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能量学学习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9: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能量学学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能量学学习

篇1

关键词:激发兴趣;科学导航;注重实践;反馈评价

在广大初中数学教师全力以赴探索高效课堂奥秘的形势下,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新措施如雨后春笋般的涌现,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可谓一枝独秀,

它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型课堂模式.所谓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根据自己的求知需要,积极地获取更多的新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满足现代教育改革的需要,有利于使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笔者在三尺平凡的讲台上,就如何锤炼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作了大胆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兴趣是学生求知时的起航,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内驱力;兴趣是最优秀的教师,是持久保持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关键因素.学生只有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夯实积极探究、灵敏观察和丰富想象的基础,才能感悟学习的快乐.因此,作为初中数学教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努力诱发学生产生好奇,并转化为浓厚的学习情趣,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趣味化和生活化,使课堂教学活动在学生乐于学习的状态中进行.其次,以情施教,在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新知识、新技能,而且要合理渗透积极的情感,实现以情促知、情知交融的美满境界.第三,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好书本中罗列的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素材和直观性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诸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银行的利率”、 “图标的收集”、“股市走势图” 和“打折销售”等内容时,就让学生利用双休日到相关的地方了解对应的知识,从而真正感悟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学习、掌握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不断提高学生主动应用数学基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科学导航,把握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向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大力贯彻实施,学生从被动学习发展到了主体地位,但是学生自主积参与学习时离不开教师的正确主导――科学、合理和灵活的指导.我们在实践中,首先要当好“主持人”角色,科学控制好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活动空间.其次,当一名合格的“向导”,有的放矢的的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基本技能.譬如,我在引导学生学习常见几何图形分割时,从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同一个顶点出发,要求学生相应连接这个顶点与其不相邻的各顶点后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并激励学生讨论以下问题:①各个几何图形分别画了几根线?分成了几个三角形?②假如是八边形、十边形,是否也一样画图?③你从中发现了哪些规律?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进行了自主分析、动手尝试,最后再小组交流.我在教室里来回巡视,共同参与讨论并进行适当的点拨性指导.类似的教学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平台,而且让学生感悟到自主参与探索的乐趣.

三、注重实践,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自主学习的技巧

学生学习了函数和相似三角形等知识后,假如涉及到测量建筑物和树的高度等实践性作业题时,我们可以先提出问题:为了测量校园大门一棵大松树的高度,请你针对各种不同的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测量方法;接着要求学生自己独自设计测量的具体方案,并在学习小组中交流、汇总和整理,再由全体学生选择几种比较典型的解题方法在全班交流.这样的教学过程产生奇妙的效果,许多连教师也想不到的问题居然被学生点破,诸如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利用影子长与树高的关系计算,但是如果部分影子被房屋挡住怎么办呢?如果没有太阳光,那大树的顶部和底部又不能直接到达该如何测控?部分学生能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和三角函数进行计算方法.又如学生学习了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后,他们就可以利用一种或几种地砖,设计出一幅美丽的地板图案.类似的实践性例子,不同层次的学生一般都能参与,从而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并按照自己的思考设计相应方案,切实践行了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四、反馈评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成就的欲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较为普遍而有效的手段,因为人人都期盼获得成功.课堂教学评价是诱发产生主动求知的心理冲动的催化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一般采用随机测评和等级记分法比较有效.

随机测评主要用于课堂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目的是为了随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能鼓励学困生积极参与其中,当然应该配备题目难易结合,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譬如,鉴于创新思维易逝的特点,我在随机测评的时候,瞄准学生的创新火花,适当予以激励,以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篇2

关键词:教材;单位;科学测量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5-0044-04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教师常发现学生单位学习和运用方面存在着较大问题。例如,七个SI基本单位中,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是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很多教师认为“物质的量”在教学中是个难点。对高一学生而言,物质的量是以前从未听过的抽象概念,理解和掌握它有很大的难度,甚至有些学生在整个高中化学学习结束后,对物质的量的理解还是含糊不清,导致了教师在给学生介绍这个知识点时,有些不知所措,怎么讲学生都理解不了。学生学习化学单位出现类似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缺乏对单位意义和重要性的感性认识;二是对单位的意义及其计算缺乏系统性的训练。要突破单位教学的难点,需要加强单位的意义、单位基础知识以及单位换算等方面的教学,从单位对于化学学科的整体意义方面进行教学。美国2005 年版Prentice Hall《化学》教材[1]的设计对于我们突破单位教学难点有一定的启示,文章将该教材中单位教学内容与国内的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中学化学教师提供参考。

1美国《化学》教材中单位教学内容及特点

美国2005 年版Prentice Hall《化学》教材将关于单位及其换算问题编排在第3章“科学测量(SCIENTIFIC MEASUREMENT)”和第10章“化学量(CHEMICAL QUANTITIES )”内容中[2]。“科学测量”主要由3节内容构成,分别为:测量及其不确定性(Measurements and Their Uncertainty);国际单位制(The International System of Units);转换问题(Conversion Problems)。“化学量”也由3节内容构成,分别为:“摩尔:物质的量(The Mole: A Measurement of Matter)”、“摩尔质量和摩尔体积的关系(Mole-Mass and Mole -Volume Relationships)”以及“百分组成和化学式(Percent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Formulas)”。“科学测量”内容的介绍为“化学量”内容的介绍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两章内容都系统地介绍了化学单位教学,达到化学单位教学目标。“化学量”中的内容在我国中化学教材中都能找到,而我国中化学教材中没有与“ 科学测量”相对应的内容,因此我们重点来介绍一下该美国教材中的“ 科学测量”内容。

1.1测量及其不确定性

该教材第一节内容从测量的角度使学生体验单位对于化学学科的重要性。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工作者每天在做大量的测量工作。测量是指为了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实验过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两部分组成。纯粹的数字没有任何意义,只有单位对其补充说明时,才具有实际意义。该教材主要的突破点是让学生从化学学科的本身特性来认识单位对于化学学习的重要性,使学生意识到在做化学计算,描述化学实验过程,处理数据问题时,单位的意义和重要性。

这节内容先从测量值的表达和使用入手,给学生介绍数据的表示方法。在化学学习中,经常遇见一些很大或者特别小的数字,例如,1克H包含602,000,000,000,000,000,000,000个氢原子,一个Au的质量是0.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327g等,这些数字的书写和使用都很累赘,科学计数法可以简化这些数据的记录。用科学计数法记录的数字由大于1而小于10的系数和以10为底数的指数两部分组成,如数据602,000,000,000,000,000,000,000个氢原子就可以写成6.02×1023个氢原子。

