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报告建议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务报告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务报告建议

篇1

关键词:财务报告;上市公司;会计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现行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其改革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24日

一、财务报告概述

(一)财务报告的概念。财务报告是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新的会计准则要求在年报中披露)、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一般国际或区域会计准则都对财务报告有专门的独立准则。“财务报告”从国际范围来看是较通用的术语,但是在我国现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中使用的是“财务会计报告”术语。为了保持法规体系一致性,基本准则仍然没用“财务会计报告”术语,但同时又引入了“财务报告”术语,并指出“财务会计报告”又称“财务报告”,从而较好解决了立足国情与国际趋同的问题。

(二)财务报告的分类。财务报告的分类主要是指会计报表的分类。会计报表可按如下标准进行分类:

1、按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分类。按会计报表反映的经济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静态会计报表和动态会计报表。静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状况的报表,如资产负债表;动态报表是指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情况的报表,如利润表、现金流量表。

2、按会计报表的报送对象分类。按会计报表报送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内部报表和外部报表。内部报表是指为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需要而编制的会计报表,由于无须对外公开,所以没有规定统一的格式和编制要求;外部报表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报表,主要供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有关方面使用,《企业会计准则》对其规定了统一的格式和编制要求。

3、按会计报表的编制单位分类。按会计报表编制单位的不同,可以分为单位报表和合并报表。单位报表是指由企业在自身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对账簿记录进行汇总编制的会计报表;合并报表是指以母公司和子公司组成的企业集团为会计主体,根据母公司和所属子公司的会计报表,由母公司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集团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会计报表。

4、按会计报表的编制时间分类。按会计报表编制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月报、季报、半年报和年报。其中,月报要求简明扼要、及时反映;年报要求揭示完整、反映全面;季报和半年报在披露会计信息的详细程度方面,则介于二者之间。半年报、季报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统称为中期财务会计报告。季度和月度财务会计报告仅指会计报表,但国家另有要求的,则应按国家要求增加相关资料。

(三)财务报告关注的重点。1、企业的外部环境,包括行业、地域、法律、经济以及文化等;2、内部控制和管理流程的合理设置、评价;3、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4、评价报告体系的成本;5、拟定适当可行的报告体系方案,包括实施步骤、人力、相关表格等;6、持续检查和改进。

二、现行财务报告局限性分析

(一)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

1、非财务信息不足。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信息必须能以货币表现,因此财务报告所反映出来的信息必然是财务信息和成本信息。但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货币计量这一核算前提也在不断受到挑战。因为一个企业除了财务信息和成本信息外,还有许多无法用货币计量的有价值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得不到反映。比如,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信息,以商标权、专利权、特许经营权、版权、技术为代表的无形资产和商誉信息等。

2、预测性信息不足。一方面现行财务报告以财务资源与财务状况为重心,只重视企业过去财务资源与现在财务状况信息的披露,而忽视了企业未来财务潜力和财务核心能力信息的披露。在一个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财务资源与财务状况均是可变的。使用者们需要企业的预测性、前瞻性信息,以做出合理的决策;另一方面传统利润是建立传统会计收益要领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

3、对于风险信息的披露不够充分。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少有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很主动的披露可以定量披露的信息,这样的信息披露不充分,明显不利于投资者的判断和进行投资决策。近年来,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特别是采用了衍生金融工具,可能引起企业未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的剧烈变化。然而,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受传统会计记账理论的制约,不能完全解决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及报告等问题。如不对这类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加以披露,极有可能导致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投资和信贷方面的决策失误。

(二)信息时效性缺乏。根据会计分期假设,现行财务报告采取的是定期报告制度,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由此导致会计信息的报送明显滞后,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要求,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投资者、债权人和财务分析人员等信息的使用者对预测性财务报告的需求日益增强,要提高财务信息的反馈价值就需要及时报告财务信息,报送滞后的过时信息已无助于决策甚至有害于决策,信息披露不及时会加大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风险。

(三)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

三、现行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时效性。时效性是信息的最大特点,也是对信息的基本要求。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可想而知,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时间内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样严重滞后的信息不可能有什么价值。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来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将大大增加,甚至会给企业经营带来严重的损失。

(二)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多样性。在今天社会经济日益复杂的条件下,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内外利益相关者的大量增加,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要求,呈现为信息需求的多样性状态。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的整体信息,还要获取部分信息。显然,现行的财务报告由于披露内容单一、信息范围狭窄,根本不可能满足信息使用者这种日趋多样性的信息需求。

(三)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前瞻性。可以说,现行的财务报告是面向过去的,主要反映已经出现的财务状况,提供的是以历史成本为主的财务信息,使其缺少有关企业经营过程中潜在的重大风险、经营机遇以及种种不确定性的财务信息的披露,缺少能够对决策有用的、体现企业现在及未来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预测性信息的披露,无法反映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及财务状况。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日益发展和完善,不确定性信息将比以前更多、更突出,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需要的是企业的前瞻性财务信息和预测性财务信息,这些能够反映企业未来财务潜力的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更为重要。因此,财务报告必须同时是面向未来的。

(四)不能满足信息需求的可靠性。根据企业财务工作的惯例,为了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往往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会使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这就带来了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另一个较严重的问题:信息的可靠性大为降低。

四、我国现行财务报告改进对策

(一)提高财务报告信息披露内容的完整性

1、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由于像衍生金融工具、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项目要么因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的标准,要么因其不具有实物形态或非货币性,而一直被视为“表外项目”不加重视。事实上,一方面是行业竞争的加剧和经营风险的释放使投资者、债权人及相关利益团体迫切要求企业恰当揭示有关信息,以求早作防范;另一方面要在报表体系中对上述事项加以确认与计量。因此,鉴于当前各方面条件尚未成熟,为解决信息使用者的燃眉之急,我们可借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金融工具问题上的做法:首先着重解决相关信息的披露问题,暂时绕过了确认与计量问题,然后,待相关时机逐渐成熟之后,再研究恰当的确认与计量准则指导实务操作。如IASC的IAS 32就以金融工具的披露和列报为规范主题;FASB的SFAS 105、SFAS 107以及SFAS 119涉及的也都是金融工具的披露问题。

2、财务预测信息的披露。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都急需了解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状况,要求得到有关企业未来的预测信息,尤其是财务预测信息。根据前瞻预测原则,管理当局应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情况,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动做出预测。但投资者仅根据现行财务报表中的历史信息已不足以预测企业的未来,也不可能简单地用反映企业过去经营成果的财务报告去推论企业的未来同时,由于报表使用者在自身的经验、技术和对企业的了解程度上存在不足,致使其无法对企业的未来情况做出合理的预计。

篇2

关键词:财务报告;现状及问题;产生原因;建议及对策

在当代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财务会计已经成为一个闪亮而活跃的角色,它不仅仅伴随着人们的日常经济行为到了须臾不可分离的地步,其在资本市场上的积极姿态和重要影响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如今“不懂得会计和财务工作的经营者,就好比是球场上一个不能得分的球员、不懂规则的教练”。同样地,对于那些看不懂财务报告和会计信息的投资者和监管者来说,恐怕他们在历史车轮的进程中留下更多的失败的经验而不是成功的足迹。

财务报告是企业会计信息的主要载体,是外界各种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进行观察和透视的一个“窗口”。在现代资本市场上,财务报告是受人关注的焦点,以至于可以看成是上市公司之外,在市场上公开获取上市公司经营信息的唯一“正规”渠道。从理论上讲,财务报告作为会计的作品,既融合了会计技术手法、社会公共合约以及资本市场游戏规则于一体,又具有有极其复杂关系背景的规范性框架。从应用上讲,它是通用的“商业语言”,其主要使命就在于面向社会,向外部使用者尽可能“深入浅出”的讲述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绩效和发展境遇等。

综上所述,财务报告对于企业、投资者亦或是政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不真实、不及时、不充分的情况,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的宏观调控力、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上市公司相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因此,在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上市财务报仍然不甚完善的背景下,通过理论方法分析研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试图改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问题具有极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现状

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具体包括会计报表主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等,根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中的相关规定,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至少应该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报表以及附注。如上面分析所示,上市公司及时、公允、完整的定期编制企业的财务报告对于保护相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整个资本市场的秩序、实现市场中资源的优化配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各种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日益加剧,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方面存在很多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内容不合理,不能充分披露企业相关会计信息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量超载的问题屡次被提及,所谓财务信息超载是指企业所披露的财务报告内容过于复杂、无序,使报告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就造成理论界的一种困惑,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只有披露越来越多的信息,囊括丰富的表内信息和大量的表外信息,这样才能使信息更加全面,但是这样一来带来的问题就是如此多的会计信息和难懂的专业术语给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信息甄别带来了困难,使其难以根据现有的信息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这种矛盾在我国上市企业的财务报告中体现明显,企业为了保持良好的形象,会仅仅披露该公司各关联方的基本情况,却不披露上市公司与其关联方交易的重要信息;再诸如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信息、衍生金融工具使用信息以及上市公司预测信息等层面的东西,在财务报告中却体现很少,因此造成现在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量很大,有用信息却十分有限,内容显得很丰富,但真正能读懂用上的信息却少之又少。

2.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多是静态的,对于动态信息缺少相应的披露

现在会计理论上会计分期是一个基本假设,是对于会计活动在时间上的一个基本限定,它将企业的存续作为基础,按人为划分的期间来计量费用收入等,这样的基本假设下,企业财务报告所反映的是企业财务方面的历史信息,对于企业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历史价值固然是重要的,但对于未来生产经营的预测才是最重要的,也是信息使用者最关心的,但是在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下,使得上市公司等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从根本上缺少相应的时效性,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3.在我国上市公司当中,会计处理经济业务的方法口径不甚相同

