求解在用了经验性知识以后还得不到满意的结果,IE就启用概念性知识,进一步展开求解过程,进入深层推理,系统中所有的概念性知识组织成一个树状的对象图 Object-net),每一对象应有如下属性:
OBJECT:< Obi一Name>
Trans:<Description>
Isa:<obj一name>
With:<prop- lists>
Models:<M1,M2,…>
其中prop-list说明了对象属性与模型参数之间的关系,对obj一name的例子化过程也就进行了相应的与Models有关的参数的求解过程。
三、模型操纵语言MCL
在IMBS中,模型操纵语言MCL是用户用来对模型库进行操作,并实现对模型的查询、合成、驱动等工作,MQL必须做到过程性与描述性相结合,这要求用自然的和逻辑的格式来表示真实的事件,特别地,由于我们要考虑系统中数据、知识、模型的一致化表示,这要求MQL的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数据结构独立,而不需要考虑具体的物理结构。
2.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在围绕MCL内核的基础上,构造新的命令和功能。
3.考虑多维空间状态下的对模型的操作。
4.为体现过程性,并不致于使用困难,应采用单一的命令格式,在ASSIST一T中,都要采用如下的形式:[命令][表达式子句][条件子句]。
5.与数据操纵语言结合时,应采用宿主语言形式,即数据操纵语言,可直接插入MCL中,并不是用某些数据操纵语言命令代替I/O语句,否则会显得不灵活。
6.与推理机(IE)的接口应是隐式的,即用户在用MCL对模型操作时,不可以对知识库中知识操作,知识只能在隐式形态下面由IE引用。
四、ASSTST一T的实现
ASSIST一T是一个IMBS生成器,它作为一个建立领域智能模型库系统的工作台,为领域系统开发人员提供良好的环境.在开发ASSIST一T的过程,我们采取了如下的方法与步骤:
1.确定ASSIST一T的抽象结构,它的结构与前面讨论的IMBS结构基本相同。
2.确定ASSIST一T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数据结构与数据流。
3.选择适当的数据库作为ASSIST一T的外部数据库,并确定模型操纵语言MCL与数据操纵语言的宿主关系。
4.逐步实现ASSIST一T的各组成部分。
ASSIST一T由C语言实现,UNIFY作为其外部数据库,ASSIST一T除了提供领域系统开发的工作台外,还提供了基本的模型元,它们包括:线性规划、动态规划、目标规划、整数规划、What一if形式的灵敏度分析、决策树等,这些是基本的没有特定领域特征的模型,根据需要,用户可修改它们的参数要求,先作相应的调整。
ASSIST一T提供了知识获取和知识维护手段,并提供了元推理、目标制导、数据驱动和框架推理方法,可作为建模和模型触发过程提供良好的事实支持。目前,ASSIST一T已在VAX一11/785上实现了其核心部分,并用它正在构造一个领域IMBS,用于人防工事的评估,用它完成领域系统效率是高的。
五、结论
智能模型库系统是今后模型库系统的一个很有希望的发展趋势,在构造IMBS时要考虑它的抽象结构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一致化表示方法,提高效率,并要注重对领域知识在特征和深浅程度的分析,并使不同的知识在领域在系统中起到支持决策人员决策的作用,减少人的负担和错误,增强系统的强壮性,良好的用户界而可方便用户,增加用户对系统的各种视图。对于建立领域IMBS,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台或环境,ASSIST-T就是为这一目的而设计的,它在建立IMBS过程中,提高了效率,并使系统建立者不必关心内部的实现情况,他只要将领域问题转化为ASSIST一T要求的相对较简单的系统问题即可,用户可得到极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Belew.R.K.Evolutionary Decision Support System:An Architecture Based On Information Structure,Knowledge Repre- sentatlon For Deciston Support Systems.L.B.Methlie,et.al(ed).HHC,2003
[2]Keragiannis.D.(et.al),Data一and Knowledge一based Management Systems For Decision Support,NATOASI Series. Vol F31,2004
篇4
关键词 户外游憩空间;调查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0)25-0026-02
“游憩”常常意味着一组特别的可观察的土地利用,或者是一套开列的活动节目单。它包括被称为旅游、娱乐、运动、游戏以及某种程度上的文化等现象。户外游憩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专指在自然游憩地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从事的游憩活动;二是指在户外发生的游憩活动。它基本上都包含以下内容:休闲活动、闲暇时间、满足身心放松的需求。
随着现代经济发展和游憩需求规模的扩大,游憩规划思想从私家花园规划逐步发展到公园规划、公园等级体系与市域和组合城市游憩系统规划,从点到线、面,从市区到城市区域,从面向特殊阶层到面向广大公众。户外游憩空间设计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大众的使用功能,为普通人提供实用、舒适、精良的设计应该是设计追求的目标。
户外游憩空间设计则是对城市物质空间的规划设计,它直观表现城市的精神面貌,提供城市的景观标志,并具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和精神愉悦场所、平衡城市发展、合理利用系统资源、调节土地使用密度、美化环境等多项功能。本文拟对户外游憩空间设计程序做整理归纳。
户外游憩空间设计必须完成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如下步骤:调查――分析――归纳总结――与客户及政府部门协商――方案――汇报修改――方案实施,本文将之简要概括为如下3阶段:设计预备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
1 设计预备阶段
1.1调查分析与现场踏勘
在设计预备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调查,调查内容分为总体调查和详细调查。前者侧重于对社会因子的调查,投资者意图及使用者调查等,包含的内容为:设计场地的自然、社会总体条件;游人分析;场地利用时间;场地设施需求;第三方影响。后者侧重于对具体环境因子的调查,包含的内容为:自然条件;山地区;滨海滨河区;小气候;基础设施;土地利用类型;环境等。
1.2图纸准备
设计预备阶段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图纸准备,需要甲方提供或向当地政府、规划部门索取的图纸包括如下内容:地形测绘图、现存并需要保留场地的局部放大图、要保留或使用的建筑物的平、立面图、现状植被分布位置图、地下管线图。
1.3编制设计工作目标
设计者将所收集到的资料,经过分析、研究,定出总体设计原则和目标,编制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标。
2 方案设计阶段
2.1概念设计
方案设计的第一步是概念设计,“概念”是整个方案的雏形,也是将来场地使用者对场地的定义性印象。其内容应包括:规划草图显示场地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容量方案的图纸呈现;不同方案初步的成本预测和市场可行性分析,并进行比较研究;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评价。一般概念性设计会做多个方案进行比较甄选,一些方案因为与投资方的目标、兴趣不同,或缺乏资金等原因而被放弃。
2.2细部方案设计
概念性设计之后是具体方案设计,这其中可能有控制性详细规划或直接进入细部方案之分,其主要内容包括:
位置图(索引图):属于示意性图纸,表示该项目在城市区域内的位置,要求简洁明了;现状图:根据已掌握的全部资料,经分析、整理、归纳后,分成若干空间,对现状作综合评述;功能分区图:根据总体设计的希望达到的目标和现状图分析,确定不同的分区,划出不同的空间,使不同空间和区域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总体设计平面图:场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场地出入口与周边城市主要道路的关系、周围主要单位,或居民区等;竖向设计图;道路设计图;场地建筑布局图;种植设计图;给排水及照明设施设计图;局部设计详图;模型和效果图;设计说明;经济效益预测。
3 施工图设计阶段
施工设计图纸要求图纸规范,要符合国家建委的《建筑制图标准》规定。施工图纸要注明图名、图例、指北针、比例尺、标题栏及简要的图纸设计内容说明。文字清晰、整齐;图面整洁,线型分级明确,要求分清粗实线、中实线、细实线、点划线、折断线等线型。图纸上文字、阿拉伯数字字体统一,一般说明性文字汉字用仿宋体,字高3.5mm。
施工图纸内容:
1)封皮;
2)目录;
3)说明;
4)总平面图;
5)施工放线图。主要表明各设计元素之间具体的平面关系和准确的位置、道路、广场、桥梁、涵洞、种植设计的种植点、园灯、园椅等小品的设计内容。施工放线图纸应明确画出设计项目范围,画出坐标网格,标出基点、基线的位置,以便作为施工放线之依据;
6)竖向设计施工图。平面图上应确定制高点、山峰、台地、丘陵、缓坡、平地、微地形、岛及湖、池、溪流等驳岸、池底等的具体高程,以及入水口、出水口的标高,水体的常水位线。此外,应标注各区的排水方向,雨水汇集点及各构筑物、广场的具体高程;
7)道路、广场详图。平面图要根据道路系统设计,在施工总图的基础上画出各道路、广场、台地、台阶、桥等的位置,并注明每段的高程、纵坡、横坡的数字;
8)植物配置图。应绘制各植物的种植位置、品种、种植类型、种植距离,以及水生植物等内容。应画出常绿乔木、落叶乔木、常绿灌木、开花灌木、绿篱、花篱、草地、花卉等具体的位置、品种、数量、种植方式等;
9)给排水、照明施工图。在给排水及照明设施设计图的基础上,表现出给水(造景、绿化、生活、卫生、消防)、排水(雨水、污水),应按市政设计部门的具体规定和要求正规出图;
10)设计概算土建部分:可按项目估价,算出汇总价;或按市政工程预算定额中,园林附属工程定额计算。绿化部分:可按基本建设材料预算价格中苗木单价表及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的园林绿化工程定额计算。
以上图纸按照场地规模和甲方要求设定相应的比例和图幅。
参考文献
篇5
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持续高速发展,各级政府空前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旅游发展,规划先行”,随之在全国出现了旅游规划热潮,形成了一个供不应求的旅游规划市场。中国要在2020年左右真正营造成世界第一旅游目的地国,迫切需要有一大批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要使旅游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都要有高水平旅游规划。面对旅游业发展的迅猛势头和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形势,规划实践面临许多新问题,本文对旅游规划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探讨。
1中国旅游规划的现状与问题
中国旅游规划出现了一系列新特征,如旅游规划进入新一轮、“诸侯规划”、洋专家的大规模介入,及出现旅游景观规划设计、生态旅游规划、旅游营销规划和概念性旅游规划等新形式。从学术上而言,对旅游规划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其理论、形式和最有效的方法在国内外都仍旧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就国内旅游规划工作而言,旅游规划编制的总体指导思想、内容、程序、方法等都缺乏深入的研究。不少学者和专家,如刘德谦、石建国等都论述了旅游规划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完善的技术体系、成熟的操作体系、严密的实施监管体系以及专业化的规划人才。
2旅游规划的标准问题
旅游规划是一个旅游产业规划,而不同于城市规划、风景园林规划以及各种保护规划。它必须反映该产业的特性和发展规律及要求和原则,否则对旅游业的发展起不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六大体系,即资源体系、市场体系、生产力布局体系、产品体系、战略体系和科研(包括教育)体系。旅游产业规划就是要充分反映六大体系的内容以及六大体系之间的有机联系。区域旅游规划的方法与技术路线是旅游规划的“纲”和“魂”,决定了规划的指导思想、理念方法、操作程序、体例结构。北方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王衍用教授,根据大量的旅游规划实践和多年的旅游规划研究,设计出了“4162”结构的区域旅游规划方法与技术路线。
3旅游规划创新
当前必须在以往实践的基础上对旅游规划进行理论总结和创新,从中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旅游规划理论和方法。
3.1理论创新
“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应成为旅游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旅游的指导思想,也是规划创新的根本和哲学理论基础。规划应“以人为本”,以满足人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为目标,注重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并通过有效的规划和引导,使游人在亲近自然、欣赏山水、接触社会、感受人文、体验风情、享受休闲、美食购物的旅游过程与服务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此旅游规划是要为游客需求而设计服务,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是产品设计时最重要的法则之一;在使用量上以满足现代人的最大需求量来设计,应秉承不超过环境承载力的精神从事规划工作。因此,旅游规划注重自然优先、设计融于自然的准则贯穿至终。
旅游规划体系的主要内容,是在“知己(资源调查)知彼(市场调查)”、富有创造性的策划创意的基础上,为旅游主体创造一个产业运营——产品系列——景观品质——游憩活动——空间条件——时间序列——信息引导——市场营销的有机整体,从而为旅游者提供舒适满意、优质优价的旅游体验经历,一种完整的“全景规划”。
3.2内容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生态化的大背景下,规划中的社会因素、信息要素、资本运营与生态环境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旅游创新规划应是以旅游系统为规划对象,在对旅游供需关系以及系统诸因子的调查研究与评价的基础上,制定出全面高适应性、可操作的旅游发展战略,以实现旅游系统的良性运转,达到可持续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并通过一系列的动态监控与反馈调整机制来保证该目标的顺利实现。其基本思想是:以客源市场系统为导向,以旅游目的地系统规划为主体,以出游系统为媒介,以支持系统为保障,利用反馈系统来监控,从而达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3.3人才创新
中国旅游规划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规划师应具备以下基本要求:素质全面、知识渊博、崇高责任感、倡导交流、良好的审美观、富有激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创新需要具备很多要素,如创新环境的营造、个人知识程度、合作精神等,然而其关键仍取决于人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旅游规划要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建立网络型、发散式、创新性的立体思维,要有创新精神,没有高明的创意也难以搞好旅游规划。规划师还要是“善于综合协调的专家”。一个理想的规划师应能够把这种综合的技能专门用于发现公众利益而非个人或小集团利益、整体利益而非局部或小范围利益。