接下来,介绍准确度、精密度、误差的概念及其区别。实际的化学实验测量过程中,由于仪器、实验条件、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测量不可能无限精确,物理量的测量值与客观存在的真实值之间总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测量误差。误差的表示方法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两种。绝对误差等于测量值减去真实值,表示测量值偏离真值的大小;相对误差也称百分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测量值或多次测量的平均值的比值,通常将其结果表示为百分数的形式。绝对误差可以表示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而相对误差则可以比较不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化学工作者的成功主要取决于测量数据的可靠性。通常把测定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称为准确度,而把一组测量数据之间的接近程度称为精密度。同时,教材举生活中的“箭和靶”和“称体重”的实例说明什么是准确度、精密度、什么样的情况下会产生误差,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本节最后给学生介绍测量及运算中的有效数字问题。为了取得准确的分析结果,不仅要准确测量,而且还要正确读出数据。数字的位数不仅表示数字的大小,也反映测量的准确程度。在测量结果的数字表示中,由若干位可靠数字加一位估读数字,便组成了有效数字。有效数字保留的位数,应根据分析方法与仪器的准确度来决定,一般测量值中最后一位是估读数字,其余数字均为准确数字。例如,某样品质量为2.46g(在2.4 g与2.5g之间所读的数),数字2和4都是准确数字,数字6是估读数字,但2、4和6这三个数字都表达了有用的信息,在这里都是有效数字。因此,读数据时,要读至仪器误差所在的位置,数据的位数不能任意增加或减少。进行单位换算时,有效数字的位数不变;在加减法与运算中,运算结果有效数字取到参与运算各数中最靠前出现估读数的那一位;在乘除运算中,结果的有效数字一般以参与运算中有效数字位数最少的为准。

1.2 国际单位制(SI)

在测量的过程中,由于不同的政府、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不同的历史原因,人们采用不同的测量标准,形成了多种单位制。这对国际贸易、科学文化的交流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为了方便国家间的交流,1960年第十一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了世界各国通用的国际单位制,简称SI。国际单位制来源于米制(是以米为基础的十进制单位体系,起源较早), 并继承了米制的优点(如十进位,用专门词头构成十进倍数及分数单位等), 同时克服了米制的缺点,是米制的现代形式。该节内容包括SI基本单位、SI词冠、常用物理量及其单位三部分。

SI基本单位有:长度单位米(m) 、质量单位千克(kg)、时间单位秒(s)、电流强度单位安培(A)、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K)、物质的量单位摩尔(mol)和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cd),共七个(见表1)。除电流强度单位安培(A) 和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cd)外,其余五个是化学学科中常用的基本单位。

SI词冠中介绍了常用的米制词冠――兆(Mega)、千(kilo)、分(deci)、厘(centi)、毫(milli)、微(micro)、纳(nano)、皮(pico)等,并给出词冠与SI基本单位的倍数关系(见表2)。

基于实际应用问题,教材列出了常用的五种物理量:长度、体积、质量、温度、能量以及它们的SI基本单位与其他常用单位。比如:长度的SI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表征体积的常用单位有: 升(L)、毫升(ml)、立方厘米(cm3)、微升(μl); 质量的SI基本单位是千克(kg), 其他常用单位有克(g)、 毫克(mg)、微克(μg);温度的SI基本单位是开尔文(K), 其他常用单位是摄氏度(℃); 能量的SI基本单位是焦耳(J), 其它常用单位有:千焦(kJ)。教材中分别用表格将这些常用物理量的单位列出来,并介绍了每一物理量的常用单位与对应的SI基本单位间的倍数关系,这里只以长度的单位为例(见表3)。

1.3 转换问题

国际单位制单位之间以及国际单位制单位与其他惯用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之间都存在着转换问题,如何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问题,正是“转换问题”中所要介绍的内容。单位间的换算经常要用到换算因子和量纲分析法。换算因子是指换算过程中使两个数据相等的比例系数,如,等式1m=100cm 中的100就是这个等式中的换算因子。量纲是表示一个物理量如何由基本量组合的式子。量纲不同的两个量不能加减或相等的,例如,1千克与1米这两个量不能相加减或相等,因为其中一个是质量,具有质量的量纲,另一个是长度,具有长度的量纲。在同一单位制中,只有当各量的量纲相同时才能相加减或相等。量纲分析法又叫因次分析法,是一种数学分析方法,通过量纲分析,可定出同一物理量不同单位间的换算因子,可检验公式中物理量的书写正误,定出方程中比例系数的量纲和单位。运用量纲分析法是单位转换常用的一种方法,教材为学生分析具体例题引导学生学习单位转换,引起学生对单位转换的重视。

2中美中学化学教材中单位教学内容的对比及启示

与美国中学化学教材中单位教学内容相比,我国中学化学教材中单位教学内容的编排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例如,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及单位前,已经接触并且应用过许多单位,但教材中没有对这些单位一个整合的内容,且在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时过于简单、抽象,加大了学生学习化学单位知识的难度;教材在利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缺乏实例;教材没有充分介绍学生学习新化学单位所需要的铺垫知识(化学相关的数学和物理新知识)等。通过分析比较,笔者认为该美国教材中“科学测量”内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测量的角度来认识化学科学。使学生从理论的角度认识化学实验过程就是测量的过程,充分意识到化学学习中单位的意义和重要性。这两章的内容给与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点:

2.1系统性

该美国教材中“科学测量”和“化学量”两章内容的安排顺序和系统介绍更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论认为,有意义学习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即同化的过程,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由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因此通过测量来介绍单位,学生不仅可以把以前学过的零碎知识加以系统整理,又可以使之与新知识相互作用,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知识群的网络中,使原有的知识系列向纵向和横向发展,丰富原有知识系列,从而建立起高效合理的知识结构。这两章的内容使学生对有关单位方面的知识系列有系统整体的认识。

2.2方法性

在学生自觉地意识到科学测量真正意义的基础上,教材设计者给学生介绍了一系列的方法,教学生如何去做。测量中科学计数法的运用、有效数字的取舍、误差分析、单位转换方法等科学测量知识的介绍将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充分地融合,使学生对数、物理量及单位和定量研究方法有全面地认识。

