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文学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2: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文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生文学

篇1

1 训练语感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按叶圣陶先生的话来说,它是一种文字的“整合体”。而这些语言文字必须和作者的旨趣贴合。作为文学欣赏者就是要通过语言文字了解作者的旨趣,并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满足和审美的享受,即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的:“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因此,文学欣赏教学必须先从语言文字人手,训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的感觉力――语感。在实际操作中,具体方法和步骤为:(一)教师布置学生究吩利用工具书(字典、词典、相关资料,文中注释等)扫除字词障碍;(二)放录音或教师范读;(三)学生反复诵读,注意句中的关键词和思想感情,读出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四)咬文嚼字,仔细推敲,结合语境和生活经验领会话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五)反复回想揣摩理解这章这节的内容;(六)联想感悟和触发;(七)整体感知艺术形象,欣赏文学作品。笔者在教学《范进中举》这篇小说时,采用了以上方法和步骤,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学生对文中的一些生动形象的语句“爱不离口”,如胡屠户骂他女婿范进的一些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尖嘴猴腮”等。其次,作品中的一些句子的“言外之意”学生也能领会,如:“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民百姓。”“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学生能马上说出:“那时农民的社会地位最低,连杀猪匠也看不起农民。”这时我感到学生的聪明可爱。第三,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范进,这个科举的热衷者,学生能将他中举前后的境况进行对比:中举前穷困潦倒,无人理睬,丈人鄙视、谩骂、社会地位卑微;中举后,门庭若市,有人送鸡、送米、送钱、送酒、送房子。胡屠户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学生也能根据此人的言行概括出来:自私、贪婪、庸俗、市侩。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就从这些人物形象的身上被揭示出来。

2 发挥想象

文学欣赏明显带有读者的艺术再创造性,因而发挥想象也是文学欣赏的一个重要方面。

想象就是在头脑中创造新事物的形象,或者根据口头语言一或文字的描述形成相应事物的形象的过程。

篇2

一、诵读琅琅上口,提高记忆效率

诵读即有声之读,是感知文言文的一种手段。朱自清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法就化为自己的东西。”实践证明,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丰富的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诵读,充满琅琅的悦耳读书声,在读中还文言文以生命、活力。方法多种多样,如配乐朗读、集体朗读、个别朗读、两人对读、男女对读、分小组读、表演朗读、多人交替读、常速读、快读、慢读、轻声读、高声读、竞赛读、接力读、模仿读、限时读、自选读等。学生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摇头晃脑、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读之以情、读之以趣、读之以理、读之以思、读之以法,在读中领悟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体现了学习语文的真正魅力。

二、疏通文义,准确翻译

文言文翻译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重中之重。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准确地翻译文言文,首先必须掌握直译的方法,即要把相对应的实词、虚词译出来,要把省略部分标示出来,要把非现代汉语的语序调整过来。对文言固定句式、文言固定短语、文言修辞格式等一些特殊的文言表达现象,也要掌握清楚。还要善于联系前后文推敲判定、整体理解,切忌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应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文。其次,要按照“留、换、删、调、贯”六字法进行翻译。留,是指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等专有名词,皆保留不动;换,是将单音词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将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字换成本字;补,是补出古代简练说法所省略或隐含的内容;删,是指删去那些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调,是指把文言句殊的句式按现代汉语要求调整过来;贯,指文言句中带修辞格的、用典用事的地方,根据上下文灵活、贯通地译出。只有按照这“六字方针”去做,才能把文言文翻译得又快又准。

三、了解一点文言知识

文言文多是单音词,这一点同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词不同。了解了文言文语言的这一特点,对读懂内容大意以至熟读课文都是很有用的。由于年代久远,文言文中一些词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了解这样的特点,了解课文基本内容也会遇到困难。例如,一些词的意义扩大了,像“江”、“河”,文言文中多指“长江”、“黄河”;还有一些词的意义缩小了,像“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在一般仅指金子。然而,阅读文言文时,要特别注意的还是古今词义发生了比较明显变化的词。结合句意和上下文弄懂这样词的意思,无疑对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尝试断句分段,学习其乐无穷

文言文离我们现在的环境相去甚远,古人当时又未断句分段。这几年考试,对文言文的标点又相当重视,我在课堂中加大了这方面能力的训练。在学生初读几遍的基础上,就把无标点、无分段标志的原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试着标点、分段,然后与课文的标点分段比较异同,并且只要言之成理,学生自己的思维成果可以保留。如在给《桃花源记》标点时,有学生对“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断句为“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和课文的断句比较,这位学生的断句有道理,也合理,并可见学生在用脑思考,自己在琢磨,读懂了文言文。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思考的独立性,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不迷信权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学习方法避免了老师的全堂硬灌、学生的死记硬背,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五、重视课内,拓展课外

