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9: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血糖的预防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血糖的预防措施

篇1

【摘 要】高中物理难学、物理难懂,一度成为学生口头语,以至于大部分学生选科时,不愿选物理,为改变这种情况,我尝试用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喜爱物理,最后我觉得只有激活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掌握了终身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方法解决一些问题,自然就喜爱物理。本文作者通过一些案例分析,教学体会,提出激活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一些方法、措施。

【关键词】激活;角色;对话;课堂气氛

1. 教师在不断学习中激发自身灵感,丰富知识面,为更好激活课堂打下基础 教师担当着课堂教学内容的载体角色,他的教学形象、语言形态和语言能力、人格力量和情感品质,是传输教学内容、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条件;同时,教师对于各类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能力直接决定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益,面对同样的文体,同样的学生,同样的社会生活资源,不同的教师有不同反应,有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由于新课程的综合化,学习领域的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等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知识。在过去课程体制和应试教育迫使许多教师教教材,导致学生知识面越来越窄,课堂死气沉沉。而新课程标准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给学生学习带来动力,也给教师带来了学习压力。面对生动活泼的课堂,面对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没有丰富、博深的知识是不能激活课堂。

例如:我在进行“宇宙航行”教学时,运用我所掌握的天体知识以及我国发射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神州七号、嫦娥一号一些知识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我还讲述了我国在航天事业取得成就,这样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气氛浓厚,学生积极讨论探索三大宇宙速度形成原因。课后我想:若没有丰富宇宙课外知识,教学又照本宣科只会使课堂死气沉沉,枯燥乏味,也达不到拓展学生知识面,更失去对学生进行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在实施课程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从容驾驭日益开放的课堂。在学习过程中,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在教学中产生灵感,不断意识到自己从未发现过的潜力,给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生机。

2. 通过转变角色,激活课堂教学 以前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没有活力,教学效果比较差,新课程标准提出,发展学生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教学中师生角色互换,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课堂。

例如:我在“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教学中,若按老教材的教法老师当“演员”独占课堂,按设计好实验步骤做实验,学生做“观众”观看教师做过实验之后再做实验,学生听得毫无兴趣,做实验也是敷衍了事,转换角色后,把课堂的主要时间让位给学生,教师退居“二线”只是引导学生探究实验方案。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讨论实验方案有四种之多,让学生获得独到的感悟,提高了探究能力,案例中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教师是引领者,师生一起充当探索者,在课堂上不断涌现出奇思妙想,激活课堂。再如:我在“波的形成和传播”教学时,我让10名学生臂挽臂站在教室讲桌前,左边同学当振源,其余同学作为波传播的质点,当作振源的同学上下起立时,带动各质点也上下振动形成波。通过此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波传播,传递的是波的形式和能量,而作为传递波的质点并不随波迁移,同学们臂和臂间相互作用也解释了波传播是靠质点间相互作用把波的形式和能量传递出去。这样,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成了学生与老师共同的舞台,这种互动式课堂变得更灵活更开发。

教师角色的改变要求教师在备课、教学方式、教学语言、课堂组织形式等各方面都要相应改变。新课程的教学观强调课堂是师生共建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可采用提供学生探究的机会,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可用案例进行教学。

例如:我在进行“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教学时,利用案例教学激活课堂,例题,汽车刹车后在地面上留下一条长长痕迹,路警同志测出痕迹长S,刹车后车轮与地面间摩擦系数U,车重G,计算出刹车前汽车行驶速度的大小?我在教学时通过投影或播放鲜活的交通事故案例教学,能让学生充分动起来,认真分析、思考,教学效果较好,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一次安全教育,学生以后有汽车时自然把安全放在首位。

3. 在师生对话中碰撞思想的火花 我国教育界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认为:“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展开和实现,是激活课堂最有效方法。在交流对话中调动学生积极性,丰富课堂气氛。

例如教学片段“推导动生电动势大小的表达式”。

师:下面对图2中“动生”来实施对电磁感应现象研究;

图2导体棒ab作切割磁感线运动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A:会发生电磁感应现象。

师:能确定吗?

生B:不会发生电磁感应现象而产生感应电流,因为没有闭合电路。师:这样回答就精确多了,ab棒没有构成闭合电路,不会产生感应电流,会产生什么呢?

生B:产生力的作用。

师:力?什么力?谁受到的力?生B:当ab棒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棒中自由电子随棒一起在磁场中垂直磁场运动将受到洛仑磁力作用。

师:自由电子受洛仑兹力作用怎样运动?生B:将向b端移动。

师:很好!这样就会在ab棒的两端分别积累一定数量的正负电荷,从而使ab棒实际上成为一个……生:(全体)电源(池)。

师:对!电源,谁能给出这电源的电动势定量表达式?

生:思考、讨论。

师:想一想,当ab棒的两端积累的正负电荷不再继续增加时,随之运动的自由电子受哪些力?什么关系?

