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电子商务研究综述

篇1

>> 陕西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河南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 嘉兴市农村电商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枸杞电商发展现状及对策 金华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及对策 浅析我国农村电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 短距离电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分析 浅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 探析我国农村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 “互联网+农业”新模式生鲜电商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新常态下镇江跨境电商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 网红电商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数据在贵州农村电商中的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湖南省农村电商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面向货代的航运电商平台发展现状及对策 我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外贸电商最新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国跨境电商的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陕西省金融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6-02-29.

[2]魏延安.电商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五大意义[EB/OL]. ,2016-11-15.

[3]魏延安.关于电商扶贫概念与内涵的再探讨[EB/OL].,2016-08-02.

[4]王发合. 推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实践与思考[R].陕西省商务厅电子商务处,2016.12.

[5]李岚.陕西农村电子商务稳步快速发展,全省电商卖家已超过18万户[EB/OL].,2016-12-01.

[6]崔春华.农村电商已成陕西省全县域经济发展新业态[EB/OL].http:///content/2016-11/23/content_14274056.htm,2016-11-23.

[7]国家统计局陕西调查总队.陕西农村电商发展调查:物流仓储滞后[EB/OL].http:///20150408/130369.shtml,2015-04-08.

[8]张祚本.发挥电商优势 实施精准扶贫――陕西省武功县农村电商调研报告[J].农业工程技术,2016,03:62-65.

[9]汪向东.四问电商扶贫[J].甘肃农业,2015,13:18-20.

[10]喻林.县域电商发展[J].电子商务,2015,03:24+28.

[11]牛丽丽.电子商务: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J].辽宁经济,2015,03:45-50.

[12]陈海宇.县域电商发展的突破口[J].决策,2015,09:89.

[13]牛禄青.县域电商:意义、动向与模式[J].新经济导刊,2016,03:44-50.

[14]杨世龙.我国县域电商“大生态系统”运作机理研究――基于价值共创理论[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3:60-69.

[15]黄红玉.县域电商发展模式综述[J].经营管理者,2016,21:272.

[16]魏延安.从县域电商到电商经济的跨越――关于武功电商模式的初步总结[J].新农业,2014,20:25-27.

篇2

中国政府从 2003 年开始就加大力度关注 “农村, 农业, 农民” 问题, 自 2006 年开始到 2016 年, 政府的工作都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 实现农业现代化。

农民即生产者在旧农业经济中并无话语权,农产品流通的权利严重向农业中的龙头企业, 批发商, 零售商倾斜。而现在,许多农民以及合作社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自家或收购的农产品。 王景河 (2004)[1] 探讨了中国农村实施电子商务的现状, 并提出了农村电子商务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为了促进解决“三农” 问题与全面建设小康做出了贡献, 提出电子商务对促进加速农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涉农电商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商机,淘宝网是最先抓到这份商机的电子商务平台, 专业淘宝村等也因此迅速发展, 但这份商机也面临着挑战,其中就存在农产品生产者行为监管问题。由于现有的电子商务平台不设有监管体系以及农产品本身的退货成本大的特点,农产品生产者存在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低劣的农产品给客户, 造成消费者的损失, 从而造成客户量的流失, 但监管需要成本, 有时反而会造成整个社会福利的损失。

PPP 模式是政府通过与私营部门合作建设公共项目, 从而拓宽融资渠道造福社会的模式,将 PPP 模式与农村电商结合无疑能促进此种问题的改善并大力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政府与私营企业合作投资建设涉农电商平台,由私营企业进行商业化管理,而政府对农产品质量与农产品生产者的行为进行监管。

Peter Schare [2] 从实验心理学等四个角度分析了 ppp 模式在博弈论下的研究, 指出 PPP 博弈包括每个参与人的战略, 相关支付函数, 博弈结果和均衡情况这四个因素, 因此本文也通过混合策略博弈对政府(G)对农产品生产者(P)的监管行为进行分析。

2 政府(G)与农产品生产者(P)之间的监管博弈

2.1 前提假设

G 与 P 之间信息不对称,且 G 只要对 P 进行监管即可查出 P 是否违约。

G 对 P 进行监管需要成本 C 1 , P 违约后被监管需要支付违约金 C 2 。

G 在 P 违约情况下监管获得收益 R 1 ,不违约的情况下监管获得收益 R 2 。G 在农产品生产者违约情况下不监管获得收益-R 1 , 在 P 不违约的情况下不监管获得收益 R 2 。 R 1 >R 2 >C 1 。

P 在 G 监管的情况下违约可获得收益-r 1 ,P 在 G 监管下不违约的收益 r 2 ,P 在 G 不监管的情况下违约可获得收益 r 1 , P在 G 不监管的情况下不违约可获得收益 r 2 。r 1 >r 2 >C 2 。

用收益-成本来代表此博弈中各方获得的效用。

2.2 博弈过程

政府与农产品生产者的行为都是不确定的, 政府通过猜测农产品生产者是否会违约从而确定是否进行监管,而农产品生产者则通过猜测政府是否会监管从而确定自己是否违约。因此, 农产品生产者与政府进行混合策略博弈。假设政府选择监管的概率为 P, 不监管的概率为 1-p, 农产品生产者违约的概率为 q,不违约的概率为 1-q。

G 监管的情况下, P 违约。G 将付出监管成本 C 1 , 由于监管就能避免农产品生产者违约形成新的社会正效应,因此 G得到收益 R 1 , 用利润来代表政府最后得到的效用, 结果为 R 1 -C 1 ; P 违约后被罚违约金为 C 2 , 获得监管后不违约的收益 r 2 , 最终效用为 r 2 -C 2 。 G 监管, P 不违约。 G 将付出监管成本 C 1 , 由于P 没有违约,因此 G 得到原有收益 R 2 ,则 G 得到的最终效用R 2 -C 1 ;P 不违约, 则 P 获得原有收益 r 2 。 G 不监管, P 违约。 G 不监管则不用付出监管成本,由于 P 的违约行为而造成社会福利的下降, 因此 G 的效用为-R 1 ; P 违约而不被监管, 则获得效用 r 1 。G 不监管, P 不违约。G 不监管 P 也不违约, 则 G 的效用为 R 2 , P 的效用为 r 2 。

2.3 博弈结果

农产品生产者(P)在此博弈中的期望效用为:EU (P) =q (p (r 2 -C 2 ) + (1-p) (r 1 ) ) + (1-q) (p (r 2 ) + (1-p) r 2 )(1)

为达到效用最大化, 应对 q 求一阶导数, 坠EU (P) =坠q=0,得到最优结果条件: p 鄢 = (r 2 -r 1 ) / (r 2 -r 1 -C 2 )由上述结果可知,当 P 预测到 G 监管的概率 p 鄢 > (r 2 -r 1 ) /(r 2 -r 1 -C 2 ) 时, 不违约的行为则会达到最优结果, 当 P 预测到 G监管的概率时 p 鄢 < (r 2 -r 1 ) / (r 2 -r 1 -C 2 ) , P 将会违约。

政府(G)在此博弈中的期望效用为:

EU (G) =p (q (R 1 -C 1 ) + (1-q) (R 2 -C 1 ) ) + (1-p) (q (-R 1 ) + (1-q) R 2 ) (2)

为达到效用最大化, 应对 P 求一阶导数, 坠EU (G) /坠p=0, 得到最优结果条件: q * =C 1 /2R 1 。

由上述结果可知,当 G 预测 P 违约的概率 q * >C 1 /2R 1时, G 选择监管的行为会得到最优结果, 当 G 预测到 P 违约的概率 q * <C 1 /2R 1 时, G 选择不监管的行为则会得到最优结果。

综述

政府与农产品生产者都会对对方的行为进行预测与推断, 就偏好来说, 政府偏向于不监管而农产品生产者偏向于违约, 所以他们同时会如此去预测对方的行为, 会导致农产品生产者预测政府监管的概率 q * > (r 1 +r 2 ) / (r 2 -2r 1 -C 2 ) ,从而农产品生产者则选择不违约行为, 而政府则同样预测 q * >C 1 /2R 1 , 从而对农产品生产者进行监管。不过, 这仍然是推测行为, 根据实际预算估量, 作出最优结果行为。

3 结语

本文研究了政府与农产品生产者之间的监管博弈,通过混合策略博弈研究政府是否对农产品生产者的违约行为进行监管与农产品生产者在政府的监管下是否违约。结论表明, 当P 预测到 G 监管的概率 p * > (r 2 -r 1 ) / (r 2 -r 1 -C 2 ) 时, 不违约的行为则会达到最优结果, 当 P 预测到 G 监管的概率 p * < (r 2 -r 1 ) / (r 2 -r 1 -C 2 ) 时, P 将会违约。 而当 G 预测 P 违约的概率 q * >C 1 /2R 1 时,G 选择监管的行为会得到最优结果,当 G 预测到 P 违约的概率 q * <C 1 /2R 1 时, G 选择不监管的行为则会得到最优结果。

PPP 模式下的涉农电商平台的搭建项目是一个促进农村经济改革和农产品流通模式转型很好的途径和方法,未来关于此项目的研究应该更加深入和透彻。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移动商务;移动金融服务;移动信息服务;移动购物服务;用户采纳;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821(2014)06-0171-06

目前各国手机普及率不断提高,用户上网设备逐渐从电脑向手机端转移。2008年以后手机成为推动我国互联网普及率提高的主要因素。截至2013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比例由2012年的745%提升至81.0%[1]。尽管手机网民的数量日益增长,但用户利用手机开展商务活动的比例还很低,大部分用户还停留在通信、娱乐和社交等基本应用上。移动互联网市场的成功和潜力释放依赖于用户对各种移动商务服务的使用,因此用户的移动商务采纳行为成了理论研究的热点。

很多学者把移动商务看成是电子商务的扩展[2-3],认为移动商务等同于移动电子商务或无线电子商务,如Siau(2001)等认为移动商务是基于无线通信网络使用移动设备和其他有线的电子商务技术开展的新型电子商务交易[4],Dholakia(2004)认为移动商务是通过移动和无线终端设备进行的电子商务活动[5]。移动商务可以看成是下一代电子商务(Alfahl et al,2012)[6],但是与传统的基于电脑的电子商务有明显的不同。由于基于无线网络和可移动终端,相对于电子商务不受时间限制的这一特点,移动商务的应用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呈现出移动性、个性化、精确性、便携性等特征,这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的获取信息,为企业提供诸如基于位置的服务、情景服务等各种个性化服务提供了基础,这极大拓展了商务活动的时空范围。此外,移动终端设备的存储能力、交互能力、显示方式、使用方式与电脑有明显区别,这使得移动商务的应用模式、业务流程、价值链、市场格局、管理方式与传统电子商务形成了明显的不同[7]。