2.3实用性

“科学测量”内容介绍了生活中大量学生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测量事例(见表2)和解决问题的例题,使学生对物理量的计量单位等形成一般的感性认识。同时,设计化学测量问题情境,让学生使用科学测量的知识和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测量、分析,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巩固学生科学测量知识,形成科学测量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科学地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测量问题。这章内容最后设置了“化学中的职业―分析化学家”这样一个小栏目,使学生了解科学测量在化学分支学科―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3单位教学的策略

结合美国该化学教材中的单位教学内容,针对我国中学生在单位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3.1 化学教师应重视单位知识系统性的教学

很多教师认为物理量和单位的学习是数学和物理学科的教学内容,经常忽视与物理和数学与化学知识的衔接部分内容的教学。事实上,学生在学习其他科目时已经初步学习了单位的一些知识,初中物理介绍单位是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认识物理测量和单位。化学也是一门实验学科,在做化学实验时,也离不开测量,特别对以后从事化学研究的人员,需要做大量的化学测量工作。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单位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加以整合、重视单位知识系统性的教学是突破单位教学的前提。

3.2 系统地介绍国际单位制

学生对国际单位制单位中的许多单位很熟悉,但是在学生头脑中,这些知识很零散,教师可以用学生已有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新概念。当新概念形成时,人的大脑要把新概念同已有知识相比较、相联系,为新概念在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寻找适当的位置,新概念就被联结为大脑中原有知识结构的一部分,从而被消化、吸收,这就是同化。中学生大脑里的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同化新概念的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努力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调整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加强新旧概念间的联系,同化新概念。如,关于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新概念,对学生来说陌生又难懂,但如果将国际单位制系统地介绍之后,学生很自然的会将物质的量同质量、长度、时间等物理量联系起来,把摩尔同千克、米、秒等基本单位联系起来,学生就容易找到新旧概念的联结点,弄清概念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编织单位知识网络。因此,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国际单位制内容是学生学好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化学反应、化学计算、热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先决条件,能促进后继理论知识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3.3 练习巩固,强化理解

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由于对所学新知识不是很熟悉,达不到运用自如的水平,习惯用旧方法解题,导致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提高,如用物质的量单位(摩尔)解题可以简化很多计算过程,但是学生在学习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之后,依然用原来的相对原子质量等旧知识解题,由于计算量很大,往往导致结果出错,这就要求教师在学完新知识后,引导学生用新知识,新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反复练习巩固,以强化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

化学单位知识是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基础。科学测量方法是综合知识、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一定的数学、物理等知识作铺垫。单位教学内容的学习把科学带进学生生活,教会学生如何用科学测量的方法来处理一些生活中遇到的实际测量问题,有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测量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周青,杨玲,杨辉祥.对美国化学教材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思考――以2005 年版Prentice Hall《化学》教材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6, (9):87-91.

篇3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时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008-01

我们目前正处于新媒体时代,社会上与新媒体有关的行业应有尽有,一些报刊、广播、出版以及影视意义上的传媒已经成为了十分普遍的事物,然而现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已经出现了,与传统意义的媒体相比,新媒体更具有特色的就是拥有数字化的模式,数字化的报纸、数字化的广播等。这些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可以带给新一代大学生更多的认可和喜欢,在这个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可以引领大学生的时尚潮流。新媒体时代这样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环境下,正确认识并积极应对新媒体,探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规律,使得学生在新媒体时代当中健康的成长。

一、新理念下的新媒体

现在很多高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已经加大了重视程度,二十一世纪中一些高校的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者认为新媒体时代与当代大学生的联系并不大,但是事实证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已经离不开新媒体了,现在的网络上经常会看到高校“xx门事件”,这实际上已经开启了新媒体理念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当代的大学生是一个大的群体,这个群体在接受新事物中有着独特的天性,可以在短时间内对于一项新事物完全能的掌握和了解。然而新媒体时代所具有的就是大容量性的信息化模式和引导模式,如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去接受新媒体所具有的魅力,并且采取正确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会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促进性的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时代的关系

1、媒体时代需要新思路

新媒体时代对于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换一种思维和方式,选择一种适合学生了解和认识的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新媒体时代更多的内容将会是通过互联网来产生,教师为了更好的教导当代大学生要具有高素质就应该利用新媒体,通过新媒体可以让学生从中感受到正能量的传递,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通过对各种渠道的覆盖,学生可以从各种终端第一时间获取信息,进而接收到新媒体时代的新鲜思维方式。

2、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渠道平台优势

现如今新媒体渠道占据着非常大的优势,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的渠道和平台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现如今新媒体平台已经充分的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尤其是当代的大学生更是无时无刻都生活在新媒体的环境中,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的大学生在微信、微博以及社交网站中占据了70%的比例,这个庞大的数据完全可以证明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然而新媒体平台最大的优势就是具有广泛性,现如今任何一所高校都有着自己的交流平台,教师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高校的交流平台上一些正能量的新闻或者是宣传教育类影片,以此来倡导学生要建立正确的思维和心理观念。

3、积极适应新媒体的内容环境

新媒体时代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特点,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信息量大和交流方便这两个主要特点,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在当代的信息化社会中长久立足,就应当积极的去学习新媒体时代的一些内容,新媒体内容与传统媒体内容相比有着一定的差别,可以看做是在原有媒体内容上展开的一次新的蜕变。所以要想让学生能够积极对新媒体内容感兴趣,就需要在原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进行加工和再造,例如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涉及到了对于学生自身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这样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的封闭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以做到集中注意力去专心学习,但是在新媒体环境中有趣生动的内容极为丰富,学生可以在新媒体课堂中选择较为感兴趣的内容去学习,因此学生工作内容在过度到新媒体环境中的时候,教师就需要注重自身的沟通方式,要让学生能够有着积极的心态融入到学习和生活当中。

4、有效发挥新媒体时代的互动性

有效发挥新媒体的互动性是一个重要的环节,新媒体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在对其产生着影响,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今天,我国高校已经建立了很多的校园网站,在这些网站中,教师可以随时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有着可以沟通的桥梁,学生如果有任何的想法和创意都可以通过新媒体技术来传达。这其中流露出新媒体时代的一个亮点,就是互联网的互动型。在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喜欢网络生活的学生们如果能够正确的使用互联网,并且从新媒体时代中学会与外界沟通,将会为新媒体的发展开拓新的路径,也会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真实的流露出来。