篇6
关键词:居住区;规划工作;概念设计;理论分析;问题及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当前时期人们自身建筑设计观念的不断萌生,设计人员要想使其设计的作品满足人们的需求,就必须采用新的先进的设计理念来开展具体设计,而概念设计便是这样一种具有极大优势设计理念,其在我国的应用为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诸多的帮助。而近年来,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人员也开始将其引入到规划设计的工作中,并且对其具体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及分析。而本文也是以这种研究为主要内容,首先分析了相关的概念设计理论,然后又对其在居住区规划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做了相关探讨,以求推动其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发挥更多的优势作用。
一、概念设计相关理论分析
作为当前比较新颖设计理念,概念设计几乎在设计工作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而建筑设计对于此种理念的应用尤为众多。近年来,为了使建筑的具体规划设计能够切实地满足业主对于设计的需求,建筑设计人员大力地开展了对于此种设计理念的应用。本文下面就对概念设计进行一下理论分析:
首先,就概念设计相关的含义来讲,它是指设计人员在对其所要设计的目标实现全面深入的理解之后,为设计工作制定了适当的设计理念,并以这种理念为指引来进行具体的设计方法及途径的构想,接着从这些构想中将最能与预想的目标相匹配的表现形式挑选出来,并以这种形式为基础来构筑多种设计方案,同时经过对比、分析、评价从中确定最优的设计方案进行设计。
其次,就概念设计相关的优势来看,这种设计既非常注重设计方案的从整体上对于设计工作的可行性,又非常关注优化的概念在设计中的指导作用。它不仅具有设计工作的优化思路,还能够充分地使设计工作体现出方案的整体框架性、内容上的概念性、性质方面的研究性、建筑工程的功能性等特点,全面地推动着设计对规模、形态、环境、结构、文化、情感等方面的满足。
再者,就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来讲,它是在设计人员对城市发展需求以及整体的住宅市场进行了合理定位之后,再具体地结合住户对于其居住的区域各种规划要求,从而为居住区制定出全面符合现代规划要求及住宅形态规划要求的规划设计方案,而且这种方案还会延伸到对于居住区域的各种后续工程的设计,比如建筑园林景观设计。总之,这种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从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二、我国居住区的规划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具体应用
良好的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工作来讲,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应用,它能够帮助居住区设计实现对于经济利益以及社会效益二者的双向达成。然而,这种概念设计目前在我国的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应用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推动这些问题的全面解决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其各种作用的实现。本文就从存在问题及完善策略两个方面对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1、居住区规划对于概念设计应用存在的问题
首先,目前概念设计的应用还存在于一种层面化的状态,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落实,即设计人员对于这种设计理念的认知过于肤浅。一方面,设计人员将概念设计简单地归为设计的理念,在进行设计时不能够实施深入全面的居住需求研究以及居住市场调研,根本不能够使设计出来的方案达到对于设计要求的满足。另一方面,设计人员错误地将概念设计等同于地产的概念,即在设计中利用智能小区、生态小区等作为设计的概念,这种概念只是一种整体的策划设想而非真正的指导设计工作的概念。
其次,当前概念设计工作缺乏必要的人才支撑以及先进的方法支持。一方面,概念设计工作缺乏专业人员,它主要是由策划阶段的策划人提出某种设计要求或整体理念,而专业人员只是借助于这种既成的概念来进行设计,不能够保证概念设计工作从全方面得到专业人员的整体落实。另一方面,概念设计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应用还不够深入,许多设计公司仍然不能做到利用优化的设计方面具体的开展设计。而且,诸多的公司在设计方面从始至终都未能对概念设计进行利用,这就导致了概念设计的失效。
2、居住区规划优化应用概念设计理念的策略
第一,切实抓住居住区规划工作的关键点进行概念设计。一方面,概念设计必须达到对于居住区域所在城市的整体发展趋势的迎合,并且充分地考虑居住区的规划对于城市发展趋势的依托以及影响。另一方面,规划设计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应用,必须以居住者的全部需求作为基础来开展设计,并且在设计中积极地对居住市场整体的设计要求进行分析定位,然后使其与具体的居住区规划要求相结合来进行设计。再一方面,居住区的规划工作对于概念设计的应用,还应该使概念设计达到对于人本理念以及精神需求的满足,在充分地将现代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之后,再以这种结合结果作为土壤来实施设计。
第二,规划设计人员在使概念设计工作充分地符合当前国家政策规范、整体市场定位及基本设计条件之后,还要从概念设计的具体内容及全部环节来对居住区进行住宅、设施、道路及景观等的设计。即从概念分析、概念生成、具体表达与设计完成这样四个阶段来推动概念设计落实,首先必须做好对于环境、需求、场地等的具体全面分析,接着要确定理念并构思设计且提炼出具体概念,然后要从结构、功能、途径、方法等方面评判概念方案的可行性,最后确定出最符合要求的方案进行设计。
三、结语
概念设计对于居住区域的规划发挥着极大的推动作用,我国要推动这种设计在居住区规划中的妥善应用,除了要全面分析其存在问题并加以具体解决之外,还必须为这种设计理念的应用建立健全相关的机制,使概念设计在体制的规范下得以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刘艳梅. 论居住区规划的概念设计[J]. 建筑科学, 2009(04)
[2]武晓璠. 谈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概念设计[J]. 福建建材, 2007(05)
[3]吴焱,王楠. 浅谈建筑结构中的概念设计[J]. 企业导报, 2011(09)
篇7
关键词:商务模式 创新
商务模式的概念性回顾
商务模式(Business Models)又译为商业模式、经营模式或业务模式,是企业界非常流行的术语,其最基本的含义是经营企业的方式或方法。
从源头上看,商务模式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出现在管理领域的文献中大约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Konczal和Dottore在讨论数据和流程的建模时,首先使用了Business Models这个术语。此后,在信息管理领域,商务模式被应用在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中,用以描述支持企业日常事务的信息系统的结构,即描述信息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联系,对企业的流程、任务、数据和通讯进行建模。