在我国颁布的会计准则中,涉及很多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各类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企业的行业特点,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样就导致在很多经济事项中,不同企业的处理结果产生差异,尽管在企业的财务报表附注中企业会给予详尽的解释,但正如上文中提到的信息超载现象一样,繁琐冗杂的信息会使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很多误读,导致财务信息出现市场反应不一致的现象,严重的会导致企业面巨大的信任风险。

4.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披露信息不充分、不完整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信息披露不充分、不完整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与企业交易活动不直接相关的竞争优势、企业形象等类无形资产在财务报表上未得到反映;其次目前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对于企业的相关非财务信息缺乏相应的披露;再次现行上市公司的会计报告重点关注企业的物质资产和物理资产,忽视了企业相关智力资产、人力资源以及人力资本等信息的披露;第四是缺乏对于企业未来经营信息的预测性披露;最后对于当下社会普遍关注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

5.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时效性差,明显滞后于企业的现实状况

从财务报告本身来看,财务报表基本上是一张会计历史信息的汇总表,是一种向后看的会计报表,年度报告已明显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严重影响了信息的及时性,而伴随着企业对于衍生金融工具等产品的使用,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 在短时间内发生根本的改变,企业的信息使用者在信息的时效性上要求是很高的,这样才能帮助其及时抓住商机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保护信息使用者自身的利益。显然,现行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时间与信息使用者的要求是不相符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上市公司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必要且恰当地改革。

二、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剖析

上面论述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出现,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既有微观层面的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整个宏观环境中的深层次原因,笔者总结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内部成因

(1)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问题最直接原因是由于利益的驱使。首先,制造有利于企业的虚假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能够为企业带来超额的利益;其次监管部门制定的处罚措施有限,使得对于企业造价的处罚力度不够,导致企业会顶风作案;最后对于企业行为的监管不严还来自于地方发展、税收、就业等多个利益相关方的考虑,在实际的经济生活甚至存在个别地方政府采用各种保护手段和措施纵容上市公司造假。

(2)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成本与取得的效应之间的矛盾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由于上市公司固有的机制,企业管理当局把披露信息作为降低经营成本的手段,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只有在信息披露行为所带来的利益超过其所付出的成本时,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才会付出更高的成本在披露本公司的财务信息上。

(3)不完善的企业内部治理结构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存在严重问题,在多数公司中国有股份占绝对控制地位,造成事实性的内部人控制状况,内部缺乏必要的自我约束与监督机制,这会直接导致公司的财务报告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2.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问题外部成因

(1)对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规范性制度不够完善。一方面企业的会计规范存在问题,相关会计准则修正的速度较慢,具体会计准则缺乏统一性和前瞻性,而具体会计准则也存在着表述内容上的不严谨,部分会计准则的规定原则性太强,很容易被上市公司滥用;另一方面我国的审计准则体系不够完善,规范审计人员行为的相关制度不够健全,有些审计人员未能充分贯彻独立性原则。

(2)关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在当下我国上市公司的经济业务,无论是类型还是内容,都在不断的创新当中,而制度的不完善导致很多复杂的经济业务无法纳入现行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同时企业会计人员在法定会计政策与会计处理方法中进行选择是并不严谨,导致出现某些公司利用会计政策的选择来粉饰财务报告。

(3)证券监管机构的体制不够完善,证监会等机构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我国还没有证券市场的自律机构,证监会在监管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证监会一般只有在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后才开始调查相应的上市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证监会的监管能力,导致财务报告出现一系列问题。

三、加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监管,提高企业财务报告质量的措施

(1)整体上规范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披露体系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中非财务信息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因此在重视企业财务信息披露的同时应当加强对于企业非财务信息的披露要求,而伴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与人才对于企业更加重要,这就需要上市公司对于无形资产和人力资源信息的披露更加详尽;加强未来事项的披露,编制相应的预测性财务报告,满足投资者需要了解的,在公司现状基础上的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同时注重实时性报告系统的建设,以保证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体现及时性和有效性。

(2)利用现代化的信息网络技术帮助企业提供实时的财务报告

在当下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知识经济时代,追求高效、高速成为人们的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与未来相关的企业信息若不能获得及时披露,就会变成没有价值的信息,这样上面提到的企业财务报告信息披露的滞后性成为一种很大缺陷,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要求的披露时间已不能适应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应当试图利用网络这一先进的工具来解决这一矛盾,即我国的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应以定期披露为主,辅以一定的实时财务报告。换言之,上市公司的定期财务报告只需对过去的会计信息进行简要的汇总与评价,重点突出经营者和利益相关者所关注的信息,至于具体数据等方面信息,可以借助实时报告提供的网络进行在线实时查询,以满足使用者对会计信息及时性的需求。随着技术的进步,新的互联网财务报告语言日也会很快得到快速的发展,它使非常详细的财务报告信息的取得和交换变得更为快速、成本更低。

(3)提高上市公司非财务信息的披露力度

扩大企业财务报告的披露范围,争取做到充分提示风险,不仅要披露财务信息、确定性信息和上市公司整体信息等,而且要尽可能多的披露非财务信息、不确定信息和上市公司分部信息,使信息使用者能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状况有全面、透彻的了解。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上市公司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上市公司前景的判断。这些信息一般包括: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信息,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等;背景信息,包括上市公司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以及上市公司发展目标等;有关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

(4)建立健全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

要从根本上防止了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需要建设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因为完善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而要健全企业内控体系,就要求上市公司合理、有效的设置自己的相关会计机构,同时建设内部制度体系,促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加强相关人员的管理,特别是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的岗位轮训制度,完善内部员工的技术考核和业绩评价制度,完善激励机制,这一系列制度建设都有利于促进内部员工严格主动的进行相关信息披露,从而保证企业有效控制财务报告中出现的风险和相关问题。

参考文献:

[1]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蒋顺才、刘雪辉,胡鞍钢等.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一、《财务报表列报》(征求意见稿员工草案)内容解读

(一)目标新指南规定通用目的财务报表列报的基础是保证同一主体不同时期财务报表的一贯性(Consistency)和不同主体财务报表的可比性(Comparability)。新指南对财务报表列报、财务报表结构和报表信息的分类和分解准则制定了全面的要求。

(二)财务报表列报的核心原则 新指南在财务报表列报的一般特征中提出了财务报表列报的两个核心原则:项目分解性(Disaggregation)和内在一致性(Cohesiveness)。FASB和IASB认为这两个原则能共同增强财务报表信息的可理解性。(1)项目分解性。即分解信息以说明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组成部分。分解和列报时应当考虑以下三个因素:功能(Function),即主体所涉及的主要活动,如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生产、广告宣传、市场营销等;性质(Nature),即经济特性或经济属性,用以区分有些看起来类似的经济事项,却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现金流量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批发和零售、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债权投资和权益投资等;计量基础(Measurement),即资产、负债的计量方法,如历史成本或是公允价值。(2)内在一致性。一个内在一致的财务图景要求同一报表上各项目以及不同报表之间逻辑关系应保持清晰。为此,应将分解的信息以区块(Sections)、种类(Categories)、 子类(Subca-

tegories)在财务状况表、全面收益表、现金流量表中以一致的方式列报。这样能够使各报表之间相互补充。

(三)财务报表分类与格式员工草案为财务状况表、全面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制定了一个按照规定的区块、种类、子类列报的新模式。具体如表1所示。各财务报表将在相同的区块、种类、子类中列示相关信息,这就能够将信息更方便地联系起来。(1)业务区块(Business section)包括经营活动类(Operating category)和筹资活动类(Investing category)。经营活动中包括:主体日常经营所需的资产和这些资产的变动;主体日常经营产生的负债和这些负债的变动。经营活动通过对资源的全面运用产生收入。而直接与经营活动相关的长期负债筹资即营运筹资(Operating finance subcategory)则是经营活动的子类。与上述资产、负债直接相关的现金流量在资产负债表的营运筹资(子类)中列报,而在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活动(类)中列报。投资活动中包括主体用以获得报酬的资产或负债,以及这些资产或负债的变动。这些资产或负债不能通过与主体其他资源的结合而产生显著的联合效应。报酬的形式包括利息、红利、版税、产权收益、利得和损失。(2)筹资区块(Financing section)包括主体获取或偿还资本的活动,分为债务筹资(Debt category)和权益筹资(Equity category)两类,但这只出现在财务状况表和全面收益表中,与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相关的现金流量在现金流量表中的筹资部分合并反映,不做区分。(3)所得税区块(Income tax section)和终止经营区块(Discontinued operation section)应当分别列报。(4)多元交易区块(Multicategory transaction section)。当全面收益和现金流量的净效应需要在财务状况表中一个以上的区块或类别中确认资产或负债时,这项全面收益和现金流量就要在全面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多元交易区块反映。

