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问题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5-31 15:2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问题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问题的现状

篇1

一、工作强度过高,精神紧张焦虑,需释放教师心理压力

幼儿教师既要关心幼儿生活起居,又是一名懂教育的“教育家”,精通琴棋书画的“艺术家”,撰写文章的“作家”,与家长沟通的“外交家”。在一天的工作中,教师既要关注幼儿的餐、饮、睡、便与安全,又要负责对幼儿进行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既要不停说话,又要不停地走动;既要“眼观六路”,又要“耳听八方”;既要考虑班级内部环境的创设,又要及时处理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各祥的问题;上课之余还要写许多的计划、小结、观察笔记、反思报告、幼儿成长档案等。一天工作结束后,很多教师的声音都己沙哑,话都不想再与家里人说,因为己经与幼儿说尽了。工作内容琐碎、繁重,挤占了教师许多的休息时间,花费了教师较多的精力,也占据了许多思考的时间、自由创造的时间和吸取新知识的时间,而且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

然而对于教师来说应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合理地安排好工作、学习和生活之间的关系,尽量每天适当留出余地。无论工作多么繁忙,每天应留出一定休息“喘气”的时间,如爬山、喝茶、聊天等,养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让精神上绷紧的弦有松弛的机会。幼儿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帮助教师有效地减轻工作负担。如我园课程内容相对固定,不盲目跟风,这样教师就会少走弯路,尽管同一主题年年做,但对教师来说,组织策略可以调整和完善,这样教师准备活动的时间更少,对活动把握更有效。每个主题、每个大型活动结束后,教师们都会亳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一旦有人有了好主意,或者组织了一个效果不错的活动,很快会在全园推广。减少教师不必要的重复劳动,使教师在工作中恢复到正常状态。

二、付出与获得失衡,产生情绪波动,需疏通教师心理淤积

人们总是希望有付出就有回报,付出与得到是对等的。幼儿教师每天都在做着同样劳累的工作,都在辛劳地付出,既有保育的要求又有教育的责任,还有教学的任务;工作时既要身体各部位不停运转,精神上也需高度紧张。那么得到的回报如何呢?幼儿教师工资与国家公务员的工资相比相差甚远,与义务教育的教师工资相比较也偏低,退休后的生活补贴更没保障。职称、岗位、地位等实际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使一些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不喜欢,想问题走极端,遇事不冷静,经常发牢骚,情绪悲观消沉。

园长要抓住一切机会,极力为教师呼吁,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通过法律法规合情合理合法地为教师争取工资报酬,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关系,抓住发展学前教育的大好时光,保障好教师的职称、工资、生活补贴、评优、编制等问题,让教师无后顾之忧,轻松上阵,消除烦恼,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教师心理失衡的外部因素,让教师合理正当的需要在满足过程中不断产生珍爱自我,热爱工作的积极情感,从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三、生活圈子狭小,人际关系不和,需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幼儿教师基本上是女教师,生活圈子基本是两点一线,家里忙家务,单位忙工作,工作性质都是与天真可爱单纯的幼儿接触。八小时之外的空闲时间极少,即使偶尔有空的时间也不想走出去,就想安静休息一下。这种生活的单调、工作的封闭,容易造成幼儿教师斤斤计较、心胸狭窄,毫无宽容之心,眼中容不得半点沙粒,看问题表面的多一些,容易被外面环境感染,情绪化处理问题,也较喜欢传是非,这是幼儿教师的突出特点。如果角色位置摆不正,缺乏必要的交往技能和手段,就容易出现与领导抵触,同事关系紧张,造成人际沟通不畅。

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宽容和善待领导和同行,更要宽容和善待自已。应主动与人交流,可以把不如意的事情说出来,如家务的烦恼、孩子的学习等,也可以把自己高兴的事儿与大家分享,如自已买了一件漂亮的新衣服、电视里有趣的新闻等。园长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如QQ、博客等,私下与教师畅聊,多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组织丰富多彩的外出活动,如踏青、爬山、泡温泉、看海等,开阔视野,陶冶情操。胸怀宽广了,人也就想得开了,人际关系就缓和了,同时也消除因工作不顺利、人际关系紧张而引起的苦闷、怨恨、忧愁和暴躁。

四、教育对象特殊,情绪烦躁不安,需减轻教师心理恐慌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幼儿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受教育者群体。他们好奇、好动、好问、好模仿,喜欢探究新事物,却又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和自我保护的能力。他们既给教师带来快乐,也给教师带来烦恼。尽管幼儿园每天都有安全检查,时时刻刻都在进行安全教育,但由于幼儿对危险的无知或者可以说是不懂害怕,导致他们做事常常不顾后果而出现一些意外。幼儿的安全、幼儿对危险的无知,就像一个套在教师头上的紧箍咒,让她们的精神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使她们对工作存在着恐惧。

应积极改善幼儿生活、户外活动环境,定期检查设备设施及幼儿园大、中型玩具,创设安全环境。健全安全教育管理制度,在组织幼儿各环节活动时,如对幼儿来园、离园、户外活动、入厕、洗手、上床、吃饭等环节做出详细要求。增强幼儿体质,加强幼儿动作敏捷性和灵活性训练,制定相应的发展评估标准和体格锻炼计划,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平行性,定期进行评估,减少事故的发生。这样,可以消除教师的恐慌,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帮助教师走出心理沼泽,恢复教师心理平衡。

五、家长期望过高,身心极度疲倦,需扫除教师心理障碍

目前,入园幼儿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但家长的教育理念滞后,经常向教师提出许多不合理的要求,如孩子的识字量、做算术题的能力等;家长溺爱孩子的程度也高,容不得一点的吃亏,孩子稍有磕磕碰碰的事,不分任何原因,就一味责怪老师;家长对教师的日常管理也经常提要求,座位坐中间,床位离电风扇远一点,跳舞要领舞,做操站前面等等。这样给幼儿教师带来很多忧愁烦恼,长期积郁在胸。虽然表面上看不到有什么表现,但内心受到消极情绪的控制,身心极度疲倦,影响工作效果。

园长要通过幼儿园网站、电视媒体、社区宣传、家长学校、亲子活动、家长沙龙、报纸、专家讲座、家长开放日、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角色体验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宣传科学的教育理念,转变家长的教育观念,达到教育的同步化。同时引导教师要宽容、包容,认识到不同的人文化背景不一样,知识水平不相同,会有不同的声音是正常现象,用一颗平常的心去对待,促进教师的心理和谐。

六、评价考核不公,产生不满情绪,需消除教师心理不满

幼儿园评价考核如果不公,教师工作就会因得不到正确评价而产生怨气。一是幼儿园的制度、检查、考核只注重了某些方面,忽视了另一方面,造成教师的不理解;二是幼儿园的管理者在评价教师的工作时随意性、不科学性较大,比如评课以标准化、统一化的评价模式来要求教师;职称评定中个人说了算,对与自己关系好的教师给予特别的照顾;评优、评选也缺乏应有的公平和公开性。这样导致教师不满的情绪,极大地挫伤幼儿教师的工作热情。

篇2

关键词: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对策

当前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人数急剧增长,由此引发大学生就业难、生存难等许多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大学生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职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组成部分,由于在学校和成绩等方面比普通大学生要逊色,因此高职生所面临的压力要大于这些普通大学生,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基于以上原因,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一、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健康测试