20世纪80年代,商务模式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反映IT行业动态的文献中,而直到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形成并成为企业的电子商务平台之后,商务模式才作为企业界的时髦术语开始流行并逐步引起理论界的关注,但是此时的商务模式的内涵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从信息管理领域扩展到了企业管理领域的更广阔的空间。
在商务模式的概念性研究方面,上述关于商务模式的特征和组成要素的定义是目前商务模式研究的一条主线,另一条主线是对现有的商务模式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商务模式进行分类研究。此外,由于互联网技术以及由此产生的电子商务是引发商务模式创新的直接原因,互联网商务模式或电子商务模式成为重要的议题。
商务模式创新研究现状
迄今为止对商务模式的研究大多处于概念和分析框架的提出和归纳并辅以案例分析的描述性研究阶段。甚至关于商务模式的特征及其相关要素也还没有公认的定义。研究者通常从自身感兴趣的领域和角度阐述商务模式的重要性并以此为出发点来研究商务模式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对商务模式创新的讨论通常置于企业战略管理或互联网的电子商务之下。这是因为在许多研究者看来,商务模式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内容,而互联网的出现为商务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也是人们关注商务模式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商务模式创新的概念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技术创新的概念。熊彼特意义上的广义的技术创新囊括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供应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等几乎涉及了企业管理的所有方面的创新。其中市场创新、供应来源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可以纳入商务模式创新的范畴,因为它们有别于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这两种与产品的生产技术直接相关的狭义的技术创新。根据翁君奕等人的研究,在改变世界的全球50家著名公司中,主要依靠商务模式创新生存和发展的公司有31家,而靠技术创新立足的公司只有14家,另有5家公司创新的贡献不明。从这个意义上看,从熊彼特广义的技术创新概念中分离出商务模式创新的概念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有必要把商务模式创新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课题的重要原因。
商务模式的作用
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中心的研究负责人Charles Oman博士在2000年初接受Economic Reform Today杂志采访时,从全球化的角度论述了新经济下商务模式的作用。他认为,理解目前正在发生的全球化的关键不在于贸易和资本流动政策的放宽或技术变化的速度,而在于推动经济竞争的商务模式的性质。Osterwalder在谈到商务模式的演变时认为,传统上价值是通过垂直一体化的产业价值链产生和提供的,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依据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在组织际合作网络中进行重组。这样的组织结构更适应那种需求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创新和快速响应的竞争环境。Slywotzky等认识到商务模式的复杂性和重要性,把商务模式看成是一种将来我们都能用来制定商务战略和投资战略的重要工具。他们认为,企业竞争的核心是商务模式认知之争,对商务模式的投资能够协助企业的经营者在竞争中获胜。Amit和Zott认为在IT技术所造就的虚拟市场上,由于企业边界和产业边界变得模糊而容易跨越,包含企业、供应商、合作伙伴及客户等利益相关者在内的商务模式的作用在于:它可以作为一种战略分析单元而取代传统的战略分析单元――企业或产业。技术进步是商务模式创新的动因之一,许多文献把商务模式放到一般技术进步的背景下,考察企业商务模式的作用。Chesbrough和 Rosenbloom从商务模式是企业为了从技术中获取价值而建立的合理收益架构的认识出发,认为钱德勒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安索夫等的战略管理、波特的竞争战略等理论可以看作是商务模式概念的前身,因为这些理论关注的焦点都是如何把企业的经营与机会及威胁联系起来而获取技术提供的最大价值。他们通过案例研究说明,企业倾向于对适合其商务模式的技术进行投资,有时甚至达到过度投资的程度。而对于不适合其商务模式的技术,企业通常不会投资。这是因为技术不能凭空创造价值,企业现有的商务模式可能适合也可能不适合由于新技术所带来的潜在机会。由于商务模式决定了以多大的成本从何处取得收益,所以必须在一定的商务模式框架下对技术投资进行评价。为此,商务模式可以看成是技术开发和价值创造之间的协调机制。Viscio和Pasternack对全世界范围内的几百家企业的结构、职能和业绩进行的研究表明,起源于19世纪的传统商务模式对于大型的全球性企业已经过时。尽管没有对商务模式做出明确的定义,他们还是看到了现行的商务模式对一些企业的竞争力正起着阻碍作用。其主要原因在于商业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和对创新的不断激励,和以往相比企业必须更频繁地寻找价值增值的机会。为此有必要围绕企业的能力建立一种新的商务模式。这种商务模式必须能使企业灵活反应,不断创造机会,迅速抓住机会并获利;这种新商务模式应能建立一种新的领导模式以有效地管理知识和人力资源。Papazoglou等在研究一体化的价值链时讨论了商务模式的作用。他们认为传统的商务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全球化的市场要求,企业必须重新思考其商务模式,需要创造一种新的商务模式。这种商务模式能够提供一种给客户带来价值的新途径。过去20年来,商业活动不断地调适组织并改变着组织的某一部分,但这种变化的效果是有限的。现在已经到了改变组织和人们在一起工作的方式即商务模式的时候了。Hoque等在谈到商务模式与技术之间的关系时认为,商务模式是企业决定谁是客户及如何为客户带来价值的基础,它识别成功的机会,预测和确定与战略相联的未来行动。技术专家应在价值主张、运作实施和赢利方式等3大公司战略原则的指导下识别构成商务模式的各个要素及其相互影响,同时考虑应用什么样的技术来建立商务模式。
由此可以看出,相关文献提出和使用商务模式概念的共同出发点是针对新经济条件下的技术进步、市场需求和竞争压力等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求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新途径。商务模式的作用是在原有的或新环境条件下,发现新的市场机会、细分市场和瞄准组织结构及生产服务流程中存在的低效部位,吸收和整合企业可以使用的内外部资源,并通过各种创新加以挖掘和利用,从而为投资者和包括客户、合作伙伴在内的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的价值。
进一步研究的意义
