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学习教案范文
时间:2023-06-01 10:4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题学习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案例导学;教学模式;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8-0255-02
The Teaching Pattern for Software Architecture with Leading Examples
YU Kui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Abstract:A novel teaching pattern of software architecture is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which combines leading examples with the teachers' guiding and the students' learning with groups. The result of teaching has proved that the pattern can not only arouse the enthusiasm of the students, but also help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course quickly and improve their practice abilities.
Key words: leading examples; teaching pattern; learning with groups
1 存在问题
1.1 传统教学方式简单,学生主动性不高
目前,高等院校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主要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以及软件体系结构的动态性和适应性的理念,简单分析软件体系结构原理的具体应用。由于该课程的理论性较强,概念繁多,学生普遍觉得太抽象,没有什么实际的东西。
1.2 课程教材缺陷,无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和学生课下自学的主要依据。在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单一的软件体系结构教材,存在可用性差、信息量不足等问题,不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认知工具;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师生缺乏互动;没有形成适合课堂教学的完整的软件体系结构分析与设计案例,使得学生对软件架构分析与设计的方法和过程缺少深刻的感性认识,无法纠正学生对软件体系结构的一些错误或模糊的认识,从而不能进一步深人理解软件架构的理论和方法。
本文针对现有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软件工程以及相关专业的本科生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为探索有效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
2 基于案例导学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讲解的是一系列相关的抽象模式,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较多,理论性也比较强。因此,软件体系结构的教学必须与实际的软件项目相结合,通过实践练习加强对软件架构的概念和设计思想的理解,才能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可以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点;从案例中分析各类软件系统架构设计风格的优缺点,可以让学生尝试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在传统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以教师的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讲授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生往往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在讲解基本原理和理论之前,先介绍一个恰当的案例,通过具体的案例分层解析,逐步引导,学生既容易记忆,也会掌握得更加牢固;然后布置实战项目,在项目练习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收集相关资料;学生采用合作的方式对课题进行探索、分析和研究,最后在团队的努力下解决问题。因此,在软件体系结构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以案例导学为指导,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软件体系结构教学模式, 确立了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通过人人参与个性化的实际案例设计,解决了理论和实际运用脱钩的教学问题。
2.1 案例导学,注重引导
“案例导学,注重引导”教学模式,就是将案例教学引入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中,以案例为前导,引出问题,围绕案例,分层解析软件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式下,案例只用来练习或验证工具的用法。本教学模式以“案例原理解析”为主线,强调围绕案例为前导,引导学生参与与思考,让其能参与实践案例的探讨,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教师将相关知识在案例分析时自然带出,使学生学习的针对性加强,识、记效率提高,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从而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步提高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讲解管道-过滤器设计风格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思考传统的语言编译器工作过程。编译器由扫描器、语法分析、语义分析和代码生成等多个处理模块组成。让学生思考各个模块的工作流程,让学生画出编译器的结构图。然后让学生思考编译器中的各个模块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之间连接。最后教师再结合这个实例进行管道-过滤器概念和原理的讲解。通过这种具体而且学生熟悉的实例,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并掌握管道-过滤器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学生在思考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2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案例导学”能较好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同时从实战项目出发,由教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搜集有关的资料以软件系统架构相关实例,引导学生课后深入讨论,各抒己见。这种在“案例导学”指导下的“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抽象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方式应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学习”精神。因此,我们将“团队开发”模式的思想贯穿于本门课程教学的始终。在具体操作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拔尖”的学生作为各组的负责人,教师给定一些软件体系结构的设计风格或模式,每个组选择一个题目,要求以不同的体系结构风格或模式去完成。教学模式的组织形式可以组织专门的课堂研论会,以组为单位,让学生讲述他搜集的资料和相关的实例,并重点讲述他对实例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则在掌握已有教学资料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国外一些在软件工程领域有突出贡献的大学的软件架构课程,如卡内基梅隆大学SEI的软件架构实践、软件架构评估、RUP软件开发过程和架构模式等课程,同时建立软件体系结构教学课程网站,包括教案、习题库、试题库和实例等,将最新的教学资源、研究成果和进展展示给学生。这种“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的方式,比较适合于本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实践的效果令人满意。
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上完了软件体系结构的5种风格后,可以布置经典的模式设计课题“Key word in context”,然后把学生分成5组,然后要求每组学生:1) 选择一个或多个设计风格来设计此课题;2) 对选择的风格进行综述;3) 设计中遇到的困惑。要求学生课后完成,并组织专门的课堂讨论,每组选派一个代表进行陈述,让学生参与点评。
3 新模式的注意事项
3.1 兼顾传统讲授方法
传统的课程讲授基于教材,注重原理和知识的系统性;案例导学则基于实际的问题,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两者各有特点,不能偏废。因此要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在以案例引出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主线介绍概念、原理和方法的同时,注意将传统教学和案例导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传授知识的相对集中、完整与连贯。
3.2 理论教学和案例探讨并重
与传统讲授方法相比,该教学模式会增加案例探讨的要求,可调节理论与实验课的侧重点来解决理论课时的不足,即课堂教学以演示讲授为重,案例探讨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形式为主。
4 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案例导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很适合软件体系结构课程,它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较快掌握该门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且教学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董天阳, 简b峰, 张玲, 等. 软件体系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讨[J]. 远程教育杂杂志, 2007(1):29-32.