本文认为移动商务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移动商务是指人们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一切商务活动;狭义的移动商务是指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的交易活动。本文采用广义的移动商务概念。其中,移动设备包括手机、PDAs、掌上电脑等可接入无线网络的各种可移动终端。

1移动商务的分类

Varshney & Vetter(2002)提出了包括应用、用户无线基础设施、移动中间件和无线网络基础设施的移动商务集成框架,其中基础设施和中间件是移动商务应用的基础[8]。对于移动商务服务的种类,国内外学者从业务类型、时间和空间特征、服务内容、服务对象、交易对象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分类,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如表1所示。

2移动商务服务的用户采纳模型及研究概况

2.1主要理论模型

目前移动商务采纳研究主要是基于需求方即消费者和用户层面研究,研究的视角主要是基于技术视角或者社会心理学视角,相关理论主要有理理论(TRA)、计划行为理论(TPB)、技术接受模型(TAM)及扩展(TAM2)、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UTAUT)、创新扩散理论(IDT)、任务技术匹配理论(TTF)等。

理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由行为意图决定,而个体的行为意图又是由对行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决定的[15];计划行为理论由TRA延伸而来,相对于TRA,增加了感知行为控制因素。该理论认为,行为意图除了由态度和主观规范决定之外,还会受到感知行为控制的影响[16]。技术接受模型舍弃了TRA中的主观规范,提出了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这两个主要的决定态度的因素[17]。

创新扩散理论,由美国新墨西哥大学埃弗雷特・罗杰斯教授创立,描述了一项新产品或服务在社会系统中的扩散过程。创新是一种新思想、新产品或新过程。创新事物具有5个基本特征:相对优势、兼容性、复杂性、可实验性、可观察性[18]。

Venkatesh & Morris(2003)等将不同模型进行了整合,提出了技术接受和使用统一理论,该理论包括4个核心维度: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促成因素,4个调节变量:性别、年龄、经验和使用自愿性[19]。

本文对不同移动商务服务研究所用的理论模型及常见变量进行了统计,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TAM模型是移动服务采纳领域内应用最广的理论。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利用效价理论、IS持续使用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价值采纳模型、社会认知理论、期望确认理论等通过加入新的变量对上述理论模型进行了扩展。

2.2不同移动商务服务的用户采纳研究

用户对不同移动商务服务的关注点和使用行为规律存在明显差异。刘玉青(2010)认为交易类最重要的因素是感知代价,即时通信类和信息类是感知有用性,娱乐类是感知乐趣[13],Fang(2006)认为移动游戏服务是感知乐趣,移动交易服务是感知有用性和安全[20]。

除了对移动商务的用户采纳行为进行一般性研究之外,还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移动商务服务的用户采纳行为进行分类研究,其中移动支付服务、移动银行服务、移动信息服务、移动购物服务等是目前研究比较多的领域。传统采纳模型考虑的因素大多数停留在用户的主观信念和态度层面,而对不同服务本身的因素考虑太少,而这些因素在实际中又非常重要。在实际研究中,往往根据不同移动商务服务的特点,通过加入信任、风险、感知成本、乐趣、信息质量、系统质量等变量对传统采纳模型进行拓展。

2.2.1移动支付服务采纳研究

对安全性的担心,使得风险和信任成为影响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服务的重要因素。Mallat(2007)认为移动商务采纳的障碍包括溢价支付、支付过程复杂、用户规模不够、感知风险[21]。胡秋灵(2008)等通过加入感知风险和信任变量对TAM进行了扩展,通过对225个中国移动支付用户的调研,发现感知风险、信任对用户移动支付的使用行为影响显著[22]。杨水清(2012)等基于效价理论,通过对374位支付宝用户的调研,实证研究发现用户对移动支付的初始信任通过提高相对优势和降低感知风险对使用意向产生影响,感知风险对采纳意愿存在负向影响[23]。

大部分研究都证实了TAM中感知有用性与感知易用性对采纳态度的影响,刘丹(2011)等基于TAM理论,通过对370名移动支付用户的问卷调研,通过结构方程实证检验发现,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网络外部性对用户移动支付采纳态度有显著影响[24];对于不同人群而言,这两者的重要程度是不同的,根据创新扩散理论,创新的采用者分为革新者、早期采纳者、早期追随者、晚期追随者和滞后者等,Kim(2010)等实证研究表明移动支付的早期采纳者认为易用性比较重要,而晚期采纳者认为有用性比较重要[25]。

2.2.2移动证券服务采纳研究

李志宏(2012)等对TAM进行拓展,将信息质量、结构性保障和相关群体因素加入模型,构建了移动证券用户采纳的理论模型,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有用性、信息质量、结构性保障显著影响用户采纳行为,相关群体对使用态度影响不显著,移动设备可用性和移动网络可用性对感知有用性有显著影响[26]。Yaseen(2010)等基于TAM,通过对179名约旦证券投资者和中间商的调查,实证研究发现感知信任、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社会和文化对用户采纳意图有显著影响[27]。

2.2.3移动银行服务采纳研究

信任、感知可靠性、风险是移动银行采纳研究中经常增加的变量。闵庆飞(2008)等通过对438个手机银行用户的调研,通过结构方程实证研究发现,用户使用手机银行的行为意图受到感知信任的积极影响,而信任则受到技术因素、制度因素和移动商务供应商的共同影响[28]。邓朝华(2009)等基于TAM,实证研究表明感知有用性和可靠性显著影响用户对移动银行服务的使用态度,服务费用对使用态度影响不显著[29]。Lule(2012)等基于TAM,通过对395位用户的调查,对影响非洲肯尼亚移动银行服务采纳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自我效能、感知可信度显著影响用户的采纳态度[30]。Al-Jabri(2012)等基于IDT,通过对330名移动银行用户的调查,对影响沙特阿拉伯用户移动商务采纳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优势、兼容性、可观察性、感知风险对采纳有显著影响,可实验性和复杂性的影响不显著[31]。

周涛(2009)等基于整合TTF和UTAUT分析了影响用户采纳移动银行的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任务/技术匹配度显著影响绩效期望,而技术特征显著影响努力期望,绩效期望、任务/技术匹配度、社会影响和便利条件对用户采纳有显著作用[32]。

2.2.4移动信息服务采纳研究

移动信息服务指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订阅新闻、天气信息、财经信息、娱乐信息、基于定位的信息等。外部影响、成本、信息质量(内容)和系统质量是移动信息服务采纳研究中经常增加的变量。

由于调研样本和模型构建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学者研究结论存在差异性。对于外部影响对用户移动信息服务采纳行为的影响,黄浩(2008)等以TAM为基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用户自身创新性、外部影响和成本影响消费者的采纳意图[33],而韩超群(2012)实证研究发现感知愉悦性、心流体验、感知易用性和感知移动性是影响用户采纳的主要因素,而社会影响不显著[34]。

除了针对一般用户的采纳行为进行研究之外,还有部分学者专门针对农村居民的移动信息采纳服务进行了研究。何德华、鲁耀斌(2009)以UTAUT模型为基础,通过对我国中东西部212位农民的调查,实证研究发现,满意对接受移动信息服务的使用意向起中介作用、成本对预期使用具有负向作用[35]。陆敏玲(2012)基于TRA和TAM,通过对647位农村居民的调查,实证研究发现除娱乐性、信息性外,社会互动、长期在线和方便性对移动信息服务使用态度影响显著[36]。

受到手机阅读屏幕的限制,信息质量和系统质量也是制约用户采纳移动阅读服务的影响因素。刘鲁川(2011)、Zhou(2011)基于TAM,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信息质量显著影响感知有用性,系统质量而显著影响感知易用性[37-38]。黄怡菲、杨兰蓉(2013)基于TAM和TPB,以武汉市部分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高校学生对移动图书馆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39]。Lee(2009)等利用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将影响用户移动数据服务采纳后行为的因素分为激励因素(信息质量)和保健因素(系统质量)。实证结果表明,信息质量、系统质量对用户采纳行为影响显著,并受到用户使用动机(实用/娱乐)的调节[40]。

2.2.5移动广告服务

移动广告内容的可信性和信息性是影响用户采纳的重要因素。Chowdhury(2006)等对影响孟加拉国用户接受移动短信广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可信度是影响用户态度的重要因素[41]。Liu(2012)等对影响日本和澳大利亚两国用户接受移动广告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信息娱乐性和可信性是最重要的因素[42]。肖爽(2012)基于TAM,认为用户的态度和感知有用性对移动广告的采纳有直接的影响,而用户的态度由移动广告的娱乐性、信息性、干扰性和可信性来决定[43]。

2.2.6移动购物服务采纳研究

移动购物服务指用户通过移动设备进行产品和服务的交易。风险、便捷性、乐趣、外部影响是移动购物服务采纳研究中经常考虑的因素。

陆敏玲(2012)等从移动商务特征的视角出发,实证研究表明感知无处不在、感知个性化和感知情境提供以及感知风险对用户移动购物使用意愿有显著影响[44]。李晶(2012)基于TPB,实证研究表明信息系统满意、服务成本、个人创新性、愉、同伴影响、自我效能、主观规范、态度是影响消费者接受手机购物意愿的重要因素[45]。郑称德(2012)基于价值采纳模型(VAM)和TAM,实证研究表明用户对于移动购物的感知有用性和自我效能通过感知价值影响采纳意图[46]。

Maity(2010)基于认知成本收益理论、期望确认理论、TRA、TAM,提出了分析用户采用移动购物意图的模型,该模型认为用户态度的变量包括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自我效能、替代渠道作用、结果期望、愉悦[47]。Varshney & Madan(2010)通过调查发现用户不选择通过移动终端交易主要原因是成本太高和缺少相关知识技能,而通过终端进行交易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和业务需要[48]。

3研究述评

3.1研究方法

从研究方法上而言,对于用户层面的移动商务的采纳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研结果而采用结构方程建模、多元回归分析或因子分析等解释性的实证研究方法占据了主流,为了推进IS研究,Shmueli & Koppius(2010)认为有必要采用预测性分析方法,以创建更加符合实际的理论模型[49],如Chong(2013)通过结构方程建模和神经网络方法的对比,发现神经网络的方法在预测用户移动商务采纳行为时更符合实际[50]。

3.2研究对象

对于移动商务服务的用户群体,目前大部分没有细分,多数是基于普通个人用户的调研和分析,而对企业用户、不同类型用户的采纳行为研究还比较缺乏,下一步有必要针对包括企业用户、农村居民、学生群体、中老年用户、不同文化背景用户等进行调研,对不同用户的移动商务服务采纳行为进行分类和对比研究,研究不同用户移动商务采纳行为的区别。