初中阶段,对于文言文的检测主要是以课内知识为主,因此,我们要特别重视课内知识的积累。比如文言实词,应该侧重掌握它的含义,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的现象也要下工夫去识记。通假字也应注意,应当记住教材中出现的通假字,否则就不能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对个别可能导致句子误解、误译的虚词应当有所归纳,对文言文常用句式也应当熟悉。只要对课本的知识点做到了“熟”,就不会害怕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理解了。当然,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拓展课外,选用一些课外的东西,用来检查一下课文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失为学习文言文的一种好方法。但是,不必找得太多,因为这些知识点应当都在课本中出现过,充其量只是“知识搬家”而已。这就像你对某个人非常熟悉,那么,不论这个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即使他“搬”了家,你还是可以认出他来。如果你对他并不熟悉,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那么,“搬”了家之后,你就不大可能认出他了。所以,没必要花太多的时间用在课外的阅读上。

篇3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材 文学艺术 熏陶

初中生物教材中大量引用了文学知识,不但勾勒出生物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使广大师生更加热爱生物科学,并对五彩缤纷的生物界充满兴趣与激情。

1.成语的妙用。在七年级上册中,引用较多成语:如果你生长在乡村,催你晨起的是公鸡,夕照中牧归的牛羊,守护你平安之夜的爱犬,却曾经是你童年的朋友,放眼远眺,“禾苗青青”,“麦浪滚滚”,是你最熟悉的图画。“春风澄碧”,“游鱼嬉戏”,“梁上双燕”,“春来秋去”,常引发你无限的遐想。“蛙鸣声声”,“流萤点点”,伴你进入仲夏夜之梦,其华丽的语言使你想起了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那种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一个“亭亭玉立”使你联想到试管婴儿的诞生。一句“寒暑往来,春华秋实”,勾勒出生物圈季节更迭,周而复始,生物在争渡自由自在生活的场面。成语的妙用对一个刚步入初中的孩子来说对生物学充满了憧憬。

2.古诗词运用恰到好处。教材中大量引用古诗词,拓宽了学生的想象空间,增强了学生的抽象思维,不仅便于记忆,也为学生笔下的作文功夫奠定了基础。例如在讲到“生物与环境关系”时,一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使学生豁然开朗。“西湖春色归,春风绿于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诗勾勒出了春天万物复苏,气温身高,阳光明媚,水中的藻类植物开始大量繁殖,从而使学生对藻类,苔藓,蕨类等孢子植物展开了幻想,再加上教师形象的讲解,又可以把学生带入美丽如画的春天,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认识这些植物。“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恰到好处的使学生联系到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即植物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大量水分形成云和雨,雨再流到大地,最后汇入大海,周而复始,奔流不息。从另一方面还能使学生联想到叶片的结构,为讲叶片的结构奠定了基础和设立了悬念。“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说的是秋高气爽,天气渐冷快要到冬天了,迁徙的鸟类开始由北到南越冬,从这句优美的诗句中学生到好奇心增强了:“我要是能飞该多好啊!”从而激起学生疑问:鸟类为什么会飞?这就为探究鸟适行的生理结构和特点埋下了伏笔,也从侧面使学生体会到有关动物行为的多样性。“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千里莺啼绿映红”,诗人笔下啾啾的鸟鸣,给学生描绘出了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使学生在心灵深处树立爱护动物、保护动物这一观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诗人以家蚕描绘人生执著的追求,给学生以真谛,以鼓舞,但从另一方面也描绘了家蚕的生殖和发育过程,从而激起学生了解昆虫的生殖和发育知识的强烈兴趣,使学生在文学艺术上加深了生物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总之大量诗词的运用,不仅陶冶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把文学与生物学知识联系起来的情感,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进而为探究生物的奥秘设置了悬念。

3 .寄与植物有关诗句抒怀。花开花落,似水流年。自然界的植物五彩缤纷,人们的情感世界更是丰富多彩。自然界的景致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人们又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花草树木,谱写出许多动人诗句。如苏轼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将早春的暖意和生机描绘得细致入微;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则将夕照之下浓郁的秋色尽收笔端;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写了田园生活的乐趣,给人以返璞归真之感;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母爱感念至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则描写了国家战乱之苦,忧国忧民之心跃然纸上,现代文中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矛盾的《白杨礼赞》、的《松树的风格》都借植物抒发高洁的情怀。因此观察生物,学习生物对学生的文学创作也有很大帮助。