[2] 涨友生. 软件体系结构[M]. 清华大学出版, 2004.
篇2
(一)通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对比,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27-940-437+10
60-4038+656+440+28
2.按要求摆圆.
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7.
(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生:第(1)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必须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
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请同学们边摆边说.(学生操作完,请一名学生叙述)
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6=3(朵)
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
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条代表问题放到6朵红花下面)教师先出示有9朵红花的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生:黄花有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生: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把红花的朵数分两部分,并让学生指一指哪一部分是同样多的朵数,哪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哪一部分是所求的黄花的朵数.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生: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
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
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105页“做一做”.
(1)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师:第(1)题求象比熊少几只怎样想?第(2)题求象有几只怎样想?
(3)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做在书上,及时订正.
2.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仿例7编题后解答.
3.课堂作业.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讲授两种应用题的对比,重点是在正确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篇3
关键词: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一解
一、绪论
从现在普通民办学校教学来看,学生每天在校的时间短,在车上的时间多,并且学生都来自不同的省份,教材也不一样,造成了一个班内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同。在一个学校读了几个月、一学期或几年,学生有可能到别的市或别的省的学校去读书。因此,在民办学校和新课程改革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显得尤为重要。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给人一条鱼充饥,只能管一时,不如教人如何捕鱼,这样他以后就不会再挨饿了,可以管一世。也就是说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学会”不如“会学”也。
二、一题多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题多解”法是学生通过多种解题方法的比较,能从寻找最优化解题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创造和自学能力,大大增强了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更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可以变学生的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拓宽学生眼界,达到一个信息输入,多个信息产出的功效;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可以促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寻求正确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广泛开展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前提,在教学中对一道题要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去分析,既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解题方法,又要注意分析题目的特点,选用灵活巧妙的解题方法,锻炼学生的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例如:证明: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八年级下册《四边形》第108页)
先将文字证明题转化为几何语言:
已知:如图,在梯形ABCD中,AD//BC,∠B=∠C.求证: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
■
经过分析,要证明梯形ABCD为等腰梯形,关键在于证明AB=CD。
三、多解归一,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多解归一”法是引导学生把多种解法相互比较,进行联想、猜想、抽象。对题目的条件和结论作进一步的探索,挖掘本质思想,解答题目。
多解归一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练习的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在多种解法中得到最一般的规律,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不足的地方:学生的经验不足,要达到很熟练的程度才能把多种解法的规律找出来。
四、多题一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多题一解”法是从几道典型范例出发,将知识点进行横向、纵向延伸,把同类型或解法相同的题目归纳在一起。学生通过第一个问题牢固掌握基本题型和基本解题方法、规律,再观察出其他问题与第一个问题的联系,同类题目就迎刃而解。
例如,首先引入“将军饮马”问题,然后将“将军饮马与路程最短”纵向延伸。
案例:将军饮马问题的变式:A、B两村位于一条河的两岸,假定河的两岸笔直且平行,现在要在河上垂直于河岸建一座桥。问:应把桥建在什么位置,才能使由A村经过这座桥到B村的路程最短?
■
做法:①作BE河岸,使BE的长等于河宽。
②连接AE,交靠近A村的河岸于C点。
③在C点处架桥CD,从A村过此桥到B村的路程必最短。
分析:桥长CD是固定的,所以扣除CD后时,问题就变成是使得AC+DB达到最小。
五、结论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为了使学生达到掌握好知识和灵活地运用知识的目的,改变民办学校学生在学校时间短,教材不统一的现状。教学中要求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多题一解,学生会产生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让学生能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问题,进而升华到从哲学的角度认识世界,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民事案例分析;课程;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8―0142―02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法律类专业一般都开设有《民事案例分析》这门课程。当然,有的学校称为《民法案例分析》,或者与民事诉讼法的案例分析课程合并为《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案例分析》。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相比于本科院校,在教学目标上的显著区别,实践性教学环节自然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所占的比例必须达到相应的标准。所以,该课程作为实践性比较强的一门课程,自然在高职高专法律教学中就拥有了更高的地位。
笔者作为本课程的主讲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讲好这门课,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正确处理好本课程与《民法学》课程的关系