总上所述,笔者简单的介绍了一些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时代之间的联系,从上文中可以看出现代的社会已经被互联网所包围,大学生作为当代的一个新生命群体,对新鲜的事物有着加强的好奇心,如果可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时代充分的融合在一起,便可以真正的展示新媒体时代所具有的特性。通过加强对新媒体的学习和探索,积极拥抱变化,在了解当代学生思维和习惯的基础上,一定要将大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到媒体中去,这样才能够为当代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 蓝.论现代管理手段在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运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生活实践 教学策略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影子。如何让小学生明白数学的应用性及与生活联系的紧密性,是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定的体验。因而,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在数学教学中能够满足新课改的这一要求,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形成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尤其是让学生真正将数学和生活结合起来。

一、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小学生初学数学时,对数学知识缺乏形象的了解和体会,因而很多时候对一些概念和算法并不理解。将数学教学和生活实践相结合,对于数学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有比较大的提升作用,具体可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数学和生活相结合,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从低年级的简单计算到高年级的应用题,都存在着能够与生活相联系的地方。从最简单的计数到买东西到计算机的应用都离不开数学。数学教学如果能够更加生活化,将能够创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道简单的数学题如果能够跟学生喜欢的玩具联系在一起,学生对解题的兴趣绝对要高于解一道普通的数字计算题。

2.数学和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数学学习本身就是为了将知识应用在生活和工作中。对于小学生而言,能够认识到数学可以应用于生活中即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数学知识和生活中的点滴相结合,模拟生活中的场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数学学习中,当学生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是数学时,就会主动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影子,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不再排斥数学。

3.数学和生活相结合,也让学生对生活有了更多认识。

数学学习的真正目标是能够将数学用于生活。教师注意将一些数学知识融入生活中,学生反过来对生活有了更多的认识,对整个生活的空间、时间也有了比较具象的看法,是对学生生活技能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对策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如果教师只是单纯让学生练习书本上的内容知识,难免显得枯燥乏味。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能够让教学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情境的设置要符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征,以及学生的知识体系,不能盲目设置一些小学生理解不了的生活情境。教师可以在讲新课的内容知识时就以生活化的情境引入,让学生随着对生活的认识、理解和观察逐步学到数学知识。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学习中,学生会学到100以内的数字的加法和减法,以及时间的认识、人民币的认识、位置的认识,这些知识都可以统一到“卡通小镇”中学习。在学习的开始,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找到一条卡通画的小镇,小镇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告诉学生,这个学期要学习的内容都在这个小镇上。镇上有商店、有动物园、有住宅,其中主人公是卡卡,今年7岁,在镇上上小学一年级。在学习“图形的拼组”一课时,可以到一个积木拼图店中游玩,让卡卡帮老板把图形进行分类。在学习“认识人民币”一课时,就可以让卡卡帮助妈妈到镇上买水果,不但要学会认识人民币,还需要会简单的计算。在学习“认识时间”一课时,可以用“卡卡的一天”进行引入,从早上闹钟叫醒卡卡,不同的时间卡卡需要完成不同的任务,练习题的完成还可以安排卡卡到钟表店里修钟表,表店里挂着不同的钟表,认识这些钟表的时间。这一情景的引入,是学生比较能接受的卡通画的形式,符合小学生的兴趣,而生活化的场景有一种带入性,让小学生把自己当做小镇的主人公完成一系列任务。这种情境可以一直伴随小学生的数学学习。

2.引导学生到实践中应用数学知识。

一方面,数学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练习机会。另一方面,数学作业的布置可以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真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在小学三年级上册中,有测量一课的学习。在学习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尺子,在上课时,让每个学生都动手量一量自己课桌的长宽高,也可以量一量教室的长和宽。在教师长和宽的测量中,学生自己带的尺子都比较小,那么如何能量出来,便成了一道思考题。此时,还可以加入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并发表看法,最终看同学们提出的哪一套方案最快捷。在课下作业的布置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布置相应的思考题和应用题,比如学习完人民币的认识和使用,让学生放学后到商店里买10块钱的文具,第二天回到课堂上,让每个学生说说10块钱都买了哪些文具,每样文具的价格是多少,这样学生对于人民币的使用就更了解。

3.创建生活化的学习评价。

小学数学的教学评价除了考试测评之外,教师还应该将平时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生活化的作业的完成情况都纳入到考核中,从整体的学习能力和知识运用上评价学生的学习,最终通过多方面的结合得到一个综合的成绩。这样,对于学生来说,就会更重视数学的生活应用,同时也提高了数学学习和应用能力。

三、结语

小学数学学习的都是相对基础也比较简单的内容,这些知识很多和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能够提高小学生对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强的适用性。

参考文献:

篇5

       就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游戏是启发心智与兴趣,达到身心愉悦的最佳方式。小班化教学,空间形式比较自由,师生人际关系也比较融洽,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经常组织游戏,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陈鹤琴老先生曾指出:“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假如在读书的时代,我们也能化读书的活动为游戏,那么读书不是会变得更有趣,更快乐,更有进步了吗?”根据以上观点,我在小班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把数学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小朋友在游戏中学数学,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一学期的小班化教学实践,我对如何有效地在小班数学课堂中开展游戏活动有了以下一些体会:

       一、适应性

      游戏的设计与选择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喜闻乐见。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组织小朋友开展他们特别喜欢的游戏活动,才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兴趣。例如小朋友最喜欢猜谜语,我在《快乐的童年》一课中,就设计了一个猜谜语的环节,让小朋友特别感兴趣。具体的游戏过程是这样的:课前我在黑板上贴了一些小朋友喜欢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是用不同颜色的彩色纸剪的,每一个小动物身上都写了一则数字谜语。上课的时候,我首先提问:“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小朋友高兴地回答说喜欢,于是我让他们一起看黑板上的小动物,说:“这些小动物每人给大家出了一则谜语,你们谁猜中了就把小动物送给谁。”小朋友一听,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要来猜,我让小朋友分小组来猜,每一小组猜一则谜语,结果小朋友几乎都猜出了谜语所代表的数字,所以我就把小动物奖给了他们,看到他们兴高采烈地拿着漂亮的小动物互相炫耀的样子,我的心里感到由衷地高兴。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我牢牢地把握住了一年级小朋友的心理特点,设计出了他们喜爱的猜谜语游戏,并且把他们刚学过的数字和谜语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样既巩固了数字的特点,复习了相关的知识,达到了教学目的,又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小朋友的学习积极性,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由这个教学实例可以看出,把小朋友喜爱的游戏活动运用到教学中,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全员性