(四)各财务报表的要点具体包括:(1)财务状况表。主体根据资产、负债与其主要活动或作用的相关性将其分类成区块、种类和子类。在每一区块,每一种类、每一子类内部,都有两种列报形式可供选择,取决于哪种形式能提供更相关的信息:一是按照长期资产、长期负债和短期资产、短期负债分别列报,二是按照流动性列报。同时,员工草案中指出,如果分开列报有助于理解主体的财务状况,那就应该根据功能、性质和计量基础分解资产、负债。此外,员工草案中对财务状况表中小计和合计的列报做出了详细规定。首先,除了要列报每一区块、每一种类、每一子类的标题和小计外,还要列报总资产和总负债的合计数;其次,如果将资产、负债划分为长期和短期,则要分别列报短期资产、短期负债、长期资产、长期负债的总数;最后,对于营运筹资中的资产和负债,在营运筹资合计之前,还要分别小计营运资产和营运负债。(2)全面收益表。主体应当将构成净利润的收入和费用分类成区块、种类和子类,分类方法应与相应的资产、负债以及现金流量的分类一致。与资产、负债不相关的收入和费用应该与产生这些收入和费用的现金流量相一致进行分类。首先,主体应该根据功能分解并列报收入和费用以更好地理解其从事的活动、评价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分布时间和不确定性,如销售商品、产品研发、生产、市场营销等;其次,根据性质再分解上述收入、费用,并在全面收益表中列报或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如将销售收入分解为批发收入和零售收入,将销售成本分解为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运输成本、能耗成本和折旧。最后,如果根据功能分解并列报收入和费用不能促进报表使用者对从事的活动的理解和对未来现金流量的数量、分布时间和不确定性的评价,那就应该直接根据性质分解。正如FASB和IASB的另一个联合项目“其他全面收益的列报”中建议的一样,全面收益表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净利润和其他全面收益。其他全面收益中的项目将分成是否重分类至净利润。当满足特定的条件时,即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汇编》(FASB)或《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ASB)的其它指南一致的可以重分类至净利润,否则不能重分类至净利润。(3)现金流量表。现金流量表应当列报报告期间现金流量的变动,将现金流入和现金支出与财务状况表和全面收益表的相关信息联系起来。主体在区块和种类中列报的现金总流入和现金总支出应当与以下两者一致:相关资产、负债和权益的分类;相关收入和费用的分类。

主体应当用直接法列报每一区块、每一种类的现金流量。例如,要单独列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支出,如客户支付的现金、购买存货支付的现金。而现在大多数主体都选择通过把净利润调整为净经营现金流量的间接法而非直接法列报经营现金流量。另外,对经营现金流量、筹资现金流量、投资现金流量都给出了不同于第7号国际会计准则的定义。如,与资本性支出相关的现金流量现在被分类在投资活动中,而按照这次的定义,更可能列报于经营活动中。调整之后的定义,将有助于使用者更好地将经营资产和负债、经营收入和费用、经营现金流入和经营现金支出联系起来。

二、征求意见稿员工草案对讨论稿的主要改进

(一)财务报表列报目标的改进在《财务报表列报初步意见》即讨论稿中,提出财务报表列报有三个目标,包括:内在一致性、项目分解性、流动性和财务弹性。而在员工草案中,删除了流动性和财务弹性,并将内在一致性和项目分解性作为了财务报表列报的核心原则,将财务报表列报的目标建议为一贯性和可比性。这样的变化使得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框架体系更加科学。FASB第8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指出,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为财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而有用的财务信息质量特征中包括可比性(Comparability),这个可比性中就包括了同一主体不同时期财务信息、不同主体财务信息的可比。因此,就涵盖了财务报表列报的两个目标一贯性和可比性。同时,第8号概念公告也明确指出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适用于财务报表。就使财务报告目标与财务报表目标建立了更加一致的理论基础。

(二)财务报表列报原则的改进 FASB和IASB认为,项目分解性和内在一致性原则的运用可以有效提高财务报表列报信息的可比性、可理解性和有用性。(1)项目分解性的变化。在讨论稿中,项目分解性的运用建立在每个主体不同的分解方法基础上,财务状况表应当根据计量基础分解相似的资产和负债,全面收益表则应根据功能和性质来分解收入和费用。在员工草案中,不应该将三种属性即功能、性质和计量基础局限于各主体不同的基础上,而且要同时运用这三种属性来分解。通过一致的运用,可以使得主体如何利用其资源来产生收入和现金流量的信息更具代表性。针对项目分解水平,财务报表使用者认为较高的分解水平提供更多的信息,使其可以更好地分析和洞察主体的财务状况和业绩,由此,有助于了解主体和进行投资决策;而一些调查对象则认为,讨论稿中提议的分解水平有可能分散主体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整体视角。为此,FASB和IASB决定允许将许多分解信息在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2)内在一致性的变化。在讨论稿中,假定财务状况表、全面收益表、现金流量表的组成部分之间存在联系,而且这些联系可以通过逐行对应(Line-by-line basis)而变得清晰。调查对象赞同FASB和IASB要理清财务报表之间的信息联系的目标,但是很多调查对象建议应当使内在一致性更加实用,很大一部分人指出,不应该要求逐行对应。由此,FASB和IASB得出结论,在实际中,很多资产、负债有共性,这就不可能利用汇总财务状况表来反映所有财务报表之间的准确联系,而只要财务状况表、全面收益表、现金流量表中的相关信息能够相似列报。因此,员工草案中就建议,只要在三张报表相同的区块、种类和子类中列报相关信息。(3)流动性和财务弹性的删除。讨论稿中认为,财务报表列报方式应便于报表使用者评价企业的融资能力、利用现有资产产生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清偿债务的能力以及把握融资机会的能力等。调查对象指出,一方面,概念框架征求意见稿第1章讨论了与流动性和财务弹性相似的概念;另一方面,流动性和财务弹性也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金融工具中的披露要求重复。FASB和IASB决议认为,财务报表列报的核心原则应该源于他们联合概念框架中的目标和信息质量要求,但不应重复。因此,不应该将流动性和财务弹性相似包括在财务报表列报准则中。

(三)财务报表分类与格式的改进 具体包括:(1)分类起点的变化。在讨论稿中,将财务状况表作为分类起点。因为FASB和IASB认为资产、负债和权益是基本要素,并且比收入、费用的观念具有逻辑优先性。但是,一些调查对象认为这样的分类方法会造成对资产、负债的过度强调,出于管理者是从经营利润的角度来评估和管理主体的考虑,其认为应以全面收益表位分类起点。最后,FASB和IASB得出结论,在对资产、负债分类时,应考虑资产、负债与主体的哪种职能活动相关,由此,全面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中的职能活动也考虑到了分类过程中。(2)分类方法的变化。讨论稿中建议按照管理层意图进行分类,这需要大量的职业判断,具有主观性、误导性。现在,FASB和IASB决定不再运用基于管理层意图的分类方法来描述分类过程,而是根据资产、负债的功能进行分类,这就减少了职业判断的运用,对筹资区块和投资活动也进行了更明确地定义,提高了分类一致性。由此,分类主观性得到降低,也就不用再像讨论稿中建议的那样将分类基础作为一项会计政策予以披露,而只要在报表附注中说明即可。(3)具体项目分类情况的变化。财务报表分类规则一览表如表2所示。比较表1和表2,可以看出,员工草案中的分类规则与讨论稿中已有所改变,项目有所增减,层次更加清晰,分类方法更加科学。具体如下:一是筹资区块。讨论稿中筹资区块分为筹资资产和筹资负债,而员工草案将其分为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这是由于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是否具有筹资功能的管理决策具有灵活性,造成主体可以将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排除于筹资区块之外,但非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负债则绝对不能包括在筹资区块中。由此,这样的定义方法显得模糊不清,无法在实际中统一运用。为了增强可比性和清晰性,员工草案建议筹资部分应与主体的资本结构一致,即分为债务筹资和权益筹资。二是业务区块。在员工草案中,改变了讨论稿中以核心和非核心活动的概念来区分经营活动和投资活动的定义。因为这种方法依赖于管理层的判断,即什么是主体的核心业务。对于调查对象要求更多的指南以能够清晰地分类,FASB和IASB建议以组合产生收入还是单独产生报酬来对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这就使分类降低了主观性,增强了可比性,提高了信息的有用性。另外,由于现金的可转换性,还特别改变了现金的分类,建议主体只能在一个类别中列报现金。员工草案新增加了营运筹资子类。对于那些并不是由于资本筹集而形成的负债,如退休福利负债,具有长期性质,但这些负债是为了交换某项服务、某种使用权、某种产品或是某项经营活动的直接后果,不应该分类成筹资部分的债务筹资。三是多元交易区块。对于多元交易,FASB和IASB认为应该单独分类为一个部分,而不需要主体根据多元交易对全面收益和现金流量的影响对列报做出选择,这符合内在一致性原则。(4)列报顺序的变化。讨论稿要求主体应在财务状况表、全面收益表和现金流量表中以相同的顺序列报区块,种类和子类。但是,有例子表明按照不同的顺序列报可能会增强可理解性,而可理解性比绝对一致的顺序更重要。所以,在员工草案中给列报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

上述征求意见稿员工草案对讨论稿的诸多改进体现了FASB和IASB为制定一个更加科学、实用的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所做出的努力。上述改进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有关规则的规定更加具体明确,更加清晰合理,使财务报表的主观性降低,提高了不同主体之间财务报表的可比性。这也体现了这次员工草案中提出的财务报表列报的目标。

三、对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成本效益评价及展望

目前,FASB和IASB正在进行,直到最终完成和征求意见稿之前的活动重点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1)对列报准则进行成本效益评估;(2)对金融服务企业提出的财务报告建议的含义解释。其中,成本效益的评估显得尤为重要,也是项目进程延迟的主要原因。FASB和IASB都各自对自己的准则制定活动建立了一整套必须遵循的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只有当报告某项信息的收益能够合理弥补提供和使用信息的成本时,即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才能准则。对某项准则的成本――效益评估,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的变化、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的差异、预期成本性质和范围的不同等。由于个体评估固有的主观性,因此,必须考虑到一般情况下财务报告的所有成本和效益。

