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分析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自然资源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自然资源分析

篇1

价格构成是指“形成价格的各个因素在价格中的组成情况”,自然资源价格构成就是形成自然资源价格的各个因素在其中的组成情况。关于自然资源价格构成的研究,学者们大多从自然资源价格形成基础出发,如张光文认为自然资源价格的价值基础包括直接投入的劳动价值、补偿价值、机会成本价值、生态价值。其中劳动价值是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补偿价值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实现而必需的以各种各样物质形态补偿的费用;机会成本不是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是做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而生态价值表现在于自然资源为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形成的时空,对一切物种的更新和物质的转化有着特殊功能的价值。由此得出作为自然资源价值构成货币表现的自然资源价格构成,自然资源价值构成中的C+V+m,就转化成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中的成本和盈利。杨艳琳则认为自然资源的价值由在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中人们所投入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自然资源的价值或价格(P)包括两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P1),二是社会对自然资源进行人、财、物等投入的价值(P2),即P=P1+P2。马承祖认为自然资源价格构成是其价值构成在价格中的反映,自然资源价值构成包括劳动价值、效用价值、生态价值,因此在价格构成中分别各自反映为开发成本和税收与利润、使用成本、环境成本,所以,自然资源价格=开发成本+税收与利润+使用成本+环境成本。高兴佑等认为,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自然资源价值构成应包括环境价值、代际补偿价值、效用价值和劳动价值四个部分,因此自然资源价格一般公式应为:自然资源价格=环境价值+代际补偿价值+效用价值+劳动价值。从以上这些研究可看出,资源价格构成大多依据资源价值构成,但是对于什么是自然资源价值,以及自然资源价值不同部分划分的边界并不清晰,且分类又较为混乱,使得自然资源价值不同部分之间或者存在内含交叉或者概念违背马克思的经济学原理。但也应该看到,大多研究已经考虑到可持续发展,对生态环境损害有所涉及。我们认为,必须从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自然资源价格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提出新的更为科学的资源价格构成理论。

在可持续发展视角下,自然资源理论价格应该包括以下三部分:(l)自然资源虚拟价值实现的货币表现,或者说是自然资源所有权等产权实现的货币表现,在马克思那里也称为虚拟价格;(2)开采或获取自然资源以及开发利用中投入的社会劳动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也就是投入在资源上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形成的价值决定的价格;(3)为补偿可持续利用而需要投入的费用价格,主要是弥补资源开发利用中对当前以及未来效益损失的补偿。为了全面反映自然资源理论价格的三个部分构成,合理的自然资源定价可以分三层:(l)按自然资源虚拟价值给资源天然部分定价。这部分资源价格主要是为了补偿资源所有权等产权转让或流转的代价,或者说是自然资源所有权等产权实现的货币表现。这部分价格数量是天然资源由于产权的限制而获得的货币量的表现,同样要受到产权市场因素的调节。(2)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按照投入在自然资源上劳动的价值确定自然资源的社会生产价格,这部分价格主要是为了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所必需的劳动投入,按照马克思的生产价格理论,分为社会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两部分。(3)可持续成本补偿定价。可持续发展要求兼顾当代与未来,因此除了弥补当代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外,还要秉承代际公平的原则,合理补偿自然资源使用对后代人造成的利益损失。因此补偿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而需要投入的成本价格,主要是弥补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对当前以及未来利益损失的补偿,可以分为代内补偿和代际补偿。因此,自然资源理论价格公式为:自然资源理论价格=自然资源产权价格+社会生产价格+可持续发展的利益补偿价格。

二、自然资源产权价格分析

在我国,自然资源归国家所有或劳动者集体所有,自然资源产权是国家或劳动者集体作为自然资源所有者依法对属于它的自然资源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因而它是“一束权利”或“一组权利”,而非仅仅表现为单一的所有权。当然,在这一组权利中,所有权是自然资源产权的核心,它体现了所有者的“”意志;而受益权则是自然资源所有权的具体实现,也就是说,国家或劳动者集体要凭借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来获取收益,没有收益或不能取得收益的国家所有权或劳动者集体所有权就是虚化的,就丧失了“国家所有”或“劳动者集体所有”制度的意义。自然资源产权这一权利束所包含的某些组成部分或权利可以进入市场进行流转,自然资源产权价格是有偿取得和依法流转的自然资源产权的价格。依据我国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自然资源产权价格实现主要以资源产权交易方式实现。资源产权交易可以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单项可交易部分产权的交易,即对各类自然资源的单项产权权能的交易,如土地的使用权、海洋资源开发权、矿产资源开发权、矿产资源的开采权等产权权利的交易。在交易时要遵守相关法规。如我国农村土地可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2007年)第十一章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有权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采取转包、互换、转让等方式进行流转。第二个层次是将资源作为资产而派生出权利的交易,例如,矿产资源的勘探权、水资源管理权的转让等。第三个层次是以某种自然资源全部产权束为对象的产权交易,在这种交易发生时,资源资产产权的结构和权能也随着交易发生变化和转移。例如,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1994年)的规定,城市土地可以采取协议、招标、拍卖三种方式形成土地使用权出让市场,还可以形成土地使用权出租和抵押市场,在土地基础上形成的房产产权与土地产权合称为房地产市场产权,房产价格自然包含着土地使用权价格。

自然资源产权包含的各种权利,本质上是经济上的收益权的归属问题,其中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所要求的收益是地租。在现实中,自然资源地租以探矿权费、采矿权费、资源税等税费形式表现为矿业的权利金,这些权利金实质上就是地租。自然资源地租的存在主要在于这种资源的所有权,只要存在自然资源所有制度,地租就不会消灭。即使地租在政府的规章制度中不存在,它也会以曲折的形式流入生产领域和消费领域。同时地租必须由市场来形成,只有以市场为主来形成地租才是自然资源有效配置的根本机制。就产权理论来看,自然资源产权结构中,既然自然资源供给方具有天然的垄断性,那么行使国家所有权的代表,一般是中央政府,就必然要对行使自然资源各种权利进行规划,约束行使权利的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可能相互竞争的自然资源供给行为,同时中央政府主要负责行使自然资源市场结构的选择权和企业的选择权。马克思以土地资源为例在论述地租产生的根源时说,“土地所有权本身已经产生地租”,“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也就是说如果土地归国家所有,就是指国家政府有获得地租的权利,把地租用于国家支出,并且依托国家政权来规定全国共同的土地占有和土地使用的规则。对于自然资源地租的确定,也同样适用于此。只要存在自然资源所有权,资源开发者就要向资源所有者支付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才能获得开发权。

自然资源本身是一种不附加任何人类劳动的自然物品,自然资源产权价格作为自然资源产权实现的经济形式,是租金资本化的一种表现,即自然资源利用获得的收益通过市场利率进行贴现的结果,其本质体现的是自然资源所有权者让渡资源使用权等权利的补偿。在现实中,资源使用税费是自然资源的主要租金形式,那么当自然资源的价格波动时,按照从价方式征收的租金就能够适应价格的波动,而按从量(不论是存量或者销量)征收的租金,对资源产品价格的变化反映就不敏感。总体来说,资源产权价格如果用Ri(i=1…n)表示自然资源开发所带来的收益,r表示市场利率,则自然资源的产权部分价格Ppr可以表示为自然资源总体来说是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不可代替的资源,它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尽管有的自然资源品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生,但是在一定时空区间下它的数量仍然是有限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无限与自然资源的供给有限客观上存在着很大矛盾。为了高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使自然资源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就必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者收取一定的费用或代价,这种因为拥有自然资源所有权所取得的收益,就是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价格。自然资源产权价格的制定体现了国家或劳动者集体对自然资源的所有权,是一种虚幻的价格,如马克思所说的以“赋税”的决策方式形成“垄断”的价格,这部分价格可以根据国家政治、经济的需要,参照土地资源的“绝对租、级差租、垄断租”以及自然资源所应承担的义务等虚幻价值因子,结合宏观分析和微观决策而形成。

三、自然资源社会生产价格分析

自然资源在最终被人类利用前,对其认识、勘查、开发等方面都需要有人类劳动的付出。首先,自然资源能够被人类利用,没有人类的研究劳动付出是不可能的,人类认识到自然资源的用途以及发现方法和获取方法,都要求人类付出大量的劳动,这种劳动付出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会形成认知自然资源的耗费成本。同时人类在认识到自然资源有用性以后,还需要研究探测和勘察方法,以及如何才能利用等,也都要耗费劳动,这些也归为认识成本。自然资源社会生产价格应该包括这一部分,用C1表示。其次,自然资源工作者通过各种调查或勘察、勘探,形成自然资源分布报告,说明自然资源的具体方位以及数量和质量情况,为最后开采自然资源提供依据,这些可视为自然资源开发必要的前期劳动付出,即勘探成本(C2)。勘探成本一般采用会计估值的方法:全部计入当期费用、全部作为资本支出和部分作为费用、部分作为资本支出。再次,自然资源开发者根据自然资源分布、开采难易程度等情况,投入相应的劳动和资金,即付出开发成本(C3)。开发成本分为两类,一是有形设备成本,二是无形开发成本。有形设备成本是为开采和加工矿产品而构建的设备和机器,包括矿石运输系统、矿石承载和储存设施及矿产品的加工设备,油田和天然气的有形设备,包括泵、管道、加工设备和储油等,有形设备形成固定资产,其成本应当采用合理的折旧方法予以摊销。无形开发成本是本身无残值的与有形设备无关的支出,如工资费用、清理地表的成本、测量费用、开出坑道和竖井的成本,等等。无形开发成本的处理方法存在很大分歧,可以采用资本化、费用化和部分资本化等方式处理。勘探活动和开发活动有时不易区分,比如,在未开发的油田上钻井,如果不出油,其成本可以认为是勘探成本,如果开出了油并且具有可开采价值,则其成本可以作为开发成本。因此,在采矿业中,确定矿山具有商业价值之前,勘探成本和开发成本往往不加区别。