笔者为1000名高职生做了心理健康测试,测试题所显示的结果令人感到吃惊:在所调查的1000名高职生中,只有215人心理健康,497人有轻微的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很严重的人高达288人。这些数据表明大部分高职生都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高职院校必须高度重视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

1.高职生有抑郁自卑心理

笔者调查了某高校300名高职生,发现心情愉快的学生人数为70人,心情一般的人数为53人,感到郁闷的人为79个,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的人数高达98人。这些数据表明,很多学生都处于抑郁自卑状态。

很多高职生走进高职院校是一种无奈的心理。他们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还有的人感到自己前途渺茫,不知道将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因此郁郁寡欢,十分自卑。同学、朋友聚在一起,不免进行攀比,这样经济条件稍差的学生很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的高职生一般不喜欢与人交往。他们没有表现欲,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他们很少有快乐的情绪。

2.高职生学习积极性较差

笔者对300名高职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做了调查,积极完成作业,学习有主动性的人数为43人,基本能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的人数为53人,29人学习的时候偶尔积极,139人从来不主动完成作业。这些数据说明大部分的高职生学习积极性非常差。

很多高职生家庭环境较好,没吃过苦,他们把学习当成一种沉重负担,迫于家庭的压力才上学。还有的人只想混一张文凭。所以这些学生在学习上表现出很大的惰性,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学业。

学习主动性较差的高职生其实内心矛盾。他们一方面对自己的学业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另一方面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很后悔。

3,高职生不能正确面对挫折

很多高职生自我防护能力差,自理能力差,情绪十分不稳定,容易产生波动,没有勇气面对困难,碰到挫折后就会一蹶不振,所以经常出现自暴自弃的现象,更有自杀的事件发生。

二、高职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自身原因

高职生正处于人生发展变化的转型时期,因此容易产生心理波动。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现实与理想的差距,在认知上发生偏离,导致面对困难,不知所措,逃避现实。

2.外部原因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竞争和挑战充斥着整个社会。这些因素使高职生感到无所适从,心理负担沉重。尤其是现在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而高职生因为院校和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在就业中更处于不利地位。

三、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针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职院校要采取一些措施使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仅能体现学校的精神面貌,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载体。因此,一定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多组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多开展一些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2.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

这些工作小组可以多举办一些心理健康讲座,让学生了解相关知识,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还可以给学生做一些心理测试,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够疏导学生心理,使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进一步加强。

3.加强高职生的自我健康教育

高职生的自我教育在自我保健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着重要作用,影响人格的发展。高职生要学会自我调节,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调整自我意识,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消除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情绪,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4.鼓励高职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学生参加文化活动,可以陶冶情操。学生多参加社会活动,可以学会如何在社会中更好地生存。

5.加强高职生的就业指导,缓解就业压力

由于主客观原因的存在,高职生的美好愿望与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往往存在巨大的差距。所以学校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功能,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使他们能够快乐地走向社会,积极地面对未来。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适应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适应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反映在刚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新生身上。根据国外精神疾病的研究结果,社会心理适应不良综合症的表现特征是受到不良刺激以后三个月,人们的心理对社会刺激产生一种适应不良的反应。由于生活环境、人际环境、学习内容和方式以及角色地位的变化,一些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期内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心理适应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自豪和自卑的矛盾,渴望交往和孤独的矛盾,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等,并由此而产生一系列症状,如学习方面有考试综合症、学习适应不良症等;人际关系方面有社交恐怖综合症、异性恐怖综合症等等。根据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患者有42. 35%,在被调查的170人中,其中由社会心理适应不良引起的综合症患者有17人,占总数的10%。从大量的调查资料来看,这个比例有上升趋势。此外江光荣也提出:心理适应问题明显高于其它心理障碍,特别是在大学新生中,适应不良已成为首要而普遍的问题。

众多的研究显示,大学生中有四个高危群体,即新生群体、贫困生群体、单亲家庭群体和毕业生群体。新生群体是很多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首先予以关注、研究和开展心理调适的群体。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大学新生进行心理调试,提高大学新生心理适应能力,是整个大学阶段教育工作的基础工程。近些年的大学新生与早期的大学新生的情况有所不同,早期的大学新生(如79级——82级)很多都有丰富的社会阅历,而近些年的大学新生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阅历浅、思想较单纯、自主要求强烈而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较低,基本上保留着中学后期即青年初期的一些心理特点。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因此帮助大学一年级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对他们进行相关的心理适应方面的调整至关重要,这也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预防为主”原则的体现。应该通过有组织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完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品质,提升其心理适应能力,使大学一年级学生能对四年的大学生活有更好的规划与憧憬,帮助其迅速进入角色,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由于适应不良所产生的问题。

国内解决大学生入学适应问题主要是采取思想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形式,这些形式对于帮助大学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实践证明,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教育面广、对象分散、内容缺乏针对性、教育周期长,因而对帮助学生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的作用很有限。多数大学新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适应与发展的问题,采取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更适合多数大学新生的需要。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的助人过程。从宏观上来看,高校开展团体心理咨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不断地接受社会环境的熏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联系、人际关系。这种群体关系既可能使人得到满足和发展,亦可能使人受到阻碍和伤害。事实上,人类的许多适应或不适应、心理健康或障碍往往起源、发展、转变于人际关系中,这在人际关系日趋频繁、复杂的当今社会更是如此。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高速发展,竞争机制的导入,造成躁动起伏、变化剧烈的社会环境,威胁心理健康的因素越来越多,而这种社会大气候也冲击着大学校园,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增多,心理适应不良加剧,精神疾患的发生率不断增高。国内已有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在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中,约有10%-30%的人有心理问题。而他们的心理问题相对集中在某些方面,比如与环境适应不良有关的问题、与人际交往有关的问题等,把具有相同性质心理问题的学生组织起来,通过团体咨询这种应用范围广泛的咨询形式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在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学生心理疾患增多的情况下,开展团体咨询就显得尤为必要。我们应该对这种方法进行大力推广,改善大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

参考文献:

[1]赵君.21世纪大学生心理问题发展的五个趋势[J].中国地质教育,2003(3).

[2]江光荣:社会变革与人的适应[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1995(6).

[3]张晓勇,胡吉省,吕瑞芳.浅谈大学新生心理特点及其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75-76.

篇4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解决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结构的改变,现在的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且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不断增多,他们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沉重地敲击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心扉。五年制大专院校学生的学习环境是比较特殊的,大专的教育模式给他们带来了宽松的生活环境,没有学习的压力、环境的约束,因此五年制师范学校中的高职类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是作为班主任的我们所必须关心、分析和解决的。

一、五年制大专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学生排斥父母、老师及身边的同学,觉得每一个人做的一切都是在针对自己,自己不犯错的时候“不关心自己”,一旦犯一点错误就抓着自己的“小辫子”不放。从而对班级以及教师产生厌恶情绪。

(2)绝大多数学生在家长的娇惯之下以自我为中心,不容别人发表不同意见,觉得如果别人不听自己的,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或是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找别人的错误,开脱自己,从不主动反省自己。

(3)个别学生撒谎成性,张口闭口都是谎言,并“合理”地生活在自己编织的谎言当中。这已经成为严重的心理问题。

(4)一些有住宿要求的学校里,很多学生(包括越来越多的女生)在宿舍就寝时没有家长、教师的规范管理,出现抽烟、喝酒、夜不归宿、上网通宵等问题,并认为这就是“时尚”,这就是融入住宿生活所必需的。

