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智慧课堂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2: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职教智慧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职教智慧课堂

篇1

>> 职教课堂教学之体会 以生为本,创新职教课堂教学新文化 浅谈现代职教课堂教学 加拿大职教课堂教学模式及启示 改革创新教学法――提高职教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职教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职教课堂的教学互动 项目教学如何融入职教课堂 提高职教课堂教学效果的实践与思考 “小组展示”在职教课堂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研究 教育传播视野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优化研究 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课堂教学公平研究 教育生态视野下的课堂教学策略 主体教育视野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竞合模式”课堂教学研究 高职教育课堂教学技术研究 职教课堂也精彩 “轻负高效,智慧课堂”理念下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苏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学校文化重建[J].课程・教材・教法,2003(7):10-14.

[3]程胜,许欢欢.社会性软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2010(5):30-32.

[4]杨现民,等.我国智慧教育发展战略与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技术,2014(1):12-19.

篇2

【关键词】教学智慧;智慧课堂

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我们需要做个有智慧的教师,善于发掘教材、创造性处理与运用教材;能够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展现出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对此,笔者以初中物理教学为例,具体谈谈教师如何发挥教学智慧,打造智慧课堂。

一、活用教材,尽显课程智慧

对于优秀教师而言,他们也是出色、优秀的“课程工作者”。换而言之,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不是单纯“教教材”,而是善于重新开发教材、灵活调整教材、适当补充教材,注重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彰显出课程智慧。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充分发挥课程智慧,精心备课,创造性教学。

第一、“吃透”教材。在新课程教学中,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需要教师研读教材,熟悉教学内容,再根据具体教学实际,灵活调整或整合教材,创造性运用教材,而不是死守教材,照本宣科。比如在分析某物理知识点时,可利用教材例子,也可呈现其他例子,而不是将课本看作“钦定文件”;将一些有关的知识点进行综合整理,使之变为新的学习主题;参考各版本的教材,得到教学启示;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课本内容不一定全部讲。如初中物理教材中编排了一些学生自读材料或特有栏目,课堂上教师应有所选择,以便给学生留出自学的机会。如“信息库”栏目,旨在开阔学生视野,使其增长见识,同时让教材具有弹性,满足各层次同学的学习需求,也可培养同学们信息搜索收集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渗透方法指导,引导学生课前自主搜索,获取知识。或者还可以将一些演示实验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与体验,唤起学习热情,发挥学生主动性。

第二、更新或“补充”教材。在有效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不能照搬教材内容,还需要根据学生学习需求,适当补充教材,即立足教材,增加其他相关的学习材料,如物理小魔术、科学家的趣味故事、漫画图片等。或者感觉有些教材内容滞后,不贴近学生实际时,则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围绕课程标准要求,适当拓展延伸,将一些生活实例、现代物理科技发展知识、其他有关的课程资源等搬入课堂,补充有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材料,给课堂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如教学《光的直线传播》,可呈现一幅幅萤火虫发光、太阳发光、水母发光、点燃的蜡烛、开着的灯等,引导学生认识光与光源。其次,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认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动画日食和月食等。另外,还可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渗透德育教育。或者对于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或概要知识适当补充,又或者组织专题研究或专题讨论等,丰富学生知识积累。如物理电学实验专题研究,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巩固深化。

二、创新方法,突显教学智慧

教学智慧是优秀教师必备的品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打破灌输式教学,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制度探究性学习,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善于学习,这就是教师的教学智慧。

1.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制度探究性学习

在以往教学中,最基本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在台上不断讲解,学生在台下被动听讲。虽然这一方法有一定的效果,却无法满足现代教育要求。若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创造性人才,则需要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使其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自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而不是完全依靠教师。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相机诱导。如教学《汽化和液化》,分析沸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回顾烧水时的情形,自主提问,比如为什么水开了会冒气?需要哪些条件才能让水烧开?水沸腾时有哪些特点?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是否继续升高?水熬干了,这些水跑哪里去了呢?等。然后根据这些问题,大胆猜测,小组交流,制定实验方案,验证猜想,解决问题。于是,学生想出了如下两种实验方案。①在烧杯中倒入冷水,用酒精灯加热。水温达到90C°时,隔1分钟记录1次,直到沸腾后5分钟为止。②在烧杯中倒入热水,用酒精灯加热。然后分成大组,分别用冷水与热水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而后教师点评与补充,共同小结。

2.由学会知识转变为学会学习

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会学习。同样,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智慧,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其不但把握物理知识,也学会巧妙学习。①比较学习法。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对于一些相似、易混淆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器材、仪表等,可引导学生比较学习,列表分析,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加深理解。譬如压力与重力,由定义、产生原因、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方大小、作用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列出有关表格;电压表与电流表,由符号、连接方式、作用、是否直接连接上电源比较两者的区别。②善于观察。在物理学习中,观察是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一方面,教学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时,激活学生已有的观察经验,加深认识。比如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容易传热,哪些不易传热?戴着眼镜,从温度较冷的室外到温暖的室内,眼镜会蒙上白雾等。另一方面,借助演示实验,指导观察方法。比如实验目的,需要选用哪些实验仪器、如何开展,怎样观察等。

【参考文献】

[1]周久璘.物理教学的课堂应该成为智慧的课堂[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年02期

[2]谢荣洲.物理教学中的“激励艺术”[J].中学物理。2010年05期

[3]陈方正.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湖南中学物理.2010年03期

[4]刘新刚.浅谈物理教学的艺术[J].文理导航(下旬).2010年07期

篇3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也就是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素质。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智慧教学,涉及到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任务的设计等几个方面的智慧。

一、准备教学资源的智慧

教学资源是扩展的教材,是教学活动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组成部分,教学一线的教师可以从教参、辅助光盘、培训资料等处获得有关的教学资源,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取舍和组合,这样有利于实现教学的统一性和有效性。然而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推出,配套的教学资源少之又少,需要教师自行备课、收集、制作。设计制作教学资源要花很大的精力,有些教师会望而退步,寄希望于拥有大量信息的互联网,试图通过任务设定、开放网络,引导学生从浩瀚的网络信息中寻找合适的资源进行学习、研究,从而完成任务,获得知识,锻炼技能。但实际上这种做法效率低下,首先,这样的资料网上未必有,或者虽然网上有但学生未必能找到,又或者找到的资料未必能说明问题。其次,网上的信息实在太多,它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学生上网时随意性很大,不可控制的因素很多,学生如果不能正确对待网上的干扰信息,就会分散注意力,最终完成不了预定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学资源是否充分有效,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一般来讲,适用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资源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学生在操作实践过程中需要用到的素材文件。教师需要考虑提供多少素材给学生,而且数量并不是越多越好,有时还要提供半成品素材以降低操作难度(即已经加工了一半,留白的地方就是利用本节课或本单元所学的内容能够解决的)。第二种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帮助文件,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利用帮助文件来解决问题。目前用得比较多的帮助文件有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动态的,即把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动画的形式录制下来,另一种是静态的,即把问题以图片加上文字说明的形式放在帮助文件中,让学生在需要时观看。第三种是在线测试系统。它以选择题的形式检查常识概念类的知识;与操作技能有关的,则将操作过程分成几个步骤,由操作者选择正确的操作顺序。这样,在课堂结束前让学生花2~3分钟时间做个自我y验,提交后立刻有成绩反馈,从而使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利用各题的在线解答帮助系统进行再学习,起到拾遗补缺的效果,保证了当堂内容当堂解决。

有了适宜的资源,教学活动就有了切入点,就能保证教与学的有效性。资料的提供形式也有许多种,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如苏亚星、极域等)进行发送,当然最好是在教学网站平台上建立链接,由学生操作下载,具体可根据资料容量及网络情况而定。