经过勘探开发之后,就进入具体的资源开采阶段。开采自然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或其他自然资源产品而发生的各项生产成本(C4),包括直接人工费用、加工费用、运输销售费用以及制造费用、安全费用等实际发生的各项费用,其中制造费用是指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项费用。在自然资源社会生产过程中,需要必要的资本投入,否则就无法对自然资源提供社会生产。投入资本的目的是获得利润,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促使不同部门的利润率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其结果是等量资本要求取得等量利润。平均利润我们用C5表示。综上所述,人类从认识各种自然资源的用途,到发现、开采、加工和利用,使自然资源具有了劳动意义上的价值。这种劳动价值是人类认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投入劳动的“累积”,它在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中表现为社会生产价格。社会生产价格Psl=认识成本C1+勘探成本C2+开发成本C3+生产成本C4+平均利润C5。

四、自然资源补偿价格分析

自然资源补偿价格涉及对生态环境利益、代际利益以及不同区域和群体利益的补偿,主要是为了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利益关系,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补偿价格归根结底是一种利益补偿的货币表现,通过各种形式对利益损失者进行适当的补偿,以维护利益公平。由于经济主体之间存在权利的相互性,某一主体行为所产生正、负后果并不完全由其承担,而可能由他人分担,因此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补偿,或者受益者对受损者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或者是潜在的受损者为避免利益损失,而对潜在受益者进行补偿。比如,在一国的自然资源区域内,开采者取得开采权后要开采自然资源,就应向当地因开采资源受损的居民做出补偿。对于自然资源来说,权利的相互性还存在代际之间,即当代人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了后代人未来使用这种资源的机会。尽管后代人没有机会表达其对自然资源的主张权,但是当代人不能剥夺其对自然资源的分享权。因此,当代人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对后代人的利益损失进行补偿,也可以说是自然资源有限性或稀缺性补偿。补偿的形式可以依据自然资源的储量或存量,结合当前开发速度计算可开发时间,再以合理水平的贴现率得出租金,通过收集租金积累代际分配基金。总起来说,自然资源开发的补偿价格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对引发的生态环境破坏进行横向补偿,二是对未来自然资源的稀缺而进行纵向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由人引起、调节和控制的物质变换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人从自然界获取原料并加工成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如从土地中取得矿产资源并加工成资源性产品等。由于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如过度滥采等,一方面严重破坏着生态环境,另一方面由于人类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远远超过了生态环境的自我恢复能力,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人类可持续发展要求从自然资源价格中进行补偿。自然资源的补偿价格需要对两方面进行补偿,一是资源的消耗,另一方面是开发的负效应如环境生态破坏,这两方面可以归纳为代际补偿和代内补偿,既要消除资源消耗带来的负效应性,实现同代人之间的公平,更要实现代际均衡,保证不同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机会上的平等。由此,自然资源补偿价格=代际补偿价格+代内补偿价格。自然资源价格代际补偿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代际公平,代际公平主要涉及的是当代人和后代之间的福利和资源分配问题。1984年,美国的爱迪•B•维思教授系统阐释了这一概念的内涵,她提出“行星托管”的概念,指出人类的每一代人都是后代人地球权益的托管人,并提出代际公平就是要每代人之间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权利平等。1988年,佩基在其发表的《代际公平和社会贴现率》一文中认为,做到代际公平最紧要的是应该“保持资源的完好无损”。代际公平能够保证当代人福利增加,也不会使后代人所得利益减少。由此我们认为,代际补偿实质上是当代人在消耗自然资源的同时必须对被消耗资源进行补偿以维护代际公平。当代人在消耗一种自然资源的同时,如能对被消耗资源进行补偿,后代人就可能拥有和当代人同样的发展潜力或至少潜力没有减少。由于大多数自然资源具有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在自然资源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在自然资源价格的基础中加入一定额度的自然资源补偿价格费用,以对传给下一代的自然资源从数量和质量上加以补偿和保证。既然代际补偿价格是代际补偿所需费用的货币表现,其补偿标准的确定原则为:使后代人在剩余的自然资源中得到与当代人相同福利基础。

代内公平是指同一代人,撇开国籍、种族、性别、经济水平和文化差异等一切因素,都应该平等地享有良好生活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了环境污染,损害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那这一部分人就应当为自己所带来的负效应承担相应的成本,而不是让同一代人来共同承担。这是从横向同代人之间的公平,它又可以分为一国内部的代内公平和国家之间的代内公平两个方面。从一个国家内部来讲,代内公平是指同一代人,不论种族、性别、区域和文化差异,都应该平等地享有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在国家与国家之间,代内公平指的是,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损害其他国家和地区发展,不同区域和不同的人群应该共享生态环境改善的收益,共同负担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本。然而,发达国家曾以高速消耗自然资源来推动其经济的发展,致使全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然后又将大批高污染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使发展中国家成为转嫁污染的“垃圾场”。发达国家无限制地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却没有为其造成环境污染等负效应承担相应的代价或给发展中国家相应的补偿,还让发展中国家与之一起承担后果,导致利益分配出现失衡。这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在一个国家内部,区域不公平不仅指区域内的不公平,还指区域间的不公平。由于环境的公共性和不可分割性,某些地区为了自己的发展无限制地开发自然资源造成环境破坏,而他们带来的负效应却要其他区域的群体来共同承担,这显然有失公平。他们应该为其带来的负效应承担相应的成本,或者合理恢复原来的生态,从而对其他受损害的地方给予相应补偿,这样才能维护区域内的公平。

代内补偿正是为了维护代内公平而在不同国家之间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群体之间做出的补偿。各国、各地区的自然资源环境相互作用、相互联系,都是地球资源环境大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受各自经济、技术、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对资源环境的利用存在较大的差别,部分国家、地区过量或不合理开发使用资源环境,可能会损害其他国家、地区的利益,这就要求在国家间、地区间进行资源环境补偿。如工业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掠夺破坏发展中国家的资源环境,由此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一系列严重的损害,因此,他就有义务承担资源环境的治理费用,必须做出一定的补偿。因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还不够发达,仍然面临摆脱贫穷和发展经济的双重压力,还没有足够能力担负转嫁到他们头上的环境治理任务。地球生态环境是一个整体,各国对保护全球环境都负有共同的责任,都应该参与全球环境保护事业。如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已明确规定发达国家每年应拿出其国内生产总值的0.7%用于对全球生态环境造成损失进行补偿,这是目前明确提出的国家之间的补偿。区域之间的补偿,由于区域间的差异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对生态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受益地区应向保护地区做出补偿。

篇2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资源合作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和西伯利亚联邦区是当今世界仅有的一个尚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其自然资源储量不仅极其丰富,而且品种繁多,潜力巨大。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矿产储量潜在价值约25万亿美元,占俄罗斯矿产储量潜在价值的83.33%,蕴藏着俄罗斯80%以上已探明的各种矿物资源。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丰富的自然资源首先表现在能源方面,这里是世界上能源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其能源储藏量占世界总储藏量的1/4以上,其中石油占1/6至1/7,天然气占1/3以上,煤占1/4左右,水电、火电资源也很丰富。这里还有丰富的金、银等贵重金属,铜、镍、锌、铝、锡等有色金属,钛、钼、钨等稀有金属以及盐、金刚石、磷灰石、磷钙石等资源。这里的林业资源、渔业资源等也名列世界前列。

一、能源资源状况

1.油气资源。俄罗斯远东联邦区的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分布在萨哈共和国和萨哈林州两大油气盆地。萨哈油气田的勘探工作已初步完成,但目前还没有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采。萨哈林油气田储量丰富,正在进行工业开采,原油通过跨海输油管输送到阿穆尔河畔共青城进行提炼加工。萨哈林岛周围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则采用租让方式吸引外国投资者投资开采,目前部分油井已开始工业产油。西伯利亚地区有碳氢化合物开采前景的土地为300多万平方公里,可提取591.6亿吨标准碳氢化合物。

2.煤炭资源。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各行政区都有煤炭资源,已探明的煤田近100处,探明煤炭储量298亿吨,占俄罗斯探明储量的40%。萨哈共和国是俄罗斯远东最大的产煤区,俄罗斯远东47%的探明储量集中在这里。南萨哈煤田是俄罗斯远东最重要的焦煤煤田,所开采的焦煤是俄罗斯远东重要的出口物资。西伯利亚煤的地质储量160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6%。

3.水电资源。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和西伯利亚联邦区水电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俄罗斯远东联邦区河流纵横,其中有在俄罗斯长度名列第一和第二的阿穆尔河(黑龙江)和勒拿河。阿穆尔河(黑龙江)是中俄两国界河,长4440公里,注入太平洋。阿穆尔河(黑龙江)及其支流蕴藏着巨大的水力资源,可供修建总功率2000万千瓦的梯级电站。目前已在其左岸支流结雅河上建成功率为129万千瓦的结雅水电站,在另一条支流布列亚河上正在修建布列亚水电站。注入北冰洋的勒拿河长4400公里,水量丰富,流量为伏尔加河的2倍,上游水力资源还没得到开发利用。在其支流维柳伊河上建立了年发电20亿度的水电站。西伯利亚联邦区江河、湖泊众多,拥有鄂毕河、叶尼塞河这样世界著名的大河。西伯利亚的水电资源最丰富,占俄罗斯的50%。据测算,如果在鄂毕河、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和安加拉河上建造电站,可发电约4000亿千瓦时。