生:哦!我会了。

师:指名学生板演“动生电动势定量表达式”导出过程。

这是我在教学中选择了从清晰流畅的逻辑线索中引领学生去发现真理,给学生留下久远的回忆,同时用简捷激励语言激发学生思索,唤起学生探求知识的热情。

4. 敏捷地捕捉动态课堂气氛,激活课堂 高中物理课,每次课往往觉得时间很紧,总是想按照计划把课程内容上完,才会松一口气。往往忽略学生的感受。这种以“教师中心、教材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新课程要求,下面案例体现教师敏捷地捕捉到学生状态并加以转化利用,而且善于创造一种开放的课堂气氛激活课堂。

案例:星期一早晨,天气阴暗。我走进高二(9)班教室,一心想着怎样按备好的课进行教学。但是,当我走进教室时,我觉察到学生刚从家回来,可能是学生在家做家务活或星期天玩得很愉快、太劳累了。多数学生趴在课桌上休息,现在的课堂气氛不适合上课,我用唤起注意的方式给同学们讲了杰出物理学家和化学化法拉第的故事,在向学生讲述这个故事时,我不断注意到谁在听讲,谁提不起精神,或心不在焉。在讲法拉第全家6口人就靠父亲打铁为生,由于家境贫寒,他7岁上学,9岁退学,13岁到里波书店当送报童,后因勤快,吃苦耐劳、爱动脑筋而被老板里波先生收为书籍装订学徒工,随着故事深入,全班同学都仔细听。学生们的聚精会神促使我把法拉第如何发现“磁生电”讲得更加有声有色,为探究电磁感应的产生条件这节课做了最好引入,也激活了课堂。

事后,我想:不论我课备得多好,或者我对课的内容多么富有激情,若学生无动于衷,没有反应,再好的备课也没用。课堂上的相互作用情境就是这样,我必须想方设法,用我的激情、思维灵感激活课堂,这样才有高效的课堂教学,教室里的生活是充满偶发性的,每一个时刻都是一个具体情境。要善于捕捉动态课堂气氛,激活课堂使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物理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2

【关键词】 骨折;高血糖;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辽区 2009年初至 2010末共收治 38患者 , 年龄平均50岁, 男25例, 女13例, 骨折前具有糖尿病者25人, 骨折后出现应激性血糖增高者 13例。

2 护理

2. 1 心理护理 患者因骨折需要治疗时间长 ,易产生不良情绪 ,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 ,介绍成功病例 ,告知恢复良好, 使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决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 2 饮食指导 合理安排患者饮食 , 使血糖在正常值范围内波动。患者饮食要营养丰富 , 少量多餐、既要提供足够的能量 , 又要控制好血糖 , 并配以补钙药物 , 以保证骨折早日愈合[1]。

2. 3 功能锻炼 此类患者病程长 , 护理人员要正确指导患者进行科学的功能锻炼 , 既可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 又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胸、腰椎骨折要采取轴式翻身 , 指导患者腰背肌练习及抬腿、屈膝等活动。指导患者床上活动到离床活动至正常[2]。

2. 4 并发症的预防

2. 4. 1 预防控制感染 术后认真观察术区周围血运情况 , 保证患者敷料包扎完好、敷料清洁、松紧度适宜;教会患者进行有效排痰 , 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 预防坠积性肺炎;留置尿管每日膀胱冲洗一次并更换尿袋 , 患者尽早拔除尿管 , 鼓励患者多饮水 , 以防止泌尿系感染;每 2 h协助患者翻身一次, 按摩受压部位, 防止压疮的发生[3]。

2. 4. 2 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骨折患者因病情限制、活动受限、手术创伤及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 ,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3];护理人员采取预防措施 ,抬高患肢 15度左右有利于静脉回流并按摩 , 指导在床上正确活动 , 加强肌肉锻炼 , 禁止患肢输液 , 遵医嘱给予改善微循环药物及抗血栓药物[4]。

2. 4. 3 禁止低血糖发生 高血糖患者因饮食及胰岛素使用不当易出现低血糖症状 , 因此护理人员应及时监测血糖 , 并根据血糖值及时调整胰岛素量 , 告知出现头晕、心慌、乏力等低血糖症状时, 及时吃含糖食物自救。

2. 5 出院指导 告知患者出院后及时复查的必要性;教会患者回家后如何监测血糖 , 把血糖值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 避免低血糖的发生。做好生活护理如脚部卫生以防止糖尿病足 , 生活规律 , 心情愉悦 , 合理饮食[5];科学进行关节、肌肉的锻炼 , 每日有规律的进行温和的体育锻炼 , 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 活动时注意安全 , 避免意外发生 , 以保证理想地控制血糖同时促进疾病的恢复[6]。

3 小结

对于骨折合并高血糖患者 , 既要对症治疗外又要控制好血糖 , 做好住院宣教及心理护理 , 预防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 合理饮食控制血糖促进骨折尽早愈合 , 指导患者科学的锻炼方法, 做好出院指导, 使患者顺利康复。

参考文献

[1]金芳 . 骨科临床实用护理 .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2005:12-17, 54-59.

[2]杜克 , 王守志 . 骨科护理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1995: 345-357.

[3]李振香 , 房玉霞 .骨科临床护理学 .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 2005:111-114.

[4]潘长玉 .糖尿病学 .14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2007:1154?1163.