(5)缺乏明确的目标和正确的社会生活意识。学生之间相互模仿,动不动就出现“我要退学”“我要打工”这样轻而易举决定其今后生活的幼稚言论。

(6)由于班级中女学生较多,“学习有什么用,不如找个好老公嫁了”这样的思想根深蒂固,一些女生整日讲究穿着打扮,浓妆艳抹,找男朋友。

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

(1)仔细观察排斥父母、家人、亲朋的孩子们,会发现他们绝大多数生活在单亲家庭之中,缺乏父母的关心,得到的往往只是物质上的关怀和父母由于愧疚而产生的“畸形”的爱。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同学或好朋友的关心和认可,另一方面又因为好朋友和其他朋友要好而嫉妒或是怨恨。这些孩子极度敏感,身边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手势,都影响着他们。

(2)新一代的独生子女成为了班集体的主要组成部分,父母的溺爱,家人的迁就,使他们从小就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行为习惯。这些学生时常产生的想法就是:凭什么。“凭什么说我”“凭什么我来做”,等等。这种思想行为习惯不是进入学校之后立刻就能改善的,所以这种心理问题影响着孩子们与周围同学相处的方方面面。

(3)学生撒谎成性的心理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家庭管教严格,不敢说实话;另一方面是他撒谎之后可能会得到称赞,满足内心的成就感。在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下,孩子们开始功利地撒谎,最终成为难以改正的心理问题。

(4)如今视听传媒极度发达,社会的宽容度越来越大,个性、时髦影响着每一个孩子稚嫩的心灵。抽烟、喝酒就是“时尚”,辍学打工也能发财,“好好学习不如嫁好老公”这种无稽之谈却成为了一些学生们的追求。这种问题绝大多数是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学生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成熟的思维,易受他人影响而造成的。

三、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1)班主任应该给学生“爱”。因为爱是一个人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主题,没有爱的人生是容易变质的,是不完整的。只有学生感受爱、拥有爱、付出爱,他们的内心才会纯净、宽容,懂得知恩图报,善待他人。

(2)班主任应当时常联系家长,从各方面给孩子正确的关怀与教育,尽量避免要严就连打带骂,要松就纵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样极端的教育方式。尽量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

篇5

论文关键词:薪酬;薪酬管理;薪酬管理体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薪酬问题变得越来越敏感而又难以管理。我国企业在薪酬管理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传统的薪酬管理体制已跟不上经济的发展速度,建立新的薪酬管理模式对我国企业来说已是迫在眉睫。

1我国企业薪酬管理现状分析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企业的薪酬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

1.1政企不分,政府干预过多

以前的计划经济,政府就是企业的主人,企业的大小事务,政府都要予以干预,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效率低下,造成许多的浪费,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特别是薪酬水平的制定,职工的工资水平以前一直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虽然通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这种现象已有所改善,也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这一计划经济的后遗症还未完全治愈。

1.2官本位,工资与职位高低挂钩

传统薪酬逼迫员工“向上爬”,在这种薪酬体系下,员工所受到的激励就是不遗余力地“往上爬”,而不论他最终爬上去的这个岗位是否真的适合他去做。同时,企业也一厢情愿地认为,在低一级职位上千得好的员工在高一级职位上必然也会干得很出色,于是,晋升就成了许多企业优秀员工的一种最主要的激励方式。

1.3水平偏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改革开放,引进了国外的先进技术、国外的资金,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对我国企业来说,这是个机会,同时也是挑战,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对人才的争夺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外企从国企高薪挖人已不是新闻,这必然对我国企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不利,尤其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本土企业怎样与外资企业抢夺人才已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1.4考核不科学,激励作用发挥不大

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惩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范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通过不断调整,使其心态和行为向有利于公司的积极方向变化,根据年度绩效考核结果,决定是否通过晋级满足员工满足组织发展的需要。

2薪酬管理新模式

市场经济是按照竞争规则运行的经济,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拥有大量人力资本水平高的员工的企业,在竞争中就能够获胜。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参与分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否认识到这一点并且付诸行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企业来说,人力资本水平高的人,是损失不起的人才,人才重置成本越高。然而,另一方面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的透明度越来越高,对于个人来说,人才流动的成本越来越低。所以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难度加大,企业能否留住人才则是企业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

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因为能否制定出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制度,对于吸引、维系和激励优秀人才为组织服务,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对组织的归属感,促使员工完成组织的目标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支付多少薪酬,怎样支付便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目标。而我国旧的薪酬管理体制已不能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它的激励性已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大打折扣,我国企业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发展壮大,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科学的薪酬管理的新模式。

3企业薪酬管理新模式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3.1克服“唯薪酬论”和“薪酬无用论”

所谓唯薪酬论,指相当一部分企业将薪酬当成是激励员工的唯一手段或至少是最重要的手段。他们想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认为只要支付了足够的薪水,便能很容易地招聘到一流的员工,员工也不会轻易离职。在企业界,薪酬往往成为企业管理员工的法宝,加薪成为他们对付员工的最得心应手的手段。

所谓薪酬无用论,指一些企业总在强调,薪酬在吸引、保留以及激励人力资源方面并不是很重要,只要有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和发展前途、良好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以及给员工提供发挥能力的机会,薪酬水平比其他企业低一些没什么关系。换言之,内在报酬比外在报酬对于员工的激励性要强得多。

总之,一方面要承认,较高的薪酬对于某些特定人群,尤其是低收者还是有较明显的激励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于企业中的高素质人才——“金钱不是万能的”,加薪产生的积极作用也同样遵循边际收益递增然后递减的规律。

3.2薪酬管理必须纳入企业战略

说到薪酬的作用,通常强调的往往是人才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但是吸引、保留、激励以及开发人才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显然是为了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和长远规划。因此说到底,薪酬体系的设计同薪酬管理必须围绕企业战略以及远景目标进行。拿成本来说,许多企业以薪酬成本最低化作为一个重要目标。为此,他们宁愿不使用一流人才,或眼睁睁地看着辛辛苦苦培养起来的人才流失。著名管理学大师范查尔斯·汉迪提出,新的企业生产率和利润公式应当变成1/2×2×3=P,即采取用原来一半的人,提供双倍的薪酬,但是得到3倍产出的方式来创造价值。

如果企业无法让所有的人都满意,那么就让那些真正给企业创造价值的人满意,尤其是那些能够给企业带来80%利润的20%的核心员工满意。此外,从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角度来说,薪酬决策应当在企业职位(或者技能、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及制订了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之后才能做出,但我国许多企业却将薪酬决策当成了一种可以独立完成的“分蛋糕”的工作,既不去做认真细致的职位分析(或技能、能力分析)和评价,也没有进行客观、公平的绩效评价,导致没有明确的“分蛋糕”的依据或者大家认识不统一,造成许多纷争和不满。

篇6

 

管理会计信息化通常就是指信息技术应用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它也成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一部分,从总体上来说,当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和局限,因此我们需要对这种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并找到解决措施。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应用的现状

 

(一)预算管理的信息化

 

当前预算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视,预算管理信息化也已经有了非常显著的发展,从最基本的word、Excel等文件数据库变成了在专业性软件的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也使得过程控制和预算分析的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但是从整体上来讲,预算管理系统在我国企业的发展中还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成本管理的信息化

 