二、其它矿物资源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其它矿物资源也十分丰富,已发现和探明储量的矿物有70多种。西伯利亚联邦区地下蕴藏有有色金属、黑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资源储量巨大。20世纪90年代,西伯利亚铂类矿可采储量占俄罗斯的99.3%、铅占86.3%、钼占82%、锌占76.6%、铜占70.3%、镍占68.2%。仅东西伯利亚北部诺里尔斯克就集中了世界铂类矿储量的40%、镍的35.8%、钴的14.5%、铜的9.7%和大部分的钯矿。西伯利亚的耐火粘土储量1334.99亿吨、石灰石储量21.27亿吨、白云石储量4.45亿吨。

1.贵重金属资源。俄罗斯约90%的贵重金属矿床集中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1992年,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共产黄金95吨,其中俄罗斯远东产黄金78.85吨。俄罗斯远东的马加丹州是俄罗斯最重要的黄金产区,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黄金产地之一,仅科雷马河的黄金产量就占前苏联的1/3。马加丹州的金矿主要分布在科累马河中、上游地区,采金中心为亚戈德诺耶、苏苏曼、乌斯季—奥姆丘格。马加丹州的砂金矿可维持多年的开采。该州地下金矿也非常丰富,但是,由于地质勘探工作差,加上地下金矿开采成本比开采金沙矿高1.5~2.2倍,因此,地下金矿的开采量仅占金矿总产量的3%~5%。楚科奇自治区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北冰洋沿岸的阿纽伊—楚科奇地区,采金中心为共青团镇、比利比诺、维里比什和阿利斯克罗沃。楚科奇砂金矿的含金量平均比马加丹州中部地区高1.6~2.2倍,开采和淘金的成本平均比中部地区低20%。萨哈共和国也是俄罗斯重要黄金产地之一,金产量约占俄罗斯黄金总产量的34%,储量和产量仅次于马加丹州,居俄罗斯第2位。萨哈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阿尔丹河流域、因迪吉尔卡河上游的乌斯季—涅拉、北部的亚纳河流域等产金地区。采金中心主要有雅库茨克市、涅柳恩格里市、阿尔丹市、库拉尔镇、索尔涅奇镇、乌斯季—涅拉镇、恰格达镇等。堪察加州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堪察加中部地区、中阿瓦恰河地区、左阿瓦恰河地区、叶利佐沃地区、斯列金内山脉、西堪察加低地和米利科沃地区。叶利佐沃地区的砂金矿价值最高,已建卡梅尼斯特金矿。采金中心主要有叶利佐沃和米利科沃。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哈巴罗夫斯克市、尼古拉耶夫斯克区、鄂霍茨克区、阿扬—马亚区、瓦尼诺区、图古尔——丘米坎、波林那—奥西片科区、上布列亚区、阿穆尔河和阿穆贡河下游沿岸地区。采金中心主要有哈巴罗夫斯克市、索非斯克镇和阿坎贾斯克耶镇。阿穆尔州的金矿主要分布在腾达区、谢列姆贾区、结雅区和马扎诺沃区。较大的采掘公司是阿穆尔采金公司,有5个采矿厂,使用采金船采掘沙金。采金中心有结雅市、迈斯基市、兹洛维约夫斯克镇、斯托伊巴镇等。滨海边疆区也是俄罗斯远东黄金重要产区之一,每年采金量在2吨左右。主要企业有滨海金矿联合公司,位于滨海边疆区区沃斯特列佐沃镇,主要开采砂金。

西伯利亚也是俄罗斯黄金的重要产区。西伯利亚的金矿主要分布在叶尼塞河中上游的东部地区。采金中心有北叶尼塞斯克、诺沃耶鲁金斯克、南叶尼塞斯克和阿尔捷莫斯科。金矿黄金储量460吨,品位为每吨矿砂0.8~2克黄金。使用采金船开采砂金。年产黄金20吨左右。

2.有色金属资源。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和西伯利亚联邦区有储量丰富的有色金属矿。储量比较丰富的有色金属有铜、铝、锡、铅、锌、锑、汞、镁、钛、钾、镍、钨、钼等。

俄罗斯铜的储量丰富。1949年,在东西伯利亚赤塔州北部的乌多坎发现巨大铜矿,储量达100多万吨,占当时前苏联铜储量的1/4,属铜砂岩矿床。贝阿大铁路的建成为乌多坎矿带来了便利。在其周围的温库尔、布尔帕拉等地又发现一些新的矿脉。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北部的诺里尔斯克市附近有杜姆列亚尔、塔尔纳赫、斯卡列斯特三座铜矿。在俄罗斯远东南部和堪察加州也发现了几十处铜矿。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铝的储量也比较丰富。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已发现几十处铝矾土矿和含铝的霞石矿。虽然含氧化铝仅为22%~28%,品位不算高,但埋藏浅,露天开采成本低。东西伯利亚是俄罗斯重要的炼铝基地之一。西伯利亚的大型炼铝厂有新库兹涅茨克、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布拉茨克、萨彦、阿钦斯克炼铝厂等。由于这里的水资源丰富,炼铝成本比俄欧洲部分低1/5~1/4,比外高加索低1/3。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锡储量丰富。俄罗斯远东的锡矿储量最大,曾占苏联锡储量的2/3。俄罗斯远东的锡产地主要集中在滨海边疆区、萨哈共和国、马加丹州和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是俄罗斯重要的锡矿开采和加工基地之一。这里有俄罗斯最大的采锡企业——卡瓦列罗沃区赫鲁斯塔利内采矿选矿联合企业。还有卡瓦列罗沃区的阿尔谢涅夫矿、达利涅列钦斯克区的达利涅塔约日诺耶矿、捷尔尼斯托耶和兹维奥兹德诺耶矿等。萨哈共和国的埃塞海亚和杰普塔特矿、马加丹州的涅夫斯克矿、奥霍特尼奇矿、康塔克托夫矿、加利莫夫斯克矿是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主要锡矿。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锡矿主要分布在包括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在内的兴安岭—鄂霍茨克地带。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地区有斯季瓦尔诺耶矿、伦诺耶矿、佩列瓦尔诺耶矿、索尔尼奇诺耶矿和普列多罗日诺耶矿。新西伯利亚市是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的炼锡中心,年生产能力为3万吨,原料是西伯利亚和俄罗斯远东所产的锡精矿。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也是铅锌矿的重要产区。铅锌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滨海边疆区的达利涅戈尔斯克,东西伯利亚布里雅和国、图瓦共和国、赤塔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主要有滨海边疆区的达利涅戈尔斯克矿、布里雅特的奥泽尔诺耶矿、图瓦的克孜勒—佩什特加尔矿、赤塔州的新希罗金斯科耶矿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北部的戈列夫斯科耶矿。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是锑矿的重要产区,主要分布在萨哈共和国。主要锑矿有萨哈共和国北部的萨雷拉赫金矿,该矿含锑量高,储量也很丰富。

俄罗斯远东联邦区和西伯利亚联邦区是汞矿的重要产区。主要汞矿有俄罗斯远东楚科奇半岛上普拉缅诺耶矿和西波梁斯科耶矿、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州的阿纳夫盖矿、里亚普加奈矿、涅普托矿和奥柳托尔矿、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兴安岭—布列亚矿等。西伯利亚联邦区的汞矿主要分布在阿尔泰边疆区、东西伯利亚的泰梅尔半岛和图瓦共和国。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还是俄罗斯镁矿的重要产区。菱镁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的萨哈共和国、东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州的东萨彦岭地区和叶尼塞山脉。西西伯利亚还是俄罗斯钛矿的重要产地。

东西伯利亚是俄罗斯重要的钾矿区。在伊尔库茨克州北部,距乌斯季—库特250公里处,发现了俄罗斯最大的涅帕—加任卡钾矿,为光卤石钾镁盐矿。该矿分9层,总厚度35米,总面积2万平方公里,预测储量700亿吨。最厚的一块矿层达18.6米,面积也很大。该矿钾石盐层含钾量高,含氯化钾30%~40%。这里的钾石盐经浮选后可获得纯氯化钾。东西伯利亚的诺里尔斯克是俄罗斯镍矿的重要产地。

俄罗斯远东是俄罗斯钨矿的重要产区。锡霍特阿林山脉的东方2号钨矿,是优质钨矿,已建立了采矿选矿联合企业。在萨哈共和国、阿穆尔州、马加丹州境内也发现了含多种成分的钨矿床。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还是俄罗斯钼矿的重要产地。在萨哈共和国南部有巴季斯钼矿和格尔特伦达钼矿。在东西伯利亚的布里亚和国有奥烈基特坎钼矿。

3.黑色金属资源。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是俄罗斯铁矿的重要产区,铁矿石储量为89亿吨,其中俄罗斯远东储量25亿吨,西伯利亚储量64亿吨。两地区铁矿构成是多种多样的。铁矿中磁铁矿占70%,赤铁矿占15%。俄罗斯远东的铁矿石主要分布在萨哈共和国的阿尔丹河上游一带,阿穆尔州的结雅河—谢列姆贾河中间地带,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的兴安岭—布列亚山区,滨海边疆区的列索扎沃茨克地区。西伯利亚铁矿主要分布在克麦罗沃州南部绍里亚山区,伊尔库茨克州安加拉—卡塔地区,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的雷桑斯科耶等地。