篇3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临床分析;预防 在干休所中,我们临床治疗老干部及家属遗属老年糖尿病患者过程中,发现其有低血糖症状相伴随,特别是那心肾功能不全些65岁以上的患者,有1/5左右出现低血糖症,在这其中伴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的患者仅占1/4[1]。做好初期的准确诊断工作,不仅对老干部患者的临床治疗,而且对其预后都有着重要意义。现就我们干休所36例糖尿病并发低血糖症患者做回顾分析,并简单进行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本组的36例患者中,男性与女性患者分别为24例和12例,患者的年龄在65~85岁,平均年龄为75岁。上述病例与1999 年 WHO 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都相符合,均为 2 型糖尿病。

1.2临床表现 本组有24例患者出现交感神经兴奋症的程度不一样的表现,有着心慌、出汗、饥饿感、面色苍白、肢体发凉等等;2例发生精神异常;有3例表现为视物模糊、嗜睡;2例发生昏迷;2例出现偏瘫;1例有癫痫样发作;2例没出现任何症状。检测出0.8~2.8 mmol/L的血糖,全部为阴性的尿糖与尿酮体。

1.3方法 对上述病例确诊是以临床症状、血糖值和尿液分析为基本依据,其中能进食的病情轻微患者,应让其把糖果、果汁或糖水等食物进行口服,能基本缓解患者的症状。对于不能进食的严重病情患者,应及时将50% 葡萄糖液静脉推注40~60 ml,并注射液静脉滴注10% 葡萄糖,若依然无法缓解可在10% 葡萄糖溶液中加入100~300 mg氢化可的松做静脉滴注。

2结果

经及时治疗本组的36例患者,其有34例(94.4%)立即缓解了低血糖症状,有2例(3.6%)还遗留着明显的记忆力减退和反应不灵敏等症状。全部病例身上消失了症状与体征,恢复到正常的血糖,明显有病情好转。

3讨论

低血糖症这一血浆葡萄糖浓度过低综合征的引起原因很多,而交感神经兴奋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的一系列症候群为其临床主要表现,通常的诊断标准为浓度小于 2.8mmol/L的静脉血浆葡萄糖。有很多因素可导致发生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症。用药不合理是重要因素之一,在本组有18例(50%)属于这一情况。在大量应用胰岛素的过程中,也不断增加了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症,本组有9例(25%)的低血糖为胰岛素所引发。这基本符合10%~25%使用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的文献相关报道[2]。由于在实际降糖成份的剂量方面把握不好,一些中药降糖药物或保健品就可能因过量服用导致低血糖反应出现。另一种原因是运动不合理。在本组中,过量运动导致降血糖有6例(16.77%),肌肉组织摄取葡萄糖可因运动而得到明显增加,大量运动后补充不及时,就有运动后低血糖症状出现。此外,并发症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本组就有4例(11.11%)属于这一情况,对相当多的糖尿病老年患者来说,其基本都有着多样的基础疾病且病程也长,也有多样伴发症和不好的肝肾功能,代谢过程排泄降糖药也不快,低血糖反应就可因上升的游离的降糖药物浓度而产生[3]。

当通过降糖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过程中,必须对低血糖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这是由于糖尿病低血糖与高血糖有着基本差不多的危害性,甚至在一些情况下更为凶险。可采取的措施,一方面,增加分泌低血糖使胰岛素的对抗激素能导致高血糖的反映性,这非常不利于对对糖尿病的代谢实施的控制。另一方面,在机体消耗葡萄糖的主要器官中,大脑为其一,血糖几乎提供了大脑所提供的所有能量,但极其有限的中枢神经组织本身的储备能量显然不够。所以,当低血糖出现了而补充又不及时,损伤大脑神经组织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一系列严重不适,如嗜睡、意识模糊、幻觉、烦躁等等情况就出现了,严重者可能有低血糖昏迷与不可逆的脑损伤等情况发生。

总之,在干休所老年糖尿病患者身上出现低血糖症应引起重视,尽早治疗是首要措施,同时,必须重视预防工作,加强相关的宣传教育工作,使患者与家属对这一症状的基本知识有着必要的了解,从而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Veiny C. Management of dyslipidemia in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J].Diabetes Metab,2005,31(2):5374-5381

篇4

引起低血糖的原因通常有两种,一种是药物性低血糖,主要是由过量使用胰岛素、口服降糖药或其他某些药物引起,也可由服药后未按时进餐造成;另一种是自发性低血糖,可见于糖尿病患者及正常人,多与精神状态、体质情况、饮食与运动过度有关。其中,有三类药物容易引起低血糖,患者需提高警惕。

引起低血糖的三类药物

1.胰岛素胰岛素是最容易导致低血糖的降糖药物。引起低血糖多与胰岛素的不规范应用相关。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基础胰岛素治疗导致的低血糖少于预混胰岛素,但易出现夜间低血糖。此外,胰岛素联合磺脲类降糖药时,低血糖发生率明显增加。

2.胰岛素促泌剂使用中、长效磺脲类降糖药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人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引起低血糖的概率可高达20%,其引起的低血糖反应慢、持久、不典型,也最危险。

3.其他口服药物部分抗感染药物,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心脑血管药物,如卡托普利、美托洛尔、普萘洛尔等;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特殊情况下也可引起低血糖。

应对低血糖措施

为了防范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在家中、车中或单位常备糖果、巧克力等食品,以备不时之需。当低血糖发生时,首先要采取自救措施,意识清楚的患者一般可先吃15~20克糖类食品(以葡萄糖为佳),后吃含淀粉类食物,如饼干等,每15分钟监测1次血糖。使用长效磺脲类降糖药物或中、长效胰岛素所致的低血糖不易纠正,且持续时间较长,需高度警惕,不能大意。其次,患者需要及时就医,查找导致低血糖的原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如出现低血糖昏迷,有条件者应立即给予50%葡萄糖液20~40 毫升静脉推注,并立即送医院抢救治疗。平时,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避免盲目用药和过度运动引起的低血糖。

需要注意的是,二甲双胍和阿卡波糖单独使用很少引起低血糖,但若与其他药物联用时,仍可能发生低血糖。此外,原有无症状性低血糖、长期胰岛素治疗、病程过长(10年及10年以上)及年龄高于70岁的糖尿病患者,由于其对低血糖的调节能力较差,也容易发生低血糖。

低血糖表现形式多样

篇5

关键词:老年群体三高宣传预防急救效果分析

Abstract: this article to related departments of the Railway Enterprise for retired workers health investigating 180 cases collected in the course of three high (high blood pressure, high blood sugar, high blood fat) patients for the study, more objects based on conventional medicine, arrangements for prevention and first aid personnel to three high-publicity measures to implement the policy, hope aroused much public concern and attention.