       在教学中要让小班的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游戏活动中,进入游戏角色,获取过程体验。如果在课堂上只让少部分学生参与游戏,其他大部分学生充当小观众,那么学生的参与面就太窄,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游戏活动也就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地为教学服务。因此,在小班数学课堂中,教师应利用小班人数少的优势,尽量设计能让所有学生参与的游戏。在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时,我设计了一个“找朋友”的游戏来巩固10以内数的组成。游戏之前,我给每一位学生的胸前戴上一张数字卡片,每一张卡片上是0 ~ 10中的任意一个数。当“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我们都是好朋友!”的歌声响起来的时候,我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10的就是好朋友。”小朋友就开始随着歌声找自己的好朋友,当歌声停止的时候,胸前的数合起来是10的两个小朋友手拉手站在一起,我接着又说:“卡片上的数合起来是8的才是好朋友!”欢快的音乐声又开始伴随着小朋友找到自己的朋友。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迅速地找到自己的好朋友,于是10以内数的组成很快就被小朋友牢牢地记住了。所有的小朋友都为自己能参加这样的游戏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能找到好朋友而感到骄傲,他们在游戏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

        三、参与性

        教师自始至终要与学生一起投入游戏,平等地成为游戏中的一份子,千万不要做局外人、旁观者。《国家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班课堂中的游戏教学法,要求教师的身份必须既是指导者,又是参与者,应该和学生一起唱歌,一起跳舞,一起游戏,融入到学生中去。教师在与学生一起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学生一旦发生错误,教师不应马上打断,而应在游戏结束之后才予以指正。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学生最喜欢和我一起参加“乘车游戏”,游戏之前,教师需要准备一些司机头饰和算式卡片,把它们发到每个学生手中,游戏开始了,得到司机头饰的学生就当小汽车司机,戴上头饰神气地站到指定的地方,我一般也是戴上头饰当“小司机”,每个头饰上写了一个10以内的数,拿到算式卡片的学生就根据自己卡片上的得数去乘坐不同的“汽车”,全部上车之后,由司机验票,乘错车的被罚下车,验票结束之后,司机就带领乘客在音乐声中“坐车”,因为有我的参与,所以孩子们显得特别兴奋,他们都想坐上我的车,都为能跟老师一起做游戏而感到自豪。

篇6

(中北大学电工电子国家示范实验中心,山西太原030051)

摘要:当前国内高校的“电子线路”课程无论是从教材编写还是课堂讲授中的功率放大电路仍然以模拟功放为主,对数字功放讲述甚少,而现实中电子产品尤其是笔记本电脑、手机等便携式电子产品大量采用了低功耗高集成度的数字开关门电路芯片,造成大学生课堂学习与电子技术发展实际的脱节。在此结合数字集成开关门(CMOS)电路的发展,详细分析了D类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理想状态下,D类功率放大电路的理论效率可达到100%,远高于AB类模拟功率放大电路的78.5%。推导了D类功率放大电路CMOS反相器的功率损耗与芯片工作的时钟频率、栅极集总电容值以及芯片所需的供电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并以当前主流的集成度达8 000万个门电路(2 inch2上108个门)的IBM笔记本电脑的CPU芯片为实际案例进行了总功耗分析。实践表明,将数字功率放大电路引入大学生课堂教学,可以贴近实际,增强感性认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 :数字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功率损耗;实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TN72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5)20?0107?03

收稿日期:2015?05?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71178);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12011010?3);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支持计划资助

Instance analysis for working principle and power loss of digital poweramplification circuit

HAN Yueping,LI Ruihong,BI Manqing,WANG Liming

(State Center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Demonstration Experiment,North University of China,Taiyuan 030051,China)

Abstract:While the power amplification circuit of“electronic circuit”course in the aspects of textbook compilation orclassroom teaching is still taking analog circuit as the main content in colleges,and the digital power amplification circuit is de?scribed extremely less,the digital switching gate circuit with low power consumption and high integration is adopted massivelyin electronic products (especially in laptops and mobile phones) in reality,which separates classroom learning of students from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MOS circuit,the working principle of D?classpower amplification circuit is analyzed in detail. The theoretical efficiency of D?class power amplification circuit can reach 100%in ideal condition,and is higher than AB?class analog power amplification circuit of 78.5%. The power loss of CMOS inverter ofD?class power amplification circuit is proportional to the working clock frequency,grid lumped capacitance and square of thepower supply voltage,which is deduced in this paper. The total power consumption is analyzed by taking the mainstream CPUchip of IBM notebook computer as the practical instance,the chip is integrated with 80 million gate circuits. The practical re?sults show that digital power amplification circuit introduced into the college students classroom teaching can close to life reali?ty,enhance perceptual knowledge,and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digital power amplifier;working principle;power loss;instance analysis

0 引言

进入21 世纪以后,各种便携式的电子设备成为了电子产品的一种重要发展趋势,诸如作为通信工具的手机,作为娱乐设备的MP3 播放器,工作必备的手提笔记本,以及期望中的便携式电视机与DVD,车载电器等,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一个重要发展特征是采用了低功耗高集成度的数字开关门电路芯片,以IBM 的CPU集成芯片为例,目前集成度达到8 000万个门电路(2 inch2 上108 个门)。所有这些便携式电子产品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需要大功率的音频输出,都需要电池供电。目前,上述便携式电子产品大多采用了新型D类功率放大电路,其最大特点就是能够在保持最低的失真情况下得到高的效率[1?3]。同时,诸如CPU 运算速度仍然缓慢、采用锂电池供电的大屏幕手机待机时间过短等缺点也非常明显。因此,制约便携式电子产品发展的一个首要因素就是其输出功率损耗与使用的电池技术,并直接与人们关注的芯片工作主频(时钟频率)、待机时间(取决于静态功率损耗)与使用时间(取决于动态功率损耗)几个指标相关。

鉴于目前国内“电子技术”高校课堂教学仍然以低频段介绍A类、B类及AB类模拟功率放大电路[4?10]、高频段介绍C类为主,事实上已经远远滞后于电子技术的发展实际,可检索到的D类功率放大电路文献则主要讨论应用于具体产品中的实际电路[11?13],无论对高校师生还是工程技术人员,都缺乏对D类功放基本原理直接学习的渠道。本文以单个数字开关门电路为例,详细分析D类功率放大电路工作原理与总功率损耗,为高校师生全面掌握集成门电路芯片的技术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理论参考。