(一)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改革的效益员工草案中的财务报表列报改进建议对提高财务报表的可比性、可理解性、有用性将产生显著影响,从而使财务报表使用者获益。由于报告主体将筹资决策及相关活动和其它活动分开列报,有利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从独立于资本结构的角度更好地分析主体的财务业绩。通过在财务状况表、全面收益表、现金流量表和财务报表附注中列报更多的分解信息,能显著增强财务报表使用者对财务状况和财务业绩的分析和理解。财务报表使用者为理解各财务报表的各财务数据之间的关系而花费的时间减少了。财务状况表、全面收益表、现金流量表之间建立起一个共同的结构关系,即在相同的区块、种类列报相关信息,促进了使用者更容易地将信息联系起来。财务报表使用者更易理解主体经营现金流量的来源和用途。因此,通过分析就能够反映主体现金流量的完整图景,为分析现金流量信息所花费的时间和资源也将减少。通过在报表附注中对资产、负债项目的变动分析,财务报表使用者能更好地了解资产、负债的变动原因。这些信息有助于报表使用者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理解会计估计和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的影响。

(二)财务报表列报准则改革的成本 为了实施新的财务报表列报模式,财务报告过程中的所有利益相关群体,包括编制单位、使用者、审计单位、会计培训机构都要为此付出成本。有些成本是一次性的,有些是持续的,但对成本――效益评估都有重要影响。对财务报表编制单位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会计信息系统修改成本。为了获取恰当的数据,特别像用直接法来编制现金流量表,可能需信息技术系统的升级、改造,甚至可能需要一个全新的会计系统。此外,使用者和审计单位也可能要发生系统成本。在两种列报模式的过渡期间,会计主体很可能需要两个会计信息系统并行。财务报告过程中的一些利益相关群体需要花费处理程序和控制程序修改成本。信息系统和处理过程的变化,很可能提高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成本,对有些利益相关群体,还会导致人力成本的提高。与任何财务报告准则的变动一样,财务报告系统的所有利益相关群体都会产生财务报表列报变化带来的培训和教育成本。教育机构要更新课本和教学材料,编制单位、使用者、审计单位会发生培训成本。在讨论稿之后,FASB和IASB运用了多种途径以获得关于新财务报表列报模式的成本效益信息。包括实地测试(Field Test)、FASRI研究、从其他利益相关群体收集信息等。同时,征求意见稿员工草案的也是对财务报表列报模式改革进行成本效益评估的重要步骤之一。在意见征求期间,财务报表使用者可以评估财务报表结构和列报信息的变化对促进财务分析和资源分配决策产生的效益。同样,财务报表编制者可以评估在各自的具体情况下,采纳征求意见稿员工草案中的建议所要付出的努力和成本。由此,意见函也成为成本――效益评估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FASB和IASB还将继续运用更多的实地工作、实地测试和实验研究来获取成本效益信息。

(三)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的展望 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深刻变化、国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的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基于信息使用者需求,制定一个全球统一的财务报表列报准则已成为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重要举措之一。

参考文献:

[1]曲晓辉、肖虹:《公允价值反思与财务报表列报改进展望――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0年专题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会计与财务问题研讨会观点综述》,《会计研究》2010年第5期。

篇4

一、人才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县中医院核定编制54个,共有卫生人员87人,实有编制32人(其中4名为见习生),占总人数的36.7%,缺编22人;聘用55人,占总人数的63.2%,其中聘用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0名,占总人数的45.9%。在学历结构方面,本科学历共8人,占总人数的9.2%,其中在编5人,非在编3人;大专学历共14人,占总人数的16.1%,其中在编6人,非在编8人;高中学历共12人,占总人数的13.8%,其中在编6人,非在编6人;中专学历共48人,占总人数的55.2%,其中在编15人,非在编33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70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2人,占2.9%;中级职称共14人,占20%,其中主治医师5人,主治中医师2人,主管护师1人,其余6人为中级按摩师(非在编);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54人,占77%。

二、科室建设中人才资源配备情况

根据二级中医医院等级评审细则相关要求,按照科室配备要求,中医院应设立5个临床科室和3个医技科室才能迎评审。县中医院已经结合实际分为肺病科、脑病科、老年病科、妇产科、针灸推拿康复科五个临床科室。按省中医院专家评审建议,每个临床科室至少2-3个中医临床医生,五个临床科室至少需中医临床医生10-15人。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人员配备的相关要求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执业助理医师)占执业医师比例≥60%。目前,县中医院现有医师共14人(其中临床医师就有5人,助产医师1人,临床影像医师1人),其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含职业助理医师)仅7人(主任中医师1人,主治中医师2人,中西医结合2人,中医学2人),比例仅50%。由此明显可见,中医类别临床医生人才非常地缺乏。

在3个医技科室(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人才配备方面,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中药房负责人中,应当有主管中药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人、煎药室负责人等均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院配备有负责临床药学工作的药师,提供中药咨询服务,促进中药合理使用。且中药专业技术人员占药学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60%。目前,县中医院的中药房全体人员无一人为中药学专业的,主管中药师任科主任、中药饮片质量验收负责人、中药饮片调剂复核人员、煎药室负责人等人员均不达标,医院无临床中药师。且中药专业技术人员为0。此外,放射科的科主任不具备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

人才队伍的严重不足,造成诊疗科室缺乏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制约了县中医院各项诊疗科室医疗服务工作的全面地开展。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中医医院人员配备的相关要求,目前,县中医院尚缺:临床一线中医医师至少5人,护理人员18人,中医临床学科带头人6人(妇产科、老年病科、肺病科、脑病科、放射科、药剂科),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5人。

三、人才培养情况

由于医疗卫生行业的专业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周期长。县中医院具备副高职称人才缺乏,本科学历少,靠院内跟班培养存在很大的压力和困难。因为大部分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学历偏低,以中专学历居多,专业技术水平低,专业技术职称低,甚至有的无专业技术职称。并且培训经费紧缺,无法将相关卫生技术人员派往省级或更高级别的中医院系统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此外,由于受聘人员的工资待遇低,无编制等因素的制约,留不住人才。

四、建议

篇5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县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然而多数企业单纯追求销量和县场份额,忽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县企业服务局组成调查组对全县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受多种因素制约,我县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全县中小企业基本情况

我县企业发展迅速,经济总量迅速扩大,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已形成了化工、食品加工、特种玻璃及电光源、机械设备制造、纺织、林纸及林板、冶金建材、电力等优势产业。据统计,2005年底全县中小企业完成增加值149.5亿元,营业收入超千万元的中小企业达431家,超亿元的企业达51家。截至今年6月底,中小企业总数已达8922家,完成增加值68.8亿元,占全县经济总量的34.4%,吸纳城镇下岗失业人员2.2万人,成为安置下岗职工的主渠道。

本次调查采用发放《河南省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调查问卷》和深入企业现场调查两种方式,共调查企业3358家,占全县企业总数的37.6%。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中小企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因其生产规模小、资金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等因素影响,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⒈融资困难,周转资金严重不足

资金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资源,但融资难、担保难仍是制约当前中小企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县申请贷款的中小企业资金缺口高达4.6亿元,多数企业反映资金严重短缺,而融资又异常困难。究其原因,中小企业自身存在负债过多、融资成本高、风险大,其信用等级低、资信相对较差。从银行角度来说,商业银行普遍推行“信贷终身负责制”,使银行信贷人员在投放贷款时十分谨慎。基层金融机构授权、授信制度不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要求,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业务逐渐萎缩。中小企业普遍规模小,小额放贷成本高,难以对银行形成吸引力,银行的大部分贷款青睐大客户,导致中小企业资金周转非常困难。此外,国家的优惠政策向中小企业倾斜少,也是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⒉财务控制薄弱,缺乏科学性

当前,我县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财务控制薄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现金管理不严,导致资金闲置或不足。调查发现,能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制度的企业只有1276家,仅占被调查企业的38%。不少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大量现金未参加生产周转,造成现金闲置浪费。还有些企业的资金使用缺乏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无法应付经营急需的资金,使财务陷入困境;二是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困难。多数企业没有建立严格的赊销制度,缺乏对客户进行有效的资信调查和信用评价,更缺乏有力的催收措施,大量应收账款不能兑现或形成呆账,流动资金紧张,生产举步维艰;三是存货控制薄弱,造成资金呆滞。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缺乏深入的县场调查,盲目生产,生产出的产品没县场,存货积压,占用大量资金,轻者影响资金运营能力,重者完全中断资金链,形成资金呆滞,周转失灵,直至停产;四是缺乏对收入、成本、利润的分析,平时只关注现金流,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无法挽救。

⒊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表现出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现场调查发现,多数管理者思想落后,管理能力差,仅凭经验和感觉管理,缺乏对财务管理理论方法的认识和研究,更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经常出现企业财产与个人家庭财产互相占用的情况,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到位,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失去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⒋财务人员素质偏低

调查发现,我县中小企业财务人员素质总体偏低,本次共调查会计人员1707人,近三年接受2次以上培训的仅占32.6%,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仅占36.4%,持证(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证)上岗会计人员仅占被调查人数的37.8%,专职会计只有60.2%。由于财务人员长期不接受培训,文化层次普遍偏低,理财观念滞后、理财知识欠缺、理财方法落后。

此外,企业财务管理问题还表现在有些企业财务档案管理水平低。在所调查的企业中,财务档案立卷归档管理较好的790家,仅占23.5%,多数企业财务档案管理不达标,有的小企业的财务档案像堆废纸一样存放,财务资料极容易丢失,进而影响相关经济活动的继续开展和经济纠纷的顺利解决。

三、解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主要措施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县场经济的完善,县场竞争更加激烈,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将显得更加突出,财务管理的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必须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⒈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管理水平