首先,通过对商务模式创新的深入研究,既可以整合丛林似的众多管理理念和方法,又便于发现新的突破口和创新点。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商务模式创新的理论体系,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全球化竞争中企业管理变革的趋势,认识商务模式创新的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其次,不论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是传统产业的企业,商务模式已超越企业战略,成为企业管理决策的基本内容,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过渡和转换到何种商务模式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有必要从管理实践的需要出发,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各种商务模式产生的原因及其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和基本规律,探讨商务模式的设计和评价方法,为商务模式的创新和选择提供依据,帮助高新技术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科学地评估投资价值并制定战略。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首先,有必要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综合现有商务模式的特征和要素的界定,提出区别于传统分析单元的商务模式特征和要素,从而建立商务模式的分析框架,为进一步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研究奠定概念性的理论基础,使商务模式传统分析单元及其理论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相对独立的分析单元。
其次,以商务模式为分析单元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在商务模式分析框架下,研究商务模式各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效果,为科学合理地选择商务模式提供依据。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商务模式要素组合形式进行分析比较,从中发现并选择适合企业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商务模式,实现商务模式的创新,称为商务模式创新的静态选择问题。
再次,商务模式创新不仅是新创企业所面临静态选择问题,也是传统老企业必须面临的问题。商务模式创新可以是一个渐进演化过程,也可以是一个激进的变革过程。同时,无论是渐进式创新还是激进式创新都存在一个创新的转化成本问题。因此需要对商务模式创新的这两种形式进行比较,在动态的过程中比较其转换成本,为商务模式创新提供理论基础。这可以称为商务模式创新的动态转换问题。
最后,由于技术创新是企业进行商务模式创新的内在动因之一,所以需要研究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即从传统的所有形式的创新从属于技术创新的思维跳出来,把商务模式创新作为可以独立于技术创新的创新形式。研究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区别与联系,分析和验证不同类型商务模式创新与不同类型技术创新之间的可能关系、组合类型以及典型状态。在此基础上,研究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协同问题。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方式和机制、商务模式创新与技术创新协同的约束条件和共同演化路径等。
参考资料:
1.Slywotzky, A.J. 等, 张星等译,利润模式,北京:中信出版社,2002
2.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篇8
认知能力教学目标执教能力基本途径一、教育目标分类的基本理论
国际上对教育目标分类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其中,布卢姆等人对教育目标分类研究成果影响教育理论界长达半个世纪,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教育研究成就之一。
20世纪末,教育目标分类学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安德森、豪思斯坦和马扎诺。其中,安德森认知能力完善分类学分二个维度。一是知识维度;二是认知过程维度。
知识维度包括:
认知过程维度包括:
把知识维度作为纵向维,把认知过程维度作为横向维,由此可以形成二维矩阵网格。
安德森对其分类中涉及的概念,都有明确的规定性。如对“应用”及其中的“执行”诠释如下:
应用是指运用不同的程序去完成操练和解决问题。执行学习者面对一个熟悉的任务,实际去完成某一程序。
十分明显,在“应用”中,关注的是程序性知识,而不是概念性知识。这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具有一致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实例及分析
所有的教学设计都是以教学目标设计为开端的。教师教育教学设计的思想也集中地反应和体现教学目标上。下面关于教学目标陈述,源于学校组织的一次教学设计活动中的一等奖获得者的教学目标设计。
21个具体教学目标表述中,使用的动词数量和比率分别为:
掌握××,理解××,了解××,使我们最多见的教学目标呈现形式。最多在掌握、理解、了解的前面加上一些限制,如熟练掌握。这种表述方式在理论上是无可厚非的,但在实施上的可测性、可考性是很弱的。在教学目标设计实例中出现的培养、熟悉、学会、完成、提高、激发都在可测性、可考性上显得过于薄弱,不利于客观评价。与之相比,安德森的认知过程维度下设19个认知过程具体要素则更加明了和透彻。
教学目标即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规定着教学的方向。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能力,是教师综合执教能力的表现和反映,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表征之一。
在教学设计上有一句经典的话:“我想带领学生到哪里去?”很明显,目标分类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帮助教师完成对教学目标的设计。这对课程教学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三、提高教师教学目标设计的基本途径
教学目标设计是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核心内容,提升教师教学目标设计能力,对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内容。提高教师教学目标设计能力的途径主要包括:
1.修严谨治学态度
教学目标是教师经常面对,设计和表述一个教学目标也许并不十分困难,但是想要设计和表述一个科学、合理、规范、有效的教学目标来说,也绝非易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修得严谨的治学态度,正本清源,归回目标设计和表述的本来意义。采用“动词+名词”的教学目标表述是正确的,除了要清楚“动词”说明的是认知过程(安德森认为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新),还要清楚“名词”是“动词”指向的具体学科知识及类型(安德森认为是: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还要清楚“动词”和“名词”的原本意义和内涵,更要清楚“动词”和“名词”的匹配。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
2.修基础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源于教育实践、高于教育实践,又指导教育实践。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指导,就没有科学的教育实践。基础教育理论的修行是教师提高自我修养和素质的根基。从教学目标设计来说,教师应该掌握、借鉴和运用国内外教育目标分类研究的成果,使教学目标设计更科学、更合理。现代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的研究,不但清楚地阐明了教育目标的类别,还阐明了一定教育目标下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匹配,这为教师进行完整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篇9