二、创设教学情境的智慧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为落实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1.情境的分类

教学情境可分为体验型情境、任务型情境和道德两难情境。

“体验型情境”是指信息技术在社会、科技、生活等领域的应用场景、应用实例以及这些应用产生的效果。它通过组织学生体验信息技术魅力,激发学生兴趣。

“任务型情境”是指蕴含着探究性问题或实践要求的、高度真实的任务背景。它引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思考问题,进而产生探究欲望。

“道德两难情境”是指蕴含着价值观冲突、道德两难选择、观点矛盾等的社会实践情境。这种情境是有效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多视角讨论相关社会问题的最佳途径。

2.注意事项

情境应能引发学生学习、探究技术奥秘的“间接兴趣”,尽量展示信息技术的魅力,与本课的教学内容高度关联,尽量渗透一定的社会价值,避免单纯为了感官刺激的情境体验。情境的长短要适度,保证学生“进得去,出得来”。

三、设计教学任务的智慧

教师根据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为一个个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协作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方法与技能。设计任务时要有明确的目标要求,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切合学生兴趣和实际,具有可操作性,并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1.什么样的任务或问题是好任务、好问题

任务或问题应密切联系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如做各地文化特色介绍、策划旅游方案、组织学科学习或课题研究等与所学知识技能要具有内在联系,别跑题或离题太远,还要能激发学生高水平思维或认知,避免设置通过简单的信息复制和粘贴即可完成的任务。

2.任务或问题该如何提

任务或问题要明确,可操作性要强。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个任务或问题以供选择(技术要求要统一),允许学生自选任务或问题。过大的任务可分解为先后衔接的任务链或问题链,逐步提高难度,“门槛低、坡度缓”。

3.需要讲解时,教师怎么讲

篇4

一、大道至简:简于“形”而重于“质”

课堂创新是时代的要求,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更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当下的数学课堂,人人讲创造,课课要创新,但一线教师更关注课堂教学究竟该怎样去“创”,又如何能“新”。为了创新,很多老师穷尽心思,想出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却并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究其原因,我们倒不妨用老子《道德经》里的一句话来解释:“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说的是追溯万事万物的本原,所有的大道理(基本原理、方法和规律)都是极其简单的,到后来才演变成复杂纷繁的局面。汲取古人思想之精华,用“大道至简”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实践,也许会有不一般的彻悟。老子所谓的“大道至简”,是溯本求源的思想境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内心觉醒,也是一种摈弃外在纷繁形式而追求内在真理的至高觉悟。从课堂教学的角度来说,简于“形”而重于“质”,意味着应尽量简化无关紧要的教学形式,而去追求数学教学的内在本质,尝试用最朴素的形式构建儿童的课堂学习,用最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用最有效的手段突出数学学习的价值,这才是创新数学课堂的根本追求,这样的教与学也更有意义。

“大道至简”,其实世上的事情难就难在简单。因为我们所看到的简单只是最终呈现的结果,但简单的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智慧,蕴含着厚积薄发的力量。所以说,越是简单的就越丰富,越长久,越能逼近事物的本质。由此可见,创新的数学课堂追求“简”的过程并不简单,它需要教师深入浅出,融会贯通;需要教师理性思考,纵横建构;更需要教师细致把握,关注本质。欣喜的是,当下的小学数学课堂,已经有很多教师关注到了这一点,把课堂教学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由此带来了课堂教学一系列可喜的改革和变化:自主研习代替了教师讲授,小组活动代替了一问一答式的教学,学具操作代替了多媒体课件,汇报交流代替了答案核对……这些变化显示数学课堂已经从对教学形式的过多关注,理性转向对教学本质的重视和追求。这就是一种教学智慧,课堂也因此呈现一种创新的力量。

《认识时、分》是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的内容,在认真研读教材,分析学生认知起点及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研组设计了“课前研习单”(如下图),并采用课前研习、课上交流、小组研究、全班汇报的简约形式展开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课前研习单的设计源于以往的教学实践。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几乎所有老师上本节课都会有同样的感受:知识点琐碎、零散,难以统整;课件、学具、教具,样样俱全,师生忙得不亦乐乎,教学效果反而难以保障。对学生进行学情调研后却发现,对于时间的认识,学生拥有大量的生活经验,认知起点通常高于教材所预测的水平。基于此,研习单的设计就顺理成章了,其设计思路是顺应学生的生活经验,统整教材的零散知识点,用探索性的操作帮助学生建构时间单位的知识脉络。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研习单切不能随意提几个问题了事,教师需准确把握学情,深入思考,仔细推敲。只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设计精当的研习单,才能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以研习单的问题1为例:“仔细观察钟面,说说钟面上有什么?”这个问题涵盖了教科书例题1中的三个小问:“钟面上有几个大格?每个大格里面有多少个小格?钟面上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将小问题统整为大问题,旨在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学习方式独立展开探索。问题1的第二个要求是在一个空白的钟面内标出一个整点的时刻,有一定的开放性。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钟面,能认读整时,对时间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依据已有学习基础和生活经验,应该能凭借观察钟面标出整点时刻,即使有困难,也可以在课堂小组交流中修正错误,获得正确认识。研习单上第2小题“1时=( )分,你是怎么想的”更是一个极为开放的问题,学生的认知起点不同,答案也就各不相同。开放的问题为学生的思考带来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不同的声音、真实想法的碰撞让课堂呈现出别样的精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家长辅助、小组研究、大组交流、教师点拨等学习过程获得充分的认知,主观能动性得到极大发挥,时间的概念也在操作、交流、辨析中逐步建立。这不正是创新课堂的真实写照吗?

二、大智若愚:善于“导”而引于“深”

“大智若愚”这个词语也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字面释义,是说真正才智出众的人懂得韬光养晦,不会故意显山露水。其实,老子当初说这句话,是想阐明自己“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言下之意是说真正的大智慧在于掌握、顺应事物的本质规律,使自己的目的得到自然而然地实现。在创新的数学课堂中,就需要教师有这样的教学智慧,准确把握学生建构知识、认识事物的规律,运用丰富的教学机智,促进并引导学生走向数学的思维方向,激发并鼓励学生尽力去探求知识背后深刻而丰富的数学内涵。

所以说,真正的教学智慧,绝非仅在课堂上显露精湛的教学技艺,或展示高超的现代教育技术,而应该更多地表现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关注和引导上。善于“导”,就是要在课堂上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通过学、做、思让儿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内在价值,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事物,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引于“深”,是指教师要利用自身丰厚的数学素养,把浅显的数学知识前后联系,上下贯通,寻求知识的内在逻辑、蕴含的思想方法,引领儿童从简单现象展开深入分析,培养儿童严谨、逻辑、抽象的思维方式,把数学课上得扎实、深厚、富有思考,为儿童自主的探索和创新提供可能。

在下面这则《认识小数》的案例中,教师精心设计了4个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建构小数概念,并着力于小数与十制进分数的内在联系。创新的教学设计为儿童的数学探索和创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充分体现了教师善于“导”和引于“深”的教学高度。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数学课堂教学并非要彻底抛弃预设,只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思考,必要的教学形式仍然不失为良好的教学辅助。

1.创意引入——利用彩带认识表示长度的小数

(1)出示一个美丽的蝴蝶结。

师:制作这个蝴蝶结需要多长的彩带呢?(贴出米尺,并拉直彩带)瞧,有1米长吗?

生:不够1米,是7分米。

师:如果用米做单位,7分米还可以怎样表示呢?