1 单个NMOS 管门电路

1.1 门电路组成

(1)电路组成

20世纪80年代以前,受限于P 沟道MOS管工艺限制等因素,集成芯片内部的开关门电路仍是由单个NMOS 管构成。NMOS 管的开关特性与晶体三极管类似但远优于三极管。反相器的基本电路如图1 所示。C 等效为NMOS 门驱动的同类负载门电路的栅极电容集总。

1.2 工作原理

工作于开关状态的NMOS 门电路输入信号ui 是周期为T 的方波时钟信号,T1时间为低电平,T2时间为高电平,T1=T2= T 2 。输入信号波形如图2所示。

(1)输入信号为低电平T1 期间,,NMOS 管截止,等效为断开的开关,电源VDD 通过RD 给电容C充电。

(2)输入信号为高电平T2 期间,,NMOS 管导通,等效导通电阻为RON,其值很小,电容C 通过电阻RON放电。

1.3 单管门电路功耗与效率分析

1.3.1 低电平T1期间电源提供的能量

此时,NMOS管断开,假设电容上的初始电位为0 V,则接通电源的瞬间,流过电阻RD 上的充电电流为最大值() ;经过(3~5)τ1 的充电时间(其中τ1 = RDC ,一般有),电容电位达到最大值VDD,此时电流衰减为0;充电期间,电流值为:

集总电容C 上的电压与电阻RD 上的电压电流变化如图3(b),图3(c)所示。

图3 输入低电平期间工作过程T1期间,电阻消耗能量,电容储存能量。其中,电源提供的总能量为:

1.3.2 高电平T2期间电源提供的能量此时NMOS管导通,电容上的能量经过(3~5)τ2 的放电时间()快速放电完毕。同时,电源在T2时间内提供的能量为:

1.3.3 电源提供的总功率

在一个ui时钟周期T内,可计算电源提供的总功率为:

其中:式(7)代表了在一个时钟周期内,电源提供的静态功率(待机功率)损耗;式(8)代表了电路的动态功率(使用功率)损耗。两分量分别决定了人们在日常使用手机等手提设备中所说的待机时间与使用时间。

1.3.4 效率分析

由式(7)可知,电源的静态功率损耗与电源电压的平方成正比,与RD 成反比。而动态使用功率与电容容值、电源电压平方、以及时钟频率成正比。可见,RD 越大,静态功率损耗越小,时钟频率越高,实际使用功率也越大,电路的效率也就越高。比如,目前IBM 的CPU集成度最高可达108个门电路,假设其主频(时钟频率)为1 GHz=109 Hz,集总电容,电源VDD=5 V,RD=10 kΩ。则可以算得:。

可见,动态使用功率尚在接受范围内,但静态功率达到了不可思议值。即使把门电路的电源从5 V 降低为1 V,仍然具有25 kW。要想从根本上降低静态功率损耗,需要大大增加RD,但实际电路中RD的增加也受到一定制约,这就需要找到一个能替代RD 作用的有效元器件。20 世纪80 年代,随着各种相关技术的成熟,CMOS反相器门电路应需而生。

2 CMOS 反相器门电路

CMOS反相器的基本电路如图4所示。

VTP是PMOS管,VTN是NMOS管,它们的栅极短接作为输入端,漏极短接作为输出端,VTP的源极接电源的源极接地。

3 CMOS 反相器门电路功耗分析

CMOS门电路输入信号ui仍然是图2所示的周期为

T 的方波信号,C 等效为驱动的CMOS 负载门电路的栅极电容集总。

(1)低电平T1期间。当输入为低电平,即ui=0 V时,由于|,VTP导通,等效导通电阻为RONP,其值很小,几乎为0。电源给集总电容快速充电,且电源提供的总功率为:

式中f 为输入信号的频率。

(2),截止,电源不工作。电容通过VTN 快速放电,电容C 在T1期间储存的能量释放完毕。

(3)电源提供的总功率与效率分析。由上述分析可得,在理想情况下,功率器件VTP 导通时导通电阻为零,没有电压降,器件不消耗功率,输出电压幅度几乎与电源电压VDD值相同;关断时VTP电阻为无穷大,没有电流流过,器件也不消耗功率,输出电压几乎为零。CMOS反相器无论电路处于何种状态,VTN,VTP中总有一个是截止的,所以它的静态功耗很低,理论上静态功率损耗为0。电源在整个周期T 内提供的总功率为CV 2DD f ,理论上开关类功率放大器能够将电源功率无损耗地转换输出到负载上,全部转变为负载的动态使用功率。所以这类功率放大电路的效率理论上可达到100%。

4 结语

本文从集成数字门电路芯片内部的单个数字门为例,详述了D类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与效率,理论上,D 类功率放大电路的效率可达到100%,远高于AB类模拟功率放大电路的78.5%。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半导体元器件均有漏电流存在,故开关器件VTP 与VTN实际上总要消耗部分功率。此外,可得出:

(1)为了降低电子设备的功率损耗,提高电池供电的使用时间,芯片所需的电压值至关重要,功率损耗随着电源电压VDD的降低成平方倍减小。

(2)为了提高电子设备的快速响应时间,比如笔记本电脑的CPU 主频,电源(电池)的功率损耗随着时钟频率f 的增加而线性增加。

参考文献

[1] 杨滔,王武斌,吕征宇.开关功率放大器交错并联控制技术的研究[J].电力电子技术,2009,43(4):24?25.

[2] 陈新国,程耕国.D 类功放输出功率与效率的分析[J].声学技术,2005,24(4):264?267.

[3] 黄伟,马成炎,叶甜春.高性能10 W D 类音频功率放大器设计[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4):26?30.

[4] 毕满清,王黎明,高文华,等.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5] 童诗白,华成英.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 康华光.电子技术基础模拟部分[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7] BOYLESTAD Robert L.模拟电子技术[M].李立华,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8] 杨素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9] 朱定华.模拟电子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10] 周淑阁.模拟电子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李鸿,赵亚冬.数字音频功率放大器优化设计[J].电子设计工程,2011(14):101?106.