关键字: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动态过程;控制机制;局限性
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跨学科的城市形态研究方法,目前已成为国内许多大城市控制、引导城市空间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特别是针对城市核心区、城市新的发展中心区域、城市重要景观地带的城市设计工作,既有城市发展战略层面上的概念性设计,也有针对某一街区或节点的局部景观设计,不仅类型繁多,而且各种设计成果在研究内容和深度上都有长足进步。然而,在当前城市设计普及的热潮下,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化,以前许多被忽略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进一步深化、降低城市设计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1城市设计成果缺乏深入的调研基础和客观目标
城市设计成果虽然最终涉及城市建筑形态和公共空间环境的控制,但却是一系列政策管理、经济转型、土地开发等城市社会要素的综合反映,并与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密切相关,其核心是保持和创造城市自身的特色和活力;然而,在当前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城市建设与更新过程中,急功近利的开发行为已造成了许多城市原有文化和地域特征的丧失,反映到城市设计领域,就是在重视城市建筑形体、景观等表象性研究的同时,忽略了对城市内在经济、人文因素的深层次研究;有的城市设计方案过于强调建筑造型对城市景观和空间的表现作用,在城市公共空间塑造上追求不切实际的所谓“宏大”效果,缺乏对方案长期实施的构想和方法,其设计内容已明显偏离了城市设计自身的特点和目标,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1城市基础资料的收集和分析缺乏深度和广度城市设计作为一门随现代城市发展而产生的新兴学科,涉及城市规划、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城市经济、政策管理等多个领域,具有明显的以实证研究为核心的学科特点,与我国长期沿用的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方式与研究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尤其在基础资料的收集方法和分析运用上,需要大量现场性的调研工作。目前国内许多城市设计缺乏深入细致的现场调研和资料收集,是导致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徒有“量”却缺乏“质”的内容的主要原因,也是许多城市设计不得不偏重于形体设计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针对城市旧城更新的城市设计,除了从城市各相关职能部门收集城市的基础设施资料和宏观的经济信息外,通过对场地的实地踏勘和长期跟踪观察来收集相关数据尤为重要,尤其是涉及交通、景观、城市意象、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状况、旧建筑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内容,不实地就近观察很难得出准确的结论;然而,目前许多城市设计任务要求时间短,工作量大,为了保证设计进度而忽略或减少前期准备工作内容就成了一个不得已的选择。特别是在设计所在地没有常驻机构的外来设计单位,一般都缺乏对设计对象城市长期的资料积累和直观感受,在设计前期阶段有限的现场踏堪时间里,外来设计单位很难再投入大量人力和时间去进行基础性的调查,从而导致其对设计地域的社会、人文地理、城市经济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深刻的分析研究,在设计时间较短的压力下,为了赢得投标,照搬国内外的现成模式再冠以一个动听的口号,成为一些设计单位的常用手法;由于没有充分了解设计对象城市的具体情况,缺乏足够的设计依据,设计方案往往比较生硬,与城市原有的生成形态和文化背景产生较大偏差,由此造成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徒有美好的设想,却缺乏实施的坚实基础。这种不求实效、一味追求奇特视觉效果的设计方法,将使城市设计逐步失去其应有的地位和作用,须对此保持警惕。同时,城市设计成果是一个动态的修正过程而非终极的形象界定,带有很强的研究性质,许多具体的设计成果在经历时间的检验后将会不断得到修正和补充,这就需要参与城市设计的各相关单位随时了解城市发展的最新动态,及时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因此,建立一个长效、准确的现场信息收集与反馈体系,既是城市设计研究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城市设计成果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1.2城市设计成果编制缺乏严密论证的现实目标目前国内大部分城市设计的研究方法、设计原则乃至实施细则都借鉴于西方的城市建设实践,西方的城市设计成果无论从理论层面上还是在实践经验上都远比国内的相关研究丰富;但由于国情的不同以及国内不同地区在经济、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许多西方的先进理论乃至成功经验是否真正适用于国内城市发展的具体情况,仍是一个需要我们不断验证、不断总结和谨慎借鉴的问题,若盲目照搬,并不能有效发挥城市设计的引导性作用。
当前,在国内城市设计领域存在一种追求所谓“国际影响”和“先进设计思路”的风气,许多城市在对城市重要地段进行城市设计竞赛招标时,倾向于邀请知名的境外设计机构;但许多境外设计机构在对当地城市原有的肌理、文脉和地域特征缺乏深入了解的情况下,往往将中国城市作为其新的设计理念的试验场,城市设计方案较少考虑实施的可行性,在方案中标后,既没有足够的人力和时间去跟踪城市设计实施的全过程,也很难了解到自身方案存在的不足而进行针对性的修改,等到后续的国内设计单位接手具体的工作时,许多问题才逐渐暴露出来,其最终结果要么是对原有设计作重大调整,要么根据实际情况重头再来,由此造成了巨大的人力和时间浪费。
与此同时,在一些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城市设计已沦为地方行政部门争夺城市资源、表现政绩的一种新手段,因此常出现行政意志扭曲城市设计基本原则的现象,从而造成城市设计成果缺乏从整个城市未来发展角度出发的前瞻性,缺乏对城市存在问题和所面临挑战的清醒认识,也缺乏长期实施设计成果所需的愿望、手段和长效反馈机制。一些所谓城市标志性中心的设计,实际上是地方行政与管理部门求大、求新、求轰动效应的心态在设计中的反应,并未仔细考虑未来实施的可行性及现实意义,同时缺乏必要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当地城市实际经济发展水平和需求。当城市形态的意义在行政意志和商业消费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沦落为一种视觉化的广告符号时,它必然会脱离和违反城市本身所特有的发展模式和形态生成机制,成为一种完全主观判断下的形式化游戏,这就助长了纯粹追求视觉效果的城市设计方法及其包装手段的盛行。例如,当前许多城市中心区的城市设计特别喜欢强调CBD的概念。但实际上CBD并不是一个可以预设的目标,而是城市经济和市场发展一个自然的选择和形成过程;以CBD为目标的城市设计不仅容易脱离实际,而且很可能为城市今后的发展带来盲目性和巨大的开费,在当前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城市建设背景下,片面强调超高层建筑在城市整体形态中的标志性作用,往往缺乏市场需求的可靠依据,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从而极易动摇城市设计成果的核心目标。