三、林业资源状况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森林面积7.64亿公顷,其中俄罗斯远东3.16亿公顷,西伯利亚4.48亿公顷。两区的木材储量为707亿立方米,其中俄罗斯远东的木材储量为223.1亿立方米,西伯利亚的木材储量为483.9亿立方米。俄罗斯远东是俄罗斯富饶的林区之一,在松柏类树木中占多数的是落叶松,共有392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为44.5亿立方米;雪松占39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为9.6亿立方米。阔叶树占多数的森林为1420万公顷,木材蓄积量为12.7亿立方米。就贵重木种而言,俄罗斯远东地区在俄罗斯占第1位。这里有大量的冷杉和云杉,是生产纸浆和纸张的最好原料。还有朝鲜雪松、黄蘖、刺楸、俄罗斯远东桦、辽东桦、胡桃楸等珍贵树种,其中85%为针叶树,10%为阔叶树,5%为灌木林。针叶树树种结构为:落叶松62%、赤松6%、松4%、云杉2%、冷杉1%。

四、渔业资源状况

俄罗斯远东海域是俄罗斯最重要的捕鱼区,俄罗斯四大温水海中的3个位于该海域,包括白令海、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是俄罗斯捕鱼量最大的海域。年捕鱼量300万吨左右,占俄罗斯捕鱼量的50%。主要捕捞对象为鳕类鱼、鲱类鱼、鲑、鳟类鱼、鲽鱼、海蟹、抹香鲸、海兽(海狗、海獭、海豹)等。远洋捕鱼主要捕捞智利竹荚鱼、太平洋竹荚鱼、无须鳕、澳洲鳕等。俄罗斯远东海洋捕鱼船队总部就设在邻近我国的滨海边疆区首府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市。

五、农业资源状况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域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土地面积为4.2亿公顷,但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有很大一部分地区位于北极圈内,因此,农业用地面积还不到全部土地面积的1/6。据统计,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农业用地面积为6531万公顷,人均2.4公顷,占俄罗斯农业用地面积的30%左右,其中耕地面积为3218万公顷,人均1.2公顷,约占俄罗斯耕地面积的25%。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土地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农业的分布与发展极不平衡,北部全是人烟稀少的不毛之地。农业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南部地区和贝阿大铁路沿线地区。这些农业区的特点是土地肥沃,天气比较暖和,日照时间较长,气候适合种植业的发展。俄罗斯远东南部地区、西伯利亚南部阿尔泰边疆区、克麦罗沃州最适于农业耕种,农业开发程度较高,但俄罗斯远东南部土壤过度潮湿,酸化程度高;西伯利亚南部土地常常遭遇旱灾和风蚀,土地盐渍化严重。因此,为提高农业用地的潜力,需要进行土壤改良,对酸性土壤施用石灰,对盐渍土壤施用石膏。

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农业用地的结构特点是刈草地和天然牧场比重大,占农业用地的50%以上。据统计,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还有1200万公顷适于农业用土地尚未开发,主要分布在俄罗斯远东的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阿穆尔州和西伯利亚的鄂木斯克州、托木斯克州、伊尔库茨克州和克拉斯诺亚尔斯克边疆区境内,但绝大部分不在现有的农业发达地区,开发成本较高。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俄两国资源合作具有很大的潜力,应从两国的共同利益出发,坚持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的原则,以东北亚乃至亚太市场为导向,积极推进俄罗斯远东和西伯利亚资源的国际合作开发,积极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依托国际资源开发合作,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使两国的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迅速发展,通过劳务、贸易、投资和技术的多层次合作,提高两国的产业素质和经济实力,促进两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亚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繁荣。

[参考文献]

[1]徐晓杰等.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与中俄油气战略合作[J].俄罗斯研究,2007(10).

[2]陆南泉.中俄能源合作态势论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1).

[3]陈宪良. 中俄能源合作的现状、前景分析及启示[J]. 西伯利亚研究, 2010(3).

[4]孙永祥. 俄全球能源安全政策考量及中俄能源合作[J]. 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10(2).

[5]周延丽, 王兵银. 中俄能源合作形势分析[J]. 西伯利亚研究, 2009(6).

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

篇3

关键词:农村;自然资源;开展;游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7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幼儿和老师、同学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对于扩展幼儿的学习空间,表达自己的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大自然是我们的知识宝库,是我们的活教材”。实践证明,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积极开展各种游戏活动,有助于幼儿活泼开朗性格的培养,有利于幼儿全面健康地成长。

一、利用自然环境开展游戏

我园地处半城半农的小县城,自然资源丰富,根据《纲要》的要求,我园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大自然赋予的优势,积极利用自然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充分挖掘幼儿内在的潜力。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游戏,确保孩子有充分的户外游戏时间。春天,小草发芽了,茅草为孩子们提供了户外活动的天然场所,组织孩子开展“拥抱大自然,亲亲芳草地”等一些户外活动,让孩子们尽情地在草地上玩。爬一爬,滚一滚,光着小脚丫踩一踩,踢一踢,感受阳光、空气、微风、小草的抚摸,小脸蛋贴着嫩嫩的小草,说说悄悄话,互相追逐,跳跳皮筋,丢丢手绢,捉迷藏等这种令孩子们很自由、无拘无束的活动,释放自己内心的喜悦,与其他小伙伴们分享。夏天,利用我园种的柳树,让孩子们在树荫下玩跳皮筋、划些方格做跳格等游戏,偶尔听到知了的叫声,让孩子们们学学知了,抱抱大树,让孩子们真正深入大自然中。秋天,带孩子们们到田野里,看看农民伯伯收庄稼、运粮食的情景,感受秋天的收获,感受农民伯伯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让孩子们要珍惜粮食,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贯。冬天,组织孩子们在园内堆雪人,引导孩子们塑造自己喜欢的玩具及其它。总之,农村自然环境给孩子提供了丰富、开放、有趣的活动场所,我们要巧借这些自然环境,引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让孩子们在随心所欲的玩乐中得到了自由的体验和创造的乐趣。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孩子们的想象性、合作性和装扮性,孩子们在玩游戏时没有约束,可以尽情玩耍,从而使他们的天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玩耍中健康成长。

二、利用自然物品开展游戏

教室外有着无穷尽的自然材料,教室内同样是孩子们游戏的天地。而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是在室内活动的,因此,我们也非常注重活动室游戏材料的投放。

1、根据主题活动投放材料。

二期课改的中心就是以主题为形式开展各种活动。游戏也应该是在主题背景下的游戏活动。我们根据主题活动的需要,有计划地投放游戏材料。如:在“秋天来了”的主题活动中,我们与幼儿一起收集各种果子,制作水果娃娃和水果拼盘;收集树叶,做出形态各异的树叶拼图;用稻草做草人、草帽、……孩子们在把材料变着花样地满足不同的游戏需要时,不仅锻炼了手,更锻炼了脑和意志。

在“变废为宝”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日常生活中的废旧材料,变废为宝。幼儿利用废旧物品作出了许多漂亮的作品,有漂亮的瓶宝宝,有可爱的瓶花篮,有牙膏盒、瓶盖等做成的大卡车、高楼房等。有趣漂亮的作品不仅让幼儿体验到“废物也能变成宝贝”,更使他们感受到了制作的快乐、创作的乐趣。

2、追随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提供材料。

材料是与游戏紧密相连的,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直接感受到的内在生理体验。不同时期产生的不同体验和经验,建构不同的知识,获得不同的发展。因此,应根据游戏的发展不断补充材料,以给予孩子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因此,不同年龄的幼儿对材料的种类和数量的需求上不同,兴趣和爱好也不同。

玩具是孩子的亲密伴侣,是幼儿游戏的物质基础。绳、球、圈(柳条圈)、沙包等是常见器材,我们还把农村的废旧物,洗净消毒后,稍加修饰做成农村孩子爱不释手的玩具,如引导幼儿用麦秆当游戏棒、吹泡泡、编辫子、拼贴图案等,我们还专门在课题室里开辟了一个用麦秆做材料的巧手角;引导幼儿用稻草编辫子、搓绳子、做稻草人;用花生、南瓜籽等进行各种人物造型等。再如将大纸箱制成了活动汽车、坦克,小纸盒加工成了纸盒积木等开发智力的各种玩具。报纸、易拉罐、可乐瓶、彩条、纸盒、布条、软垫等生活废旧物在我们的眼里都可作为器材,我们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发现”兴趣。这样,既可以从小培养幼儿节俭朴素的意识,又可以以器材为媒介,引导幼儿大胆、主动创造。另外,把废旧的车外胎制成幼儿体育活动器械,如在汽车外胎两边系上绳子可以荡秋千。中小班幼儿用外胎练习滚动物体。将自行车外胎涂上颜色,可以进行呼拉圈、跳圈活动,把汽车轮胎的一半埋在地下,上部涂上各种颜色小班幼儿可进行过小河练平衡等。对孩子们来说,游戏材料是否精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快乐。

三、利用本土文化开展游戏

篇4

[关键词]新疆 煤制气 资源 优势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093-01

作为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输送通道,新疆并不满足于天山以南城镇进入燃气时代。4年后,所有县市区政府所在城镇全部实现燃气化,距天然气干线管网较近、人口相对集中的乡镇八成以上实现燃气化。新疆将在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北疆供气环网、城市燃气管网等现有燃气工程的基础上,采取多元化供应策略。

1、国家及地区资源与政策

1.1 国家十二五煤化工规划

为规范引导煤化工行业健康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及工信部等联合起草“十二五”煤化工规划,即《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期间,将在煤炭液化、煤制气、煤制烯烃等7大板块部署重大示范项目,未来五年将扩大煤制烃、煤制天然气两个示范项目的范围,针对能耗和水耗低的技术和项目加大推广力度,同时鼓励在新疆、内蒙、陕西、宁夏及河南等资源突出省份扩大现代煤化工试点范围,确保示范项目达到高效、节水、环保的目标。