4.借与动物有关诗句抒写壮志。当你在自然界畅游时,大自然中的鸟语花香,飞禽走兽也会给你带来无穷的乐趣与遐想。古今往来,中外作家和诗人借动物以言志,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如苏联作家高尔基的《海燕》,刻画了海燕在暴风雨中勇敢无畏的精神,给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激励。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云雀歌》,以高飞入云的云雀,来抒发高远的志向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同志的“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及隐喻着人民革命的风起云涌,又洋溢着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仅此动物不仅在科学技术上给你以启迪,同时也是人类文学创作的源泉。认真观察动物,仔细领会其奥妙,同样会使学生受益匪浅。

5. 历史典故运用自如。把历史典故运用在教材中,能加深学生对某一生物现象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科相互渗透从而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献细味不烦!如在讲动物的社会行为时有这么一个历史典故:传说公元前202年,项羽逃到乌江边,看到张良用蚂蚁排成的“霸王自刎乌江”六个大字,气得拔剑自刎。你知道张良用什么方法让蚂蚁排成字呢?学生立即意识到蚂蚁喜食糖,张良肯定用糖在地上写字才招来许多蚂蚁排成字的。这样一来学生对动物的社会行为就理解得更加透彻。

篇4

【关键词】初中生语文学习 现状 调控措施

一、现状

1.漠视语文。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中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这些学生迫于考试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二、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初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以前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笔者曾在学生中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把班级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单元课文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单元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的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这以后,有一些学生还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复习诗歌的艺术创作手法时,《诗经》里“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老师如果照本宣科,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

3.分解大目标,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俗话说,“信心是成功之舟”。自信心是人们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重要心理因素。一件很容易完成的工作,往往只是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心而导致失败,这在生活中司空见惯。自信心对于初中学生更为重要。学生考试频繁,情绪波动大,一旦哪门学科有两次考试“滑坡”,马上就自暴自弃。这时,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改善学生作为学习者的自我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不妨搞一些小的表扬和奖励,因为教师的“表扬和奖励”代表着一种“权威”的认可,它能够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满足,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极大的增强。

参考文献:

篇5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学生对第二天将要学习的内容先自己预习,是主动获取知识,发现问题,探求问题,解决问题,为课堂教学做准备的过程。学生预习时利用工具书和现有的知识储备,去提前感悟、理解新的知识,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新课的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下面几个良好的习惯。

1.对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结合注解与工具书,力求从字形、字音、字义去理解与识记。

2.结合文中的注脚,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先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简介以及课文大意。

3.给全文段落标上序号,尝试归纳各个段落的大概意思,理清文章的脉络线索,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4.在初读新课时,要注意学会用一些符号,对课文中的重点字词、优美的句段、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勾画,也可以在文中写下自己感悟的文字,养成一种“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5.在初读课文后,对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先尝试作答,这样可以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同时对文章的重点段落多读几遍。

当然,对于一些篇幅较长、难度较大的文章,教师要抓关键,进行适当的引导,列出一定的自学提纲。比如鲁迅的《社戏》这篇文章较长,主要写看戏的前后,教师引导学生在预习的时候,了解文章都写了哪些人、哪些景物,进而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的“教”,最终目

的在于学生的“学”。初中生喜欢以成人自居,要求对各种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希望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去动手实践。但是初中生仍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状态,教师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意见,另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加以引导,在阅读教学中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锻炼提高自己。

1.注重对关键词的揣摩,使用比较法深刻体会词语深层次的含义。比如对《范进中举》一文中“攥”的理解,为了能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胡屠户贪婪市侩的嘴脸,可以让他们模拟拿钱的动作。文章开头写胡屠户“腆”着肚子,范进中举后跟在他后面低着头“扯”衣,可让学生模仿“腆”和“扯”这两个动作,能很好地体会胡屠户前倨后恭的丑态。

2.阅读时要注意拣出文中的重点句子分析文章的脉络结构和主题思想。比如记叙文中的抒情议论句,说明文中的全文中心句和各个段落的中心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句子等。

3.教师多用“我认为……这句话好,好在……”这样的句式来提问学生,让学生有话可说,关注每一个层次的学生,爱护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会团结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文章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4.对于文章中的关键句段,要进行咬文嚼字般的细细品味,力争能正确理解字义句意,悟出语言运用的奥妙所在。

5.指导学生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要勤做笔记,记录教师所讲的重点内容、难点和自己的疑点,以便在复习的时候慢慢消化。

三、培养课后练习的好习惯

做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实践――认知――再实践”中的“再实践”。做练习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课堂学习的效果,因此,在做练习这一环节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

1.重新复习课文和课堂笔记,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总结已学过的知识,反思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该如何去弥补。