3.3下一步研究方向

从采纳的动态过程和阶段而言,不管是个人用户还是企业用户,既包括初始采纳行为,也包括初始采纳后的持续使用和扩散即采纳后行为。创新研究应该同样重视采纳后的扩散,而目前大部分采纳研究关注点在用户的初始采纳行为上,而对采纳后深层次扩散的研究还比较缺乏。

移动通讯技术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是移动商务开展的基础,随着移动终端用户的不断增多和移动商务技术的变革,各种创新的移动商务服务不断推出,目前移动商务的应用领域已经覆盖到娱乐、金融、贸易、管理、营销、旅游、教育及生活的各方面,因此除了关注移动信息服务、移动支付服务、移动购物服务等领域之外,下一步应对各种新型移动商务服务的用户采纳行为进行深入和对比研究。

从采纳影响因素的选择上,多数研究只关注上述因素中的1~2个方面,很少有研究综合个人、组织和国家不同层面的因素。移动商务的采纳和扩散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影响因素既包括微观层面,也包括企业层面、产业层面和宏观层面,仅基于社会心理学从一般用户视角研究移动商务的采纳因素是不全面的,下一步研究中有必要建立新的理论框架,综合考虑个人、组织和国家不同层面的影响因素。

由于不同国家面临的经济发展条件和环境、信息基础设施、文化、法律法规等存在着差异,不同国家移动商务发展状况存在着不平衡性,其采纳和扩散的因素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目前移动商务采纳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美国、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台湾地区等,而在欠发达国家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率较低的区域相关研究的开展还比较少,下一步非常有必要进行国家和区域视角的移动商务采纳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cn/hlwfzyj/hlwxzbg/,2013-01-15.

[2]Ngai E W T,Gunasekaran A.A Review for Mobile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7,43(1):3-15.

[3]Varshney U,Vetter R.Mobile Commerce:Framework,Applications and Networking Support[J].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2002,7(3):185-198.

[4]Siau K,Lim E P,Shen Z.Mobile Commerce:Promises,Challenges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Database Management(JDM),2001,12(3):4-13.

[5]Dholakia R R,Dholakia N.Mobility and Markets:Emerging Outlines of M-commerce[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04,57(12):1391-1396.

[6]Alfahl H,Sanzogni L,Houghton L.Mobile Commerce Adoption in Organizations: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JECO),2012,10(2):61-78.

[7]冯海旗.移动商务研究与应用综述.[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10):116-120.

[8]AlHinai Y S,Kurnia S,Johnston R B.A Literature Analysis on the Adoption of Mobile Commerce Services by Individuals[A]∥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sia pacific management conference[C].Melbourne,2007:222-230.

[9]Liang T P,Wei C P.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Mobile Commerce Applic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4,8(3):7-17.

[10]Shin Y,Jeon H,Choi M.Analysis of the Consumer Preferences toward M-commerce Applications Based on an Empirical Study[A]∥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ybrid Information Technology[C].IEEE,2006,1:654-659.

[11]Harris P,Rettie R,Cheung C K.Adoption and Usage of M-commerce:a Cross-cultural Comparison of Hong Kong and the United Kingdom[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05,6(3):210-224.

[12]刘玉青,张金隆.个人移动增值服务分类及用户采纳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24):132-136.

[13]王汝林.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0.

[14]陈致豫,邓朝华,鲁耀斌.移动服务的分类及采纳模型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1:57-60.

[15]Fishbein M,Ajzen I.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M].MA:Addison-Wesley,1975.

[16]Ajzen I.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17]Davis F D.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MIS quarterly,1989:319-340.

[18]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6(第1版):186-187.

[19]Venkatesh V,Morris M G,Davis G B,et al.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oward a unified view[J].MIS quarterly,2003:425-478.

[20]Fang X,Chan S,Brzezinski J,et al.Moderating Effects of Task Type on Wireless Technology Acceptance[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6,22(3):123-157.

[21]Mallat N.Exploring Consumer Adoption of Mobile Payments-a Qualitative Study[J].The Journal of Strategic Information Systems,2007,16(4):413-432.

[22]胡秋灵,孙权.运用整合科技接受模型对消费者移动支付使用意愿的解析[J].统计与决策,2008,(6):121-123.

[23]杨水清,鲁耀斌,曹玉枝.移动支付服务初始采纳模型及其实证研究[J].管理学报,2012,(9):1365-1372.

[24]刘丹,张静.基于TAM的移动支付采纳影响因素研究(英文)[J].中国通信,2011,(3):198-204.

[25]Kim C,Mirusmonov M,Lee I.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Intention to Use Mobile Payment[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0,26(3):310-322.

[26]李志宏,白雪,马倩,等.基于TAM的移动证券用户采纳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学报,2012,(1):124-131.

[27]Yaseen S G.Exploring Critical Determinants in Deploying Mobile Commerce 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Management,2012:35-46.

[28]闵庆飞,季绍波,孟德才.移动商务采纳的信任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8,(12):192-193.

[29]邓朝华,鲁耀斌,张金隆.TAM、可靠性和使用能力对用户采纳移动银行服务的影响[J].管理评论,2009,(1):61-68.

[30]Lule I,Omwansa T K,Waema T M.Application of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in M-Banking Adoption in Keny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ing and ICT research,2012,6(1):31-43.

[31]Al-Jabri I M,Sohail M S.Mobile Banking Adoption:Application Of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Theory[J].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2012,13(4):379-391.

[32]周涛,鲁耀斌,张金隆.整合TTF与UTAUT视角的移动银行用户采纳行为研究[J].管理科学,2009,(3):77-84.

[33]黄浩,刘鲁,王建军.基于TAM的移动内容服务采纳分析[J].南开管理评论,2008,(6):42-47.

[34]韩超群,杨水清,曹玉枝.移动服务用户采纳行为的整合模型――基于移动阅读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2,(3):134-139.

[35]何德华,鲁耀斌.农村居民接受移动信息服务行为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70-81.

[36]陆敏玲.移动信息服务在农村地区初始采纳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26):13169-13172.

[37]刘鲁川,孙凯.移动数字阅读服务用户采纳后持续使用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1,(10):80-84.

[38]Zhou T.Examining the Critical Success Factors of Mobile Website Adoption[J].Online Information Review,2011,35(4):636-652.

[39]黄怡菲,杨兰蓉.移动图书馆用户采纳模型及实证研究[J].现代情报,2013,(11):172-177.

[40]Lee S,Shin B,Lee H G.Understanding Post-adoption Usage of Mobile Data Services:the Role of Supplier-side Variables[J].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2009,10(12):860-888.

[41]Chowdhury H K,Parvin N,Weitenberner C,et al.Consumer Attitude Toward Mobile Advertising in an Emerging Market:an Empirical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Marketing,2006,1(2).

[42]Liu C L E,Sinkovics R R,Pezderka N,et al.Determinants of Consumer Perceptions toward Mobile Advertising―A Comparison between Japan and Austria[J].Journal of Interactive Marketing,2012,26(1):21-32.

[43]肖爽,吴楣.基于TAM的移动广告用户采纳研究[J].今传媒,2012,(8):19-20.

[44]陆敏玲,曹玉枝,鲁耀斌.基于移动商务特征视角的移动购物用户采纳行为研究[J].情报杂志,2012,(9):206-211.

[45]李晶.移动网络购物采纳的影响因素与实证研究――基于手机网民的视角[J].中国信息界,2012,(2):50-55.

[46]郑称德,刘秀,杨雪.感知价值和个人特质对用户移动购物采纳意图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2,(10):1524-1530.

[47]Maity M.Critical Factors of Consumer Decision-Making on M-Commerce:A Qualitative Study in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Marketing,2010,5(2):87-101.

[48]Varshney G,Madan P.A Study of Functionality Dilemma and Barriers to Optimal Usage of M-commerce[J].CURIE Journal,2010,3(1):60-73.

篇4

论我国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的负面效应

我国民生财政的理解与政策趋势研究

非营利组织信息披露与社会捐赠:一个博弈分析

基于DEA-Malmquist的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效率实证研究

《资本论》转型理论及其现实意义考察

安徽农村教育水平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研究

基于波特模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竞争力分析

论遗产税的独特性

汽车消费税的消费效应研究——基于月度宏观数据的分析

持续经营非标审计意见与高管变更

我国信息制造业大企业国际化动因研究

衍生工具使用行为对公司价值影响实证研究

医院应收医疗款的管理

皖江城市跨江发展战略的思考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面板协整模型的实证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论现代道德选择能力培育及其路径选择

从“王”到“士”:中国古代身体规训的转折——《论语》和《道德经》的知识系谱学考察

哲学视域下的我国现阶段公共性问题研究

外资在华直接投资及并购若干问题研究——基于价值链的垄断竞争理论

交叉持股:日本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事件营销在科普图书营销中的应用

完善中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研究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综述

风险导向型内部控制体系构建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国际比较、启示和建议

关于投资环境评估常用方法的对比研究——以铜陵市为例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缺损探析

当前房地产企业税收管理之我见

企业社会责任成本控制的方法、程序和指标体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的相关性研究

合肥市物流企业调研分析及对策

烟草商业企业即时服务与客户忠诚培育探析

论薪酬杠杆在电网企业中的作用

铜陵市涉外企业外经贸人员业务知识需求结构问卷调查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平台建设的思考——以宣城市开发区为例

铜陵市水污染治理的调研

心智与语言——认知革命的哲学探源

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

论科学监督

基于生态创新的生态安徽建设策略探究

企业智力资本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信息质量的内容分析研究

论员工满意度和客户满意度的关系

浅析企业并购

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E-SCM及相关整合研究

我国应对新贸易壁垒的策略初探

我国历史上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及其启示研究

外国农业财税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农村合作银行的市场定位研究——以美国社区银行为借鉴

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开发性金融初探

从《赋税论》看威廉·配第的税收思想

基于Hurst指数的电力、化工行业股票风险比较研究

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几点思考

公司治理与企业风险的相关性研究

安徽省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策略探析

浅析企业成本控制下的质量成本管理

篇5

一、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文献综述

(一)互联网与农业发展结合研究

当移动通信技术、计算机、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原本在农业领域分散的线下销售模式与原手工粗放式生产转向线上销售与智能化生产,信息、网络和高科技慢慢融入农业的整个产业链条,包括产、供、销等多个环节,并且带动IT设备、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大数据信息服务等产业链条的全面升级。在互联网对农业信息传递功能方面,汪雷、汪卫霞(2010)以信息不对称理论为基本分析工具,通过重点分析农业信息的传播内容、传播途径等方面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了我国农业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农业信息传播滞碍的原因与机制。严方(2006)、李志达(2011)、李亮(2013)对“互联网+农业”信息利用现状、存在问题、解决方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以上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农业”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调动企业、社会、政府的参与,拓展“互联网+农业”发展模式,从而打开农业经济发展的新篇章。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对策建议研究