新疆的煤炭资源极其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预测资源量达2.19万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位居全国首位。煤炭资源中的长焰煤、不粘煤和弱粘煤占总量的90%,具有建设煤炭液化、气化项目的资源条件。因此,大力发展以煤层气、煤制油、煤炭气化作为石油天然气的补充和接续气源,将会为“西气东输”提供后续资源保障。目前各大型企业充分利用新疆的资源优势,建设大型煤电基地,实现煤电联营,变运煤为输电,达到向东部地区输送能源的目的。2009年6月30日,新汶矿业集团的煤制天然气(SNG)项目在新疆伊犁举行奠基仪式,意味着其年产100亿m3SNG的一期工程正式启动,使得以煤变气成为现实。如今,“一主两翼”运煤专线的建设,也为新疆煤炭的大开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2、新疆地区煤制气天然气项目的管网优势

西三线与西二线并行,设计年输送能力300亿立方米/年。目前国内首条煤制气专用管线中石油西三线伊宁霍尔果斯煤制气支线已在建设,首站设在伊宁,末站为霍尔果斯西三线首站,全长约70km,主要作用是将伊犁地区煤制气注入西三线。准东地区煤制天然气则通过自治区规划的新粤浙煤制天然气出疆管线解决煤制气外输问题,该管线设计输量为300亿立方米/年,相比较其他省市、地区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来讲,新疆煤制天然气项目管网优势明显,输送渠道相对落实。

3、煤制天然气的技术分析

3.1 煤制天然气的工艺技术

煤气化技术的选择对煤制天然气项目的配置及消耗等具有很大影响。以新疆长烟煤为例,分别采用三种典型不同的煤气化技术生产合成天然气:

①碎煤加压气化(Lugri)工艺;

②GSP干粉煤气化工艺;

③E-Gas水煤浆气化工艺;

3.2 煤制天然气的技术分析

①采用以上三种典型的气化技术生产的合成天然气,其煤耗基本能达到国家“十二五”煤化工示范项目的基本要求,但是与先进值还有一定差距。

②采用以上三种典型的气化技术生产的合成天然气,尽管采用了先进的节水措施,其中的采用GSP及E-GAS气化技术,其新鲜水耗能达到“十二五”规划中关于新鲜水耗先进值的要求。而采用Lugri气化技术水耗将不能满足基本要求。

③从能量转换效率来看,采用Lugri及E-GAS气化技术的能效可满足“十二五”规划的要求,究其原因主要是Lurgi气化副产品量较大,气化粗合成气中CH4含量较高。E-GAS气化的粗合成气中也含少量CH4,同时,付产了大量的高压蒸汽。而对于采用GSP干粉煤气化技术生产SNG的,由于气化是激冷流程,高位热能没能合理的利用,这也是所有干粉煤气化激冷流程需面对的能效问题。此外,对于含水量高或“含油”高的原煤,可先将煤进行分级综合利用,采用LCC技术提质,可以将能量转换效率整体提高2~4%。

4、新疆地区煤制天然气发展与展望

从长远看,煤层气有可能改变国内天然气的供需前景,因此,需要对国内煤层气的储量及开发经济可行性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由中石化和新疆共同出资注册的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科研基地日前在乌鲁木齐市高新区开工建设,这将成为准东80亿方煤制天然气项目的“神经中枢”。

中石化集团公司将在国内最大的整装煤田―准东建设2座年产1500万吨的煤矿和1套80亿立方米/年的煤制天然气装置,总投资700亿元,计划2017年投产,主产品天然气将通过配套建设的新粤浙输气管道送出。新粤浙管道连接新疆伊犁、准东煤制气资源,与长三角、珠三角及广西用气市场,总长7929公里,输气能力300亿方/年。在中石化现有的6个煤化工项目中,准东煤制天然气项目规模最大、投资最多,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50亿元。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国家支持新疆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政策陆续出台,尤其在煤化工方面,国家提出支持新疆重点发展煤制气,适时建设煤制油示范工程,稳步发展煤制醇醚燃料产业。新疆煤化工发展具备非常明显的竞争优势,从市场需求、输送渠道等各方面考察,煤制天然气优势最突出。首先,新疆煤炭资源丰富,资源分布集中且煤质较好,开采条件良好,竞争优势突出。其次,新疆具备建设大型煤化工项目的供水、用地条件。新疆水资源总量832 亿立方米,平均年降水总量2544 亿立方米,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596 亿立方米,众多的高山冰川、湖泊和河流,为项目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新疆土地资源丰富,未利用土地居多,适合建设大型煤化工基地的厂址。再次,煤化工产品的外送通道正在逐步形成。西气东输一线和西气东输二线正在运营,中石油正在建设西气东输三线工程,多家煤制气企业的天然气已获准进入西气东输管网。

5、近年中国煤制天然气发展情况

中国是个富煤缺油少气的国家,天然气资源人均占有率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而清洁能源利用观念正在形成,天然气应用越来越广泛。天然气短缺现象凸显,吸引了更多资本涌入煤制天然气项目,行业投资涌动,局部过热的迹象开始显现。中国虽然还不是一个天然气消费大国,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天然气消费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期,天然气消费近5 年的平均增速达到了17.6%。据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预测,到2020 年中国天然气的消费量将达到2500 亿立方米。即使国内天然气产能高速增长,产能缺口仍将在400 -800 亿立方米之间。巨大供需缺口致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对煤制天然气产业前景做出向好预测。中国相对比较充足的煤炭资源,吸引了包括民营、国企甚至国外资本投资中国的煤制天然气产业。国内煤制天然气产业起步于2007 年,目前国家已经批准的项目总规划不超过200 亿立方米。其中包括大唐发电克旗煤制天然气项目和辽宁阜新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庆华集团的煤制天然气项目等。在新疆地区已批准和待批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广汇新能源新疆伊吾、新汶集团新疆伊犁、中电投新疆伊犁等。

考虑资源承载、能源消耗、环境容量、天然气管网、区域市场容量等配套条件,合理布局煤制天然气气源点,优先安排煤炭调出区煤制天然气项目;鼓励采用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国产化设备项目;鼓励节能节水降耗新工艺、新技术的应用,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发展煤、电、气、化多联产,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效;与天然气管道规划衔接,落实外输通道和天然气销售市场,大力开发和推广天然气终端高效利用方式。以上思路体现出国家对煤制天然气产业的政策倾向:煤制天然气要整体规划,说明煤制天然气已引起了政府的重视,预计在“十二五”期间,政府会进一步出台相关产业政策,为我国煤制天然气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篇5

[关键词]露天煤矿 煤层自燃 危害 预防

中图分类号:P61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033-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由于在适宜的条件下,采用露天开采具有建设快、产量高、成本低、回收率高、劳动条件好、效率高等优点,世界各主要产煤国都大力发展露天开采。露天煤矿在生产能力和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开采深度也随之加深的情况下,非工作帮和工作帮的台阶多,煤体暴露面积逐渐增大,加之气候高温炎热,干旱少雨,风害大,煤层极易自燃,不仅浪费资源,而且降低了煤炭质量,还影响矿区环境,并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了隐患。研究分析露天煤矿煤炭自燃现象,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和治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1 露天煤矿煤层自燃发火产生的原因和条件

1.1 露天煤矿煤层自燃发火产生的原因及易燃点分析

煤层自燃是指在没有外来热源的情况下,由于煤自身氧化积热,使煤的温度升高而发生的燃烧现象。露天煤矿具有自燃倾向性的大量煤炭,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由于外界环境风化及开采震动,造成煤体破碎松动,外界含氧空气渗入煤体之中发生煤氧复合作用,煤氧化学反应可以释放热量,由于煤体体积较大,热量被积聚起来,积聚的热量反过来加热煤体,使煤体与空气之间的氧化反应更加剧烈,煤体温度不断上升,当达到煤的着火温度时(300-350°),导致煤体自燃发生。

易燃点分析:坑下非工作帮随采掘工作面的推进,逐渐形成固定状态,横断面上有部分原煤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会发生自燃;煤台阶爆破形成的煤堆没有及时回收,此时内部较疏松,空气的接触面积增大,经风化氧化后便形成煤炭自燃;采掘工作面上,部分碎煤堆积,均易形成自燃发火;剥离时排弃到排土场中的发火煤引起自燃。

1.2 露天煤矿煤层自燃发火产生的条件

首先是具有低温氧化特性煤的存在,呈破碎状态,堆积厚度在0.4m以上,其次是要有通风供氧维持煤的氧化过程不断地发展,氧浓度>15%时发展较快,再就是在煤的氧化过程中生成的热量大量蓄积,难以及时放散,最后是前三个条件存在的时间要大于煤的发火期,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2 露天矿煤层自燃造成的危害

2.1 影响安全生产

煤炭自燃后常引起矿坑内地表裂缝,人员和设备不慎落入裂缝,会造成人员受伤和设备损坏,还存在大面积片帮现象,影响露天矿整体的边坡稳定,在不利的风向和风速特定的气象条件下还会造成火灾,给安全生产带来隐患,严重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

2.2 污染环境,造成职业危害

坑下煤炭自燃发火产生大量烟雾烟尘,产生有毒有害气体,在坑内积聚不易扩散,危害工人呼吸,损害员工身体健康,烟雾烟尘影响工作人员视线,影响工人的工作效率,不利于安全生产,污染环境,严重污染矿坑及附近的大气环境。

2.3 浪费资源

煤炭自燃不仅会降低煤炭质量,还造成资源浪费,处理煤炭自燃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影响煤矿企业的经济效益。