有鉴于此,为了平衡好城市近期与远期、整体与局部的发展关系,应参照我国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将城市设计流程明确区分为概念性的总体城市设计和实施性的控制性城市设计两个阶段,并对不同阶段的设计单位邀集范围、成果深度作出明确规定;概念性城市设计以整体性的城市形态建构为目标,可通过广泛的国内外方案征集获取更多有参考价值的设计理念,对参与的设计机构可不作限制;概念性城市设计成果在经过充分论证和综合各方面意见之后,可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导引性附件,用以指导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城市设计工作;实施性的城市设计以具体地域的城市形态控制为目标,应以熟悉当地情况的设计单位为主导,并设置长期性的常驻机构和建立与城市设计成果实施配套的研究、反馈机制,以保证对应城市规划的修编周期和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城市设计成果作周期性的调整。
2缺乏对长期有效的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与实践
城市设计这一新的城市形态控制手段的出现,不仅需要在研究方法上转变观念,而且需要在管理策略、机构设置、监督体制、人才培养等方面突破现有的城市规划管理模式。目前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真正将城市设计成果纳入到整个城市管理控制体系中并发挥作用的实例还不多,因此,针对城市设计控制手段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一个探索的过程中。
2.1建构新的协调机制和管理模式
城市是各种利益的集合体,城市的发展必须要照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使城市居民、行政管理部门、开发企业都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受益。如果城市设计的决策与实施过程是非透明的,没有各方利益代表的共同参与,必然带来很大的矛盾冲突。因此,建构一个公正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得到绝大部分利益群体支持的城市形态控制规则是城市设计的核心,这也是城市设计的目标和控制过程得以延续下去的社会基础;为此,必须建立一个吸收、综合各利益方意见的沟通渠道和对城市设计实施过程进行长期跟踪的控制机制。然而,我国原有的城市管理体制和方法存在明显的条块分割现象,已不能适应城市设计所要求的灵活性和整合性,政出多门、各行政部门之间缺乏相互协调是实施城市设计成果难度大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主城区和IH城区,相关行政部门的利益互相交织,制约了城市设计的实施和深化。
当前许多城市设计成果往往直接转化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控制城市空间形态的依据,然而城市设计作为一种长期行为,带有明显的研究性质,既需要不断根据新情况而调整、更新局部设计,也需要为不同城市开发主体和开发区段的建设行为提供指导性意见,同时还要协调不同城市管理机构的执法与监督工作;而城市规划管理部门对城市建设的控制,更多的体现在县体的城市功能划分及土地开发强度指标上,缺乏依据变化的城市发展情况不断研究分析的机能;因此,在城市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建构一个包含各行业人才、以建筑与城市规划专业为核心、超脱于各个利益团体之上的协调机构,统一对不同地段、不同开发目标的建设项目进行长期、有效的跟踪与反馈,以整合消解各种矛盾,保证城市设计成果实施的有效性和延续性。
在现行的城市管理体制下,从权力制衡的角度出发,可尝试设置受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委托、具有长期监督功能和一定裁定权限的城市景观控制体系,包括由各利益方代表组成的城市设计指导委员会,作为专业控制体系的城市总景观师、总建筑师制度,以及作为市民参与途径的公众听证制度和设计方案定期公示制度。城市设计指导委员会是针对某一城市设计区域而设立的长期性的技术指导机构,由于城市设计跨越建筑和城市规划的学科领域,同时涉及经济、人文、政策法规等多个方面,因此,对城市设计成果进行审核及管理的机构也应具备相关的专业人才和利益代表,而不仅仅是依靠政府的行政管理部门或由专业人员构成的专家委员会,一般应包括来自社区基层的居民代表和居委会成员、涉及城市开发的商贸金融及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代表、涉及城市市容、文化以及交通、市政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部门;在城市设计所覆盖的区域内,各个地块的开发活动不仅要满足规划管理所要求的容量、红线后退等硬性规定,还应通过这一区域的城市设计指导委员会的评审,并将评审意见作为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的执法依据之一。
当前国内许多涉及城市公众利益的法规制定都在尝试实行公众听证制度,以保证法规的公正和透明性;城市设计成果的相关控制原则和措施具有强制实施的作用,已经具备了法规的约束特征,其制定过程也应采用公众听证的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公正和透明性。公众通过参与过程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城市的了解,从而产生更强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2完善实施标准,提升城市设计在城市控制体系中的地位
城市设计在整个城市发展控制体系中尚缺乏一个明确的法规地位,设计成果缺乏规范标准,也是造成其实施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长期以来施行的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层次控制体系,重点考虑的是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功能的合理性,很少涉及人与城市空间环境相互影响的问题,城市设计这一层面研究工作的出现,对原有的规划控制体系具有明显的辅助促进作用。然而,当前我国城市设计的涉及面较广,既有旧城区的更新改造,又有新城区的整体形象塑造,既有几个平方公里的大尺度设计,也有诸如城市广场、城市街道整治等局部性的设计;由于当前城市设计的内容、范围、目标和手段存在较大差异,很难以一个固定的或量化的标准来统一衡量设计成果的优劣,(实际上许多城市设计成果要经历若干年的实施运行后才能显现出其不足的地方),同时,城市设计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适应城市变化的动态过程,如何界定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成果内容和深度,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以上这些难点,就成了将城市设计成果转化为城市形态控制法规依据的“瓶颈”,而城市设计成果如果不能上升到法规的层面,就很难确定控制的手段和程序,并直接影响到城市设计成果长期的实施效果。近几年来,国内有关城市设计的研究和实践,普遍主张加强城市设计工作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配合作用,并依托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从技术和城市管理两个方面提出城市形态控制的强制性指标和引导性图则。这种将城市设计成果作为非法律性控制依据的设想,既保持了我国现有城市规划管理体制的核心作用,又体现出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运作空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扈万泰.城市设计运行机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oo2.
[2]李和平。李浩.城市规划社会调查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左辅强,马武定.国内城市规划设计国际竞赛的困境[J].城市规划汇刊,2004,(6):67—69.
[4]城市规划汇刊社编辑部.花高价,买想法?——对境外单位参与国内规划设计和国际招标热的评析[J].城市规划汇刊,2004,(3):1—2.