生:(小组讨论)7分米可以写成■米,或0.7米。

2.深入探究——再用彩带认识表示价格的小数

师:红色彩带的价格是0.6元,0.6元是多少钱?如果给你一张正方形纸表示1元,你准备怎样表示出0.6元?想一想,画一画。

生操作,并展示不同的画法:

师(追问):都表示了0.6元,但两种表示方法有什么不同或相同之处呢?

生:平均分的方法不同,但都是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6份就是0.6元。

3.延伸追问——借助彩带认识表示几元几角的小数

师:有一根紫色彩带,价格2.2元。如果还是把一张正方形纸看作1元,要表示2.2元,你准备怎么办?

生:我准备用两张正方形纸表示整的2元,再用第三张纸平均分成10份,涂出其中2份表示0.2元,合起来就是2.2元。

师(追问):“2.2元”里面的两个2表示的含义一样吗?结合图来说一说。

生:不一样!小数点左边的“2”表示2个“1”,就是图上的两整张纸;右边的“2”表示0.2,也就是图上的第三张纸,它不够1元,是1元的■,也就是0.2元。

4.思维开放——围绕彩带拓展对小数的认识

师:还有一根漂亮的黄色彩带,它的价格如果用刚才的方法表示,需要用到五张整的正方形纸和一张10等分的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价格可能是多少元呢?

生(纷纷猜想可能的价格):5.1元、5.2元……

师(微笑,不置可否):究竟价格是多少元?让我们一起来看。(课件出示:最后一张纸10等份中的9份被涂上颜色)

生(齐声):5.9元!

师(追问):如果这根彩带的价格再贵这么一丁点儿,又会是多少元呢?(课件演示:10等分的正方形纸涂满最后1份,并渐渐隐去10等分格,最后变成一张完整的正方形纸。)

生:涂满最后一格就是又加了0.1元,0.9元再添上0.1,就又有一个整的1元,和前面5元合起来一共就是6元。

……

《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既要尊重学生已有经验,又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例如,感悟同样一个量既可以用整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还可以用小数表示,并建立这三种表示形式之间的联系。其中,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之间的本质联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儿童对于小数最直接的感性经验来自于生活中常见的商品价格,因此,教师围绕“彩带的价钱”设计了有层次的学习活动:(1)用一张正方形纸表示出0.6元;(2)用三张正方形纸表示出2.2元;(3)用五张正方形纸和一张10等分的正方形纸能表示多少元?学生对小数概念的理解始终与表示价钱的直观模型紧密联系,知道一张正方形纸可以表示1元,即1个整的单位,而几角不满1元,就必须把一张正方形纸10等分后进行表示。案例中教师的三次追问引发了思考,促使学生深刻理解了一位小数就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征形式,并暗含了小数相邻数位满十进一的“十进”关系,为日后学生进一步认识小数埋下伏笔。纵横贯通,启发蕴伏,创新的课堂从精神源头指引着儿童探索的方向,将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数学知识的内在沟通,充分体现了善于“导”和引于“深”的教学智慧。

三、有容乃大:思于“问”而启于“智”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学的智慧更表现在课堂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上。创新的数学课堂拥有宽容的氛围:包容学生的“异想天开”,倾听学生的“奇谈怪论”,引发各种思想的交锋、碰撞;创新的数学课堂拥有思想的自由:只有在不断追问、不断思考的课堂中,个体才有可能形成创新的个性品质,发展创新思维,并释放出自身的创造潜能。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31-05

智慧课堂呼唤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不仅是教师专业特性的重要表现,更是当今教师教育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教师不但要努力发现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自己的教学实践智慧,而且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智慧启迪、开发、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智慧和创造智慧。

一、教学实践智慧的概念和特点

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教学本质、把握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文本、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持续关注和研究反思,进而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深刻理解教学文本、敏锐把握教学情境,灵活应对教学事件,自如驾驭教学课堂,始终彰显道德德性和生命意义的一种综合实践能力。其基本特征为:

1.实践性。教学实践智慧是一项很复杂的实践活动,它既不同于理论知识,可以通过系统的学习获得;也不同于实践技能,可以通过有意识的系统训练形成,它必须依赖于课堂教学情境的不断建构,依托于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即通过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智慧对话才能真正获得。如此看来,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必定是在实践中体现,必须是在实践中养成,必然是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动态性。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有赖于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而真实的教学情境又是动态生成的、不确定的,所以,教学实践智慧也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它需要教师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及时的判断和处理,并适时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从而让实践智慧得到充分而自然的生成。

3.真理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直觉认识”。[1]其真理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它是教育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的转化和具体应用;第二,它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的积淀和升华,是教师运用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灵活而恰当地处理各种教育问题的综合能力的体现。

4.独创性。教学实践智慧最能体现教师的个体独创性。这是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性别、成长经历和生活背景等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教学的感悟、对情景的敏感度就会存在着差异;再加上其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职业生涯的不同,必定会对相同的问题采取个性化的处理方法,从而形成独特的个性化实践智慧。

5.缄默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个体面对具体教学情景所作出的一系列反应,它以行动为导向,综合体现了教师的知识、能力、个性特点,是逻辑推理所不能解释的,也很难通过语言进行传递的。[2]这正与波兰尼所勾画的缄默性相吻合。

二、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原则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面对复杂多变的教学情景而生成的一种教育智慧,它体现了教师灵动的教学机智和随机应变的综合能力,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淀的经验智慧。鉴于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

1.立足整体原则。教学实践智慧体现在教师进行着的、真正发生的教学过程中,能比较全面、动态地体现教师的教学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堂45分钟的师生对话,还要把教学视角向前延伸到前置课堂(准确解读教材、准确判断学情、有效教学设计等),向后拓展到后置课堂(主动的教学反思、学习效果的客观分析等),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提升其实践智慧。

2.理论积淀原则。先进的教育理论是人们对教学现象的能动反映,对教学实践活动理性思考的产物,对教学规律的真理性认识。既然如此,教师必须有计划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夯实提升教学实践智慧的底蕴。

3.合作共享原则。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和行为方式,它不仅需要教师个体兀兀穷年的探索和追求,还需要依靠团队的互助合作,汇聚集体的智慧结晶,才能渐次形成。学校(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必须要组建具有较强团队意识的教师共同体,让全体教师学会相互合作,共同探究问题,体验研究收获,分享成功喜悦,逐步生成教学实践智慧。

4.持续关注原则。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与发展是个复杂的过程,是在教师个体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的撞击中实现着动态的发展和和谐发展。鉴于此,教师必须持之以恒地学习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反思教学过程,自觉地把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反思和谐融通起来,使自身的教学实践知识、经验,和教育的知性、理性、情感等有效嫁接、整合、融化,才能升华为教学实践智慧。

三、教学实践智慧的生成策略

课堂教学的复杂多变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场所,而是彰显教师实践智慧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致力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发现、积淀和生成。

(一)科学设计,绘制智慧蓝图

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课堂教学需要精心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精心的教学设计,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认为:“教学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用以支撑学生内部学习的外部行为。”这就充分说明,科学地、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是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基石。

1.智慧解读文本,把握教学核心。谈到课堂教学的原点,一般老师都认为是教学设计;其实不然,课堂教学的真正原点是文本解读。这是因为,教者只有认真阅读教材,深刻解读文本,才能理解文本的内涵和要义,才能对文本价值进行二度开发,把文本的“原生价值”转换、生成为“教学价值”,实现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的对接。也唯有如此,才能为教学实践智慧的“显山露水”搭建好平台。