当前,我国的自动化生产水平得到了十分显著的提升,同时产品的类型在这一郭恒中也逐渐变得复杂,以往的管理模式无法十分有效的对每个环节的成本加以控制,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使得企业完成全面的成本管理,它也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但是当前,在信息化成本控制方面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尤其是在计划成本法和标准成本法等方面其应用的效果更是不尽如人意。

 

(三)业绩评价信息化

 

当前在业绩评价工作中,信息系统的应用还不是十分的广泛,虽然对于平衡计分卡而言,其具备专业的信息化操作工具,但是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应用,究其原因是这些操作采用传统的方式就可以完成。

 

但是当前已经有一部分发展状况比较好的企业已经采用了会计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也将业绩评价纳入到系统当中,所以在一部分发展较好的企业当中,业绩评价系统通常也成为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个功能。

 

二、我国管理会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管理会计层对管理会计信息化不重视

 

当前,我国的管理会计信息化还没有得到全面的应用,只有一些发展比较好的企业在管理中应用了这一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小型企业对于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根本就没有一个相对较为正确的认识,同时,其自身的认识并不是十分的深刻,对信息化发展趋势有比较强的抵触心理,此外在应用的过程中,其效果并不是十分的理想,这样一来也就使得企业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得不到快速的发展。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程度较低

 

当前信息化手段已经在众多领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我国在发展中对会计信息化的发展非常的关注,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和管理会计相关的基础建设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这种状态一方面是由于管理会计发展相对缓慢,一方面是由于不重视管理会计,此外在这一过程中软件的设计和应用也很难满足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

 

(三)管理会计理论与企业经营机制不协调

 

当前很多行业的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多,这些企业在规模方面差距较大,同时在管理的对策方面也有着十分显著的差别,受到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影响,很少有企业从根本上对其加以转变。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真正的实现权责统一,对长远利益的考虑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不足,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和企业的管理质量和管理水平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所以在这一过程中如果自身的管理水平并不是很高,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也很难达到其应有的效果。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一)建立合适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外部环境

 

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其外部环境主要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等等。法律环境在这一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和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加以改进和完善,这样也就为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管理会计信息化只有在一个相对较好的环境当中才能充分的体现出其自身的作用,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才能正常的运转。

 

(二)营造恰当的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内部环境

 

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应从企业文化、企业人才、资金保证和内部控制体系四个方面来完善。首先,构建一种正确的可以推动管理会计信息化发展的企业文化,使企业上至股东、董事下到每一个员工都正确地认识管理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感受先进管理理念带来的氛围,接受管理会计信息化的价值取向;其次,储备足够全面的管理会计人才,提供综合素质,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功效,将其带到企业管理的制高点;再次,提供强有力的后台资金保障;最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供管理会计信息化赖以生存。

 

(三)开发统一的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

 

在当今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企业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使用多种信息系统,同时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这种状况并不会产生非常明显的转变,所以系统之间应该对相关的功能进行全面的整合,建立一个综合统一的企业信息化技术开发和应用平台。

 

四、结束语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管理会计信息化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针对这样的状况,我们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其加以改进和完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管理会计的工作质量,从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篇7

[关键词] 薪酬管理现状 满意度分析 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薪酬管理现状

1.企业现行薪酬状况。某企业是一大型集团集团的分公司,在管理方法上完全依照集团公司的管理方法和模式,自主进行的人力资源管理较少,缺少自己的特点,薪酬管理就更是如此。集团公司对薪酬的管理,是建立在对各个企业薪酬总量及结构设计上的控制来进行的,各个直属部门、和分公司均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操作,每年年末制定下一年度的工资总额预算,报集团公司审批,下年初按集团公司统一制定的工资总额发放目标,确定各月的发放额度。

2.薪酬构成。企业目前薪酬主要由工资、规定的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及其他的福利项目构成。

(1)工资。工资是企业为员工支薪酬的主体,为薪酬的其它部分(如社会保险和公积金及其他福利)提供计算基础,也是员工能够最直接了解的部分,分为基础工资、年功工资、效益贡献工资及补贴等,每部分各有其独立的确定办法,为满足不同的要求而设计。

(2)年终奖金。年终奖金该企业薪酬分配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年根据集团公司的利润情况,该企业按比例提取奖金,对员工进行分配。

(3)社会保险。社会保险由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险和住房公积金组成。这是国家法律规定必须为职工办理的基本保险项目。

(4)其他福利。包括企业对员工的非工作时间报酬、津贴和服务。非工作时间报酬,包括假日、节日、带薪休假、事假,以及探亲假等;津贴,包括交通津贴、节日津贴或实物、住房津贴、购物补助,以及子女升学补助等;服务,包括班车、工作服、体育锻炼设施、娱乐设施、集体旅游、食堂与卫生设施及节日慰问等。

3.企业员工对现有薪酬满意度分析。通过对企业内部员工发放问卷获得原始数据(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92份,回收率为98.5%;其中有效问卷459份,有效率为91.8%,有效回收率为93.3%),对数据进行归类、整理,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确保数据的有效与可靠性。

第一,对现行薪酬制度的总体感觉。只有4%的员工表示非常满意,而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员工比例达到了53%。此外,从公平性、激励性、对人才吸引性三个纬度进行的调查结果也表明,各个纬度的满意度均较低。满意度调查说明现行薪酬制度存在一些问题,有必要重新设计薪酬制度。

第二,对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员工对各类付薪因素在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的满意程度不高,对现行薪酬制度中体现个人绩效、岗位价值、个人技能的不满意的为58%~63%,满意度较高的仅为8%~14%,反映出现行薪酬制度以职务、工龄等作为主要付薪因素,缺乏考核、奖金固化,以及忽略岗位价值和个人技能差异。

第三,其他方面。在对现行薪酬的结构态度、对现行福利政策的态度、岗位分析与评价和竞聘上岗的态度、对现行薪酬公平感的感受、竞争淘汰机制、对待薪酬改革的态度等方面的分析结果,满意度均在10%左右或者更低,多数员工要求对现有薪酬制度进行改革,重新设计企业的薪酬体系。

二、存在问题及成因分析

结合现有薪酬状况和薪酬制度,可总结该企业主要不足之处在于:

1.平均主义。现有薪酬制度缺乏公平性,部分岗位的薪酬拉不开差距,相同岗位的工资差异较大也让员工感到不满。

(1)企业未进行科学的工作评价。工作评价是薪酬设计的基础,评价的结果会成为确定薪酬的有力依据。工作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任务和责任、完成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工作对组织整体目标实现的相对价值的大小、工作环境和风险等。该企业没有进行详尽、科学、合理的工作分析,因而也无法进行工作评价。

(2)决策过程和程序不透明。现有工资登记对员工完全保密,透明度较低,另外,绩效考核虽然与员工薪酬挂钩,但考核分数不公开也使员工感到不公平。并且员工工资等级的确定随意性较大,并且一旦确定,长时间难以更改,容易引起员工的不满。

2.激励不够。通过薪酬系统来激励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是最常见、最有效也是最常运用的方法。而目前企业采用相同的工资制度、工资结构,工资制度与岗位性质的结合度也不够,没有其他的激励方式来承认员工的工作成就和贡献大小,激励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各种层次员工的需要。

3.未实现业绩薪酬观。在薪酬支付方面依然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津贴薪酬观,即一般情况下,尤其对中高层管理者每年都会受到加薪待遇,由于工龄工资和级别的增长,不论企业和经济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又干了一年的员工基本都有权力增加基本工资。这种倾向不符合现代企业对薪酬的设计。现有的津贴薪酬观严重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工作表现的好与坏在薪酬奖励中得不到体现。应逐步由津贴薪酬观向业绩薪酬观转变,使工薪和奖励主要以工作表现为依据。

4.同工不同酬。现有的薪酬制度针对公司的正式员工和外聘员工制定了不同的工资标准,正式员工在同一岗位工资相差也很大,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严重挫伤了这些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也影响了他们工作积极性,在与公司的短期合同期满后,很多员工都选择离开公司。

参考文献:

篇8

Abstract :Based on reviewing its history ,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research on psychological supportive therapy in the hospice care was analyzed. The ideas of death and social - family cultural backgrounds are the fundamental dimensions of research onpsychological supportive therapy , and the relations between ideas of death and mental health of medical staff and family members are in the prominent position. The variety cultures which result in different fears of death should be paid much attention during develop the native hospice care theory.