3 露天煤矿煤层自燃的预防

3.1 合理布局开拓和回采煤量

当处于缓倾斜或近水平时,取消开拓煤量,在满足生产的前提下,少留回采煤量,季节性生产的煤原则上应冬季多留,夏季少留,销售上做到当月储煤当月销售,防止煤堆积压,在空间上,回采煤量不要固定于一个采煤台阶上,要分布于多个采煤平盘上,采掘要及时跟上,防止自燃。

3.2 优化剥采计划

在开拓煤量和回采煤量符合规定,保障采掘连续进行的前提下,合理安排采掘顺序,精心设计采剥工程,提高回采率,减少电铲频繁行走形成的松散煤屑,减少煤的自燃条件,消除煤炭自燃隐患。

3.3 加强露天煤矿开采工艺管理

在满足产量的前提下,晚穿孔、晚爆破,减少破碎的原煤量,缩短堆放时间,防止煤的氧化、自燃;爆破时要根据现场实际控制好炸药量,防止大面积的爆破松动,采不完而引起自燃;工作面采用一爆一采的采装循环方法,一次将工作面上的爆堆采干净,采掘工作面严格按线开挖,做到工作面帮齐底平,不留爆堆,预防煤自燃;充分利用辅助设备,及时清除碎煤堆,不留不规则煤堆,对煤土交界处分别穿孔爆破,用推土机将煤岩分采分运,避免煤燃烧后与土岩混合形成燃烧带,给灭火带来更大困难;调整平盘作业参数,避免原煤的长期暴露,使露煤工程与采煤工作协调进行。

3.4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现场安全管理

设立防灭火小组,指定专职负责人,防灭火工作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对穿爆、采掘、运输等工作定期检查,将防火意识渗透于生产各环节中,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现场安全检查,发现异常现象应及时治理,防止煤层大面积自燃。

4 露天煤矿煤层自燃时采取的灭火方法

(1)水消法,一是用水浇灌,推土机封填,形成泥浆起到防火灭火作用;二是往采煤工作面火区上方用高压水浇灌,起到冷却降温隔氧灭火作用。

(2)强行采出,用电铲或前装机强行挖除着火煤层,使其在大气环境中自然冷却,排弃至排土区,再用推土机推至排土台阶下,用土岩覆盖。

(3)阻化剂灭火,采用粉煤灰、黄土、促凝剂、阻化剂,制成阻化泥浆,用大型泥浆喷洒设备喷洒在煤层表面,对煤层起到封闭和阻化作用。

(4)钻孔注浆,沿着着火煤层走向,进行钻孔,探测煤层内部温度,采用小水量,逐渐渗透,降低煤温度,达到彻底灭火目的。

篇6

【关键词】 院内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8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96-02

医院内感染是一个老话题,但近年来随着多家医院发生多起院内感染事故,医院内感染又进一步被大家重视。一旦发生医院内感染,患者的住院日就要有所增加,大大减慢了病床周转率。医院感染的发生因素有很多,为了了解和掌握本院医院感染现状,制定有针对性的感染控制措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笔者对本院2010年――2012年三年间所有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调查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我院2010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住院患者,共计41094例。

1.2 调查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全院住院患者发生的医院感染进行连续、全面、综合性监测,监测内容包括:感染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

1.3 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按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诊断。

2 结 果

2.1 医院感染率 3年共调查住院病历41094份,其中发生医院感染809人次、845例次,感染率为1.97%,感染例次率为2.06%。

2.2 年龄与医院感染 809例医院感染患者,60岁以上的189例,占52.29%;50-59岁的189例,占23.36%;40-49岁的98例,占12.11%;30-39岁的38例,占4.70%;20-29岁的48例,占5.93%;10-19岁的4例,占0.49%;10岁以下的9例,占1.11%。由此可见,老年患者是院内感染的发生的主要人群。

2.3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及构成比 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共341例次,占40.36%;其次泌尿系感染149例次,占17.63%;第三位是皮肤烧伤感染感染142例次,构成比为16.80%。

2.4 医院感染病原菌845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送检标本312份,送检率36.92%,共分离出210株致病菌,占病例数的24.85%。其中占头三位的致病菌为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2.5 医院感染各科室感染率 从感染率上来看,最高的为烧伤科,达3.60%;最低的为职业病科,为0.21%;从感染例次发病率上来看,最高的为消化科,达5.23%,最低的也是职业病科,为0.21%。

2.6 抗生素使用情况 抗菌药物使用率最高的为烧伤科79.90%,最低的为心内科22.94%;抗菌药物应用细菌培养率最高的为职业病科96.89%,最低的为消化科52.36%。

3 讨 论

3.1 医院感染率 3年共调查41094份病历,共发生809例院感,感染率为1.97%,低于国家卫生部的标准(二级医院感染率

3.2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本次调查记过显示,感染部位主要以上呼吸道为主,占40.36%;其次是泌尿系感染,占17.63%;第三位是皮肤烧伤感染感染142例次,构成比为16.80%。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病房流动人员多,开窗通风情况较少,易于呼吸道疾病的传播;下呼吸道感染患者多为有侵入性操作的患者,如使用呼吸机、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患者,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低下,发生外源性和内源性感染的机会都增加,所以导致其院感发生率较高。

3.3 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 845例次医院感染病例中,送检标本312份,送检率36.92%,明显低于卫生部规定≥50%;分离出210株致病菌,占病例数的24.85%,分离出的致病菌以绿脓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及葡萄球菌为主,这与国内外文献报道相符[1-2]。本次调查的致病菌种有95株多耐药菌,占45.24%。在我院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菌药物中,普遍存在用药起点过高、选药不合理、用药过于集中、没有根据药敏结果及时调整用药等不合理现象,也是引起多耐药菌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3.4 干预措施 ①加强手卫生管理,洗手已经被公认为最简单、最经济、最有效的预防院内感染的好方法,但我院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手的依从性较差,在今后工作中,要强化医护人员手卫生的意识,使其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从而减少院内感染的医源性传播。②加强病房消毒隔离工作,做好病房的通风、消毒及日常监测工作。③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④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减少耐药菌株的形成。⑤按照要求做好各项院感监测,形成有效的预警机制,从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及患者健康。

参考文献

篇7

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森林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保护区系统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旅游业的发展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森林旅游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森林公园也应运而生,而且发展十分迅速,已达到相当大的模程度。森林公园的建设不仅开发了旅游资源,增加了经济收入。还对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做出巨大贡献。本文试图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发展,探讨森林公园的概念,明确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并提出加强森林公园管理的建议。

l.关于森林公园的概念

由于森林公园是新生事物,人们对“森林公园”这一名词的真正含意并非完全理解。普通的“公园”人们并不陌生,它常指城市中供居民娱乐消遣的公共设施,而森林公园却不能理解为“森林”和普通意义“公园”的简单叠加,而是有特定的含义,森林公园中的“公园”为一专有名词,来源于国外的“国家公园”

(NationalPark),而国家公园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自1872年美国建立“黄石国家公园”后,“国家公园”

一词就在全世界许多国家使用,尽管各自的确切含义不尽相同,但基本意思都指一类自然保护区。鉴于国家公园的普遍存在,1969年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IUCN(世界自然保护同盟)第十届大会作出决议,对国家公园进行定义,明确规定国家公园必须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1区域内生态系统尚未由于人类的开垦、开采和拓居而遭到根本性的改变,区域内的动植物种、景观

和生境具有特殊的科学、教育和娱乐的意义,或区域内含有一片广阔而优美的自然景观。

1.2政府权利机构已采取措施以阻止或尽可能消除在该区域内的开垦、开采和拓居,并使其生态、自然景观和美学的特征得到充分展示。

1.3在一定条件下,允许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参观旅游。

以上三个特征正是区别普通的“公园”和“森林公园”的关键所在。显然,国家公园强调其自然生态系统及其科学意义的特征,这是普通的公园所不能具备的,而森林公园却基本具备了上述三个特征。森林公园的景观主体是森林植被,多为自然状态和半自然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常常拥有比较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该区域已由地方政府划出,给以特别的保护和管理,并主要用于开发以精神、教育、文化和娱乐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因此,我国的森林公园相似于国外的国家公园。应该指出,国家公园是一类保护区的总称,拥有多种景观类型。森林公园的景观特征是森林植被,它仅为国家公园体系中的一种景观类型,除森林公园外,国家公园类型还应包括地质公园、海洋公园、草地公园、荒漠公园、湿地公园等。

2.森林公园在自然保护区系统中的地位

多年来,国际上一直公认国家公园是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在IUCN的保护区分类系统中,国家公园一直是前5类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1]。但是,在我国森林公园并未被看作自然保护区的一种类型,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统计资料几乎都未涉及森林公园,如国家环保局每年公布的《国家环境状况公报》中没有森林公园的数据。另外,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和1993年的国家标准《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其条款内容都未提及森林公园,显然把森林公园排除在自然保护区的范畴之外。随着“森林旅游热”的兴起,森林公园的发展越来越快,影响越来越大,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即:森林公园的性质和在自然保护中的地位如何?它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如何?为探讨此问题,我们应首先区别“自然保护区”和“保护区”的概念。一般认为,前者指狭义的自然保护区(Naturereserve),包括那些保护对象自然性较强、科学价值较高、其核心区通常呈绝对保护状态的保护区域;而后者指广义的自然保护(Protectedarea),这些区域具有自然保护性质,但保护对象的自然性相对较差,保护要求也不太严格,可开放旅游。国外有许多保护区以及有些国家的国家公园都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类型。