第一,品读文本,敏感感知。在解读文本时,教者要读出文本的韵味,读出属于自己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感悟,也就是说要具有一种对文本的敏感,一种初进文本时所特有的感觉: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灵光一现、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一脸茫然、敏感于初读文本时的深刻印记……从而由表及里,诠释出隐藏于敏感背后的东西——极为珍贵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价值。第二,吸纳精华,弥补不足。仅仅依靠自身的原始阅读,难以把握文本的深度;依托教学参考用书这个“拐杖”,也往往无济于事。这时,教师就要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与之相关的文献资料(特别是近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弥补个体阅读的不足,使文本解读得更深刻更到位。第三,扬长避短,批判吸收。文本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虽然凝聚了作者和编者的心血和智慧,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方面出现瑕疵。这样,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带着批判的目光,深入研读,发现文本的不足和错误之处,并加以灵动“处理”,将其转化为适宜的教学内容,凸显课堂教学实践智慧。

2.智慧设计蓝图,彰显实践智慧。教师之文本解读,其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智慧设计和智慧教学。因此,教师在深度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必须围绕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这一核心设计“教学蓝图”,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及各要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高效地进行。

第一,设计起点,凸现学生的“学”。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紧紧突出“主动学习”的教育目标,努力为学生的主动学习而设计,为赋予学习以学生的意义而设计,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而设计,为建立学习共同体而设计,为帮助学生形成认知结构而设计,为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而设计……

第二,设计理念,围绕学生的“学”。课堂教学的设计理念是课程、教学理念在教学设计中的具体体现。在设计价值取向上,要从追求教会学生知识、技能,转向培养学生基本学科素养的设计价值取向;在设计思路上,要从尊重教材文本逻辑,转向尊重学生经验与认知发展逻辑的设计思路;在设计主体上,要从教师作为既定教学设计的被动执行者,转向教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体。

第三,设计要素,体现学生的“学”。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需要考虑诸多要素(如教学目标、教法学法、问题设计等),但学生之“学”是核心要素,必须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分析学习者的学情;编制教学问题时,要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教学环节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逻辑思维特点;设计课堂观察和评价时,要基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尊重关爱学生,启发诱导学生……简而言之,就是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学生之学”为根本,统领其他诸要素,让他们以快乐的心态,自主地学习,享受课堂学习的乐趣。

(二)有效教学,收获智慧硕果

具有智慧性的教学设计,只有置身于教学实践之中,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气息和活力,才能彰显其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实践智慧。

1.智慧理答,让课堂教学更精彩。教师要能让课堂平静的思想荡起无数的涟漪,在与学生一次次的对话中不断地抚平和掀起,使整个课堂的各个因素充满着相互间的引力,从而不断扩张课堂的张力,使教学产生理想的效果。理答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对话形式,正是彰显课堂张力的智慧快车。[3]

第一,激励性理答,点燃学生激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当爱、信任和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要求。激励性理答就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鼓励方式,但它不是简单的表扬,而是善意的、恰到好处的激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有效回答,迅速捕捉、找准极具激励性的支点、亮点和美点,用富有学科专业特点的话语加以表扬和鞭策,使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点燃起他们心中的求知火花,使他们产生主动学习的正能量。

第二,发展性理答,提升思维品质。建构有效的对话教学,是发展性理答的基本特点,它包括追问、转问、探问、反问四种理答行为。追问,就是当学生就某一问题回答后,教师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故意来个“回马枪”,其目的不是让学生措手不及,而是让学生由“知其然”上升到“知其所以然”。探问,就是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智慧地变换角度,让学生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进而让学生透彻理解,真正掌握。转问,与探问同中有异。当学生回答卡壳或回答不正确时,教师把问题抛向其他学生(或学生自己把问题转问同伴),其目的是让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反问,表面看来是疑问形式,实际上表达肯定的意思。用反问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能穿透语言文字的表面形象,探索文本的核心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彰显学生的学习智慧。

第三,再组织理答,升华学生智慧。教师在理答的最后阶段,对学生的回答重新加以组织或概括。此时的理答,充满睿智和精妙,或归纳总结,提高学生认识的精度和清度;或推波助澜,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或理性提升,催生学生情感的浓度和厚度。简而言之,教师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智慧理答,收获到的是学生更有深度和宽度的回答,回报的是学生更为精彩、更为精辟的回答。

2.智慧生成,让课堂教学更灵动。如果说预设是教学实践智慧的孵化器,那么,生成就是教学实践智慧的成果库。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和合作等活动,产生交互影响,让“生成”之花在课堂绽放,让凝聚着智慧的火花熊熊燃烧起来。

生成,分为两类:精心预设的生成,未曾预设的生成。课堂教学,不仅要“精雕细琢”,重视预设生成,使生成更具方向、更有实效;还要“高瞻远瞩”动态的课堂生成,不断地捕捉、重组课堂教学中涌现出来的各种资源(如错误、疑问、创见等),把其中有价值的新问题、新信息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过程之中,使之成为播撒智慧的火种;同时,对没有价值的“节外生枝”,也要恰当处理,使之同预设的轨道“无缝对接”,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成教学实践智慧的殿堂。

3.智慧过渡,让课堂教学更自如。无论是传统课堂的线性教学,还是现代课堂的块状教学,其内部结构都是有几个相对独立的知识(能力)系统组合而成的。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借助睿智的过渡语,激活、、衔接各个子系统,才能建构一个完善的认知系统。因此,教师要精心策划过渡语,讲究过渡语的起承转合,让过渡语随教学自然催生,随学习灵活生成。

第一,饱蘸情感,拨动学生心弦。用充满感情、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沉浸在充满智慧的课堂教学之中。主要方法有:一是以情动人。根据文本的教学内容和特定的教学场景,用富有变化的情感语言作为过渡语,感染学生,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激昂时,高亢激越,令人肃然;悲壮时,慷慨陈情,为之动容;委婉时,细雨霏霏,使人感怀;凄凉时,悲哀宛转,让人揪心……二是悬念诱惑。创设一个悬而待解、富有诱惑力的问题,满足学生的期待心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去主动解开诱惑力极强的疑团。三是幽默风趣。用适宜的幽默语作为过渡语,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让他们带着轻松愉悦的情绪进入下面环节的学习。四是智慧点评。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给予积极鼓励、友情提醒或善意纠错,自然引起下一环节的教学。

第二,设问质疑,点燃思维火花。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显著特点就是把教学内容分割成几个相对独立的“块”,然后组织对话教学。那么,如何把这些“各自为政”的板块有机地衔接起来呢?通过巧妙设问和睿智质疑来过渡,就能架起板块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顺利贯通并深入发展,自然地从前一个教学板块“”到后一个教学板块的学习。主要方法有:行文并行,并列句过渡;逐层推进,递进句过渡;前后对照,对比句过渡;花开两支,转折句过渡;事理抽象,比喻句过渡……

第三,总结示范,提升学习能力。课堂教学离不开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归纳,教师如能用过渡语加以总结和示范,并导入到后续学习之中,不失为一种良策。这种过渡语,既带有总结性,对学习方法有系统的归纳和提炼,使学生对所学方法有整体的把握;又凸现示范性,对学生的指导、借鉴和运用具有较强的启发性,为下一环节的展开起到铺垫和引领作用。如此过渡,融总结和示范为一体,不仅课堂教学效果好,还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4.智慧板书,让课堂教学更精美。充满智慧的板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意图的体现,教学重点的呈现,教法和学法的一种指导,更是教师对文本细读后的概括,对文本咀嚼后的提炼。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务必精巧设计板书,让课堂教学因板书设计而彰显智慧——主题鲜明,闪耀思想美;目标明确,彰显点睛美;内容紧凑,凸显简约美;精巧安排,展现格式美;图文并茂,体验和谐美……

(三)理性反思,走进智慧殿堂

教师实践智慧的释放,是课堂教学主体(学生)的需要,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需要。所以,教师必须要对精心编制的教学设计和用心经营的课堂教学作出客观评判,加以理性反思,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断提高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使自己逐步拥有更丰富的、更睿智的教学实践智慧。