[12] 徐玉存,柳拓鹏.一种宽带D 类射频功率放大模块设计[J].雷达与对抗,2013(3):53?56.

篇7

以“模块-综合”架构构建电力、能源类电子系列课程体系

博弈论在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动物学学科

厕蝇科昆虫起源、演化及世界分布格局的探究

多面体平图的4着色方法

利率受随机因子影响的投资组合问题

一类离散时间时滞线性切换系统的鲁棒H_∞控制

五面体平图中的生成树的构造与计数

高校办公室人员基本素质的综合评判方法

两种抽样方式下样本均值的数字特征及其意义

一类具有无限时滞Volterra型积微分方程周期解的存在性(英文)

带有随机因子的最优投资和消费问题(英文)

定积分计算中的若干技巧

基于因子-主成分回归分析的股价技术分析研究

基于R_0-蕴涵伴随对的重心法模糊系统及其概率表示理论

小密度处耦合常数对原子核基态性质的影响

Ni-Mn-Sb合金的可逆高温磁卡效应

硅对钢/铝轧制复合界面化合物抑制效应的研究

水在金属镁表面吸附的第一原理研究

超声波透射法检测钻孔灌注桩技术

基于GPRS变电站RTU监控系统设计

电动汽车用电机及控制器试验分析

高密度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纳米科技的发展与应用

一种降低XML文档更新代价的扩展Dewey编码方案

基于SOA的数据挖掘服务整合研究与设计

基于HSI空间和纹理的频谱度量的印鉴识别

高校学生成绩预警系统的改进研

基于Schema文档的XML文档验证系统的设计

使用SQL Server管理应用程序服务数据

一种网络认证计费的设计与实现

语料库在茶典籍英译中的实例应用

病房通风CFD模拟及其方案优化

影响铝栅板上铅镀层孔隙率的因素探究

酵母菌单细胞电化学行为的循环伏安法及电化学交流阻抗研究

UV-B和Cd胁迫对大豆细胞壁降解酶活性的影响

高粱微卫星两种PAGE银染方法的比较

哺乳动物的低代谢及其应用

大麝鼩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特征

蟋蟀嗅觉的联合学习与记忆能力研究

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分析——以福建省为例

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耕地需求量预测探析——以松溪县为例

再释组织公民行为角色自定义——基于社会、组织与个人影响因素的讨论

法国与德国国有企业改革比较研究

辽宁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研究

辽宁省农村公共服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西古典建筑审美比较

目前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基础析化学教学中的数学建模

英国能源教育课程特点评

篇8

《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的基础上安排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学生进行测量、认识长度单位的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长度单位间进率、图形测量与计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长度,并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在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估测能力,发展关于“长度”的空间观念。

首先,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就长度单位的学习而言,学生需要经历以下形成过程:探究可以怎样测量长度,经历测量长度的过程并掌握多种测量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特点,寻找比较满意的测量方法;寻找标准的测量物,并将其作为测量的标准,即感受统一测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学习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其次,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的正确表象。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加以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1厘米大致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的长度表象。

二、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以新学期学校准备为新来的一年级同学做课桌为情境,让全班学生先用双手比划课桌有多长,然后提问:“你还能用哪些方法说明课桌有多长?”

设计意图:数学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概念引入得当,就可以紧紧围绕课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本环节以学校做课桌该做多长的情境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既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探究新知的学习情感,为学习新课做好准备,又能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交流测量工具与方法。让学生说自己想用什么工具测量,要怎样测量。(估计学生可能想出的方法有用――大拇指与中指张开的距离、用铅笔、用文具盒、用课本等工具测量。)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测量方法进行适当的引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交流的目的在于渗透正确的测量方法,为下面的探究学习做准备。

(二)操作观察,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量一量:用你选择的工具量一量课桌的长。

2.说一说:请你说一说自己测量的结果。(估计有以下几种测量结果:6枝铅笔长,3个文具盒长,11根小棒长〈每根小棒5厘米〉……)

教师有选择地板书学生汇报的测量结果。

3.讨论:大家量的课桌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说的数却不同?该怎么办呢?(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应该选择同一种物品进行测量。)

4.引导:如果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标准去测量,同样长的物体就可能量出不同的结果,这样就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因此要统一测量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测量、交流、讨论等发现虽然测量的是同一长度――课桌的长,但由于所用的标准不同,因此量得的数量不同,由此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统一测量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实践活动,建立“厘米”的表象。

1.认识尺子。

(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看到人们通常用什么工具来测量呢?(教师适时出示尺子图)

(2)观察:仔细观察尺子,你看到了什么?(数字、刻度线、cm……)

(3)教师介绍刻度线和“cm”;并向学生说明“厘米”是一种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尺子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尺子的特点,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尺子。

2.感受1厘米的长度。

(1)猜一猜:1厘米有多长?

(2)说一说。直尺上从0到1之间的一段就是1厘米,1到2之间的一段也是1厘米(结合尺子图引导学生观察),你认为还有从哪个数字到哪个数字中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同桌活动)

(3)比一比。用手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4)量一量。量一量你的手指,哪一根的宽度大约1厘米?

(5)想一想。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6)找一找。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7)估一估。选择自己的学习用具,小组内互相估一估有多长。(小组活动)

设计意图:怎样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长度单位表象呢?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概念的特点,认识厘米时,为了帮助学生丰富表象,本环节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如“说一说”让学生直观地感知1厘米的大小;“比一比”让学生借助动作表征1厘米的大小,实现从图形到表象的提升;“想一想”让学生内化1厘米的表象,建立空间形象;“找一找”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形象丰富1厘米的表象;“估一估”让学生在与参照物的对比中强化已建立的厘米的概念。

(四)自主探索,感受测量长度的方法。

1.让学生尝试用直尺测量数学书的长(可以自己探索,也可以小组合作),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2.指定几名学生上台演示自己的测量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评价。

3.教师小结测量方法:用尺子量物体时,要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物体的右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

4.先让学生用直尺测量数学书的宽,然后让学生全班交流。

篇9

关键词:趣味教学;情境引入;多媒体;主动探索

近年来,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改革数学显得越来越重要。理科数学总分200分,占的比重最大。文科在语文、外语上很难拉开差距,数学成了关键,这使得学校、老师、学生、家长都非常重视数学这门学科。可是很多学生明知数学的重要性,但非常害怕数学,甚至厌恶数学,这种状况长期困扰着我们。

我认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注意发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愉快地探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尝试过的一些方法,愿与各位共同交流。