2.对教师布置的练习要独立完成,不能不加以思考就去抄答案,杜绝一边抄题一边翻查答案的陋习,同学之间可以探讨完成。

3.除了教师布置的作业外,学生应该有课外资料,每天都按时按量完成一定的练习题,这样对已学过的知识起巩固与深化的作用。

四、培养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要想把语文学好,仅仅靠一本语文课本那是几乎不可能的事,只有不断扩大阅读面,学生才能获取更多有益的东西,才能扩展知识视野。

1.向学生推荐一些好的报纸杂志,如《青年文摘》《读者》《少年文艺》《少年科学》等优秀的报刊文摘,鼓励学生在空余时间就多读书,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不断开阔知识视野,丰富写作素材。

2.每周安排一节语文课为主题阅读大课堂,让学生交流阅读的心得体会,谈谈个人对读书的看法,相互间推荐一些认为有益的书刊。

篇6

    一、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由此看出.阅读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心智活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不少学生对阅读不感兴趣.认为是浪费时间.或者有畏惧心理.这是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产生思维理解的障碍或者阅读理解能力弱的原造成的,阅读理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也是考试内容的重头戏,往往占到46分左,并且题型灵活多样,内涵丰富深刻,试题除考查学生对阅渎材料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以外.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表达观点的能力的考查也成为明显的趋势此.提高阅读理解能已成为提高中学生语文学习效率.考Ⅲ好成绩的关键之中学语文的阅读理解包括现代文和文文.现代文的阅读理斛文章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文言文一般以教材为主,或者加上简单的煤外阅读此.学生除了把课本的名家篇读懂读透外.还要多看课外的书籍.尤其是家散文、游记、说明文等。具体来说:

    1.现代文的阅读关键是渎懂文本和作者记叙文要知道作者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传达什么思想感情:说明文要判断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议论文要知道作者的观点和证明观点的论据、使用的论证方法以及论让思路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同绕文章的核心理解和同答问题.在考试答题时,必须要先弄清楚是什么文体.使用符合文体特点的词语规范答题。

    2.诗词赏析必须掌握作家、作品:划分朗读的节奏:欣赏词语和句子: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情感:体会诗词的语言和写法。

    3.文言文阅读要重视课堂教师讲解以及课下的知识整理扎实落实字词含义、句子翻泽、内容理解,并在整理的过程中注意归纳总结.积累必要的文言文词汇和文言语感以解决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另外.存平时做练习的时候.把有价值的题日积累在本上.最后总复习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方便查找。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存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们要转变应试教育观念.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建构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凶此,教师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教学如果教师的教主宰了学生的学.学生只是在模仿学习.只会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知识.没有自己的创新学习能力.不能掌握学习的方法.不利于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教知识变为教学牛如何学知识.实现学生南“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思想转变.这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策略。

    1.学生课前预习.进行自主学习叶圣陶先生曾谈到:“要强调预习.预习是自求了解的重要步骤..”课前预习是学生对新课最初的认识.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方式有的学生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只要课上认真听讲就行.对预习不够重视.而这也是造成学习效果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凶素.只有课前预习了.才能做到课上学习有的放矢。预习能帮助学生把握新课的内容.了解重点.增强听课的针对性.避免了听讲的盲目性.同时,能够跟上教师的思路.做到心中有数。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自己解决.比如,用工具书、查找旧的知识点等,形成了温故而知新的学习过程自己不能解决的要做标记.在课上认真听教师的讲解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发现学习中的重点、难点,使学习事半功倍实践证明,学生课前预习的过程.就是直接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存这一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干扰”,学生以自己的知识、经验、思维、价值观直接去理解课文,进行情感的体验、价值的判断,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主动积极地理解课文、钻研课文,主动提出问题,并独立思考,带着问题和信息走进课堂.带着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走进课堂。

    2.教师要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教师的指导和启发密切相关如果教师对新的教学理论没有吃透.就是雾里看花.不能真正从学生学的角度去让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教师要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自己.指导课堂教学、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学习.绝不能放任自流.要给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思维探究的能力教师的指导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情感需求.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平台.这样才能让学生接纳自己的指导.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地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篇7

【关键词】语文学习;兴趣;策略

语文在各门学科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中学,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兴趣的前提

学生们希望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亦师亦友型的。中学生情感逐渐变得丰富、活跃,富于感染力,容易动感情,也重感情。笔者了解到,如果对一个学生说:“你怎么那么差?你怎么学的呀?”假如换个方式:“你的学习存在什么困难?我们一起来想办法?”收效绝然不同。第二种说法是平等的,关心的;第一种是居高临下的责问。学生们更容易接受第二种,那各方面工作的开展也自然和顺畅。当教师与学生能处在同一个层面上去考虑问题,分析原因,教师能感受学生的感受,那离成功不会远!据长期的教学实践的了解,学生喜欢幽默风趣的师者,喜欢不骂人的老师,喜欢能站在他们的角度着想的老师。他们还认为,老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拥有共同的兴趣,朝着相同的目标,快乐的学着。可见,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明确自己的定位是任重而道远的。