《民事案例分析》是在学习完《民法学》课程后的下一个学期才会开设的一门课程。在《民法学》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一般也会在课堂上组织一些案例的分析活动。但由于当时学生还没有完整地学习民法理论,对庞杂的民法知识还处于“盲人摸象”的状态,难以达到从民法整体的高度来把握案情,准确定性和处理的程度,很难会有高水平的分析。到了《民事案例分析》的课堂上,学生经过了长达一年时间的《民法学》课程的系统学习,已经对民法的基本理论和制度以及相关的法律规定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正需要将这些理论与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活生生的案例联系起来,一方面验证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实际案例的分析定性与处理。《民事案例分析》课程正好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舞台。学生因此往往会对该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教师正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掘这种兴趣,引导学生把现在眼前的案例与上学年里学过的《民法学》里的相应知识点联系对照起来。要让学生不满足于一般人常见的猎奇好玩心理,开始尝试着从法学理论的高度来分析对待案情,寻找暗藏于其中的法理逻辑关系,并且与相应的民法概念和理论相对应。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复习了以前学过的知识,对相关民法理论和制度加深了印象,也为将来从事司法实践和参加升本、司法考试等专业考试打好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善于引导学生把以前学过的比较分散的民法知识串联起来。《民法学》作为一门博大精深的古老学科,内容非常浩繁庞杂。一般学校都会作为学年课开设一年的时间。等到一年后开设《民事案例分析》课程的时候,很多学生会发现以前学过的一些民法知识都已经模糊甚至遗忘了,即使残存的记忆也比较零碎。对案例的分析研判过程也恰恰是对民法基础理论知识的复习重温的过程。而且,学习《民法学》的时候,知识点是一个一个逐个学到的,现在分析案例的时候运用起这些知识,绝不可能还按照当时学习的顺序,而是呈现跳跃性的特征。在民法不同章节讲过的内容有可能一起出现在一个案例里边。这不仅考验学生的知识记忆,也对教师宏观把握这些知识点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准确把握这些不同的知识点,将会使学生对民法理论的理解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对指导他们未来的司法实践活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民事案例分析》课程才在高职高专法律专业的课程设置里拥有了不可替代的位置。
2、注意对教材内容的取舍
由于各种主客观方面的原因,现在各校开设的《民事案例分析》课程,课时一般都不是很多,但该课程的教材版本却很多,所选取的案例数量也非常多,且类型繁杂。许多版本的教材由于出版周期等方面的原因,里边的案例都是多年前发生的,与现今的社会现实和最新的法律规定有不同程度的脱节。因此,在课堂讲授中选取更有分析价值的案例就成为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这项工作做得好,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有用知识。否则,就可能浪费他们宝贵的时间,并使课堂气氛变得沉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受到影响。还有些教材所选择的案例并不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或者过于简单,几乎没有多少分析的价值。这也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对这些案例进行认真的分析甄别,挑选那些真正具有分析价值,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有帮助的案例。在必要的时候,还要注重收集在其他途径获取的各种民事案例,尤其是一些媒体广泛报道,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例。相比于教材上的那些相对比较陈旧的案例,对这些身边即时发生的活生生的案例,学生往往会表现出更加浓厚的兴趣,更愿意进行探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样做也会使得教师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关心社会现实,不脱离司法实践的良好印象。
高校的青年学生一般都正处于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刚刚成年的微妙阶段。他们既保留有中小学阶段建立的对老师的崇拜和信任,也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意识,对许多问题不再盲从。因此,在这些学生心目中树立起教师知识渊博,视野开阔,关心社会,勇担责任的良好形象,不仅对所担任课程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他们今后的成长也具有重大的影响。教师应该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注意在课堂上大量引入更具新鲜时效性的案例。当然,这对教师平时的备课工作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仅仅满足于重复课本内容的照本宣科,显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教学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3、注意课堂互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案例分析课程由于带有案情,比起普通的法学理论课程来一般更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会对这类课程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但如果任课教师处理不好,这种兴趣也往往只是停留在对案情的猎奇阶段。这显然不是开设这类课程的根本目标。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案例分析不是讲故事、说评书。趣味性很重要,但绝不是主要的,最根本的还是要通过现实案例的分析,加深对法律原理和条文的理解,增强学生解决实际法律问题的能力。所以,善于把学生对案情的兴趣自然地引向背后所蕴涵的法律实质才是教师最应该关心的,也是最考验教师功力的。在这个过程中,多向学生提问,多引导学生主动发问,鼓励学生就某一关键问题开展争论、辩论都是可以采取的有效方法。这个过程实际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不断互动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互动,课堂气氛就会自然地活跃起来。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才能更加深刻和准确。在这方面,不少专家和教师同行都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教师应该注意吸取这些先进经验,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具体情况,探索出真正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
4、注意学生的整体进步
在分析案例过程中,只要教师方法得当,通过适当的引导,课堂气氛一般都会比较热烈。会很自然地涌现出一批积极发言、激烈辩论、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的学生。这些学生平时学习基础就比较好,语言表达能力也比较强,所以往往很乐于也善于在案例分析的课堂上充当主角。作为教师,当然会非常喜欢这样的学生。正是由于这种学生的积极配合,使得教学效果非常直观迅速地显示了出来。
但是,也必须看到,这种学生在学生总数中的比例一般并不很高。据笔者多年来的观察,这种“好学生”大概只会占到20%。而多数,甚至大多数学生往往会满足于在旁边当观众和听众。他们有些是由于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不知该如何发言,有些是由于胆怯而不敢发言,还有些是由于以前曾经在课堂上发言表现不够满意而受到了心理的打击。笔者认为,高职学生一般由于高考的成绩都不太好,本来自信心就不足,很容易产生自卑情绪或者混日子心理。他们非常需要教师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给他们以信心和鼓励。如果教师无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心理需求,只满足于部分“好学生”带来的成就感,实际上对其余的多数学生反而是一种无形的打击。这不仅不利于他们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和掌握,更是对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工作和生活道路尚未开始的时刻的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所以,必须非常注意对那些不够主动的“后进”学生的关心,经常有意识地提问他们,对他们在回答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成绩给予最大限度的鼓励和赞许,而对回答不出,或者回答错误的学生要宽容对待,用温和的语言加以引导和提示,绝不可轻易批评学生。通过这样的措施,相信不但使大多数学生本门课程获得更好的成绩,而且也会为今后长远的人生发展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松元,高职院校法律专业的进路与出路[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9(2):43―45.