就我国森林公园性质而言,是以森林自然景观为主体,兼融了部分人文景观,并利用森林环境向人们提供旅游服务的特定生态区域,虽然它的管理目标是开发旅游,但这种旅游是一种生态旅游,是以保护和持续利用森林自然景观为前提,在客观和主观上都有自然保护的性质。因此,它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不仅如此,我国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中也有许多是以自然景观为主体,如黄山、黄果树瀑布等。有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包含了相当多的人文社会成分,但也包含了明显的自然背景,如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等。上述这些风景名胜区也应属于广义自然保护区范畴。

为了将狭义的和广义的自然保护区统一起来,似乎应建立“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该系统以自然保护性质为基础,既包括狭义的现有自然保护区,也包括广义的现有森林公园和部分风景名胜区。该系统充分强调具有自然保护性质,因而可明显区别于农业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国防上的“军事”和生活上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等。

3.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等的关系

在“国家自然保护区系统”的概念下,目前全国就地保护设施主要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三个体系,这三个体系在建立、审批和管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并都拥有一定的基础。

3.l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1956年建立的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经近40年的努力,至1993年底,全国已建自然保护区763处,分布于全国31个省(市、区)[2]。自然保护区总面积的6618万hm2,占国土面积6.8%[3]。并且,自然保护区类型丰富,共分三个类别九个类型[4],它们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的主体。根据国家现有规定,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

篇8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86例血MP-IgM≥1∶40的HSP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临床诊断86例肺炎支原体感染的HSP患儿,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后全部治愈,无复发。结论 在支原体感染流行高发期间,如遇HSP患儿,应常规检查支原体抗体,达到早期诊断、治疗的目的。

【关键词】 肺炎支原体感染 过敏性紫癜 阿奇霉素

过敏性紫癜(HSP)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广泛的小血管炎症为病理基础,皮肤紫癜、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胀和肾炎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而肺炎支原体(MP)感染近几年有流行趋势,其合并过敏性紫癜在国内报道较少。现将诊治的86例患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至2009年3月青海省妇女儿童医院共收治HSP患儿407例,其中MP感染86例(占21%),年龄2~17岁,平均8岁,男60例(70%),女26例(30%)。全部病例诊断均符合第7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过敏性紫癜的诊断标准[1]。

1.2 病例资料 (1)病史:53例发病前7~10天有呼吸道感染史,47例有发热病史,体温38 ℃~40 ℃不等,咽痛45例,咳嗽39例,16例肺部可闻及啰音,9例肺部呼吸音粗,33例无明显呼吸道感染史。(2)皮肤症状:86例均有瘀点、瘀斑,多见于双下肢伸面对称的、高出皮面、压不褪色的红色斑丘疹,其中21例延至四肢,11例延至臀部。(3)胃肠道症状:35例伴轻微腹痛,能忍受;18例有消化道出血,其中3例在基层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并行摘除术。(4)关节症状:21例伴关节肿痛,以膝关节、踝关节为主;5例腕关节肿痛;2例腰背部肿痛。(5)肾脏症状:22例出现血尿、蛋白尿。(6)确认MP感染前病程:病程为5~20天。

1.3 病原学检查 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生产的肺炎支原体抗体诊断试剂盒(被动凝集法)检测血MP-IgM抗体,均≥1∶40。其中18例为1∶320,30例1∶160,其余为1∶80。

1.4 实验室其他检查 血分析78例均正常,8例略高于正常,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血小板均正常,18例大便潜血(+~++++),便虫卵均为阴性。尿分析:潜血(+~+++)17例,蛋白尿(+~+++)11例。抗“O”均正常。C反应蛋白升高10例。12例胸片为右下肺炎,4例左下肺炎,9例为支气管炎。

2 结果

86例确诊为MP感染的过敏性紫癜患儿均给予改善毛细血管脆性,减轻毛细血管通透性的药物,如维生素C、钙剂以及抗过敏药物,给予潘生丁、维生素E抗凝,对消化道出血、关节肿痛明显加点地塞米松0.5~1 mg/(kg·d)1周。阿奇霉素10 mg/(kg·d),静点5天后停用2天,改服阿奇霉素10 mg/(kg·d),服3天停4天,3周治疗,1~3周紫癜完全消退,胸片3周后复查阴影均消失,且停药后10天内均无复发,其中7例未经正规治疗而后复发2~3次不等。

3 讨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每隔4~5年流行1次。近年来肺炎支原体感染明显增加,不仅学龄儿童感染,小婴儿感染也逐渐增多,不但可引起支原体肺炎,而且引起的肺外并发症的报道也不断增多。其发病与机体体液免疫、细胞免疫两者关系密切,故为肺外疾病的一个重要病原。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种微生物,含DNA和RNA,无细胞壁,主要经呼吸道传染,可经血行播散至全身各器官组织。其发病机制可能为:(1)支原体直接侵犯所致[2];(2)免疫学发病机制:由于MP抗原与人体心、肺、肝、脑、肾、平滑肌组织存在部分共同抗体,MP感染后引起组织细胞抗原结构改变,产生自身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造成免疫性损害,也是引起肺外脏器损害的重要机制[3]。

过敏性紫癜是儿童的常见病,可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感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食物、药物、花粉、虫咬、预防接种等,使具有敏感性的机体发生变态反应,产生自身抗原,继而产生相应的抗体,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着于全身小血管壁,引起血管炎为主的病理改变。病因除感染外,猫毛/狗毛发皮屑排在首位(占57.3%),其次海鲜组合(占39.3%),水果组合(占30.2%),调料组合(占26.8%),玉米(占25.8%)等排在其后[4]。由于改革开放,使人口流动性增大,过敏原的接触面增加,导致发病率上升。通过对过敏性紫癜常规治疗无显效者,检查血MP-IgM为阳性,给予阿奇霉素治疗均有效,说明过敏性紫癜患儿常规检查血MP-IgM可达到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65.

2 叶承志,邹典定,赵东赤.肺炎支原体患儿血清TNF-α与IL-8的关系及意义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3,6(9):784.

篇9

关键词:水污染;预测;水资源保护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人口剧增,工业及生活所产生的污水及废水排放量也日益增加,因而水污染情况日益突出,这不仅导致流域及地下水体等使用功能的大幅度下降,还造成可利用水资源的不断减少,因而对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 晋城水资源现状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1 晋城水资源现状分析

晋城是山西省重要的能源型城市之一,其长在于煤,其短在于水,水资源状况可以概括为两点:

一是晋城是山西的相对富水区。年平均降水量为624毫米,水资源总量为13.1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626立方米,属于相对富水区,具备保障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水资源条件。

二是晋城是典型的工程型缺水区,晋城目前的取水以地下水为主,并且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超采现象,而相对丰富的地表水资源由于缺乏骨干水源工程,每年有近11亿立方米的地表水白白流向境外,工程型缺水特征十分明显。

1.2 晋城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地表水开发不足,地下水超采严重。晋城现有的地表水利用工程大都建设于上世纪50-70年代,上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骨干水源工程建成使用,导致地表水开发不足。二是水资源分布与用水需求不协调的矛盾比较突出。三是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严重。四是煤炭开采与保护水资源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晋城多数地方水煤资源共存,开采后形成的裂隙导水带、地面沉降带改变了煤系含水层及其上覆含水层中地下水原有的循环运移条件,对水资源的破坏十分严重。五是水质污染日趋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晋城的重型产业结构,具有耗能高、污染重的特点,不但造成地表水严重污染,进而污染了地下水。

2 水污染情况的预测

参照有关资料与文献,以2002年到2012年晋城非农业人口总量相关数据为依据,采用二次移动平均法对2013年-2018年晋城非农业人口数进行预测:

Y=20.45+4.92T

其中,Y――所预测的年人口规模;T――预测年与基准年之间的年份差。根据晋城年鉴人口的统计数据可知,2002-2012年晋城非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并不大,因此,预测在2013-2018年晋城生活污水排放量、COD及NH3-N的排放量结果如表1所示。

3.1 以水源工程建设为龙头,优化水资源配置

一是要突出抓好“一河八供八库”骨干水源工程建设。二是要发动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兴修一批小水库、小水坝、水塘、人字闸、淤地坝,以及旱井、水窖等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拦蓄用好“天水”资源。三是要建设晋城“井”字形供水网络,使供水网络覆盖晋城主要工业区和主要乡镇,打破企业选址受供水限制的格局。

3.2 以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为重点,切实加强水资源保护

扎实搞好地下水和水源保护,是遏制晋城地下水超采和水污染日趋严重的必然选择。凡新上或改扩建耗水量大的工业项目,都要进行水资源综合评价。要多措并举,把地下水资源作为战略储备资源予以最严格的保护,努力实现采补平衡。3.3 大力倡导和推行节约用水,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步伐

解决晋城水资源紧缺的问题,出路在开源,根本在节水。加快节水型城市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农业节水要全面推行综合技术,采取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微灌等工程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3.4 加强水污染防治,推进污水资源化进程

加快水质安全监测系统建设,推动水质监测自动化,提高监测手段和水平。

3.5 加强水保治理工作,确保人水和谐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水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是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要继续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加大水土保持监督执法力度,减少人为水土流失。进一步抓好淤地坝建设,把淤地坝建设与退耕还林结合起来,以优质沟坝地置换坡耕地,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确保人水和谐。

篇10

关键词: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成效 森工国有林区

中图分类号:F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7-214-02

天然林资源是我国森林资源的主体,在维护生态平衡、提高环境质量及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从1998年开始,我国在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