二、创造情景,活跃气氛,培养兴趣

孔子说过:“知知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景,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在设计问题的时候,应考虑到难、中、易都有的题目,在提问题时,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回答不同的问题,使每位学生都能正确或者比较正确地回答,使每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喜悦。长期坚持这样做,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得不到强化吗?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兴趣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广泛地运用到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之中,中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它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取代的。语文课要求教师语言生动、气氛活跃,但仅这样学生们就愿意听、听得进去吗?作为教师,必须想法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使语文课堂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学生的眼球,吸引学生的思想。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良好的兴趣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运作多媒体技术,关键在于课件。教师设计课件时应从多方面考虑:一般来说,文字内容不宜过多,字体要醒目,文字和背景着色要搭配合理,文字的出现可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渴望去了解文字的。内容,这样才能印象深刻;声音可以渲染气氛,刺激注意力,但在应用时应注意声音的强度,一般宜采用舒缓的轻音乐,声音应与动画同步播放;动画要讲究新颖、适用;整体内容要尽量追求新颖,贴近鲜活的生活实际。

四、纵横结合,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要着眼发展性首先应增强开放意识,搞好三个方面的结合:即与课外相结合,与所学其它学科相结合,与生活相结合。与课外相结合,这个结合是从纵横两向结合即用已学过的知识来学习后来的知识。比如《祝福》一文,教学前可通过《少年闰土》进行纵向迁移,使之理解掌握《祝福》中的闰土形象。横向的结合,这就要求平时我们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与教学有关的材料积累起来,特别是语文课堂中的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等课文就又必须在教学之前指导学生搞好有关的课外阅读,掌握有关的知识,拓宽学生视野,这样在掌握相关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课文的写作知识。与其它学科相结合,是指各种知识技能之间存在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教学中应结合初中阶段的各种知识来教学语文课,更好地提高语文素质,与生活相结合。中学语文课本,内容注重生活,把反映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方面的文章分单元编排。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把课本与生活结合起来,从而认识生活,同时与学生实际相结合进行指导,让学生写出自己身边真正的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五、抓住人物引发联想,激感,提高兴趣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生活中人物原型的艺术表现,散文中的人物更带有原型的明显痕迹。教学中教师利用艺术真实引发学生联想生活真实,再回头品味艺术真实,从而增强文中人物形象的感染力,学生的兴趣也随之调动起来。例如,朱自清《背影》这篇散文,表现的是父亲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文章主要通过描写父亲的行动来刻画形象。我教这一课,就让学生带着对自己父亲真切感、亲昵感去体会父爱。我引导学生说,你们觉得文中哪些事情最能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文中的父爱有什么特点?学生思考了一会儿说,父爱往往用行动而不用语言,作为子女的一般不易感受的到。我接着引导,你们感受到过深沉的父爱吗?比如送你们上学,半夜送你们上医院等等?这一问,学生的情绪高涨起来了,纷纷谈论起自己的父亲如何如何爱自己,不怕累不怕苦等。我再问,那么你对自己的父亲是一种什么感情?学生又踊跃发言。然后我顺势转入课文,引导学生去理解作者在文中对父亲的感情是什么。

篇8

关键词: 农村初中生 语文学习 心理障碍

卢梭认为:“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照它的形式去指导他,必须通过他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才能使你对他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1]这就告诉我们,作为学习的主体,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心理特征存在差异,而且对于不同科目,同一个群体学习的方式也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具体到农村初中生这一特殊群体及语文学科的学习,由于他们认知能力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语文学科性质的特性,更需要教师的教学务必切实符合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特征。探究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预防农村初中生学习心理障碍,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才能使我国中学语文教学走向高效化、节能化与非功利化的道路。

中学阶段是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期,而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们身体的各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同时心理的各方面又发展得相对平稳,所以造成初中生身心发展的种种特殊矛盾,致使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危机。化解这些矛盾的过程也正是他们由单纯幼稚走向成熟完善的过程,如果这些矛盾处理得不好,就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许多研究表明,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不断加剧及学校和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失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愈加严重突出,并表现出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正如有关专家所说,目前我国3.4亿青少年中,有各类学习、情绪和行为等心理障碍者约3000万人,其中中小学生心理患病率为21.6%―32%[2]。而在广大农村,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心理障碍要远远超出城市学生。

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是指影响、制约、阻碍他们积极主动和持久有效地学习语文知识、训练创造性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语文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种心理状态,是他们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一个非常明显的表现就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求知的欲望。他们常常对学习没有兴趣,对学知识的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上课时不集中精力学习,课后也不读书、不做作业,或者贪玩游戏、迷恋上网,或者东游西逛,得过且过。