篇5
关键词: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 课堂教学法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一.什么叫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
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是由图片教学法、视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三种基本教学方法相结合的一种复合型的新型课堂教学方法,由本课题组团队开发而成,目前用于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为例,教学内容由民俗、民族民间艺术、民间文学三大板块组成。这些教学内容都需要运用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如民俗中的民居建筑,如果没有具体的徽州民居、吊脚楼、土楼的图片,那么要分析民居建筑的文化内涵就无从入手;民族民间艺术中的苗绣、木版年画、蜡染等比较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文化事项目前都与人们的生活比较远,尤其90后的学生们更知之甚少,只有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各种视频来引导学生认知、理解并且喜欢上这些民族民间艺术的瑰宝。然而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产业创意策划能力,案例分析尤为重要。案例分析有几种,一种是真实存在的正在进行中的项目;第二种是别人已经做过的策划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分析,吸取别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第三种是虚拟项目,也就是尚未有人涉及的项目,可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
二.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的优势
首先,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丰富的图片可以不断刺激学生的视觉神经,使学生为课堂教学内容服务。文化类课程包罗万象,具体文化事项千姿百态,如果课堂上不能展示尽可能多的图片,那么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只有抽象的名词和概念,无法真正认识文化的具体形态,更不用谈分析和运用了。如年画,虽然学生都知道这个东西,但因为生活中真正接触的很少,所以并不能说出相关的知识,了解木版年画学生几乎没有。那么大量的图片甚至实物展示就显得非常必要,学生在惊讶木版年画的美丽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对年画的兴趣,并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来分析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时,就会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良好。
其次,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可以简化教学内容,使其浅显易懂。文化类课程本身比较抽象,而且内容驳杂,课堂教学难度不小。如中国传统节日,从理论角度来看,中国传统节日的产生的根源是农耕文明,产生的内动力是原始崇拜。然而当今中国已迈入工业文明、商业文明时代,学生光理解农耕文明就很麻烦。农耕文明不是耕牛、农田、篱笆、狗这些表象的东西,而是中国几千年以来积淀而成的农民的生活、思想、精神。因此,学生会简单地认为过年是因为要赶走年兽、七夕节源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当学生看到牛郎星、织女星的图片,端午节五毒饼上的五种动物的图片,再根据学过的原始崇拜的知识,就会明白七夕节源于自然崇拜、端午节是为了辟邪。
再次,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学生的创造能力是潜在的,有待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出来的。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能够为学生提供可以进行创造性思考的素材,学生们可以讨论、体验,并且往往能够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如清明节这个教学内容中,一个“代客扫墓”的视频就引发了学生们热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认为代客扫墓不可取,因为孝是中国传统美德,清明节不扫墓就不是合格的中国人;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再加上清明节出行交通拥堵,如果条件不允许,请人扫墓也是对祖先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还有小部分学生则大胆认为这是件好事,因为有需求就有市场,这是个好的商业机会。当然,教师最后要引导学生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弘扬,但不同角度的思考和讨论却引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运用的原则
1.代表性。图片、视频、案例的选择应该注重是否具有代表性。现在网络信息资源丰富,而课堂教学的容量和时间都有限,只能把最具代表性的图片、视频放在课堂上展示。比如木版年画,主要以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为代表,而且具体到年画图片,又以门神画最具代表性,年画人物以秦琼、敬德、钟馗等为最普遍,这些都是为了体现年画的功能是为了避邪这个教学内容的。再比如苗绣,苗族分支多,各分支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因此苗绣的特点会体现出所属分支的特点。湘西苗族与汉人杂居,所以苗绣与湘绣有相似之处,比较淡雅、秀丽;而贵州黔东南苗族,因为地处僻境,自己的文化特色保持得更好,苗绣的图案和特点与汉族刺绣差别很大。尤其是苗龙与汉龙,风格、特征、文化表现都截然不同。那么图片选择就可以黔东南苗绣为代表。
2.关键性。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运用并不是越多越好,信息量太大、内容太杂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混淆学生的思维和判断。因此,要选择关键性的图片、视频和案例。如徽州民居和吊脚楼,都有美人靠。美人靠,顾名思义,就是供家中女子休憩的地方。可不同的是,徽州民居美人靠是面朝院内,女子通过美人靠只能看到院内进出的人,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吊脚楼美人靠面朝院外的广阔自然世界。这就是文化不同的表现。徽州商人被称为儒商,信奉儒家思想,因此民居建筑中处处体现儒家文化,美人靠就是例子。而吊脚楼居住的是苗族等少数民族,民风开放,无拘无束,所有同为美人靠,生活其中的女子感受不同,体现的文化也截然相反。那么在讲徽州民居时,选择美人靠这个关键图片来说明其儒家文化内涵,不失为一个的切入口。