[5]王世福.面向实施的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6]仇保兴.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规划变革[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处理方案;概算分析
1 给水厂概述
自来水是指通过自来水处理厂净化、消毒后生产出来的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的供人们生活、生产使用的水。
1.1 给水处理类型
给水处理的方法是多种多样,例如混凝、沉淀、气浮、过滤、消毒、软化、淡化、除盐、除铁(锰)除气、水质稳定及冷却等。但是如果把他们概括起来,可归纳为净化、消毒、纯化和冷却。
水的净化分为一次净化和二次净化,前者系原水加药后直接过滤的净化方法(也叫直接过滤或接触过滤),后者则不仅先经过混凝沉淀(澄清或浮升),而且还要经过过滤的净化方法(也叫混凝沉淀过滤)。
1.2 给水厂的规模及设施
水厂的规模通常以最高日产水量表示(m3/d)。规模一般分大型、中型、小型三类,但划分标准无统一规定,一般20,000 m3/d以下为小型、20,000 ~100,000m3/d为中型、100,000 m3/d以上为大型水厂。
水厂的设施根据其使用功能一般可归纳为三类,即生产构(建)筑物;辅助生产建筑物;附属生活建筑物。
2 水处理方案
2.1 确定水处理方案的依据
2.1.1 原水质情况
2.1.2 供水量要求
2.1.3 水处理试验资料
2.1.4 水厂所在地区的有关条件:比如药剂和建筑材料的供应,技术水平和管理经验等
2.1.5 对计量设备、水质检验及自动化程度的要求
2.2 处理方案确定
2.2.1 选择处理艺流程
2.2.2 选择净水药剂和确定最佳用量
2.2.3 水处理构筑物类型的选择
2.2.4 消毒方法的选择
3 给水厂投资估算
3.1 给水厂造价结构分析
给水处理的造价受地区条件、工程规模和设计标准影响很大,造价指标变化幅度可能相差2-3倍,其变化规律不易撑握。但构成给水处理厂的各单项构筑物造价与水厂的总造价的比例是有一定规律,即处理厂的造价构成有一定的比例关系。一般来说,此比例受工程规模影响较小,在工艺标准和结构类型大致相近的情况下,各部分占的总造价的比重比较接近。
3.2 给水厂投资概算
工程项目投资是指建设项目从筹建、设计、施工、试生产到正式投入运行所需的全部资金,包括可以转入固定资产价值的各项支出和应核销的投资支出。项目投资一般以项目总概算表现,其包括三个部分:
3.2.1 工程项目费用包括主要工程项目、辅助工程项目、宿舍和生活福利等项目的工程费用;
3.2.2 其他费用项目包括土地征用及迁移补偿费、建设单位(单位)管理费、生产人员培训费、勘察设计费、研究试验费、施工机械迁移费、场地清理费、供电贴费、联合试车费、技术咨询和考察费、监理费、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项目的其他费用等;
3.2.3 不可预见的费用(预备费)包括工程预备费和建设期间价格上涨因素的价格预备费等费用。
建设项目投资估算的精度,不同设计研究阶段有不同要求,一般分为二类,一是粗估(研究性估算),根据概念性设计编制,在已确定补步设计流程图、主要处理设备、管道路长度和项目地理位置的基础上进行,其误差范围在±(20~30%)之间,适用于城市或区域性规划的筹划或优化;二是概念性估算(认可估算),用于设计任务书的编制、可行性研究,依据概念性设计和将来可能的建设技术条件,其误差在±(10~20%)之间。常用的估算方法有以下几种:指标估算法、造价公式估算法、主要造价构成估算法、参照同类工程造价或根据概算定行估算。
按造价公式计算:
Cw=A区×R价(350~450) Qw0.87(公式 1)
Cw----给水厂工程投资(万元),不含场地准备和征地拆迁费用
Qw ---- 给水厂设计水量,104 m3 /d
A区---- 地区地质差别系数(取0.9~1.3)(华北地区取1.0,珠三角地区取1.3)
R价----价格系数按基准期1990年工、料、机价格,其系数为1.00,
R价 =A + B×Bn/Bo + C×Cn/Co + D×Bn/Bo + E×En/Eo + F×Fn/Fo
A为基准日固定系数取0.40
B为人工费系数取 0.08~0.12 Bn估算时人工单价,Bo为基准期人工单价
C为钢材(钢筋)系数 取0.10~0.15 Cn计价时钢材单价,Co为基准期钢材单价
D为砼系数 取0.11~0.08 Dn计价时钢材单价,Do为基准期钢材单价
E为设备系数取0.2~0.25 En计价时设备单价, Eo为基准期设备单价
设备单价综合考虑,取有代表性的设备(比如水泵)
F 为钢管系数 取0.05~0.15 Fn计价时钢管单价,Fo为基准期钢管单价
注:公式Cw=(350~450) Qw0.87引自《小城镇给水厂设计与运行管理》第188页
4 给水厂投资概算分析
结合广州南沙自来水厂(一期一阶段)、佛山市三水区北江水厂、雷洲自来水厂、杭州市九溪水厂、高安市沙河湖水厂工程概算和建标[2007]163号《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和总结得知:
4.1 广州南沙自来水厂净水厂一期(40万m3 /d)
说明:广州南沙自来水厂净水厂一期工程取水、输水按40万m3 /吨设计建设,净水厂部分一期一阶段为20万m3 /吨设计、建设,预留二期用地,但主要构筑物按40万m3 /吨设计、建设,概算编制时间2005年6月。项目目前已进入试生产阶段,项目投资没有超出投资概算。
4.2 佛山市三水区北江水厂
说明:净水厂建设规模80万m3/d,本期:设备安装30万m3/d的取水工程、输水管线工程、首期处理规模30万m3/d的净水工程、污泥处理工程设计(部分建、构筑物考虑中期60万m3/d的规模设计)以及按30万m3/d规模深度处理工艺方案。编制时间2006年6月。
4.3 高安市沙河湖水厂工程概算
净水厂供水总规模8万吨/日,分两期实施,一期4万吨/日。建设内容为取水工程、净水工程和输配水工程三部分,编制时间:2008年12月。
5 总结:
在我国经济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综合国力一天一天增强,随着WTO的加入,标志着我国各行各业必须以最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自来水厂的建设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满足居民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用水需求,对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将起到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广州南沙自来水厂一期工程概算审核报告(2005年6月编制,2006年10审定)
[2]佛山市三水区北江水厂首期工程可研报告及投资估算表(2006年6月编制)
[3]雷州自来水厂工程概算(2006年12月编制)
[4]高安市沙湖水厂及输水管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工程审核概算(2008年12月编制)
[5]《小城镇给水厂设计与运行管理》 书号ISBN 978-7-112-10234-1
- 上一篇:初中文学常识大全
- 下一篇:水利工程勘察设计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