2.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这是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又一个体现。语文在中学生学习的各门学科中,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想提高成绩,效果常常不明显。所以,当他们遇到较难理解的内容时,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再加上他们本来基础就比较差,学习方法也不恰当,同时刻苦努力也不够,于是考试屡考屡败,从而形成严重的失落心理,自信心不足,畏惧心理严重。

3.缺乏毅力,松散惰性。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心理障碍还表现在缺乏毅力、松散惰性方面。他们由于长期形成了松散、惰性的坏习惯,所以害怕艰苦的脑力劳动,缺乏毅力,造成了意志薄弱的心理缺陷。当他们稍微在学习上遇到一些困难时,常常就会退缩不前,丧失前进的勇气和信心。有的学生就说:“我一看到题目中有不认识的字词、不理解的句子,就连看都不想看,更别说做了”。

4.自控能力差,波动性大。这也是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一个表现。他们有时候考试取得了较好成绩,马上就会产生喜形于色的兴奋心情,心里也充满一定要学好语文的感情。但由于他们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常常表现出“几分钟的热度”,时间一长,上课注意力又不集中了,学习热情也一落千丈。这类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很大的波动性,表现出自控能力差的心理障碍。

5.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厌学心理严重。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持冷漠态度等心理状态,以及其在行为上的不良表现方式。农村初中生有的对大多数学科失去兴趣而不愿意继续学习,在校期间由于厌学完全是被动地混日子,有的由于厌学而不愿意继续努力学习从而导致成绩下降,但又毫不在乎。他们上课很难专心听讲,作业很不用心,缺乏学习的动力,养成散漫和心不在焉的习惯,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随意性大,更缺乏长远的学习动机,学习成绩普遍较差。

6.感觉到自己落后于别人,产生了自卑心理。农村初中生中有的同学在感觉到自己落后于别人而又达不到自己的期望目标时,就会产生一种不如别人的心理,总感觉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很难办到,否定自己的能力。如果这种情绪体验比较轻微,只要自己加以正确的调节就会成为一种学习上的动力,但是那些自卑心理很强的学生,他们会因一时或一事的失败而感到处处不如别人,感到悲观失望,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对学习失去信心。

农村初中生产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

1.教学模式单一。主要表现为,在目标追求上只注重对学生语文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式上,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沟通;在教学情感上,偏重学生智力因素的教育作用,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动机的激发;在运作过程上,学生通过教师的传授、自己的模仿获取现成的知识和技能,缺乏积极主动的探究态度和能力;在选用手段上,多以语言和原始形态的手段,如以粉笔、黑板为媒介,而忽略了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这种单一性的教学模式显得枯燥,抑制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望,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必然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2.评价途径单一。这传统的语文教学评价的主要途径是考试,即通过书面考试以分数高低确定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这样的教学评价重结果而轻过程,评价内容单一。一方面,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表现不仅要能读能写,还要能听能说,而且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学习过程中方法的掌握作出判断。仅仅一次的书面考试是不能完全确定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另一方面,学生是发展的,今天的成绩不能一定就是明天的成绩,只要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方法,克服自卑心理,学习成绩就一定能提高。评价途径的单一性,往往直接导致学生自卑心理的产生。

3.教师自身缺少良好的教学艺术也是导致学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教学艺术是语文教师的智慧、激情和技巧熔铸而成的艺术。教学艺术具有创造性特征,教师创造性地把握语文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语文教学过程,创造性地运用语文教学方法,能使学生领略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序,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独特的心灵感悟。教学艺术具有审美性特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能去发现,去挖掘,去展示语文教学内容的美质,把内在美和形式美有机结合,学生就会在美的环境中吸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获得心理上最大的满足。但是,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够做到这一点,有的教学内容挖掘不深,讲课枯燥乏味,教学设计陈旧老套,教学语言平淡无味等,这些都使学生产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

针对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中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教师应该合理疏导,建构科学的教学策略,真正将“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贯穿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科学的教学策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农村初中生中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由于在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很大,所以很难坚持学习,容易产生厌倦感、自卑感、无助感,这样又会进一步影响学习成绩,进而导致更多的学习缺陷和困难,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明白,成功的路都不是平坦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一时的失败不代表永远的失败,只要持之以恒,一定会成功。