一是提高认识,要真正认识到管好、用好、控制好资金不单是企业财务部门的职责,而是关系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各个生产经营环节,把强化财务管理尤其是资金管理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的各环节、各个职能部门。二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要充分预测到资金回收和支付的时间,实现资金运用和来源的有效结合、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合理分配,使资金的使用达到最佳效果。三是积极融通资金,要树立现代融资意识,根据企业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融资方式。

⒉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全员管理素质

根据《会计法》的有关要求,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政治思想教育,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特别要加强财会人员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教育,增强财会人员的监督意识,认真履行好会计监督制度的职责。同时注重财会人员知识的更新,要根据企业会计核算方法不断更新的实际,自觉把各种自动化程序引入到企业会计管理中。

⒊科学投资决策,降低投资风险

自有资金不足加之筹资困难,决定了中小企业在投资时必须慎之又慎,把投资风险降到最低。中小企业投资要以对内投资为主,重点应投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新产品试制投资,不断有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上县,使企业在县场竞争中始终处于不败之地;二是对技术设备更新改造投资,使企业的设备始终处于一种具有竞争力的状态,永葆前进的动力;三是对人力资源尤其是在管理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的投资,一方面可以采用招聘的方式引进人才,一方面通过对内部现有人员的培训,提高技能和素质,不断更新知识、更新观念、更新技术,以适应日益激烈的县场竞争的需要。

⒋关注政策环境变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密切关注政策环境的变化,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在新的县场环境中求生存、谋发展,随时了解县场变化,密切关注县场上的现有产品和消费动向,以中小企业良好的服务、灵活的机制、快捷的应变能力,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改变生产方向,实施技术创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巩固和稳定扩张县场占有率,不断扩大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四、建议

⒈进一步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融资的优惠政策。2003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无疑改善了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极大地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配套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一些如利率管制等对中小企业贷款不利的政策仍在实行,应尽快完善有关融资的优惠政策。

⒉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目前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已全面启动,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需加快步伐,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注意信用担保和建立其它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

⒊定期开展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经营者、会计人员、管理人员的短期培训,帮助其提高政策、业务、理论水平。

⒋加大社会监督力度。财政、税务等部门要加强对中小企业财务的监督,促其健全机构,配备合格的会计人员,对不配合的企业采取处罚措施,对没条件建账的企业,指定由社会中介机构其账务。同时,社会中介机构要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工商等部门相互沟通,形成合力,共同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篇6

在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财务报告的使用者对于财务报告的要求和分析也越来越多,投资者需要通过财务报告中专业而精确的数据分析这个企业是否值得投资,经营者通过财务报告中的数据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财务报告已经成为企业对内对外的一项重要的语言。本文从财务报告的理论基础、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改进的国际经验和改进的建议这几个方面对财务报告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财务报告;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1 关于财务报告定义和目标的研究

1978年FASB发表的SFAC NO.1《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中说明:“财务报告的编制不仅包括财务报表,还包括其他传输信息的手段,其内容直接或者间接地与会计系统所提供的信息有关”。2007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重新修订并了国际会计准则第1号《财务报表列报》,主要包括财务状况表、综合收益表、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附注、首次应用会计政策或对会计项目进行重分类期间的比较财务状况表。

财务报告目标就是通过会计实践预期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者标准,在财务会计信息与会计环境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关与财务报告的目标,理论界主要有“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两种观点。杜冕在《国际趋同背景下财务报表列报改进的研究》一文中介绍了“决策有用观”由提出到形成以及被大家采用的过程,并指出了FASB有关的成果,从中可以得知,美国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是“决策有用观”。葛家澍教授则是将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为受托责任观,而杜冕认为从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规定的财务报告目标的定义可以看出我国的财务报告的目标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并重。

2 关于财务报告历史演进的研究

财务报表的演变先后经历了账簿式、单一报表式、两表式财务报告时期及现代的财务报表三表体系。赵丽琼总结了财务报告的演变,认为财务报告的改进和完善是随着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而完善的。企业的组织形式由合伙、独资企业发展到股份制企业,财务报告的内容也从只有资产负债表,发展到资产负债表和收益表两张表。又随着企业投资和筹资活动的影响不断的加大,又产生了财务状况变动表,又发展成为后来的现金流量表。还有人认为财务报告发展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同时与企业经营业务和筹资手段相关。

3 关于我国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准则不断改革和完善,并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即使如此,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刘瑞珍认为虽然企业会计准则在财务报告的列报上做出了一些明确的规定,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她认为财务报告中存在的问题,具体需要从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中具体分析。比如资产负债表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问题;利润表则是对企业的收益、费用难描述不明确;现金流量表存在的问题是一些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在报表中不容易列示。附注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部分也存在问题,信息的披露不够完整和充分,一些重要的项目没有披露。

耿瑞珍认为基于供应链视角的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披露的信息质量不真实、不充分和不主动。具体表现在,财务报告中信息的披露存在不准确的可能性;财务报告中反映出来的数据信息不充分;财务报告的披露对于报告的使用者来说存在滞后性。

高波认为财务报告的内容的可靠性不足和相关性的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缺失以及内容的不完整、财务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不足以及财务报告表外披露主次不清及缺乏规范。

4 关于财务报告改进的国际经验和改进建议研究

美国在会计方面的研究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因此财务报告的改革也比较早,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赵迪在文中借鉴了美国的成功经验,比如,AICPA的研究报告《改进企业报告―以用户为重心》中提到了改进的建议,主要是分部信息、核心以及非核心业务和事项的影响的公允价值计量;一些不确定的披露及改进。同时IASB关于财务报告的改进对我国的借鉴意义也很大,1997年要求企业必须分别按主次要的形式提供不同分部的信息,必须按照公认会计准则进行分部信息的确认和计量。

董宝芳提出了从财务报告的设计原则和财务报表及附注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的建议。在设计原则上,包括目标、内容和模式设计原则三方面;在财务报表及附注的改进上,将资产负债表中的项目按经营、投资和筹资三种活动进行列报;利润表主要是要体现全面收益的特点;现金流量表则是与之前的两张表的项目相对应;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主要是借鉴IASB和FASB改进的经验发展起来的;附注需要披露与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相关的企业信息。

基于人力资源的视角提出了财务报表的改进建议。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中分别加入了与人力资源相关的项目,对人力资源给企业带来的价值进行计量和披露。还有从内部控制的视角研究了内控与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的关系,认为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可以增强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她认为可以从法律法规、企业框架结构和监管的三个方面实施。

5 文献述评

从以上的文献中提出的问题和对策可以看出,不仅要改进财务报告的形式,还要从财务报告的内容上改进;不仅要改进它的设计原则,更要注重附注内容的改进;还可以从不同视角进行改进,这样更可以促进财务报告的改进,使每一位报告使用者都能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

但是,从搜集的资料看,借鉴IASB的财务报告和FASB的财务报告的改进的经验的文献较少。从我国颁布新的会计准则并向国际准则趋同开始,我国的会计研究就已经开始向国际准则靠拢,这也符合经济全球化,因此研究我国财务报告的改进需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和美国等先进国家的财务报告的经验,经过比较研究,找出优点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

[1]董宝芳.我国财务报告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研究[D].辽宁省:沈阳大学.2011:31-44.

[2]杜冕.国际趋同背景下财务报表列报改进的研究[D].山东省:山东财经大学.2013:10-12.

[3]高波.企业财务报告的改进问题研究[D].湖南省:湖南大学.2006:21-28.

[4]耿瑞珍.基于供应链视角的高质量财务报告问题研究[D].辽宁省:东北财经大学.2011:28-30.

篇7

【摘要】本文选取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且在2001年――2004年间公布了年报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和在此期间因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而受到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五个方面对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建立独立董事制度是对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一大制度创新。制度建立初期,有关学者和业界人士对这一制度寄予了厚望,希望它能参与制定公司重要决策、以专家身份诊断解决公司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关联交易发表专门意见、对公司重大信息的披露工作进行监督和审核,等等。随着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件的日益增多,独立董事制度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由于我国目前企业融资渠道狭窄,上市融资受到证券监管部门的严格管制,上市公司出于争取上市发行股票,或者为了获得配股资格,或者为了避免股票被特别处理等等动机,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人为操控会计利润,粉饰财务报表,严重歪曲了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国内外大量的相关文献对财务报告舞弊的动机、方法等作了大量研究。也有的文献对独立董事制度的某一项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作了实证分析。Beasley(1996)运用logist回归方法对董事会成员构成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舞弊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外部董事的比例显著地低于未舞弊公司,外部董事的比例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显著负相关。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任期增加、持股比例增加、在其它公司任职减少,使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下降,但是公司有无审计委员会,以及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并不显著地影响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率。Dechow、Sloan和Sweeney(1996)研究得出独立董事比例大的公司因违反公认会计原则而受到SEC处罚的可能性较小。刘立国,杜莹(2003)以因财务报告舞弊而被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发现,执行董事占董事会的比例越大,公司越可能发生财务报告舞弊。

本文拟全方位、多角度地研究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通过实证分析,检验我国独立董事制度的哪些特征对减少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显著作用;哪些特征则不具有显著作用,甚至是无效的。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一)样本选择

本文的样本选择范围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且在2001年――2004年间公布了年报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和在此期间因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指上市公司在上市申报材料、招股说明书或上市公告书的财务报告以及上市后披露的年报、中报中存在着严重的虚增(虚减)资产或利润行为,而受到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本文这样选择样本是因为:2001年8月21日,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独立董事指导意见》,在境内上市公司全面引进独立董事制度。截止到2004年12月31日,沪市共有837家上市公司,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共有57家(以上市公司发生舞弊的时间为准)。为了控制外部环境和行业因素的影响,我们为每家舞弊公司选取了一个控制样本公司,并根据行业的划分,将舞弊公司与同行业数据进行划分,它们都是本文的研究对象。