Keywords: older age groups three high preventive effect analysis of first-aid

中图分类号:R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从临床医学的研究角度上来说,通常将高血压、高血糖以及高血脂病症定义为我们俗称的“三高” [1]。从相关调查研究资料当中不难看出:三高病症一直以来都是老年群体较为常见的综合疾病。除常规性的临床治疗以外,针对老年群体进行三高病症及相关急救措施的宣传与落实有着重要作用[2]。本文现对其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随访调查中出现三高症状的老年患者共计1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三高患者共计120例,女性患者共计60例。全体患者年龄在52~71周岁范围之内,平均年龄为(59.8±7.4)岁。患者三高症状存在时间均在一年以上,且通过服用降压类、降血糖类以及降脂类药物,三高症状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1.2 方法 安排专人针对以上180例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即在患者正常服用降压类、降血糖类以及降脂类药物的基础之上,加强对患者有关三高疾病的认知与急救措施宣传运用。在此过程当中鼓励患者在服药期间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保持平衡的膳食结构,培养并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与此同时,针对三高类病症基本医护常识向患者家属进行宣传[3],树立老年病患及患者家属对于治愈三高病症的积极性,从而更加积极的参与到治疗过程当中。三个月后针对患者对三高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患者对三高疾病的控制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与调查。

2 结果

2.1 老年群体患者对三高病症的认识程度分析:通过以上宣传方法的有效落实,三个月后老年群体患者对于三高病症的认知程度如下表所示(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知:如果将老年群体患者对三高病症了解与一般了解类型划分为宣传预防教育有效的话,此过程当中对于三高疾病的宣传教育有效率为83%,效果显著。

表1:三个月后老年群体患者对于三高病症的认知程度示意表

2.2 老年群体患者对三高疾病的控制程度分析:通过以上宣传预防措施以及急救措施的有效落实,三个月后老年群体患者对于三高病症的控制程度如下表所示(见表2)。由表中数据可知:如果将老年群体患者对三高疾病的有效控制与好转划分为宣传预防及急救措施落实有效的话,此过程当中对于三高疾病的治疗有效率为89%,同样效果显著。

表2:三个月后老年群体患者对于三高病症的控制程度示意表

3 讨论

通过本文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在针对老年群体三高患者进行常规性临床治疗的基础之上,配合有关三高病症基本病理知识与急救措施的宣传工作能够使老年群体对自身患者有一个充分的认知与了解。基于对病情的正确认识树立治愈疾病积极性,从而更好的配合临床治疗相关工作的开展。现阶段,临床研究中针对老年群体三高问题的治疗多采取药物治疗配合饮食习惯规范性治疗所开展的[4]。从这一角度上来说,针对老年群体三高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以及不均衡的营养摄入问题进行处理与改善是极为关键的。

与此同时,从相关临床实践研究结果的分析角度上来说,三高症状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瞬时性的危机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三高症状是能够被忽视的。如果老年群体三高患者及其家属对于三高病症的治疗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样可能导致老年群体患者出现卒中,死亡问题同样不容忽视。在针对老年群体三高症患者进行宣传预防的过程当中,应当鼓励患者对饮食习惯进行有效改变,合理控制饮食选择与饮食时间,同样可起到有效控制各种伴随性病症问题的产生与蔓延。

本文实验当中发现,针对老年群体宣传预防三高以及急救措施的落实不仅能够有效提高老年群体三高症患者对于三高疾病基本知识的认知,建立对三高疾病治愈的信心,同时还能够辅助常规治疗方式的开展,并获取显著的三高疾病控制结果,综合效果极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翟宏丽.高强.王丽等.民航学院教职工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检出情况调查. [J].中国校医.2003.17.(04).335-336.

[2] 栾玉明.刘达雄.广州市海珠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模式探讨. [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7.15.(06).576-578.

[3] 苏定冯.恢复受损的ABR功能作为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策略. [J].生命科学.2006.18.(01).1-3.