2.建立学生档案,“对症下药”辅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了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为此,我专门建立了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障碍档案库,并协调各任科老师通力合作,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3.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习惯的前提是激发兴趣,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都说明了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兴趣是指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种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任何一种兴趣都是对这种事物有所认识,或参与了某项活动,体验到情绪上的愉悦后产生的。有兴趣就能高高兴兴地学,津津有味地学,即使是遇到困难和问题,也能自觉地加以克服,若学生无兴趣,就没有动力和求知欲。所以,兴趣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4.使学生养成学会利用时间的好习惯。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挤,总是会有的。”尽管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双休日、寒暑假、节假日等可以充分用来进行课外学习。为此,作为学生,每学期一定要提前做好学习计划,制定学习目标,进行课外阅读,逐步养成学会利用时间的好习惯。

5.教育学生认识自我,保持正常的心态。学习有差异性,有的学得好,有的学得不扎实,如此会产生不同的心态,学好者春风得意,学差者垂头丧气。作为语文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心态异同,提前预防启迪学生。指出成绩的好差并不重要,关键是作好总结,想想自己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哪些方面还需要弥补。要做到心中有数,找差距、找信心,充分认识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评价自己的优劣,悦纳自己。保持正常心态,正确认识一时的成功和挫折,就可以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克服语文学习中的心理障碍。

6.端正学习动机,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因为“学习动机的指向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3],所以端正农村初中生的学习动机至关重要。培根说过,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学会浏览、精读、略读,并养成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的关系。布尔贝曾说过:“具有教育效果的不是教育意图,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接触”[4]。这说明师生没有一定的关系,也就没有什么教育。任何教育结果都是伴随一定的师生关系产生的,其结果的好坏受师生关系好坏的影响,不同的关系会导致不同的结果。我们经常发现,学生愿意学习他们喜欢的教师所教的科目,这是为什么呢?由于教师态度和蔼可亲,善于鼓励,真诚地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和关心,进而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和指导,因而学生会喜欢这位教师,也愿意学这位教师所教的科目。这大概就是爱屋及乌的原因。如果教师总是居高临下,态度粗暴,一味地批评挖苦,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极积性。

8.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现阶段,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每个学校都配备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师,那么就需要由普通教师来“兼职”,所以,语文课教师掌握相关的心理知识和技能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课教师也应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能,在学校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微笑让我走进学生的心灵,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5]是的,面对有学习心理障碍的学生,我们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学会用心去滋润他们,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健康成长,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卢梭.爱弥儿[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7.

[2]蓝燕.三大障碍困扰三千万中小学生,学龄期社会心理因素成为诱因[N].中国青年报,2000,3,3.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0.

篇9

一、自主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

初中语文学习中的自主学习,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发挥其主体作用,鼓励学生摒弃对教师的依赖思想,自主进行学习。毫无疑问,这样的方式,对于一直习惯于接受知识的学生来说,有助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由此,学习效率的提高自然顺理成章。

二、注意给学生成功的希望,帮学生树立自信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有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反复多次,就会产生学习的成就感。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设法给学生以成功的满足。课堂提问,问题不宜过难或过易。问题太难,学生无从下手,可望而不可及,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丧失信心和兴趣,影响课堂效率。问题过易,学生不用思考便能回答,不具挑战性,即使答对,也无成功感,同样也会影响课堂效率。因此,我们在设置问题、提出问题时要全面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回答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和保持浓厚的兴趣。另外,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可能多种多样,无论学生回答正确与否,我们都应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及时肯定,对学生能提出问题应以表扬,让学生有了成功感,就对自己有了信心和兴趣,也就更主动、更积极、更专心地学习语文,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1.就是抓好课前预习。

学习差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还需花大量的时间去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一点时间去预习。其实,这种学生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不预习上。若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但不能一下子全面铺开,每门功课都搞提前预习。这样做会感到时间不够用。显得非常紧张,不能达到预习效果。因此,刚开始预习时,要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到尝到甜头,取得经验后,并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铺开。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反之,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以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2.是掌握听讲的正确方法。

怎样才能达到听好课的目的呢?总的要求是要抓住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带着问题听,听清内容,记住要点,抓住关键,着重听老师的讲课方法与思路,释疑的过程与结论。具体要求:(1)带着问题听课;(2)把握住老师讲课的思路、条理。(3)养成边听讲、边思考、边总结、边记忆的习惯,力争当堂消化、巩固知识;(4)踊跃回答老师提问。

3.是课后复习应及时。

课后要复习教科书,抓住知识的基本内容和要点;尝试回忆,独立地把教师上课内容回想一便,养成勤思考的好习惯;同时整理笔记,进行知识的加工和补充;课后还要看参考书,使知识的掌握向深度和广度 发展,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复习是预习和上课的继续,它将完成预习和上课所没有完成的任务,这就是在复习过程中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掌握,在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的技能技巧,进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使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并且通过归纳、整理达到系统化,使知识真正消化吸收,成为自己知识链条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4.散复习时间,轻松快乐学习。

把学习融入生活中。生活就是学习,随时随地学习:课堂间隙、下课时,吃饭前,排队时,走路时,坐车时,散步时等时可复习;读书时,听广播时,看电视时,上网时,与人交谈时,可从别人处学习到知识;睡觉时把所学的内容过一下,象放电影一样。

学习在某种程度上是时间问题,时间保证不了,其他的倒是空谈。还是那句话,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合适的科学的事情。学习成绩迅速提升的前提是把所有任务完成的时间进行提前,这才是真谛!我们能领先别人的方法就是要在别人走的时候跑!