1 临终关怀的心理支持系统现状

临终关怀是一门以临终病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及相应的医学、护理、心理、社会、伦理等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目前在国内外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注意和重视。我国的临终关怀事业以崔以泰的“对死亡和濒死的态度”的调查研究起步[ 1 ] ,期间经历怀疑、拒绝再到现在的开始接受,取得了一定的发展。采用临终关怀的姑息治疗是作为放弃积极治疗之外的一种护理工作,而护理目标则是帮助病人从对死亡的恐惧与不安中解脱出来,坦然面对死亡。我们在对四川部分医院进行访谈的基础上编制问卷,在全省范围内对180 家医院进行了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调查, 收回有效问卷164 份。结果显示, 仅有22. 6 %的医院提供临终关怀服务,11 %的医院曾经尝试开设专门的临终关怀护理病房,但是在实践中病人及家属的接受程度和经营状况都不甚理想而停止了此项服务。在所有开展过此类服务的医院主要采取附属于医院的临终关怀病房,尤其是在肿瘤等专科设立病房的模式(68 %) ,家庭或社区的模式,以及独立的临终关怀机构非常少。这表明目前我国的临终关怀开展的困难较大,病人的接受程度还是较低。

通过对相关的文献的查阅,我们发现,国外的临终关怀服务机构由政府或私人资助,由医生(兼职) 、护士、营养师(兼职) 、心理学工作者(兼职) 及社会工作者共同组成健康团队,承担着病人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心住院期间以及出院后的护理照顾和健康指导。国内目前无论是研究还是临床实践,更多是从护理的角度开展,少数从心理与精神卫生角度的研究或讨论则要么停留在一种现象的描述和归纳,要么直接引用国外一些心理学在临终关怀方面的理论来解释。我们的问卷调查证实了这一判断,从事临终关怀服务人员中73. 2 %是医学背景专业医生及护理人员,66. 7 %的医院认为目前此类人员对心理学等知识的掌握较差。这让我们明显感觉临终关怀目前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没有引起重视,对从业人员亦缺乏必要的心理学培训和死亡学的教育,这当然也就不能有效地建立相应的心理支持系统。

2 死亡观念与社会系统文化的影响

处在临终状态的患者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身体本身的原因、来自社会环境的应激、社会支持资源的匮乏等因素都可能使他们面临较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人类在即将死亡的临终时刻,大多数的心理表现是焦虑和恐惧,这是人类对死亡的基本态度。国外资料表明, 临终关怀者病人表现出以焦虑抑郁为主的适应障碍。害怕濒死和死亡,以及解决不了的悲伤问题,是普通人群中焦虑的主要起因。当病人知道自己的生命接近死亡时,其心理反应是十分复杂的,甚至个体差异也是非常大的。在对死亡的心理学研究方面,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尝试用人格结构来解释死亡恐惧,认为死亡恐惧除了对外部危险的反应外,亦是一种内部过程,即是发生在自我与超我之间的某种东西[ 2 ] ;贝克尔则是从社会心理层面深刻地剖析了我们的死亡恐惧和伴随着的焦虑[ 3 ] ,另一位在心理学研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库伯勒- 罗斯( Kubler - Ross) 在1969 年的《论死亡和濒死》中总结了濒死病人的5 个心理反应阶段即否认、愤怒、交易、抑郁及接受,尽管这样的一种划分被批评忽视了个体的独特性,因为这些反应受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社会背景、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 。但无疑,这些先行者的工作,让我们开始关注和理解人类的死亡及蕴含的心理焦虑。相对西方的犹太教和天主教等对帮助信徒对抗或消除死亡焦虑,我国类似的宗教死亡观念的受众群体是非常少的,在医院提供的服务中,基本上也不考虑宗教的因素。

处在垂死状态的患者的焦虑状态带有敏感多疑的特征,这样的心理特征同时是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社会学的研究表明,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价值观上最大的差异是对于家庭的观念。西方国家重个体,轻家庭;中国人重家庭轻个体。同时,传统文化中儒、释、道等宗教的生死观与死亡态度影响着国人对死亡及濒死的认知[ 5 ] 。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更重视本位之生死观与生死智慧,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传统的临终关怀,比如以儒家义理来说,个人固可在临终之际,在家属亲友之间得到慰藉,也可进而呈现人之主体价值,不为恶疾所限;道家则认为关怀应该是一体的关怀,唯有生死意义的了悟,才能带来身心真正的转化,否则单纯减轻生理、心理、社会的痛苦与负担的作法,是无法真正解决临终者的问题的。临终关怀模式的选择的问卷中,排除经济因素的考虑,临终者倾向于选择以一个家庭为中心的照顾模式,这样的选择是因为其心理需求的社会价值已经降低,更多考虑的是家庭的价值。但是,不能忽略的是选择也和整个社会系统文化弥漫着对垂死者过程和垂死者的焦虑和误解相关,我国仍然处于缺乏死亡教育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中,我们的社会文化理论倡导的是一种避免讨论死亡与临终的问题,缺乏对病人临终状态体验的关注,这样的社会现实常常使濒死病人处于有意或者无意地处在被社会隔绝。在我们的调查中,临终关怀人员面对病人问及死亡问题时51. 3 %的人采取的是回避和减少接触的态度。因为我们的社会系统赋予疾病的某种“隐喻”,当处在垂死的状况中,通常我们会有意无意地降低了垂死者的社会价值,而尽量避免与他们的接触。尤其当这种疾病是和某种不体面的原因相联系时(比如AIDS) ,它所引起的冷漠和患者的焦虑就更为明显。苏珊?桑塔格就曾尖锐地指出这种“面对疾病时的冷漠,包含着疾病带来的重大的后果的一种,会增加患者的疼痛”[6 ] 。因此,当继续停留在医院进一步接受临终关怀时,也许就会面对着这样的一种双重疼痛,而这一结果恰恰和临终关怀的初衷相悖。

3 心理支持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口老化,疾病慢性化及癌症高居国人十大死亡原因之首,死亡的阴影与讯息,不断冲击国人的日常生活与生命价值观,因此强化医学等学科领域的人文关怀,提升精神生活境界与扩展生命视野,成为整个社会转型中重要的课题。