1.求真崇是,客观审视教学得失。面对精心设计后实施的课堂教学,教师要用百分之百的真诚理性解剖,实事求是,客观审视教学的优劣得失:反思教学目标是否有效达成,反思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反思合作探究是否流于形式……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批判性反思,不仅直观具体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还要善于将教学经验系统化,使认识上升到理论高度,进而拥有更丰硕的教学实践智慧。

2.向善崇德,努力完善自我人格。康德认为:“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就要求教师之反思,不能仅仅满足于反思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合理性,还应该反思教学过程中“人”的主体性是否得到真正的凸现,从而将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一,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反思。提升教学实践智慧,从本质上看,就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他们自主发展,智慧发展。所以,基于教学实践智慧的反思,就是要反思课堂教学是否面向全体学生,是否使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要求,并获得成功;反思课堂教学是否促进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反思课程教学的设计是否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发展特点,是否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体验、困惑和疑难等因素……

第二,立足于教师对学生的服务自觉反思。教师是一名教育者,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神圣使命,同时,教师又是一名特殊服务者,与其他服务行业的人员一样,“每个人都成为优质服务的提供者”,尽力给他的顾客(学生)带来愉悦,这就要求教师以服务者的身份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能动地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自主建构。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之教学反思,必须要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如下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彰显其独立人格;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重视其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能动性,培养其参与意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激励其发散思维;尊重学生的发展性,促进其多元发展。

3.唯美崇研,不断追求艺术境界。熊川武教授认为,教学反思就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4]反思可以使教师从冲动的或例行的行为中解放出来,以审慎的方式行动,不断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如此看来,教学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教学艺术、不断提升实践智慧的审美过程,就是积极探寻适合学生和自身实际的“教学模式”,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逐步实现从“搬运工”向“研究者”角色转换的过程。简而言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不断追求教学艺术过程,不断攀登教学实践智慧这一神圣殿堂的过程。

教学实践智慧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是一方个性张扬的思维场,是一棵心心相印的思想树……教者只要浸润于课堂教学实践,致力于实践智慧的开发研究,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就会在智慧课堂的大熔炉里得到不断锻造、显扬和升华。

参考文献:

[1]张彦杰.教师的实践智慧及生成途径[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2).

[2]刘雪梅,祝成林.教学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11(2).

篇6

一、提高教师的自身理论素质,是课堂智慧生成的根本

1.教师应提高对课堂智慧生成的理解,认识到智慧课堂生成的重要性,认识到如果一堂课中没有智慧的碰撞,那这堂课就是失败的。教师应清楚只有在智慧的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越来越得以体现,学生的智慧才得以在课堂中发现,从而剌激教师的智慧教育的发展,将知识引入更深的层次,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好奇性、探究性,达到教师、学生都得以发展。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很少违背教师的意愿,教师说东,学生不会去想是否可以往西,往往学生在新的情境、新的领域不会学到智慧,这就要求教师首先尽力做到放开思路,对学生不断地启发和引导;在课堂中要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去探讨、去质疑、去交流,从而找到智慧。只有智慧的教师才能教育出智慧的学生,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教育出智慧的人。

2.教师应对教材有着深刻的认识,要真正做到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三大目标。我认为集体备课可以加大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深”、“透”,要“活”,这样教师才能在集体讨论过程中找到智慧的至高点。我认为教材要求的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是不可缺少的,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这一点。只有“双基”打扎实了,教师才能在课堂中提出一些较深的知识点,而学生借助于“双基”,才能探讨问题,才能找到智慧的答案。而有些教师在平时只一味地提高学生讨论的能力,却忽略了学生能否往下讨论,导致他们往往只会讨论,却无法计算或动手操作,到不了智慧的顶峰。

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是课堂智慧生成的关键

1.学生在数学课前的预习是否到位,是课堂智慧生成的基础。课前预习并不是教师随意布置的,教师应该考虑到学生对于所要预习的知识是全新的,还是与前面的知识是有关联的。如果是全新的,我会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事物或情境,例如在学习《轴对称》这一章的第一课之前,我布置的预习题是回家找找我们身边有没有对称的物体,并没有要求学生一定去预习课本、去做题,学生会马上提出“找对称的东西干吗?”从而主动地翻书看预习内容。这样,学生首先不会排斥预习,而是从心里想寻找对称的物体,从主观上接受了知识。如果预习的知识与前面的知识是相关的,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就一定要带上前面的题目,这样学生在预习时候就知道老知识点对新知识的影响,而不是简单地看看书,应付地随意做一下老师布置的作业。其实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但往往对于学生的乱做又没有办法,无法达到预习的效果。我认为只有课前预习到位,学生才会在课前产生一些疑问,而疑问会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学生在课堂上会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教师可以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使他们的盲点互相交融,找到自己的智慧所起的作用。

2.有效提问与有效变式的正确使用能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在课堂上,教师应正确地引导,有效地提出问题,将智慧的包袱扔给学生,激起他们的思维,让体会、实验、交流、探讨走进课堂,从而生成智慧。例如,在教学“用坐标表示地理位置”这节内容时,我考虑到地理位置与地图的关系,首先提出:(1)什么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它由哪些元素构成?(2)点与坐标有什么关系?我拿出中国地图,提出哪位学生能指出曾经旅游过的城市,此时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了。接着我提问:在中国地图上,我们为什么能找到我们去过的城市呢?这样游戏中隐藏的知识慢慢地显露出来。最后我提问:这其中与我们前面所学的什么知识相关?在这个过程中,我从旅游话题引出地图,让学生感受到用坐标表地理位置的作用,借助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打开学生的智慧之窗。我认为有效的变式是最能让学生生成智慧的。例如,我在教“多边形内角和与外角和的应用”这堂课时,借助了五角星,按照计划顺利地讲解了五角星五个尖角的和,突然我拿起黑板擦擦去了一个尖角,提问:现在我们来看看此时的图,哪位同学能把我的图补全?很快缺了一角的“五角星”的六角出现在黑板上,于是,我说:“哪位同学能提一个问题,让我们大家解决一下。”由于我刚讲了五角之和,学生不难提出求六角之和,而且图是学生自己补的,问题是自己提的,学生的情趣高涨,解决起来显得特别轻松。顺水推舟,我提出:还可以怎么变?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提出继续擦去尖角。我的教学计划已经完成,这时,我看到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在纸上随手画了一个五角星,只是他画得太快,将一个尖角画到一条边上,出现三个尖角在一条线段上,我把原先计划的例题放弃,请这位学生将他错误的五角星画到黑板上,引出了又一次的变式,其他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将一个尖角移到五角星的内部的图形。整堂课上,学生和我的智慧一直在碰撞,不断地摩擦出火花,全体学生都在积极地思考。

3.对学生有发展的评价和学习情感的培养也能促进课堂智慧的生成。课堂智慧不只是那些好学生与教师产生的智慧所组成的课堂,基础薄弱的学生也可以生成智慧课堂。例如上面例子里的那个随手画五角星的学生,他并不是真正发现了又一个新的变式,但我却表扬了他,也正因为我的表扬,而不是斥责他的不认真,他高兴地看到他带给大家的智慧,这也促使他积极思考,使他理解了知识,而且争取再次体现他的智慧。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产生智慧的可能性自然变大。我在工作中一直坚信学生“亲其师”就会“信其道”,学生与你亲近了,他就会相信你的话,就会在课堂中听得进你的话。而且我会让我的每一个学生都知道老师是尊重他们的,与他们有着很深厚的感情,特别当其他学生嘲笑一个学生时,我一定会站出来保护那个学生。在教学中若发现学生注意分散,我就会找机会刺激他们。例如,我在教“轴对称”这一节时,在最后十分钟利用幻灯片播放中国的剪纸艺术、中国的京剧脸谱,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发出阵阵的赞叹声,感慨中国人民的伟大,激发了学习的信心,以及动手剪轴对称图形的兴趣,从而构造出一系列别出心裁的轴对称图形,促进了智慧课堂的生成。