(二)数据来源

本文的财务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独立董事数据来自“巨灵信息网(省略)”公布的年报资料,财务报告舞弊数据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csrc.省略)。

三、研究假设及模型变量的选择

(一)研究假设

本研究参考国内外的研究状况,以及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实际考察,提出以下有待检验的假设。

假设1: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存在负相关

关系。

假设2: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3:独立董事年薪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存在负相关

关系。

假设4: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存在负相关关系。

假设5:独立董事知识结构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存在负相关关系。

(二)模型变量的选择

本文所研究的变量主要包括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解释变量(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变量)和控制变量三部分。

1.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

FRAUD上市公司如果发生舞弊行为取1,否则取0。

2.解释变量(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变量)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的相关性,因此,作者选取了独立董事比例、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独立董事年薪、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独立董事知识结构等能对独立董事作数量描述的变量,其具体定义见表1。

3.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的控制变量有公司规模、公司业绩、财务杠杆和股权结构。其具体定义见表2。

四、模型的设计

针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目的,根据上述的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的选择,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来对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同时使用P检验来加以验证,分析软件采用专业统计分析软件Eviews5.0。

根据假设1,具体的模型形式如下:

各模型中,i为横截面单元,指我们所选取的公司的横截面样本;t时间序列单元,在本部分中为2001年――2004年;Fraud代表公司是否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现象。

五、实证结果及分析

(一)独立董事比例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验证

根据假设1,全部样本的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变量)与解释变量(独立董事比例)、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独立董事比例的系数为-4.6808,z统计量为

-2.6135,P值为0.0090,说明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支持假设1。此结果与Beasley(1996)运用logist回归方法对董事会成员构成与财务报告舞弊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结果相符。

(二)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验证

根据假设2,全部样本的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变量)与解释变量(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4。

从表4可知,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的系数为0.3462,z统计量为0.5086,P值为0.6110,不支持假设2。此结果进一步证明了Linsell(1992)的研究“审计委员会没有恢复公众对财务报告的信心。”也与Beasley (1996)提出的“公司有无审计委员会以及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比例并不显著地影响虚假财务报告的发生率。”观点相一致。但与Sweeney和Sloan(1996)、Defond、McMullen,Dorothy,Raghunandan and Rama(1996)等人的“没有审计委员会的公司更可能财务造假”、“高估利润在设有审计委员会的公司中更少发生”、“舞弊公司设置审计委员会的比例低于未舞弊公司”的研究结论不一致。

(三)独立董事年薪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验证

根据假设3,全样本的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变量)与解释变量(独立董事年薪)、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见下页表5。

从表5可知,独立董事年薪的系数为-2.93E-06,z统计量为-1.1266,P值为0.2599,不支持假设3。此结果表明了独立董事年薪越高,越有可能与上市公司“合谋”,不利于控制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

(四)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验证

根据假设4,全样本的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变量)与解释变量(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6。

从表6可知,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的系数为-0.1829,z统计量为-2.8436,P值为0.0045,说明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支持假设4。此结果表明,当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的次数越多,越有助于独立董事对公司生产经营等方面情况的了解和掌握,这样,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就能够得到真正地发挥。当然,这要求独立董事必须对董事会会议所提供的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做出正确地判断。因为,“公司管理阶层显然是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而来自被监督对象的信息是否真实和完整存在疑问。”

(五)独立董事知识结构与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相关性验证

根据假设5,全样本的被解释变量(财务报告舞弊变量)与解释变量(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见表7。

从表7可知,会计专业人士占独立董事的比例的系数为-1.1125,z统计量为-1.6529,P值为0.0984,说明会计专业人士占独立董事的比例越大,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舞弊发生的可能性越小,支持假设5。此结果表明,在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成员构成中,应当提高具有会计专业知识背景的独立董事比例,这样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

六、研究结论和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以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且在2001年――2004年间公布了年报的,所有A股上市公司和在此期间因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而受到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上市公司为基本样本,对独立董事制度特征与财务报告舞弊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发现:独立董事比例、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会议次数以及独立董事知识结构与财务报告舞弊均呈负相关关系,说明上述独立董事制度特征对控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是有效的;而由独立董事担任的审计委员会和独立董事年薪则对控制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发生是无效的。

(二)建议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我们认为应当积极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积累的独立董事制度建设经验,结合我国国情,从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多种途径去加强当前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的独立董事制度这一薄弱环节,真正发挥出独立董事制度在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中的作用。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独立董事比例,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尽管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已达了“三分之一”的要求,但是,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对于聘请独立董事仅仅当作是在完成监管部门的一项任务,属于被动执行型。因此,建议有关政策制定部门还应当考虑公司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独立董事的比例。

2.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质量。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的作用在逐渐减弱,究其原因,也许是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职业技能、专业经验及道德素质都尚未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为此,需要有关政策制定部门制定相应的措施大力提高审计委员会中独立董事的质量,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委员会对公司的财务控制、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3.切实解决好对独立董事的激励问题。我们认为,在目前状况下,对独立董事的激励措施采取混合方式应当是比较好的。即,在支付独立董事适度年薪的同时,结合传统的声誉机制(Reputation Effect)的激励机制。同时,建议中国证监会应当在每年从上市公司独立董事中评选出若干名年度最佳独立董事予以表彰,对于的独立董事给予公开谴责。

4.增强独立董事参与公司管理的主人翁责任感。事实表明,只要独立董事具有责任心,积极主动地去参与公司决策,肩负起监督的职能,并且充分意识到,如果公司一旦发生财务报告舞弊行为,自身也将负有连带责任,那么,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就会有所收敛。有鉴于此,我们建议证券监管部门应当制定独立董事例会的约束性制度,对于经常缺席会议的独立董事给予公开谴责。

5.合理调整好独立董事的知识结构。目前我国独立董事成员的构成中,会计专业人士所占的比例还比较低,学者型独立董事(指来自高等院校、研究设计院(所)、有关学会等的专家、教授)仍然是我国独立董事的主流,缺少具备财经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士。因此,我们建议公司应当积极地聘请那些具备一定的决策公司经营方针、制定公司发展战略的能力,熟悉会计准则,熟悉法律制度,同时又了解公司所在行业的基本面和发展动态的实务界人士担任独立董事。

篇8

关键词:分部财务报告 报告分部划分标准 应报告分部确定

现代证券市场是建立在信息披露制度之上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是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投资者作出合理投资决策的基本依据。在企业已出现跨业、跨地区经营的全球性发展趋势的当今,从总体上反映一个集团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总括情况的合并报表,虽然可以展示集团的全貌,但它的高度概括性必然带来其无法披露细节信息的局限,合并报表掩盖了集团内部各成员之间的差异,隐匿了集团中处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各个分部的盈利能力、发展速度、承受风险的能力和承受风险的程度等有用信息,致使财务报告用户无法据以满足其有效决策的需求。为弥补合并报表的先天不足,需要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国际上通行的对合并信息进行分解披露的途径之一便是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本课题拟就我国上市公司的分部财务报告作一些探讨。

一、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现状及国际比较

由于我国迄今尚未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会计准则体系,因此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证券监管部门有关规定的影响,分部信息的披露即是如此。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报告中分部信息的披露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完全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以前)。在1994年以前,由于证监会没有公布正式的定期报告内容和格式,因而是否披露分部信息完全取决于各上市公司。在披露分部信息的上市公司中,披露的程度和范围存在很大差异。(2)指导性的自愿披露阶段(1994年-1995年)。1994年1月,中国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试行)》(以下简称《准则第二号》),对公司的分部信息做了模糊的定性描述要求,但并未做出强制性披露的规定。在这一时期,已有一些上市公司利用分部信息来传递对它有利的信息。(3)半强制披露阶段(1996年-1997年)。1995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对《准则第二号》的第一次修订稿,在以附件形式颁布的《财务报表附注指引》中规定了分地区分类提供前后两年的主营业收入、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并且要求对集团内分部间的交易结果予以抵消。(4)1998年开始,强制披露阶段。1997年12月,中国证监会了经再次修订的《准则第二号》,对分部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二是披露的指标只规定了分部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营业毛利三项,不再要求披露分部税前利润和净资产信息。1998年12月的《准则第二号》修订稿对分部信息的披露要求未作改变。值得一提的是,1998年财政部颁布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也对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编报分部财务报告的要求,规定公司编制“利润表”附表2“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年报),并要求公司在附表中按行业和公司所在的地区披露营业收入、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指标。但迄今为止,我国尚未制定和颁布专门规范分部信息披露的具体会计准则。

美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质量要求和数量要求居世界领先地位。早在1939年,美国就已经鼓励企业对国外经营分部作单独的披露。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于1969年对在美国证交会登记的公司提出披露行业信息的要求。1976年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公布了第14号准则《企业分部的财务报告》,要求企业披露行业分部信息和地区分部信息。以后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陆续了第18号准则(1977年)、第21号准则(1978年)和第24准则(1978年)等一系列与分部财务报告有关的准则:第18号准则要求将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和方法用于分部财务报告;第21号准则要求公众持股的上市公司按行业、国外经营、主要客户和出口销售披露分部信息;第24号准则规定企业免于编报分部信息的几种情形。这些准则的制定和实施,为美国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提供了指南。1991年4月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理事会成立了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经过三年的研究,该委员会完成了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有不少篇幅涉及分部财务报告的信息披露,该综合报告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准则的发展和走向。