篇6

【关键词】网球;运动损伤;预防;治疗方法

随着我国职业院校的快速发展与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近年来呈现迅猛增长趋势,而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并没有得到相应比例的扩张,教师的任务量和工作压力也在随着快速增加,这对其身心健康起到了不良的负面干扰,同时健康的身心也是教师完成教学重任的前提与保障,因此职校教师的健康状况逐渐得到社会各界重视[1]。本文作者对部分职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汇总、分析,对比观察其易发疾病及分布特点,以作参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2012年1月~12月的1207例职业院校在职教师健康体检情况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582例男性与625例女性,年龄位于24~58岁之间,其平均年龄40.27±8.14岁。

1.2方法

给所有参与健康体检的职业院校教师建立健康档案,将其体检结果记录其内以便统计分析;体检项目有内外科、影像学检查、肝功能检查、以及血糖血脂检测等。所有入组职校教师的临床资料及检查结果均完整无遗漏。

1.3观察指标

将所有入组职校教师分别根据其年龄(40岁以上/以下)及性别(男/女)进行分组,通过统计学检验对组间差异进行对比分析。

1.4数据处理

对两组患者数据应用SPSS软件17.0版实施统计学检验。可信区间95%,检验水准为0.05,p﹤0.05表明样本数据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超过40岁体检教师各类常见疾病检出率除肾结石、胆结石外均高于40岁以下教师;男性教师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胆结石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疾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2。

3 讨论

由本文研究结果可知,在职业院校教师中超过40岁的教师各类常见疾病检出率除肾结石、胆结石外均高于40岁以下教师;男性教师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以及胆结石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教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疾病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

由本资料统计可以看出,在职业院校教师中较为常见的疾病是高脂血症、脂肪肝、高血压、高血糖等,主要为内分泌代谢类疾病,且以慢性疾病居多,这与教师行业的工作特点有一定的关系,长期的坐姿、站姿而缺乏运动,对教师的身心容易造成不良影响,再加上工作负荷与压力加大,没有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长期以来容易使教师患有慢性疾病而处于亚健康状态[2]。

同时职业院校教师的家庭经济水平较高,知识层次较高,对健康与饮食相对较为关注,但又缺乏合理饮食结构的相关知识和正确认识,导致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食用高脂肪、高蛋白补品过量,从而导致其体内脂肪堆积,引起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等相关疾病[3]。

而职业院校教师所从事的工作大部分以科研、教学为主,长期从事高强度脑力劳动可以导致脑皮层长期高度紧张而造成相关功能紊乱、血管收缩痉挛,而产生高血压等疾病[4]。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等疾病是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对教师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需要引起重视。

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教师健康状况不甚理想,多种常见病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且多发生于40岁以上教师,男性多于女性,提示需要有针对性的应用有效措施加强职校教师的健康建设。

参考文献

[1] 王怀岐,金颖,胡晓斌等.甘肃省城市5类职业人群亚健康状况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1167-1169.

[2] 梁巧莹,陈赤霞,符可文等.三大职业人群健康状况与生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09(13):22-23.

篇7

关键词: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临床症状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7-160-01

前言

2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35~40岁之后)[1],且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患上低血糖症状。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属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造成误诊和漏诊,若处理不及时,会给患者的身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如出现昏迷、浑身乏力、口干舌燥等临床症状,严重的还会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应及早发现,做好早期诊疗非常关键。现选取我院30例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和治疗效果,以期能够有效减少或避免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对于老年患者身体的不可逆性损害。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其中17例男性,13例女性;年龄62~88岁,平均年龄74.5±1.4岁;病史1.5~27年,平均病史11.7±2.1年;患者中合并有高血压的有5例,冠心病的有9例,脑血管的有10例,自主神经病变的有6例。患者入院后,给予血糖监测,血糖指数范围为0.8mmol/L~2.5mmol/L。

1.2诊断标准

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WHO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1977年),患者静脉血浆中血糖指数小于2.8mmol/L的作为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本研究中30例患者均符合诊断标准。

1.3方法

对于血糖指数不是太低,意识较为清晰的患者,可给予速食食品食用(含糖)。对于血糖指数较低,意识较为模糊的患者,可给予其静脉注射55~100ml葡萄糖(浓度为50%)。30分钟进行1次血糖检测,直至患者血糖维持在7.5mmol/L左右。对于抽搐频率高、出现休克等症状的严重患者应给予地塞米松治疗。对30例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结果加以整理和总结。

2.结果

2.1病因

由注射胰岛素引起的有10例,占33.3% ;由药物导致的有8例,占26.7%,其中由口服磺脲类降糖药引起的3例,口服双胍类降糖药引起的5例;进食量过少导致的有3例,占10% ;运动量过大引起的4例,占13.3% ;普萘洛尔引起的有2例,占6.7%;急性胃肠炎引起的3例,占10%。

2.2临床表现

患者病发时临床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焦虑、紧张、冒冷汗、发抖、心悸、口干舌燥等,所有患者中有13例急性低血糖反应(43.3%);有6例表现为意识丧失,大小便失禁,抽搐(20%);7例无明显症状的隐性低血糖反应(23.3%);2例突发失语(6.7%) ;2例四肢乏力伴突发跌倒(6.7%);患者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表现为昏睡的有10例,嗜睡的有3例,处于浅昏迷状态的13例,深昏迷的4例。

2.3治疗结果

对患者的血糖指数进行检测,血糖指数均较为稳定,处于7.5mmol/L左右,血糖恢复正常。所有患者均得到了及时治疗,临床症状也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经治疗后未出现死亡病例。

3.讨论

3.1老年2型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病原因

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出现低血糖过低的情况,在老年患者中更是多见。导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低血糖症状的原因很多,具体可总结如下:

第一,年龄影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减退,导致体内肾小球的滤过率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也减少,从而导致低血糖。若老年人患有糖尿病合并有肾功能不全的情况,患病率则更高。

第二,药物影响。降糖药物,如磺脲类或胰岛素等,是导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易发低血糖的常见药物。另外,一些抗精神病药物、心得安、异烟肼等药物也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症状[2]。