3.启发性。图片、视频、案例的选择和运用,最终都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分析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图片的展示、视频的播放和案例分析都要伴随问题而进行,不能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图片展示可以设置不同类型的图片供学生对比分析,视频播放之前就设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观看,而不是像在影院一样轻松、随意。案例分析最好是分为几个步骤,一开始只要抛出问题就好,学生讨论、分析过后,或者进行不下去了,再给予一些提示和线索,引导学生再次思考、分析,最后才把案例分析进行小结。如深圳大芬油画村是我国文化产业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那么一开始只向学生介绍,大芬油画村的基本情况,比如成立、制作、出口、年产值等,引导学生讨论其营销模式,学生一般能够说出利,却说不出弊。那么再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弊病,其核心在于缺乏文化创意,而只能一味临摹,批量复制。如果不锐意改革,最终将昙花一现。
4.开放性。知识性的图片、视频和案例在课堂上运用不宜过多,因为这些不能延伸、拓展,无法训练学生的能力。比如年画,如果展示图片,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年画属于哪个地区的,那这个知识就没有意义。学生不知道也无所谓。而把不同风格的年画放在一起,让学生根据其地域风格来辨别,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审美感受,喜欢或者不喜欢某幅年画及其原因,这个设计就具有开放性了,学生可以五花八门说出不同的答案,每一种答案都是可以被接受的,也都是学生分析的结果。
目前,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是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开发成果,课堂教学效果显著,反响很好。本课题尚在研究图片-视频-案例一体化课堂教学法在别的专业、学科中的运用。
参考文献
[1]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评价体系与案例研究课题组.课堂教学技能与评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周全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分组教学模式初探[J].天中学刊,2010(4).
[3]陈兵.对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的思考[J].经济论坛,2010(4).
篇6
一、对案例教学法定位不清晰
案例教学在《哲学原理》中的定位问题,本质上是如何处理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当前,大部分《哲学原理》课程的教员仅仅把案例教学作为传统教学过程中可有可无的或者是锦上添花的补充,思路仍然是停留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上。究其原因是,传统教学法对教员要求低、备课所需时间少,教员只需熟悉教材,而案例教学需要教员针对教学内容精心挑选和设计案例,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一些教员又过于强调案例教学法的极端重要性,将其视为可以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方式。但由于《哲学原理》课程理论性强、涉及的概念多,在学员对基本概念尚未掌握的情况下,如果完全采用案例教学法,也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必须合理地处理好案例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在该课程中的运用。
二、对案例教学的内涵拿不准、吃不透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有些教员将“案例”等同于“举例”,授课方式从本质上来讲还是传统的教员讲授法,师生之间依然缺乏互动。实际上,“案例”法与“举例”法有着本质的区别。案例教学法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目标紧紧围绕精心设计的案例开展,要传达的哲学理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展示出来,而是需要教员和学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甚至是辩论,通过这些环节和过程,探究出这些案例中蕴含的哲学理论和哲学思想。而“举例”教学首先是提出一个哲学理论,然后再通过一个例子对这个理论进行解释,这个过程中并不需要学员的参与,只需教员一个人就可以完成,无法形成师生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互动,“举例”教学在本质属于传统教学法。
三、案例教学法运用程序上存在问题
案例教学一般分为四个基本环节,即案例准备环节、小组讨论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教学评价总结环节,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员精心设计,做好充分准备。在案例准备环节,教员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挑选或者编写精当的案例,并提前将这些案例发给学员,让他们进行准备。而在这个环节中,有些教师片面追求活跃的课堂气氛,不顾所选取的案例是否具有教学价值,仅根据个人喜好挑选案例,导致案例教学达不到教学目的。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员应该对学员进行合理分组,集小组的智慧解决案例中碰到的难题,为班级讨论做准备。这个环节既可以在课堂上进行,也可以让学员在课前找时间自行完成。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直接跳过了这一环节。课堂讨论环节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是检验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团结协作能力的关键环节。但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员缺乏案例教学组织能力,不能引导学员广泛开展讨论,从而削弱了案例教学效果。教学评价总结环节是案例教学的“画龙点睛”之处,教员要对教学全过程进行归纳、讲评,对案例中涉及的原理、思路、方法进行提炼,引导学员在课后对案例及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但这一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教员由于总结不全面、不及时,往往草草收场,势必会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
四、《哲学原理》案例素材缺乏
篇7
在初中数学中,几何知识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对几何内容敬而远之。笔者分享两个几何问题设计的案例。
案例1:已知如图1,线段AB、CD相交于O,连接AD、CB,请写出∠A、∠B、∠C、∠D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解答:解:在AOD中,∠AOD=180°-∠A-∠D,
在BOC中,∠BOC=180°-∠B -∠C,
∠AOD=∠BOC(对顶角相等),
180°-∠A -∠D=180°-∠B -∠C,
∠A+∠D=∠B+∠C;
如果把形如图1的图形称之为“对顶三角形”。那么在这一个简单的图形中,笔者循序渐进的设计了九个问题,现分享如下:
(1)仔细观察,在图2中“对顶三角形”有几个?