英国是最早提出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国家之一。1965年,英国的股票交易所率先要求上市公司编制分部财务报告,披露分行业营业额和利润额以及分地区的营业额;1967年,英国公司法首次作出公司应披露分部信息的法律规定;1990年,英国原会计准则委员会综合当时的法律规定和股票交易所的要求,了标准会计实务说明书(ssap)第25号《分部报告》,要求企业增加披露行业分部和地区分部的资产信息。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于1981年了第14号国际会计准则《按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要求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其他经济上重要的单位按行业和地区分部报告财务信息。而后,该项准则经修订后于1997年公布,把提供分部信息的范围限定在“权益或债务证券公开上市的企业,和在公开的证券市场上其权益或债务证券正处于发行阶段的企业”。

其他许多国家和组织也有披露分部信息的要求或建议。如,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有类似于美国的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准则;欧盟国家有类似于英国公司法中关于分部财务报告要求的规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披露分部信息的建议;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准则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也对披露分部信息予以支持。

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已越来越大,呈现出跨行业、跨地区、甚至跨国家经营的趋势,为分部财务报告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同时上市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的极大分离,使大量的财务报告用户只能以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为其决策的基本依据,随着投资者理性程度的提高,投资者和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分部信息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对分部财务报告的研究滞后。当务之急是制定和颁布一项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具体会计准则以规范上市公司和其他多元化企业或集团的分部信息披露。以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整体质量及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对我国上市公司分部财务报告的几点建议

(一) 关于报告分部的划分标准

分部财务报告是指企业集团对其内部按一定标准划分的披露重要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分解信息的报告。分部的划分和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基础。虽然分部的划分可有行业、地区、客户、组织结构、独立核算单位、生产线、主要产品以及法律实体等多种,但由于按行业和地区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深入说明一个企业的机会和风险,因而行业和地区的分部信息最受用户关注。

行业分部(“business segment”,译为产业分部),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主要是对企业外的客户,分别提供不同的产品或劳务,或者不同类别的相关产品或劳务的各个组成部分。由于产业结构几乎是影响所有企业机会和风险的关键因素,故此项信息特别有用。

地区分部(geographical segments),是指一个企业内可以区分的、在特定经济环境中从事提品或劳务的组成部分,它承担的风险和获取的报酬不同于企业在其他经济环境中经营的部门。由于不同地区的政治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而,按地区分部提供的信息,将有助于深入了解企业的机会和风险。

我国现行规定对报告分部的划分偏重于行业分部标准。《准则第二号》只要求披露行业分部信息,不要求披露地区分部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规定的“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附表格式则以行业分部为第一级分部,以地区分部为第二级分部。我们认为多数上市公司一般是按行业进行管理并编制内部财务报告的,其按行业提供的分部信息最能反映实际经营状况,故以行业为标准划分分部是恰当的。但也有一些从事多种经营的上市公司,并不按行业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而是按地区来设计管理体制和报告体系,对这样的公司要求其以行业为标准披露分部信息则并非最为恰当,因为这一做法会增加分部财务报告的会计工作量和编制成本,同时也不一定符合财务报告用户的信息需求。我们的观点是,当企业的内部财务报告体系是以地区为基础分部时,如果以地区为标准划分分部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公司面临的机会和风险,公司应按地区分部对外提供分部信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准则时,应有一定的灵活性,对第一级分部的划分,除规定行业分部标准外,还应增加地区分部标准,企业在编报分部财务报告时可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确定第一级分部的适用基础。

(二)关于应报告分部的确定

对财务报告用户来说,只有具有重要性的信息才是有价值的信息,对不重要信息的披露势必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并给用户造成“干扰”。因此,为突出重点和保证会计信息的重要度,企业只需对重要分部的信息予以单独报告,其他分部则采用汇总报告。

关于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许多国家都对此作出了类似的规定。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应在分部报告中予以披露的分部是收入主要来自外部客户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产业分部或地区分部:(1)其对外对内的销售收入占企业总收入10%或以上;(2)其分部成果(利润或亏损)占全部盈利部门或全部亏损部门的汇总成果10%或以上;(3)其资产占企业总资产10%或以上。又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规定,符合下述三个条件之一的行业部门,应列为“应报告行业分部”:(1)该分部的营业收入占整个企业合并收入总数10%或以上;(2)该分部的营业利润占企业所有未发生营业亏损的行业分部的合并营业利润10%或以上;(3)该分部的可辨认资产占整个企业合并可辨认资产10%或以上。主要客户信息,凡占企业经营收入10%或以上的单个客户,应予以披露。国外经营和出口销售的信息,凡销售收入占合并收入总额的10%或以上,或者资产占合并资产总额10%或以上的国外分部(地区或国家)均需要进行披露。

此外为保证分部信息的充分披露,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规定了“75%”的限制条件。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规定,如果把企业已报告的分部来自外部客户的收入相加,其总额不到企业总收入的75%,企业应增加报告的分部,直到其来自客户的收入总额达到75%止。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则规定,所有应报告分部来自非相关客户的合并营业收入,最低应占所有行业分部相应合并营业收入的75%。

在我国有关分部财务报告的现行规定中,除《准则第二号》提出了行业分部的重要性判断标准之外(行业收入占主营业收入10%或以上),对报告分部的确定无其他规定。我们认为,应报告分部的确定是分部财务报告的前提,我国的现行规定过于简略,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在制定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时,应考虑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南。如,可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的有关规定,采用“10%”的重要性标准和75%的限制条件,当某一分部的营业收入、损益和资产占企业合并后的经营收入、经营损益和资产总额的10%或以上时,该分部便作为应报告分部单独披露;当应报告分部的外部总收入占合并或企业总收入的比重不足75%时,应确定另外的应报告分部,直至达到75%的水平。

(三)关于分部财务报告的内容

基于成本方面考虑,分部报告的内容通常只限于一些关键指标。如:修订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14号要求主要分部报告形式披露以下指标:(1)分部收入;(2)分部成果;(3)分部资产的账面总额;(4)分部负债的账面总额:(5)当期购入的分部资产(财产、厂场、设备和无形资产)的总成本;(6)当期分部资产的折旧和摊销费用总额;(7)除折旧费和摊销费以外的重要的非现金费用合计数;(8)企业从联营、合营或其他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投资获得的和净损益份额(如果这些联合经营实质上均在该单个分部内),以及相关投资金额。此外,它鼓励企业对分部收入项目的性质和金额作出披露;对具有相似规模、性质或影响的分部费用项目作出披露,还鼓励企业对分部的现金流量信息作出披露。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4号要求行业分部披露收入、获利能力、可辨认资产及其他信息;国外经营披露收入、经营损益、可辨认资产信息;符合披露标准的企业从母国外销给国外非联属企业客户的销售收入,按地区别及总额披露;符合披露标准的主要客户,按各该客户逐一披露其销售情况(须注明从事该销货的行业部门,但不必注明个别客户名称)。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在其综合报告《论改进企业报告》中建议增加边际毛利、现金流量、营运资本、研究和开发成本、资产的主要类别等指标。

如前所述,我国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要求企业在“分部营业利润和资产表”中披露的指标有营业收入、 折扣与折让、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存货跌价损失、 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利润或亏损、资产总额、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等十三项。我们认为,以上披露要求还有不完善之处,具体体现在:(1)某些指标涉及对共同费用的分配,可能会给管理当局以操纵分部财务信息的机会,容易给财务报告用户带来误导,如管理费用、财务费用、营业费用等三项指标;(2)某些指标的披露可能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如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指标。当多个行业分部集于同一会计主体时,该会计主体的投资和筹资活动未必按各行业分部进行明细核算,从而未必能提供投资活动现金净流量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分部资料,企业若另外搜集有关投资和筹资活动现金净流量的分部资料,势必加大会计的工作量和核算成本,影响会计信息披露的时效性。我们建议分部财务报告具体准则的制定机构能对此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① ias14,segment reporting,1997.

篇9

 

一、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特点。

 

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是指为信息需求者编制以财务信息为主要内容、以财务报表为主要形式、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财务受托责任的综合报告。我国目前试编的综合财务报告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编制,所以又称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相对于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报告,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在全面性、完整性、系统性、长期性等方面尤为突出。

 

现行的收付实现制预算报告仅能反映政府财政收支情况,无法完整反映政府拥有的资源、各类负债、运行成本和费用,对政府财政能力和财政责任等不能进行全面披露。而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通过政府财务报表、政府财务报表附注、政府财政经济状况、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四个部分,从整体上反映了政府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的财政能力和财政责任,全面、系统地分析财政资源可持续性,为政府债务风险防范提供基础,对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提高财政透明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当前编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一)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数据不完整的影响。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要全面披露政府资产,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反映公共基础设施资产状况。但目前采集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数据存在相当大难度:一是部分基础设施建造时间久远,历史数据缺失,建造成本难以取得;二是部分市政工程在建成移交时,只是移交实物管理权,没有办理产权移交手续,只由业务管理部门进行数量统计,未纳入财务核算;三是由于市政设施建造时间长,日常维护费用高,且无法取得历史数据进行折旧测算,即使相关单位提供资产数据,也无法采用重置成本法按照新建设施平均造价进行估算;四是公益性国有企业承建的政府性城市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后,直接转入长期投资核算,不在固定资产科目直观体现,导致公共基础设施资产数据不完整。

 

(二)纳入合并范围报表会计基础不一致的影响。

 