在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方面,朱链萍、张建华、王泽天(2015)等学者从定性层面做出了探讨,从“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支农”“互联网+耕地宝”的多种模式出发,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赵爱雪(2015)提出农业“互联网+”行动方向。万宝瑞(2015)认为互联网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自然会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作为政府首先应该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其次在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方面,要注重物流、互联网金融方面的建设;最后在提升农村信息水平和农民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将农村基层应用互联网与农业现代化连接起来,将信息化渗透到农业政务管理、农产品销售、农业生产等各个环节。从众多学者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利用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要结合本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政策支持、顶层设计、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开发、电商平台等多个角度来探索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比较落后

互联网与农业的结合首先体现在信息技术方面,但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普及率却不尽人意。首先,互联网技术并未彻底改造农业生产环节以提高生产率。其次,互联网技术并未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品质监督和管理过程。最后,互联网技术并没有将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打通并整合成精炼而完善的产业链。

(二)农村信息技术人才匮乏导致农民积极性不高

农村教育资源缺乏,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有限,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农业从业人员接受新事物的速度较慢且农民对于“互联网+农业”潜在价值和发展前景没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对于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认识不够深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互联网+农业”的相关配套服务发展滞后

完备的物流体系和金融支持是农村“互联网+农业”发展所必备的条件。而目前大部分农村地区发展所需的农村物流、金融服务等跟不上,如目前农村物流已经实现县城和乡镇全覆盖,但是绝大多数行政村还没有物流点,“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农民网上经营农产品销售面临发货难问题。金融服务上更落后,目前大多数银行只在县城有网点,在乡镇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农业银行,而且大多数网点并没有自动存取款的ATM机,金融服务跟不上,影响农民的网上交易。

三、互联网促进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互联网+农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用互联网思维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体系“互联网+农业”的本质是将互联网技术和思维全面融入农业经济发展的全过程,而不是互联网与农业的简单拼接,是一个渐进的、动态的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顶层设计、分阶段推进。因此,必须从全国层面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农业”的顶层设计,制定“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从基础设施、专项应用和服务体系等方面入手,明确入手环节、支持重点、推进措施,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将互联网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互联网+农业”发展的建设任务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配置,形成全国统筹布局、部门协同推进、各市分类指导的“互联网+农业”发展新体系。

(二)加强网络覆盖面,注重发展延伸要发展

农村互联网,首先,是要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覆盖,考虑到目前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速度,传统互联网金融还需要发挥主力作用,要不断地投入,并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培养、发展农村金融的主体,并且还要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推进、延伸等,要更大程度地发挥传统金融的作用,增加其规模,有利于将来传统金融向互联网金融的过渡,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为将来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打下基础。

(三)利用互联网打通农业各个环节

农村基层应根据本地区的特点,把自己本地区的优势与农村现代化建设连接起来,将互联网渗透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各个环节。农业只有把金融、物流、销售各个环节都打通,搭建电子商务平台,给予参与的农户以政策、资金的支持,以促进当地互联网行业和农业的相互协调发展,才会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汪雷,汪卫霞.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现代农业信息传播体系构建[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7):97-100.

[2]严方.互联网上农业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与管理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3]李志达.基于互联网的农业专家系统发展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1(6):135-136.

[4]李亮.农业个性化门户服务模式研究与实现[D].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5]朱链萍.互联网金融优化农村支付环境路径选择[J].金融经济,2015(10):62-63.

[6]张建华.互联网金融对农村信用社转型发展的启示[J].吉林金融研究,2015(4):43-45.

[7]王泽天.互联网金融下的农村金融发展策略调整[J].吉林金融研究,2015(7):40-42+54.

[8]赵爱雪.辽宁省农业农村“互联网+”行动方向[J].新农业,2015(18):8-12.

篇6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创刊词

关于中国的亚热带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福建省重点实验室简介

中国福建省亚热带山地4000年来植被变化的孢粉记录(英文)

近40年来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土壤中不同粒级碳的影响

上海人口经济增长及其对环境影响的相关分析

福建师范大学创新团队——亚热带山地生态过程

森林碳汇决策与农村可持续发展研究(英文)

湿润亚热带生态地理过程福建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通过论证

木荚红豆人工林细根生物量季节动态及分布

自然保护区群网生态建设的几点思考

土壤异养呼吸温度敏感性(Q10)的影响因子

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过程及碳动态模型

稿件表达格式规范

GPSRTK技术在公路规划定线跨河水准测量中的应用

福州市植被生态的遥感分析

GPS技术在交通中的应用

莆田市秀屿区海域资源开发利用及保护管理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福州市水环境的问题与对策

晚清西学东渐中西学中文书刊出版地域空间拓展轨迹

永安市旅游开发战略探讨

福建省旅行社空间分析

中国旅游酒店电子商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福州休闲旅游发展初探

基于GIS/RS技术的福州城区水域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GIS支持下的县级耕地分等——以福建省福清市为例

GIS支持下的福州市海洋功能区划

2003年高考文科综合第Ⅱ卷地理试题答题评析及教学对策

中学地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作用的思考

中学地理探究式教学策略与实验研究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征稿启事

中国1995—2000年省间人口迁移模拟与迁移因素对迁移规模贡献的分解

人口统计数据空间化模型综述

福建沿海主要城市入境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比较研究

新疆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期次划分

济南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重庆主城区空气质量时空分布及原因分析

气象要素栅格化方法比较——以福建省月平均气温为例

安徽省肥东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分析

科技进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动力——以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礼邦村为例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闽江口湿地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女贞和野鸭椿幼苗细根形态和细根呼吸的序级特征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影响力连年提升

环境变化对森林土壤CH_4氧化的影响

篇7

关键词:移动商务;浙江省;中小企业;经济特色;群落;移动商务平台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4-0048-04

前言

近年来,移动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移动通信和网络互连技术的融合和不断更新,将极大推进移动商务的快速发展。移动商务正成为人们重视的新领域,对于它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说法,可以暂时将移动商务定义为任何通过无线远程通信网络进行的商业行为。对于资金较少、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来说,移动商务的发展与改革,无疑是一股巨大的风浪,将带动整个中小企业的发展。另外,处于沿海地带的浙江省中小企业,更是有着独特的发展特点,移动商务的应用和发展也需要因地制宜,这样不但能带动浙江省的经济,更能带动中国的经济。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分析

(一)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基本情况

浙江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农业社会的富庶之地,但缺少工业化资源的先天条件。在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里,国家投入少,国有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似乎浙江人更懂得“滴水成河”的道理。在二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浙江的小企业开创了一条“轻、小、集、加”的具有浙江特色的国民经济发展路子。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特点

浙江省中小企业由于具有数量众多、分布面广的特点,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功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对推进浙江省工业化进程,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为重要和最为成功的部分。

浙江省中小企业最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1)中小企业扩张速度快;(2)中小企业以乡镇个体企业为主;(3)中小企业的轻型化结构明显;(4)中小企业生产以中间产品为主。

(三)浙江省中小企业主要发展模式――群落式

1.中小企业群落概述

中小企业群落是指聚集在特定地理空间内的小企业群体。众多中小企业择地群集分布首先与地理环境因素有关,如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毗邻自然资源产地与消费品市场。另外还与人文环境、工商传统、政府的政策导向等非自然的因素相关。

2.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群落式分布

凭直观我们发现,浙江众多中小企业并不是离散地、相互孤立地发展的,而往往是相互依赖、相互抱团共同繁衍壮大的。据初略统计,浙江省年产值超亿元的中小企业群落有306个,1997年的产值达到2 664亿元,平均每个群落的年产值达到8.7亿元,其中10亿元到50亿元年产值的群落有91个,50亿元到100亿元的群落有13个,100亿元以上年产值的群落有4个。

3.浙江省中小企业的群落式发展状况

遍布于全省城乡各地的大量专业性的中小企业群落的出现和壮大,是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发展的最根本的特征和最主要的动因。一个中小企业群落的发展,就带动了一方经济,富裕了一方人民,使当地的财政收人、城市建设、交通运输、邮电通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和人民生活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

4.浙江省中小企业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浙江中小企业群落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不断演化发展的开放系统。浙江小企业与天南海北的商家客户之间存在着多管路、多时空、多层次的商品交易和信息技术交流活动。这种交易和交流活动的单元密度、空间跨度、时间频率在国内商界是令人称奇的。以上从系统论的视角,对浙江中小企业群落这一新型产业组织系统的宏观概貌作了描画,下面再对它的微观结构特征作一些分析:(1)相对集中的企业地理空间布局;(2)以专业性市场为依托;(3)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4)生产性中小企业子群落与商贸服务性中小企业子群落相并联;(5)中小企业与大群落两极对应。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现状

(一)企业移动商务发展现状

1.国内外中小企业移动商务的发展情况

目前,许多国外中小企业正在利用各种移动商务来增加收入,降低成本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像远程因特网接入,移动办公。销售力量自动化(SFA)以及现场力量自动化(FFA)等移动解决方案,在员工人数众多的美国、欧洲、日本公司正在日益普及;而像定位业务(LBS),设备监控以及移动支付德国正为更为复杂的应用而兴起。这些应用可以降低各个行业(如银行、公共设施、交通及零售业)的成本,提高运营效率。与固定网络相比较,经济性是移动商务的优势之一,比如北京移动在八达岭高速设置无线车速监控系统,如果采用固网,需要铺设一条线路到相关地段,成本相当高,而利用移动的无线网络,就使得成本大大降低。从国际上来看,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市场,在将来的几年,必将经历一次巨大的发展。移动商务市场已经整装待发,期待着飞速发展的明天。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小企业遇到了更加严峻的竞争挑战,面临着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双重竞争压力,中小企业亟须市场创新,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以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通过调查表明,移动商务应用的行业市场分布比较均衡,这说明许多行业都存在对移动商务应用的需求。调查发现,政府部门和制造、流通、金融行业是目前移动商务应用的主要行业市场,未来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应用的主要行业是物流、流通、金融等高流动性和服务性行业。另外随着PDA、智能手机、pocket PC等移动智能终端产品的发展,移动终端软件市场潜力巨大。已经有许多软件开发商和系统集成商在为用户提供移动终端应用软件开发服务,未来移动终端软件开发将成为软件业发展的热点。