(2)在图2中,若∠D=46°,∠B=30°,∠DAB和∠BCD的平分线AP和CP相交于点P,并且与CD、AB分别相交于M、N,利用原题中的结论,试求∠P的度数。
(3)如果图2中∠D和∠B为任意角时,其他条件不变,试问∠P与∠D、∠B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
(4)如图3所示,求∠A+∠B+∠C+∠D+∠E+∠F=?
(5)如图4,若∠B=50°,∠D=32°,∠BAM=∠BAD,∠BCM=∠BCD,求∠M的度数。
(6)如图5,设∠B=x°,∠D=y°,∠BAM=∠BAD,∠BCM=∠BCD,用含n、x、y的代数式表示∠M的度数。
(7)如图6,点E在BA的延长线上,∠DAE的平分线和∠BCD的平分线交于点N,求∠ANC度数。
(8)如图7,点E在BA的延长线上,点F在BC的延长线上,∠DAE的平分线和∠DCF的平分线交于点P,请直接写出∠APC 的度数。
案例2:如图1,O是ABC内一点,且BO,CO分别平分∠ABC,∠ACB。
(1)若∠ABC=80°,∠ACB=60°,求∠BOC的度数。
(2)若∠A=40°,求∠BOC的度数。
(3)若∠A=α,用含α的代数式表示∠BOC。
分析:(1)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到∠OBC+∠OCB的值,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OC的值;
(2)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OBC+∠OCB的值,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BOC的度数;
(3)根据角平分线的定义和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OBC+∠OCB的值,再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求出
。
为拓宽、拓深学生的思维,巩固所学知识,此题可以有如下几种变式:
变式1:如图2,若BO,CO分别平分ABC的两个外角,试探索∠BOC与∠ABC的数量关系。
分析:分别作∠ABC、∠ACB的平分线交于点G,这样就可以应用原题中第三问的结论了。证明如下:
BG、CG分别平分∠ABC、∠DBC
∠ABC+∠DBC=180°
∠GBO=90°
同理可得∠GCO=90°
∠GBO+∠GCO+∠G+∠O=360°
∠G+∠O=180°
由第三问结论可知:∠G=90°+(∠A/2)
∠O=180°-(90°+(∠A/2))
=90°-(∠A/2)
变式2:如图3,若BO,CO分别平分ABC一个内角和一个外角,交于点O,你能探索出∠O与∠A之间的数量关系吗?试试看。
分析:和变式1一样,可以作∠ACB的平分线与∠ABC的平分线交于点H,也可以利用原题中的结论了。
将图1、2、3糅合到一个图上,此类题型就得到一个升华,可以找出∠1、∠2、∠3、∠4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题型。
篇8
关键词:西北民族大学;体弱残病大学生;体育保健;教学方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299-01
针对西北民族大学体育保健班教学方案设计的研究,本文采取实验法为主,观察法和文献法为辅的研究方法,对大学生残疾学生体育康复教学方案的设计调查研究,为改善高校保健课程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一、调查结果分析
(一)相关概念
体育保健课:体育保健课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传授体育健身知识,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卫生保健意识的教育过程。课程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的锻炼,有意识的自我控制心理生理活动,取得增强体质,预防治疗疾病的效果,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以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运动处方:19世纪50年代美国生理学家提出了运动处方的概念。1969年世界卫生组织使用“运动处方”,国际上得到承认。90年代我国的周士枋教授给运动处方下的定义是:“在运动疗法治疗中,常以处方形式来确定运动种类和方法、运动强度、运动量,并提出治疗中注意事项”。
(二)西北民族大学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
自1996年开课以来 不断改进和更新教学方案以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体育保健课程教学方案特征: 内容多项目杂有较大选择性, 重视全身机能训练,重视养生保健,注重个体差异,有一选择教学内容,针对身体康复约占课程的30%左右,一些终生进行的活动项目,跑游泳 乒、羽、篮、足、健美操 太极拳 养生舞蹈 太极剑占课程比例的20%,教学内容由粗到静过度,由广到侠多度。
体育康复的运动处方制定:
首先对学生目前身体健康状况做出不得调查了解:对2009级至2011级辅修体育保健的学生的年龄、性别、既往史、遗传病史、现在病史 最近体制检测报告(医院病历) 专家补充检查(自术后恢复状况) 疾病诊断等方面和相关资料进行测试和分析总结,健康状况调查如下:
运动处方的制定是根据学生体质状况制定的,不同体质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体育项目,根据学生的恢复程度定期改进运动处方。针对以上学生的健康状况,为每一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量身制定了体育保健运动处方。并跟踪调查体育保健的实施情况,对学生的身体恢复效果做阶段性比较。以小儿麻痹后遗症为例。课堂讲解小儿麻痹后遗症的症状,临床表象,发病的原因,针对目前的病情可采取的治疗方法等理论知识,结合学生的具体案例设计康复方案。
小儿麻痹初期运动处方:①全身性活动,慢跑②拉伸身体 主动拉伸患肢,股四头肌的锻炼:坐位,换腿膝关节取伸直姿势,做髌骨运动。坐位,换腿取屈膝姿势,在手帮助下用力伸膝,或者坐位,在小腿负重下伸膝③(斜对墙壁)俯卧撑 5-10次④马步冲拳 5-10次⑤胫肠肌锻炼:脚背上翘练习,足跟步⑥俯卧背翘 或站位体前屈后伸 绕髋关节⑦吊挂牵引拉伸患臂,绕踝关节膝关节⑧髂腰肌锻炼:侧卧位大腿屈向腹部 仰卧位屈膝抬腿(脚步离地面)仰卧位直腿举起⑨每周4-6次,每次1-2小时。
小儿麻痹中期运动处方:
①全身训练②部自我按摩,拿捏,拍,叩③拉伸运动(辅助工具,哑铃)专门性训练上肢运动,下肢运动④动拉伸 外力帮助拉伸⑤太极拳系列或自己擅长和喜爱的体育项目,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游泳、毽球⑥每周5-6次,每次1.5-2小时。
(三)教学方案的设计效果评价
对2009级至2011级学生三个学期体育保健课程的学习和运动处方的实施,根据体质监测结果,最近医院体检报告单,不定期改进运动处方,检查运动处方实施情况,定期体质恢复情况检查(学校医院或学校体质检测中心),对学生的康复效果结果仅以小儿麻痹后遗症为例:换肢肌力有明显改善,萎缩肢体活动范围扩大,截肢周围痉挛有所改善。
二、结论
对体育保健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及评价标准等进行了研究分析,针对体育保健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进行选项教学实验,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与个体差异,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在教学方案的设计,以求使病残大学生身体最大限度的恢复,尽量能够得到与正常学生同样的受教育权利,整个课程的设计重视个体的发展,着眼促进体弱学生的体质恢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技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