3. 1 医疗观的转变

由于当代医疗科技的目的在于治愈病人,医院更多倾向于比较积极的治疗救护,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前提下,每日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与患者进行交谈,倾听其诉说,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利用心理科学知识给患者以同情、解释、鼓励和保证; 并教给患者一些应对及缓解恐惧和焦虑的方法。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的主要特色就在于不以技术而以人性为主的医疗思考方式,以改变只见病体不见病人的传统医学作法,这和心理支持系统是相吻合。不过,这种违反主流医疗体系的作法,除非有很强的实证效果与学术基础,否则很难得到医学界真正的支持。我国从80 年代就开始关注临终关怀,将这一事业作为医学人道主义的重要体现。但实际上,我国医务人员更多地把临终关怀视为对病人临终前肉体痛苦的控制,调查中41. 4 %的医院把临终关怀的重点放在疼痛控制,高于重视心理服务(36. 1 %) ,而实际上,对于身处生命末期的病人和关爱他们的亲人来说,心理的痛苦更可怕。临终关怀则正是促使全民从以救治(cure) 为本位的传统医疗观向以关怀照顾(care) 为本位的新时代医疗观转化的尝试,冀望通过联结当代心理学与医学等知识,使临终关怀服务者兼具心理学训练,能掌握临终者的心理活动及发展规律,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支持及疏导,以缓和与解除病人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3. 2 死亡恐惧的心理过程的本土化研究

从心理发展角度来看,平静地对待临终是一个人人格结构的产物,对死亡恐惧的研究和死亡教育正是培养我们有意识地选择对恐惧的承受,而临终关怀本身既体现了环境关怀,也反映了临终者从第一次诊断到临终阶段贯穿整个过程的控制的策略,以及人际支持。如何以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打破死亡的社会禁忌,积极探索死亡的学问,提升国人面对死亡课题理性的思维层次,避免陷入哲学的混沌境域,或可化解生命的不安与自在面对个人生死的历程。有关临终关怀的学术研究,国外已经有很多相关的研究,但未必适合中国的状况。因为中国有迥异与西方的习俗、思想和文化背景。前面分析了死亡观念与社会系统文化等观念使得病人在面对死亡时的恐惧有其自身的心理特点,因此临终关怀中对死亡的讨论与哀伤的处理方式则肯定有差异。

调查中有77. 3 %的医院对加强从业人员的心理学与死亡学教育的持支持态度,因此,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的临终关怀事业来说,需要有更多心理学工作者的参与,避免认识上的偏差,从而建立起积极有效心理支持系统,这对于缓解患者身体疼痛、提高生活质量有着双重的意义。问题是,在家庭结构日渐崩解的今天,医院成为临终的主要场所,传统的临终关怀是否仍有存在的价值? 对于现代意义的临终关怀还能提供何种贡献? 当我国的临终关怀模式出现了倾向家庭护理的模式时是否能真正反映临终者的需要? 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醒我们在借鉴国外研究和传统的观念时,需要进一步立足本土与现实,分析与比较中国人的心理特点,从而切实提供能够适合中国人的临终关怀服务。

参考文献

[ 1 ] 崔以泰, 黄天中. 临终关怀学理论与实践[M] .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2 :9.

[ 2 ] 车文博. 弗洛伊德文集⑥[M] .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 :5.

[3 ] 恩斯特?贝克尔. 拒斥死亡[M] . 林和生,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0 :11.

[ 4 ] 罗伯特. 卡斯顿鲍姆. 垂死状态. 李 维,译/ / 李 维,张诗忠. 心理百科全书(人格发展卷) [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 353 -376.

篇9

一、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现状

1.广州市教育综合管理系统

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是遵循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开发的综合业务平台。通过该系统,可以实现教育管理部门及各学校建立各项教育管理基础数据、日常教育管理、决策咨询、汇总统计、向上级部门上报报表数据等各种教育管理业务。根据规划,该系统最终包括基础教育管理、职业与成人教育管理、体卫艺管理、思政管理、科研管理、教研管理、招生考试管理、组织人事管理、财务基建管理、仪器设备管理等学校和教育行政管理的各种教育业务以及运行评价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目前,只完成了基础教育及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管理及学校管理的部分功能。在基础教育管理方面,各区教育局及中小学统一可实现学籍管理、招生管理、学籍异动和学校管理(学校信息维护、学校部门设置、学校班级设置、学生换班、学生分班和内部学号维护等)。

2.区域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

通过广州市教育系统公文交换系统和白云区电子政务应用平台实现与上级管理部门的电子公文交换;通过白云区教育信息网公文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局机关、镇和片区教育指导中心、各中小学三级公文信息交换;通过白云区教育局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局机关内部办文、基层请示、上级公文传阅等业务的信息化管理;通过区人保局和财政局的人事及工资管理系统实现公办教师的人事及工资管理;通过白云区中小学学业成绩管理系统实现全区中小学质量监测数据的上报和统计分析。通过白云区教育信息化售后服务平台实现全区公办中小学信息化设备的维护管理;通过白云区中小学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实施“平安校园”管理。在区域基础教育管理方面,各类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相互独立。

3.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

区内学校除按市教育局统一要求使用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提供的功能外,在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大致有3类:使用2004年市教育局下发的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软件实现校内人事管理、教务管理、成绩统计、科研、教学设备管理,该部分学校约占全区学校数的3%;使用自行采购、开发或网上下载的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该部分学校约占全区学校数的11%左右;全区约86%的学校基本上没有使用学校管理信息化系统。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对城乡二元化地区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白云区是典型的城乡二元化地区,农村区域广、学校数量多,管理业务量大、管理队伍人数较少,导致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管理压力大,教育管理整体水平不高,与城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区域内学校管理水平的校际差异显著。近年来通过实施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示范区建设,通过各类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实施,促进了管理方式的转变,提升了管理效能,缩小了城乡差异,体现了管理成本的最小化和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1.缩小教育管理水平的城乡差异

在教育电子政务方面,白云教育信息网成为我区重要的政务门户网站之一,自2003年该网站改版至今,总访问量超过360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超过3500人次,对外公开各类政务、校务信息超过12000条。教育局内部办公自动化系统年均办结公文1112件,公文交换系统为系统内612个教育单位实现公文上传下达,年均传输公文数超过43000件,平均每个用户70件。通过教育管理基础数据库实现全区近26万中小学生的学籍、招生、考试管理以及1.2万教师的继续教育管理。在学校信息化设备维护方面,实现对全区152所公办中小学近6万套设备的维护管理,年均办结报障信息3000条。在教学质量管理方面,实现全区中学各年级统测学科和抽测学科的网上阅卷及质量分析;在学校安全管理方面,实现对全区14个直属单位近300个管理部位的视频监控,并与8个街镇派出所建立了警情联动。

在学校管理现代化方面,一部分学校以《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为基础,深入开展学校管理信息化应用,实现了办公、学籍、人事、教务、招生、考评、图书借阅、考勤等业务的网络化管理,借助智能IC卡和短信系统,实现管理信息查询及家校互动。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为学校管理带来的便利与高效,充分体现了学校管理的现代化特征。

2.提升教育现代化意识

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施过程是一项推动学校革新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机制,提高队伍素质,提升管理绩效的系统工程,对教育现代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各类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中小学校长逐步树立了规范管理、科学决策的现代学校管理新理念,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利用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实现综合数据查询,进行科学决策;利用教务管理模块,规范科组、科任教师的教学管理。学科教师的现代教学素养逐步提高,利用成绩统计模块,收集教学评价数据,掌握教与学的反馈信息,因材施教等。许多学校改变了过去落后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问题分析