一、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天保工程规划与建设状况

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的天然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是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工程实施的范围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牡丹江、绥芬河流域内,所属的40个林业局和其他相关单位全面实施。林业局的分布为:伊春林区、牡丹江林区、松花江林区和合江林区,带岭林业局和直属林场以及其他相关单位。1998年~1999年进行了工程的试点工作,黑龙江省森工林区由采伐全面转向森林管护,主要以保护森林资源为中心,借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验,在全林区实施森林资源管护经营,即在林地所有权国有的基础上,将林地承包给职工,职工负责承包林里的森林抚育更新,同时享有林下资源的使用权。2000年,国有林区正式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工程自从启动以来,取得了很好效果,详见表1。

从表中能够看出,实施天保工程以来,国家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投资稳定,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资源得到有效培育和保护,有林地面积和森林覆被率显著提高;并且逐步调减了木材产量,加大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天保工程建设期间,退耕还林面积稳步增加,清理回收林地逐年增加,培育森林资源的力度逐年加大。

二、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建设十年成效分析

随着森林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林区经济逐步陷入资源危急、经济危困境地。1998年以来,黑龙江省林区启动“天保工程”后,森林资源得到了休养生息和恢复,对黑龙江省日益恶化的环境也起到了缓解作用。同时,由于加大了营造林力度,有效地促进了林木生长和有林地面积的增加。

1.森林面积和蓄积量显著增加。天保工程实施以来,黑龙江森工林区通过大力培育森林资源、大幅度调减木材产量,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恢复。截止到2011年初,已累计少消耗可采森林资源5283万立方米,森林蓄积净增1.33亿立方米。目前,黑龙江省森工企业的木材年产量只有140万立方米,3年后将减至不足90万立方米,年产量仅为1997年天保工程实施前的13.2%。

森工林区在大规模调减木材产量的同时,还营造了公益林10.8万公顷,封山育林42.9万公顷,森林抚育51.5万公顷,使森林资源得到了有效培育和恢复,实现了森林面积、总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三增长”。森林面积增加101.4万公顷,比工程前增加了13.5%,达到850万公顷;总蓄积量增加1.33亿立方米,比工程前增加了20.9%,达到7.71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了9.7个百分点,达到84.2%。森林资源成功实现了由过度消耗向逐步增长转变。

2.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10年期间,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从森林经营上实现了分类经营的战略部署,使天然林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人工林面积和蓄积不断扩大,森林结构得到了合理的调整。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改善了地区的气候条件,涵养了水源,减少了水土流失,为黑龙江省农业的持续稳产高产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随着环境的改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也有了显著增加。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东北红豆杉、红松的生长环境越来越好。自1998年以来,完达山脉每年都能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兽类东北虎的活动痕迹或实体,种群数量已有10余只。小兴安岭多地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和白头鹤,部分地区的种群数量已增加到了近百只。野猪、环颈雉的种群数量激增,几乎在所有林场都能见到踪迹,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维护了生态平衡。汤旺河是松花江一级支流,发源于伊春林区桔源林场,河道全长509公里,流域面积2.08万平方公里,河水流经13个林业局,目录河水的水质已明显好转,多年不见的水生物种得以重现,泥沙含量仅有16克/立方米左右,较前降低了89.7%。目前,全林区已建成国家级、省部级森林公园40余处、自然保护区20余处,总保护面积达240多万公顷,森林生态效益得到了明显改善。此外,林区通过强化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工作,使森林火灾发生率、森林过火率、病虫害发生率大幅下降。生态状况由持续恶化到逐步好转。

3.森工经济快速增长。黑龙江省森工林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164亿元提高到343.8亿元,年均增长16%;产业增加值由68.7亿元提高到143.9亿元,年均增长15.9%。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由2005年亏损4300万元发展到2010年实现利润1.8亿元。木材平均每立方米售价提高151.6元,五年累计增收7亿元。经济结构得到有效调整,一、二、三产业比例趋于合理,非国有经济产值比重达到64%。产业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以12个木材加工园区为骨干的优势产业加速集聚,人造板、地板、家具以及绿色食品、北药等一批具有森工特色的产业竞相发展,去年黑木耳栽培达到16亿袋,是2005年的两倍。旅游业形成了亚布力、中国雪乡、凤凰山、汤旺河石林、五营森林公园、大沾河湿地等一批冰雪旅游和森林生态旅游知名景区,去年接待游客370万人次,旅游产值及收入达到15.5亿元。风电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已经建成和正在装机80万千瓦。2008年以来累计投入82.9亿元,改造棚户区16.25万户、812万平方米。其中去年投资55.38亿元,改造棚户区495万平方米,9.9万户居民搬入新楼房,职工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投资2.2亿元,建设供暖、燃气、生物质气化集中供气项目。职工群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生状况得到切实改善。国有在岗职工年均工资由2005年的5076元,增长到2010年的12361元,年均增长19.5%。“五险”参保率达到95%以上,发放养老金80.7亿元,低保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还清了拖欠的7.3亿元职工工资和1.6亿元退休金。

三、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林区基础设施依然滞后。国有林区是按照国家对木材生产需求而规划建设的,长期以来一直企业办社会,在“先生产、后生活”的思路下,承担着教育、医疗、卫生、公检法等社会责任,林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职工生活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地方政府基本上不参与林区建设。比如林区筑路建桥,基本上由林业主管部门承担,地方政府很少投资。林区在天保工程以前,一直依靠林木经济进行森林保护和生产生活;天保工程实施后,国有林区调减了木材产量,林业主管部门的资金投入转向天保工程,却无法彻底改变办公和生活条件,森工国有林区缺乏相应的维护资金。

2.森工国有林区管理体制仍未理顺。黑龙江森工林区现已建成了集营林生产、木材采运、林产工业、非木产业、文教卫生、公检法司等完整的森林工业体系和功能齐全的林区社会体系。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森工林业局具有“三重身份”,森工林业局是经济组织的企业法人实体,同时还具有森林资源监督管理职能、行政和社会职能,本该由政府承担的责任却由森工林业局负责。这种管理体制在计划经济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落后的管理体制影响了天保工程的实施效果。黑龙江森工林业主管部门既要对森林资源进行保护管理,又要进行林木生产,森林资源的监督管理职能难以履行到位,也影响了政府职能的发挥。

3.森工企业后续产业发展乏力。天保工程实施后,木材的采伐量减少,接续产业发展乏力、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产业价值链。林区后续产业获利能力弱,尚未形成木材替代性的支柱产业。主要原因是由于天保工程资金投入中没有接续产业项目的投入,国家对转产项目也缺少政策上的强有力扶持。林区天保资金投入基本上是对职工的补助,这种投入对缓解企业经济危困、保证职工生活,起到了明显的作用,同时也为森林资源的休养生息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但从林区的长远发展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来看,能力还比较脆弱。近几年尽管在调整产业结构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接续产业获利能力较弱,还没有真正形成国有林区木材替代性的支柱产业。

四、推进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天保工程后续建设的建议

1.提高工程区公益林生态补偿标准。天保工程实施10余年以来,有林地逐年增加,森林覆盖率显著提高。森林是固态的碳,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森林固碳投资少、代价低、综合效益好,据有关统计,截止到2008年,黑龙江省森工林区森林蓄积量净增长7280万立方米,按照国家关于出材率和总效益值的核算方法,共创造出价值2359.6亿元的生态效益,而10年间天保工程总投入仅157.6亿元,10余倍的投入产出比,显示了天保工程的巨大生态效益。然而,天保工程一期实施期间,公益林的补偿标准每年每亩5元,补偿标准较低。主要是因为国内外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森林资源生态价值核算标准,不同的计量标准与不同的情境下对生态公益林的价值核算有不同的结果,从而直接影响到对其价值的补偿。因此,国家必须完善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及管护,提高林区社会各界营林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天保工程的生态功能。

2.大力发展林区接续产业。天保工程的建设应以维护林区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以及经济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因此要构建一个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产业体系来促进林区资源、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发展。但是,在现有的森林中,幼龄林、中龄林比例过大,成熟林比例过小,这就造成了可采资源的枯竭,而且森工林区为完成采伐任务,主要采伐对象为中龄林,木材产量大大超出森林资源的承载能力。因此,森工国有林区应该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升级为目标,依托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国有森工林区培育林产工业、森林食品、北药和森林旅游等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集群,形成合理的产业链,同时积极培育发展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的企业集团,成为拉动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

3.加快工程区城镇化进程。从一定程度上说,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平原地区。虽然,森工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以来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好转,但是仍然比较滞后。建议国家加大投资力度建设好林区小城镇,并结合林区棚户区改造和林场整合,扶持林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建设小区,解决好森工林区供水、供电、供热、环卫、消防、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问题,同时也能吸纳林区大量的富余劳动力,增加林区职工的就业机会、加快富余劳动力的转移。

4.提高天保工程经费补助标准。天保工程经费的标准是按1997年基准核算的,现在时间已过去10余年,现今各类商品的物价上涨幅度很大,工资水平也提高较大,因补助资金不足,导致一些重要区段管护房建设维护等保护和培育森林项目无法实施。若仍然按原有的标准设定天保工程资金,势必会影响工程建设任务的完成。而且,现有天保工程资金多是“养人”性补助,导致投向森林资源的培育与管护、接续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资金不足。因此,国家还应该增加补助标准,提高护林员管护国有公益林的积极性,促进工程区森林资源林木质量的提高。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编号:LBH-Q09178)和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0B046)]

参考文献:

1.我省森工林区天保工程结硕果,森林覆盖率提高9.7个百分点.heilongjiang.省略/2011.04.12

2.昌,蒋敏元.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管理体制改革构想[J].绿色中国,2005(8)

3.钟全林,曹建华.生态公益林价值核算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6)

4.刘云萍.黑龙江国有森工林区接续产业发展对策[J].林业科技情报,2004(39)

5.耿玉德.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实施天保工程的阶段性评价与分析[J].林业财务与会计,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