作者单位:杨贵兰 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曲世明 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
作者简介:杨贵兰(1983-),女,黑龙江嫩江县人,西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09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曲世明(1983-),男,黑龙江勃利县人,哈药集团生物疫苗有限公司生产一部,主要从事医药保健。
参考文献:
[1]卓大宏.医疗体育常识主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篇9
关键词:技工教育建筑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课程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改革经济的迅猛发展,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一间间厂房毗邻而座,建筑业已然成为我国的十大朝阳产业之首。因而建筑行业当中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程度,也同比增长,如何更好的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技能建筑专业人才,如何进行建筑专业各门课程的实用教学,成为当今探讨和议论最多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建筑作业,测量为先”,一项工程从动工到竣工,测量放线可以说是鞍前马后,随着建筑发展的日新月异,新型建筑的不断建造,对测量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也就越来越重要。技工教育作为建筑领域培育人才的先锋兵,古老的教学模式已不再能满足培养高水平测量人才的需求,逐渐被淘汰,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今的主流。
一、实施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对于建筑工程测量这门课程,陈旧的教学方式是:重理论、轻实践;这周学习理论、下周进行实操,中间间隔实践较长,久而久之,发现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很少,甚至是没有遇到过,剩下能应用的理论却由于没有系统的学习导致大部分遗忘,理论与实操不能很好的融合,测量水平无法达到一定高度。针对这一现象,如果能把理论的被动吸收,转变成实操过程中的主动探索,就会使学生对知识的把握与思考结合的更密切。
二、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基本原则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理论与实操分开的教学模式已不再适用,古老的教材已经跟不上测量技术发展的需要,传统的仪器也已经无法满足施工现场的应用。在测量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深知其中道理,以“了解、适用、超越”为测量教学的基本原则,在老式仪器的基础上,更多的涵盖类似精密水准仪、光电测距仪、激光仪、GPS等仪器的接触与学习。
三、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方案
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主要应该围绕的便是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这三大块技能点,也是实际施工现场应用最多的操作点。教师的教学应该从这三大模块,逐一铺开,在学生了解了仪器的基本原理与构造的基础上,展开对等外水准测量、四等水准测量、测回法水平角观测、距离测量、坐标测量、坐标放样等的基本方法学习。最后进行地形测量、控制测量、变形观测等与实际应用密切的测量知识。从而达到学习体系更明确,一级一级划分更细致的目的,使学生的学习系统化,实用化。教学过程中,进行分组,以任务驱动为途径,例如闭合导线测量,4-5人为一组,完全开放式教学模式,模拟施工现场,自己定点、自己立杆、自己测量、自己进行成果整理。
四、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的基本方法
本门课程我是更多的以学生自主学习法教学为主,教师演示法为辅。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便会经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提高的过程。例如,微倾式水准仪的整平:脚架腿为什么要大致成等边三角形?边长为什么要为0.8-1m?原来是要保证粗平,防止仪器倾倒。为什么有了粗平,还要精平?细心的学生会发现,因为望远镜和仪器并非一体的。每当学生向我提出问题的时候,我并不急于回答,而是让他们自己先思考。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大脑活跃度越来越高,并且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曾经以我所教过得技校建工专业学生与非我教的大专建工专业学生做过对比,同是50人考试,技工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没有学生提出问题,自己独立完成了各项操作,平均分73分;大专学生在考试过程中有18人提出问题,考试平均分65分。由此可见,独立思考是一体化教学模式成功的核心问题。
五、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所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1、仪器数量有限
教学班级众多,学生人数大,仪器数量却很有限,导致大多测量课是5、6个人共用一台仪器,学生可操作时间少。针对这一问题我主张“上来测、下去算”原则,大大增加仪器的可利用率,每次教学都计算时间与成绩,筛选成绩较差学生,集中一台仪器统一辅导,然后再大面积考核,再辅导、再考核的方式,大批变小批,小批变没有。
2、学生能动性不一致
上课过程中,必定有一小撮学生不爱学习,此时要考老师的各人能力,本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的原则,单独辅导,学生觉得老师对我负责任,自然变得乐于学习。
六、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预计成果
总的来说,建筑工程测量课程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实际课题来创设“情景”,通过“协作学习”的方式开展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学习的学生,他们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由此可见,建筑工程测量课程可以实施一体化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柳小燕. 《建筑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
测绘技术装备,2005.1
2.殷耀国.应用测量学及其教学改革[J].测绘通报. 2001.2
3.谢宏全.对《工程测量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探讨[J].测绘工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方式;多媒体
1 体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体育训练多元化的发展,体育训练已经由单一学科转向综合学科,由从单调的的运动训练,向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生化、运动医学等多学科交叉转型。而作为学校体育,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由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并在目标的设计中,注入了如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全新的结构和理念。