(二)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的现状及分析

1.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现状

浙江省中许多发展较好的中小企业已经实现了“替代阶段”的信息化目标,但是浙江省的核心企业在移动商务发展水平非常不突出,它们只是运用联网的电脑进行一些基本的办公或管理工作。在产业集群中往往存在一家或几家核心企业,它们的规模和实力超过区域中其他中小企业,完全或部分控制了集群产品价值链某个或某几个结点(工序),集群中其它众多中小企业实质上是共同完成专业分工的角色,服务于核心企业。

2.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的发展情况可以发现,企业总体信息化水平已经逐渐呈现出一种积极、主动发展的趋势,与移动商务应用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中小企业会在移动商务领域有更多的应用与意向,会逐渐从提高阶段向转型阶段发展,因为有了之前的良好基础与认识,再进一步实现移动商务会有更大的优势,但是通过调研了解到,即便部分核心企业已经在软硬件方面为移动商务的发展做了基础,然而他们更愿意将更多的建设资金、人力等投入到原有的有线商务发展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企业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关,中小企业在起步阶段就已经处于弱势,对原有的传统商务模式的认可,移动商务无法一下子替代,这也使移动商务发展一直都处于萌芽初期阶段。许多企业的高层领导曾经表示过对移动商务的质疑。外浙江省中小企业在移动商务的应用过程中,都认为这只是一种简单的替换,对移动商务的运用还只是表面化的。同时,核心企业的标杆作用不强烈,部分企业在应用移动商务时出现失败例子,这些也很大程度上导致了移动商务走进中小企业的速度缓慢。功能简单、容易推广也是各中小企业比较关注的,所以对于移动商务应用的功能性要求并不十分高,简单、容易推广并且能够满足大部分企业的移动商务平台更受企业的欢迎,此外,系统的稳定性和维护成本也是他们十分重视的。

三、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群落核心企业作用意识不强

核心企业同任何小企业一样,都无法孤立在产业集群之外,需要集群内众多的中小企业帮助它实现专业分工,由于巨大的投资、高昂的运转费用导致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无法复制核心企业的信息系统,加上核心企业由于自身的规模和业务需求,往往是该地区移动运营商的主要客户。如果由移动运营商出面主导移动商务产业平台的建设,那么移动运营商对核心企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况且,产业平台的建设并不影响核心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建设, 核心企业将乐于向移动运营商提供帮助。这样核心企业的价值也更进一步加大。但是目前两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尚无法做到双向的畅通与高效。尽管核心企业的作用各中小企业是一清二楚,但是在发展移动商务时并未对核心企业的作用提高重视,忽略了核心企业所带来的优势,没有体现出核心企业对其他中小企业的实质性作用。

(二)通用移动商务平台缺乏

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产业性,不同产业领域的宽泛或狭窄与企业群落的规模大小有某种关联性,同时同一产业的中小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紧密的关系。然而在浙江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中可以发现,缺乏标准的、规范的、通用性、公用性的移动商务平台,尽管在较早之前,有类似的移动商务产品,不幸的是,这类产品不仅应用范围较小,而且并不受欢迎。不少企业都表示了他们各自对早期一些产品的不满。通用型标准化产品的推出本身就是一个尝试,稳定的用户群体、能满足实际需求的功能、良好的内容质量以及包含关键参与者的盈利模式是必须考虑的因素,因此这种移动商务平台可以为产业内的每一个企业服务,并且产业内的企业可同时共用这种系统。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本身在资金上的周转困难,对移动商务的认识比较缺乏,要让每个企业都自己运营不同的移动商务产品,在短时期内比较难实现,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情形下,推出通用性的移动商务,是非常具有市场前景,可以满足浙江省中小企业自身的一个发展情况。

(三)传统商务模式的限制

浙江省中小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已经成为浙江省的招牌,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起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对推进浙江省工业进程,实现共同富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正由于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各个企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和业务经营模式,商务模式也呈现了较传统的固化方式,限制了移动商务的应用。尽管如今移动商务的技术逐渐成熟,也能被许多企业所接受,但是对于很多小企业来说都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没有充分了解移动商务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同时又基于中小企业传统的商务模式,使中小企业移动商务的应用发展受到阻碍。

(四)认识不足,观念陈旧

如今浙江省农村企业越来越多,占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比例高达96%,这种以点多面广的农村小企业为发展格局,经营各个企业的老板和员工多数都是出身于农村,学历上相对处于低位置,本身知识水平有限,又由于移动商务的发展和普及度并不十分广泛,所以他们对于移动商务的概念以及应用等接触甚少,使得对移动商务在企业中的发展形成很大一个障碍。另外无线技术的普及应用仅仅是近几年的事情,互联网的宽带接入刚刚让人们体会到消息技术创造的应用“奇迹”,而手机信号的“时断时续”让人感到移动办公时代的来临还是一种愿望,在原有固定网络运营比较顺利的情况,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很大的意向去尝试移动商务的应用。

(五)缺乏人性化

中小企业要想立足,必须具备一定的竞争力。除了自身竞争,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受到大型企业的挤压。小企业没有大企业那样雄厚的资金、齐全的设备和专业的人员,稍一不小心就会被淘汰,因此,为力保自己在商场战争中不被吞没,中小企业在很多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对客户做出一些缺乏人性化的行为。如在目前简单应用移动商务的过程中,有些中小企业总是会借助移动设备将一些信息强加于客户身上,这种信息并非是客户所急需的或者感兴趣的,而是企业为了能让更多的客户了解它们而被动接受的。

(六)专业人员

移动商务是信息现代化与商务的有机结合,需要大量的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型人才。目前,中小企业信息化进程日趋加快,移动商务必将成为企业经营信息化的又一重要手段,然而,如果不重视人才的培养或人才培养滞后,那么,人才短缺问题就会成为制约我国移动商务发展的诸多问题中最根本、最紧迫的一个。中小企业中,专业人员相对比较稀缺,因为专业人员需要支付比一般员工较高的工资,这样也就加大了中小企业的成本,企业领导并不十分愿意这样做,因此也就出现了对于人才不重视的现象。

(七)存在安全隐患

有线世界里,密码技术和合法认证书是电子商务增长的基础。而在无线世界里,安全性仍然是备受关注的领域。移动商务安全体系关键是保证交易数据和交易过程的安全,本身的开放性使移动商务系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安全威胁。如果用户信息、业务订购信息被改动,会影响移动商务交易的真实性。另外,移动商务对隐私保护构成了一定的挑战,由于它要牵涉到网络连接,这就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许多隐私问题,如位置感应和对移动电话号码的认定,移动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可以详细的了解你所在位置和个人情况(当然这也有有利的一方面)。使用PC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时,你很难保护自己的隐私权,而当你用移动电话进行移动电子商务活动时,这个问题将变得更加严重。

(八)资金有限

中小企业在使用无线数据服务时,会发现一些特点是:费用太高,难以被广大顾客接受。如用户使用移动支付方式银行要收取交易手续费,移动网络运营商还要收取服务费,再加上发送短信的费用,用户使用手机支付要比传统支付方式付出更多,而现在并没有很突出的需求来支持这一市场。高成本又没有突出的应用严重拉开了移动支付与用户的距离。本身中小企业的资金就少,周转起来也没有大企业那么快。

四、浙江省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策略

(一)构建中小企业公共移动商务平台

无论是移动商务运营商还是企业自身,都应该积极开发创建适合中小企业通用的移动商务平台,这样对双方都是具有较大的好处。鉴于群落环境下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分析,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整合资源,按照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方式,建设一个统一公用的面向群落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平台,既可以利用核心企业信息化管理软件与硬件平台资源共享的优势,又可以克服部分中小企业在经济及技术方面的困难,从而为集群中各企业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服务。这样的平台对于各个企业的财务预算都是比较有利,这样部分企业也会愿意尝试这种小成本的新服务。因此,面向群落企业的“移动商务产业平台”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在平台的结构上,每个产业可以具有特定的具体功能,都能为产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一定的功能服务。同时每一个具体的产业平台对产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所有参与者都是开放的,企业都可利用它所提供的功能服务来解决相应的业务问题,这也说明了平台应该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共用性,它所提供的功能服务是标准化、规范化。另外合理规则限制可以使项目逐渐走上正轨,运营完善,使产业平台能得到有效的共同利用。当平台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企业与客户的关系也会逐渐得到改善,各个企业在慢慢了解到移动商务作用时,会运用平台建立人性化体制,整合相关资料,提供客户需要的信息,这样从原先的短期或者临时合作,转变到长期的友好合作。

(二)加强群落核心企业作用

加强核心企业与集群内中小企业彼此之间的合作与联系:这是在核心企业中推进移动信息化共享平台的一个突破口。核心企业无法孤立在产业集群之外,需要集群内众多的中小企业帮助它实现专业分工。巨大的投资、高昂的运转费用导致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无法复制核心企业的信息系统,两者之间的信息交互尚无法做到双向的畅通与高效。因而,公共移动商务平台的建设应以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应用、能与核心企业信息系统兼容,且注重加强两者之间联系为主要目标之一。在公共移动商务平台的建设中,应充分考虑核心企业的意见,理清它与周边中小企业的信息交互需求。每个群落之间本身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联系渠道以及方式,在此基础上,继续寻找出更加合理有效地交流方式,彼此统一对核心企业进行实质性的认识,而核心企业,也应将自身所具有的优势和特点更加明确的展现给其他中小企业,更加形象更加深刻的让其他中小企业认识到移动商务对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三)加强移动商务宣传,强化企业内部人员意识

浙江省中小企业中农村中小企业占据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所以对于移动商务在企业中的发展造成了较大的阻碍,打破这种阻碍需要各个企业以及企业内部人员共同的努力。企业之间对于移动商务应用发展的交流非常重要,可以起到宣传作用。关键的一点是企业高层领导等对移动商务要有本质性的认识,企业应该加强内部各岗位人员对移动商务的宣传与培训,组织企业人员进行对移动商务相关内容的了解,让员工从意识上本质上对移动商务有系统性的认识,让人们对于移动商务的观念有所改变。另外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传统的商务模式固化现象比较严重,但是每个企业都希望自身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而且也随着对移动商务的逐渐了解,公共平台的建设,与客户的合作关系和商务模式可以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移动商务的发展会越来越顺利。企业在接受新事物时都需要过程,其中包括筛选,毕竟不同的企业发展状况不一,需要根据情况而定。核心企业可以带动周边对移动商务发展不完善的中小企业,将应用情况,出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等一系列现象反映出来,让各个企业相互之间借鉴学习,从而使整体都能运用移动商务。而对于那些还处于摸索阶段甚至还未开始移动商务发展的中小企业,自身则要树立和明确移动商务的作用与好处,督促自身跟住移动商务发展的脚步。