目前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主要依托现行财政决算报表体系,但是纳入合并范围的报表中,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执行的是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执行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相结合,国有企业执行权责发生制,会计基础不一致给编制工作带来了较大困难。如行政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与事业单位计提折旧不一致,导致决算报表上固定资产的高估,而决算报表无法提供资产的准确分类、入账时间、事业年限等基础信息,在编制综合财务报告时无法对折旧数据进行调整。在将决算数据进行权责发生制的转换和合并过程中,补充有关数据资料的转换工作较为复杂,缺乏信息报表系统支撑,主要依靠手工录入,易出现人为差错;部分转换过程缺乏客观依据,依赖主观判断,对报告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产生不利影响。

 

(三)政府债务确认计量不全面的影响。

 

现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主要是为预算管理服务,政府负债信息核算范围的局限,导致与预算不直接关联的债务信息游离于决算报告之外,难以反映政府整体负债状况。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采集的负债数据主要集中在决算报告所披露的显性负债信息,无法反映隐形负债和或有负债,无法实现政府债务状况的完整性。虽然目前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已包含政府融资平台表内负债情况,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对间接负债和或有负债尚无法确认和计量;同时,由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负债和企业承担偿还责任的负债区分不明确,甚至不确认政府承担偿还责任的负债,无法厘清政府负债底数。政府债务确认计量不全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在防范债务风险等方面的功能。

 

(四)政府内部事项抵销不充分的影响。

 

为防止合并财务报表内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重复计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需对政府内部事项进行全面抵销。但由于政府层级多,条线部门多,行政事业单位、政府融资平台等合并主体之间的往来事项比较频繁,虽然编制过程中已经对财政内部报表之间、财政与行政事业单位之间、财政与政府融资平台之间的主要往来事项做了抵销,但是由于部门单位之间往来事项的复杂性,以及缺乏基础数据的支撑,内部事项的抵销不充分,对报告数据的准确性产生不利影响。

 

三、完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编制工作的建议。

 

(一)细化公共基础设施确认标准,充分披露相关信息。

 

政府需要进一步明确公共基础设施的确认标准和范围,确认哪些属于管理单位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无论采用历史成本法还是重置成本法,公共基础设施的计量工作量都很大,而对于公众而言,更关注公共设施的事务数量和明细情况,建议对于难以取得价值的公共基础设施暂时按照实物量计量,在报表附注中充分披露。非公益性国有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公共基础设施,也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物质基础,建议这部分资产也应当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

 

(二)加快推进政府会计制度体系建设,适度引入权责发生制。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政府会计制度是政府会计改革的两大重要内容,两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要编制科学、完整、准确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离不开政府会计基础工作的支撑。建议财政部加快对政府相关会计制度的修订完善,建立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确保全面准确地核算政府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情况,为加强政府资产管理、债务管理等方面财政管理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

 

但是考虑到目前财务管理水平,大规模引入权责发生制并将其作为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的做法不可取,应适度引入,稳步推进,从而进一步提高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三)结合资产管理系统资源,准确计量固定资产折旧。

 

目前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中,已获取各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名称、类别、原值和启用年月等原始数据要素。依据这些要素并结合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相关规定,根据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已使用年限,可以采用平均年限法计算出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和年折旧额。但采用这种方法工作量较大,可以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在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与部门决算数据核对一致的前提下,开发与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连接的固定资产折旧计算程序,解决目前固定资产折旧数据不易取得的难题,获得固定资产的真实、准确计量数据。

 

(四)统一政府融资平台会计核算,真实准确反映城建项目情况。

 

目前政府融资平台主要具有融资、土地开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功能,因此现有任何一种会计核算制度均不能满足这类公司核算需要。建议以企业会计制度为基础,结合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房地产企业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土地储备会计制度等制度中有关业务要求,建立一套统一规范的会计核算办法,真实、可靠、准确地反映政府性城市建设投资项目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水平,提高政府性城市建设投资项目管理的透明度。

 

(五)规范债务披露机制,全面反映政府负债。

 

在对地方政府债务信息进行披露时,对于不符合负债确认条件和计量标准,以及无法量化的政府隐性负债,应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附注中披露相关信息,全面、系统地反映政府所有债务信息。另外,还应当充分利用附注中的有关信息,引入相关风险管理指标体系,分析政府债务运营情况和债务风险,以使政府管理者全面掌握政府债务风险状况,推进政府风险应对措施实施。

 

(六)完善财政报表系统,加大基础数据采集力度。

 

纳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合并范围的单位,应准确计量单位内部借入借出、应收应付及内部收支金额,并在单位报表中单独列示,便于在汇总时进行抵销。另一方面,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类财政报表,财政报表有一整套严格的编报程序和审核要求,数据信息质量较高,在此基础上完善财政报表系统,尽可能充分反映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经部门和财政审核,确保报告采集的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参考文献:

 

1.陈立齐。 基于权责发生制的财务报告[J]. 预算管理与会计。 2014(5)26-27

篇10

关键词:权责发生制 政府综合财务报告 现状思考

一、概述

长期以来,在企业的会计核算中,权责发生制早已被广泛的采纳和运用。而在世界各国政府的会计核算中,收付实现制有着较多的应用。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传统的收付实现制度难以适应当前政府资产管理的需求,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和局限性。权责发生制的引入,使得政府的综合财务报告能够更加全面的反映资产负债、成本费用、以及运营状况等方面的情况。不仅能够让公众更加公开透明的了解政府的财政信息,还为决策者提供了更加真实可靠的信息。有助于财政风险的防范、政府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更加精细化的财政管理,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立。

二、权责发生制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试编现状

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的预算会计制度,能够对政府的财政预算收支情况进行核算,却无法完整的反映资产负债、成本费用和债务情况,难以有效的记录与评价政府的财务信息。为此,我国政府加大了政府会计制度的改革,努力将财务报告制度逐步完善,并对《预算法》进行了修改。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试编工作,也已于2010年正式启动。从政策、法律等多渠道着手,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从报表的数据来源来看,主要由两个层面构成,即财政层面和部门层面。基层单位的数据先汇总至部门,经过部门汇总后再报送财政,最终的政府财务报告由财政部门负责完成。在政府的财务报告中,包括了合并财务报表、政府财务报表附注、政府财政经济状况、以及政府财政财务管理情况。在编制的过程中,会计确认基础所采用的方式,同时包含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两种。收付实现制是日常核算的主要形式,而在年终则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内部抵销、调整、转换有关数据而生成财务报表,从而形成最终的政府财务报告。

三、存在的问题与障碍

(一)主体认定困难

报告范围的界定,其依据是政府财务报告的主体,也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关键所在。而在财务报告试编的过程中,主体范围的界定有着不同的方法,不仅包括了本级政府的财政,还包括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社会团体。任何一个预算单位,在作为记账主体的同时,也是报告主体。认定的范围广而模糊、且体制复杂,缺乏统一的会计核算基础,导致核算主体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从而增加了主体认定的难度。

(二)内部调整与抵销不合理

在权责发生制下,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有关数据进行了调整与转换,所生成的资产负债表、运营业绩表,客观的反映了政府的财政总体情况。内部调整需要增加或剔除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事项,以避免报告编制结果产生内容方面的遗漏。而内部抵销则是将重复事项进行合并,以防止出现重复的内容。但在资产管理方面,固定资产的实际净值、投资形成的产权、投资资产的损益变动等情况往往难以反映。在债务管理方面,容易掩盖相关债务、形成隐性负债、弱化政府的风险意识,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固定资产计量难

对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试编来说,固定资产的确认与折旧,是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按照固定资产的类别划分,包括了一般性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但实际操作的效果不佳。固定资产信息的来源渠道较多,缺乏专用的信息系,使得不同渠道的数据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难以全面反映政府的固定资产信息。由于政府固定资产的数量巨大,价值计量难以准确获取,加上缺乏统一的计提折旧标准,导致折旧测算工作有着较大的难度。

四、建议与对策

(一)确认政府财务报告主体

政府财务报告主体的确定至关重要,需要参照受托责任法的要求,并结合目前的预算管理体制,对记账和报告的主体予以明确。以财务会计核算为依据,核算单位发生的会计事项,确定记账的主体。从财务报告出发,分析会计报表数据等财务信息,明确报告的主体。两种主体之间彼此紧密联系,报告主体的数据和信息来源于记账主体,并以此为依据作出相关决策。在政府的合并财务报表中,行政事业单位等核心层主体,应采用分项法予以并入。而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作为层的主体,则应并入其国有权益部分。

(二)正确处理调整与抵消事项

对于调整事项的处理,涉及到收入与支出的确认基础不一致、以及资产与负债的反映方式不一致两种情况。前者可以直接调整期间,而后者则需获取外部的数据,并选择适宜的调整事项报表种类。对于内部抵销事项的处理,既可以先抵再合,也可以先合再抵。在权责发生制核算方法中,抵销事项包括了政府内部的收入与支出、政府内部的借入与借出、以及政府内部的投资与参股三种类别。其报表类型也可分为四种,即财政总决算与相关报表的冲销、部门决算与基建决算的冲销、部门决算相关科目的冲销、以及基建决算相关科目的冲销。应当根据抵销事项的具体类别,合理选取报表的类型。

(三)做好固定资产的认定与核算

政府 固定资产的计量难问题,主要是由于认定难度大、核算标准不统一等原因而导致。做好固定资产的认定工作,需要借助于专业化的管理软件,进行统计报表的设计、录入和汇总,并加强数据的审核。参照《企业会计准则》,确定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基数与方法,制定预计使用年限、年折旧率、预计净残值率等参考标准。明确公共服务类固定资产的归属,采用不同的折旧测算方法,从而保证资产按核算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梁远平.试编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重点、难点分析[J].科学咨询.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