第三,不良的饮食作息习惯。不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如进食量过少,晚睡晚起,失眠质量欠佳,运动量过大,身体耗费过多等都可能会导致低血糖症状。

第四,疾病影响。患者患有其他身体疾病,会降低身体免疫力,影响食物吸收和进食量,也可能会导致患者机体血糖下降现象。

第五,夜间。人体的胰升血糖素和抗胰岛素的内分泌激素等在夜间的分泌量会减少而造成低血糖现象,这也可能会诱发心律失常而导致患者死亡,尤其要提高警惕。

第六,患者常年的糖尿病病史,降低了对低血糖的应激感知功能,易产生低血糖。

3.2预防低血糖措施

老年人患有2型糖尿病症大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脑出血等疾病,且患者低血糖时的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不太明显,导致临床症状多种多样或无典型性症状[3]。从而易被误诊和漏诊,耽误病情,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因此,做好预防措施相当重要。

第一,做好宣传工作,普及疾病知识。做好疾病的宣传普及工作,使老年患者了解疾病,包括疾病的病因、临床症状表现以及早期的治疗措施等。

第二,养成规律的饮食作息习惯。饮食作息习惯应规律,进食定时定量,保证能量的补给同时,还应注重营养。科进行适当运动,但不宜活动量过大,若在运动中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立即服药或及时就医。

第三,严格遵守服药原则。严格遵照医嘱,按时按量服药,选择半衰期短、作用相对弱的降糖药物,谨慎使用对血糖有降低功效的药物。

第四,注射胰岛素的剂量应准确。注射胰岛素时,老年人可在家属帮助下,严格按剂量刻度进行注射。

第五,随身备用糖块或糖分含量高的食品。主要针对在外出时,应随身携带糖块或含糖量高的食品,以防不时之需。

4.小结

综上所述,由于老年2 型糖尿病低血糖症的症状不典型,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从而延误病情,给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医护人员应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做好血糖监测工作,给予及时的治疗,并加强患者预防措施的知识讲解,以有效减轻或避免老年2 型糖尿病低血糖症对患者身体的伤害。

参考文献:

[1]余立平,沈红,周菲,陈宁.老年2型糖尿病鼻饲患者低血糖原因分析及护理[J].护理学报,2011(13):26-28.

篇8

【关键词】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临床;研究分析

本文对我院2009――2012年住院的22例伴有长期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患者在年龄、病情、病程、性别、血脂、肥胖方面进行探讨,对其进行分析,讲述了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诊疗方法,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1临床资料研究

1.1临床资料三年中总共接受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22例,年龄最小者35周岁,最大75周岁,平均年龄61岁,其中有男性患者10例,女性患者12例。按照发现糖尿病的病龄分,1到2年的1例,2年到5年中长期的患者4例,5-20年长期患者17例。患者病情类型中1型糖尿病患者2例,其他都为2型糖尿病(20例)。在空腹情况下进行血糖测试,4例8-10mmol/L,10例10-13mmol/L,其他8例在13mmol/L以上。对患者具有的身体特征进行分析,18例典型肥胖,14例患者血清胆固醇升高,17例甘油三脂升高(血清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同时升高者12例)。对病人发病种类进行分类,11例寇心病,其中死亡1例,占9.1%;脑血管意外10例,未出现死亡;脑栓塞8例,死亡1例,占12.5%;脑出血5例,死亡1例,脑意外死亡率20%;足坏疽1例,为出现死亡患者。

1.2临床分析对以上22例患者进行分析,可总结出以下规律: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主要发生在高龄患者中;②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不分男女,本组中女性略多于男性患者;③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病程长、病情重、发病率高;④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绝大多数为2型病人,1型病人较少;⑤高血脂病人多发糖尿病大血管病变;⑥死亡患者中,脑意外死亡率高,需特别注意;⑦肥胖者易引起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1.3讨论根据以上分析,糖尿病大血管病变中,主要引发因素为肥胖、三高(高血脂症、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等。患者在发生血糖高的情况下,血浆脂蛋白会引起糖化。受糖化的影响,低密度脂蛋白在血液流动中会降低清除速度,逐渐沉积在血管壁,最终形成了动脉硬化。患者在血糖长期居高的情况下,蛋白质的糖化产物和非酶糖化的联在一起的血管壁的形体产生了异样,血管逐渐变窄,而巨噬细胞发现蛋白质被糖化后,会释放出酶来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增长,最终形成了大血管病变。在对这22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我们结合患者自身的年龄、病情、病程、肥胖和血脂等多方面的因素,采取了严格控制患者血糖达标的治疗方法。

2大血管病变的检诊与治疗方法

尽管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害极大,但由于我国医疗条件的限制以及患者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认识能力有限,绝大多数患者都并未能做到及早发现并治疗,而且根据以上22例发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已经有向年轻化发展的可能。这与其在病变早期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体征有关,很容易被人忽视。一旦被确诊大多数情况下已经是在大血管病变进展的中、晚期,造成病情发展很难控制。在治疗中,主要是对大血管供血不足或闭塞后遗症进行治疗。而大血管病变的依据主要是靠B型超声和有创性血管造影。具体方法如下:

2.1检查全身血管状况如同测量血压一样,只需将手腕和脚腕的袖套套住,通过脉搏波的一个传导速度即可测试动脉僵硬程度。该项检查主要是测量动脉僵硬度,另外还可以判断下肢动脉是否通畅。