(四)加强移动电子人才培养体制整合教育资源

专业人员对于移动商务的发展是有较大的作用,所以应该加强移动电子人才培养体制,专门设置相关专业来进行学习,从简单学习到最后对移动商务的精通应用,同时整合教育资源,进行集中培训。面向开展移动电子商务的企业,对企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有所侧重的专项培训。单独请专业人员可能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所以可以对企业原有的一些员工进行培训,让愿意向移动商务专业人员方向发展的员工进一步学习深造,达到两全其美的效果。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小企业要加强对人才的重视,没有专业人员来进行一个正确的引导,移动商务很难被正确的应用发展。

(五)构建安全交易环境

移动通信的安全性还应该通过各种方式进一步增强,有效的解决安全问题是移动商务所必须的,从而能更好的鼓励交易服务。目前对电子商务安全体系的研究在开展中,电子商务的安全体系己经慢慢发展成型。除了大环境的安全,也不应该忽略企业内部小环境的安全,对于网络环境需要随时有人进行管理与维护,另外在设备上,应该尽量争取规范,只有当软硬件都具备拦截不安全信息时,真个环境才会显得更加可靠,那么移动商务的应用也会更容易让人接受,不再因为存在隐患而人心惶惶。

参考文献:

[1] 王汝林.移动商务理论与实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2 .

[2] 乐承毅.企业移动电子商务应用研究[D].昆明:昆明理工大学,2007.

[3] 黄玉婷.浙江中小企业国际化路径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8.

[4] 邱新军.浙江省小企业发展综述[J].连锁与特许,2001,(5):1-3.

[5] 李永刚.祝青.浙江小企业群落式发展初探[J].财经论丛,2000,(5):4-6.

[6] 车志科.中国企业移动商务发展研究[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7:233-240.

[7] 丁晓阳.移动商务重塑中小企业运营模式[J].商业时代,电子商务,2003,(23):1-2.

[8] 黄辰伟.以需求为导向的浙江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应用及模式[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99.

[9] 张万里.企业移动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及策略分析[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8.

[10] 祝炜.企业移动商务应用研究[D].上海:同济大学,2004.

[11] 孙志明.浙江小企业成才商业模式及其绩效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0.

[12] 颜飞,邵康,祝小艳.我国移动商务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10):20-24.

[13] 刘向东.中小企业信息化模式与策略分析[J].山东经济,2004,(3):6-7.

[14] 李琳,赵江.国内外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的解析[J].现在情报,2008,28(7):7-11.

[15] 邹伟.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研究[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00:100-110.

[16] 马伟锋.浅谈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J].中国有色金属,2007,(10):5-6.

[17] 信息产业部.通信行业统计报..2007 年1 月

[18] Sally Rao Hill, Indrit Troshani.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personalisation mobile servic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young Australia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2010,8(2),3-14.

篇8

关键词:网络营销;互联网技术;农产品;创新发展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发展,2015年地中国政府报告中将“互联网+”这一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已然成为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报告显示,互联网+开展实际中,会推动着互联网本身、数据计算能力与制造活动多方面的全新发展。所以,借助于对互联网+的利用,能够有效地帮助农产品产业完成新一轮的产业建设促使农产品的销售活动得以取得更大的经济利润,完成对发展建设战略的报告。

一、中国农产品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活动的开展成效将会直接决定我国的社会稳定程度与国际竞争力的表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农产品销售活动本身的开展,也应做到不断变化与发展,即,加强过往传统模式单一性、阻碍性的认识,在降低销售成本的同时,提高销售业绩,进而更好地适应这样的销售需求。在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活动中,农产品首先应当建立其品牌形象,其次,构建稳定的销售渠道,加强与客户之间的交流沟通,以客户的需求作为销售活动、生产活动的开展前提,促使企业与农民能够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得到更多的经济利润。在这个过程中,还应充分地认识到网络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销售模式是能够切实提高农产品销售业绩的。虽然,目前,其在我国的发展规模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只要能够做到研究结合实践,也就能够更快地实现农产品供销一体化,突出产业链条的建设优越性来。并且,中国网络购物市场本身也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而逐步提高着自身的市场影响力,其主要表现在网购销售额的逐年增长,与网购用户人数的不断增加,其增长速度快且销售利润十分可观。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网购这一新型生活方式的认识正在以一种较快地速度转变着,而农产品通过这样的网络销售活动是能够帮助自身得到更好发展的,其市场领域势必会受此影响而得以有效拓展。

二、农产品实施网络营销必然性

农产品在以往的销售活动中,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的传统销售模式,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市场的需求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农产品的传统销售活动本身的开展也就面临着来自于市场竞争体制所带来的活力削弱。所以,加强对网络营销活动的重视,借助于互联网的优势,来让其为销售活动提供帮助,促使网络营销能够成为农产品销售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电子商务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生活方式,通过对这一销售方式的使用,让农产品销售的范围得以有效拓展,并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地降低产品销售成本,促使企业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前提下,能够做到与客户的广泛交流,使得这样的销售活动能够成为农产品销售市场的积极影响因素。具体来说,影响新型农产品营销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

1.农产品供需矛盾的日益激烈

就目前我国的农产品销售活动来说,其受销售渠道的阻碍因素影响,使得供需矛盾显得较为突出,这也就为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特别是,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总值的逐年稳步提升,这样的供需矛盾有了更好地产品资源得以弥补。无论是单纯地粮食需求还是对各类食物原材料的需求,都有着较大的缺口,这样的矛盾存在,使得农产品网络销售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可是在实际情况中,虽然,这一缺口切实存在着,但是,农产品的实际销售情况还是有着大量的滞销,影响到了农民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农业的产业化发展,集约化经营。造成这样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说是信息流通的不畅,使得农产品信息难以做到及时地传播。因此,网络营销活动本身的信息传播能力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保障,也是缓解这一供需矛盾的有效举措。

2.农产品网络营销环境良好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其影响地不仅仅是社会大众的生活习惯,更多地也是在对社会大众的生活思维进行转变。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超过了8亿的网民,其中,以和农村地区的人数增长最为迅猛,同时,在对网民结构进行探究的时候,可以发现,无论是从年龄层面来说,还是网民分布数量来看,我国已然进入了网上购物发展的黄金时期。特别是,移动电子客户端与网上销售平台自身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的网上销售活动能够更加方便地被运用起来,农民本身也能使用这样有利因素来推动农产品的网上销售,在降低销售成本的同时,有效地提高了自身的生产经营利润。再者,物流行业的内部改革,为农产品的运输与配送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即冷冻链条的有效建立,使得农产品可以在较短时间地配送到客户身边,且其新鲜程度也能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这是十分可喜的事情。当然,我国的物流配送行业的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着一定差距,对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水平也还需进一步地提高,但是,就销售前景来说,我国处于高速上升时期,只要能够采取有效地方式方法,想要拉近这样的差距还是极有可能的。

三、农产品网络营销问题分析

因为信息技术与物流链的影响存在,在我国网络营销这一购物模式正越来越多地被社会大众认识,其中,以京东、天猫等为代表的电商为网络营销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这也就为农产品的销售创造了良好的提高机会。但是,从其未来的发展前景来说,想要让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得以多样化、全面化,其需要地是就农产品自身的不足因素来具体思考、具体分析。

1.农产品销售主体的定位存在偏差

虽然,现在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进入到了网络销售平台,但是,就其所占整体的比例来说还是较低的。这是因为,农产品销售者自身认识与知识水平的不足进而影响到了网络营销活动的开展。比如,网络营销活动开展需要销售者能够基本掌握对计算机的操场技术,这也就使得销售平台的与使用需要注重于对互联网技术、销售技巧的有效掌握,而这些技术需求对大多数的农产品销售者来说是一个具有难度的挑战,这样的困境存在,也就给网络销售本身带来了一系列的制约因素与发展风险。

2.电商销售配套环境有待提升

农产品销售活动的开展受季节因素的影响较大,所以,产品运输的配套设施的选择与使用需要根据产品的特征存在,来做好保鲜工作,即,注重于对冷冻技术的使。可是,在市场的实际运营中,因为物流技术与市场调节能力的不足,使得这样的销售环境难以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销售人才无法到位,销售针对性有待加强、销售产品又显的单一而缺乏竞争力,进而阻碍了农产品的网上营销活动。虽然,以移动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型购物平台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模式,但是,总的来说,农产品网上销售活动的开展依旧面临着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新形势下绿色农产品营销模式

在2015年的两会之后,互联网一时成为了全民热议的词汇,想要让网络销售成为农产品提高销量的重要举措,需要让农产品可以更好地适应网络销售的特征存在与销售需求,做到与传统销售渠道的有效结合,以此来实现对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条的建设。

1.绿色农产品营销

绿色农产品营销实质上就是农产品绿色生产和绿色经营的长期过程。这一方面,指的是农业生产活动的无污染生产,降低农产品的在生产互活动中可能面临的生产污染影响,提高农产品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指的是销售活动中受绿色农产品的特征存在,而得以开展的一系列销售活动,其内容能够满足新型的销售模式,在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得到更多消费者的青睐。

2.增强绿色认知,加大绿色营销推广力度

通过对社会大众的有效宣传,使得社会大众能够更好地认识绿色农业。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来作为引导政策,进而扶持企业的宣传工作得以落实到位,同时,也能让农产品的销售者更好地去认识绿色农产品、投入到这个生产活动中,在帮助消费者提高消费信心的同时,让这样的产品能够拓宽销售渠道,实现销售业绩的有效提高。当然,借助于网络销售平台可以让传统销售活动与网上销售活动紧密结合,帮助企业可以占据更多的市场占有率。

3.增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标准,树立产品品牌

在对生产基地进行选址建设的时候,应当选择在污染较低,适合于绿色农产品生产的地区。并且,在生产过程中,做到对现代农业的高效利用,严格地按照绿色产品的生产需求来做到对生产活动的严格把控。同时,也要将这些生产数据运用到销售渠道中去,以此来提高消费者对其的了解与认可,实现品牌效应的突出作用,让产品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着更加优异地表现。

4.建立新型的价格策略和供应链模式

在销售活动中,针对于价格制定来说,可以使用高价策略以及对差异化定价。因为,绿色农产品自身的生产过程有着较为复杂的程序,其生产成本较高,通过对这些策略的使用可以让消费者提高对产品的信任,伴以不同产品的包装与质量可以让差价策略得以落实到位,进而让不同的消费者选择适合其的农产品,促使产品销量得以提高。

5.对现代化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

物流配送体系的建设,首先,需要地是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比如,对农村道路与铁路的建设与维护、对运输设备的配置以及对存储设备的升级用户完善,促使市场需求可以得到更好地满足。其次,加强对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让农产品信息得以较快传递,提高服务水平的同时,也能做到针对性发展,特别是,当有假冒产品出现的时候,可以及时发现、打击。再者,设立直营的店面,在提高产品销售业绩的基础上,降低中间物流费,提高配送效率。当然,伴以互联网技术,为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下单模式供其选择,与配送方强强结合,形成自身的销售渠道,形成一个完整的销售链条。

五、总结

针对于农产品自身的营销特征与销售表现,农产品的网络营销活动需要结合互联网基础、电子商务模式以及客户关系等方面来实现网络营销效率的提高、做到在拓宽网销渠道的同时,降低营销活动的开展成本,真正意义上地让农产品成为网络营销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参考文献:

[1]李珊珊,赵h,孙腾飞.烟台大樱桃网络营销模式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14(10).