篇7

一、数学课堂要有松驰有度的制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少一点生硬的制度压制,多一点动情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得笔直,双手不得动弹,不允许学生“插嘴”是压制学生的苛求,课堂上学生“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是不良的学风,课堂上“学生无意义的随意自主”更是散漫的表现。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有效智慧课堂教育在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然发生的,智慧的发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智慧的发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

二、数学课堂要有温馨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智慧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教室里桌椅的配备和摆放,设施及教学具等的选择、摆放,环境的美化和布置,光亮、声音、温度等的适度控制,课堂师生的组合方式,教师的形象打扮、言行举止都应该是温馨的。课堂上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老师对学生应该真诚地表扬,热情地激励,公正地评价,善意地批评,诚恳地指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友善地相处,平等地交流;学生对老师应坦诚地尊重,但不盲目地迷信。课堂人际之间应该讲诚信,讲民主,讲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老师应该用“亦师亦友,和而不流”的态度去处之,用诚信换来学生的信服,用平等换来学生的交流,用爱心换来学生的敬重,“和”而成其友,“不流”而成其师,从而使师生交往充满友爱,充满促人奋发向上的教育因素,达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的目的。这种环境氛围的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型课堂。

三、灵动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

大家都知道: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童真、天性,时代需要我们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智慧型的课堂就是教师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四、有效的智慧课堂需要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中应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艰辛和乐趣,并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我在执教《平均分》时的情景。全班同学正兴高彩烈地庆祝着能把10颗糖果平均分成2份或5份时,一名学生不等我请,而自己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分法”。这名学生竟提出了10颗糖可以平均分成3份,一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这时做为教者的我是“视而不见”,或者课后“讨论讨论”,还是接纳生成呢?最后我选择了后者:“把练习纸拿上来,说说你的想法。”当这名学生说出最后再把剩下的一颗平均分成3份,所以每份是3颗多一些时,学生的舌战越演越烈,而我却“坐山观虎斗”,既不表态,也不进行叫停。等他们辩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提问:“你们觉得有道理吗?我听不出有什么道理呢?”有意“装糊涂”,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最好的倾听者,让学生做“明白人”。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调整后的教学思路,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和创造的境界,而且实现了比预想更好的教学目标,使数学教学充满智慧与激情,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五、知识的建构需要留足思维的时间。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启迪学生智慧、催生学生思想的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智慧,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下的新生事物。只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地有新的创造,新的惊喜。由此可见,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学习交流,才能真正经历兴奋、激动、焦虑、紧张、困惑、刺激、折磨、喜悦等情感体验,并在讨论、争辩、总结的同时,不断激发、唤醒、启迪他人及自我的灵感、智慧和创新思维,不断地改进——创新——再改进——再创新,逐步形成、拥有自己独特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数学智慧。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其实有效的智慧课堂,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精彩往往来自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来自课堂上那些看似无痕迹却有大智慧的数学思考。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行动上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给当今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智慧型的数学课堂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旅程。

【作者单位:泉州市晋光小学 福建】

所谓智慧是指对事物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聪明。” 因此,我们应为学生在更高层次上领悟知识架设起阶梯,以利于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多角度、多层面感受生活,思考问题。因而在学校,我们对学生施与的应该是智慧教育。而实施智慧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而应该是充满智慧与灵动的有效课堂,在真实的课堂里,学生充分自主、真情投入;教师悉心聆听、倾情倾力。师生在宽松和谐、互动合作、情趣横生的空间里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以下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数学课堂要有松驰有度的制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轻松,愉快,民主的气氛中学习,不仅可以使人的记忆力增强,而且还能活跃人的思维,激发人的潜能。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少一点生硬的制度压制,多一点动情的人文关怀。例如: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得笔直,双手不得动弹,不允许学生“插嘴”是压制学生的苛求,课堂上学生“不善于倾听别人发言”是不良的学风,课堂上“学生无意义的随意自主”更是散漫的表现。知识不等于智慧,智慧不能像知识一样直接传授,但它需要在获取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经由教育的悉心呵护而不断得到开启、丰富和发展。因此,有效智慧课堂教育在人的早期智慧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是自然发生的,智慧的发展只能在富有智慧的教育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好的教育环境有利于智慧的发展,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

二、数学课堂要有温馨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智慧的数学课堂要求我们教室里桌椅的配备和摆放,设施及教学具等的选择、摆放,环境的美化和布置,光亮、声音、温度等的适度控制,课堂师生的组合方式,教师的形象打扮、言行举止都应该是温馨的。课堂上老师不是居高临下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老师对学生应该真诚地表扬,热情地激励,公正地评价,善意地批评,诚恳地指点;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友善地相处,平等地交流;学生对老师应坦诚地尊重,但不盲目地迷信。课堂人际之间应该讲诚信,讲民主,讲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合作关系。老师应该用“亦师亦友,和而不流”的态度去处之,用诚信换来学生的信服,用平等换来学生的交流,用爱心换来学生的敬重,“和”而成其友,“不流”而成其师,从而使师生交往充满友爱,充满促人奋发向上的教育因素,达到“既教好了书,又育好了人”,“老师教得顺心,学生学得开心”的目的。这种环境氛围的课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智慧,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型课堂。

三、灵动的课堂需要有智慧的教师。

大家都知道:一个墨守成规的教师会阻碍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童真、天性,时代需要我们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引导者、促进者和自我智慧成长的反思者、实践者。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广博和专精的知识,更需要机敏、豁达的智慧,要用智慧的心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头脑。智慧型的课堂就是教师在实施预设教案的进程中,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随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充分利用生成性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教学活动,把师生互动和探索引向纵深,使课堂再产生新的思维碰撞和交锋,从而再有所发现,有所拓展,有所创新,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和发展。

四、有效的智慧课堂需要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教学中应以“情感交流”为纽带,创设一种自由、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智慧的生成,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体验学习生活的艰辛和乐趣,并从中感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例如我在执教《平均分》时的情景。全班同学正兴高彩烈地庆祝着能把10颗糖果平均分成2份或5份时,一名学生不等我请,而自己站了起来说:“老师,我还有分法”。这名学生竟提出了10颗糖可以平均分成3份,一般来说是始料未及的。这时做为教者的我是“视而不见”,或者课后“讨论讨论”,还是接纳生成呢?最后我选择了后者:“把练习纸拿上来,说说你的想法。”当这名学生说出最后再把剩下的一颗平均分成3份,所以每份是3颗多一些时,学生的舌战越演越烈,而我却“坐山观虎斗”,既不表态,也不进行叫停。等他们辩论得差不多的时候,再提问:“你们觉得有道理吗?我听不出有什么道理呢?”有意“装糊涂”,与其他同学一起做最好的倾听者,让学生做“明白人”。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调整后的教学思路,不仅给学生提供了探索和交流的空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进入思考和创造的境界,而且实现了比预想更好的教学目标,使数学教学充满智慧与激情,使数学课堂更具魅力。

五、知识的建构需要留足思维的时间。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启迪学生智慧、催生学生思想的过程。学生有了自己的数学思想和智慧,才有可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下的新生事物。只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才会不断地有新的创造,新的惊喜。由此可见,学生自主思考后进行学习交流,才能真正经历兴奋、激动、焦虑、紧张、困惑、刺激、折磨、喜悦等情感体验,并在讨论、争辩、总结的同时,不断激发、唤醒、启迪他人及自我的灵感、智慧和创新思维,不断地改进——创新——再改进——再创新,逐步形成、拥有自己独特的数学情感、数学思维、数学思想和数学智慧。