在体育运动中,很多技术动作构成是繁杂和琐碎的,而运动项目自身的特点,又要求在短时间内就要完成这一系列的动作。对于任课教师来说,由于受自身能力、运动水平、认知能力、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对于项目本身的感觉也会千差万别,因此这就造成了很大的随意性。从学生的角度而言,τ谒布渫瓿傻母丛蛹际酰学生受观察角度、时机等方面的限制,不可能在整个过程中完全抓住技术的重、难点问题,因此,这就给更好的学习技术动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从以上几个方面不难看出,传统的体育教学有很多弊端,这些存在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质量,影响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着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如果在现代学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信息多媒体教学,这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2 信息化教学给体育课增加趣味性
信息化教学可以图文并茂的展示本课的学习内容,增加知识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非常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够充分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从而很好地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要真正做到活跃课堂气氛,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练”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而通过计算机强大功能和声、光、色、形灯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满足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猎奇心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学习动机。
3 信息化教学是辅助体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信息化学习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不同。首先,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初步形成,使得学习者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学生在自主性、研究性和合作性方面不仅很大程度上利用信息技术,而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也在推动着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增强。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绿色课堂应有大自然的广阔、丰富、自由、生机勃勃的内容。绿色课堂中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教师要善于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使学生学于生活,用于生活。
4 直观的呈现方式,强化学生对体育技能的理解
理解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运用计算机把所教学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变动为静,变快为慢,有利于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抽象的知识。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外部刺激不是单一的刺激,而是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这对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都是非常重要的。如跳远中的踏板及腾空,由于跳远的踏板及腾空的实际时间都太短,教师对技术讲解必然是在若干次示范之间逐一完成的,这使得部分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听讲解时因无示范可看而不能理解,在看示范时又忘了讲解中的重点。这都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听觉和视觉是轮流发挥作用进行学习的,两者没有进行较好协调,使得学习的效率较低,而在应用课件进行教学时,这一点即得到解决。当课件通过屏幕式显示器的同时,同时通过音响系统进行讲解,使学生的学习可以眼耳同用,在看课件中的示范同时,听到对示范中要点和技巧的讲解,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跳远的各个动作。
5 信息化教学是实施个性化教与学新模式
基于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创造写作学习的环境,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进行交互和合作,以达到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那么基于网络环境下现代教育新模式课的基本特征,一是要实现教师的角色变化;二是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三是要实现交互式协作学习;四是要开放式信息环境;五是要多种认知的信息资源。
6 借助信息化辅助地位,促进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
学生学习体育除了学习运动技能,还要学习一些生理、心理、卫生知识和体育竞赛知识,这些内容是非常适合在多媒体课堂里上的。以因特网为代表的国际互联网排除了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这使得学生能够获得大量的知识,这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认为体育课只是掌握运动技能的课程的看法,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也符合目前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质。
7 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操作技能培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做到“恰到好处”,真正发挥多媒体的有效作用,达到其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让我们每个体育教师把信息技术教育长期地贯穿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让学生通过体育教学不但能学到一些技能技巧,而且还能学到一些有关网络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
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