一、情境引入

数学有着多种抽象的理念,而函数有着抽象理念的聚合,那么这么多的不可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困惑。如函数的概念这节课,要理解函数是两个非空数集A,B按某种对应法则f,使得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y和它对应,这样的对应叫做A到B的一个函数y=f(x),x∈A。很多老师强调A中每一个x,B中惟一的y,可是很多学生不理解。我听过的一堂函数概念课老师并没有强调这些,但我想学生都记住了,因为他并没有直接给出函数的定义,而是引入了一个情境。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给你们表演一个魔法。你们看我这里有一些纸牌,上面分别有一些数字,我把这张标有数字2的纸牌放入魔法箱,现在是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时,从魔法箱的下方出来一张纸牌,上面标的数字变成了4。老师:“再来一次。”当放入数字3时,出来的数字是6,放入4时出来的是8。这时问学生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如果放入5呢?学生马上回答是10。这时老师才引入要学习的概念,说:“开始的纸牌可以看做输入的数,经过魔法箱的作用,输出的数变成原来的两倍。像魔法箱这样使每一个输入值对应到唯一的一个输出值的对应法f则我们称之为函数。其中输入值所组成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定义域。”

这堂课一开始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把函数这个抽象的概念讲得很生动,使学生很容易接受。也引起了我的思考,这个“魔法盒”其实就是函数发生器,如果撇开函数是建立在两个非空数集上的这个前提,其实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地铁、车站,只要知道起点、终点就可以打出车票,这其实也是函数的思想。

如:讲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的时候可以引入下面这个故事:

传说古代印度有一国王喜爱国际象棋,中国智者云游到此,国王得知智者棋艺高超,于是派人请来智者与其对弈,并傲慢地说:“如果你赢了,我将答应你的任何要求。”智者心想,我应该治一治国王的傲慢,当国王输棋后,智者说:“陛下只需派人用麦粒填满象棋盘上的所有空格,第1格1粒,第2格2粒,第3格4粒,……依此下去,以后每格是前一格粒数的2倍。”国王听后:哈哈大笑,这个问题也太简单了罢!于是国王吩咐手下马上去办,可是过了好多天,手下惊慌地报告国王,大事不好了,即使我们印度近几十年来生产的所有麦子加起来也还不够啊!国王呆了!

二、多媒体的运用

三、学生的主动探索

传统的教学经常是老师在黑板上讲解,学生在下面做笔记,完全没有自己思考的空间,自然学生会越来越没有兴趣。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只是把老师和书本的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毫无创造性可言,而且这样得来的知识也不会记得牢。

例如,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图象时,作为教师应该适度进行跨越和开放,向学生布置诸如“三角函数图象与物理中简谐运动图象的关系”等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学习数学中既学到数学知识,又通过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帮助理解掌握数学知识,这也正是符合当前新课标中学科渗透的思想。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运用数学能力

教师要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让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篇10

一、激趣――替换情境中的角色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接触到的信息渠道更多,了解的知识更繁杂,如果仅仅采用一些卡通式、童话式的角色替换是难以真正有效地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的。因此,教师要适应儿童发展的变化,创设具有一定思考价值和知识背景的情境,让情境中的人物具有学生向往的独特魅力,从而促使学生乐于替换情境中角色,真正进入课堂学习活动中。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分数除法”一课时,我以《丢番图的墓志铭》作为学生巩固新知的练习情境,通过这位古希腊数学家的别具特色的墓志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师:大家听说过丢番图吗?(学生纷纷摇头)他是一位古希腊的大数学家。对于他的记载很少,但是在这位数学家的墓碑上却记载了他的传奇一生,同时这也是一道有趣的数学谜题,千百年来吸引了很多人去研究。(出示谜题)

生:好复杂啊!不愧为大数学家留下的谜题!

师:是啊,要不然怎么能吸引那么多人去研究呢?但是我们有一个好方法让题目变得清晰起来,那就是画线段图。现在请大家来试着解答大数学家留给我们的谜题吧!

……

“丢番图的墓志铭”本身就具有很深的探究价值,再加上执教者的渲染,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探秘解谜的氛围,学生仿佛成为一个揭开古代谜团的小数学家一般,积极地展开思考。

二、促趣――代入生活里的角色

将生活与数学连接起来,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发现数学、感受数学,并在学数学、用数学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是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的新要求。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让他们充当生活中的某一角色,在具有角色扮演的氛围中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和巨大作用,可以促进他们对数学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提升。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在屏幕上出示了一个参天古树,让学生带着数学知识走进生活――

师:这是一棵千年古树。

生1:哇!真粗啊!

师:小游客们,你们知道这棵古树横截面的直径是多少吗?

生2:把这棵树砍掉,用尺子量一下。

生3:这可不行,毁坏古树是犯法的!

生4:我能量出它的周长。用一根绳子绕一圈,拉直后量一下就行了,但是直径么……

生5:其实如果知道了周长,就可以求直径了。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用古树的周长除以π不就行了吗?

师(鼓掌):不错!运用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可解决生活中的难题。

……

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很多学生都有旅游的生活体验,将学生置身于“游客”这一角色,创设了一个鲜活的生活场景,能让学生在角色变化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随时随地进行数学思考的习惯。

三、知趣――调整课堂上的角色

传统的数学课堂,都是教师唱主角而学生仅仅需要做好听众,或者担当配角。要使得学生切实品味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去,教师就需要调整课堂上师生之间的角色,把学生摆在课堂主体地位上,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宽松氛围,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做,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找规律(周期问题)”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咱们来一场记忆力大赛怎么样?男生为一组,女生为一组,比一比谁能快速地记住一串数字。(屏幕上出示:男生0609;女生1347)

师:现在加大难度。(出示:男生 060912151821;女生134713471347)好了,时间到!记住的同学请举手。(女生纷纷举手,男生则面露难色)我宣布,女生获得记忆力大赛冠军!

生1:这不公平!女生的很容易记住,就是1347重复了三次。(男生露出愤愤不平之色。)

师:男生一定在想,哼!这一定是一个黑哨。(众生笑)好吧,等咱们学完今天的“找规律”一课,再看看这场比赛究竟是不是公平的呢?

……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师生之间的角色转变为裁判与选手之间的关系。教师用幽默的口吻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以平等的姿态来面对学生的情绪冲动,为后继新知教学的展开铺设了良好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