1.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与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不适应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的精神,区域基础教育管理的内设机构、业务流程等具体的管理要素必然呈现“以县为主”的特点。以广州市为例,就形成了两类不同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即以城区为代表的“区、校”两级管理体制,以城乡二元化或农村地区为代表的“区、镇街(片)、校”三级管理体制。在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学籍管理实践中,由于系统局限在市、区、校三级的学籍、中招管理中,便无法满足区、镇片、学校的分级管理。根据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全市统一应用平台的规划,必然造成信息化管理系统无法满足各区管理业务的需求,基础数据无法与区教育局其他业务管理工作实现共享。在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方面,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目前提供的管理管理模块无法满足学校各项管理信息化的需求,也不存在与其他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的接口。各区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中小学为满足自身的业务需求,在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必须造成业务信息系统重复开发,用户重复操作的局面,进而制约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2.区域内学校管理信息化水平差异较大

作为典型的城乡二元化地区,学校在管理水平、师资条件、硬件配置等方面存在发展不平衡的情况,导致在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中存在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管理软件方面,目前学校内部的信息化管理软件普遍存在类型混杂,功能不完善,盗版等问题。一方面软件质量水平难以保障,安全漏洞问题较多;另一方面,数据字段不统一,难以采集与统计分析。在应用水平方面,学校对信息化管理系统大多停留在简单的信息,缺乏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意识,对数据的应用范围则大多数限制在校内;在应用典型方面,目前区内存在一些设备条件较好和人员技术水平较高的学校,其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也较为深入,但多数的系统都是按照其学校规模和个性化需求进行功能定制与开发,难以复制或推广到其他学校。

3.区域教育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有待提高

在管理数据库方面,各类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用户数据库相对独立,没有统一的接口,各级用户在不同系统需重复进行用户认证工作,系统管理员的用户数据维护工作繁琐、各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互;在办公自动化应用方面,区教育局与学校内部的办公系统割裂,公文上传下达时,大量重复的公文工作减低了工作效率;在区域教育基础数据方面,基础教育信息的收集困难,各业务科室进行数据统计时,缺乏有效的数据收集系统,也不能利用已有数据,数据收集工作需反复进行单份报表文件,再进行人工收集统计,工作效率极低。在基础数据开放性方面,各业务科室无法准确掌握各校的人、财、物等资源情况,难以为行政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

四、区校联动基础教育综合管理系统构建思路

根据白云区基础教育管理信息化现状和存在问题,本文提出在城乡二元化地区构建“一个中心,区校联动”的基础教育综合管理系统的创新思路。“一个中心”即建立数据标准化和集中管理的区域基础教育标准化数据中心;“区校联动”即以区(县)为主体构建与城乡二元化区域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的区校一体化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

1.系统总体架构

区校联动基础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包括一个数据中心和区端、校端两大系统。区域数据中心与广州教育综合管理系统基础数据中心采取分布式部署的形式,实现市与区(县)之间基础数据的同步与异地备份,同时实现区域内基础数据的集中管理。

区端应用系统为区教育局、镇(片)教育指导中心及下辖中小学提供纵向的区域基础教育管理功能,包括学籍管理、学校管理、成绩管理、基础数据管理、区校信息联动、区域基础数据综合查询等子系统,实现基础教育以区(县)为主的三级管理。校端应用系统为区域内学校提供横向的学校内部管理功能,包括学籍管理、教师管理、学校资源管理、成绩管理、基础信息数据管理、教务管理、公文流转、内部邮件、家校信息联动等子系统,实现学校管理的自主性(如图1所示)。

2.系统用户及权限

系统涉及系统管理员等7类用户,根据不同用户的管理职能,分别获得系统相应的管理功能(见表1)。

3.校端应用系统的部署

篇10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孤独感 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增和教育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经济社会领域的贫困问题在高校校园里日益凸显,对占所有大学生15%-31%比例的贫困大学生,他们因家庭经济的贫困继而引发出的一系列的“心理贫困”问题,如内向孤僻的性格导致的自卑、焦虑心理,封闭不善交流的人际关系导致的孤独感水平增高,以及很强的挫败感导致的内疚与负罪心理,这些心理健康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在影响着贫困大学生的成才之路。因此,对贫困大学生这些心理问题现状及疏导途径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进而能够尽快消除贫困生自身因经济环境而形成的这些不良心理因素,使其健康积极向上的成长,也非常符合国家、高校和社会期望这些贫困大学生能够学有所成、一改贫困现状的共同美好愿望。

一、研究对象、方法和理论

本文研究对象是辽宁大学的贫困大学生。研究样本选取采用广泛调查问卷法(约300人)。并且根据理论预设,综合UCLA孤独感问卷、大学生自卑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量表制定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从贫困大学生中筛选出存在心理问题的60人进行分析研究,其中30人编组为团体组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干预教育,另30人编为对照组进行个人谈话和观察的普通教育方法。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 16.0软件对问卷实验和数据做相关分析、T检验和回归分析。对影响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和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和验证。本文从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自卑感和挫败感三个维度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测试,调查研究产生这些孤僻、自卑、焦虑、抑郁、挫败感强等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疏导途径,并进一步通过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对30人进行心理干预辅导,辅导周期为8周,每周1次,每次2小时。最后对团体心理辅导前后以及和对照组之间做数据差异分析,以此验证团体心理辅导对消除贫困大学生自卑感、孤独感等心理问题的有效性。

本文认为贫困大学生主要是由于自卑心理、孤独封闭和挫败感强而产生的各种不利健康发展的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到学业和就业。这些不良心理问题使得他们缄默孤独、脆弱焦虑、敏感多疑、畏怯退缩,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和正确处理事情的能力。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正好能够提供一个人际交往活动圈,对由于自卑而变得孤僻内向和自我封闭的贫困大学生来说非常有效,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交流和支持,减轻自卑和孤独感,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起他们对成功的渴望与拼搏的动力。主要观点是:1、贫困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较高,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活动范围小、性格内向封闭;2、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强,主要是由于其敏感多疑、示弱顺从、优柔寡断的心理问题;3、贫困大学生的挫败感更强,主要是由于其敢为性低、畏缩怯懦、内疚负罪感的心理问题;4、贫困大学生优良品质是成就动机感强、朴实独立、自律有恒。5、通过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有效消除贫困大学生的孤僻、自卑和挫败感心理。

二、实验数据分析

1、问卷中UCLA孤独感水平数据统计结果

首先,对照组在单独谈话心理辅导前、后问卷测试差异性比较如下,

从表2-1可以看出,对照组在单独谈话心理辅导前后的均值与标准差差别不大。从表2-2的T检验中得到t值为-0.321,说明对照组经过单独的谈话心理辅导方式,其孤独感水平变化不大。

下面是团体心理辅导组(简称团体组)在团体辅导前、后问卷测试差异性比较,

团体组经过八周的团体心理辅导后孤独感水平明显降低,这说明团体组在团体辅导前后的孤独感水平差异比较大,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降低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中的孤独感。

2、问卷中大学生自卑量表数据统计结果

从表2-5中可以看出,团体组在团体心理辅导后自卑感自测得分明显改善,经过团体辅导,自卑感降低,成就幸福感提升,达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注:如果总分在45-60分,是由于过期断定不行造成的自卑;总分在30-44之间,说明是由动机与期望过高引起自卑;如果总分在15-29分之间,说明平时没有自卑感,而且引起自卑往往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通过这些说明阶段性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的改善贫困大学生的自卑心理问题,使他们从内心不在受成就动机和挫败感的太多影响,改变以往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三、讨论和总结