综上所述,大家可以发现,其实有效的智慧课堂,并不需要过多的装饰,精彩往往来自于课堂上师生之间精彩的互动,来自课堂上那些看似无痕迹却有大智慧的数学思考。让我们和学生一起从思想上亲近智慧,行动上实践智慧,不断地生成智慧,给当今的有效课堂教学方式注入新鲜的血液,让智慧型的数学课堂成为开启学生思维的旅程。

篇8

一、诗性智慧与诗性教育

在意大利美学家维柯所著的《新科学》一书中,维柯谈到了诗性智慧。在维柯看来,诗性智慧是人类社会早期阶段的共同特征,人类社会的起源是感性的,也是热情的,并且包含了原始的毅力和活力。诗性智慧是基于情感和想象的,以超越世俗功利为目的的一种创造性思维,其主要特征是强烈的感觉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人文学科诗性教学过程是精神的自由交流,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教育的诗性智慧既体现在教师对待教育的热情和激情上,又体现在教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活力的课堂教学上。诗性课堂教学是教师灵性与诗性智慧的自然外化,教师应当具有诗性文化素养,并让这种修养转化成一种诗性气质,拥有一种诗性魅力,能把握诗性教学过程中抒发激情的最佳时机,让诗性教学活动焕发活力。

诗性教育着力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创造性,着力培养学生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优良品质。诗性教学强调要利用学生的诗性智慧特质,鼓励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让学生养成创造性思考的习惯。教师了解并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精神需要,依据诗性教学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心智特点,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能力的提升与智慧的开发。

在人文学科诗性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具有赤诚的爱心,能够尊重学生天性,也能呵护学生的灵性。教师关注学生发展,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导他们思考与感悟,从而让诗性课堂教学充满激情和活力。

二、诗性课堂教学

在人文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营造诗性课堂氛围。课堂是诗性教学的主要场所,也是诗性教育活动的重要空间,诗性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要让学生在诗性课堂氛围中获得快乐,也让学生在诗性课堂氛围中学会思考天地人生,并能进行思想的碰撞与交锋。

诗性课堂教学遵循诗性教育规律,使课堂成为富含诗性智慧的理想场所。诗性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敞开心灵,畅所欲言,课堂气氛非常融洽。在诗性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能够有效互动。教师爱讲,学生爱听,遇到精彩之处,大家能共同体验,共同思考,共同感受,共同启发。教师通过充满诗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一种令人愉悦的课堂氛围,学生在上课过程中兴致勃勃,身心欢畅,如此一来,就能激发学生的思想和情感。

诗性教育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及诗性智慧能力的提高,注重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也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索未知的动力,这一切决定了学生身上带有浓郁的诗性色彩。诗性教育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及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

人文素质的关键是人的感情和情感,营造诗性教学氛围有时需要创设情境,以教师的诗情拨动学生心弦,使学生体会到一种浓厚的人文关怀。教师要善于创设与诗性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要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主动进入与教师的同向思维,从而达到绝佳的讲课效果。教师可以根据诗性教学内容设置有趣的情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采用生机勃勃的诗性教学方式,让学生参与其中,如同身临其境。在这样真实的情景中进行训练,既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活跃诗性课堂教学气氛。

具有深厚诗性智慧功底的教师讲课旁征博引,妙趣横生,令学生流连忘返,全身心地陶醉。教师要调动自己的情绪,讲课充满激情,并且蕴含人生大智慧,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愉悦;并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责备,从而使学生对诗性教学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么做有利于教师加强对诗性课堂教学效果的调控,师生在诗性课堂教学上不仅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生命激情和活力,而且能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思维上的互动,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悟性的提升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看重悟性的提升,培养人的悟性是诗性教学的内化功能。教师在诗性教学过程中,要有想方设法启迪学生的悟性。悟性系多层次多角度的跳跃与发散的思维过程,悟性的提升使得学生能在跳跃与发散的思维过程中把握事物本质。在从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中,悟性激发学生诗性智慧能力的快速生成。在学生成才过程中,教师重视激发学生的悟性,善于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诗性教学内容阐述得深入浅出,既有趣味性,又有深刻内含。

篇9

1 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好、中、差,就可以分出三、六、九等来,学生的个体表现也是这样。学生的这种个体表现,既有先天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影响,也有后天环境影响,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的影响,当然这三种影响也是交互的。对学生个体而言,其影响的程度又是千差万别的。正因为这样,教育工作者就没有理由不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学业成绩有差异是正常的,学生的思想认识及行为方式有差异也是正常的,我们要理性地对待和处理学生的个体差异,建构好现代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这就意味着学生也是不成熟的人,无论是知识、情感方面,还是行为方式都存在一定或较多的缺陷。在课改进程中,我们对学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对“问题学生”施以讽刺、挖苦,一定要杜绝歧视“问题学生”的现象发生。我想,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本要求,坚持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的现代表现。这些也许是旧话重提,但这确实是教师的智慧体现。同时,智慧的教师还善于引导学生养成尊重信任同学、互帮互助的优良习惯,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以保证小组交流和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这一点对于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2 精心研究,对课堂充分预设是教师智慧的体现

在杜郎口中学和许市中学考察时,我们发现其教师都不再带备课本进教室了,但教师上课却得心应手,课堂流畅完美的程度让大家赞服。其实,这就是课改成功教师的一种智慧。这种智慧是有形的,更是无形的,有形的背后更多的是教师课前对课程标准、文本和整个教材知识体系的精心研究,对学生认知水平、学情和学习能力的充分了解。无论是知识层面还是学情方面他们都能了然如胸,并能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或问题进行充分的预设,对预设的问题又再次进行研究,研究出有效的解决方法来。所有这些,对于一般教师是做不到也做不来的,我们课改教师要加强研究和修炼,努力达到这种境界。

3 合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是教师的一种高度智慧

过去较长时期,很多教师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应以教学目标为终点直线推进,与教学目标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东西在课堂上越少越好。这种认识下的课堂会降低学生发展的动力――学习的动机与兴趣,长期工具化的课堂也会磨灭学生与生俱来的创新精神,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开展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学习以及展示与评价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是动态和开放的,生成性的成分也很多,这要求教师具有很好的开放精神和敏感性,能够理性摆脱教学预设的控制。前面,我提到充分预设是教师的一种智慧,那么,在这里我必须说明:及时捕捉课堂内的学生生成,并合理地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是教师的高度智慧。前不久,我到一所学校听课,在四年级语文《大自然的启示》的课堂上,当学习到“鲸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时,一个学生大胆地向教师发问:老师,请问什么是流线型?这是一个教师没有很好预设的生成问题,当时老师支支吾吾给大家解释了很长时间,但学生(包括我)最后还是不知所以然,因为这个小小的环节没有把握好,大大的影响了课堂质量,给学生一种被忽悠的感觉,说得严重一点,教师这样做是对学生创造性和智慧火花的抹杀。这种情况,教师可安排学生先讨论,如果讨论还没有结果的话,就布置学生和老师一起课后查找资料寻求答案。这样的处理不仅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能养成学生善于查找资料获取知识的好品质,其效果当然是不言而喻了。所以,课改的课堂是生成的课堂,更应该是智慧的课堂。

篇10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材插图;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23