2.2检查全身大中型动脉该项检查只要把夹子夹到患者手腕上,再把两个如同电极一样的设备,一个放于颈部,另一个放于大腿根部,在电脑中观察结果。该项检查是反映大中型动脉的弹性,它可以预测冠状动脉有没有狭窄,评价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评判出心和脑血管的病变与否。

2.3检测颈动脉该项检查主要是对颈动脉做B超,观察颈动脉的僵硬程度,狭窄都程度等。主要原因是颈动脉是给大脑供血的重要通道,掌握它的健康程度对病情的了解非常重要。

3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的预防措施

要想预防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必须长期坚持锻炼身体,及早处理各种心血管问题。高血压患者在采用药物时应注意有否影响糖、脂肪、钾、钙、钠等代谢,如失钾性利尿剂(噻嗪类)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少钾和钙离子进入β细胞而抑制胰岛素释放,以致血糖升高;保钾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排钾减少,在肾功能不全伴高血压者易发生血钾过高而影响心功能,有时可引起严重后果;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不论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者均可抑制低血糖症症状、提高血甘油三酯、降低HDL2-ch,非选择性者还可延迟低血糖症恢复;不少降压药还可引起性低血压、阳瘘,以免发生低血糖症时再诱发心肌梗塞,但酮症也可诱发上述心脑肾并发症,必须注意。

4结论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患者的病情往往都是长时间的积累所造成的。很多患者在患有大血管病变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其他心血管并发症或其他危险因素出现。这些病情在与大血管病变相互作用下,会加大患者心血管病变发生的概率。而一味只采取降低病人血糖的治疗方法是不能使病人完全康复的。我们要对病人存在的所有危险因素进行考虑,在降低病人血糖的同时,还需要采取降压、降脂及抗凝的治疗,这样才能使病人在降糖治疗时更安全,更具有个体化。当然,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治疗离不开糖尿病科研工作者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尽快研究出治疗大血管病变的新药,为患者临床治疗提供新的选择。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糖尿病肾病;护理;进展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742(2013)03(a)-0189-02

糖尿病肾病,简称DN,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临床较为难治,且是使患者发生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或尿毒症的常见原因。据报道,因糖尿病肾病导致患者发生尿毒症从而造成患者死亡的人数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30%左右,严重影响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加快,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合理治疗及护理已成为临床医学研究重点之一。该文将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进展进行讨论,为临床对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从而提高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

1 糖尿病肾病的易感因素

1.1 遗传因素

近年研究表明,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发病因素与遗传有关。若家族中有I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其兄弟姐妹若患有糖尿病,则其兄弟姐妹在多年后发生糖尿病肾病的几率累积高达71.5%,若家族中未出现糖尿病肾病患者,则其他患有糖尿病的亲属出现糖尿病肾病的几率为25.4%。

1.2 环境因素

糖尿病肾病患者最主要的发病因素为高血糖,而其他环境因素则只起到辅助或加速糖尿病肾病发生的作用。若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下,患者体内肾脏组织中会出现局部激素或发生细胞因子异常表达,从而使患者体内积聚肾小球系膜基质以及增厚基底膜增厚。患者若同时发生高血压,可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起到进一步加速的作用,而糖尿病肾病病情也可对患者起到增高血压的效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威胁人类健康。

1.3 其他因素

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肾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为患者体内出现高凝状态,而例如患者日常蛋白质摄入过于增加、患者发生脂代谢紊乱以及患者有吸烟习惯均可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以及发展起到加速作用。

2 糖尿病肾病临床护理

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糖尿病肾病,则对患者的肾脏会造成快速损害,且目前临床尚未发现有效的治疗手段,大多数患者在发生糖尿病肾病后较短时期内即可进入终末期肾功能衰竭。因此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及时的早期护理措施,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的发展,延缓患者肾脏的损害。

2.1 控制血糖

对糖尿病人进行血糖的严格控制,是临床上预防糖尿病人发生糖尿病肾病的最有效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血糖控制可采取多方面措施,如对患者进行必要的进食指导,计算患者每日总摄入热量,指导患者在每餐进食前进行血糖的测量,若发现血糖异常,应及时进行饮食调整甚至药物治疗。若患者糖尿病情严重,可给予胰岛素长期治疗以控制患者血糖含量。

2.2 药物护理

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是需要终生坚持的,因此部分患者易出现依从性较差,甚至排斥治疗等情况。护理人员应指导患者按医嘱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必要时可对患者治疗依从性以及配合治疗的积极性进行调节。

2.3 预防感染

多数糖尿病肾病患者自身免疫力较差,易出现微血管痉挛、皮肤抵抗力较差以及局部出现微循环障碍等情况,而大多数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易发生各种感染。护理人员应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必要的指导。包括督促患者每周进行一次沐浴,讲究个人卫生,贴身衣物勤更换等,从而保持糖尿病肾病患者表面皮肤的清洁度,防止发生相关感染。同时可对患者进行足部护理,对患者足底进行按摩,促进患者全身血液循环,从而增强免疫力。