1、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与原因分析

近年来,许多调查和研究都表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很大程度影响着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将来他们的成才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不仅仅存在于经济贫困大学生群体,所有大学生都会面对不同层面、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目前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现状水平向好坏两极化发展,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贫困大学生无论生活还是学业表现都很优秀,他们多数能够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生活自理能力、独立性和有恒性都强于普通大学生。但是也会对少数贫困大学生因性格孤僻、沉迷网游、敏感多疑、人际关系紧张等等因素而不断落后以至于生活和学业都成问题的现象感到疑惑。为什么有这么多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中还有这些情绪低落、自甘堕落的问题生呢?其实,这是所有贫困大学生都会面对的因为“经济贫困”而产生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经济上带来的贫困、长期处于经济条件差的生活环境以及自身成长的教育环境都会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不可避免的自卑感和较强的成就动机感。而自卑感和成就动机感对于成长中的学生来说是一把两面刃,有时它能够体现出激励人们奋发图强、艰苦朴素、自立自强的积极一面,而有时它也使得人们产生消极的一面,比如非常自卑、孤僻、强迫、抑郁和偏执等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认识到贫困大学生群体所要面对的这些孤独感、自卑感和成就感强等心理问题,我们的思想教育活动就要抓住这些心理问题将会带来的积极因素而避免消极情绪的影响。

经济贫困大学生群体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以及自身的心理现状决定了他们在不同阶段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正确积极向上地应对这些心理问题能够更加激励贫困大学生奋发向上。而且这些影响因素都是综合发挥作用的,因此对于帮助他们面对和疏导这些心理问题的对策就不会是简单的方法,而是综合多渠道、多领域共同作用的应对策略。对贫困大学生有针对性的团体心理辅导就有助于其在与人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能够帮助他们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合理计划和实施目标、正确面对成败,从而使他们摆脱自卑、孤僻和挫败感等消极心理因素影响,最终向着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方向前进。

2、团体心理辅导对孤独感强的贫困大学生的引导对策

贫困大学生经常会陷入较强的孤独感中,调查中表明他们通常重视学习、乐于承担家庭责任以及协助家庭事务的处理,从而使得他们中大部分的个人爱好变得简单或者缺失,导致在同龄人中缺乏共同爱好和谈话资本,以至于交际圈狭窄,而且交流能力不高。这些常年来缺失的人际交往经验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在来到一个全新陌生的大学校园里之后变得更加紧张。他们得应对其他大学生所带来的不同的生活习惯,比如起居、饮食、节日、运动、文化活动、娱乐等等方面都会让他们由于经济上、文化上以及精神上的不同背景而产生问题,这些生活和学习上的积累下的问题会对他们的思想和心理上产生很大的压力。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疏导,只会让他们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比如自卑心理更加严重、更加敏感多疑、交流更加困难,或者愤世嫉俗、圈子更狭窄以至于孤僻的现象常有发生。这些都不利于贫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和思想发展。

因此,更加有针对性的为这些可能产生人际交流障碍的学生提供一个互相倾诉和交流经验的平台就显得非常重要。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小组,重现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特别场景,如为每一个贫困大学生举办小组生日聚会,组织团体文化体育活动等等。适时合宜的贫困生团体活动、积极有效的小组讨论和活动经验总结能够减轻贫困大学生的心理负担、丰富他们的日常活动和爱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理解力、增进与其他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集,使得他们也能够以正确的心态去面对他人进行交流,以一个健康轻松开放而不是敏感自卑封闭的心态去面对大学生活中的每一天和每一人。

3、团体心理辅导对自卑感强的贫困大学生的引导对策

经济困难的大学生通常外表坚强、而内在自尊心较强。然而经济条件上以及生活环境上的约束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感到更加没有自信和从容。他们往往不积极参加团体活动,即使加入也很难融入其中,更难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他们生活通常比较节俭、消费比较节制,往往会受到校园一些浪费现象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有的会觉得更加羡慕而去盲从跟风,有的会变得更加节俭以至于不能理解他人的正常需求。这样往往会因为羡慕而满足不了而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亦或是更加封闭变得愤世嫉俗。其实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往往都是他们对经济贫困本身不能有很好的认知而导致的。

因此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中就更应该注意如何提升贫困大学生面对经济贫困现状的自信和积极态度,比如组织勤工俭学活动让他们体会到劳动的光荣和收获的美好,组织家教辅导交流活动为他们提供兼职收入的机会和社会实践经验等,活动前认真的计划和做好协调工作,活动中尊重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建议和选择,活动后进行阶段性的交流和总结活动。增强他们的信心和能力,摆脱退缩和懦弱的习惯,让经济贫困的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优点和能力,勇敢面对贫困现状,牢记只有依靠勤劳和智慧才能创造美好未来。

4、团体心理辅导对成就动机强而导致挫败感的贫困大学生的引导对策

通过调查,贫困大学生往往成就动机感很强,他们具有勤劳朴实的特征,在同龄人中责任感、自律性和有恒性都比普通大学生强。因为他们普遍来自边远地区、农村或者经济不发达地区。这些学生通常能够认识到学习机会的不易、往往会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和恒心取得优异学业成绩,获得奖、助学金。但是往往因为对奖学金这方面经济补助的强烈需求,使得他们在平日的大学生活中几乎全部时间用于刻苦读书而不善交流表达。但面对市场对综合素质人才要求的进一步提高,再加上社会存在不正当竞争带来的就业压力,使得贫困大学生变得更为自卑和焦虑,愈发强烈的成就感在不断的失败中受挫,这些不良心理使得他们不能正确面对失败和现状,而在不断积累的紧张忧虑中学习和生活只会造就内向孤僻甚至偏执的不健康的心理和思想,严重影响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必须在充分理解贫困大学生急于摆脱贫困现状帽子的心理前提下,立足于如何指导他们规划未来职业生涯而明确学习目标,正确梳理每一次前进道路中的成败得失所带来的不良情绪,发挥出贫困大学生成熟稳重、艰苦朴素的优秀品质,为他们的成才之路出谋划策。比如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组织事业成功的校友进行讲座和经验交流等等活动。

总之,当代贫困大学生所要面对的来自社会、家庭、高校以及自身心理的压力非常沉重,作为高校教育者在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要重视正确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让存在心理问题的贫困大学生从自卑、怯懦和挫败中走出来,通过高效率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组织开放性、交互性和分享性强的各种人际交流、文化体育和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释放他们的心理压力,增进他们与同学间的友谊和情感,交流他们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逐渐克服孤僻、自卑和急于成功的挫败感等不良心理,使得他们逐渐摆脱贫困的影响,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自己和祖国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陶传谱.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初探.湖北社会科学.2003.

[2]历玉英.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及措施.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1.

[3]王涛.高校特困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与对策.宁夏大学学报,2002.

[4] 张建英.团体心理辅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01).

[5] 刘倩倩,李辉.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研究[J].昆明大学学报.2006(03).

[6]张晓霞.高校贫困生问题的形成原因及对策研究[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3期.

[7]向群英.贫困大学生抑郁心理的干预研究-团体心理辅导与自我教育;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