教材插图是教材的第二语言,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现行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版面设计精美,图文并茂,以卡通漫画为主旋律配以多种颜色,使版面鲜活有趣。还配以真实的人物风景图片,使读者仿佛与书中人物在面对面交流,拉近了学生与课本的距离,密切关注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新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看图。”这是刘兆义老师在浙江省初中英语课标教材“疑难问题解决”专题研训会上说的。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对这些图片弃之不用的现象比较多。认为在教学中使用这些图片没有新意,不能显示自己的教学和创新水平。尤其在公开课和赛课活动中,更是难觅它们的踪迹。《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然插图是教材的组成部分,我们就应该充分利用它,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优势。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他们的这种做法有悖于教材编写者的初衷。一方面,不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另一方面,对于教学经验不足的教师或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的农村教师来说,这种舍近求远的做法不利于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对教材的把握及运用能力,而且还花费了大量时间。因此,笔者对插图在教学中的作用作了相关的总结,希能帮助他们走出认识误区,重新开启课堂教学智慧的大门。

一、利用插图,落实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但对于英语水平不高的中学生来说,用最直观、最简洁的方法进行教学不仅降低教学的难度,而且学生易于接受。在Go for it! 教材中,尤其在七年级,每单元都是以一幅展示新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图画开篇。该图描绘了学生在操练新语言时所需要用到的重点单词或短语,因此学生不需教师过多的解释或翻译就能理解它们。例如,在教学七上Unit 2 Section B的1a 时,题目要求将词语与图中物品匹配,教师只需通过简单的询问:“What’s this?” (手指图中钢笔),“It’s a pen.” 再问:“What’s that?” (手指图中手表) “It’s a watch.” 就能顺利地进行新单词的教学。又如,有些词汇如形容词等不容易解释和描述,直接运用图片就能很直观地把词义展现出来。在教学八上Unit 2 Section B的1a 时,教师只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中人物的状态和表情就能很好地教学thirsty、hungry、tired、stressed out这四个词。除了用插图来教学新词和短语以外,教师还可以用插图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教师可以采用定时看图(有时只呈现图片的部分)的方法,要求学生讲出或猜出具体的单词或短语;也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以后,讲出图中物品的名称、位置、形状或功能等;还可以让学生模仿图中的动作或状态等来巩固词汇的学习。

二、利用插图,开展句型操练

我们知道,Go for it! 教材每单元都是以一幅展示新功能在实际生活中运用的图画开篇。它既引出了新的词汇,又引出了新的句型表达方式并呈现在人物头上的气泡中,从而使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操练新语言。如果教师能充分利用该插图的话,就会使教学形象直观、快捷方便、生动有趣。例如,在教学七上Unit 2 重点句型Is this/ that your...? 时,教师就可以指着插图问:“Where is it?”“In a classroom.”“What are they talking about?”“School things.” “Look! Is this your backpack?(教师手指插图问班上任一学生)”“No, it isn’t. It’s his backpack.(学生就会指向插图中的人物)”这时,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对图中的物品逐一操练。也可以让学生观看插图,对其中的人物进行角色扮演来进行对话练习。又如,在教学七上Unit 4 Where’s ...? It’s on/in /under...这一句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回答教师的问题;也可以让学生提问,教师回答;还可以开展看图记物品位置的比赛来巩固所学的句型。当学生把插图的内容尽收脑海的时候,他们对重点的知识已经了如指掌了。

三、利用插图,突破语法难点

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些常规的方法很难使学生准确理解该语法的内涵。这时我们不妨利用插图使其形象化、直观化,将语法的要点一览无余。比如,八下Unit 6中的现在完成进行时态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有些教师花了很大力气先解释现在完成时(当时还没有学过),再讲解它和现在进行时态结合起来的关系。殊不知,没等教师解释清楚,学生已经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事实上,教材中的插图已经明确了该语法的准确用法,我们只要对插图稍作添加就能使该语法的教学事半功倍。以笔者的教学为例,笔者事先在插图上注明参赛人员的姓名,比赛开始的时间(其中还包含两位同学比赛结束的时间),还有就是记者采访时的时间,笔者是这样呈现的:

T: Look at the picture. Where are they? What are they doing?

Ss: They’re having a skating marathon at school.

T: What’s Celia doing? Is she skating?

Ss: No, she’s having a rest.

T: When did she start skating? When did she stop? How long did she skate?

Ss: She started at 7:00. She stopped skating at 9:00. So she skated for two hours.

T: What about Sam?

Ss: He started at 7:00. And he stopped skating at 11:00. So he skated for four hours.

T: Good. What about Alison? What’s she doing?

Ss: She’s still skating.

T: When did she start skating?

Ss: At 7:00.

T: When will she stop skating?

Ss: We don’t know.

T: That means, she started skating at 7:00, now she’s still skating. And she’s going on skating. So how long has she been skating?

(教师边讲边板书:has been + doing)

Ss: She has been skating for five hours. (帮助学生一起回答并板书整个句子)

T: How about Victor? Is he skating now?

Ss: Yes.

T: How long has he been skating?

Ss: He has been skating for five hours, too. (帮助学生一起回答并板书整个句子)

就这样一来一回,教师就直接引出了本课的语法:现在完成进行时态的基本结构和意义。明确了动作从过去开始,持续到现在,而且动作还将继续下去。既抓住了语法要点,又让学生在看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切实体会到教材编写者们的用苦良心。这样一来,教学的难度降低了,教学的效率却提高了。

四、利用插图,预测阅读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策略上,以阅读能力训练为中心展开教学。阅读课教学的原则之一就是在学生开始阅读课文之前,教师要善于提出引导性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而课文的插图,作为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就可以利用它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通过引导看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我们还可以凭借课文插图引导想象,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例如,在教学八下Unit 1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这篇阅读文章时,笔者针对阅读策略和书本的插图,作了以下导向性的提问:1. 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2. Where can you see robots in our life?3. What do robots look like? 4. What can robots do? 5. Can robots do all the things for us? 6. Do you think you will have your own robot? 当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时,阅读前的(pre-reading)活动就已经顺利展开了,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教师又发出Now would you please read the passage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促使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样一来,不仅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阅读的兴趣也被激发出来了。

又如,在教学八下Unit 4 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 这篇课文时,教师也可以事先呈现课文的插图,即志愿者老师们和边远地区学生的合影,然后提出预测性的问题:(1) Who are they? (2) Where are they from? (3) What about the life there? (4) What’s the passage about ? How do you know? 这些问题,让学生来预测课文的内容。这样做不仅激活了学生大脑中存储的相关知识,而且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推理和想象能力。

五、利用插图,渗透德育和文化意识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英语课程标准》在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建议中也明确要求教材应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应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Go for it!教材在编写上就深刻地体现了这一要点。除了课文的内容渗透这一原则外,教材中的插图也蕴含了丰富的德育和文化意识。作为一线教师,更要将这一思想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例如:在教学七上Unit 4 Section B 1b时,除了让学生记住汤米的物品之外,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以下问题: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ommy’s room? Is it nice?

Ss: No, it’s really mess.

T: Do you like Tommy’s room?

Ss: No.

T: If you are Tommy, what will you do?

Ss:I will keep the room clean and tidy.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总结如下:We should keep our things clean and tidy. Habit is a second nature. 还可以让学生回家画一幅汤米房间理想的布置图,通过这样的引导活动,学生就能体会干净整洁及习惯培养的重要性了。又如在教学七下Unit 5 Section A 4时,教师可以通过此图片,告诉学生明辨是非,善于和不法分子作斗争的道理。又如在教学七下Unit 12 Section A 1a-1c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看插图明白遵守规章制度的重要性,明确“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的道理。再如,在教学八下Unit 7 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这篇课文时,教师也通过插图来明确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鉴别是非美丑的能力。还有在教学九年级Unit12 Section A 1a-1c时,教师就可以利用插图来对比中西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既明白中国的传统礼仪,又了解国外的风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