3 糖尿病肾病护理干预

3.1 心理护理

糖尿病肾病患者大多对疾病相关知识并不了解,甚至认为糖尿病肾病是绝症无法治愈,从而产生消极、恐惧、焦虑等负面心理情绪,而此类情绪可使患者体内高血糖素分泌量增多,导致患者交感神经发生兴奋,最终使患者体内生成或输出较多的葡萄糖,增高患者血糖含量。而负面情绪也可导致患者不能够积极配合治疗,影响临床治疗效果。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耐心讲解糖尿病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充分了解自身病情,以及明白将要进行的各项治疗与护理措施的目的,从而消除患者焦虑、消极、恐惧等负面心理,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同时可指导患者家属积极配合患者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及其家属适当的自信心,从而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3.2 饮食护理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进食原则应以少食多餐为主,且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以及个人体质控制蛋白质的摄入量。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饮食中若摄入的蛋白质不足,则会产生负氮平衡情况,而蛋白质摄入量过高,会引起患者体内肾小球的高灌注、高滤过现象,加重患者病情,加速患者肾脏器官的损伤,因此,对糖尿病肾病患者控制饮食中蛋白质的目的在于降低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减少患者尿蛋白水平、肌酐清除率以及肾功能下降速度,从而对患者肾功能恶化起到延缓作用。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检测正常时,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应摄入1-1.2 g蛋白质;若患者检测可知微量尿蛋白时,每人每天每公斤体重摄入0.8―1.0 g蛋白质;若患者发生严重低蛋白症或出现营养不良等情况,则不必对其进行蛋白质摄入量的控制。患者日常饮食中摄入蛋白质食物应尽量选择动物蛋白,避免对其摄入植物蛋白。此外,由于食盐可起到增高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含量的作用,因此糖尿病肾病患者还应在日常饮食中控制钠盐的摄入量,避免胰岛负担加重。

3.3 运动护理

患者在病情稳定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当运动,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运动量应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决定,活动形式应以缓慢为宜,不宜过于疲劳,如行走等,且运动量不宜过大,遵循循序渐进的运动原则,切记突然加大运动量。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运动的时间应选择在注射胰岛素30-90 min内进行,或在患者用餐后1h内运动,研究表明,在午餐进行完成后1 h运动可达到最佳效果。若患者进行胰岛素注射2 h后,不可过多进行运动,以免糖尿病肾病患者出现低血糖现象。

3.4 健康教育

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可起到积极的作用。对进行初次注射胰岛素的患者,应对其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包括胰岛素的注射方法以及计算方法等,并告知患者注射胰岛素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若患者病程较长,则健康教育侧重点在于如何防控相关并发症,同时应包括计算患者日常饮食量等内容,使患者明白均衡饮食的意义,同时掌握自身调节饮食的方式方法,更好的对自身病情进行控制。在临床上,具体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时,应根据患者文化程度以及实际病情选择健康教育的侧重内容。

篇10

中图分类号:R473.5;R2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409(2007)05-1013-02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严重的并发症,对糖尿病足的护理是诊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早预防、早发现和早治疗是护理糖尿病足的关键,对住院患者进行有效的诊疗护理和关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相关知识教育,对防治糖尿病足有着重要意义,我科用中药浸泡的方法治疗41例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取得优良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1例中,男29例,女12例,年龄35~72岁,平均61.2岁,糖尿病诊断符合1999年WHO标准,病史4~16年,空腹血糖≥7.8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为8.2%~16.0%,糖尿病足0级5例,I级10例,Ⅱ级16例,Ⅲ级6例,N级4例,吸烟22例,嗜酒10例,高血压病28例。

2 结果

综合治疗护理1~3个月,空腹血糖4.3~6.5mmol/L,糖化血红蛋白4.3%~6.0%,治愈29例,好转8例,无效4例。

3 护理措施

2.1 局部常规消毒,清创溃疡面护理

根据伤口渗液量调整换药时间间隔,指导患者卧床,抬高患肢,坚持少走路,足部及伤口不受挤压。

3.2 中药浸泡患足

中药处方:银花50g、30s、苦参50g、丹参50s、红花20g、赤芍25g。加水3000ml煮沸10min,用干净消毒盆盛装,自然冷却至40℃左右温水浸泡足部,20~30min/次,浸泡结束后,立即作局部常规消毒。中药具有清热解毒、抗炎、活血通脉的作用,能改善足部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防止烫伤,及时做好局部清洁消毒是本治疗方法取得疗效的关键。

3.3 强化对糖尿病足预防知识的教育

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对他们做好宣教有充足时间,有了相关知识,才能有良好行为状态。范丽风等经调查后得到结果是有近半数的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足的认识不足,半数以上患者对防治糖尿病足的足部护理知识缺乏,足部护理行为不良。所以指导糖尿病患者尤其是糖尿病足患者如何保持足部卫生,如何选择合适的鞋袜以及正确掌握修剪趾甲的方法,以及冬天如何保温,预防冻伤或烫伤等就显得非常重要。

3.4 严格控制血糖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血糖得到良好的控制,才能促进伤口愈合,朱嘉雯等调查有62.7%的患者不知道长期高血糖的危害,53.2%的患者不了解血糖控制不良,治疗不当可导致的并发症发生,与患者反复说明严格控制血糖的必要性,使其了解血糖或尿糖与饮食的关系,自测血糖及尿糖能即感知病情变化,争取患者主动配合治疗是治疗糖尿病足的主要环节,同时指导患者如何认识低血糖,做好预防措施,避免产生畏惧心理。

3.5 健康教育

吸烟和嗜酒是糖尿病足产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戒烟戒酒是必须的。同时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心和耐心,主动参与诊疗及护理,保持积极乐观情绪。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以及传授有关疾病的基本知识,使家属理解并配合患者治疗,帮助解决现存的护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