篇9

电商物流作为电子商务的基础,其运行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了电子商务的交易规模和实现程度,同时物流又属于服务性行业,必须采纳“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管理理念。基于目前电商物流存在的问题和电商物流客户的特点,从客户关系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通过强化客户关系管理来优化电商物流、实现电商物流的高效运营和客户高度满意的对策:建立高效的客户数据库、开发成熟的物流服务平台、提供客户满意的物流服务、进行客户满意度调查和实施客户忠诚计划。

关键词:

电商;物流;客户关系管理

近年来,电子商务以惊人的速度兴起并风靡全球,同时伴随其成长的电商物流也得到了井喷式的发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多数电商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选择。电商物流只有深入分析客户群体,密切关注客户需求,全面调查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提供个性化的物流产品和服务,保持与客户亲密长久的合作关系,在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提高客户体验,才能最终取得电商和客户的双赢。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电商物流存在的问题,结合客户关系管理的内容,探究优化电商物流的对策,以期为电子商务企业改善物流管理体系,实现电商物流的高效运营提供参考。

一、我国电商物流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已成为我国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2014—2015年,“快递”连续两年被写入惜字如金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视为“经济黑马”。随着“互联网+”政策的落实,更多企业搭上了电子商务的快车。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估算,2015年我国网络消费者数量将激增至3.29亿人,有望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商市场,更有专家分析认为从市场增速来看,中国电子商务已经进入成熟期。网购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带动我国快递市场的迅速扩大。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快递量共140亿件,同比增长52%,跃居世界第一。2015年上半年快递业务量累计完成84.6亿件,同比增长43.4%;业务收入共计1195.7亿元,同比增长33.2%。预计2015年全年将达2900亿元。面对如此猛烈的市场冲击,各大电商不断加强自身的物流管理。京东商城独辟蹊径,大胆自营物流打破了传统电商不做物流的常规,借此来解决国内物流水平不能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的问题;苏宁易购、卓越亚马逊等在自建物流体系的同时寻求第三方物流的支持,以提高对物流环节的控制力,提供更好的客户服务体验;当当网、国美电器等大多数电商选择物流外包,将该服务完全交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充分利用专业物流公司的优势来提升企业的物流管理;而阿里巴巴则更倾向于纯社会化的物流,力图通过信息的整合来聚集当下小而多的物流企业,合力打造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另外与中国邮政的深度合作无疑使它成为目前物流覆盖范围最广的电商,其在B2B和C2C领域的霸主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

二、我国电商物流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自营物流资金负担沉重

企业要自营物流必须具备与销售能力相符的运输力量和仓储容量,加上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规模不断扩张带来日益沉重的资金负担,企业将面临一系列不可预期的风险。京东商城通过不断融资,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物流体系建设中,从大型配送中心到物流人力资本,试图建立高效的物流系统,但若是没有成功,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资金损失,还极有可能波及到企业的核心业务。对于一些规模小、实力弱的电商而言,如果没有雄厚的资金储备,就根本没有能力自建物流体系。

(二)第三方物流配送效率低,物流成本高

尽管我国第三方物流公司发展较快,并且管理也不断加强和完善,但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可控性,资源浪费严重,作业效率低下。在基础设施上,硬件不完善,标准化程度达不到国际要求,很难与世界尖端的物流服务对接。在物流技术上,信息化程度较低,技术更新滞后,较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因此建立成熟高效的物流信息平台难度较大。这些因素都会导致上下游企业间的物流活动难以协调,成本高且控制力差,严重制约了合作企业的共同发展。中国仓储协会调查显示,我国车辆运营的空载率约为45%。由于物流公司无法时刻获知车辆的准确位置,也无法与司机随时随地保持联系,从而不能为其灵活地集货和配货;而司机又只能凭借个人经验确定路线,有时很难准确找到最佳路径,不仅耽误配送,而且增加运营成本。最终导致客户无法及时了解货物的配送情况,物流公司也不能向客户提供具体的配送方案。总之,电商企业在选择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同时,不得不接受其低下的配送效率和高昂的物流成本,以及因终端客户不满意其配送服务而造成的业务流失甚至客户流失的风险。对于秉承“客户至上”的电商而言,这将是致命的弱点,也将严重影响电商的客户关系和业务水平。

(三)客户满意度不高

1.货物破损和丢失时有发生“暴力物流”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大快递公司中,快递员们也都习以为常,一味地追求工作效率,对客户的包裹随意抛掷和踢踹,货物破损和货物丢失时有发生。此外,许多快递公司在收件人领取货物时,对于认领人的信息核对不认真,导致冒领现象屡见不鲜。

2.物流配送期限过长

尽管京东自建物流实现了货物当日达或次日达,顺丰速运的配送速度也获较多好评,但在三、四线城市和地区以及农村等偏远地区,客户还是很难享受到快捷的物流服务。就全国范围而言,漫长的物流时间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客户对送货速度越来越高的诉求。大部分的快递公司物流时间较长,而顺丰快递的速度虽然快,但费用也比其他快递高很多。

3.物流配送不到位

目前在许多地区和公共场所如学校等不提供上门服务,只在固定的配送点、小区门口、家属楼下或是某块空地等地方分发包裹,受送货时间和地点的约束,给一些客户带来很大不便,这样的配送方式并没有真正实现物流配送最后一公里的便捷。另外,货物配送时间和客户可接收的时间范围不匹配也造成很多客户的不方便和不满意。

4.物流信息传递不及时

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送,途中配送出现问题时物流公司也不会告知客户,甚至快递单号都查询不了,信息极度不对称使得客户无法在第一时间获取商品准确的物流信息,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配送人员和客户间的协调,同时漫长的等待和信息的闭塞会导致客户产生焦虑情绪,最终形成失望和不满。而在订单确认之前,客户更是难以快速获得货物具体的物流信息,如包裹运费、发出时间和到货时间等,有些需要客户到物流网点咨询或是询问卖家,而有时答案并不准确。

5.物流配送服务质量欠佳

物流配送人员的服务态度和水准将最终影响整个交易的服务质量。然而目前的配送人员良莠不齐,缺乏系统、规范的培训和管理,服务观念缺失,出现问题时消极回避,无法给予客户合理的解释,也不主动承担责任,造成使客户不满意的服务体验,严重影响企业形象。更有部分快递人员为了完成当天的送货指标,自行签收尚未派送的包裹,因此出现了收件人还没有收到包裹而网上的物流信息就显示“已签收”的情况。

6.客户退换货物不方便

由于网络交易存在一定的风险性,客户要求退换货的情况时有发生,这对电商逆向物流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电商对逆向物流还未足够重视,京东自建的物流系统只负责配送不接收包裹,客户退换货需要联系卖家询问退还地址,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联系物流公司将货物发回,除卖家承诺负责邮费的情况,其他原因退换货物的邮费还需客户自己承担。各大电商现有的退换货系统复杂且耗时较长,给客户操作带来很大不便。

7.客户个人信息安全受到威胁

2015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十大热点被投诉问题调查中,信息泄露占11.78%,仅次于网络售假排名第二,可见客户对于信息泄露的问题十分重视。包裹单上详细记录着收发货人的姓名、电话号码和地址等个人隐私信息,物流公司处理不当或是网络漏洞,甚至恶意交易,都会导致客户重要信息的泄露,轻则让客户陷入困扰,重则可能会伤害其人身或财产安全。寄递实名制的实施让更多的客户开始担忧其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三、电商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的特点

(一)客户分布广

电商物流客户区别于传统物流客户在于电商物流客户是通过互联网与企业联系的。近年来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十分迅速,凡是互联网所及之处都是电子商务的业务区域,因此电商物流的客户在地理分布上十分广泛。

(二)客户潜力大

虽然目前网络消费者只占全国人口总数的一小部分,且大多集中在中青年龄段,但在未来几十年这个群体将成为拉动社会内需的主力军,是电商物流服务的主要对象,他们的购买能力和潜在价值非常可观。

(三)客户需求日益个性化

产业经济电商物流的客户大多受过一定的教育,相对较为富有,注重自我,追求个性时尚,喜爱新鲜事物,要求一定的生活质量,同时地域、年龄、性别等实际情况的不同必然会形成客户间的差异,因此通常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和需求。

(四)客户与电商间信息沟通全面高效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多种多样的沟通方式,无论是访问企业网站还是登陆企业APP,客户都能够随时随地查询企业信息,了解各种产品和服务详情,结合公开的客户体验回馈作出合理选择,并及时准确地反馈服务体验。同时,企业可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数据模型,充分利用互联网庞大的数据优势,全面掌握企业的运营状况和变化趋势,从中获得企业项目的决策依据,找到满足客户需求的可行方案,再通过互联网第一时间答复客户、解决客户问题,从而实现客户与电商之间全面高效的信息沟通。

(五)客户关系管理成本低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客户关系管理不仅是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在线客户的迫切需求。在电子商务模式下,任何企业、组织或个人都能以低廉的费用从网上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从客户信息、客户诉求到客户反馈、客户满意,全部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快速地获取、集中和汇总,大大降低了电商发展客户关系的资金和人力成本。相比登记表、调查问卷、电话以及访问等传统方式,互联网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快捷而且更加省钱的客户管理优化方法。