四、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设学生乐学情境,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环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乐学情境的创设,要求教师提供最佳的教学环境和活动场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把书本知识化为血肉丰满、生动活泼的形象,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因其教材特点,在情境教学的创设上,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1)导入过程中,创设审美气氛。如由旧课导入,可提出赏析性的问题让学生作答;用情景导入则应叙述得生动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生亲身参与课文内容表演,创设情境。如以人物语言描写为主要表现方法的课文,可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思想特征;以人物动作、语言为主要表现方法且情节简单的课文,如我在教学《变色龙》一课时,就可以运用课本剧的形式,把课文中的情节在课堂上再现,让学生在表演中深刻体会课文表达的内容,把握文章的表现方法。这样,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活跃了气氛,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使其乐学。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4―0105―01

“三分文章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中我们要将范读、默读、朗读、齐读、竞读等方法有机结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 范读必不可少

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读音与现代汉语中的读音相去甚远,这就需要老师的示范朗读,明确字音句读、抑扬顿挫,以加深记忆。如:林嗣环的《口技》一文中“曳屋许许声”中的“许许”,为拟声词,应读“hǔ hǔ”。文言文中这些异音字的存在,使示范朗读显得尤为必要。教师的范读比媒体录音范读更亲切、更真实,更能感染学生。

2. 熟读可以成诵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言要学得非常熟,能够脱口而出。”文言文的学习首先要读得熟稔,也就是读得准确流畅――如出己手、如出己心。正如清代大学问家朱熹所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在文言文教学中,要让学生读懂课文,理解文意,必须让学生反复诵读。就是让学生多读,可指导默读,大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齐读,竞读……学生在读中有所感知、有所感悟。学生读得多了自然成诵。如学习古诗词,这种方法很实用,多数学生能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当堂熟读成诵。

多N诵读方式结合起来,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材料,增强语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说话能力,变得善学。在文言文教学中采用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揣摩、体味,身临其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知识的热望,又解决了文言文语言的学习问题(词类活用、句式、一词多义等),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分析水到渠成。

通过熟读,“读出轻重、读出抑扬、读出舒缓、读出雅俗、读出凝重、读出情感、读出境界!”体会文本的内涵,领略古今相通的永恒的情感和思考,同时更好地体会古诗文的音韵特色,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3. 悦读加深理解

“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就要读得细腻,读出美感。中国的语言文字是美的,文言文更是其精粹,教师要通过朗读发掘学生对美欣赏与喜爱的意识。像《小石潭记》一文线条丰美、文笔秀美、心境凄美,就像一幅青绿山水画,画面清纯,景物清幽,描画清丽。怎能不让学生心生向往?“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斗折蛇行”“犬牙差互”全文多用短句,尤其是四字句,读起来如泉水叮咚作响,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充满韵律美和节奏感。如此优美得就像玲珑雅致的盆景的文章,学生怎会不喜欢用自己清朗的声音传达美好,在诗情画意中弹奏心灵的乐章?

其实,把文言文读好了,读懂了,读通了,读顺了,那么文言文里头的一些实词、虚词,它自然而然就解决了。反过来把它抽出来,把那些文言文知识抽出来,你老师讲得再多,学生死记硬背的文言文知识也是不稳固的,考试也考不好的。所以,首先是让学生把文言文读好,有一个语言的积累、语感的积累,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你考任何文言文,考任何文言文知识,我觉得都不存在问题。

1. 改写

古人就经常通过改写文体、诗体来享受“玩味”的乐趣。现代也有人把杜牧的七绝《清明》改成一个时间、地点、场景、人物、情态、台词俱全的小剧本: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文言文改写练习其实是一种创造性的学习。比如,学完《木兰诗》,可以让学生改写成小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 仿写

仿写,即仿写文言文。文言文难不难写,关键在于学生的兴趣和练习。在学生中甚为流行的“课桌文学”:“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就是学生模仿《陋室铭》写出来的。语文教育家赵谦翔先生说:“学写旧体诗,有利于养成炼字炼句、合辙押韵、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布局谋篇的功夫。”适当的文言文写作训练能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以及对现代文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