四、基于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电商物流的对策

(一)建立高效的客户数据库

首先要通过对互联网大数据的搜集,建立有效的客户数据库,记录每一个客户的基本信息和交易的历史记录,具体包括客户姓名、性别和生日、电话和地址等联系方式、每次购买商品的种类、规格及价格、送货的物流公司、负责配送的人员、货物的运送时间、包裹发出及送达的地点、选择的运输方式、中转地点和次数等具体信息。通过数据库企业物流或是物流企业就能够全面地了解客户对于商品和物流运输的习惯和偏好,以便优化配送中心的选址、仓储商品的管理、中转站的设置以及运输车辆的调配,从而降低物流运营风险,提高配送中心和仓库的使用率及周转率,解决车辆空载率较高的问题,缩短物流配送的总耗时,使货物区域性的集中管理形成规模效应,大大降低电商的物流成本。同时,企业通过对数据的分类和汇总优化细分市场,确定不同的客户群体,主动为其提供更加个性化的物流服务,自动选择客户习惯的物流运输方式和配送时间及地点,让客户享受到更加便捷贴心的物流服务,提高客户的服务体验和满意度。

(二)开发成熟的物流服务平台

成熟的物流服务平台需要解决信息查询、服务咨询、客户投诉以及逆向物流等问题。平台应当与各个物流节点和运输工具保持信息随时共享和传递畅通,确保让客户在第一时间通过平台接收到商品准确的物流信息,甚至包括在尚未下达订单时客户查询的预计到货时间等平台也提供客户咨询服务,客服人员应该耐心解答客户提出的问题,并贴心提醒客户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导致原因和应如何解决。平台还可以接受客户投诉,电商应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而不是用“电话轰炸”等方式要求客户撤销投诉却不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帮助客户解决问题不仅能改善客户体验,提升企业形象,还有利于电商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强化竞争优势。电商可以通过该平台来优化商品逆向物流的环节,当客户确认退换货的要求时,平台自动将该笔订单进入退换货程序,同时通知物流环节人员根据记录的地址上门取货,而在退换货物的货单开出后,平台也会及时通知卖家到货时间以便卖家和客户的后续协商,简化退换货系统,缩短退货返现、换货返货时间,提供更为优质的退换货服务。

(三)提供客户满意的物流服务

有学者考察网络消费时代物流服务与客户消费行为的关系,总结出物流服务质量带来的客户满意是网络消费中企业获得客户忠诚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无论是自营物流还是将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公司,电商都应该重视为客户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电商可以根据客户对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的需求,提供多种送货方式和时间期限,甚至可以推出私人订制的服务。由于客户需求偏向不同,物流费用必然有差别,但无论运费高低,企业物流或是物流企业都应该确保货物准确、无损地送达到客户手中。电商还应高度重视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尽管有地点和时间的限制,电商还是要尽可能实现每一个包裹都亲自上门送达客户手中,为客户提供“一步到位”的物流服务。另外对时间有特殊要求的客户可以与物流负责方约定物流时间,并协定若未按时送达可退返运费等要求;还可以选择定时配送,提前和配送人员联系,预约合适的时间,为送、收双方提供便利。总之,面对客户对物流服务的特殊需求,电商应打造量身定制的物流服务,获得客户的满意和认可。

(四)开展客户满意度调查

客户在每一次交易完成后都需进行一个简单的物流服务满意度反馈,作出总体评价的同时也可以说明对其中某个物流环节的体验和感受,表示满意或提出批评并提出意见。另外,每隔一季度、半年或一年,电商还需进行一次全面的客户满意度调查。调查中,客户针对产品包装、运输方式、送货时间、配送地点以及配送人员等内容作出评估,表达对电商物流产品和服务的整体印象,评价其是否符合或超过自己的预期,并对结果进行原因分析,对企业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这样的调查能够很好地反映客户的真实需求,帮助企业深入了解客户对物流服务的具体诉求,挖掘出客户的潜在需求,研发出满足客户需求而超出客户预期的产品和服务。

(五)实施客户忠诚计划

通过客户细分,选择合适可靠、有价值的客户,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客户忠诚计划,让实施对象即忠诚客户享有特殊、丰厚的奖励福利和优惠待遇。并且通过这项计划与客户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在吸引新客户的同时更要重视与老客户的联系,争取将新客户发展为老客户,老客户发展为忠诚客户。忠诚客户不仅自己重复购买企业产品,还会为企业作免费的口头宣传,他们对产品和服务的价格敏感度较低,更愿意向企业反馈信息,甚至对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差错也更为包容。因此通过这些特点来判断客户的忠诚度,对于忠诚度较高的客户给予一定的奖励,维系这些客户的同时也鼓励那些新客户或忠诚度不高的老客户加强对企业的忠诚感,从而获得更多的忠诚客户,降低客户流失率。

[参考文献]

[1]金红桥.浅谈电子商务环境下的物流配送[J].职业教育,2013(3).

[2]吴玥.电子商务物流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综述[J].中国储运,2009(7).

[3]赵佳菲.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客户关系管理研究[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0(2).

[4]谷再秋.基于CRM的速递物流核心竞争力研究[J].经济视角,2010(3).

[5]唐光海,李琪.网络消费经济学:对物流服务与顾客忠诚实证考察[J].物流管理,2009(7).

[6]张劲珊.物流电子商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篇10

[摘 要] 在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影响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与互联网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并在此产生了大量的数据信息。而政府部门则可以通过利用互联大数据,完善自身的信息统计能力。

[关键词] 大数据;互联网;政府;统计;应用路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084

[中图分类号] C8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191- 02

0 引 言

政府在统计工作的开展中,依靠传统的数据统计手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且效果不佳。为提高统计效果及质量,做好互联网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则势在必行。

1 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路径分析

1.1 经济发展中的使用

以往官方都以月度、季度等对各项经济指标进行统计,通过GDP、采购经理指数、社会消费零售额等对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现如今,互联网企业能够利用大数据实现所有经济指标的搜索与完善,使其在第一时间对国民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展现,让宏观经济监测及时性、可靠性及覆盖面积得以提高,同时也为宏观经济部门对未来经济的发展行情、预测等提供了数据支持。

1.2 统计人口

以往政府进行统计人口的时候,需要消耗大量的人物财,才能完成普查,并获得数据包括全国和地区人口数量、城市和农村人口数量、人口性别比例、人口地域分布、年龄结构、出生匆死亡率等;若使用互联网,将极快的获取PC段及移动端网民所在的地域、性别等数据,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网民行为的研究,得出其消费的能力、兴趣爱好等特征。

1.3 旅游管理中的使用

以往政府部门都是在旅游结束后,对旅游总量进行事后统计,但是引入互联网大数据后,可以通过对网民旅游出行路线的搜索,大致预测网民旅游的趋势。然后,利用对网民热搜旅游关键词与实际出游人数数据进行分析,对未来旅游景点的人流状况进行预测,从而帮助旅游管理部门预测未来旅客数量,完善疏导、突发事件应对方案的制定。

1.4 社会就业中的运用

以往政府部门都利用毕业生人数增长数量与劳动力需求增长状况的数据比较,分析就业形势。但引入互联网大数据后,就可以利用对网面搜索关键词趋势的研究,了解毕业生就业需求与压力所在。例如,通过对“找工作”一词的搜索数量变化,掌握毕业生求职需求,从而填补人社部数据空白,掌握社会就业需求及就业趋势,做好政策的制定与微调。

1.5 价格统计中的运用

以GPI统计为例,价格统计的最新数据来源包括互联网企业数据、电子商务交易数据等,相关数据具有量大、更新速度快等优点,做好相关数据的使用,将进一步减少统计开支,增加指标次数。一般可通过以下三种方法利用大数据完善价格统计工作:一是采用搜索方式收集网上交易价格数据;二是与电子商务企业进行合作,获取交易价格数据;三是建立商场、超市、医院等实行电子计价的采价点向统计部门报送交易记录的制度。

1.6 医疗卫生中的运用

以往政府部门多利用对医疗机构的个数、就诊人数及次数等事后数据,对医疗服务状况进行研究,但引入互联网大数据后,可以使用在线数据对疾病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通过对热搜关键词的研究,组建大数据模型,实现对某区域未来疾病动态数据的预测及各城市热点疾病的重点治疗医院进行排名。通过互联网搜索大数据的使用,将提高卫生监测部门对流行疾病发展状况的掌握程度,使其可以提前做好预防策略的制定,完善热点医院的管理督查工作。

2 使用互联网搜索数据对房地产价格进行预测

国统局通过对北上广、南京、西安、沈阳这6大城市的二手房价格的百度搜索数据为依据,对我国大中型城市的二手房价值销售指数、影响变化因素进行了预测建模分析。从而得出了每月与上月的新房与二手房价格变动指数。通过科学收集数据,六大城市的二手房与新建房销售价格指数均是解释变量。

二手房与新房价格有关关键词的网络热搜指数被称为解释变量。一般对关键词的选择需经历三步:第一步,以购房人购房决策时关注的主要内容进行关键词初步确定;第二步,利用百度搜索引擎的关键词自动推荐技术,得到与二手房价格相关和新房价格相关的关键词,剔除重复和数据量较少的关键词,组成关键词库;第三步,对关键词和房产价格指数相关性关系进行研究,实现关键词的筛选。通过多重筛选,选出了对二手房价格变动影响最大的12个关键词和对新房价格变动影响最大的8个关键词。变量的关联性可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探查,经研究,预测效果最优的是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模型,而二手房与新房价格网络热搜关键词则是宏观经济形式与房产政策。所以,使用网络热搜数据,不仅可以有效预测房价变化,还能掌握经济主体的发展规律与趋势。

3 对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展望分析

3.1 使用互联网搜索指数建立雾霾和环保关联性指数

通过构建雾霾与环保关联性指数的方式,对城市的空气质量及雾霾与环保出行指数进行研究、呈现。然后借助合理手段,宣传低碳理念,将提高群众对雾霾的重视与出行行为的调整力度,同时也有助于政府部T了解“市民对雾霾及环保的关注度”。

3.2 通过分析互联网购物搜索数据对居民收入进行预测

统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住户收支数据,由于个体会利用网购的方式在互联网中留下热搜数据,所以可以通过对网络搜索内容的研究去了解居民的关注热点,然后对居民的收入水平进行推算、预测。接着基于居民家庭消费特征,建立科学的收入测度模型,从而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控制效果与预测准确性,为政府宏微观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

4 结 语

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互联网中不同含义的关键词进行筛选、统计、建模、分析,所得的数据才有助于完善政府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等。因此,做好大数据应用方法的科学探索与应用,将为政府宏、微观决策的制定,提供可靠而科学的信息数据。

主要参考文献

[1]武小红,尹发能.“互联网+”时代的中学地理教师专业发展策略[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